京剧名伶赵筱楼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梨园名伶武清人》 图书
唯一号: 020520020230000020
颗粒名称: 京剧名伶赵筱楼
分类号: K825.78
页数: 7
页码: 81-87
摘要: 本文讲述了赵筱楼是一位京剧艺术家,出生在演员家庭,8岁时拜师学习武生。他在江南和天津等地流动演戏,后来在武汉的天声舞台成为主要演员。他擅长表演武松、黄天霸等武生角色,同时也表演文戏和小生。除了传统剧目外,他还主演了一些新编历史剧和抗日戏剧。抗日战争爆发后,他积极参与抗日戏剧活动,担任了“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的常务理事和京剧组组长,为推动武汉京剧界参与劳军公演和捐款等慈善活动做出了贡献。他为人正直,乐于助人,在同行中享有很高的声望。
关键词: 京剧 名伶 赵筱楼

内容

京剧艺术家赵筱楼,祖籍天津武清曹子里乡大三庄,出生于京剧演员家庭。8岁时,由父亲作主,拜江南一位武生演员为师。立下字据:“学徒期间,天灾病孽,死走逃亡,与师父无关。八年期满,报答师父传艺,为师效力三年。”赵筱楼跟随师父,各地流动演戏,风里雨里,吃尽辛苦。20岁以后,离开师父,从南方返回天津。经过几年搭班演戏,同妻子又回到生活和演戏都熟悉的江南。
  赵筱楼在长江上下的南京、重庆、汉口,湖南、江苏和杭嘉湖一带,常年跑码头演戏。东来西往,流动不定的岁月,度过几年,到了30年代中期,在武汉的天声舞台挂“头牌”,挑大梁,作为主要演员,传统剧目和新编连台本戏中担任主要角色,从此站住脚跟,得以长期稳定地在此演出。
  赵筱楼本工武生,长靠、短打均为擅长。他所演的武松、黄天霸等人物,勇猛矫健,气势夺人。他兼演小生和老生,文戏、武戏俱有精彩表演。他用大嗓演小生,刻画人物性格,认真、细致,表现人物感情,饱满、深刻,很受观众欢迎。在武汉与著名旦角毛剑秋经常合作演出,毛剑秋是当时大红大紫的女旦,赵筱楼与她同台,珠联璧合,相得益彰。赵筱楼在演出众多传统剧目之外,还演出戏剧家欧阳予倩编写的《桃花扇》和《梁红玉》等表现爱国主义思想的优秀新编历史剧。他还主演了歌颂抗日英雄宋哲元将军领导大刀队英勇杀敌的新戏《宋哲元》,演出鼓舞了人民的斗志和奋起抗击日寇侵略的爱国精神。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于1937年12月31日在武汉成立,赵筱楼被推举为常务理事,并担任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平剧(京剧)组组长。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统一战线的组织,当时,“全国十八个戏剧团,全国几乎超过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戏剧人才,都集中在汉口……游击斗士们,生活是艰苦的,物质上的供应又是非常的困乏,他们在冰天雪地之中,那种视死如归,保卫祖国的精神,更是使人钦佩……我们的全国戏剧界协会,就在烽火连天,敌人的铁蹄,压迫、蹂躏无所不致其极的时候,宣告成立了。”(摘自《武汉日报》1937年12月31日,秋涛:《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成立经过》一文)
  赵筱楼一片爱国之心,在协会里做了很多工作。他以协会京剧组组长的身份,积极组织和推动武汉京剧界,参加武汉戏剧界抗敌协会发起的“劳军公演”活动,演出多场京剧,他自己也参加演出多次。每场演出所得,全部捐献武汉后援会。赵筱楼在劳军公演中演出《梁红玉》和其他剧目。(据《武汉日报》和《武汉文史资料》记载)
  赵筱楼耿直豪爽,乐于助人。抗日战争以前,在武汉演戏,同时担任后台经理。作为沟通戏院一方同演员之间的联系人,他经常为演员同行说话,出面向戏院负责人要求不要辞退某个演员,挣钱养家很不容易,一旦被辞,就无法生活。在赵筱楼的说情下,年轻的、年老的保住了饭碗。
  一位演花脸的演员,大家都呼唤他“杨五郎”。因为他每天就唱一折“开场戏”,经常演的是《五台山》,他扮演杨五郎。闷声闷气的嗓音,毫无精彩。开场戏一向就是等待观众陆续入场的时间,大家的兴趣不在这里,观众所注意的是后面的戏。“杨五郎”老老实实地凑合着在这里唱戏,多亏赵筱楼的相助,“杨五郎”有三个女儿,都在幼年,一家五口;全靠“杨五郎”一人挣钱。因为生活困难,交不起房租,借住在后台的角落里,合家挤在一起,睡在地板上。由于赵筱楼的呵护,“杨五郎”的开场戏得以继续唱下去,一家五口得以长期住在后台。
  同行的演员有时候缺钱用,赵筱楼只要听说,就找戏院前台主事人,商量借支。借不来的时候,把自己身上的钱拿出来救急。日寇占领武汉以前,一位姓何的同行,从长沙来到武汉,焦急地找到赵筱楼,说是河北老家来信,父亲得了重病,要回家去看望,没有路费。赵筱楼一听,知道这是一件着急的事,刻不容缓。急忙把跪在地上的人拉起来:“何师弟,快起来,你坐一会儿,我就回来!”赵筱楼转身出门,摸摸衣服的口袋,只有几个零钱,心里打定主意,直奔了当铺。工夫不大,回到屋里。“何师弟,把钱拿着,立马买车票,别耽误给老人看病。”那人接过钱来,看到赵筱楼的身上只穿了一件小褂,出门时穿的那件棉袍不见了,惊得呆在那里,又要跪下磕头,赵筱楼拦住不受,好言抚慰,把师弟送出门去。
  赵筱楼遇到不平的事,常常仗义执言,为同行争个公道。替别人讲理,争得面红耳赤,气忿填胸。因此在同行中颇有威望。抗日战争爆发以后被推举为“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的常务理事,并担任京剧组组长的职务,正是由于他素日为人公正,乐于助人。
  武汉沦陷前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敌演剧队”成立,赵筱楼编在第三队。刚上了汽车,要去两广一带演出,日本侵略军的大炮、飞机狂轰滥炸,交通中断,一家三口没有走成。
  日本侵略军侵入武汉以后,武汉市民纷纷逃入租界,避难一时。赵筱楼一家,原本住在法租界内“大舞台”附近楼上的一间小屋。这时大批难民涌进法租界,住房困难。哪怕有一角之地,也是求之不得的。有一对老年夫妇,在“大舞台”门外的路边上露宿。其时已是10月下旬,深秋季节,赵筱搂看到这两位老年人在夜寒中过了好几天,心里难过。就和家里人商量好,把小屋腾出一半,让逃难的两位老年人住进来。一间小屋,三个人住着本来也不宽绰,再进来两个人,只能睡在地上。赵筱楼尽自己的力量,给这两位避难的人,匀出一席之地,提供一个栖身之所。
  武汉法租界被日军封锁很长时间之后,逐渐放松了限制,市民可以出人租界,谋求生活。但是租界内的戏院开门营业的不多,也没有京剧戏班的演出,赵筱楼就来到武汉“新市场”内的戏院演戏。上座不好,不够生活,在戏院门外支起一个火炉,卖烤鱿鱼片,多少挣点钱,贴补日用。赵筱楼10岁的女儿赵燕侠,经常随着父亲来到“新市场”帮助父亲做小生意。有一天,一个日本侵略军的头头,穿着便衣,溜进“新市场”来看戏。在戏院门外,注意到一个大眼睛、留着刘海式头发的小女孩,就派人向赵筱楼表明,他很喜欢这个小女孩,长得像日本的小姑娘,叫她上他的住宅里来玩。赵筱楼陪着女儿,按照指定的时间,走进这个住处。
  这个日本人为了赵筱楼女儿的到来,准备了讲究的午餐,他自己坐在旁边陪着。赵筱楼猜不透这个日本人葫芦里装的什么药,十分警惕地站在一边,观察对方将要使用什么手段。日本人说,我没有孩子,小姑娘像日本人,给我做女儿的好。赵筱楼听到这话,火冒三丈,一时说不出话来。两眼看着幼小的女儿,饭也不敢吃的样子,心想这时要把孩子保护好,必须小心应付。赵筱楼没有点头,也没有摇头。
  赵筱楼回到家里,夫妻二人非常恼火,估计此事不是说着玩的,下一步日本人定会逼上头来。几天过去,没有动静,又听说日本人有事出门,赵筱楼心里稍微宽松。两个多月以后,日本人派人来说,赵筱楼,你有好运啦,日本军官没有孩子,你是知道的。把你的小姑娘给他当女儿,这事他就这么定了。现成的一家钟表店,一家金店,全都归你。别犹豫,这好事没地方找去。赵筱楼你给小姑娘准备一下,过三天你带着小姑娘进日本军官府里,正式行礼。等些日子,就把小姑娘往日本一送,进日本学校上学去。赵老板,恭喜你啦!赵筱楼听后装作高兴,送走来人。当天夜晚,收拾好随身的行李,带着女儿,一家三口悄悄来到江边,混在码头上的人群里,一直等到天明,乘上去上海的第一班江轮,离开武汉。赵筱楼处于随时被追捕的危险境地,冒死摆脱了敌人的威逼利诱,保护了女儿,保全了一家,宁肯流落在他乡饿死,绝不去认贼作父,媚敌求荣。
  赵筱楼演戏从来是认真的,只要一上台,就使出全付的精气神,一招一式,眼到手到,绝不含糊。演武生、小生,刻画人物,感情充沛。他的女儿赵燕侠,从小跟着父亲赵筱楼练功学戏。他的治艺的态度本是严格,教戏也是严格,培养女儿更是严格。赵燕侠在父亲赵筱楼的教育下,打下了坚实深厚的功底,掌握了精彩动人的表演技艺,学到了不少的优秀传统剧目。
  赵筱楼一家从武汉来到上海,经过两年多的艰苦日月,为了继续培养女儿赵燕侠,离开上海来到北京,住在宣武门外西砖胡同的一间小房。那时的北京,仍然是日伪统治之下,百业调敝,人民生活困苦,演戏的艺人自然也难逃衣食难继的境地。隔三差五地演出二次,已是不错的事,十天半月地闲在家里,更算平常。赵筱楼得到的不稳定的“戏份”,那点微簿的收入,生活已经十分拮据。尽管这样,也要为女儿请师学艺,期望女儿日后成为一个出色的京剧演员。
  抗战胜利前,赵燕侠15岁那年,在北京正式登台,一炮打红,受到观众的欢迎。赵筱楼为女儿的演出得以持续下去,竭力做组织工作。抗战胜利以后,赵筱楼为女儿组成二个演出团体“燕鸣社”,为以后的艺术业务活动,创造了条件。
  赵燕侠经过多年的艺术创造和实践,形成了风格独特的赵派艺术。为京剧艺术的发展,做出了举世公认的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不能不归功于赵燕侠的父亲赵筱楼为女儿在京剧艺术事业上奠定的基础。
  赵筱楼幼年跟随师父学徒,没有条件上学,他自己努力学文化,能写账、记事、编写剧本。
  新中国建立以前,赵筱楼已经近五十岁。他在衣食困难,营养不良,体力不佳的状态下,不幸在一次演出中,摔伤了腿部。当时,是在珠市口的开明戏院演出武戏《甘凤池》,赵筱楼从三张高桌上翻下。北京的舞台上所用的高桌,比南方常使的要高三分之一,赵筱楼疏忽了这个南北不同的差距,而发生了事故。由于缺钱治疗,休养的条件又不好,虽然恢复了行路,但是总感到不方便,留下了一个后遗症。
  多年的风雨飘泊,饥饱忙碌,赵筱楼积劳成疾。这时,新中国已经成立,病中,他热切地盼望痊愈以后,能在社会主义新中国的舞台上演戏。这时他的全家早已迁到南长街北头西华门外,一个独门独院里,距离中山公园很近。他几乎每天去公园,拉“山膀”,踢腿,打“飞脚”,珍爱他的来之不易的武功,希冀尽快恢复健康,好上台演戏。后来,经过医治,终于未能挽救他的生命。在1953年,他51岁那年,与世长辞。
  赵筱楼自幼受苦,坎坷一生,本应在他阅历世事和饱经忧患之余,精力旺盛的中年时期,艺人地位得到提高的新社会里,他的艺术才能可以充分发挥的今天。如果能够多活些年,总可以为京剧事业再作贡献。可是,他走得太旱,令人惋惜。
  他的儿子赵元侠,儿媳孙宝莉均为京剧名演员。
  赵筱楼曾主演的主要剧目有:武戏,《一箭仇》(饰史文恭)、《潞安州》(饰陆登)、《连环套》,(饰黄天霸)、《四杰村》(饰余千)、《洗浮山》(饰贺天保)、《铁公鸡》(饰张嘉祥)、《铜网阵》(饰白玉堂)、《嘉兴府》(反串花脸)等;文戏:《斩经堂》(饰吴汉)、《萧何月下追韩信》(饰萧何)、《骂杨广》(饰伍建章)、《桃花扇》(饰侯朝宗)、《南阳关》、《梁红玉》等。

知识出处

梨园名伶武清人

《梨园名伶武清人》

出版者:远方出版社

本书《梨园名伶武清人》是继《英才风采》后,记录武清文化艺术精英的又一部名人传记,它辑录了一百多年在梨园界享负盛名的几十位艺术家的人生经历,他们不但书写了浓重的人生历程,极大提升了武清的文化形象,而且为我国文化事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在我国戏曲发展的丰碑上,将永远镌刻着他们闪光的名字。

阅读

相关人物

赵筱楼
相关人物
武松
相关人物
毛剑秋
相关人物
欧阳予倩
相关人物
赵筱搂
相关人物
赵燕侠
相关人物
赵元侠
相关人物
孙宝莉
相关人物
陆登
相关人物
贺天保
相关人物
吴汉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武清区
相关地名
曹子里乡
相关地名
大三庄
相关地名
天津市
相关地名
南京市
相关地名
重庆市
相关地名
江苏省
相关地名
汉口
相关地名
长沙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