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 经济概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志》 图书
唯一号: 020220020230001560
颗粒名称: 第五篇 经济概要
分类号: F127.21
页数: 33
页码: 211-243
摘要: 本文记述了天津开发区经济概要,天津开发区是以从事外向型经济开发为主的区域。对投资者,中外兼收,以利用外资为主;对技术来源,中外并蓄,由境外提供为主逐步向自主型高新技术原生地转变,技术水平由一般向高新转化;对营销市场,中外并进,由外购外销型为主向积极开拓国内、外两个市场转化;经济运行规则,按市场导向和配置机制运行,并与世界经济和国际惯例接轨。
关键词: 天津市 经济 概要

内容

天津开发区是以从事外向型经济开发为主的区域。对投资者,中外兼收,以利用外资为主;对技术来源(生产和管理硬软技术),中外并蓄,由境外提供为主逐步向自主型高新技术原生地转变,技术水平由一般向高新转化;对营销市场(原材料、器部件和产品),中外并进,由外购外销型为主向积极开拓国内、外两个市场转化(尤其是中国加入WTO后);经济运行规则,按市场导向和配置机制运行,并与世界经济和国际惯例接轨。
  开发区根据自身地理位置和特点,确定区域经济“以发展现代化工业(第二产业)为主,相应发展与之配套和相互促进的第三产业”为方针,进行开发,使其成为天津市现代化工业基地和现代制造业中心,并逐步实现由单一工业区向现代化工业新城区转变,成为国际港口大都市对外开放的标志区和最大的经济增长极。
  经16年开发建设,全区实现预期经济目标。形成以信息技术(IT)产业为主导,包括电子电气、生物医药(化工)、机械、食品饮料四大行业为支柱的现代工业企业群体。2000年,四大行业工业产值达650余亿元,占全区年工业总产值88.8%。全区实现出口额30余亿美元,产品外销率达35%以上。建筑业和商业、房地产业、金融保险业、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业、科教文卫及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具有相当规模,能满足第二产业发展的需要。全区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202.84亿元和53.6亿元。二、三产业比值接近80:20。高科技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56%。
  国内经济贸易与经济合作始于1985年。经15年的发展,国内贸易与经济合作不断扩大。至2000年,先后与18个省、市、自治区建立互利合作关系。组织区内企业参加深圳高交会、上交会、广交会、天交会、厦洽会、兰洽会、乌洽会和中国东西部投资贸易与合作洽谈会、北京高科技产业周等一系列活动。1996年,成立天津开发区西北中亚东欧地区交易团。至2000年落实市政府《关于参与西部大开发的实施意见》后,对西部开发和支持的力度加大,开发区通过多种方式与西部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经双方努力探索资源的最佳配置和各类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达到“双赢”。
  对内经济合作,开发区起到窗口和辐射作用,成果显著。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引进经营理念、企业文化、管理模式和以跨国公司为代表的企业发展经验;培养出一大批掌握具有较高水平的研发、生产、管理技术的国内中高级人才;带动外资在本区以外地区的投资;培育出区内外众多与加工制造业配套的合作商;创造出区内外数十万人员就业机会;尤对提高中国相关产业的生产技术水平起到提升作用。其中,摩托罗拉(中国)电子有限公司通信产品的准入,使中国IT产业发展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距离缩短10年以上。,
  对外贸易始于1986年。1988年,开发区开始成批生产出口产品和进口替代型产品。1989年,一些高科技产品和日用品在国际市场成为畅销品。1991年,对外贸易不断扩大,企业出口创外汇能力增强,全区出口总额升至1.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8%。1994年,出口额升至5.4亿美元。其中出口额超过100万美元的企业达到64家,摩托罗拉(中国)电子有限公司超亿美元,居榜首。为强化贸易管理,1995年4月,开发区贸易发展局成立,与管委会经贸处、外事办合署办公,是专司开发区经济、贸易与合作等业务的管理机构。1996年,开发区“进出口查验监管中心”、“泰达国际贸易中心”建成,进一步拓展开发区口岸功能,为企业进出口商品提供便利条件。是年,天津开发区企业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能力增强,出口产品行销58个国家和地区,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产品水平进一步提高。至1997年,全年出口总额达到20.04亿美元,比1987年增长5.7倍,其中有3家企业出口额超1亿美元。1999年全区对外经济贸易持续增长,进出口总额达59.29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25.5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2.7%。产品出口达106个国家和地区。2000年,对外贸易实现快速增长,进出口总值创历史新高,达79.88亿美元。对外贸易市场进一步多元化,与天津开发区有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达118个。
  对外经济合作始于1998年。在全国开发区中,天津开发区成为首家对外进行经济区规划建设与技术援助的区域。
  第一章 战略与规划
  第一节 发展战略
  一、区域经济发展定位
  1984年7月,开发区建区方案经中共天津市委批准。方案明确提出:“争取到本世纪末或更长一点时间,把开发区初步建成一个具有港口城市特点的新型现代化工业区。”同时提出:要使开发区、天津港、塘沽区成为三位一体共存共荣的兄弟区域,要以港口为主导,把开发区、塘沽区、港口三者紧密联为一体。
  1989年,根据全国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作会议精神,天津开发区区域经济发展定位为:坚持“以发展工业为主、以利用外资为主、以出口创汇为主”的“三为主”发展方针,发展外向型现代化工业并相应地逐步发展与之配套服务的第三产业。
  1991年,提出将开发区办成“以国际贸易为先导,以现代工业为基础,商业、金融、房地产等第三产业协调发展的外向型经济中心”。1995年,复提出:以工业现代化为基础的“六高三化”要求,即人才的高素质、工业的高技术、企业的高效益、管理的高水平、建设的高标准、生活的高质量,逐步实现以工业现代化为基础,以管理现代化为支撑,以城市现代化为标志的具有国际水平的现代化新城区的定位。1999年,概括为:建立“外向型现代化的工业新城区”为发展目标。2000年,提出:将开发区建设成为以现代工业为基础、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外向型现代化工业基地。
  二、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方针
  20世纪90年代后期,东南亚、南美洲等地区经济危机暴发,导致国际性投资放慢和投向分散化。中国对利用外资政策适时作出调整,以适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需要。这场危机也波及到开发区。加之原有产业、行业和产品结构不甚合理,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城市化建设速度、规模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第三产业所占地区生产总值(GDP)比例较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尚不完善等,成为开发区应解决的重大课题。1996年初,开发区召开工作会议,决定:根据中共中央十四届五中全会精神,提出“三个转变”工作方针:一是在区域经济发展动力上,实施“由政策优势向体制优势的转变”;二是在招商项目推动上,实施“由一般项目向资本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项目转变”;三是在城市发展上,实施“由单一工业区向现代化新城区转变”。1996~2000年,地区生产总值由131亿元增至256.44亿元,可比递增率18.3%。2000年提出坚持“三为主、一致力”(以利用外资为主、以发展工业为主、以出口创汇为主,致力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经济发展方针和“科教兴区”的指导方针。实行两条腿走路(资本引进型和科技创新型两种经济增长方式)的跨越式发展战略。
  三、新经济平台建设
  世纪之交,以知识经济和信息产业为代表的全球新经济发展迅猛。开发区提出建设21世纪“新经济平台”发展目标。“新经济平台”是为一个体系,包括现代化工业企业群体、廉洁高效的政府和先进的社区环境、新型的金融市场和创业投资资本、高级管理者和科技精英、发达的物流配送服务产业等。其中,以宽带网和互联网数据中心为新经济平台的主要基础;以现代工业为主体结构的产业群为新经济平台的支撑点;以政府服务与管理、高级人才资源聚集和团结奋斗精神为新经济平台的保证和灵魂。新经济平台的构建,旨在实现区域信息通、准入通、配套通、物流通、融资通、人才通、市场通、核算通、人脉通的“新九通”建设。
  第二节 发展规划
  一、“七五”(1986~1990年)规划
  (一)发展目标
  1.战略目标。建成临空临海综合性国际经济、技术、贸易中心。第一步,港口工业区的形成,规划5年时间;第二步,科学工业园区的形成,需10年时间;第三步,建立综合性国际经济、技术、贸易中心,需15年时间。
  2.阶段目标。“七五”期间要完成3平方公里工业区和2.4平方公里生活区的开发。要建立合资、合作和外商独资企业100~150家。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要达到2亿美元以上。工业产值要达到20亿元,国民生产总值要达到12亿元。
  3.年度目标。1986年,安排合资企业投入生产或试生产20家。新签订三资企业和有出口创汇能力的内资合同30个以上。后,每年建成合资企业20家,每年建设有出口创汇能力的内联企业3~5家。
  (二)对策与措施
  1.充分发挥天津市科技基础、工业基础雄厚的优势。体现天津市接受、吸收国际资本及先进技术能力强的特点,走以发展工业为主的道路,建立一个80年代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能力的外向型工业区。
  2.基础设施和基本建设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实行“开发一片,建成一片,回收一片”滚动开发的原则。整个开发区的建设计划分三期实施。第一期至1990年末,开发工业区2.52平方公里。计划引进中、小型合资企业100~150家,就业职工2万人,工业年总产值20亿元,生活区人口规模达5万人;第二期规划至2005年,开发区用地达到15平方公里(工业用地10平方公里,生活用地5平方公里),引进中小型企业500~600家,就业职工10~20万人;第三期规划至2025年开发用地38平方公里,其中工业用地25平方公里,生活用地13平方公里。在以上开发用地中,区外土地占5平方公里。
  3.利用外资。通过多种形式,尽可能多利用一些国外资金,以加快开发区建设发展。
  4.积极开展内联,增加开发区利用外资能力。切实发挥四个窗口(技术、管理、知识和对外政策的窗口)的作用。
  5.开发区的一切经济活动都要有利于老市区的改造与发展。充分认识开发区是天津市社会经济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在天津市城市建设重点东移中发挥积极作用,与塘沽、港口紧密联为一体,相互促进,共同建设滨海港口区域。
  6.两个文明建设并举。在推进开发区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7.开发区要在国内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先行一步。要在对外开放、引进项目和开发建设的过程中,形成适应开发区自身特点的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
  8.加强合资企业管理。要通过审计、税收、海关、银行信贷、工商管理、标准化等方式,对合资企业进行宏观监督、引导和间接控制。
  9.把信息工作放在特别重要地位上。当今世界正处在信息时代,重点应放在疏通渠道、捕捉、收集加工、处理信息、分析市场需求上,为开发区大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10.协调发展。强调开发区社会、经济、科学、文化教育事业协调发展;强调工业项目、基本建设、第三产业、物资能源供应、职工培训协调发展。
  11.加强法制建设。建立健全各种法规、条例和内部管理制度,形成综合配套的法规体系。
  12.双重区域。、开发区是国内资源与国际资源、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共同作用的区域。根据天津市的具体条件,天津开发区选择的经济模式必须是以发展工业为主的外向型经济。
  二、“八五”(1991~1995年)规划
  (一)发展目标
  全区利用外资协议投资总额要达13亿美元,比“七五”末期增长2.25倍;新开发土地面积要达10.3平方公里,比“七五”末期增长2.45倍;工业总产值要达35亿元,比“七五”末期增长3.66倍;税收要达到2.5亿元,比“七五”末期增长2.85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要达4.3万元,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要达11.7万元,分别比“七五”末期增长72%和37.7%;出口创汇3.5亿美元,比“七五”末期增长5.3倍。
  (二)发展规划
  1.工业(项目)发展规划。“八五”期间,开发区产业结构要适应天津市产业结构总体调整的需要,着重发展以新、高技术为先导,以机械电子、新型建材、精细化工、轻工纺织、生物医药为重点,建立以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并出口创汇为主体的工业体系。同时,逐步建成一批新技术的研究开发、软件开发、技术咨询和人才培训中心,形成一个现代工业、商业、金融、外贸、科技情报的信息网络系统。扩大企业的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扩大企业的外向型程度,充分发挥附加值出口型工业区的优势。“八五”期间新增外商协议投资金额要达9亿美元。
  2.土地开发规划。在继续完善“七五”末期已形成的4.2平方公里土地开发的基础上,“八五”期间新开发土地面积为10.3平方公里,到“八五”末期累计开发土地面积要达14.5平方公里。
  3.第三产业发展规划。(1)加快公益设施建设。在现有医院、培训中心等基础上,兴建中、小学校、公园、体育场馆等。(2)加快商业配套设施建设。完成商贸中心、商贸大厦等建设。(3)加快开发区行政服务中心建设。集行政、金融等为一体,提高对外商投资企业的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4)适时加快职工住宅建设。“八五”期间要完成15万平方米。利用外资建设外籍人员高级住宅小区10万平方米。
  (三)对策与措施:
  1.坚持建区方针。(1)坚持“以工业为主、以利用外资为主、以出口创汇为主”的建区方针,紧紧抓住“项目是开发区的生命线”这个主题,以此统一全区的思想,调整全区的工作重心。(2)坚持滚动开发方针,把有限的资金利用到完善投资环境中去。(3)坚持集团开发的方针,以外商投资项目为中心,追求整体效益,优化服务职能,使“为投资者提供方便,让投资者赢得利润”成为全区行政、基础设施运营等服务的宗旨。(4)坚持改革与开放紧密结合的方针,围绕进一步对外开放,搞好改革。尤其要加强政府建设,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政府效率。(5)坚持为天津市区企业技术改造服务的方针,在市政府统一协调下,将开发区自觉纳入天津工业发展的总格局中去,为天津工业走向世界开创新路。
  2.用好政策。(1)不断完善投资环境,确保能源价格的基本稳定。(2)切实改变坐等项目上门的作风,采取打出去、截回来等主动出击的办法,扩大项目来源。(3)继续扩大保税工厂,以提高通关效率,减少企业资金占用,促进企业内部管理正规化。(4)深化体制改革,理顺关系,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5)抓紧推动区内企业(特别是骨干企业)的生产,使之尽快达到设计能力,满负荷运行,产值、创汇、利税、劳动生产率等多项指标达到立项规定标准,管委会在多方面应力所能及地给予支持和提供优质服务。
  三、“九五”(1996~2000年)发展规划
  (一)发展目标
  总体发展目标。“九五”期间天津开发区要实施第二次创业,在前十年确定的以国际贸易为先导,以现代工业为基础,商业、金融、房地产等第三产业综合发展目标的基础上,提出未来十年“六高三化”的奋斗目标。
  “六高三化”的发展目标具有以下特点:在经济增长方式上,除继续注重项目投资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外,把提高经济效益和经济运行的内在质量作为全区经济工作的中心,从一开始就实现集约式经济增长方式,在总量逐年递增的前提下,达到结构的优化和内在质量的提高;在区域功能界定和拓展上,逐步实现由现代化工业区向现代化新城区的转变,以适应开发区自身发展以及天津市滨海新区总体战略的需要。
  通过“九五”计划的实施,至2000年,开发区三资企业协议投资额累计将达到110亿美元,内资企业投资额累计达到250亿元,分别比“八五”末期增长96.43%和92.31%;工业总产值和地区生产总值将分别达到1170亿元和430亿元,年平均增长速度为35.1%和39.9%,与“八五”末期相比,分别翻两番和两番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利税将分别达到21078美元和11.13万元,分别是“八五”末期的253%和262%,接近亚洲“四小龙”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发展水平。
  (二)产业发展及利用外资规划
  1.工业发展要点。(1)主动构造未来十年的工业结构,指导开发区招商方向,避免外资投入的自发性和盲目性。(2)在工业门类发展序列选择上,要扬长避短,尽量减少对基础设施的压力。(3)要完成一次区内工业的升级换代,淘汰劳动密集型产业,为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分工创造条件。(4)形成自身的支柱产业群,朝基地化方向发展,使其具有规模。(5)与国家和天津市的产业政策相衔接,为市区老企业改造起到桥梁作用。
  2.行业发展序列。(1)超前发展基础设施行业。根据工业经济运行规律,基础设施建设一般要超前建设三至五年。(2)培育支柱产业,创造开发区支柱产业群。电子工业产业群:电子工业为开发区重头产业,具有举足轻重地位。至2000年,开发区电子产业要达到工业总产值的33.7%,年均增长速度57%,产品代表中国最先进水平,占领国际市场。机械工业产业群:机械工业为天津市优势行业,对市内老企业嫁接改造具有推动作用。至2000年,开发区机械工业要达到工业总产值的12.2%,年均增长速度达到57%。医药生物产业群:具有高技术含量大、附加值高、劳动生产率高等特点,至2000年,开发区医药生物产业要达到工业总产值的8.1%以上,年均增长速度达到72%,发展目标为建立中国生物工程基地。食品工业产业群:至2000年,食品行业要控制在全区工业总产值的30%以内,年均增长速度不宜超过57%。(3)适度发展辅助产业,为支柱产业提供协作和配套。产品及项目包括精细化工、高档金属制品、新型材料、新能源、新型建材、普通机械、轻工制品、纺织及服装等。(4)禁止污染性产业引入开发区。主要是冶炼、化工、造纸、印染等行业。
  3.第三产业的发展。至2000年,二、三产业之比由1995年的76:24变为70:30,第三产业仍靠第二产业带动发展,不能相对独立地发展。
  4.吸引外资预测及规划。至2000年,电子、仪器、仪表、通讯制造业应居吸引外资之首,要达到35.2亿美元,占累计投资总额比例的32%;食品饮料业吸引外资17.6亿美元,占总额的比例为16%;机械行业吸引外资17.6亿美元,占总额的比例为16%;医药生物制品业吸引外资为9.24亿美元,占总额的比例为8.4%。
  (二)城区发展规划
  1.在城市建设上,要本着完善城市功能,优化整体环境的思路,提高生活质量。至2000年,使开发区成为滨海新区金融贸易中心。实施十大建筑项目:兴建面积6万平方米的外商投资服务中心、8万平方米营业面积的商业中心、藏书50万册的图书馆、千人座位的泰达大剧场、在校生2000人规模的泰达学院、400张病床的综合医院、综合体育中心、会展中心和艺术中心等。
  2.兴建住宅357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达到30平方米。新建大型公园3个,小型公园6个,公共绿地面积287公顷,绿化率3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6平方米,使全区绿化、美化达到较高水平。
  四、“十五”(2001~2005年)发展规划及2010年前经济发展轮廓
  (一)发展目标
  1.“十五”规划。至2005年,构筑面向21世纪的新经济平台,形成高新技术产品生产基地和高新技术研发基地,建成以高科技工业为基础,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都市化新城区。
  在四个方面有实质性进步:(1)经济总量和增长方式实现新跨越;(2)体制和科技创新实现新突破;(3)都市化迈上新水平;(4)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要有新提高。
  2.发展轮廓。至2010年,将进入以下发展阶段:(1)充分体现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高科技研发制造能力,且制造业部品(配套原件)率大幅提高;(2)第三产业不必依附第二产业,可独立发展,全面进入信息时代,现代服务业的影响与辐射能力有根本性提高;(3)资本输出稳步增长,对外投资领域扩大。
  2005年,主要经济发展指标要达到: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0%,达到630亿元,占天津市比例的24%,对天津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5%;二、三产业比例达到70∶30;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2.5亿元;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5.5%,达到1500亿;五年内累计合同利用外资80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65亿美元;出口额年均增长18%,达到70亿美元,占天津市比例46.7%;实现税收100亿元,年均递增15%;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00亿元,其中基础设施投资150亿元。
  至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比2000年)要翻两番以上,年均递增18%,在天津市经济总量中所占份额近1/3。
  (二)发展要点
  1.促进工业行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产业化竞争优势。
  2.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动天津市工业战略性东移。抓住中国加入WTO机遇,加大对外开放力度,以跨国公司投资为重点,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同时要注意内资尤其是民营资本项目的引进,以进一步优化所有制结构,形成新的经济增量,保证开发区持续快速发展。“十五”期间,引进投资总额1000万美元以上大项目要达100个;引进世界500强跨国公司项目15~20个,总数超过60个;引进世界500强跨国公司8~10家,总数超过40家。
  3.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推动社会经济信息化。“十五”期间,开发区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用高科技带动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至2005年,科技竞争力评价指标(研发经费、人员、技术、管理、科学环境、知识产权等)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高科技产品产值和出口额占全区相应指标的70%以上。科技发展资金实际投入量达到10亿元以上,实现由加工生产型工业区向科技创新型工业区的转变。
  4.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增强城市服务功能。
  5.深化企业改革,促进产业调整。
  6.生态环境与都市化。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参与环京津生态圈工程建设,建立临海生态环境系统,基本建成生态型工业区,健全ISO14000环境质量管理体系,使开发区成为国内环境保护示范区。环保工作实现由强制性管理型向自觉环保型转变;由政府直接控制向社会制衡方式转变。
  充分重视城市功能、城市形象建设,加快开发区的都市化进程。依靠现代化建筑景观、自然生态景观和主题公园景观等,通过一系列功能设施的建设,创造向高级生产力转化的都市环境和氛围。
  第二章 发展与效益
  第一节 总量指标
  一、利用外资
  1985年,批准三资(中外合资、合作、外商独资)企业14家,其协议投资额为3192万美元,至1989年,新批准三资企业40家,投资突破亿美元,达1.06亿美元。进入1993年,以10倍数字增长,达12.35亿美元。引资规模持续增长至2000年,是年,新批准三资企业99家,达27.79亿美元。1985~2000年,累计外商投资企业投资总额149.7亿美元,引资年均增长近55%。其中累计外资额占投资总额的83.4%。
  二、吸引内资
  1985年,内资企业注册12家,注册资本5.81亿元。1991年后,进入高速发展期;1992年,注册企业1077家,注册资本30亿元。1998年注册企业2261家,注册资本跃升至68.26亿元。2000年,注册企业1142家,注册资本22.77亿元。后,经资金核查、产业调整、企业属地划分,至2000年,累计实有内资企业8359家,注册资本总额272.72亿元。
  三、地区生产总值
  1986年,地区生产总值为935万元,1987年上升至8765万元。1988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亿元,达1.93亿元,年增长120%。1989年回落至1.84亿元。1990年地区生产总值回升,达2.5亿元,年增长35.7%;至1991年出现高峰,达6.71亿元,年增长168.4%。1992年突破10亿元,上升为12.83亿元。1993~1995年,持续高增长,分别为25.46亿元、48.77亿元和80.11亿元。1996年跃入百亿,达131亿元。1997~2000年,地区生产总值仍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分别为153.63亿元、180.1亿元、208.45和256.44亿元。14年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递增率为76.03%。
  四、工业总产值
  1986年,工业总产值3872万元。1987年突破亿元大关,达1.89亿元。后,每年以亿元速度攀升,至1990年达7.8亿元。1991~1993年,呈倍数增长态势,突破亿元两位数,由18.7亿元,增至70.25亿元。1994~2000年,迅猛发展,一跃达百亿,由149.08亿元达到731.82亿元。14年间,工业总产值年均递增率近74.41%。
  1986年,三资企业产值3872万元。1987~1990年,上升亿元,由1.74亿元增至6.89亿元。1991~1993年,突破10亿元,由16.34亿元增至67.53亿元。1994~2000年,突破百亿大关,由146.97亿元,跃升至708.93亿元。累计三资企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近95%。14年间,三资企业产值年均递增率71.02%。
  五、工业销售收入
  1986年工业销售收入1994万元。1987~1990年,由1.08亿元升至7.38亿元。1991~1993年,持续增长,由15.74亿元增至65.34亿元。1994~2000年,呈现百亿幅度增长态势,由137.79亿元,跃升至727.43亿元。14年间,工业销售收入年均递增率达79.65%。
  1986年,三资企业销售收入为1994万元。1988~1990年,收入上亿元,由3.16亿元,升至6.05亿元。1991~1993年上升至两位数,由13.99亿元,增至62.42亿元。1994~2000年上升至3位数,每年以百亿速度增长,由134.94亿元,增至704.97亿元。三资企业占工业销售收入总额的97%。14年间,工业销售收入年均递增率为79.25%。
  六、出口额
  1986年,出口额202万美元。1987~1990年,由1616万美元升至6370万美元。1991~1995年,突破亿美元,由1.13亿美元升至9亿美元。1996年跃入14.5亿美元。1997年之后,持续快速增长,至2000年,达32.67亿美元。14年间,出口额年均递增率68.93%。
  1986年,三资企业出口额202万美元。1987年之后,每年以千万美元速度增长,1988年1700万美元,至1990年达4592万美元。1991年始,呈现亿美元增长势头,达1.02亿美元,1993年达2.73亿美元,至1995年升至8.92亿美元。1996年,突破10亿美元大关,达14.4亿美元。1998年达20.44亿美元,至2000年增至32.43亿美元。是年出口额占全区的99.4%。14年间,年均递增68.84%。
  七、固定资产投资
  1985年,固定资产投资2.66亿元。1986~1988年,分别为3.18亿元、5.35亿元和7.74亿元。1989年,升至11.56亿元。1992年达16亿元。后,投资呈持续增长势头,1993年达20.85亿元。1994~1996年,分别为35.73亿元、52.71亿元和58.55亿元。1997~1998年,达高峰,分别为75.02亿元和75.35亿元。1999~2000年,仍保持在50亿元以上。1985~2000年,15年间,年均递增率为21.68%。至2000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531.39亿元(其中基础设施投资94.23亿元),外商及港澳台企业是投资主体,约占80%左右。
  八、对天津市及滨海新区的贡献率
  1994年天津滨海新区成立周年时,开发区的地区生产总值、招商引资额、工业总产值、出口额等占滨海新区的比例为28.9%、74.8%、36.8%和92.2%;占天津市的比例为6.7%、34.2%、7.3%和22.7%。至2001年,开发区上述指数占滨海新区的比例则为46.8%、68.7%、59.1%和74.3%;占天津市的比例则为17.1%、47.5%、30.3%和42.5%。开发区成为滨海新区和天津市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和经济提升拉动因素。
  第二节 效益效率指标
  一、利润总额
  1986年,全区利润总额392万元。1987~1989年,利润升至千万元,分别为2565万元、8030万元和8557万元。进入90年代,由劳动密集型粗加工产品向技术密集型现代先进产品转变。1990年利润1.3亿元。1991~1994年,电子、机械、食品、化工医药等8个支柱产业形成,利润增长出现高峰,由3.07亿元跃至21.86亿元,年均递增率近65%。后,国际著名企业入驻开发区,其产品技术含量高、能源消耗低,全区利润呈高速增长态势。1995~1997年,利润分别为34.78亿元、51.14亿元和61.05亿元,至2000年跃至75.37亿元。14年间,利润年均递增率71.62%。
  注:因1998年度国家对利润指标统计计算方法有变,暂空缺。
  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1987年为1.37万元,1989年升为2.3万元。1990年回落,降至1.73万元。1991年后,逐年增长,至1994年,分别为3.13万元、3.38万元、4.61万元和5.79万元。1996~1998年,增长强劲,上升至10万元以上,分别为10.08万元、10.17万元和10.75万元。1999~2000年仍保持强劲势头,由11.58万元增至13.46万元(约折合1.63万美元)。1987~2000年13年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递增率19.22%。
  三、劳动生产率
  1987~1988年,由全区人均5.95万元提高至7.58万元。1989年,降至7.01万元。1990年始,呈直线上升趋势,至1993年,由8.81万元升至19.1万元;由1994年24.36万元升至1996年39.4万元;由1997年43.54万元升至2000年56.47万元。13年间,劳动生产率年均递增速度18.90%。
  四、产业员工比率
  1990年全区从业人口1.45万人,1994年增至8.42万人,2000年达19.11万人。10年间,年均递增率29.42%。其中第二产业员工,1993年为3.88万人,1994年达6.23万人,增加2.35万人,形成高峰,年均增长60%以上。1996年后,突破10万人,1997~2000年,进入平稳增长期,分别为11.56万人、12.38万人和、13.02万人、13.76万人。2000年,第二产业从业者占全区人口72.1%。8年间,年均递增率19.82%。
  第三产业员工,1993年为1.63万人。1994~1995年,分别达2.19万人和2.65万人。1996年,升至3.8万人,年增长40%以上。1997~1998年,分别为4.23万人和4.78万人,增加5500人,年增长13%。1999~2000年,增长趋于平缓,由5.03万人增至5.34万人,年增长6%左右。2000年,第三产业从业者占全区员工27.9%。7年间,年均递增率18.47%。
  第三章 产业结构
  第一节 第二产业
  一、行业结构
  (一)“七五”期间第二产业
  1986年,全区工业总产值3872万元。1990年,全区工业总产值7.8亿元(其中外资企业产值6.9亿元),比1986年增长20倍,年均增长111.85%。全区累计注册三资企业217家,投资总额4亿美元,主要有电气、机械、建材、服装、轻工等行业;内资第二产业企业77家,注册资本5.82亿元,其中建筑业企业17家。建筑业实现销售额1323万元,利润额134万元。
  (二)“八五”期间第二产业
  1992年下半年以后,第二产业发展规模加大、速度加快,产品质量及技术水平明显提高。至1994年,电子、电气、食品、机械、金属制品、化工、服装、新型建材等八大行业初步建立。1995年,全区开工工业企业1317家,工业增加值67.2亿元,销售收入215.9亿元(三资企业占212.2亿元),其中八大行业实现销售收入203.3亿元,占全区工业销售收入的94.2%。电子电气行业实现销售收入112.1亿元,占全区销售总量的51.9%;工业实现利税43.0亿元,人均利税5.03万元。销售收入在亿元以上企业31家,占全区工业总销售收入81.9%,其中排行前20名的工业企业均为三资企业,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77.3%。上述企业成为全区经济发展主体。1995年末,全区建筑业(含建筑装饰、建材业等)334家。其中三资企业124家,注册资本5876万美元;内资企业219家,注册资本3.5亿元。是年,建筑业生产总值实现2730万元,仅占全区生产总值的0.3%(不含建材业)。
  (三)“九五”期间第二产业
  其产业群体已具相当规模,增加值超过200亿元。以摩托罗拉(中国)电子有限公司、天津三星电机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电子信息行业,以诺维信(中国)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葛兰素史克公司、天津乐金大沽化学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生物医药化工行业,以丰田汽车、SEW等为代表的机电一体化行业,以可口可乐、雀巢、顶新等为代表的食品行业,陆续建成。1997年始,电子信息、食品、机械、生物医药及化工四大支柱行业逐步形成。其中电子信息行业267.96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57.0%;食品行业82.07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17.5%;机械行业26.3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5.6%;医药化工行业14.58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3.1%。上述四大行业产值计390.91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470.2亿元的83.2%。工业实现利税70.84亿元,工业人均利税6.54万元。2000年,四大行业产值650.07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731.8亿元的88.8%。其中电子信息(IT)行业产值达515.20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70.4%,在各行业中位居榜首。至2000年,全区建筑企业654家,其中三资企业118家,投资总额3.87亿美元;内资企业536家,注册资本14.12亿元。是年,建筑业实现生产总值1.94亿元,占全区生产总值0.8%。
  2000年末,按投资总额分析外资行业结构状况是:外商投资企业投资总额133.87亿美元。其中,电子电气51.07亿美元,占总资额38.2%;食品行业12.29亿美元,占总资额9.2%;,机械行业9.26亿美元,占总资额6.9%;化工行业7.2亿美元,占总资额5.4%;医药行业4.38亿美元,占总资额3.3%;建筑业3.87亿美元,占2.9%。以上合计88.07亿美元,占总资额65.8%。其它行业45.8亿美元,占总资额34.2%。
  二、产品结构
  开发区产品结构,随时代发展而变化;工业技术水平随高新技术项目引进而提高;产品技术含量随科研开发水平提高而升级。
  (一)“七五”期间
  投产企业较少,且技术含量较低,多为日用轻工、机械化工、建筑材料门类产品。电子电气类产品则产量较低。
  日用轻工类:服装、羊毛衫、化妆护发品、地毯、自行车、音像磁带等。
  机械化工类:集装箱、电焊条、精细化工品、塑料制品等。
  建筑材料类:新型建筑材料、高级釉面磁砖、木地板等。
  电子电气类:显示器、程控交换机、断路器、电话机。
  出口产品:地板、磁砖、新型建筑板材;羊毛衫、裘皮服装;自行车、打火机、录像带;集装箱、金属软管;汽车零配件;加工冷冻食品;电子琴、变压器线圈等;电气产品及部分化工医药产品。其产品附加值较低,技术含量明显不足。
  (二)“八五”期间
  随着跨国公司等投资企业入区,投产企业日趋增多,逐渐形成八大行业,产品种类及数量增加较快,且技术含量较高。
  电子电气类:电子计算机、半导体元器件、无线寻呼机、手提电话、录像机、显示器、电视机、电子琴等。
  机电产品类:汽车零部件、数控机床、减速机、断路器、蓄电池等。
  生物医药化工类:酶制剂、胰岛素、饲料添加剂、精细化工品等。
  轻工食品类:方便食品、食用植物油、饮料、服装等。
  新材料类:新型建筑材料、磁性材料、PVC材料及制品等。
  出口产品:手提电话、无线寻呼机、集成电路板、电子元器件、录放像机、电子琴;汽车线束、汽车音响、汽车零部件;集装箱、金属软管、电焊条;精细化工、医药器皿仪器;服装;精炼油及食品等。
  (三)“九五”期间
  开发区招商引资规模不断扩大,产品结构变化显著。在原有四大支柱行业中,其产品在国内领先或接近国际水平者居多。一批科技含量高、适销对路的产品产量迅速增加,新产品不断涌现,高新技术产品日益占据重要地位。2000年,摩托罗拉(中国)电子有限公司增资19亿美元,开发区成为国内最大的半导体芯片生产中心和通信产品生产基地之一。是年,移动电话年产1344万部,比1995年增长17倍。
  2000年,产品门类出现显著变化。
  电子信息类:数字移动电话、通信基站、对讲机等移动通讯设备,关键性半导体元器件、电子元件、彩色显示器、电视机、彩显管、通讯电缆、电子琴等。
  机电类:减速机、汽车零配件、微电机、断路器、蓄电池、复印机、集装箱等。
  生物医药化工类:酶制剂、蛋氨酸、油漆、染料、油墨、PVC材料及制品等。
  食品饮料类:方便面、软饮料、食用植物油等。
  出口产品:移动电话、显示器、集成电路、半导体器件、电子元件、录放像机、电动机、蓄电池类;汽车零部件类;集装箱类;服装类;橡胶、塑料类及其制品等。2000年,前两类产品出口额达24.3亿美元,占年出口总额78%以上。其中,移动电话、显示器、集成电路、电容器、蓄电池出口额均超1亿美元,最高达6亿美元。第二节 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分为:商业(含批零贸易)、餐饮业、金融保险业和服务业。后者包含交通运输、邮电通信、文教卫生、中介咨询服务、旅游业、居住服务业(房地产及配套管理服务)、社区服务业等。2000年,全区第三产业生产总值53.6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0.9%。与1993年相比,提高6倍以上,其中商业、餐饮业居首,达22.3亿元。
  一、商业
  建区初期,含生产、生活物资的批零供销贸易、仓储业和餐饮业蹒跚起步,以小型批零贸易商店及餐馆为主,多为内资企业。至1990年,全区商业企业70余家,注册资金近1.8亿元。实现销售收入3.5亿元,利润1200余万元。
  1991年,注册商业企业159家,注册资金1.9亿元。1992年,开发区关于重点吸引内资发展第三产业的优惠政策出台,区内商业发展规模加大,质量明显提高。时有注册企业621家,注册资金9.5亿元。1993年企业增至1129家,注册资金11.9亿元;实现销售收入44.5亿元,利润1.9亿元。
  1994年,全区商业内资企业2854家,注册资金34.14亿元,占第三产业总注册企业的67.5%,注册资金占第三产业总额的33.7%。其中三资商业企业16家,协议投资额1240万美元;实现销售收入30.7亿元,增加值实现4.2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8.6%,占第三产业生产总值的43%;以上数据均居第三产业首位。1995年,商业进入快速、稳定增长期。商业增加值完成5.33亿元,比上年增长15.6%;销售收入45.5亿元,比上年增长48%。1996年,实现商业增加值8.69亿元,年增长55.2%;实现销售收入70.83亿元,年增长55%。1997年,开发区关于进一步鼓励第三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出台,商业得以持续发展。是年,实现销售收入95.72亿元,年增长35.1%;商业增加值完成11.94亿元,年增长36.4%,占地区生产总值的7%;占全区第三产业生产总值39.8%,居首位。是年连锁超市零售业世界排名第四位的日本大荣株式会社兴办的天津大荣开发区连锁超级市场开业,集娱乐、餐饮、旅游于一体的华纳高尔夫俱乐部正式投入运营,顶新集团兴办的开发区德克士快餐连锁店等一批商业服务设施投入使用,全区商业服务体系更加完善。1998年,全区商业实现销售收入113.5亿元,年增长18.58%;实现增加值15.53亿元,年增长34.6%。1999年,商业实现增加值19.24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9.2%,占第三产业生产总值的41.2%。2000年,商业实现增加值22.27亿元,年增长17.4%,占第三产业生产总值的41.5%。
  2000年,全区内资商业企业4219家,占第三产业企业总数50.5%;注册资金70.22亿元,占总额25.8%。三资商业企业74家,其中,商业仓储业25家,餐饮娱乐业41家,批发零售业7家,旅馆餐饮业1家,投资总额3.29亿美元。天津泰达国际酒店集团有限公司、中谷(天津)工贸有限公司、上海汽车天津分销中心、天津正泰实业公司、中油大港公司开发区销售公司、天津电话器材公司等多次被评为开发区“百强企业”。全区生产生活、物资供销、批零贸易、仓储业日益活跃,高中档旅馆、餐饮业已达数百家,连锁超市、仓储式商场、专卖店、集贸市场等各类业态网点遍布全区,商业服务环境日趋完善。
  二、服务业
  (一)房地产业
  创业初期,房地产业主要由开发区总公司及其下属的房地产开发公司和开发区建设开发公司等直属国有企业从事经营。后,扩大到三资企业、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
  1988年,开发区3平方公里工业起步区和1.5平方公里生活起步区具备“六通一平”(道路、电力、电讯、给水、排水、供热通,土地平整)的房屋建设条件。在此基础上,工业厂房施工面积30.5万平方米,竣工面积19.8万平方米;生活区各种配套服务设施竣工面积8万平方米,其中住宅竣工2.1万平方米。1990年,开发区房屋建筑竣工面积累计55.6万平方米,其中工业厂房42.83万平方米,住宅及公建设施12.77万平方米。1991年始,开发区房屋开工面积每年以30~40%速度递增。至1994年,房屋开工面积252.1万平方米,竣工面积166万平方米,占66%。其中,工业厂房109.2万平方米,住宅及公建(文教卫生、金融、商业、市政等)面积56.8万平方米。年末,全区内资房地产企业231家,注册资金23.73亿元,占内资注册总资金18.4%,居第三产业第二位;三资房地产企业172家,协议投资总额6.29亿美元,占外资总投资额15.9%,占第三产业投资的第一位。1994年,全区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5137万元。房屋建设,包括房地产开发公司建设开发的欣园住宅区(4万平方米)、晓园住宅区(6万平方米)和恬园别墅住宅区(5万平方米);顶新集团开发的顶新园邸别墅住宅区;华夏物业投资有限公司开发的阳光花园别墅住宅区等,合计近37万平方米。工业厂房建设以建设开发公司、房地产开发公司为主,基本满足工业项目发展需要。住宅区建设尚存布局较为分散、未形成规模体量、配套设施欠完善、高标准住宅比例偏低等问题。
  1995年,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8450万元,年增长64.5%。1996年始,在“环境年”建设中,开发区关于加快中高档住宅建设政策出台,推行商业住宅、取消福利住房、鼓励职工入区等政策。提出建设外商投资服务中心、市民广场、泰达学院、金融小区、泰达图书馆、国际会议中心、展览中心等十大公共建设项目,全区房地产进入平稳增长期。至2000年,全区累计房屋开工面积达646.8万平方米,竣工面积455.7万平方米(工业厂房216.3万平方米,住宅及公共建筑设施面积239.4万平方米)。竣工面积,由1994年166万平方米,至2000年增至455.7万平方米。6年间,年均递增率为18.33%。
  2000年,全区内资房地产企业321家,注册资金32.68亿元。三资房地产企业201家,投资额13亿美元;房地产管理业20家,投资额1711万美元;合计221家,其投资额占外商投资总额的9.9%。按行业排序,仅次于电子信息行业,居外商投资68个行业第二位。全区房地产业,是年实现增加值为4.36亿元。
  (二)交通运输与邮电通信业
  1994年,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实现增加值3164万元,年提高15.39%。年客运周转量13776人公里,货运周转量15420万吨公里,全区客货运输单位289家,营运车辆1994部。年完成邮电通信业务收入3757万元,年增长73.9%。拥有国内国际直拨程控电话,装机容量1万门;全区商业信函中心年发函51万件。
  2000年,上述两行业实现增加值3.37亿元,年增长35.7%,是1994年的10.65倍。其中,交通运输业实现货运周转量3.31亿吨公里,客运周转量3.06亿人公里;全区客货运输单位352家,营运车辆2766部。全年完成邮电通信业务收入17157万元,年增长55.3%,其中电信业务收入1.68亿元,占98%。通过引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程控交换机和为实现全区通信的数字化、宽带化、智能化而建设完成的光纤接入网工程,进入国际先进行列。中国联通天津分公司滨海营业厅于1998年投入运营,开发区电信事业迅速发展。年末,全区上述两行业内资企业564家,注册资金11.1亿元;三资企业38家,投资总额4407万美元。
  (三)旅游业
  建区初期,无旅游业。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逐步形成一些旅游景点。1998年,管委会城市发展局成立旅游管理科,后独立成局,负责全区旅游业产业资源开发和市场管理。
  至2000年,全区拥有泰达旅行社、天津中国国际旅行社开发区营业部等旅行社4家;较大型旅游饭店6家,即泰达中心酒店(四星级)、泰达国际酒店暨会馆(四星级)、金帆大厦(三星级)、大地中心(三星级)、世纪宾馆(三星级)、海晶游乐城。泰达中心酒店楼高31层,最上部为滨海地区唯一的旋转式餐厅,是开发区标志性建筑之一。泰达国际酒店暨会馆是一座符合国际规范的大型中外企业家俱乐部,具有欧陆古典建筑风格和自身文化特色,由A、B、C、D四座建筑构成,总建筑面积3.4万平方米。
  区内拥有美、欧、亚各国企业构成的工业旅游景观和泰丰公园、泰达公园、邓小平题词纪念碑等,成为旅游新景点。
  三、金融保险业
  1985年1月,建设银行开发区分行率先成立。1986年10月和1987年5月,中国工商银行天津分行、中国银行塘沽分行相继在开发区设立办事处(后升为支行和分行)。1987年7月,首家银企联营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天津开发区信托公司成立。
  至1994年,全区有银行6家、信托投资公司2家、证券公司1家、保险公司3家,金融保险业实现增加值3.17亿元。其中金融业年末各项存款余额24.16亿元,比年初增加3.08亿元。全年银行现金收入17.64亿元,现金支出26.46亿元,收支相抵后货币净投放8.82亿元,比上年增加5.76亿元。全年受理保险业务7607件,承保总额306亿元,保费收入9230万元,比上年提高55%,业务赔付款3290万元。1994年末,参加保险职工2.63万人,投保金额4700万元。
  2000年,全区有各类金融机构30家,其中银行机构16家,非银行机构14家,银行营业网点27个。是年,金融保险业实现增加值8.39亿元,年增长12.4%。银行机构年末人民币存款余额163.42亿元,比年初增加33.72亿元。年末人民币贷款余额156.74亿元,比年初增加27.29亿元,比1994年提高6倍以上;外币存款余额5.29亿美元,比年初增加2.24亿美元;外币贷款余额2.44亿美元,比年初增加0.22亿美元。全年银行机构现金收入133.38亿元,现金支出139.25亿元,现金净投放5.87亿元。证券市场交易活跃,全年实现成交额641.49亿元,年增长65.5%。保险业发展迅速,全年保险业承保总额678亿元,保费收入1.61亿元,支付财产险额0.50亿元,人身险额160万元。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覆盖全区。
  2000年,全区有内资金融保险业企业61家,注册资金5.84亿元。中国银行塘沽分行、天津北方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中国工商银行天津开发区分行、中国农业银行天津开发区分行、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天津开发区支公司、中国建设银行天津开发区分行等多次被评为开发区“百强企业”。
  四、其他行业
  包括信息咨询服务、计算机应用服务、综合技术服务、法律财会服务、公共服务、社会服务、中介市场服务、居民服务业等。至2000年,累计有内资企业2032家,注册资金116.4亿元;三资企业322家,投资总额10.95亿美元。是年,实现增加值15.2亿元,仅次于商业,位居第二。
  第四章 贸易与合作
  第一节 内外贸易
  一、对外贸易
  (一)出口贸易
  1.出口额。天津开发区出口贸易始于1986年,时有出口企业9家,出口额202万美元。进入90年代,企业出口创汇能力增强,出口贸易发展迅速。1991年,全区外贸出口总额达到1.1亿美元,比1990年增长78%,其中三资企业出口额占全区出口总额的90%。是年,外贸出口额自建区以来累计2.8亿美元。1993年,随着与国际市场逐步接轨,出口贸易达2.92亿美元,在全区151家出口外销企业中,天美汽车配件有限公司、北洋集装箱有限公司、菁英实业有限公司等出口值排列前20名,出口额达1.92亿美元。1994年,开发区抓住国家外贸体制改革和汇率并轨的机遇,创出口总额5.44亿美元。出口外销企业达到184家,其中出口额超过100万美元的企业64家,超过1000万美元的企业12家,摩托罗拉(中国)电子有限公司出口额过亿,达到11321万美元。1996年,开发区“进出口查验监管中心”、“泰达国际贸易中心”投入使用,实现进出口商品直通报关、一次放行,增强了国际市场竞争能力。全区出口企业达253家,出口额14.50亿美元,出口额超过1000万美元的企业达15家。三星电机有限公司继天津摩托罗拉公司之后,成为第二家出口值过亿元的企业,达1.34亿美元;摩托罗拉(中国)电子有限公司则达6.91亿美元,仍高居开发区产品出口企业榜首。1997年,建立并完善了一系列贸易促进激励机制和鼓励政策,推出海关驻厂监管等制度,使企业进一步降低贸易成本,全区完成出口总额20.04亿美元,比1996年增长38.2%。1998年,面对亚洲金融危机等不利因素,开发区进一步完善优质、快捷、高效的贸易环境,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减轻了危机影响。全年出口总额仍比上年增长3.84%,达20.81亿美元。1999年,产品出口企业达385家。出口额大的企业拉动效应明显:出口额超过1000万美元的企业达30家,超过1亿美元的企业上升至5家。至2000年,出口贸易快速增长。是年,出口总额和出口企业数均创历史新高,分别达32.67亿美元和397家。出口额比上年增加27.92%,对全区工业总产值贡献率达37.2%,三资企业产品出口占99.4%,全区工业产品外销率为35.4%。出口额超亿美元的企业5家,出口总值为18.61亿美元,占全区出口额的59.9%。
  2.出口产品。开发区在出口贸易初期,出口产品大多是土特产品、塑料制品、服装、金属制品及生活用品等,产品附加值小、技术含量低。1990年始,断路器、变压器线圈、电子琴等产品出口。1992年,出口产品达到154个系列近千个品种,出口商品结构得到改善,精加工的工业制成品出口额比重由上年54.3%升至72.7%;1993年升至76.1%。1994年,出口产品主要集中在24个门类,以电子、电气、机械设备、化工医药、服装、食品等制造业为主体的出口体系初步形成。其中,集成电路、传呼机、手提电话、录像机、电视机、计算机、电子琴等电子电气产品,出口额达2亿多美元,占出口总额的36.8%,居出口产品之首。录像机出口,开创中国之先河。电子电气、服装、食品、金属制品、机械设备五大行业的出口产品额,占全区出口总额的81.5%。从此,出口产品由劳动密集型逐步转向技术密集型。1996年,出口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电子电气产品成为出口拳头产品,出口额9.37亿美元,占是年出口总额的64.62%。1997年,电子电气产品出口额升至14.67亿美元。1998年,出口产品技术含量大、附加值高,出口产品进一步增多,出口额达16.96亿美元,占全年出口总额的75%。2000年,出口产品结构不断优化,移动电话及其基站、显示器、锂电池、集成电路、半导体器件、录放像机、减速机、汽车配件等新技术、高附加值的新产品走向国际市场,出口额升至24.29亿美元,占全年出口总额78.1%。电子电气及机电类产品继续保持第一大类出口产品的地位。其中,高新技术产品实现出口18.51亿美元,较上年可比增长31.2%,占全区出口总额的59.6%。
  3.出口国家与地区。1986年初期,开发区产品出口国家和地区以香港为主,其次是日本、韩国和美国。1988年始,产品走向英、德、意等欧洲市场。1991年,出口产品近百个品种,行销33个国家和地区。1993年,对外贸易伙伴进一步增多,全区产品行销48个国家和地区。1994年,出口产品呈飞跃态势,行销世界五大洲,尤以向香港出口为最,金额达2.12亿美元;其次是日本,出口额1.27亿美元;其后为美国、韩国、台湾地区和英国。对上述6个国家和地区,其出口额占全区出口总额的90.3%。1996年,出口产品行销58个国家和地区。1997年,出口产品行销63个国家和地区。1998年,国际市场拓展到72个国家和地区。出口市场进一步多元化,在加强与亚洲国家和地区贸易的同时,扩大对欧美国家的出口,开拓独联体和东欧、非洲、拉美等国际市场。香港仍居产品出口国家和地区的榜首,其次为日本、美国、韩国和新加坡等。其中对美国出口额升至3.2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7.1%;对欧盟出口额升至1.7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5%。1999年,对美国、欧盟各国出口产品增长较快,美国一跃升为开发区产品出口国家和地区的首位,达7.0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3.2%,占全区出口总额的27.8%;香港退居第二,占18.3%。2000年,与开发区有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达118个,其中产品出口国家和地区突破百个,达107个。欧盟超过美国,居开发区产品出口国家和地区的榜首,达7.8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8%。美国紧跟其后,为7.18亿美元,分别占全年出口总额的25.2%和23.1%。香港居第三位,占17.1%;日本居第四位,占12.9%,出口额4.0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5.5%。
  (一)进口贸易
  随着开发区外向型企业不断增加,以及对生产原料和零配件的需求,自1990年,开始进口贸易。是年,全区进口额为5193万美元。此后,呈逐年增长趋势,进口产品以原材料和零配件为主,1991年为8204万美元,其中原材料和零配件为6834万美元,占年进口总额的83.3%。1992年突破亿元大关,达1.22亿美元,其中原材料及零配件进口8492万美元。随着开发区经济快速增长,出口贸易不断扩大,以及逐步与国际接轨,一些企业,特别是产品出口企业,对生产原材料及零配件的需求逐步加大。1993年,全区进口总额达到3.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45.9%,其中原材料及零配件进口额占2.17亿美元。1994年突升至6.72亿美元,比1993年增长124%,其中原材料及零配件进口总额达4.9亿美元。1995年,由于开发区对外经济贸易的大幅度增长,全区进口总额又比1994年翻了一番多,达到14.67亿美元,其中原材料及零配件就占8.7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2.8%。
  1996年,开发区“进出口查验监管中心”、“泰达国际贸易中心”投入使用,实现进出口商品直通报关,一次放行,拓展了开发区口岸功能,也为企业进口商品提供了有利条件。是年,全区进口总额达20.79亿美元。至2000年,开发区继续推行贸易促进战略,不仅促进出口贸易的快速增长,也加大了进口额度。是年,全区进口总额跃升至47.2亿美元。其中高新技术产品进口额为24.1亿美元,占年进口总额的51.05%。1995~2000年,进口额年均增加6.75亿美元。至2000年,开发区所需原材料、零配件及其它物资进口涉及26个国家和地区。按进口额排列,美国、日本、香港、德国、韩国居前五位。其后为荷兰、新加坡、英国、芬兰、马来西亚、台湾、菲律宾、泰国、越南、澳大利亚、丹麦、法国、瑞士、比利时、加拿大、瑞典等21个国家和地区。
  二、国内贸易
  (一)国内项目投资
  开发区在加速发展经济过程中,不断加大国内投资力度,扩大经济辐射圈,尤为重视对西部地区的支持与开发。1995年,“西部交易团”成立;1996年,扩展为“西北中亚东欧地区交易团”。2000年,天津市政府下发《关于我市服务参与西部大开发的实施意见》后,开发区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引导企事业单位投身西部开发,其中,召开“西部大开发座谈会”,近200名企业家参加。
  至2000年,开发区企业参与西部开发和投资的重点项目有:华泰集团与陕西天桥化工集团合作投资1.26亿元,建设年产40万吨优质水泥生产厂,成为天津与陕西合作的大型项目之一;与天津环渤海控股集团共同投资1.5亿元,建立新农科创业园,集土地开发、农业科研于一体;投资5000万元,参与新疆建设兵团番茄深加工;分别投资5000万元,参与云南丽江玉龙大酒店收购和经营、参与云南马龙农业资源开发。
  另,中纬集团参与西安中纬山庄基础设施开发项目,投资1.8亿元;家世界集团投资1.65亿元,在西安和咸阳建立3个大型仓储式连锁超市;大安房地产公司投资8000万元,参与陕西商住小区开发建设;中基集团参与重庆玻璃生产项目,投资5000万元;正大集团(天津)实业有限公司为开拓甘肃色拉油市场,投资1000万元,委托甘肃粮油商贸公司为正大集团产品的商业代理;泰达集团与中盈集团公司、新疆龙岭集团共同投资980万元,成立泰达商贸(新疆)公司,在新疆开办泰达产品专卖店;百事食品(天津)有限公司投资400万元,委托甘肃甘谷地区定点种植马铃薯项目。
  (二)国内商品交易
  开发区国内贸易除商业系统的营销以及企业独自采购、销售产品外,还参与商品交易会活动,且成为重要的贸易方式和贸易渠道。通过管委会贸易发展局及其有关部门和开发区国际商会等民间团体,组成泰达交易团,参加全国及各地区的商品交易会。在交易会上,各企业以泰达交易团的身份参加交易,形成集团实力;各企业的产品联合以“泰达制造”的品牌竞争交易,扩大天津开发区在全国的影响,促进开发区的国内贸易往来。1992~2000年,开发区参加各种商品交易会、投资贸易洽谈会、经济贸易洽谈会等约50次。
  1996年,开发区参加国内贸易会的规模不断扩大,分别参加了天交会、上交会、广交会、乌洽会、厦门“九·八”投资贸易洽谈会、山西交易会等,成交额达80亿元。是年,第一次参加乌鲁木齐贸易洽谈会,开发区产品在西北市场一炮打响,销售成交额8亿元,居各展团之首,并获得最佳组织奖。开发区120余家企业与新疆各地区有经贸关系,200余种产品在新疆各地销售。通广三星的北京牌电视机、天津摩托罗拉的移动通讯产品,深受新疆人民喜爱,“康师傅”方便面在新疆市场占有率达90%。在上交会上,以尖端产品为先导,占领上海市场,销售成交额达16.2亿元,天津开发区产品知名度提高。
  1996年末至次年初,在“山西1997年迎春商品展销会”上,开发区有50家企业参展。其中,有天津摩托罗拉、顶益、三星、雀巢、雅马哈、劲量、松下、诺和诺德、虹志电脑等知名企业,其电子、食品、服装、化妆品、文具、保健品等著名品牌达10个门类500余个品种参展。泰达国际创业中心的金燕焊接、优尼斯电子、百达高科技等8家高科技企业,举办产品和技术成果展,以科技含量高、款式新颖、质量精良赢得众多顾客。天津摩托罗拉的通讯设备、三星电子的录像机、顶益公司的康师傅食品、北海粮油的福临门食用油、李宁皮具、优尼斯的电子产品等深受欢迎。创业中心的中野公司等8家企业的产品,第一次赴晋展销,成交活跃。历时8天的展销会,开发区实现商品、项目、科技成果等成交额16亿元。其中,实现商品成交额10亿元,项目成交额5亿元,科技成果转让成交额1亿元。开发区的成交额,居参展各团之首,占天津市总成交额的90%以上。1997年,在天津春季全国商品交易会上,第一次打出“泰达制造”品牌,成交额达27亿元,为开发区历届成交之最。1998年,开发区以“高科技繁荣泰达”为主题,参加天津春季全国商品交易会,参展企业70家,为历届交易会参展企业之最。是年,参加上海全国商品交易会和西安中西部投资贸易洽谈会,成交额分别为19亿元和16亿元。
  1997年,组建“西北中亚东欧交易团”,拓展西北、中亚、东欧的市场;并利用新疆丰富资源作为开发区原材料供应地。是年,参加天津、乌鲁木齐等18个省市经贸洽谈会及国外贸易展销会,累计成交额150亿元。是年,开发区还组团参加“1997年泰达世界著名企业标识博览会”。1998~2000年,参加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周。1999年,参加深圳中国高新技术产品交易会。
  第二节 经济合作
  一、对外经济合作
  (一)国外政府贷款项目
  开发区在经济建设中,境外融资成为一条重要渠道。利用外国政府贷款,期限长、利率低,同时可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尤其适用于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1995年始,申请外国政府贷款用以建设污水处理厂,是为开发区借贷国外资金之始。后,陆续申请外国政府贷款的项目有:电镀废水处理中心、固体废弃物处理中心、地热井工程、泰达国际医院等。至2000年,开发区申请的外国政府贷款总额逾4048.76万美元。
  1.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污水处理厂项目。建设污水处理厂是开发区申请外国政府贷款的第一个项目,设计日处理污水能力为10万吨,立项总投资1.2亿元。1994年开始筹建。1995年,中国与澳大利亚签订技术合同。1996年,因澳大利亚政府换届,审议对华贷款停止。后改由挪威政府贷款。1997年9月15日,商务技术合同生效实施,贷款总额为526万美元,偿还期10年。1998年7月,污水处理厂建设开工。1999年12月正式启用,运行良好。日处理污水能力达10万吨。
  2.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电镀废水处理中心项目。该项目总投资5000万元。其中利用奥地利政府贷款280万美元,引进技术与设备。1999年4月始建。2001年11月30日,工艺调试及运行成功,12月12日竣工并投产,日处理含锡、铅、铜、锌等废水100吨。
  3.泰达国际医院项目。该项目设计总投资6亿元,1994年开始筹建。至1999年8月,先后向加拿大、北欧投资银行申请贷款共2048.76万美元,其中半数用于购置设备,供货者有荷兰菲利浦、美国通用电气、德国安杰伦等6家公司。2001年基建工程启动。首批设备于2002年抵达。
  (二)境外投资项目
  1.埃及苏伊士经济特区建设项目。1994年,国务院总理朱镕基访问埃及。埃方提出希望借鉴中国改革开放经验,在埃及苏伊士地区划出一块地方,以中国开发区模式帮助他们建立一个自由区。1996年,中埃双方总理签署的两国间谅解备忘录中包括该项目。1997年,中方先后两次派团赴该地区考察,后向国务院提出建设方案报告。1998年1月,国务院批准外贸部关于建设苏伊士特区的实施方案,决定由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总公司承担此任务,并与开发区投资有限公司共同出资3000万元,组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苏伊士国际合作有限公司(简称“苏伊士公司”)。1998年3月,埃及政府技术代表团访问天津开发区,双方签署正式协议,决定共同投资组建埃中合营投资股份公司。1998年12月,苏伊士公司使用国家进出口银行外贸发展基金5800万元(折合700万美元)投资(占总出资额10%)。埃方有4家公司——埃及银行、埃及国民投资银行、埃及阿拉伯承包商公司、埃及苏伊士运河管理局出资参与(占总出资额90%),共同成立“埃中合营投资股份公司”(简称“合营公司”)。并具体负责承建苏伊士特区3号地块的开发建设。至此,中埃共建苏伊士特区项目正式启动。
  苏伊士特区(简称“特区”)位于埃及苏伊士省,邻近国际航道——苏伊士运河。特区位于省会苏伊士城西北30公里,距首都开罗120公里,附近有苏伊士港。埃及政府对特区的定位是:建成一个以外向型工业为主的综合性港口城市,成为中东地区乃至非洲最大的自由贸易区。特区面积233平方公里,规划总面积164平方公里(后调整为90平方公里),其中示范区20平方公里。共分为13个地块,逐步进行开发建设。规划总入住人口近100万人,吸引就业人口250万人。1998年6月,埃及政府通过了特区规划方案。规划中将此区域划分为南北两部分,以开罗——因苏哈那公路为分界线,由南至北布置为13个地块,分别由不同的开发商负责开发建设。其中3号地块(示范区)由埃及政府指定为合营公司负责开发建设,面积为21.85平方公里。1999年,开发区总公司负责其中3.67平方公里起步区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招商引资等工作。天津市最大的对外合作项目正式投入建设。2001年,由开发区负责建设的特区第一栋5000平方米标准厂房建成。2002年引进第一家中资企业——天津白玫瑰针织有限公司。至2003年,起步区面积为3.67平方公里的基础设施建设全部竣工,并通过初步验收。苏伊士公司依靠天津市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努力开拓招商引资渠道,已有多个项目(投资总额数千万美元)正在洽谈之中。合营公司已出售土地80万平方米,另有50多万平方米土地出售已达成意向或初步协议。苏伊士公司正在策划,准备将天津开发区有实力的企业及有市场、前景好的项目投到特区,采用集团注册方式,共同打造一个“泰达工业园”,成为泰达的海外经济“飞地”。
  2.哈萨克斯坦阿达尔实业有限责任公司项目。该公司为生产型工贸企业,坐落在独联体哈萨克斯坦共和国阿拉木图州。公司注册资金18万美元,实际投资151万美元。1999年4月,天津开发区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以设备、原料投入,折合资金54.36万美元,占36%;河北省第五建筑装饰工程公司以原料投入,折合22.64万美元,占15%;阿达尔有限公司投资74万美元,占49%。经营范围包括金属制品、蓄电池组装、轧钢、焊管等产品,兼营进出口业务、建筑装饰及餐饮服务。1999年开业并投产,主营铁制品、蓄电池、电解液项目。后改产防盗门,国内自产自销。
  3.新加坡泰达酒店管理有限公司项目。天津开发区中外合资企业天津泰达酒店管理有限公司,于2000年在新加坡独资开办泰达酒店管理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与投资各为1万新元(6700美元)。采取现汇投资方式,经营期限30年。该项目主要从事国内外酒店、会馆的经营与管理。2001年3月,取得《中国境外企业批准证书》。
  (三)对外经济技术援助项目
  1998年,天津开发区管委会接受国家外经贸委下达的对外经济技术援助任务,为苏丹共和国编制完成《苏丹红海自由区(RSFZ)总体规划》。内容包括规划编制指导思想和原则、经济及社会发展规划、城市及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等。第一阶段开发26平方公里,分四期,约20~25年完成。规划文字说明3.5万字,数据表格38份,土地开发利用及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图18份。该规划由管委会有关部门负责编制,并在国内有关设计研究院协助下完成,历时5个月(1998年1~5月)。规划充分体现天津开发区建设经验,并结合苏丹共和国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加以综合分析,具有一定规划深度和指导作用,是天津开发区第一个对外经济技术无偿援助项目。该规划博得苏丹共和国政府有关部门认可与好评。
  二、国内经济合作
  1985年2月,管委会与山西省政府驻津办事处签订在开发区划片设厂协议书。从此,拉开与国内各地经济合作序幕。是年7~8月,开发区组团出访新疆、宁夏、内蒙古3个自治区,分别就加强经济合作进行座谈。
  1986年以后,开发区与全国各地区经济合作不断扩大。先后组团对新疆、内蒙古、山西、甘肃等地进行考察和访问,增进合作,开拓中西部市场。1989年5月,管委会与天津市民族事务委员会共同承办“天津暨十省经济协作座谈会”,讨论开发区与内陆少数民族地区开展经济协作事宜,与会70余人。1991年9月,管委会与塘沽区签订经济协作协议,以加强双方多方位、互补性合作。1991年,随天津市政府代表团访问、考察陕西、甘肃、新疆三省(区),开发区与陕西省科委、西安市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甘肃省计委长远发展处、甘肃金昌开发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委等单位进行对口座谈。在市内与一轻局、二轻局、电子仪表局、自行车公司等单位签署经济合作协议。1992年4月,与青海省政府签订长期横向经济合作协议。从1995年起,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进一步与西部地区各省市建立经济协作关系,并建成一批友好合作区域。
  1996年,经济合作力度加大。开发区先后随天津市代表团赴新疆、内蒙古考察,分别与乌鲁木齐开发区管委会、伊犁地区行政公署、内蒙古包头市政府和伊克昭盟政府签订经济合作协议;在新疆建立贸易基地——天津开发区产品新疆批销中心;在山西迎泽宾馆召开“天津滨海新区新闻发布会”,分别与太原市政府、大同市政府签订经济技术合作协议和长期经济技术合作关系协议;天津开发区中纬集团公司与山西省大同市津恒公司签订煤炭运输协议,协议投资额1.4亿元;黄河经济协作区联合发展集团公司山西总公司与天津开发区经协能源公司签订向天津开发区提供15万吨优质煤炭的协议。此外,还达成经济、贸易合作意向14项,涉及电子、食品、建筑、房地产、煤炭等行业。
  1997年1月,天津开发区西北、中亚、东欧地区交易团成立,进一步推动开发区的国内经济合作。至1999年,西部10省区与开发区两地项目合作协议金额达5.8亿元。在人才支援上,开发区为西部贫困落后地区培训学生和干部近30人次。
  2000年,除上述经济友好协作单位及地区外,还与河北省诸多地区、西安开发区、成都开发区、兰州开发区、甘肃省白银市、甘肃省甘谷县、四川省凉山州等地区结为友好合作区,建立互惠互利合作机制,为两地经常开展经济合作开辟绿色通道。是年,参加第二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开发区康普特通讯系统有限公司,以新开发的Digi—guard数字监控系统与杭州中坚电子电讯有限公司和上海中鲁电子通讯有限公司等企业签署产品销售合同和技术转让协议,价值700万元。开发区金卡工程有限公司,以新开发的身份识别安全系统与中国高新投资集团公司、美国天纳国际投资集团公司、胜利油田大明集团有限公司和南昌先锋实业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达成投资和技术转让协议。中国科学院与天津开发区签署协议,共同在开发区建立国家级的水声工程研究中心,生产声纳设备和信息处理平台。
  开发区自建区以来,通过经济协作不仅为企业拓展商品销售渠道,还帮助企业开拓更多的原材料基地;同时以贸易促招商,引来大量投资,建立一批友好合作区。为扩大地区间经济合作,开发区与一些省、市、自治区互设了办事处。天津开发区与其他省市开发区、特区长期保持友好互动的合作关系,有的还签订相关合作协议。

知识出处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志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本书记述了1984年天津开发区建区开始,下限至2000年。为保证记述事物的完整,一些事物的时限有所前伸和后延。记述层次结构,一般为篇、章、节、目和子目五层,篇首设无题序;入志图表,冬量紧靠正文。附录设置,除全志的总附录外,个别篇章之后亦适当设附录,与篇章正文相辅相成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天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