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城区开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志》 图书
唯一号: 020220020230001463
颗粒名称: 第二篇 城区开发
分类号: F127.9
页数: 62
页码: 73-134
摘要: 这些章节分别描述了天津市开发区城区规划、机构组织、发展定位、规划编制、规划类型、总体规划、规划管理、规划研究、土地使用与管理、市政建设、能源供应和交通运输等内容。其中包括土地征用、土地开发、土地管理、道路建设、桥梁建设、排水系统、污水处理、能源供应以及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等。
关键词: 城区规划 土地使用与管理 市政建设

内容

开发区所在地,原本盐滩,人迹罕至。
  1985年,开始土地开发,1988年建成3平方公里工业区和1.99平方公里生活区,达到道路、电力、电讯、热力、给水、排水、雨水畅通,土地平整(“七通一平”),具备建厂条件。90年代,进入全面建设阶段。工业区、生活区相继发展,北南相对而立,布局合理。恬园、晓园、恂园等一批新型住宅小区,各具风采;韩国工业团地、泰丰工业园地、海晶工业区等企业建筑,摆置有序;泰达国际酒店、泰达中心酒店、金帆大厦、九洲大厦拔地而起,第三产业方兴未艾;邓小平题词纪念碑、五洲擎天柱、滨海立交桥,成为开发区标志性建筑。至2000年,新建城区面积24平方公里,其中工业区19平方公里,生活区5平方公里。
  市政环卫、交通能源、邮政电信等各种基础设施臻备,功能齐全。市容整洁有序,环境清新优雅。13条通衢大道、83条干支道,纵横交错,四通八达。
  20年沧桑,一座新型现代城区屹立渤海之滨。
  第一章 城区规划
  第一节 机构
  1984年12月6日,开发区管委会规划设计室成立。1987年,改为规划建设管理处。1989年,土地管理局成立,与规划建设管理处合署办公。1990年,规划处更名为规划建设管理局,并与土地管理局、房地产管理局、环境保护局合署办公。1995年,建设发展局成立,含规划建设管理局、土地管理局和房产管理局。
  第二节 发展定位
  一、在天津市的发展定位
  1996年6月,在《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年)》中,对开发区的发展定位,是基于天津特点及其在京、津、冀、环渤海、全国乃至东北亚所处战略地位的考虑,提出应立足于国内外资金、资源和市场,依托京、津、冀,联合环渤海,服务全国,面向世界。以滨海城区开发和中心城区改造为突破口,促进城市产业结构和城市土地、空间资源优化配置。要形成以新技术产业园区和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中心的电子工业基地和沿京津塘高速公路的高新技术产业带。按照总体规划定位要求,应把开发区、海洋高新技术开发区和保税区建设成具有外向型、低能耗、高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工业基地。由天津滨海新区承担天津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龙头的角色。
  二、在滨海新区的发展定位
  进入90年代,市政府为实现工业发展重点东移、扩大对外开放、重新调整城市布局的总体规划,提出建设天津滨海新区的战略构想。1994年3月,市政府决定,用10年左右时间,在350平方公里范围内基本建成天津滨海新区,以天津港区、开发区、保税区为骨架,以高科技外向型为主导,以重化工业为基础,促进金融商贸等第三产业发展,成为基础设施完备、服务功能齐全、面向21世纪的现代化综合性经济新区。
  1995年6月,滨海新区管理委员会制定出《天津滨海新区总体规划方案》,将滨海新区定位为:高度开放的现代化国际港口,技术先进的外向型工业基地,天津市商贸、金融副中心。在以市区与滨海新区为核心的“双心轴向”城市群布局结构的前提下,以天津港为龙头,形成由塘沽、汉沽、大港、海河下游城区环绕的组合型布局结构。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被规划为滨海新区四大综合分区之一,定位为:外向型加工与金融贸易综合分区,目标是依靠临港优势,发展成外向型、低能耗、高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基地。
  经两年建设发展,在总结经验基础上,1997年3月,滨海新区管委会制定出《天津滨海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及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滨海新区要成为中国北方经济发展的“龙头”,国际一流的综合性基地,高度开放的现代化经济新区,中国高度开放的示范区,深化改革的创新区,经济发展的带动区,与国际接轨的联络区。并将开发区发展目标定为:坚持以利用外资和出口创汇为主,高新技术与经济规模并重,积极发展现代工业和金融商贸、房地产等第三产业,逐步形成中国最大、亚洲最好的开发区。
  2000年,滨海新区管委会制定出《天津滨海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对滨海新区将统一规划,建立“五大功能区”(港口经济区、高科技产业和加工工业区、化学工业区、冶金工业区和商务商贸综合区)。作为滨海新区核心的开发区,将建成高科技产业和加工工业区、化学工业区、商务商贸综合服务区。
  三、开发区自身的发展定位
  1984年,国务院明确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方向为:引进先进技术及工艺设备;发展新型工业、产业与产品;对天津现有工业进行改造;充分利用当地及本国资源,发挥天津优势;发展出口创汇产业。
  1985年7月,在市政府制定的《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条例》中,明确开发区的特定目标是:“为发展天津市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和技术交流,开发新兴产业和技术……开发区为外国和港澳地区的公司、企业、其他经济组织以及个人创造良好的投资条件。”1987年8月,开发区召开由美国联合规划署、天津市及开发区官员参加的会议,评价开发区发展目标及取得的成就。与会者提出的发展目标包括:发展高新技术,发展市场经济,起到中国经济改革的催化作用,提高中国产品的质量,提高中国工业及劳动者的生产效率,吸引外国企业,提供就业机会,刺激经济增长,增加税收,学习外国的科技合作管理经验。随着开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考虑到天津滨海地区(尤其是天津港区、保税区、开发区和塘沽区)经济发展的前景及统一的可能性,以及国家在华北地区设立自由贸易区的宏观布局要求和天津工业重心战略东移,于1993年6月,开发区管委会编制《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总体规划》,把开发区的城市性质定位为:以贸易为先导,以现代工业为基础,商业、金融、房地产等第三产业协调发展的外向型经济中心和自由港。
  至1996年,开发区经过12年持续高速发展,工业体系初具规模,社会经济有较大发展。是年,开发区管委会制定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总体规划》,在原有建区目标及定位基础上,对开发区的功能定位为:技术先进的外向型工业基地和天津市金融、商贸副中心。并在原有建区目标基础上,提出“六高三化”奋斗目标:不断追求人才的高素质、工业的高技术、企业的高效益、规划的高水平、建设的高标准、生活的高质量,逐步建成以工业现代化为基础、以管理现代化为支撑、以城市现代化为标志的具有国际水准的现代化新城区。
  第三节 规划编制
  一、1984~1992年规划编制
  1985年6月,管委会规划室根据国务院有关文件,以及各经济特区的相关经验,提出开发区的指导思想:借鉴特区某些政策,实行“内引外联”方针,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使经济开发区在中国四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根据以上指导思想编制开发区总体规划。
  (一)编制依据
  1.区位优势。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其位置处于天津市东南,距市中心50公里,北京—天津—塘沽高速公路横贯区内。东面紧邻天津新港,西北面38公里是天津滨海国际机场,西面通过京山铁路与全国铁路网相连,并可转抵欧洲,是近年发展迅速的欧亚大陆桥之一。
  2.社会经济优势。开发区紧临塘沽区,且距天津市区50公里。市区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工业基础;所临塘沽区,具有充足人力和物力资源。二者成为开发区强大依托。
  (二)规划原则
  1.开发区的生产、工作及生活居住用地,分开布置。
  2.开发区的建设以工业为主,兼容其他智力、科技、商贸、人才培训、先进管理、建设开发、仓储、基础工程设施、服务设施等企事业单位。
  3.区内工业,以安排中小企业为主。总体布局是:轻型工业靠西;大型企业靠东,接近港口。
  4.开发区与港区相结合。初期是应用现有港口有利条件,将来结合港区发展,建设工业贸易综合性港口。
  5.结合地理条件特点。规划时应留有充足的交通及工程走廊地带,确保铁路、高速公路两侧交通及基础工程管网的畅通。
  二、1993年总体规划编制
  1992年末,开发区完成土地开发面积7.5平方公里,其中工业区5平方公里,生活区2.5平方公里;完成基本建设投资近40亿元,完成建筑面积100余万平方米。其中“引滦入塘”源水干管工程、110千伏变电站、自备热电厂、热源厂、自来水加压站、程控电话局、燃料站、城市干道、工业厂房及居住、商业、办公、旅游、餐饮、娱乐等建筑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8年中,开发区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780家,协议投资总额13亿美元;累计批准国内投资企业1200家,注册资金总额23亿元。1992年,开发区完成社会总产值42亿元,工业总产值32亿元,地区生产总值12亿元,税收2.2亿元,出口额1.4亿美元,区内从业者达2万余人,城市规模初步形成。
  (一)指导思想
  1993年,开发区管委会在原有总体规划基础上,重新编制开发区总体规划。其指导思想是:以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精神和中共十四大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目标为根据;以21世纪为立足点,面向世界,与国际经济接轨,在发展目标上具有先进性;以发展国际化现代工业为主,在区域性质上具有特色性;以利用外资为主,在经济发展上具有外向性。
  (二)规划原则
  1.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具有先进性。开发区发展目标是:建立现代化外向型经济中心和自由港,探索中国经济走向世界之路。现代化、国际化是其根本要求。为此,开发区规划立意要新,起点要高,眼界要宽,规划目标须具有先进性和超前性。
  2.建立高度现代化、国际化的工业基地,具有特色性。开发区建区8年来,始终把建立现代化的工业基地作为开发区发展战略中的立足点和出击点。故在总体规划上要突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目标的特色性。
  3.立足于21世纪滨海地区的整体发展,具有开放性。是为规划的特点。以2000年为规划近期,以2010年为规划中期,以2010年以后为规划远期,从时间上具有开放性;因开发区35.6平方公里总面积不足以形成外向型经济中心的城市规模,故近中期规划尤其近期规划以开发区自成体系的发展,从区域上也应具有开放性。
  4.统筹规划,综合发展,具有兼顾性。开发区规划是天津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滨海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导部分,应兼顾以上市、地两者发展规划,统筹编制,组织实施。
  5.采用滚动开发和划片开发相结合的方式,形成组团式总体布局。开发区以京津塘高速公路联络线为界,北为工业区,南为金融贸易生活区,形成两大组团总体布局。工业区内有配套生活小区,金融贸易生活区内有高科技园区,形成组团之间有大分工,组团内部有小配套,互为补充的分区功能。
  6.保留适当余地,具有预见性。开发区在发展过程中,会出现诸多难以预见的变化,而影响中远期规划的落实。为此,对土地利用、交通道路、能源供应、给排水、通讯等设施规划,要留有一定余地,以适应将来发展变化的需要。
  7.建设现代滨海城市,具有鲜明性。开发区应在总体面貌、道路、绿化、景观等规划和城市设计方面发展自己的优势,使新兴滨海城市风格,具有鲜明性。
  三、1996年总体规划编制
  (一)规划依据
  1.开发区经济发展迅速。至1995年末,开发区累计开发土地面积19平方公里,拥有10999家企业,从业者11.3万人。有59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在开发区投资置业,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2557家,协议投资总额58.69亿美元。有70余家跨国公司和知名企业投资开发区,投资项目120余个。是年,开发区地区生产总值80.11亿元,工业总产值227.74亿元,外贸出口总值达9.01亿美元,利润总额34.78亿元,税收总额16.56亿元。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比例值为0:85:15。
  2.开发区具有较雄厚的工业基础和产业规模。经12年发展,形成以移动通讯、电子计算机为主的电子群;以汽车零部件、数控机床为主的机械产业群;以食品饮料为主的食品轻工产业群;以酶制剂胰岛素为代表的生物产业群。一大批代表当代经济技术水平的跨国公司落户开发区,开发区成为天津最大的经济增长点,一个现代化新城区初具雏形。
  (二)规划原则
  1.从实际出发,面向未来。客观分析开发区的战略地位和作用,选择合理的发展方向和产业结构,编制符合现代化、国际化、工业化城市标准的规划方案。此方案要从开发区实际情况出发,切实可行,既符合滨海新区总体规划,又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具有先进性、超前性,有利于向国际化新城区方向发展。
  2.规划方案要有利于开发区的经济增长。开发区不仅是天津市的开发区,同时要考虑它在滨海新区乃至环渤海区的战略位置,在编制规划方案时,要充分考虑到国内及海外投资者的需要,有利于国际交往与合作,促进滨海新区各地域的联合发展,对国内外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和辐射力,真正起到对外开放窗口的作用。
  3.开发区规划要完善。有利于城区、城市功能的完善;有利于开发区产业结构的形成和生活居住环境的完善。以形成工业、金融业及第三产业并举、相互促进发展的新城区。
  4.规划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规划方案要留有余地,发展指标要有一定弹性,以便根据实际情况予以调整。
  5.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统一的原则。以保证开发区有一个高质量的生产、生活、生态环境。
  四、2001年总体规划编制
  (一)规划依据
  2000年末,全区累计开发土地面积24平方公里。其中工业区19平方公里,生活区5平方公里。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31.39亿元,房屋竣工面积437.37万平方米。全区基础设施和城市综合功能更加完善。是年,全区从业者19.11万人,区内居住人口3.36万人。三资企业3315家,内资企业8359家。开发区地区生产总值256.44亿元,比上年增长21%;工业总产值731.82亿元,比上年增长20%,其中高新技术产业产值410.12亿元,占总产值的56%;外贸出口32.6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1.7%。2000年开发区地区生产总值(GDP)是1995年同比3.2倍,社会经济增长呈跨越式发展势头。
  (二)规划原则
  1.配置相应设施。按照《天津城市总体规划》、《天津滨海新区城市总体规划》所规定的规模和功能定位,结合开发区所处地理位置及发展潜力,配置相应的设施与空间,并根据城市建设发展的实际作必要的深化和调整。
  2.充分考虑现状。利用现有建设,将其组织到区内总体规划结构之中。
  3.集约利用土地。成规模整体开发,提高土地效用。
  4.指导城市设计。塑造和谐的城市环境,提高空间与整体环境质量。
  5.强调生态原则。从营造生态环境的高度,确定分项指标和建立绿地系统,特别注重城市生态空间的利用和塑造。
  6.强调文化原则。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带动开发区发展。
  7.坚持高起点、高标准。结合城市规划学科发展的前沿理论与重大课题,研究在实际中运用与实践,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同时考虑规划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
  第四节 规划类型
  一、国内机构制定的规划
  (一)起步区规划
  1984年12月建区后,为指导开发区发展,1985年管委会根据天津市总体规划和国外兴办出口加工区、科学工业区、中国经济特区的经验,并经专家学者充分论证,制定出“七五”期间《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规划》中制定出开发区关于区域规划、产业结构、技术政策、物资、贸易、人口、教育、财政、法制等方面的发展大纲,并初步提出建立适应国际经济活动的指标体系,使开发区此后5年工作,有明确依据。
  1985年6月,《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总体规划》完成,其中包括规划原则、规划布局和开发步骤、起步区规划、公共基础工程规划等项。明确开发区的宗旨是:通过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进行“内引外联”;利用外资,吸引国外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兴办工业企业,为天津工业技术改造服务,振兴天津经济,使开发区在四化建设中发挥作用。其中,起步区规划内容包括区域范围和人口规划,并对生活区、工业区作出详细规定。起步区规划总面积为3平方公里,生活区规划总面积为2.16平方公里。
  此后,为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供热系统,开发区委托清华大学热能工程与热物理研究所,于1989年3月作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集中供热系统规划研究报告》,并对开发区供热工程进行论证。
  (二)马利克工业综合区总体规划
  1989年,开发区批准建立马利克工业综合区,给以独资为主的外商投资企业、国内投资企业及以开办、经营生产制造为主的工业项目,提供各类用地及所需的服务设施。是年7月,由天津市城乡规划设计院制定完成《马利克工业综合区总体规划》,旨在使各种不同需求的用地布局合理,并为其提供各种市政、工程及生活服务设施的规划。马利克工业综合区是美国MGM公司在开发区投资,以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方式划片开发的项目。该项目占地5.36平方公里,土地使用权转让年限为70年。其目标是要建立无污染、无扰民的现代化工业综合加工区。后,因各种原因未能实施。
  (三)二期规划
  1989年,在开发区5年建设过程中,资金筹集、土地开发、机构设置、对外联系,以及优惠政策的制定、管理法规的完善、生活服务设施配套等方面均取得令人瞩目进展。为继续发挥和利用其优势,开发区管委会决定于1990~1995年进行开发区二期开发建设,并于1989年10月委托天津城乡设计院对此进行设计。设计院于1990年6月完成《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二期总体规划》。其中包括:地理位置、用地范围和面积等规划。二期开发,西接开发区起步区,东至马利克工业综合区,南隔高速公路进港联络线与开发区生活区相望,用地范围总面积1.83平方公里,有效用地面积(指四周外围道路内边线)为1.69平方公里。
  1991年10月,区规划建设管理局与天津城乡规划设计院联合编制《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二期工业区规划》。其指导思想是:根据二期工业区的建设目标及所处区位,规划除要求区内系统功能完善外,应对开发区起步区、马利克工业区及生活区进行统筹考虑,对开发区远期发展起到承上启下衔接作用。规划对二期工业区的性质、规模、布局作出详细说明。二期工业区的性质为:面向世界市场且满足国内经济发展需要,建成以出口创汇为主的技术、资金密集型先进工业区。用地规模:总面积1.83平方公里,场地面积1.69平方公里。
  (四)生活区规划
  生活区位于开发区南部,面积2.7平方公里。随着工业区发展建设,人们对于生活服务方面需求越来越高,开发商对生活区投资开发兴趣也越来越浓。为更好地推动开发区建设,提高对投资者和开发者吸引力,创造良好投资环境,1992年4月,开发区规划局与天津大学中原规划研究中心共同完成《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生活区主要计划说明》。说明包括:生活区总体构想和重点地段规划设计等,以利于规划管理和指导建设实施,使生活区规划具有可操作性。
  1992年,为指导开发区金融中心的建设,管委会委托上海市民用建筑设计院进行《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滨海金融贸易生活区金融中心规划》的编制,于1993年完成。其中包括:金融中心的总体构思、布置、功能分区、道路组织、建筑造型等。
  在开发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形势下,为把开发区建设成以国际贸易为先导,以现代化工业为基础,形成金融、商业、房地产等第三产业协调发展的外向型经济中心,区规划建设管理局于1993年4月完成《天津滨海金融贸易生活区总体规划》。其中确定:金融贸易生活区的位置和规划面积、性质等。规划面积为8.26平方公里,该区性质确定为天津市金融贸易副中心。
  (五)1993年全区总体规划
  以上规划,对开发区建设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1993年9月,在管委会统一组织下,由区规划建设管理局、计划统计局,会同各有关部门,组成总体规划工作组,重新编制《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总体规划》。确定发展工业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战略;发展第三产业的指导思想、地位作用以及发展的过程和阶段;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利用功能分区;基础设施规划。其指导思想和原则,具有一定高度和较好包容性。
  (六)园区规划
  随着开发区的发展,各园区相继开发。在符合总体规划原则下,天津海晶总公司建设部于1992年12月完成《海晶工业区总体规划》。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于1993年9月制定《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金泰小区规划》。1993年11月,开发区规划局与天津泰丰工业园有限公司联合制定《泰丰工业园规划设计条件》。1994年5月,美国加利福尼亚城建设计集团制定《中国泰丰工业园城市规划及城市外部空间设计》。1994年2月,管委会完成《台湾工业园区规划可行性研究》。9月和10月,区规划建设管理局先后完成《德国工业示范区总体规划》和《三星公司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基地总体规划》。1996年9月,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完成《天津逸仙科学工业园总体规划》。11月,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完成《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微电子工业区控制性详细规划》。1997年3月,又制定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化学工业区分区详细规划》。
  (七)新城建设规划
  1984~1992年,开发区基本完成以第一大街和洞庭路为中心的第一期商住区开发。随即决定在生活区以东建设2.56平方公里的新城中心。由天津大学建筑设计院完成黄海路沿线规划。1994年,加拿大国际城市发展公司制定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城中心开发方案与城市规划》。1995年10月,开发区新城建设委员会完成《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心新城规划》,其主要内容为:开发区新城中心的构成、设计等。规划要求:新城中心将成为开发区生活、工作和行政中心,亦是将来滨海新区市中心。
  随着开发区第二个10年(1995~2004)建设开始,其中心区的建设迫在眉睫。1996年6月,开发区滨海建筑设计院制定《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心城区详细规划》。其主要内容包括:中心区布局、规划设计指导原则。旨在创造一个环境优美、生活质量标准高于国内一般涉外区的中心区,使中心区集行政、文化、娱乐、金融、商贸、居住、休憩等为一体的现代化形象得到充分展现。中心区规划总用地面积为2.7平方公里。
  2000年5月,加拿大国际城市发展公司完成《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心城区总体规划和规划方案的编修》,对上述中心城区规划进行修编。2001年11月,天津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作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其主要内容包括:地块划分、土地使用性质及兼容范围控制、土地使用强度控制、人口控制、环境景观控制、道路及其设施等。该规划以开发区总体规划为依据,以土地利用控制为重点,在中心城区规划中起到承上启下作用。
  (八)1996年总体规划
  随着城区建设发展变化,应对原有规划进行修改。1996年,管委会制定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总体规划》。其主要内容包括:编制规划的指导思想、性质、规模与发展战略、各专项规划等。提出开发区在第二个10年奋斗目标是“六高三化”。为实现上述目标,开发区作出决策,实施三个战略转变,即:在区域发展动力上,由政策优势向体制优势转变;在工业发展方向上,由一般项目向资本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转变;在区域发展方向上,由单一工业区向现代化新城区转变。
  (九)信息港发展规划
  开发区作为滨海新区中心地区、经济发展龙头、改革开放窗口,必须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开发区信息港建设成为时代需要。开发区委托北京市电信规划设计院于2000年12月作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信息港发展规划》。其主要包括:开发区信息宽带网、光缆和地下电信管道网、信息应用系统的近期建设方案,以及中、远期对传统电信网(包括公用电话网)、移动电话网、数字数据网、帧中继网、分组交换网、传输网等规划。
  (十)出口加工区规划
  开发区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采取措施鼓励扩大外贸出口”的精神,成立国家级天津出口加工区。旨在进一步提高区域辐射力和带动功能,发挥区内各项资源优势,扩大出口,吸引外资,增加就业,创造新的加工贸易管理模式与企业运营服务体系,并为加入WTO参与国际竞争打好基础。为此,区建设发展局于2001年4月制定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出口加工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利于高效集约地开发土地资源。加工区规划面积为2.81平方公里,目标是建设成一个国际化、高水准、生态型的新型出口加工区。其主要内容包括:开发策略、土地利用规划、道路交通规划、城市空间环境设计、市政工程规划、建设开发控制等。
  (十一)土地利用规划
  至2000年末,区内开发土地24平方公里。但土地利用尚不充分,综合性新城区土地结构尚未形成,且在“十五”期间开发区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2001年6月,开发区建发局与天津大学城市规划设计院合作编制《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土地利用规划》。该规划从世界角度分析开发区的发展趋势,确定出城区建设目标、土地利用规划的主导方向,以及各分项规划的目标与实施方法。
  (十二)人口总体规划
  开发区是高技术园区,发展高技术产业,人是关键因素。2001年10月,开发区建设发展局与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中心联合完成《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人口总体规划》。在分析开发区人口现状特征及人口增长主要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对开发区未来人口进行预测,并对开发区人口发展提出政策性建议。
  (十三)交通规划
  1994年10月,受开发区委托,铁道部第三勘测设计院完成《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铁路专用线报告》。是年12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交通研究所作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交通规划》,旨在规划开发区交通设施,建成快速、方便的交通体系。
  随着经济高速增长,交通需求亦日益增长。为完善道路交通系统,2001年,管委会委托中国市政华北设计研究院与同济大学,对开发区道路交通发展规划进行研究,确定交通规划目标,进行交通发展战略方向预测等。分别于是年11月、12月先后完成《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交通规划总报告》和《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交通组织设计及交通设施规划》。其中,前者内容包括:开发区现状交通需求分析、交通预测、交通规划以及新港四号路沿线交通仿真分析。后者包括:交通组织设计、交通设施规划、加油站规划及交通管理、宏观发展政策与周边地区协调分析等。
  (十四)绿地系统规划
  建设完善的现代化城市绿地系统,既能塑造地域特色,又能改善城市生态环境。2001年12月,区建设发展局与北京园林设计工程有限公司、区园林绿化公司联合编制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绿地系统规划》。该规划根据开发区总体规划和绿地现状,确定规划目标是:建成布局合理、内容丰富、生态健全的城市绿色网络体系,以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区。在此基础上,提出绿地布局与结构、城市公园体系规划、防护绿地和生产绿地规划等。同月,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中心完成《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景观体系规划设计》,对城市建筑景观、广场、绿化景观、城市色彩、雕塑景观等作出规划设计。
  二、国外机构制定的规划
  (一)美国联合规划公司规划
  1989年8月,美国联合规划公司(美国政府资助)完成《投资引进及土地使用规划》。该规划在回顾前期规划实施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开发区的目标及保证达到目标的相关组织机构的建议,为开发区二期开发(1990~1995年)提供详细的土地规划,并为开发区吸引外资的市场战略提出建议。
  (二)加拿大Chreod有限公司专家调研报告
  如何吸引外商投资和管理城市、土地及发展工业,关系到开发区的发展战略。为此,开发区决定与加拿大Chreod公司合作,确定安大略水电国际公司、多伦多运输咨询公司、Zeidler合伙国际和废水技术中心为顾问和合伙人。至1995年3月,Chreod有限公司完成《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TEDA)战略规划和基本项目研究》报告。其包括:开发区战略规划的主要因素;开发区的产品、服务、市场和客商群体;投资吸收和企业发展;城市土地使用规划和城市设计;基础设施规划;环境规划;地区协作;国际标准的发展和实施;开发区的融资;协助开发区修改和实施其总体规划的最后建议;以后的步骤等,并对以上内容作出详细分析。
  (三)日本野村评估
  经10年建设,1994年,开发区成为拥有9.5万名员工的工业基地。而高速发展亦带来住宅和生活服务设施不足、交通不便、环境恶化、地价上升等新问题,加之国内、国际在吸引投资上竞争日趋激烈,开发区决定与日本野村综合研究所进行合作,对开发区前10年发展及将来发展,进行研究。野村综合研究所在对开发区进行调研后,于1996年5月制定出《日本野村综合研究所对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评估及战略研究项目报告》。该报告以开发区前10年发展为基础,明确后10年发展设想,为使开发区能自立运营,在工业及城市发展战略上,提出建议。同时,在分析比较亚洲及中国海外企业投资现状和中国、东盟、亚洲四小龙投资环境的基础上,提出日本企业未来发展战略及对天津所期待的投资环境,并分析中国和天津的产业政策、制度改革的变化及其对天津开发区的影响;提出天津开发区的未来发展框架及产业发展战略、都市发展战略和事业发展战略等。
  第五节 总体规划
  一、简况
  1985年6月,管委会规划室根据国家有关文件和开发区实际情况,编制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总体规划》。对开发区规划范围、起步区及公共设施作出明确规划。经8年发展,1992年,原有总体规划已不能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管委会总体规划工作组于1993年9月制定出新总体规划,在对前期开发的基础上,为将来发展作出指导与规定。1994年,滨海新区成立,开发区划为滨海新区一部分。为适应新形势需要,1996年,管委会对原有规划进行修编,制定出新总体规划,提出开发区第二个10年奋斗目标和发展战略。此后,开发区社会经济经过5年持续高速发展,国内国际经济形势均发生巨大变化,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更好地指导开发区发展,成为课题。2001年12月对总体规划再度修编。区建设发展局与华东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合作,编制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总体规划修编》。其规划期限:近期为2005年,远期为2015年。
  二、规划结构
  开发区规划结构为“一心二轴四片四联系”。“一心”是以泰达广场为中心,根据功能进行划分,以其为核心形成四大组团,共同组成开发区金融商贸中心。“二轴”是沿京津塘高速公路和第二大街设置两条主要发展轴兼景观轴,与具有重要意义的南北向的南海路一起,将开发区的发展中心与四大片区串联起来。“四片”是南部的生活、办公行政与金融商务片区,简称南部生活区;西北部学院区;东南部文化娱乐区;中部工业区。“四联系”是开发区与环渤海经济圈的联系;开发区和北京的联系;开发区与母城天津市的联系;开发区与滨海新区的联系。
  三、规划目标
  总体规划依据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滨海新区城市总体规划,并根据开发区实际,确定出发展目标。主要有7项。
  1.城区功能的综合化。开发区以建设现代化新城区为目标,首先,以工业为主,居住、金融、商贸、科研为辅,走产、住、研一体化道路。其次,在注重城区功能综合化的同时,从区域角度出发做好与其它区域的分工与合作。
  2.土地利用结构的合理化与集约化。城区土地利用做到功能分区明确,工业生产用地与生活、办公、娱乐及休闲用地互不干扰。在控制总量平衡的基础上做到动态开发,保持土地开发的弹性。同时处理好土地动态开发中的分片、分散开发与塑造城区整体形象之间的关系,做到整体与局部相结合。
  3.居住环境的高品位化与高档次化。开发区以建设现代化新城区、健全其城市功能为发展目标,首先要做好生活居住区的优化与完善,给住宅以高标准定位,将其建设成为滨海新区的高档住宅中心。
  4.基础与公共服务设施的现代化。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要注意与开发区的功能定位相协调,与长远发展目标相结合,以适应开发区建设国际化经济新区的要求。
  5.安全快捷的立体交通体系化。立足开发区,面向京津地区,从滨海新区整体发展的高度出发,努力解决和优化开发区与滨海新区之间、开发区与京津之间的交通联系和交通结构,建立快捷、顺畅、舒适、安全的立体交通体系。
  6.景观形象的时代化与特色化。城区建设要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建立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增长的新格局,注意景观形象设计,既能体现时代特色又能体现地方特色。
  7.城区环境的生态化。在加强城区建设的同时,要注重生态环境建设。
  四、主要分项规划
  (一)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规划用地共分为三类: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
  1.居住用地。根据开发区实际用地情况,居住用地规划应适当降低开发强度,增大绿化面积,将城区环境和生活质量定位在较高起点上。居住用地包括住宅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和公共绿地,各项用地占总用地比例应符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要求,并充分考虑地域特征与居住传统、习惯等,根据实际需要适当调整,在满足居民生活需求的同时,提高生活质量与空间质量。
  居住用地范围的建设容积率控制在1.2,根据开发区现有居住状况及未来对居住的需求,在对生活区进行总平衡后,确定户均建筑面积为110平方米。在启动区内,建设控制指标和人口容量可适当提高,应根据不同片区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在起步区,结合现状,以景观整顿、完善居住功能为原则,对原有居住区进行改造。在中心城区,依托良好的地理位置完善家庭办公及社区服务社会化功能。在北海路以东第二大街以南,泰达大街至第七大街的北海路与南海路之间规划两处大型居住区,以扩大区内和邻近区常住人口规模,满足不同阶层居住要求。在工业区内部,集中设置3处次级生活居住组团,为单身职工就近提供方便、舒适的居住环境。在居住小区中心,设置购物及服务设施,并可配置相应面积的市场。保留并完善现有中小学及托幼所,并根据居住区规模及服务半径要求,进行相应的新增设施。
  2.公共设施用地。包括:商业金融用地、行政办公用地、医疗用地、卫生用地、教育设施用地、文化娱乐用地。商业金融用地,要采用点、线、面结合方式,使开发区级商业中心与居住区商业中心合理分级,一般生活性购物与休闲娱乐性购物相互渗透。行政办公用地,包括市属办公用地和非市属办公用地。市属办公机构设在中心城区中轴线最重要地段,依托中心城区方便快捷的交通、完善的设施及优美的环境,提高工作效率,增强开发区吸引力。在中心城区市属办公用地周围设置商务办公用地。除现有泰达医院外,规划于中心商务区北部的新建泰达国际医院,服务于开发区及滨海新区。在第二大街以北,北海路与太湖路之间及开发区西北部规划学院区内,设置开发区的高科技孵化区。依靠周边高教园良好的环境优势,建设以高技术开发、孵化功能和中试为主导的产业园,加快高技术成果转化,完善产、学、研一体化的功能。在泰达大街以北,北海路与东海路之间设置本城区最大的休闲娱乐区,服务于天津市区及滨海新区,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完善城区综合功能。
  3.工业用地。在工业区内布置工业用地,相同性质工业集中布置,以利于企业间分工协作,相互配合。出口加工区设在铁路北侧,以利与港区交通联系。
  (二)交通规划
  分为开发区城市交通发展规划和对外交通规划。
  1.城市交通发展规划。通过对开发区内交通发展的宏观态势和对道路交通与城区整体发展的协调分析,提出开发区交通发展规划为:客运以公共交通为主导,以客运轨道交通为核心,形成轨道与公共汽车配合良好、层次分明的高水平公交系统;货运要求以社会化货物流通中心为基础,开辟区内货运专用通道,保证客货交通、内外交通干扰最少,运输顺畅;道路系统要完善路网结构,明确道路功能,消除道路瓶颈,建立快速干道系统,增强开发区的辐射力和吸引力,构筑新一代城市道路系统;交通管理应根据实际情况,建立相适应的交通控制系统;静态交通,主要是停车设施必须与用地布局、路网建设、车辆发展相匹配,满足停车需求并保持一定服务水平。
  2.城市对外交通规划。主要包括加快城市现有对外公路的改建,适当提高公路等级,改造对外交通口;合理布局城市对外交通设施,与城市布局既紧密结合,又尽量减少对城市的干扰,加强对外交通设施与市内道路系统的衔接,提高城市交通的综合效率;各类对外交通设施的客运部分应与城市市区靠近,联系衔接方便,着重解决好与天津市区及滨海外新区的客运联系;加强站前广场及车辆入城干道的景观建设。
  (三)景观绿化系统规划
  景观绿化系统包括街道景观绿化系统和公共绿地景观系统。街道景观绿化系统包含街面景观和道路绿化节点。其中,街面景观中的街道绿化,要求草坪、灌木、乔木等垂直绿化构成多层次绿化景观,并要求各区段有韵律的变化。建筑外观、形体应能展现现代工业景观风貌。道路绿化节点应重点进行绿化美化处理。在公共绿地景观系统中,景观轴线应进行重点绿化处理,使其担当绿化系统的主要构架,串连散布的零星绿地,建设成具有高度发达的城市绿地开放空间网络。
  (四)城市景观设计规划
  开发区城市景观设计原则有4项。
  1.强调城市空间整体形象塑造。形成有序、和谐、高效的具有地域特征的城市空间景观框架体系。
  2.尊重自然,利用自然。以自然环境为背景,多层次有机地布置人工建筑物。达到建筑与自然相融合,创建生态型的新型城区。
  3.保持和发展城市文化特色。增强市民的认同感、场所感和归属感。
  4.以人为本。创造宜人环境的公共活动环境和居民引以为豪的心理环境。
  根据以上原则确定规划目标为:城市设计致力于保持和创造幽雅的空间环境、优良的空间品质,良好的秩序,形成具有历史感、现代感特征鲜明的城市形象。
  (五)供排水规划
  预测至2015年,全区最大日需水量34.4万吨,开发区供水系统还承担每天向天津港、保税区供水5万吨的任务。天津属缺水城市,必须贯彻开源与节流并重方针,大力开展中水回用与海水咸水淡化利用,以节约水资源。2015年力争使海水淡水量达每天3~5万吨。提高工业节水和污水处理回收利用率,2015年前污水处理利用总量达11.04万吨。开发区现有供水系统要完善配套,建设新区供水设施要布局合理,加压泵站要提高不间断供水的可靠性,用水高峰要及时调整。至2015年,开发区供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饮用水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排水,采用雨、污分流制。建设和完善开发区排水系统,待全区建成时,污水共分7个系统,各系统均设置污水泵站,将污水提升后,向北排至第一污水处理厂和第二污水处理厂。
  (六)能源规划
  包括供电、供热、供气工程规划。
  1.供电。依据开发区基础设施,以2015年总体规划编修原则为指导,具体结合以下目标进行编制:与滨海新区电力规划相协调,电网内站线布局合理,便于分期建设、实施;采用成熟的先进技术,完善电网调度自动功能,使开发区电网自动化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采用先进设备,提高电网供电可靠性。
  2.供热。采取以热电联供为主,以锅炉房为辅的集中供热方式。坚持“因地制宜、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可靠和能力超前、布局合理、分期建设、分片供热”的原则,逐步形成生产用气、生活采暖、制冷和热水集中供给的格局。
  3.供气。以天然气为主,以其它气源为辅,可供选择的天然气有陕气、渤西气、大港气。预测2015年,全区天然气供应量达3.907亿立方米每年。
  (七)信息基础设施规划
  在开发区建成具有先进水平的信息港,使其成为天津信息港的龙头、全国开发区信息化的一个示范标志。通过信息港建设,在开发区基本实现经济、社会的信息化,把开发区建设成面向世界促进招商引资的多媒体信息窗口,同时成为北方重要信息中心和网络枢纽中心。开发区信息港建设将更新区内传统的生产、工作、生活、学习方式,使信息的查询、检索、交换、处理,成为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最便捷的手段,逐步实现信息资源社会化,信息使用大众化、普及化,使开发区成为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科教发达、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新兴城区。开发区信息设施规划包括:电信管道网规划、信息应用系统规划、邮电局规划以及广播电视规划等。
  (八)环境保护规划
  规划原则:结合区域特点,在经济高增长前提下,努力实现资源消耗低增长、污染物排放负增长的发展模式。坚持防治污染和生态环境建设并重原则;坚持实行污染物全过程控制,建立清洁生产的环境管理体系;坚持实事求是原则,规划要因地制宜,目标要确实可行;坚持走综合利用资源化道路,努力实现污水和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要切实将环境保护纳入全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全面加强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目标:加强环境综合整治,合理布局工业,采取多种措施,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保护水体,限制噪声,提高绿化覆盖率;近期规划要抓好污染控制,以保证城市污染物排量冻结在现有水平上。远期规划,使城市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和形成有机防护体系,各功能区环境质量全面达到国家各项质量标准,城市环境状况维持良好状态。
  五、规划实施措施
  (一)突出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
  把经济发展与培育工业和市场有机结合起来,以经济发展带动开发区社会事业全面振兴。全面推行建设用地有偿使用制,提高开发区中心土地使用效率。
  (二)认真落实规划
  建设要严格按照规划实施,真正做到规划好、建设好、管理好;做好宣传工作,严禁乱搭乱建。
  (三)强化总体观念
  在总体规划指导下,加强详细规划和单体建筑的设计与实施,以保证总体规划落到实处。
  (四)新建与改造相结合
  在重点建设新区同时,不可忽视建成区域的改造,应循序渐进地对其进行综合改建,以保证开发区面貌的统一性。
  (五)实现开发区滚动发展
  要重视基础设施的配套,按照“先地下,后地上;先道路,后用地”的原则,确保建设时序,避免重复建设和短期建设行为。
  (六)加强规划执法管理
  健全规划管理机构,以行政、法律、经济等多种手段提高规划管理水平。
  第六节 规划管理
  1997年3月31日,开发区管委会通过《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设计管理规定》。该《规定》包括对城市总体规划及详细规划的编制审批、建设用地规划管理、建设工程规划管理、监察与检査,以及法律责任等内容。旨在加强开发区城市规划管理,保障城市规划的实施,促进开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
  至2000年,开发区建发局严格按照国家和天津市有关规定,依法对城市规划执行情况和各类城市建设活动实行监督和检査。其下属机构规划科具体负责编制规划,并对规划方案、工程设计方案进行审批等。开发区总体规划由其负责组织编制,并报天津市政府审査批准后,由管委会负责组织实施;同时负责组织编制详细规划,而详细规划则以总体规划为依据,并报区管委会审査批准后组织实施。
  第七节 规划研究
  1985〜2000年,开发区建设发展局(含区规划局)研究编制各类规划31个,其中总体规划4个,分区规划22个,交通规划1个,其他规划4个。
  第二章 土地使用与管理
  第一节 土地征用
  一、土地界限
  1984年12月6日,国务院批复天津市政府提出的报告,同意天津开发区建设方案要点,确定在塘沽盐场三分场建立开发区,确定开发区地域位置是:东起海防路,西至京山铁路,南到计划修建的高速公路,北靠北塘镇。面积33平方公里。第一期开发京山铁路以东、高速公路现划线以北的3平方公里。
  1985年9月20日,国务院特区办公室批复天津市政府报告,同意调整天津开发区地域。将新港四号路以北,铁东二路以东,三槐路以西的2.45平方公里划入开发区。调整后地域界限是:东起海防路,西至京山铁路,北靠北塘镇储潮湖,南至新港四号路,面积仍为33平方公里。
  1992年6月26日,国务院特区办公室、国家计委、财政部、海关总署联合向天津市政府发文,同意开发区调换部分土地,将京津塘高速公路进港联络线以南,东海路以西,新港四号路以北,开发区现界以东的6平方公里土地划入开发区;将开发区北部北塘镇储潮湖附近开发成本昂贵、近期难以开发的6平方公里划出开发区。调整后的开发区界限为:东至东海路,南至新港四号路,西至开发区洞庭路(至京津塘高速公路进港联络线段)和京山铁路,北至北塘铁路现划线、开发区排水明渠。
  二、征地
  1984年10月5日,天津市政府办公厅向轻工业部盐务总局、长芦盐务局印发《开发区与塘沽盐场协商划拨用地的会议纪要》。会议决定:塘沽盐场首期划拨盐场滩田面积为12.42平方公里,其范围南自新港四号路起向北约4公里;西自京山铁路起向东约3.5公里。拨地补偿费为每平方公里151万元,首期划拨50%(941.49万元),作为塘沽盐场对开发区建设项目的投资;其余50%,自1985年起,由开发区分3年付清。
  1987年10月4日,天津市政府决定无缝钢管厂在开发区内选址,面积2.5平方公里。11月25日,管委会向市政府报告,就无缝钢管厂占地问题与盐场协商;该厂总占地面积为2.94平方公里,其中2.3平方公里,开发区已在征地内调换,不足部分0.64平方公里由开发区在国务院批准的开发区界内向盐场三分场征地。1988年3月28日,国家计委决定,无缝钢管厂定址天津李庄乡。至此,土地征用善后问题得以解决。开发区已征地与盐场三分场互换之2.3平方公里土地维持原协议。无缝钢管厂征购盐场三分场之0.64平方公里,由开发区代管。
  至1996年,开发区先后征用盐场土地8次,计30.23平方公里,并绘制出征用地图。
  第二节 土地开发
  开发区总面积33平方公里。以横贯全区的京津塘高速公路延长专线为界。划分为南北两大功能区。南为金融贸易生活区,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30.3%;北为工业区,规划面积23平方公里,占总面积69.7%。
  土地开发,始于1985年。贷款7000万元,按照“开发一片,建成一片,收益一片”的原则,以实现滚动开发良性循环的目标。首先,将3平方公里工业区和1.99平方公里生活区作为开发区起步重点。1987年3月,中信公司与开发区管委会签订开发区划片开发土地协议,使用权60年。1988年,向国家贷款3.7亿元,土地开发速度加快。年内,3平方公里工业区和1.99平方公里生活区达到“七通一平”(道路、电力、电讯、热力、给水、排水、雨水通畅、土地整理填平),具备投资建厂条件。1989年,进一步完善投资环境,各项配套服务设施功能趋向齐全,水、电、气,24小时保持供应,通讯四通八达。
  1990年,土地开发进入第二阶段,为工业区、生活区基础设施填土260万立方米。1992年,2平方公里二期工业区开始建设。1993年,进入全面建设阶段,工业区、生活区土地开发并举,累计达12.6平方公里。为扩大开发规模,缓解外商投资建厂压力,开发区转变策略,坚持以自身开发为主,提出“大胆利用外资,以抓大项目、大财团为重点,全方位融资开发”的新思路。是年,正式签约融资划片开发的有:韩国工业团地1.16平方公里,泰丰工业园区3.45平方公里,海晶工业区2.7平方公里,金泰生活区1.28平方公里,总计8.59平方公里。融资5.5亿元。年内,完成摆放项目的土地4.1平方公里。项目等土地的紧张局面,得以缓解。实现从借贷开发到滚动开发再到融资开发的战略转变。
  1994年,开发区确定为“投资环境年”,土地开发成为重心。是年,完成土地开发4.2平方公里,累计达16.8平方公里。其中工业区12.3平方公里,生活区4.5平方公里。
  1995年,土地开发增至19平方公里。其中工业区和生活区各占14.5和4.5平方公里。1996~1997年,土地开发分别为20和22平方公里。1998~2000年,土地开发达到24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71%。其中工业区19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56.2%;生活区5平方公里,占全区面积的14.8%。全区基础设施建设达到“七通一平”。
  土地开发,由1988年4.99平方公里,发展至2000年24平方公里。12年间,年均递增率为13.98%。
  第三节 土地管理
  一、管理机构
  1985年8月6日,开发区管委会规划室成立,行使土地管理职能。1987年11月,规划室改建为规划管理处。1988年9月13日,开发区土地管理局成立,与规划管理处合署办公,负责开发区土地管理工作。1990年3月3日,规划管理处更名为规划建设管理局,土地管理局与规划建设管理局、房地产管理局、环保局合署办公。1995年12月29日,开发区建设发展局成立,含土地管理局、房地产管理局和规划局。其职能是:执行国家土地法,对国有土地地籍、土地出让、转让和开发区地名实施管理。
  二、管理法规
  开发区土地管理法规的制定,始于建区初期,至20世纪90年代,先后颁布的法规包括:用地申请、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房地产抵押等8项,旨在依法治区,依法行政,使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得到法律保护。
  1985年7月20日,天津市人大通过《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土地管理规定》。1988年7月17日,天津市政府通过《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管理规定》。1988年9月至12月,管委会先后通过《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用地申请办法》、《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转让收费办法》、《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转让实施办法》。1991年11月6日,管委会通过《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房地产抵押贷款管理办法》。1999年7月16日,管委会通过《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土地使用权暂行规定》。
  三、土地划拨
  1992年,土地划拨:工业区29项,生活区25项。面积分别为48.7公顷和102.62公顷。
  1993年,开发区划拨地总面积为1005公顷。其中生活区(南海路以西)320公顷,金泰小区3公顷,赛格海晶小区30公顷,起步工业区330公顷,二期工业区(含韩国工业团地120公顷)220公顷,海晶工业区102公顷。
  1995年,划拨土地30块,总面积为170.41公顷。1996年,土地划拨1块,面积109.6公顷。1997年,土地划拨8块,面积700.3公顷。
  1998年,土地划拨10块,面积1578.7公顷。1999年,土地划拨2块,面积58.9公顷。2000年,土地划拨8块,面积615.2公顷。
  四、土地出让与转让
  1985年7月20日,天津市政府颁布《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土地管理规定》,旨在促进开发区经济发展,开发区用地申请工作由此启动。
  1988年12月13日,《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转让管理规定》公布施行。
  1989年8月8日,开发区与美国MGM商业公司签订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是为中国开发区首次对外资土地有偿出让,面积5.37平方公里,使用权70年。翌日,美国、日本和香港地区报刊、电台纷纷予以报道。9月26日,日本熊谷组专务到开发区了解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情况。
  1990年2月26日,美国各州领导人代表团到开发区考察MGM项目发展情况。1991年4月18日,开发区土地管理局与美国MGM商业公司签订《关于履行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补充协议》。7月18日,开发区总公司与摩托罗拉公司签订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面积10万平方米。1993年6月9日,美国摩托罗拉(中国)电子有限公司工程破土动工,首期投资1.2亿美元。1993年11月11日竣工。
  1993年2月18日,总公司与韩国土地开发社签订《天津开发区韩国工业团地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合同》。是年3月11日,天津市政府对1985年7月20日实施的《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土地管理规定》进行修改。修改后的《规定》明确指出:开发区土地实行有偿使用制度,土地使用权可依法出让转让;需要使用土地的单位和个人,凭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批准的文件、合同和协议,向开发区土地管理部门提出申请,办理用地手续,领取土地使用证书;使用土地的单位和个人,应按规定交纳土地使用费、场地费或土地使用权出让费;在开发区兴办教育、文化、科学技术、卫生和其他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社会公益事业以及技术特别先进的企业项目,可减少或者免收场地费。
  1994年1月25日,开发区与瑞士雀巢公司签订土地出让合同。
  开发区土地局根据开发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使用的供求关系制定土地出让计划。土地使用权采取协议出让、招标出让或公开拍卖等方式。1996、1997和1998年办理土地抵押登记,企业数分别为42,41和51家。1997、1998年抵押土地金额分别为28446万元和22181万元。1999-2000年,办理土地抵押登记企业分别为42家和48家;抵押土地金额分别为27791万元、150万美元和37206万元。
  五、土地拍卖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生活区原土地出让方式,已不能体现土地使用的最大价值。于1999年7月8日,《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土地使用权拍卖暂行办法》出台,旨在加强土地管理,规范行政行为,体现公开、公正、公平的交易原则,以利市场竞争。是年11月24日,在泰达会馆举行土地拍卖新闻发布会。12月22日,进行首次拍卖,土地面积为6.84万平方米,用以建设住宅,成交额5300万元,使用权限五十年。
  2000年6月8日,在泰达会馆进行第二次土地使用权公开拍卖会,面积为2998.25平方米。参加竞拍企业10家,宏泰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以365万元成交。
  至2001年8月10日,先后拍卖5次,土地面积17.98万平方米,总成交额2.14亿元。
  第四节地名管理
  —、机构
  1990年10月22日,开发区地名办公室成立。编制5人,设在开发区土地局内,负责区内地名日常管理及市地名办与区管委会交办的任务。
  1997年1月6日,地名办公室进行机构调整。编制1人,设在建设发展局,由房地产管理科兼管。
  二、地名命名程序
  (一)受理条件
  地名命名项目须位于开发区内,提供《地名命名申请书》、规划平面图、景观效果图、《用地规划许可证》。
  (二)审核内容
  在塘沽区、开发区内无重名,所报文件真实、准确,符合地名命名规范,绿化率、用地规模及性质等,满足相关要求。
  (三)审批流程
  区地名办受理申请并进行审査合格后,上报区建设发展局(含土地局)审核,批准后上报市地名办审批。特殊地名,须经区管委会批准后,上报市地名办。
  (四)办理时限
  区内审批完毕时限为15天之内。
  三、 门牌编号程序
  (一)受理条件
  门牌编号须位于开发区内,已办理用地手续,提供《门牌登记申请书》及规划平面图。
  (二)审核内容
  所报文件真实准确,符合门牌登记规范
  (三)审批流程
  区地名办受理申请并进行审査合格后,编制门牌号码。
  (四)办理时限
  办理完毕时限为2天。
  四、 道路命名原则
  (一)东西走向道路命名为'‘街”
  一级路(主干道)为大街,如“第一大街”、“第二大街”等;二级路(次干道)为“一街”、“二街”,如“洞庭一街”、“洞庭二街”等。
  (二)南.北走向道路命名为“路”
  一级路(次干道)以“海”命名,如“黄海路”、“渤海路”等;二级路(次干道)以“湖”命名,如“洞庭路”、“太湖路”等。
  (三)小区内道路以小区名称命名
  如“晓园东路”、'‘翠园东路''等。
  五、 标准地名命名
  开发区地名命名始于20世纪90年代。至2000年,开发区道路命名65条;居民小区命名28个;编制门牌号码475个。
  第三章 市政建设
  第一节 道路
  —、简况
  1985年,开发区洞庭路与第一大街相继建成。是为开发区第一条纵横交错主干路。随着土地开发和招商引资项目增加,城区道路建设相伴发展。至2000年,建成13条大街、83条干支路,形成以快速路、主干路为骨架,以次干路与支路为补充的开发区道路体系。
  二、快速路简介
  (一)南海路
  位于滨海新区中环线上,贯穿南北。向北至北塘,过彩虹大桥通汉沽。向南与塘沽三槐路相接,继续延伸过海河通大港。是滨海新区一条南北干线。南海路开发区段规划全长8公里,三块板和一块板相结合结构。1994年始建,自新港四号路至第八大街,三块板结构。1996年,延至第十一大街,一块板结构。1999年,延至第十二大街,一块板结构。至2000年建成道路长6.24公里,道路全宽50米,双向六车道。
  (二)第九大街
  西接塘沽外环线,东至东海路。1997年,建成北半幅;1998年,建成南半幅。全长5公里,道路全宽60米,为2×16米行车道,双向六车道,两块板结构。
  (三)泰达大街
  原名京津塘高速公路进港连接线。西起京津塘高速公路142.5公里处,经开发区进保税区,东至天津港,全长5.24公里。始建于1990年,原路面宽2×8.5米。1997年,拓宽改建,道路全宽90米,路面结构为2×12.5米车行道,双向六车道,1.5米中央分隔带及两侧绿化带。
  (四)东海路
  系海防路在开发区之路段,亦是连接开发区、塘沽区、大港区、汉沽区主要交通干道。该路南起京津塘高速公路连接线,北至新北公路,全长10.7公里,全宽37米,为2×12.25米行车道两块板结构,双向六车道。其中彩虹大桥引路以西1720米路段宽29.5米,为2×8.5米行车道两块板结构。东海路于1995年9月29日开工,该路东西两个半幅分两期施工,1996年10月30日,东半幅竣工,1998年6月末,西半幅竣工。是为连接滨海新区南北大动脉,集交通、旅游、海防为一体,达到南北畅通。
  (五)新港四号路
  系开发区南侧与塘沽区之分界路,西起洞庭路,东至临港桥,长4.57公里。原宽15米,始建于1984年。1998年被列为国家增量工程项目之一。1999年,由开发区投资拓宽改建,拓宽后道路全宽50米,双向四车道,路面结构为2×12.5米车行道,2米中央分隔带及两侧绿化带。开发区同时拓宽改建津塘公路新港桥以西2.26公里路段,原宽40米,改建为4块板结构。新港桥以西路段竣工后,移交塘沽区管理。
  三、主干路简介
  (一)洞庭路
  南起新港四号路,北至第十二大街,全长5.9公里,宽40米,双向四车道,三块板结构。1985年,新港四号路至第五大街路段建成。1990~1993年,第五大街至洞庭三街路段建成。1994~1996年,洞庭三街至第十一大街路段建成。1996年,第十一大街至第十二大街机动车道建成。2000年,第十一大街非机动车道建成。
  (二)黄海路
  系贯穿开发区南北主干道,全长7.9公里。新港四号路至第十一大街路段长5.56公里,宽50米,双向六车道,三块板结构。1988年,第四大街至第五大街路段建成。1990年,第二大街至第四大街路段建成。1991年,新港四号路至第二大街和第五大街至第八大街路段建成。2000年,第十大街至第十一大街路段建成。
  (三)北海路
  南起新港四号路,北至第十二大街。1997年,泰达大街至第五大街路段建成,长917米。2000年,第八大街至第九大街路段建成,长422米。
  (四)第二大街
  横贯东西,规划全长4.7公里,宽40米,双向六车道。1991~1994年洞庭路至南海路路段建成,三块板结构。1997年建成南海路至北海路,路面为一块板结构,路宽27米。
  (五)第五大街
  全长5.64公里,宽40米,双向四车道,三块板结构。1986~1987年,渤海路至黄海路路段建成。1996年,对机动车道进行翻修。1989年,渤海路至京山铁路的西延线建成。1992年,黄海路至南海路路段建成。1994~1996年,南海路至北海路路段建成。1997年,北海路至东海路16米宽车行道建成。
  (六)第七大街
  西起渤海路东至东海路,规划全长5.25公里,宽60米,双向六车道。1986年,渤海路至南海路路段建成,四块板结构。1996年,南海路至北海路路段建成,两块板结构。
  四、次干路与支路
  次干路辅助主干路,承担区域间较集中的交通量;支路承担区内分散的交通量。至2000年,开发区次干路有9条(含未命名路),总长20.89公里。支路有63条(含未命名路),总长47.98公里。
  第二节 桥梁
  一、跨河桥梁
  彩虹大桥是系滨海新区重点基础设施项目的跨河桥梁,被列入天津市1996年55项重点工程之一和20件实事之一。彩虹大桥于1996年8月6日开工,1998年10月31日竣工,11月6日正式通车。工程总投资3.4亿元。
  彩虹大桥位于塘沽区北塘镇迤东,永定新河与蓟运河汇合处。全长4565米,其中主桥长504米,宽29米;引桥长3349米,宽23~27米。按一级公路设计,双向四车道。该桥具有国内领先水平,为3孔(每孔168米)下承式吊杆,系杆无推力钢管混凝土拱桥。此主体结构形式及跨度设计,在国内同类桥梁中尚属首例。
  彩虹大桥由开发区投资兴建,开发区总公司市政公司为建设单位,由铁道部第三勘测设计院设计,铁道部第十八工程局第五工程处施工。彩虹大桥南起开发区东海路,北接汉北路,构成连接汉沽、塘沽、天津港、开发区、保税区的便捷通道。该桥建成后结束了滨海新区南北交通不畅的局面。
  二、立交桥
  (一)镇海桥
  坐落在开发区洞庭路第三大街与第四大街之间,跨越京津塘高速公路连接线。1992年开工,是年12月6日竣工。主桥全长475米,宽17.5米,面积7388.2平方米,投资1754万元。是为开发区首座立交桥。
  (二)滨海大桥
  坐落在开发区津塘高速公路延长线上,分上、下双行线。全长3440米,双线高架桥,道路各宽12米,总投资1.47亿元,其长度时为天津市高架立交桥之最。始建于1994年4月10日,9月18日竣工。10月18日正式通车。滨海大桥工程被评为天津市优质工程。1995年,被评为铁道部优质样板工程和全国用户满意工程。
  (三)京山铁路立交桥
  此桥为改建工程,1996年11月28日开工,1997年8月1日建成,总投资3750万元。该桥位于京津塘高速公路连接线,跨越京山铁路。主桥长600米,将原桥作为机动车专用道,两侧各加宽5米,成为南北两座完全对称的非机动车桥。该桥兴建,旨在解决京津塘高速公路连接线跨越京山铁路立交桥时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行问题,以提高机动车运行速度。同时与建成的开发区西入口绿化及广告设施等工程相配套,美化开发区整体环境。
  (四)新港立交桥
  位于塘沽区兴塘桥与开发区洞庭路之间,主桥长588.96米。原桥宽18米。系国家投资改建工程,将老桥改成机动车专用道;将两侧各加宽6.25米,作为非机动车道,同时将桥两头引路拓宽。1998年10月19日开工,1999年9月28日竣工,投资2698万元。该工程被列为天津市人民政府为城乡人民办的20件实事之一和国家增量投资项目。
  第三节 路灯
  一、路灯管理
  1993年9月,开发区路灯管理所成立,隶属开发区总公司电力公司;后划归开发区城市发展局。2000年4月,隶属开发区建设发展局管理,负责开发区路灯照明及夜景建设维护管理。
  二、路灯建设
  1993年,全区路灯有2272盏,803基灯杆,19座箱式变电站。1994、1995、1996年,先后投资190万元、300万元和500万元,用于路灯设施建设。1998~2000年,路灯管理所相继建造泰达学院、翠亨广场、翠亨高层、康翠园、百旗广场、镇海桥、邓小平题词纪念碑、第三大街灯光隧道等夜景灯光景点。
  2000年,全区有路灯4500盏。至2001年,建路灯6675盏,5111基灯杆,54座箱式变电站,覆盖开发区照明体系形成。
  第四节 排水
  一、排水管网
  1991年,铺设下水管道79.2公里;至2000年,下水道干管达407.84公里。其中雨水管154公里,污水管120公里,压力管18公里,进户支管及收水支管等115.84公里。雨水井6321座,检查井6783座。
  开发区排水管网形成4大系统:(1)二期系统。拥有雨、污水干管各为75公里和89公里;压力管和支管各为18公里和107.84公里;雨、污水排泄能力各为每秒77.25立方米和9.07立方米。(2)海晶西系统。拥有雨、污水干管各为22公里和15公里;雨、污水排泄能力各为每秒13.1立方米和0.9立方米。(3)海晶东系统。拥有雨、污水干管各为23公里和17公里;雨、污水排泄能力各为每秒11.82立方米和0.6立方米。(4)泰丰系统。拥有雨水干管34公里;排泄能力为每秒15立方米。
  二、排水明渠
  北排明渠,自第十二大街至入海口防潮闸,全长2.1公里,底口宽14米,上口宽34米。流量为每秒18.37立方米,入海口配有2×2米闸门4个。
  东排明渠,自东海路雨水终点泵站穿越东海路至东面入海口,全长1.25公里,底口宽24米,上口宽48米。流量为每秒27.56立方米,入海口配有2×2米闸门6个。
  三、排水泵站
  (一)起步区雨污水泵站
  位于黄海路与第五大街交口处东侧。1985年11月开工,1987年6月竣工,总投资613.52万元。
  泵站由雨水泵房、污水泵房、10千伏变配电站、绿地庭院等组成,占地面积5360平方米。雨水泵房拥有ZLB1.3—7.2立式轴流泵2台、36ZLB—100立式轴流泵2台;污水泵房拥有12HBC—40卧式混流泵4台。泵站设计总排放能力为8.4立方米每秒。其中雨水排放能力为7.6立方米每秒,污水排放能力为0.8立方米每秒。雨污水泵站系开发区第一座泵站,旨在为工业起步发展和招商引资奠定基础。
  (二)生活区雨污水泵站
  位于黄海路与泰达大街交口东南侧。1992年3月兴建,1994年5月竣工,总投资1488.21万元。泵站由雨水泵房、污水泵房、10千伏变配电站、绿化场院等组成,占地面积5256平方米。雨水泵房拥有900HLB—16立式混流泵4台;污水泵房拥有12HBC—40卧式混流泵3台、20ZLB—70立式轴流泵2台。泵站设计总排放能力为12立方米每秒,其中雨水排放能力为10.2立方米每秒;污水排放能力为1.8立方米每秒。该泵站旨在改善居民生活环境。
  (三)二期雨污水泵站
  位于南海路与第八大街交口处。1994年4月25日开工,1995年8月30日竣工,总投资1.04亿元。该泵站系开发区雨污水排水系统重要枢纽泵站,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雨污水收水面积20余平方公里。设计总排放能力为每秒31.47立方米,其中雨水排放能力为每秒26.72立方米,污水排放能力为每秒4.75立方米。该泵站主要由雨水泵房、污水泵房、35千伏变配电站、综合楼及机修间组成。其中雨水泵房拥有60LKXE—15立式斜流泵8台、630千瓦/6千伏高压电机及16吨桥式起重机、移动式格栅清污机、启闭机等设备。污水泵站拥有瑞典产CP3501—765—1030型飞力泵6台、德国产泊沙湾格栅清污机2台及悬挂起重、闸阀等设备。该泵站自动化程度高,是为开发区一项重要基础设施工程。
  (四)金融西区污水泵站
  位于南海路与泰达大街交口处。1996年1月开工,1996年10月竣工,总投资800万元。泵站由污水泵房、10千伏变配电站、综合楼等组成,占地面积2178.6平方米。污水泵房拥有瑞典产CP3300LT—804飞力泵6台。泵站设计总排放能力为每秒1.72立方米。
  (五)东海路雨水终点泵站
  位于第八大街东端与东海路交口处,是开发区雨水终点泵站。于1996年7月10日开工,1997年6月15日竣工,总投资6360万元。该泵站被评为天津市优质工程。雨水终点泵站由雨水泵房、35千伏变配电站及绿化场院组成,占地面积8366平方米。雨水泵房拥有1200HLB—12A立式混流泵10台,变配电室内装机容量4500千瓦,总排放能力为每秒32.75立方米。该泵站建成,标志开发区雨水排放系统日臻完善,安全度汛能力增强。
  (六)泰丰雨水泵站
  位于开发区第八大街与北海路交口处。1996年8月开工,1997年6月15日竣工,总投资3700万元。泵站由雨水泵房、35千伏变配电站、庭院绿地等组成,占地面积6119.9平方米。雨水泵房拥有900HLXB12.5—13立式混流泵6台。泵站设计雨水总排放能力为每秒15立方米。
  (七)海晶西雨污水泵站
  位于洞庭路与十二大街交口处。1997年8月27日开工,1998年6月14日竣工,总投资2873万元。泵站由雨水泵房、污水泵房、10千伏变配电站、绿地等组成,占地4500平方米。雨水泵房拥有1200HLB—12A立式混流泵4台;污水泵房拥有350QW1100—10潜水排污泵3台。泵站设计总排放能力为每秒14立方米,其中雨水排放能力为每秒13.1立方米;污水排放能力为每秒0.9立方米。
  (八)海晶东雨污水泵站
  位于开发区污水处理厂内,为厂站合一项目。1999年10月土建工程完成,2000年6月30日设备安装完成,投入运行。泵站占地面积480平方米,投资1100万元。该泵站拥有国产900QHB1.7—12A潜水雨水泵6台、WQ720—5.5—18.5潜水污水泵4台、配制雨污水隔栅机5台。泵站排放设计能力每秒12.42立方米,其中雨水排放设计能力每秒11.82立方米;污水排放设计能力每秒0.6立方米。
  第五节 污水处理
  一、简况
  随着滨海地区建设的发展,工业污水排放量不断增加。因无污水处理措施,大量未经处理污水直接排入渤海,致使海水污染,平均污染负荷高达21000千克CODcr(化学需氧量)、10000千克BOD5(5日生化需氧量)、12000千克SS(水中悬浮物)。水质恶劣,渤海资源遭到破坏,对水产养殖业及人民生活形成威胁,影响投资环境,土地使用价值降低。开发区管委会于1994年立项,至1999年12月建成现代化污水处理厂及其配套设施。
  二、主要设施
  污水处理主要设施是污水处理厂。
  1996年,列为开发区重点建设项目,同时列入天津市“环境保护规划”和“绿色工程计划”。
  1998年7月16日开工建设,1999年10月28日单体调试完成,同年11月30日自控联动调试成功,并于是年12月6日试运行。经天津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总站验收,被评为天津市优良工程。
  开发区污水处理厂采用国际较先进的序批式活性污泥法,即间歇曝气法,尚属国内首次使用。
  污水日处理设计能力为10万吨,属二级处理。高峰季节流量为每日10立方米。5日生化耗氧量为每升150毫克。化学需氧量为每升400毫克。水中悬浮物为每升200毫克。
  2000年4月中旬,污水处理厂正式启用。服务面积22平方公里,服务人口20万人,服务工厂3800余家。
  三、配套设施
  (一)进水闸井
  进水闸井共分两格,每格内各有直径1000毫米铸铁闸门1个,可全部开通,也可分别断水互为备用。其后的格栅间内,对应设有链轮式粗格栅2台,栅间距为15毫米,可同时使用,也可一用一备。旨在有效去除污水中漂浮物,保护水泵和后续构筑物,防止堵塞与淤积。
  (二)进水泵房
  拥有潜水排污泵6台,其中使用4台,备用2台。用以将进厂污水提升至沉砂池。
  (三)沉砂池
  钟式沉砂池,装有变频调速电机,使池中污水保持一定旋流速度,0.2毫米以上的无机砂粒可有效去除,且砂粒表面油污得以有效清洗。经去除的砂粒有机份含量低,便于处理。
  (四)DAT反应池与IAT反应池
  DAT反应池,连续进水、出水,一般情况连续曝气,污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去除主要在此池完成。IAT池,一般处于、3个循环工作状态,即曝气一沉淀一滗水,交替进行。在曝气阶段,泥水充分混合,污泥进一步得到稳定;沉淀阶段,泥水分离;在滗水阶段,利用虹吸式滗水器排出上清液,完成污水处理过程。
  (五)出水泵房
  出水泵站为浸没地下式泵房,拥有出水泵6台,其中使用4台,备用2台,出水排入永定新河入海。
  (六)加氯间
  拥有加氯机2台。夏季高温季节,加氯3个月,以保证出水质量。此外,还有鼓风机房、储泥池、脱水机房、锅炉房等建筑物。
  第六节 设施养护与管理
  一、养管机构
  开发区建设初期,市政设施较少,未设专职管理部门。随着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1988年4月,开发区总公司组建市政环卫分公司,承担给水、排水、道路、桥梁、绿化等工程建设和市政设施养护管理。1990年5月,原开发区总公司市政环卫分公司更名为开发区总公司市政分公司,主管开发区道路、桥梁、排水管道、泵站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及排水、防汛和市政设施养护维修。1993年6月,更名为开发区总公司市政公司,承担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同时兼有市政设施养护管理职能。
  二、道路桥梁与排水设施养护
  (一)道路
  城市道路养护维修,按照“全面养护,突出重点,加强管理,逐步提高”的方针,做到“养早、养小、养好”,以延长道路使用年限,使道路经常保持完好状态。
  道路养护维修以小修为主,与大、中修相结合。维修养护质量标准是:保持路面平整,行车顺适,不颠不跳,人行道完好,标志完整鲜明。维修路面包括及时消除坑洞、裂缝、拥包、松散、翻浆、沉陷和掘路。在道路维修中,采用新工艺、新材料。2000年秋,在南海路道路大修中,成功采用改性沥青混凝土,道路质量提高。开发区内铸铁井盖,一度丢失严重。1997年始,对新建道路井盖及所更换井盖,均采用获国家专利的云南所产环保型城市复合料井盖,从此丢失现象杜绝。开发区泰丰、海晶、赛格、中航等小区市政基础设施,系管委会内定自建项目。上述道路设施建成后,逐步移交市政公司。其中泰丰、海晶两个小区,由市政公司负责养护管理。
  (二)桥梁
  开发区拥有钢筋混凝土桥5座。养护包括:及时修补混凝土裂缝,以防止钢筋锈蚀、裂缝扩大,导致构件损坏;维修和更新桥面铺装;及时修理被刮坏或被撞毁的桥栏和遭油浸的桥面。1994年10月,滨海大桥通车后,因交通量大,重载车多,致使桥面毛裂缝加大,行车出现颠跳,市政公司及时维护保养,达到预期效果。
  (三)排水设施养护
  定期对排水管道、检查井、收水井进行疏通,掏挖污泥,保证排水畅通;泵站及时做好运行调度和机组检修。开发区疏通干管,多采用机动绞管车和高压车水力冲沟两种工艺;挖井掏泥则以人工为主。下水道干管养护以畅通率为主要考核指标,管道淤泥厚度小于管内20%,为一级管道,其管网总长度应占90%以上。市政公司统一负责开发区7座泵站(海晶东雨污水泵站为开发区污水处理厂自管)运行管理和养护维修,采用“修管合一”方法,既负责机组运行,又负责机组日常养护和小修。二期雨污水泵站总控室,装有自动化控制系统,监控区内各泵站运行状况,各泵站具备自动、手动和遥控功能。排水明渠是泵站排水入海惟一渠道。为增强明渠在雨季排泄和调蓄能力,多次进行清淤,加高加固堤坝。
  三、道路桥梁与排水设施管理
  (一)道路桥梁管理
  1990年12月,颁布《天津市区道路桥梁管理规定》。市政公司成立监察管理队伍,配备巡查车辆,依法行使道路、桥梁设施管理职能。1999年,开发区投资服务中心建立,市政公司设置服务窗口,负责办理项目的扩大初步设计审查、因工掘动道路、排水设施并网申请、市政设施管理的咨询,以及汛期用户排水紧急救助等。
  (二)排水设施管理
  1981年9月15日,颁布《天津市市区排水设施管理暂行办法》。1998年10月21日,颁布《天津市城市排水管理条例》。根据上述法规,确定以防止占压、堵塞、填埋排水设施为管理重点,防止单位或住户擅自拆除、改变排水设施和未经许可向城市排水设施排放产业废水。市政公司由专职管理部门组织对城市排水设施定期进行养护维修,保障排水设施完好,正常运行。同时,开展社会宣传活动,使群众了解排水设施作用和爱护方法,依靠群众加强管理。
  第七节 防汛防潮
  一、防汛
  开发区地处海河下游,地势低洼,每年降水多集中在7~8月间,每遇特大暴雨时,极易形成内涝。
  建区初期,防汛工作由开发区总公司防汛指挥部负责。1989年6月,开发区防汛领导小组成立,下设防汛办公室,负责总公司直属分公司和区内三资企业的防汛工作。
  开发区按照“防汛工作早动手、早准备、早安排”的精神,每年及时做好防汛准备,达到思想、组织、物资、预案和措施“五落实”,从而保证开发区年年安全度汛。
  2000年6月,管委会根据天津市和滨海地区防汛防潮有关指示精神,结合开发区实际情况,成立开发区防汛指挥部,负责防汛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成员单位有:管委会办公室、总公司总经理室、开发区武警大队、开发区公安分局、开发区交警大队、开发区总公司所属市政公司、电力公司、自来水公司及开发区电信公司、开发区气象预警中心。建立防汛抢险突击队,由市政公司、武警大队、中铁十八局三处、中铁十八局五处等单位人员组成。
  防汛物资和抢险机械,由市政公司和中铁十八局三处、五处负责准备工作。同时,开发区各企业做好防汛自保工作。
  二、防潮
  开发区濒临渤海,受台风影响,沿海风暴潮偶有发生。据滨海地区史载,近200年来,最大一次风暴潮发生在1992年,潮高达4.89米。1995年,由开发区投资在海堤内侧兴建大沽高程平均为5.6米、宽为50米的东海路,作为贯穿开发区南北交通主要通道之一,并成为防御海潮第二道屏障。1998年,修建天碱白灰埝至北塘防潮海堤,长5.38公里,平均大沽高程5.65米。
  第四章 能源供应
  第一节 供水
  一、供水设施
  1985年10月,开发区投资300万元,兴建开发区第一条区内输水管线,从开发区新港四号路至第五大街,全长4公里,管径300毫米,1986年初竣工使用。从此结束开发区无独立输水管线历史。
  1985年,建成“引滦入塘”二道输水管线,由宝坻县尔王庄水库至塘沽大列水库,全长44公里,管径1200毫米,开发区投资3500万元,由塘沽自来水公司管理。是年末,塘沽水源五厂扩建,每日向开发区提供自来水3万吨,保证开发区生活及建设需要。
  随着开发区经济发展,用水量日益加大。1990年3月,开发区投资200万元,兴建自来水第一加压站,建设储水池2座,每日调蓄能力为3000吨,泵房、加药间各1座,综合办公楼(二层)1座,于1990年11月竣工使用。1992年,进行二期扩建,建设3号清水池1座,使第一加压站调蓄能力增强,日达4700吨。
  1993年,开发区改革开放和招商引资步入良性发展轨道,由单一招商引资开发,转为区域性集团滚动开发,先后形成泰丰工业园区、韩国工业团区、海晶工业园区、金泰小区等开发区域,其给水工程由各区域集团自建,自来水公司派人监理,以利今后接管。1993年4月,开发区投资900万元,兴建第二加压站,占地面积1.7万平方米,建清水池3座,容积达1万立方米,泵房、加药间各1座,综合办公楼(二层)1座,于1994年10月建成并投入使用。从此,工业区供水压力一向偏低状况得以改变。
  1994年5月14日,动工兴建净水厂,1995年10月31日,一次调试成功。该厂占地面积17万平方米,含调节池、进水泵房、配水井、沉淀池、滤站、清水池、送水泵房及加药间等设施,其中调节池容积15万立方米,日处理水7.5万吨,总投资1.2亿元。其间,开发区投资2800万元,铺设北塘水库至开发区输水管线,总长7.5公里,管径1400毫米。同时,投资900万元,兴建净水厂出水管线,长3.5公里,于1995年6月提前竣工。从此,开发区形成水源、净水厂和输配水管网及塘沽供水组成的双水源供水系统。1995年9月,净水厂二期清水池开工建设,扩建第二加压站,两项工程总计投资1400万元,1996年5月底竣工使用。
  1996年,开发区投资1.8亿元,兴建源水输水管线二期工程,含尔王庄取水泵站和尔王庄至北塘水库源输水管线两部分,取水泵站设计取水能力为每日40万吨。管线总长52公里,管径1400毫米。1997年8月竣工。
  1997年,全区用水量显著增长,夏季供水高峰期间,供水量每日达9.50万吨。是年,铺设输水管道增至115公里,完成“引滦入区”工程,投资3亿余元。
  1998年8月,兴建净水厂二期工程,1999年5月竣工;占地面积9772平方米,建筑面积7014平方米,净水能力为每日10万吨,总投资5200万元。
  至2000年末,供水设施先后建成第一加压站、第二加压站和净水厂2座,铺设供水管线总长达140公里,总投资近6亿元。
  二、供水经营
  1991~1993年,购水量逐年分别为404万吨、542.1万吨和701万吨;售水量分别为242.18万吨、357.49万吨和513.61万吨。3年间泄漏率从11.48%降至9.14%;设备完好率保持在98.7%以上。270家三资企业用水和100家临时用水,得到保证。1994年,全年购水951.67万吨,售水862.87万吨。1995年,购水1193万吨,售水1077.92万吨;实现利润420万元,比上年增长24.92%。1996年,购水1716.87万吨,售水1522.54万吨,实现利润150万元。1997年,全区用水量迅速增长。年内,完成引滦入区工程,供水面积近20平方公里,形成产、供水完整体系。购水2112.74万吨,售水1912.28万吨。1998~1999年,购水量分别为2205.27万吨和2301.41万吨;售水量分别为1993.53万吨和2068.86万吨;实现利润分别为420万元和521万元。2000年,购水量2361.93万吨,售水量2121.96万吨,实现利润331万元。
  第二节 供电
  一、电网建设
  1984~1987年,开发区电力主要依靠盐场渔岗房电站35千伏线和两条10千伏线供应。1986年,开发区建成南35千伏变电站及凯迪、嘉泰、简易标准厂房、丽明、生活区、丹华生活区10千伏变电站6个。
  1986年10月,开发区自备电厂开始施工。1989年12月,一期工程发电机组两台安装完毕,并进行72小时试运行。1990年初,电厂正式并网发电,装机容量19000千瓦。旨在解决局部电网调峰和应急用电所需。1998年上级下达通知,小火电厂应停止发电。1999年供电高峰期结束后,自备电厂停止运转,完成历史使命。
  1987年,0号110千伏变电站建成竣工。1988年,0号110千伏变电站、南35千伏变电站开始启动供电。0号110千伏变电站装机容量为2×31500千伏安,两路110千伏电源进线;南变电站,装机容量为2×6300千伏安,两条35千伏电源电缆进线,是为开发区电网重要枢纽站。10千伏架空线2条,全长15公里,电力负荷3000千瓦。安装箱式变电站19台,临时变电台6座,临时10千伏架空线4000米,埋设电缆3000米。1989年,建成B区开闭站,负荷密度为20000千伏安。年内,建成10千伏变、配电站7个,箱式变电站9个,35千伏电力电缆14公里,10千伏架空线路13.9公里。
  1991年,电力分公司建成C区开闭站,两路10千伏电源线均引自0号110千伏站。1992年,分别对南35千伏变电站和丽明10千伏变电站进行增容改造。南站建于1986年,原装机容量2×6300千伏安,增容后达2×10000千伏安。是年,铺设电缆4.5万米,路灯165杆,建缆沟1.2公里。
  1993年,生活区35千伏变电站建成并启动供电,装机容量为2×16000千伏安。是年,二期北10千伏变电站和生活区联合变电站相继建成。
  1994年,电力监控系统升级换代,至1995年,以现代化设备为主导的调度远动中心建成,开发区10条架空线路、B区开闭站、0号110千伏站、生活区35千伏站,基本实现遥控、遥测、遥信。是年7月,海晶工业区35千伏变电站正式投运,装机容量为2×10000千伏安。12月2日,0号110千伏变电站增容工程竣工,原两台31500千伏安变压器更换为两台容量为50000千伏安变压器,并开始启动。
  1995年,90个户外变台、40公里架空线路、缆沟1450米建成,铺设电缆17962米,架空线改造完成,拆立电杆48根,导线架设500米,铺设预埋管5270米,新建路灯168杆。
  1996年6月5日,天津泰丰工业园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将工业园1号35千伏变电站,移交电力公司接管运行。是年,开发区电力电网拥有110千伏变电站1座,35千伏变电站6座,10千伏箱式站200余座,供电线路50公里,电力电缆400公里。
  1997年,生活区35千伏变电站增容改造,原两台6300千伏安主变压器更换为两台20000千伏安主变压器。金融西区35千伏变电站建成竣工并启动供电;其装机容量为2×20000千伏安。是年,铺设35千伏电缆13240米、10千伏电缆12100米,新建缆沟1083米,完成架空线路67000米,铺设预埋管6574米。年内,生活区(三大街以南)所有架空线被拆除,进行环网切改,铺设电缆10余公里。
  1998年12月,1号110千伏站建成;1999年11月,启动运行,装机容量为2×50000千伏安,开发区电网供电紧张状况大为缓解。年内,电力设备进行大规模更新改造,52台高压油开关更换为真空开关,12公里架空线改为地下电缆,安装20000千伏安主变压器4台。截至1999年,开发区形成110千伏、35千伏、10千伏三级电网结构,拥有110千伏变电站2座、系统35千伏变电站5座、10千伏土建站117座、箱式站221座。10千伏以上供电线路168公里,电缆沟398.63公里,10千伏架空线路39条,10千伏电缆88条,35千伏电缆22条,供电能力20万千伏安,供电面积23平方公里。至2000年,电网建设总投资6.47亿元。
  二、供电设施
  (一)0号110千伏变电站
  1988年6月15日建成并正式启动。坐落于开发区第七大街,占地面积8050平方米,建筑面积2300平方米,为砖混结构2层楼房,投资950万元。站内110千伏系统为室外装配式;35千伏及10千伏配电装置为室内装配式。主变压器装机容量2×31500千伏,是为油浸风冷有载调压变压器。该站可增容为3×50000千伏安,电压等级为110/35/10千伏。110千伏系统户外装置,内桥接线,预留两个间隔,以利将来发展;35千伏为户内装置,采用GEC—35手车柜,接线为单母线分段,有14回出线;主变压器35千伏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均为电缆出线;110千伏电源进线2回,正式电源引自军(粮城)—大(沽)线和汉(沽)—塘(沽)线,军—大线大沽一侧,经12公里架空线路进开发区,汉—塘线汉沽一侧,经架空线路进开发区。该站是开发区源头站,从此,区内始有自供电力系统。
  (二)南35千伏变电站
  1988年6月建成并启动供电,投资305万元。坐落于开发区第四大街,建筑面积866平方米,为砖混结构3层楼房。该站分为10千伏开关室和电容器室两部分,其总装机容量为2×6300千伏安。站内装有6300千伏安变压器2台,主变压器中性点各装有XDJ—110/35消弧电抗器1台,35千伏开关室安装GBC—35手车式高压开关柜14面。其中进出线柜4面。10千伏开关室安装GC—1型手车式高压开关柜25面,其中出线柜13面,10千伏电容器2组,表盘7面。该站为开发区自建第一个35千伏安等级变电站,与0号110千伏站构成开发区供电系统核心。1992年,南35千伏变电站进行增容改造,将两台6300千伏安变压器更换为两台16000千伏安变压器。
  (三)B区开闭站
  1989年建成并投入运营,投资630万元。坐落于开发区洞庭二街,占地面积2234平方米,建筑面积1338平方米,为2层砖混楼房。该站作为起步区10千伏的供电系统,电源来自0号110千伏变电站的两段10千伏母线,由10千伏集中开闭站馈出30路电缆以环网方式供电。站内设630千伏变压器2台,1主1备。开闭站配电能力为20000千伏安。
  (四)C区开闭站
  坐落于开发区洞庭二街。1991年建成并投入运营,投资716万元。占地面积4214平方米,建筑面积2356平方米,为两栋砖混楼房,主楼3层,附楼2层。该站为10千伏配电站,两路10千伏电源引自0号110千伏站,电气主结线为断路器分段的单母线系统,正常运行时,母联开关断开,两段工作母线分段运行,当两路电源中的任一路电源停电时,母联自动投入。开闭站进出线均采用电缆。高压开关柜为金属铠装开关柜,柜内真空断路器采用比利时产品。10千伏馈线有19路,预留6路馈线开关柜的位置。设有微机远动分站,对电源两进线的电流、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及两段母线的电压进行遥测,对各断路器工作状态进行遥信。该站配电能力为25000千伏安。
  (五)生活区35千伏变电站
  1993年建成并启动,投资1230万元。坐落在恂园小区,占地面积2400平方米,建筑面积2395平方米,为框架结构,局部4层楼房。主要是为生活区供电。此地距0号110千伏变电站3.5公里,距南35千伏变电站1.5公里。内装有16000千伏安变压器2台。所有变配电设备均采用室内布置,主变压器选用有载调压式,35千伏开关选用六氟化硫开关,10千伏开关选用六氟化硫和真空开关,直流系统选用固体元件可控硅整流,蓄电池储能装置,旨在防腐蚀、防污染。该站总装机容量为2×16000千伏安。
  (六)远动调度中心
  1995年12月投入运行,设在生活区35千伏站内。投资857万元。中心采用智能分布模拟屏系统。其遥信灯光元件、遥测表计、智能驱动盒等元件具有不可任意更换、相互连接、分布清晰、结构简单、安装方便等优点,其技术指标达国内领先水平,其功能按国家电力行业标准《模拟屏驱动器、数字显示器通用技术条件》设计。采用分布式电网监控系统,标准智能扩展卡采集电网数据,对电网的电流、电压、接地、动作等情况进行监视控制,实现对电网的实时数据采集,具有遥测、遥信、遥调、遥保功能,并能达到事故告警、事故追忆、事故再现、数据实时计算、绘制各种系统图和线路图。它为实现变电站无人化管理提供软件基础。至1999年末,有6个远动厂站投入运行。
  (七)金融西区35千伏变电站
  1997年,建成并投运,投资3990万元。建筑面积4200平方米,总占地面积4979平方米。位于开发区第三大街翔实路。装机一期容量为2×20000千伏安,高低压设备均采用室内布置。站内20000千伏变压器2台,具有防污、自然风冷、有载调压等功能。35千伏室内配电装置设10台高压柜,为单列式。最终10千伏室内配电装置设57台高压柜,为双列式。两者均为全线电缆线路。35千伏进出线共8回,其中电源线2回,采用单母线分段接线。10千伏出线共38回,采用三分段单母线接线,最终容量为3×20000千伏安。
  (八)1号110千伏变电站
  1999年11月建成并投入运行。坐落于开发区东北部,北海路与第九大街交口处,占地面积5607平方米,为框架结构3层楼房,投资1.2亿元。该站为双电源进线,电源来自鄱阳路220千伏变电站,装机容量2×500000千伏安。2台三相油浸风冷有载调压变压器装于户外,容量为100000千伏安,最终规模为3台50000千伏安双卷有载调压变压器。110千伏断电器,额定电流为1600安。该站共有10千伏开关柜46面。在10千伏出线上分配有6面电容柜,站内两台所用变压器分别联结两台可编程自动调谐接地补偿装置,全部采用微机保护、遥测和遥控。
  三、电力供应
  1988年,开发区拥有自供电系统。是年,正式供电85户,临时供电56户。至1989年,正式供电120户,临时供电100户,年供电31999.5度。
  随着开发区经济的发展,用电量增长迅猛。至1991年达5000余万度。
  1993~1995年,用电负荷直线上升,用电量突破亿度,分别为1.1亿度、1.78亿度和2.5亿度,后者较前者增长2.27倍。
  1996年,用电量持续增长,供电3.5亿度。1997年,完成购电量4.4亿度,售电量4.18度。1998年,供电紧张状况得到缓解,全年购电量4.292亿度,售电量4.149亿度。1999年,购电量5.7亿度,售电量5.6亿度。2000年,售电量6.6亿度。
  1988~2000年,累计供电34.24亿度。
  第三节 供热
  一、供热建设
  开发区供热事业始于1985年。是年末,在起步工业区首建临时锅炉房1座,负责初期临时供热任务。1986~1987年,先后建成锅炉房2座,以解决开发区企业投产所需热力。1987年7月21日成立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热电公司,经营电力蒸汽及热水的生产与供应。1988年4月,能源公司解体,热力公司划出,经营热力。此后,开发区热力生产、供应由热力公司与热电公司共同负责。1989年11月,4×10吨每小时2座换热站与3000米外网投入运行,供热能力为每小时40吨蒸汽,供应居民采暖和生产用汽。1992年4月26日,地热井竣工,井深2070米,水温摄氏70度,每小时流量120吨,为开发区提供生活热水和采暖用热。是年11月,4×10吨每小时热厂增建锅炉2台,每台每小时供热10吨蒸汽。1993年3月,热力分公司与热电公司合并,供热设施增加,拥有各型号蒸汽锅炉16台套,总装机能力为每小时供热134吨。有地热井2座,交换站13个;供热管线达10公里,遍布开发区。是年11月19日,29ML热水炉2台投入使用。1994年末,第一台35吨每小时蒸汽锅炉投入运行。是年10月,合资合作项目国华能源有限公司锅炉房始建,1996年5月,3台35吨每小时锅炉安装完成,总投资近2亿元。1995年6月,热力二厂(时称4号热源厂)二期扩建工程开工,3台35吨每小时蒸汽锅炉陆续安装、投产。1997年6月,总体验收通过。1998年11月,位于泰达大街以南、宏达路以东的新城区四联供热锅炉房一期工程建成投产,装机容量每小时40吨,正式向滨海大厦输送蒸汽。1999年2月27日,国华公司循环冷却水供应B07热交换站(原11号站),采暖换热成功,此为在节能方面取得的重大成果。2000年11月,国华公司锅炉房又增装2台每小时35吨蒸汽锅炉。12月26日,正式并网运行。
  至2000年末,开发区拥有热源厂4个,供热厂1个,所辖地热井4口,热交换站41个,供热管网总长230公里,其中主干网90公里,向193万平方米区域内居民、办公和企业生产供热,总能力达每小时475吨。
  二、供热设施
  (一)地热井
  坐落在工业区洪泽路以西,洞庭路二大街以北,占地面积300平方米。热电公司投资200余万元建设,于1992年4月26日竣工使用;是为开发区第一口地热井。该井辐射面积6.7万平方米,供北洋集装箱、中房宾馆、华达制衣、电信局等企业和服务业采暖和生活热水。地热井使用75千瓦潜水泵,采取变频调速设备、特制耐热工程塑料轴承和密封隔氧等措施,使出井水通过热水表、分水器、主分水器,分别供到两个热力站,经混水器、循环水泵、分水器后,进入管网,送至用户。热力站中附属设备装有储水缸2座,容积分别为200立方米和500立方米,水泵扬程162米,井深2070米,水温摄氏70度,每小时流量120吨。
  (二)供热厂
  1995年建立,坐落在开发区第七大街25号,为近200万平方米建筑供热设施。该厂拥有41座热交换站及覆盖全区的热力管网,其中,生活区热交换站17座(含2座地热井站),工业区24座(含2座地热井站)。站内装有清水离心泵340台;汽水换热器、水—水换热器150台,含螺旋板换热器、浮头换热器和管板组合换热器、板式换热器。管网分为蒸汽管网和热水管网,总长60公里。蒸汽热水管网以高架、低架、管沟及地下直埋方式铺设。每日可为各企业输送2000吨蒸汽。
  (三)国华能源公司
  坐落在开发区黄海路西与第七大街路北交汇处,占地面积3.6万平方米。该公司是为开发区首家中外合资能源生产型企业,拥有员工135人,固定资产总值1.7亿元;系热电联产型企业,一期工程于1994年开工,1996年并投入运营。有背压式汽轮发电机组1台、中温中压链条式锅炉3台,及反渗透水处理系统、35平方米双电场高压静电除尘器等设备。二期扩建工程于2000年12月25日正式并网投入运营。装有中温中压链条式锅炉2台,年产蒸汽能力100余万吨。
  (四)热源一厂
  坐落在开发区第七大街路北,东邻黄海路,西与洞庭路相望,占地面积2万余平方米。该厂始建于1987年,一期工程于1988年11月竣工投产,拥有链条式锅炉4台,年产蒸汽能力为35万吨。锅炉采用钠离子交换处理、大气式除氧、皮带机上煤及水力除渣等工艺,并配有自动水位调节、多路温度、压力、流量参数等集中监控系统。
  (五)热源二厂
  坐落在开发区西南部,西邻京山铁路,北靠高速公路,东临天津新港,南为开发区铁路专用线,总占地面积4.08万平方米。厂内锅炉房装有热水锅炉2台和蒸汽锅炉4台,是为天津市最大的集中供热锅炉房。锅炉房建设一期工程,于1991年11月30日开工,1992年11月15日投产,安装热水锅炉2台和蒸汽锅炉1台;二期工程,于1996年3月25日开工,1996年11月25日投产。总投资近1亿元。为生活区及工业区提供采暖热水和生产用蒸汽。年产蒸汽能力为192万吨。
  (六)热源三厂
  坐落在新城区东北角88号地区,占地面积6900平方米。拥有四联供热综合型锅炉房1座,可提供摄氏60度生活热水和70~115度采暖热水。锅炉房建设一期工程,于1998年4月10日开工,11月21日竣工。拥有每小时20吨饱和蒸汽的燃油、天然气两用炉2台及其附属设施,装机容量为每小时40吨。工程总投资4500万元。主体厂房采用框架结构,设备选用国家标准牌全波纹、双炉胆、油气两用、全自动式锅炉。
  三、供热经营
  1990年,蒸汽产量达2.87万吨,供热面积8万平方米,收入241.99万元,亏损61万元。
  1991~1992年,区内第一口地热井建成,供热辐射面积增加6.7万平方米,总供热面积由1991年18万平方米,到1992年增至20万平方米。蒸汽产量分别为7.11万吨和9.28万吨;收入由1192万元,上升到2092万元,两年盈利299万元。
  1993~1996年,蒸汽产量迅猛增长,逐年分别为23.78万吨、53万吨、62万吨和83.3万吨。1996年产量比1993年增长2.5倍;供热面积由58万平方米,拓展到107.1万平方米,增长85%。供热收入亦呈逐年增长态势,分别为3294.28万元、4112万元、6000万元和9125万元,1996年比1993年增长1.77倍。4年间共盈利3820万元。
  1997~2000年,蒸汽产量持续增长,分别为110.77万吨、115.57万吨、124.14万吨和142.69万吨,突破百万吨大关。供热面积由135.1万平方米,上升至193万平方米。供热收入突破亿元,逐年分别为10969万元、10490万元、12140万元和11548万元。4年间盈利7169万元。
  供热面积,由1990年8万平方米,至2000年193万平方米。10年间,年均递增率为37.48%。
  蒸汽产量,由1990年2.87万吨,至2000年142.69万吨。10年间,年均递增率为47.79%。
  经营收入,由1990年241.99万元,至2000年11548万元。10年间,年均递增率为47.18%。
  第四节 供气
  一、燃气建设
  1991年9月,开发区第一条燃气管道建成。自塘沽煤气公司储罐站经镇海桥、洞庭路至开发区第一大街,全长5公里。日供气量1000立方米。
  1991年9~10月,翠园别墅第一批管道入户,首批24户。1992年5月16日,对上述建成管道置换天然气完成,5月20日,该小区通气点火成功。至此,开发区实现燃气供应零的突破。
  1992年8月末,欣园小区2000米主干管直埋竣工。11月,瓶装液化气换瓶站成立,以弥补管道未达之地用户燃气需要。
  1993年3月28日,混气厂建设开工,1994年11月初建成。设计日供混气4.72万立方米。26日,置换进气点火一次成功。
  混气,是液化石油气与空气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在天然气供应不足、压力减低时,可以代替天然气使用。
  1998年7月,燃气公司服务基地建成;坐落在开发区南海路25号,占地面积7600平方米,建筑面积1700平方米。内设维修中心,负责管道监测、巡线及用户服务工作。
  至2000年末,全区铺设燃气输配管道达60余公里,在生活区和工业区燃气管网覆盖率均达100%。
  二、供气设施
  混气厂,坐落在开发区内的工业区渤海路上,与京山铁路毗邻。1993年3月28日开工,于1994年11月建成;占地面积4.89万平方米,投资6000万元。
  1994年11月26日,置换进气一次性成功。12月8日,调试点火成功。混气厂生产采用国际先进技术和工艺,在华北地区尚属首家。
  混气厂存储液化气能力为4000立方米,日均产混合气4.72万立方米,高峰期每小时产8000立方米,储油能力为400吨。该厂拥有液化石油气和柴油专用大型槽罐车队,10吨车8辆,25吨车4辆,一次运载能力180吨。
  混气厂主要设备有:B6型混气机3台,1000型空气压缩机4台,BS3300型液化气汽化器3台,液泵LGL4型3台、LGLL3型2台,调压器6台及自控仪表。上述设备均由美国引进。关键阀门由日本引进。球形储气罐为国内制造。整体建筑被国家建设部评为优质工程。
  三、燃气供应
  以管道燃气供应为主,以瓶装液化气供应为辅。泰达大街以南生活区供应天然气,以北工业区主要供应混合气。
  1992~1994年,区内瓶装燃气主要是液化气和天然气,其用量均逐年增长。液化气逐年分别为415.7吨、585.4吨和675.19吨,年均递增27.45%;天然气逐年分别为12.59万立方米、14.37万立方米和16.23万立方米,年均递增13.54%。
  1995年始,增加混气供应。是年,供气24.12万立方米。液化气供应1865.04吨,比上年增长1.76倍。天然气供应18.76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16%。
  1996~1998年,液化气和混合气供应仍持续增长,液化气由1996年3180.35吨、1997年3498.98吨,升至1998年6184.81吨,年均递增24.82%。混气供应量呈现飞速发展态势,突破百万大关,由1996年247.69立方米、1997年287.2万立方米,上升至1998年327.09万立方米,比1995初始供应量增长12.56倍,成为开发区企业生产的主要燃气能源。天然气在1996、1997两年中,停止供应。于1998年恢复供应,是年用气112.43万立方米。
  1999~2000年,液化气供应呈下降趋势,由4733.89吨降至3533.35吨。混气与天然气供应并驾齐驱,前者由280.67万立方米,增至335.99万立方米;后者由343.02万立方米,增至594.07万立方米。全区供气4161户。
  混气供应,由1995年24.12万立方米,至2000年达335.99万立方米。5年间,年均递增率69.35%。
  天然气供应,由1992年12.59万立方米,至2000年达594.07万立方米。8年间,年均递增率61.89%。
  第五章 交通运输
  第一节 机构
  建区初期,未设交通运输行政管理机构,公路运输、水路运输、汽车维修、仓储等企业,办理准入申请、审批、管理、征费等事项,由天津市航运管理处、天津市汽车维修管理处、天津市交通委员会运输管理处、天津市口岸管理委员会仓储处和塘沽区运输管理所分别对口办理。
  1989年5月,天津市交通局对开发区交通运输业发展和管理现状,进行综合调研,以完善投资环境为宗旨,提出调整与改进意见。在市交通局与管委会双方认同基础上,决定成立天津开发区交通运输管理所,实行双重领导,统辖开发区运输业行政管理工作。是年10月23日,交通运输管理所成立,编制12人,设1室3组:办公室、公路运政管理组、汽车维修管理组、航运管理组。
  1989年10月,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仓储管理所成立。是为区属部门,与交通运输管理所合署办公,一套人马,两个牌子。旋即,市口岸委仓储处将所辖开发区仓储行业移交给开发区仓储管理所管理。
  1989年末,将开发区沿海及市近洋运输业的行政管理工作,移交开发区交通运输管理所。
  1990年初,开发区交通运输管理所对全区货运服务代理企业,进行全面整顿,实行行业归口管理。
  1991年3月,交通运输管理所代表开发区参与市大陆桥运输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担负开发区大陆桥运输组织与协调工作。
  1992年3月,随着体制变化,区管委会将仓储管理所从交通运输管理所划出。随后又于1993年初,将货运代理管理工作划出,改为货运代理管理所。是年1月28日,开发区仓储管理所及货运代理管理所开始单独履行行业管理职能。
  1993年末,开发区客运管理所成立,负责开发区客运管理工作。根据各区、县运管机构均归属当地政府管理的现状,是年末,市交通局将交通运输管理所的全部管辖工作移交区管委会。此后,开发区将仓储管理所、货运代理管理所、客运管理所与交通运输管理所合并,于1994年7月18日,改制为开发区交通运输管理处。
  随着运输事业的发展,1995年10月,将国际货运代理的部分行业管理工作移交市外经贸委管理,将货运代理中的其余部分划归公路运输服务、水路运输服务和联运服务3个口分别管理。原开发区货运代理管理所撤销。
  1995年12月19日,开发区联运管理处成立。坐落在开发区洞庭路71号。负责对两种以上运输方式的联合营运企业、联合营运中介服务企业实行行业管理。其余部分职能由区交通运输管理处负责履行。
  开发区交通运输管理处代表开发区管委会行使政府职能,主管开发区交通运输业全部行业管理工作。其主要职责是:贯彻执行交通运输和仓储等方面的政策法规;制定地区交通运输发展规划;办理准入开业审批手续;核发许可证和营运证;管理行业票据;代核税金,征收管理费;负责车、船技术性能的监督检测;指导和协调各运输方式之间的配合,组织有序运输;负责运输市场的管理与检查;监督检查安全生产;提供信息并组织信息交流;进行技术、业务培训。
  开发区交通运输管理处下设1室6科1站:办公室、公路运输管理科、汽车维修管理科、仓储管理科、货运代理管理科、客运管理科(以上各科对外称“管理所”)、航运管理科和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管理范围包括:道路运输、水路运输、客运公交及出租汽车、汽车维修、仓储和联运等行业。
  开发区交通运输管理处以“竭诚为企业服务”为理念,被交通部授予2000~2001年度全国道路运政管理文明单位称号。
  第二节 公路运输
  一、货运
  自建区之始,即有货物运输。1985年,主要运输区内“七通一平”和工业区、生活区等基础工程所需建材,完成货运量285万吨,周转量3420万吨公里,其中,完成土方量241万吨,周转量2892万吨公里。日均需汽车120辆(每辆平均10个吨位)。运力主要来自塘沽、东郊两地的新河、新城、赤土等供土村镇和供料单位,以及临时招揽的社会零散汽车和拖拉机。此后,基本建设所需运力,仍由建设、建材和土方承包商通过运管部门在周边地区招集提供。1985~1995年,货运量达2453万吨,周转量39248万吨公里,其中:土方量2018万吨,周转量24216万吨公里。1986年,开发区第一个工业项目投产。后,国内外各工商项目陆续进入,尤其开发区自有仓储、货运代理、船务代理业之后,货运量急剧增长,汽车运输业得到迅速发展。经营范围由区内拓展到港口与外地,纳入垮区域公路运输序列。
  1985年12月,首家中外合资公路运输企业——天昌船务工程有限公司成立。该公司除经营一般航修外,主要从事公路运输业务。公司投资350万美元,拥有营运车辆16部,128个车吨位。营业场地面积24897平方米。有员工71人。此后,全民、集体、私营等多种经济成分的公路运输企业纷纷进区注册。
  1991年6月28日,塘沽运输总公司在开发区成立第一家区属全民运输企业——开发区运输服务公司,有运营车辆16部,434个车吨位。
  1992年2月24日,开发区商业发展公司成立第一家公路运输企业——开发区储运公司,投资210万元。经营场地4100平方米,有营运车辆5部,63.5个车吨位。
  1992年6月,第一家集体运输企业——开发区中兴印刷公司成立,除一般小型印刷外,主要经营公路客货运输,代办托运、搬倒装卸业务。注册资金58万元。有运营车辆1部,5个车吨位。
  1992年7月15日,开发区第一家危险品运输企业——开发区新兴石油公司成立,投资260万元,有油罐车12部,车吨位76.6个,从事成品油运输及配送业务。
  1993年3月26日,开发区第一家私营公路运输企业——永丰贸易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金240万元,有运营车辆8部,车吨位128个。营业场地1100平方米,有员工16人。
  至1993年末,全区运输企业149家,营运车辆546部,车吨位5989.56个,全年完成运量178万吨,周转量1.962亿吨公里(不含基建工程运输量)。运输收入6501万元。
  1994年7月,交通运输管理处开展“树行业新风,建文明窗口”活动,促进开发区公路运输业全面发展。至1996年末,全区运输企业356家,营运车辆1632部,车吨位15355.4个;全年完成运量625万吨,周转量3.33亿吨公里,运输收入1.04亿元。1994~1996年,开发区公路运输业迅猛发展,基本满足开发区生产企业原材料、产品运送所需。1996年后,开发区公路运输业发展平稳,区交通运输管理处加强宏观调控,合理发展运力,调整运力结构,积极引导业户发展集装箱运输及专项运输。经过整顿,至2000年末,全区有运输企业328家,营运车辆2345辆,车吨位18285.23个,其中集装箱运输车辆801辆,专用车辆81辆。全年完成运量608万吨,周转量4.4亿吨公里(不含基建工程运输量)。全年运输收入17082.50万元。累计吸引投资8880万元和2441.45万美元。公路运输业从业者3900人。
  1993年前,货运价格按市交通局制定的运价标准执行。1993年后,执行指导性价格。1996年后,实行市场议价。各项规费,1994年前,由市交通局直接征收。1994年后,由开发区交通运输管理处征收,并上交市交通局30%。运输附加费全额上交市交通局。
  二、货代与联运
  随着开发区三资企业进出口货物不断增加,开发区货运代理业应运而生。初,由天津对外贸易运输公司、开发区总公司与港商合资,于1988年兴办津华国际货运代理有限责任公司,第一个办起开发区三资企业国际进出口货运代理业务。后,天津对外贸易运输公司于1990年单设中国外运天津开发区分公司。是年,河北省国际货运代理公司在开发区落户,天津港务局和外贸进出口总公司亦相继在区内设立国际货运代理机构,从事国内外货代业务。1990年后,仓储企业、汽车运输企业和私营小型托运站,突破单一经营模式,兼营或转型从事货运代理经营,故此类企业愈来愈多。1992后,出现注册热潮。
  传统代理模式被突破后,经营范围和服务对象亦愈来愈广,包括进出口公司、公路、铁路、水路、航空、仓储、加工、包装、配送、报关、报检、报验、结算等方面。
  区内货运代理企业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企业是船东、外贸系统和三资企业,其实力雄厚,人才素质高,经验丰富,且与国际贸易接轨,办理国内、外货运全程服务业务。第二类企业是公路运输业和其他企业所办的第三产业,以及仓储业和个体经营者所办的船舶装卸前后仓储、运输代理或国内沿海运输代理业务。在全部注册中,第二类企业占95%;第一类企业只占5%,此类企业于90年代后期,移交市对外经济贸易管理委员会。是时,对第二类企业的经营范围进行了调整,大多数归口联运服务行业,所余少数划入公路运输服务业和水路运输服务业。
  三、客运
  开发区客运业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1990年,开发区对客运业务给予财政补贴,由市公交一公司经营,开辟天津火车站至开发区间180路定点专线公交客运。随后,以同样办法,由塘沽公交公司开辟塘沽火车站至开发区起步区的定点专线公交客运。时,因客流量较少,无法维持正常运营,上述两条线路于是年末先后停运。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口出行系数和出行方式发生变化。1992年8月,开发区公交总公司成立,投入中型旅行轿车10部,开辟由开发区第一大街至天津劝业场间815专线。1993年初,塘沽交通客运旅游服务公司投入中型旅行轿车10部,开辟由塘沽经开发区至唐山之间长途旅游线路。1994年10月,天津可隆旅游服务有限公司投入47人位的豪华大型客车22部,开辟由开发区至北京间;后又增加由开发区经塘沽、天津、保定、石家庄至山西省太原市之间长途专线。
  1994年末,开发区始有自建公交客运业。此前,即开发区初建时,为接送开发区第一批创业者津塘往返,配置一部旧“解放”为交通车;随进区员工增多,于1986年4月更新“东风牌”客车2部、旧“三菱”1部,并组建成“大班车”队,由实业公司代管。运行车辆截至1995年为15部。其前身是专门接送员工的班车车队,隶属管委会。是年,开发区结构调整,旨在优化投资环境,进一步解决进区交通难的问题,于9月22日组建泰达公交公司,专门从事区内、市区公路客运业务。原车队92部班车全部移交该公司经营。1996年,泰达公交公司购进依维可中型轿车10部,开辟由开发区第三大街至天津站后广场间503路营运专线。后,购入扬子中型轿车11部,于1998年1月,开辟开发区环城免费的505路公交专线,旨在完善投资环境,便利中外人员出行。是为开发区第一条公交线路。
  1996年,开发区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企业员工和入住人口不断增加,人们出行问题日显突出。市公交一公司首先开辟605、680两条天津市区至开发区间专线。市公交四公司先后开辟651、835两条由天津市区至开发区间专线。同时,塘沽对外客运服务公司、塘沽宝特公交公司增辟501、937两条由塘沽至开发区间公交专线。1998~1999年,又相继开辟936、820两条由塘沽区至开发区间公交专线。汉沽公交公司将原直达塘沽459路公交车改道通往开发区,营运范围扩大。
  1998年,开发区泰达客运站成立,旨在解决长途客车和市区部分公交车散乱停放、任意串线等问题,达到“车进站、人归点”的要求,以实现开发区客运市场全面规范化管理。
  90年代,天津市交通局运管处批准民营客运公司27家,投入中型轿车198部,经营天津市区至开发区间多条客运散线。
  1991年,远东出租汽车公司成立,是为开发区首家经营出租车业务的企业。1994年,英骧出租汽车公司成立。两家共拥有出租车119辆。在塘沽区注册而日常在开发区运营的出租车,日均达百辆次以上。1995年,开发区出租车辆1710辆,1996~2000年,出租车辆分别为2269辆,2700辆,2580辆,2571辆,2613辆。
  泰达公交公司是开发区最大公交企业,成立于1994年12月21日,坐落在开发区洞庭路86号,停车场面积7100平方米,建筑面积1637平方米,绿地面积1509平方米,总投资1000万元(不含拨地、“七通一平”和管委会移交的92辆客车)。公司有员工176人,拥有国产中档以上大中型营运客车107辆,开通营运线路87条(市内班车线),日运营4500余公里。经营方式以公交车、通勤包车、旅游客运为主,兼营相关服务项目。泰达公交基本形成环绕开发区干线、串通津塘、散射天津市内6区公交、班车客运网络。公司坚持“安全服务,以人为本,务实求新,争创一流”宗旨,先后服务于开发区行政事业单位和数十家大中型企业。1997~1998年,公司两次被区和市命名为“文明窗口”和“安全责任制先进单位”。1999年,成为市内首家通过英国劳氏公司ISO9002质量认证的公交企业。
  2000年,全区实现客运总量681万人次,拥有公交客运车辆461标台,出租车辆2613台。实现客运周转量3.06亿人公里。
  建区15年来,开发区公交客运实行分口管理。市区公交、区内公交和出租三部分,隶属于天津市公用局客运管理处管理,开发区城发局交通科只负责站点布局安排和设施建设。省(市)际长途客运和天津至开发区原按长途客运以及一些散线车辆部分,隶属于天津市交通局运输管理处客运科管理。开发区交通运输管理处运管科在90年代后期,开始受理业户申请转报市里审批工作。1993年,开发区客运管理所成立,因对口隶属和管辖权限问题长期未决,故不能全面进行行业管理,只负责两个口运行中的协调服务。至2000年末,开发区机构调整,城发局交通科撤销,将原城发局交通科职权移交,客运管理所始履行客运行业管理职能。
  四、汽车维修
  从建区开始至90年代初,开发区汽车维修行业,处于探索阶段,发展缓慢。至1993年末,注册企业21家,其中全民企业4家,集体企业13家,私营企业3家,中外合资企业1家。90年代中期,汽车维修业发展速度加快,至1995年末,全区维修企业注册达47家,其中全民企业8家,集体企业25家,私营企业11家,中外合资企业3家。注册总资本人民币2524万元和美元440万元。总停车场面积30820平方米,厂房车间面积19730平方米。拥有维修设备2012台套,员工1007人。年修车23826台次,其中大修29台次,维护6369台次,专项修理17428台次。
  1996年后,汽车维修行业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弱势企业转产、停产或处于半停产状态;强势企业进行内部调整,增加高级技工,裁减普通工,淘汰简陋设施,添置新设备,修车技术能力和劳动生产率均有所提高,新注册企业普遍达标。
  至2000年末,全区汽车维修企业注册总数为62家,占用场地面积70350平方米,厂房面积33120平方米,注册总资本2786.5万元和420万美元。拥有设备1924台套,员工761人。年修车49763台次,其中大修63台次,维护14700台次,专项修理35000台次。
  五、汽车检测
  开发区纳入行业管理的客、货运输汽车性能检测工作,始于1996年1月。此前,年度检测委托塘沽区代办。
  1994年,区交通运输管理处筹建开发区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1995年初施工,年末竣工。站内拥有国内最先进检测设备,形成全自动式检测网络系统。配有综合性能检测车1部,内有整套自动式电子检测设备,对临时发生问题的业户车辆,开赴现场进行检测。该检测站在反复试运行后,经市主管部门综合验收合格,于1996年初投入正式运转。
  2000年,根据发展需要,检测站进行第二次调整改制,充实技术人员,新增部分仪器设备,完善检测手段,并经市综合验收,由C级站上升为A级站。
  该站坐落在开发区洞庭73号,场地面积4668平方米,检测车间建筑面积及附属工作间、办公室建筑面积433平方米。全部投资300余万元。
  检测站设站长1人,检测技术员5人,行政业务管理3人,其他4人。
  主要职责是:对区内注册运输经营者在用的客、货运输车辆技术状况进行检测诊断;对其新维修车辆进行质量检测;对其车辆改装、改造、报废、复驶进行检测;受有关部门委托,为其进行有关项目检测。检测内容包括:整车、发动机、转向系、传动系、行驶系、制动性能、滑行性能、车身及一些其他必检部位。车辆各项目一经检测合格,一律提供检测报告;不合格,进行整修后再复验,直至合格。通过检测把关,全区客、货运输车辆的车质、车况逐年提高,至2000年末,车辆达到一级标准占80%以上。1999~2000年,检测站连续被评为市级先进单位。
  1999年前,汽车检测站代市环保局和开发区技术监督局,对汽车尾气和汽车里程表进行检测。1999年调整归口,取消以上检测业务。
  保税区的车辆检测工作,亦由该站代为办理。
  六、运输与维修企业
  主要运输企业有3家。
  (一)天津振华国际货运有限公司
  该公司系交通部中国港湾建设集团总公司、交通部第一航务工程局四公司、澳门振华海湾工程有限公司3家合资运输企业。1993年9月13日,公司在开发区办理工商注册登记,坐落在天津塘沽新港临港路69号。1994年1月28日正式运营。注册资金326万美元,2000年增至590万美元。1995年,有员工131人,经营场地5.3万平方米,运营车辆24辆,车吨位664个。有装卸设备11台,集装箱运输量完成88000标准箱,完成产值1800万元。2000年,有员工574人,经营场地8.02万平方米,营运车辆99部,车吨位2362个,装卸设备58台(其中正面吊和码箱机12台),集装箱运输量227233标准箱,完成产值7200万元。是为开发区最大物流公司,率先采用计算机网络和中央闭路监控系统,对货物运行、堆存进行管理,并在所有集装箱拖车上安装GPS全球定位系统。该公司系一级货运代理企业,在北京、上海、青岛、大连,深圳设有分支机构。同时亦是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认可的空运代理人,海关总署特准专业报关行,交通部特准甲类船舶代理行。1997年末,公司取得ISO9002国际质量体系标准认证。1996、1999、2000年被评为天津市外商投资最佳效益企业。1999~2000年连续2年被评为天津开发区百强企业。
  (二)华韩(天津)货箱有限公司
  该公司系天津港集装箱货运有限公司、大通国际运输有限公司和韩国韩进海运公司中外合资企业。公司投资585.78万美元,2000年增至752.45万美元。1994年6月18日正式开业,坐落在天津新港二号路卡子门内。公司设有业务、运输、机务、市场营销等部门,并在华北、西北地区部分城市设有办事机构。公司通过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1995年,有员工93人,经营场地3万平方米,营运车辆12部,车吨位360个,集装箱运输量52411标准箱。2000年,有员工84人,经营场地6万平方米,营运车辆21部,车吨位465个,集装箱运输量161769标准箱。
  (三)远东货运代理公司
  该公司(前身新港运输服务部)于1992年9月在开发区注册正式运营。坐落在塘沽区春风路296号。注册资金50万元,有员工28人,运营车辆8部,车吨位120个。系开发区首家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境运输经营许可证》从事大路桥过境运输的企业,开展从韩国到蒙古国的大路桥运输及口岸全权代理业务。2000年,大路桥过境运输量完成500标准箱。
  主要货运代理企业有2家。
  (四)天津开发区华锡贸易储运有限公司
  1994年10月6日成立。注册资金1000万元,从业人员14人,2000年增至76人。该公司是在开发区注册较早的一家公营企业,坐落在天津开发区洞庭路89号。拥有厂房面积5000平方米。主要从事集装箱代理业务。企业坚持“信誉第一,服务至上”经营理念,市场代理份额逐年增多,企业得到发展壮大,全年营业额1200余万元。2001年被市外汇管理局评为优秀客户。
  (五)天津鑫达物流发展有限公司
  1995年11月14日成立。注册资金500万元。坐落在开发区第五大街睦宁路55号。有员工23人,车辆4部。主要从事国内聚氯乙烯、服装等货运代理业务。2000年营业额200余万元。现正逐步由货代向物流业发展。
  主要汽车维修企业有2家。
  (六)天怡汽车服务联合公司
  是为开发区首家专营汽车维修企业,1987年4月28日成立,坐落在开发区新港四号路立交桥头北侧,场院停车面积200平方米,厂房车间面积400平方米,拥有修车专用设备15台套,员工23人。总投资40万元。1987年,公司扩大服务规模,在河西区增设专修“广州标致”牌汽车修理厂。公司同时迁至天津市区办公,开发区内仍维持原规模经营。2001年3月,因修车业务减少,修理厂注销,公司复迁开发区。
  (七)泰达汽车维修有限公司
  1993年5月成立。坐落在开发区第四大街洪泽路2号。注册资金16万元,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系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联营企业,亦是开发区内首家汽车维修一类企业。公司以“质量第一,服务至上”为理念。2000年,有员工50人,其中大专以上高级专业人才10名。年修车达4400辆次,成为美国福特公司授权的特约维修企业。从1998~2001年,连续4年获得全国文明维修企业称号。1998~2000年,连续3年荣获全国文明维修企业称号。
  第三节 铁路运输
  一、货运
  1989年二季度至9月间,建成开发区与津塘区段接轨的铁路专用线,长1290米。该线可同时容纳71节货车,基本满足区内货物进出需要。因该路段未纳入国家运输计划,故进出货物时间难以掌握。
  二、客运
  随着开发区经济发展,人员流动频繁,修建开发区铁路客运站被提到议事日程。1999年8月10日,根据天津市政府《关于筹建“泰达”(暂名)临时铁路客运站有关问题的会议纪要》精神,市计划发展委员会召集市交委、市滨海办、市规划局、开发区管委会等有关部门,就泰达临时铁路客运站建设项目及有关问题进行专题研究。会议取得共识:泰达客运站建设项目业主单位为天津铁路分局,并由其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和要求,进行项目建设管理,保质保量完成客运站建设;建设选址用地,由市滨海办牵头,与有关部门协调解决,天津铁路部门可无偿使用该地客运站。同月12日,天津市发展计划委员会将《关于“泰达”(暂名)临时铁路客运站项目建议书的批复》件,下发天津铁路分局。文件规定:泰达临时铁路客运站建筑面积2638平方米(包括站房及其配套),铁路铺轨长度1.6公里;该项目估算总投资4100万元,其中东站房屋投资425万元,铁路、通讯、信号等设施投资3675万元。资金由天津铁路分局自行解决。
  旋即在开发区建材路开始施工,于1999年10月末,泰达铁路客运站建成。11月1日,天津站——泰达站列车开始试运行,需时约40分钟,单程票价5元。
  2000年1月28日,泰达火车站举行落成典礼。从此,正式投入运营,每日7点至20点,有4趟列车往返于泰达站——天津站;有2趟往返于泰达站——北京站。国家级开发区拥有火车站,天津开发区尚属首家。
  第四节 水路运输
  开发区水运业,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1993年1月,天津震元海运有限公司成立。该公司系北京东方震元实业总公司所属集体企业。是为开发区首家航运企业。1994年初,公司购进4196载重吨杂货船,是年7月开始运营。后,海龙航运、中益海运、中天联合航运、富源海运、香渤海运、豪发船务、天河海运、通发海运8家航运公司在开发区相继成立。以上注册公司达9家,其中,全民4家,集体3家,中外合资2家,共有船舶6艘,51643载重吨。豪发船务有限公司系第一家中外合资水运企业,由河北省海运公司和香港兴豪实业有限公司合资兴办,注册资金130万美元,拥有两万吨级的货轮1艘,是为开发区航运业吨位最大船舶。至1995年末,航运公司注册达12家,拥有船舶13艘,74817载重吨。1995~1996年,为开发区水运业发展鼎盛期,营运船舶达16艘,86529载重吨。其中北海粮油工业(天津)有限公司,注册资金1272万美元,拥有2801载重吨位油轮2艘。后,因受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水运业开始萎缩,至2000年末,航运公司降至9家,船舶减至6艘。原国际航线停运,只维持国内沿海散货运输。
  水路运输服务业,是从事船舶运输代理业务和水路客货代理业务的行业,开发区水运服务业与水运业同步发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1991年8月16日,天津浙海海运服务部注册经营。是为开发区首家水运服务企业。1993年,发展到13家,1995年,达86家。1997年,因受水运业下滑影响,出现萎缩,代理业务量急剧下降,至2000年末,锐减至68家。经营地域收缩到国内沿海及两江(长江、珠江)水域,致使部分企业转型从事联运服务经营。
  第五节 仓储
  开发区仓储业,始于20世纪80年代。依开发区发展而兴起,随天津港国际贸易发展而繁荣。
  1986年初,天昌公司建立。是为开发区最早的仓储企业,系天津远洋运输公司、香港合昌海事有限责任公司和开发区建设公司三方组建的中外合资企业,总投资350万美元,拥有大型货运汽车16辆,库房1座,面积540平方米;水泥地面堆场1个,面积2万平方米。还配有大型装卸机具及修车、修箱设备,成为区内配套齐全、多功能、综合性物流中转平台。1986~1989年,企业处于筹备、开拓、扩展、磨合、定位状态。1990年后,经营步入正轨,实现超常发展。至1995年,投资全部收回。继天昌公司之后,1995年陆续又有64家仓储公司注册,其规模均不大。
  90年代中期,开发区仓储业形成规模。1995年,注册企业累计达65家,其总体设施和服务功能均高于1990年水平。此后,经济体制改革深化,产业结构调整,条件差的企业关闭,规模小的企业重组合并,至2000年末,全区仓储企业尚有42家。坐落在区内的占总数14%;坐落在塘沽区占23%;坐落在临港附近区占63%。据近10年统计,在全部储运货物中,属集港占70%,疏港占30%。
  经过整顿,至2000年,开发区仓储企业达到口岸经营标准者为100%。其中,具有全方位服务功能企业有18家,这些企业除场库条件好、设施全、管理先进外,还具有对焦炭、矶石等物品进行二次加工和对散装物资进行分拣、包装、修箱、洗箱、分箱等相关配套服务能力。
  在仓储业中,兼营国内货运代理业务的企业有20家;具有大型货运汽车的企业有10家;建有铁路专用线和站台货位的企业有12家。
  第六章 邮政电信
  第一节 邮政
  一、机构
  建区初期,未设邮政机构。邮政电信服务由塘沽区邮电局代管。
  1988年2月1日,塘沽区邮电局在开发区设立开发区邮电所,负责开发区邮电服务工作。主要业务:信函、汇票、快件、集邮、电报、电话。
  1990年9月,塘沽邮电局在开发区成立邮电支局。
  1993年1月,开发区邮电局成立,接管塘沽区邮电局开发区支局全部电信通信业务。至此,开发区无邮电机构历史结束。
  1998年,国家对电信体制实行分营改革。是年7月1日,开发区邮政局成立。7月8日,开发区电信局成立。至此,邮政、电信各自独立运营。
  二、业务
  开发区邮电业务在塘沽区邮电局代管时期,凡属开发区进口邮件,均投送到管委会所属实业公司,并由其代发或各单位派人领取,既不方便,效率又低。1986年,经协调,由塘沽邮电局抽调职工1名,进驻实业公司办理函件与汇款业务,且1周仅3天办公,惟一交通工具是自行车。
  1988年,开发区企业迅速增加,道路门牌相继建立,邮电业务日渐繁忙。管委会拨专款并无偿提供营业场地70平方米,改善工作条件;人员增至3人,加强邮电业务力量。邮政电信业务由此扩大。邮政业务包括:函件、包裹、汇款、邮政快件、特快传递、集邮等;电信业务包括:长途电话、市内电话、电报、传真等。是年,业务总量7.83万件,业务收入8.35万元。
  1990年,塘沽区邮电局在开发区设邮电支局,人员增至15人。内设营业班和投递班,增加报刊收订业务。管委会资助专款,购置汽车1部、摩托车4辆,业务效率大为提高。
  业务范围扩大到特快专递、报刊订阅、进口邮件等方面,做到投送到户,收邮难的问题得到解决。
  1993年,开发区邮电局成立,在编40人。开通万门程控业务,报刊收订等实现电子化。是年,邮政业务总量105.76万件,业务收入204.02万元。
  1998年,邮政、电信分设后,开发区邮政局面对市场竞争,提高队伍素质,强化服务意识,积极开拓业务,创造投资良好环境。相继开办邮政储蓄、邮品销售、邮政专递广告、商业信函等业务;设立邮政储蓄所、黄海路支局和翠亨村邮政亭等营业网点;深入小区、街道,为居民解决储蓄、交话费等困难,开发区邮政事业得到迅速发展壮大。
  2000年,业务收入1340.06万元。1998~2000年,12年间,业务收入年均递增率达52.68%。
  第二节 电信
  一、开发区电信局
  1985~1988年,开发区电信通信服务由塘沽区邮电局代管。1989~1992年,塘沽区邮电局支局在第二大街设立,负责开发区电信服务工作。1993年,开发区邮电局在第五大街成立,负责电信全业务服务。1998年,国家对电信体制进行分营改革。是年7月8日,开发区电信局成立,负责电信服务。至2000年,有职工35人。主要经营固定电话、数据通信、因特网络接入、宽带网络接入等业务。
  (一)网络基础建设
  1984年12月,开发区将光缆与塘沽草场街局接通,局号89,电话号码长度为6位。具有地区直通与长途转接功能。至1986年1月期间,全部为模拟用户,实有120户。是年,天津市将开发区列为第一批电话程控改造地区,以塘沽区草场街局为交换母机,应用用户数字线(SLC)功能,对全部电话进行改造。至1992年1月,开发区程控电话容量960门,实占容量480门。局号与号码长度未变。1992年2月,开发区具有服务本地区的程控交换机,且具备装机功能。本月,利用西班牙和加拿大两国政府贷款,购置日本NEC交换机容量为1万门的设备。是年,内地至香港地区第一条DDN数据专线开通。1993年1月,开发区具有电信全业务功能。是年12月12日,电话号码由6位升至7位。1996年7月,增容交换机5000门,将区内铜缆通信改造为光纤通信。同时,电信局开通“112”受理测试系统,实现集中监控。1997年3月8日,电话号码由7位升8位。1998年,天津地区第一部可视电话,在开发区首先开通。
  (二)宽带网络建设
  2000年11月5日,开发区城市宽带信息网络建设工程开工,是为天津电信“十五”宽带网络规划的先期建设工程。至2001年4月,初具开通条件,骨干层网络带宽1000米。该网络在技术、宽带、安全、设备、服务等方面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能满足社会各界对宽带网通信的各种需求。开发区管委会、滨海新区管委会、保税区管委会机构,海望园、雅园、恬园、晓园、阳光新园等商住小区,泰达中心酒店、泰达会馆、摩托罗拉等企业,均实现宽带网通信。
  电话用户,1985年120户,1989年升至41030户,1998年达10897户,2000年增至19370户。15年间,年均递增率40.34%。
  交换机容量,1986年为960门,1988年升至1440门,1991年达到1万门。1996年突破万门,为1.2万门。至2000年突破2万门,为2.4万门。14年间,年均递增率25.84%。
  业务总额,1985年468万元,1987年1655万元,1991年3201万元,1999年突破亿元大关,达1.07亿元,至2000年达1.32亿元。15年间,年均递增率24.94%。
  业务收入,1985年562万元,1986年1030万元,1991年3842万元,1994年升至5930万元,至2000年达6085万元。15年间,年递增率17.21%。
  二、中国联合通信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开发区营业厅
  1996年5月,开发区营业厅成立。坐落在南海路27号。中国联通公司与开发区总公司、意大利斯泰特(STET)通信集团签订合同,在开发区合作建设通信示范小区,总投资1500万美元。是年,开发区划定滨海新城区3平方公里、泰丰工业园区3.5平方公里,作为起步区,建设综合汇接局、市话网和数据通信网,交换机容量为2万门,于1998年7月18日正式开通放号。开发区管委会、“津滨发展”、“渤海证券”、中国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开发区)等单位,均安装并使用联通的市话、长途及数据通信网络系统。同时,中国联通还以示范小区为中心,将通信网络辐射到开发区周边及塘沽地区。1998年,国家信息产业部根据开发区示范小区开通成功的经验,发出《关于做好中国联通本地电话业务试点工作的通知》,批准中国联通在天津市、四川省、重庆市开展本地电话业务试点工作。
  通信经营范围包括:移动通信、本地电话、国内国际长途电话、数据通信、IP电话、互联网、无线寻呼及网络元素出租等业务。
  2000年,开发区光纤网络进一步完善,通讯环境更为优化。是年,加强信息化建设,提出数字化开发理念,城市宽带网工程正式开工,具全国一流水平的信息化环境基本形成。年末,完成电信业务收入1.68亿元。
  第七章 房屋建设与管理
  第一节 房屋建设
  一、工业厂房建设
  20世纪80年代,标准厂房以砖混结构为主。90年代,向轻钢、框架结构方向发展。至20世纪末,以轻钢结构为主。1985年4月,始建第一栋工业厂房,即1号通用厂房,面积6914平方米。5月始建丹华公司自行车生产车间,面积1.08万平方米,是为首家合资企业专用厂房。1985~1990年,工业厂房累计竣工面积42.9万平方米。1991~1995年,厂房竣工面积94.8万平方米。1996~2000年,厂房竣工面积91.92万平方米。后5年竣工面积是前6年的2.14倍。
  1985~2000年,工业厂房开工面积278.12万平方米,竣工面积229.62万平方米,竣工率82.56%。
  二、住宅建设
  建区初期,住宅建设以中低档为主,以小区建设为辅。1986年4月,始建生活区第一幢职工公寓(后改为紫云宾馆)。1987年首建翠园小区。1994~1995年,晓园新村、恂园小区、恬园别墅先后建成。至2000年,其中别墅、高档公寓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中低档住宅125万平方米,单身宿舍6万平方米。全区住宅建筑竣工面积156万平方米,房屋13044套。
  三、公共建筑建设
  建区初期,以行政、办公、商业、金融建筑为主。进入90年代,随着人口增长,以文化娱乐、体育、医疗卫生、教育科研建筑为主。1985年元旦,在第一大街2号地址,首建开发区管委会办公楼,是为区内第一座建筑物。1987年9月,人民银行办公大楼破土动工,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于1990年2月竣工。1987~1988年,紫云餐厅、兰鲸商店、福利快餐公司、大阪酒店建筑完成,相继开业。1989年建成开发区医院。进入90年代,泰达学院、泰达一小、泰达国际学校、泰达图书馆等建筑先后竣工。至2000年,区内最高建筑——33层的泰达中心酒店对外营业。泰达投资服务中心大厦投入使用,并首获国家级建筑工程最高奖——鲁班奖。全区公共建筑竣工面积51.75万平方米。
  第二节 房地产管理
  一、机构
  开发区房地产管理局负责开发区范围内的房地产管理工作,对开发区房地产产权、产籍依法进行管理。具体包括:转让、抵押、出租等房地产交易行为,规范房地产交易市场,同时实施开发区物业管理工作。2001年6月,土地科、房地产管理科、产权科合并为房地产科,房地产科与房地产交易所共同履行以上管理职责。
  二、市场管理
  1989年2月,区管委会根据《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商品房产管理规定》,制定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商品房产交易市场管理细则》。《细则》包括:商品房产买卖,商品房产转让、抵押、拍卖及租赁等经营活动。至1990年,开发区建成各类房屋55.6万平方米,除少数自建自用外,大多属于商品房。此类房产交易因系双方自行协商成交,价格未经评估,交易未经鉴证,产权未办登记,故造成遗留问题较多,纠纷时有发生。为解决“有市无场”的局面,是年,成立开发区房地产交易所,以加强市场管理。
  商品房产交易市场管理包括:运用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对从事商品房产交易的企业、单位和个人,在商品房产价格评估、交易合同监审、缴纳各种税费等方面实行管理;及时为供需双方提供市场商品房产买卖、租赁信息;定期组织各种交流活动以及进行有关房产的法律、政策咨询。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国务院1985年2月颁布的《借款合同条例》和《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转让管理规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于1991年11月制定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房地产抵押贷款管理办法》,使其规范有序。
  1992年,办理房产买卖3件,成交面积3040.82平方米,成交价格365.95万元;办理房产抵押39件,抵押面积8.89万平方米,抵押定额4530万元;办理租赁审核2件,成交面积256平方米;办理房屋价格评估2件。
  1995年,办理房产买卖24件,成交面积1.02万平方米,成交额2610.08万元;办理房产抵押118件,抵押额3.3亿元;办理租赁交易5件,面积477.82平方米;办理房地产评估金额33万元。
  1997年,办理房地产抵押276件,抵押面积69.88万平方米,抵押定额3.64亿元;办理房产交易135件,成交面积4.06万平方米,成交额6410万元;办理租赁评估8件,评估金额1064万元。
  2000年,办理房产交易746件,成交面积55.63万平方米,成交额13.71亿元;办理房地产抵押1688件,抵押面积102.71万平方米,抵押定额11.11亿元。
  三、物业管理
  天津开发区房管局是物业管理的主管部门,负责审查批准各类物业企业申报的物业管理方案,办理物业企业资质登记,并协助物业管理企业组织成立物业管理委员会,监督公共契约和物业管理合同的制定,调查、统计物业管理状况,监督指导物业管理企业,调解物业管理各种纠纷和对物业企业进行行业管理。
  开发区物业管理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1996年《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物业管理暂行规定》出台,是为开发区亦是天津第一个此类地方性法规。同时,还制定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城市生活垃圾清运管理暂行规定》,与上一法规相配套,使开发区物业管理和垃圾清运管理走上法制轨道。
  开发区物业管理,本着“遵守业主自治和专业服务相结合、属地管理与行业管理相结合”原则,建立专业化物业管理公司。其模式分为两种:一是由开发商派生的物业管理子公司;二是与开发商关联不紧密的独立型物业管理公司。
  物业管理的理念是:服务是管理之本。坚持“管理人员不熟悉制度不能上岗”的制度。负责天津国际发展大厦的物业管理,在滨海新区堪称一流。格林园等住宅小区管理,荣获全国优秀物业管理小区称号。1998年,开发区开始探索业主自治管理的新模式,首创晓园新村物业管理委员会,使居民小区物业管理规范化。至1999年,开发区有资质的物业管理公司近20家,管理项目达35项,管理面积100余万平方米。开发区工业厂房、外商居住区、外来打工人员集体宿舍不断增加,物业管理也随之向以上领域拓展。总公司所属物业管理公司开始与美国和澳大利亚的著名公司合作,引入国际先进管理机制,提高服务水平。同时,与全国房地产行业培训中心和天津理工学院管理系合作,参与公司日常管理。
  第八章 基本建设管理
  第一节 项目审批
  1986年5月6日,开发区管委会制定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工程项目初步设计审查暂行规定》。指出:凡是在开发区施工的企业必须由开发区管委会进行初审、备案、发放进区施工许可证,执行企业准入制度。
  1989年4月27日,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条例》,管委会制定《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工程项目初步设计审查管理规定》。指出:开发区内新建或扩建项目的工程设计,均由开发区管委会规划建设管理处审查批准。工程初步设计经审查批准后,方可进行施工图设计及组织施工。中外合资、合作经营企业、外商独资经营企业及内资企业的工程项目,进行委托设计,须事先提交相关文件,其中包括:经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内资企业投资在一百万元以下者,可提交项目建议书;外商独资经营企业可提交投资计划书);环境保护审批表;预拨地通知书及五百分之一地形图;能源落实的证明。
  工程设计由建设单位自行委托,均须报规划处所委托的设计单位进行资格审查。审查通过后,建设单位方可签订委托设计合同,并应将合同报规划处备案。大型复杂工程项目,应按国家及天津市有关规定,采取招标方式择优选定设计单位。
  1990~2000年,共审批项目526个。
  第二节 建筑市场与施工现场管理
  一、机构
  1989年6月10日,开发区建设施工管理站建立(简称“建管站”)。隶属规划建设管理局,与施工管理科合署办公,负责对进区建设队伍的资质审查及施工管理。1998年,建管站独立办公,主要职责是:贯彻执行国家和本市城市建设的法律、法规;管理开发区的建筑市场;发放和管理建设工程开工许可证;负责区域内工程建设项目的安全和施工现场管理;依法查处区域内建筑市场的违法行为;负责办理建筑企业的资质管理;对在开发区施工的建筑企业进行管理。
  二、建筑企业资质管理
  (一)资质管理
  国家规定:凡从事土木、建筑、线路管道设备安装、装修、园林绿化等工程的新建、扩建、改建项目的企业,必须申请办理资质认定手续。建管站负责三级建筑企业资质管理。截至2002年5月,区属建筑企业得到资质认证的单位由1989年的20余家,发展到180家,在天津市各区县中名列前茅。
  (二)安全资格管理
  1996年,天津市建委和天津市劳动局联合颁发《施工企业安全资格证书管理规定》,要求从事建筑施工企业必须办理安全资格证书。建管站和劳动人事局共同负责办理在区内三级以下资质企业安全资格证书审查工作。至2000年末,办理安全资格证书的企业达43家。
  (三)项目经理资质认定
  1995年,建设部颁发《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经理资质管理办法》,旨在加强建筑企业项目经理的管理。根据规定,开发区建管站负责区属三、四级企业的项目经理资质认定工作。至2002年5月,区属企业项目经理资质认定75人,其中三级项目经理42人,四级项目经理33人。
  三、建筑市场执法监察
  1996年,由建管站根据上级精神,建立开发区建筑市场执法监察分队,着装上岗,依法监察。
  主要职责是:对建设工程立项、申报计划、资格审查、招标发包、合同签订、施工现场、环境保护等方面是否符合法规要求,依法进行监察,并行使相关处罚权。
  1997年10月8日至1998年1月12日,建管站对在建的74个单位工程、70余万平方米的26处施工现场,进行3次综合评定。其中,滨海大厦工程名列榜首,泰达培训中心工程与海晶3号、4号住宅工程名列二、三位。对施工现场杂乱无章的单位,责令限期整改。
  通过综合评定,促使各施工单位强化管理。2000年,对竣工的30个项目、100个单位、建筑面积41.43万平方米的工程进行执法检查。一次验收合格率为100%,其中4个项目、12个单位、建筑面积7.06万平方米的工程为市级优良工程,分别占检查总数的13.3%、12%和17%。
  四、核发施工许可证
  1998年3月1日始,建管站负责核发在开发区范围内建设工程的施工许可证。根据《建筑法》和《天津市建筑市场管理条例》,结合开发区建筑市场的实际情况,核发施工许可证,掌握以下条件:已办理工程用地批准手续;已取得规划许可证;已确定建筑施工企业;有所需施工图纸及技术资料;有工程质量和安全的具体措施;建设资金已落实等。2000年7~10月,开展“建筑企业入区许可证”年检工作。参检企业120家,合格企业115家,占95.83%。
  1998~2000年,共核发施工许可证494件;批准施工面积总计282.51万平方米。其中,厂房83.45万平方米;公建46.35万平方米;住宅132.71万平方米;市政厂站20万平方米。
  五、安全监督
  1999年始,建管站对施工现场安全实施监督。
  根据规定,建设单位在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后,应立即到开发区建管站领取《天津市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监督申报表》,确定承包商后,填齐所示内容,3日内到建管站办理施工安全监督登记。开工后,承包商应持《申报表》和《天津市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监督报检表》,到建管站办理安全检查评价登记。
  2000年,开发区在国际环境质量标准认证中,建管站编印《文明施工作业指导书》,下发施工单位,使施工现场管理得到加强。其中,开发区泰丰家园二期工程,于2001年在全国安全检查中,被评为天津市第二名。
  六、进区施工企业管理
  施工企业在进入开发区承揽工程之前,须办理进区资质核验证。所需资料包括:建筑企业资质检验申请表;法人授权委托书;建筑业企业资质副本及复印件;营业执照副本及复印件;外地施工企业进津备案通知书及复印件;安全资格证书及复印件;企业业绩简介。旨在规范建筑市场,加强对进区施工企业的管理。1992年始,建管站对进区施工企业进行资质核验。
  进区资质核验证分为两种:一是大施工企业,在开发区有3个以上施工并竣工的工程,且首先在质量验收中评为优良工程和安全文明施工的企业,方可核发正式进区资质核验证,并应每年参加年检;二是对初到开发区承揽工程的施工企业,需办理项目进区资质核验证,此证只对单一项目有效。至2000年,开发区拥有正式进区资质核验证的企业167家。通过办理资质核验证,超越资质承揽工程或借照承揽工程等现象得到杜绝。开发区工程项目质量和安全文明施工得到加强。
  七、房地产开发企业资质年检
  2000年,区内房地产开发企业421家,通过资质年检的企业333家。2001年4月,建管站承担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管理工作。是年5月,开始年检。至2002年6月,办理房地产资质企业20余家,办理房地产迁出30余家,办理房地产升级14家。
  第三节 工程承发包管理
  1995年1月18日,天津市政府颁发《天津市建筑市场管理条例》。《条例》规定:建设工程发包方必须与承包方签订施工合同。以加强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建筑市场交易行为。
  1997年11月6日,开发区管委会制定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管理办法》,对区内各类房屋建筑、土木工程、设备安装、管道线路敷设、园林绿化、装饰装修等建设工程的施工合同作出明确规定。
  施工合同管理,由开发区合同管理办公室负责。
  第四节 工程招投标管理
  1985年7月20日,天津市政府颁发《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条例》和《天津市招标投标管理办法》。
  1988年11月21日,《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管理办法》颁布实施。《办法》规定:凡经开发区管委会批准的建设项目,建筑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或工程造价在20万元以上,均应通过招标,择优选定施工单位。
  开发区招标管理站负责区内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管理工作。主要职责是:审查建设单位组织招标的资格;审定招标单位采用的招标方式;监督招标、投标、开标、评标、定标等活动;制定有关招标、投标活动的具体规则和办法。建设工程招标投标工作程序是:招标单位向招标站提交招标申请书及有关文件,招标站在5日内进行审批;招标单位在取得批准后,15日内发出招标公告;规划处对申请投标的施工单位进行资格审查;招标单位组织投标单位勘察工程现场,解答招标文件中的疑点;投标单位在规定期限内密封报送标书;评标委员会主持开标、评标,确定中标单位,发出《中标通知书》;招标单位与中标单位签订工程建设承包合同。
  评标工作由评标委员会负责。评标委员会由招标单位、招标站、标的审定部门、经办银行、规划处等有关部门共同组成。必要时,可邀请有关专家参加。评标委员会的工作由招标单位主持。评标委员会的开标、评标、定标活动在开发区公证处的监督下进行。
  招投标工作经多年实践,需进一步规范建筑市场交易行为,于1995年4月1日,开发区管委会制定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工程建设施工招标管理办法》。对原管理办法中投标管理权限作了较大修改:凡在开发区进行各类房屋建筑(包括新建、改建、扩建、翻建、大修等)、土木工程、设备安装、管道线路敷设、装饰装修等建设工程,建筑面积在1000平方米以上(含1000平方米)或工程等价在50万元以上(含50万元)的建设项目,均须通过招标投标择优选定施工单位。是年,完成招标项目160个,金额8亿元,招标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1996年,完成招标项目141个,招标建筑面积48.24万平方米,工程投资造价12.52亿元。后两项同比,分别增长37.83%和56.5%。招标可控率达100%。邀请招标项目明显增加,定向议标大为减少,仅占1996年总造价的16.39%。在天津市率先试验设计招标和无标的招标成功。1996年,审定标的164项,审后标的造价12.91亿元,节省资金2300万元。
  至1997年,开发区社会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原建设工程招投标办法,有不适应欠完善之处。是年3月31日,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对1995年4月11日起实施的管理办法作出补充。补充规定:凡属开发区财政投资或由开发区区属国有企业投资的大型且技术复杂的建设工程必须按技术招标和商务招标分段进行。技术招标阶段,只对建设工程技术方案进行评议。投标单位须将技术标函和商务标函分别密封。技术标函中如夹有商务报价视为无效标函。评审施工技术方案,应成立专门技术评标委员会,由建设单位及其邀请的专家、建设主管部门、招标管理部门专业人员组成。经技术评标委员会认定的投标单位,方可转入商务招标阶段。技术中标单位确定后,应即转入商务招标。商务招标的中标单位应在当天确定,特殊情况不超过3天予以确定。进行邀请议标的,允许投标单位作第二次报价。建设单位应在开标前以书面形式确定评标办法和原则,并送招标管理部门审查核准。1997年,完成招标项目159个,招标建筑面积48.57万平方米,工程投资造价10.42亿元。前两项同比,分别增长12.77%和0.68%。招标可控率100%。159个项目中,公开招标、邀请招标、邀请议标,计124个,定向议标35个,各占总数的78%和22%。开发区首例公开招标成功。1998年,完成招标项目162个,招标建筑面积100万平方米,工程造价16亿元。162个项目中,公开招标120个,定向招标42个,各占总数的74.7%和25.93%。率先以市场价格进行招标试验,通过7个项目招标,节省投资1500万元。1998年10月始,全面推行公开招标办法。
  1999年8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颁布,于2000年1月1日起实施。建区以来,招投标站对招投标管理力求简化,尽量给予业主自主权,旨在加强服务,提高招投标工作质量。1999年末,完成招投标项目210个,面积达97.41万平方米,招标工程造价16.7亿元。2000年,完成投标项目132个,面积达32.18万平方米,招标工程造价7.48亿元。
  第五节 工程质量监督
  工程质量监督由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简称“质量监督站”)具体实施。质量监督站受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发展局委托,依据法律、法规和相关技术标准,对在区内从事土木、建筑、线路管道、设备安装、装修等工程质量及五方(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责任主体的质量行为,实施强制性监督管理。
  1985年,质量监督站成立。1987年3月30日,管委会制定《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质量监督办法》。1989年2月16日,对《监督办法》进行修正,明确规定:质量监督站代表政府监督工程筹建、设计和施工,严格执行国家及天津市有关法规、技术规范和质量标准。质量监督站接受筹建单位委托后,向工地派驻监督员,对工程从开工到竣工实行全过程监督。工程竣工后,在施工单位自检合格基础上,由质量监督站综合各单位意见,作出工程质量总结,签发质量评定书。
  1996年3月22日,天津市政府制定出《天津市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质量监督站对建设工程进行抽查,采取重点追踪方法,实施全过程监督,采用先进仪器和设备,随机选定部位,进行现场检测。全年工程竣工面积40.81万平方米,优良率为12.09%。1997年,工程竣工面积45.38万平方米,优良率达32.78%。1998年,工程竣工面积66.07万平方米,优良率19.1%。1999年,工程竣工面积55.88万平方米,优良率上升到33.65%。其中,外商投资服务中心大厦,荣获鲁班工程奖。是年,有22个项目获市优质工程称号,占竣工项目总面积的1/3。
  2000年1月30日,国家颁布《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4月7日和6月30日,建设部先后颁发《房屋建筑工程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竣工验收暂行规定》和《房屋建筑工程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竣工验收备案管理暂行办法》。12月18日,《天津市建筑安装工程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竣工验收备案管理暂行办法》出台。是年,工程竣工面积107.72万平方米,优良率35.35%,创历史新高。海关综合楼,荣获2001年鲁班工程奖。1996、1997、1999年,质量监督站被评为市级先进单位。
  第九章 市容与环卫管理
  第一节 市容管理
  一、机构
  1988年,开发区城市市容管理办公室和城市建设管理监察站成立。1992年,城市建设管理监察站更名为城市建设管理监察中队,隶属开发区规划建设管理局,为科级事业单位,业务上接受天津市城市管理监察大队指导,行使城市规划监察、市政工程监察、公共事业监察、市容环境卫生监察和园林绿化监察等五项职能。是年,开发区渣土管理站成立,隶属城管监察中队。旨在加强开发区黄土管理,防止区内土资源流失及私自倒买倒卖事件的发生。
  1995年,开发区管辖区域不断扩大,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开发区管委会依照“小政府,大社会”的原则,对行政职能部门进行重新整合,成立开发区城市发展管理局(后更名为城市发展局),对区内市容、集贸市场、市政交通、园林绿化、环境卫生、爱国卫生、旅游管理、路灯管理等项工作进行统一管理。城市建设管理监察中队随之划归城市发展局。后,划归建设发展局。
  二、治理整顿
  1988~1994年,市容管理主要是对区内黄土、渣土、流散物体运输车辆、施工单位进行管理。健全建筑施工单位档案,在重点地段进行定岗监控,对土方施工单位全程跟踪,以避免因高密度的基础建设造成环境污染。1995年,确立“依法行政,搞好服务管理,为开发区经济保驾护航”工作方针。在迎嘉宾、迎世乒赛、迎五一、迎国庆等大整顿工作中,均如期完成整改项目。
  针对城市管理队伍人员少、工作量大的情况,建立并推行“一员多能”管理机制。年内与施工单位签订“十定项”(包括围墙圈挡、防污染措施、内外环境、黄土渣土倒运等)协议书35份;与企事业单位签订“门前三包”(包环境卫生、包门前绿化、包门前秩序)合同书67份;对环境道路卫生采取“九净”(街道两侧的立体环境9项内容)目标管理。在各生活小区开展“自查、自清、自管、自评”四自活动,治理整顿自管小区11个。设监督网点11个,培训单位环境监管员67名,发动小区义务劳动113人次,治理晓园新村、翠园别墅、兆发新村、万联别墅4个小区。其中,晓园小区建成模范样板示范区。开展全区环境卫生大整顿9次。清理欣园小区乱摆摊点1500人次,没收违章小贩售货自行车、三轮车160辆。对散运车辆实行防污染“三杜绝”(超载、压帮、洒漏)目标管理,全年检查散运车万余辆次。对过境运煤日达千余车辆,进行疏导管理,避免大面积洒漏污染,保持线路卫生面貌。
  1996年,在“环境年”建设中,对施工现场采取圈挡措施,坚持渣土清运申报制度。对工业区内散运车辆,规定行驶路线,恶性道路污染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在各生活小区,执法部门入户宣传,组织商户出工,参加小区治理整顿活动。1997年,为配合“两线”(区内迎宾线、参观线两侧的街景)治理,组织施工单位座谈商讨解决施工中道路污染、外围无圈挡及临时乱搭建筑等问题。会后将解决方案下发施工单位,以共同维护城市文明容貌。
  对住宅及流动人口密集区域,加强动态管理,增加日常巡逻。在迎五一、迎七一和泰达艺术节期间,对城市道路环境、立体环境、施工场地、违章建筑等进行大规模全方位清整,实施彩绘围挡,美化城区容貌,增强区域文化氛围。是年,根据市政府关于开发区煤炭禁存、禁运的指示精神,对开发区周边20余家煤炭储运场,进行全面摸底调查。同时与区内3家储运场签订协议书,17万吨储存煤炭,于4月底全部清仓完毕。在泰达大街开发区入口处,设立联合执法岗亭;在泰达大街设立车辆禁行疏导指示牌,进行24小时全天候监管。对运煤车辆误入者,坚持“宣传、教育、处罚”相结合的原则;对供应区内生产、生活用煤车辆加强管理,控制煤炭粉尘污染。1998年,以治理“十乱”(乱贴、乱悬挂、乱扔、乱倒、乱堆、乱放、乱搭、乱建、乱摆、乱卖)为主线,采取日常巡视与不定期集中治理相结合方法,区城管中队联合交通、武警、环卫等部门组成联合执法队伍,进行大型清理活动10余次。对私搭乱盖者,下发《整改通知书》;对通知无效者,联合规划、公安、武警、环卫等部门强行拆除;对施工单位出车道路,进行整顿。年内,全区30余家施工单位全部将其改造为水泥路面,污染案件,明显降低。是年,市政、绿化、燃气、电力、自来水、热力等公司,成立专业执法分队,强化管理。城市管理步入全面化、专业化轨道。
  1999年,对建材路脏乱问题进行大规模治理。22家经营者受到教育和处理,对违章占道严重的7家单位,下达限期改正通知书,使建材路脏乱问题基本解决。在第四次全国卫生城市大检查、第三届泰达艺术节、PECC国际贸易博览会、建国50周年大庆和区庆等大型活动中,环境清整、街景布置等项任务,圆满完成。拆除户外违章牌匾76块,新签卫生清扫责任书200份,拆除陈旧破损道路指示牌73个,清理大型户外无主广告牌7块,清理违章摊贩1200余人次,拆除违章建筑470余平方米,清除卫生死角19处。
  2000年,以“畅通工程”及“泰达新世纪文明工程”为契机,以“净化、美化、序化城区环境”为目标,全面进行城区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为此,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由粗放型管理改为目标管理;由过去时段型监控改为全天候监控;由过去巡逻式监察改为定岗定责、包段包片式管理,旨在增强机动灵活性,促进管理工作科学性。是年7月20日,在全市“零点行动”中,共清拆违章门厅50余处,清理违章占道1500余平方米,清理泰丰屋村违章台球桌40余张,清理“三无人员”(无身份证、暂住证、工作证)56人。年内,城管中队与交通、公安、工商、卫生防疫、武警等部门进行大规模联合清理48次,城管中队自行不定期抽检56次,共清理、教育摊贩5000余人次,没收违章三轮车400余辆、自行车30余辆。恂园南里、翠亨村、顶益员工之家、天海公寓、摩托罗拉、美克公司等地段违章摆卖现象,得到明显好转。对施工单位严格执行“两金”(施工环境保证金,施工黄土保证金)收取制度,全年收取环境保证金519150元,黄土保证金247650元。
  第二节 环卫管理
  一、垃圾处理
  1991年环卫公司建立伊始,日清运生活垃圾10余吨,清运方式落后,靠人工拉车入户,劳动量大,效率低下。1994年6月后,购进第一辆封闭式后装压缩车,改用机动车辆清运生活垃圾。此后,又陆续购进车辆,并添置相应维修设备。1996年末,生活垃圾全部实现汽车清运。
  1997年,着手推行垃圾袋装化。至下半年,生活垃圾袋装化达到100%。至1999年下半年,形成生活垃圾后装车、工业及装修垃圾单臂吊车、建筑垃圾翻斗车清运“三条线”作业模式。
  二、道路清扫
  1991年环卫公司成立,有员工57名。以大扫帚手工操作方式,承担42万平方米道路清扫任务。随着开发区面积扩大,1995年始,探索机械化清扫道路模式。是年5月,从四川泸州机器厂购进第一辆“熊猫牌”扫路机。后,陆续从上海、天津、南京等厂家购入机扫车辆。至2000年末,公司拥有大、中、小型机扫车辆38部,机扫面积达252万平方米,机扫覆盖率达到60%。夏季,洒水车在主要干道喷水降温,清涤路面。

知识出处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志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本书记述了1984年天津开发区建区开始,下限至2000年。为保证记述事物的完整,一些事物的时限有所前伸和后延。记述层次结构,一般为篇、章、节、目和子目五层,篇首设无题序;入志图表,冬量紧靠正文。附录设置,除全志的总附录外,个别篇章之后亦适当设附录,与篇章正文相辅相成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