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艰苦奋斗的精神开拓最辉煌的事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志》 图书
唯一号: 020220020230001461
颗粒名称: 以艰苦奋斗的精神开拓最辉煌的事业
分类号: K828.9
页数: 3
页码: 68-70
摘要: 本文讲述了几十年前天津开发区的艰苦创业历程,从一片盐碱荒滩到现代化工业城市的转变。创业者们面临着住宿难、出行难、吃饭难和办事难等种种困难,但他们以勤劳奋斗、艰苦创业的精神投身于城市建设,不畏困难、积极进取。虽然生活条件艰苦,办公环境简陋,但他们的工作效率很高,采取了简化流程、提供全方位服务的方式,吸引了大量投资者和跨国公司的前来投资建厂。天津开发区因此迅速发展,并成为全国开发区的佼佼者。
关键词: 王兰岐 创业 回忆录

内容

走进今天的天津开发区,满目绿草茵茵,鲜花簇簇,高楼鳞次栉比,造型新颖别致;道路宽敞整洁,车辆川流不息;环境幽雅清新,到处呈现一派生气勃勃、蒸蒸日上的现代化新城区景象。可是谁能想象到,十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盐碱荒滩,海水茫茫的晒盐池,无草,无树,无路。有生命的东西仅是空中乱飞的黑蚊子,水中浮游的丰年虫(卤虫)。
  今昔对比,感慨万千,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我们不会也不能忘记过去十几年来艰苦创业的历程,它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我们满怀豪情地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我是1984年12月6日调到开发区的,被分配到建设公司。第二天就从皇宫饭店(开发区当时办公所在处)来到开发区工地现场——盐场三分场。面临一片“汪洋”的盐碱荒滩,我们建设公司的老经理苗沛对我们说:“李瑞环市长指示我们就是要在这片盐滩上开发建设成一个现代化工业城市,这就是‘锻炼’,这就叫‘本事’,我们的条件是艰苦的,就得靠艰苦奋斗的精神做工作,我们要像老黄牛一样,勤恳耕耘,艰苦奋斗几十年,定要把荒滩变为新城。”困难没有吓倒创业志士,大家不是望洋兴叹,而是知难而进,甩开膀子大干一场。
  当时现场没有房子,公司只能在中建六局三公司招待所租房办公。没有桌子,床板代替;没有椅子,小板凳凑合。吃饭自己动手做,做饭没有炊具,从家拿或找东西代替。大家白天去工地施工,晚上回来,用小板凳围坐在一起,吃着自己做的饭菜,虽然艰苦,却感到浓香扑鼻,津津有味。根据当时的办公环境和生活状况,我们总结有“四难”:
  一、住宿难。没有办公房只好租借,中建六局三公司招待所就是供外地单身职工临时居住的地方。每间房里只有一个课桌,四张床,一个方凳。整个招待所只有一部放在楼道里的公用电话。看图纸,须把铺盖卷起来,在床板上展开,研究、策划。到1985年春天,我们才搬进了自己盖的办公平房,但仍是两三个人挤在一间屋里办公兼住宿。房子是冬季盖的,“三九”隆冬奇冷无比,墙上抹的白灰是冻干的,开春一化,墙上满是水珠,屋内异常潮湿。被褥没有一天是干爽的,赶上晴天我们赶紧拿到外面去晒。市政局的总工王奇同志来开发区办事,当天没能赶回市里,就和我同住一个宿舍。他睡到半夜,觉得被子越来越湿,冻醒了。他不解地问:“你们这被子是不是刚用水洗过的?”他索性起来穿上棉衣,直到快天亮才入睡。
  二、出行难。建设公司和规划室的3名同志在现场合署办公,一共十几个人,大部分家在市内,公司只有一辆大发车,为经理上现场指挥和联系工作时使用,其他同志都是坐火车到塘沽,再步行到工地现场。家住塘沽的同志都是骑自行车上班。好几位年过半百的老工程技术人员,天天都是从塘沽中建六局三公司招待所或塘沽戏院步行到开发区——因当时没有通开发区的公共汽车。在现场指挥填土、铺路、埋设管道时,每人每天都是一脚水,一腿泥,无处可坐、可休息,一站就是一天。晚上有些同志腰酸腿疼受不了,就相互按摩、捶背。家住市里的同志,一周仅能回市里一天,没有班车,只能坐火车赶“塘沽短”。
  三、吃饭难。我们刚到塘沽,当时粮食和好多副食品全是凭本供应的。粮食还好办,求朋友联系可多买一些米。但副食供应难度较大,则由塘沽的同志托朋友,额外照顾供应一些,买到什么吃什么,还得自己动手做,做不好就凑合着吃。中午,我们在工地上就餐。上千辆翻斗车倒土垫地,整个工地砂尘飞舞,朦胧一片,饭到嘴里牙碜难咽,但无人有怨言。
  四、办事难。当时,兴办开发区是新生事物,不少人还不知道开发区是干什么的。开发区各项资源的配置未列入市计划,而且一诞生就被推进市场经济的大潮,一切都得自筹。因此,事事求人,处处靠帮。我们幸亏依托塘沽,才使建设施工中的原材料、生活和办公所需用的用品逐一得到解决。但这要打破人家的计划,其难度可想而知。
  当时,除星期天回家休息外,其余时间都吃、住、干在开发区,没有加班费,每月只有25元的“开发费”。国家没给开发区拨一分钱,贷款专用于基础建设,借债是要偿还的。领导也同大家一样过着艰难的日子。
  为了能迅速进入现场办公,管委会决定在新港四号路新港桥南侧盖一处开发区临时办公住房。1985年1月1日破土动工,当时正是数九寒天,冷风刺骨,滴水成冰。施工队伍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冷”的精神,战风斗寒,加班加点,拼搏一个月,盖起了近2300平方米的开发区第一处办公用房。并达到水通、电通、气通、电话通、院路平,创造了滨海地区在“三九”严冬恶劣气候条件下施工的纪录。这项工程是塘沽五建、河东区房屋修建公司、天津七建水电队联合承担施工的。三个单位抢时间,比干劲,分工协作,互相“补台”。尽管施工条件相当恶劣,硬是苦战30天完成了这项十分艰巨的任务。1月31日,我代表公司亲自将钥匙交给实业公司,由实业公司经营管理。
  开发区领导的思路是“先生产后生活”,把资金用到基础建设上。工委、管委会、总公司机关及部分公司都挤在这个平房小院内办公。房屋是“多功能”的,办公室兼宿舍,食堂、餐厅兼会议厅及娱乐场所,小会议室兼接待室。就在这简易的平房里制定了许多有关开发区发展的重大决策,推动着开发区总体规划进程。在这里,也接待过许多中央领导及兄弟省市的领导,还多次接待过外宾,赢得了投资者的一致好评,称赞开发区的人是真正干事业的人。中央领导对简单朴素、粗食淡饭的接待很满意;原中央政治局常委胡启立视察开发区时讲:“你们这里没有金碧辉煌,有的是艰苦创业的热情,所以你们天津开发区起步晚,跑得快。希望你们:一要坚持‘三为主’的方针;二要吸收其他特区、开发区的经验教训,扬长避短,着眼于出口创汇;三要有利于促进老企业的改造,不能把自己挂在外国人的裤腰带上。”有不少外商来开发区看到我们这样简陋的办公室和接待场所,又看到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都不无感慨地说:“我愿意和艰苦创业的人合作共事!”当时,有些人曾担心外商看到这样落后的条件会嫌弃我们,而事实证明,很多外商就是奔着这群艰苦创业的人、这片被开垦出的热土而来的。
  我们工作环境虽然艰苦,但办事效率却很高,尽量减少环节,实行“一站式”、“一条龙”的服务方式,投资者对此深感满意。在开发区办公小院里,你可以看到工商局、银行、法律顾问处、税务稽征处等一揽子解决问题的办事机构。项目协议书和可行性研究一般在一周到半个月可得到批复,而合同的审批也不出当月。所以,国内外投资者都纷至沓来,投资办厂;他们带来了先进的技术、科学的管理。以至后来许多跨国公司(像摩托罗拉公司等)看到先来的企业老板在这里投资,获得了利润,事业得到发展,品牌得到升华,也竞相来天津开发区投资建厂,进而把天津开发区多项经济技术指标推上了全国开发区榜首,成为佼佼者。

知识出处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志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本书记述了1984年天津开发区建区开始,下限至2000年。为保证记述事物的完整,一些事物的时限有所前伸和后延。记述层次结构,一般为篇、章、节、目和子目五层,篇首设无题序;入志图表,冬量紧靠正文。附录设置,除全志的总附录外,个别篇章之后亦适当设附录,与篇章正文相辅相成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王兰岐
责任者
王兰岐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天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