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尽千辛万难的拓荒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志》 图书
唯一号: 020220020230001460
颗粒名称: 历尽千辛万难的拓荒
分类号: K828.9
页数: 4
页码: 65-68
摘要: 本文讲述了苗沛创业回忆录包括移师盐滩打硬、争分夺秒排卤水、铺就荒滩第一路、打响基建第一炮、拼命拿下大工程等情况。
关键词: 苗沛 创业 回忆录

内容

天津开发区于1984年12月6日经国务院批准成立。我是在此之前的8月被选调进来负责开发区的基本建设的。当时由王述祖兼任经理,我任副经理。给我们的任务是争取在国家批准成立开发区之前,成立建设公司,搞好规划,以便在国务院正式批复后就可以马上开工。先期任务是把3平方公里的区域分为4块,先在0.6平方公里内基本形成对外招商条件。在运作方式上,引进市场机制,跳出老体制、旧圈子。建设公司成立时,财政没拨一分钱,只由管委会担保注册资金6000万元,真可谓两手空空,一文不名。
  领导所以把我从市建工局选调上来,我认为是出于如下考虑:我在土建行业干了20多年,从技术员到工程师,从工长到队长,经过实际摔打,具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敢想敢干,既务实又有超前意识。让我当“拓荒牛”,为开发区的建设拉大套、出大力、爬大坡。
  这是一个经历千辛万苦、承担巨大压力的差事。需要我放弃原来优裕的工作环境,从市里跑到塘沽盐场三分场这块盐滩地来创业。对此,我有过思想斗争,但想到领导这样信任我,特别是想到能为天津的改革开放事业尽此一搏,是一生的荣幸,便欣然来到这片盐碱滩涂。
  移师盐滩打硬仗
  1984年10月,建设公司刚刚成立,指挥部和精干的先头部队便马上从市里移师盐场三分场的盐滩上。当时,这里一片荒凉,没有房屋,没有道路,没有生活设施,甚至连人迹也很少看到。我们便在盐滩搭起了临建棚,聊以避风躲雨。每天工作十五六个小时,步行十几公里踏勘,在凛冽的寒风中,走遍三分场的每个角落。晚上到临时租用的中建六局三公司招待所去过夜。这个招待所坐落在塘沽区新港路的老弯道上,距塘沽盐场三分场工地五六公里。当时,连交通车也没有,晨昏往返,只能靠步行。在六局三公司的招待所里,晚上还要查看图纸,总结工作,记录一天的事情,常常工作到深夜。客房空间很小,既当宿舍又作办公室。没有自己的伙房,吃饭就在三公司的职工食堂。晚上回宿舍晚了,食堂已经关门,我们就只好凑合。常常是白天口袋里装着馒头,在工地凑合着吃点民工饭,晚上回宿舍里用暖瓶盛稀饭(以便保温),再买些大饼、面包之类的食品充饥。后来,借来一个煤气灶,才算吃上了热饭菜。当时吃水也相当困难,只能喝又苦又咸的地下水,有的同志喝不下或渴不到极限不喝,嘴上生了好多水泡。后经多方联系,才从距6公里之外的市口岸委办公室“化缘”到饮用水。同志们惜水如油,除了喝舍不得移作别用,更谈不上洗澡了。同志们的工作和生活虽然很艰苦,却没有任何补贴和奖金,因为当时处于创业阶段,开发区还没有效益,没有收入,大家除了每月的工资外,没有一丁点儿其他收入,过得是名副其实的苦日子。记得那年过国庆节,管委会主任张昭若把大家聚了去,布置工作,给大伙鼓劲,当场还给每人发了一个“红包”。打开一看,里面只有区区30元钱,还多是角票儿,可见当时经济的拮据。
  争分夺秒排卤水
  1984年10月15日晚上,管委会召开紧急会议,把我们叫了去。一听,方知11月15日国务委员谷牧将率国务院特区办公室和有关部委领导莅临塘沽盐场三分场视察天津开发区的选址现场。实际上,这是对选址工作的最后敲定,成与否,决定着天津开发区的命运。
  时间紧迫,距中央来人视察只有30天了。当时的情况是,在塘沽盐场三分场还有4.2平方公里的地面上被卤水覆盖着。管委会决定,要在谷牧一行到达之前,把全部卤水排掉,露出区址的土形地貌,给视察者一个直观的印象。
  要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把4.2平方公里的海水排掉谈何容易!为了尽快拿出一个科学的排水方案,转过天来我们立即投入工作。在瑟瑟秋风中,我们趟着没膝深的海水,用5天的时间对整个盐场进行了一遍梳理,脚扎破了,海水浸泡双腿,每走一步都像灌满了铅一样沉重。晚上,还要走访老盐工,征求他们的意见。当我家访找到塘盐三分场乔场长的时候,乔场长不知我是干什么的,对我说:“要排卤,你得拿红头文件来,没有文件就放卤水,明年晒不出盐谁负责?”我详细地讲解了改革开放建立开发区的意义,讲解了中央和天津市委的决策,同时给他以“损失由我负责”的承诺。经我这么一说,他终于被感动了,同意立即放水,并给我出了一些放水方面的好主意,还下令盐工开泵,昼夜24小时排水。这一来,我悬着的心终于落了下来。夜间我去查岗,盐场的泵和我们的泵都在隆隆运转,水下得很快。我们凭着“下面两条腿,上面一张嘴,中间一股不服输的气儿”,仅用20天的时间,竟把4.2平方公里盐滩上的卤水排放干净。
  11月15日,当国务委员谷牧率队驱车抵达塘沽盐场三分场时,展现在他们眼前的是坦荡的一马平川。沐浴着初冬阳光的这块处女地,面临着时代的抉择。果然,当年的12月6日,国务院下发文件,正式批准天津开发区在此建立。
  铺就荒滩第一路
  按照管委会的思路,为带动开发区总体规划的推进,须以基建为龙头,把基建搞上去。而当务之急必须建成一条进区的路,以便运进砂石、建筑器材等,否则将直接影响开发区的起步速度。
  刚刚排完海水的盐滩是一片泥淖软滩,按常规需沉积一年才可施工。如果坐等,宝贵的时间就会擦肩而过,这是绝对不可行的。找专家论证,提出了3个办法:真空液压法;清淤法;钢砖填充法。但这些都是远水解不了近渴。如果1984年冬季耽误过去,就会贻误翌年整整一年的时间。为这事儿,我们一连3个晚上研究解决的良策。最后,决定用片石挤压堆垫来开路。这样,一来可以马上动工,二来可为后面的工作提供论证依据。
  开工了。公司选定一支近200人的敢打硬仗的队伍——天津市政总公司。这工程需要大量的石头,当时预算还没下来,工程款不到位,我们就在塘沽区和东丽区到处“化缘”,又在附近一处铁路工地央求人家给以支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人家看到我们对改革开放如此不惜一切的精神,破格在计划外每天增运一车皮的砂石供我们使用。这样,终于使施工进度有了充分的保障。
  川流不息的运石大卡车一辆接一辆开来。我们抽调人员穿上皮裤衩,手拿竹竿在泥潭里探深浅,施工队伍和压路机沿其后一字排开,铺一层石料,用压路机压一遍,上面再覆一层砂。这样,一层石一层砂的铺上几层,一条坚如磐石的进场路终于诞生了,并且使施工队伍和施工机械有了用武之地。我们在荒凉的盐滩上搭个工棚,“歇人不歇马”,昼夜不停地轮流鏖战,公司领导和专家们全都停了公休。
  这项按照常规需要3个多月才能完成的工程,我们仅用了20多天便竣工了。专家们把我们这次铺路的创举誉之为“轧石挤压法”。天交严冬,一条宽12米、长3.5公里的进场路通车了!
  1985年1月5日,天气干冷干冷的,然而锣鼓却敲得火热,管委会主任张昭若来到工地,把写着“开路先锋”四个大字的锦旗——也是天津开发区奖发的第一面锦旗授予了我们建设公司。
  打响基建第一炮
  进入1985年后,浩大的基建工程开始了。平整土地,供水供电,盖办公用房,等等,到处是热火朝天的景象。其中最令我难忘的是承接首家外资企业丹华企业有限公司的建设工程。
  该公司是开发区接待的首批外资企业之一,由丹麦人投资,以生产普佳骑自行车为主要产品。它需要建一座近1万平方米的厂房,也是我们建设公司承建的第一个总包项目。外商要求当年建成,当年投产。工程期限短,质量要求又很高,当年3月份开工,11月份就得达到进设备的条件,困难相当大。特别是现场施工条件差,没有水、没有电,一切都需我们自己想办法。由于是开发区的第一家外商项目,意义重大,我们毅然决然把它包了下来。奠基时,市长李瑞环亲临现场。我们全力以赴,争分夺秒,终于使整个厂房如期完成。
  然而,事情却出在验收上。外商提出车间水泥地面平整度不够。其实偌大厂房地面仅有3毫米的误差。我们指出,这已经达到了国际标准了。但他就是不同意验收。而此时设备已经运来,堆放在厂房外等待安装。时间紧迫,情况令人火冒三丈。怎么办?我们压下火气,忍受损失,本着“投资者是帝王”的宗旨,决心返工重来。
  返工重来,须把抹得平平整整的1万平方米水泥地面全部一锤一锤地砸掉。时值深冬,又逢春节放假,我们只得动员200余名要回家过年的民工,夜以继日,挑灯夜战。全体领导也吃睡在灰尘飞扬又寒风嗖嗖的厂房里。春节假期过后,一个平洁如镜的1万平方米水泥地面呈现在人们的眼前。当那位外商再次前来验收时惊得目瞪口呆,连连竖起大拇指,高喊“OK”!陪同前来验收的外商夫人(名摩登),见此情景,被感动得热泪盈眶。
  拼命拿下大工程
  1985年,建设公司又冒着极大的风险和困难,以每平方米300元的低价与嘉泰陶瓷工业有限公司签下了厂房建筑和设备安装合同。该公司是天津开发区创建初期引进投资最多、厂房最大的合资企业,建筑面积达2万平方米,厂房结构复杂,施工难度大。在立体交叉作业中,同时有6个施工单位穿插交错作业,如果有一个施工单位跟不上节奏,就会打乱整个施工计划的实施,后果不堪设想。为了吸引这笔1000多万美元的投资,总公司副总经理、建设公司经理王述祖亲临工地指挥,主要技术骨干全在现场,大家吃住在工地,昼夜奋战。6个施工单位紧密合作,互相穿插,有机协调,快速有序,从而保证全方位地发挥出最佳效率。不到9个月,一座高20米、跨度48米的人字型框架厂房和6条巨龙般的生产线突兀地屹立在天津开发区荒芜的土地上,800台套设备的安装任务也同时完成。
  试车那天,外商代表和建设者们齐集现场。当时,烧陶用的天然气管道还未接通,为解决试车所用天然气,我们从塘沽煤气公司临时拉来一大罐天然气。试车时,时值冬天,为保证天然气管道的温度,人们用手把保温材料敷在天然气管道上。这很危险,如遇明火爆炸,后果不勘设想,但为保证提前试车别无选择。王述祖也在现场,人们劝他离开,王述祖说:“不,危险咱们共担,若死,咱们一块死。”人们感动得掉下了眼泪,工作更加认真、到位。终于一次试车成功,烧出了第一炉磁砖。外方总经理若林允动情地说:“你们中国人真是了不起,为了这样一个项目,不惜冒着生命危险来换取!”
  类似上面艰苦奋斗的事迹多多,不一而足。拓荒者们,励精图大业,众志筑新城。在天津开发区初创的短短几年内,创造了一连串耀眼的成绩,书写了众多的第一:
  为开发区打下了第一根桩、铺设了第一条路、建了第一栋厂房、接通了第一根上下水管道、建了第一个变电站、使第一批企业按期投产、使第一批投资者满意……而这一切都体现了这四个字:艰苦创业。

知识出处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志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本书记述了1984年天津开发区建区开始,下限至2000年。为保证记述事物的完整,一些事物的时限有所前伸和后延。记述层次结构,一般为篇、章、节、目和子目五层,篇首设无题序;入志图表,冬量紧靠正文。附录设置,除全志的总附录外,个别篇章之后亦适当设附录,与篇章正文相辅相成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苗沛
责任者
苗沛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天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