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志》 图书
唯一号: 020220020230001440
颗粒名称: 综述
分类号: K292.1
页数: 8
页码: 3-8
摘要: 本文讲述了天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综述包括光荣的创业历程、辉煌的建设成就、成功的实践经验情况。
关键词: 天津市 经济技术开发区 综述

内容

1984年12月6日,国务院批准兴办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简称天津开发区或开发区)。规划面积33平方公里,位于天津市东部,距市区45公里。区域东起东海路,西至京山铁路,南靠新港四号路,北接塘沽北塘镇。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英文表述是TianjinEconomicTechnologicalDevelopmentArea,其缩写“TEDA”,中文译音为“泰达”。故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又称“泰达”。经过20年的不懈努力,天津开发区已成为天津市重要的经济增长极,成为国家级开发区中综合经济实力居于领先地位的区域,成为“三为主,一致力”(以发展工业为主、以利用外资为主、以出口创汇为主,致力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现代化外向型工业新城区,并朝着面向世界的加工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基地、现代化国际港口大都市的标志区和率先实现现代化的示范区的崭新目标前进。1986年8月21日,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视察天津开发区,指出“对外开放还是要放,不放就不活”,并欣然题词:“开发区大有希望。”天津开发区以其成功的实践证实了邓小平的伟大预言。
  光荣的创业历程
  天津开发区选址在当时大幅限产的塘沽盐场三分场。其时,这里水沟纵横,淤泥沉积,盐滩茫茫。开发区建区伊始正值严冬,施工条件极为艰苦。建设者们提出:“战风雪,斗严寒,奋战四十天,定叫盐滩水净路通换新颜!”1984年底,他们先排净域内施工现场海水,又填土石24万立方米,再修筑主干道路9.2公里,并建成3.5万伏高压变电站和2300平方米办公用房,创造了全面开发的条件。开发区不占国家良田,不要政府拨款,仅靠借贷3.7亿元人民币,创造了负债和“滚动”开发、“规划一片,开发一片,收益一片”的区域开发模式。实施“规划先行”,制定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近、中、远期规划,把开发建设纳入整体规划之中;聘请相关人员起草首批法规,于1985年提交天津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通过,并依据这些法规的授权,制定关于投资管理、劳动工资及能源、商业、商品房等具体规定,实行“依法治区”。1985年10月,开发区管委会提出“项目是生命线,投资者是帝王”理念;1986年初,提出“为投资者提供方便,让投资者赢得利润”理念,年中又提出“建设仿真国际投资环境”理念;在全区形成共识,付诸招商实践,组建精干队伍,形成有效网络,迭出新颖招法。1985年(建区仅一年),全区引进项目21个,总投资额4700万美元,1988年外商投资额突破1亿美元,1991年外商投资额达到1.19亿美元。
  1991年,4.2平方公里起步区开发完毕,入区外资企业350家,投资总额6亿美元;内资企业近500家,注册资本20余亿元。199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71亿元,工业总产值18.7亿元,出口1.1亿美元。天津开发区起步发展阶段成绩显著。
  1992年,邓小平南巡并发表重要谈话,鼓舞天津开发区再创辉煌。开发区抓住发展机遇,确立“大开发、大招商、大促进、大效益”的经济发展思路,实现从“打基础”到“上水平”的转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1993年,开发区紧紧抓住“忽略了社会经济的均衡发展和城市建设的全面发展”和“管理是弱项”这两个最为突出的问题,提出未来的发展目标是“建立以国际贸易为先导,以现代化工业为基础,商贸、金融、房地产等第三产业综合协调发展的外向型经济中心”。1994~1996年,连续3年开展“环境年”建设活动,年年对改善区域法制环境、政务环境、生产环境、商务环境、城区环境、文化环境提出具体要求,并如期完成各项任务。1995年5月,开发区工委、管委会召开“优化投资环境,落实整改措施”大会,明确提出:“环境是开发区的命根子,是关系到开发区的生死存亡的大问题”,“谁给开发区抹黑,开发区就砸谁的饭碗”。开展“环境年”活动,提升了区域管理水平,改善了综合投资环境,促进了区域整体发展,赢得外商称赞。1995年,工委、管委会在全国开发区率先提出“第二次创业”,在开发区的第二个十年实现“六高三化”目标(不断追求人才的高素质、工业的高技术、企业的高效益、规划的高水平、建设的高标准、生活的高质量,逐步建成以工业现代化为基础,以管理现代化为支撑,以城市现代化为标志的具有国际水准的现代化新城区)。1996年,开发区实施“由政策优势向体制优势转变,由一般项目向资本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项目转变,由单一工业区向现代化新城区转化”战略,确定“开放、开拓,励精图大业;求新、求实,众志建新城”为“泰达精神”。1992~1996年4年间,区域经营进入土地和产业经营并重期;投资结构极大改善,以跨国公司为代表的优良资本纷纷入区,投资规模大,产品技术含量明显提高;基础设施发展迅猛,城区建设遍结硕果,第二产业快速发展,第三产业初步摆脱滞后局面;工业总产值近乎每年翻一番,经济指标居于全国各国家级开发区之首。
  1996年底,土地开发累计20平方公里,并启动4个“区外园区”建设;累计批准外资企业2744家,协议投资总额77.9亿美元;内资企业登记2551家,注册资本36.3亿元。1996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70.1亿元,地区生产总值131亿元,出口总额14.5亿美元。
  1997年始,开发区进入全面发展时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信息、金融、保险、服务、物流、商贸、房地产、旅游、中介诸业齐头挺进,文化、教育、体育、卫生事业欣欣向荣,社区工作长足发展,城市功能日臻完善。1997年,开发区认真总结“高位运行”经验,提出一系列举措,促进经济社会发展。1998年,开发区确定“科技兴区”战略,不断提高经济运行总体质量,推进城市化进程。1999年,开发区强调“发挥整体优势,优化投资环境”,促进区域全面进步。2000年,开发区提出未来发展新的增长方式——实行资本引进和科技创新“两条腿走路”的方针;颁布《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暂行规定》和《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鼓励高级人才入区的暂行规定》,科技创新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科技政策体系初步形成;以电子政府建设、电子商务建设和以教育、科研为主要内容的人文环境网络化建设——数字化开发区建设工程启动;区域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取得认证。2001年,提出“构筑21世纪新经济平台”新概念;开发区管委会13个部门
  均纳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出口加工区达到企业入驻条件并通过验收。2002年,提出“新九通一平”软环境理念(信息通、市场通、法规通、配套通、物流通、资金通、人才通、技术通、服务通,构筑21世纪新经济平台),得到国家首肯;制定主导产业发展规划,出台信息产业总体规划、生物和现代医药产业发展规划;至年底,共成立4家风险投资公司,6个“孵化基地”,11家国家和省市级工程研究中心,拥有高级人才227名,设有2个国际水平的科研中心,初步形成以内外资研发中心、高新技术孵化器、产业化基地为载体,以日益完善的投融资渠道、人才激励机制、优惠政策为支撑的科技创新体系。2003年,开发区管委会组织开展“寻找泰达短板,重振泰达精神”大讨论活动,查找不足,分析原因,提出措施,进行认真整改,使政府促进经济发展的能力和区域管理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增强了区域发展后劲。
  至2003年末,全区累计土地开发37平方公里(含产业园区),固定资产投资859.88亿元;批准来自73个国家和地区的外资企业3679家,投资总额213.79亿美元。2003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45.23亿元,工业总产值1251.40亿元,出口总值68.86亿美元,继续居于国家级开发区的领先地位。
  辉煌的建设成就
  二十载励精图治,开发区已成为以工业为主体,经济实力彰显,资源型、管理型、环境型基础设施(即硬环境、软环境、综合环境)日趋完善,人文、投资、政府、城区形象俱佳的现代化工业新城区。至2003年,硬件载体建设颇具规模,形成功能基本完备、能力适度超前的物质保障体系。能源供应充足可靠,交通运输四通八达,邮政电信方便快捷,信息化建设全面展开。形成婴幼儿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体系的组织框架。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初具规模,群众文化体育活动异彩纷呈。医疗、卫生、防疫检疫体系和社会化保障等事业基本覆盖全区,已经发展成为现代化工业群体区、科技创业园区、出口加工区和金融贸易生活区四大功能区兼备的先进区域。开发区被命名为ISO14000环境质量国家示范区。在曾被称为“绿化禁区”的盐碱滩上改良土壤、绿化美化,绿化覆盖率达到31.3%。区内道路纵横有序,桥梁构筑实用新颖,楼房多彩多姿,凸显国别和区域建筑之风格;草青树绿,四季有花,雕塑座座,有“花园城区”之称;多种购物市场、大型体育馆场、文化娱乐场所、一流会展中心、精巧新致别墅、环境优美住宅,尽展道道靓丽风景。有诗人写诗称赞:“泰达美景遍地生,通衢大道尽欢声。”
  开发区勇于争先,自觉置于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中,发挥“窗口”和“示范区”作用,成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先行地区。开发区管委会致力于建立“亲商、务实、优质、高效”政府,倡导“小政府,大社会”、“小政府、大服务”,“服务也是生产力”;提供“一条龙、一站式、一贯制、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化”优质服务;创造性地实施负债经营、融资开发;成功
  实践投入少、产出多、效益好、有后劲的“1—2—3”开发模式,即投入1元人民币开发资金、吸引2美元投资资金、产出3美元经济效益;打造以吸引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人才为核心内容,“官、产、学、研一体化”的科技平台和基地;完成从土地经营到产业经营又到资本经营的转化,开拓区属国有企业经营新路;出台全国首例大片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土地经营管理;推出“泰达制造”、“泰达投资环境”、“泰达服务工程”、“泰达贸易促进”等区域品牌;首家导入区域识别系统(CorporateIdentitySystem,简称CIS),开创中国CIS理论在某一特定经济区域运用之先河。这一项项成功的实践,正是天津开发区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闪亮足迹,象一颗颗璀璨的珍珠缀满泰达。
  天津开发区恪守“环境是永恒主题”的发展方略,塑造区域魅力,完善投资环境,使之成为广大投资者的永续家园。开发区制定了一系列投资优惠政策,实施联合招商、网络招商、项目招商、促进增资、灵活地价、以“内”引“外”、适度补偿等行之有效的引资策略;坚持管委会主任接待日、现场办公会、专线电话、督查催办等制度,为投资者排忧解难。投资者盛赞天津开发区具有适宜企业发展的环境,具有高效优质的服务,“是可靠的合作者和伙伴,是全国最好的开发区之一”。至2003年末,全区累计有外资企业3000余家。项目平均投资规模574.08万美元,千万美元以上项目351家,超过1亿美元的项目有13家;世界500强企业中的39家在区内设立81个公司。全区实有内资企业8540家,注册资本总额332.02亿元,注册资本在1000万元以上的内资企业900家。国家2000年公布的中国1000家大型工业企业中,天津开发区有10家企业入围,占天津入选企业的三分之一。区内摩托罗拉(中国)电子有限公司在1999、2000年度中国高新技术企业评比中,以技工贸总收入计位居第一名。
  自1992年之后,天津开发区经济实力在全国开发区中居领先地位。自1996年国务院对国家级开发区主要经济指标进行综合评价以来,天津开发区一直居于首位。1985~2000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6%,在全国国家级开发区中保持较快的经济发展速度。
  投资环境综合水平名列全国开发区第一。在国家外经贸部“2000年度国家级开发区投资环境评价”中,天津开发区以综合指数598.8分的成绩位居第一。城市载体功能建设管理水平处于全国开发区前列。在国家级开发区中,天津开发区被国家有关部门第一个授予ISO9000区域型质量体系认证书,第一个获得ISO14000环境管理国家级示范区荣誉称号。信息技术产业规模和水平处全国可比地区领先地位。2001年,天津开发区信息技术产业销售额接近当年全国同行业销售额的10%;利润率在15%以上,是同行业中利润率最高的地区。区属国有企业——泰达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是天津市特大型国有控股集团公司,注册资本60亿元,总资产200亿元,拥有全资、控股、参股企业60余家,3家上市公司进入全国50强企业之列。
  1994年3月2日,天津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用10年左右时间
  基本建成滨海新区的决议。建设滨海新区是天津市跨世纪发展的重要决策,是天津市实现跨越式大发展的“制胜一招”。新区地处天津东部,濒临渤海湾,包括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的全部和东丽区、津南区的部分区域(海河下游工业区),包括天津港、开发区、保税区3个功能区。滨海新区土地总面积350平方公里,至2000年底已开发147.03平方公里。天津开发区在滨海新区中起着重要的骨干作用,正在以“新区核心区”为目标,向更高的层面奋进。2000年,开发区地区生产总值占滨海新区总额的45.6%,出口额占85.6%,招商引资额占79.8%。天津开发区已成为渤海之滨的耀眼明珠!
  成功的实践经验
  经济技术开发区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体制改革的排头兵,对外开放的前沿区域。天津开发区走过的道路和成功的经验,不断充实、丰富着中国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的理论和实践。
  天津开发区自1984年建区以来,经历了三次不同的定位。最早是由中央对开放区的统一定位,要办成“四个窗口”(即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对外政策的窗口)。1989年在上海召开的全国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作会议上,该定位被调整为“三为主”(即发展工业为主、利用外资为主、出口为主)。这一定位承认了中国开发区发展的历史阶段性,要求开发区必须按照“出口加工区”的模式来谋求发展。在此战略定位指导下,天津开发区得以迅猛发展。1999年,天津开发区制定了新时期的发展定位,即继续坚持“三为主”方针,建设成为外向型现代化工业新城区。这一定位既认同了国际上出口加工区的发展趋向,又突破了出口加工区的概念,在“自由贸易区”和“高科技园区”的未来选择上,向“高科技园区”倾斜,涵盖了高科技园区的功能,同时内容更丰富、功能更全面,发展前景更广阔,大大拓展了开发区的发展空间。
  定位问题的转变意味着对开发区认识的不断深化。从产业构成、经济成分等经济因素以及优惠政策、自主权等制度因素方面看,天津开发区在一定阶段具有出口加工区的性质。出口加工区升级后的高级形式是自由贸易区和高科技园区。建立发达的高科技产业基地是天津市对开发区的希望,以高科技园区为重要内涵的外向型现代工业新城区是开发区发展的惟一选择项。天津开发区由此形成了自己的发展战略,即竞争力提升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区域协同发展战略。
  经济发展与社会事业的关系,在天津开发区的发展中,经历过许多的探讨。经济与社会的关系,在天津开发区与“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关系问题”、“城市化水平问题”等具有极大的关联性。
  根据天津开发区的发展定位,第二产业是区域的主体产业,第三产业围绕第二产业的发展,走一条配套、完善、逐步自立的道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第三产业的配套
  服务功能要有长足发展。建区以来,开发区二、三产业之比稳定地保持在22∶78左右,这个比例在一段较长时间内变化幅度不会很大。1998年之后,开发区继续坚持发展工业的道路,但逐步改变其发展方式,提出“科技也是生命线”的理念,以资本经营和技术经营为切入点,以高新技术企业和产业的发展作为工业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大力发展金融、物流、中介产业等第三产业,以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优化提升区域经济整体环境;在房地产业开发上,“发展两头,控制中间”(一头是在工业区内为一般员工提供基本的生活居住条件,一头是指在生活区内为企业管理人员提供中高档住房条件),建设精品,改善城区形象。
  城市化是开发区现实与将来的必走之路,城市化有助于开发区总体发展环境的改善,区域发展到一定规模后,能较为明显地聚集各种资源,尤其是对人才资源的吸引力增强。但是,过度的城市化也可能带来巨大的社会成本,影响经济发展速度和效率。这是一道两难选择。开发区建区之始,分为工业区和生活区,生活区后又逐步发展为商业、贸易、金融服务区,90年代后期又向中心商务城区(CBD)转化,区域规划与建设水平逐步提高。在天津市总体经济发展布局中,开发区是天津滨海新区的核心区和标志区,较高程度和规模的城市化水平是发展的必然。政府主导向市场化运作再向产业化推进和社会化发展,是开发区城市化道路和社会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必然选择。1998年之后,开发区遵循精品原则,加强社会配套设施建设,发展符合开发区产业要求的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同时,这些事业不铺大摊子,不走一般城市功能大而全之路。适度规模的、高水平的、充满活力的城区建设是开发区向新的目标转型的不可或缺的条件。
  开发区是一个经济区而非行政区,开发区的管理机构(管理委员会)是准政府而非一级完全意义上的政府。天津市人大常委会在最早关于开发区建设的法规《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条例》中规定了这个原则。其本质特征是:权力来自于上级政府的授权,机构高度精简,运行成本降低,区域内实行完全的市场经济,政府对企业实行以服务为导向的管理。服务是这一创新体制的核心内容,“小政府”、大社会、大服务,是开发区建区伊始就奉行的准则。实践证明这一体制是成功的。在“服务导向”的政府建设过程中,面对投资者这个“上帝”,1998年始,开发区对内加强科学决策,重视执行效果和效力,努力实行目标管理制度;对外搞好服务内容、方式、对象的细分;以商人的眼光、精明、韧性开展招商活动,以管家的服务、热忱和忠诚培育投资环境和企业发展环境。传统的政府角色在开发区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开发区提出了“新九通一平”的投资环境建设目标。这是一个内涵不断发展的目标,在克服各种困难和阻力,朝向目标迈进的过程中,它永远只是一个近似值,而不会是全部。开发区仍然任重道远。
  邓小平题词:“开发区大有希望”。天津开发区的实践就是努力实现这一“希望”的历程。历史一定不会辜负开发区人,大写的“希望”正在对开发区进行永远的感召。

知识出处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志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本书记述了1984年天津开发区建区开始,下限至2000年。为保证记述事物的完整,一些事物的时限有所前伸和后延。记述层次结构,一般为篇、章、节、目和子目五层,篇首设无题序;入志图表,冬量紧靠正文。附录设置,除全志的总附录外,个别篇章之后亦适当设附录,与篇章正文相辅相成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天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