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构建中国新经济平台的主要举措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志 2001-2010》 图书
唯一号: 020220020230001417
颗粒名称: 五、构建中国新经济平台的主要举措
分类号: F127.21
页数: 4
页码: 828-831
摘要: 本文收录了天津市经济开发区构建中国新经济平台的主要举措。
关键词: 天津市 新经济 平台 举措

内容

(一)主动承担责任,全力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
  1.站在滨海新区全局高度谋划开发区的发展,在规模和总量上强化开发区对滨海新区整体发展的拉动作用。深刻理解开发区在滨海新区的功能和定位,以促进滨海新区整体发展和全局眼光,筹划开发区的产业发展导向、产业空间布局和城市规划建设,稳步推进开发区的产业结构优化和城市功能提升。集中资源、集中精力,进一步提高产业资源的集聚水平,主动依托滨海新区大市政、大交通体系的建设和完善,促进开发区与周边地区、滨海新区各功能区的功能互补和空间融合。
  2.发挥开发区的先发优势,充当带动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排头兵”。主动承担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的攻坚任务,发挥开发区的体制优势,完成好《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方案实施计划》的各项任务,率先推动金融创新、土地管理、对外开放、行政体制等关键领域的改革创新,为区域整体改革推进探索和积累成功经验;整合和优化利用滨海新区整体政策资源,推进区域功能创新,强化开发区的功能竞争力。与先进地区“对标”,努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在市场化进程、产业能级提升、生态环保、社会和谐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充分发挥开发区引领滨海新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主引擎作用。
  3.发挥开发区的服务、辐射功能,带动滨海新区整体发展。按照“统筹三个层面联动发展”的方针,妥善处理长远利益与现实利益、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树立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合作意识,更加积极主动地融入新区发展大格局,使开发区成为滨海新区各类要素资源的集散中心,以新理念和新模式实现与周边地区合作共赢。依托开发区先进的市场经济体制、现代化的产业基础、丰富的对外经济合作经验和雄厚的区域开发实力等优势,在多领域、多层面上与周边地区开展互利合作,逐步形成优势互补、功能错位、有机联系、相互促进的良好发展格局。
  (二)充分发挥中国北方对外开放门户作用,大力聚集各类发展资源和要素
  1.全力营造国际化投资环境、商务环境和生活环境,使开发区成为中国北方市场化、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区域,努力将开发区打造成外资进入中国市场和将来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门户,成为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和东北亚经济一体化的重要窗口。
  2.优化招商工作体制,拓展招商渠道,丰富招商手段,加强与咨询机构、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的联系,提高招商工作的专业化能力和水平;进一步调整完善招商政策体系,加大产业扶持政策的落实力度;优化业务流程和资源配置,加强对招商项目中各类投入的绩效评估,提高招商工作的效率和效益。
  3.贯彻“天津以外都是外”的指导思想,充分依托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在继续扩大利用外资的同时,高度重视内资项目的引进,提供公平、统一、具有竞争力的扶持措施和政策环境,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结合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率先扩展民营资本的准入领域,推进城市建设和公共投资领域扩大开放的新举措,以我们有限的资本去撬动巨大的社会资本,参与开发区基础设施和功能载体的投资建设。
  4.借鉴和引进跨国公司先进的营销理念和手段,以区位优势和高质量的投资环境为主打产品,优化开发区的宣传和营销策划手段,提高开发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广泛吸引国内外各类目标资源、先进要素向开发区流动和聚集。
  5.发挥开发区跨国公司云集的优势,开展多领域、深层次的国际合作和国际会议、论坛、会展等多种形式的商务交流,进一步提高和强化开发区作为对外开放门户的功能和辐射力。
  (三)聚焦世界先进生产力,引领产业发展的新潮流
  1.进一步壮大制造业的规模和总量,打造全国最高水平的先进制造业。保持工业制造业的总量和快速增长,夯实基础,厚积薄发,特别要深入挖掘电子通讯行业的发展机会和发展潜力,在产品门类和产业领域方面进一步做深做广;加速培育航天航空、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行业,壮大产出规模,加速吸引高端产业价值链。
  2.完善产业规划和政策引导,着力提升产业能级。落实产业发展“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的总体要求,鼓励和促进企业生产技术升级换代,向产业链高端延伸,支持企业向研发和销售两端延伸产业链;走集约化发展道路,着力提高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把开发区建成全国最先进的国家生态工业园区。
  3.优化中和商务环境,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从软硬两方面着手,加快构建专业化的配套环境,提高开发区对高端现代服务产业的承载能力。依托开发区的产业基础和产业优势,积极引进物流、信息、技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形成制造业和服务业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发展格局;抢抓服务外包产业资本加速转移的难得机遇,发挥开发区的比较优势,完善配套政策和服务体系,促进开发区服务外包产业的快速起步和高速增长;以扩大直接融资和增强金融企业综合服务功能为重点,积极推进金融综合配套改革,率先建立起全国领先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和金融改革创新基地;以滨海新区“先试先行”政策为契机,大力发展大宗商品交易、技术交易、产权交易等各类要素市场,使开发区成为中国北方地区高端生产资料集散的重要节点。
  (四)激发区域创新活力,以技术引领未来
  1.以建设创新型区域为目标,以应用技术开发为导向,大力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积极打造“官产学研”良性互动的科技创新体系。强化公共平台建设,完善研发转化配套条件,聚集各类创新要素,提升自主创新水平,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增加值比重,在区域创新促进、创新型企业成长、创新投资活跃度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2.发挥政府在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引导和激励作用,整合公共资源,优化投入结构,重点投向与主导产业相关联的领域和研发成果转化环节,提高投入绩效;充分利用国家鼓励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和滨海新区的体制优势,进一步完善政策环境,保持科技政策全国领先的地位;实施“科技企业成长路线图计划”,强化创新鼓励政策体系的引导作用,丰富平台服务和扶持手段。
  3.加强科技招商,吸引更多的成熟技术转化项目进驻;大力引进京津地区的科技创新要素,广泛利用社会资源,积极促进市场主导下的合作;引进投资活跃、国内外知名的创投机构,加大对创新型产业、创新型商业模式、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投入力度,提高创新型企业的数量和质量,做大增量,做强存量。
  4.坚持科技创新的市场导向,以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度作为开展科技工作的方针和检验科技工作成果的标准。到“十一五”末,力争培育成功30家成长性科技企业、20家OTC和创业板市场目标企业,推动5家科技企业在国内外资本市场上融资,培育20家以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行业影响力的科技型企业。
  (五)提升城区载体功能,打造一流城市环境
  1.以天津市和滨海新区的整体规划为指导,调整开发区城市空间规划,加快推进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功能和基础设施保障能力,满足区域产业升级和现代服务业、研发转化发展的需要,提高城区对新兴产业发展的服务功能;加快推进起步生活区、工业区的改造和存量盘活,实现开发区城市空间重构和功能转型,为高端产业的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2.全面调整和完善开发区各专项规划,主要包括:制造业规划、现代服务业规划、商务商业环境规划、科技规划、信息化规划、文化发展规划、人口和人才发展规划、交通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基础设施规划等;以此为基础,形成新的总体城市规划,并调整我区“十一五”社会经济发展规划。
  3.加快推进现代化服务产业园(MSD)、服务外包产业园、生物医药研究院等重点功能设施的建设,做好运营筹划和配套规划,充分发挥其载体功能,为开发区新型业态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加快推进连接开发区与周边地区的节点性交通项目建设,完善快捷、通达的对外交通体系。
  4.建设全国领先的信息化环境,与时俱进,丰富和完善“ETEDA”的概念,打造服务功能强大、服务内容丰富的信息化服务平台。加大宽带网络、无限网络、数据交换和处理中心等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投入力度,提高开发区硬件信息设施的保障能力;引进高水平的专业化信息服务运营商,提供最前沿的点子商务、点子金融等专业化信息平台服务。
  5.全面提升现代化城市管理和服务能力,依托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和点子政务手段,以建设宜居城市环境为目标,以建立数字化的城市管理系统为载体,运用网络化城市管理手段,实现对城市居民、城市事件、城市部件的人性化、精细化管理,不断提高开发区城市服务功能,实现整洁的公共环境、人性化的交通网络和现代化的城市容貌。
  6.大力推进生态工业园建设,以更高标准完成节能降耗、减排环保的各项指标,加大环保设施的投入,在污水集中处理、燃煤锅炉脱硫改造、循环经济生产流程改造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完善政策体系,创新长效机制,大力倡导低消耗、少排污、重环保的生产生活方式;把开发区建成宜居生态新城区。
  (六)贯彻以人为本理念,构建和谐泰达
  1.实施新时期人才战略。创造一流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和浓厚的创业氛围,充分依托天津市的人才政策,创新和落实更加开放、灵活的产业移民政策,实施开发区“万名产业人才”引进工程,广泛吸引各类人才在开发区创业和发展,形成人才聚集的高地效应。
  2.促进社会和谐。加大政府公共财政投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优化收入分配,建立完善职工工资增长的长效机制,实现职工收入稳步增长,促进各阶层、各利益群体和谐相处。努力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改善劳动条件,增加从业者福利;扩大和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加大社会救助投入,关心和改善弱势群体的生活。
  3.推进社会事业发展。着眼于区域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科学规划和建设各类社会服务设施;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提高教育、体育、文化、医疗卫生等社会公益事业发展水平,提高各阶层人群的生活环境满意度;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兴办社会事业,努力探索新形势下社会事业发展和社会事务管理的新模式。
  4.建设特色鲜明的区域文化。进一步挖掘多元文化基础,倡导开放的国际化、市场化、现代化价值导向,提炼、塑造泰达精神和文化内核,持续强化开发区文化软实力,形成具有不断解放思想、突破自我的思维方式,创业、拼搏的企业家精神,盛世信用的社会规则,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
  (七)深化体制机制创新,以改革作为发展的根本动力
  1.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效能型政府和服务型政府。首先是在发展战略、政策思路以及改革措施上,要不断提高科学决策水平。其次是把政府的主要精力和资源放在为企业服务和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上。要取得这两方面的重大改进,就要通过调整,制度化的理顺职能、明确责任,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优化业务流程,推行扁平化管理,减少内部环节,提高效率。要通过改进工作标准,建立内外部考核监督机制,扩大政府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保障服务落实到位。
  2.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府和社会组织分开。强化政府在制订规划、明确标准、细化指标、目标管理等方面的职责。创新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方式,以购买专业化的社会服务为主要途径,开展公共服务政府采购的探索和尝试。
  3.建立多种形式的专家委员会,提高科学决策水平。推行政务公开,保障企业和居民的知情权、参与权,把管委会各部门的工作置于内外部服务对象的监督之下;建立“客户”打分制度,引进社会化的外部监督机制。畅通信息沟通渠道,及时收集企业和居民的建议意见,完善快速反馈机制。
  4.盘活国有资产,提高公共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优化财政投资结构和国有资产结构,盘活经营性资产,整合公共资源,提高资产运营效率,提升开发区基础设施投资的效率和水平。以节约政府投资、降低社会综合成本为目标,严格预算管理,细化投资、管理各环节标准,强化监管和责任落实。
  5.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推进公用事业市场化。进一步理顺公共事业领域政府与企业的责权利关系,强化政府规划决策、引导投资、制定标准和监督服务等职能;打破行业垄断,在“公共产品、公告价格、公开补贴”的基础上,开放水电气热等公共产品市场,引进社会资本投资运营。
  (八)推进组织创新,激发内部动力
  1.改革干部培养任用机制,形成公平、公正、公开的干部选拔制度,“把握好用人的指挥棒”;尝试内部职业设计、多途径培养的用人制度,适应发展需要,创新职位晋升、职级评定制度,使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事业发展有机的统一起来,为干部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和更多的机会。
  2.建立健全“目标决策、执行责任、考核监督”三个体系,改革优化分配制度。将考核体系与薪酬体系、职位升迁联系起来,丰富奖励先进的手段和措施,加强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大奖惩力度,破除平均主义和大锅饭、铁饭碗,切实体现“多劳多得”、“绩优多得”,起到鼓励先进、激励后进的积极作用,营造尽职、上进、创新的良好氛围和价值导向。落实“行政问责制”,严肃工作纪律,坚决杜绝影响开发区形象和事业的现象发生。
  3.优化培训工作机制,提高培训的效率和效益。提高培训工作的实效性,提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工作能力,结合实际工作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公共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培训;加强干部轮岗、到先进地区挂职锻炼等工作,研究和尝试科级以下干部轮岗,为基层干部提供多岗位培训机会。
  4.倡导以人为本,公平、合作、向上的组织文化,增强干部队伍的凝聚力。建立完善机关内部的沟通机制和沟通平台,畅通基层干部的意见表达渠道。加强组织文化活动,塑造充分体现泰达精神的组织文化内核。关心人的发展,强化上下级之间的良性互动。

知识出处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志 2001-2010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志 2001-2010》

本书记述天津开发区2001—2010年的发展历程。十年间,先后提出建设“新九通一平”、构建“中国新经济平台”、实施“二二二三四”发展战略等区域定位和发展思路,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快速发展。形成电子信息、汽车、食品饮料、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石油化工、航天、现代服务业等九大支柱产业。

阅读

相关地名

天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