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医疗卫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志 2001-2010》 图书
唯一号: 020220020230001367
颗粒名称: 第三章 医疗卫生
分类号: R199
页数: 21
页码: 750-770
摘要: 本章记述了2001年至2010年天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医疗卫生的情况,其中包括了医政医药管理、卫生防病、医疗机构、社会卫生等。
关键词: 社会事业 医疗卫生 天津市

内容

开发区重视医疗卫生事业,逐步建立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以公办医疗机构为重点,以民办医疗机构为补充的医疗服务体系。规范和完善卫生监督执法和疾病控制体系,保证区域公共卫生安全。至2010年末,拥有三级甲等医院1家,二级综合医院1家,卫生防病站1家,一级民营医疗机构9家,社区卫生服务站8家,个体门诊部所17家,企业卫生服务站61家。全区卫生技术人员1927人,比2000年增长8.1倍。其中,高级职称209人,占总数10.85%;中级职称284人,占总数14.74%。医疗机构拥有病床1200张,比2000年增长10倍。其中,区级医疗机构病床1000张,民营医疗机构病床200张。
  第一节 医政医药管理
  一、医政管理
  2001年,开发区适应城市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强医政管理。确定以“医疗机构、技术、质量、救护、服务”五位一体为重点,贯彻落实《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强化医疗服务市场监管,严格执行医疗机构准入制度,打击非法行医,规范执业行为;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进行执业医师、护士业务培训、考核与注册。是年,区内执业医师注册106人。2002年8月29日,开发区医学会成立。
  2003年9月26日,时亚洲最大的心血管专科医院——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建成并投入使用。2004年,全区卫生系统开展医德建设,提升服务水平,区域卫生服务网络体系初步形成。是年,开发区各医疗机构在天津市率先实现医疗废物集中处理率100%。落实医疗纠纷、医疗差错、医疗事故报告制度,医疗事故处理体系日见完善。根据群众意见,肠道门诊管理得到加强。22人完成执业医师考试资格审查,换发《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20家,2家医疗机构获得审批。
  2006年,组织全区卫生管理部门、医疗机构学习《天津开发区“十一五”区域卫生规划》,旨在明确指导思想、完成目标、实施举措,提高医务人员医政管理的自觉性。是年,《天津开发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预案》出台,并针对开发区会展业迅速发展现状,制定《天津开发区大型会议和活动卫生安全保障预案》。对全区医务人员资格证、注册证进行检查、变更。完成执业医师考试资格报名、审查42人次。2005年,完成医师执业注册43人。有执业医师标志117人次,护士首次注册培训、考核及注册38人。年内,完成护士注册培训、考试培训5场,320人,审批、换发《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25家,医疗机构增设科室申请4家,审批医疗机构设置2家,并赋予对开发区医疗机构使用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购用印鉴管理职能。
  2007年,泰达医院异地扩建项目竣工。完成公共卫生服务中心立项申报,泰达医院设立“120”急救专线电话,以急救中心为主体的院前急救网络建立。开发区、保税区完成“120”专线固定电话切割,实现急危重症病人提供系统、高质的救治技术,提升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与急诊急救能力。
  2008年,推动医疗机构学科建设,心脏外科、骨科、急救医学等多个学科发展迅速,学术地位在全市、全国显著提升。继续严查、打击非法行医行为,坚持每季度对全区卫生技术人员执业注册和医疗机构执业情况进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整改,所有医务人员持证上岗,各家医疗机构在执业范围内合法经营。全年医师注册换证100余人次,执业医师报名考试67人次,护士变更注册及新注册500余人;审批社会办医机构5家,验收医疗机构变更37家,完成医疗机构换证55家次。是年5月,区医学会受区教育文化卫生局委托,受理首起医疗事故技术鉴定。
  2009年,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解决群众就医难问题。加强医疗机构内部管理和学科建设,取得显著成绩。泰达心血管病医院通过美国医院管理协会认证,管理、服务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泰达医院临床重点学科建设在全市学术界处领先地位,在“全国医疗服务质量万里行”活动中被评为全市第三名。全年完成医师首次注册30人次,医师变更注册62人次,执业医师报名考试75人次,护士新注册46人次。完成审批社会办医机构2家,验收医疗机构变更8家。依法加强中医行业管理,规范中医机构、人员、技术准入,对全区中医机构业务管理及时给予指导。坚持把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放在首位,围绕“依法执业、基础管理、中医特色、优质服务”4要素进行管理探索,不断丰富中医诊疗手段。开发区尚无国有中医专科医院,有民营中医专科医院1家;设置中医科的医疗机构15家,中医医师34名。
  2010年,继续深化区域卫生事业改革,制定公立医院考核标准、财政补助标准,推动三甲医院创建进程,从医院管理、医风建设、医疗质量、护理管理、科研教学、病案质量、设备物资、后勤保障、财务审计、信息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诸方面,按其评审标准,进行全面检查,对存在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迅即进行整改。泰达心血管病医院获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质证书,其与方恩医药共建中心实验室,通过美国病理协会(CAP)质量资格认证,并与美国ICON公司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继续开展打击非法行医、治理非法医疗广告行动。召开专题会5次,出动监督执法人员70余人次,检查医疗机构25家,取缔非法行医2户。全年医师首次注册29人,医师变更注册46人,执业医师报名考试87人,护士新注册31人。是年,开发区医学会受区人民法院委托,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2起。
  二、药品医疗器械食品监管
  管理机构 2001年12月26日,天津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开发区分局(简称分局)成立。分局与天津开发区社会发展局合署办公,社会发展局局长、副局长分别兼任分局局长、副局长。分局行使区域食品、保健食品、化妆品和药品、医疗器械综合监督管理职能。社会发展局食品药品监督科负责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具体事宜。受天津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开发区分局委托,明确分局药品检验所职责为:抽验药品实施质量技术监督检查;协助该分局进行行政监督管理;对药品质量管理进行指导并开展检验技术培训;承担对药品质量标准和检验技术的研究任务;上报药品质量信息。
  2005年,开发区卫生防疫站与分局监督所合署办公。对区内346家食品生产经营单位、156家公共娱乐场所、110家存在有毒有害作业的企业及传染病防治、计划免疫等事项承担执法监督任务。
  2007年5月21日,天津开发区社会发展局更名为天津开发区教育文化卫生局。分局遂与其合署办公。食品药品监督科负责食品药品监督管理职能不变。
  2010年,开发区药品检验所并入开发区卫生防疫站,原药品检验所接受药品检验和协助行政监督管理等委托职能随之取消。区卫生防疫站设有监督一科、监督二科、监督三科、疾病控制科、检验科、办公室。其主要职能是进行区域卫生监管、疾病预防与控制等。
  药品生产监督管理 2001年末,开发区实施“产业链”战略。加强药品生产监督管理,逐步形成集研发、技术转化、生产制造、商业物流和展示交流的生物医药技术产业链,旨在使开发区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2002年始,开发区严格执行国家《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对药品生产企业生产行为加强监督管理。至2005年,其监管面覆盖药品各生产环节。对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抗生素、生化药品、生物制品、诊断药品、放射性药品、麻醉药品、毒性药品、精神药品、医药包装材料等生产全过程实施行政和技术监督。是年,创新监管方式,为监管企业建立档案,推进企业信用等级分类,对重点产品重点监管,分局与卫生、工商、科技等相关部门建立联合监督长效机制。
  2007年,强调以“为民、护民、利民”为监管工作指导思想。摸清监管企业底数,建立电子档案,实行对药品生产经营单位动态监管,提高监管效率;简化行政审批程序,方便企业;为药品经营单位设置开办程序,对拟开办药品经营企业先行登记公示;加强对药品生产、流通、使用的常规监管,保障民众用药安全;开展狂犬病疫苗和“真龙壮阳春胶囊”等6种假药专项检查;对泰达心血管病医院等4家医院进行人血白蛋白专项检查。
  2009年,药品“放心工程”启动,旨在整顿药品市场秩序。针对国内屡发双黄连注射液、生脉注射液等药品安全事故,进行监督抽查76批次,未发现伪劣药品、器械。采取体系考核、专项抽验、监督检查相结合方式,确定日常监管重点。是年,处理协查函6件,停售杏香兔耳风、泮托拉唑钠等假药28种。加强对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基本覆盖区内涉药单位。加速办理行政审批手续,由原15个工作日,统一缩短为5个工作日,并按相关规定严格执行受理。
  2010年,改变检查方式,由“拉网式”检查转变为分类监管、由日常性检查转变为突击性抽查、由单纯监督转变为行政与技术监督相结合;监管重点由经营环节转变为生产环节,严把原辅料购进和成品出厂关口,从源头上保证药品质量,降低不良反应率。针对中成药及中药注射剂质量问题,开展中药生产企业专项检查。是年,处理协查函4件,停售假劣药品13种。
  药品流通监督管理 2001年,确定药品流通环节监督管理范围。对中药材及其制品,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和制品,医药包装材料等项,从出厂到最终消费环节全过程,实施行政监督和技术监督。药品流通行为涉及药品生产、经营和使用各个环节,凡取得药品生产许可的企业,可以直接以批发形式销售其合法注册、生产的药品。按照《药品流通监督管理办法》,对药品生产企业、经营企业和使用单位进行监督管理。监管采取专项检查与GSP认证、药品抽验相结合方式,共同实施。是年,监督覆盖率达到100%,监督抽验不合格率为0.5%。
  2003年,开发区召开处方药管理工作会议,全区药品经营单位负责人参加。会议明确:按照国家规定对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实行分类管理,确保药品流通环节通畅、守规,确保患者用药安全。会后,分局抓住检查、整改两个环节,落实会议精神,促进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分类管理。
  2005年,对全区药品经营企业负责人、药师进行药品流通环节相关规定和知识培训,并对企业负责人进行考核。是年,开展“安全用药,合理用药”宣传活动。根据管理法规编印“合理用药,安全用药”“如何识别假劣药品,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宣传材料,并标明假劣药品投诉举报电话及地址,旨在加强药品流通环节管理。
  2007年,《药品分类管理实施方案》出台。旨在使药品流通诸环节有章可循。召开药品经营企业负责人、质量负责人专题会,研究并解决药品流通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是年,下发处方药销售记录表,促使药品经营企业按规定真实记录销售情况,便于发现和解决问题。开展为期1个月的凭处方销售处方药的市场整顿和检查。11月20日,市局下发《关于印发<天津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开展兴奋剂专项检查的方案>的通知》。开发区成立专项检查小组,组织执法人员学习相关法律法规,提高依法监管能力。召开药品经营企业负责人会议,宣讲反兴奋剂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职责与任务。
  2009年,开展药品分类管理宣传活动,出动30人次深入15家药品经营企业进行相关法律法规宣传。对辖区内所有药品批发、零售企业有无违规违法经营蛋白同化制剂、肽类激素行为进行检查。是年,完成GSP认证6家,5年期换证9家。
  2010年,开展药品安全专项检查。其重点为冒充药品、通过互联网等渠道非法销售药品行为。全年完成GSP认证4家,换发药品经营许可证3家,对1批次抽验不合格者给予行政处罚。是年末,在开发区注册的药品经营企业29家,其中药品批发企业4家,零售企业25家,从业者近200人。
  药品使用监督管理 2001年始,对区域内医疗机构药品使用行为进行监管。监管范围是:负责医疗机构制剂室开办初审、制剂品种申报初审、制剂品种调剂使用受理及初审等事项;对辖区医疗机构药品、医疗器械进行抽验;对辖区药品、医疗器械不良反应进行监测;对药品和医疗器械使用环节购销规则组织实施;对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流通、使用进行日常监管;对药品、医疗器械产品质量等问题的举报和投诉予以受理,并依据有关规定进行调查处理。
  2004年,开发区召开药品使用单位负责人会议,对凭处方销售抗菌药进行部署和业务培训。是年,对全区执业医师(助理)进行数据统计,增强药品使用环节监管的针对性;对区内医疗机构二类精神药品使用环节相关问题作出规定,并开展专项检查;对查出的问题迅即整改。
  2005年,开发区召开麻醉药品管理工作会议,贯彻国家《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强化特殊药品监督管理。
  2007—2008年,开展医疗机构二类精神药品管理和报表专项检查;开展“禁止销售蛋白同化制剂、肽类激素(胰岛素除外)”宣传教育;对相关人员进行以药品类兴奋剂规范和治理要求等为内容的培训。
  2010年,分局与卫生行政部门开展血清、疫苗专项检查。通过检查和整改,规范开发区血清、疫苗采购和使用行为。
  医疗器械生产监督管理 2001年,天津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开发区分局行使区域部分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监管权。2005年4月19日,市局下放全部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监管权(保留生产企业行政许可权)。2005—2006年,分局对区内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进行全面调查,建立健全生产企业档案,针对产品类别和技术特点进行分类,加强日常重点监督检查,每年监督检查覆盖率达到100%。
  2008年,协助市局综合审批大厅、医疗器械处开展现场办公,当场解决开发区内2家企业关于产品质量、生产许可、产品注册等5个方面的问题。
  2009年,完成区内6家企业17个品种的体系考核,全部一次性通过。是年,6个产品取得医疗器械注册证;协助市局器械处完成人工晶体2个品种20个批次产品监督抽验。
  2010年,召开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座谈会,对其在生产、运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汇总,10个企业30余个难题。经分析,其中12个问题在开发区管委会层面解决;其余问题上报滨海新区和市局,争取协助解决。年内,9个品种完成产品体系考核,6个品种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证。至是年末,开发区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有25家,按其风险程度高低,分为Ⅰ、Ⅱ、Ⅲ类。I类企业4家,Ⅱ类企业8家,Ⅲ类企业5家;生产Ⅱ类和Ⅲ类产品的企业8家。其产品涉及体外诊断试剂、外科植入、基因芯片、医用材料等多个品种,年生产总值逾3亿元。其中,诺和诺德、登士柏等外商独资企业在胰岛素、牙科产品生产领域,具有全球领先技术并占据市场主导地位。2001—2010年,未收到区内医疗器械产品不合格报告。
  医疗器械流通和使用监督管理 2001年,通过换证、专项抽检、安全检查并联合卫生行政部门对医疗器械流通和使用单位进行监管。是年,开发区医疗器械流通单位48家,其中:批发单位1家;使用单位一级医院(天津市泰达医院)1家、社会企业办医机构和企业保健站46家。监管覆盖率100%。
  2006年,对区内医疗器械流通、使用单位相关质量负责人进行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专题培训,使其掌握质量管理相关规定、工作程序、业务知识,提升质量管理水平。
  2007年,开展一次性输液器专项抽验,抽验企业2家、批次2个。2008年,开展角膜接触镜专项抽验,监督抽检企业3家、6个品种、6个批次。
  2009年,医疗器械零售企业5年起进行换证,共为12家企业换发许可证。
  2010年,分局与卫生行政部门联合开展分子筛制氧设备专项监督检查。对泰达医院液氧购进、存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责令及时改正,使问题得到迅速解决。至是年末,开发区有医疗器械批发企业47家,零售企业29家,均为个体经营。其经营医疗器械品种涉及Ⅰ、Ⅱ、Ⅲ类,其中药品零售企业兼营医疗器械25家。开发区有医疗器械使用单位90家,其中三级甲等专科医院1家,二级综合医院1家,卫生防病站1家,一级民营医疗机构9家,社区卫生服务站6家,门诊部8家,企业卫生服务站61家。相关从业者200余人。2001—2010年,开发区对医疗器械流通、使用单位监管覆盖率均达到100%。
  食品监督管理 2001年,组织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使其明了重要意义、具体内容、执行要求,增强执法的自觉性。是年,对区内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2004年12月9日,开发区食品安全委员会成立。其成员为区卫生、质检、工商等部门负责人,管委会主管副主任任委员会主任。委员会负责开发区食品市场安全监管,下设办公室。出台涉及宗旨、职能范围、分工安排、规范要求、成员单位各自责任及相互关系等8项制度。
  2006年,区食品安全委员会组织成员单位、有关部门和专家建立“政府统一领导,部门指导协调,各方联合行动”工作机制。完善《天津开发区食品放心工程三年规划》《天津开发区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制定《天津开发区食品生产经营企业食品安全信用等级分类管理暂行办法》《天津开发区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守法守信责任书》。是年,先后开展儿童食品、猪肉及其制品、小麦粉等专项整治,以及中小型超市食品安全专项检查、劣质奶粉核查等,收到净化食品市场预期之效。
  2008年,分局会同卫生防疫、质量监督、工商、公安等部门,制定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方案,建立快速反应机制,确保奥运会、夏季达沃斯论坛期间食品安全。是年,区食品安全委员会针对“三氯氰胺奶粉事件”成立专项小组,加强监督检查,出动255人次,检查经营主体257户次,查处问题奶粉32.8千克,液态奶3172.88千克。对9月14日以前生产的乳制品未加注安全标识者,责令商家立即下架、停止销售。是年,无疑似病例报告。
  2009年6月1日,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颁布实施,按照新法律规定,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由卫生、质量监督、工商、食品药品监督等部门共同负责。据此,开发区对食品安全工作进行分工:食品生产环节监督管理由区科技发展局(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食品流通环节监督管理由区经济发展局(工商开发区分局)负责;餐饮服务环节监督管理由教文卫生局负责。是年,专项治理小组成立,制定实施方案。坚持24小时值班制度,开展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按照“地方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生产经营者为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体系,组织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和餐饮服务行业自查自纠,并逐个核查。自10月1日始,按照天津市政府通知精神,由区教文卫生局食品药品监督科受理、发放餐饮服务许可证,由卫生发展科与开发区卫生防病站负责餐饮服务环节食品安全日常监督检查。
  2010年,开发区食品安全委员会组成单位进行调整。明确会员单位各自职责,健全食品安全责任制体系。继续开展问题乳粉专项整治,查处问题乳制品5437箱,在天津市食品安全委员会统一监督下依法销毁。加强对地沟油、一次性筷子等专项监督检查。与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和生产、经营单位签订责任状,食品安全规定落实到基层单位。全面实施餐饮服务业监管,开展专项检查26次,监督覆盖率100%,抽验相关产品400余个。是年,开发区食品生产企业45家,经营单位194家,餐饮服务业548家。
  第二节 卫生防病
  一、卫生监督
  卫生监督体系 2001年,按照开发区卫生监督体系要求,从队伍建设入手,严格要求,规范行为,依法行政。出台卫生监督员学习制度,使其掌握卫生专业知识和卫生法律知识,明确“监督什么”“怎么监督”;出台对卫生监督员检查制度,促进卫生监督员“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纠”,杜绝以情代法、越权执法及“卡、吃、拿”等行为,保证卫生监督管理的严肃性和权威性;编发《质量管理手册》,促进档案材料、监督程序、抽查样品、卫生检验规范化。是年,依法进行卫生行政处罚32家。
  2004年,建立卫生监督政务公开机制。实行“一次充分告知制”“二次按规定时间办理制”“服务规范公开制”;确定公开内容为“两个方面”(办事对象应履行的义务、办事机构应履行的义务)、“八个要素”(办事应具备的条件;办事所需手续;办事依据;办事程序;办事时限;办事纪律;投诉渠道;办事结果),把卫生监督事项置于群众监督之下。是年,进行卫生监督1776家次;样品检验48006份(含14类、66129项);专项检查10次,受理举报投诉12起。
  2007年,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加强管理。相继出台3项预案:《开发区卫生防病站突发重大传染病疫情事件应急处理预案》《开发区卫生防病站突发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预案》《开发区卫生防病站突发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处理工作预案》;成立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小组,建立全年“24小时疫情值班制度”。是年,卫生监督2862家次,监督覆盖率100%;对35家不符合卫生要求的单位进行警告、限期改进或罚款等行政处罚;对43家公共场所进行卫生监测,其室内空气质量合格率达到88%,公共用品消毒合格率达到98.3%,生活饮用水合格率达到99.2%,游泳池水合格率达到83.6%。对未达标者,限期整改。
  2009年,强化公共卫生安全监管,完善监管长效机制。各医疗机构签订安全责任书,坚持卫生安全报告制度;按照卫生部、市卫生局要求,分步实施、逐步推进公共场所量化分级管理,完成80%住宿业、60%游泳场馆、30%美容美发店量化分级管理。是年,卫生监督累计1665次,实现区内餐饮服务单位、公共场所卫生监督覆盖率100%;坚持每季度对区内17所学校托幼机构食堂、1家集中供餐单位及周边24家餐饮业进行卫生检查。
  2010年,实现卫生监督网络化管理,推行监管人员“一专多能”模式,使每名监管人员均能完成两个专业以上监督执法任务,提高工作效率,培养复合型人才;加强公共卫生硬件建设,提升卫生监督和保障能力。投入资金200余万元,更新防病站实验室仪器设备,购置卫生监督快速检测车和快检设备。是年,日常卫生监督1858家次,卫生监管994家,办结受理投诉37件,办结率100%。
  卫生行政许可管理 2001年,开发区健全卫生行政许可管理制度,坚持对卫生行政许可行为和被许可人从事卫生行政许可事项的活动,依法实施全面监督。是年,换发卫生许可证491家。其中餐饮零售279家,食堂、食品加工企业116家,公共场所96家。2004年,坚持法定依据,抓住权限、程序、标准等环节,进一步加强卫生行政许可管理,全年换发各类卫生许可证708家。
  2007年,实行公共卫生许可统一受理制度,改变以往相关科室分散受理局面,成立公共卫生行政许可统一受理部门,实现受理、审查“一个窗口”,实行“一站式”服务。
  2009年,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开发区细化食品安全责任分工,实行分头把关,各负其责:食品生产企业食品卫生许可,由质量监督部门负责;食品流通企业食品卫生许可,由工商部门负责;餐饮服务企业食品卫生许可,由教文卫生局委托区卫生防病站负责。
  2010年,提出“在监督中服务,在服务中监督”工作思路,为卫生监督和行政许可提供优质服务。是年,换发餐饮服务许可证和卫生许可证278家。
  餐饮业食品安全监督 2001年,明确将餐饮业食品安全监督作为卫生监督执法重点。是年,开展餐饮单位食品安全检查,对不符合卫生标准的28家餐饮经营户依法行政处罚;组织35家餐饮零售从业人员培训,使其掌握食品安全知识和卫生要求。
  2004年,着力提升餐饮业食品安全监督覆盖率,实现区域餐饮业食品安全监督全覆盖。是年,对不符合卫生要求的16家经营户给予警告、限期改进或罚款等行政处罚;检验餐具消毒样品107份,强化餐具卫生管理;召开厨师长会议,落实食品卫生安全要求。
  2007年,开展餐饮业食品卫生专项整治。成立专项整治领导小组,确定专人督导、协调;出动监督员4000余人次,检查餐饮单位1700余家次,查出违法行为6起,罚款1.19万元;组织餐饮业经营者900余人次学习卫生法律法规和卫生知识;餐饮单位全部建立食品及原材料进货索证、索票、台账制度,使所用猪肉全部来源于定点屠宰企业;所有餐饮经营单位均实施量化评分,进行分级管理。
  2009年,加强餐饮消费环节食品安全监管,根据天津市的部署,开展“百日万店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活动”。出动监管员295人次,检查餐饮单位、企业食堂、学校食堂113家次,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是年,从摸底调查、专业培训入手,实行单位自查自纠与卫生执法部门监督、指导相结合,开展打击餐饮业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活动。
  2010年,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餐饮业食品安全管理。主要措施包括:卫生防病站与分局签订卫生监督责任书,并以此为范本,卫生防病站及所属科室、监督员层层签订责任书,各自明确责任,层层加强监督;全面推行监督网格化管理,使监督“横到边、竖到底”;增强餐饮单位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意识,各餐饮单位签订《食品安全承诺书》《食品安全责任书》,制定《食品安全管理员制度》。全年餐饮业卫生监督覆盖率达100%。
  水质卫生监督 2001年,卫生监督部门加强水质卫生监管。强化生活饮用水、高层建筑二次供水等水质检验,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保证水质卫生安全。2004年,采集水质样品14份,共检验210项,摸清区域各类水质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水质卫生监管,监督效率和有效性得到提升。
  2006年,加强水质卫生监测频率和监督执法,开展水质卫生专项整治。是年,生活饮用水合格率100%,游泳池水合格率86.36%。2008年,全年联合执法32次,实行包括水质卫生在内的全方位卫生监管。生活饮用水合格率99.2%,游泳池水合格率83.6%。是年,夏季天气炎热,游泳人员骤增,监管部门两次对全区9个游泳池进行全面监督检测。
  2010年,对区内2家自来水单位和24家二次供水单位进行水质检测36次,合格率98%。78月,对全区10个游泳池进行水质检测2次,对不合格的3家游泳场馆限期整改,水质合格率由整改前的70%提升至95%。
  职业卫生监督 2001年,产业聚集效应明显,企业及其员工显著增加,职业卫生监督繁重。开发区制订规划,健全制度,提升职业卫生监督水平,适应区域产业发展,保障职工身体健康。卫生监管部门制定职业卫生监督方案,加强职业卫生监管。是年,对食品行业和公共娱乐场所13760名从业人员,进行职业性健康检查,对102名e抗原阳性人员全部调离直接接触性工作岗位。
  2004年,制定《天津开发区职业卫生应急处理预案》。完成职业卫生样品检验6项,摸清底数,增强卫生监督针对性。是年,进行职业性健康检查16398人,对183名不合格者全部调离工作岗位。
  2006年,对建设项目劳动卫生进行审查,通过验收审查17家。开展对用人单位职业健康监护检查,并对化工、冶金、轻工等行业47家企业和其他企业43家进行检查。
  2007年,对全区存在职业病危害的企业进行摸底检查,建立145家企业职业健康监护管理档案。2008年,对区内346家企业开展职业危害因素摸底调查。是年,对存在职业危害因素企业进行监督174家次,提出问题,促其整治;对从事放射工作的单位,下发卫生监督意见书34份。年内,对区内从事放射工作的312人发放剂量牌。
  2009年,对所有工业企业逐个进行现场调查,确定开发区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工业企业380家,收到“底数清,情况明”预期之效,使职业病控制做到有的放矢。是年,对区内从事放射工作的1123人次发放剂量牌,进行收发送检,经培训合格后发放放射工作人员证101人;对放射诊疗单位防护情况进行重点监督,与市监督所联合对开发区医院、泰达心血管病医院放射防护情况进行全面检查,未发现违法行为。
  2010年,继续加强职业卫生监督。在210家企业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至此,全区职业危害人员健康监护档案建档任务基本完成。是年,采取个别指导、集中培训、小型观摩会、企业间相互交流等方式,推进用人单位健康监护档案建立和规范化。对5家医疗机构和21家企业进行放射防护监督检查,收集、审核、上交、领取、发放放射剂量牌1510个。
  大型会议卫生安全保障 2001年11月19—21日,第九次中日经济讨论会在天津开发区举行。开发区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和卫生监督队伍,制订详细计划,全程监督重点餐次,严格样品检验,使会议卫生安全得到保障。
  2004年,开发区会展业蓬勃发展,所承办的国内国际大型会议逐步增多,大型会议卫生安全保障措施成为重中之重。相关部门对每次大型会议卫生安全保障均制定出预案和操作性强的执行方案;除会议场所外,还对涉及大型会议的宾馆、酒店及其周边餐饮业、公共场所进行监督监测。会议期间,对各个餐次进行全程监督,对食品原料、菜品、餐饮具、容器、工具等进行快速检测。保证会议期间在指定接待单位杜绝食物中毒、生活饮用水污染和公共场所卫生安全事故的发生,周边单位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是年,成功完成13次大型会议卫生监督。年内举办的“2004天津国际少儿艺术节”,卫生监督环环到位,2500名中外儿童和数万游人食品卫生安全要求得到落实,全部达标,无一事故发生。
  2006年,制定《天津开发区大型会议卫生安全保障预案》,对大型会议卫生监督方案制定、监督项目、工作程序、达标要求、整改要求、执法部门和协作单位相关工作等均作出具体规定,使大型会议卫生保障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是年,举办23次大型会议,均圆满完成卫生安全任务。2010年,天津开发区举办大型会议34次,创历史新高。对每次会议卫生安全保障,均制定出预案和操作性强的执行方案。全年出动监管员402人次,监督车辆150辆次,对会议场所,涉及会议的宾馆、酒店及其周边餐饮、娱乐等场所,进行有效监督、检测。会议期间,监督员进行全程监督,快速检测食品原料、菜品、餐饮具、容器、工具等665份,有效预防事故发生。20012010年,开发区累计举办各种大型会议173次,卫生安全全部达标,实现零事故。
  二、疾病控制
  传染病防控 2001年,向食品生产、经营单位下发《关于预防食物中毒及肠道传染病的通知》,向居民发放《怎样预防食物中毒》《水产品卫生鉴别》《把住病从口入关》等宣传材料。泰达医院设立肠道门诊,建立并落实“每泻必检”和对就诊腹泻患者建立检测报告制度。坚持24小时疫情值班,及时处理和控制食物中毒及肠道传染病事故。是年,收报传染病卡937件;对2例霍乱及1例流行性出血热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采取相应措施。
  2004年,采取监管与宣传教育相结合、检测与管理相结合方法,深入企业、社区、机关、学校,通过集中培训、开辟宣传栏、发放材料等形式,宣传传染病预防知识,聘请专家开办专业讲座。卫生防病站设立疾病控制科,负责传染病防控、突发应急事件处置、免疫规划、慢性病管理、健康教育、预防性健康检查等事项,把传染病防控落实到部门和专人。是年,接收乙类传染病报告430例,丙类传染病报告1009例,均及时依法上报。
  2005年,确定以禽流感疫情防控为重点,对全区各医疗机构、防病部门医务人员进行禽流感防治知识全员培训,使其先期掌握禽流感诊疗、防护、疫情报告等知识。开展禽流感防治知识宣传,使群众消除恐惧心理,提高自我防护能力。做好辖区禽类饲养户登记和管理,发现禽类突然死亡及时报告,并做好消毒处理。重点检查集贸市场畜禽经营户有否卫生检疫合格证明、集贸市场是否对经营区域进行清洗、消毒,并取缔畜禽现场宰杀的经营方式。要求并落实各食品生产经营单位杜绝出售不合格禽类菜品。经营烧烤禽类制品的单位建立索证和台账制度,对购进的生禽索取检验证明,并做好记录。
  2007年,开展调查研究,探索区域传染病发生、分布、流行、发展规律。加强流行病学监测和实验室检测,制订预防控制措施,落实疾病预防控制方案。坚持每日上网对辖区医院报病情况、传染病网络直报情况进行审核。全年接收传染病报告1580例,其中甲类传染病1例,乙类传染病530例,丙类传染病969例,水痘等其他传染病80例,均采取有效措施严加防控。是年,对微电子工业区阿尔卑斯公司麻疹暴发疫情和区内1起霍乱疫情,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使之得到控制。
  2009年,建立符合区域实际情况的“三级预防体系”:以区教文卫生局为领导,以区卫生防病站为枢纽,以泰达医院、社区卫生服务站、学校医务室、企业保健站、社会办医院为结点,全面采取疾病预防措施,抗击甲型流感疫情取得成功。是年3月始,甲型HINI流感疫情成为全球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开发区迅即建立应急指挥系统,制定防控预案,明确防控要求,储备应急物资,开展技术演练。发挥三级预防体系作用,严格监督检查,规范发热门诊,及时处理病例,确保疫情无大规模暴发流行。全年确诊病例13例、密切接触者202人,均得到及时解决。
  2010年,接报传染病1082例,无甲类传染病报告。其中乙类传染病9种263例,丙类传染病4种700例,均低于全市平均发病率;非法定报告传染病2种119例。
  2001—2010年,传染病首次高峰期出现在2006年,达到1504例,因禽流感所致。第二次高峰期2007年出现,暴病者升至1580例,乙、丙两类传染病居上。其后呈现下降趋势。至2009年,发生甲型H1N1流感,缘于应急措施得力,严控取得成功,病例降至最低点,为730例。
  计划免疫管理区卫生防病站自区内有第一批居民始,即承担具体实施国家计划免疫程序内疫苗接种任务。1998年,入区居民不断增加,疫苗接种任务转交泰达医院,卫生防病站负责组织实施、疫苗供应和技术指导。
  2001年,针对入区人口迅速增加、适龄儿童随之增加的状况,加强计划免疫管理,组织人员深入居民区、企事业单位进行流行病预防教育,实施现场预防接种。是年,接种乙肝、甲肝、麻疹、脊髓灰质炎、乙脑、流脑、百白破、流感等疫苗9305人次。
  2005年,贯彻新发布的《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组织相关医务人员培训,使其明确预防接种的规范要求;对照管理条例、行为规范,查找区内计划免疫门诊差距,迅即进行整改。是年,接种各类疫苗8160人次。
  2007年,制订疫苗使用计划,按其订购、保管、分发、运输疫苗。严格疫苗冷链系统操作,确保疫苗质量。是年,对11名医务人员进行预防接种技术培训;接种一类疫苗12181人次,二类疫苗4290人次。
  2008年,实施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方案,散居儿童接种率达95.67%,托幼机构儿童接种率95%,学校适龄人群接种率96.35%,目标人群接种率95.54%,优于市接种率95%标准。是年,无接种事故发生。
  2010年,接种一类疫苗21101人次,二类疫苗3992人次。按计划实施在校生麻腮风疫苗、麻疹疫苗、水痘疫苗强化免疫接种,做到无事故发生。全区中小学在校生麻腮风疫苗强化摸底人数为5711人,既往接种1172人,实际接种4011人。8月龄至4岁儿童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摸底人数为2533人,应种2271人,实际接种2182人。12月龄至12岁儿童水痘疫苗强化免疫接种摸底人数为6011人,应种1432人,实际接种1311人,其接种率均高于市卫生部门规定。
  2001—2010年,儿童疫苗接种人数,前4年为4位数,最高值为2003年8810人。随着儿童人口增长,其后6年上升为5位数,最高值为2009年25105人。累计疫苗接种40790人。
  慢性病管理 坚持每年对上报慢性病卡片进行统计和分析,掌握总体情况,为制定管理方案提供依据。对社区高危人群和重点慢性病定期筛查,建立社区慢性病防治网络和信息档案库。建立相对稳定的医患关系,对高血压、冠心病、肿瘤、糖尿病、脑卒中等5种慢性病实行控制管理。举办慢性病防控知识讲座,宣传提供健康生活方式。
  健康教育 2001年,卫生防病部门制订健康教育计划,围绕传染病防治、免疫管理等既定教育内容、步骤、形式和方法,将健康教育作为疾病控制的一项基础,常抓不懈。是年,向群众编印、发放疾病预防宣传材料,于中秋节、国庆节、春节期间在街头、社区宣传卫生防病知识,扩大教育覆盖面。2004年,在区《滨海时报》、泰达电视台开辟专栏,介绍卫生防病知识,增强居民卫生防病意识。2007年,普及健康意识,深入社区、学校、公寓进行现场宣传,编印食品卫生、劳动卫生、疾病预防知识等宣传材料,发放近万份。
  2008年,举办专场培训,进行卫生防病政策、知识、措施等系统讲座。通过泰达电视台专访、《北方经济时报》发布信息、在行政许可中心大厅放置宣传材料等多渠道、多形式宣传卫生防病知识。2010年,向区内295家企业、106处建设工地、9所公寓、7个社区发放《健康周报》、挂图等宣传材料共7.1万份,参加学习者8万余人。开展健康素养基本知识答卷竞赛,收回竞赛答卷4579份。
  三、卫生检验与卫生体检
  检验2001年,卫生防病部门制订卫生检验计划和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旨在建立卫生检验常态化机制。是年,检验样品35058份。2004年,加强对检验样品状况分析,为卫生防病提供真实依据。是年,检验样品48006份。
  2005年,开发区实验室通过评审,成为天津市首家通过ISO/IEC17025∶2005年新版国家实验室认可单位。2006年,获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会认可证书。实现区实验室检验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其检验事项包括:食品、饮用水、公共场所、车间空气毒物、劳动卫生、医学检测等6类95个参数。其所出具的检验报告可在欧美、亚太60余个国家和地区获得承认。
  2007年,完成食品、餐具、水质、公共场所、职业危害因素、从业人员血液样品、从业人员粪便等7类65437份样品检测,为针对性地开展卫生防病提供依据。
  2008年,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对区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监督评审,进行4类产品16个项目现场试验,全部合格,通过复审。是年,完成食品、餐具、水质、公共场所、职业危害因素、从业人员血液样品、从业人员粪便等7类81241份样品检测,其检验样品数量,创10年之最。
  2009年,继续加强区实验室建设。是年,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与天津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对开发区5类产品进行现场实验,25个项目全部达标,通过实验室认可复审,并取得实验室资质认定换证。
  2010年,检测食品样品153份、餐饮企业餐具消毒样品807份、水质样品156份、环境卫生样品48份、质控样品6份、从业人员血液和粪便样品各33208份。是年,国家对区实验室再次复审,并获认可通过。检验样品由2001年的37256份,升至67576份,年均递增率为6.14%。
  体检 2001—2010年,每年坚持为区内食品、公共场所等从业人员进行预防性查体。检查合格者,颁发体检合格人员证书,从业人员凭证上岗;不合格者,撤离工作岗位。从业人员体检,由2001年的13760人,升至2010年的33208人,年均递增率为9.21%。
  四、防治“非典”
  2003年3月,一场“非典”型肺炎病毒性流行传染病(简称“非典”),在中国南方突然爆发,4月,迅速蔓延到北方。此疫情在中国尚属首次出现,且无救治的药物。全国进入高度戒备状态。
  2003年4月9日,开发区国际学校一外籍教师出现“非典”疑似症状。同日,开发区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非典”防治应急指挥小组成立。迅即组织成立信息分析组、疫情处理组、消毒指导组、宣传督办组、后勤保障组、日常工作组和应急小分队等。旋即10个应急预案和相关实施细则等相继出台,包括:《开发区预防“非典”工作培训计划》《开发区“非典”防治应急处理预案》《开发区“非典”防治工作程序及细则》《开发区流行病学调查方案及实施细则》《开发区“非典”暴发流行防治预案》《开发区消毒药品器材使用方法》《开发区机关企事业单位预防“非典”指南》《开发区学校预防“非典”指南》《开发区公共场所预防“非典”指南》《开发区污染物、排泄物处理方法》。
  全力开展宣传。针对“非典”流行特点、主要症状、预防措施和消毒方法,全面进行培训。将预防措施落实到基层,先后3次通过泰达电视台进行预防“非典”专题讲座。在《滨海时报》发表“非典”预防知识文章20余篇,并举办热线电话咨询活动。区卫生防病站与区团委等单位在公共场所进行预防“非典”卫生知识宣传活动,向社区发放预防“非典”挂图及宣传手册5000余份。先后组织35家大型三资企业负责人、55家三资企业保健站人员、105家区内企事业单位负责人、8个社区医务人员进行“非典”预防及消毒知识培训;针对不同单位具体情况,分别对13所学校、幼儿园进行隔离防护培训,对公安分局11名预防“非典”专职人员进行使用防护用品培训,对68个建筑工地负责人进行“非典”预防及消毒培训。
  严格用工措施。主要包括:拟聘外来务工人员须来自未发生“非典”病例地区,并有当地卫生防疫部门出具的无“非典”及其他传染病的证明;拟招聘外来务工人员须首先到指定医院做相关健康检查并出具健康证明,健康检查合格后方可录用;被录用人员在来开发区前必须由卫生防疫人员或专业医务人员进行上车前、路途中、到达后的体温跟踪测量;如在上车前发现腋下体温超过37℃的人员,立即取消录用;如在途中发现腋下体温超过37℃的人员,立即遣返回当地进行观察;如到达后发现腋下体温超过37℃的人员须立即送往医院发热门诊进行检查。是年,开发区先后出现5例疑似病例、106名密切接触者,均快速隔离,得以有效控制,无死亡病例发生。
  第三节 医疗机构
  一、国办医疗机构
  泰达医院
  机构简况 泰达医院建立于1990年9月,坐落于开发区第一大街。是年,引进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0余人,开设床位14张。2007年9月,移地扩建,院址在开发区第三大街65号。新址总投资8.3亿元,建筑面积7.8万平方米,设病床510张。泰达医院系二级甲等医院,按照三级甲等医院标准建设,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医院拥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800余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4人,硕士生导师5人,拥有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99人,博士后2人,博士学位8人,硕士学位89人。医院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依托单位,拥有人力社会资源部批准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有年薪制专家29人,形成具有竞争实力的专家团队。医院拥有国际一线高端3.0MRI、双C臂DSA、DR、ECT、手术导航系统两部、CT、高端B超、体外碎石机、流式细胞仪、骨密度仪、关节镜、高压氧等总价值3亿元的先进医疗设备,为临床诊断提供保障。年收治住院病人1.5万例,日门诊量1600人次,年手术量7000例,日急诊量300人次。
  泰达医院以“改革促发展”为着力点,实行事业性单位企业化管理,彰显公益性,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实行与社区卫生服务站一体化、双系统就诊模式,方便患者就医。在大型企业建立门诊部或保健站,实现与企业直接对接,与60余家企业开通“急救绿色通道”,确保救治及时。引进先进理念,强化精细管理,规范医护行为,全面实施医生主动接诊病人的新型管理模式,创新急诊就医模式,急诊患者、复合伤患者、复杂疑难患者同在一个区域综合会诊、综合治疗,提升救治及时性、有效性。
  护理服务 2001年,泰达医院按照国家《医疗机构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的要求,开展医疗业务和护理服务。是年,根据群众要求实行24小时门诊。完成年度执业医师注册和执业护士业务培训;初步形成大专科、综合医疗、社区医疗相互补充的新型医疗服务网络。
  2004年,加强肠道门诊管理,落实医疗纠纷、医疗差错、医疗事故报告制度,完善医疗事故处理体系;贯彻《医疗废物处理条例》,在全市率先实现医疗废物集中收集,处理率100%。
  2005年,派出30人次参加院外培训,开展院内讲座3次;改善就诊环境,优化服务流程,实现医生“一人一诊室”,实现门诊挂号、划价、收费、取药“一条龙”服务。2008年,完成对医院服务流程调研,出台服务流程规范、考核标准,促进医疗和护理质量提升。完善护理管理制度,制定基础护理、重症护理、专科护理操作程序,建立护理质量监控小组,强化护理缺陷管理,杜绝护理差错事故发生,护理水平显著提高。注重经济、社会两个效益一起抓,自觉履行公益责任,免费承担“问题奶粉”筛查任务,启动应急预案,成立诊疗专家组,规范救治程序,开设专科、专病门诊,共筛查患儿400余名。
  2009年,以国家卫生部“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为抓手,全员查找医疗、护理差距,从制度、监测、控制3个层面加强动态管理,医疗、护理质量全面提升,在“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中获第三名。是年,建立健全医疗技术准入和管理制度,梳理已开展医疗技术、手术类项目200余个,检验检查技术350余项,形成对医疗技术安全性、有效性评估机制,医疗技术临床合理应用水平明显提高。
  2010年,建立病历全程质量控制、评价、反馈制度,加强运行病历实时监控,坚持管理痕迹动态管理,开展终末病历评价、运行病历督导;实施医师自我监督、科室检查、病案质量管理委员会把关三级控制机制,病案管理试行二次检查、二次审核;根据质量反馈情况,对100余条意见进行整改,病案质量得到明显提升。建立护理部主任、科护士长、护士长三级管理体系,实行护理工作垂直管理;加强护理质量控制,修订护理管理手册7册,成立护理质控组、护理质量专业技术组,发挥其监督、指导、控制作用;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收到完善护理服务规章制度、规范护理技术操作、提升服务质量预期之效。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将服务范围扩展到社区、企业、学校、流动人口居住地、建筑工地,全年开展义诊咨询11次,健康讲座10次,教员培训12次,发放宣传材料1万余份。
  学科建设与科技创新2001年,泰达医院总结历史经验,提出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以疑难重症为突破口,开展学科建设与科技创新,展现专科优势。自此,泰达医院学科建设与科技创新相结合,逐步形成以急救医学、骨科、耳鼻喉科、口腔科、妇产科、肿瘤科、神经外科及职业病防治为重点学科,以人才队伍整合与储备为保障,以学科建设与科技创新带动医疗服务整体的局面。
  2006年,以脊椎外科、关节外科、运动医学为特色的骨科病房有床位34张,收治病人256人次,手术186人次,好转率和治愈率100%。骨科学科带头人、留德博士韩慧,骨外科首席专家董荣华,在关节外科、脊柱外科、颈椎病、运动创伤治疗方面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镜下操作、手术精确性、微创理念、术后效果达国内先进水平。技术创新成果显著,放射科首次开展高清晰GT及鼻骨冠状扫描,口腔全景的全新透照、乳腺钼靶的多位体投照;检验科开展7项检验项目,用于病原体感染胎儿致畸筛查4项,幽门螺旋杆菌抗体检测用于胃炎、胃溃疡检查3项。是年,引进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学科带头人8人,天津市及外省市有突出专长中青年专家17人,有硕士、博士学位专业技术人员36人。2008年,新组建高压氧、电生理、电镜、康复等6个学科;经磨合、调整,基本形成重点突出、优势互补的医疗发展格局;骨科、急诊急救、ICU、血液净化、神经科成为领先学科。全年开展新技术临床应用187项。其中,脊柱外科非融合技术、颈椎后路减压双开门固定术、脊椎导航、人工肝、重型颅脑损伤亚低温治疗、离子在喉微创外伤手术运用等技术均在国内率先开展,在超声及X线指导下放置颈内静脉长期导管填补技术填补天津市空白。
  2009年,泰达医院确立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突出重点、强化特色、树立品牌、注重创新”的学科发展思路,重点建设特色突出的优势学科,带动医院整体水平和竞争力提升。是年,63项新技术应用临床,效果良好。骨科技术创新得到加强,实施经后路行环枢椎复位VERLEX系统内固定术、胸椎管狭窄漂浮减压术2项新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并在全市率先实施颈椎后路系统——CENTENPIECE颈后路椎板成形内固定术。耳鼻喉科在国内率先实施全麻经喉电子喉镜切除声带息肉、等离子在喉微创手术中应用2项新技术,其论文《人类乳头状瘤病毒与声带息肉的关系》通过天津市科委成果认定。神经科论文《延髓背外侧综合症的临床与MRI分析》获天津市科委科技成果奖。
  2010年,围绕创建三级甲等医院目标,继续完善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四梁八柱”重点学科为支撑(ICU、骨科、急诊急救、血液净化、神经科、耳鼻喉科、康复科等)和普通学科对应发展的战略性学科发展体系;继续抓紧科技创新,总结实践经验,组织、推广科研课题19项,其中,获天津市卫生系统引进应用技术填补空白项目4项。
  国内外医疗合作与交流2001年,泰达医院更加注重开展国内外医疗合作与交流,全面加强科研、教学、技术交流、人才培养,提高医务人员诸方面素质,促进学科在国内领先优势,适应涉外经济功能区医疗卫生需求。2005年始,国内外医疗合作与交流活动不断深入,从医院实际出发,每年派员参加院外培训、讲座,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交流、互访,促进临床应用层面同国际先进水平接轨。
  2007年,泰达医院与东方通用航空公司签订医疗救护协议,为滨海新区构筑空中和海上救助平台提供支持;与东芝医疗系统(中国)有限公司签订医疗设备培训项目合作协议,建立AQ16设备培训中心,开发医疗设备临床应用项目,并共同邀请国内外医学影像专家、学者定期交流、互访;与美国China Connection LLC签订医疗合作协议,泰达医院作为China Connection LLC在中国天津独家代理综合医院,承担每年100余人次医疗服务,以全方位提高服务能力,满足国际化、标准化的医疗服务需求;与德国汉诺威医院附属医院签订医疗合作协议,定期选派人员互访、交流,及时掌握医学前沿新知识、新技术;泰达医院成为新加坡国立大学药剂专业实习基地,并拥有天津医科大学检验系实习基地、临床护理学院实习基地、体育运动康复和健康教学基地、天津体育局定点医疗单位。
  2008年3月22日,泰达医院骨科与韩国我立得医院脊椎外科合作,成功实施2例“经皮内窥镜激光椎间盘切除手术”,是为中韩专家首次在中国进行深度临床学术交流。6月18日,德国杜伊斯堡天主教医院普外科主任、德国十大著名外科医师到泰达医院访问,就外科前沿新技术、新进展进行研讨,并就双方未来合作达成共识。7月5日,泰达医院与德国勒沃库森REHA TRAINING康复中心、SOREHA技术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合作建立适用于中国康复机构的康复质量管理标准及医学康复流程。9月17日,澳大利亚悉尼大学NEPEAN医院外科部主任、NEPEAN医院关节置换中心主任、亚太协会主席Dr.Chug到泰达医院访问、交流。10月15日,泰达医院承办首届2008全国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会议。11月1日,泰达医院承办首届脊椎外科非融合技术研讨会,来自国际、国内的脊椎外科专家、学者就其热点、难点问题发表意见,进行交流。11月30日,国际华夏医药学会在泰达医院举行“华夏医药走向世界——国际华夏医药研究会暨授聘仪式”,学会聘任泰达医院副院长刘兰生为国际华夏医药学会副会长。
  2009年,成功举办“困难气道WORKSHOP(车间)”研讨会,京、津、鲁、冀、沪麻醉界百余名专家研讨特殊人群麻醉时建立人工气道处理程序;泰达医院麻醉科困难气道处理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尤其盲探技术取得显著成绩。是年,成功举办“2009国际华夏医药学术会议”,泰达医院副院长刘兰生《基于期酬的医院战略控制方法研究》、急救中心任新生《脓毒症再认识》及骨科主任韩慧《慢性颈肩腰背痛》等3篇论文,强化了医院强势学科的领军地位。承办“中国康复医学会第十一次全国颈椎病学术会议”,泰达医院康复科主任王连成论文《8周Tergumed训练对慢性腰背痛的影响》首次提出从定量的角度进行评定与训练,会议还对泰达医院康复科形成自身优势与特色治疗手段给予肯定;耳鼻喉科继续教育项目“耳鼻喉科新技术学习班”成功举办,会上介绍的经喉罩电子喉镜下切除声带良性病变、前庭肌源性诱发电位临床应用,均为天津市首创。2010年,总结历史经验,以学科优势为目标,制定加强国内外医疗合作与交流计划,促进医疗合作与交流向纵深发展。
  推进“三甲医院”创建 泰达医院自2010年始,全面推进三级甲等医院创建。是年,三甲医院评审工作领导小组成立,并组成12个工作组,分别就医院管理、行风建设、医疗质量、护理管理、科研教学、病案质量、后勤保障、设备物资、财务审计、信息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对照三甲医院评审标准严格检查,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着力整改。完成医院管理、质量控制、安全保障三大体系建设,建立三级管理质控网络,成立医疗质量、学术、药事、病案等专门管理委员会,实施基础质量、环节质量、终末质量全程控制。完善行政、医务、护理、后勤管理制度,使各环节均有具体措施、目标要求和操作流程。申报科研课题19项,获天津市卫生系统引进应用新技术填补空白项目4项。申报并获滨海新区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通过2010年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备案2项,国家级新项目1项。举办国家级继续教育2项。健全病历全程质量控制、评价、反馈制度,加强运行病历实时监控,坚持管理痕迹动态积累,实行终末病历评价、运行病历督导,不断提高甲级病历率。加强护理质量控制,建立三级管理体系。成立7个护理质控组、7个护理质量专业技术小组,在临床护理中起到监督、指导、控制作用。强化基础、重症、专科护理水平,提升护理队伍综合素质。加强医院感染管理,不断改进环境控制、消毒隔离、职业防护等工作;系统开展回顾性病例监测,对出院病例全面进行终末监测;临床科室医院感染报告意识、医院感染实报率明显提高,漏报率降至7.84%,达到三甲医院标准;以ICU医院感染管理、多重耐药菌管理和医务人员职业暴露3项医院感染SOP为基础,开展目标性监测,成效显著。建立战略学科发展体系,急诊急救、ICU、血液净化、神经科、骨科、耳鼻喉科、康复科等优势学科带动医院整体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提升。
  抗震救灾与医疗救援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强烈地震。泰达医院迅即成立抗震救灾医疗救援指挥小组和抗震救灾医疗队,制定医疗救援实施方案,做好诸方面准备。5月24日,泰达医院抗震救灾医疗队奔赴灾区实施医疗救援,克服诸多困难,在四川华西医院抢救、护理危重伤者,历时24天,是天津市医疗队援川时间最长的医疗救援队伍。泰达医院凭借骨科技术优势,成为接收四川灾民伤员指定医院。5月27日,泰达医院接收广元市青川县4名伤员和随同家属。7月1日,4名伤员康复返川。
  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
  机构简况 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暨天津医科大学心血管病临床学院,由天津开发区管委会投资兴建。系公立非盈利性三级甲等心血管病专科医院,兼教学、科研学院。于2003年9月26日开院,坐落于开发区第三大街61号。
  泰达心血管医院自建院伊始就创建与党中央、国务院2009年出台的新医改方案完全契合的一套全新管理体制,是迄今国内唯一符合该医改的公有制医院。医院定位为无行政级别事业单位,实行政事、官办分开,推行院长负责制。坚持人事制度改革,取消事业编制,实施全员聘任,以岗位管理取代身份管理。完善人员绩效考核制度,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绩效工资不与开药、检查数额及业务收入挂钩,而与工作质与量、技术难度与效率、患者满意等指标挂钩,从制度上杜绝坑害病人行为,杜绝患者送“红包”。推行财务制度改革,严格预算与收支管理,加强成本核算与控制,加强资产管理,做到收支均衡。
  医院总投资7.2亿元,建筑面积7.6万平方米,设计病床500张、手术室16间、导管室5间、术后监护室(ICU)80床、心脏重症监护室(CCU)40床,可开展包括心脏移植在内的各类心血管外科手术和各类心血管内科介入手术。至2010年末,医院有职工519人,其中医生129人,护士242人,医技人员48人,其他专技人员76人,行政管理人员24人。高级职称64人,博士9人,硕士72人。设有心脏内科(2个)、心脏大血管外科、急诊科、手术部、ICU、CCU、国际医疗部、健康体检部、营养部、放射科、超声科、电生理科、核医学科、检验科、药剂科、介入中心、中心供应室等专业科室,以及办公室、医教部、护理部、质量管理控制中心、事业发展部、人力资源部、财务部、信息部、医疗设备部、后勤保障部等行政职能科室,并建有动物实验中心、基础医学研究中心、72床Ⅰ期药物临床试验基地、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中心实验室等科研部门。拥有双梯度核磁共振、“宝石”CT、ECT、平板式数字减影心导管机、三维实时成像彩色超声仪、心磁图机、高倍电子显微镜等诊断、治疗和科研设备。建有自动物流传输系统,影像传输、检验信息、临床信息、护理咨询、财务物资管理和办公自动化等全方位的医院信息系统。药剂科在国内率先采用自动包药机,检验科在国内首先采用全自动前处理系统支撑的检验线。
  运行机制 推行先进运行机制,破解“看病难、看病贵”难题。规范就诊程序。安装银行式取号系统和中英文双号叫号系统,方便患者就医;实行多种方式预约挂号,保证患者及时、方便就诊;采用一卡通收费方式,使病人在医生诊间即可刷卡付费,避免反复排队交费的麻烦;装备国内首台自动包药机,优化开药和取药流程,节省人力成本,保证用药安全;采用腕带式条码识别系统,提高病人进行检查、检验、治疗、护理的身份识别效率和准确性;采用计算机移动查房系统,提高临床诊疗措施的准确性和效率。
  提供温馨环境。病房具有多个层次,以两人间为主,兼有单间、套间和豪华套间,其基本生活水准和医疗水准均一视同仁。在手术室、导管室和术后监护室(ICU)门前设置家属等候区,院内设有24小时餐厅。专设病情介绍室,体现对家属尊重,保护病人隐私。医院从建院之初即出台3项免费惠民措施:免费为住院患者提供营养合理的一日三餐和水果;免费为重患者提供护工服务;免费为病人及家属提供往返于市区和医院的定点班车。
  推行临床路径。自2004年始,开发和设计临床路径信息系统,于2006年在全国率先实施包括诊疗、护理、质量控制和费用标准的临床路径,可覆盖90%病种,使医师与护士能够便捷地按临床路径服务病人。实施临床路径,促进诊疗规范和基础护理,并使平均住院日逐年下降。至2010年,平均住院日为8.2天。
  实施单病种结算。2004年,医院与天津市社保基金管理中心签订按单病种结算费用协议,在全国率先实行冠状动脉搭桥术、心脏单瓣膜置换术和心脏双瓣膜置换术,3个主要心外科医保病种手术按病种付费结算方式,降低医疗费用,平抑虚高医疗价格。
  坚持合理用药。医院坚持药品收入不与奖金挂钩,严格管理抗菌素使用,包括起搏器植入在内的介入治疗术后不用抗菌素,心外科手术只用1天抗菌素。自开院以来,药品收入仅占业务总收入的15%左右,减轻了患者经济负担。
  护理服务 护理实行垂直管理。护理部门负责全院护理人员的聘任、培养、使用、调配和绩效考核。护理单元由护理部门统一管理,不再依附于医疗科室。建立护理站是“机场”、医疗服务是“飞机”灵活机动的护理平台,促进护士在病房管理中发挥更大作用。保障临床护理岗位护士配比,医护比例为1∶2,总床护比例为1∶1.1,病房床护比例为1∶0.45,CCU床护比例为1∶1.5,ICU床护比例为1∶3。每个病区配备68名护理员,免费为有需要患者提供护理服务。按层级制订各级护理人员系统培训计划,为护士提供深造机会,拓展职业空间。50余名护士到国内外进修学习,所有护士长均在日本受过培训,8名护士赴日本学习半年,2名护士赴德国学习3个月。实施责任制整体护理,改变以处理医嘱为中心的护理模式,使护士在24小时内对所负责的患者提供连续、全程的护理服务。建立护理排班信息系统,在国内率先设计并应用护理排班信息系统,护士长按照白班护士相对固定一个月和遵从个人意见的原则,进行月、周、日排班。实施护士分级岗位管理。根据护士的工作能力、业务职称、工作年限和学历水平,将护士分为3个岗位级别。开展护理评估,制定3大类15种护理评估表,护士通过护理评估贴近患者,用更多时间与病人沟通,掌握其病情和生活需求,提供个性化护理服务,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提高患者满意度。
  教学与学术交流 2005年3月,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被批准为天津医科大学心血管病临床学院,在天津医科大学设立天津市第一个心外科博士点,设立心外科、心内科、麻醉科和电生理科4个研究生招收点,医院刘晓程、任自文、齐向前3人荣获博士生导师教授学衔,薛玉良、陈元禄2人荣获硕士生导师教授学衔,宋昱荣获硕士生导师副教授学衔。是年,刘晓程纳入协和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教学体系。2004—2010年,培养博士研究生21人,硕士研究生67人,本科实习生49人,接收进修医师127人。2009年4月,接收日本籍心血管外科医生来院进修手术。至2010年末,共有5名日本籍医生来院进修。
  护理教学始于2004年11月。黑龙江省卫生学校22名护理专科生来院毕业实习。至2010年末,接受来自天津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哈尔滨医科大学护理学院、锦州医学院、承德医学院、河套大学、天津医专、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分院、黑龙江卫生学校、哈尔滨铁路卫生学校、哈尔滨卫生学校、廊坊卫生学校等11所医学院校的护理实习生368名。
  2004—2010年,医院申办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1项,省市级项目8项,组织国际国内大型学术活动11次。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中日德国际心血管研讨会、中日介入治疗交流研讨会、与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联合举办中国重症心脏病研讨会等大型学术活动。
  科研项目 科研立项11项,共获得科研基金1132.48万元。其中国家级项目(课题)3项;被确定天津市卫生引进应用新技术填补市空白项目16项;科研成果登记9项;授权专利3项;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224余篇,其中被SCI收录13篇,中华医学会系列期刊发表论文33篇,核心期刊178篇;建立动物实验中心,并取得普通级实验动物许可证;建立基础研究中心。
  爱心救助活动 2004年始,与民政部门和国内外慈善组织合作开展“爱心救助”活动。“明天计划”项目自2004年5月始,集中使用福利彩票公益金,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残疾孤儿手术康复明天计划”。是年9月22日,民政部与泰达心血管病医院签订执行“明天计划”协议。至2010年12月,医院救治来自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的先天性心脏病孤儿2301人,最小3个月、最大18岁。
  “生命的礼物”活动始于2004年5月,系医院与国际慈善组织扶轮社共同合作项目,免费根治孤贫先天性心脏病患儿38人。“爱佑童心”活动响应爱佑华夏慈善基金会发起的“爱佑童心”活动,始于2006年7月。先后接收、救助孤贫先天性心脏病患儿924人。
  “爱心救助工程”缘于天津市政府采纳院长刘晓程建议,于2006年6月1日启动对残疾人及低保家庭先天性心脏病儿童救助计划,即天津市“爱心救助工程”。医院为天津贫困患儿58人进行手术治疗。
  响应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发起的“爱心希望”活动,始于2007年5月。先后接收、救助先天性心脏病患儿221人。“爱心助医”行动响应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儿童希望救助基金工作部发起的面向贫困家庭残疾儿童的医疗救助项目,救助贫困先天性心脏病患儿151人。其他爱心救助为贫困先天性心脏病患儿117人进行手术治疗。
  先天性心脏病筛查 2004年4月25日,泰达心血管病医院与天津市妇女儿童保健中心在天津市开展儿童先天性心脏病筛查活动。初期筛查范围仅为市区、塘沽区、开发区大多数儿童。2007年,购置筛查车3部下乡,对天津市郊县儿童进行流动筛查。2009年,实现对天津市当年出生的新生儿近8万人“零网眼”筛查,成为全国唯一做到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零网眼”筛查的省级单位。至2010年末,共筛查儿童289101人,先天性心脏病阳性率33.9%,阳性患儿多数可以自愈,部分有手术指征的患儿得到及时救治。天津市儿童先心病筛查活动在国内尚属创举。
  信息化管理 泰达心血管病医院按照“着眼国内、面向世界”“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思路,着力建成具有一定规模和国际标准的现代化数字化医院。其信息系统主要包括:医院管理信息系统(HIS)、医疗影像存储传输系统(PACS)、手术及重症监护信息系统(CIS)、实验室信息系统(LIS)、护理信息系统(NIS)、医院经营管理信息系统(HBOS)、办公自动化系统(OA)及邮箱、网站等。
  奖励与荣誉称号 泰达心血管病医院2004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奖。2005年获国家优质工程银质奖、第六届亚欧财长会议优秀组织奖。2006年相继获全国“银龄行动”先进单位、天津市文明单位、天津市基本医疗保险诚信建设A级诚信单位、天津市妇幼卫生工作先进集体、天津市“五四”红旗团委等称号。2007年相继获民政部“明天计划”突出贡献奖、天津市文明单位、医院介入中心获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状先进集体、医院外科护理组获全国“三八”红旗集体等称号。2008年获天津市支援四川抗震救灾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状(先进集体)、天津市红十字会“5·12”抗震救灾优秀志愿者组织奖。2010年相继获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第三届全国医院(卫生)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其护理部获滨海新区“三八”红旗集体等称号。
  二、非国办医疗机构
  天津华泰医院 成立于2003年5月。总部坐落于开发区第五大街百合路8号,系天津市卫生局批准的非盈利民营、一级综合医院。2007年1月25日,医院获天津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批准,成为天津社会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2010年,医院总建筑面积1843平方米,共有职工140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03人。其诊疗范围主要是常见病、多发病,包括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胃十二指肠溃疡、胃炎、急性胃肠炎、消化不良、神经症等中西医诊疗;一般外伤处理;妇科常见生殖泌尿感染、乳腺增生、月经不调、计划生育手术等。全年接诊门诊病人93057人次。20052010年,接诊外籍病人1.23万人次。自2006年10月始,受开发区卫生防病站委托,承担区内企业职工职业健康检查和预防性健康检查。至2010年末,为78家企业、16174名职工进行职业健康检查;为84家企业、142280名职工进行预防性健康检查。自2008年始,先后与100余家企业建立医疗服务“绿色通道”,为企业职工提供医疗保健、医药咨询、急救处理、健康教育等多项服务,并承担7家企业医务室医疗保健任务。
  天津爱心医院 成立于2007年9月1日。建筑面积约1000平方米,坐落于开发区第三大街和洞庭路交口,系盈利性一级民营医疗机构,天津市医保定点医院。2010年末,医院有职工42人,其中医技护人员26人。医院致力于妇科、外科等疾病的研究和治疗,开设妇科、外科、耳鼻喉科、中医科等。门诊医师中具有中高级职称10余人,占医务人员总数的40%以上。多次与国内外科研单位合作,组织医技开发、研究和指导。配置精良医疗设备,包括美国GE全自动生化分析仪、PC2基因荧光定量仪、血球分析仪、奥林巴斯荧光显微镜、彩超、B超、阴道镜影像诊断治疗系统等高新设备。
  天津圣爱医院 成立于2005年8月,系以专科特色为主的股份制(普通合伙)综合性民营医院,坐落于开发区第二大街10号。医院设妇科、皮肤泌尿外科、中医科、麻醉科、医学检验科、医学影像科、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科等科室。至2010年末,有副主任医师1人,主治医师5人,护理人员15人。医院制定医疗质量、医疗接诊、治疗操作规程、护理治疗、导医服务等70余项管理制度,不断加强基础管理工作;制定劳动纪律管理等30余项行政管理制度,规范员工言行举止,加强劳动纪律。医院根据区域外来人口多、流动性大等特点,以妇科、泌尿外科为重点科室,主要诊疗男女性生殖泌尿系统多发炎症等疾病,实行集医疗、保健、预防于一体的综合诊治。践行“细心关注每个细节”服务理念,推行专家化、网络化、宾馆化医疗服务模式。实行医师首诊负责制,一患者一诊室接诊服务。
  天津博爱医院 成立于2007年,坐落于开发区洞庭路10号,医疗面积5500余平方米,系具有医疗、教学、康复、预防保健等多项功能的综合性民营医院。医院设内科、外科、耳鼻喉科、妇科、计划生育科、宫颈疾病科、泌尿外科、不孕不育科、中医科、前列腺科、胃肠科、皮肤科等临床科室;设放射科、影像科、心电图室、检验中心、胃镜室、耳鼻喉内窥镜室、宫腔镜室、妇科微创中心等10余个医技科室,病床30张。医院兼顾医疗服务硬件水平提升和医疗服务软件标准完善,加强科室管理,落实医德考评制度,打造“社会认可、群众满意、百姓放心”的优质医疗机构。秉承“科技兴院,人才强院”的办院理念,吸收国内优秀医学专家丰富的中西医临床经验,先后派出医技人员43人到重点院校进修;与8家科研单位和医疗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与国内多家三甲医院专家进行长期医疗技术协作,聘请专家定期到医院交流指导,先后成功举办30余次400人以上的国内学术会议。至2010年末,医院共有职工120人,其中副高级职称5人、中级职称20人、医技人员36人。医院先后引进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免疫分析仪、美国GE彩色超声系统、500AX光机、宫腔镜、数码电子阴道镜、精子分析仪、LEEP利普刀,臭氧治疗仪,短波治疗仪、ZRL前列腺治疗仪等先进医疗设备。医院组织医护人员多次下社区开展义诊、免费健康体检咨询活动,先后组织贫困、残疾等特殊病人免费检查2112人次,手术256例,治疗2335人次,共援助资金53万余元。
  天津真情医院 开发区合资兴办的综合性、非盈利性医院,天津市医疗保险定点医院,成立于2003年。坐落于开发区第三大街翠亨广场东侧,使用面积2100平方米。设有中医科、颈肩腰腿痛科、针灸科、理疗科、妇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肛肠科、痛风科、内科、外科、骨科及计划生育专业(宫内节育器置取术、负压吸宫术)、医学检验、医学影像等科室,病床30张。医院坚持“一切为了病人,您给我信任,我还您健康”的办院宗旨,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医院与天津永久医院、天津医科大学附属总医院、天津第一中心医院共同建立三级联诊制和双向转诊制,形成医疗保健康复治疗体系;与上海圣洁保险公司、华泰保险公司、威马捷国际旅行援助责任有限公司、JR保险公司签约投保,建立外籍人员在中国就医的医疗保险。不断改善医疗环境,开展全程导诊、医疗一站式服务,医疗保险联网刷卡结算,免去参保患者自行报销的繁琐手续;以病人为中心,打造为患者服务新模式。针对开发区独资企业、合资企业不断增加的趋势,为外籍患者开设专家门诊。
  天津海滨中医医院 建立于2009年8月8日,坐落于天津开发区第二大街212号,占地面积843平方米,系开发区首家民营中医专科医院。设有中医科、中医理疗科、中西医结合科、中医骨殇科、中医疮疡科、针灸科、推拿科、内科、外科、妇科、皮肤科、医学检验科、医学影像科等。医院有卫生技术人员14人,其中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6人,初级职称7人。医院加强各个环节管理,提升医疗质量,杜绝医疗隐患。医生详问病情,明确诊断,合理用药;药剂师仔细核对调配处方,正确发药;护理人员严密观察病人,发现情况及时处理。兴办中医特色科室,中医骨殇科以中医手法对骨关节伤折,肌肤、筋肉、脏腑、经脉损伤等疾病诊治和预防取得独特疗效;中医疮疡科运用中医中药对顽固性皮肤溃疡、褥疮、皮肤瘘管等病症治疗取得较好疗效。
  天津儿童病专科医院 建立于1988年。2006年,迁至天津开发区第二大街,建筑面积1156.86平方米。门诊设有内科、外科、耳鼻喉科、化验室、心电图室、注射室、药房等科室,以开展中高端、精品医疗服务为基本定位。医院树立“强化质量,注重服务,以人为本,关爱儿童”办院理念,把加强医德医风建设作为头等大事。累计为儿童医院发展、儿童健康事业支持2040万元,资助儿童医院离休老干部及退休职工活动经费35.5万元。每年均开展23次儿童健康咨询义诊服务活动,直接社会效益10万余元。为安徽特困学生捐助5万元,并与其保持书信联系;资助福利院儿童游览天津市热带植物园;参加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组织的希望工程社会公益事业,在六安团市委开展的“感恩·再牵手”活动中捐助1万元。2003年,捐助抗击“非典”27.7万元;2007年,为南方水灾募捐1万元。2008年,捐助四川汶川地震灾区2.3万余元。至2010年末,累计资助款2122.5万元。
  三、社区与企业医疗机构
  社区卫生服务站 2001年,开发区将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作为完善医疗卫生体系、方便居民群众、改善区域环境的重要举措,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摆上议事日程。2005年,开发区因地制宜,逐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站职能,扩大服务范围,提升医疗质量。至2010年末,全区建立社区卫生服务站8家,入户对1530余名居民进行健康调查,建立家庭健康档案近4000人份。各社区卫生服务站点坚持依法行医,实行上门服务,着力于为群众提供安全、便捷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经10年实践和摸索,基本完成服务功能定位、服务模式确立等建设,以国办医院为依托、以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基础、双向配合和双向转诊的医疗机制,日益完善。
  企业保健站 2000年,开发区拥有企业保健站(医务室)22所。2001年,开发区鼓励企业设立保健站,相关部门给予验收、审批、培训、指导、促其与区国办医疗机构双向配合。至2010年末,开发区企业保健站发展到61所。企业保健站主要承担本单位医疗保健预防、职工体检任务,为职工提供常见疾病诊治、医疗保健咨询,以及职业卫生管理、现场紧急救护,并为职工建立健康档案。对需转院治疗的病人及时送定点医院诊治;宣传疾病预防和卫生健康知识,掌握传染病和常见病发病情况并及时予以防治。
  第四节 社会卫生
  一、爱国卫生
  2001年,开发区加强爱国卫生管理,不断改善区域生产、生活环境卫生质量,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是年,区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制订爱国卫生计划,细化各项任务,并通过自查和普查,发现问题,整改完善。
  2003年,健全卫生管理制度,明确区域卫生责任人,把卫生落实到单位和专人。开展“六讲”“三德”(讲科学、讲清洁、讲健康、讲秩序、讲整洁、讲文明,树立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活动,增强区域员工和居民爱国卫生意识。是年,将清理垃圾作为环境卫生重点,从建章建制入手,实现“及时清理无积存,定期消毒无死角”,脏乱差问题得到解决。
  2006年,贯彻《天津市爱国卫生工作管理办法》,修订《天津开发区环卫承包合同》,与200余家临街单位和企业签订责任书,落实市容环境卫生责任制。开展“爱国卫生月”活动,着力解决居民小区环境卫生问题,各居民小区进行清整,清运无主垃圾40余吨,小区卫生环境得到改善。加强病媒生物防治,是年,完成79个生活小区、29个施工工地、空地春秋两季灭鼠任务,鼠密度达到国家标准。坚持环境消毒,有效控制蚊蝇滋生,使蚊虫媒传染病控制得到有效保障。
  2009年,建立“政府组织,地方负责,部门协调,群众参与,社会监督,科学治理,分类指导”的爱国卫生管理机制,旨在动员全社会力量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延伸爱国卫生网络覆盖面,与200个企业、社区保持密切联系,及时沟通信息。是年,分别于3月、10月运用科学杀灭手段,开展投药灭鼠活动,实现无鼠传染病发生。开展灭蚊、蝇为中心的夏、秋季除害防病活动,对全区95个生活小区、28个施工工地、11个消毒点,坚持严格消毒,蚊虫媒传染病得到控制。开展灭蟑螂宣传,普及蟑螂防治常识,加强重点行业和地区(饭店、餐厅)灭蟑螂指导与管理,进行技术培训,蟑螂密度不断降低。坚持对病媒生物进行检测,“四害”(鼠、蚊、蝇、蟑螂)密度均达到国家标准。消毒检查和监督得到加强。
  2010年,区爱国卫生委员会及其办公室认真总结“十一五”期间爱国卫生经验,探索卫生规律,查找卫生差距,进一步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实现爱国卫生常态化。
  二、无偿献血
  1999年5月,开发区献血办公室成立,承担区域无偿献血组织任务。2001年,献血办公室完善献血管理制度。在企业、单位、公寓发放无偿献血宣传手册,营造无偿献血光荣氛围,使公民明确无偿献血意义,掌握无偿献血相关常识和注意事项。设立固定采血点,建立采血车进企业、进公寓制度。
  2004年,区献血办公室与塘沽卫生局共建滨海中心血站,与天津市血液中心对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泰达医院临床用血资质进行评审验收,均获通过。
  2005年,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宣传,提高群众热衷公益事业自觉性。转变无偿献血模式,由计划献血模式转变为公民自愿无偿献血模式。是年,区内行政事业单位人员无偿献血39人次;企业外来务工人员包括摩托罗拉公司70人、天海公寓13人、天河公寓14人、天江公寓23人、国翔公寓105人无偿献血;心血管医院患者家属91人次无偿献血。全年无偿献血共355人次。建立区公务员及企业职工流动血库。公务员流动血库登记在册386人,企业职工流动血库登记在册739人,作为重要临床用血应急储备。
  2006年,建立造血干细胞库,招募志愿者,完成造血干细胞采样298人份。摩托罗拉公司职工李晓林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成为区域首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2007年,继续推行采血车进企业、进公寓制度,每月10日在国翔公寓设立固定采血点,全年献血者528人。另在摩托罗拉、矢崎汽车配件等两家企业,累计采血119人次。
  2009年,在国翔公寓、天江公寓设立固定采血点,在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矢崎汽车配件有限公司、天津英泰汽车饰件有限公司等3家企事业单位专设采血点。全年累计献血548人次,采血161018毫升。
  2010年,深入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宣传活动。开发区编写无偿献血宣传手册,向企业、单位、公寓、社区发放,旨在营造无偿献血氛围,树立“义务献血光荣”思想。是年,采血近万毫升。
  三、红十字会
  2001年,开发区红十字会探索参与社会管理新方式和途径,建立备灾救灾网络,开展人道救援救助、义务献血、造血干细胞捐献等宣传活动。
  2004年,红十字会加强“人道、博爱、奉献”红十字精神宣传,开展扶危济困、敬老助残、救死扶伤、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教育;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规范捐献款物接收、登记和运送程序,及时向社会发布赈灾救助信息,增强募捐透明度,让捐赠者感受到公开、公平和公正。
  2006年,区红十字会开展“博爱送温暖”活动,为50户困难居民送去毛毯、棉被;为区内患白血病困难职工发放扶危济贫补助8000元;为救助水灾地区,捐款8708元。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北川等地发生强烈地震。5月13日清晨,区红十字会立即启动震灾救助机制。是日,在泰达政务网、泰达电视台、《北方经济时报》等媒体向社会各界发出募捐紧急呼吁,公布捐款账号、捐款地址、热线电话。至6月5日12时,累计募捐1630万元,接收捐赠物资价值7万余元。其中,一次性捐款逾10万元单位33个,逾1万元个人37人。
  2009年,开展“博爱助万家”募捐活动。全年募集捐款逾10万元;为“莫拉克”台风受灾台湾居民捐款1.74万元;为见义勇为青年冯松雪申请治疗费7.19万元;为困难职工发放救助金5000元,并对1名大学生实施救助。
  2010年,区红十字会坚持“抓重点、干实事、见效果”作风,开展“人道、博爱、奉献”红十字精神宣传;开展募集救助资金活动、救灾活动、帮困活动、助学活动;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宣传活动,均取得新进展。是年,组织募捐307.63万元,其中“博爱助万家”捐款115.34万元,为西南地区旱灾捐款46.24万元,为青海玉树地区地震灾害捐款143.57万元,为甘肃舟曲地区泥石流灾害捐款2.47万元。继续开展“博爱送温暖”活动,为困难职工发放救助金2万元。是年,累计捐款近620万元。

知识出处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志 2001-2010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志 2001-2010》

本书记述天津开发区2001—2010年的发展历程。十年间,先后提出建设“新九通一平”、构建“中国新经济平台”、实施“二二二三四”发展战略等区域定位和发展思路,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快速发展。形成电子信息、汽车、食品饮料、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石油化工、航天、现代服务业等九大支柱产业。

阅读

相关地名

天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