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志 2001-2010》 图书
唯一号: 020220020230000744
颗粒名称: 第九章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
分类号: TB496
页数: 5
页码: 425-429
摘要: 本文记述了2001年到2010年天津市经济开发区重视安全生产工作,成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落实区域安全生产委员会的综合协调职能,提升安全生产综合监管能力。设立安全生产专项资金,持续加大区域应急救援、公用基础设施保障等方面的投入。开展安全生产执法、隐患排查和宣传教育“三项行动”,加强安全生产监管能力和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建设,保持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良性向好的局面,逐步形成“大社会、小政府、大安全”格局,实现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
关键词: 天津市 安全生产 监督管理

内容

开发区重视安全生产工作,成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落实区域安全生产委员会的综合协调职能,提升安全生产综合监管能力。设立安全生产专项资金,持续加大区域应急救援、公用基础设施保障等方面的投入。开展安全生产执法、隐患排查和宣传教育“三项行动”,加强安全生产监管能力和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建设,保持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良性向好的局面,逐步形成“大社会、小政府、大安全”格局,实现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
  第一节 综合管理
  一、制度建设
  2001—2010年,经过10年工作推动和多方磨合,开发区初步形成以安全生产责任制为核心,以“谁主管,谁负责”“一岗双责”(履行所在岗位职责的同时,履行所分管领域安全生产的管理责任,承担安全生产责任)等为原则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和工作模式。
  2001年,发挥安全生产委员会的领导、协调平台作用,劳动人事、建设发展、公安消防等部门和单位围绕安全生产“分兵把口”,各负其责。
  2002年,国家出台《安全生产法》,在法律层面要求地方政府设置专业机构和人员负责本区域的安全生产。是年12月,开发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成立(与劳动人事局合署办公),区域安全生产工作步入监管专业化、专职化的新时期。
  2005年,设立区域安全生产专项资金,加大政府投入,提高区域安全保障水平。建立招商项目安全前期介入制度,在招商引资项目谈判中,提前介入,为项目选址、安全生产等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议,降低安全风险,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将符合安全生产标准作为高危行业企业准入的前置条件,特别是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坚持考察其整体安全性,科学选址,落实“安全一票否决”制度。是年,先后否决两个亿元项目,另有数个项目调整了摆放地点。
  2007年,开发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成为管委会直属行政部门,并进一步明确和强化该局的综合监管职能。出台《天津开发区安全生产责任制度规定》《天津开发区关于〈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暂行实施办法》,将安全生产责任分解到管委会各系统和各部门,在全区推动“一岗双责”管理体制,确保安全生产监管系统没有死角和盲区,实施安全生产监管全覆盖。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开发区三小区安全生产工作的有关意见》,规范三小区安全生产监管工作,并明确行政执法委托单位与受委托单位的权利义务。
  2008年,出台《天津开发区关于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工作意见》,涉及7方面共40条,明确各项安全生产工作的规范做法。管委会各系统各部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各自职责,建立各自的长效工作机制。
  2009年,落实“安全第一,规划先行”工作思路,组织南港安全规划、国际对标和消防规划编制,完成安全、消防规划与各专项规划对接。南港工业区成为中国第一个在开发建设初期即编制完成安全规划与消防规划的化工园区。是年,初步建立扁平高效的安全管理组织架构和协调统一的工作机制。
  建立安全生产联席会议协调机制,协调各职能部门和有关驻区单位,制定各部门工作人员每周碰头会、领导定期现场办公会等制度,形成责任明确、齐抓共管、措施得力的安全管理机制。
  2010年,启动编制开发区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为下一阶段全区安全工作确定方向,指明目标。坚持完善安全生产委员会例会、领导带队安全检查、部门联合执法、生产安全事故通报、安全生产工作督查、安全生产信息与统计等制度,完善各部门各单位齐抓共管的安全生产格局。
  二、安全文化
  2001—2010年,开发区以“平安泰达”安全文化建设为目标,党政工团和社会组织群策群力,齐抓共管,充分利用“安全生产月”、安全“五进”(“进企业”“进工地”“进社区”“进公寓”“进学校”)活动、安全社区等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文化创建,构建区域“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的文化氛围,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意识与安全技能。
  2001年,以“安全生产周”和“安全生产月”为契机,通过发放宣传资料、开展安全知识竞赛、举办文艺演出等方式,深入工厂、社区、学校等开展安全宣教活动;以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为重点,加强安全培训,提升其安全意识、安全责任感和安全技能。
  2004年,选取摩托罗拉、诺维信、通用半导体等3家企业为安全生产示范单位,组织企业有关人员到示范单位参观学习、交流经验,倡导先进安全文化理念,收到典型引路、以点带面的效果。在泰达电视台、《北方经济时报》、开发区安全生产信息网、交通要道两侧等开辟安全宣传平台。
  2005年,按不同国别和语言举办培训班,面向企业外籍管理者开展安全培训,并形成制度,成为开发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的显著特色。
  2006年,制作以“快乐入区工作,平安生产生活”为主题的外来务工人员入区安全教育DVD光盘,面向全区公寓与企业免费发放;开展“小手牵大手——安全教育从娃娃开始”活动,安全教育关注弱势群体,向易受伤害人群倾斜。
  2007年,针对全区安全生产中较为普遍的问题开展公益培训,举办机械安全防护、承包商安全管理、锁定标识专题培训。
  2008年,区安全生产协会成立,为企业打造安全生产学习交流新平台。举办企业安全经理培训班,打造高水平企业安全职业经理人队伍。
  2009年,完善安全“进企业”“进工地”“进社区”“进公寓”“进学校”的工作机制,安全宣传教育向一线职工倾斜,安全工作做到“8小时”以外。
  2010年,国家级安全社区创建活动全面启动,以“零事故,零伤害”为目标,提升区域事故与伤害预防水平。编写《泰达企业安全文化》,开展企业间交流活动,在全区形成安全文化新高潮。是年,开发区被命名为“天津市安全社区”。
  第二节 隐患排查治理与企业监管
  一、隐患排查治理
  2001年,针对不同时段、不同季节和重大节日等,安全生产监督部门安排检查计划,开展安全大检查和各类专项检查,初步实现隐患排查治理常态化、机制化。
  2003年,提出“治大隐患,防大事故”的工作思路。各部门对安全生产工作进行自我评估,找出关键部位与薄弱环节,采取风险控制措施。以“超前预防为目标,控制重大事故为重点,强化基础,突出监督管理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前导性”为指导原则,掌握工作主动,抓好双基工作(基层、基础工作),开展多个领域的安全专项治理,排查和治理地下燃气管道老化、国际发展大厦消防措施不到位等一批重大隐患。
  2004年,实施隐患排查系统化工程,细分监管对象,落实隐患排查治理责任,提出“十二大系统”概念:危险化学品及其他行业企业、消防安全、建筑施工、人员密集场所、特种设备、道路交通、校园安全、公用事业、卫生防疫、居民社区、三小区、南港工业区及船舶安全。使隐患的排查和治理工作做到突出重点、有的放矢、分兵把守;加强沟通,形成系统,实现并联、串联或多联运作,增强政府对区域安全形势的管控能力。
  2005年,开展全区危化品生产经营单位安全大检查。对道路运输危险化学品、使用易燃易爆和有毒有害介质带压设备等生产经营单位进行专项检查。
  2006年,以工业厂房出租承租企业排查及危险化学品监管为主线,进行全区安全行政执法,掌握全区工业厂房出租承租企业和危化企业状况,规范其安全管理。
  2007年,按照国家和天津市统一部署和安排,在重点行业和领域开展安全隐患排查专项整治活动。结合排查,初步建立企业、职能部门和区隐患排查治理三级台账,做到隐患消除有记录,隐患整改有跟踪。并建立安全生产基本情况数据库、安全生产执法检查概况数据库、安全生产行政处罚数据库等,隐患排查治理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
  2008年,开发区安监工作实现安全专业机构、专家参与隐患排查规范化、常态化。出台《安全生产专家聘任制度》,明确专家聘用方法、工作程序、责任义务等,使专家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效率得到提高。以保障重大活动期间全区安全生产形势稳定为重点,在全区开展迎奥运、迎达沃斯论坛、迎中新天津生态城开工的“三迎”安全大检查,开展隐患排查“百日会战”。
  2009年,区安监部门创新监管模式,推进隐患排查规范化。充分调研,发现和分析存在问题,总结隐患排查治理的历史经验,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对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重点监察项目进行规范,编写《安全生产监督检查指导手册》《安全监察手册》等,对企业采取“点对点”责任到人监管方式。是年,按照国家、天津市的统一部署,在全区开展安全生产“三项行动”(执法行动、治理行动、宣传教育行动)。
  2010年,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实现“点面结合”,既有面上的全覆盖又突出重点危险源点,细化隐患排查目标,量化日常检查任务。实现“安全监管范围100%覆盖和重大危险源、重点场所100%纳控”目标,对全区700余家规模以上生产型企业进行全覆盖执法检查,其中对重点企业每季度检查1次,对一般企业进行12次检查。
  二、企业监管
  2001—2010年,开发区持续加大安全生产投入,改进安全保障设施,日常安全生产管理和应急救援水平不断提高,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得到落实。
  2001年,树立让一线员工共享区域经济发展成果的理念,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督促企业落实维护员工职业安全健康责任,以企业安全隐患整改为抓手,推动企业主体责任落实。
  2002年,国家制定《安全生产法》及相关配套规定。开发区加强对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章、标准的贯彻力度,使企业在安全生产上知法、懂法、守法,推进企业主体责任落实。
  2004年,针对企业安全管理人员配备少且安全专业水平较低问题,制定《天津开发区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管理人员从业指导意见》,加强企业专业安全工作队伍建设。针对外来承包商建筑工地事故偏多问题,强化企业施工合同意识,规范安全协议,扭住企业建设施工安全的“牛鼻子”,加强对外来承包商的管理。
  2006年,实施老企业安全公益评价工程,政府出资聘请专业机构对区内30家老企业进行安全现状评价,指出企业存在的问题,督促其整改。
  2008年,启动重点危险源企业技术改造工程。将使用和储存易爆压缩液体构成重大危险源的企业作为重点,引导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对使用液化石油气作为燃料的企业,引导使用管道天然气;对使用丁烷作为生产原料的企业,引导其采用HAN阻隔爆技术,否则,要求企业最大限度地减少存量,减少区内重大危险源数量;督促200立方米以下盛装易燃易爆液体的储罐增设惰性气体防护,增加安全可靠性。督促涉及危险化工工艺的企业,加大安全投入,逐步实现自动化操作控制。实施液氯储存、使用场所封闭工程,减少液氯外泄隐患。
  2009年,开发区安监局通过将企业安全生产情况纳入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约谈企业主要负责人、将企业安全生产情况通报集团总部等措施,加大对存在安全生产违法行为企业特别是事故企业的监管力度。
  2010年,推动全区企业开展体系化和标准化建设。至年末,共有100家企业建立OHSAS18000、HSE等安全管理体系或通过安全标准化认证,企业本质安全水平、自主管理水平再上新台阶。
  第三节 应急管理与安全事故
  一、生产安全应急管理
  2001年,开发区安监部门结合区域整体应急工作,推动政府、系统和企业三级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建立和演练,初步建立全区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工作体系。
  2004年,开发区举行建区以来第一次全区性的“危化品应急救援演练”活动,定期进行区域层面应急演练开始成为开发区安全生产应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定期应急演练,提升应急救援队伍素质、检验和完善应急预案、提高实战能力。2005年,通过“企业组织演练,政府现场观摩”的形式督促企业开展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演练,提升企业应急工作水平,共观摩40家次。2006年,加强应急救援宣传教育,提高广大职工的应急素质,强化应急工作中的“救”“跑”“报”3项能力培训。
  2007年,编制《天津开发区中小型企业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指导参考样本)》,加强对中小企业应急工作的指导力度。
  2008年,启动全区企业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备案工作,企业应急管理进一步深入。编修《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重大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重大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三小区”与西区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全区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系统更加完善。
  2009年,开发区50家重点企业108个重点部位的事故应急现场处置方案编制完成,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进一步深化、细化,专业性、技术性进一步加强。
  2010年,启动全区“十二大系统”应急救援专项预案编制,全面辨识各系统事故风险,拟定预防和控制措施,制定切实可行事故处置方案,提升开发区事故预防能力与应急处置能力。总结多年来应急救援经验,编制完成《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生产安全事故应急行动手册》。是年,结合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对全区应急救援物资储备情况进行动态登记,统筹利用。
  二、生产安全事故
  2001—2010年,开发区工矿商贸企业共发生伤亡事故109起,伤亡132人,其中死亡41人,重伤91人。包括较大生产安全事故2起,死亡8人;急性中毒事故5起,急性中毒19人(含8人死亡)。10年间,开发区工矿商贸生产安全事故呈现“总体平稳、稳中有降”的特点:“总体平稳”系指10年间开发区未曾发生过重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安全生产形势呈总体平稳态势;“稳中有降”系指开发区在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的基础上,亿元GDP死亡率呈下降趋势。

知识出处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志 2001-2010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志 2001-2010》

本书记述天津开发区2001—2010年的发展历程。十年间,先后提出建设“新九通一平”、构建“中国新经济平台”、实施“二二二三四”发展战略等区域定位和发展思路,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快速发展。形成电子信息、汽车、食品饮料、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石油化工、航天、现代服务业等九大支柱产业。

阅读

相关地名

天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