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 投资促进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志 2001-2010》 图书
唯一号: 020220020230000408
颗粒名称: 第五篇 投资促进
分类号: F127.21
页数: 28
页码: 253-280
摘要: 本篇记述了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促进的情况,其中包括了科技管理、科技发展促进政策、科技计划管理、科技成果管理、知识产权管理、技术市场管理等。
关键词: 天津市 投资促进 经济

内容

早在天津开发区成立的第二年(1985年),管委会即提出“开发工业项目是我们工作的生命线”(后,简化为“项目是生命线”),把招商引资作为全区工作的重中之重,并持之以恒。进入21世纪,天津开发区围绕“三为主、两致力、一促进”(即以提高吸引外资质量为主,以发展现代服务业为主,以优化出口结构为主;致力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致力于发展高附加值服务业;促进国家级开发区向多功能综合性产业区发展)的工作思路,开展招商引资,取得显著成就。
  适应投资市场需求,调整招商机构和招商队伍。制定税收、产业、奖励等鼓励政策,促进招商引资。实行项目审批、在建项目、企业运营诸方面优质服务,吸引投资项目落地。拓展招商思路,改善招商体制、机制,实现外资、国资、民资同步发展,加大产业招商、“龙头”招商力度,不断创造招商引资新局面。
  2010年,区内电子信息、汽车制造、装备制造、石油化工、食品饮料、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现代服务业等九大支柱产业构架基本形成。以金融、物流、信息、总部经济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聚集程度显著提高。电子信息、汽车制造两大产业集群产值均超1000亿元。提供配套和服务的企业发展强劲,其产业优势成为开发区经济技术发展的新引擎。是年末,累计来自74个国家和地区的投资企业达到4870家,项目投资总额622.07亿美元,合同外资金额462.73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260.89亿美元,项目平均投资规模为1277.34万美元。其中,投资规模逾1000万美元的项目有882家,投资规模逾1亿美元的项目有52家。全区拥有内资企业9546家,注册资本1770.69亿元,注册资本逾1000万元的有1757家。其中,民营企业1200家,注册资本817.20亿元。2001—2010年,外商及中国港澳台项目投资总额年均递增率13.91%。
  第一章 招商机构与政策
  天津开发区重视招商机构建设。2001—2010年,招商主管部门先后经历经济发展局——投资促进局变更。通过机构调整,及时顺应资本市场的发展与变化,提高招商引资工作效率。天津开发区拥有国家综合改革配套区先行先试政策优势,注重以政策吸引扶持资本入驻,制定税收、产业、奖励等鼓励政策,并为创新型企业提供从初创期到壮大期的全过程、多样化、持续性解决方案,将每年可支配财政的5%作为科技发展金,鼓励企业创新发展,形成完善的招商引资促进政策体系。
  第一节 机构
  一、经发局阶段
  2001年,经济发展局与工商行政管理局合署办公,负责招商工作,下设办公室、招商办公室、外资科、内资科、经济管理科。
  2003年10月,成立投资促进中心,促进开发区招商队伍向地区化、专业化方向发展。投资促进中心负责按照国际惯例开展政府投资促进工作,搞好区域形象推广和对外开放联络,拓展招商渠道,开辟项目源,吸引更多投资项目入区。该中心为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与经济发展局合署办公,其办公室及后勤工作由经济发展局管理。经济发展局局长兼任该中心主任,经济发展局副局长、各驻外办事处主任及三小区负责招商工作的总经理兼任该中心副主任。
  投资促进中心负责收集、整理源头性项目信息,分为4个专业工作部,即欧美地区招商部、亚洲地区招商部、内资招商部和综合咨询部。各部按地区性要求设若干专业组,形成矩阵式结构,走项目信息地区化和专业化路子,促使专业信息工作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二、投资促进局阶段
  2007年,根据《天津开发区管委会现有机构总体调整设计方案》,将经济发展局(工商局)招商职能科室分离出来,成立天津开发区投资促进局,负责招商引资及外资企业批准证书的审批工作。投资促进局为管委会所属行政部门,下设综合办公室、信息档案科、外资科、企业事务管理科、日本科、美国科、欧洲科、亚洲地区科、电子产业科、汽车及机械产业科、生物医药及化学产业科、轻工及综合产业科、服务贸易科。
  2010年,为继续秉承“项目是生命线”的理念,适应开发区产业门类不断丰富、产业规模逐步扩大的形势,投资促进局进行机构改革。天津开发区管委会成立投资促进领导小组,由管委会主任担任组长,由管委会主管投资促进的副主任担任副组长。管委会投资促进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为管委会内设正处级行政机构,设主任一名。撤销管委会投资促进局,按照国别及产业,新设立管委会投资促进一局、投资促进二局、投资促进三局、南港经发局(投资促进四局)。4个投资促进局为管委会内设副处级行政机构。投资促进一局负责欧美地区和国内电子信息产业、国内外新型能源产业方向的招商引资工作。投资促进二局负责亚太地区(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的电子信息产业、国内外食品饮料产业和航天及装备制造产业方向的招商引资工作。投资促进三局负责国内外汽车产业、服务贸易产业方向的招商引资工作。南港经发局(投资促进四局)负责国内外石油化工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方向的招商引资工作。
  第二节 政策
  一、税收政策
  2001年,天津开发区实行免征出口关税(国家限制的货物除外)政策。使用内地料件或半成品,在开发区内加工出口应征出口关税的产品,凡经实质性加工,增值20%以上的,可视为开发区产品,海关免征收出口关税。企业代理或收购区外产品出口,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出口按照出口关税的产品,照章征收出口关税。已设立的鼓励类和限制乙类外商投资企业、外商投资研究开发中心、先进技术型和产品出口型外商投资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在原批准的生产经营范围内进口国内不能生产或性能不能满足需要的自用设备及其配套的技术、配件、备件,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税。
  2008年1月1日起实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根据新税法第五十七条规定,对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过渡问题实行相关规定:
  自2008年1月1日起,原享受低税率优惠政策的企业,在新税法施行后5年内逐步过渡到法定税率。其中:享受企业所得税15%税率的企业,2008年按18%税率执行,2009年按20%税率执行,2010年按22%税率执行,2011年按24%税率执行,2012年按25%税率执行;原执行24%税率的企业,2008年起按25%税率执行。
  自2008年1月1日起,原享受企业所得税“两免三减半”“五免五减半”等定期减免税优惠的企业,新税法施行后继续按原税收法律、行政法规及相关文件规定的优惠办法及年限享受至期满为止,但因未获利而尚未享受税收优惠的,其优惠期限从2008年度起计算。
  2009年1月1日实施增值税改革,允许企业将当期购入的固定资产进项税金扣除,达到促进企业提高装备水平和稳定固定资产投资的双重目的。改变以前外资企业不能免税进口设备的状况。进口设备免征增值税和外商投资企业采购国产设备增值税退税政策在此次改革取消。增值税转型减轻企业税负约1200亿元,利于促进企业投资,尤其是有利于固定资产投资相对较高的制造业增加投资。
  二、奖励政策
  2001年,开发区实施鼓励外资企业转让高新技术政策,规定:外国企业向中国境内转让先进或条件优惠的技术,免征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外资企业所获转让收入免征营业税。
  2002年4月30日,为加大招商力度,广开引资渠道,鼓励社会各界为开发区引荐项目,管委会颁布《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项目引荐奖励办法》。该办法于2002年4月18日经天津开发区管委会主任扩大会议审议通过,是年4月30日发布,自2002年7月1日起实施。根据该办法,管委会对引荐者的奖励以项目注册资本实际到位额为计奖依据,根据不同类型项目支付相当于实际到位额之1%3%奖励,以人民币形式支付,并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引荐项目包括第二、三产业各有关项目。
  三、产业政策
  2001—2010年,开发区发布的产业政策包括:2006年8月30日发布的《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促进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暂行规定》;2008年8月17日发布的《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鼓励创业投资的暂行规定》;2008年8月26日发布的《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促进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发展的试行办法》;2008年10月12日发布的《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促进服务外包发展的规定》;2008年10月24日发布的《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规定》;2008年12月16日发布的《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规定》等。
  第二章 项目服务
  天津开发区将服务作为提升投资环境的重要途径,作为促进招商引资的重要环节,寓管理于服务之中,践行“小政府、大服务”的管理模式。建区初期,开发区在“投资者是帝王,项目是生命线”理念指导下,建立了一条龙、一贯制、一站式的服务模式,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完善,形成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完整服务体系。进入21世纪,着力从组织、制度、监督机制等多方位努力,形成有效的服务保障体系。成立在建项目协调领导小组、企业运营服务领导小组、行政许可中心、企业服务中心,使服务内容涵盖入区前、入区中、入区后,从前期的项目引进、中期的项目建设到后期的企业运营整个过程。设立管委会主任接待日制度、现场办公制度、不定期服务企业恳谈会制度、面向企业的区情通报制度、联络员制度、企业走访制度、企业非常问题解决制度等,建立政府与企业间的多方位沟通方式。协助解决企业在建设、生产、营销各环节中出现的问题,把为企业服务制度化、例行化,从制度上推动开发区投资环境的改善。完善监督机制,通过投诉中心、24小时投诉电话、设“调查特派员”、企业质询等,将服务落到实处。
  第一节 项目审批服务
  2001年,凡在开发区注册登记的企业,均由经济发展局进行项目报批和审批。
  2003年,开发区改革审批制度,推行企业登记并联审批制度,提高办事效率,出台《开发区行政审批改革推行方案》《开发区进一步推行并联审批的操作方案》,编制并推行《企业注册登记照前审批事项一览表》。9月19日发布并施行《开发区企业登记照前审批制度改革试点的实施意见》,企业审批时间平均缩短10—20天。年内,天津开发区管委会各职能部门和驻区单位原有的155个审批项目减少至75个;共清查前置审批经营项目1835项,涉及企业1536户,经清理保留经营项目1154项,核减注销经营项目681项。
  2004年,开发区成立行政许可中心,推动审批制度改革,全面清理全区各行政机关行政许可项目。落实《关于降低门槛放宽市场准入的实施细则》,制定降低门槛放宽市场准入相关配套政策,从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改革登记注册制度、改进监督管理3个方面提出10余条具体意见;推行“一审一核”、深化“三段式”执法规范等内容,加快外向型经济发展;探索“一门受理、告之承诺、并联审批、先发执照、事后检查”的审批模式,研究和调整并联审批各个环节的时限要求,使并联审批工作合法规范;梳理相关法律法规和相关条文,派出优秀业务骨干从事一线窗口工作,保证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推出新举措,试行直接核准、当场办结的内部工作程序,由照前一审一核制改革为照前一审照后一核,企业申领执照的时间由3天左右缩短为1天左右,为探索实行注册官制度积累了经验;提升“一站式”“一条龙”服务质量,做到只有“一个窗口”“一个界面”与企业接触。
  2006年,制定《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行政审批中心管理规定》,促进行政许可效率显著提升;出台《关于提高机关工作效率的意见》和《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内部事项审批暂行规定》,改进机关工作作风,提高机关办事效率,进一步改善开发区综合投资环境。
  2007年6月1日,制定《天津开发区管委会服务指南和服务标准》,对服务工作的质与量两个方面做了明确规定。
  2001—2010年,在项目审批服务方面,做到“三个实行”。实行审批和服务事项公示制。严格依法控制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对审批事项进行公示,不得擅自设立和变相设立行政审批项目,对现有行政许可审批进行清理,修改或废止与市场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审批项目;清理非许可项目,严格规范备案、核准程序和范围;对企业服务事项,要做出承诺,严格执行。实行首问负责制。企业通过各种途径办理审批和咨询业务,或要求提供服务的,遵守首问负责制和首办负责制,工作人员做到谁先接触,谁先引导,将企业的相关事项一盯到底,提供一贯制、一条龙服务,联系内部相关单位审批或办理,并按规定时限予以反馈。实行限时办结制。对于行政许可事项审批时限,开发区在《行政许可法》规定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审批效率。开发区管委会规定,除有法律法规特殊规定外,一次性告知的时限为3日,不需要并联审批的10日内办结;需要并联审批的在30日内办结。2010年始,进一步梳理和优化行政审批工作流程,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和有效做法,推行新一轮更加完善的“一站式”“并联式”审批,健全信息披露和公示系统。
  第二节 在建项目服务
  一、服务机构
  完善开发区投资环境,做好区内在建项目(特别是入区工业项目)的协调服务工作,推进项目早日建成投产,根据开发区工委1996年12月5日会议精神,成立在建项目协调领导小组。其成员单位包括:建设发展局(简称建发局)、城市发展局、经济发展局(简称经发局)、贸易发展局、环境保护局、劳动人事局、公安开发分局、开发区海关、总公司建设部(简称建设部)、电力公司、热电公司、自来水公司、燃气公司、市政公司和绿化公司15家单位。
  根据1997年管委会第三次专题会议关于将协调推进服务工作做实做细的精神,成立在建项目推进办公室,负责在建项目协调领导小组的日常协调服务工作。办公室主任由建发局局长担任。工作人员由建发局、经发局和建设处等单位各抽调1—2名专职人员组成。
  进入21世纪,在建项目协调领导小组及在建项目推进办公室履行职责,落实各项工作制度,不断加大服务力度,有效推进项目早日建成投产。
  二、服务工作
  2001年,与区内在建的17个工业项目单位建立日常联系,及时沟通、协调,做到专人负责,并建立信息跟踪及反馈系统。
  2002年,加大项目协调工作力度。推动大项目建设进度,保证工程顺利实施。对管委会确定的8个重点大型公建项目建设,简化办事程序,严格把握方案审查和质量监控;确保“形象年”确定的图书馆档案馆、国际心血管病医院、金融区、泰丰植物园、国际会展中心、标准足球场、市民广场、国际会议中心等重点项目顺利实施。围绕管委会中心工作,调整内部组织结构,加强招商部门人员力量,加快工业投资项目的施工建设,为外商提供高效率服务,完成以丰田项目为主的若干项目引进,保障巴特勒、柯达等新建外商投资企业厂房建设展开。
  2003年,与区内在建的13个工业项目保持日常联系,及时沟通协调。专人负责配合工业项目的招商引资,编制招商资料,使大冢食品饮料、村元电子、天津中创等一批项目落户开发区。仅建发局全年即参加项目谈判、招商会谈200余次,落实招商项目37项。
  2006年,拓宽服务渠道、提高服务质量。企业办理完开工手续后,建立信息库,以加强与企业沟通联系。制作在建项目协调服务卡,公布在建项目推进工作人员的联系方式、服务内容等,方便企业了解和联系。整合服务电话对外公布,为企业创造便利条件。开通短信平台,企业可以通过手机短信随时联系工作人员,工作日内24小时回应。定期走访并及时解决企业实际问题。走访奥的斯、PPG、恒杰电力、新泰电子等东区、西区和三小区的各种规模在建企业120余家次,服务约200次,解决企业涉及审批手续、能源供应、出入口开设、合同纠纷、建设补贴等各类问题约180件。
  2007年,建发局开拓工作思路,项目促进与服务质量再上台阶。将服务前延,促进项目落户及建设。编制《规划建设招商服务手册》,做到服务先行;修订《项目报建流程》,简化报建手续,缩短审批时间,发放《在建项目协调服务手册》,完善服务联系渠道,定期召开企业建设相关审批流程宣讲会,协助企业提前熟悉规划、建设、消防、环保、安全等各种审批流程。加强跟踪,做好在建企业协调服务工作。通过对在建项目资料汇总、现场摸底,建立《在建项目建设服务档案》,全面掌握每个在建项目进度安排、投资计划、需协调解决的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服务工作,建立稳定长效的服务机制。每周定期走访企业并现场解决企业实际问题,全年走访在建企业120余家次,服务约200次,协调、解决企业实际问题180件。
  2008年,促进招商配合服务,汇总开发区规划、发展、建设以及配套情况,完成接待标准PPT、招商服务手册制作以及开发区内主要招商项目汇总手册(现代服务外包产业园、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研发孵化产业区、现代服务区的项目基本情况、总体目标、规划布局、经济技术指标等)。根据相关部门招商进程,落实项目选址位置,动态更新预选址、已选址、预留地数据;统计区内现状、在建办公用房、研发孵化器、标准厂房的建设规模、结构、空置面积、租金以及物业费等相关数据,根据项目特点和需求,选取合适的供给方案;建立定期月报的长效机制,落实各企业联系人,每月对已上报办公用房、孵化器及标准厂房的变更资料进行统计汇总。编制《项目报建流程》《在建项目协调服务手册》,开发在建项目服务与管理网上平台,定期召开企业建设相关审批流程宣讲会,完善在建项目服务联系渠道。提高在建项目协调工作效率,实行专人负责,推动MSD、动植物检疫局办公楼、大火箭等工程进度。
  2009年,完成招商用房信息网上发布。将区内各类招商用房(包括办公、研发、厂房)信息链接至管委会政务网及相关网站专栏,实现招商用房供需主体的有效联系,每月对变更资料进行动态更新。针对区内标准厂房建设情况进行专题研究,对东区、西区标准厂房建设发展、保有量、供需情况进行分析,提出下一阶段发展策略,从规划上进行合理有效引导。
  2010年,加大项目协调推进力度,促进项目开工、投产与再扩建。专人负责,主动服务,相关部门相互协作,推进招商工作。根据项目需求和规划,查看选址地块,逐一落实项目选址位置,为投资者遇到的各种规划建设、土地等问题提供咨询。坚持项目至上理念,全力推动项目协调工作。在建项目协调推进办公室以“抓前期、保在建、畅运行”为工作指导思路,做好项目协调推动工作。主要措施包括:每月定期走访区内重点企业,了解企业建设情况,及时跟进,解决企业难题;通过开发区管理信息系统查询、电话沟通、现场专访等方式及时掌握企业建设情况,不断完善更新拟建、在建项目企业名单,落实跟踪服务;实行项目推动人负责制,由专业人员负责不同重点项目的推进,定期汇报,确保重点项目的进度;面向区内重点项目和协调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定期发行月刊杂志《协调动态》,形成有力的监督和宣传平台,助力于协调工作的深入开展;编制完成《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项目建设服务手册》,供企业免费领取。该刊物详细介绍企业落户开发区的各种手续办理办法,梳理开发区规划、土地、建设及水电气热等专项报建程序,并就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提示,方便企业,提高服务品质。以“解难题、促转变、上水平”活动为契机,全年走访企业180余家次,协调解决企业遇到的问题220余件。根据MSD区域、周大福滨海中心的施工配套要求,协调解决临时施工占地、道路封闭及MSD地下交通工程施工交通组织等问题;组织相关单位研究永旺商业广场的周边配套完善问题,保证其正常开业;协调解决会展酒店、滨海国际会议中心电力、自来水、热力等能源配套供应问题;推动俊安总部项目完成土地挂牌和设计方案报批工作,协调解决市政管线切改等问题;推动渤海钻探办公楼项目完成土地挂牌,相关部门协调完成项目土地平整清理;针对长城汽车、中森石油、尼罗石油、茂联科技等重点工业项目,光大银行、科技发展中心和亚历山大生物医药园等重点配套项目,万科、万通等住宅项目的个性问题,数次召开协调会和现场服务会,解决项目推进中各种难点问题,保障建设工程持续快速推进。
  第三节 企业运营服务
  一、服务理念
  2001年,开发区运营服务领导小组发挥协调服务功能,加强对企业的全方位、全过程服务,搞好企业后期运营服务,及时解决企业遇到的问题。
  2002年,管委会提出“发展、服务、管理”的政府职能,出台19项区域行政规范性文件,内容涉及产业促进、招商引资、科技发展、政务管理等方面。
  2003年,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并着力于实现政府职能由审批管理型向规则服务型转变。是年,提出为企业服务的理念:企业效益最大化就是政府追求的目标,企业的需要就是政府的服务方向,企业的困难就是政府工作的重点,企业的难点就是政府关注的热点。
  2005年1月24日,天津开发区成立企业服务中心,提升企业运营服务水平。企业服务中心是综合协调和牵头部门,担负着为入区企业后期运营服务职能,协调管委会有关处室、腔股公司相关部门和驻区有关单位共同为企业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及时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营造一流的营商环境。面向企业,服务企业,方便企业,服务一个点,创造一个面,解决一件事,疏通一条线。走访企业,主动为企业服务,按产业系统走访、按国别系统走访、按一个阶段集中暴露的共性问题走访。
  2007年6月1日,制定《天津开发区管委会服务指南和服务标准》。从指导思想、总体目标、服务规范、服务渠道、服务制度、服务标准6个方面做了明确规定,建立和完善为企业服务的长效机制。企业办理相关事项可依据服务指南相关信息直接联系管委会相关部门,也可通过一站式服务、电子政府、在建项目协调推进领导小组、企业服务中心(企业运营服务小组)、服务企业恳谈会、主导产业发展委员会、领导联系和服务企业责任制、现场服务等渠道和方式协调解决。
  2008年,开发区完善企业运营支持体系,优化区域综合投资环境。组织落实天津开发区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建设良好的诚信环境;完善区域政策、法制环境,建设高效的行政环境和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营造现代制造、服务和研发转化的专业环境;引进法律、金融、咨询、商贸、物流等服务机构入驻,形成有利于企业产品转化和技术发展的服务环境;完善制度化企业服务体系,建立健全企业服务应急机制和快速协调机制;加大现场服务力度,坚持和完善主动走访企业制度,及时了解和解决企业存在的问题;创建国际水准的商务、生活和工作环境,编制《外国人生活手册》,吸引更多涉外商务、生活等服务性机构入驻;健全外事工作管理制度,制定《外事管理规定》,规范工作流程;加强出入境管理,完善对外交流“绿色通道”,制定《出国(境)突发安全事件应急预案》。
  2010年,开发区进一步完善投资服务环境。坚持“服务也是生产力”“100—1=0”的服务理念,以服务促招商;强化企业前期设立、中期建设和后期运营全过程服务,坚持领导走访企业制度,加大现场服务力度,确保企业服务工作制度化、常态化;强化对龙头企业、大项目的服务,做好西区、南港工业区和三小区的延伸服务;加强与海关、检验检疫、外管等部门的协作配合,改进通关流程,优化通关环境;对开发区的规范性文件进行清理,共清理行政规范性文件63件,继续有效规范性文件39件,废止8件,修改16件;编制“企业服务300问”,企业服务工作更加透明、规范。
  二、服务举措
  2001年,建立对企业服务的有效机制,包括实行联络员制度、企业走访制度、企业沟通制度和企业非常问题解决制度等,并定期与不定期走访企业,协助其解决生产、营销各环节出现的问题。
  2002年,推动电子化海关建设,提高通关速度;营造大通关环境,疏通和北京机场海关的关系,首都空港绿色通道基本建成;推进现代物流行业发展,建成开发区第一个公共保税仓库;坚持走访企业制度,为大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提供专业化、个性化服务;建立高水平的政府呼叫服务中心,提供24小时不间断优质服务。
  2003年,做好大项目服务,并加大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力度,推出8项服务举措,出台服务企业规范与企业联络的8项制度。
  为中小企业服务的8项举措:坚持走访企业制度。企业运营领导小组办公室,坚持走访企业,随时协调解决企业运营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建立联系制度。开通与企业联系热线电话,及时对问题进行跟踪和回访,使问题得到较快解决。支持和引导中小企业用好用足优惠政策。完善产业链,提高中小企业为大企业的配套能力,推进支柱企业实施本地化战略,拓展中小企业发展空间。整合企业资源,为小企业提供便利,降低企业经营成本。营造大通关环境,提高通关速度。根据需要适时组织培训企业业务员。一视同仁,不论企业大小、属于哪类性质,凡是需要帮助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尽力为企业协调和解决,让企业满意。
  规范企业联络8项制度:日常走访制度。企业运营领导小组办公室人员负责日常走访企业工作,每年走访企业200家以上。领导挂钩制度。每年管委会主任、副主任根据分管工作的行业性质,带2—3个相关部门负责人,服务定点挂钩3—4家企业。跟踪回访制度。热线联系制度。企业运营领导小组办公室与管委会呼叫中心保持24小时全天候联系,企业有需要解决的问题,可拨打企业运营领导小组办公室电话,也可由呼叫中心受理后,再转至企业运营领导小组办公室。前提介入制度。新建企业在投资谈判阶段,管委会相关部门和驻区相关职能部门即介入,对所管业务范围进行直接的联络与服务,以保证企业在初创阶段少走弯路。企业运营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将“联系函”和《企业运营指南》手册交至经发局(工商局),当新企业在开发区落户、领取营业执照时,一同将“联系函”和《企业运营指南》手册交给企业,以便使企业及时与企业运营领导小组取得联系。调查研究制度。管委会每季度组织中小企业或产业配套企业及政府相关部门召开恳谈会,提供企业与政府面对面交流平台,掌握和解决企业带倾向性问题。集中培训制度。在新政策出台或新办法实施后,及时在网上发布,邀请相关部门负责人或有关专家,组织企业有关人员进行集中培训。如必要,协助龙头企业培训为其配套的中小企业相关人员,整合中小企业资源,提高配套能力,促进中小企业做大做强,促进企业本地化战略实施,促进支柱产业快速发展。工作报告制度。坚持月报制度,定期将每月走访企业情况、突出问题、典型事例、问题反馈、下月重点板块工作安排汇总再上报。特殊情况或紧急情况随时报告主管领导和相关部门。
  2004年,以建立“服务企业恳谈会”“服务企业接待日”为契机,把为企业服务制度化、例行化,从制度上推动开发区投资环境的改善。
  2006年,推出新的服务企业8项联络制度:定期访问企业制度;大企业跟踪服务制度;协调海关、工商、税务等“窗口”单位解决企业难题制度;外资企业总经理秘书联系和信息沟通制度;服务企业局长接待日制度;政策与商务信息服务制度;设立大项目专门服务组制度;定期召开“服务企业恳谈会”制度。是年,企业服务中心走访企业300余家,涉及电子通讯、机械制造、生物医药化工、食品饮料等领域,沟通和解决企业共同关心、关注和关联的问题。
  2009年,出台帮助企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组织全体副处级以上干部一对一联系企业,为企业解决问题567个;帮助企业开拓市场,促进区内企业间产品对接,300余家企业实现产品相互采购;加大政府采购区内产品力度,政府投资项目采购区内企业产品和服务近2亿元。此类措施增强了企业与开发区共渡难关的信心和决心,许多企业逆势增资扩产或制定新的发展计划。是年,开发区推动行政事业性收费政策落实,全面清理涉企收费,实施“免收费登记卡制度”,打造“全国最低行政事业收费区”;成立政策兑现服务办公室,为企业提供政策咨询与兑现“一站式服务”;整合区域法制新机制,依法维护企业、公民合法权益,发放《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法规及规范性文件》5000册,重新修订、废止行政规范性文件3件。
  2010年,管委会加强与海关、商检等单位沟通协作,以保税物流中心封关运行和海关诚信企业分类管理为契机,为区内企业提供便利通关环境;帮助企业拓宽融资渠道,整合现有银行和金融类企业资源,为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运用由担保中心、政府、银行、企业共同参与的融资担保模式,为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全年实现贷款担保总额3.5亿元;提高行政审批效率,贯彻“一窗接件、双限时、效能登记、帮办领办”工作机制,简化行政审批程序;设立“24小时开门服务接待处”,随时受理来电来访;推动网上事项办理,政策兑现事项实现全部在线受理。全年走访企业163家,解决劳动用工、交通运输、市场开拓、通关速度、治安管理、电力和燃气供应、员工住宅等问题72个。
  第三章 公寓
  天津开发区系产业支撑的后发区域,资本、产业、人才三者同时持续注入成为其永续发展的基本前提条件。就业人口中流动人口占比高成为开发区的一种人口常态。解决外来务工人员,企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各种高级人才的居住需求是天津开发区投资环境的重要内容,是投资促进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天津开发区加快蓝领公寓、白领公寓、高级人才公寓建设,并建立政府监管、职能部门各司其职、资产公司自主运营、入驻企业和员工协同配合、注重公寓文化的管理工作模式,受到中外投资者高度评价和热烈欢迎。
  至2010年,天津开发区共有蓝领公寓12座、白领公寓2座、高级人才公寓2座。
  第一节 公寓设立
  一、蓝领公寓
  天津开发区经济快速发展,对外来务工人员需求不断增大。1991—2000年,外地到开发区务工者年均净增2500人。管委会适时提出,加快公寓建设和投入使用,为企业排忧解难,为外来务工人员建立“职工之家”;强调:要把公寓建设作为改善投资环境、促进招商引资的重要事项抓紧抓好;并决定,公寓建设先从蓝领公寓入手,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居住问题,逐步开发高级人才公寓、白领公寓,满足多方面需求。
  1993年4月,天河公寓建成并投入使用,拥有床位2600个,是为天津开发区首座蓝领公寓。1997年,2座蓝领公寓建成并投入使用:是年8月,天海公寓建成并投入使用,拥有床位5536个;是年11月,武清达成公寓建成并投入使用,拥有床位1500个。
  2003年,建成并投入使用的蓝领公寓3座:是年4月,微电子公寓建成并投入使用,拥有床位24278个,系天津开发区容量最大的蓝领公寓;是年11月,天江公寓、西区海燕公寓建成并投入使用,分别拥有床位1.2万个、8600个。
  2004年11月,东区国翔公寓建成并投入使用,拥有床位14018个,是为天津开发区容量位居第三的蓝领公寓。
  2006年,建成并投入使用的蓝领公寓3座:北区公寓(2006年1月)、武清逸成公寓(2006年8月)、西区国翔公寓(2006年11月),分别拥有床位1380个、3360个、8000个。
  2008年,建成并投入使用的蓝领公寓3座:天泽公寓(2008年1月)、天滨公寓(2008年8月)、天润公寓(2008年12月),分别拥有床位2784个、14872个、8032个。天滨公寓系天津开发区容量位居第二的蓝领公寓。
  2009年,天津开发区首座蓝领公寓天河公寓不再使用。
  至2010年末,天津开发区共有蓝领公寓12座,形成所辖东区、西区、三小区等均有蓝领公寓的布局,共拥有床位逾10万个。
  二、白领公寓
  进入21世纪,管委会在抓紧蓝领公寓建设的同时不失时机地抓好白领公寓投建工作。白领公寓的服务对象主要为企业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高级技能人才。
  2007年5月,瑞嘉白领公寓建成并投入使用,拥有床位396个。
  2010年1月,瑞馨白领公寓建成并投入使用,拥有床位1858个。
  至2010年末,天津开发区拥有白领公寓2座,床位2254个。
  三、高级人才公寓
  2001年3月,翠亨公寓建成并投入使用,拥有床位145个;2008年11月,银珠公寓建成并投入使用,拥有床位177个。至2010年末,天津开发区拥有高级人才公寓2座,床位322个。
  天津开发区高级人才公寓服务对象为:占所在企业股权比例不低于10%的高级人才;回国创业或在天津开发区从事国际领先技术研发工作的高层次海外留学归国人才。
  第二节 公寓管理
  一、管理机构
  2004年前,开发区劳动人事局对公寓管理实施业务指导,由公寓投资运营方实行具体管理。
  2004年,开发区劳动人事局人才开发科充任公寓(主要是高级人才公寓)行政主管部门。
  2008年,开发区劳动人事局就失业与公寓管理科成立,为公寓行政主管部门,对蓝领公寓、白领公寓、高级人才公寓等各类公寓实行全面管理。
  2010年7月,开发区劳动人事局公寓管理科成立,系公寓行政主管部门,对各类公寓实行监管。其主要职责为:负责制定开发区蓝领公寓、白领公寓、高级人才公寓、政府公屋管理制度;受理非政府投资公寓的职工公寓资格认定;审批非政府投资职工公寓运营补贴;发布职工公寓租金指导价格;对企业申请入住政府投资公寓予以审批;配合公安、安监、消防和卫生防疫等部门,实施公寓安全检查监管;开展企业住宿满意度和需求调查,对公寓软硬件环境进行监督,并适时提出完善要求。
  开发区劳动人事局实施公寓管理侧重点为:坚持调研并提出改进意见。每年5月和10月,分别对入住蓝领公寓、白领公寓、高级人才公寓的企业进行公寓住宿满意度及需求的调研,并出具调研报告,反映公建设施设备、服务项目、服务质量、居住环境等情况,提出改进管理的可行性建议。加强安全监管。印发公寓安全工作文件,召开公寓安全管理专题会议,对公寓安全管理工作提出阶段性要求。会同区公安、消防、卫生防疫、城管、安监等部门,于春节、“五一”“十一”等假日前对各公寓进行安全检查,找出问题,促其整改。组织公寓进行消防模拟演练(每次演练培训不少于500人次)。开展公益性培训。开展公寓公益性系列专题培训,开展“劳动合同法专题讲座”“公寓普法流动课堂”等专题教育,坚持向入住公寓员工提供心理、法律咨询等服务,开展文艺汇演、露天电影、趣味运动会等公寓文体娱乐活动。2010年,印发《关于加强对开发区公寓住宿员工人文关怀的通知》,要求各公寓对入住公寓员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其多方面感受和需求,防止极端事件发生。是年,完成公益性培训278期,培训1.52万人;开展“关爱外来务工青年——为你减压、保障职工合法权益”系列活动,建立心理咨询服务站,先后为76人进行心理疏导和减压工作,收到明显效果。
  二、管理模式
  自2001年始,管委会对公寓管理模式进行探索,逐步形成政府监管、职能部门各司其职、资产公司自主运营、入驻企业和员工协同配合、注重公寓文化建设的管理工作模式。
  政府监管 管委会责成劳动人事局负责监管公寓,劳动人事局设专门科室具体实施监管工作,主要是制定管理制度,提出管理工作的任务和要求,做好相关审批和认定工作,等等。
  职能部门各司其职 公安、消防、安监、卫生防疫、流动人口管理、教文卫生等部门,按其职责对公寓开展工作,提供服务,形成“齐抓共管”格局。
  资产公司自主运营 资产公司系指公寓投资方。资产公司对所投资建设的公寓实行自主运营,实施具体运作和管理,同时接受政府监管,形成政府、资产公司密切合作格局。并实行对开发区企业“只租不售、政府限价”原则,以优化区域投资配套环境。
  入住企业和员工协同配合 入住公寓的企业员工遵守公寓管理规定,接受政府及相关部门监管,服从资产公司运营指令,把公寓管理落到实处。
  注重公寓文化建设 2005年始,各公寓相继建立艺术团、舞蹈队、篮球队、模特队等文体组织;开展运动会、棋牌赛、征文比赛等文体活动;逢大月31日,举办“欢乐31·社区总动员”系列活动;“外来工运动会”“暑期电影放映月”,成为深受喜爱的文化品牌。
  三、相关政策
  2007年,出台《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高级人才公寓管理规定》,规范高级人才公寓入住条件、申请程序、费用支付等管理细则。
  2008年,出台《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职工公寓管理暂行办法》,规范公寓规划建设、公寓认定、运营管理、物业管理、运营补贴等管理办法及其标准。
  2009年,出台《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政府公屋管理暂行办法》,规范政府公屋(系外来务工人员家庭入住公寓)规划建设、运营管理、物业管理、能源缴费标准等实施细则。是年,出台《天津开发区公寓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应急预案》,建立公寓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规定公寓安全检查、整改措施,应急处置、恢复重建办法等。
  第四章 招商引资
  天津开发区横向围绕产业发展规划,瞄准国际知名跨国公司、大集团、产业龙头企业,谋划招商布局,组织专门人员紧盯项目,促成其在开发区投资;纵向进行配套招商,延伸产业链条,形成“引进一个,带来一片”的招商格局。并实现投产达产一批、开工建设一批、储备申报一批的良性循环。着力吸引附加值高、投资密集、属于主导产业的项目入区。主动出击,着眼、着力于财富500强和行业领袖企业。提高利用外资规模和层次,提升项目质量和水平。树立“天津以外都是外”的观念,坚持外资、国资、民资三资并举的投资促进战略,以产业配套为重点,既注重吸引外资,也挖掘国内资金潜力,吸引国内投资,使开发区企业结构更趋合理、稳定。内联招商以调整产业结构为重点,围绕优势产业,明确产业定位、确定引资方向。坚持不论大中小、不论内外资、不论所有制,坚持“好”字当头,积极引进,落实引导内资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放开领域,放宽条件,放手发展,推动内源性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第一节 招商活动
  一、招商思路
  2001年,天津开发区秉承“投资者是帝王”“让投资者赢得利润”的理念,探索利用外资的新思路,拓展项目渠道和项目源,强化重点产业鼓励措施,营造符合国际标准的投资环境,提高服务水平,降低企业投资和运营成本,招商引资继续保持在全国开发区的领先地位。
  2002年,天津开发区制定板块式的,不分内外资、所有制,按产业梯度优惠的新的产业促进政策体系,使之更加符合国际惯例和开发区产业发展趋势。
  2003年,组建投资促进中心,整合各类招商资源,提高招商专业化水平。采用“产业+语言”的矩阵式招商格局,探索招商引资新思路,加强对在谈项目的跟踪和促进,建立及时通报制度;把精力聚集到抢抓主导产业、龙头产业和产业配套链上,为投资者营造更为完善的产业环境,将开发区的主要产业做大做强;对重大在谈项目,采取专人负责、全程跟踪的方式,把项目层层分解,落实责任。
  2004年,改善和提升招商体制和机制,实现全区全员招商新势态,推行政务公开,建立政府网站、服务热线、呼叫中心等各种政务公开平台,形成政府与社会各界互动的新型行政运行机制。
  围绕开发区的主导产业、主要企业和主要产品,做好配套工作,提高配套能力,延长产业链,形成集约优势。既设法弥补过去在手机等电讯产业配套不足问题,又抓住汽车行业大发展的机会,大力推进,做大做强开发区的汽车产业配套。纵向上,做好主导产业和企业的上下游配套工作。在上游,支持企业设立研发中心,开展研发工作等;在下游,支持企业在开发区设立销售中心、采购中心等。横向上,在加工制造环节,把各类原材料、零部件的生产配套引进来,使开发区产业结构不断深化、产业链条不断延长。研究和追寻开发区已有企业的上下游产品和配套企业,有计划、有目标、有针对性地组织招商,逐家逐项地把这些企业、产品和项目吸引到开发区来。
  2005年,作出“形成全民招商势态”统一战略决策,招商战线明确各部门间在不同领域招商工作互相交叉配合的发展方向,形成在专业领域不断深化的招商工作模式。在现代服务产业、环保产业、金融产业、房地产产业、科技及研发领域、基础设施领域,以各专业主管部门为主、经发局参与配合的方式,开展招商活动。
  根据天津市和开发区在国际产业结构梯度转移中所处的位置,制定招商项目的准入门槛。控制技术水平低、资本密度低、土地利用率低、能源消耗高、环境污染大的项目引进,着力吸引附加值高、税收多、投资密集、属于主导产业的大企业和配套企业入区。根据FDI的新趋势,着力吸引跨国公司正在大量转移的服务外包业务,成为其在中国的承载基地。把握优惠政策尺度,将最优惠的政策给最好的项目,围绕开发区电讯、汽车等主导产业,以产业规划为指导,按图索骥,集中力量开展定向招商,改变过去随机式引进项目,改变被动接受投资项目,改变由项目方对开发区进行比较和选择的被动局面,从根本上掌握招商的主动权。实现招商引资的重点由注重项目数量、规模向更加注重项目的质量转变。
  着眼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着力引进对支柱产业有主导和升级作用的项目;着力引进能够增强中心城市辐射聚集功能的现代化服务业项目;着力引进确保可持续发展的高新技术项目;着力引进龙头企业配套的产业链项目;着力引进能够大幅度增加地方财政税收的项目。以先进技术为主导,推进新一轮嫁接改造调整,着眼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整体经济水平,引进当代先进技术和知名品牌。围绕支柱产业,引导配套企业聚集,壮大工业支柱产业群。开发核心技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项目落户。
  抓住全球服务外包转移的机遇,探索承接跨国公司的服务外包新途径,发展高附加值的服务业。抓住天津市实现“服务业突破性发展”的机遇,结合开发区特点,着重发展为现代制造业服务的现代物流、会展、金融服务等第三产业,以增强第三产业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2006年,按产业规划思路,运用专业化思维制定具体产业招商策略:有针对性地开拓和维护电子信息产业渠道,锁定招商目标,实行定向招商。根据开发区汽车机械产业现状,延伸和完善产业链。加大定向渠道开拓,做好重点项目促进,抓住生物医药项目。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开拓服务外包等服务型产业。借助招商网站平台,为招商提供专业化分析和一体化信息服务。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加强对外资的产业投向引导,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加强对开发区主导产业和主要企业的研究,形成差异化招商氛围,从以发展加工业为主向发展现代制造业和承接国际服务外包转变,从注重规模效益向注重质量效益转变,从偏重技术引进向注重消化吸收创新转变。完善招商代理、招商渠道建设,加强泰达投资网建设,提升电子化招商水平。建立全民招商体系和责任考核机制,分解招商指标,明确招商任务,落实招商责任,为招商引资工作提供制度化保障。
  利用国家加快滨海新区发展的战略机遇,加大宣传造势,塑造品牌概念,吸引更多经济要素在开发区聚集。瞄准大公司、大集团、大项目,挖掘项目源,引进龙头项目。做好区内跨国公司的增资扩产工作,促进新花冠轿车、三星手机扩建等项目的达产,按图索骥引进其配套商,完善产业链条。引进民营资本和中小企业,加大现代服务业、环保产业、金融产业、科技及研发领域的招商力度。
  2007年,适应产业结构调整新形势,创新招商模式。按照产业规划制定招商目录,定向招商。进一步推动“行业+地区”的矩阵式招商。完善招商信息化系统,为招商提供专业化分析和一体化信息服务。在金融领域开展工商登记创新。
  以产业为导向,重点开展区域招商,达到矩阵引资效果,有计划地策划好出访、拜访、走访活动,借力市领导高层出访活动,拓展招商引资的广度与深度。加强对开发区大公司客户的走访,紧抓其增资或新投项目,有的放矢地进行重点行业潜在新客户公司的拜访工作。在国别区域上,明确亚洲侧重日、韩、新加坡(与滨海新区大合作)与印度(服务外包业),借助日本瑞穗银行、东京三菱银行在开发区设立分行、支行的契机,共同举办针对其客户的宣传活动。欧洲侧重德、英、法、丹麦及意大利,通过各种策划活动加强与上述各国驻华使馆商务处、商会组织、行业协会、贸易促进机构等合作。以美国为主导方向,有计划地参与各种行业的会议、会展与论坛。
  2008年,创新招商思路,拓宽合作渠道,加强与国家部委、市有关部门和各行业协会的联系,及时掌握政策和项目信息。发挥网络招商优势,整合招商信息,开拓新项目源,加大项目跟踪力度,健全项目负责人制度,提高谈判水平。以延伸和完善产业链为目标,推行产业化招商和后期招商。利用会展、各类大型活动,进行招商推广宣传。开展国别招商、重点项目招商和“行业+地区”的矩阵化招商,形成立体化招商格局。
  制定开发区支柱产业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挖掘优质项目和企业;在环保和土地集约利用等方面严格把关,提高现有可支配资源的利用率;修订“十一五”产业规划,制定针对不同产业的投资促进实施方案。引资方向为:进一步壮大制造业规模和总量,打造全国最高水平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深入挖掘开发区已形成优势产业的发展机会和发展潜力,在产品门类和产业领域方面进一步做深做广;大力培育航天航空、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壮大产出规模,加速吸引高端产业价值链;落实产业发展“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的总体要求,提升产业能级。
  加强现代服务业招商力度,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落实市政府促进服务业发展的30条意见,加快以金融、服务外包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引进一批大型、超大型贸易集团、大型企业运营中心、地区生产资料交易市场。发展物流、软件、咨询、会展、中介等生产性服务业,推进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和创意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以滨海新区金融改革为契机,加大对银行、保险、基金等金融产业的引进力度;以天津滨海服务外包产业园为载体,引进创意产业、软件开发及金融后台等服务外包项目;发挥保税物流中心(B型)、泰达保税仓、西区非保税物流园区的功能作用,引进一批大型知名物流公司和贸易公司入驻。
  2009年,在项目分析判断和项目优惠政策上做出与资本市场发展相适应的重大战术调整;拓展项目渠道和项目源,加大对项目主渠道培育的力度;加强对在谈项目的跟踪和促进。调整内部招商机制,形成按产业招商的基本格局,提高招商效率。顺应项目运作方式和开发区的产业发展方向以及招商引资工作新形势要求,调整内设机构,所设科室以产业为主,兼顾目标客户地区性,突出体现产业专业人员加语言专业人员的特点,并推出销售主导型的招商模式。
  坚持项目是生命线的理念,将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作为重中之重,推动“外资、国资、民资”同步发展。调整招商体制,整合招商资源,充分发挥产业招商效能,形成按九大产业进行专业化招商的新格局;创新招商策略,强化以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以市场换取投资、以载体吸引投资、以合作促进投资。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大项目好项目成为区域发展的强大支撑。
  创新招商方式,以市场吸引投资。深度挖掘和整合天津市、滨海新区和开发区的潜在“市场资源”,充分利用现有市场资源,吸引相关投资项目,组织“产品对接”活动。针对因资金问题无法开展订单生产、二期建设甚至暂缓停滞的大项目,采取金融调控手段,根据项目需求提供“融资租赁利息差额补贴”“项目建设资金贷款贴息”等支持;对于政府主导的企业或国资机构利用多种资源跟投,与项目共担风险,撬动大项目启动和推进。
  2010年,对招商体制实施改革,成立投资促进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按国别、产业方向设立投资促进一至四局,形成招商推动合力。通过一系列改革,使招商人员不仅成为“招商专家”,也成为“产业专家”,成为能够与先进产业直接对话的“精兵强将”,使开发区招商引资工作迈上新台阶。
  优化招商工作机制,引入外部力量,形成政府、企业、中介机构紧密合作的招商工作新格局。开拓国家、天津、滨海新区各层面招商新渠道,利用产业政策优惠和产业布局调整的新机遇,为开发区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更高的平台支持。紧盯国家产业政策动向,制定出台针对电子、汽车、石化、装备等主导行业的专门促进政策,完善招商政策体系,保持政策竞争力。细化招商实施方案,健全项目负责制,提高招商针对性和精确性。强化招商绩效考核机制,探索并尝试资源投入与招商成果挂钩的考核办法。
  丰富招商手段。结合产业规划,举办国际制造业(手机)配套采购洽谈会、汽车零配件展、风能配套会等20余个高水平、高层次会展和论坛。依托各类论坛、展会、大型活动,加强招商推介。贯彻“三资并重”“天津以外都是外”的招商理念,着重瞄准跨国公司和大型国企、民营大公司,主动出击,吸引更多大项目、好项目入驻开发区。发挥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基地效应,引进ITO、BPO等服务外包企业。根据开发区制订的阶段性产业引资战略,按照具体实施方案推动相关产业发展规划的实施,对到访项目认真分析、严格甄选,构筑区域绿色发展新模式,全面打造“中国新经济平台”。挖掘既有项目“增量”,扩大利用外资,重视内资项目引进,形成外资、国资、民资共同推动区域发展的新局面。
  二、产业招商
  天津开发区着力主导产业招商,强化产业聚集效应,以延伸产业链为目标,引进配套厂商,形成政府培育产业、产业带动企业的良性格局。2001年,全区形成电子通讯、医药化工、机械制造、食品饮料等四大支柱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784.65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90.7%。至2010年,电子、汽车、装备制造、石化、食品饮料、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航天、现代服务业九大产业构架基本形成。以电子信息、汽车为代表的产值逾1000亿元的产业集群,以金融、物流、商贸、信息以及总部经济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聚集程度显著提高,形成相对成熟和完善的产业链条,龙头企业和大项目高密度聚集,并拥有大量为制造业提供配套和服务的企业。产业优势已成为开发区核心竞争力。
  2001年,天津丰田汽车项目一期投资4亿美元,生产2.5—3.5升中高档轿车,最终生产能力达到30万辆/年,开发区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随着丰田树脂部件、丰田冲压部件、东海理化汽车部件、爱信车身零部件等一批汽车配套项目和新大洲本田摩托有限公司落户,开发区汽车产业开始起步。日本三洋投资生产移动电话,拉动电子通讯产业进一步延伸。
  2002年,天津丰田汽车投产,标志着开发区汽车产业形成。美国安施、索泰、百立德,英国莱尔德,日本村元、柴田,韩国彼特恩,新加坡赫比,台湾勤茂等一大批配套项目设立。天津开发区以摩托罗拉、三星、丰田等大企业为龙头的配套产业群逐渐成形,产业配套能力得到加强,产业聚集度进一步提高。服务业招商取得新进展,韩国三星集团投资的三星物流、法国雅高集团建立的宜必思酒店、美国哈里伯顿石油服务项目以及内资的大田仓储等一批大型服务业项目相继设立,推动开发区第三产业发展,对优化产业结构,完善投资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天津中新药业中药产业园、华立达生物制药等项目入区,开发区生物医药产业开始启动。是年,开发区提出并大力推进“科技招商”,一批高科技含量项目落户。天津强芯芯片设计公司分别与摩托罗拉和南开大学合作,成立摩托罗拉强芯和南开强芯公司;霍尼威尔在开发区设立研发中心,多家知名企业和一批跨国公司研发中心成立或抓紧筹建;南开大学所属化工类研发基地、科研成果和精细化工企业的孵化基地和化工产业化基地“南开大学化工产业园”成立。一个由内外资研发中心、高新技术孵化器、产业化基地为载体,以日益完善的投融资渠道、人才激励机制、优惠政策为支撑的科技产业体系在开发区初步形成。
  2003年,实施产业链招商,围绕主导产业和重点项目,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吸引配套企业入区。经发局突破以往的工作模式,根据重大项目的类别分别组建7个项目小组,为重大项目进行配套招商。
  汽车产业配套链逐步形成。丰田配套小组人员抓住该项目开工上马时机,促进丰田配套工作,面临周边小区巨大竞争压力仍使当年成为引进丰田项目最多的一年,万顺昌汽车配件、敏信汽车零配件、英泰汽车饰件、出光润滑油、布莱史塔粉末冶金等大项目纷纷入区。韩国现代汽车配套小组推动在逸仙园成立“汽车配套工业园”,并通过完善的服务和良好的投资环境将韩国平和系列汽车配套项目引入,成功为开发区开辟新的项目源。
  电子行业产业链进一步延伸。英保达项目配套小组促成英保达公司增资5000万美元在开发区购地建设在华最大规模工厂,促成“英保达电子工业园”建设,并全面参与对其配套商的引进工作。韩国大德电子、可立新,新加坡赫比模具,台湾佳兴材料等一批企业的设立,加强了天津开发区电子行业配套能力。
  做好“三个三”工程,以泰达为品牌,在电讯、汽车、生物等三大产业各举办一个展会、发起一个论坛、建设一个网站,并列入每年工作计划,长期坚持,提升开发区品牌效应,促进此类行业的发展要素向开发区流动、聚集,使开发区成为其产业的研发中心、生产中心和零部件交易中心。
  2004年,开发区聚焦力量抢抓主导产业、龙头产业和产业配套,将区内主要产业做大做强。对重大在谈项目,采取专人负责、各相关部门组织项目推动组全程跟踪等方式,实行项目层层把关,解决客户提出的各类问题。以一汽丰田整车入区项目为契机,注重完善汽车产业链,有20个新批准项目属于汽车配套产业,其中14家为丰田项目配套。将电子产业延伸至汽车电子领域,新批项目中有20家从事电子元器件生产。摩托罗拉汽车电子、丰田通商钢业、丰通汽车零部件、日邮振华物流、虹冈铸钢、双叶协展机械、三荣汽车部品、韩国万都、现代高新电子、格拉默车辆内饰等一批汽车配套项目建立,汽车产业链不断完善,汽车配套企业达到75家,其中,丰田配套商45家。三星视界移动、韩国宝星电子、新加坡裕廊科技等企业入区,加强了移动通讯产业聚集。化工主导产业项目纷纷入区,迈劲制药、东海炭素、达一琦精细化工、积水化成品、裕年生物制药、卡博特化工等多个极具带动效应的企业落户化工区。
  2005年,开发区注重对电讯、汽车、制药、化工等产业招商,根据中国重化工产业再度崛起的形势,抢抓机遇,促进开发区化工行业发展。对已成型或已落户的主导产业和行业加强二级产业和行业的招商,对项目采取“我选它”的思路,围绕主导产业定向招商。在新批准项目中,有电子产业项目27家,化工产业项目21家,机械产业项目12家。是年,在增资项目中,有电子产业项目28家,化工产业项目25家,机械产业项目15家。以一汽丰田二厂建成投产和丰田皇冠轿车下线为主要标志,汽车产业聚集效应呈现,汽车产业配套项目达到94个。
  2006年,坚持发展现代制造业的主攻方向,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做大做强做优主导产业。以各产业规划为指导,修订相关产业促进政策,推动产业集团化、基地化和链条化向纵深发展。注重发展壮大电讯产业,着力引进处于科技前沿地位的新型显示器、新型数码电子和高附加值的新一代电子通讯产品入区。以丰田三厂、丰田发动机项目为重点,促进汽车整车和零部件业的聚集。以精细化工为重点,做好化工类项目的促进工作。以生物芯片产业化、中药产业化为重点,推动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汽车产业新增大陆、锦湖轮胎等16家企业,电子元器件产业新增比亚迪电子等19家企业,机械产业新增奥的斯电梯等9家企业,生物医药产业新增沙东生物制药等11家企业,食品产业新增嘉吉食品等13家企业。肯纳金属、维斯塔斯等新材料、新能源项目建成投产,开发区新兴科技产业初具规模。
  适应现代制造业发展需要,制定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利用已经建成的金融街和正在建设的CBD,引进和发展金融服务业、咨询服务业和高档商业。启用保税物流中心(B型),发展现代物流业等第三产业。利用滨海国际会展中心,推动会展业发展。
  是年,新批药明康德、瑞博强芯、渣打银行运营中心、摩托罗拉全球会计服务中心等服务外包项目,引进天津港财务公司等金融项目,滨海中日能源等中介服务企业入驻,为开发区现代服务业规模壮大和业务范围扩展积累丰富资源。相继引进渤海银行滨海分行和天津市商业银行开发区分行两家一级分行,华夏银行、民生银行等全国股份制银行设立营业机构,开发区金融业结构得到显著提升。新兴服务业项目增长迅速,新批金融、服务外包等新型服务类企业35家,占全年新批项目的16%。
  2007年,继续完善主导产业。以移动通讯、新型电子元器件、视像设备、汽车电子和微电子为主体的电子通讯产业完成产值1643.99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49.1%。以汽车、装备制造为主的机械产业产值首次突破1000亿元,达到1086.24亿元,比上年增长53.1%,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32.4%。新批项目中,汽车产业链中新增飞马岛本汽车部件、双林汽车部件等企业;电子产业链中新增科特诺电子等企业;机械产业链中新增太钢大明金属制品等企业。电子、汽车、机械、化工、生物医药、食品等主导产业链进一步延伸,全区电子、汽车、机械、生物医药、化工、食品等支柱产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3079.88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91.9%,对全区工业总产值的贡献率为81.3%。
  金融、服务外包、现代物流等新型服务业得到拓展,产业结构逐渐优化。渣打银行、花旗银行等5家银行机构,亿润投资行、嘉德投资行、渤海金石投资基金、工商银行金融租赁公司等金融机构,摩托罗拉财务中心、光大银行滨海综合运营中心等金融后台机构落户开发区,全年金融项目认缴资金150亿元。以腾讯数据处理中心、大连华信、文思创新、博彦科技等为代表的一批服务外包项目,以天津港海丰保税物流、同方环球(天津)物流、世能达物流等为代表的一批现代物流业项目聚集开发区。
  2008年,坚持完善和发展主导产业,着力推动新的优势行业逐步壮大。全年新批项目中,汽车机械类、生物医药类、电子通讯类占前三位,继续呈现支柱产业的领先趋势。以新一代运载火箭为代表的航天产业,形成产业聚集效应;以膜天膜、京瓷太阳能、东邦铅资源为代表的新材料、新能源和生态环保产业初步形成规模;引进国内外大公司、大企业、大科研院所的研发中心,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
  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开拓服务外包等服务贸易型产业。重点从3个方面开展工作:从信息源头开拓第三产业渠道。拜访重点客户CSC中国区总部、中国人保集团总部、IBM中国区总部、建设银行总行、美国黑石基金,与之建立密切关系。通过大量组会和参会开拓服务外包市场。筹划组织第二届中国企业国际融资洽谈会、天津滨海服务外包产业园项目说明会,参与印度NASSCOM年会、大连软交会、中国服务外包交易博览会、深圳高交会等,通过不同层面、不同渠道,推介天津开发区服务贸易市场契机。促进在谈项目迅速向成熟转变。重点推进金融、服务外包、基金公司等项目注册或签约。全年新批服务类外商投资企业83家,占全部新批企业的65.87%,合同外资金额23.84亿美元,占全部合同外资金额的76.43%。该类产业聚集,反映了开发区在工作、居住、医疗、教育、卫生等方面的总体环境不断提升,受到外界的广泛认同,促进天津开发区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和优化。泰达发展、国电海运、尚邦租赁等项目落户,标志着开发区现代服务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2009年,发扬以商招商传统,通过与区内企业保持紧密联系,追踪获取行业动态和上下游企业投资意向,扩大招商渠道。对在开发区还未形成聚集效应但已形成市场需求的产品,对行业内企业列出具体名单,依托区内企业和各种渠道实现上门招商。促进电子信息、汽车机械、生物医药、食品饮料4个支柱产业发展升级,推动装备制造、航天、新能源新材料、石油化工等4个新支柱产业快速成长。服务业发展载体不断完善,以金融、服务外包、物流、贸易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项目保持大幅增长趋势,第三产业全年新批外资项目92项,增资项目24项,合同外资金额37.77亿美元;新注册内资企业577家,新增注册资本191.7亿元。
  2010年,按照横向做大产业集群、纵向延伸产业链的发展思路,推动传统产业由成本优势、比较优势向技术优势、创新优势转型升级,提高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和附加值。在支柱产业投资促进实施方案中,均有各个产业参加各种国内外行业论坛和活动计划。注重与各活动主办方建立良好的互动合作关系,共同分析、筛选重点客户,加强沟通和交流,推进渠道拓展和重点项目攻关。主动拜访国内外目标客户,通过上门主动解决问题,推动项目进展。至年末,招商引资成效凸显。
  电子行业投资规模居首位。新批项目有摩托罗拉移动通信技术(中国)有限公司投资9000万美元项目、连展科技增资600万美元扩产项目、ATMU通邮集团增资6000万美元项目。富士康三器项目7月签订投资协议,11月1日投产,项目规模从7月签订协议的60亿美元扩大至110亿美元。韩国三星集团的龙头带动作用继续显现。三星通信研发中心设立,三星LCD模组、三星电机MLCC、三星LED等大项目增资,使聚集三星战略初步达到预期效果。
  装备制造业吸引一批大项目、好项目。一汽丰田和长城汽车整车项目吸引了瑞士联合轮毂、哈尔滨艾瑞集团等海内外知名企业。浦铁二厂投产,一汽丰田汽车研发中心、小丝车灯、一汽夏利内燃机、牧野机床技术中心、江西上饶新能源客车等投资项目洽谈并表示落户天津开发区的意向。
  新能源及低碳经济产业逐渐形成。Excel、卓尔泰克、菲尼萨光电、威苏威耐火材料、科尔摩根传动系统、林洋太阳能电池组件、SBL混合动力电池、吴羽化学锂离子电池、安川电机等项目均表示落户天津开发区。
  生物医药产业迅速增长。凯莱英西区原料药和制剂、药研院泰普药品西区生产基地、科里净水器增资等36个项目完成注册或签署投资协议,投资总额约6.6亿元。瑞奇外科器械、石药信汇年产20吨头孢妥仑匹酯首仿原料药、雷可德高分子扩建等项目年内开工建设。
  现代服务业多元化发展。股权基金、融资租赁、金融服务后台等特色金融产品加快聚集。年内新设及增资基金企业211家,认缴出资额167.3亿元,实缴出资额41.8亿元,国家发改委备案的22家基金企业中13家为开发区企业,全国首家外资消费金融公司——捷信消费金融(中国)有限公司在开发区注册并开业。永旺大型购物中心、伊势丹百货店、喜来登酒店等一批国际知名商贸类企业进驻。现代物流仓储快速发展,保税物流中心正式封关运行,中海华润航运增资项目、泰奥石化物流项目等相继注册。中介服务、咨询、设计、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项目加快聚集。
  石油化工产业强势扩张。南港开发建设全面展开,项目呈现出“开工一批、签约一批、储备一批”的发展态势。管委会成立专门工作组推动中俄炼化一体化等龙头项目:中俄炼化1300万吨/年炼油项目于是年9月17日国家发改委通过项目预核准,项目投资366亿元,达产后预计年产值622亿元;LG渤化卡塔尔130万吨乙烯项目于上半年完成项目预可研及“路条”申请上报国家发改委工作,10月天津市发改委复函、国资委批复同意项目启动前期工作;中沙PC项目启动可研工作,落实项目落地条件。
  是年,南港工业区中石油100万立方米商业原油储备库、中石化天津商业原油储备基地等4个项目开工,总投资406.35亿元。中航油、中石油天津销售公司、中石油工程建设公司、中航工业集团、建龙集团、美国OLAUGHLIN等18个项目签署投资合作协议。石化产业22家企业注册落户,其中5家为外资企业,投资总额约55亿元。石化产业在谈储备项目27个,用地需求22.87平方千米。
  三、龙头招商
  天津开发区历来把产业优势作为区域的核心竞争力。招商部门围绕产业规划抓大项目,瞄准国际知名跨国公司、大集团、产业龙头企业,进行产业布局,组织专门人员,紧盯项目,促其在开发区投资;并注重配套招商,延伸产业链条,形成引进一个、带来一片的招商格局。把握世界产业发展、转移的最新趋势和动向,组织专门力量,跟踪产业龙头企业,吸引更多跨国公司在开发区投资,发挥龙头企业在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等方面的作用,构筑龙头带动、产业跟进的泰达经济发展模式。
  2001年,全年新批项目投资规模逾1000万美元的项目24家,占新批项目总数的25.5%,日本三洋投资设立移动电话生产企业,进一步强化天津开发区作为国内重要移动电话生产基地的地位。
  2002年,全年新批外资投资规模逾1000万美元的项目34家,同比增长46.67%。台湾英业达投资成立IT产品制造基地,成为开发区新的大型电子产品整机制造项目。是年,全区增资额1000万美元的项目24家,三星、三洋、雅马哈、雀巢、拉法基等企业纷纷增资,显示企业对开发区发展的信心。
  2004年,随着开发区配套设施日益完善,在开发区买地或租赁厂房已成为企业的重要选择。全年新批外商及中国港澳台项目投资规模逾1000万美元的有38家,新批项目平均规模1545.99万美元;增资额逾1000万美元项目22家;新批跨国公司项目53家;新批《财富》全球500强企业项目12家。中芯国际、飞思卡尔、艾达变速器、丰田一汽模具、卡博特化工、东海炭素、迈劲制药等项目投资;英泰汽车饰件,罗姆华科、赛威工业、英保达、京瓷太阳能、安施电子等项目相继增资。
  2005年,着力提升招商项目质量和水平,吸引附加值高、投资密集、属于主导行业的产业入区,主动出击,紧盯财富500强和行业领袖企业。提高利用外资规模和层次,提升项目质量和水平。围绕主导产业抓大项目,对新的跨国公司做好工作,加大力度,与之建立长期战略关系,使之将开发区纳入其在华投资发展的战略布局之中;重视已落户的跨国公司,做好客户关系管理,维护长期发展,使其将新产品、新投资放在天津开发区。抓大项目落实到人头,严格实行项目责任制,一环扣一环,一抓到底。年内利用外资项目质量明显提高。全年新批外商及中国港澳台项目投资规模逾1000万美元的有39家,其中逾1亿美元的项目有2家,新批项目平均规模1144.8万美元;新批跨国公司项目48家;新批《财富》全球500强项目6家。乐金渤海、锦湖轮胎、勤威工业、第一澳元柔性电路、富士康精密工业、SEW精密机械、丰爱汽车座椅部件、约翰迪尔、肯纳金属、超汇桂盟传动、优顿精细化工、亚克力化工科技等工业项目的投资,使区域主导产业进一步壮大,产业聚集进一步增强。
  2006年,提高投资项目准入门槛,抓住具有黏附作用的跨国公司项目和大项目,促进由招商向选商转变,提高项目质量和水平。项目平均投资规模达1271.8万美元,投资密度750美元/平方米。节约型项目招商收到实效,全年新批瑞博强芯等20余个占用资源少、消耗能源少的科技研发型项目。全年新批外商及中国港澳台项目投资规模逾1000万美元的有118家,新批项目平均规模1373.54万美元。世界财富500强和跨国公司投资进一步扩大,新批项目中跨国公司投资项目95个、《财富》全球500强项目6家。奥的斯电梯、大陆汽车系统、川崎机器人、比亚迪电子、嘉吉食品等企业入驻,促进支柱产业群进一步完善。增资额逾1000万美元的项目15家,飞思卡尔、三星通信、诺和诺德、罗姆半导体、三星光电子、津亚电子、电装电子、英保达等优势产业项目,为全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2007年,全年新批外商及中国港澳台项目投资规模逾1000万美元的有111家,新批项目平均规模2003.21万美元;新批跨国公司项目13家、《财富》全球500强项目8家。外商及中国港澳台项目增资额逾1000万美元的22家,SEW、通用半导体、三星高新、锦湖轮胎、津亚电子、富士康等优势产业项目的增资为全区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低消耗、高产出项目招商思路得以落实,使用资源少、消耗能源小的项目增多,项目质量明显提升。新批准各产业项目中,从事科技和研发的项目增长较快,天级视讯科技发展等10个项目入驻,比上年增长10%;药明康德等8个项目增资,同比增长15%。全年新批投资规模逾1000万元内资企业84家,新一代运载火箭及新汽车整车等项目落户,对内资企业招商起到推动作用。
  2008年,一批国内龙头企业开始聚集开发区,项目质量不断提升。全年新批投资规模逾1000万元内资企业162家,渤海钻探、渤海装备、长城钻探、东气风电科技、长江润发电梯导轨等项目落户天津开发区,助力内资企业发展。外资招商质量显著提升,新批外商及中国港澳台项目投资规模逾1000万美元的有87家,新批项目平均规模3155.82万美元;新批跨国公司项目25家、《财富》全球500强项目3家。区域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2009年,创新招商策略,强化以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以市场换取投资、以载体吸引投资、以合作促进投资,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大项目好项目成为开发区发展的强大支撑。一批重大项目落户,三星LED总投资1.7亿美元;周大福滨海中心总投资约80亿元。坚持依托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紧盯有关部委、中央大企业的投资动向,抓住内资大项目好项目,掀起新一轮内资招商热潮。全年新批合同外资逾1000万美元项目62家,占新批外资项目数的53.4%。全年新批投资规模逾1000万元的内资企业168家,新项目平均注册资本2978.18万元;增资逾1000万元的内资企业69家。
  2010年,开发区新批外商及中国港澳台项目投资规模逾1000万美元的有76家,新批项目平均规模3725.97美元;新批《财富》全球500强项目8家。龙头企业对开发区的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链条延伸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至2010年末,《财富》全球500强企业中累计有来自境内外的76家在天津开发区投资,投资项目158个。有11家企业年工业产值超过100亿元,73家企业年工业产值超过10亿元,产值合计占全区的86.0%;年工业产值超过1亿元的企业有254家,产值合计占全区的97.3%。一汽丰田、三星集团、摩托罗拉、渤海钻探、渤海装备、奥的斯、诺和诺德、顶新系列等重点企业对全区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四、内联招商
  开发区投资促进战略经历了以吸引外资为主到外资、国资、民资三资并举的过渡,使区域企业结构更合理、更稳定。内联招商以调整产业结构为重点,围绕优势产业,明确产业定位、确定引资重点。树立“天津以外都是外”的观念,坚持不论大中小、不论内外资、不论所有制,坚持好字当头,积极引进,落实鼓励支持和引导内资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放开领域,放宽条件,放手发展,推动内源性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把握项目进入门槛,建立健全项目评价机制,重视企业成长潜力,引进培育一批市场前景好、带动作用强的中小型项目。围绕开发区的主导产业及产业配套承接天津工业和外贸东移项目、外资并购国有企业的重组项目及民营科技项目等;加强与国家有关部委联系,着力引进一批“国字号”大型国企、股份制公司及大型民营企业,并加大对高科技中小企业的扶植力度。
  2001年,加大内资招商力度,保持内资企业发展良好势头。全年共登记注册各类内资企业1079家,注册资本总额31.14亿元,其中私营公司921家,注册资本总额15.18亿元。至年末,全区实有各类内资企业9234家,注册资本312.76亿元,其中私营公司6187家,注册资本总额147.74亿元,注册资本逾1000万元内资企业达到830家。
  2002年,针对内资业务涉及面广、工作复杂、咨询接待工作量大的特点,着力提高业务人员工作水平,不定期推出《内资业务工作规范》,将有关政策、法规、工作程序细化、分解,形成程序性、可操作性强的工作规范,使工作人员做到有法律、法规规定的按法律、法规规定执行,没有的,按规范执行。保证政策执行、咨询口径、操作程序的一致性,提高工作效率。
  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尤其注重推动高科技私营企业发展。发挥登记管理职能,从企业设立起,除登记注册费外,不再收取其他费用,不搞摊派,不乱罚款;执行开发区的“双高”规定,落实高新技术企业注册登记的优惠政策;减少对企业的检查次数,帮助企业解决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困难;发挥开发区私营企业协会的指导职能,从人力、财力和物力上予以支持,帮助协会加强自身建设,定期刊发《协会工作通讯》,寄送宣传材料,推广成功企业经验,组织企业参加各种经贸活动及研讨会,使协会成为私营企业的“娘家”。
  2003年,围绕主导产业,坚持内外资并举,承接天津工业和外贸东移项目、外资并购国有企业重组项目及民营科技项目等。建立、规范内资企业项目促进档案,为探索、总结内资项目的共性问题和一般规律提供基础。重点项目由专人跟踪促进。是年,登记注册内资企业注册资本逾1000万元的900家。项目质量明显提高,产业链条进一步延伸,区域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安徽星马汽车项目的设立,壮大了天津开发区汽车产业规模;天津中维药业和生物芯片技术有限公司的设立,促进了天津开发区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申请优惠政策,为安讯达科技、天联复合材料、康因实业、浩天集团等企业项目入区创造条件。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诸多问题,推动泰达股份、津滨发展等企业资产重组及企业改制。
  2004年,立足于开发区长远发展,形成外资、民营、国有并驾齐驱、互有优势、互为补充的新格局。巩固三资企业发展成果,加大搞活国有企业的力度,加快发展民营企业。研究有关措施,做到在招商上予以重视,在生产上给以扶持,抓住思路和方向问题,具体落实,层层分解。吸引中小型配套企业入区,加强与国内外各类中小企业协会等机构的合作,加强与市有关委办局的联系,争取更多中小企业为天津开发区提供产业配套。
  2005年,推动企业结构调整,重点抓大企业、大项目,并促进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的引进。围绕主导行业的支柱企业,支持为其配套的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在开发区发展,使开发区企业结构更趋合理、稳定。以产业配套为重点,加大吸引外资的力度,并挖掘国内资金潜力。加强与市及全国工商联的联系,继续完善“中小企业园”,推动国内影响力强、技术水平高的民营制造业到园区投资发展。联系国内高新技术企业和研发中心,掌握其投资动态和发展方向,抢占信息源。
  2008年,内资服务企业投资活跃。随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税率趋同化和滨海新区开发开放,越来越多的国有或民营企业关注天津开发区,多方面了解产业及配套情况。全年新批投资规模逾1000万元的内资企业162家。渤海钻探、渤海装备、长城钻探、东气风电科技、长江润发电梯导轨等项目的落户开发区,对内资的发展起到推动和示范作用。引进项目中的工业投资仍占据主导地位,以运输服务业、贸易公司及服务外包为代表的第三产业所占比例逐渐加大。有限合伙型投资企业大量注册,注册投资型合伙企业60余家,总体投资规模逾200亿元。
  2009年,参与天津市各局委组织的招商促进活动,通过参会和共同组织出访获得更多招商信息。深化合作渠道,与市工业委、局,大集团,行业组织开展合作。主动走访目标企业,了解行业内企业发展状况,促进投资实现。参与有影响力的行业活动,举办招商推介说明会,宣传开发区良好的投资环境和产业促进政策。为国内投资者,特别是中小型项目投资者关注的降低成本、寻找合作伙伴、开拓市场等方面问题提供相关解决方案。
  2010年,坚持“三资并重”发展思路,呈现出大项目增多、主要指标大幅增长的特点。全年新批投资规模逾1000万元的内资企业241家,项目平均注册资本2853万元;增资逾1000万元的内资企业116家。一批大项目落户或增资,建龙重工投资70亿元,新兴重工投资33亿元,兴业金融租赁注册资本20亿元,对内资的发展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与天津医药集团和金耀集团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金耀集团制剂园、医药集团众健康达医疗床、中新科炬生物检测试剂及高端药用辅料等项目明确在开发区投资意向。内资企业在开发区的产业布局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五、商务招商
  商务招商是开发区资本引入的优良传统。招商部门拓展招商途径,加强与相关国家驻华使馆商务处、商会组织、行业协会、贸易促进机构的联系,有针对性开展合作。参加相关企业组织的产业会议或论坛,加强与项目单体的沟通。结合不同地区的产业分布特点,采用形式多样的合作交流方式,包括邀请参观、午餐会等方式,促进高层互访合作。加强与有实力、有渠道、有信息的中介机构合作,有效开展招商活动。
  2001年,举办第九次中日经济讨论会、第六届欧美同学会年会暨21世纪中国与国际人才竞争研讨会、中国开发区新世纪发展战略论坛、首届亚太IT产业合作会议暨移动通信发展论坛等大型会议,提高天津开发区海内外知名度,引起投资者关注。
  2002年,举办“2002天津·《商业周刊》国际论坛”、中国天津国际制造业配套(全球采购)洽谈会、中国开发区电子政务研讨会、泰达——华生生物技术及医药国际研讨会等大型会议,促进开发区与国内外经济交流与合作。
  2004年,举办第二届国际制造业(手机)配套采购洽谈会、第四届移动通信产业(移动应用)国际论坛暨展览会、“2004中国汽车电子产业发展高层论坛”“中国泰达生物论坛2004(‘TEDA—WATSON’第三届年会)”“2004国际SPM(扫描探针显微术)会议”“2004中德经济论坛”“大学科技园国际论坛(2004,天津北京)”等高层次大型会议,昭示天津天发区良好形象,提升海内外投资者的关注度。
  2005年,紧盯《财富》500强和行业领袖企业,加强对外交流活动。全年主动联系项目出访12次,在国外举办招商专题推介会10次,参加各种大型投资洽谈会25次。第六届亚欧财长会议在天津开发区召开,举办第三届国际制造业(手机)配套采购洽谈会暨论坛、“2005中国泰达生物论坛”“2005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国际论坛”、第四届PECC国际贸易投资博览会、“AVAR2005第八届反病毒国际大会”等高层次大型会议,促进天津开发区与国内外投资者的沟通了解。
  2007年,日本首相福田康夫到访,系开发区加强对外交流工作的一次成功策划。是年与各类国际机构和组织的合作越来越广泛,在国外举办专题招商会22次,出席各种大型国际会议40次。全年在区内共举办各种品牌类和专业类展会24个,承办或协办国际手机产业展览会暨论坛、首届中国企业国际融资洽谈会、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国际论坛等10余项大型活动。
  2008年,强化区域宣传和推介,天津开发区知名度和品牌价值进一步提高。全年举办和协办展会及论坛33个。夏季达沃斯论坛在天津开发区举行,成为开发区建区以来举办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最具影响力的国际性会议。亚洲协会第十八届企业年会、中国汽车工业改革开放30年成就展、2008年国际手机产业展览会暨论坛等高规格会议相继举办。
  2009年,制定新的支柱产业投资促进实施方案,细化各个产业参加各种国内外行业论坛和活动的举措并抓紧落实。管委会领导参与各项交流活动,与各活动主办方建立良好的互动合作关系,共同分析、筛选重点客户,加强沟通和交流,推进渠道拓展和重点项目攻关。拜访国内外目标客户,推动项目进展。组织招商小分队,参与国内外各项论坛或展会活动,通过面对面、点对点的交流,联系更多潜在投资者,发现新的投资机会。通过后期跟踪和服务,形成投资促进的关联效应,取得更好的招商效果。是年,举办国际航空航天贸易展洽会、国际手机产业展览会暨论坛、全球绿色经济峰会、中国国际矿业大会等一系列高规格会议。
  2010年,配合招商工作开展各种商务活动。组织首届中国金融租赁高峰论坛、第四届中国企业国际融资洽谈会、中国汽车产业国际论坛、国际手机产业展览会暨论坛等相关会议,吸引中外投资者关注天津开发区。通过贸易联盟和商贸活动,为企业搭建贸易平台,吸引境内外考察团30余个,为招商引资拓展新渠道。加强与上级部门和各国使领馆的联络,多方获取项目信息,利用外商到访接待、国际交流等活动多方面、多层次开展推介,有效促进招商引资工作。
  六、企业增资
  对区内已形成的优势产业资源做好挖掘、细分工作,注重引进新项目,并重视老企业的衍生价值。通过健全“全过程”服务体系,开展以商招商,使外商投资企业增资项目成为招商的重要来源。
  2001年,全年共办理增资项目56家,项目投资总额12.84亿美元,其中合同外资金额11.05亿美元,分别占全区项目投资总额、合同外资金额的51.6%、50.2%。是年,增资额逾1000万美元的项目17家。三星视界、统一工业、顶园、顶津等大企业增资,显示其企业发展迅猛和对开发区投资环境的认可。
  2002年,企业增资势头强劲。全年共办理增资项目79家,项目投资总额10.70亿美元,其中合同外资金额10.46亿美元,分别占全区项目投资总额、合同外资金额的41.04%、43.38%,其中增资额逾1000万美元的项目24家。三星、三洋、雅马哈、雀巢、拉法基等著名企业均增资。
  2003年,采取专人专盯的增资促进工作方式,对重点企业,定人定事定时全程负责。加强与国务院、国家工商总局、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和天津市各有关部、委、办、局的沟通协调力度。全年共办理增资项目82家,项目投资总额11.69亿美元,其中合同外资金额5.69亿美元,分别占全区项目投资总额、合同外资金额的51.0%、44.7%。增资额逾1000万美元的项目27家。是年,丰田汽车、罗姆华科电子、格林柯尔、通用半导体、永富关西涂料、斯坦雷电气、先进信息产品等企业增资。
  2004年,加大对增资、重组等重大项目的侧重力度。主动走访入区企业,收集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快速帮助企业梳理问题的关键并协调解决,赢得企业信赖,纷纷提出增资要求。全区外商及中国港澳台项目增资总额8.50亿美元,其中合同外资金额3.72亿美元,平均增资规模590.46万美元。增资额逾1000亿美元的项目22家。英泰汽车饰件、罗姆华科、赛威工业、英保达、京瓷太阳能、安施电子等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相继增资。
  2005年,全区外商及中国港澳台项目增资总额17.10亿美元,其中合同外资金额11.02亿美元,平均增资规模700.8万美元。增资额逾1000万美元的项目25家。罗姆半导体、拉法基铝酸盐、卡博特化工、电装电子、平和汽配、丰田通商钢业、丰田一汽模具等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相继增资;中小企业增资势头强劲。
  2006年,增资企业中有跨国公司企业97家,其中电装电子等15家世界财富500强企业增加投资。全年外商及中国港澳台项目增资总额19.34亿美元,其中合同外资金额12.43亿美元,平均增资规模767.40万美元。增资额逾1000万美元的项目15家,包括飞思卡尔、三星通信、诺和诺德、罗姆半导体、三星光电子、津亚电子、电装电子、英保达等优势产业项目。
  2008年,全年外商及中国港澳台项目增资总额达到28.99亿美元,其中合同外资金额17.43亿美元,平均增资规模1509.73万美元。增资额逾1000万美元的项目41家,包括一汽丰田、三星通信、三星视界移动、维斯塔斯、罗姆半导体、诺维信、邦基正大等优势产业项目,大批知名企业、500强再次增资,扩大生产规模。
  2009年,通过帮扶促进企业“二次投资”。对有增资意向的企业,安排项目主管专门负责。尤其对重点企业,定人定事定时全程负责。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实现增资扩产。围绕“解决企业暂时困难与增强企业发展实力和发展水平相结合、解决问题与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及其他产业扶持政策相结合、为企业搭建开拓市场的长效沟通平台、充分帮助企业用足用活帮扶政策”等4个方面的核心内容,建立帮扶企业的长效机制,提振企业与政府共渡难关的信心。全年外商及中国港澳台项目增资总额22.62亿美元,其中合同外资金额16.65亿美元,平均增资规模1072.25万美元,增资额逾1000万美元的项目25家,包括三星LED、诺维信生物医药、诺和诺德、维斯塔斯、俊安实业、京瓷太阳能、锦湖轮胎、康师傅饮品、丰田模具、爱克林等优势产业项目增资;增资逾1000万元的内资企业69家,注册资本平均增加1.20亿元。
  2010年,全年外商及中国港澳台项目增资总额33.43亿美元,其中合同外资金额14.58亿美元,平均增资规模1416.58万美元。增资额逾1000万美元的项目34家,包括惠普、英洛瓦物探装备、富士康集团、通邮集团、三星电子、摩托罗拉移动、顶新集团等优势产业项目增资,为全区经济的持续增长注入强劲动力。
  第二节 引资成果
  一、外商及中国港澳台投资企业
  2001年末,天津开发区累计批准来自59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商及中国港澳台投资企业3409家,投资总额169.12亿美元,合同外资金额146.82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85.34亿美元,项目平均投资规模496.11万美元。其中投资规模逾1000万美元的项目240家,投资规模逾1亿美元的项目13家。在《财富》杂志公布的全球500强中,共有来自境外9个国家的34家跨国公司在天津开发区投资,建立企业73家。
  2003年,引进一批跨国公司投资项目,以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尤为突出。至年末,累计投资规模逾1000万美元的项目351家;《财富》全球500强中,共有来自境外9个国家的39家跨国公司在天津开发区投资81个项目。
  2005年,开发区坚持以第二产业和现代制造业为主,并着力推进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的发展。新批咨询类外资公司24家,投资性或投资管理类公司6家。中国创业投资历史上首个“非法人制”外商赛富成长创业基金落户天津开发区。该基金系中国首个既符合中国法律又符合国际惯例的外商投资创业投资基金。年内,引进中国首家外商独资租赁公司,并促成普洛斯置业、福满多投资、益莱储(天津)租赁等企业落户,为开发区第三产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008年,开发区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开拓服务外包等服务贸易型产业。重点推进金融、服务外包、基金公司等项目注册或签约。全年新批服务类外商投资企业83家,占全部新批企业的65.87%,合同外资金额23.84亿美元,占全部合同外资金额的76.43%。
  至2010年,天津开发区累计批准来自74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商及中国港澳台投资企业4870家,项目投资额622.07亿美元,合同外资金额462.73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260.89亿美元,项目平均投资规模1277.34万美元。其中投资规模逾1000万美元的项目882家,投资规模逾1亿美元的项目52家。
  一大批国际著名跨国公司入驻天津开发区。美国摩托罗拉、IBM、惠普、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哈里伯顿、霍尼韦尔、联合技术、菲利普莫里斯、约翰·迪尔、邦基,日本丰田汽车、丰田通商、雅马哈、矢崎、松下电器、电装、京瓷、出光兴产、伊藤忠商事、九红商事、住友商事、佳能、三菱商事、永旺商业、三菱电机、三井物产、日商岩井、爱信、积水、日本邮船、川崎,韩国三星、现代、乐喜金星国际、浦项制铁,德国大众、大陆、蒂森克虏伯,瑞士雀巢,法国施耐德、拉法基、威立雅,英国葛兰素史克、BOC,荷兰阿克苏诺贝尔,丹麦诺和诺德、维斯塔斯,中国台湾地区鸿海、顶新、英业达、富士康等,成为天津开发区的投资主体。
  二、内资企业
  2001年,全区实有各类内资企业9234家,注册资本312.76亿元,其中私营公司6187家,注册资本总额147.74亿元,注册资本逾1000万元的内资企业830家。
  2004年,开发区注重吸引民营企业入区,尤其鼓励民营企业围绕开发区的主导产业及其产业配套进行发展。对中包总公司设立的天津中包培训中心、中国一重集团控股设立的天津重型机械研究、宝丰线缆项目等,及时给予诸方面支持,主动帮其协调各方面关系,取得良好效果。
  2007年,新批投资规模逾1000万元的内资企业84家。新一代运载火箭及新汽车整车等项目落户,对内资企业入驻起到引领作用。
  2009年,掀起新一轮内资招商热潮。全年新批投资规模逾1000万元的内资企业168家,项目平均注册资本2978.18万元,增资逾1000万元的内资企业69家,注册资本平均增加1.20亿元。促成长城钻探、中兴能源、国芯科技、航天斯达、新兴重工、渤海装备、荣程祥泰等一批大项目落户或增资。
  至2010年,全区共有内资企业9546家,注册资本1770.69亿元,注册资本逾1000万元的内资企业1757家,其中民营企业1200家,注册资本817.20亿元。2010年《财富》全球500强企业中,来自境内的中石油、中石化、中国工商银行、中粮集团、建龙重工、新兴重工、长城汽车、中海华润等均在开发区投资。

知识出处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志 2001-2010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志 2001-2010》

本书记述天津开发区2001—2010年的发展历程。十年间,先后提出建设“新九通一平”、构建“中国新经济平台”、实施“二二二三四”发展战略等区域定位和发展思路,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快速发展。形成电子信息、汽车、食品饮料、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石油化工、航天、现代服务业等九大支柱产业。

阅读

相关地名

天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