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国家环境保护示范试点园区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志 2001-2010》 图书
唯一号: 020220020230000336
颗粒名称: 第四章 国家环境保护示范试点园区建设
分类号: X321
页数: 8
页码: 229-239
摘要: 本章记述了天津开发区重视国家环境保护示范试点园区创建,将其作为提升区域环境质量的着力点和重要工作目标,全面推动环境保护工作。
关键词: 天津市 环境保护 园区建设

内容

天津开发区重视国家环境保护示范试点园区创建,将其作为提升区域环境质量的着力点和重要工作目标,全面推动环境保护工作。
  2001年,天津开发区被命名为“ISO14000国家示范区”;2005年,通过“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验收;2008年,被授予“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称号(首批);2014年,成为国家首批循环经济园区。
  注重把国际合作贯穿国家环境保护示范试点园区创建全过程,推动环境保护国际合作项目实施,促进示范试点园区创建工作快速发展。
  第一节 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建设
  一、建立创模工作领导小组
  2002年,天津开发区开展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工作(简称创模工作)。是年2月,天津开发区创模工作领导小组成立,全面负责区域创模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管委会主任担任,副组长由分管环境保护工作的管委会副主任担任,成员为社会发展局、环境保护局、经济发展局、财政局、建设发展局、公安分局、技术监督局等12个部门的负责人。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环境保护局。
  二、实施“六大工程”
  创模工作领导小组成立后即制定创模工作目标计划,并组织实施。
  其工作目标共18项,主要包括:环境保护投资指数、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水平、单位生产总值用水量、空气污染指标、水质达标率、噪声平均值、绿化覆盖率(建成区)、生活污水处理率和回用率、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指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烟尘控制区覆盖率、主要污染物总量削减指标、新污染项目一票否决等。至2004年末,创模工作目标除绿化覆盖率因大量工业用地及建成区域不断扩大完成存在难度外,其余工作目标均完成。
  创模工作领导小组在落实创模工作目标的过程中,坚持以“六大工程”为抓手,推动创模工作向纵深发展。
  蓝天工程 即提升空气环境质量的工作。坚持低耗能、高产出、集中供热原则,调整能源结构向清洁化方向发展。2002—2005年,用于热力方面的基础设施投资逾5亿元,使二氧化硫排放浓度、烟尘浓度大幅低于国家标准;加强燃烧设施改造和维护,提高脱硫效率和除尘效率,在减少燃煤量、利用回水余热等方面进行技术改造(2002—2005年,完成技术改造20项);发展清洁能源,减少污染物排放;加大施工工地管理力度,降低扬尘污染。
  碧水工程 即提升水环境质量的工作。主要措施是:坚持节流开源的原则,限制引进耗水量大、水污染严重的项目,建设日处理能力为10万吨的污水处理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100%;加强水污染防治和新水源开发建设,2002—2005年用于水污染防治资金逾6亿元,建成日生产能力为3万吨的中水厂(其中,1万吨经反渗透处理用于工业工艺用水,2万吨达到生活杂用水标准);加强污染源管理,实现达标排放;开展排污口规范化管理,完成排污口改造35个。
  静音工程 即域内建成区全部建成噪声达标区的工作。加强生活区噪声监管;自2002年9月1日始,停止居民楼底商餐饮项目的审批;建成区实施机动车禁鸣措施,部分区域禁止载重卡车通过;对施工单位作业时间严格限制,加大中、高考期间和22时至第二天6时时段检查频率,减轻噪声污染。2002—2004年,区域环境噪声分别为53.4分贝、52.9分贝、52.9分贝,交通噪声分别为67.8分贝、67.4分贝、66.8分贝,环境噪声状况明显改善。
  生态工程 即抓好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发展循环经济。2002年,开展生态工业园规划研究;2003年,完成规划方案起草;2004年,规划方案获国家环保总局批准,并开始实施。着力推动清洁生产,聘请外国专家进行清洁生产相关知识培训,举办清洁生产宣传签字仪式;完成清洁生产案例研究,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吹填泥和碱渣综合利用成果——新土源技术被列入区环境保护“最佳实用技术目录”,节约土地资源,降低绿化成本,做到废物利用;2002—2004年,绿化完成投资逾4亿元,完成泰达森林公园、热带植物园、环岛公园、泰达公园等一批绿化工程;完成盐生植物研究,生态水源地项目通过专家论证。
  污染防治和市容建设工程 完成生活垃圾处理场建设,日处理生活垃圾600吨,实现天津开发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处理率达到100%。投资逾5亿元兴建的双港垃圾发电厂投入运行,每天处理垃圾1200吨。泰达医院、泰达心血管病医院实现医疗垃圾统一处置,集中处置率100%。加大市容环境执法力度,严防车辆洒漏、露天烧烤和路边餐饮污染环境。
  “细胞”工程 加强环境宣传,普及到区内所有群体和居民,开展“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创建活动,把基层与个体看作区域环境的基础和“细胞”,抓紧抓实。
  三、自检、验收和复查
  自2002年开展创模工作至验收,分别于2002年末、2003年末、2004年末、2005年年中进行4次全面性自检。自检以《创建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责任书》和区创模工作目标(计划)为标准,找差距、寻原因、定措施、搞整改,不断提升创建水平。
  2005年8月,天津开发区创模工作通过国家环保总局创模调研组检查;9月,通过国家环保总局技术评估组技术评估;11月,国家环保总局对天津开发区创模工作给予高度评价,予以验收。
  天津开发区管委会重视通过验收后的复查和整改工作,巩固和发展创模成果。2007年,对上年巩固和发展创模成果进行复查;2009年,对2007年、2008年巩固和发展创模成果进行复查。根据复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整改的主要目标是:根据《创建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责任书》的规定,细化工作任务,并将其分解至相关部门,做到“件件有人抓、件件能落实”;将巩固创模工作纳入部门年度工作计划,建立长效机制,将其所需资金纳入部门资金预算,提供资金保障;行政执法部门承担相应工作,各企业、各单位均承担环境责任,履行环境义务;继续以“六大工程”为抓手,拓宽工作领域,提升工作标准,进一步改善区域环境。
  第二节 ISO14000国家示范区建设
  一、入列“ISO14000国家示范区”
  天津开发区“ISO14000国家示范区”建设始于1999年。ISO14000为系列“标准族”,包括环境管理体系标准、环境审核标准、环境行为评价标准、环境标志标准、生命周期分析标准、产品标准中环境指标标准等。ISO14000国家示范区是区域环境质量体系的最高标准。ISO14001系认证标准,为企业进行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依据。管委会认为,实施ISO14001管理体系,做好企业环境管理认证工作,是创建“ISO14000国家示范区”的基础。管委会创建“ISO14000国家示范区”的工作从筹建ISO14001体系入手并贯彻始终。
  1999年8月,管委会筹建区域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2000年3月,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启动;2000年11月,天津开发区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通过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管理体系中心审核认证,并启动“ISO14000国家示范区”创建工作。管委会围绕健全组织、制定规划、明确责任、检查与整改等环节,不断深化“ISO14000国家示范区”创建工作。2001年5月10日,天津开发区被国家环保总局命名为“ISO14000国家示范区”,标志着天津开发区环境保护工作进入具有国际水平的新阶段。是年,健全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全区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达到17家。
  二、发展“ISO14000国家示范区”创建成果
  2002—2010年,天津开发区着力巩固和发展“ISO14000国家示范区”创建成果,深化环境保护工作。
  2003年,国家环保总局对天津开发区“ISO14000国家示范区”进行复查,对天津开发区巩固和发展创建成果给予高度评价,复查获通过。是年,加强对内审员培训,对体系文件进行修订,确保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有效运行,并通过认证机构对区域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的复评审核。2003年末,全区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累计31家。
  2004年,举办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学习班、上岗培训、知识竞赛等,提升企事业人员环境管理、环境伦理、环境道德、环境保护专业知识等诸方面水平。是年,通过认证机构对天津开发区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监督审核。年末,区内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累计39家。
  2005年,根据实际发展状况和国家对环境管理体系新的要求,管委会对区域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进行改版,其中在“环境方针”中加入“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工业园,建设平安泰达、绿色泰达、和谐泰达”的内容,并举办新版体系内审员培训班,使之适应新体系的要求。2005年末,区内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累计45家。
  2008年,制定并施行企业环境诚信体系实施方案,企业以环境管理体系的要求为依据,深化环境保护工作。年末,区内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累计逾百家,达到104家。
  2010年,加强检查,及时整改,着力提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运行质量,区内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累计164家。
  第三节 国家首批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
  一、促进机制
  2001年5月,天津开发区管委会作为中国工业园区唯一代表,派员参加亚洲生态工业园会议,开始了解生态工业的意义、内容和发展路径;是年7月,天津开发区入选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首批“中国环境管理试点园区”,从清洁生产入手,学习和实践生态工业园区理念。2002年,管委会召开主任专题会议,确定区域建设生态工业园区的目标、措施,并聘请专家对管委会处级以上干部进行生态工业园区建设专题培训。2004年4月,国家环保总局批准天津开发区创建首批“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2008年3月,环境保护部、商务部、科技部组织专家对天津开发区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进行检查、验收,批准天津开发区为首批“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是年5月,环境保护部、商务部、科技部在天津开发区召开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工作会议,天津开发区管委会负责人介绍创建生态工业园区经验,受到与会人员高度评价。
  自2002年开发区管委会决定建设生态工业园区至2008年被批准首批“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7年中,始终抓紧促进机制建设:1.规划编制。坚持规划先行,规划指导。2002年,编制《天津开发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规划》,并通过专家论证。2005年始,管委会把生态工业园建设的内容纳入各项专业规划和新建区域开发规划之中;是年,编制《天津开发区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工业生态园区建设与循环经济建设相结合。2007年,编制《天津开发区“十一五”节能降耗规划》,2009年编制《开发区东区2009—2020节能规划》,2010年编制《天津开发区中长期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其中均有创建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巩固和发展创建成果的要求、指标、项目、措施等。2.组织保障。2002年,管委会成立“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与清洁生产推动办公室”,抓好企业认证和清洁生产工作,夯实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基础。2003年,管委会会同区内相关企业组成“天津开发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计划、组织、实施和管理,研究园区建设,适时出台相关政策,推动创建工作不断深入发展。2004年,管委会成立“天津开发区循环经济促进委员会”,是为开发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决策中心,并统筹安排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工作。3.政策支持。及时出台相关政策,促进生态工业园区创建工作。2002年,颁布《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使用新水源暂行办法》,规定使用新型水源免收供水贴费,用户使用新型水源替代自来水不减少原供水指标,鼓励区内企业和单位使用污水回用再生水、淡化海水、淡化苦咸水等新型水源,促进节约用水。管委会定期公布《开发区新型水源适用范围推荐目录》《开发区新型水源规范使用范围目录》,帮助潜在用户了解新型水源供给及使用规定。2004年,启动“工业废物生态管理标识”活动,授予区内遵纪守法、遵守3R(减少原料、重新利用、物品回收)原则的企业以生态管理标识,实现园区对废物资源的全过程管理。此标识管理系中国尚未出台有关废物资源回收利用法律法规、相关企业无明确归口管理部门情况下尝试的废物资源管理新模式。至2010年末,获此标识的企业50家。2007年,颁布《关于天津开发区热源厂脱硫设施运营补贴环保监测监管的具体意见》,对热源厂脱硫设施运营给予一定补贴,确保补贴与脱硫设施投运率、与污染物达标排放情况挂钩,鼓励企业减排。是年,颁布《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促进节能降耗、环境保护的暂行规定》,设立每年预算为1亿元的“泰达节能降耗、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并分4批发布《天津开发区促进节能降耗、环境保护重点鼓励项目名录》,确定水资源优化及节约、能源优化及节约、资源综合利用、烟气脱硫、清洁生产改造、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国家环境友好企业、工业废物生态管理标识企业、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等鼓励内容,至2010年末,已兑现项目401个,补贴金额1.6亿元。2008年,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污水处理费征收管理工作的通知》,规定“自2011年1月1日起,排放污水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DB12/356—2008)二级标准且其所排放污水在已建成投运的区域污水处理厂收水范围之内的单位,按照其上一年度污水处理费缴纳情况,给予100%的财政补贴”。2009年,颁布《行政事业单位电子废弃物规范化处置工作暂行规定》,加强废弃物处置规范化建设。4.服务与监督。2002年,成立开发区绿色之友分会,多渠道推广生态与环保知识。2004年,成立“泰达最小化俱乐部”,搭建企业之间相互学习和交流的平台。2005年,依托南开大学组建“泰达循环经济促进中心”,为企业提供技术管理服务。2010年,成立“泰达低碳经济促进中心”,搭建区域低碳经济服务平台。是年,开展“将绿色办公进行到底活动”,建立以物业服务机构为平台的办公电子废弃物回收模式;利用信息公开、环保社会监督员上岗、企业环境诚信体系建立等一系列社会机制,密切联系媒体和非政府组织,完善循环经济发展的监督机制,提高对违法企业的威慑力和约束力。
  二、生态工业基础设施建设
  水电气热设施改造 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创建期间(2002—2008年),注重水电气热设施改造,实施非电空调、地源热泵、锅炉脱硫改造等基础设施节能环保工程。滨海能源公司实施节能降耗技改项目5项,上网蒸汽少耗标煤4300余吨,发电节水40余万吨,燃煤产生的炉渣粉煤灰等废弃物实现100%综合利用。
  水循环系统建设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创建期间,以区域集中污水处理再利用为主,实施大规模污水再生循环利用示范工程等多个国家级示范项目;以企业分散处理再利用为辅,实施诺维信公司等多个企业污水原位再生项目,形成较为完整的区域水资源处理——再生——利用模式。2004年,建成新水源一厂,并于2006年末完成扩建,再生水生产能力达到5.5万吨/日,再生水主干网络覆盖全区,建成全国首个以再生水为补充水源的人工湿地和人工湖。西区建成1.25万吨污水处理厂和15千米景观排沥河道,对处理达标的污水深度处理后用于景观和绿化,亦形成较为完整的区域水资源处理——再生——利用模式。企业之间中水回用量逐年提高,绿化公司利用诺维信等企业中水浇灌绿地,年均节约自来水40万吨。
  固体废物污染防治 将产生共性废物资源化项目作为园区实现污染“零排放”基础设施,加大建设力度。2008年,年处理能力3万吨的泰鼎环保公司投产,使开发区电子废物实现“零排放”和资源化,并服务周边地区,实现更大范围资源共享。2004年,在津南区投资建成日处理1200吨的双港垃圾焚烧发电厂,2008年处理生活垃圾40万吨,发电1.3亿千瓦时,减排二氧化碳15万吨。2010年,日处理垃圾1000吨的贯庄垃圾处理厂项目启动,依托该项目天津市一半以上生活垃圾实现资源化。
  致力于交通设施生态化改造,尽可能利用电力、燃气等清洁能源,形成绿色公共交通体系。2004年,当时中国线路最长、以电力为能源的津滨轻轨开通。是年,泰达公交公司40余辆燃气公交车上路。2007年,有着“小轻轨”之称的导轨电车开通,减轻了汽车交通污染。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依托电子政务系统,在区政务网首页开设“生态工业园专题网页”,介绍生态工业、循环经济理念和开发区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进展情况。2007年,区环保局与耶鲁大学合作开展能流物流分析,建立相关数据库,探索适合园区特点的物质流管理工具。2008年,启动在线监控预警系统,形成集污染源和环境质量在线监控、建设项目在线申报审批系统、GIS系统、PDA监控系统、污染源综合信息查询系统、风险源管理系统和环境监察管理系统于一体的综合性“智慧环保”平台。2009年,开通“绿色再生资源网”即固废资源信息网,便于企业之间进行固废资源交换与再利用的信息沟通,为生态工业园和循环经济建设搭建信息平台。2010年,开发“泰达低碳经济信息网”,搭建低碳技术产品供需对接的商务信息交流平台。
  三、生态化产业
  企业生态化改造 管委会鼓励区内企业开展生态设计、绿色供应链管理、资源再生利用、能源审计、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清洁生产等活动,减少自身产品原材料和能源消耗,并带动上下游企业开展节能减排,取得经济、社会、环境等多重效益。2008年,奥的斯公司着力建设绿色工厂,综合能耗降低25%。诺维信公司加强能源管理,对生产各个环节均采取节约能源措施,削减二氧化碳排放。矢崎天津工厂开展用能审计,每年实现节能收益150万元。丰田公司实施污水处理和综合利用工程,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经处理后,回用于生产和绿化,一期工程每年减排化学需氧量75.84吨,节省绿化用水费用172万元。二期工程预计每年减排化学需氧量约274吨,节省自来水费用510万元。20082010年,天津开发区共实施近百个工业节能项目和新能源利用项目,节约标煤近3万吨。2010年,推动区内百家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和能源审计,并通过跟踪审核、定期座谈及专家咨询等方式提升审计水平,挖掘节能减排潜力。
  至2010年末,全区已有国家环境友好企业2家、天津市环境友好企业7家、天津市清洁生产示范企业3家。
  发展“静脉”产业 管委会推行产业共生理念,围绕主导行业发展“静脉”产业(即垃圾回收和再生资源利用产业),优化园区物流关系,促进产业链优化,推行绿色供应链管理。引进电子废物、废铅酸蓄电池、汽车拆解和废钢的资源综合利用等补链项目,促进园区资源闭合流动和利用效率提高。东邦铅资源再生公司将蓄电池生产中的铅废料和汽车配件所更换的废铅酸蓄电池进行资源综合利用,年生产再生合金铅1.2万吨,使汽车产业链得到优化。摩托罗拉、三星、丰田、诺维信等大型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通过环境管理体系、生态设计、主动公开环境和社会责任信息等手段,带动上下游相关企业开展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活动,促进产业链和产品链优化。
  产业结构生态化转型 开展绿色招商,引进和培育产业关联度高、资源能源利用率高的核心企业,带动园区整体产业结构生态化。从源头杜绝技术落后、耗能高、污染重的项目入区,以“集团化、基地化、链条化”为策略,引进行业“龙头”,带动企业聚集,形成产业基地和主导产业,摩托罗拉、三星、丰田汽车、诺维信、顶新集团等核心企业入区,形成开发区电子、汽车、生物医药、食品等支柱产业及其生态产业群簇。通过制定产业规划和促进政策提高现有产业聚集水平,并以主导产业、核心企业、主要产品为基础,在区内最大限度完善配备能力,由简单的加工制造向两头研发、设计和销售延伸,延伸产业链。根据产业未来发展趋势,将新能源、环境产业化项目作为发展重点,维斯塔斯、东气风电、京瓷太阳能等新能源“巨头”企业落户开发区,加快了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第四节 国家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建设
  一、前期准备
  2005年,天津开发区管委会申报开展国家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创建工作,获国务院批准。
  2006年,国家发改委公布对首批11个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园区试点实施方案评审结果,包括天津开发区在内的9个园区通过专家评审,批准实施启动。天津开发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园区由规划准备阶段进入全面建设阶段。评估认为:天津开发区在创造“仿真的国际投资环境”过程中,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开展清洁生产、生态工业园建设等符合循环经济理念的工作,在体制、机制建设,招商引资,集约利用资源,基础设施建设,宣传教育等方面,进行实践并积累经验,基本形成“政府推动、企业主体、全民参与”的循环经济格局。获批的《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涉及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体系,循环经济产业链网,节能与能源结构优化,水污染治理及水资源化,固体废物资源化及全过程管理,绿化,交通,中空纤维膜组件及系统产业化、服务支援体系等方面,对实现循环经济发展目标具有支撑作用。是年,制定《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暂行规定》,明确循环经济发展目标、项目、工作步骤、方法、责任单位及其职责、考核办法等。
  二、创建工作
  自2007年始,天津开发区创建国家循环经济园区进入全面启动阶段。
  2007年,按照区域试点实施方案、促进循环经济发展规定的要求,抓目标、项目落实,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是年7月,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等考察天津开发区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工作,听取试点工作汇报,参观海水淡化一期项目运行状况,肯定区域循环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绩,提出进一步提高资源化能力,向零排放型工业园区方向努力。管委会按照国家发改委的要求,调整工作思路,促进循环经济工作发展。
  2008年,启动《天津开发区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编制工作,2009年完成编制。其主要成果包括:《国内外典型工业园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与机制研究》《天津开发区及周边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情况调研和典型案例分析报告》《天津开发区产业生态效率诊断及分析报告》《天津开发区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天津开发区循环经济发展规划(2009—2020年)》。发展规划明确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近、中、远期工作内容和项目要求,推动循环经济有序发展。
  2010年,《天津南港工业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实施方案》出台,实现域内循环经济建设全覆盖。
  20062010年,区域循环经济建设不断加强,资源利用率大幅提升。2007年,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187.44千克标准煤,比上年下降4.5%;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156.05千克标准煤,比上年下降3.5%;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耗电623.99千瓦时,比上年下降0.9%;万元工业增加值耗电596.29千瓦时,比上年下降0.5%;万元地区生产总值新鲜水消耗7.26立方米,比上年下降3.1%;万元工业增加值耗水5.78立方米,比上年下降2.8%。2010年,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160.43千克标准煤,比上年下降1.0%;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142.04千克标准煤,比上年下降0.4%;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耗电485.56千瓦时,比上年下降8.1%;万元工业增加值耗电450.41千瓦时,比上年下降7.9%;万元地区生产总值新鲜水消耗4.94立方米,比上年下降7.9%;万元工业增加值耗水4.05立方米,比上年下降3.4%。
  第五节 国际合作
  一、国际合作项目管理
  2001年,天津开发区管委会会同天津市环保局,与日本联合国大学共同举办“中日生态工业园与零排放研讨会”,其发展循环经济的理念和实施经验,对管委会较有启发。是年,管委会决定:把加强国际合作作为区域环境保护的重要保障支持系统。
  2001—2010年,管委会在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ISO14000国家示范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国家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建设过程中,注重国际合作,促进区域国家示范试点园区建设深入发展。
  管委会特别关注合作项目的全过程管理:严把“准入”关,即选择具有先进性并适合区域条件的项目,实行先进性和可行性的统一;引进项目之前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了解项目诸方面情况,准确进行评估;既注重项目实施,又注重在实施过程提升理念,增长管理和实践才干;合作项目完成后,认真进行总结,以利开展新的国际合作。
  二、主要合作项目
  “中国——欧盟环境管理合作计划”项目 2003年11月,天津开发区管委会加入“中国——欧盟环境管理合作计划”项目实施,旨在由其项目组协助建立天津开发区“可持续的固体废物管理体系”。是年,建立基于网络的固体废物调查系统,为开展固体废物管理提供依据;建立废物网络交换平台,为区内固体废物有序流动、综合利用提供渠道,提升区域固体废物管理水平;建立“废物最小化俱乐部”,为企业搭建废物管理的交流平台;召开“CEO.Meeting”(区内部分企业经理与政府机构人员及中外环境管理专家的交流会议),使企业与政府机构尽可能多地明了先进的环境管理理念,启迪环境保护工作思路;组织开展相关培训活动。2005年,继续实施“中国——欧盟环境管理合作计划”项目:组织专家编写行业固体废物管理方案、编写关于“废物最小化”培训教材、编制《天津开发区固体废物管理战略》;确定区域工业废物生态管理标识;建立并运行固体废物信息管理系统。是年,天津开发区合作项目通过欧盟相关组织的评审、验收。
  与日本ICETT合作项目 2006年5月,天津开发区管委会组团赴日本东京参加“日中节能·环保综合论坛”,与日本ICETT(日本财团法人国际环境技术转让中心)签署“环境事务合作备忘录”。其合作项目重点实施内容为:以天津开发区化工区为对象开展环境调查,旨在建立“无事故、环境污染小、生产和社会和谐的工业区”。翌年,ICETT到天津开发区调研3次,与区内相关人员就环境保护问题进行讨论和交流。8月31日至9月13日,管委会派出团组接受ICETT环境保护专业培训,系统学习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环境保护技术及方法,提升参训人员环境管理业务能力。12月6日至7日,ICETT专家举办产业公害防治技术开发事业研究成果推介会,为区内企业提供先进的环境技术信息。至年末,“无事故、环境污染小、生产和社会和谐的工业区”环境综合管理体系基本建立。
  规划性清洁发展机制项目 2007年,天津开发区环境保护局与日本能源企划株式会社、日本一和一环境顾问股份公司、滨海中日能源管理(天津)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启动中国首个区域规划性清洁发展机制项目(PCDM)可行性调查研究项目。2007—2008年,天津开发区环境保护局与合作方实施该合作项目,组织有关部门与专家深入企业进行能耗调查和诊断,开展有关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政策和技术方面的调研,促进中小企业节能减排。该项目的实施有效降低区域温室气体排放,环境质量得到改善。
  产业共生及环境管理系统建设项目 2009年,天津开发区管委会协同市经委等单位与英国国家工业共生项目实施机构、联合国工业发展署中国投资处,成功申请欧盟“亚洲可持续生产与消费基金项目”,即实施滨海新区产业共生及环境管理系统建设项目。项目总预算185万欧元,欧盟援助资金148万欧元。2010年,加大项目实施力度,区内248家企业加入项目活动,并诊断出38个副产品交换机会,促成4宗对接活动。该项目为期4年,至2012年完成,收到推进区域工业企业废物资源循环利用、构建经济与环境双赢的副产品交换网络、促进循环经济产业链构建的预期之效。
  与日本茨城地区环境保护合作项目 2009年,天津开发区与日本茨城地区开展环境保护合作,对区内资源循环情况和区内重点危险废物处置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找出问题症结,提出加强环境保护的举措。该项目纳入中日两国环境保护合作框架。日本经产省委托日本利泰姆株式会社具体实施该项目。是年,天津开发区管委会同日中经济协会、日本利泰姆株式会社签署《关于加强在节能环保领域交流合作备忘录》《共同推进滨海低碳经济促进中心建设的合作框架协议》。2010年,天津开发区与日本茨城环境保护合作项目进展迅速,已对区内20余家工业企业资源循环情况和区内重点危险废物处置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提出改进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为管委会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委托日本野村综合研究所实施研究项目 2009年,天津开发区委托日本野村综合研究所实施《关于创建中日/国际合作低碳经济示范区研究项目》,确定建立全国首个促进低碳经济技术交流的国际合作平台,建立“滨海低碳经济促进中心”作为该平台的运营主体。

知识出处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志 2001-2010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志 2001-2010》

本书记述天津开发区2001—2010年的发展历程。十年间,先后提出建设“新九通一平”、构建“中国新经济平台”、实施“二二二三四”发展战略等区域定位和发展思路,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快速发展。形成电子信息、汽车、食品饮料、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石油化工、航天、现代服务业等九大支柱产业。

阅读

相关地名

天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