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环境保护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志 2001-2010》 图书
唯一号: 020220020230000284
颗粒名称: 第四篇 环境保护
分类号: X321
页数: 49
页码: 203-251
摘要: 本篇记述了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环境保护的情况,其中包括了环境质量、环境管理、环境监测、国家环境保护示范试点园区建设、气象工作管理、海洋管理等。
关键词: 天津市 环境保护

内容

天津开发区管委会把提升环境质量作为区域长期的、带根本性的要事抓紧抓好。早在建区第三年即1986年,管委会提出“仿真国际投资环境”;1992年,管委会提出“环境是天津开发区永恒的主题”;1994年,开展“投资环境年”活动;1996年再次开展“环境年”活动,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升。
  进入21世纪,管委会将提升环境质量作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前提条件,着力于环境保护工作的科学决策、规划先行和强化管理,严格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度,杜绝重污染企业和项目入区,所有建设项目中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坚持防治结合,实行开发与保护统一、环境治理与循环经济并重;实现在工业高速发展中保持环境达标,通过创新经济发展方式使污染排放日益减少。
  天津开发区获得多个国家级环境保护示范试点园区称号。2001年,天津开发区被国家环保总局授予“ISO14000国家示范区”;2005年,天津开发区经国家环保总局检查、评估,予以验收,成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2006年,通过首批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园区评审;2008年,环境保护部、商务部、科技部通过对天津开发区验收,天津开发区成为首批“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天津开发区注重国际合作,学习世界先进环境保护理念,引进先进环境保护技术和设备,20012010年,先后实施“中国——欧盟环境管理合作计划”、规划性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与日本能源企划株式会社等合作)、产业共生及环境管理系统建设项目(与英国国家工业共生项目投资机构、联合国工业发展署中国投资处合作)等10余项合作,促进区域环境保护向纵深发展。
  加强对水质、地下水、空气、噪音、土壤等48个项目进行分析、控制治理,使之稳定地符合国家标准。
  资源利用率逐年提高,节能减排成绩突出。2010年,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160.43千克标准煤,比上年下降1.0%;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142.04千克标准煤,比上年下降0.4%;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耗电485.56千瓦时,比上年下降8.1%;万元工业增加值耗电450.41千瓦时,比上年下降7.9%;万元地区生产总值新鲜水消耗4.94立方米,比上年下降7.9%;万元工业增加值耗水4.05立方米,比上年下降3.4%,均为全国较好水平。
  第一章 环境质量
  2001—2010年,天津开发区环境空气质量指数级别达到国家二级标准要求,处于良好状态;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在96.6%以上,直排入海污水水质总体得到控制;环境噪声、道路交通噪声保持稳定,平均值波动幅度较小;水污染源总体达标率94.5%,超标物质主要有化学需氧量、氨氮、铜、总磷。
  第一节 环境空气质量
  一、环境空气质量变化趋势
  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变化趋势2001—2010年,天津开发区环境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基本处于下降趋势。2001年,环境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浓度0.114毫克/立方米,为10年中最高浓度。其后3年,即2002—2004年,环境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呈逐年下降趋势。2005—2006年,其浓度分别为0.098毫克/立方米、0.099毫克/立方米,比2004年略有上升。2007年,其浓度回落至0.095毫克/立方米。2008年,其浓度为0.09毫克/立方米,为10年中最低浓度。2009年,其浓度为0.096毫克/立方米,比2008年增加0.006毫克/立方米。2010年,其浓度为0.092毫克/立方米,比2009年降低0.004毫克/立方米,为10年中第二低值。
  2001—2010年,环境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年日均值保持在0.100毫克/立方米以下。
  二氧化硫浓度变化趋势 2001—2010年,天津开发区环境空气中二氧化硫浓度基本呈上升趋势。
  2001—2005年,环境空气中二氧化硫浓度除2003年(0.046毫克/立方米)外,其余4年(2001年、2002年、2004年、2005年)环境空气中二氧化硫浓度均在0.040毫克/立方米以下,5年平均浓度为0.034毫克/立方米。
  2006—2010年,环境空气中二氧化硫浓度除2009年(0.021毫克/立方米)外,其余4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10年)环境空气中二氧化硫浓度或为0.040毫克/立方米、或逾0.040毫克/立方米,5年平均浓度为0.043毫克/立方米,比上个5年(2001—205年)高出0.009毫克/立方米,上升趋势明显。
  2001—2010年10年中,2009年为二氧化硫浓度最低年份,仅为0.021毫克/立方米;2007年、2010年为二氧化硫浓度最高年份,均为0.056毫克/立方米。2010年二氧化硫浓度比“十五”期间首年的2001年高出0.025毫克/立方米,比二氧化硫浓度最低年份的2009年高出0.035毫克/立方米,为其2.6倍,上升幅度较大。
  二氧化氮浓度变化趋势 2001—2010年,天津开发区环境空气中二氧化氮浓度总体呈上升趋势,尤其2009年、2010年,区域环境空气中二氧化氮浓度升幅明显。
  10年间,二氧化氮浓度状况可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01—2005年,其平均二氧化氮浓度为0.027毫克/立方米,即处于0.028毫克/立方米以下。5年中,2002年为浓度最低年份,仅为0.019毫克/立方米;2005年为浓度第二低年份,为0.021毫克/立方米;2001年、2003年,浓度均为0.028毫克/立方米;2004年为5年中浓度最高年份,为0.040毫克/立方米。第二阶段为2006—2010年,其平均二氧化氮浓度为0.043毫克/立方米,高出上个5年(2001—2005年)0.016毫克/立方米。5年中,2008年为浓度最低年份,为0.024毫克/立方米;2006年为浓度第二低年份,为0.028毫克/立方米;2010年,浓度高达0.064毫克/立方米,是为2001—2010年10年中浓度最高年份。分别比10年中浓度最低年份的2002年、“十五”期间首年的2001年、“十一五”期间首年的2006年高出0.045毫克/立方米、0.036毫克/立方米、0.036毫克/立方米。
  二、环境空气质量指数级别
  2001—2010年,天津开发区环境空气质量指数级别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要求,空气质量处于良好状态。
  2001年,全区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年均污染指数(API)分别为80、30、18,达到二级标准。
  2002—2004年,区域空气质量保持良好、稳定状态。全区环境空气质量达到或优于国家二级标准的天数分别为287天、297天、302天,呈逐年上升态势,其二级标准达标率均逾80%。2004年,达到或优于国家二级标准的天数为302天,系2001—2010年10年中第三高年份。
  2005—2006年,环境空气质量出现下降趋势。2005年,环境空气质量达到或优于国家二级标准的天数为293天,比上年减少9天。2006年,环境空气质量达到或好于国家二级标准的天数为246天,其二级标准达标率仅为70.3%,系2001—2010年10年中达到或优于国家二级标准天数、二级标准达标率最低年份。
  2007—2009年,区域空气质量呈大幅提升趋势。2007年,环境空气质量达到或好于国家二级空气质量标准的天数为297天,比上年增加51天,二级标准达标率83.7%。2008年,环境空气质量达到或好于国家二级空气质量标准的天数为310天,比上年增加13天,二级标准达标率86.4%,系2001—2010年10年间二级空气质量标准天数、二级标准达标率第二高年份。2009年,环境空气质量达到或好于国家二级空气质量标准的天数为314天,比上年增加4天,二级标准达标率87.1%,系2001—2010年10年间二级空气质量标准天数、二级标准达标率最高年份。
  2010年,环境空气质量达到或好于国家二级空气质量标准的天数为297天,二级标准达标率83.7%,虽逊于上年,但空气质量仍处于良好状态。
  “十一五”期间(2006—2010年),环境空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浓度上升较快,导致其环境空气质量部分年份达不到天津市平均水平。
  2006—2010年,空气综合污染指数呈两头高、中间低态势。2006年、2007年,空气综合污染指数分别为2.51、2.67,为2006—2010年5年中空气综合污染指数第三、第二高年份。2008年、2009年,空气综合污染指数分别为2.25、2.12,为2006—2010年5年中空气综合污染指数最低的两年。2010年,空气综合污染指数高达2.70,为2006—2010年5年中最高年份。
  2006—2010年5年中,开发区空气综合污染指数低于天津市均值的年份为2006年、2008年、2009年3年,其中2006年,开发区指数为2.51,天津市均值为2.55;2008年,开发区指数为2.25,天津市均值为2.27;2009年,开发区指数为2.12,天津市均值为2.42。2006—2010年5年中,天津开发区空气综合污染指数高于天津市均值的年份为2007年、2010年,其中:2007年,开发区指数为2.67,天津市均值为2.49;2010年,开发区指数为2.70,天津市均值为2.42。
  2006年、2007年,开发区环境空气质量均列天津市第八名。2008年,开发区环境空气质量位列天津市第三名,为20062010年最好名次。2009年,开发区环境空气质量位列天津市第四名,是为2006—2010年又一好名次。2010年,天津开发区环境空气质量位列天津市第十八名,比上年排名低14位,比排名最好的2008年低15位,为天津开发区2006—2010年5年间最差排名。
  三、环境空气污染物产生原因
  可吸入颗粒物系影响天津开发区环境空气质量首要污染物。造成开发区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升高的主要原因是:1.春季、夏初,地区沙尘天气较多;2.采暖期锅炉烟尘污染;3.施工扬尘;4.道路扬尘。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和城市建设逐年快速增长,成为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升高的重要因素。2001—2010年,固定资产投资呈逐年大幅增长态势。“十五”期间(2001—2005年),历年固定资产投资分别为95.01亿元、102.98亿元、130.53亿元、156.83亿元、180.32亿元。“十五”期间的末年(2005年)比其头年(2001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近1倍。至2005年末,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197.02亿元,累计房屋开工面积1506.16万平方米,累计基础设施投资完成233亿元。“十一五”期间(2006—2010年),历年固定资产投资分别为220.09亿元、255.77亿元、256.22亿元、334.92亿元、500.63亿元。“十一五”期间末年(2010年)固定资产投资为“十五”期间末年(2005年)固定资产投资的2.8倍,为“十一五”期间头年(2006年)固定资产投资的2.2倍。至2010年末,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764.65亿元,累计房屋开工面积2360.30万平方米,累计基础设施投资完成628.53亿元。历年大幅增长的固定资产投资,大规模的以提升区域形象、提升公共事业保障能力为主要内容的城市建设,显著改善了综合投资环境、城区环境,促进区域经济快速、持续发展;但多项目施工也对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升高造成影响。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增幅较大年份亦是可吸入颗粒物浓度较高年份。2001年、2003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分别比上年增长88.3%、26.8%,增幅较大,其可吸入颗粒物分别为0.114毫克/立方米、0.105毫克/立方米,是为2001—2010年10年中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最高年份和第三高年份。2004—2010年,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均在0.100毫克/立方米以下,其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数额及其增幅呈显著提升状态,但其浓度低于2001—2003年,系加强监测、坚持整治的结果。
  天津开发区造成环境空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浓度上升的主要原因是:1.区域工业迅猛发展;2.居住人口大幅增加;3.供暖、供热生产逐年增长;4.进出区域车辆增长显著,汽车尾气污染加剧。区域工业迅猛发展,系环境空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浓度上升的重要因素。
  “十五”期间头年(2001年),全区实现工业增加值242.84亿元,比上年增长25.9%;实现工业总产值865.11亿元,比上年增长21.9%。“十五”期间末年(2005年),全区实现工业增加值538.64亿元,比上年增长29.4%,为“十五”期间头年(2001年)的2.2倍;实现工业总产值2305.19亿元,比上年增长26.5%,为“十五”期间头年(2001年)的2.7倍。“十一五”期间头年(2006年),全区实现工业增加值648.59亿元,比上年(2005年,“十五”期间末年)增长30.3%;实现工业总产值3030.16亿元,比上年增长26.2%。“十一五”期间末年(2010年),全区实现工业增加值1157.31亿元,比上年增长25.4%;实现工业总产值5101.28亿元,比上年增长21.4%。2010年实现工业增加值、实现工业总产值分别是2001年的4.7倍、5.8倍。区域工业迅猛发展,壮大了区域经济实力,为建立先进制造业基地创造了重要条件,但也增加了污染物的排放,造成了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浓度上升。2010年,其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浓度分别为0.056毫克/立方米、0.064毫克/立方米,均为2001—2010年浓度最高年份。
  第二节 水环境质量
  一、饮用水源水质
  天津开发区饮用水水源来自引入的滦河水。2010年末,间或有引入的黄河水。区域水源监测部门坚持对自来水厂蓄水池水质进行严格监测,及时、准确掌握水质状况。监测结果显示,天津开发区2001—2010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始终保持在96.6%以上;除总氮之外,其他29项常规指标均达到地表水三级水质要求,符合国家对饮用水源地水质的要求。
  二、直排入海污水水质
  天津开发区坚持对区域排海口污水水质进行严格监测,及时、准确掌握直排入海污水中化学需氧量、氨氮、磷酸钾等浓度状况。
  2001年,化学需氧量浓度217毫克/升,系2001—2010年浓度第二高值年份。2002年,化学需氧量浓度降至174毫克/升。2003年,化学需氧量浓度升至373毫克/升,是为2001—2010年化学需氧量浓度最高值。2004—2008年,化学需氧量浓度分别为116毫克/升、124毫克/升、216毫克/升、196毫克/升、124毫克/升,均比化学需氧量最高值年份(2003年)有大幅下降。2009年,化学需氧量浓度降至105毫克/升,比2001—2008年历年化学需氧量均低,是化学需氧量浓度第二低值年份。2010年,化学需氧量浓度降至76毫克/升,系2001—2010年浓度最低值年份,亦为其浓度低于100毫克/升唯一年份。
  2001—2010年,天津开发区化学需氧量浓度呈明显降低态势,表明化学需氧量总量减排效果显著。直排入海污水中化学需氧量得到控制的主要原因系污水处理能力不断提升。2001年,日处理废水1000吨的泰达电镀废水处理中心投入使用。2002年,日产能力微滤膜处理出水3万吨、反渗透再生水1万吨的中水回用工程建成并运行,与2000年启用的污水处理厂构成天津开发区水处理与再利用系统主体。2006年,开发区西区污水处理厂投入使用。2007年,开发区化工区污水处理厂投入使用。2008年,东区及其他小区污水处理厂投入使用,使全区近四分之三面积的污水纳入污水处理厂收入处理范围。2001—2010年,各污水处理厂坚持技术改造,不断提升污水处理能力,亦为直排入海污水中化学需氧量浓度得到控制的一个重要原因。
  2001—2010年,天津开发区直排入海污水中氨氮浓度呈变化较大、总体上升态势。2001年,直排入海污水中氨氮浓度为1.38毫克/升,为10年中浓度最低值。2002年,氨氮浓度升至3.12毫克/升,为上年的2.26倍。2003年,氨氮浓度升至14.0毫克/升,系2001—2010年度最高值,分别为2001、2002年的10.1倍、4.5倍,升值幅度较大。2004年、2005年氨氮浓度分别为3.63毫克/升、6.42毫克/升,虽比2003年大幅下降,但比2001年仍有较大增值。2006—2007年,氨氮浓度回升明显,分别为8.40毫克/升、8.04毫克/升,虽比2003年低,却为2001—2010年较高年份。2008年、2009年,氨氮浓度分别为6.05毫克/升、6.90毫克/升,比2006年、2007年有明显下降。2010年,氨氮浓度回升至8.15毫克/升,成为2001—2010年10年中氨氮浓度第三高值年份。2001—2010年10年中,氨氮浓度低于2.0毫克/升的有1年,氨氮浓度为3.0—4.0毫克/升的有2年,6.0—7.0毫克/升的有3年,8.0—9.0毫克/升的有3年,逾10毫克/升的有1年,起伏较大。2006—2010年5年间,氨氮浓度历年逾6.0毫克/升,其中3年逾8.0毫克/升,呈总体上升趋势。
  2001—2010年,天津开发区直排入海污水中磷酸盐浓度得到有效控制。2001年,磷酸盐浓度为1.24毫克/升;2002年,降至0.84毫克/升,为10年中磷酸盐浓度第二低值年份。2003—2005年,磷酸盐浓度增加明显,分别为1.76毫克/升、1.82毫克/升、1.81毫克/升,为10年中磷酸盐浓度最高的3个年份。2006—2009年,磷酸盐浓度呈逐年大幅下降态势,分别为1.32毫克/升、1.11毫克/升、1.00毫克/升、0.68毫克/升;其中,2009年磷酸盐浓度仅为0.68毫克/升,为2001—2010年10年中的最低值。2010年,磷酸盐浓度为0.99毫克/升,虽比2009年有所增长,但仍为10年中第三低值年份。
  2001—2010年,天津开发区整体用水量、排水量呈逐年大幅上升态势,直排入海污水中氨氮、磷酸盐浓度势必随之上升。影响天津开发区氨氮、磷酸盐浓度的因素系生活污水排放量激增,其中,企业显著增加(2010年比2001年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加1461家,内资企业增加312家),人口显著增加(2010年比2001年常住人口增加11.45万人,从业人口增加22.42万人),生活区、商业区不断扩大,系生活污水排放量激增的首要来源。
  第三节 声环境质量
  一、区域环境噪声
  天津开发区将区域环境噪声作为衡量区域安静程度的主要指标。把区域划为100个网格,将各网格噪音值汇总求得均值,即为区域环境噪声。2001—2004年,区域环境噪声网格涵盖整个东区。2005年,重新划定区域环境噪声监测网格,将原100个网格划定范围改为泰达大街以南的生活区内(约8平方千米)。2008年,区域环境噪声监测增加6个监测网格(增加泰丰家园及周边社区),总网格达到106个。
  监测结果表明:2001—2010年,天津开发区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波动幅度较小,总体保持在52.3分贝—53.4分贝范围之内。其中,2002年、2003年、2005年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达到或超过53.0分贝;其他年份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均在52分贝以上、53.0分贝以下。2001年,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为52.3分贝,系最低值年份;2002、2003年,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均为53.4分贝,系最高值年份。
  二、道路交通噪声
  天津开发区道路交通噪声监测点位设置在区内主要干线18个路段。
  2001—2010年10年中,区域道路交通噪声平均值状况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01—2003年,其3年道路交通噪声平均值均逾67分贝,分别为68.0、67.8、67.4分贝,系10年中最高值阶段,2001年系10年中最高值年份(68.0分贝)。第二阶段为2004—2009年,其6年道路交通噪声平均值均在66.0分贝以上、67.0分贝以下,分别为66.8、65.9、66.2、64.9、66.5、66.4分贝,系10年中最低值阶段,2007年系10年中最低值年份(64.9分贝)。2010年为第三阶段,其道路交通噪声平均值为67.0分贝,高于第二阶段,低于第一阶段。
  三、功能区噪声
  天津开发区功能区噪声监测始于1995年。是时,开发区尚无居民区,仅有一些工厂分布于第一大街至第五大街、洞庭路与黄海路之间;功能区种类仅限于3类区(即工业生产类型区域)。其后,天津开发区发展迅速,功能区种类相应增加。至2007年,形成包括4类噪声功能区格局。其1类区以文教、居住为主,2类区为居住、商业、工业混杂区域,3类区为工业区,4类区指城市交通干道两侧。天津开发区环境监测站对功能区噪声监测于每季度的第二个月进行,每次连续监测24小时。
  2007—2010年,监测结果显示:1类区昼间噪声51—55分贝,符合标准要求;夜间噪声48—50分贝,超标。2类区昼间噪声50—53分贝,符合标准要求;夜间噪声47—49分贝,符合标准要求。3类区昼间噪声53—56分贝,符合标准要求;夜间噪声49—52分贝,符合标准要求。4类区昼间噪声70—73分贝,或符合标准要求或微量超标;夜间噪声67—69分贝,超标幅度较大。影响各功能区声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为交通噪声。
  第四节 土壤环境质量
  一、采样检测
  2002年末至2003年初,天津开发区环境监测站对东区、化工区(2008年更名为天津开发区汉沽现代产业区)、微电子工业区部分空地、绿地的土壤进行0—20厘米、20—40厘米分层采样和检测分析。检测分析项目包括有机质、铬、锰、镍、铜、锌、砷、镉、汞、铅、氟等。其中,东区采样点位21个,化工区采样点位6个,微电子工业区采样点位3个。
  二、检测结果
  检测结果表明,东区土壤种类为海泥吹填土、荒地原状土、碱渣客土、农田客土、粉煤灰农田土混合土、盐池土;化工区土壤种类为粘质客土、壤质原状土、垃圾客土;微电子工业区土壤种类为农田客土。
  东区土壤有机质含量为0.220%8.158%,具有土壤种类繁杂、土壤中有机质积累变异巨大的显著特点;其有机质含量最高的土壤系常年绿化带的人工土壤,有机质含量最低的为常年荒弃裸地土壤。化工区、微电子工业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为0.688%1.434%、0.801%1.093%;其土壤以自然土壤为主,土壤有机质含量反映了原状土壤的特性,属土壤中相对贫瘠的有机质含量类型。
  采样分析结果显示:盐池土、碱渣土、开槽土、建筑垃圾土、粉煤灰样品中,铬、镉、铜、砷、铅含量高于农用土壤、自然土壤;农用土壤(客土)中锰的含量较高,汞含量不甚明显。
  第五节 污染源
  一、水污染源
  至2010年,天津开发区共有水污染源企业488家。其分布情况:东区水污染源企业344家,其中国控水污染源企业1家、市控水污染源企业23家、区控水污染源企业28家、一般性水污染源企业292家;西区水污染源企业50家,其中国控水污染源企业1家、市控水污染源企业1家、区控水污染源企业2家、一般性水污染源企业46家;微电子工业区水污染源企业41家,其中区控水污染源企业2家、一般性水污染源企业39家;逸仙科学工业园水污染源企业24家,其中市控水污染源企业1家、一般性水污染源企业23家;汉沽现代产业区水污染源企业29家,其中市控水污染源企业1家、区控水污染源企业8家、一般性水污染源企业20家。
  2006年始,天津开发区对水污染源企业监测频次显著增加。2006—2010年,共对水污染源企业监测4073家次。
  2006—2010年,对水污染源企业监测结果表明,其总体达标率为94.5%:东区国控水污染源企业达标率99.3%,市控水污染源企业达标率98.2%,区控水污染源企业达标率93.3%,一般性水污染源企业达标率89.1%;西区国控水污染源企业达标率87.7%,市控水污染源企业达标率100.0%,区控水污染源企业达标率97.5%,一般性水污染源企业达标率91.0%;微电子工业区区控水污染源企业达标率100.0%,一般性水污染源企业达标率90.0%;逸仙科学工业园市控水污染源企业达标率95.7%,一般性水污染源企业达标率81.7%;汉沽现代产业区市控水污染源企业达标率100.0%,区控水污染源企业达标率94.9%,一般性水污染源企业达标率90.8%。
  主要超标物质包括:化学需氧量(150项次,占67.0%)、氨氮(21项次,占9.0%)、铜(16项次,占6.0%)、总磷(15项次,占5.7%)。其中,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超标集中在电子、食品、汽车制造及其配套行业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其原因系生活污水治理不利,污染物消减措施尚未得到全面落实。
  天津开发区建有东区、西区、汉沽现代产业区3座污水处理厂,坚持对水质进行监测,各厂经多次升级改造,污水处理能力、处理效率不断提升。东区和西区污水处理厂已升至国控污水处理厂,监测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悬浮物、重金属等21个项目。监测于每月月初展开,监测结果定期上报天津市环保局后上报环保部。
  二、废气污染源
  天津开发区废气污染源种类与行业特征相关。苯系物与油漆生产和使用行业有关,炭黑尘与汽车轮胎、橡胶制品生产行业有关,恶臭则与食品工业发酵行业有关。
  自2006年始,加大脱硫改造投入,燃煤锅炉脱硫、除尘效率得到提高,主要热源厂锅炉烟尘、烟气排放达标率均在95%以上。颗粒物、炭黑尘排放源监测结果显示,其达标率逾95%。监测站对主要苯系物排放企业进行排查和抽测。造成部分企业苯系物排放超标(排放浓度超标或速率超标)的主要原因为企业的苯系物治理设施运行不正常,个别工位甚至无治理设备。部分企业厂界臭气浓度超标的主要原因亦为治理设施运行不正常,或无针对性治理措施。
  第二章 环境管理
  天津开发区坚持“规划先行”,以制度促管理;实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审批,落实源头控制;严格执法监察,加强现场检查;着力环境保护社会机制建设,开展环境保护社会监督。环境管理不断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成效显著。
  第一节 管理机构
  一、环境保护局
  天津开发区环境保护管理机构为管委会所属环境保护局。
  天津开发区于1984年成立,翌年即成立管委会环境保护办公室,隶属于管委会规划室,编制2人。1990年,环境保护办公室更名环境保护局,与规划局、土地局、房管局合署办公。1993年,环境保护局析出独立。
  2001年,管委会按照“精简、服务、高效”的原则进行机构调整,精简人员16%。管委会指出,环境保护工作关乎区域可持续发展,不予减员。是年,区编制委员会批复环境保护局行政编制为10人,比原来增加1人;内设综合管理科、总工室两个工作部门。
  2003年,管委会推行事业单位改革,区环境保护监测站定编12人,实行财政全额预算,环境保护局为其管理和业务指导部门。
  2007年,管委会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进行机构改革,从实际需要出发设置和调整机构。环境保护局按照管委会的要求实行“三定”(定职责、定编制、定岗位),提升管理能力。是年,天津市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复成立天津开发区环境监察支队(简称监察支队),系天津开发区管委会直属科级行政执法机构,核定事业编制8人。环境保护局系监察支队管理和业务指导部门。
  2010年,环境保护局内设综合管理科、总工室、监察支队、监测站。综合管理科负责局内日常政务、事务性工作;开展调查研究和综合分析;审查引进项目;负责主管项目投产前环境保护验收,并对项目执行“三同时”全过程监督管理;对污染治理方案进行审查、审批和后期监管等。总工室负责编制区域环境保护发展规划,制定环境保护年度计划;会同相关部门制定环境保护管理的规章及标准;制定并组织实施环境保护科学研究计划;制定区域环境保护产业政策;组织区域ISO环境管理体系运行等。监察支队对辖区内单位、个人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生态保护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处理污染事故,调解环境污染纠纷。监测站系区域环境质量监测部门。
  二、泰达低碳经济促进中心
  2010年,泰达低碳经济促进中心成立。该中心主要工作为:招募25家国内外知名机构组建泰达低碳经济国际合作委员会,在其指导下促成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园管委会、丰田通商株式会社、东芝公司、瑞穗银行、中兴能源公司等与开发区企业、管委会在低碳环保领域合作项目;编发《泰达低碳》月刊杂志,宣传低碳理念,发布低碳技术产品供需信息;开发“泰达低碳”经济信息网,为低碳技术产品供需对接提供商务信息交流平台;根据节能环保改造需求和低碳技术发展趋势,促进低碳技术产品商业对接,推动中兴能源公司和滨海能源公司锅炉节能技改合作、泰达国际酒店楼宇节能改造等项目实施。至年末,泰达低碳经济促进中心初步构建起低碳经济发展信息、低碳技术供需对接、低碳经济国际合作等服务平台,推动区域工业、建筑业等领域低碳化改造。
  第二节 规划与制度
  一、规划
  天津开发区管委会坚持“规划先行”,以科学的规划指导和促进环境保护管理。
  天津开发区环境保护规划分为“五年规划”和“专项规划”。
  “五年规划”系指《天津开发区“十五”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简称“十五”规划)《天津开发区“十一五”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简称“十一五”规划)。“十五规划”“十一五规划”具有环境保护工作的全局性和阶段性(五年),均有明确的环境保护指导思想、工作目标、操作步骤、具体举措。管委会按照规划的要求进行管理和开展工作,收到预期效果。
  “专项规划”系指专项环境保护工作的规划,为“五年规划”中专项工作的具体规划。2001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和联合国环境署(UNEP)拟定并实施“中国工业园区环境管理项目”,天津开发区成为试点园区。2003年,天津开发区管委会总结创建生态工业园的实践经验,开展对区域环境现状的调查研究,掌握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水循环使用等多方面环境数字信息,出台《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生态工业园建设规划》,并通过专家论证。该专项规划指导、推进生态工业园区创建工作,促进天津开发区2008年成为首批“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2004年,管委会编制《天津开发区可持续固体废物管理发展战略》,形成固体废物管理工作的专项规划,助推环境保护管理迈上新台阶。2009年,管委会编制《天津开发区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委托北京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美国耶鲁大学完成)。其主要成果包括:《国内外典型工业园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与机制研究》《天津开发区及周边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情况调研和典型案例分析报告》《天津开发区产业生态效率诊断及分析报告》《天津开发区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和2009—2020年天津开发区循环经济发展规划。该专项规划对区域未来11年循环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阶段任务、政策支持、管理措施等均作了明确规定,确保区域循环经济建设有序进行,引导循环经济不断深入发展。2010年,编制完成《天津南港工业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园区实施方案》,确保南港工业区建区伊始(2009年4月建区)即纳入循环经济建设的轨道。
  二、制度
  管委会以年度环境保护工作计划和相关环境保护制度为五年规划、专项规划的支撑,组织实施,保障规划落到实处。
  管委会每年制订年度环境保护工作计划,年初公布。全年数次检查年度计划落实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年末进行总结,找出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制订翌年的年度环境保护工作计划。
  管委会根据环境保护工作的需要适时制定相关制度,促进环境保护规划、年度计划的落实。2001年,修订项目环境保护方面的审批制度,既加快审批速度,又保证审批质量。2002年,针对环境保护信访、投诉不断增多的情况,出台相关制度,规定环境保护信访、投诉处理的管理办法和规范要求,使之有章可循,提高其处理率和办结率;加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审查,出台《开发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集体审查制度》。2006年,完善《开发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使突发环境事件处理科学化、规范化。2007年,出台《天津开发区加强节能降耗、环境保护的暂行规定》《天津开发区加强节能降耗、环境保护的实施方案》《天津开发区环境保护社会监督员制度》《天津开发区举报环境违法行为奖励暂行办法》《天津开发区燃煤锅炉脱硫设施补贴暂行管理办法》《天津开发区环境信息公开指南》等一批制度,规范节能降耗、环境保护社会监督、奖励举报环境违法行为、燃煤锅炉脱硫设施补贴、环境信息公开等管理工作。2008年,为促进《天津开发区促进节能降耗、发展循环经济的暂行规定》落实,制定《天津开发区环境保护鼓励项目审批流程》《天津开发区环境保护鼓励项目申请单位公开承诺的基本要求》,并统一环境保护鼓励项目登记表、财政专项资金申请表、申报材料清单,推动环境保护鼓励项目审批工作深入开展。2009年,完善落实企业环境诚信评价体系实施方案,并向社会公开企业环境诚信评价结果。2010年,印发《关于加强南港工业区土壤、地下水及恶臭气体污染防治工作的意见》,确保南港工业区环境保护工作高起点。
  第三节 建设项目审批
  一、“十五”期间环境保护审批
  2001年,管委会多次强调,依法做好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审批工作,是实施源头控制的有效途径,是环境保护至关紧要的工作环节,必须抓紧抓好。环境保护部门按照管委会的要求,规范流程,从严审批,并建立项目快速反馈程序,把环境保护审批工作前置到项目接触与初始选址阶段。是年,审批项目246个,其中3个生产项目(放射性、重污染)、10个底商餐饮项目(油烟、噪声扰民)未获批准。对37个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6个项目环境保护验收进行审查批复。
  2002年,建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集体审查制度,规范环境保护审批,进一步提升审批质量,并尝试国际先进的网上审批,建立环境保护政务网网上审批模块,利用网络系统试行网上申报。是年,依法对262个工业、房地产、餐饮娱乐项目进行分类审批,集体审查通过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119个,完成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竣工验收19个,参加扩初设计审查会74次,参加项目招商接待94次。
  2003年,天津市环境保护局委托天津开发区环境保护局对选址于天津开发区内所有建设项目均行使环境保护审批权,即由原先的行使部分审批权转化为行使全部审批权。开发区环境保护局抓紧队伍建设,增强业务能力,优化审批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克服审批工作量增大、工作难度增加的困难,保时保质完成项目审批任务。是年,区内新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率达到100%;完成环境保护立项审批项目177个,对95个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5个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25个项目环境保护验收进行审查批复;环境保护局共参加209个项目接待工作。
  2004年,环境敏感项目始呈增加趋势。环境保护局采取项目前期调研、走访专家和企业相关人员征求意见、与相关部门和企业充分沟通、实行项目公示和公众参与等举措,确保项目达到环境保护要求,并开通环境保护审批在线咨询,为企业提供服务。是年,环境保护局对区内202个投资项目出具环境保护登记初步意见,对118个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20个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27个项目环境保护验收进行审查批复。
  2005年,协助一汽丰田、锦湖轮胎、东海炭素、中谷天科、中芯国际电子等10余个建设项目办理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审批手续,确保项目按计划如期进行。是年,环境保护局对151个建设项目出具环境保护申报登记意见,对126个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24个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45个项目环境保护验收进行审查批复。
  二、“十一五”期间环境保护审批
  2006年始,管委会强调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审批工作既要从严要求、依法办理,又要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让审批、服务“两个轮子”都转起来,并抓好落实。是年,协助卡佩勒、凯莱英、4号热源厂等10余个建设项目办理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审批手续,确保项目按计划如期进行。是年,环境保护局对189个建设项目出具环境保护申报登记意见,对146个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17个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45个项目环境保护验收进行审查批复。
  2007年,建立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信息体系,制定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发挥公众参与、公众监督作用,促进“绿色招商”。是年,对149个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26个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62个项目环境保护验收进行审查批复。
  2008年,完成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信息系统二期开发,进一步推动“绿色招商”;在全区范围内开展项目环境保护审批程序清查,至年末,完成历年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审批情况核查450余个,要求存在程序缺漏企业限期补办手续40余家。是年,对14个建设项目出具环境保护初审意见,对139个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19个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64个项目环境保护验收进行审查批复。
  2009年,优化项目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登记表审查等调整为立等可取审批件;持续在全区范围内开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审批核查,督促企业按质保时完成相关整改任务;持续优化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信息系统,结合环境监控系统建设编制新版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信息系统。是年,对103个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21个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130个项目环境保护验收进行审查批复。
  2010年,推行网上在线审批,至年末,完成网上在线审批项目45个,提高审批质量和审批效率,受到企业好评。注重南港工业区环境保护工作,完成对合佳威立雅南港危险废物处理处置、中石化油库、中石油油库、东大化工、天凯烧碱等一批签约项目环境评价审批。完成对西区生物医药产业园区规划环境评价审批,协调市环境保护局完成对汉沽现代产业区规划环境评价审批,协助大火箭军品、长城汽车(整车)项目完成环境保护部对其环境评价审批。是年,对158个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41个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56个项目环境保护验收进行审查批复。
  2008年始,管委会进一步规范环境保护鼓励项目审批工作,根据区域促进节能降耗、发展循环经济的规定和要求,制定《天津开发区环境保护鼓励项目审批流程》《天津开发区环境保护鼓励项目申请单位公开承诺的基本要求》,设计并印发《天津开发区环境保护鼓励项目登记表》《天津开发区环境保护鼓励项目申请材料清单》《财政专项资金申请表》。是年,组织技术专家、财务专家对2008年环境保护鼓励项目(第一批)进行资料和现场评审,指导企业完成专项资金申请。共有涉及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工程、脱硫工程、清洁生产改造等5大类7个项目符合环境保护鼓励项目政策要求,为其补贴434.06万元。2009年,召开宣讲会,发布专刊,宣传环境保护鼓励项目政策,并精心组织年度环境保护鼓励项目申报工作。是年,公布环境保护鼓励项目(第二批)142个,补贴金额1814万元。2010年,确定环境保护鼓励项目(第三批)36个,补贴金额392.93万元。2008—2010年,共确定3批环境保护鼓励项目,计185个,补贴总额2640.99万元。
  2001—2010年,审查批复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1190件,审查批复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173件,审查批复建设项目环境保护验收479件。
  第四节 执法监察
  2001年,环境保护部门规范执法监察工作,将其作为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环节;不断加强环境执法现场检查,及时发现企业、项目现场存在的问题,使其得到尽早解决;注重对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检查,把整治工作落到实处。是年,对生活区餐饮、娱乐业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进行多次现场检查,推动其整改,使居民反映强烈的油烟、噪声扰民问题得到解决。全年共查出环境保护违法案件22起,均依法予以处罚。
  2002年,执法监察工作的重点依然着力于群众信访、投诉的餐饮业油烟扰民等热点问题,对34家污染扰民的餐饮业单位坚持现场检查,并促其整改合格。
  2003年,环境保护部门结合防治“非典”工作,加强对区内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新水源公司监督检查,确保安全供水和污水达标排放,并经协调安装泰达医院废水消毒设施、医疗废物焚烧炉及华山宾馆废水消毒设施,使废水废物问题得到妥善处理。是年,对200余个区内企业污染防治工作进行现场检查,对存在违法行为的企业下达限期整改通知书。
  2004年,对区内286家企业污染防治进行环境执法现场检查,促进区域环境安全。是年,分析环境投诉事件,摸清环境案件发生规律,有计划地对餐饮业、施工工地、工业企业开展预防性环境检查,并组织多次昼、夜相结合检查,掌握真实情况,尽早发现和解决问题,为企业和居民提供环境保障。
  2005年,依法监督区内企业污染防治工作,对286家企业进行环境执法现场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开展整改。亚欧财长会议在天津开发区召开期间,督促环境监管重点企业加强环境保护管理,合理调整生产计划,确保环境安全。对存在燃煤污染问题的企业进行环境执法现场检查,并召集相关企业召开现场会,专题研究解决污染物超标排放问题。加强对产业园区企业环境执法检查,对微电子工业区污水排放情况进行现状调查,查找问题及其原因,对该小区污水排放实施有效管理。对生活区内施工工地多次进行昼、夜相结合检查,对翠亨广场全部餐馆进行噪声监测,责令超标单位实施限期整改。
  2006年,配合环境保护专项行动,开展环境保护执法监察,主要是:1.对区内14家化工类建设项目进行环境风险排查,督促相关企业完善环境事故处理措施和应急预案,解决问题于源头。2.加强对污染源监督检查,每季度均对东区、西区、微电子工业区、逸仙科学工业园、现代产业区主要污染源依法进行检查,确保企业污水排放达标。3.对检查发现的环境问题,利用法律、行政、经济等综合手段迅速解决,对存在环境违法行为的企业实施经济处罚,勒令停产、整改,并依法强制个别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计。4.开展夜间施工噪声检查,为居民提供良好环境。
  2007年,开展扬尘治理、汽车尾气污染防治、煤烟污染治理、工业污染防治等专项检查工作,促进区境环境改善。
  2008—2010年,执法监察着力于加大检查频次和检查力度。2008年,启动环境监控预警系统建设,提升区域环境监察、监测水平。2009年,对区内企业进行现场执法检查253家次、夜间执法检查23次,并根据检查出的问题,召开施工企业负责人会议,促进其文明施工、避免污染。是年,金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通过雨水管网排放高浓度有机废水,造成西区景观渠渠水黑臭。区环保局查明其违法行为后,迅即开展执法行动,依法责令其停产整顿。其间,跟踪监测、监察,最终督促该企业消除污染隐患并恢复生产运行。妥善处理优顿精细化工有限公司泄露事件,督促企业在较短时间内清除环境影响。2010年,对工业企业进行现场环境执法检查260家次,对环境违法行为下达限期整改通知23份、行政处罚决定30份,保障区域环境安全。
  附:金耀公司环境污染事故处理纪实
  2009年3月,天津开发区西区景观渠水质恶化并伴有恶臭气味。区环境保护局随即对西区景观渠进行两次水质监测,其COD(主要水质污染指标)浓度分别为329毫克/升和398毫克/升,属严重超标(超标8—10倍)。受污染景观渠总长度10千米,水体计26万立方米。西区企业和驻区单位工作和生活受到严重影响,纷纷向管委会有关部门投诉。根据《天津市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处理办法》(津环保法〔2000〕345号),认定此为一起较大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区环境保护局迅即成立事故处理小组,对西区企业雨污水排放情况进行排查。4月8日,发现天津金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南门雨水管网中有大量污水排放(当日未降雨),污水样品状态为淡黄色、混浊且有异味,经监测污水COD浓度为2875毫克/升。该污水通过西区市政雨水管网直接汇入景观渠。据此判断,该企业此种以规避监管的方式排放水污染物的违法行为是西区景观渠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区环境保护局要求该企业立即停止违法排污行为。4月13日,区环境保护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环境防治法》相关规定,对该企业下达《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限期整改决定书》。4月15日,区环境保护局执法人员对该企业再次进行检查时发现,该企业雨水管网仍旧排放污水,且排水水量与4月8日、13日相比无明显改观,其污水COD浓度为2960毫克/升,致使西区景观渠水质进一步恶化。该企业在自身污水处理设施未正常投入运行、不能接受企业所有污水的情况下,采取规避监管的方式通过雨水管网排放污水,对西区水环境造成严重危害。根据《天津市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处理方法》关于较大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管辖的有关规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环境防治法》第七十五条第二款(私设暗管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提请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责令停产整顿)的规定,经开发区管委会研究决定,责令天津金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停产整顿,并对造成的环境危害进行排除。
  经上述处理后,天津金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认真进行整改。首先,对有污水排放的雨水管网进行永久性封堵,停止排污行为。其后,开始对污水处理设施进行改造。该公司治理方案经过专家论证、工程招标,最终投资6000万元对污水处理设施进行彻底改造。改造后污水排放达标,西区景观渠水体未再发生黑臭现象。
  第五节 社会机制建设
  一、“环境公益平台”活动
  2008年3月,经天津市社团管理部门批准,天津开发区环境保护协会成立。协会旨在团结全区企事业单位及环境保护工作者,贯彻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开展多种形式的环境保护活动,搭建环境保护公益平台,建立区域环境保护社会机制。协会实行会员制,凡在天津开发区注册的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承认协会章程,愿意参加协会活动并履行其义务的,经申请批准,均可成为协会会员。协会理事成员由会长(1人)、副会长(21人)、理事(17人)、秘书长(1人)组成。会员企业逾百家。区环境保护协会搭建政府、企业、社会交流平台,组织开展相关活动,推进环境保护工作。
  企业环境社会责任论坛 2010年4月,由环境保护协会举办的天津开发区首届企业环境社会责任论坛举行。企业、社区、学界代表和相关领域专家200余人参加。与会人员就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环境保护工作机制等问题进行探讨,为管委会形成科学的环境保护工作决策提供重要依据。论坛面向全体企业,征集企业在社会责任方面的成果,邀请知名人士组成评审组,评选出“环境社会责任贡献企业”24家。
  “低碳生活——由我做起”家庭碳减排活动 2010年1月,区环境保护协会会同泰达国际商会、泰达社会服务中心、伊尔姆环境资源管理咨询(上海)有限公司、天津排放权交易所等,承办康师傅杯“低碳生活——由我做起”家庭碳减排活动,康师傅控股有限公司提供支持。活动以区内家庭为单位,由伊尔姆环境资源管理咨询(上海)有限公司设计、制作“家庭账本”“低碳生活小窍门手册”,确定家庭碳排放因子和碳排放系数,根据居民记录的能耗量及相应的碳排放系数计算家庭碳排放量。活动举办两期:第一期,2010年4月1日至6月30日,考察夏季阶段家庭碳减排情况;第二期,2010年11月1日至2011年3月30日,考察冬季采暖期家庭碳减排情况。两期活动共有700余个家庭参与,参与人数1597人,收到“家庭账本”564份。两期活动减排效果显著,用电排放量和出行碳排放量呈递减趋势。
  家庭有害垃圾回收“绿箱子”行动 2010年8月,由区环境保护协会、社会服务中心、社会服务志愿者协会主办,康师傅控股有限公司、摩托罗拉移动技术(中国)有限公司、泰鼎(天津)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天津合佳威立雅环境服务有限公司、安利(中国)日用品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TESCO乐购开发区店支持的家庭有害垃圾回收“绿箱子”行动举行。“绿箱子”行动系根据区域实际情况和现有能力,对电子废弃物、过期药品、废旧灯管、废旧电池等家庭有害垃圾进行回收和处理的一项活动,旨在建立长期化、专业化、规模化的家庭有害垃圾处理机制,从源头上做到有害垃圾分类回收,并通过专业定点机构进行无害化处理。活动中,家庭有害垃圾中的过期药品、废旧灯管和废旧电池三类废物因不能产生回收价值,实行无偿回收;国家规定的以旧换新五大类电器(电视机、电冰箱、空调、洗衣机、电脑),居民拨打回收热线,泰鼎(天津)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即上门回收,回收补偿与国家规定一致。五大类电器以外的普通电器实行“积分——物品兑换”,居民将废旧普通电器送至社区服务中心,获环境保护积分,居民凭积分换取所需的物品(兑换物品主要为公众所需日常用品)。
  泰达“跳蚤市场” 2010年8月14日,“跳蚤市场”在开发区首次开市,是由区环境保护协会、社会服务中心联合主办,为居民搭建循环使用物品,实践低碳、融入时尚环保生活理念的平台。“跳蚤市场”每月第二个周六在区内定期举行。
  企业环境教室建设 企业环境教室建设是由区环境保护协会发起,企业自愿参与的社会公益活动。通过环境教室,企业向社会公众宣传先进环保理念和动态,便于公众了解国内外环境保护技术以及企业环境保护工作情况,为企业和公众相互沟通、促进环境保护社会机制的形成和发展搭建平台。2009年,首批参与环境教室建设的有天津可口可乐饮料有限公司、泰鼎(天津)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天津东邦铅资源再生有限公司、天津泰达环保有限公司、天津膜天膜科技有限公司、天津合佳威立雅环境服务有限公司、诺维信(中国)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等7家企业。2010年,又有3家企业自愿建立环境教室,其中PPG涂料(天津)有限公司以绿色工艺、无毒化产品为主题,天津泰达威立雅水务有限公司以污水处理和资源化为主题,安利(天津)有限公司则以家庭低碳理念为主题。企业建立环境教室后,区环境保护协会对其进行评估,合格后由协会向其授牌,正式对社会公众开放。
  二、环境保护社会监督
  2007年,管委会总结开展环境保护社会监督的历史经验,认识到实行社会监督是环境保护社会机制的重要内容,而建立制度和队伍是有效实施环境保护社会监督的关键。是年,制定并实行《天津开发区环境保护社会监督员制度》,对环境保护社会监督员的作用、职责、组织领导、工作和素质要求等作出明确规定;聘请区内来自政府、企事业单位、社区的24名代表为天津开发区环境保护社会监督员。环境保护社会监督员按其制度规定,对区域环境保护工作实行全面监督。并制定举报环境违法行为奖励办法,调动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热情。
  三、环境信息公开
  2007年,管委会编制区域环境信息公开指南及其目录,对公众公开有关环境政策法规、环境保护规划与计划、行政审批程序、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环境监察管理、环境管理机构设置、区域环境质量等。区环境保护局制定环境信息公开工作制度,以确保公开信息准确、及时,发挥公众参与、公众监督作用。
  2008年,开辟并启用环境信息公开网络,上网公开区域环境信息,便于公众监督环境保护工作并督促违法超标企业整改。
  2009—2010年,完善环境信息公开网络,定期发布环境信息特别是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审批、企业污染物排放、区域环境质量等方面的信息。组织环境保护协会会员单位公开企业自身环境信息。企业通过向社会公开年度资源消耗总量,排放污染物种类、数量、浓度和去向,废弃产品回收、综合利用等情况,主动接受社会监督。2009—2010年,共有40家企业公开自身环境信息,受到公众好评。
  四、企业环境诚信评价体系建设
  2009年,管委会制定企业环境诚信评价体系实施方案。是年,区环境保护局对区内48家企业依评价标准评分,并经公示征求意见后向社会公开2008—2009年度企业环境诚信评价结果。其中,38家企业被评定为“很好”,6家企业被评定为“好”,1家企业被评定为“一般”,2家企业被评定为“差”,1家企业因处于试生产阶段未予评定。评价对督促企业履行环境保护职责起到推动作用。
  2010年,区环境保护局继续开展企业环境诚信体系评价,并向社会公开评价结果。是年,经企业自评、区环境保护局评审、企业陈述意见等步骤,发布2009—2010年度评价结果。共评价企业63家(比上年增加15家),其中3家企业被评定为“差”,其他企业被评定为“很好”或“好”。
  五、环境信访、投诉处理
  2001年,管委会强调要加强信访、投诉处理,其中包括环境信访、投诉处理,并要求对居民、企业环境信访、投诉依法快速处理,对问题严重的要进行专项整治。
  2002年,制定并实施《环境信访投诉处理管理办法》,明确规定环境信访、投诉处理的步骤、方法、时限、反馈等操作要求,使之有章可循,提升处理率、办结率,满足居民、企业的要求,促进环境保护社会机制建设。
  2004—2005年,处理居民、企业环境信访、投诉件数系2001—2010年间最多的两年,均逾百件,其中2004年112件,2005年108件。
  2006年始,环境信访、投诉件数呈下降趋势,反映出区域环境质量不断提升。是年,接收、处理环境信访、投诉75件。2009年,接收、处理环境信访、投诉66件。2010年,接收、处理环境信访、投诉44件,为2001—2010年10年中件数最低年份。
  2001—2010年,接收、处理环境信访、投诉逾700件,处理率、办结率均为100%。
  第六节 环境污染管理
  一、大气环境管理
  工业废气管理 天津开发区经济增长以工业发展为主,故影响区域大气环境质量的主要污染物为工业废气(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氮氧化物等)。2001—2010年,区域工业规模显著扩大,排放工业废气企业和排放量随之增加,尤其“十一五”期间(2006—2010年),增加较为明显。2005年,天津开发区规模排放污染物企业171家,2010年增至412家,即“十一五”末为“十五”末的2.4倍。管委会加强对排放工业废气企业监测,增加频次,及时掌握排放情况,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等手段,进行有效治理,对较突出的问题进行专项治理,并推动脱硫设施添置和使用。
  2001年,推行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制度,严格控制工业废气排放。2003年,结合防治“非典”,加强对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新水源公司监督检查,确保安全供水和污水达标排放,并建成泰达医院废水消毒设施,使医疗废水得到妥善处理;加强对排放工业废气企业现场检查,对超标排放企业下达限期整改通知书,督促其进行整改治理。2005年,安装烟气在线监测仪18套,使重点烟尘和二氧化碳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安装率达到100%,有效提升区域大气环境污染源控制能力。2006年,天津开发区管委会与市政府签订《天津开发区“十一五”二氧化硫总量削减目标责任书》,明确天津开发区二氧化硫排放量;管委会对滨海能源公司、热电公司等相关单位下达污染物削减目标,并督促其完成。2007年,管委会组织开展以改善空气质量为主要内容的“蓝天工程”,提出工作目标、主要任务、保障措施,并将任务落实到单位,开展道路扬尘、施工扬尘、汽车尾气、煤烟污染等专项检查和治理。是年,滨海能源热源有限公司五号热源厂一期脱硫设施投入使用;翌年其二期脱硫设施投入使用。脱硫设备投入使用的还有国华能源发展有限公司、滨海能源热源二厂。2010年,完成天津市减排责任书中规定的减排任务。
  2007年12月至2009年5月,天津开发区按照国家环保总局安排,开展污染源普查。其间,投入经费70万元,聘用普查员50人、普查指导员13人、数据录入员11人。在对1046家工业源、704家生活源、5家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进行清查的基础上,又普查工业源449家、生活源328家、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4家,准确掌握了污染物排放底数,为科学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和规划提供充分依据。
  2010年,为区内热源厂脱硫运营补助2046万元,保障脱硫设备正常运行。是年,完成天津开发区管委会与市政府签订的《天津开发区“十一五”二氧化硫总量削减目标责任书》关于2010年区域二氧化硫排放量任务指标。
  扬尘治理 天津开发区属对外开放的新型功能区域,招商引资和区域环境建设任务繁重,故施工项目多、施工量大,且新建燃煤设施呈不断增加趋势,扬尘成为影响区域大气环境的重要因素。20012010年,环境保护局着力扬尘治理:坚持对施工工地现场检查和监测,有的放矢地提出治理意见;开展扬尘专项整治,集中力量、集中时间解决突出问题;加大对施工工地管理力度,督促其落实环境保护措施,严禁现场搅拌混凝土,实行商品混凝土浇注,料堆、土堆采取苫盖措施,四级以上大风天气不允许从事扬尘作业;对新建燃煤设施严格审批,禁止安装额定出力10吨以下燃煤锅炉;加强对现有燃煤设施管理,确保锅炉除尘设施均能正常运行。
  敏感区异味治理 敏感区系指重化企业区域,易产生异味,影响大气环境质量。区环境保护部门始终将敏感区异味监测作为环境管理重要工作,及时、准确掌握异味发生情况,查找原因,责成有关企业迅即整治。2010年,分别开展对汉沽现代产业区和东区南海路敏感区域异味治理专项行动。行动有总体计划,有具体要求,有责任单位,有工作标准,取得预期之效,为日后进行此类专项治理行动提供经验。
  建立在线监控系统 率先在国内建立环境监控预警系统,利用计算机控制、通讯网络、数据库、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并通过对各类数据采集,为环境管理和决策提供服务。2008年始建,2010年更新,至2010年末,已涵盖烟气数据在线监测点位17个,视频在线监测点位4个,可随时掌握全区重点废气排放源主要污染因子排放情况,有针对性地治理废气排放,明显降低污染物排放总量。
  二、水环境管理
  污水管理
  东区 2000年,坐落于东区的开发区第一污水处理厂投入使用,污水处理能力10万吨/日。2007年,运营单位变更为天津泰达威立雅水务有限公司。2008年,通过工程手段,使污水厂收水面积增至28.2平方千米。2009年,按照市政府要求,已建城镇污水处理厂排水标准由《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二级标准提升至一级B标准。是年,完成提标改造专用设备招标;2010年3月,提标改造工程开工,12月完成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
  坐落于东区的开发区第二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能力5万吨/日。第二污水处理厂的收水范围为开发区第十二大街以北区域。2007年,与开发区第二污水处理厂规划建设地址接壤的塘沽海洋高新区拟建一座城镇污水处理厂。2008年,为节省用地,统筹规划两区污水处理设施,经塘沽区、开发区多次协商,决定合作建设北塘污水处理厂,承担开发区第二污水处理厂与塘沽海洋高新区污水处理厂功能。2009年9月,滨海新区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何立峰主持召开会议,明确北塘污水处理厂及相关配套管网、泵站纳入北塘片基础设施建设体系,由天津滨海环保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作为投资建设主体组织实施。2010年12月,开发区东区第十二大街以北的污水具备向北塘污水处理厂通水能力,水量约3万吨/日。
  西区 2006年9月,西区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竣工并投入使用,处理污水能力1.25万吨/日。2009年,按照市政府要求,已建城镇污水处理厂排水标准由《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二级标准提升至一级B标准。是年10月,一期提标改造工程和二期污水处理能力3.75万吨/日规模扩建工程一并开工,并于2010年12月一并完工。
  汉沽现代产业区 2007年6月,汉沽现代产业区(原化学工业区)污水处理厂建成并投入使用,污水处理能力0.2万吨/日。2009年6月,提标改造工程开工,2010年3月完工,出水标准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B标准。
  微电子工业区 2008年,微电子工业区总公司与西青区政府签署《污水收水意向书》。2009年,西青区污水处理厂接收微电子工业区排放污水,水量约1万吨/日。
  逸仙科学工业园 逸仙科学工业园因无合适选址未能建污水处理厂。2009年11月,逸仙科学工业园国际有限公司与天津新技术产业园区武清开发区总公司签署《污水处理协议书》。2010年6月始,逸仙科学工业园污水排入武清第一污水处理厂,水量约0.5万吨/日。
  海河流域污染防治 天津市《“十一五”海河流域水污染防治专项规划》中涉及天津开发区西区污水处理厂、现代产业区污水处理厂、新水源一厂扩建、新水源二厂、第二污水处理厂等5个项目。2009年,天津开发区完成对《“十一五”海河流域水污染防治专项规划》项目自查工作。西区污水处理厂、新水源一厂扩建、现代产业区污水处理项目按时完成;新水源二厂暂缓建设,第二污水处理厂由天津滨海环保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组织实施建设北塘污水处理厂,承担天津开发区第二污水处理厂与塘沽海洋高新区污水处理厂功能。
  地表水环境管理 天津开发区环境监控预警系统包括环境监控中心、视频监控和终端在线监测站等,每部分又按功能分为若干子系统。2009年6月,环境监控中心开始运行(包括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污染源综合信息查询系统、地理信息管理系统和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等),并设立东区自来水厂、北排明渠排海口、西区消防队外景观渠、西区污水厂外景观渠、西区东北组团泵站、西区中南组团泵站、逸仙科学工业园污水泵站等7个地表水站,加强对地表水环境监控。
  化学需氧量减排 2005年,天津开发区管委会与市政府签订《天津开发区“十一五”化学需氧量总量削减目标责任书》。按其要求,天津开发区“十一五”化学需氧量总量削减项目包括东区污水处理厂、西区污水处理厂、现代产业区污水处理厂、微电子工业区污水汇入西青区污水处理厂、逸仙科学工业园污水排入武清第一污水处理厂等。2010年,天津开发区化学需氧量排放量3860吨,完成责任书中化学需氧量控制在4000吨/年以内的任务。
  三、噪声污染管理
  2001—2010年,天津开发区城市建设规模不断扩大,逐渐形成以第五大街为界,其北为工业区,其南为生活区的格局。区环境保护部门对工业区内企业严格要求,加之其他居住人员较少,故噪声污染问题不严重。生活区内建筑施工噪声污染问题则日益突出,施工工地成为噪声污染主要点源。区环境保护部门着力解决生活区噪声污染问题。其主要措施为:加强监督检查,对已开工的建筑施工单位定期进行监察和监测,发现问题及时查处;在敏感区域安装便携式噪声监测仪。通过对施工工地边界的噪声监测,动态监控其是否有噪声扰民行为;落实《天津市噪声管理办法》,特别是关于敏感区域内夜间22时至凌晨6时禁止施工的规定;帮助施工单位制订噪声污染防治措施并督促其落实。
  2004年始,天津开发区开展以噪声治理为主要内容的“安静居住小区”创建活动,建立噪声管理长效机制,辖区居民所关注的噪声污染问题得有效控制。至2010年,海望园、阳光新园、枫景园、泰丰家园(二期)、桐景园、阳光新干线、爱丽家园等小区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达到噪声环境质量一类标准,小区绿化率逾35%。
  第三章 环境监测
  天津开发区建有环境监测专门机构,监测设备先进,具有水、废水、大气降水,环境空气、废气,室内空气,噪声等类别、64项监测能力,有效进行常规监测、污染源监测、在线监测,适应区域环境保护需求。
  第一节 监测机构与能力
  一、监测机构
  天津开发区环境保护监测机构为区环境保护监测站(简称监测站)。监测站成立于1989年,隶属区环境保护局;此前区域环境监测委托天津市监测站和塘沽区监测站完成,自1990年始区域环境监测由监测站完成。
  2003年,开发区推行事业单位改革,区编制委员会批复监测站为独立事业法人单位,编制12人(2013年增编1人),实行财政全额预算,其管理和业务指导部门为环境保护局。
  2001—2010年,监测站内设机构为办公室、监测室;监测室设大气环境监测组、水环境监测组。监测站具有省级计量认证资质。2010年,监测站拥有高级职称技术人员1人,中级职称技术人员5人,全部持证上岗。
  监测站坚持“以制度促管理”,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并着力抓好落实。监测站基于“岗位是部门的组织‘细胞’和工作‘基础’”的理念,将完善实施岗位责任制作为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使管理工作得到明显加强。监测站建立和落实岗位责任制,主要抓住3个环节:实行“全覆盖”。监测站设站长(兼法人)、副站长、质量负责人、技术负责人、办公室负责人、水环境监测室负责人、大气环境监测室负责人、内审员、质量监督员、仪器设备管理员、样品管理员、档案管理员、药品及玻璃器皿管理员、标准物质管理员、数据上报人员、环境空气自动监督站管理员、水质在线自动监测站管理员、数据库管理员、剧毒化学品管理员、废液管理员、报告编制人员、文件管理员、计算机管理员等20余个岗位,每个岗位均建立并实施岗位责任制,无一遗漏;坚持高标准。将每个岗位责任制均作为整个环境和质量管理体系的组成部分,讲求科学性、先进性,对岗位目标、岗位“应知应会”、岗位操作程序、岗位达标要求等给予具体规定;不断抓落实。监测站负责人对各个岗位人员执行责任制情况严格检查,查问题,找原因,进行岗位整改,促进岗位责任制落实。
  2001年,监测站调整工作思路,变“被动应急”为“主动建议”,扩大环境监测覆盖面,确保监测准确性、真实性,实行监测与分析、建议相结合,从监测数字中查找问题和原因,向管委会提出改进环境保护工作的合理化建议,使监测成果成为领导作出环境保护重要决策的科学依据。是年,建立“投诉——执法——监测联动”工作机制,使监测成为执法的可靠依据,使企业和群众投诉的环境保护问题能够得到迅速解决。
  监测站坚持对区域环境质量进行严格监测。2001—2005年,着力加强对企业、群众投诉问题和污染源的有效监督,及时发现问题,提供依据,促进早日解决。2001年,环境保护部门接收投诉87件,其中主要为餐饮、娱乐业油烟排放和噪音扰民问题。监测站及时进行监测,为开展相关整治活动提供数据依据。2002年,对区域空气、噪音、水源地水质、污水处理厂排水以及300余家企业污染物排放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监测。全年共完成监测数据2823项次,并及时分析、公布沙尘暴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为企业生产、居民生活提供帮助。2003年,完成污水监测数据近2000项次,大气监测数据近百项次,噪音监测数据近800项次,为有针对性地开展环境管理提供可靠依据。2004年,进一步明确监测工作要为环境管理提供充实的基础性材料。是年,共完成环境监测数据逾3000项次,其中饮用水水源地监测数据319项次、污水处理厂及污水排放口监测数据757项次。2005年,加强影响区域空气质量首要污染物——可吸入颗粒物的监测,加强对北排明渠入海口主要水质指标的监测,加强对施工噪声、交通噪声、餐饮服务业噪声的监测,把握监测工作的源头和重点,提升监测质量。
  2004年,天津开发区被批准创建首批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2008年成为首批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2005年,天津开发区申请入选“国家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园区”获批,翌年《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获批。2005—2010年,监测站注重监测工作服务于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创建。2005年,监测站通过天津市二级监测站验收。2006年,监测站加强环境监测基础能力建设,不断提高环境监测水平。是年,监测站通过天津市环保局二级站标准化建设验收;按照标准化要求,建设高素质环境监测队伍,并投入162万元资金更新、配备基本仪器、专项仪器和应急监测设备,满足各项监测需求。2007年,监测站着力进行道路扬尘、施工扬尘、汽车尾气、煤烟污染、工业污染等专项监测,为管委会开展的旨在提升环境空气质量的“蓝天工程”提供翔实的数据。2008年,加强空气、水、声环境质量监测,特别是增加水环境质量监测项次,并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查找原因,谋划举措,为水环境治理提出建议。是年,饮用水水源地监测319项次,东区污水厂出口监测254项次,东区污水排海口监测208项次,西区污水厂出口监测147项次,汉沽现代产业区污水厂出口监测113项次,污染源排放监测1176项次,并归纳出达标项次、达标率、超标物质,助推专项整治。2009年,监测站着力开展“能力建设”,区域环境监测水平得到显著提升。是年,基本完成区域环境监控预警系统建设,安装视频监控点设备5个、自动监控点位数据采集仪45个,完善环境风险源信息管理,实现对东区、西区、微电子工业区、逸仙科学工业园、汉沽现代产业区市控、区控两级重点污染源监测全覆盖。开展应急监测能力建设,应急监测仪器全部采购到位并进行验收和相关人员操作培训,编制各类环境监测结果的数据系统,实现环境监测从采样到报告制作全过程的数字化管理。监测站注重监测数据管理系统建设,建成天津市首个实验室监测数据管理系统(数据库)。该系统能够实现从监测任务下达、现场采样、样品交接、实验室分析、到报告生成的自动化流转,并实现实验室原始数据录入、计算、数据汇总(至报告)、数据审核、质控管理的自动化管理,还能做到对外互联网监测数据的发布和查询。2010年,加强自动监控监测能力建设,不断提高环境应急响应速度和处置能力。是年,环境监控预警系统运行良好,监控范围覆盖区域工业污水、地表水、污水处理厂出水、锅炉烟气、环境空气、污染源噪声等项目,初步形成区域全方位在线实时环境监测;数字化环境监测系统基本建成,完善监测站实验室数据处理和管理系统软件,更新、充实污染源应急监测地理信息系统中的企业信息;针对可能发生的环境应急事故进行应急监测设备操作演练,提高应急监测能力。监测站建有质量管理体系。至2010年,逾80%业务量的监测数据和质量管理工作实现数据库管理。按质量管理职能分配,监测站有最高管理者(站长)1名,质量负责人1名,技术负责人1名,质量监督员3名(兼职),内审员3名(兼职)。对仪器管理员、样品管理员、文件管理员等重要岗位实行任命制。各岗位职责明确,具备相应的资质。
  2001—2010年,天津开发区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站建设快速发展。10年间,建成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2个,加上2000年建成的1个,天津开发区共有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3个。1号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2000年建成并投入使用,位于东区泰丰公园内,为国家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点位。该站历经多次升级和设备更换,2013年具备对环境空气中PM2.5、PM10、NO?、O?、CO浓度及气象参数的监测能力。2号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2005年建成并运行,坐落天安药业公司厂区内,与位于泰丰公园内的1号站遥相呼应、相互配合,既加大监测覆盖面,又可对两站监测数据进行比对、优化,提高全区环境空气质量数据分析的准确性和代表性,使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整体水平进一步提高。该自动监测站的核心部分——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由气体分析仪、测尘仪、校准仪、气象监测系统及数据采集器等组成,可对环境空气质量进行24小时连续监测,并能测定二氧化硫、一氧化氮、二氧化氮、氮氧化物、一氧化碳、臭氧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PM2.5)等7项污染因子及气温、气压、湿度、风向、风速等5个气象参数,其数据有效性符合国家标准要求。该系统选用美国热电子环境仪器公司和美国安普公司的设备,其中环境颗粒物监测仪采用国际上最为先进的振荡天平法,使分析结果更为准确可靠。与1号站相同,该站的监测数据可以随时通过电话线传输到区监测站微机中,区监测站微机再利用功能丰富的软件完成环境日报、周报、月报、季报、年报等数据报告,并可制作出API指数(空气污染指数)图表、环境空气质量报告等,最终借助媒体向公众发布区域环境空气质量信息。2010年,西区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建成并运行,该站具备监测PM2.5、PM10、NO?、O?、CO浓度及气象参数的能力。
  至2010年末,天津开发区共有水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站6个,均系2009年所建,6个点位选自东区和西区,分别设在:东区自来水厂引滦水入口;排海口北排明渠泵站(位东区);西区景观渠消防队;西区景观渠污水处理厂;西区东北组团泵站;西区中南组团泵站。6个水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站投入运作,对监控区域排海污水、地表水污染及各企业团组污水水质提供客观依据。
  二、监测能力
  监测站监测能力不断提升,至2010年,具有4大类别、64项监测能力,适应区域环境保护、循环经济发展需求。
  水、废水和大气降水监测类别36项:水温、色度、pH值、悬浮物、全盐量、总氮、电导率、溶解氧、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砷、汞、高锰酸钾、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氨氮(非离子氮)、磷酸盐、总磷、氟化物、挥发酚、石油类、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硫酸盐、游离氯、氯化物、铜、铅、锌、镉、镍、六价铬、钾、钠、钙、镁、总铬等。
  环境空气和废气监测类别18项:苯、甲苯、乙苯、二甲苯、苯乙烯、铅、锌、镉、镍、氮氧化物、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降尘、硫酸盐(化速率)、一氧化碳、烟尘、烟气等。
  室内空气监测类别5项:甲醛、苯、甲苯、二甲苯、室内空气采样等。
  噪声监测类别5项:区域环境噪声、道路交通噪声、功能区噪声、工业企业厂界噪声、建筑施工场界噪声等。
  第二节 监测设备
  一、实验室分析仪器
  至2010年,监测站实验室分析仪器主要包括:气相色谱分析仪、气相色谱质朴分析仪、火焰及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双通道原子荧光光度计、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离子色谱仪、恶臭分析仪等。总价值逾500万元。除气质联用仪外,实验室其他设备均有较高的使用率。
  二、现场采样及应急监测设备
  至2010年,监测站现场采样及应急监测设备主要包括:便携式傅立叶红外测试仪、便携式烟气分析仪、便携式气相色谱电子鼻、应急监测车等。总价值逾300万元。其中,便携式傅立叶红外测试仪使用率较高。
  三、在线监测设备
  至2010年,纳入监测站日常校准和比对监测的在线监测设备包括6个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站设备、3个国控水污染源企业在线监测站设备和1个国控烟气在线监测设备。有50家企业装有在线水质监测设备,其中38家纳入监测站日常校准和比对监测。6个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站设备属区环保局,总价值580万元。东区、西区、汉沽现代产业区的6家热源厂设备于2013年纳入监测站校准和比对监测范围(其监测设备总计18台套)。
  第三节 常规监测
  一、区域环境质量监测
  水质监测
  直排入海污染源(北排明渠)监测 监测点位:天津开发区北排明渠泵站。监测频次:月监测。监测项目:平常月7项,夏季13项。
  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 监测点位:天津开发区自来水厂引滦水入水口。监测频次:月监测。监测项目:29项。该项目委托滨海水质监测中心代为采样检测,监测站报数。
  引黄入津水质断面监测 黄河水入区初期为日监测,监测项目6项;进水稳定后实施周监测,监测项目仍为6项;引黄期间进行月监测,监测项目(地表水)29项。该项目委托滨海水质监测中心代为采样检测,监测站报数。
  汛期水源地水质监测 监测点位:天津开发区自来水厂引滦水入水口。监测频次:7—9月实施旬监测。监测项目:8项。该项由监测站采集在线监测数据,报送天津市环境监测中心。
  气体监测
  降尘、硫率监测 监测点位:雅马哈公司和监测站。监测频次:月监测。
  国控环境空气自动监测 监测点位:泰丰公园。监测频次:连续自动监测。监测项目: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臭氧等。
  噪声监测
  区域环境噪声监测 监测点位:生活区及泰丰家园等106个网格。监测频次:年监测。监测项目:环境噪声。
  功能区噪声监测 监测点位:监测站、四维公司、三井高科技公司、泰丰家园。监测频次:季度监测。监测项目:环境噪声。
  交通噪声监测 监测点位:18条交通干道。监测频次:年监测。监测项目:环境噪声。
  二、污染源监测
  监测类别 天津开发区污染源监测按污染物排放量、污染物种类分为国控污染源监测、市控污染源监测、区控污染源监测、一般监控污染源监测4个类别。其中,国、市、区控污染源的监测内容每年由天津市环境监测中心在年度监测计划中下达。一般监控污染源的监测内容由区环境保护局下达。
  水质监测
  国控污水处理厂监测 监测点位:东区、西区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设施进出口。监测频次:月监测。监测项目:40项,其中,东区污水处理厂21项,西区污水处理厂19项。
  市控污水处理厂监测 监测点位:汉沽现代产业区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设施进出口。监测频次:月监测。监测项目:19项。
  国控水污染源监测 监测点位:其一,天津一汽丰田汽车有限公司污水处理设施出口(2个)、污水总排口,监测频次:月监测,监测项目:12项;其二,天津金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雨水排口,监测频次:月监测,监测项目:4项。
  市控、区控水污染源监测 天津开发区有市控水污染源24家,区控水污染源29家。监测频次:季度监测(4次/年)。监测项目:氨氮、化学需氧量及特征污染物等3—6项。
  危险废物处理持证单位监测 监测点位:东邦铅资源公司、泰鼎环保科技公司。监测频次:半年监测。监测项目:重金属、石油类等5项。
  污水处理厂、国控水污染源在线监测仪表、设备校准和比对监测 监测点位:其一,东区、西区污水处理厂出口,校准频次为季度校准,校准项目为pH、化学需氧量、流量等;其二,天津一汽丰田汽车有限公司总排口,校准频次:季度校准,校准项目为pH、化学需氧量、流量等。
  污水处理厂污泥监测(采样送检) 监测点位:东区、化工区及西区污水处理厂污泥站。监测频次:半年监测。监测项目:重金属12项。
  气体监测
  国控气体污染源监测 监测点位:天津滨海能源股份有限公司5号热源厂、天津国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脱硫设施进出口。监测频次:季度监测。监测项目: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效率等。
  10吨以上燃煤锅炉监测 监测点位:天津开发区热源二厂、四厂脱硫设施进出口。监测频次:热源二厂为季度监测,热源四厂为半年监测。监测项目: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效率等。
  三、在线监测
  至2010年,天津开发区污染源在线监测设备、水质在线监测设备共计50余台套。由监测站负责日常校准和比对监测的水质自动监测站6个:自来水厂常规监测5项(溶解氧、电导率、水温、浊度、PH值),并监测氨氮、高锰酸盐、化学需氧量、总磷、总氮、生物毒性、叶绿素及藻类等项目;北排明渠入海口常规监测5项(溶解氧,电导率,水温,浊度,pH值),并监测氯化物、总氮、总磷、总有机碳等项目;西区消防队常规监测5项(溶解氧、电导率、水温、浊度、pH值),并监测总氮、总磷、总有机碳等项目;西区污水处理厂监测总氮、总磷、总有机碳等项目;西区东北组团泵站监测总有机碳等项目;西区中南组团泵站监测总有机碳等项目。
  天津开发区自2004年始对区域重点污染源实施在线监测。是年,烟气在线监测率100%,重点水污染源在线监控率95.7%。2004—2008年,连续5年烟气在线监测率100%、重点水污染源在线监控率95.7%,在线监测、在线监控水平呈显著稳定状态。2009—2010年,烟气在线监测率保持100%高水平,重点水污染源在线监控率亦达到100%,比2004—2008年的95.7%增长4.3个百分点,烟气在线监测继续保持高效率、重点水污染源在线监控率呈大幅提升状态。
  第四章 国家环境保护示范试点园区建设
  天津开发区重视国家环境保护示范试点园区创建,将其作为提升区域环境质量的着力点和重要工作目标,全面推动环境保护工作。
  2001年,天津开发区被命名为“ISO14000国家示范区”;2005年,通过“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验收;2008年,被授予“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称号(首批);2014年,成为国家首批循环经济园区。
  注重把国际合作贯穿国家环境保护示范试点园区创建全过程,推动环境保护国际合作项目实施,促进示范试点园区创建工作快速发展。
  第一节 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建设
  一、建立创模工作领导小组
  2002年,天津开发区开展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工作(简称创模工作)。是年2月,天津开发区创模工作领导小组成立,全面负责区域创模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管委会主任担任,副组长由分管环境保护工作的管委会副主任担任,成员为社会发展局、环境保护局、经济发展局、财政局、建设发展局、公安分局、技术监督局等12个部门的负责人。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环境保护局。
  二、实施“六大工程”
  创模工作领导小组成立后即制定创模工作目标计划,并组织实施。
  其工作目标共18项,主要包括:环境保护投资指数、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水平、单位生产总值用水量、空气污染指标、水质达标率、噪声平均值、绿化覆盖率(建成区)、生活污水处理率和回用率、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指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烟尘控制区覆盖率、主要污染物总量削减指标、新污染项目一票否决等。至2004年末,创模工作目标除绿化覆盖率因大量工业用地及建成区域不断扩大完成存在难度外,其余工作目标均完成。
  创模工作领导小组在落实创模工作目标的过程中,坚持以“六大工程”为抓手,推动创模工作向纵深发展。
  蓝天工程 即提升空气环境质量的工作。坚持低耗能、高产出、集中供热原则,调整能源结构向清洁化方向发展。2002—2005年,用于热力方面的基础设施投资逾5亿元,使二氧化硫排放浓度、烟尘浓度大幅低于国家标准;加强燃烧设施改造和维护,提高脱硫效率和除尘效率,在减少燃煤量、利用回水余热等方面进行技术改造(2002—2005年,完成技术改造20项);发展清洁能源,减少污染物排放;加大施工工地管理力度,降低扬尘污染。
  碧水工程 即提升水环境质量的工作。主要措施是:坚持节流开源的原则,限制引进耗水量大、水污染严重的项目,建设日处理能力为10万吨的污水处理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100%;加强水污染防治和新水源开发建设,2002—2005年用于水污染防治资金逾6亿元,建成日生产能力为3万吨的中水厂(其中,1万吨经反渗透处理用于工业工艺用水,2万吨达到生活杂用水标准);加强污染源管理,实现达标排放;开展排污口规范化管理,完成排污口改造35个。
  静音工程 即域内建成区全部建成噪声达标区的工作。加强生活区噪声监管;自2002年9月1日始,停止居民楼底商餐饮项目的审批;建成区实施机动车禁鸣措施,部分区域禁止载重卡车通过;对施工单位作业时间严格限制,加大中、高考期间和22时至第二天6时时段检查频率,减轻噪声污染。2002—2004年,区域环境噪声分别为53.4分贝、52.9分贝、52.9分贝,交通噪声分别为67.8分贝、67.4分贝、66.8分贝,环境噪声状况明显改善。
  生态工程 即抓好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发展循环经济。2002年,开展生态工业园规划研究;2003年,完成规划方案起草;2004年,规划方案获国家环保总局批准,并开始实施。着力推动清洁生产,聘请外国专家进行清洁生产相关知识培训,举办清洁生产宣传签字仪式;完成清洁生产案例研究,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吹填泥和碱渣综合利用成果——新土源技术被列入区环境保护“最佳实用技术目录”,节约土地资源,降低绿化成本,做到废物利用;2002—2004年,绿化完成投资逾4亿元,完成泰达森林公园、热带植物园、环岛公园、泰达公园等一批绿化工程;完成盐生植物研究,生态水源地项目通过专家论证。
  污染防治和市容建设工程 完成生活垃圾处理场建设,日处理生活垃圾600吨,实现天津开发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处理率达到100%。投资逾5亿元兴建的双港垃圾发电厂投入运行,每天处理垃圾1200吨。泰达医院、泰达心血管病医院实现医疗垃圾统一处置,集中处置率100%。加大市容环境执法力度,严防车辆洒漏、露天烧烤和路边餐饮污染环境。
  “细胞”工程 加强环境宣传,普及到区内所有群体和居民,开展“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创建活动,把基层与个体看作区域环境的基础和“细胞”,抓紧抓实。
  三、自检、验收和复查
  自2002年开展创模工作至验收,分别于2002年末、2003年末、2004年末、2005年年中进行4次全面性自检。自检以《创建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责任书》和区创模工作目标(计划)为标准,找差距、寻原因、定措施、搞整改,不断提升创建水平。
  2005年8月,天津开发区创模工作通过国家环保总局创模调研组检查;9月,通过国家环保总局技术评估组技术评估;11月,国家环保总局对天津开发区创模工作给予高度评价,予以验收。
  天津开发区管委会重视通过验收后的复查和整改工作,巩固和发展创模成果。2007年,对上年巩固和发展创模成果进行复查;2009年,对2007年、2008年巩固和发展创模成果进行复查。根据复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整改的主要目标是:根据《创建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责任书》的规定,细化工作任务,并将其分解至相关部门,做到“件件有人抓、件件能落实”;将巩固创模工作纳入部门年度工作计划,建立长效机制,将其所需资金纳入部门资金预算,提供资金保障;行政执法部门承担相应工作,各企业、各单位均承担环境责任,履行环境义务;继续以“六大工程”为抓手,拓宽工作领域,提升工作标准,进一步改善区域环境。
  第二节 ISO14000国家示范区建设
  一、入列“ISO14000国家示范区”
  天津开发区“ISO14000国家示范区”建设始于1999年。ISO14000为系列“标准族”,包括环境管理体系标准、环境审核标准、环境行为评价标准、环境标志标准、生命周期分析标准、产品标准中环境指标标准等。ISO14000国家示范区是区域环境质量体系的最高标准。ISO14001系认证标准,为企业进行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依据。管委会认为,实施ISO14001管理体系,做好企业环境管理认证工作,是创建“ISO14000国家示范区”的基础。管委会创建“ISO14000国家示范区”的工作从筹建ISO14001体系入手并贯彻始终。
  1999年8月,管委会筹建区域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2000年3月,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启动;2000年11月,天津开发区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通过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管理体系中心审核认证,并启动“ISO14000国家示范区”创建工作。管委会围绕健全组织、制定规划、明确责任、检查与整改等环节,不断深化“ISO14000国家示范区”创建工作。2001年5月10日,天津开发区被国家环保总局命名为“ISO14000国家示范区”,标志着天津开发区环境保护工作进入具有国际水平的新阶段。是年,健全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全区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达到17家。
  二、发展“ISO14000国家示范区”创建成果
  2002—2010年,天津开发区着力巩固和发展“ISO14000国家示范区”创建成果,深化环境保护工作。
  2003年,国家环保总局对天津开发区“ISO14000国家示范区”进行复查,对天津开发区巩固和发展创建成果给予高度评价,复查获通过。是年,加强对内审员培训,对体系文件进行修订,确保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有效运行,并通过认证机构对区域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的复评审核。2003年末,全区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累计31家。
  2004年,举办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学习班、上岗培训、知识竞赛等,提升企事业人员环境管理、环境伦理、环境道德、环境保护专业知识等诸方面水平。是年,通过认证机构对天津开发区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监督审核。年末,区内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累计39家。
  2005年,根据实际发展状况和国家对环境管理体系新的要求,管委会对区域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进行改版,其中在“环境方针”中加入“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工业园,建设平安泰达、绿色泰达、和谐泰达”的内容,并举办新版体系内审员培训班,使之适应新体系的要求。2005年末,区内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累计45家。
  2008年,制定并施行企业环境诚信体系实施方案,企业以环境管理体系的要求为依据,深化环境保护工作。年末,区内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累计逾百家,达到104家。
  2010年,加强检查,及时整改,着力提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运行质量,区内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累计164家。
  第三节 国家首批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
  一、促进机制
  2001年5月,天津开发区管委会作为中国工业园区唯一代表,派员参加亚洲生态工业园会议,开始了解生态工业的意义、内容和发展路径;是年7月,天津开发区入选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首批“中国环境管理试点园区”,从清洁生产入手,学习和实践生态工业园区理念。2002年,管委会召开主任专题会议,确定区域建设生态工业园区的目标、措施,并聘请专家对管委会处级以上干部进行生态工业园区建设专题培训。2004年4月,国家环保总局批准天津开发区创建首批“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2008年3月,环境保护部、商务部、科技部组织专家对天津开发区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进行检查、验收,批准天津开发区为首批“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是年5月,环境保护部、商务部、科技部在天津开发区召开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工作会议,天津开发区管委会负责人介绍创建生态工业园区经验,受到与会人员高度评价。
  自2002年开发区管委会决定建设生态工业园区至2008年被批准首批“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7年中,始终抓紧促进机制建设:1.规划编制。坚持规划先行,规划指导。2002年,编制《天津开发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规划》,并通过专家论证。2005年始,管委会把生态工业园建设的内容纳入各项专业规划和新建区域开发规划之中;是年,编制《天津开发区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工业生态园区建设与循环经济建设相结合。2007年,编制《天津开发区“十一五”节能降耗规划》,2009年编制《开发区东区2009—2020节能规划》,2010年编制《天津开发区中长期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其中均有创建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巩固和发展创建成果的要求、指标、项目、措施等。2.组织保障。2002年,管委会成立“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与清洁生产推动办公室”,抓好企业认证和清洁生产工作,夯实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基础。2003年,管委会会同区内相关企业组成“天津开发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计划、组织、实施和管理,研究园区建设,适时出台相关政策,推动创建工作不断深入发展。2004年,管委会成立“天津开发区循环经济促进委员会”,是为开发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决策中心,并统筹安排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工作。3.政策支持。及时出台相关政策,促进生态工业园区创建工作。2002年,颁布《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使用新水源暂行办法》,规定使用新型水源免收供水贴费,用户使用新型水源替代自来水不减少原供水指标,鼓励区内企业和单位使用污水回用再生水、淡化海水、淡化苦咸水等新型水源,促进节约用水。管委会定期公布《开发区新型水源适用范围推荐目录》《开发区新型水源规范使用范围目录》,帮助潜在用户了解新型水源供给及使用规定。2004年,启动“工业废物生态管理标识”活动,授予区内遵纪守法、遵守3R(减少原料、重新利用、物品回收)原则的企业以生态管理标识,实现园区对废物资源的全过程管理。此标识管理系中国尚未出台有关废物资源回收利用法律法规、相关企业无明确归口管理部门情况下尝试的废物资源管理新模式。至2010年末,获此标识的企业50家。2007年,颁布《关于天津开发区热源厂脱硫设施运营补贴环保监测监管的具体意见》,对热源厂脱硫设施运营给予一定补贴,确保补贴与脱硫设施投运率、与污染物达标排放情况挂钩,鼓励企业减排。是年,颁布《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促进节能降耗、环境保护的暂行规定》,设立每年预算为1亿元的“泰达节能降耗、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并分4批发布《天津开发区促进节能降耗、环境保护重点鼓励项目名录》,确定水资源优化及节约、能源优化及节约、资源综合利用、烟气脱硫、清洁生产改造、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国家环境友好企业、工业废物生态管理标识企业、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等鼓励内容,至2010年末,已兑现项目401个,补贴金额1.6亿元。2008年,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污水处理费征收管理工作的通知》,规定“自2011年1月1日起,排放污水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DB12/356—2008)二级标准且其所排放污水在已建成投运的区域污水处理厂收水范围之内的单位,按照其上一年度污水处理费缴纳情况,给予100%的财政补贴”。2009年,颁布《行政事业单位电子废弃物规范化处置工作暂行规定》,加强废弃物处置规范化建设。4.服务与监督。2002年,成立开发区绿色之友分会,多渠道推广生态与环保知识。2004年,成立“泰达最小化俱乐部”,搭建企业之间相互学习和交流的平台。2005年,依托南开大学组建“泰达循环经济促进中心”,为企业提供技术管理服务。2010年,成立“泰达低碳经济促进中心”,搭建区域低碳经济服务平台。是年,开展“将绿色办公进行到底活动”,建立以物业服务机构为平台的办公电子废弃物回收模式;利用信息公开、环保社会监督员上岗、企业环境诚信体系建立等一系列社会机制,密切联系媒体和非政府组织,完善循环经济发展的监督机制,提高对违法企业的威慑力和约束力。
  二、生态工业基础设施建设
  水电气热设施改造 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创建期间(2002—2008年),注重水电气热设施改造,实施非电空调、地源热泵、锅炉脱硫改造等基础设施节能环保工程。滨海能源公司实施节能降耗技改项目5项,上网蒸汽少耗标煤4300余吨,发电节水40余万吨,燃煤产生的炉渣粉煤灰等废弃物实现100%综合利用。
  水循环系统建设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创建期间,以区域集中污水处理再利用为主,实施大规模污水再生循环利用示范工程等多个国家级示范项目;以企业分散处理再利用为辅,实施诺维信公司等多个企业污水原位再生项目,形成较为完整的区域水资源处理——再生——利用模式。2004年,建成新水源一厂,并于2006年末完成扩建,再生水生产能力达到5.5万吨/日,再生水主干网络覆盖全区,建成全国首个以再生水为补充水源的人工湿地和人工湖。西区建成1.25万吨污水处理厂和15千米景观排沥河道,对处理达标的污水深度处理后用于景观和绿化,亦形成较为完整的区域水资源处理——再生——利用模式。企业之间中水回用量逐年提高,绿化公司利用诺维信等企业中水浇灌绿地,年均节约自来水40万吨。
  固体废物污染防治 将产生共性废物资源化项目作为园区实现污染“零排放”基础设施,加大建设力度。2008年,年处理能力3万吨的泰鼎环保公司投产,使开发区电子废物实现“零排放”和资源化,并服务周边地区,实现更大范围资源共享。2004年,在津南区投资建成日处理1200吨的双港垃圾焚烧发电厂,2008年处理生活垃圾40万吨,发电1.3亿千瓦时,减排二氧化碳15万吨。2010年,日处理垃圾1000吨的贯庄垃圾处理厂项目启动,依托该项目天津市一半以上生活垃圾实现资源化。
  致力于交通设施生态化改造,尽可能利用电力、燃气等清洁能源,形成绿色公共交通体系。2004年,当时中国线路最长、以电力为能源的津滨轻轨开通。是年,泰达公交公司40余辆燃气公交车上路。2007年,有着“小轻轨”之称的导轨电车开通,减轻了汽车交通污染。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依托电子政务系统,在区政务网首页开设“生态工业园专题网页”,介绍生态工业、循环经济理念和开发区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进展情况。2007年,区环保局与耶鲁大学合作开展能流物流分析,建立相关数据库,探索适合园区特点的物质流管理工具。2008年,启动在线监控预警系统,形成集污染源和环境质量在线监控、建设项目在线申报审批系统、GIS系统、PDA监控系统、污染源综合信息查询系统、风险源管理系统和环境监察管理系统于一体的综合性“智慧环保”平台。2009年,开通“绿色再生资源网”即固废资源信息网,便于企业之间进行固废资源交换与再利用的信息沟通,为生态工业园和循环经济建设搭建信息平台。2010年,开发“泰达低碳经济信息网”,搭建低碳技术产品供需对接的商务信息交流平台。
  三、生态化产业
  企业生态化改造 管委会鼓励区内企业开展生态设计、绿色供应链管理、资源再生利用、能源审计、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清洁生产等活动,减少自身产品原材料和能源消耗,并带动上下游企业开展节能减排,取得经济、社会、环境等多重效益。2008年,奥的斯公司着力建设绿色工厂,综合能耗降低25%。诺维信公司加强能源管理,对生产各个环节均采取节约能源措施,削减二氧化碳排放。矢崎天津工厂开展用能审计,每年实现节能收益150万元。丰田公司实施污水处理和综合利用工程,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经处理后,回用于生产和绿化,一期工程每年减排化学需氧量75.84吨,节省绿化用水费用172万元。二期工程预计每年减排化学需氧量约274吨,节省自来水费用510万元。20082010年,天津开发区共实施近百个工业节能项目和新能源利用项目,节约标煤近3万吨。2010年,推动区内百家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和能源审计,并通过跟踪审核、定期座谈及专家咨询等方式提升审计水平,挖掘节能减排潜力。
  至2010年末,全区已有国家环境友好企业2家、天津市环境友好企业7家、天津市清洁生产示范企业3家。
  发展“静脉”产业 管委会推行产业共生理念,围绕主导行业发展“静脉”产业(即垃圾回收和再生资源利用产业),优化园区物流关系,促进产业链优化,推行绿色供应链管理。引进电子废物、废铅酸蓄电池、汽车拆解和废钢的资源综合利用等补链项目,促进园区资源闭合流动和利用效率提高。东邦铅资源再生公司将蓄电池生产中的铅废料和汽车配件所更换的废铅酸蓄电池进行资源综合利用,年生产再生合金铅1.2万吨,使汽车产业链得到优化。摩托罗拉、三星、丰田、诺维信等大型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通过环境管理体系、生态设计、主动公开环境和社会责任信息等手段,带动上下游相关企业开展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活动,促进产业链和产品链优化。
  产业结构生态化转型 开展绿色招商,引进和培育产业关联度高、资源能源利用率高的核心企业,带动园区整体产业结构生态化。从源头杜绝技术落后、耗能高、污染重的项目入区,以“集团化、基地化、链条化”为策略,引进行业“龙头”,带动企业聚集,形成产业基地和主导产业,摩托罗拉、三星、丰田汽车、诺维信、顶新集团等核心企业入区,形成开发区电子、汽车、生物医药、食品等支柱产业及其生态产业群簇。通过制定产业规划和促进政策提高现有产业聚集水平,并以主导产业、核心企业、主要产品为基础,在区内最大限度完善配备能力,由简单的加工制造向两头研发、设计和销售延伸,延伸产业链。根据产业未来发展趋势,将新能源、环境产业化项目作为发展重点,维斯塔斯、东气风电、京瓷太阳能等新能源“巨头”企业落户开发区,加快了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第四节 国家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建设
  一、前期准备
  2005年,天津开发区管委会申报开展国家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创建工作,获国务院批准。
  2006年,国家发改委公布对首批11个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园区试点实施方案评审结果,包括天津开发区在内的9个园区通过专家评审,批准实施启动。天津开发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园区由规划准备阶段进入全面建设阶段。评估认为:天津开发区在创造“仿真的国际投资环境”过程中,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开展清洁生产、生态工业园建设等符合循环经济理念的工作,在体制、机制建设,招商引资,集约利用资源,基础设施建设,宣传教育等方面,进行实践并积累经验,基本形成“政府推动、企业主体、全民参与”的循环经济格局。获批的《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涉及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体系,循环经济产业链网,节能与能源结构优化,水污染治理及水资源化,固体废物资源化及全过程管理,绿化,交通,中空纤维膜组件及系统产业化、服务支援体系等方面,对实现循环经济发展目标具有支撑作用。是年,制定《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暂行规定》,明确循环经济发展目标、项目、工作步骤、方法、责任单位及其职责、考核办法等。
  二、创建工作
  自2007年始,天津开发区创建国家循环经济园区进入全面启动阶段。
  2007年,按照区域试点实施方案、促进循环经济发展规定的要求,抓目标、项目落实,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是年7月,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等考察天津开发区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工作,听取试点工作汇报,参观海水淡化一期项目运行状况,肯定区域循环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绩,提出进一步提高资源化能力,向零排放型工业园区方向努力。管委会按照国家发改委的要求,调整工作思路,促进循环经济工作发展。
  2008年,启动《天津开发区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编制工作,2009年完成编制。其主要成果包括:《国内外典型工业园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与机制研究》《天津开发区及周边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情况调研和典型案例分析报告》《天津开发区产业生态效率诊断及分析报告》《天津开发区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天津开发区循环经济发展规划(2009—2020年)》。发展规划明确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近、中、远期工作内容和项目要求,推动循环经济有序发展。
  2010年,《天津南港工业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实施方案》出台,实现域内循环经济建设全覆盖。
  20062010年,区域循环经济建设不断加强,资源利用率大幅提升。2007年,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187.44千克标准煤,比上年下降4.5%;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156.05千克标准煤,比上年下降3.5%;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耗电623.99千瓦时,比上年下降0.9%;万元工业增加值耗电596.29千瓦时,比上年下降0.5%;万元地区生产总值新鲜水消耗7.26立方米,比上年下降3.1%;万元工业增加值耗水5.78立方米,比上年下降2.8%。2010年,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160.43千克标准煤,比上年下降1.0%;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142.04千克标准煤,比上年下降0.4%;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耗电485.56千瓦时,比上年下降8.1%;万元工业增加值耗电450.41千瓦时,比上年下降7.9%;万元地区生产总值新鲜水消耗4.94立方米,比上年下降7.9%;万元工业增加值耗水4.05立方米,比上年下降3.4%。
  第五节 国际合作
  一、国际合作项目管理
  2001年,天津开发区管委会会同天津市环保局,与日本联合国大学共同举办“中日生态工业园与零排放研讨会”,其发展循环经济的理念和实施经验,对管委会较有启发。是年,管委会决定:把加强国际合作作为区域环境保护的重要保障支持系统。
  2001—2010年,管委会在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ISO14000国家示范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国家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建设过程中,注重国际合作,促进区域国家示范试点园区建设深入发展。
  管委会特别关注合作项目的全过程管理:严把“准入”关,即选择具有先进性并适合区域条件的项目,实行先进性和可行性的统一;引进项目之前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了解项目诸方面情况,准确进行评估;既注重项目实施,又注重在实施过程提升理念,增长管理和实践才干;合作项目完成后,认真进行总结,以利开展新的国际合作。
  二、主要合作项目
  “中国——欧盟环境管理合作计划”项目 2003年11月,天津开发区管委会加入“中国——欧盟环境管理合作计划”项目实施,旨在由其项目组协助建立天津开发区“可持续的固体废物管理体系”。是年,建立基于网络的固体废物调查系统,为开展固体废物管理提供依据;建立废物网络交换平台,为区内固体废物有序流动、综合利用提供渠道,提升区域固体废物管理水平;建立“废物最小化俱乐部”,为企业搭建废物管理的交流平台;召开“CEO.Meeting”(区内部分企业经理与政府机构人员及中外环境管理专家的交流会议),使企业与政府机构尽可能多地明了先进的环境管理理念,启迪环境保护工作思路;组织开展相关培训活动。2005年,继续实施“中国——欧盟环境管理合作计划”项目:组织专家编写行业固体废物管理方案、编写关于“废物最小化”培训教材、编制《天津开发区固体废物管理战略》;确定区域工业废物生态管理标识;建立并运行固体废物信息管理系统。是年,天津开发区合作项目通过欧盟相关组织的评审、验收。
  与日本ICETT合作项目 2006年5月,天津开发区管委会组团赴日本东京参加“日中节能·环保综合论坛”,与日本ICETT(日本财团法人国际环境技术转让中心)签署“环境事务合作备忘录”。其合作项目重点实施内容为:以天津开发区化工区为对象开展环境调查,旨在建立“无事故、环境污染小、生产和社会和谐的工业区”。翌年,ICETT到天津开发区调研3次,与区内相关人员就环境保护问题进行讨论和交流。8月31日至9月13日,管委会派出团组接受ICETT环境保护专业培训,系统学习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环境保护技术及方法,提升参训人员环境管理业务能力。12月6日至7日,ICETT专家举办产业公害防治技术开发事业研究成果推介会,为区内企业提供先进的环境技术信息。至年末,“无事故、环境污染小、生产和社会和谐的工业区”环境综合管理体系基本建立。
  规划性清洁发展机制项目 2007年,天津开发区环境保护局与日本能源企划株式会社、日本一和一环境顾问股份公司、滨海中日能源管理(天津)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启动中国首个区域规划性清洁发展机制项目(PCDM)可行性调查研究项目。2007—2008年,天津开发区环境保护局与合作方实施该合作项目,组织有关部门与专家深入企业进行能耗调查和诊断,开展有关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政策和技术方面的调研,促进中小企业节能减排。该项目的实施有效降低区域温室气体排放,环境质量得到改善。
  产业共生及环境管理系统建设项目 2009年,天津开发区管委会协同市经委等单位与英国国家工业共生项目实施机构、联合国工业发展署中国投资处,成功申请欧盟“亚洲可持续生产与消费基金项目”,即实施滨海新区产业共生及环境管理系统建设项目。项目总预算185万欧元,欧盟援助资金148万欧元。2010年,加大项目实施力度,区内248家企业加入项目活动,并诊断出38个副产品交换机会,促成4宗对接活动。该项目为期4年,至2012年完成,收到推进区域工业企业废物资源循环利用、构建经济与环境双赢的副产品交换网络、促进循环经济产业链构建的预期之效。
  与日本茨城地区环境保护合作项目 2009年,天津开发区与日本茨城地区开展环境保护合作,对区内资源循环情况和区内重点危险废物处置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找出问题症结,提出加强环境保护的举措。该项目纳入中日两国环境保护合作框架。日本经产省委托日本利泰姆株式会社具体实施该项目。是年,天津开发区管委会同日中经济协会、日本利泰姆株式会社签署《关于加强在节能环保领域交流合作备忘录》《共同推进滨海低碳经济促进中心建设的合作框架协议》。2010年,天津开发区与日本茨城环境保护合作项目进展迅速,已对区内20余家工业企业资源循环情况和区内重点危险废物处置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提出改进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为管委会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委托日本野村综合研究所实施研究项目 2009年,天津开发区委托日本野村综合研究所实施《关于创建中日/国际合作低碳经济示范区研究项目》,确定建立全国首个促进低碳经济技术交流的国际合作平台,建立“滨海低碳经济促进中心”作为该平台的运营主体。
  第五章 气象工作管理
  1997年10月,天津开发区与天津市气象局决定以塘沽气象局为基础,组建滨海新区气象预警中心;1999年9月,滨海新区气象预警中心(简称中心)建成,坐落在天津开发区,系天津市气象局所属地区级台站。中心设综合办公室、财务结算中心、测报通信科、天气预报科、防雷中心、气象信息中心,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气象服务科等8个部门,并设2个国家一级观测站,探测数据参与国际交换。其陆地站国际代码为54623,海上站国际代码为54646。中心拥有新一代天气雷达——多普勒雷达以及卫星通信、卫星云图、闪电定位、城区自动气象站网、自动气象潮位观测站等现代化设备。多普勒雷达系国内第七部该型号雷达。
  中心开展气象探测、气象预报、防雷减灾、人工影响天气等业务,开展多层次气象服务,并开展气象科研和科普工作,为天津开发区和滨海新区提供优质服务。
  第一节 气象探测和预报
  一、气象探测
  气象探测系中心的主要业务,包括地面观测、雷达大气探测及花粉、酸雨、闪电定位等特种观测。
  常规地面观测 常规地面观测通过陆地站和海上站2个观测站实施。
  陆地观测站位于天津开发区泰祥路26号,区号54623,观测业务内容:4次定时观测、4次基本地面天气报、4次补充地面天气报、24小时整点航空报、不定时重要报、危险报、旬月报。观测气象要素包括:云状、云量、云高、水平能见度、天气现象34种、气压、空气温度和湿度、风向、风速、降水、雪深、日照时数、蒸发量、地温(0—320厘米)、冻土、电线积冰。
  2001—2010年,每年完成测报基数22896个,错情率基本维持在0.0‰,正点资料传输及时率逾99%。
  海上观测站位于渤海石油钻井平台,区号54646,观测业务内容包括:3次定时观测、3次基本地面天气报。
  开发区内布设8个自动气象站,购置移动气象观测车,建立移动气象站,在重大经济活动和抢险救灾中发挥作用。
  空中大气探测 中心运用新一代天气雷达——多普勒雷达探测天津滨海新区及渤海西部海面半径230千米范围内的大气状况,提高暴雨、短时大风、冰雹等灾害天气和极端天气现象的监测预警能力,在防灾减灾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实现雷达信息资源共享,为中国气象局雷达拼图和天津市局、北京市局预报服务和科研开发等提供雷达资料。
  多普勒雷达地面海拔高度4.8米,天线海拔高度70.3米。雷达型号:CINRAD—SA;雷达工作频点:2885MHz;位置:北纬39°02′38″、东经117°43′01″;主要通信方式:RDA与RPG百兆光纤、雷达站市台2M专线;试运行时间:2001年10月16日;业务运行时间:2004年9月1日。
  气象观测技术 1986年测报,开始使用PC1500进行微机自动编报。是年4月,增加E—601型蒸发量观测。1996年测报,开始使用486微机进行编报和报表制作,实现测报业务自动化流程。2001年,建成DYYZⅡ型自动气象站。2002年,海上站建成DYYZⅡ型自动气象站。2005年,开展花粉观测业务。2007年,实现“三站四网”(三站:国家气候观象台、国家气象观测站、区域天气观测站;四网:国家气候监测网、国家天气观测网、国家专业气象观测网、区域天气观测网)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成功转换。2009年,开展酸雨观测业务。
  通讯业务技术1996年,建立“121”气象服务发布平台,测报开始使用T1000型电传通过专线发报。是年,塘沽VSAT小站建立,实现卫星通讯,接收各种气象资料、直接向国家气象局发送气象观测资料、雷达资料。通过MICAPS系统实现自动绘制、分析气象资料,实现气象预报处理无纸化办公。1997年,组建塘沽气象局计算机局域网,通信进入计算机全自动通信阶段。1999年,9210PCVSAT站建立。2003年,塘沽局与市局之间实现光纤传输(最初2米,后增加一条2米)。2008—2009年,对局域网升级改造。
  二、气象预报
  中心开展暴雨、大风、风暴潮、强对流、寒潮、高温、大雾、台风等灾害性天气的临近、短时和短期监测预警业务。共分为4类:公众气象预报、专业气象预报、专项气象预报、灾害性天气预报。主要提供0小时3小时短时临近天气预报,12小时72小时短期天气预报。中长期预报主要转发天津气候中心预报结论,利用该站资料进行订正。天气预报方式或流程随计算机技术、数值预报应用和气象现代化建设,实现重大变革,建立以高科技为支撑的天气预报业务系统。新一代天气预报人机交互处理系统,即气象信息综合分析处理系统(MICAPS)投入业务试用,提供常规观测、数值预报格点场、卫星探测、雷达观测数据、数值预报产品以及传真图(FAX)等多种气象资料自动处理和综合显示功能,并提供丰富的编辑工具和地理信息背景,将图形图像处理技术、人机交互技术、多种显示功能和编辑功能有机结合,为预报员提供方便的工作平台,使天气预报业务完成由传统手工为主的定性分析方式向自动化、客观和定量分析方向的重大变革。形成以数值天气预报产品为基础,以人机交互处理系统为平台,综合应用MICAPS3.0、VIPS、SWAN、WRF等多种技术方法的天气预报业务流程。突发气象灾害短时临近预报水平明显提高,风暴潮等海洋气象灾害的预报预测水平明显提升。
  2001—2010年,降水、气温预报准确率提高5%,大风预报准确率提高3%。2010年,降水、气温、大风预报准确率分别为68.5%、78.4%、76.9%,局地强对流天气预警发布提前时间超过30分钟以上。
  第二节 防雷减灾和人工影响天气
  一、防雷减灾
  中心承担管理天津开发区防雷减灾工作。防雷减灾主要分为工程审核验收和设施检测两种。防雷工程审核验收,对新建工程在设计阶段和建设阶段的防雷工程进行审核,以保证防雷设施设计水平和安装质量符合相应标准。设施检测是对工厂厂房、危化设施、存储设施和民用建筑等进行年度防雷设施检测,保证其处于良好状态。
  1992年,开展气象防雷检测业务。1999年,建立闪电定位接收终端。2002年,开展气象防雷工程审核验收和检测业务。2005年6月,成立天津市滨海新区防雷中心。将易燃易爆、化工、火工场所及人员密集场所、高层建筑、信息系统作为管理和监察重点,提高对各类建(构)筑物的检测覆盖率,发现隐患及时下达整改通知书,限期整改,有效避免和减轻雷电灾害造成的损失。
  2006—2010年,平均每年检测各类建(构)筑物300余家,审核验收项目178宗。
  二、人工影响天气
  人工影响天气主要包括人工增雨和人工防雹两种,原理是利用火箭、高炮,把碘化银、干冰、液氮等催化物质运载到云内播撒,在云中适当增加人工冰核,促使水汽快速在冰晶核上凝结增长至水滴大小形成降水或化雹为雨,达到增雨和消雹目的。
  中心依托气象系统的高科技优势,准确把握天气形势,组织开展人工影响天气。2001—2010年,平均每年组织人工增雨(雪)和人工消雹作业15次,每年发射“人雨弹”100发,发射“火箭弹”8枚。人工影响天气效果显著,平均增水率12%。作业防区内没有发生冰雹灾害,为防灾减灾服务社会、开发利用云水资源和改善生态环境发挥作用。
  第三节 气象服务
  一、政府决策服务
  运用气象预报、情报、气象资料、专题分析论证等,当好气象参谋,为政府规划经济建设,安排工农业生产、公务活动,组织防灾抗灾等提供决策依据。主要服务内容有:为开发区管委会用传真提供24—72小时天气预报;转发天津市气象局气候中心旬预报、月预报、汛期预报、年天气展望;遇灾害性天气发布重要天气报告和气象信息;降水过后发布雨情公报。
  二、公众气象服务
  通过滨海新区新闻媒体,向社会发布气象预报。服务形式有:通过开发区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和滨海时报等提供常规气象预报;通过气象网站“滨海气象在线”(http://www.bh121.com/)为公众提供综合气象信息;通过气象短信服务平台为公众提供短时气象警报。
  三、专业气象服务
  根据用户需求,提供有针对性、专业性、精细化气象服务,重点为海上运输、重化企业和电力、市政单位等对气象变化较为敏感的行业做好气象服务。
  2005年,建立滨海移动气象台。为重点工程建设、重大社会活动等提供细化、临近气象服务,满足其突发气象灾害和突发公共事件时对气象保障服务的要求。开通数条2兆数字光纤,实现和管委会防汛部门、部分企业之间的可视化会商与资料共享,域内130余个实况视频资料实时接收。
  2006年,为滨海新区申报翌年“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年会会址选取提供气象服务;是年8月21日,为首届“泰达焰火节”提供气象服务;9月23日,为天津开发区、保税区第三届运动会现场提供气象服务;10月,为国际大学生龙舟邀请赛暨中国首届大学生龙舟锦标赛提供气象保障服务。
  2007—2009年,为中国天津“塘沽杯”国际大学生龙舟邀请赛现场提供气象服务;为全国开发区运动会现场提供气象服务;为北京奥运会提供气象服务,重点提供雷达气象探测火炬传递现场气象情况;为天津达沃斯论坛提供气象服务;国庆60周年期间提供气象服务,重点是雷达气象探测。
  2010年,为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提供气象服务,重点是雷达气象探测。为首届天津滨海生态城市博览会提供气象服务;为南港工业区中俄东方石化(天津)1300万吨/年炼油项目奠基仪式提供气象服务。
  第四节 气象科研与科普
  一、气象科研
  中心以提高防灾减灾能力为中心,根据政府和专业用户需求,完成气象科研项目。主要有:天津港港口大型机械大风监测系统(2002年9月),滨海新区风暴潮预报系统(2003年10月),天津开发区气象灾害应急系统(2005年7月),塘沽区市政工程局防汛调度气象信息系统(2007年4月),中石油海上应急救援响应中心气象信息系统(2008年1月),塘沽区防汛指挥中心气象信息系统(2008年10月)。
  二、气象科普
  中心重视气象科学普及工作,引进新的气象仪器,建设气象科普馆。不断改善开展气象科学普及硬件条件。在“3·23”世界气象日、全国科普日和科技周期间,雷达塔楼、观测场、气象科普馆、气象业务平台全部对外开放,接待参观群众,取得较好社会效益。2009年,开展气象课程进中小学课堂活动,推动滨海新区科普事业发展。2011年3月,滨海新区气象科普馆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该项目利用雷达塔闲置空间进行改造,共分为气象知识展示厅、气象灾害模拟厅、气象仪器展示厅3个区域,浓缩展示气象探测技术、天气预报技术、气象灾害防御和气象科技服务,参观者可在较短时间内了解基本气象科学知识。
  第六章 海洋管理
  天津市海洋局贯彻国家海洋事业发展战略,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制定地方性法规并组织实施。依法开展海洋经济管理、海域使用监督管理、海洋环境保护管理、海洋科技管理、海洋执法监察、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监管、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
  第一节 机构
  一、机构沿革
  1996年,天津市海洋局(简称市海洋局)成立,隶属市科委,下设综合处、海洋科技处、资源环境处和监察监测处,行政编制25人,办公地点设在河西区浦口道143号。是年,增设天津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简称保护区处)。2000年,市海洋局划归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局管理,加挂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洋管理办公室牌子,下设办公室、发展计划处、海域管理处和海洋环境处,行政编制20人。2002年,增设中国海监天津市总队(简称海监总队)。2003年,市海洋局办公地点迁至天津开发区第二大街9号。2005年,办公地点迁至天津开发区第一大街12号。2007年,增设渤海海洋监视监测管理基地筹备处(简称基地筹备处)。2008年,增设法规和规划处、海洋经济管理处,增加行政编制6人。2009年,市海洋局升格为天津市政府直属正局级机构,下设办公室、计划财务处、法规和规划处、海洋经济管理处、海域管理处、海洋环境处,行政编制31人。下辖塘沽、汉沽和大港海洋管理处3个派出机构和保护区处、海监总队和基地筹备处3个事业单位。
  二、职责
  市海洋局主要职责为:贯彻执行国家海洋事业发展战略、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制定有关地方性法规、规章草案并组织实施。组织拟订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海洋信息化规划、海洋科技规划和科技兴海战略并监督实施;会同有关部门拟订并监督实施海洋事业发展规划、海洋经济发展规划。负责海洋经济管理工作;组织开展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拟订海洋经济政策;承担海洋经济运行监测、评估及信息发布;会同有关部门提出优化海洋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布局的建议;组织实施海洋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核算工作;组织开展海洋领域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承担规范管辖海域使用秩序的责任;依法进行海域使用的监督管理;依法组织编制并监督实施海洋功能区划;组织实施海域使用权属管理;按规定实施海域有偿使用制度;组织实施海域使用论证、评估和海域界线的勘定和管理;核准和管理海底电缆管道铺设。承担保护海洋环境责任;参与拟订海洋环境保护与整治规划、标准、规范,拟订污染物排海标准和总量控制制度并监督实施;组织开展海洋环境的调查、监测、监视和评价,发布海洋专项环境信息;负责防治海洋工程、海洋倾废等造成污染损害的环境保护工作;监督陆源污染物排海、海洋生物多样性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海洋自然保护区和特别保护区。组织海洋调查研究,推进海洋科技创新;组织实施海洋基础与综合调查;承担海水利用和海洋可再生能源的研究、应用与管理;组织实施海洋技术标准、计量、规范和办法。承担海洋环境观测预报和海洋灾害预报警报责任;组织实施专项海洋环境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和日常运行管理;发布海洋灾害和海平面公报;开展海洋自然灾害影响评估工作。参与有关海洋事务的对外合作与交流;监督管理涉外海洋科学调查研究活动;依法监督涉外海洋设施建造、海底工程和其他开发活动。依法维护海洋权益,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研究维护海洋权益的政策、措施,在管辖海域实施定期维权巡航执法制度,查处违法活动。承办天津市委、市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
  2006年1月,国家海洋局与天津市人民政府签署《关于天津海洋开发与保护问题会议纪要》,形成支持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8条政策。
  2010年4月,市海洋局组织召开天津市海洋工作会议。该会议为首次召开的全市性海洋工作会议。是年6月,完成2010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主场活动,举办庆祝大会、国际儿童海洋绘画展暨全国海洋书法绘画摄影展和“大海的故事”专题文艺晚会3项主题活动。
  第二节 海洋规划与法制建设
  一、海洋专项规划
  2002年,市海洋局与市规划院联合制定《天津市海岸带综合开发利用保护规划》,与市计委共同编制《天津海洋经济发展规划》。2003年,完成《天津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七里海湿地保护规划》《天津市海水利用发展规划》(填补天津市海水利用规划空白)编制。2005年,完成《天津市海洋环境保护规划》报批稿编制,于翌年1月获批。2006年,完成《天津市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6—2015)保护发展规划》编制,并通过专家评审;完成《天津市海洋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天津市海洋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编制,并获天津市政府批准。2007年,完成《渤海海洋环境保护总体规划(天津部分)》及七里海地区自然保护区保护与开发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2008年,启动《天津市海域使用规划(纲要)》编制工作,并将该规划纳入滨海新区重点编制的专项规划。2009年,完成《天津市落实<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实施意见》编制,并经天津市政府批准;启动《天津市海洋经济和海洋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并纳入省一级重点规划。2010年,组织编制《天津市海洋经济和海洋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天津市海洋环境保护和防灾减灾“十二五”规划》等6项规划。
  二、《天津市海洋功能区划》修编
  2000年,市海洋局制定大比例尺海洋功能区划,经国家海洋局审核同意,天津市政府于翌年批准执行。
  2003年,天津市政府批准《<天津市大比例尺海洋功能区划>修订工作实施方案》。2004—2007年,《天津市海洋功能区划》(简称《区划》)通过专家评审,报天津市政府审查通过。根据国家海洋局、国土资源部和中共天津市委、天津市政府领导会谈精神,市海洋局会同市国土房管局,结合天津市用海单位用海需求,多次修改和完善《区划》,报国务院审批。2008年,《区划》获国务院批复。
  2009年,市海洋局按照天津市空间发展战略要求修订《区划》,报国家海洋局审批。此次修订针对南港工业区涉及的大港海域,新增填海造地面积约65平方千米,港口航运区面积约26平方千米。2010年,新版《天津市海洋功能区划》修编启动。
  三、法规制度建设
  1999年,天津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天津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天津市海域使用管理办法》,并颁布实施。2000年,市财政局、市海洋局制定《天津市海域使用金征收管理办法》(简称《办法》),经天津市政府批准执行。该《办法》系天津市首个体现国家行使海域资源所有者权益的法规性文件。2006年4月,市海洋局19项行政许可事项被纳入市行政许可中心,在开发区设立市海洋局办事厅并投入运营。是年,《天津市海域使用管理条例》进入立法程序。2007年11月15日,天津市第十四届人大常务委员会审议通过《天津市海域使用管理条例》,自2008年4月1日起施行。2010年,市海洋局完成《天津市海洋环境保护条例》调研和报审,组织修订《天津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
  第三节 海洋经济管理
  一、海洋产业发展
  2001—2005年,海洋产业增加海洋化工业和海洋石油化工业。其间,海洋水产捕捞产量累计达到19.9万吨,养殖产量4.5万吨;海洋原油产量累计达到5021.4万吨,天然气产量累计达到387023万立方米;海盐产量累计达到1202.58万吨,盐田面积175729公顷。累计完成修船611艘,造船63艘,造船完工量57.12万综合吨;累计完成货物周转量39812.85万吨,旅客吞吐量158万人次,国际标准集装箱吞吐量18210.6万吨;累计接待入境旅游者277.24万人。
  2006—2010年,海洋经济发展强劲,成为天津市经济重要支柱。百万吨乙烯、千万吨炼油、造修船基地、中心渔港等一批海洋大项目上马,促进海洋产业规模扩张、质量提高。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速15%,超过全国年均增速2个百分点;海洋生产总值占天津市生产总值的比重年均28%;单位岸线海洋经济规模15亿元,超过全国单位岸线海洋经济规模2亿元的6.5倍。
  海洋优势产业不断做大做强。天津市海洋油气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和海洋化工业五大优势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占天津市海洋经济总量逾90%。海洋战略新兴产业初露端倪。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水利用业、海洋装备制造业、海洋生物医药业发展迅速。2010年,海洋工程建筑业发展成为海洋经济优势产业,实现生产总值291亿元;海水利用业全国领先,海水淡化日产22万吨,占全国日产能力的近50%。海洋交通运输能力得到提升,天津港等级提升到25万吨,集装箱吞吐量增至1000万标准箱,货物吞吐量逾4亿吨;海洋盐业与海水淡化项目结合,探索海水综合利用新路;海洋渔业工厂化养殖、远洋捕捞,休闲渔业和水产品物流、加工业竞相发展。
  二、海洋经济统计
  2003年,市海洋局协同市计委、市统计局、滨海委等单位,参照国家海洋局有关行业标准重新界定海洋经济定义的内涵和外延,启动天津海洋经济核算方法和统计指标体系研究。2004年,通过市科委专家评审验收。2007年,市海洋局对全市近10年来海洋经济数据进行汇编,详细分析海洋经济未来发展变化的趋势,为天津市政府提供决策参考资料。是年,按照《天津市海洋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要求,由市海洋局承担天津市海洋经济管理职能。2010年,市海洋局组织开展《天津市海水利用和海洋生物医药统计方法与试验》课题研究,填补天津市海洋新兴产业统计空白。天津市作为海洋经济监测体系建设的试点获国家海洋局批准。
  一、用海项目审批
  2001年,经天津市申请,国家海洋局、财政部批准天津市塘沽区为第二批国家海域使用综合管理示范区。2002年,塘沽示范区建设进入确权发证阶段,汉沽区、大港区启动海域使用普查登记。是年,市海洋局启用“天津市人民政府海域使用审批专用章”,简化审批程序,缩短审批时间,方便海域使用权人。2003年,完成天津市全部用海项目普查勘测核定,首次摸清海域使用项目底数,全面掌握海域使用情况。是年,天津市试行海域使用年度计划制度,加强海域宏观管理,杜绝无序用海。2004年,完成大港区海域使用普查项目并获天津市政府批准。是年9月1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有关规定,市海洋局在《天津日报》首次发布确认海域使用权公告。2005年,推荐汉沽区为全国海域管理百强示范县,开展养殖用海政策、海域使用权转让管理及相关政策研究。是年3月,天津临港工业区建设开发有限公司到国家海洋局办理临港工业区滩涂开发一期工程(1210公顷)海域使用权证,该项目为天津市第一个获国务院批准的海域使用项目。2007年,天津港北大防波堤工程28.93平方千米获国务院批准。2008年,协调解决天津港和大港油田用海矛盾、天津港和天津航道局历史遗留问题。2009年,协调解决用海企业困难,使中心渔港、临海新城、北疆电厂等大项目获批,完成临港工业区一期7.9平方千米造陆和东疆港区二期10平方千米造陆的成陆竣工验收。是年,落实天津市政府行政审批大提速规定,将原19项行政审批事项取消合并为5项,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核准由10天缩短为7天,海域使用权审核由20天缩减为14天。2010年12月,市海洋局行政许可服务中心大厅窗口入驻滨海新区行政审批服务中心。
  2000—2010年,天津市批准用海项目近250宗、165平方千米;国家批准用海项目9宗、77平方千米。收缴海域使用金累计58.8亿元,其中:上缴中央财政17.64亿元;上缴天津市财政41.16亿元。
  二、海域管理模式
  2003年,市海洋局会同国家海洋技术中心,组织编制全国第一部《海域评估师培训教程》并上报国家海洋局审定,为海域分类定级评估师培训奠定基础,填补中国海域评估空白。2004年,市海洋局海域处与天津港务局规建处建立天津港海域使用例会制度。该制度于是年8月纳入天津市政府文件,升格为市海洋局与天津港集团的例会。2006年,经市海洋局争取,国家海洋局出台区域建设用海规划政策;2008年12月,国家海洋局又出台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海十条”,对该政策加以细化,简化审批程序,加快审批速度。2007年,经市海洋局沟通协调,滨海旅游区区域建设用海规划获国家海洋局批准。2009年,市海洋局联合天津银监局出台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政策,帮助用海企业破解融资难题。12月末,滨海农商行和临港工业区签署天津市第一笔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协议。是年,市海洋局与相关部门协调,完成妈祖文化、经贸园项目前期预审、论证和招拍挂出让程序,成功运作完成海域使用权与土地使用权的一次性确权,在海域管理模式上作出新尝试。2010年,市海洋局落实国家围填海指标化管理要求,创新海域管理模式,在全国率先开展“建设项目填海指导标准”研究,进一步促进集约节约用海,推进落实围填海总量控制制度。是年,经协调,临港工业区二期26平方千米区域建设用海规划获国家海洋局批准。南港工业区区域建设用海规划通过国家海洋局审核,用海规模达到65平方千米。规划获批为天津市大型用海功能区招商引资、土地出让及融资打下基础。
  三、海岸线修测
  2004年8月,市海洋局启动天津市海岸线修测。2005年,《天津市海岸线》通过专家评审,上报天津市政府审批。2007年初,市国土房管局下发《关于加强海岸线及建设用海管理工作意见的通知》,认可海岸线修测成果,明确海洋与土地管理界线。至此,天津市长达3年的海岸线修测在全国率先完成。该成果获国家海洋局2007年海洋创新成果二等奖。
  四、省及区际海域勘界
  2001年,依据国家海洋局安排和天津市实际,市海洋局拟订《天津市海域勘界工作方案》,获天津市政府批准;组建以副市长王德惠为组长、市民政局和市计委等部门参加的天津市海域勘界领导小组,并组建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工作组。2003年10月,塘沽、汉沽和大港三区参加区际勘界工作会议,启动区际勘界。市海洋局多次与国家海洋局、河北省有关部门沟通协商,完成天津市津冀南线、北线海域界线调整方案,做好省际勘界。2005年9月,天津市政府签署津冀海域界线协议书,标志着天津市省际勘界工作基本完成。2007年11月,天津市政府第89次市长办公会正式裁定区际海域行政界线,市海洋局组织协议签订仪式。至此,天津市完成省及区际海域勘界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五、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系统
  2006年,根据国家海洋局要求,市海洋局启动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系统建设,确定国家海洋信息中心作为共建单位,编制建设方案,明确年度建设计划。2007年8月,《国家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管理系统天津市实施方案》《天津市海域使用动态监管中心建设方案》上报国家海洋局并得到批准,成为国家首批批准的6个省级方案之一。是年,完成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系统监控与指挥平台基础建设。2008年,天津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系统基本完成业务平台建设,于12月通过国家验收,转入业务化运行。
  六、重大用海项目
  滨海旅游区滨海旅游区是滨海新区功能区之一,也是唯一以旅游为主导的城区,其建成将带动天津旅游业和第三产业发展,成为天津旅游业和现代服务业新亮点。2006年,该项目海域使用申请经天津市政府审查同意后上报国务院,经市海洋局协调推动,于2007年2月,获国家海洋局批复,成为天津市第一宗获批的区域建设用海规划。临海新城是滨海旅游区起步工程,位于塘沽和汉沽交接海域,面积28平方千米。2008年10月,市海洋局按照有关设计和规划要求,结合中心生态城建设对环境和景观的要求,组织对该区域填海布局和平面设计进一步优化,上报国务院审批,于2009年5月获国务院批复。其后,泰达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对其中部分公用设施提出海域使用金减免申请。经市海洋局争取,为支持滨海新区开发建设,国家海洋局破例同意在海域使用金减免申请尚未批准阶段,只缴纳应缴海域使用金总额的50%,为5.8亿元。2009年10月25日,国家海洋局向泰达投资控股有限公司颁发海域使用权证书,至此,临海新城海域使用申请国家审批程序完成,为大规模开发建设和滨海新区“十大战役”顺利进行创造条件。
  南港工业区2009年,天津市空间战略规划进行调整,提出“双城双港、相向拓展、一轴两带、南北生态”总体战略。规划中涉及的南港工业区部分,与《天津市海洋功能区划》(简称《区划》)出入较大,《区划》是海洋开发的根本依据。为将南港工业区纳入依法用海范畴,根据天津市政府与国家海洋局达成的共识,综合考虑天津市用海实际和国家政策,2010年,市海洋局提前启动《区划》修改,与相关单位沟通协调,完成涉及大港海域的海洋功能区划修改,上报国务院待批。修改后的《区划》将南港工业区65平方千米填海造陆纳入海洋功能区划,实现与天津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的衔接,为重大项目建设提供发展规划平台。是年,南港工业区区域建设用海规划通过国家海洋局局长办公会审核。
  第五节 海洋环境保护
  一、海洋环境监测
  2000年始,市海洋局每年制定《天津市海洋环境监测实施方案》,针对天津市海洋环境热点问题开展监测和评价。在近岸海域开展以海水、海洋沉积物和海洋生物质量为主要内容的海洋环境趋势监测、海洋功能区监测、渤海湾海洋生态监控区监测、赤潮防灾减灾监测、陆源入海排污口监测、盐渍化监测和海洋工程监督检测等七大类。发布《天津市海洋环境质量公报》,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通过落实海洋环境保护规划,开展海洋环境监测,海洋工程对海洋污染损害控制得到加强。2002年10月,经市编委批准,天津市海洋预报台更名为天津市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中心,与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为一个机构两块牌子。2007年,市海洋局联合相关单位,建立近岸海域环境监测管理信息系统,与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建立远程网络连接,实时动态监督管理天津市海洋环境,定期评价海洋环境质量,提高海洋环境保护管理水平。2008年,启动《天津市及邻近海域海洋环境容量和环境管理项目》研究,强化排海污染物总量控制,拓宽海洋环境管理领域。2010年,天津市被确定为国家北方地区开展水污染防治工作试点城市。
  二、海洋生态修复
  2009年,天津市共放流各类水生生物苗种7.1亿尾,创历史新水平。2010年,市海洋局开展近岸海域生态环境重建,与市水产部门合作,在汉沽大神堂外海进行试验性人工鱼礁投放活动,共投放两种类型的人工鱼礁3000余组。通过近岸海域生态环境重建以及投放人工鱼礁等措施,海洋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有效控制。
  三、海洋环境管理行政审批
  2000年,对天津港10万吨级深水航道海洋工程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核准,并及时将核准结果批复天津港务局,成为全国贯彻《海洋环境保护法》首个案例。
  四、海洋预报与防灾减灾
  体系建设 2001年7月,市海洋局召开发布会,依据新修订的《海洋环保法》,首次发布《20世纪末天津市海洋环境灾害公报》,公布天津市近10年发生的风暴潮、赤潮灾害情况。是年,建立天津市海洋灾害应急监测网,启动海洋灾害应急监测响应系统,为政府部门和涉海单位了解灾情及损失提供重要信息和决策依据。2006年2月,市海洋局组织编制《天津市赤潮灾害预报预警应急预案》《天津市风暴潮海冰灾害预报预警应急预案》,获天津市政府批准实施。2008年,市海洋局牵头建立天津市海洋灾害预报警报手机信息发布平台,及时向客户终端发布海洋和风暴潮预报警报,为海洋防灾减灾决策提供及时信息服务。是年,市海洋局组织对两个应急预案进行修编,至2010年,《天津市赤潮灾害应急预案》经天津市政府批准实施,《天津市风暴潮、海浪、海啸和海冰灾害应急预案》完成修编,并通过专家评审。
  灾情应对 2002年,马耳他籍油轮“塔斯曼海”轮与中国大连“顺凯一号”轮在天津大沽锚地东部海域23海里外发生碰撞,致使装载轻质原油溢出,给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损害,市海洋局委托嘉德律师事务所向天津海事法院提起诉讼。该项污染是中国加入1992年国际海洋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后,首例根据其公约向外籍船公司保险人进行索赔的案件,开创了维护中国海洋生态环境权益的先河,在全国引起较大反响。2004年,“塔斯曼海”轮溢油污染损害案件在天津海事法院经过4次公开审理,12月30日一审判决,市海洋局胜诉,维护了国家利益。2005年1月,英费尼特航运有限公司向天津高级法院提出上诉,双方于2010年5月6日达成庭外和解。
  2006年4月4日,汉沽区大神堂岸滩发现大量黑色原油。市海洋局、海监总队和汉沽海洋管理部门前往调查取证,即送国家海洋局北海监测中心进行油指纹鉴定,并组织对天津沿海岸滩油污情况进行监视和清除,有效减少经济损失。
  2004年6月1日—18日,天津近岸海域发生有毒赤潮,面积约700平方千米,主要优势藻种为米氏凯伦藻,此为天津市首次发生有毒赤潮,创下天津市赤潮持续时间的最长记录;2009年,天津市遭遇0414和0509两次较大风暴潮侵袭,造成较大经济和人员伤亡损失;2010年初,渤海海域遇到30年一遇的罕见冰情。灾害发生后,市海洋局立即紧急启动灾害应急预案,加班加点监控灾情动态,及时发布灾情速报,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并组织开展灾害损失调查和评估,编制灾情评估报告报天津市政府和国家海洋局;与有关部门、单位配合,迅速采取有效措施,降低灾害造成的损失。
  第六节 海洋科技管理
  一、海洋科技研究
  2002年,编写完成《“十五”期间渤海综合整治天津行动方案研究》课题报告《“十五”期间天津海域综合整治项目库》。2003年,配合国家海洋局“渤海综合整治规划和‘十五’计划”实施,市海洋局与天津大学联合承担“渤海综合整治天津方案及其关键基础问题研究”重大科技基金项目研究。是年11月,通过项目验收,评审专家一致认为该项研究成果与国际接轨并达到国内先进水平。2008年11月,以“环渤海区域的崛起和发展”为主题的第四届海洋强国战略论坛在天津滨海新区举办,多名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主题以学术报告形式展开交流探讨。2010年,编制完成《海洋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方案》,组织上报公益性项目《浓海水机械热压缩精制盐和化学资源利用工程研究示范》获得国家海洋局、财政部立项,单项经费950万元,创历年之最。
  二、科技兴海行动计划
  2007年,市海洋局和市科委联合启动《促进天津市海洋经济发展的科技行动计划》编制工作。2008年,依据《全国科技兴海规划纲要(2008—2015年)》及天津市相关规划,市海洋局、市科委、市财政局启动《天津市科技兴海行动计划(2009—2015年)》编制工作。经征询相关政府部门、单位意见,多轮修改完善,编制完成《天津市科技兴海行动计划(2009—2015年)》,并于2010年报天津市政府。该计划提出整合天津市海洋科技力量、促进产学研有机结合的具体措施,为天津市海洋科技发展方向提供指引。2010年,市财政局落实1000万元科技兴海专项启动资金,市海洋局组建科技兴海项目库信息系统,入库项目50余个。
  三、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908专项)
  2004年,按照国家海洋局总体部署和天津市政府要求,市海洋局牵头组织“全国近海海洋资源综合调查与评价”(简称“908专项”)天津市任务,责任大、标准高、时间跨度5年、经费超过1000万元。完成《天津市“908专项”实施总体方案》编制,上报天津市政府批准和国家海洋局肯定。2005年,按照天津市政府与国家海洋局签署的专项合作协议,“908专项”工作开始组织实施。至2008年末,国家指定和地方增设的调查和综合评价项目(17项)全部完成,调查类专题(10项)成果资料全部向国家汇交完毕,在全国率先完成“908专项”。“908专项”调查摸清天津市最新海洋资源状况、沿海地区社会经济情况,更新海洋资源基础数据,在修编城市规划、提供决策依据和防灾减灾等公益性服务方面发挥作用。
  四、渤海监测监视基地
  为探索海洋工作新模式,发挥天津在环渤海地区和全国海洋事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根据国家海洋局与天津市政府签署的《关于天津海洋开发与保护问题会议纪要》精神,由市海洋局承建渤海海洋监测监视管理基地(简称渤海基地)。渤海基地为海洋科技研究、创新和转化搭建平台,主要实现海洋管理、海洋科技研发与服务、海洋国际交流三大功能,分为综合业务区、海洋交流区、科技研发区、综合配套区和公务码头区5个区块。规划面积81.1万平方米。其中,一期规划面积46.1万平方米、起步区建设项目15.6万平方米,投资总额8.85亿元。在国家海洋局和天津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单位支持下,渤海基地筹建工作顺利启动:2006年12月天津市发改委批准立项,2007年领取海域使用证,2008年4月渤海基地围海造地工程开工,2010年4月开始真空预压施工。预计翌年开始地面建设。
  五、国家海洋博物馆
  2007年9月,国家30名院士联名上书国务院,建议建设国家海洋博物馆。国务院责成国家发改委、国家海洋局就选址开展调研论证。北京、上海、海南、青岛、大连和厦门等省市提出申建请求。12月,市海洋局得到天津市委、市政府支持,成立“申博”工作领导小组,经多次多方调研论证和协调沟通,国务院于2009年批复同意国家海洋博物馆落位天津滨海新区。2010年,博物馆筹建工作移交滨海新区政府,市海洋局协调推进,与市规划局、滨海旅游区研究选址方案,组织编写项目建议书和展陈大纲,策划组织调研、藏品收集、国际招标等相关工作。组织编制国家海洋博物馆项目建议书,研究国家海洋博物馆展览内容知识框架设计,编辑博物馆自然海洋部分展览内容知识文本,共22万字。
  第七节 海洋执法
  2003年7月,海监总队完成组建,并召开天津市首届海洋执法监察工作会议;后,相继完成法人注册、业务培训和建章立制等工作。2005年,先后组建塘沽、汉沽、大港海监支队和自然保护区支队,天津市海监机构进一步健全。
  海监总队2003年开展执法工作,2004年开始独立办理案件。至2010年末,累计派出执法人员4300余人次;岸线巡查累计派出执法车辆1750余车次,总行程11.4万余千米;累计派出船舶90余航次,累计航程2600余海里。共办理各类海洋违法案件55宗、罚款11963.01万元,案件全部执结。
  一、专项执法行动
  2003年,国家海洋局启动“海盾”序列专项执法行动,重点查处案情复杂、涉案面广、案值巨大的重大涉海行政违法案件。2004—2010年,海监总队共办理“海盾”案件35宗、罚款11786.84万元,打击和遏制海洋违法行为,规范海域使用秩序、促进海洋经济健康发展。
  2006年始,中国海监总队配合国家海洋局“全国养殖用海管理示范百强县”活动,组织查处养殖用海违法行为专项执法行动,由省级总队负责组织实施。天津市共查处养殖用海案件2宗、罚款14.41万元。规范养殖用海秩序,实现养殖用海确权率100%。
  2009年,国家海洋局启动“碧海”序列专项执法行动,定位为海洋环境保护专项执法行动,以开展防治海洋工程建设项目污染损害海洋环境执法为重点,强化监督检查,严厉打击和依法查处重大海洋环境违法行为。至2010年,共办理“碧海”案件8宗、罚款58万元。
  二、联合执法行动
  2008年,中国海监北海总队与中国海监第二支队、中国海监天津市总队及塘沽、汉沽、大港支队联合组织开展北海区(天津区域)联合执法行动,集中各级海监执法飞机、船舶、车辆、人员、装备优势,对天津市海域开展有针对性地集中检查。
  由海监总队牵头,天津市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处、天津边防总队、天津市国土资源和房地产执法监察总队共同建立长效合作机制,组织天津海域联合执法行动,重点打击非法开采海砂、非法向海洋倾倒废弃物、非法捕捞等海洋违法行为。2004—2010年,共开展联合执法6次,集中各支执法队伍优势力量,取得良好效果。
  三、日常执法行动
  日常岸线和海上巡查执法是海监总队主要工作职能,每年初,海监总队均制定全年日常执法工作计划,坚持每周对辖区海域进行两次岸线巡查,每月对辖区海域进行两次海上检查,实现对辖区海域检查全覆盖,对海洋违法行为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及时查处。至2010年,共办理一般案件12宗、罚款118.17万元。
  四、保护区执法
  2005—2010年,保护区支队累计出动巡查车辆3437车次,执法人员101200人次,行程近35万千米,发现各类违法行为128起,处罚22起,完成既定监察执法任务,实现“保护区无重大违法案件发生”的预期目标。
  五、建造海监执法船舶
  2009年,国家授权地方省级海监机构加入海上维权执法工作。2010年,财政部用中央分成海域使用金支持地方省级海监机构建造大吨位维权执法专用海监船、海岛保护和管理执法快艇。天津市申报建造1艘1500吨级、2艘600吨级维权执法专用海监船和6艘海岛保护和管理执法快艇,落实建造经费1.74亿元;市海洋局成立领导小组,推动工作开展。
  六、维权执法基地建设
  2010年,市海洋局开展地方维权执法基地维修改造和升级,满足大吨位维权执法专用船需要。维权执法基地维修改造项目2个,分别位于渤海海洋监测监视管理基地内(北塘基地)和临港产业区内(临港基地)。北塘基地改造工程计划在原有50米岸线基础上改造、扩建2个3000吨级泊位,泊位长度300米,可停靠2000吨级、3000吨级船舶,码头前沿高程6.0米,前沿设计底标高按照大型海监船舶吃水考虑,为5.5米。临港基地改造工程计划在原有50米岸线基础上,扩建1个3000吨级泊位,泊位长度200米,可停靠2000吨级、3000吨级船舶,码头前沿高程6.0米,前沿设计底标高按照大型海监船舶吃水考虑,为5.5米。
  第八节 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一、自然保护区管理
  天津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简称自然保护区)位于天津市滨海新区,总面积9.75万平方千米,1984年经天津市政府批准建立,1992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分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三部分,主要保护对象为贝壳堤、牡蛎滩古海岸遗迹和滨海湿地,对研究海陆变迁和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1996年,成立保护区处。2002年,保护区处组建大港第一监理所。2003年1月,保护区处组建第二监理所,完成内部机构设置。2004年,配合大港区完成中国古林古海岸遗迹博物馆布展,是年10月正式开馆接待参观。2005年,经国家海洋局批准,保护区处组织实施“七里海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研究”项目,首次对七里海地区资源情况进行系统研究。2008年,保护区处完成“天津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管理与生态恢复工程”项目,开创华北地区利用国债资金开展生态恢复试验先河。市海洋局先后组织完成2005年地铁2号线、2006年天津乙烯炼化一体化项目原油储备配套工程、2007年津港高速一期工程、2008年沧东——板桥550千伏输变电工程和2009年地铁6号线等一批国家及市级重大建设项目穿越自然保护区审核,并获国家海洋局批复,支持天津市整体发展和滨海新区交通、能源、综合配套、城镇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
  二、自然保护区范围调整
  自然保护区原划定实验区范围较大,大部分区域位于滨海新区内,给资源保护造成不便,不利于滨海新区开发建设。2006年,市海洋局提出对自然保护区范围进行调整,并得到有关部门支持;3月,启动调整工作。经3年努力,形成《天津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调整方案》,2009年9月28日获国务院批复,2010年完成自然保护区范围调整后的勘界、立标,自然保护区面积由975平方千米调整为359平方千米,其中核心区面积45.15平方千米、缓冲区面积43.34平方千米、实验区面积270平方千米,由牡蛎礁、七里海湿地区域,贝壳堤青坨子区域等12块区域组成。
  第九节 国际交流与合作
  2001年,市海洋局与全球环境基金会组织合作,实施东亚海渤海环境项目;争取美国菲力普斯石油公司支持海洋环保建设资金。9月,美方赞助保护区标志碑建设,中小学生开展“热爱家乡、保护湿地”主题活动。2003年2月,市海洋局与PEMSEA(东亚海环境管理伙伴关系计划)签署东亚海渤海环境管理区域项目合同书,启动“海河口区域生态环境评估”项目。天津市政府与国家脱盐协会于2004年4月共同举办“2004年中国(天津)海水淡化及利用技术国际研讨会”,市海洋局作为协办单位参加组织筹备,大会就促进中国海水淡化及利用技术发展,开展国内外信息、技术交流。应市海洋局邀请,美国新泽西州海洋科技基金会主席Mike Weinstein博士先后于2004年、2007年两次访问天津。双方就海洋科技领域进一步合作交换意见,并与天津有关科研单位、高等院校进行学术交流。

知识出处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志 2001-2010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志 2001-2010》

本书记述天津开发区2001—2010年的发展历程。十年间,先后提出建设“新九通一平”、构建“中国新经济平台”、实施“二二二三四”发展战略等区域定位和发展思路,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快速发展。形成电子信息、汽车、食品饮料、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石油化工、航天、现代服务业等九大支柱产业。

阅读

相关地名

天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