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区域规划、建设与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志 2001-2010》 图书
唯一号: 020220020230000150
颗粒名称: 第三篇 区域规划、建设与管理
分类号: TU98;D035.5;F127.9
页数: 78
页码: 125-202
摘要: 本文记述了2001年到2010年天津市经济开发区区域规划、建设与管理的情况。其中包括城区规划、城区建设、城区管理、市政建设与管理、公用事业、城区绿化、交通运输、邮政通信等。
关键词: 天津市 区域规划 区域管理

内容

2001—2010年,天津开发区区域规划建设和城市管理不断加强。规划编制借鉴国际先进规划理念,适应区域发展客观需求,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以“九通一平”和“新九通一平”的环境建设为目标,做好总体规划及单项规划编制,取得城市公共设施、市政、房地产及交通设施建设显著成绩。2006年,基础设施建设由工业园区为主转向工业区与生活区并重。通过开发商品化住宅小区,建设一批高质量、有影响的生活服务投资项目。着力提升城市载体功能,不断创新城市管理,建立网络化、数字化管理系统,申报数字城管系统技术创新成果7项、通过国家专利授权4项,建立标准化、流程化、专业化的社会管理“泰达模式”。实施“科技兴绿”战略,城区绿化科研引导、规划先行,促进绿地大幅增加,景观不断升级。邮政通信、信息化建设全面展开。交通四通八达,建成天津市第一条轻轨铁路,2010年客运量逾2200万人次。
  至2010年,形成“一区多园”布局模式,由现代化产业功能区向综合功能区转变,推动产城融合,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全区累计开发土地84.21平方千米,比2000年末增加了2.5倍;累计基础设施投入628.53亿元,比2000年末增加5.67倍;给水能力、供电能力、供热能力、供燃气能力比2000年末分别提高1.73倍、6.96倍、4.90倍、30.12倍。天津开发区城市规划有序,生活环境优美,社会功能齐全,成为生态宜居的现代化新城区。
  第一章 城区规划
  天津开发区建设发展局行使区域规划建设和管理、土地和房地产管理等职能。2001—2010年,根据天津市总体发展要求和滨海新区一体化发展趋势,开发区着力建设以利用外资、发展工业、出口创汇为主和致力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经济区域;建设先进加工制造业基地和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基地;建设设施完善、功能齐全、技术先进、环境优越、产业结构合理、生产力高度发达、经济和社会全面进步的现代化国际港口大都市标志区。做好城区规划工作,增强规划的引导和调控作用,体现开发区的可持续发展;不断完善规划编制体系,编制完成总体规划及东区、西区、现代产业区、南港工业区等各园区专项规划。
  第一节 规划编制与管理
  一、规划编制
  2001年,开发区初步建立城市建设规划设计体系。区域规划包括:人口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交通体系规划、交通管理规划、景观体系规划、绿地系统规划、防震减灾规划、夜景照明规划、教育设施初步规划、学院区概念性规划、广告标识规划、蓝领公寓概念性规划、出口加工区控制性规划、基础设施规划等。是年,编制完成滨海金融服务区城市设计、开发区时尚广场人工湖方案设计、市民文化广场设计等规划。
  2002年,基本完成开发区总体规划修编、部分专项规划修订及专题研究。编制完成开发区总体规划整合规划、学院区规划、中小企业园总体规划、工业景观系统概念规划、生物医药园初步规划、现代物流发展研究与物流中心建设规划、交通规划、智能交通系统(ITS)规划、蓝领公寓规划、生活区三期总体规划及详细规划、基础设施规划、2002—2004年道路与桥梁实施规划等;进行城市设计、市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景观设计、智能城市等规划研究。
  2003年,编制西区总体规划、中心商务区(CBD)设计、近期交通组织实施规划、东区天保生活区城市设计等。
  2004年,按“空间整合、东西联动”思路编制规划。东区以内部优化、提高产业品质的内涵式发展为主,西区以外部拉动、提升经济增长指标的外延式发展为主。是年,编制完成东区生活区未开发地段国际方案设计征集、西区中南中北组团控制性详细规划、开发区公交线路调整方案、区内有轨电车系统研究、泰达足球场交通组织方案、生活区机动车单行交通规划、学院区及天江公寓公交首末站方案设计以及中心医院、社区邻里中心和第二中小学规划方案。
  2005年,继续完善规划编制体系,按照“东提、西进、北扩”的空间发展目标编制相关规划。完成开发区“十一五”空间布局与城区建设专项规划、空间整合和转型研究、新交通系统规划、特殊超限运输通道规划、保税物流园详细规划、西区中南组团和中北组团控制性详细规划、开发区“十一五”区域安全(自然灾害)规划、“十一五”区域安全(交通安全)规划、防汛防潮预案、污水规划、生活区重要地段的景观方案规划设计、可视地图制作、开发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前期研究以及海滨休闲旅游区总体规划和综合交通系统规划。
  2006年,适应区域城市发展与产业发展需要,完善规划设计体系,完成生活区拆迁地块和部分空地的城市设计、生活区重要地段景观设计、社区配套设施规划、生物医药研发基地城市设计、东区和北区可视地图制作、“十一五”人民防空规划、公交线路调整与规划、西区中北组团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修正等;加强项目论证与设计,完成CBD塔楼项目方案及会展中心二期设计;完成剧院可行性研究及青少年科技宫、媒体中心相关分析报告。
  2007年,按照新一轮滨海新区城市发展定位和规划要求,适应产业结构优化、城市功能提升要求,启动总体规划修编、化工区总体规划修编、西区剩余地块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等;启动服务外包园、生物医药园、生活区拆迁地块、研发孵化创新园等功能组团的城市设计;完成CBD地下交通方案设计和能源管线综合规划。开展重点项目规划方案设计,完成服务外包园区道路排水方案设计、东北组团雨水泵站、中南组团泵站等方案;完成东区220千伏变电站、第二污水处理厂等重点项目选址设计。
  2008年,编制完成综合交通规划、行动规划、东区控规、西区控规、绿地系统规划等,完成现代产业服务区(MSD)城市设计、MSD地下交通优化设计、服务外包基地景观方案设计,编制汉沽现代产业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完成泰达创新园管线综合规划、西区武警公寓规划、生活区配套设施规划。编制调整市政、绿化设施基本建设计划。
  2009年,综合考虑海滨休闲旅游区总体规划、汉沽新城总体规划、中新生态城总体规划及开发区东区、西区等周边区域产业发展定位等多方面因素,编制完成《泰达汉沽现代产业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完成《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生活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适应东区人口及居住结构的变化趋势,提升服务水平,优化城市环境。结合西区项目建设进度和驻区企业需求,编制《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区公共配套服务设施规划》,内容涉及公寓、商业、公交、加油加气站、消防、派出所等,做到提前预留,合理配置,重点保障。开展西区7平方千米开发利用前期研究,编制完成《西区7平方千米控制性详细规划》。
  2010年,改善规划编制体系,增强规划的引导调控作用。是年4月,东区、西区、现代产业区、南港工业区一期控制性详细规划获批,成为未来开发控制的依据,开发区控规实现全覆盖。开展重点区域、重点项目规划编制及专项研究。组织美国NBBJ设计公司完成南港工业区投资服务中心中标方案的优化、完善;完成西区生物医药园规划调整方案及西区生活配套区中部组团城市设计,启动西区生活配套区北部组团、南部组团城市设计。启动现代产业区东南部地块城市设计。编制完成开发区生活区拆迁地块规划方案、时尚广场酒吧街方案、时尚广场交通规划等。
  二、规划管理
  开发区规划管理 包括规划编制管理、建设用地规划管理、建设工程规划管理和城建档案管理。
  规划编制管理开发区建发局负责组织编制管辖内各区域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和修编,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综合交通规划、景观规划等专项规划的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委托天津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承担。部分区域的城市设计、专项规划及部分地块或建筑的方案设计,采用国际竞赛方式,根据项目性质和特征,邀请国内外一流规划设计单位参与。
  开发区规划管理部门注重完善规划审批程序,提高建筑工程配套和广告管理水平、规划审批效率及服务质量。2004年,编制完成《开发区住宅配套设施设计规定》《开发区住宅楼底商管理规定》《开发区户外广告管理办法》。组织大型综合执法活动,规范开发区规划建设市场和开发商行为;配合招商准备所需规划资料,处理好各种规划管理投诉;延伸对“三小区”、西区的规划管理与服务。
  2005年,编制完成《开发区生活垃圾管理办法》《天津开发区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监督及竣工验收程序》《破路施工管理办法》《建设发展局服务手册》;完成CBD超高层建筑国际概念方案招标工作;开展博物馆、剧院、新闻中心国际方案的前期论证和设计招标准备工作。
  2006年,细化规划管理内容,提升规划管理水平,编制完成《区内孵化器项目管理办法》《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筑节能管理条例》《开发区内办理地下管线施工、绿化迁移的管理规定》《建设发展局服务手册》《职工公寓及标准厂房建设的报告》《住房政策研究及政府公屋建设实施方案的报告》。
  2007年,规范规划管理,提高建设水准。编制完成《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筑节能管理条例》《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住宅接入规定》《开发区市政导则设计》《开发区住宅建设管理规定》。
  其他规划管理 自建区始,开发区规划管理部门对建设用地规划管理和建设工程规划管理。均按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执行。
  每版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完成后,均编制市政工程专项规划,包括道路交通、给排水、信息基础设施规划等专业内容。编制完成后上报开发区管委会,通过后组织实施。2005年7月,市政工程规划编制工作由建发局转移至公用事业局。
  城建档案管理 自2001年始,建发局实施办公自动化,改变传统的人工管理档案方式,推行“文档一体化”,试行以“件”为保管单位的整理方法;业务档案建立并落实收、录、整理、归档工作流程,实行业务审批流程和档案入卷顺序紧密结合,使办理完毕的审批资料及时扫描和录入,进入档案管理。将建发局成立以来所保存的工程建设历史数据,全部录入微机,简化操作流程,方便查询,提高工作效率,保证档案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按照天津开发区档案馆要求,整理工程档案和文书档案,并及时向档案馆移交。至2005年底,移交文书档案1860卷,工程档案1.2万卷。
  规划监督检查 2010年,建发局成立监察科和执法中队,按照“扎实推动,逐步开展”工作要求,以事前监管为主要手段,以事后查处为重要方式,开展建设执法监察。是年,高效完成执法机构筹建和起步执法工作,理顺工作思路,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明确执法工作职责、范围,统一执法主体、执法依据与执法标准,制定行政管理制度、执法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加强执法巡查和违法案件查处力度,重点查处和治理违法建设典型案件。全年完成40余项违法项目查处,接待投诉举报50余例,现场巡查80余次、协调解决处理30余起,案件处理率100%。
  第二节 总体规划
  一、东区总体规划
  2001年,东区总体规划目标: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经营”新理念为指导,以提高区域“城市竞争力”为核心,以资源市场化运作为手段,以优化城区环境和功能为目的,建立现代化、独具特色的“泰达”城市品牌。总体规划内容包括:城市人口规划、城市用地规划、居住用地规划、公共设施规划、工业与仓储用地规划、绿地系统规划、道路交通系统规划、市政公共设施规划、环境保护规划、防灾减灾规划、近期建设规划、规划实施措施。总体规划原则为:配置相应设施,按照《天津城市总体规划》《天津滨海新区城市总体规划》规定的规模和功能定位,结合开发区所处地理位置及发展潜力,配置相应的设施与空间,并根据城市建设发展实际作必要深化和调整。充分考虑现状,利用现有建设,将其组织到区内总体规划结构中。集约利用土地,成规模整体开发,提高土地效用。指导城市设计,塑造和谐城市环境,提高空间与整体环境质量。强调生态原则,从营造生态环境的高度,确定分项指标和建立绿地系统,注重城市生态空间的利用和塑造。强调文化原则,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带动开发区发展。坚持高起点、高标准,结合城市规划学科发展前沿理论与重大课题,研究实际运用与实践,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考虑规划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
  2007年,滨海新区发展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开发区外部环境面临新机遇、新挑战,内部环境面临产业结构提升及区域配套环境急需加强的客观需求。启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成为新形势发展当务之急。编修规划的重点是作为滨海新区核心区的角色转换和功能转型(调整、提升与完善),以《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等相关规范为依据,针对项目特殊性提出总体规划内容与深度要求,对天津开发区发展战略、开发区东区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综合交通规划、市政基础设施规划等重要问题进行专题研究,确保规划的科学性、现实性、前瞻性。
  二、西区总体规划
  2003年7月,编制《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区总体规划》。
  规划范围 西区地处津(天津市中心城区)塘(塘沽地区)之间,海河北岸,东距开发区建成区中心18千米,西距市中心28千米,南至津滨高速公路,北到杨北公路,东临唐津高速公路,西接茶金公路,总面积48平方千米。
  规划原则 为开发区经济实力、综合竞争力增强提供空间保证;为西区分期、滚动开发提供相应组团(区中园)布局结构;为推行基础设施和公建项目市场化、社会化运作,提高服务效率和竞争力提供便利条件。
  规划期限 近期2003—2008年,远期2009—2020年。
  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战略 到规划期末2020年,西区全面实现“在经济体量上再造一个新TEDA”的目标,地区生产总值接近850亿元;扩展西区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社会发展;规划期末居住人口总数最高达到8万人;进行社区服务设施配套建设,为居民提供生活便利。
  开发建设模式与战略选择 西区延续开发区建成区的产业、管理、空间发展,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使投资环境不断适应新生产经营方式的变化,能够支撑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和发展。建立和发展现代生态工业体系,最大限度提高资源环境配置效率,建成生态型现代化工业新城区。总体规划布局按照城市视觉形象识别要求,体现城市空间结构布局的景观特色。按照建设“数字泰达”的要求,建设电话、影像、数据合一的宽带信息网,成为数字社区和智能化工业园。尝试运用城市经营手段,调动多种经济成分和多元化投资经营主体参与区域开发建设和招商经营,形成富有吸引力和经济活力的局面。
  布局规划指导思想 合理进行西区用地空间的组织功能划分,确定西区可供开发的建设用地的适当规模,以适应现代化工业新城区发展趋势;处理好西区对内对外交通运输体系中道路之间、公路和高速公路之间运输衔接关系,形成高效、便捷的交通网络;生产性用地的布局结合基础设施条件、产业关联、分期开发时序等诸多因素统一规划,并考虑减少对生活性用地的影响;建立完善的供排水系统,电力、电信系统,燃气、供热系统,以及消防、环卫等市政设施,并具有超前性;强调景观效果,塑造新型观光型工业区;强调综合环境保护意识,建设“绿色、生态”工业园。
  规划结构和功能分区 以京津塘高速公路为界,分为南北两大片区,北片区主要考虑与起步区相适应的各类产业区,形成现代制造加工为主的产业群;南片区主要形成以高科技产业为主的园区。汉港公路、中心庄规划道路、京津塘高速公路和四周道路围合成6个组团,在6个组团中心地段、临近联系各功能区的“环路”布置综合服务区,为每个产业区独立开发和分期实施创造条件。在南部片区中部组团规划形成区级服务中心。
  2007年4月,天津开发区委托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对总体规划进行调整。
  其规划范围包括两部分:原西区用地和调整区用地。总用地48平方千米。调整用地规划范围:东至西中环快速路,西至规划的黑潴河环路,南至津滨高速公路,北至京津塘高速公路,面积7.5平方千米。规划期限:2007—2020年。规划内容调整:西区边界调整、总体布局调整及对原版西区总规的实施评价。
  三、现代产业区总体规划
  2005年11月14日,天津开发区化工区总公司(2008年改为汉沽现代产业区)委托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汉沽现代产业区总体规划》方案,并于2008年6月提交规划方案。
  规划期限 2008—2020年。
  规划范围 东起汉蔡路,西至蓟运河,南起海滨大道,北至大丰路,规划用地面积27.68平方千米。
  发展定位 汉沽现代产业区将建设成为先进制造业和高水平研发转化基地;滨海新区创新型科技新园、循环经济先导区。
  产业定位 发展特色海洋产业,形成以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制药、机械制造等先进制造业为支柱产业,以研发、商务商贸等第三产业为支撑产业,互为促进、联动发展的综合性现代产业区。
  规划分区 分6个片区。其中,津汉快速路以北4个片区,以工业、研发为主,分别为绿色化工产业片区、现代制造业东部片区、现代制造业西部片区、研发中试区;津汉快速路以南2个片区,以休闲度假、商务商贸为主,分别为休闲度假片区和城际综合片区。
  四、南港工业区总体规划
  规划背景 南港工业区前身:原有陆地部分规划为大港区滨海石化物流综合基地。2008年9月,中共天津市委、天津市政府以落实国务院确定的“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的城市定位为目标,依托京津冀,服务环渤海,面向东北亚,着眼天津未来长远发展,着力优化空间布局、提升城市功能,提出“双城双港、相向拓展、一轴两带、南北生态”总体战略,对天津原有空间发展战略进行调整,天津未来发展格局实现重大转变。双港指天津港北港区和南港区,是城市发展的核心战略资源,是天津发展的独特优势。南港区是指独流减河以南规划建设的新港区,近期主要依托石化、冶金等重化工,建设工业港区,远期将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综合性港区。“南港工业区”概念逐渐清晰,成为该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标准和功能定位重新提升优化。是年11月,在中共天津市委、市政府和滨海新区支持下,开发区和大港区合作推动全面开发建设南港工业区,并启动前期准备工作。
  2009年2月,开发区正式接管南港工业区开发建设。是年4月,市委、市政府确定由开发区主导南港工业区开发建设。5月,南港工业区管委会成立综合办公室、经济发展局和南港规建局,负责南港工业区招商和前期规划建设。
  区域范围 南港工业区位于天津滨海新区的大港区,距北京165千米,距天津市中心区45千米,距天津港20千米;东至4米等深线,西至津歧路,南至青静黄河口,北至独流减河口;规划面积200平方千米,其中港池航道水域38平方千米,成陆162平方千米。
  发展目标 以发展石油化工、冶金装备为主导,以承接重大产业项目为重点,以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港口物流业为支撑,建成综合性、一体化的现代工业港区。
  发展定位 世界级重化产业和港口功能区。世界级重化工业基地:打造以石化、冶金和装备制造为核心的重化工业生产基地,参与世界重化工业竞争。北方国际航运中心节点:远期承载天津北港区散货港口功能转移,与北港区共建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区域产业带动枢纽:建立区域通道,形成天津南部产业拓展轴,形成上下游产业整体带动效应。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建立物质与能量的循环关联系统,形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经济流程。
  产业结构 以四大产业为主导,以相关配套服务业为支撑。
  石化产业 建设两套1500万吨核心炼化一体化装置,形成3000万吨炼油和250万吨乙烯规模,并发展石化下游产业,形成大型石化产业集群。预测就业规模5万人。
  冶金装备制造产业 形成1500万吨冶金产量,重点是100万吨以上的特种钢,并发展与上游冶金原材料密切相关的下游装备制造业,形成上下游产业链结合的冶金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预测就业规模6万人。
  港口物流业 承载北港区散货转移,南港区港口吞吐量达到2亿吨,形成以大宗散货物流、保税物流和企业专用码头为主的港口物流体系。预测就业规模3万人。
  综合产业 发展粮油储备、加工建材、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业,作为石化、冶金主导产业的扩展用地。预测就业规模4万人。
  发展与产业相关的配套服务业,包括市政公用工程、园区管理、专业化市场、生产技术支撑、商业、医疗等。预测就业规模2万人。
  功能结构:一区、一带、五园一区:南港工业区,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一带:沿津歧路西侧约1千米宽生态防护隔离带。五园:石化产业园、冶金装备制造园、综合产业园、港口物流园、公用工程园。
  用地布局 规划范围200平方千米,其中航道港池水域38平方千米,成陆162平方千米;陆域中含14.5平方千米油气开采区;实际用地面积147.5平方千米;既有陆域38平方千米,需填海124平方千米。
  第三节 专项规划
  一、化学工业区起步区市政工程管线综合规划
  2001年5月,化工区总公司委托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进行化学工业区起步区3.39平方千米市政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该规划涉及:用地与道路控制点规划调整、补充;电信与广播电视通信管线规划;电力系统(含路灯供电)线路规划;给水(上水)管线规划;中水管线规划;排雨水管线规划;排污水管线规划;燃气与特殊气体管线规划;供热管线规划;道路绿化带规划;道路横断面的管线(平面)布置;地下管线的平面综合;道路节点处管线交叉点竖向综合设计。
  二、化学工业区第三期市政工程管线综合规划
  2003年12月,化工区总公司委托天津市化工设计院进行化学工业区第三期2.24平方千米市政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该规划涉及:用地与道路控制点规划调整、补充,厂站位置选择;电信与广播电视通信管线规划;电力系统(含路灯供电)线路规划;给水(上水)管线规划;排雨水管线规划;排污水管线规划;燃气与特殊气体管线规划;供热管线规划;地下管线的平面综合。
  第二章 城区建设
  2001年始,政府投资建设的公共建筑设施项目、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改造大修项目主要由建设发展局负责。2007年6月,设立开发区管委会基本建设中心,系具有政府职能的全额财政拨款事业单位,统一管理政府投资项目的建设和改造。基本建设中心内设综合管理部、设计管理部、合同管理部、施工管理部、市政配套管理部等5个部门。
  2001—2010年,开发区建设发展局和基本建设中心,加强与管委会相关单位协调,形成快捷高效的服务机制,按照城区整体规划推进城市建设进程。加强新建、扩建、改建工程和市政管线、厂站、绿化建设管理,推动房地产业快速发展,推进城市设施维护,促进交通设施完善。至2010年末,开发区已开发土地面积由2001年的27平方千米增至80.21平方千米,其中工业用地42.04平方千米,建成区绿地率30.4%,房屋累计竣工1758.40万平方米,住宅累计竣工513.00万平方米,厂房累计竣工813.50万平方米,公建及基础设施累计竣工431.90万平方米,历年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628.53亿元。泰达图书馆档案馆、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新建泰达医院、泰达金融广场、泰达足球场等公建设施投入使用,社区建设规模基本成型,以津滨轻轨、滨海立交桥、津滨高速公路等重点工程为骨架,东西流畅、南北贯通的大交通体系初步建成。
  第一节 城区基本建设
  一、基础设施投资
  2001年,开发区落实“形象年”建设工程项目,有目标、有步骤、有计划地推进城市建设进程。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4.41亿元,同比增长77.8%,历年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08.64亿元。
  2002—2003年,城市建设规模较大、速度较快。完成基础设施投资69.99亿元。新增基础设施能力为:道路面积84.1万平方米,给水管网36.2千米,排水管网93.4千米,燃气管网10.4千米。
  2004—2009年,基础设施投资规模进一步扩大。2004年,西区投资建设,2008年基础设施投资27.46亿元,2009年基础设施投资25.09亿元。是年,南港工业区完成基础设施投资32.49亿元,围海30平方千米,建设围埝、防波堤31千米,整理土地25平方千米。是年,开发区基建中心负责实施的政府投资项目74项,全年竣工53项(其中公共建设项目22项,市政、绿化、路灯项目31项),各类公建竣工55万平方米,市政道路竣工25万平方米,各类绿化竣工30万平方米,各类管线竣工20万米。完成投资逾20亿元(其中公共建筑设施类项目14亿元,市政、绿化、路灯项目6亿元)。
  2010年,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88.76亿元,历年累计完成628.53亿元。南港工业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0.64亿元,其中基础设施投资119.04亿元。西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5.43亿元,其中基础设施投资13.92亿元。是年,基建中心负责的基建项目78项,包括公共建筑设施类项目35项(其中续建项目12项,公共建筑设施类新建项目17项,维修改造项目6项);市政、绿化、路灯类项目30项(其中市政及配套项目20项,路灯项目6项,绿化项目4项);专项5项;前期8项。全年累计完成投资31亿元,完成年计划(24.5亿元)的127%。
  二、公共建筑设施及基础设施建设
  2001年,公共建筑设施及基础设施开工5.6万平方米,竣工13.82万平方米。建成东海路防护林、森林公园、天津海关新综合业务大楼、泰达第一小学、泰达大街改造、夜景灯光工程等项目。泰达图书馆、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金融服务区开工,学院区、休闲娱乐区等项目取得进展。
  2002年,城区大型公共建筑设施项目成为投资重点。国际会展中心、国际会议中心、泰达足球场、市民广场、泰丰植物园等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建成克瑞思滨海学校、第三幼儿园等教育设施及环岛公园、中水回用一期等项目。完成重大节日街景布置,以灯光夜景为主的城市景观工程,生态型公厕等民心工程。
  2003年,城市公共建筑设施项目投资加快。泰达图书馆、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泰达会展中心投入使用。建成万博公学、天津科技大学泰达校区、职业技术学院等教育设施,天江公寓、蓝领公寓等现代化单身集体公寓以及森林公园、泰丰公园南侧绿化温室等项目。2004年,建成泰达足球场、泰达国际会议中心等公共建筑设施项目。开发区微电子工业区“生态公园”竣工。
  2005年,基建中心新建项目7项,续建项目5项、修缮和改造项目10项,竣工6项,完成投资2.6亿元。建成第二体育场、保税物流中心监管设施。启动遗址公园、跨泰达大街人行天桥建设工程。继续建设第二中小学、金融街地下车库及美食广场、新城区派出所、第三消防站、泰达市民文化广场、泰达时尚广场、泰达医院改扩建、司法服务中心(完成12层主体施工和群房施工)等项目。
  2006年,公共建筑设施建设包括新建项目3项,续建项目5项、修缮和改造项目9项,完成投资3.409亿元。新建项目滨海国际会展中心二期、西区海关设施工程、翠亨社区活动中心。续建项目完成第二中学、新城区派出所、泰达研修中心员工宿舍楼、西区2个职工公寓。完成东区现代导轨电车项目(试通车)和镇海桥、京山线桥、洞庭路改造等工程,建设智能交通系统。开通西区至东区和市中心的公交线路。
  2007年,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完成16.5亿元,非政府投资公共建筑设施完成1.9亿元,建成泰达医院(扩建)、司法服务中心、西区消防站、起步区公交站等项目并投入使用。推进蓝白领公寓、政府公屋、摊群市场建设。实施建筑工人村的规划与建设。
  2008年,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完成15.97亿元,非政府投资公建完成3.72亿元。建设现代服务产业区(MSD)、服务外包基地、时尚广场文体商业聚集区、科技发展中心、政府公屋、蓝白领公寓等项目。建成滨海国际会展中心、第八大街蓝领公寓、海景街/泰丰路蓝领公寓、海景街/海通街蓝领公寓。
  2009年,建成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西区生物医药产业园一期、第二小学、瑞馨白领公寓等项目;建设服务外包白领公寓、科技发展中心一期、政府公屋等项目。
  2010年,公共建筑设施及基础设施开工70.10万平方米,竣工52.03万平方米。建成服务外包白领公寓、国家超级计算中心、第五幼儿园、西区蓝领公寓、东区泰达广场C区、永旺商业、宏天成酒店、滨海国际会议中心、政府公屋、南港分指挥部、南港综合服务中心等项目并投入使用。建设现代服务产业区(MSD)、十三大街蓝白领公寓、周大福滨海中心、俊安总部、时尚广场酒吧街、南海路入区标志工程、起步生活区还迁房等项目。
  附:公共建筑设施及基础设施项目简介
  泰达医院 位于开发区第三大街以北,北海路以西,占地面积44841.5平方米,总建筑面积78686平方米,包括主楼和附属用房。主楼分A、B、C区,A区为门诊楼,建筑面积14751平方米,地下1层,地上4层;B区为医技楼,建筑面积18337平方米,地下1层,地上3层;C区为病房楼,建筑面积43993平方米,地下1层,地上12层。附属用房为地上1层,建筑面积1605平方米。
  司法服务中心 位于开发区第一大街以北,新城东路以西,占地面积13236平方米,建设面积59328平方米。
  滨海国际会展中心 位于泰达休闲娱乐区内,东临东海路,南临泰达大街。分两期建设,一期工程2003年末投入使用,二期工程2008年5月末投入使用。总建筑面积122142平方米,其中地下面积29480平方米,地上面积92662平方米。展厅总面积4.20万平方米,会议室总面积7600平方米。一期建筑面积62880平方米,展厅建筑面积23140平方米,展厅高度1018米;会议室面积4100平方米,其中可容纳100人以下会议室12间,可容纳250人会议室4间,可容纳1200人会议室及宴会厅2间,贵宾(VIP)接待室3间。二期建筑面积60327平方米,展厅面积18860平方米,展厅高度1018米;会议室包括1270人报告厅、500人多功能厅及300人多功能厅各1间,报告厅及多功能厅面积3470平方米。
  第八大街蓝领公寓 位于开发区第八大街与规划路交口,占地面积76061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34698平方米(公寓126819平方米,配套公共设施7879平方米),为6层框架结构。总套数1880套。容纳总人数15040人。
  海景街/泰丰路蓝领公寓 位于开发区海景街与泰丰路交口,天江公寓东侧,占地面积16489.63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7965平方米,为6层框架结构。总套数348套,容纳人数2784人。
  海景街/海通街蓝领公寓 位于开发区海景街与海通街交口,天江公寓西侧,占地面积40113.32平方米,总建筑面积73318平方米,为6层框架结构。总套数976套,容纳人数7808人。
  白领公寓 位于开发区第五大街与南海路交口,占地面积1.3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6105平方米,为1315层框架结构,总套数982套(A套型522套、B套型460套),容纳人数1862人。
  第二小学 东临北海路,西临泰祥路,南临泰丰公园,北临第五大街。建设用地总面积32569.87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0860平方米。结构主要为钢混框架结构,设有3栋建筑物,包括教室、办公室、报告厅、门卫、食堂、教师宿舍、室内体育馆及热力站等。
  第四消防站 位于开发区太湖西路以东、广达街以北、天保生活区内,总用地面积6351.67平方米,总建筑面积7982平方米。
  西区蓝领公寓(滨海新区2010年民心工程) 位于西区办公室东部地块与东南部地块,西靠春华路,东靠新圣路,两个地块以新业六街相隔,西南角为春华路与北大街交叉路口的环状绿化区,西侧为河流及城市绿化带。总用地面积3728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3710.76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117457.19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8694.42平方米。公建面积10154平方米。公寓主体地上6层,地下1层,总高度23米,共8栋。
  服务外包公寓(滨海新区2010年民心工程) 位于开发区东侧泰达服务外包园L区。基地南临第五大街,西靠北海路,总用地面积43495.25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27029.68平方米,其中地上194121平方米,地下24532平方米。绿地总面积16740平方米。主要建筑为5栋高层公寓,建筑层数25层,层高2.9米,建筑总高度75.3米。公寓3310套(一室一厅258套,套内建筑面积20平方米;二室一厅1284套,套内建筑面积3240平方米;三室一厅1767套,套内建筑面积5260平方米),可居住6254人。
  第五幼儿园 位于开发区第一大街南侧,东起巢湖路,西与宏基伟业住宅项目相邻,南至顺达街。规划总用地面积6843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550平方米,规模为12个班,可容纳360人。
  政府公屋 位于开发区保税区生活区东部,“百米绿带”尽端,开发区第二大街以北、东海路以西,用地面积3.40万平方米。定位高层住宅区,为开发区青年家庭购买商品房之前的过渡用房,只租不售。小区总建筑面积10.51万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8.36万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2.15万平方米(含人防面积8500平方米),为停车库、设备间和人防等,建筑最高65.48米。
  南港特勤消防站 是南港工业区建设的第一个消防站项目,包括办公楼、氧气呼吸室及训练塔3个单体。其中,办公楼为框架结构,4层,局部1层和2层,建筑面积6570.29平方米,建筑高19.5米,氧气呼吸室为1层框架结构,建筑面积54平方米,建筑高4.4米,训练塔为6层钢结构构筑物,车库建筑面积524.16平方米。
  生活区二期拆迁还迁房 东至远洋公司办公楼,西至建材路,南至市政绿地,北至欣园南街,规划总用地面积3579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079平方米(其中地上面积5803平方米,地下面积276平方米。
  西区生物医药园一期 位于西区生物医药产业园区中心。总用地面积7479.2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3095平方米,其中地上12302平方米、地下793平方米。
  生物医药产业园GMP项目 位于海通街以北、洞庭路以东、第十三大街以南,建设规模1.42万平方米。
  科技发展中心一期(天津市重点工程) 位于第四大街以北、洞庭路以西、洞庭一街以南、微山路以东,建设总用地面积21733.43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1213.29平方米。布局以中心广场为核心,建筑及广场绿化围绕中心广场呈蝶形布置。
  三、厂房及配套设施建设
  2001年,开发区厂房开工35.23万平方米,竣工36.93万平方米,其中标准厂房竣工12.4万平方米。2002年,南海路排水、0号110千伏变电站增容、工业区燃气管网、供热管网配套工程等项目竣工。2003年,五号热源厂一期、出口加工区二期排水、体育会展区排水、泰华路35千伏变电站及新城区供热管网等配套设施竣工。
  2004—2005年,制定政府投资标准厂房管理程序。根据入驻企业要求和实际情况,建成汤浅、现代电子、布德鲁斯、摩托罗拉等定制厂房8.9万平方米,丰华二期标准厂房5.5万平方米。摩托罗拉厂房、现代电子厂房移交外方投入使用。开工建设天然气储配站等能源类基础设施项目。工业区燃气管网配套等工程完工。开工建设并完成五号热源厂二期增容、2号110千伏变电站等一批重点基础设施项目。西区110千伏变电站、起步区调峰锅炉房及地表水调节湖项目投入使用。
  2006—2007年,改造泊姆克厂房、爱津厂房(药明康德公司)、天利厂房(摩托罗拉公司)。岳龙水引水工程通水,建成万吨级海水淡化项目、西区污水处理厂及热源厂。围绕大火箭、服务外包基地等重点工程,建设第二燃气管线、四号热源厂、净水厂三期等基础设施项目,西区1号220千伏变电站建成并投入使用。
  2008—2009年,建成三星厂房、霍尼韦尔厂房、海运街通用厂房。建成四号热源厂并投入使用。建设并完成第二条源水管线、净水厂三期、西区滨民220千伏高压线路迁移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滨海第二天然气管线、西区第二热源厂、还迁房能源供应管网、大火箭能源供应管网等项目。
  2010年,完成南港标准厂房、南港建材码头主体工程、SGS通标公司(风能技术中心)WETC厂房代建工程。完成东区至西区第二条供水管线、西区第二热源厂、西区第一热源厂扩建、北疆电厂淡化海水接入区、南港工业区团结路110千伏变电站、津滨高速改扩建及兴港桥改造等工程项目。建设水厂一期二期改造、水厂第三条出水管线、南港工业区自来水厂、西区污水处理厂扩建、西部220千伏变电站110千伏电源切入及MSD地下35千伏变电站等工程项目。完成南港工业区78千米防波堤围埝主体工程,形成一期围海65平方千米,新增陆域20平方千米。工业区内部基础路网日趋完善,能源配套能力初步形成。
  附:厂房项目选介
  三星厂房项目 位于开发区微电子工业区,东临微五路,西接微六路,南连张衡道,北靠爱迪生道。总建筑面积33728.68平方米,其中主厂房32352.71平方米,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地上主体为3层,局部4层。
  霍尼韦尔厂房 位于开发区工业区,第九大街以北、南海路以东、第十大街以南,总用地面积4.8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9442平方米。
  海运街通用厂房 位于开发区海云街以北、泰丰路以西、东海路以南、泰康路以东,总用地面积16.5万平方米。建筑包括6栋单层标准工业厂房,9栋两层标准工业厂房,2栋多层厂房。
  SGS通标公司(风能技术中心)WETC厂房代建工程 位于开发区西区新兴路以东、新业二街以北,占地面积10343平方米,建筑面积3795平方米。车间部分为单层钢结构建筑,长88.9米,宽33.3米。办公部分为3层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长32.67米,宽10.42米,层高12.45米。
  四、修缮改造与拆迁
  2001年,完成泰达大街改造、“垦荒犁”改造、“五洲擎天”改造、西入口改造、镇海桥改造项目。2004年,实施老小区水、电、气、热改造。启动起步区改造,调查起步区土地利用状况,共调查企业214家,其中拟定拆改企业110家,涉及土地面积逾78万平方米。
  2005年,完成动植检小区、晓园街公建水电气热改造和室外环境整治工程,一中、一小、保育院、一幼、二幼、三幼、国际学校等室内外暖气管网改造和室内外装修,国际学校室外体育场草皮改造,俱乐部游泳馆外檐和内部改造。拆迁改造起步工业区(土地面积2.8平方千米,东至黄海路、西至京山线、南至泰达大街、北至第七大街),涉及需拆改企业114家。至11月末,签订收购协议地块10宗,土地总面积22.7万平方米,地上房屋总建筑面积9.1万平方米,投入资金1.03亿元。启动生活区第一大街拆迁重建,完成情况调查,拆迁地块土地总面积18.8万平方米,地上房屋总建筑面积17.7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积9.6万平方米,非住宅8.1万平方米,拆迁户762户。
  2006年,修缮和改造项目9项。完成泰达体育场看台、场地、附属用房维修改造及泰达研修中心锅炉房改造,将总公司大楼B区部分楼层改造为社区大学,修缮市民广场一层访客中心,将森泰商服中心400平方米用房改造为芳林社区活动中心,实施飞龙畜产厂房改造为公安分局用房。加快旧城改造,推进起步工业区一期拆迁改造。根据拆迁改造区域内企业实际情况及企业意愿,采取以货币补偿和产权调换方式进行拆迁补偿安置。与21家企业签订《拆迁补偿协议》,20家企业搬迁完毕,完成拆迁面积比例71%,通过房屋拆迁整理出可供建设用地5万平方米。根据洞庭路新交通车场站项目段建设需要,拆迁原林业物资公司地块3.2万平方米场地,作为其调度、维修总站。实施欣园、紫云新村、翠园别墅拆迁,涉及土地面积18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7.4万平方米,其中住宅建筑面积4.4万平方米、417户,非住宅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280户。
  2007年,拆迁企业39家,拆除房屋建筑面积7.4万平方米,整理出土地面积8.9万平方米。完成起步工业区以外中环三津、金翔黄金、PPG涂料等地块拆迁,拆迁房屋建筑面积1.9万平方米,整理土地面积2.9万平方米。
  2008—2010年,继续实施旧小区改造。将老旧住宅小区供水和采暖改造列为开发区改善投资环境、构建和谐泰达20件民心工程之一,涉及近20个居民小区,总投资规模2848万元,总建筑面积20余万平方米,2200余户居民受益。2004—2010年,改造居民小区近60个,受益居民4万余户。
  第二节 房地产开发建设与管理
  一、房屋及住宅建设
  2001年,开发区进入房地产快速开发时期。全区开工房屋面积61.9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50.0%,竣工房屋面积90.12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30.8%;历年累计房屋开工面积708.77万平方米,竣工面积545.81万平方米。
  2002年,开工房屋面积比上年增长110.8%。2004年,发放商品房销售许可证11件,建筑面积45.176万平方米。
  2005—2006年,开发区房地产业稳定增长。发放商品房销售许可证31件,准许销售建筑面积127.27万平方米。
  2007年,开发区全年房地产项目完成投资33.12亿元,其中房地产住宅投资完成17.6亿元。开发区引进高品质房地产开发商,提高住宅规划设计、配套环境设计标准,建设万科金域蓝湾、伴景湾、万通新城国际、华纳豪园三期等一批高品质住宅项目。商品房销售面积76.95万平方米,其中商品住宅面积70.14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额54.46亿元,其中商品住宅销售额51.13亿元。至2007年末,开发区建成住宅2.9万套。
  2008年,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15.38亿元,可比下降22.6%,房地产业受市场影响出现回落。全年房地产项目完成投资22.94亿元,比上年减少10.18亿元,下降30.73%。房地产住宅投资完成21.97亿元,比上年增长24.82%,占房地产项目投资的95.77%。新建商品房登记套数、登记建筑面积均出现大幅下降,与上年相比分别下降70%、73%,成交价格比上年上涨35%。一手商品房(住宅和非住宅)和二手住宅成交量大降但价格出现上涨,且商品非住宅价格反常上涨;二手非住宅成交量大增,价格微降。商品房销售面积11.06万平方米,其中商品住宅面积10.43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额10.42亿元,其中商品住宅销售额9.44亿元。
  2009年,开发区房地产业反弹。房地产完成投资32.47亿元,比上年增长41.5%。商品房销售面积52.79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6倍,其中商品住宅面积50.80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6倍;商品房销售额50.77亿元,同比增长1.7倍,其中商品住宅销售额48.15亿元,同比增长1.7倍。
  2010年,开发区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26.65亿元,比上年可比下降28.7%;全区房地产项目完成投资44.64亿元,开工房屋面积203.50万平方米,竣工房屋面积191.83万平方米。历年累计房屋开工面积2360.30万平方米,竣工房屋面积1758.40万平方米。住宅开工面积33.00万平方米,竣工面积30.9万平方米。住宅累计开工面积634.90万平方米,累计竣工面积513.00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面积35.02万平方米,其中商品住宅面积32.42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额41.42亿元,其中商品住宅销售额38.21亿元。
  二、房地产管理
  2001—2002年,按照建设部颁发的房地产交易与权属登记规范化管理办法,做好土地及房屋产权登记和交易工作,妥善处理房地产纠纷和群众投诉。2003年,按照“发展两头、控制中间”房地产开发原则,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完善调控机制,推进房地产市场有序健康持续发展。简化开发区房地产产权登记和交易程序,缩短办证时间。
  2004—2006年,按照国家及天津市房产交易政策要求,规范房产交易市场。实施房产交易个人销售住房所得税征收,并实现与市房管局管理系统对接。按年完成商品房销售许可证年检。
  2007年,规范房地产市场交易秩序,查处无证售房、囤积居奇、炒作房屋等违法、违规及其他以不正当交易方式哄抬房价的行为。根据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天津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的部署,组织对土地出让以及房地产企业和经纪机构的专项检查,涉及房地产开发企业44家,对有违规行为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和经纪机构责令限期整改。
  2008年,承接天津市国土房管局下放的多项审批及备案工作。解决开发区土地及产权登记历史遗留问题,包括西区还迁房项目建设土地问题、泛华美联权属纠纷、化工区原熔炼厂收购等。解决涉及房地产、物业管理纠纷和信访事件,全年解决200余次投诉和调解。是年,全区房地产业企业549个,比2004年末减少6个。其中,房地产开发业205个,物业管理企业120个,中介服务业87个,其他房地产业137个,分别比2004年末减少92个、8个、36个和增加130个。全区房地产业企业从业人员1.44万余人,比2004年末减少3600余人。
  2009—2010年,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关于个人无偿受赠房屋有关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市场监管完善商品住房预售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房地产经纪管理办法》《商品房屋租赁管理办法》要求,加强房地产行业管理,规范商品房交易秩序。
  三、物业管理
  2001年,修订物业管理规定。2002—2003年,贯彻国家及天津市相关物业管理法律条例,加强物业项目基础服务、物业企业诚信管理和行政监管,健全物业管理纠纷调解机制,提升物业企业整体服务水平、规范服务行为、维护物业管理当事人合法权益、促进物业管理和谐发展。
  2004年,出台《天津开发区鼓励住宅物业管理发展的暂行规定》《天津开发区物业公共设施维修基金归集追缴办法》,追缴维修基金1106.75万元。组织老住宅区维修改造,包括恂园里屋顶防水改造、康翠园消防设施改造和兆发新村采暖、供水、供电设施改造。提升老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服务水平,整合物业管理区域,实施连片住宅小区物业统一管理。协调采暖、供水、供电及燃气设施改造。组织实施老小区维修基金追缴,涉及46家企业开发的65个项目(其中9个项目的9家企业已经注销),收缴资金1106.75万元。前期物业管理方案备案9件,新增物业管理面积46.6万平方米,实施物业管理建筑面积450万平方米;完成业主委员会备案17件,累计成立业主委员会56个(占应成立的70%)、物业管理合同备案11件,完成物业管理用房变更备案、物业管理信访接待(受理投诉电话172次、信访投诉53件、组织协调会18次)等日常业务工作。
  2005年,新增物业管理项目11个、面积69.32万平方米。实施物业管理的项目114个、总面积494.18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项目86个,建筑面积428.57万平方米(含在建项目8个、建筑面积56.99万平方米)。开发区从业的有资质物业公司56家,其中管理住宅项目的物业公司35家。新成立、改选业主委员会16个。其中,86个住宅项目中,有52个成立了业委会。完成老小区维修基金收缴1252.23万元,累计追缴2358.98万元。根据天津市国土房管局部署完成开发区住宅物业管理项目普查,涉及开发区66个住宅物业管理项目;完成物业管理项目招标备案2件,返还2004年度开发区住宅项目物业公司56.82万元营业税。完成物业管理项目达标创优申报、验收,涉及达标项目3个、市优项目1个、国优项目2个;组织物业公司、业主委员会代表及社区居委会等200余人参加物业管理政策培训会。受理物业管理电话投诉160余次、信访投诉11件、参加小区业主会选举、纠纷协调会20余次。
  2006年,累计实施物业管理项目145个、面积690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项目93个,管理面积488万平方米(含在建项目12个,建筑面积119万平方米);办公楼项目18个,商业项目14个,工业厂房项目11个,公建项目7个;区外项目2个。完成物业管理合同备案27件,备案业主委员会8个(包含新成立和改选);物业管理招标备案3件,申报、验收达标项目5个(西区投资服务中心等)、市优项目2个(科技大学、金融街);完成22家物业公司住宅项目79万元营业税返还;组织60余人参加开发区物业公司经理及项目经理业务培训;审批成立物业管理促进会。受理物业管理电话投诉560余次,信访投诉64件;参加小区业主委员会选举、纠纷协调会20余次。加大老小区维修基金追缴力度,完成追缴额1340余万元,实现历年累计追缴3700余万元,涉及住宅建筑面积105万平方米,房屋8045套。实施住宅小区改造,完成恂园里、恂园南里、康隆苑3个小区采暖管网改造;完成华辉小区、沁园小区、南江小区、银河大厦、恂园南里、康隆苑、博美园一期、银河小区、郑华小区、盛泰公寓等10个小区供水管网改造;完成博美园、恂园西里、康隆苑等3个小区供电系统改造。
  2007年,累计实施物业管理项目149个,管理面积760余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项目97个,管理面积492万平方米(含在建项目12个,建筑面积131万平方米);办公楼项目18个,商业项目14个,工业厂房项目11个,公建项目7个;区外项目2个。完成物业管理合同备案27件,备案业主委员会7个(包括新成立和改选);物业管理招标备案3件;申报、验收达标项目5个、市优项目2个,国优项目3个;组织3次316人次参加开发区物业公司档案业务培训;区物业管理促进会成立并开展工作。完成维修基金追缴额1000余万元,历年累计追缴4700余万元,涉及33家房地产开发企业的43个物业管理项目。继续实施老小区改造,完成青海园等3个小区采暖管网改造和供水管网改造。
  2008—2009年,发挥物业促进会的行业协调职能作用,推进新《物权法》《物业管理条例》实施,组织物业公司、房地产开发公司、业主委员会学习新政策。提升依法行政意识,通过法律咨询和专题研究解决居住小区物业管理难点问题,建立社区矛盾人民调解员组织体系,建立社区和业主代表会管理体系。解决房地产、物业管理纠纷和信访事件,解决财富星座物业纠纷和泰丰四期140户因拆改燃气管道引起的群体投诉事件。继续实施老小区改造,组织协调专业公司,完成银河公寓等17个小区采暖管网改造和8个供水管网改造。
  2010年,组织相关人员就出租房屋管理、住宅房屋装修管理、住宅建设工程质量管理、维修资金归集、违章搭建、私拆乱改、改变房屋用途、建筑区划内公共配套设施权属、住宅房地产项目前期物业服务管理与职能等问题进行调研并完成调研报告。
  四、地名管理
  2005—2006年,完成区内20个小区及建筑物标准地名报批;编排登记门牌号、办理通邮手续179件。完成西区及东区55条道路命名报批。完成拟新建门牌标志统计及制作安装,计170块。20082009年,完成小区及建筑物标准地名报批16件;编排登记门牌号、办理通邮手续124件。2010年,完成小区及建筑物标准地名报批3件;编排登记门牌号、办理通邮手续52件。完成南港工业区、服务外包产业园区、生物园区、西区西北组团60余条道路命名方案的征集编制。
  第三节 交通设施建设
  一、路桥建设
  2001年,交通设施成为开发区建设重点。连接天津市区与开发区的津滨高速公路、全国最大的互通式立交桥——滨海立交桥(原名史家庄立交桥)等交通项目竣工通车,第五大街跨京山线桥、临港桥改造开工,完成泰达大街改造、西入口改造、镇海桥改造。
  2002年,连接天津市区和开发区的津滨轻轨开工,总投资59.5亿元。第五大街跨京山线桥建成通车,连接天津开发区、保税区、塘沽区的滨海新区内环线贯通。临港立交桥竣工。
  2003年,构筑大交通体系,完善区域交通环境。新港桥主桥改造、汉北路改造、泰达大街北海路桥一期、南海路人行天桥等项目竣工。启动第二大街、第九大街立交桥建设,完成洞庭路、黄海路、南海路、第一大街、第二大街、第三大街、第六大街、第七大街、第八大街、第九大街的贯通建设,基本形成开发区骨干交通网络。
  2004年,津滨轻轨投入运营,新港桥改造、中小企业园周边道路、第九大街跨京山铁路西延线、中心庄路跨京津塘高速公路立交桥、中心庄路跨津滨高速公路立交桥、北大街跨唐津高速公路立交桥和西区起步区内主次干道等一批路桥工程竣工,西区交通主体框架基本形成。
  2005年,京津塘高速公路开口工程、津滨高速公路开口工程等一批路桥工程竣工。东区第九大街延长线至北大街全线通车。
  2006年,完成东区新城区道路建设工程。建成现代导轨电车并试通车,完成镇海桥、京山线桥、洞庭路改造工程。开通西区至东区和市中心的公交线路。
  2008年,完成“2311”绿化及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即“两线”(津滨高速延长线、京津塘高速延长线)”“三路”(南海路两侧、东海路东侧、第九大街)、一区(泰达时尚广场周边地区)、一桥(滨海大桥)综合整治工程。
  2009—2010年,实施津滨高速改扩建工程,起于外环线立交桥东侧引路,终至胡家园互通式立交桥东侧引路(即唐黄路),与津塘四号路相接,全长27.766千米,其中外环线至天津收费站段、天津收费站至规划蓟汕联络线互通立交段、滨海收费站至胡家园互通立交段,改扩建后为双向8车道,其余为双向6车道。新建天津站、滨海站和军粮城站3个收费站。
  二、交通配套设施建设
  2001—2004年,推进城市设施维护、交通设施完善、街区改造及相关设施建设。2004年,完成交通信号灯建设27处,大型指路标志46面,交通标志130面,减速带8处,道路隔离栏1000延米。
  2005年,完成交通信号灯建设18处,安装大型指路标志56面、交通标志130面、圆钉减速带2处、道路水马隔离栏80带20米,施划标线80万延米,设置电子警察10个路口、监控头2处、绿波带1条、车载式电子警察2台,LED电子显示屏2处。完成交通信号灯电源线预埋。
  2006年,建设智能交通系统,进一步完善各类交通标志标识。新建交通信号灯32处路口(含洞庭路信号灯13个路口),各类标志300余面。更新洞庭路大指路标志33面。新建电子警察路口20处,监控路口12处。配合应急系统建设,新建监控路口70处。新建龙门架综合智能系统1处。施划标线100余万延米。
  2007年,因区内多处道路施工改造,造成部分主干道路高峰时段车辆拥堵。组织相关部门,加强交通设施建设和交通管理,新建LED屏2处、交通信号灯15处、电子警察8处、各类指示标志300面,施划交通标线180万延米,对多条道路实行限行、禁行,使车辆拥堵问题得以解决。
  2008年,完成《综合交通规划》编制。完善东西区交通指示系统,改造迁移大指路标志270面、交通信号灯26处,提高各路口安全通行能力。施行开发区货车限行方案,有效疏导交通。
  2009年,完善交通设施建设,加强交通疏导。新建信号灯绿波条,施划交通标线120万延米,安装各类交通标志100面。采取有效疏导措施,解决区内因道桥施工等原因引起的交通拥堵问题。
  2010年,加强交通设施、停车场建设。结合第三大街改造工程,改造翠亨村等点位停车场。完善东、西两区交通导示标识系统,全年共完成标线施划150万延米,新建标志及更换牌面80面、信号灯3处。
  三、现代电车工程
  现代电车工程由天津滨海快速交通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和运营,南起津滨轻轨泰达站,北至第十三大街学院区北站,沿开发区洞庭路贯穿生活区、工业区、学院区,为纵贯开发区西部南北方向的轨道交通线。工程总投资22590万元(不含车辆)。2006年3月28日开工,是年12月6日建成开通。2007年3月28日不载客试运行,5月10日载客运营。
  现代电车工程全线长7.86千米,配车8辆,每辆3节,均为地面线,共设14座车站,即洞庭路站、第一大街站、第二大街站、第三大街站、第四大街站、第五大街站、第六大街站、第七大街站、第九大街站、第十大街站、第十一大街站、学院区南站、学院区站、学院区北站,站平均间距583米。线路采用电动低地板胶轮车辆,为法国Translohr车辆系统。采用单轨导向,双线单方向运行,设5座变电所,采用750伏架空接触网供电。线路中部设车辆段1座,占地0.032平方千米,用于停放、检修车辆。车辆段内设控制中心,指挥全线运营。工程还包括轨道、路基、车站建筑、供电、通信、信号、自动售检票系统的建设。
  第四节 津滨轻轨工程
  一、工程建设
  津滨轻轨工程系天津市重点工程,分为东段和西段两部分,整体工程设控制中心1个,是全线列车运行、防灾救灾的指挥中枢,承担行车调度、电力调度、环控防灾调度等功能。津滨轻轨设胡家园车辆段与综合维修基地、新立镇停车场,分别担负车辆备用、检修、停放、全线各种机电设备维修、物资材料供应与存放等功能。
  东段工程 东段工程起于天津市河东区中山门地区,终点为天津开发区第七大街东海路站。线路长45.409千米,其中高架线39.915千米、占全线的87.9%,地面线5.494千米、占全线的12.1%。东段设车站19座,其中已建成车站14座:中山门站、一号桥站、二号桥站、新立镇站、东丽开发区站、小东庄站、军粮城站、钢管公司站、胡家园站、塘沽站、泰达站、市民广场站、会展中心站、东海路站;另有预留站5座。设立停车场、车辆基地、控制中心各一处。轻轨设计速度每小时100千米。工程总投资56亿元。2001年5月18日开工,2003年9月30日建成通车,实现车通、轨通、电通。
  西段工程 西段工程起于天津站后广场,穿过铁路,沿海河东路、六纬路、光华路、津塘路至中山门站,与已建成的东段工程连接。西段线路长6.843千米,其中地下线路6.032千米、高架线路0.584千米、地下线路与高架线路间过渡段0.277千米。西段设车站5座:天津站站、大王庄站、十一经路站、直沽站和东兴路站。2004年11月6日开工,2012年通车。
  征地拆迁 津滨轻轨东段工程沿线途经河东区、东丽区、塘沽区和开发区4区,拆迁量大,征地1332.43亩、拆迁房屋24566平方米,以及公共绿地、市政管线、河道、军事设施等。
  2009年7月31日,津滨轻轨西段5座车站用地78606平方米拆迁工作完成。
  二、运营状况
  2003年12月,津滨轻轨试运行。2004年3月28日,开通试运营。自试运营始,着力于建立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不断创新服务模式,以现代轨道交通“安全、准点、快捷、舒适、环保”的优势,取得较好社会效益。2005年4月,自动售检票系统AFC及自动信号系统ATP投入使用,实现由全人工服务向自动化服务转变。是年4月25日,开始正式使用单程磁卡票、IC卡储值票。是年5月1日,津滨轻轨正式运营。
  至2010年末,津滨轻轨累计运送乘客8790万人次,日均客流由最初的1万余人增至6万余人,客流增速显著,多次完成节假日和各种大型活动的运营任务。
  津滨轻轨运营管理按照高起步、高标准要求,重视车辆基地和控制中心建设规模、提高设备配置,控制中心可在运营中全天候监控机车情况,并进行实时调度。车辆基地配备国内先进的维修和车辆养护设施,为实现安全、正点运营提供保障。车辆拥有先进的牵引制动系统,在全国首次采用轻量化不锈钢车组,国产率73.5%。引入世界先进水平的无线数字机群通讯系统,其中静态图像数字传输方式为国内同业首创。信号系统采用美国USSI公司世界先进的ATC系统。公司重视运营软件建设管理,引入美国柏诚公司和香港地铁公司联合体协助管理并提供运营维护咨询,保障轻轨运营安全可靠。提倡“微笑服务”,建立运营质量管理体系、安全管理体系。倡导开源节流,节能降耗,轻轨运营车辆综合单耗仅0.057千瓦时/人千米。轻轨运行图兑现率99.98%、列车正点率99.97%。
  第三章 城区管理
  2001—2010年,天津开发区城区管理水平不断提高,逐步实现科学化、系统化、数字化、节能化、法制化。探索土地出让、拍卖新模式,探索土地集约利用模式,追求最大产出。实施建设工程法规监管及数字监管。启用城市管理数字执法系统,实施精细化城市管理。强化市容管理社会化氛围,引导群众参与城市管理,尝试建立区域性“公众城管”模式,树立“公众城管”理念。打造“法治城管、科技城管、人文城管”,实现执法工作由“单防、单管、单治”向群众参与的“群防、群管、群治”转变。
  第一节 土地开发与管理
  一、土地开发
  至2001年,开发区累计开发土地面积27平方千米,其中工业区21平方千米、生活区6平方千米。
  2003年,逸仙园用地增速较快。西区开发获批启动,制定《天津开发区西区开发总体方案》。作为开发区东区的延伸,西区管理本着与东区“无差异”的原则,由管委会各部门及各驻区单位延伸职能。是年5月14日,西区投资服务中心建成启用,开始办理西区开发建设、招商引资相关手续。
  2004—2005年,开发区生活区用地及化工区用地增长迅速。2006年,推进化工区征地,与临港工业区合作开发取得进展,经国土资源部原则同意开发区再次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局部调整方式扩区不超过5平方千米。实现西区主要道路工程建设用地指标列入天津市重点项目。解决新版《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绿带占用西区14平方千米建设用地问题。
  2007年,与国务院有关部委及天津市国土局、东丽区、塘沽区有关部门充分协商,推进天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西区6.37平方千米征转报批及重点项目用地等工作,其中2.1平方千米获批复,包括新一代运载火箭项目用地和重点道路工程用地。完成开发区出口加工区0.435平方千米选址西区及规划调整审批。
  2008年9月,天津市确定“双港双城”总体空间发展战略,客观上要求南港工业区规划标准和功能定位提升和优化。11月,开发区和大港区合作推动开发建设南港工业区,并完成西区近5平方千米土地征转报批。
  2009年,协调天津市国土局、东丽区和大港区有关部门,完成西区规划范围内全部土地(26平方千米)组卷报批。是年4月,中共天津市委、天津市政府确定由开发区主导南港工业区开发建设。5月,南港工业区管委会成立综合办公室、经济发展局和南港规划建设局,负责南港工业区招商和前期规划建设。推动南港工业区征地开发,完成8.01平方千米土地征用,一期项目挂牌出让土地。
  2010年,开发区累计开发土地84.21平方千米,其中工业用地42.04平方千米。完成南港工业区20平方千米土地地籍测量,依项目需求挂牌出让土地。完成汉沽现代产业区地籍测量和津汉快速路以北8.3平方千米土地交付。是年,开发区管委会与大港管委会签订南部新兴产业区开发建设合作协议,并根据未来产业要求修编该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该区域位于滨海新区南片区西南部,规划范围27.6平方千米,延伸开发区优势产业(电子、食品、汽车等),规划发展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产业、营养健康产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预留空间。
  二、土地储备管理
  2001—2003年,开发区对无投资意向的土地进行处理,对尚有投资意向的土地督促开工。
  2004年,加大闲置土地清理和土地市场秩序整顿工作力度。全区有闲置土地23宗、65万平方米,根据实际情况和相关法律法规,对闲置土地单位予以处理。是年10月12日、13日分别在《北方经济时报》《天津日报》刊登开发区清理闲置土地的通告。对亚太房地产公司、中建六局三公司、大豪义盛公司、天大天财等公司32.61万平方米的闲置土地予以回收,对确需延期建设的企业,由其提交开工建设书面承诺书。
  2005年,开发区完成土地清理审核各项工作。根据国土资源部有关文件要求,对开发区东区、西区及出口加工区四至范围进行核定,完成各区审核图、四至范围图及边界定点等项工作,相关的数据、图件通过天津市国土房管局上报国土资源部。结合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和天津市城镇存量建设用地调查工作的开展,年内摸清东区、西区、三小区建设用地批准情况、土地空置闲置情况和开发区规划面积、工业区面积、生活区面积、项目用地面积、道路用地面积、未出让土地面积、已出让空置闲置土地面积等有关数据。完成对海光制药、统一工业等单位闲置土地的收回。完成工业区第一批闲置土地清理,涉及企业用地70.9万平方米,收回海光制药、统一工业等单位闲置土地8.9万平方米,投入收购资金950万元,督促20家闲置土地用地单位开工建设。
  2006年,加大工业区长期闲置土地清理力度。对中包公司28万平方米闲置土地实施无偿收回行政处罚,并履行行政复议等相关法律程序。对天大方圆、北大青鸟、长芦智美、康鼎4家企业实施收回土地行政处罚,收回闲置土地28.85万平方米。完成对北大青鸟公司行政复议。对天津泓越实业有限公司名下6万平方米闲置土地实施置换,将该地块重新出让。
  2007年,开展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专项课题研究,推出科学土地集约利用模式,成为全国首批5个试点之一。与天津市高级人民法院、第二中级人民法院等部门共同开展“以优惠价格取得土地使用权在司法程序中的法律问题研究”课题研究,课题初步成果在现代电子多媒体有限公司、国际标准建材土地处置案件中应用。收缴优惠土地出让金3000万元。加强闲置土地清理,收回20万平方米闲置土地,履行行政复议等相关法律程序。
  2008年,编制《工业区土地利用指标规定》,在规划审批过程中对项目土地开发利用强度及投资强度等指标进行严格控制。开展国家各部委和天津市国土房管局布置的8次土地执法检查,梳理开发区土地征用、出让转让的历史和现状。成立土地整理储备中心,与拆迁办公室合署办公,对工业区和生活区实施土地收购整理。清理60余宗闲置土地,收回弘泽房地产、建阳金属、泓越电子等公司50万平方米闲置土地,通过收回、回购、置换等多种方式,促进闲置土地开发建设,有效推进起步工业区拆迁改造。起步工业区内收回土地9893平方米(含置换用房源),使用资金3300万元。先后收购(回)美式家具、现代纺织、信阳金属等7家企业闲置土地,整理土地面积35万平方米,使用资金1.48亿元。开展全区地籍调查和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依据国土资源部和天津市部署,开展全区地籍调查及勘测定界,统一开发区管辖界内勘测坐标和高程体系,完善地籍管理信息系统,规范土地管理,将三小区土地管理纳入开发区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基本完成地籍图测量,对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进行公开招标并确认中标单位。开展基准地价评估和第二次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
  2009年,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报告通过天津市国土局验收并获得国土部专家组高度评价,基准地价修正工作完成成果报批。完成近200宗财政投资项目前期清理,开展相关土地和房屋产权登记。完成原奥的斯公司河东厂区处置,与河东区政府、奥的斯公司签订相关协议,回收财政资金1亿元。解决CBD超高层地块、华纳高尔夫地块历史遗留问题,挂牌出让CBD超高层地块。完成全区地籍图测量、2500余宗土地权属调查,基本完成系统开发,进入权属确认登记阶段并报市国土局验收。
  2010年,完成西区3平方千米生活区中部组团土地利用规划调整并获市国土局批复,完成其中1平方千米组卷报批,开展范围内北部片区土地地籍前置。继续整顿闲置土地,全年清理未按期开工经营性土地13宗、46.7万平方米,通过限期开工、置换等多种方式处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完成一、二、三季度地价监测和南港工业区土地出让指导价评估。加强房地产市场监控和市场动态研究,土地利用评价体系课题研究完成一阶段专家评估,配合滨海新区规划国土局完成南港区土地基准地价评估修正。完善土地储备制度,发挥土地融资平台功能。是年3月,完成办理登记注册手续,全面负责东区、西区、汉沽现代产业区、南港工业区等域内土地征收、收购、房屋拆迁、补偿安置及厂房改造和土地整理。完成生活区二期拆迁,办理已收回9宗土地(13万平方米)登记手续。全年通过收储土地实现融资43亿元。
  三、土地出让及拍卖
  2002年,完成土地出让269万平方米,其中工业区226万平方米、生活区43万平方米。完成单身公寓和酒店项目土地拍卖,拍卖土地面积4.6万平方米,收取土地出让金1.3亿元。2003年,组织中心城区及生活区(三期)土地拍卖,拍卖面积逾10万平方米。
  2004年,研究土地出让管理程序和优惠政策,加强控制土地利用效率,完善地籍管理信息系统,提高土地管理自动化水平,修订产业促进政策中工业地价优惠内容。依据年度开发区经营性土地供应计划,组织土地拍卖和挂牌出让各两次,分别为滨海金融街三期、社区服务中心、时尚广场、学院区服务区土地,公开拍卖挂牌出让土地66.23万平方米,成交土地出让金89827万元。
  2005年,完成开发区基准地价评估,颁布《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协议出让工业用地管理暂行规定》,明确规定开发区出让工业用地的指标控制、价格管理及出让程序等。签订《土地出让合同》48份,出让土地面积277.75万平方米,历年出让土地面积累计3478.4万平方米。依据年度经营性土地供应计划,组织土地拍卖挂牌出让4次,分别为逸仙园商服用地、西区蓝领公寓用地、中心城区住宅用地和商服用地。出让经营性房地产开发用地49万平方米,成交土地出让金12.9亿元。
  2006—2007年,完善土地出让程序,组织经营性土地挂牌出让。完成工业用地协议出让及建设补贴支付程序,修订开发区《土地出让合同》范本。规范企业发展土地预留,制作《土地预留协议》范本。首次制定并颁布开发区基准地价,将开发区土地划分为四级,工业用地地价范围为每平方米290—360元。组织实施经营性土地挂牌出让2次,分别为西区中心公建区商业地块、会展酒店项目地块,挂牌土地面积3.11万平方米、成交总金额5450万元。制定开发区CBD超高层建筑用地土地挂牌出让方案。
  2008年,开发区经营性用地、工业用地全部实施挂牌方式出让。全年完成30万平方米商业土地和4平方千米工业用地的挂牌出让。年内,开发区实际收取土地出让金12.21亿元。组织1次经营性土地挂牌出让,为中心商务区MSD项目地块,挂牌土地面积23.7万平方米,挂牌成交总金额10.2亿7元。
  2009年,提升生活区土地作为经济发展载体的作用,缩减居住用地市场供应,引导总部基地建设和高端综合商务建筑建设,并配合服务外包产业招商引资加大土地供应力度。出台总部基地建设鼓励政策实施办法,完成CBD超高层、俊安集团总部等地块挂牌出让。全年签订土地出让合同25件,出让土地总面积136万平方米,土地合同出让金总额1.65亿元。
  2010年,完成48宗土地挂牌出让,出让土地面积390万平方米,土地出让金收入15.6亿元。划拨出让土地20宗,土地面积60万平方米。
  四、土地权属登记
  2004年,办理东区土地权属登记,核发国有土地使用证149件,登记土地面积464.26万平方米,其中初始登记土地面积352.41万平方米。至年末,累计初始登记土地面积2687.58万平方米。完成三小区土地登记35宗,登记土地面积121.76万平方米。
  2005年,登记土地面积1476.27万平方米,变更登记土地面积531.45万平方米。年末,累计初始登记土地面积3490.73万平方米。
  2006年,办理土地权属登记153件,登记土地面积451.6万平方米。初始登记土地面积294.2万平方米,变更登记面积157.4万平方米。办理抵押登记45件,抵押土地总面积117.6万平方米,抵押土地总价值493387.6万元,抵押贷款总额178220万元。完成三小区土地权属登记26宗,登记土地面积72.2万平方米。完成西区土地权属登记27宗,登记土地面积121.4万平方米。
  2008年,核发国有土地使用证137件,初始登记面积352万平方米,变更登记面积96万平方米。完成三小区土地权属登记27宗,登记土地面积85万平方米。西区土地权属登记28件,登记土地面积91万平方米。
  2009年,办理土地权属登记57件,登记土地面积358万平方米。其中,初始登记面积242万平方米,变更登记面积116万平方米。年末,累计初始登记土地面积3622万平方米。完成三小区土地权属登记2宗,登记土地面积14万平方米。完成西区土地权属登记15宗,登记土地面积121.4万平方米。
  2010年,办理土地权属登记136件,登记土地面积690万平方米。年末,累计初始登记土地面积4234万平方米。
  第二节 建设工程管理
  一、机构
  2001—2008年,开发区建设工程管理职责由区建设发展局行使。2009年1月,区建设工程管理中心(简称建管中心)成立。建管中心由原开发区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建设工程招标管理站和建筑管理站合并组建,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事业编制29人,设主任1名、副主任2名、总工程师2名。职能部门设综合部、招投标管理部、施工队伍管理部、质量安全监督部、南港工作部、执法监察部。其主要职责:贯彻执行国家及天津市有关建设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拟定开发区相关办法及规定;办理施工许可证、竣工验收和竣工备案;对区内建筑业企业进行行业管理;监督管理区内建设工程招投标活动和工程交易活动;对建设工程施工过程进行安全质量监督管理等。
  二、招投标管理
  2001年,修订《天津开发区建设工程招投标管理办法》。2002年,完成招投标431项,招投标总额近50亿元。全区建筑工程质量监管处于有效可控状态。2003年,修订涉及招标投标的区域行政规范性文件。
  2004年,规范建筑市场交易秩序。严格国有资产建设投资项目招投标管理,对外商投资工业项目和私营企业工业投资项目继续采取直接备案制。全年建设工程公开招标441项,金额27亿元;直接备案98项,金额12亿元。
  2005年,落实《开发区招标投标监督管理办法》《开发区建筑业企业、监理企业考核管理办法》《开发区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手册》《开发区建设工程安全施工手册》《开发区建设工程文明施工手册》等规定。完善招标投标管理体系、质量控制和保证体系、市场信用评价体系、市场违规处罚制度、建筑业从业人员培训上岗制度、建筑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等。
  2008年,建设工程公开招标(财政和国有投资)378项,招标金额67.0825亿元,其中直接备案项目117项、金额16.2亿元。修订《天津开发区建设工程招投标管理办法》,出台《天津开发区公开招标资格审查实施细则》《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工程招标评标办法指导意见》。
  2009年,公开招标458项,在建房屋建筑工程251项、608.7万平方米;市政基础设施工程96项,投资总额10.2亿元。推行新的招投标管理办法及配套规定,落实《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工程招投标管理办法》《天津开发区公开招标资格审查实施细则》《天津开发区建设工程招标评标办法指导意见》,对开发区各建设、施工、监理及工程建设咨询等100家单位招投标主管和相关人员300余人进行培训。办理施工许可证206项,质量监督、安全备案各206项。是年,召开开发区建筑市场信用管理办法研讨会及建筑市场信用管理暨安全长效机制管理研讨会。年内,颁布《天津开发区建筑市场信用管理办法(暂定稿)》《开发区建设工程领域信用管理办法》,规范从业行为,提高从业单位按规操作自觉性,遏制挂靠投标及违法分包、转包等行为,形成开发区建筑市场公平竞争环境,建立、健全建筑市场诚信体系,促进建筑市场持续健康发展。
  2010年3月,开发区建设工程信息管理系统立项批复。该系统是以工程项目信息库、建设企业信息库、执业人员信息库为基础搭建的建设工程管理数据中心,包括工程招投标管理、办文发证管理、工程施工动态管理3个业务系统,以及建设企业/执业人员信用评价管理系统。通过对采集数据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分析,形成为领导提供决策参考的支持系统,实现建管中心管理信息在开发区部门内共享以及信息服务社会化,达到“数字建管”目标。是年,公开招标473项、招标金额116.7955亿元,其中公建108项、18.0843亿元,工业32项、4.0659亿元,基础设施305项、86.3882亿元,住宅28项、8.2571亿元。直接发包备案119项、发包金额18.2345亿元。在建房屋建筑工程268项、587万平方米。监督新开建筑工程145项、建筑面积157.04万平方米;完成竣工备案工程91项、建筑面积146.1万平方米。市政基础设施工程103项、投资总额12.0986亿元。
  三、质量安全监督
  2001年,建设发展局内设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建筑管理站,负责建筑工程质量监管。
  2002—2003年,城区建设规模增大,公建及基础设施建设速度加快,全区工程质量及安全监管处于有效可控状态。
  2004年,加强建筑市场管理。编制建筑市场“三手册一办法”,即《天津开发区施工安全管理手册》《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手册》《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文明施工管理手册》《天津开发区建筑业企业、监理企业考核管理办法》。开展工程创优活动,泰达图书馆、泰达足球场、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电信大楼、泰达国际会展中心、海事法院等工程评为“海河杯”工程,其中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评为国优工程。
  2005年,编写《建筑工程质量控制要点及验收备案指南》《基础设施工程质量控制要点及验收备案指南》《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手册》。落实《开发区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手册》《开发区建设工程安全施工手册》《开发区建设工程文明施工手册》规范要求。规范建设单位的建设行为,加强对建设工程设计审查、施工企业选择、建筑生产安全工作等管理,提高建设工程质量。
  2006年,拓宽质量监控内容,创建精品工程。以地基基础、主体结构、影响使用安全及使用功能的关键部位、厂房钢结构主体质量为监督重点,加强建筑居住工程和公建工程节能监管、中水入户工程检查、深基坑质量专项检查,保证工程关键部位质量。开展以“两桥一路”为代表的市政工程项目检测,确保市政道桥质量。针对道路出现的质量缺陷,开展土中硫酸盐、有机质含量、承载比、石灰未消化残渣、粉煤灰化学成分、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检查井盖承载力、允许残留变形试验及保温材料的阻燃试验等。学院区配套公建一期游泳馆,时代花园2号、6号、9号、12号楼,天津中远货运开发区办公楼,华馨园住宅小区2号楼获天津市建筑工程海河杯。
  2007年,以工程质量、安全生产为主线,加强建筑市场管理,对绿化、道路、排水等工程实行规范化、标准化监督。
  2008年,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引入企业法人问责机制,开展建设工程百日大检查、大抽查和夜查。对15家违规企业处以经济处罚,并进行媒体曝光和通报上级,清除建筑市场1家企业;对在2007年建设工程安全质量考评中获得前10名的建筑业企业和前5名的监理企业给予表彰和奖励。泰达医院扩建项目获2008年度国家优质工程银质奖。
  2009年,监督新开工建筑工程149项,建筑面积141.44万平方米;完成竣工备案工程100项,建筑面积153.39万平方米。深化隐患排查治理,强化安全生产教育,对开发区内所有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及所涉及的相关企业进行检查,累计检查151项,其中土建工程108项、432万平方米,下发整改通知书64份,整改383条,停工整改15项。按照天津市建委及市质监总站有关要求,开展建设工程质量专项检查4次,检查工程77项,其中开复工在建工程33项、住宅工程16项、公建工程23项、大型厂房5项,累计检查1283个点,下发整改通知书11份、责令暂停施工通知单1份。是年,用户对房屋质量投诉明显下降,共投诉5起、结案5起。
  2010年,完善开发区政府投资建设项目评价、反馈保修机制,把保修服务落到实处,切实保障产权单位、使用单位权益,制定《基本建设中心建设项目质量反馈、评价管理制度》并贯彻执行。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开发区建设工程废弃物管理及实施<建设工程废弃物处置核准申请>工作的通知》《关于加强城市道路维修、抢修文明施工措施管理的通知》,发布《关于2008年以后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建设工程手续及转固情况的通报》。检查申请开复工项目,土建工程1659个点,合格1426个点,合格率86%;市政工程1138个点,合格1001个点,合格率88%。下发责令整改通知书45份、停工整改通知书1份、提出整改意见158条。全年下发安全整改通知书306份,质量整改通知书784份,停建缓建项目7项、15.37万平方米。建筑材料抽样检测107份,全部合格。
  四、建筑市场管理
  2001—2003年,加强建筑市场监管的系统性和联动性,做好建筑民工等弱势群体的利益保障工作,避免矛盾激化,保证区域社会稳定。
  2004年,制定《天津开发区建设项目工程款及劳务人员工资支付管理暂行规定》。协调解决农民工工资问题63起,解决2003年前拖欠工程款1.5亿元,解决拖欠劳务工程款464万元,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款285万元。规范建筑市场交易秩序,全年发出整改通知872份,完成建筑材料实验91319组。
  2005年,落实《开发区建筑业企业、监理企业考核管理办法》。完善市场信用评价体系、市场违规处罚制度、建筑业从业人员培训上岗制度、建筑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等。推行业主工程款支付担保、劳务分包企业工资支付担保、建筑业企业劳务人员最低生活保证金及工资代发制度等。完成开发区124个政府投资项目拖欠工程款的清理工作,涉及工程款2.2061亿元。累计清理拖欠项目330个,解决拖欠工程款6.4624亿元,占总拖欠工程款8.0902亿元的79.88%。按照《天津开发区建设项目工程款及劳务人员工资支付管理暂行规定》,对新开工的115个工程项目,全部在指定银行办理农民工工资保证金。新办理农民工工资卡1.53万张。
  2006年,着手长效机制建设。凡办理施工安全措施备案,必须建立项目工会小组,设专人负责解决民工工资问题,建筑企业必须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并到开发区劳动人事局办理用工备案登记手续。对新开工的191个工程项目,全部在指定银行办理农民工工资保证金。
  2009年,出台《天津开发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指导意见》,实现对重点监督对象的有效管理。编写《天津开发区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安全标准化手册》。推行“三手册一办法”考核。依据《天津开发区建筑业、监理企业综合考评实施细则》要求对建筑企业、监理单位进行年度考核,规范建筑市场各方主体的标准化现场管理。
  2010年,受理解决农民工工资纠纷投诉17起,涉及农民工325人、工资总额523万元。办理企业资质20项,其中新办资质9项、增项3项、资质升级5项、资质转正3项;企业资质日常变更27项。办理项目入区资质核验证1775项。监理建筑业领域农民工工资预储账户制度,年内共设预储账户182个,发放《农民工工资发放备案通知书》232份。
  第三节 市容管理
  一、机构
  2001年4月,市容管理划归区环境保护局。6月,市容管理划归建设发展局,环卫工作划归区社会发展局卫生科。2007年,开发区机构调整,成立城市管理局,市容管理划归城市管理局(市容科)。2010年,界定市容管理包括城区市容管理、广告审批、交通设施建设、绿化迁移审批、环卫管理。
  二、市容管理与综合整治
  2001年,开展城市管理专题研究,加强市容综合整治。
  2002—2003年,完成开发区形象工程和民心工程:重大节日街景布置,启用生态型可动公厕6座、三翻转宣传牌2块等。推进夜景灯光照明建设。实施“除四害”专业知识培训和爱国卫生防病除害宣传,增强全民卫生意识。投放灭鼠和灭蚊蝇药品8吨,发放灭蟑药品5000余袋(盒),鼠密度测试结果0.67%,低于国家规定最低鼠密度3%的标准。
  2004年,进行市容景观综合建设与改造工程,完善交通设施建设,推进人居环境建设。开展绿化市容综合治理,广告门脸整治与大型广告设置、违章建筑物整治、住宅底商清理整治、广告及私开门脸综合整治。改造“五洲擎天”雕塑,建设第三大街与洞庭路交口公园,推动建区20周年标志性雕塑建设,改造与刷新沿街建筑物立面。完成部分老城区改造,粉刷洞庭路、泰达大街、生活区沿街建筑立面、起步工业区迎宾线沿街建筑;粉刷生活区建筑外檐24万平方米,老住宅小区改造粉刷面积3万平方米,铺装2万平方米;新建公厕4处、公交站亭20个、公交站牌200个,建设学院区及天江公寓公交停车场2处。改造完成无障碍设施商场1处,宾馆5处,高层9处40栋入口,小区12处,道路出入口
  2005年,完成建筑粉刷7万平方米,新建围挡4000延米;铺装友谊名都树阵广场1.4万平方米,阳光新干线东临时停车场1万余平方米;改造第二大街。
  2006年,推行门前市容环境责任制,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城区管理,与沿街400余家商户签订责任书,保证城区市容环境质量。加强市容环境整治,新砌围墙2600延米,粉刷围墙2.48万平方米;结合第九大街道路及绿化改造,完成沿线厂房、围墙粉刷,清整空地,封堵断头路,控制乱倒现象。推动垃圾分类收集系统建设,配置生活小区垃圾压缩机6个,对恬园垃圾实行分类收集。实施全区化粪池清淘,实行规范化和程序化管理,并将其纳入规划审批程序。
  2008年,开展市容环境治理。粉刷街道两侧建筑物202栋,清洗19栋;完成41家企业和小区围栏粉刷;室外空调移机近500个,新装空调罩近1600个;拆除214户居民住宅室外护栏5913平方米;新建围挡7166延米,176家企业完成厂房、围墙粉刷。粉刷旧围墙2.41万平方米,新贴广告画布5360平方米,改造旧围墙1962延米;新装果皮箱1000个,垃圾桶200个;新装公交站亭12套,完善公交站亭等公交设施,新建公共宣传栏。抓好城市管理工作创制标准制定。发布规范广告店招、建筑外立面保洁等规范性文件。规范美化广告店招,制定广告设施导则,拆除违章广告牌匾,更换店牌店招,提升开发区商业街区形象。严格要求监理公司加强施工监管,施工队伍规范施工,保证施工安全、工期和工程质量。设立每月17日为“城市净化日”,动员市民参与环境整治活动,提升开发区环境水平,增强市民爱护环境意识。
  2009年,完成“大干150天,新一轮环境整治工作”和迎国庆环境整治工作。美化第一大街、洞庭路、乐购超市周边等区域建筑物,粉刷、清洗35万平方米;新建空地围墙1.3万延米;粉刷、抹灰原有围墙11万平方米;动员企业粉刷围墙5000延米;拆除、更新广告5500平方米。加强环卫管理,建设垃圾压缩点和压缩转运站,改进垃圾清运方式和处理能力。动员社会力量开展环境综合整治,组织社区居民和相关部门清查并整治乱堆乱放、卫生死角、乱贴乱画、破旧家具等4大类346项环境卫生问题,热心居民、志愿者参与清整活动8000余人次。按照滨海新区“填平补齐”工作要求,重点推进落实市政、菜市场、公厕等设施项目;推动服务外包基地综合环境整治,对在建项目外围施工围挡实行统一标准的规范管理;推动东区生物医药园周边海通街、学院区、第十三大街道路环境整治工程,提升产业配套环境。
  2010年,启动第三大街景观提升工程。完成建筑立面清洗粉刷59幢,空调罩安装更新837个,遮阳罩安装689平方米,拆除更新广告店招3000余平方米。综合整治社区卫生、秩序、安全等环境。来自社区、学校、企业等各方志愿者1.1万余人次参加连续24周的周六社区环境集中清整活动,共清除物业小区垃圾死角2078处,清除小广告1万余张,清理堆物堆料130余处,清除楼道堆物300余处,清除垃圾90余车。形成社区环境联动长效治理机制。开展“开发区企业绿化景观提升评比活动”,提高企业绿化厂区主动性。摩托罗拉、诺维信、葛兰素史克等知名企业参与。各参评企业在厂区内、围墙外塑造各具特色的园林景观,提升企业绿化水准,改善投资环境。
  三、广告审批
  2007年,城管局成立,负责广告审批。2008年,根据天津市市容委指导意见和开发区实际情况,对不同街区及建筑外观风格,制定广告设施导则,规范新店牌匾,改造旧店牌匾,拆除违章广告牌匾332个,更换店牌店招230个。规范后,商家牌匾美观、统一、和谐。完成户外广告审批173件(生活区138件,工业区35件)。
  2009年,完成户外广告审批105件(生活区84件,工业区21件)。
  2010年,完成户外广告审批160件(生活区114件,工业区46件)。
  四、绿化迁移审批
  2008年,城管局开始对绿化迁移进行审批。是年,审批绿化迁移项目31件,征收补偿费830624.4元。2009年,审批绿化迁移项目31件,征收补偿费815173.2元。2010年,审批绿化迁移项目20件,征收补偿费306271元。
  第四节 城管执法
  一、机构
  2001年,区城市建设管理监察中队隶属区城市发展局,内设办公室、监察组、渣土分队、生活区分队、工业区分队。主要职责:城市规划监察、市政工程监察、公共事业监察、市容环境卫生监察、园林绿化监察。
  2002—2007年,城市建设管理监察中队更名行政执法检查大队,隶属区行政执法检查局(司法局),内设执法一中队、执法二中队、执法三中队。主要职责:行使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行政处罚权,行使城市规划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行政处罚权,行使园林绿化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行政处罚权,行使水、电、气、热、市政等公用事业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行政处罚权,行使工商行政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对无照经营、乱摆乱卖行为的行政处罚权,行使公安交通管理及市政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对侵占道路行为的行政处罚权,履行法律、法规、规章及市人民政府、区管委会规定的其他职责。
  2007—2010年,行政执法检查大队隶属于城市管理局(行政执法检查局),内设执法一中队、执法二中队、执法三中队、执法四中队、执法五中队、执法六中队、直属队。主要职责: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全部行政处罚权,依法强制拆除不符合城市容貌标准、环境卫生标准的建筑物或设施;城市园林绿化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全部行政处罚权;公安交通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对机动车、非机动车以外的违法占道行为的行政处罚权;市政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违法占道行为的行政处罚权;城市规划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对未经规划部门许可的违法建设行为的行政处罚权;工商行政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对占用道路无照经营行为或未在指定地点经营并影响市容的违法行为的行政处罚权;行使对违反公用事业(水、电、气、热等)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行为的行政处罚权。
  二、行政执法
  2001年,开展大环境治理。城市建设管理监察中队成立黄土、渣土分队,对区内出槽土、暂存土实施严格管理,对私倒、乱倒黄土、渣土的违章行为依法处罚;对逸仙园开发小区实施执法延伸。
  2002年,开展“三违”(违章门脸、违章建筑、违章广告牌)治理;对化工区、微电子工业区实施执法延伸;开展公用事业(水、电、气、热等)执法。
  2003年,开展示范小区、示范路创建。开展环境综合治理。成立“泰达区容环境突击队”,发布《关于在防控“非典”时期对随地吐痰等影响环境的违章行为从重处罚的通告》,开展大规模卫生死角清理活动,制定开发区加强扬尘污染防治工作计划,开展扬尘污染综合性检查,进一步加大区内各施工工地等已产生扬尘物质的监督管理力度,减少空气扬尘污染,改善环境空气质量,阻断细菌病毒传播途径。向开发区西区派驻执法力量,实施与东区同步化管理。
  2004年,开展建区20周年环境综合整治。成立扬尘污染治理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行政执法检查局,成员单位为开发区建发局、环保局、公安开发分局、交警开发区大队。
  2005年,制定《开发区执法局2005年强化和创新城区管理与执法实施方案》,结合“专项治理活动月”,开展城区环境综合治理。查处一般程序案件224起、简易程序案件925起,当场纠正9132起,罚款金额22.44万余元,主要涉及市容、环境卫生、规划、市政占道、园林绿化和公用事业等方面;接举报出警688次,全部及时解决并反馈,出警率100%,处理反馈率100%。按照《治理开发区违法建设方案》部署,拆除生活区所有违章建筑及工业区内存在安全隐患、有碍观瞻及严重影响城市规划的违章建筑。拆除违法建设68间、7400余平方米。
  按照天津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领导小组统一部署和管委会要求,以创建模范卫生城市为契机,制定《开发区关于开展扬尘污染专项统一执法活动方案》,强化建筑工地管理,严查违章散体物料运输车辆,开展扬尘污染专项治理。全年处理违章散体物料运输车辆106宗、违章工地44个,90余个在建工地文明施工水平得到提高,在天津市扬尘污染专项治理评比第一阶段取得第一名。
  2006年,继续开展天津市专项统一执法活动及“三创”(创国家环保模范城、创国家卫生城、创国家园林城市)活动。开发区统一执法领导小组等集体和个人被天津市政府授予天津市创建环保模范城市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称号。
  2007年,根据“大城管”工作思路,实施精细化城市管理。在美克公司、国翔公寓、天海公寓、天江公寓处建设7000余平方米指定摊贩经营区域,引导占路经营摊贩入场经营,满足外来务工人员用餐需求。
  2008年,开展“三迎”(迎奥运火炬传递、迎达沃斯论坛、迎中新生态城开业)环境综合治理。启用数字执法系统,受理数字指挥中心下派的数字城管案件。
  2009年,开展“大干一百五十天,新一轮环境整治”活动。
  2010年,改造第三大街景观。
  三、执法管理
  2001年,提出“五精”(思想上要有精神、人员上要精干、业务上要精通、工作上要精心、设备上要精良)的执法队伍管理标准,打造高素质、善管理、有朝气的行政执法队伍。完善工作程序和考核机制,实施岗位责任制。建立健全监督机制,突出服务、亲商宗旨。与摩托罗拉、美克家私、顶益公司、铁道部十八局等30余家企业和施工单位进行座谈,宣传城建法规、探讨城市管理工作,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
  2002年,开展争创文明单位活动,提升执法队伍形象。实施出警制,开发电子办公系统,基本实现案卷调阅一键完成;加强局域网建设,为实现信息快速传递、查询提供技术支持。
  2003年,区内22家物业公司30余名代表召开“携手同心,共建泰达美好家园”主题工作座谈会,召集专业公司、施工单位、商户和相关企业等65家单位坐谈,听取社会各界对行政执法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完善执法环境。规范执法程序,实现审执分离、罚缴分离,制定行政执法工作管理规定、考核制度、执法工作责任制和《行政执法一般案件办案程序补充规定》《违章案件执罚标准》,强化执法工作,提高执法水平。发放新颁布的《天津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千余册并进行宣讲。
  2004年,细化内部管理制度,加强着装仪表、办公楼宇及办公环境、执法车辆、执法程序等方面管理,将岗位考核与严格自律有机结合,实现办公室内禁烟、使用普通话、使用文明用语等。实行“阳光”工程,建立有效监督制约机制。利用队长接待日、设立举报箱、公布举报电话、开展民主评议活动等形式将业务工作和执法活动置于领导、群众、相关部门有效监督之下,他律与自律相结合,规范执法行为,增加执法透明度。加快电子化办公步伐,完成单位网页制作,建立违章相对人及区内施工单位电子档案,与易泰达公司签订电子化办公系统项目开发合同,实现执法管理网络化、现代化。
  2005年,以“构建和谐社会”为主线,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树立执法人员不为名利、执法为民思想和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精神。完善出警制度、责任追究制度、接受群众投诉处理的快速反应机制等规范执法的有关规定,24小时受案,及时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做到有案必接、接案必处、处案必复。
  2006年,开展“强素质、树形象、正确行使权利”主题教育活动,实施《案件责任追究制》《首问责任制》。召开企业、居民参加的城市管理工作座谈会,听取意见,改进执法管理工作。
  2007年,以“大城管”工作思路为主线,确立“管理城区、服务社会、和谐发展”的工作宗旨。按照机构调整方案要求,完成以“自主择岗、考核评岗、组织定岗”为主要内容的基层干部选拔。完善工作程序,明确责任标准,实行网格管理责任制。
  2008年,启用城市管理数字执法系统,实施精细化城市管理。根据天津市综合执法局统一制式服装要求,完成全体执法人员新式制服换装,启用全新执法车辆标识。
  2009年,强化数字化执法,实现网上办公,网上执法,执法结案率超过90%。
  2010年,打造“法治城管、科技城管、人文城管”,树立“公众城管”理念。引导群众参与城市管理,尝试建立区域性“公众城管”模式,实现执法工作由“单防、单管、单治”向群众参与的“群防、群管、群治”转变。增聘58名辅助执法岗位的合同制雇员,补充执法力量。
  第五节 环卫管理
  一、机构
  2001年,区环卫管理由城市发展局转由社会发展局负责。环卫公司下设经营科、环卫科、业务科、办公室、汽车队、土建工程维修队。员工470人。是年4月,环卫公司日常业务管理划归区环境保护局;6月,复划归区社会发展局。
  2002年,环卫公司机构调整,设业务发展部、市场发展部、企业管理部、财务部、采购部、安全设备部、党群办公室及生活区保洁中心、工业区保洁中心、机械化作业中心、综合作业中心(包括汽车修理厂、工程队)。
  2005年,环卫公司增设质量监督部及泰达环卫西区服务中心。完成西区环卫招标,天津大泰环保发展有限公司、开发区环卫综合服务公司中标,负责西区环卫道路清扫。
  2007年,开发区机构调整,成立城市管理局,环卫公司日常业务管理划归城市管理局。20072009年,相继成立南港保洁中心、七街保洁中心、数字城管作业中心。
  2010年,环卫公司内设办公室、业务发展部、市场发展部、企业管理部、财务部、采购部、安全设备部、质量监督部、党群办公室以及生活区保洁中心、工业区保洁中心、综合作业中心、机械化作业中心、七街保洁中心、泰达环卫西区服务中心、南港保洁中心、数字城管作业中心等8个直属单位。有员工900余人。
  二、道路清扫
  2001年,环卫公司负责区内道路清扫、保洁面积370.03万余平方米,其中机械化清扫面积204万平方米,机扫覆盖率55%。冬季清融雪洒卤150车,全天保洁15天,出动人工3690人次。购入小型扫地车14部,加之原有道路清扫车25部,道路洒水车3部,提高了作业效率。
  2002年,清理杂土2000余立方米,清扫面积3.8万余平方米,道路清扫、保洁面积412.66万余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1.5%。实现开发区10平方千米生活区100%机扫率。道路清扫保洁整体质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2003年,推出24小时无空白点保洁作业,保证作业质量。投资200万元购置5部中型机扫车,实现生活区及区内重点路段、重要区域的大中型机扫车清扫、保洁作业,提升环卫作业形象。
  2004年,参股保税区园林绿化公司,进入保税区环卫市场,逐步涉足市政、园林绿化等领域。投资500余万元,购置13部环卫专用车。7月21日,进入西区开展道路清扫。
  2005年6月,第六届亚欧财长会议期间,按照天津市政府和开发区管委会部署,安排环卫作业,增设夜间作业。开展大环境清整,确保开发区内无土堆、无杂草、无卫生死角。承揽保税区管道疏通、开发区“六桥五带”清洗粉刷、开发区第二体育场、天江体育场卫生保洁等业务。
  2006年,以“服务质量年”活动为主线,开展“创建优美城区,提高环卫意识”共建活动。2月6日,发生50年一遇大雪灾害,气温低、雪量大、降雪时间长,环卫公司员工迅即打通开发区主干道,连续奋战4天3夜,洒卤水500车、近4000吨,在最短时间内将积雪清理干净。投资136万元购置专用车7部,其中投资70余万元购置先进大型除雪设备1台,扩大机械化作业规模。新增开发区西区等道路清扫面积30万平方米。
  2007年3月4日凌晨,突降暴雪,环卫公司在凌晨1时30分紧急启动清雪预案,按照“先桥后路,先主干道后支路,先生活区后工业区”的清雪顺序,打通开发区主干道,员工连续奋战5个昼夜,洒卤水350车、近3000吨,及时将积雪清理干净。年内,环卫公司投资554万元,购置专用车19部、玻璃钢艇1艘;管委会投资170万元,购置大型扫雪车2部,扩大机械化作业规模,投资建设溶盐池1座。
  2008年,开展“强化服务理念,提升环卫质量”活动。在生活区配备6部电瓶保洁车巡回保洁;购买10部电瓶车,在生活区推开使用,逐步取代人工三轮车,并向工业区推广。按照“大环卫”的工作思路,将工作内容延伸到道路清扫保洁、非法广告清除、无主垃圾和卫生死角清理、社区及底商垃圾收运、果皮箱清收保洁、道路洒水和清雪、生活废弃物转运、西区水域保洁等10个方面。环卫作业实行定路、定人、定车、定时、定标准,并做到“清扫到围墙、保洁全视野”,路面垃圾半小时内清除,小广告每日9时前消除。制定《环卫作业改进方案》,增加环卫作业人员,延长保洁时间,主干道、重点地区保持每天20小时作业,次干道、其他地区保持每天16小时作业,增加巡回保洁频次,主干道半小时1次,基本做到及时清理道路污染,提高路面卫生质量。实行由城管局、环卫公司、环卫公司质监部三级检查监督制度。在奥运火炬传递、达沃斯论坛期间,服务保障实现“五全”(全员出动、全天候、全方位、全视野、全覆盖);突出“三抓”(抓重点,落实责任;抓细节,精益求精;抓质量,追求完美)。道路清扫保洁采取定人、定路、定片、定设备、定标准、定责任的办法,分级把关,层层落实,强化责任路段管理。达沃斯论坛期间,人工保洁每天5:00—23:00作业,采取三级保洁办法,即作业中心个人责任段保洁、作业中心巡检车巡回保洁、公司管理人员分成10余组分别乘车巡回保洁。迎宾线、会展中心及居住宾馆酒店周边等重点路段10分钟巡回保洁一遍。投资900余万元,更新、添置环卫专用车辆35部(其中管委会购置7部、环卫公司购置28部)。
  2009年,新增170万平方米道路清扫面积,调整人工作业量,净增一线扫道工192人,并着力提高作业质量。投资400万元,购置专用车13部,机械除雪铲9套,扩大机械化作业规模。
  2010年1月2日,天津地区降下59年一遇的大暴雪。环卫公司及时启动清雪应急预案,按照先桥后路、先主干道后支路、先生活区后工业区的顺序进行洒卤清雪作业。落实中共天津市委、天津市政府关于奋战300天市容环境综合整治的要求,加大洒水作业及水洗作业力度,每天出动6部洒水车,对主干道进行洒水作业,出动4部洗路车对主要道路、重点路段进行水洗作业,确保开发区道路整洁干净。
  三、环境清整
  按照市容委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要求,调整完善垃圾清运工作,购置适宜的垃圾清运车辆,提升垃圾处理、清运工作水平。
  2001年,清运生活垃圾8.73万余立方米、工业垃圾2.72万余吨;处理粪便6700余吨;夏季消毒用药2吨;日消毒点(包括企事业单位)1000余个;日清掏、保洁、擦洗果皮箱326个;公厕维修、保洁6座;区内大环境卫生清整死角10处,清整面积2万平方米。购入双排车1部,东风翻斗车2部,垃圾后装车4部,加之原有全封闭式生活垃圾后装车15部、工业垃圾车包括单臂吊车10部,机械化作业水平大幅提升,形成生活垃圾采用全封闭式后装车,施工工地工业垃圾及装修垃圾采用单臂吊车,杂土及大件垃圾采用东风翻斗车3种方式为一体的垃圾清运模式。
  2002年,清运生活垃圾8.61万余立方米;大环境清整86次;突击解决洒漏带泥等污染136起。年内,开展卫生专项清整活动,收到预期之效。
  2003年,在“非典”流行时期,加强开发区内卫生消毒、垃圾清运等环卫工作,包括开发区内医院、医学观察所、无主空地的废弃物清运;应邀对外单位“非典”消毒服务;防“非典”用品销售;开发区无主垃圾义务清理。共清运垃圾2.05万余立方米(其中医院和医学观察所垃圾76立方米);清整56处无主空地、垃圾、临厕等,出动清整机械866车次,动用突击人力3600余人次;清理洒漏、带泥污染1200次;出动道路洒水消毒车318车次,喷洒消毒药水2550立方米。
  2004年7月21日,进入西区开展垃圾清运。
  2006年,开展大环境清整活动8次。夏季,对泰丰公园周围进行洒水作业;治理工地道路扬尘洒水作业150余次;对无主垃圾义务清整25次,清理量2530立方米。
  2007年,完成重大迎宾专项清整任务52次。开展大环境清整活动45次,清整面积1.73万平方米,义务清理无主垃圾2688立方米。
  2008年,对奥运火炬传递路线、达沃斯论坛主会场、服务区范围内、居住宾馆酒店周边的卫生保洁及垃圾收集、清理、清运工作实行定人、定点、定设备,垃圾随产出随清运。环卫公司成立领导检查组、质检部检查组、作业中心检查组,实行三级检查,层层把关,落实责任,对各项工作严格监督检查,确保有效落实。进行迎宾专项清整活动44次,开展大环境清整活动57次,清整面积5.2万平方米,义务清理无主垃圾3380立方米。
  2009年,落实天津市新一轮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动员大会精神,环卫公司成立环境综合整治活动领导小组,带领公司相关部门深入各个作业中心对一线员工进行培训,结合形势任务、作业标准、作业规范和安全作业等内容进行宣讲,确保环境综合整治活动收到预期效果。制定《开发区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安排》,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大干150天,有效清除区内卫生死角、无主垃圾。组织力量开展滨海新区核心城区市容环境综合整治活动,以优异成绩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作业中心配备8部五十铃双排车,每辆车配备作业人员5人,重点处理道路严重洒漏污染,配备高压洗路车,对污染路段进行水洗作业,保证道路作业质量。管委会投资近2000万元建设垃圾压缩站。清除无主垃圾4.5万立方米、卫生死角33处。
  2010年,以奋战300天新一轮市容环境综合整治为契机,精心组织,统筹安排,出动2700人次,清理卫生死角、无主垃圾35处,动用铲车62个台班、挖掘机9个台班,清理面积6.75万平方米,清理垃圾、杂草210车、1100立方米;清融积雪300余吨,道路污染洒水290余车,清理小广告6500平方米。创新环卫作业模式,深化日常环卫作业,加大道路清扫保洁力度,增加垃圾清运、果皮箱清掏、清洗次数,确保垃圾日产日清。投资448万元,购置专用车15部,提升机械化作业水平,完善人机结合方案,确保作业质量。做好开发区迎宾迎检工作,制定迎宾迎检作业预案,确定迎宾路线,增加作业人员密度和巡检电瓶车数量,安排公司管理人员3人4人为一组专车巡回,在迎检路线上捡拾杂物,确保道路沿线干净整洁。完成迎宾清整任务77次。日处理垃圾400吨的环保型垃圾压缩站试运行,改进垃圾清运方式。
  第四章 市政建设与管理
  2000年始,开发区启动“两桥”“八路”“四泵站”工程。2001—2010年,开发区市政建设呈规模大、速度快、质量高发展态势。开发区市政公司以先进的技术和工艺,完成第九大街桥、京山桥改造工程,洞庭路、黄海路(生活区段)、第二大街、第九大街、第十大街改造道路工程,第九大街、第四大街道路二期、泰丰公园周边道路、第十三大街道路二期等续建项目及泰达大街道路工程;建设北排终点泵站、新城区排水管道等排水工程、出口加工区泵站出水管线改造工程;完成学院区泵站、北排闸口泵站2项重点工程,第二大街西段改造、黄海路生活区道路、第五大街道路、黄海路工业区道路二期、出口加工区、新港四号路、海川街等多项道路改造工程。开发区西区市政建设迅猛发展,完成中南组团、能源区、南大街、环路E标等排水道路工程;完成中南组团雨污水泵站和东北组团雨水泵站修建。
  至2010年末,开发区累计形成道路430.87千米,路桥867.75万平方米,给水管网650.64千米,排水管网1147.83千米,污水处理能力11.45万吨/日,雨水总排放能力298.26立方米/秒,污水总排放能力24.47立方米/秒。养管桥梁62座;路灯2.08万盏;建成各类大中型雨、污水泵站20座,污水处理厂1座,防潮闸口2座。
  第一节 道路
  1985年,开发区建成洞庭路与第一大街,是开发区最早建成的纵横交错主干路。2000年始,土地开发速度加快,招商引资项目增加,城区道路建设相应加快,至2010年,共建成4条快速路、15条主干道、151条次干路与支路,形成以快速路、主干路为骨架,以次干路与支路为补充的开发区道路体系。
  一、快速路
  南海路位于滨海新区中环线上,贯穿南北,向北至北塘,过彩虹大桥通汉沽,向南与塘沽中央大道、三槐路相接,延伸过海河通往大港,是滨海新区一条南北干线。南海路开发区段南起新港四号路,北至第十三大街,规划三块板和一块板相结合结构。1994年开工建设,自新港四号路至第八大街,三块板结构,1996年延至第十一大街,1999年延至第十二大街,2002年延至海通街,2003年延至第十三大街,一块板结构。至2010年,建成道路长7.63千米,宽59.8米,双向6车道。
  第九大街西接塘沽外环线,东至东海路。1997年建成北半幅;1998年建成南半幅。长5.19千米,宽60.5米,为2×16米车行道,双向6车道,两块板结构。
  泰达大街原名京津塘高速公路进港连接线,西起京津塘高速公路142.5千米处,经开发区进保税区,东至天津港,全长5.46千米。始建于1990年,原路面宽28.5米。1997年,拓宽改建,道路全宽90米,路面结构为2×12.5米车行道,双向6车道,设1.5米宽中央分割带及两侧绿化带。
  集疏港公路始于京津高速公路主线收费站,穿越杨北公路,高架跨塘汉公路、森林公园、京山铁路、新北公路、洞庭路、黄海路、中央大道后落地,接海滨大道至疏港二线。全长12.8千米,系天津市重点工程、滨海新区10大重点新建项目之一。集疏港公路工程于2007年8月开工,2010年11月实现东、西主线双向通车。工程亮点之一是跨京山铁路转体桥,是天津市首次使用转体技术、华北地区最大的转体桥;亮点之二是天津集疏港公路二三线互通立交桥,是天津市最大的单体桥梁——东达东疆保税港区、西接京津高速、南通大港、北连汉沽。
  二、主干路
  洞庭路南起新港四号路,北至学院区北环路,全长7.74千米,宽56.8米,双向4车道,三块板结构。1985年,新港四号路至第五大街路段建成。1990—1993年,第五大街至洞庭三街路段建成。1994—1996年,洞庭三街至第十一大街路段建成。1996年,洞庭路第十一大街至第十二大街路段机动车道建成。2000年,至第十一大街路段非机动车道建成。2003年建成至学院区北环路。2006年,全线车行道改造。2012年,建设北延段至集疏港公路。
  黄海路贯穿开发区的南北主干道,全长7.9千米。新港四号路至第十一大街路段长5.05千米,宽50.6米,双向6车道,三块板结构。1988年,第四大街至第五大街路段建成。1990年,第二大街至第四大街路段建成。1991年,新港四号路至第二大街和第五大街至第八大街路段建成。2000年,第十大街至第十一大街路段建成。2003年,第十一大街至学院区北环路路段建成。
  北海路南起新港四号路,北至第九大街,全长4.49千米,宽54.5米,双向8车道,两块板结构。1997年,泰达大街至第五大街路段建成。2000年,第八大街至第九大街路段建成。2001年,第五大街至第八大街路段建成。2002年6月,第二大街至泰达大街路段建成。2005年6月,第一大街至第二大街路段建成。2011年9月,新港四号路至第一大街路段建成。
  第一大街分为两段,分布在华纳高尔夫球场两侧,西段西起建材路,东至中航东路;东段西起南海路,东至新城东路。全长2.82千米,宽30米,一块板结构。1987年8月,晓园西路至黄海路路段建成。2000年5月,完成建材路至洞庭路路段道路改造。2001年11月,新城路至北海路路段建成。2009年8月,北海路至太湖西路路段建成。
  第二大街横贯东西,西起洞庭路,东至东海路以西,全长4.46千米,宽47.6米,双向6车道。1991—1994年,洞庭路至南海路路段建成,三块板结构。1997年,南海路至北海路路段建成,一块板结构,路宽27米。2002年8月,北海路至东海路西路段建成,一块板结构,路宽27米。
  第三大街西起洞庭路,东至盛达街。全长4.55千米,宽40.7米,双向4车道,一块板结构。1992年,洞庭路至黄海路路段建成。1994年5月,腾飞路至南海路路段建成。1999年,完成捷达路至南海路路段大修。1996年10月,南海路至北海路路段建成。2000年,完成新城西路至广场东路路段大修。2002年,北海路至太湖路路段建成。2009年6月,完成南海路至巢湖路路段人行道改造。
  第四大街西起渤海路,东至时尚西路。全长4.11千米,宽30米,双向4车道,一块板结构。1985年2月,渤海路至黄海路路段建成。1995年11月,南海路至泰华路路段建成。1995年12月,黄海路至南海路路段建成。1996年9月,泰华路至北海路路段建成。
  第五大街西起铁路,东至东海路,全长5.64千米,宽40.2米,双向4车道,三块板结构。1986—1987年,渤海路至黄海路路段建成。1989年,渤海路至京山铁路的西延线建成。1992年,黄海路至南海路路段建成。1994—1996年,南海路至北海路路段建成。1996年,第五大街慢车道建成。是年,对机动车道路进行翻修。2003年,北海路至东海路31米宽车行道建成。
  第六大街西起渤海路,东至北海路,全长7.53千米,宽20米,双向4车道,三块板结构。1985年2月,洞庭路至黄海路路段12米宽机动车道建成。1993年6月,黄海路至南海路路段12米宽机动车道建成。1994年11月,南海路至泰丰路路段14米宽机动车道建成。1995年6月,泰丰路至北海路路段14米宽机动车道建成。
  第七大街西起渤海路,东至轻轨终点站,全长5.07千米,宽60米,双向6车道,两块板结构。1986年,渤海路至南海路路段建成,四块板结构。1996年10月,南海路至北海路路段建成,两块板结构。2003年12月,北海路至轻轨终点站路段建成,两块板结构。
  第八大街西起洞庭路,东至东海路,全长8.09千米,宽19.7米,双向4车道,一块板结构。1994年7月,黄海路至南海路路段12米宽机动车道建成。1994年11月,天门路至黄海路路段7米宽机动车道建成。1995年6月,南海路至泰华路路段排水管道建成。1997年7月,泰华路至东海路路段道路建成。2000年8月,洞庭路至天门路路段7米宽机动车道建成。
  第十大街西起渤海路,东至泰丰路,全长5.75千米,宽30.2米,双向4车道,一块板结构。1995年10月,渤海路至黄海路路段建成。1996年10月,黄海路至南海路路段建成。2002年,泰华路至泰丰路路段建成。2009年6月,完成洞庭路至南海路路段改造工程。2011年11月,南海路至泰华路路段建成。
  第十一大街西起渤海路,东至东海路,全长8.25千米,宽30.1米,双向4车道,一块板结构。1996年6月,渤海路至洞庭路路段18.1米宽机动车道建成。2000年10月,洞庭路至南海路路段15米宽机动车道建成。2002年11月,泰华路至泰丰路路段15米宽机动车道建成。2003年9月,南海路至泰华路、泰丰路至东海路路段15米宽机动车道建成。
  第十二大街西起洞庭路,东至东海路西侧,全长4.21千米,宽17米。2004年1月,洞庭路至南海路路段15米宽机动车道建成。2004年5月,南海路至泰华路路段15米宽机动车道建成。2004年11月,泰华路至东海路路段15米宽机动车道建成。
  第十三大街西起学院区北环路,东至东海路,全长4.91千米,宽40米,双向6车道,两块板结构。2001年6月,泰丰路至卡口路段建成。2001年11月,泰丰路至东海路临时路段建成。2003年12月,学院区北环路至黄海路路段建成。2004年8月,南海路至泰丰路路段建成。2004年11月,黄海路至南海路路段建成。2009年9月,完成新北公路至东海路路段道路改造,增加车行道1.77万平方米。
  三、次干路与支路
  次干路辅助主干路,承担区域内较集中的交通量;支路承担区内分散的交通量。至2010年,开发区有次干路17条,总长61.64千米;支路152条,总长89.14千米。
  第二节 桥梁
  一、立交桥
  镇海桥坐落于开发区洞庭路第三大街与第四大街之间,跨越京津塘高速公路连接线。1992年开工,是年12月6日竣工。主桥全长475米,宽17.5米,面积7388.2平方米,投资1754万元。是开发区首座立交桥。2005年完成改建,更名为镇海桥地道。
  滨海大桥坐落于开发区津塘高速公路延长线,分上、下双行线。全长3440米,双线高架桥,道路各宽12米,总投资1.47亿元,长度为当时天津市高架立交桥之最。1994年4月10日始建,9月18日竣工,10月18日正式通车,被评为天津市优质工程。1995年,被评为铁道部优质样板工程和全国用户满意工程。
  京山铁路桥坐落于京津塘高速公路连接线,跨越京山铁路,为改建工程。1996年11月28日开工,1997年8月1日建成,总投资3750万元。主桥长600米,将原桥作为机动车专用道,两侧各加宽5米,成为南北两座完全对称的非机动车桥。该桥兴建,旨在解决京津塘高速公路连接线跨越京山铁路立交桥时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行问题,以提高机动车运行速度。与建成的开发区西区入口绿化及广告设施等工程相配套,美化开发区整体环境。
  北海路桥坐落于北海路与泰达大街交口。2003年12月竣工。该桥分为A线与B线,总长1140.18米,宽9米,总面积1.05万平方米。工程总投资6649.07万元。桥下地道下穿泰达大街,总长423.7米,面积1.04万平方米。
  第五大街桥坐落于第五大街,横跨铁西路、京山铁路、铁路专用线、渤海路。2002年9月建成,全长892.4米,宽30.5米,总面积1.90万平方米,总投资5060万元。
  兴港桥坐落于津塘公路与新港四号路,横跨吉林路、抗震路、中心北路、福建路、铁西路、京山铁路、建材路、洞庭路。2004年完成改建,桥梁全长2844米,宽31.1米,总面积7.88万平方米。
  第九大街跨京山线铁路桥坐落于第九大街西延线,属于城市快速路。2004年6月建成,是连接东西区的重要枢纽之一。桥梁全长4131.66米,分为南北两幅,两幅均宽13.5米,匝道长504.66米,分为南北两幅,两幅均宽8.5米,桥梁面积13.01万平方米。
  中心庄路——京津塘高速公路分离式立交桥坐落于中心庄路。2004年12月建成,属城市主干道,桥梁全长830米,宽18+18米,桥梁面积3.90万平方米。桥下中心庄路地道净空高度5.3米,全长273米,宽38.6米,面积1.05万平方米。
  二、人行天桥
  南海路人行天桥坐落于南海路与第三大街交口,横跨南海路与第三大街,2003年6月建成,全长221米,总面积686平方米。
  泰达大街人行天桥坐落于泰达大街,横跨泰达大街,2006年9月建成,全长92.5米,总面积770平方米。
  北海路人行天桥坐落于北海路,横跨北海路,2008年1月建成,全长73米,总面积650平方米。
  第三节 排水管网与泵站
  一、排水管网
  2001—2010年,开发区东区铺设下水管道297.28千米,其中雨水管124.37千米,污水管153.38千米,压力管道19.53千米。有收水井4677座,检查井5320座。西区有排水管道270千米,其中雨水管167千米、污水管103千米。有收水井4583座、检查井5301座。
  东区排水管网系统
  二期系统雨、污水干管分别为67.24千米、115.47千米;压力管和支管分别为7.84千米、72.33千米;雨、污水排泄能力分别为每秒26.72立方米、4.752立方米。
  海晶西系统雨、污水干管分别为16.61千米、12.80千米;雨、污水排泄能力分别为每秒13.1立方米、0.917立方米。
  海晶东系统雨、污水干管分别为20.18千米、15.72千米;雨、污水排泄能力分别为每秒3.94立方米、0.8立方米。
  泰丰系统雨水干管31.32千米;排泄能力为每秒15立方米。
  西区排水管网组团系统
  东北组团系统雨水排泄能力为每秒16.5立方米。
  中北组团系统雨、污水排泄能力分别为每秒21立方米、0.626立方米,地道雨水排泄能力为每秒1.474立方米。
  中南组团系统雨、污水排泄能力分别为每秒17.04立方米、1.52立方米。
  中南西组团系统雨、污水干管分别为118.147千米、91.619千米,雨、污水排泄能力分别为每秒23立方米、1.06立方米。
  二、排水明渠
  北排明渠,自第十二大街至入海口防潮闸,全长2.1千米,渠底宽14米,渠上口宽34米。流量为每秒18.37立方米,入海口配有2×2米闸门4个。
  东排明渠,自东海路雨水终点泵站穿越东海路至东面入海口,全长1.25千米,渠底宽24米,渠上口宽48米。流量为每秒27.56立方米,入海口配有2×2米闸门6个。
  西区排沥渠,自火箭产业化基地西边界起至春华路,长4.5千米,宽30米;自港城大道起至中心庄路2号桥,长4.6千米,宽30米;自南大街地道起至中心庄路,长4.1千米,宽20米。
  西区景观渠,自港城大道起至新环南街,长3.5千米,宽10米;自中心庄路起至春华路,长1.9千米,宽10米;自港城大道起至湿地泵站,长0.8千米,宽10米;自环泰北街起至环泰南街,长4千米,宽10米;自中心庄路起至春华路,长3.1千米,宽10米。
  三、排水泵站
  二期雨污水泵站位于南海路与第八大街交口处,由雨水泵房、污水泵房、35千伏变配电站、综合楼及机修车间组成。1994年4月25日开工,1995年8月30日竣工,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总投资1.04亿元,收水区域面积20余平方千米,是开发区排水系统的重要枢纽泵站。设计总排放能力为每秒31.47立方米。其中,雨水泵房安装8台长沙水泵厂60LKXE—15立式斜流泵,雨水排放能力每秒26.72立方米,扬程14.6米。污水泵房安装6台进口CP3501—765—1030飞力潜水泵,扬程10.3米,污水排放能力每秒4.75立方米。
  东海路雨水终点泵站位于第八大街东端与东海路交口处,由雨水泵房、35千伏变配电站及绿化场院组成,为开发区终点排雨水泵站。1996年7月10日开工,1997年6月15日竣工,总投资6360万元,占地面积8366平方米。雨水泵房设有10台江西鹰潭泵业1200HLB—12A立式混流泵,扬程10米,总排水能力每秒32.75立方米。
  泰丰雨污水泵站位于开发区第八大街与北海路交口处,由雨水泵房、污水泵房(2003年续建)、35千伏变配电站、庭院绿地组成,占地面积6119.9平方米。1996年8月开工,1997年6月15日竣工,总投资3700万元。雨水收水面积5.49平方千米,污水收水面积3.89平方千米。雨水泵房设有6台上海凯士比900HLXBI2.5—13立式混流泵,单机流量每秒2.5立方米,扬程19米,是区内扬程最大的水泵,雨水总排放能力每秒15立方米。污水泵房设有4台潜水泵,单机流量每秒0.34立方米,扬程10米,污水总排放能力每秒1.36立方米。
  工业区泵站位于第五大街与百和路交口处,1985年11月开工,1987年6月竣工,总投资613.52万元,占地面积5360平方米。雨水排水能力每秒8.6立方米,雨水收水面积3.29平方千米;污水排水能力每秒0.867立方米,污水收水面积3.37平方千米。安装4台雨水泵,其中2台上海凯士比36ZLB—85型立式轴流泵,单机流量每秒2.6立方米,扬程7.4米;2台上海凯士比28ZLB—85型立式轴流泵,单机流量每秒1.7立方米,扬程8米。安装4台污水泵,为无锡锡泵300HWG—8A型卧式离心泵,单机流量每秒0.217立方米,扬程7米。
  生活区泵站位于鲲鹏街与腾飞路交口处,1992年3月开工,1994年5月竣工,总投资1488.21万元,占地面积5256平方米,雨水排水能力每秒8.9立方米,雨水收水面积2.4平方千米;污水排水能力每秒1.85立方米,污水收水面积2.35平方千米。安装4台雨水泵,为上海水泵厂900HLB—16型立式混流泵,单机流量每秒2.225立方米,扬程16米。安装5台污水泵,其中3台无锡锡泵300HWG—8A型卧式离心泵,单机流量每秒0.217立方米,扬程7米;2台无锡水泵厂20ZLB—70型立式轴流泵,单机流量每秒0.6立方米,扬程6.3米。
  金融西泵站位于南海路与泰达大街交口处。1996年1月开工,1996年10月竣工,总投资800万元,占地面积2178.6平方米。污水收水面积3.26平方千米,总排放能力每秒1.722立方米。设有6台污水泵,为瑞典飞力CP3300LT—804型潜水泵,单机流量每秒0.287立方米,扬程6.8米。
  海晶西泵站位于洞庭路与第十二大街交口处。1997年8月27日开工,1998年6月14日竣工,总投资2873万元,占地面积4500平方米。雨水收水面积2.49平方千米,污水收水面积2.66平方千米。有4台雨水泵,为江西鹰潭泵业1200HLB—12A型立式混流泵,单机流量每秒3.275立方米,扬程10米,总排水能力每秒13.1立方米;有3台污水泵,为艾博斯AFP3071ME450/6—51型潜水泵,单机流量每秒0.306立方米,扬程10米,总排水能力每秒0.917立方米。
  北排泵站位于泰康路与环路交口东侧。2008年建成,占地面积7132平方米。收水面积3.42平方千米,是开发区全区污水排放总出口和北部区域雨水排放出口,设计总流量每秒25.34立方米。共安装10台潜水泵,其中6台德国凯士比AMACAN PA4 1200—870/38010 UAG3进口潜水混流泵,单泵设计流量每秒3.53立方米,扬程7米;2台泰丰QH3996—6—110污水潜水泵,单泵设计流量每秒1.11立方米,扬程6米;2台亚太500QW3500—7—110污水潜水泵,单泵设计流量每秒0.972立方米,扬程7米。
  第五大街雨水泵站位于第五大街与东海路交口处,由雨水泵房、10千伏变配电站、绿地庭院等组成。2004年建成,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收水面积4.52平方千米,雨水总排放能力每秒15立方米。有雨水泵6台,其中4台德国凯士比AMACAN PA4 1200—870/380 10 UAG3型潜水轴流泵,单机流量每秒2.5立方米,扬程10.5米,装机容量380千瓦;2台泰丰泵业QH3996—6—110型潜水轴流泵,单机流量每秒2.5立方米,扬程10.5米。
  东污西雨泵站位于盛达街与北海路交口处,由雨水泵房、污水泵房、10千伏变配电站、绿地庭院等组成。2001年建成,占地面积8300平方米。雨水收水面积3.55平方千米,污水收水面积2.26平方千米。有5台雨水泵,为上海凯士比SEZ900—715/580型立式混流泵,雨水设计总流量每秒10.279立方米,单机流量每秒2.056立方米,扬程10.9米;有3台污水泵,为艾博斯AFP3071ME300/6—43型潜水泵,污水设计总流量每秒0.789立方米,单机流量每秒0.263立方米,扬程8米。
  第十一大街泵站位于十一大街与东海路交口处,由雨水泵房、10千伏变配电站、绿地庭院等组成。2004年建成,占地面积2350平方米。雨水收水面积4.23平方千米,设计总流量每秒8.86立方米。有5台雨水泵,其中2台泰丰泵业QH6550—11—280型潜水轴流泵,单机流量每秒1.82立方米,扬程11米;2台泰丰泵业QZ6120—10.3—250型潜水轴流泵,单机流量每秒1.7立方米,扬程10.3米;1台德国凯士比AMACANS1000—655/2808UAG3型潜水轴流泵,单机流量每秒1.82立方米,扬程11米。
  第十二大街泵站位于第十二大街与泰丰路交口处,由污水泵房、10千伏变配电站、绿地庭院等组成。2004年建成,占地面积1020平方米。雨水收水面积2.70平方千米,设计总流量每秒0.56立方米。有4台污水泵,为泰丰泵业250WQB504—5—15型潜水泵,单机流量每秒0.14立方米,扬程5米。
  学院区泵站位于东海路和黄海路交口处,由雨水泵房、10千伏变配电站、绿地庭院等组成。2007年建成,占地面积3587平方米。雨水收水面积4.72平方千米,设计总流量每秒10.2立方米。有6台雨水泵,为长沙耐普泵业900LK10.3型立式斜流泵,单机流量每秒1.7立方米,扬程10.3米。
  北海路地道泵站位于北海路地道西南角,2004年建成,设计总流量每秒0.333立方米。有2台水泵,为亚泰泵业250QW600—10—30型潜水泵,单机流量每秒0.167立方米,扬程10米。
  镇海桥地道泵站位于泰达大街与洞庭路交口东南角,2007年建成,设计总流量每秒0.539立方米。有2台水泵,为ITT飞力CP3300LT/37KW型潜水泵,单机流量每秒0.269立方米,扬程10.0米。
  南海路地道泵站位于南海路地道东南角,2009年建成,设计总流量每秒0.917立方米。有3台水泵,为ITT飞力NP 3202 LT CODE 610型潜水泵,单机流量每秒0.306立方米,扬程10米。
  学院区污水外排泵站位于集疏港公路以南、园区北路以北、黄海路以西500米处绿化带内,由污水泵房、10千伏变配电站、绿地庭院等组成。2011年9月建成,占地面积2052平方米。有8台飞力潜水泵,型号为NP3301LT620,单泵设计流量每秒0.415立方米,扬程10.2米。设计总流量每秒2.49立方米。
  西区中南组团雨污水泵站位于开发区西区中心庄路与南大街交口处以南,由雨水泵房、污水泵房、10千伏变配电站、绿化场院组成。2006年末开工,2007年12月竣工。是雨污合建的大型市政泵站,占地面积3081平方米,总收水面积27.1平方千米,其中雨水收水面积5.3平方千米,污水收水面积21.8平方千米。雨水泵房有6台HL3650C—6可抽芯式混流泵,总流量每秒17立方米;污水泵房有4台400QW—1500—10—45潜水排污泵,总流量每秒1.5立方米。配套设备有:固定和移动式格栅机2台,3吨、10吨单梁悬挂式起重机2台,离子除臭设备1台。所有进出水阀门可实现远程操控。
  西区东北组团雨水泵站位于开发区西区新业九街与春华路交口东北处,由雨水泵房、10千伏变配电站、综合办公楼及绿化场院组成。2006年3月18日开工,2007年9月14日竣工。占地面积4261.84平方米,总收水面积8平方千米。雨水泵房有8台HL2850C—4立式轴流泵,总流量每秒16.5立方米,配套设备有10吨单梁悬挂式起重机1台、格栅机1台。所有进出水阀门均实现远程操控。
  西区中北组团雨污水泵站位于夏青路以西、北大街以北市政用地内,为集雨水、地道雨水、污水三种功能的三合一泵站,担负整个西区排水、防汛调度指挥中心的任务。2009年6月20日开工,2011年1月14日竣工。占地面积7044.86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714.8平方米,建构筑物用地面积2622.9平方米。雨水泵站采用10千伏配电系统,用8台560千瓦雨水立式混流泵,单机流量每秒2.625立方米,总流量每秒21立方米;地道雨水泵站采用大型潜水离心泵2台,单机流量每秒0.737立方米,总流量每秒1.474立方米;污水泵站采用2台N型潜水泵,单机流量每秒0.313立方米,总流量每秒0.636立方米;配套设备有格栅机5台,雨水泵房10吨天车1台,地道雨水泵房5吨天车1台,污水泵房2吨天车1台。
  西区中南组团西部雨污水泵站位于中南组团南大街与泰嘉路交口处,是雨污合建的大型市政泵站。2009年5月20日开工,2010年12月28日竣工,占地面积74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918.9平方米,收水面积4平方千米。雨水泵站采用8台365千瓦进口潜水混流泵,单机流量每秒2.875立方米,总流量每秒23立方米;污水泵站采用2台污水潜水泵,单机流量每秒0.53立方米,总流量每秒1.06立方米;配套设备有格栅机4台、雨水泵房8吨天车1台、污水泵房2吨天车1台。实现远程调度中心的无线数据传输。
  第四节 路灯
  一、机构
  2001年,区路灯管理所隶属区建设发展局管理。2005年8月,隶属开发区公用事业局管理。路灯管理所负责开发区东区的道路照明及夜景景观照明建设、运行和维护等管理,并对开发区西区、南港工业区等各功能区的路灯及夜景景观实行行业管理。
  二、路灯建设与管理
  2001年,开发区道路照明建设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全区有路灯6675盏、灯杆5111基、箱式变电站54座,形成覆盖开发区的照明体系。建成并维护泰达学院、翠亨广场、翠亨高层、康翠园、百旗广场、镇海桥、邓小平题词纪念碑、第三大街灯管隧道等夜景灯光景点。
  2002年,实施以灯光夜景为主的城市景观工程,完成以滨海大桥为主的20余项夜景灯光工程,基本完成三线(黄海路、第二大街、泰达大街)、三景观(镇海大桥和京山桥、恬园绿地、滨海大桥)的灯光建设,包括黄海路地埋灯绿化景观照明,第一、第二大街景观和照明改造、滨海大桥夜景亮化照明、恬园夜景和恬园小路夜景亮化、博美园夜景亮化等工程。
  2003年,按照《开发区灯光夜景规划》,继续落实第三大街、第二大街、黄海路的灯光夜景工程,并着力重要交通道口的灯光布设。对即将建设和建成的大型公建,加大前期灯光设计和实施力度。以第三大街标识系统为标准,建设泰达大街、第二大街、第一大街、黄海路、洞庭路、南海路的功能标识。是年9月,经充分论证,开发区路灯管理所建立监控管理系统。系统由GPS卫星数据接收系统、NOTER网卫星通讯平台、数字微波视频传输/控制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多媒体背投屏幕电视墙、前置后备冗余工作站、GSM(SMS)短信报警系统、电话语音自动查询系统、载波方式节能点控系统组成。
  2004年,完成泰达大街、泰丰公园、气象预警中心、金帆酒店等重点节点及生活区节日的夜景照明工程。2009年,推动黄海路沿线建筑夜景灯光提升改造,对金帆酒店、泰丰公园、海关大楼、投资服务中心、图书馆、百米绿化带等建筑节点原有灯光进行提升。
  2010年,开发区有路灯2万余盏,箱式变电站100余座。建有夜景景观设施70余处,形成比较完整的夜景景观系统,即以开发区管委会周边为重点,第二、三大街,南海路、黄海路为辅的两横两纵夜景景观照明系统。
  开发区夜景景观设施采取三级管理模式。所有夜景景观设施开启时间与路灯开启时间同步,关闭时间为23时至24时。遇特殊情况整夜亮灯,控制指令由路灯所路灯与夜景中央控制室发出。
  开发区夜景景观三级类别分别为:
  一级夜景景观系管委会周边及两横两纵上的重要节点,包括第二大街上的五洲擎天、四海同心景观等,全年亮灯,部分景观设施整夜亮灯。
  二级夜景景观除一级夜景景观外的全部夜景景观,包括第二大街树挂灯、第三大街灯光隧道等,为重大节日和重大活动开启。
  三级夜景景观主要为配合重大节日(“五一”“十一”及春节等)和重大活动制作的夜景景观灯光小品。
  第五节 市政管理
  一、市政设施管理规章编制
  2006—2008年,制定《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公共设施养护管理考评细则》《天津开发区市政设施建设交接管理办法》《天津开发区绿化设施建设交接管理办法》《天津开发区公共照明设施建设交接管理办法》,落实养护管理任务,规范市政、绿化、公共照明等设施建设工程交接管理,明确市政、绿化、道路照明等设施建设单位、养管单位、管理单位的责任、权利和义务。编制年度市政类大修计划,经管委会批准后下发给各专业管理单位。
  2009年7月,编制《开发区绿化设施养护管理技术标准》《开发区照明设施养护技术标准》《开发区道路掘路管理办法》《开发区绿化砍伐迁移管理办法》《开发区照明设施建设交接管理办法》等制度。编制《开发区市政设施维护作业文明施工手册》,对施工单位提出文明施工要求,并跟踪监督。是年8月,编制《开发区公用事业系统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并要求企业继续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公用事业安全管理。
  2010年,制定《天津开发区市政(道路、桥梁、排水、泵站设备)设施养护技术规范》《天津开发区公共照明设施养护技术规范》《天津开发区绿化设施养护技术规范》《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市政公用设施资产管理办法》,加强市政公用设施资产管理,维护市政公用设施实物与资产统一完整,明确各部门职责权利、设施转固、后期管理相关事宜;制定《天津开发区泰丰公园管理规定》《天津开发区基础设施养护维修文明施工手册》《关于加强城市道路施工现场管理的意见》等,落实三级管理体系中相关规章制度,监督、指导具体设施管理。
  二、市政设施养护管理
  2001年,市政公司成立道路抢险队伍,专门处理道路突发状况。
  2003年,按城市不同道路等级情况,根据不同结构的道路设计,在生活区道路路口铺设石材路面作为备用沟槽,减少破路施工对道路的破坏。是年,贯彻落实防汛责任制,成立防汛领导小组和排水调度中心。
  2005年始,推进市政专业、绿化专业设施日常养护计划管理规范化,逐步建立年度、月度计划报审程序和监督管理制度。按照管委会年度基建计划,组织实施多项设施大修技改更新项目,逐年对开发区所有桥梁进行检测。
  2006年,依照《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公共设施养护管理考评细则》要求,对东区、西区养护管理公司管理工作和公共设施养护质量进行考评。是年,尝试引入竞争机制,推进养管市场化。将西区公共照明设施委托“西区电力”养护管理。完成学院区30万平方米绿地养护作业招标。全年养护道路557万平方米,桥梁41万平方米,泵站17座,绿化494万平方米,路灯1.52万盏,排水771千米。
  2008年,通过快速反应机制及时处置道路整修突发事件。配合道路环境整治,提升设施病害处置效率,保证多项迎检任务完成。是年,编制年度市政类大修计划,经管委会批准后下发,并要求各专业管理单位编制项目实施组织方案,落实管理机构和人员。加强建设项目监管,要求专业公司每月上报工程月报,定期召开项目进度通报会,及时掌握项目进度。按照管委会要求,查验西区市政、绿化、路灯等设施,并纳入养护管理范围,理顺运营养护关系。组建相对固定的市政绿化设施管理专家组,负责对绿化、市政专业养管情况考评和设施大修的施工管理,并参与对相关设施建设的管理。将设施考评定期检查改为日常检查,增加设施考评的随机性,掌握设施的实际运行状况。对西区绿化和市政道路、桥梁实行3层次养护管理体制,进行市场化招标。是年,养护道路710万平方米,桥梁41座、47万平方米,泵站27座,路灯1.91万盏,排水960千米,绿化863万平方米。
  2009年,修订防汛防潮预案,增设3个防汛副主任单位,明确各单位责任。按照防汛防潮防台风预案要求,提早准备,将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加强对现有设备、设施保养,提高设备运行可靠性和效率。开展员工技术水平培训及考核,强化相关人员专业水平,提高运行操作质量。利用泵站智能化调度平台,提升区内排水运行及防汛效果,完成排水调度指挥信息化系统,建成信息采集、防汛通讯、计算机网络、气象会商、重点部位视频信号系统一体化监控管理平台,为排水防汛提供全方位有效保障。细化调度系统,加大科学运行力度,调配各泵站运行顺序,尽量由终点泵站多排水,减少接力流量;继续实施避峰排水措施,坚持在用电谷底或平峰时开泵,降低电费单价。
  是年,完善公用事业监管,公用事业局与市政、绿化等专业管理单位签订专业管理合同,并与通过市场化招标确定的作业单位签订合同,规范行政管理单位、专业管理单位、养护单位的责权利关系,形成3层次监管体系。加强对大修项目全过程监管,根据2009年政府投资类基本项目计划,完成大修项目立项,组织项目招标。专业管理单位编制大修项目实施组织方案,定期召开项目建设例会,了解项目进度;安排专家跟踪项目建设进程,及时处理项目建设中的问题,强化对项目建设和专业管理单位的监管。管理向前延伸,市政管理部门参与建发局组织的市政类新建项目的前期方案论证,包括“西区东旭路立交桥”“津秦客运专线第九大街桥”“京山货运渤海路铁路”等项目。参与新建项目关键环节的验收、检查。做好环境综合整治,安排3期市政类道路、绿化等环境整治项目的立项、招标、维修改造。配合全市交通车辆超载、超限治理,完成对全区43座桥梁的安全检查,并提出安全隐患维修方案。对东区、西区市政、绿化设施的养护情况进行3次综合考评,全面掌握相关设施的维护情况。扩大养护范围,将保税生活区和南海路中央大道地道、集疏港一期桥梁、路灯等设施纳入养护管理范围。
  2010年,实施TL2000道路养护实验取得成效。开发区桥梁养护与管理实行三级桥梁检查制度。对区内主要桥梁和道路,采取禁货措施,设置限高禁货设施17处,安装限载、限速标牌100余面,采取定点、定片、定岗、定责24小时全天候巡查监控。引入应急指挥系统,将区内400余个道路交口摄像头的实时影像接入系统,减少重载车对桥梁和道路的损坏。
  是年,按照《天津开发区公共市政设施资产管理办法》要求,建立资产管理软件平台,将东区、西区、三小区市政类设施的原始建设数据、历史维修改造记录、年度评估情况等基础资料全部录入软件平台,建立对设施动态管理的监管体系。经多次综合考评,全面掌握相关设施的维护情况和实际状况,并实行考评与费用挂钩机制。
  三、补贴养管及运行经费测算
  2005年,按照“三公开”方案要求,定期审核拨付水、电、气、热、公交、污水处理、绿化、市政等公司当年补贴。对财政出资建设、养管的公共绿地采取实地测量方式逐一普查,进行数据复核汇总。进行市政设备、道路桥梁、排水管网及泵站等设施的资产实物量和运行状况普查。收集天津市及行业内的养护管理标准及技术规程,确定养护管理质量要求。推进市政、绿化养护费用标准编制,分析、比较现行养护成本及周边区域养护成本,为核定2006年养护费用提供依据。
  2006年,核算运营和养管补贴,提出2006年开发区公用事业产品及服务的补贴费用、养管费用和运行费用测算方案。建立公用事业新项目长效运营补贴机制,并运用于西区公交线、新水源和海水淡化等项目,改变公用事业企业长期依赖政府补贴、缺乏内在发展动力的局面。推进公用事业市场化进程,参照社会平均成本,提出水、电、气、热、公交及新水源的标准成本模型。加强有效监管,推进污水处理特许经营,以特许经营协议形式明确政府和企业的权利和义务。建立污水处理及泵站业务、电镀废水处理业务和净水厂污泥处置业务服务费计算模型,完成《污水处理厂特许委托经营协议》的制订。
  2007年,按照管委会部署,对市政、绿化、公交、轻轨、新交通、污水处理等专业运行维护费用进行测算。2008年,完善补贴核算模型,核定当年运营、养管补贴。根据物价变动等因素,完善可动态调整的成本核算体系。
  2008—2010年,按照成本核算体系核定东区、西区、三小区的水、电、气、热、市政、绿化、路灯、污水处理、再生水、公交、新交通和轻轨专业的运营补贴和养管费用。
  第五章 公用事业
  开发区公用事业在区域开发拓展中不断完善。2001年,水、电、气、热等能源供应分属各专业公司运营。成立于2005年的公用事业局,以“抢控源头资源,确保区域能源供应”为目标,扎实推进能源规划、建设计划、运营管理等各项工作。组织编制开发区东区、西区、三小区和服务外包基地能源规划。推动完成岳龙水源、北疆电厂淡化海水入区,西区污水处理厂通水,燃气南北环线、西部220千伏站110电源切入、热力“五网三节点”改造、国华热电厂扩建等多项工程。至2010年末,各能源管网建设扩至全区域,实现水、电、燃气环网供应,热力系统联网运行,能源供应安全度显著提升。大力促进节能降耗,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区,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机构与管理
  一、机构
  2005年7月30日,根据《天津开发区投融资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成立天津开发区公用事业局,为管委会行政序列,下设市政、能源、综合3个科室。其主要职能为:对开发区路桥、管网、平整土地、路灯、绿化、污水处理等市政设施和水、电、气、热、公共交通等公用事业行使执法管理;参与开发区市政设施项目计划、立项、招标、养管维护标准和费用定额制定,监管养护维护合同的履行;动态掌握公用产品供求状况,负责提出源头和厂站建设计划,并负责计划执行和管理;监管区内公用产品运行,建立动态成本库、价格库、补贴库,按照逐步靠近社会平均成本水平的原则,提出每年补贴标准和核定补贴计划。
  根据《天津开发区管委会现有机构总体调整设计方案》《天津开发区管委会部分机构调整实施方案》要求,2007年8月23日,开发区编委会批复开发区公用事业局加挂天津开发区节能办公室牌子,增设节能促进科,负责编制区域节能规划、计划,提出区域节能政策,依法开展区域节能审计和节能监督检查工作,开展节能专项资金审核等。
  二、管理
  2005年,公用事业局通过调研,了解水、电、气、热等能源公司和市政、绿化、污水处理、公交等企业在管理体制、人员、设备、保障能力及在投融资改革后遇到的问题等,撰写《关于对开发区市政、绿化及水电气热等企业的调研报告》,简要介绍各公司概况、财务状况和资产关系,指出在推进和落实投融资体制改革及“三公开”方案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提出政策建议。制订《公用事业局制度汇编》,包括党务、政务、后勤服务等30余项内部管理制度和办法,促进内部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和系统化。
  2006年,继续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探索公用事业监管新模式,尝试基础设施建设和养管工作新机制,推进能源源头项目建设。建立规范的市政、绿化设施建设、养护管理体制。推行代建制,加强对项目建设过程的监管,明确政企间的契约关系,保证管委会对投资的有效监管。在政府投资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中实施代建制,项目建设委托泰达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组织实施;公用事业局代表管委会对代建单位和项目实施的全过程进行监管。监管计划、立项、招标、合同、资金、变更及结算、验收等环节;在不同阶段与计划、建设、财政、审计等部门实行有针对性的配合,对项目资金的使用、投资规模、设计标准和建设程序等进行联合审查、监督。出台《天津开发区政府投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造价管理细则》《天津开发区政府投资基础设施项目验收管理细则》,为建设监管提供相关制度支持;启动编制“十一五”项目规划及项目建设标准。推行“计划、标准、费用”相对应,目标明确、费用公开的养管体系。加强公用事业运行安全管理。制定安全运行监管计划,协助泰达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完善公用事业安全的内控制度;按照季节对能源需求的变化,督促企业完善本单位应急预案和安全生产紧急情况应对预案,顺利度过用能高峰;与相关部门共同对威胁区域安全的危险源点进行排查,组织电力专项治理,保证企业安全生产运行。
  2007年,加强公用事业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继续推行代建制,实行代建管理。加强对公用事业企业运营、安全、资金使用的管理。深化区域公用事业投融资体制改革。完善补贴核算模型。开展污水处理委托经营,为深化公用事业投融资体制改革进行有益尝试。建立公用事业制度体系。制定《天津开发区公用事业监管暂行办法》,修订区域水、电、气、热管理办法和市政、绿化相关制度和标准。
  2008年,贯彻落实公用事业管理制度体系。颁布《天津开发区公用事业监管暂行办法》。修订水、电、气、热管理办法。制定城市道路管线管理办法。加强公用事业安全管理。组织各公用企业编制应急预案,提高应急响应能力及效率。对东、西区公用事业系统11家单位进行4次安全检查,累计发现隐患83处,责成相关单位进行整改。重大活动期间,加强重点厂站值守。自来水厂、加压站、110千伏变电站及主要35千伏变电站、燃气调压站等均加派值守人员。重点对奥运火炬传递新路线、2条高速沿线、南海路沿线以及会展周边等相关设施、环境进行整治。是年11月,实施ISO9000和ISO14000质量管理体系。组织公用事业局开展ISO9000、ISO14000体系相关知识培训,调整并理顺体系文件,通过内部审核和第三方监督审核。
  2009—2010年,加强公用事业安全管理。编制《开发区公用事业系统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并要求企业继续完善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各项安全管理措施,消除隐患。每季度对公用事业企业进行一次安全检查,发现隐患,责成单位整改。编制《公用事业系统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三项行动”实施方案》,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公用事业运营保障体系,优化公用事业服务水平,按照“保增长、渡难关、上水平”要求,为企业提供服务,走访普络斯、PPG涂料、高博起重设备、大冢饮料、西特传感器、带卡汽车零部件等企业,帮助企业渡过难关。简化出入口开设相关程序,为诺和诺德、约翰迪尔、一汽丰田、天隆农业、京瓷、药明康德、爱克林等34家企业快速办理出入口开设手续。缩短建设周期,改变出入口开设的具体组织建设形式,将开口施工周期缩短至1个半月以内。解决原野贸易、约翰迪尔等企业开工典礼遇到的环境配套等问题。
  第二节 能源供应
  一、自来水供应
  2000年7月,津联集团和泰达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共同出资组建天津泰达津联自来水有限公司(简称泰达自来水公司),承担开发区东区和保税区自来水生产、供应及给水工程建设等任务,逐步形成由源水输送、净化处理、管网供水、二次供水、水质检验与监测、管网维修与抢修、客户服务与营销组成的完整的生产经营体系。泰达自来水公司的生产和检测环节,严格执行卫生部《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要求,其中浊度指标,出厂始终保持在0.3NTU,用户终端为0.5NTU,优于国家<1NTU的标准;出厂压力保持0.30Mpa以上,小区管网0.20Mpa以上,优于天津市>0.14Mpa的标准。2009年,泰达自来水公司所属滨海水质监测站被建设部认定为国家级监测站。站内有气相色谱仪、气质联仪、原子吸收仪、全自动固相萃取仪等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设备10余台。设施完善,试验规范,水质检测水平国内一流,可对生活饮用水、天然水、再生水、特殊类型水和水处理物质等5大类型(18个产品)进行检测。除“两虫”不能监测外,其他104项均能满足检测要求。监测站坚持公正、科学、客观、严谨原则,为开发区用户免费提供水质报告,每日在网上公示出厂水的9项指标。
  2001—2010年,区域经济快速发展,水量需求出现较大幅度增长,供水量呈逐年上升趋势。
  2001年,开发区自来水供水能力18.0万吨/日,年售水量2533.12万吨。
  2004—2005年,城市供水能力大幅提高,供水能力增至25.5万吨/日。2004年自来水售水量2984.08万吨,比上年增长19.9%,再生水售水量105.73万吨,比上年增长84.1%;2005年,供水量4032.34万吨,自来水售水量3446.17万吨,比上年增长15.5%,最高日供水量17.5万吨。
  2006—2008年,城区供水指标稳定增长,自来水售水量由4408.19万吨增至4854.15万吨,供水能力由33.00万吨/日增至48.4万吨/日。
  2009—2010年,供水量出现较快增长。2009年,自来水售水量5160.25万吨;2010年,自来水售水量5489.92万吨,再生水售水量284.29万吨。至2010年末,开发区累计供水5.5亿吨,是年最高日供水量23.8万吨。
  二、电力供应
  天津泰达电力公司(简称泰达电力)成立于1988年4月,原名天津开发区总公司电力分公司,2002年更为此名,隶属于泰达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主要承担开发区东区电力基础设施建设、运行管理和用电服务等项职能。泰达电力采取多种措施,适应开发区不断增长的电力需求,保证企业和居民足量、安全用电。
  2001年,开发区供电4×50兆伏安,售电量6.7亿千瓦时。
  2003年,泰达电力成立安全评估领导小组,聘请市电力行业专家,评估开发区电网、调度、生产设备、劳动安全、作业环境,找出安全隐患,制定措施,落实责任到人,按标准进行整改。是年,成立制度修编小组,印制泰达电力制度汇编。
  2004年,电力供应实现较快增长。发电能力2.55万千瓦,供电424兆伏安,售电量12.29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4.0%。
  2005年,售电量14.97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1.8%;供电能力比上年增长106.8%,达到877兆伏安。
  2006年,电力供应出现跨越式增长。发电能力增至6.15万千瓦,售电量23.85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59.3%。
  2007年,电力供应能力有较大提高。由831.8兆伏安增至1181.80兆伏安,比上年增长42.0%。
  2008年,奥运圣火开发区站传递、夏季达沃斯论坛等重大活动期间,泰达电力1号、2号110千伏站各增容5万千伏安变压器共计2台,改造10千伏开关柜2台,合计22面,增加35千伏开关柜8面。
  2010年,泰达电力加大设备巡视力度,超前预测,加强对达到警戒温度主变、线路接点测温工作。成立电网管理领导小组,及时对发现的电网问题进行交流和沟通,通过集中讨论,确定改造方案,指导电网规划和电网建设,提高工作效率。完善《天津泰达电力公司安全生产工作奖惩补充规定》《天津泰达电力公司各级管理人员生产现场到岗到位制度》《天津泰达电力公司人身伤亡事故预防措施及应急处理预案》等3项制度。对9台110千伏变压器、19台35千伏变压器进行检修、试验以及主变保护传动,预试、保护校验34面35千伏开关柜及220面10千伏开关柜,正确率100%。是年,发电能力6.15万千瓦,供电1592.00兆伏安,售电量38.91亿千瓦时。
  三、燃气供应
  1992年6月,天津泰达燃气公司(简称泰达燃气)成立,原属开发区总公司,2002年更为此名,隶属于泰达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为开发区各类用户提供燃气采暖、生产、生活等各种用气服务。
  2001年,泰达燃气供应3种气体,供燃气能力8.7万立方米/日。是年,供应液化气721吨,混合气352万立方米,天然气850万立方米。
  2002年,泰达燃气停止供应液化气,天然气用量大幅上涨。是年,供应混合气352万立方米,天然气1229万立方米。
  2003年12月,混合气用户全部置换为天然气。
  2004年,停止供应混合气。燃气供应只天然气1种。天然气售气量2980.87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98.4%。是年,泰达燃气在开发区率先通过OHSMS体系认证。
  2005年,泰达燃气对开发区东区、西区和北区申请使用天然气企业状况进行调研,按照天然气资源的丰富性和利用的低比重关系,明确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构想,重新整合电气热资源,形成以天然气为基础的热电联产工业及新型供应体系,带动电力、热力发展,实现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天然气供应能力出现较大增长,达到200.8万立方米/日,年供应量3704.65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24.3%。
  2006年,天然气供应一度出现紧张。引进天然气气源小组争取大港油田、中海油集团等单位支持。中国市政工程西北设计院编制完成《天津泰达燃气LNG气化站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天然气供应量比上年增长逾1倍余,达到8244.80万立方米。
  20062008年,开发区天然气供应态势良好,供应量年均递增13%。
  2009年4月,泰达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编制完成《燃气资源整合方案》。是年,天然气供应量受外部市场影响略有下降。
  2010年,供气能力270.80万立方米/日,天然气年供应量1.69亿立方米。自1992年至2010年的18年间,天然气供应量提高523.75倍。2003—2010年,天然气每立方米价格工业用上涨0.95元、商业用上涨0.55元、民用上涨0.20元。
  四、热源供应
  天津泰达热电公司(简称泰达热电)成立于1987年7月,2002年3月更名为泰达热电,隶属泰达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主要职能是为开发区提供热源。
  2001年,泰达热电供热能力475吨/小时,供暖面积216.70万平方米,其中生活区采暖面积133.30万平方米,工业区采暖面积83.40万平方米。东区蒸汽生产总量165.57万吨,销售热力125.28万吨,销售收入1.32亿元。
  2003年,供热能力实现较大幅度提升,由475吨/小时增至700吨/小时,增幅逾47%。
  2005年,供热能力升至1257.2吨/小时,比上年增长43.9%。销售热力217.35万吨,比上年增长28.2%。供暖面积474.00万平方米,比2001年增长逾1倍。
  2006—2009年,热源供应稳步增长,供暖面积不断扩大。2009年,供暖面积859万平方米,销售热力388.89万吨,销售收入逾5亿元。
  至2010年,拥有供热管网总长度368千米,换热站99座,上网能力1253吨/小时,供热面积905万平方米,工业蒸汽用户144户,非居民合同户520余户(含小区),居民小区123个,居民与底商户4万余户。是年,销售热力459.65万吨,销售收入6.53亿余元。
  第三节 能源建设与管理
  一、能源规划编制
  2005年始,编制《天津开发区东区“十一五”能源规划》《天津开发区西区“十一五”能源规划》《天津开发区微电子工业区、逸仙工业园、化学工业区“十一五”能源规划》《天津开发区东区能源规划(2008—2020)》《天津开发区泰达创新产业园区能源系统技术方案及规划设计》《天津开发区服务外包基地能源规划》《天津开发区西区生物医药园区能源规划方案》《天津开发区西区能源基础设施规划(2009—2020)》《天津开发区现代产业区能源基础设施规划(2011—2015)》《天津南港工业区公用事业专项规划(2009—2020)》《南部新兴产业区能源基础设施规划(2011—2020)》。并据此组织各建设单位科学安排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区域能源供应安全可靠。
  2006年,职能部门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招商引资、建设规模等计划执行情况,预测能源需求,结合当时能源设施供应能力,编制2006年能源项目指导性计划,并经管委会批准发布实施。建立科学的能源预测系统,预测区域近期和中期能源需求状况。建立能源规划动态调整机制,组织东区各能源专业调整“十一五”规划,与西区办公室共同修编西区能源规划。制定《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政府投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造价管理细则》《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政府投资基础设施项目验收管理细则》,编制“十一五”项目规划及项目建设标准。
  2007年,编制政府投资类年度基础设施建设计划。编制能源类投资项目指导计划,并按月对项目跟踪分析,督促企业按计划落实建设进度。
  2008年,完成东、西区能源规划。修编东区水、电、气、热等各专业规划。综合考虑水、电、气、热等能源布局、能源结构以及资源节约等因素,编制完成西区能源规划及实施方案,并编制完成组团式开发能源规划。针对不同组团用能特点,按照能源合理配置和保障供应的原则,完成服务外包基地能源规划、科技发展园区能源规划和现代产业服务区能源供应方案。编制2008年度能源投资项目指导计划,能源企业依据指导性计划编制各自实施计划。
  2009年,编制2009年度能源投资指导计划及年中调整计划,经管委会批准后作为指导能源企业投资的指导性文件。编制完成南港工业区水、电、气、热专项规划。编制完成南港工业区能源类建设计划。根据南港工业区水、电、气、热专项规划,以及企业落户及发展情况,编制南港工业区能源类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完成东区能源规划调整和西区生物医药园能源供应方案。完成北疆电厂淡化海水入区方案,并将其纳入区域供水规划体系。是年9月17日,天津开发区管委会和天津市津能投资公司签订《合作框架协议》。根据该协议要求,双方就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项目,特别是在新能源项目投资和建设、南港工业区能源规划建设和延伸能源产业投融资平台等方面加大合作力度。
  2010年,完成西区能源规划修编。组织编制现代产业区能源规划,落实各能源源头及厂站,规划区域能源主干网。
  二、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以“抢控源头资源,确保区域能源供应”为目标,根据2005年投融资体制改革确定的“三公开”原则,从计划编制、项目建设等方面全过程管理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2005年始,供水专业部门完成引滦入开发区第二条输水管线、岳龙优质地下水入区、净水厂三期、东区供西区的第二条输水管线、净水厂一、二期改造和南港工业区临时水厂等工程;供电专业部门完成东区2号110千伏变电站增容、西区春华路220千伏变电站、南港工业区团结路110千伏变电站等工程;燃气专业部门引进滨海投资公司(原华燊燃气公司)燃气资源,建设东区第二气源门站;热力专业部门完成东区五号热源厂二期、四号热源厂、西区第一热源厂扩建及西区第二热源厂等工程;各能源管网建设扩展至全区域并逐年完善,实现水、电、燃气环网供应,热力系统联网运行,提高能源供应安全度。
  2006年,完成岳龙水源入区管线工程,结束天津开发区单水源供水状况。该工程自宁河北水源地至天津开发区自来水公司净水厂接水口,总长70千米。是年9月1日,开发区西区开通第一条公交线路515路。该线路投入车辆为燃气环保车,线路全长43千米,途经开发区各主干道。9月28日,开发区西区污水处理厂通水,采用世界最先进的工业废水特效处理工艺之一,关键出水指标达到国家城镇污水处理厂排放一级A类标准。
  2007年,加强源头能源项目协调,构建合理的能源供应网络;第二源水管线的建设方式和水源价格谈判基本达成一致;建设东区第二天然气管线项目;东区电力的外部电源供应条件与滨海电力协商一致;进行西区第二水源的谈判。
  是年5月10日,中国首条现代导轨电车在开发区载客运营。该试验线南起轻轨泰达站,北至十三大街学院区北站,为纵贯开发区西部南北方向的轨道交通线,设14座车站。全线长7.86千米,途经生活区、工业区、学院区。8月11日,开发区泰达公交新增2条公交线,一是以开发区西区为点环形的512路,二是从开发区第一大街至东丽湖万科公交站的515路。11月4日,开发区净水厂三期工程开工,位于第十一大街与洞庭路交口,项目设计产水能力1万吨/日。11月25日,开发区西区春华路20千伏变电站竣工并投入运行。
  2008年,加强区域能源规划和预测,着眼区域未来发展需求,协调、争取外部能源资源,推进能源项目建设。基本完成第二源水管线项目和滨海第二天然气管线项目建设;东区泰保站两路110千伏电源进区;完成海洋站两路35千伏电源;四号热源厂工程按计划实施,部分投入运营;水厂三期项目按计划实施,达到预定进展。定期跟踪分析各能源供应企业生产供应状况,采取措施“削峰填谷”。
  2009年,加强源头项目协调,推进项目建设,构建合理的能源供应网络。完成第二条源水管线、净水厂三期、西区滨民220千伏高压线路迁移、四号热源厂等工程,建设西区第二热源厂、还迁房能源供应管网、大火箭基地能源供应管网等工程。
  2010年,东区建设北疆电厂淡化海水入区、净水厂三出水管线、净水厂一和二期改造、睦宁路35千伏变电站和学院区35千伏变电站增容、西部220千伏变电站110千伏电源切入、MSD地下35千伏变电站、燃气南北环线、热力“五网三节点”改造、国华热电厂扩建等工程。西区建设东区到西区第二条输水管线、电力南大街110千伏变电站、燃气环网干管、第二热源厂、第一热源厂扩建及污水处理厂等工程。南港工业区建设净水厂、团结路110千伏变电站、区外气源管网及分输站、仓储物流组团污水处理等工程。
  三、能源供应监督管理
  2006年5月,参照社会平均成本,提出水、电、气、热、公交及新水源的标准成本模型,为实施“三公开”方案提供依据。年内,东区销售水3875万立方米、同比增长12.45%,电17.52亿度、同比增长17.23%,气4453万立方米、同比增长20.21%,热237万吨、同比增长6.19%。西区全年销售水160万立方米、电9800万度、气570万立方米、热1.1万吨。开发区污水处理量1950万吨;再生水产量130万吨;泰达公交运载量640万人次,行程920万千米。
  2007年始,制定《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供用水管理办法》《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供用电管理办法》《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供用气管理办法》《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供用热管理办法》(2011年4月经管委会批准颁布施行)。2007年10月,建立公用事业制度体系,制定《天津开发区公用事业监管暂行办法》,修订水、电、气、热管理办法和市政、绿化相关制度和标准。提出取消能源贴费的意见并制定相应的能源政策。签订《新交通项目委托运营协议》《污水处理厂委托运营协议》,市政类项目《代建协议》,明晰政府和企业权责关系,实现对企业的有效监管。
  2008年,东区销售水4078万立方米、同比增长10.6%,电21.8亿度、同比增长7.8%,气5529万立方米、同比增长12%,热291万吨、同比增长8.8%。西区销售水375万立方米、同比增长76%,电3亿度、同比增长39%,气1703万立方米、同比增长31%,热8.1万吨、同比增长70%。全区污水处理量2200万吨;再生水产量155万吨;泰达公交运载量773万人次,行程1190万千米。
  2009年,制定能源专业监管考核细则,建立能源监管档案,加强对水电气热等专业的监管。完成西区污水处理厂扩建BOT协议的审核和东区第一污水处理厂改造的可行性研究。提出南港工业区水、电、气、热、污水等专业投资运营模式。按照管委会确定的“厂网分离、厂站社会投资”的投融资模式,选择水、气、热、污水供应商入区进行场站投资建设。配合项目招商做好公用产品价格、政策解释。
  2010年,编制东区、西区、现代产业区迎峰度夏方案;对财政给予滨海能源公司、泰达热电公司(西区)储煤的资金支持给予及时协调,保证2010—2011年冬季燃煤供应充足。解决能源供需双方的分歧和矛盾,解决用户实际困难,维护区域投资环境。经广泛调查研究,提出南港工业区公用工程投资运营模式,编写公用工程岛招商文件和项目经营协议。是年8月,就公用工程岛IGCC多联产项目与大唐国际公司进行招商谈判,确定由其投资、建设和运营该项目,为区域对蒸汽等大宗产品的需求提供保障。完成南港工业区污水处理招商文件和项目经营协议文本,开展竞争性谈判。东区各能源供应除自来水增长较小外,其他专业都出现14%20%的增长;西区除自来水外,其余增幅均逾50%。
  四、节能管理
  节能扶持政策体系 2007年2月8日,管委会召开年度第七次主任会,审议通过《天津开发区“十一五”节能降耗规划》《天津开发区促进节能降耗、发展循环经济的暂行规定》,发布《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促进节能降耗、环境保护的暂行规定》《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强节能降耗、环境保护的实施方案》和《天津开发区节能降耗、环境保护重点鼓励项目名录》(第一批),以促进开发区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区,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发布的规划、规定和实施方案要求,结合区域具体情况,节能办公室制定并发布《天津开发区节能降耗、环境保护重点鼓励项目名录》(第二、三、四批)《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节能(水)扶持项目申办指南》,依据节能效果对在区内实施的节能项目进行资金扶持。
  按照国家节能减排工作要求,采取措施做好节能制度体系建设,加强节能审计和节能监测。2008年,建立和完善节能管理程序,初步形成开发区节能管理制度体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天津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合理用能评估和审查管理暂行办法》《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促进节能降耗、环境保护的暂行规定》的要求,结合区域特点,编制《天津开发区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实施办法》《开发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合理用能申办指南》《天津开发区节能(水)扶持项目资格认定及专项资金拨付申办指南》,规范节能相关办事程序。落实区域节能鼓励政策及其办理指南,组织2批节能(水)扶持项目申报,并组织专家对申报项目资格进行评审。修订鼓励节能降耗项目目录。
  2009年,完成《东区2009—2020年节能规划》《2009—2010年节能工作实施方案》。出台区内重点用能企业的能耗统计、监测和考核制度。发布第二批节能政策鼓励项目名录,整理第三批节能鼓励名录。制定《开发区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实施办法》。
  2010年,制定并落实区域节能政策体系。发布《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节能降耗、环境保护重点鼓励项目名录》(第三批)。制定《开发区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暂行办法》,明确重点用能单位节能工作应尽的义务及相关考核方法、奖惩措施。
  2008—2010年,共补贴能源审计项目31个,补贴资金208.91万元;补贴节能项目169个,补贴资金4750.16万元。
  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合理用能审查 根据用能不断增加的状况,依据《天津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合理用能评估和审查管理暂行办法》,制定《开发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合理用能审批办理程序和指南》,对各类新建、改建和扩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进行合理用能审查。对于包含国家明令淘汰生产工艺和生产设备的项目及超过限额的高能耗项目,节能办公室不予批准,工商部门不予办理营业执照,建设管理部门不予办理开工许可证。2008—2010年,合理用能登记项目424个,合理用能审查项目225个。
  2008年10月,按照国家和天津市节能法律法规要求,结合天津开发区节能管理制度体系相应规定,规范节能相关办事程序。开展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合理用能审批,提供用能申报登记意见55家,完成能评批复18家。
  自2009年始,提高办事效率、加快用能审批,由每年两批申报、评审、验收,改为随报随收、及时评审和验收,收到预期之效。为企业提供固定资产合理用能登记意见的时间由3天缩短为立等可取;固定资产合理用能评审时间由7天缩短为3天。提供用能登记意见120家,项目能评批复84家;完成资格评审和现场验收项目58个,落实补贴金额1700余万元。
  2010年,实现能评登记阶段文件立等可取,审批阶段文件3天完成。提供项目用能申报登记意见161家,完成项目能评批复119家。是年3月和9月,两次组织区内企业进行节能(水)扶持项目申报。完成节能验收项目14个,落实补贴资金267.59万元,实现节能量3383吨标准煤。
  重点用能单位管理2007年,调研企业能耗情况,启动区域节水器具普查。开发区年综合能耗1000吨以上的重点用能单位200余家,其用能占开发区总能耗逾80%,对其加强用能管理。组织召开开发区促进节能减排推动会,分析用能形势,提出节能减排的任务和举措。率先在全市启动供热计量收费改革。建设太阳能、LED路灯,进行路灯节能尝试。
  2008年,推进区域节能,落实节能促进政策,开展重点用能单位审计、监测和普查。按照天津市节水型城市建设要求,开展居民住宅和公共建筑节水器具普查,并根据普查结果编制节水器具改造计划。根据市经委要求,组织一汽丰田等16家符合条件的区内企业开展能源审计。完成对泰达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所属13家企业能源审计报告的评审。根据市建委要求,组织对泰达中心酒店、泰达足球场等10处符合条件的大型公建进行节能检测,并完成检测设备安装。加强节能工作宣传和培训。开通节能网站,建立节能服务平台,为区内企业提供节能信息服务。
  2009年,落实节能促进政策,开展重点用能单位审计和监测工作。推进机关节能,对投资服务中心进行能源监测。开展居民住宅节水器具改造,完成6个社区3500余户住宅入户改造。开展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审计、能耗监测和节能目标责任书签订,组织完成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审计9家,能源监测8家,并与泰达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签订节能目标责任书。组织节能扶持项目申报和资格认定。
  2010年,发布、实施《开发区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实施办法》,对开发区重点用能单位和大型公建实行分级管理,依据年度节能目标任务的分解情况,开展各重点用能单位和大型公建的用能统计、监测和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开发区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在天津市立项,并获得国家财政扶持。举办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推动会,推动重点用能单位落实节能措施。与泰达控股、一汽丰田、卡博特等18家企业签订节能目标责任书,协议总节能量3万吨标准煤。7家单位完成能源审计报告编制,并上报市经信委评审。推动节能示范项目,开展重点项目研究。以合同能源管理方式进行的微电子LED路灯项目及滨海能源锅炉节能项目竣工;投资服务中心用能检测项目完成1年的数据采集,完成冬季采暖期及夏季制冷期用能监测报告。重点开展并部分完成东区路灯节能调研——完成建立开发区能效对标体系及能源管理体系试点的前期准备。召开开发区2010年节能工作会议;结合全国节水宣传周“节水全民行动,共建生态家园”的宣传主题,深入社区开展节水知识宣传,家庭节水竞赛和节水知识问答等活动;全国节能宣传周期间,组织企业参加复合相变换热器节能技术推介会、电气领域电机节能与谐波治理节能技术培训;举办国家绿色照明产品推广会。
  第六章 城区绿化
  天津开发区致力于盐碱地绿化技术研究,实施科技兴绿战略。2001—2010年,开发区城区景观发生巨大变化,绿化建设取得引人注目的成绩。泰达园林公司开展科研课题19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取得盐碱地绿化关键技术发明专利3项,攻克盐渍化地区生态绿化和生态恢复这一世界性难题。区域绿化规划设计水平大幅提升,绿地建设从东区扩展至西区、南港工业区,完成198项公建绿地规划设计。先后提升改造快速路、主干路、主要公园绿地及景观,绿地养护管理突出精细化、色彩化、常态化,绿化景观向美观化和艺术化迈进。至2010年末,全区绿化面积1468.63万平方米,建设公园22个、面积143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地率18.4%,绿化覆盖率24.7%。开发区成为生态宜居的绿色花园城区。
  第一节 机构
  一、机构沿革
  1987年1月,天津开发区绿化工程公司成立,其后历经更名天津开发区绿化环卫公司、天津开发区市政环卫公司、天津开发区总公司园林绿化管理所、天津开发区总公司园林绿化分公司、天津开发区总公司园林绿化公司。2002年9月,公司改制,更名为天津泰达生态园林发展有限公司。2008年5月,更名为天津泰达园林建设有限公司(简称泰达园林公司)。2001—2010年,公司承担开发区绿化的规划、建设及养护管理职能。
  二、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1998年11月25日,公司成为中国首家获得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的园林绿化企业。2000年12月,国际标准化组织发布2000版ISO9000族标准,公司始向质量管理体系新版转换。2001年9月26日,新版质量管理体系A版文件发布施行,是年12月通过认证。2003年及2007年,B版、C版文件相继发布施行并通过认证。2008年11月,国际标准化组织正式发布2008版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为确保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系统性和指导性,开始进行D版文件更换。新版文件依据GB/T 19001
  2008 idt ISO 9001∶2008标准及各部门实际工作流程进行编制,经审核批准,于2010年5月25日发布施行,是年12月通过认证。
  开发区园林绿化严格按照ISO9001国际质量标准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形成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加以实施和保持,并持续改进其有效性。根据《质量手册》规定,公司质量方针为“建设优质工程,营造绿色环境”,质量目标为“工程合格率100%,植物保存率95%,顾客满意率90%”。
  第二节 绿化科研
  一、科研项目及获奖成果
  公司致力盐碱地绿化技术研究。2000年12月,经天津市科委批准,组建成立天津市盐碱地生态绿化工程中心,承担天津市滨海盐碱地生态绿化技术研究与成果转化。自1998年成立“天津开发区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以来,先后引进北京林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等院校博士进站从事盐碱地绿化研究。2001—2010年,开展科研课题19项,其中国家级课题6项、市部级课题6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取得盐碱地绿化关键技术发明专利3项。与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等科研单位建立战略合作机制,与北京林业大学、河海大学、天津城建学院等多家高等院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构建一整套以暗管排盐工艺为基础的盐碱地绿化综合技术体系,涵盖工程技术、设计规范、施工标准、养护规程4个部分,技术成熟稳定,在滨海新区盐碱地绿化建设中广泛应用。其成果在江苏连云港、南通,山东青岛、东营,河北黄骅、唐山,辽宁葫芦岛、营口、大连等地区大面积推广。
  二、盐滩绿化技术及应用
  滨海浅潜水地区暗管排盐、规模化绿化技术 公司自1991年开题试验滨海浅潜水地区暗管排盐、规模化绿化技术,至1998年技术成熟,其后被广泛应用并不断完善,首次建立在浅潜水滨海盐土地区暗管排盐工程的整套施工工艺和方法,创立“允许深度”暗管排盐理论、施工标准及实施方法,为盐碱地绿化奠定坚实技术基础,开创盐碱地能够绿化的先河。20余年的绿化实践表明,该技术可彻底解决高矿化度地下水对上层土壤的危害,将植物根系活动层盐分含量控制在允许范围内。从长远角度衡量,是盐碱地绿化的一种最为合理、经济的技术途径。该技术于1999年12月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3年11月19日获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发明专利证书。
  海底淤泥改良种植土资源化技术 海底淤泥改良种植土资源化技术于1994年启动研究。1999年10月,通过天津市科委技术鉴定,其后广泛应用并不断发展完善。该技术针对天津滨海地区园林绿化土源紧缺与固体废弃物急需消纳的现实,利用吹填海泥、粉煤灰和碱渣土三种“固体废弃物”,通过技术措施改变其物理、化学性质,使全盐含量降低至0.5%以下,PH值≤8.5,实现海底淤泥脱盐碱化。以上过程与深耕晒垡、冻融、施肥、种植耐盐先锋植物等常规农艺措施相结合,达到种植土的理化性质后种植园林绿化植物。经过10余年对比试验,利用吹填海泥改良后种植的植物,与一般种植土相比无任何差异。
  海底淤泥改良种植土资源化技术 于2000年5月18日获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发明专利证书;11月,在2000年香港国际发明展览会上获金奖;同月,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02年1月,确认为国家重点环境保护实用技术(B类);2003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原土(重盐碱土)直接绿化技术 2001年始,泰达园林公司承接市部级科研项目“三倍体毛白杨在滨海盐土上生态适应性及林纸一体化技术的研究”。2003年始,主持实施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三种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推广”。2006年始,主持实施国家林业局“948”项目“北方滨海重盐碱生态脆弱区植被恢复技术引进”。2007年始,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滨海盐碱地绿化工程化关键技术的研究”。2008年始,参与实施天津市科技支撑计划课题“植穴微宇宙控制集成技术对滨海盐渍土生态修复优化研究”。2009年始,主持实施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天津滨海新区生态绿化暗管改碱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2010年始,承接天津市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工业固体废弃物修复盐碱土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滨海新区“十大战役”中滨海旅游区盐土与吹填土绿化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等项目。在吹填土及重盐碱地改良、滨海盐碱地综合治理技术、土壤快速培肥技术、土壤水盐精量调控与灌溉技术、耐盐植物种质资源的筛选与栽植技术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突破。
  原土(重盐碱土)绿化技术 是从工程建设到养护管理的综合性技术,在工程技术基础上,因地制宜,依靠化学、物理手段,通过土壤改良,增加土壤肥力,改变土壤理化性质,创建植物生长的环境;依靠生物方法,遵循天津滨海地区植物群落自然演替规律,把原生土改良为能满足一般绿化需要的种植土;实施配套盐碱地绿化养护管理技术,长期定位监测土壤盐分、PH值、养分含量,了解土壤盐分和养分变化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系统地解决了盐碱地地区园林绿化面临的地势低洼、脱盐困难、次生盐渍化现象严重、植物种植成活率低、绿化成本和维持费用高、土源与水源紧缺、绿地系统可持续能力弱等问题,有益于盐碱地地区、重盐碱地地区土壤改良和生态环境恢复与建设。
  三、水盐动态监测
  公司组建盐碱地土壤检测中心和水盐动态监测站,主要开展土壤质量检测、绿地土壤水盐动态监测、绿化用水水质测定、肥料检测等分析测试项目,连续20余年对天津开发区城市绿地进行水盐运移规律定位监测,防止滨海盐碱地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植物生境下地下咸水侵扰以及次生盐渍化发生。每年春季(4月)和秋季(11月),对开发区已建绿地的土壤、水盐进行动态监测。春季普查样化验土壤全盐、pH值及CO?2-、HCO?、Cl、SO42-、Ca2+、Mg2+、K+、Na+等8种离子、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秋季普查样化验土壤全盐和PH值。每年4月—10月,每月中旬对排盐盲管井、观察井井水取样监测,化验矿化度、PH值、CO?2-、HCO?-、Cl-。
  第三节 绿化规划与管理
  一、绿化规划设计
  开发区绿化规划设计由泰达园林设计院承担。泰达园林设计院成立于1993年,具有风景园林工程设计专项甲级资质。2001年,承担泰达森林公园、渤海路防护林、泰达大街绿带(北海路——环行路)、南海路高压走廊绿带等开发区东区绿地的规划设计任务。2003年始,承担西区道路绿化、高速公路绿化、防护林带、公园等绿化规划设计任务。2001—2010年,完成198项区内公建绿地的规划设计任务,包括泰达城市公园、泰达森林公园、泰达热带植物园、新城区绿廊、体育会展区绿化工程、蓝领公园、遗址公园及道路绿化等。
  二、绿化行政管理
  2001—2010年,区域投资绿化项目建设和管理模式历经3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1—2005年)。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遵循“以财政为支撑、靠国有企业运作、统贷统还的‘资金大循环’模式,和进一步延伸为天津泰达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借助金融市场的‘资本大循环’模式的投融资体制”。泰达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代表开发区作为基础设施建设主体,委托水、电、气、热、市政、绿化等原开发区总公司系统内的各专业公司进行项目实施。泰达园林作为总公司系统的绿化专业公司,代表开发区进行政府投资绿化工程的建设管理。
  第二阶段(2005—2007年)。2005年,开发区管委会出台《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融资体制改革实施方案》。规定:“与土地开发相关的投资,包括征地、平整场地,路桥、管网、绿化、污水处理等项目,政府是投资主体,按土地一级市场规范,由政府直接投资,资金缺口以银行贷款补充。”“以上项目为非经营性项目,具体项目可委托泰达控股所属公司及相应的专业公司建设、经营和养管。”是年8月,开发区成立公用事业局,负责代表政府参与开发区路桥、管网、平整场地、绿化、路灯、污水处理等市政设施项目的计划、立项、招标并监督实施。2006—2007年,开发区公用事业局成为政府投资绿化项目建设主体,委托泰达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为项目代建单位,由泰达园林负责政府绿化类项目的组织与实施。
  第三阶段(2007—2010年)。2007年,开发区成立基建中心,负责政府投资的市政绿化类项目建设。2008年始,泰达园林作为项目管理单位组织由政府投资的绿化类项目建设。
  三、绿化技术管理
  2001年始,开发区绿化在暗管排盐、客土更换、大水洗盐、选用抗盐抗碱性较强的品种等技术方面不断改进和完善。2003年始,在绿地养护管理中突出精细化、色彩化、常态化,使绿化景观向美观化和艺术化迈进。至2010年,盐滩绿化养管经验成果渐成体系。是年,制作完成《天津泰达园林建设有限公司绿地精细化养护管理多媒体系统》培训教材,并编写完成《天津滨海盐渍土绿化知识与技术》一书。
  植物保护 开发区的植物保护方针由原来的“治早、治小、治了”调整为“预防为主、科学防治、依法治理、促进健康”。
  对引进、购入的乔、灌、花、草、种子等,由供应商提供检疫证书并由专业人员进行复检。种植时逐株复检,严防危险性病、虫、草害带入开发区。种植后经常检查,预测预报主要病虫害,及时采取治理措施,控制病虫害。病虫害常用防治方法优先选用人工及生物防治,化学防治优先采用绿色无公害农药,少用低中毒农药,禁用高毒农药,以保护生态平衡。新发现病虫害有含羞草雕蛾、柳瘿叶蜂、六星黑点豹蠹蛾、白蜡树卷叶绵蚜等。
  极端低温导致绿地冻害。2009年11月1日,天津开发区降雪,为1987年以来最早一次,较2008年提前近50天;11月2日,最低气温4℃,创1951年以来同期低温极值。2009年11月,全市平均气温较历年偏低2.7℃,是1951年以来同期最低。异常的低温、降雪,使植物在积蓄的养分未能充分回流的情况下强制性休眠,组织生长不充实,部分植物甚至叶片未能正常脱落,植物本身抗寒锻炼不足。2010年1月2日—4日,开发区遭暴雪危害,全市平均积雪深度17厘米,雪后出现大风降温天气,最低气温下降至22.5℃,为1990年以来历史同期低温之最。2009年初冬低温与2010年初的极限低温共同作用,对开发区植物造成不同程度损害,加之盐融雪水影响,累计死亡大叶黄杨、石榴等植物近20万株,其中雪松、大叶女贞等名贵观赏树种200余株;冻害较重的植物近14万株,其中雪松、大叶女贞等名贵观赏树种798株;中等冻害36万株。
  新品种引种培育连续20余年在开发区开展植物引种与移栽。2001年,植物有蕨类植物门、裸子植物门、被子植物门3大门类、89科、452个品种。2007年,引进乔木品种6个,灌木品种5个,水生植物品种8个,宿根及地被植物品种9个,观赏草品种5个。2008年,引进南方花卉梅花、赤楠、枸骨、南天竹等,将翠菊、鼠尾草、婆婆纳、天人菊、小百日草、金叶薯、紫叶酢浆草、千日红、几内亚凤仙、何氏凤仙、长春花、波斯菊等草花用于绿地栽植,实现疏林草地与花径、模纹色带与常绿相结合的大面积应用。2010年6月,建设集科研、科普、示范、观赏功能于一体的“泰达园林植物资源库”,目标是建成华北地区植物品种最丰富的植物资源库之一,改善滨海地区植物品种稀少、生态环境脆弱的现状,丰富园林景观和植物多样性,提高区域绿化水平。园内设有药用植物区、观赏草植物区、球宿花卉区等12个植物专类园,一期工程建设收集苗木种类近1500种(含栽培品种),涵盖乔灌木、花卉、地被植物、观赏草、药用植物等多种类型,其中观赏草类、新优花灌木类(海棠等)植物资源总量居全国前列。
  第四节 绿化建设
  一、绿地建设
  2001年,天津开发区加大城区绿化、美化工作力度,建设东海路防护林、森林公园等项目,进一步优化区域生态环境。是年,新增绿地面积75.5万平方米,全区绿地面积407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地率31%,绿化覆盖率33.1%,人均绿地面积40.7平方米。
  2002—2004年,推进城区绿化,建设绿色环保生态园区,城市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建成森林公园、泰丰公园南侧绿化温室等项目,推进东海路防护林、新城区绿廊等绿化带建设。2003年始,西区绿化建设随着区域开发、招商引资发展相应推进。2004年末,微电子工业园区“生态公园”竣工。全区绿化面积785.05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率31.4%,人均绿化面积75.70平方米。
  2005年,城市绿化建设取得新进展。完成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活动中的绿化建设任务。全年新增绿地面积50.23万平方米,全区绿化面积814.66万平方米,其中公共绿地面积309.80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地率28.2%,绿化覆盖率31.6%,人均绿地面积77.59平方米,年末实有树木121.39万株。是年,西区绿地总面积134万平方米。
  2006年,西区实施京津塘高速公路南北两侧绿化一期工程,完成北侧泰民路至北干渠一线绿化,新增绿化面积56万平方米,西区绿地总面积190万平方米。
  2007年,实施黄海路中央分车带工程,绿化面积1500余平方米;北海路东侧绿带(第七大街——第九大街)工程,绿化面积2.28万余平方米;泰达大街人行天桥两侧景观改造工程,绿化面积1.71万余平方米;第十三大街北侧绿带、泰丰路西侧绿带工程,绿化面积24.30万余平方米;第十三大街道路绿化:北侧由南海路至泰丰路,南侧由南海路至泰康路,黄海路至南海路工程,绿化面积4.18万余平方米;第十二大街北侧(洞庭路——东海路)绿带工程,绿化面积30.76万余平方米;出口加工区绿化完善工程,绿化面积5.49万余平方米,工业区围墙绿化工程,绿化面积1.23万余平方米;海景街(泰康路——泰丰路)北侧绿带、泰丰路(第十三大街—SEW公司门口)西侧绿带工程,绿化面积8000余平方米。
  2008—2009年,继续推进区域绿化,绿地面积实现大幅增长。2009年,新增绿地面积313.39万平方米,全区绿化面积1654.67万平方米,其中公园面积155.95万平方米,人均绿地面积98.08平方米,
  2010年,开发区新增绿地面积110.35万平方米,全区绿化面积1468.63万平方米,其中公园面积143.00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地率18.38%,绿化覆盖率24.67%,实有树木231.91万株。是年,西区完成公共绿化建设618万平方米,投资6.5亿元。其中,公园建设68万平方米,道路绿化建设259万平方米,防护林带建设233万平方米,其他建设58万平方米。
  二、绿地提升改造
  2004—2010年,先后提升改造第七大街(北海路以东)、第十二大街、黄海路(第十一街以北)、第十三大街(黄海路以西及南海路以东)、洞庭路(第十二大街以北)、四号路(洞庭路以东)、第三大街、翔实路、第四大街(泰祥路以东)、遗址公园、泰达公园(五、六、七、八、九区)、森林公园、物流园二期、第十大街、泰丰路(第十二大街以北)、第八大街全线等绿地。
  2004年始,着手对原绿地进行二次设计,提升绿地景观效果,改造南海路、北海路、泰达大街等重要景观绿地,引入海棠、紫叶李、美人蕉、五彩叶、黑心菊、秋葵等观花观叶植物,增加草本花卉用量,改变原行道树简单的乔、灌、草结合模式,在“绿”的基础上实现绿地的色彩化和艺术化。是年春,改造南海路(泰达大街至第八大街段)分车带,在原有单一草坪绿地中增加金叶女贞和大叶黄杨块状模纹,增加绿地色彩,保证冬季有绿。
  2005年始,改造恂园路、恂园西路、恂园中路,将长势不良的泡桐更换为适应性较好的白蜡。陆续对泰达大街全线进行景观植物调整和改造。在后排栽植高大的三倍体毛白杨,增加绿地隔离效果,并作为底衬烘托前方低矮花灌木;增加黑松、紫叶李、赤楠、金叶国槐等植物,形成前低后高的视觉效果,大量使用三色堇、黄金盏、矮牵牛、五彩叶、鼠尾草等应季花卉,丰富绿地景观色彩。2006年秋,改造南海路(第八大街至第十二大街段)分车带,间植大规格珠美海棠和紫叶李,改变原来单一绿色格局,使绿地春季有花,夏秋紫绿相间。
  2008年始,在建成绿地中引入花境,利用各类花卉组合形成花境,增加绿地的艺术观赏性。先后引入黄金盏、矮牵牛、三色堇、鼠尾草、百日草、凤仙等应季花卉,配合景石、观赏草,用于泰达大街、第三大街、北海路、南海路等重要节点布置及“五一”“十一”节日摆花。引入造型女贞、盆景榕树、造型黑松等,分别用于泰达大街、黄海路、会展中心等重点景观绿地。是年始,多次对泰丰公园进行改造,增加日本黑松、桧柏球、杂交马褂木、金叶国槐、金枝国槐、三倍体毛白杨、玉兰、海棠、美人蕉等植物,丰富植物品种和色彩,调整西府海棠、杜仲等植物,使植物配置更趋合理。
  2008年秋、2009年春及2010年秋,全线改造南海路第十二大街以南绿地,增加宿根花卉美人蕉和应季花卉黄金盏、三色堇、百日草及彩叶草等,丰富绿地色彩。3次对新港四号路(洞庭路以东)进行改造,补入多种乔灌木和应季花卉,改变原来仅有白蜡与草坪的简单设计风格,丰富植物品种,提升景观效果。
  三、义务植树
  2001年始,每年3月植树节期间,开发区绿化委员会办公室组织机关和事业单位、直属企业、三资企业等各界人士开展义务植树活动。2005年,组织800余人在森林公园义务植树。2006年,组织800余人在第十二大街(睦宁路与洞庭路之间)义务植树。2007年,组织1000余人在第十大街(洞庭路至保税区物流园)义务植树。2008年,组织1000余人在第十二大街(南海路至东海路之间)义务植树。2009年,组织400余人在西区义务植树。2010年,组织230余人在西区义务植树。
  第五节 城区景观
  一、泰达热带植物园
  泰达热带植物园坐落于开发区泰丰公园南侧,泰达大街北侧,泰祥路以西,占地面积2.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533平方米。2002年1月开工,10月竣工。室内绿化工程2003年3月开工,6月竣工。
  泰达热带植物园由一大一小两座玻璃金字塔组成,中间以拱形玻璃长廊连接。大金字塔是以亚热带植物为主的温室,底座面积50×50米,高30.88米,共栽植植物198种;小金字塔是以沙生植物为主的温室,底座面积25×25米,高15.5米,共栽植植物54种;连廊长55米,用于科普教育展示。两塔均由玻璃和钢铁组合而成,造型新颖简洁,匠心独运。四周衬花草水景,两塔似两颗镶在绿盘上的璀璨钻石,晶莹剔透,富有现代气息。
  二、公园
  1995年,开发区建成区内第一个微型公园。1996年,建有大型公园。至2000年,有11个开放型公园。至2010年末,公园总数22个,其中综合性公园3个、社区公园1个、专类公园4个、小游园14个。
  森林公园坐落于第十三大街以南,第九大街以北,洞庭路以西,京山铁路以东,占地面积33.45万平方米,开发区净水厂一期蓄水池被环绕在内。2002年9月开工,2003年6月竣工。总体规划分为门区、山水区、森林景观区,以建造大面积森林景观和保护净水厂调节池水质为目标的“绿色工程”和“蓝色工程”为主体,以保护生物多样性为前提,融合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利用森林多样功能,建设成为具有原始、自然、野趣特点的森林生态群落,发挥生态、社会和经济3个效益。
  森林公园原址是一片盐渍土荒地,曾被认为是“绿色植物禁区”。公园共用碱渣工程土10万立方米、机械填土5万立方米,立地造山,结合人工堆积形成土山高地,表层采用客土回填,采取排、灌、肥等综合技术措施改良盐渍土,为植物生长创造条件。森林公园四季景色怡然。初春,桃李吐红,百花争艳;盛夏,乔灌葱郁,清爽宜人;仲秋,五角枫、黄栌、火炬树绯红点点,五彩缤纷;隆冬,满山松柏,银装素裹,分外妖娆。公园共栽植植物13万株,其中落叶乔木4万株、常绿乔木1万株、花灌木3万株、藤本5万株。涉及植物品种近百种,促进了开发区盐碱地植物种类的多样性。
  新城区西绿廊坐落于发达街南侧,四号路北侧,巢湖路与新城西路之间,是1条平均宽度30米的规划绿带。2003年8月开工,2004年5月竣工。西绿廊以弧线形作为设计母题,贯穿整个绿带,空间变化丰富,充满趣味性。共分7个主题:儿童活动区、健身休闲区、棋苑区、啤酒花园、阳光音乐广场、丛林地带、展示区。根据主题分区不同,景观配置时而活泼,时而雅致,自然美观。植物栽植上减少单纯的草坪面积,在有限空间里合理利用适当的微地形起伏提升空间效果。增加雪松、竹子等观赏性强的植物,利用色彩的绿化组团增加景观层次。
  蓝领公园坐落于第五大街南侧,睦宁路西侧,西接国翔公寓,东临韩国劳动公园,是为改善三资企业员工生活环境而建的以休闲、娱乐和健身功能为主的公园。因主要服务于在附近工作、生活的三资企业员工,故名蓝领公园。占地面积1.39万平方米,其中绿地面积1万平方米、广场及园路面积0.39万平方米。2004年10月开工,2005年1月竣工。
  遗址公园坐落于第九大街南侧,黄海路以西,绿化面积2.61万平方米,水面面积0.56万平方米。2004年11月开工,2005年7月竣工。公园以历史遗迹为主题,保留了部分所在地原有盐场遗迹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防工事遗迹,通过现代园林表现手法,以小品、雕塑及展示廊等设施,展现盐场历史、生产工艺和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以及开发区的建区历程。
  垦荒犁纪念碑主题公园坐落于开发区西部,洞庭路以东,泰达大街南侧绿化带内,占地面积1.45万平方米,其中广场及园路铺装0.54万平方米、绿化0.91万平方米。2009年10月开工,是年12月竣工。公园以欣达街为界,分为纪念碑广场和南广场两部分。纪念碑广场主体为“垦荒犁纪念碑”雕塑。雕塑位于广场北端,紧邻泰达大街,来往车辆及行人可见邓小平题词“开发区大有希望”碑文。雕塑周边为550平方米开阔广场。南广场整体设计简洁大气,大乔木树阵等列,笔直的园路切割空间,小空间采用绿篱及花灌木围合,形成健身小广场、休憩停留小广场等区域。
  三、广场
  南海路百旗广场,位于南海路两侧(第十三大街至海云街),占地面积3.53万平方米,2010年7月开工,是年9月竣工,是开发区连通北塘、中新生态城以及京津高速二线的重要枢纽,交通四通八达,也是开发区的重要出入口。广场借鉴开发区西入口百强广场形式,运用弧线元素,勾勒出热烈欢快的氛围,体现大气简洁的门户形象。广场平行于南海路,建有一字排开的百座旗杆,将开发区每年评出的百强企业司旗悬挂于此,以展示知名企业风貌。广场正中为“百强企业旗帜广场”旗台,北端南海路两侧各建有高22米的入区标识2座。广场绿化布局简洁,以草坪和旗杆后的3排毛白杨衬托出高高飘扬的旗帜。
  第七章 交通运输
  天津开发区交通运输管理处(简称交管处)是开发区交通运输行业行政主管部门。2001年,内设办公室、运管科、客运科、联运科、仓储科、维管科、航管科7个科室。2003年,根据实际需要调整机构,内设办公室、运管科、客运科、联运仓储科、维管航管科5个科室。2010年,交管处内设4个科室,即办公室、运管科、客运科、航管维管科。交管处履行行政许可、市场监督检查、行政处罚等管理职能。
  2001—2010年,开发区交通运输业发展迅速,客货、水路、铁路运输俱全。至2010年末,全区拥有运营车辆5749部,其中客运车辆231部、危险品运输车辆176部。另有运营船舶39艘。纳管维修企业56家。交管处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重点治理”方针,深入研究危险化学品停车场建设及运营模式,制定危化品道路运输应急预案及危险品运输车辆停车场建设方案。强化管理,规范货运市场秩序。加大源头治理非法超限超载力度,对违规车辆进行处罚,治理效果显著。采取多项措施,支持水路运输业摆脱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逆势而上,重组改制,增强实力,提高效益,迎接挑战。松绑减负,推动联运仓储企业发展。完善区内公交设施,优化公交网络,提高公交覆盖率。主动协调关系,改善运营环境,引进客运线路,增加跨省运营。按交通运输部有关机动车维修管理规定,对汽车维修企业从业人员素质、维修质量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评,全区维修企业整体素质明显提升。
  第一节 货物运输
  一、道路运输
  2001年,开发区从事道路运输业企业328家,运营车辆2345部,其中集装箱运输车辆801部、专用车辆81部。全年完成道路货运量919.41万吨,货运周转量4.93亿吨/千米,从业人员3900人。全年办理货运车辆道路运输证326个,货运车辆入市通行证120个。是年,天津市地方税务局启用新版货运发票,市交通局交管处原印发的“天津市公路货运专用发票”等8种发票同时作废。交管处及时采取多项措施,完成规费征缴。
  2002年,有货运企业302家、运营车辆3222部。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运量670.41万吨,货物周转量6.36亿吨/千米。整顿货运市场,重点清理从事危险品货物运输企业车辆。严格按照危险品运输开业条件逐户重新审核经营资质,不达标者退出市场,区内注册区外经营的转到异地纳管。全区纳管危化品运输企业22家、危化品运输车辆64辆,经过清理整顿,减少危化品运输企业4家、危化品运输车辆40辆。实现规费征缴电子化管理,建立规范统计数据及稳定统计网络。道路货物运输机务管理采用专业软件进行基础资料输入,实现计算机管理。
  2003—2004年,道路货运业进一步发展,货运企业实力增强,营运车辆、从业人员数量大幅增加。至2004年末,开发区有货运企业404家,运营车辆3332部。两年各种运输方式共完成货运量1832.65万吨,货物周转量36.87亿吨/千米。
  2007年,全区有营业性道路运输企业305家,从业人员8510人,运营车辆3741部,载重2.2万吨。其中,危险货物运输企业7家,车辆54部,载重610吨。全年完成道路货运量2170万吨,货运周转量8.7亿吨/千米。经过软硬件准备和试运行,是年10月,开始实施机打缴讫证。
  2009年,全区有货运车辆5336部。各种运输方式共完成货运量3697万吨,货物周转量177.50亿吨/千米。按照《天津市治理车辆非法超限超载规定》及开发区相关工作部署,开展源头治理货运车辆非法超限超载,制定治超工作方案,实行日报、周报制度。健全、巩固治超工作机制,与60家道路运输企业签订责任书,明确治超工作目标及责任,监督重点货源企业安装称重设备、治超设施,从源头遏制车辆非法超载超限。
  2010年,有营业性道路运输企业265家,其中危险品运输企业13家;运营车辆总计5749部,其中危险品运输车辆176部。运营车辆载重34111吨,从业人员4127人。全年道路运输企业货运量1113万吨,货运周转量5.6亿吨/千米。按照天津市主管部相关要求,开发区统一使用“标准协同式道路运输业务管理系统”,开展普通货物运输管理、专用运输的受理、审批、数据录入、存档及年审换证。
  二、水路运输
  2001年,受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水路运输业出现萎缩,水运企业仅10家,船舶13艘,载重吨位11万吨,货运量192万吨,货运周转量1121万吨/千米,从业人员260人。水路运输企业的经营主体发生明显变化,民营经济占主要成分。
  2003—2006年,企业数量虽无明显增加,企业投入大吨位船舶数量却大幅增长,由过去经营较多的3000载重吨左右的船舶,发展到5万载重吨左右的船舶,其中天津畅明海运集团有限公司拥有1艘达到10万载重吨船舶,时为全国民营水路运输企业船舶之最。
  2008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开发区采取多项措施,加快水运结构调整,鼓励水运企业重组,通过改组改制增强水运企业实力。引入天津国电海运有限公司,促进开发区水运业发展。该公司2年发展船舶9艘,载重吨位50余万吨,占开发区水运企业总载重量的50%。是年,开发区有水运企业16家,船舶22艘,载重吨位25万吨,货运量586万吨,货运周转量2235万吨/千米,从业人员395人。
  2009年,继续调控运力,鼓励更新船舶,改善结构,适应水运市场要求,加大安全管理和稽查力度,严厉打击“三无”船舶,保护合法经营。开展调研,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为企业排忧解难,创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帮助企业克服不利影响。
  2010年,开发区纳管水运企业14家,船舶39艘,载重吨位98万吨,货运量1500万吨,从业人员460人。
  开发区水路运输服务业,从事船舶运输代理业务和水路客货代理业务。由于市场竞争激烈,从事水路运输货运代理及船舶代理费较低,水路运输服务企业处于经营困难的局面。
  三、联运仓储
  2001年,开发区纳管联运企业600家,引进注册资金4.92亿元、外资20万美元。其中:区内经营企业308家,注册资金25329万元、20万美元;区外经营企业292家,注册资金23871万元。纳管仓储企业42家,其中区内经营11家,区外经营31家。引进注册资金2.29亿元、外资3461万美元。
  2002年,采取向企业发调查表及到现场核查等方式,对600余家联运企业重新核查登记。将原纳管的区管货代企业逐步调整为联运企业,调整后有联运企业549家。
  2004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颁布实施,按照天津市政府相关文件的要求,收缴联运企业经营许可证,核发联运经营资格登记证,改为照后备案管理。仓储企业注册管理全面放开,取消仓储经营许可证。12月,按照天津税务部门相关要求,启用新版全国联运行业资格统一发票。
  2005年1月1日始,停止征收联运管理费。
  2007年,取消机打全国联运行业资格统一发票,改用公路、内河运输票。
  2008年,天津市交通委员会下发《天津市联运行业规定实施办法》,按照天津市联运办公室统一要求,联运经营场所在明显位置设置联运代理标志。9月18日,天津市交通与物流协会联运分会成立。
  2009年,开发区联运行业管理适应新形势发展需求,实现网络化办公,建立企业电子档案,企业通过网络下载备案表格,查看有关政策等。开发区240家联运企业加入天津市交通与物流协会联运分会。
  2010年,联运行业注册企业133家,从业人员1377人,仓储企业3家,堆场面积9240万平方米,仓库面积14100万平方米,注册资金3.78亿元、美元500万元。
  第二节 道路旅客运输
  一、城市公共交通
  2001年,天津开发区有客运单位13家,客运车辆643部。全年旅客发送量700万人次,客运周转量3.15亿人/千米。开发区运营公交线路13条。其中,开发区至市区公交线7条,即503路、605路、651路、805路、815路、835路、680路;开发区至塘沽地区公交线路4条,即936路、937路、820路、501路;开发区内环线1条,即505路;汉沽经开发区到塘沽线路1条,即459路。运营车辆254部,座位6769座。有开发区到市区、西青、津南、武清的班线等。
  2002年始,建设开发区第七大街至市区中山门的轨道交通(简称轻轨)。是年10月,经市客运管理办公室批准,开发区公交总公司开通由塘沽高辛庄至开发区万博中学的880路公交线,配车42部,线路全长21.8千米。随着开发区来往人流迅速增长,交管处着手增加来往塘沽和开发区的公交线路。
  2003年,宝特公交公司原501路区间线从开发区延伸至保税区,调整走向,改线号为507路。是年3月28日,开发区轻轨试运营通车,第一期工程长45.6千米,设车站14个。开发区管委会投资购买42部大型燃气客车,责成交管处和泰达公交公司落实开通与轻轨接驳公交线路,完善配套服务,适应开发区西区、东疆港保税区、微电子工业区、汉沽化工区发展要求。
  2004年,开发区客运单位调整为16家,有客运车辆585部。全年旅客发送量933万人次,其中津滨轻轨运送旅客433万人次。是年2月,经市客管办批准,开通506路、508路、509路、510路、511路、512路、513路、514路、515路、516等10条公交配套线路,其中:506路从开发区市民广场轻轨站到汉沽化工区;509路为轻轨终点站到保税区接驳线;508路为开发区生活区环线;511路、516路为西区到市区公交线;515路从西区到东区;512路系西区内部环线;513路系从轻轨市民广场站到东疆港保税区接驳线;原505路改为工业区环线。开发区公交线路随之增加到26条。微电子工业区、汉沽化工区均开通区内免费公交环线。在第七大街轻轨终点站、学院区、天江公寓新建3座公交首末站,轻轨终点站公交站3.6万平方米,天江公寓站1.1万平方米,学院区站5200平方米。
  2005年,全年完成旅客发送量3135.49万人次,同比增长19.4%,其中津滨轻轨运送旅客676.5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56.3%。
  2006年,有客运车辆380部,全年旅客发送量3390.96万人次,同比增长14.7%,其中津滨轻轨运送旅客882.9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0.5%。建设洞庭路沿线导轨电车,线路全长7.86千米,设站14个,2007年5月8日试运营。配合导轨电车运营,将原洞庭路沿线公交线路调出,涉及503路、507路、510路、511路、501路、605路、651路、680路、805路、815路、835路、880路、936路、937路、459路、508路、512路、513路、514路等19条线路。其中,调整幅度较大的有501路、503路、507路、508路、510路、511路、512路、605路、651路、835路、880路、936路、937路等13条线路。
  至2008年,开发区客运车辆增加至601部,全年旅客发送量402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9.2%,其中津滨轻轨运送旅客159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44.8%。
  2010年,有客运车辆231部,全年旅客发送量5349.3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86.3%,其中津滨轻轨运送旅客2242.5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0.0%。是年,开发区泰达公交公司和塘沽公交公司整合为滨海公交公司;将原501路、507路、880路、936路、937等线路的旧车辆全部更新为大型LNG新能源空调客车,陆续更新客车500余部。开通从开发区连接滨海新区核心区的环线518路;来往塘沽和开发区之间的520路、521路;开发区至新港地区的519路;延伸104路、130路进入开发区。开发区公交线路发展为31条。
  二、长途客运
  2001年,开发区长途班线主要有可隆公司开通的开发区至太原、开发区至北京赵公口客运站班线。交管处投入资金扩建泰达客运站。对10余家客运企业实行统一管理,对客运车辆采取一车二证报班制管理。
  2009年,交管处经多次勘察、协商,报请开发区管委会同意,筹措将客运站迁至铁路泰达客运站前广场。签订铁路泰达站、天津交通集团滨海分公司、开发区交管处3方协议,天津交通集团滨海分公司负责接收原泰达客运站人员,并投资改造场站;铁路泰达站在保留客运功能前提下,为长途客运站建设提供场地;交管处代表管委会牵头协调具体合作事宜。
  2010年2月,开发区长途客运站作为三级客运站正式投入运营,引进长途线路34条,跨省运营车辆66部,包括发往北京首都机场的客运班线。
  第三节 汽车维修与检测
  一、汽车维修
  2001年,全区维修企业注册总数62家,占用场地面积7.03万余平方米,厂房面积3.31万余平方米,注册总资本2786.5万元、美元420万元。有设备1924台套,员工761人,年修车49763辆次,其中大修63辆次,维护1.47万辆次,专项修理3.5万辆次。根据市维管处有关规定,结合开发区实际,在保证质量前提下,本着方便企业、从简高效原则,把行业管理纳入规范化轨道。对汽车维修企业进行年审,规范整顿汽车维修市场,评选出泰达汽车维修有限公司和陆海汽车服务公司两家优胜企业。
  2002年,汽车维修行业市场变化较大,部分弱势企业转产、停产或处于半停产状态,部分强势企业自动进行内部调整,增加高级技工,裁减普通工,淘汰简陋设施,添置新设备,修车技术能力和劳动生产率均有所提高。
  2004年,天津市维管处实行维修企业属地管理,原在开发区注册、区外经营的23家企业,转移到各隶属区县。是年,开发区维修企业有51家。
  2005年,组织维修企业厂长(经理)学习交通部《机动车维修管理规定》,对机动车维修行业提出具体要求。
  开发区严格限制老工业区开办维修企业,汽车维修企业增速降低,企业质量明显提高,小规模落后企业逐步被淘汰,一类企业逐年增加。2008年,全区汽车维修企业51家,从业人员1100人。开展维修企业质量信誉考核,重点督促检查未达标企业。16家被评为2A企业,6家被评为1A企业。
  2010年,全区纳管维修企业56家,注册资金1.2亿元,其中一类企业13家(含四S店8家)、二类企业17家、三类企业26家。基本形成汽车销售服务一体化格局。
  二、汽车检测
  开发区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简称汽车检测站),场地面积4668平方米,检测车间及办公室建筑面积433平方米。检测站设站长1人,检测技术员5人,行政业务管理3人,其他4人。主要职能包括:对开发区注册运输经营者在用客、货运车辆技术状况进行检测诊断;对车辆改装、改造、报废、复驶进行检测;受有关部门委托,为其进行有关项目检测。检测内容包括:整车、发动机、转向系、行驶系、制动性能、车身等部位。
  2002—2006年,汽车检测站保持平稳运营状态,年均检测汽车7000余辆次。通过检测把关,全区客、货运输车辆车质、车况逐年提高。
  2007年,进一步做好汽车综合性能检测,解决因道路禁行、车源集中等问题给受检方造成的不便。汽车检测站与泰达公交公司签订合同,租赁该公司检测线厂房、设备、配套设施及检测线大厅,经营汽车检测业务。是年检测站迁至开发区海通街60号。
  2009年,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将汽车检测站与塘沽检测中心合并,更名天津开发区塘沽汽车检测中心,位于洞庭路洞庭二街16号。汽车检测站工作人员得到妥善安置。2010年,检测汽车11035辆次。
  第八章 邮政 通信
  2001—2010年,开发区邮政局利用区域改革开放的优势,在开展函件、包裹、集邮等传统业务的同时,发展金融业务并作为拉动收入的重要增长点。网银业务发展迅猛,保险业务拓展规模,代发工资业务稳中有升。2006年,实现邮政储蓄计算机网络系统和电子汇兑系统互联互通。电子商务规模扩大,效益提高。充实代收电费,代理机票,代办公交充值卡等业务功能,满足民众需求。开发区多家通讯公司不断完善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做到“区域发展,通信先行”。通信技术发展从模拟到数字,由电缆到光纤,直至宽带网络和互联网。运算峰值4700万亿次的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总容量20万台服务器的腾讯天津数据承载中心一期工程建成,加之位于区内的联通国家数据中心、IBM蓝泰数据中心等信息基础设施使开发区成为数据运算、存储能力聚集地区,被命名为天津滨海新区云计算基地。2005年,泰达互联网数据中心建立。2009年,开通光纤宽带。加快中小企业和楼宇的光纤资源预置,将宽带接入能力提升至1G,为区域发展提供优质、便利的网络通讯环境。至2010年末,开发区光纤长度9.62万芯·千米,通信管道3037孔·千米,城域互联网出口带宽140G,互联网主干速率90G。
  第一节 机构
  一、天津开发区邮政局
  2001年,天津开发区邮政局(简称开发区局)隶属于塘沽邮政局管理。主要经办函件、包裹、速递物流、邮政储蓄、邮政汇兑、集邮、分销等业务。主要网点有洞庭路、黄海路支局,宏达街、泰达学院邮政所。是年5月,科技大学分院邮政所开业;9月,洞庭路、黄海路支局正式开办电子汇兑业务,并实现全国联网。
  2004年,与多家电信运营商合作,开办代收话费业务,充分发挥网点优势,方便广大居民缴纳多种话费。
  2005年,加大网点建设力度,满足社会用邮需求。是年7月,开发区西区邮政所开业;9月,高校园邮政所开业;10月,瑞园邮电所开业,经办各类邮政业务及邮政储蓄业务。
  2006年,速递物流业务整建制划归天津市速递局管理。开发区局在西区新增中南六街和生物医药学院邮政所2个网点,西区网点共3个。
  2007年10月,洞庭路邮政支局迁址开发区盛泰公寓底商。11月28日,天津市邮政储蓄银行天津分行正式成立,洞庭路邮政储蓄划归邮储塘沽支行管理。
  2009年3月,芳林园邮政所开业,主要经办各类邮政及邮政储蓄业务。
  2010年,开发区局辖8个邮政网点。
  二、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天津市滨海新区分公司
  2001年,开发区电信局隶属于天津市电信局,负责固网电信服务。设客户班、线务班、营业班和测量班。2002年,电信体制改革,开发区电信局更名为天津市开发区通信分公司,隶属于天津市通信分公司,负责固网电信业务,促进滨海新区通信业务良性发展格局形成。2004年,电信行业重组,中国网通开发区分公司成立,隶属于中国网通(集团)有限公司天津市分公司,主营固定电话、数据通信、宽带接入等固网业务。2005年,分公司机构调整,内设项目班、客户班、社区班、营业班、测量班。建成泰达IDC(互联网数据中心)机房并投产。2007年,泰达IDC机房扩建成为北方最大的互联网数据中心。2008年,电信行业融合重组,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天津市滨海新区分公司成立,隶属于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天津市分公司,开发区电信服务由滨海新区联通代管,业务范围增加移动网络服务,内设商务客户班、社区班、营业班、测量班。2009年“5·17”电信日时,WCDMA(宽带码分多址,一种第三代无线通讯技术)网络正式商用,开发区移动业务进入3G(第三代移动通信)时代。是年10月,开通第一户光纤宽带,下行速率最高达到100Mbps,开发区迎来光纤时代。2010年,调整内部结构,设大客户班、商务客户班、社区班、营业班、测量班、项目班,为开发区提供通信全业务服务,包括固话业务、数据业务、移动通信业务、无线上网、网站建设等。两处营业厅地址:开发区南海路营业厅,位于南海路27号;开发区滨海营业厅,位于开发区盛达街23号。
  第二节 邮政业务与管理
  一、邮政业务
  2001年,全区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89亿元,比上年增长27.3%,其中邮政业务量0.12亿元、电信业务量1.77亿元。全年发送信函0.02亿件,比上年增长21.5%,其中国际特快专递1.05万件,增长16.7%。制作《中国美协培训中心师生国画作品选》明信片画册,开发多个单位企业拜年卡、企业拜年折业务。注重“假日经济”及社会活动营销。对大客户实施“派驻制”服务,开发多家公司零旦货运业务,拉动速递专业发展。
  2002年,全区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10亿元,其中邮政业务量0.12亿元,电信业务量0.97亿元。全年发送信函0.04亿件,比上年增长1倍,其中国际特快专递2.40万件,增长1.28倍。为天津海事法院审判综合楼落成制作1000本纪念邮册,完成“中国(天津)进出口汽车零配件贸易展览会”展位设计、户外广告设计和印刷等广告业务,以及“国际大学生龙舟邀请赛”门票设计、印刷和证件制作等广告业务。
  2003—2004年,开发区局发布《开发新客户奖励办法》,促进邮政市场份额不断扩大。将个性化邮票、专题册开发作为工作重点,开发5.1万版开发区个性化邮票。对电信业务实行专业化经营,发展CDMA手机152部,代收话费业务快速发展。
  2005年,全区完成邮政业务总量800万元,比上年增长33.3%,发送信函45万件。开发区局落实“不惟计划惟市场”工作原则,坚持“业务发展、效益为先”,全年业务收入和收支差额分别增长z23.27%和41.52%。是年,储蓄余额市场占有率由2004年末的5.57%提高到7%。速递业务累计完成收入102.41万元,同比增长40%。“思乡月”专题营销活动共实现销售额20万元,销售利润近5万元。在“母亲节”开办“邮政传情,鲜花达意”——母亲节鲜花礼仪递送业务,受理业务801笔,实现销售收入56240元。是年4月,开办法院快递业务,全年寄发商函信函21.9万件。开发《托起明天的太阳》邮资封8.5万枚。与天津测绘院合作,发行《塘沽旅游商务交通图》3万份。邮政物流新增摩托罗拉华南地区进出港业务、手机礼盒配货业务、联通国脉配送业务以及其他摩托罗拉增值业务。为天津港务局和天津港保税区制作专题邮册,两个项目共创收400万元;7月销售《为人民服务》个性化邮折2600余册,收入近5万元;全年开发企业年册3900本;推进翌年邮发报刊量增长,完成收入55.67万元;全年累计代理保额150万元,创历史最好水平。
  2006年,全区完成邮政业务总量2770万元,发送信函116万件,其中国际特快专递6.4万件。开发区局寄发商函28万件。全年业务收入和收支差额分别增长11.62%和31%。邮政储蓄市场占有率上升至7.5%。通过发展卡类、代发工资等中间业务,促进活期储蓄余额高速增长,在新增储蓄余额中活期储蓄比重逾57%。11月始,邮政储蓄开办小额质押贷款。是年保额比上年增长100%。邮政贺卡业务,从上年的60余万元跃至125万元。移动放号专项业务,全年开卡逾1600张。
  2007年,全区完成邮政业务总量904万元,发送信函89万件。开发区局实现业务收入857万元,同比增长26.5%。促成天津市邮政公司与滨海航母主题公园有限公司实现航母门禁系统合作。代发、开发塘沽教育系统8300余人房补款业务,一次性代发额1.3亿元。金融类业务获较快发展,全年净增余额2000万元。全年销售保险1270万元,同比翻了7番;销售基金3545万元;实现汇兑收入71.8万元。完成函件业务收入81.4万元,同比增长13.47%。滨海名片册开发实现收入5万元。集邮业务完成收入87.87万元,同比增长233%,为年度计划的170%。速递业务全年实现收入102万元,“亲情粽”营销活动累计销售440余盒,实现收入2.5万元。“思乡月饼”营销活动累计销售2874盒,实现收入22.5万元。两项营销活动比上年同期均实现翻番。短信回执业务完成年度计划的130%,短信回执率90%,在支局中排名第一,占全区局比重60%。移动卡销售大幅增长,全年销售1万张,实现收入30余万元,拉动电信业务实现收入40万元,同比增长80%。
  2008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1300万元,发送信函372.74万件。开发区局实现业务收入1280万元,同比增长49.35%。全年储蓄业务收入450万元,同比增长34%;完成汇兑收入86万元,同比增长20%。全年储蓄余额净增1500万元,代发工资完成逾3000户,发展商易通43部。完成保险业务1800万元,保费为上年的3倍以上,实现收入70万元。
  支局全年完成集邮业务收入逾360万元,为上年的4倍。奥运特许产品销售额300万元。开发个性化邮票550版,实现收入逾3万元。完成函件业务收入100万元,同比增长37%。跟进开发中行对账单项目,全年共寄发1.1万余份,实现收入近5万元。商务手册完成收入4.71万元。开发数据库商函3户、收入近5000元。夹报广告完成3万元。贺卡业务新开发定制型客户8户。完成速递业务收入145万元,同比增长13%。大力开发新客户,形成协议户4户。“亲情粽”营销活动销售粽子412盒,“思乡月”月饼专项营销额达到30万元,实现收入14万元。包裹业务全年快包转包率逾70%,完成收入94万元。电子商务业务收入43万元,超额完成全年指标。累计开通移动手机卡7000余张。邮政金融业务揽收宁车沽拆迁款逾6000万元、市容委1100万元,大户存款逾2000万元。
  2009年,全区完成邮政业务总量1000万元,发送信函52.89万件。开发区局实现业务收入831万元。全年快包转包率逾85%。金融收入完成年计划的113.67%,净增储蓄余额4900万元;新增对公存款1500万元;代发工资2600户;发展商易通40部、绿卡通6700个。保险业务完成保额107万元,比上年有所增长。集邮业务收入逾200万元。支局完成函件业务收入102.2万元,为年度计划的77.43%。完成商务手册收入5万元,夹报广告收入3万元。完成速递业务收入76.68万元,为年度计划的88.65%。完成电子商务业务收入41.03万元。
  2010年,全区完成邮政业务总量700万元,发送信函32.40万件。开发区局实现业务收入679.53万元。支局发挥平台作用,电子商务业务规模不断扩大,短信业务、机票业务快速发展。发展汇兑短信、储蓄短信、速递短信业务,加办率位居全局前列。加大批量放号力度。函件业务注重信息收集及项目开发,开发《聚焦》企业画册,收入25.2万元。集邮业务组织开展各种竞赛,制定合理、有吸引力的竞赛办法和考核机制。制作形象宣传年册600本,收入14.1万元。代理金融业务实现高速发展,网银业务发展迅猛,储蓄余额规模、保险业务规模保持高位。代发工资业务稳中有升。速递业务注重提升窗口收寄环节服务质量,完成“亲情粽”及“思乡月”销售任务。包裹业务落实包裹验视制度,排除各类隐患。
  二、邮政管理
  2001年,开发区局被市邮政局评为“十佳支局”,其经营管理经验被市局要求在全局范围内以点带面推广。
  2005年,对储汇网点及监控岗位加强防范资金安全风险检查。规范密码保密、权限制度和授权审核等环节,提升业务和安全质量。对储蓄网点、金库、押款班和投递部进行安全检查,并对相关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完善基础管理工作。借鉴其他支局基础管理经验,规范各投递部及特快专递班组管理。做好速递信息上网及时率工作,对未及时反馈信息逐一核实。规范生产出纳人员工作操作流程,制订邮政营业、储蓄、投递业务操作流程图和作业标准。结合实际情况,完善支局服务质量和通信质量考核标准。是年,实现邮政储蓄计算机网络系统和电子汇兑系统互联互通,储蓄和汇兑资金合并使用,对外开办电子汇兑从现金到账户、账户到账户业务。安装新增ATM机。配合市局完成全部二级单位和职能部室OA系统上线工作。更新终端,调整网路,上收服务器,做好报刊大收订的支撑工作,使电子化报刊窗口订阅系统与投发公司发行组实现适时订阅信息共享,使报刊要数更及时、准确。
  2007年,结合地域特点,确定“服务滨海、率先发展”企业精神。强化企业内部管理,完善管理体制。明确三级管理体制,理顺支局与网点关系,形成网点保支局,支局保区局的发展格局。
  2008年,加强职工培训,提升其诸方面素质。要求职工在办理业务时,认真察看客户账户,询问客户资金用途和配置,开口率达到100%。维护与大客户日常关系。年内,超过10万元的大单6笔,保费逾700万元。年初下发支局2008考核办法、支局管理基本制度、支局业务发展办法及奖励制度等文件,形成一级对一级负责、一级对一级追究责任的工作模式。
  2010年,制定《开发支局员工绩效考核办法》,成立领导小组与考评小组,对员工绩效进行公平、公开、公正的测评,提高员工综合水平。构建和谐企业,坚持“超常规、大手笔、高水平、跨越式”发展思路,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突出效益,科学发展,实现开发支局业务收入指标及服务规范要求。完善员工与支局均衡发展共享机制,激励员工自觉发展重点业务,提高员工业务素质,人人都成为客户“咨询师”,为邮政业务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坚持“人民邮政为人民”服务宗旨和“迅速、准确、安全、方便”服务方针,以用户满意为标准、窗口服务为重点、改善管理工作为根本,以解决“热点”“难点”问题为突破口,促进服务工作制度化。
  第三节 固定电话 移动通信
  一、固定电话
  2001年,开发区固定电话交换机容量3.1万门,用户2.47万户。全区固定电话普及率70.84部/百人。全年长途电话通话量0.13亿次,比上年增长25.2%。
  2002年,全年长途电话通话量0.37亿次,比上年增长1.28倍。电话用户2.94万户,其中住宅电话1.45万户。开发区通信分公司配合摩托罗拉(MOTOROLA)公司更新和切换异步传输模式(ATM)光纤通路及机务工程部分前向兼容。各类型数字用户线路(XDSL)业务投入使用,宽带和语音相互促进发展,交换机容量及用户不断增加。
  2003年,固定电话长途电话通话量0.25亿次。年末程控电话装机容量10万门,固定电话用户3.52万户,其中住宅电话1.60万户。
  2004年,固定电话长途电话通话量0.21亿次,程控电话装机容量15.13万门,固定电话用户5.10万户,其中住宅电话1.74万户。呼叫中心全年共接听电话23万人次。开发区通信分公司完成翠亨村等局点的交换机扩容工程,新建天江公寓、开发西区等模块局交换设备,固定电话交换机容量4.4万门,用户3.7万户。
  2005年,全区完成电信业务总量5.12亿元,其中完成数据业务量0.70亿元。固定电话长途电话通话时长0.94亿分钟,其中国际通话时长0.13亿分钟,IP电话通话时长0.51亿分钟。年末局用交换机容量13.50万门,程控电话装机容量18.55万门,固定电话用户6.10万户,其中住宅电话2.34万户。
  2006年,全区电信业务总量完成8.38亿元,比上年增长63.7%,其中完成数据业务量2.09亿元。固定电话长途电话通话时长0.83亿分钟,其中国际通话时长0.20亿分钟,IP电话通话时长0.23亿分钟。年末程控电话装机容量19.16万门,固定电话用户9.02万户,其中住宅电话3.03万户。受手机等移动类通信冲击,固定电话呈下降趋势。
  2007年,固定电话长途电话通话时长1.10亿分钟,其中国际通话时长0.23亿分钟,IP电话通话时长0.13亿分钟。年末程控电话装机容量20.35万门,固定电话用户9.26万户。伴随通信技术发展,网通开发区分公司实施“光进铜退”计划,以电缆覆盖不超过500米为基础,逐步实现光纤到社区、到大楼、到家庭。
  2008年,全区电信业务总量完成10.63亿元,比上年增长15.3%。固定电话长途电话通话时长1.21亿分钟,其中国际通话时长0.29亿分钟,IP电话通话时长0.16亿分钟。年末程控电话装机容量21.5万门,固定电话用户9.34万户。宽带用户4.90万户,无线宽带覆盖率50%。政府门户网、企业在线、投资网、人才热线等政府服务网站以及国际手机采购网、贸促网、服务外包网等电子商务网站在招商引资、政务公开、区域管理中作用显著。呼叫中心在各职能部门服务企业、服务群众工作中发挥联系渠道作用。网通开发区分公司实施交换网络瘦身,完成3000余线备停电,传统电话交换机不再增加。
  2009年,全区光纤长度8.37万芯·千米,通信管道3037孔·千米,城域互联网出口带宽100G,城域网主干速率70G。联通开发区分公司投入使用以太无源光网络(Epon)设备,打造开发区光纤网络。以太无源光网络作为“语音+宽带”综合型设备,带动电话交换机容量继续增长。至2010年,联通开发区分公司推进光纤入户工程,交换机容量8.5万门,用户6.3万户。20012010年,固定电话用户年递增率10.9%。
  2010年,固定电话长途电话通话时长5.36亿分钟,其中国际通话时长1.45亿分钟,IP电话通话时长0.51亿分钟。年末程控电话装机容量12.36万门,固定电话用户8.41万户。
  二、移动通信
  无线市话2002年1月—8月,开发区通信分公司完成无线市话网络基站选点、设备安装和调测。10月18日,开通固网延伸和增值业务的无线市话业务(小灵通),开发区成为天津地区开通该项业务最早的区域之一。2004年,小灵通吸顶式天线投入使用,在开发区乐购购物商场完成实验和开通。是年7月,小灵通与手机实现短信互通。2006年4月,开发区小灵通用户数达到历史最高值7400户,其后逐年下降。至2008年5月,小灵通在移动资费直线下调后业务急降。是年10月,工业和信息化部无线电管理局决定,小灵通所用1900—1920MHz频段,将用于TD—SCDMA(时分同步码分多址,3G标准的一种)使用。2009年1月,中国联通将小灵通列为贬值资产。2月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文要求2011年底前完成小灵通退网,确保不干扰TD—SDMA。是年12月,开发区小灵通用户降至4200户。2010年,滨海新区联通推出“灵通升级”业务,将小灵通用户免费转向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SM,2G标准)及宽带码分多址(WCDMA,3G标准的一种)网络。
  GSM及WCDMA 2008年10月15日,中国联通与中国网通合并为中国联通,实现全业务经营。中国3G牌照正式发放,中国联通获得产业链最完善的WCDMA牌照。滨海新区联通成为开发区唯一WCDMA牌照3G运营商。是年,新建基站10个,为WCDMA正式商用做好准备。2009年,开发区WCDMA网络于“5·17”电信日正式商用。是年,打造WCDMA3G“精品网络”,在原有31个基站基础上,新建并开通2G基站46个、3G基站74个。2010年,开发区开通3G基站109个、2G基站111个。
  第四节 宽带网络 互联网
  一、宽带网络
  2000年11月5日,开发区城市宽带信息网络建设工程开工,是为天津电信“十五”宽带网络规划限期建设工程。2001年6月26日,滨海宽带网络正式商用,标志着开发区通信水平实质性提高。建成海望园、雅园等5个宽带网络接入小区,开发区投资服务中心、泰达中心酒店等单位接入网络。是年,宽带容量0.1万门,用户0.067万户。
  2002年,天津开发区基本实现光纤到路边,光纤到小区、光纤到大厦。宽带网覆盖全区,可提供光纤、局域网、非对称数字用户环路(ADSL)和甚高速数字用户环路(VDSL)等多种宽带网接入方式,宽带网接入能力达到千兆到小区、百兆到企业、十兆到家庭。拥有308个机架,建成可容纳1500台服务器的华北地区最先进互联网数据中心——泰达IDC项目。光纤总长度14678芯·千米,通信电缆1836孔·千米,互联网出口总带宽14.5G,其中宽带网出口带宽10G,核心交换容量120G。
  2003年,光纤总长度16632芯·千米,通信电缆2001孔·千米。宽带网进一步普及,区内35.5%的企业和28.5%的家庭实现宽带上网。集电话、上网、电子邮件功能于一体的宽带多媒体公用终端在开发区正式开通。在全市率先推出VDSL(甚高速数字用户环路)业务,丰富塘沽地区宽带业务市场,引发新一轮宽网业务需求。新建翠亨村、豪威大厦、御景园等局域网(LAN)方式接入小区;调测开通泰丰家园、阳光新干线、悦海园等多个非对称数字用户环路(ADSL)接入小区。2003年,网通开发区分公司“5·17”电信日期间,在投资服务中心等处开通无线宽带业务(WLAN),为全市第一个开通无线宽带接入业务地区。12月,代表天津通信参加滨海新区10年建设成就展,全面演示宽带业务、无线宽带接入业务(WLAN)、基础通信业务、个性电话卡等业务。
  2004年,光纤总长度2.46万芯·千米,通信电缆2668孔·千米。城域网主干速率36.72G,城域互联网出口带宽35.62G,接入宽带家庭6200户。天津市电子政务专网滨海新区核心节点落户天津开发区;有线电视网数字化光纤化改造工程基本完成,实现光纤到居民楼。推出企业信息化解决方案,促进区内企业提高管理信息化水平。天津开发区政府门户网、企业在线、投资网、人才热线、贸促网等政府服务网群全年累计访问量972万人次,国际手机采购网全年点击量520万人次。
  2005年,网通开发区分公司滨海通信大楼竣工。是年,宽带容量1.1万门,用户0.43万户。2007年,网通开发区分公司宽带容量增至4万门,用户1.6万户。开发区宽带用户3.60万户。
  2008年,开发区累计光纤长度4.64万芯·千米,通信管道3858孔·千米,城域互联网出口带宽120G,城域网主干速率40.62G。网通开发区分公司以北京奥运会重点保障工作为契机,完成网络优化及宽带升级,城域网出口带宽从20G扩展到40G,总出口带宽达到80G。是年9月27—28日夏季达沃斯论坛期间,网通开发区分公司全方位升级论坛通信硬件和软件,互联网下载速率较上届高出3倍;实现从技术到人员双备份服务保障;实现大容量数据实时传送,大幅度提高网络下载速率,签约酒店有线无线全覆盖三大突破。ATM-ADSL方式升级为IP-ADSL方式,实现局域网(LAN)小区虚拟拨号协议(PPOE)认证,排除网络隐患,提升宽带使用体验。宽带容量3.3万门。
  2009年,滨海新区联通启用10G快速以太环网,该环网由中兴和华为两个厂家设备构成,分南环和北环,拥有10G上行带宽,网络承载能力超过RPR环网。是年10月17日,滨海新区联通作为光纤到户(FTTH)工程试点开通全市第一户光纤宽带,光纤用户最高下载速度可达到100Mbps。当月,开发区开通第一户光纤宽带,实现光纤到户(FTTH)宽带高速接入。
  2010年,开发区宽带用户4.62万户。联通开发区分公司以光纤宽带为核心,实施“FTTH装机会战”。在全市率先开通互联网电视业务,为实现电视、电话、宽带“三网融合”做好准备。是年,开发区城域网出口带宽80G,Epon设备大规模投入使用,拉动上网需求,宽带容量及用户数大幅上升。宽带容量4.7万门,用户2.5万户,其中光纤宽带容量1.1万门、用户4500户。2001—2010年,宽带用户年递增率42.5%。
  二、互联网
  互联网数据中心,即IDC,其业务范围:主机托管、资源出租、系统维护、管理服务及其他支撑、运行服务等。2005年,开发区网通着手发展IDC业务。2月,中国网通天津互联网数据中心泰达机房建成并投入使用,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该中心服务范围:主机托管、服务器托管及其他互联网增值业务。年内,IDC泰达机房吸引国内30余家知名网站和大中型企业入驻,协议额1000万元。2006年,泰达互联网数据中心扩建至4000平方米,其中1000平方米为新浪集团主机托管专门数据机房;泰达互联网数据中心与新浪网达成托管服务、内容合作、广告合作等战略性合作协议。2007年,为天津电子口岸有限公司启动建设通关服务平台,电路直达天津海关、天津检验检疫局、天津港、边防检查站等单位,使其成为开发区第一个企业级数据中心(EDC)。是年,泰达IDC机房扩建面积1700平方米,建成北方最大数据互联网中心,汇聚新浪、腾讯等多家IT公司。2008年,实现IDC收入3300万元。2009年,天津华苑IDC机房投入使用,泰达IDC机房部分业务移交华苑IDC机房。2010年,泰达IDC机房共有入驻企业70余家,年收入1000余万元。

知识出处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志 2001-2010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志 2001-2010》

本书记述天津开发区2001—2010年的发展历程。十年间,先后提出建设“新九通一平”、构建“中国新经济平台”、实施“二二二三四”发展战略等区域定位和发展思路,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快速发展。形成电子信息、汽车、食品饮料、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石油化工、航天、现代服务业等九大支柱产业。

阅读

相关地名

天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