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支柱产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志 2001-2010》 图书
唯一号: 020220020230000124
颗粒名称: 第四章 支柱产业
分类号: F264
页数: 8
页码: 109-116
摘要: 本文记述了2001年到2010年天津市经济开发区支柱产业的情况。其中包括电子信息业、汽车业、生物医药业、食品饮料业、新能源新材料业、装备制造业、石油化工业、航天业等。
关键词: 天津市 经济 支柱产业

内容

2001—2010年,天津开发区坚持高端化发展方向,形成电子信息、汽车、生物医药、食品饮料、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石油化工、航天、现代服务等9个支柱产业。
  第一节 电子信息业
  2001年,天津开发区电子信息产业产值逾500亿元。至2005年,增至1450亿元,超额完成“十五”规划末期达到1269亿元的产值目标。天津开发区国家级工程中心、市级研究中心、高等院校、企业研发中心并存和多层次的创新机构布局初步形成;从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究到支撑产业化制造技术的科研开发平台初步建成。至2005年末,开发区拥有国家和天津市有关部门批准或备案的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和研发中心16家。是年,被列入国家级和天津市级重大科技项目8个,获资助资金1058万元;以三星手机、三星显示器、通广三星、三星高新电机、三星移动视界和三星光电子等企业为代表的数码相机产业链形成。
  2006年,开发区电子信息产业呈大幅提升态势。是年,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值同比增长28.7%,达到1862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61.4%。2007年始,受摩托罗拉公司产值下降及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值逐年回落。2008年,三星手机实施增资扩产战略,带动手机产业相关企业落户增资。其中,三星通信、三星视界移动、彼恩特等企业增资1.31亿美元,赛必盟、维达力港资配套企业落户;罗姆半导体(中国)有限公司增资7180万美元,投资总额达到3.19亿美元,注册资本1.25亿美元。2009年,全球经济危机影响凸显,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产值1101亿元,同比下降23.3%,是为“十五”“十一五”期间最低点,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降至26.2%。2010年,摩托罗拉公司止跌回升,三星等企业发展加速。是年,电子信息产业完成产值1283.24亿元,同比增长16.55%,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25.2%。
  2010年,围绕摩托罗拉、三星等龙头企业,通信设备、新型消费电子、电子元器件与光电等四大细分产业群形成。通信设备产业成为区域电子信息产业的龙头企业,包括:摩托罗拉、三星通信和712通信等整机企业3家,主要产品为手机、基站和对讲机。是年,通信整机企业实现产值552.9亿元,占全区电子行业产值的50.2%,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13.2%。主要消费电子企业包括:三星电子显示器、通广三星、三星电子、三星光电子和英保达等5家企业,主要产品为彩色电视机、数码照相机、DVD、数码摄像机等。天津开发区成为中国数码照相机主要生产基地。2010年,生产彩电212.66万台,比“十五”末期的2005年增长逾两倍;生产数码相机1227.07万台,占全国比重升至14%。是年末,电子元器件企业80余家,产值超10亿元企业8家,骨干企业主要包括:飞思卡尔半导体、三星电机、三星高新电机、三星视界移动、三星视界、罗姆半导体、通用半导体等公司。电子元件行业发展迅猛,2010年,电子元件产量4370.31亿只,比2005年增长逾3倍。开发区有光电行业生产企业10家,主要企业有三星电子、三星视界移动、三星高新电机、罗姆半导体、三星LED、三星泰科光电子等公司。主要产品包括:电视用液晶显示模组、手机用液晶显示模块、背光LED模块、彩色显像管和车用LED等。“十一五”期间,与手机配套的液晶显示屏和摄像头生产增长迅速,三星电子液晶电视模组项目,填补天津开发区空白。
  至2010年末,开发区电子信息制造业有三资企业129家,项目投资总额76.06亿美元,合同外资金额54.3亿美元;年销售收入逾百亿元的企业2家,逾10亿元的企业14家。
  第二节 汽车业
  2001年,天津一汽丰田有限公司在天津开发区设厂,注册资本33亿元,占地面积161万平方米,设计产能47万辆。2003年2月,天津一汽丰田有限公司与管委会签署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是年3月开始打桩,2005年投产。
  2006年,天津开发区汽车产业呈现较快发展势头,被授予“国家首批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称号。是年,锦湖轮胎(天津)有限公司在开发区投产。2007年,汽车产业实现产值570.2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17%。其中,整车产值408.9亿元,零部件产值161.3亿元;实现利润44.3亿元,税金52.0亿元;产值逾1亿元企业18家,逾10亿元企业8家;天津一汽丰田有限公司产值407.9亿元,占全部汽车工业产值的58.6%。2008年,汽车产量达到36.58万辆,汽车产业实现产值728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19.5%。是年,长城汽车公司天津项目落户开发区西区,总投资30亿元,总占地面积130万平方米。2009年,汽车产业实现产值815.64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19.4%;全年生产轿车38.37万辆。2010年,汽车产业实现产值1034.69亿元,比2005年增长280%。开发区汽车工业总产值占天津市汽车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逐年增高,2006—2010年,连续5年逾50%。其中,2008年近67%。2010年,开发区生产轿车48.24万辆,占天津市汽车整车总产量的66.35%。
  2010年,天津开发区生产整车企业4家(天津一汽丰田、天津星马汽车、清源电动汽车、长城汽车公司),生产零部件企业72家,汽车销售企业31家。天津一汽丰田公司为区内最大汽车生产企业。汽车配套企业以日系为主,其次是通用系、韩系和欧美系。整车主要集中在丰田轿车一个类别,涵盖高中低档不同层次类型。零部件主要产品有车载卫星导航系统、汽车音响、汽车线束、汽车变速器、发动机控制器(ECU)、汽车座椅等。其中,以汽车电子类产品实力最为雄厚。零部件企业主要包括:富士通天、电装电子、矢崎汽车配件、英泰汽车饰件、大陆汽车系统、爱信车身、艾达自动变速器、津住汽车线束等公司。天津开发区拥有与汽车相关的内资科研机构2个、外资独立科研机构4个、企业非独立科研机构1个。斯坦雷电气、富士通天电子、松下汽车电子、锦湖轮胎、清源电动车等企业均设立与汽车相关的科研机构。
  至2010年末,科研机构取得一批高水平科技成果,32位汽车微处理器、车辆减震降噪、车辆尾气催化净化、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等一批核心技术获突破。各类创新主体获得国家科技部、发改委,天津市科委、发改委等部门科技计划项目25个,攻克一批重大技术关键、创造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和品牌。
  第三节 生物医药业
  2001年始,开发区生物医药产业保持快速增长态势。至2005年,年均增长率为37%,高于全区产值平均增长速度。是年,生物医药业产值63.88亿元,其中产值逾亿元的企业占天津市同类企业的50%。
  2007年,增长率为45%,创历史新高。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出现负增长。2009年,增长率回升至28.05%。2010年,生物医药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16.58亿元,同比增长21%,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2.3%。“十一五”期间,生物医药产业年均增长率为28%,高于全区工业平均增速。化学制药、生物制药和中药制药3个子行业的产值,占全区医药产业总产值95%以上,成为天津开发区生物医药产业的主体。“十一五”期间,新增医药类注册企业156家,占开发区医药类企业总数的54%以上。其中,外资企业32家,投资总额逾3.2亿美元;内资企业124家,注册资本逾5.9亿元。新增企业中以生物制药类企业居多,达到89家,占新增企业的64%;其次为医疗器械类企业,20家,占15%。
  至2010年末,开发区共有生物医药类企业及其服务企业284家。其中,工业企业265家,服务类企业19家;外资企业75家,内资企业209家。形成生产领域以外资企业为主导、科技创新以内资企业为主导的区域生物医药产业特征。全区生物医药企业年产值逾1亿元的企业达到16家,其总产值占全区生物医药行业年产值的85.8%。工业企业主要集中在生物制药、化学制剂、天然药领域;服务企业主要集中在医药研发外包(CRO)领域。生物医药行业以跨国公司和国内行业领先企业为主的生产格局基本形成,以糖尿病用药、酶制剂、医用材料和抗生素为主的产品体系初步形成。糖尿病药品系区域产值最大的医药品种,其中产值逾33亿元的品种主要有:诺和诺德公司生产的诺和灵、葛兰素史克公司生产的文迪雅、施维雅公司生产的达美康缓释片。酶制剂系开发区第二大医药类产品,其年产量位居全国第一,产值逾10亿元,占全区现代医药产值的13%。医用材料系开发区第三大医药产品,主要包括输液器、牙髓治疗产品、人工晶体和暖袋等,其产值逾3.6亿元。抗生素系第四大医药产品,主要包括头孢粉针剂和原料药(GCLE),年产值3.5亿元。
  至2010年末,开发区累计投入资金逾2亿元,用于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创新体系建设。拥有国家级研发中心4家,企业技术中心5家,企业工程中心12家。获生物医药类专利权累计167项。
  第四节 食品饮料业
  食品饮料产业系天津开发区传统产业之一,20世纪90年代初,其产值曾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2001—2005年,产业产值在波动中缓慢增长,至2005年,完成产值100.6亿元,在全区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占4%。
  2006年,开发区食品饮料产业进入快速增长期。2007年,嘉吉食品(天津)有限公司投产,总投资达到2750万美元,主要为中国及东南亚地区提供优质玉米高果糖浆产品及服务。2008年,开发区各种软饮料产量达到208万吨,首次超越200万吨。主要企业包括:顶津、康师傅饮品、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等公司。是年,在北海粮油、南侨油脂、邦基等项目带动下,全年生产食用油42.72万吨,增幅逾50%。2009年,开发区食品饮料产业产值达到219.4亿元,突破200亿元大关。
  至2010年末,开发区食品饮料产业产值在天津市同类产业产值的比重占30%,在滨海新区的比重占50%。开发区成为天津市食品产业聚集度最高的区域,拥有规模以上食品饮料企业88家,从业人员逾2万人,产品主要包括软饮料、食用油、方便食品等。
  第五节 新能源新材料业
  2001年,管委会分析产业发展形势,提出继续发展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将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的发展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是年,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产值达到16.4亿元,创历史新高;产值利润率达到0.77%。2002年始,产值和出口额逐年上升,至2005年,出口额首次超亿美元,升至2.3亿美元。
  2006年始,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产值以年均增长率26%的速度向上攀升。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增速放缓。2009年,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实现23.4%的增速,产值规模首次逾百亿元。2010年,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产值跃升至188.7亿元,再创历史新高。是年,在全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占3%。新能源新材料产值利润率,2006年低于2%,2008年、2009年、2010年均达到3%。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税收,2006年首次突破亿元大关,2010年增至3亿元。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出口额,2006年实现4.5亿美元。2007—2008年,出口额分别逾6亿美元、7亿美元。2010年,出口额占全区出口总额的4.3%,创历史新高。
  天津开发区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系依托区内外发达的电子、汽车等主导产业的配套需求迅猛发展,代表企业有总投资5.06亿元的天津东汽风电叶片工程有限公司等。此类企业产值之和占全区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总产值的88.4%,为其产业构成的主体。开发区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主要产品包括:太阳能电池、储能设备(锂离子电池、铅酸蓄电池、镍氢电池)、金属材料(钢材、有色金属复合材料等)。
  至2010年末,开发区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产值逾10亿元的企业2家,产值逾1亿元的企业17家。
  第六节 装备制造业
  2001年,装备制造业产值为66亿元。其后,年均增长40%。2005年,达到225.12亿元。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比重由2001年的7.7%升至2005年的15.7%。
  2006年始,开发区装备制造业规模大幅扩张,产能剧增,发展迅猛。至2009年,开发区聚集一批国内外知名龙头企业,主要包括约翰·迪尔、奥的斯、霍尼韦尔、施耐德等世界500强企业,VESTAS、SEW、英诺瓦等行业内领先企业,渤海钻探、渤海装备、东方电气、新兴铸管等国内行业龙头企业。其中,奥的斯中国总部设在开发区,并相继投资3个制造项目;SEW除设中国总部外,还投资5个制造业项目;新兴重工天津工业园项目总投资30亿元;全球物探装备世界领先企业英诺瓦公司总部坐落于开发区。2010年,装备制造业产值达到667.19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13.1%,为2005年产值的2.96倍,高于同期全区工业总产值年均16.2%的增速。“十一五”期间,装备制造业对全区工业增长贡献率年均26.7%,其中2007年、2008年分别高达53.6%和60.4%,拉动全区工业大幅增长。
  装备制造业行业利润率不断提高,重点产品形成比较优势。2006—2010年,开发区装备制造业销售利润率年均10.36%,高于“十五”期间6.34%。
  开发区装备制造业主要包括: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产品包括:风电成套机组、电梯、石油钻采设备、大型拖拉机等整机产品,及减速机、变速器等工业生产中的关健部件。其中,风电产品从最初生产零部件到生产成套整机,实现跨越式发展;电梯产品从少到多,全国份额占比持续提高;石油钻采设备发展迅速,竞争力不断提高。
  至2010年末,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共有190家,其中产值在100亿元以上企业2家,产值在10至100亿元企业6家,产值在1亿至10亿元企业43家;装备制造业外商投资额累计48.8亿美元,占全部外商投资额的17.3%。
  第七节 石油化工业
  2001年之前,天津开发区石油化工产业处于起步阶段,仅有天津乐金大沽化学有限公司、天津关西涂料化工有限公司、天津华士化工有限公司等数家化工企业。2001年,石油化工企业竞相入区。2005年始,开发区石油化工产业迅猛发展。是年,东海碳素(天津)有限公司、唯科天津矿业有限公司、卡博特化工(天津)有限公司、泰鼎公司、日本东邦铅资源再生有限公司、天津天寰聚氨酯有限公司、比利时卡佩勒颜料公司等13家化工企业相继在开发区汉沽现代产业区投资建厂。由韩国平和CMD株式会社投资1500万美元的天津平和化工有限公司在开发区逸仙科学工业园注册成立。
  2006年,日本积水化成品有限公司、日本精工油墨天津公司先后投资建厂。2007年,天津东邦铅资源再生有限公司投产,项目总投资5000余万元,利用再生资源,从事蓄电再生产。2008年,天津天寰聚氨酯有限公司在开发区汉沽现代产业区投资2.58亿元建设新厂,主要生产、销售配套组合聚醚、异氰酸酯类、辅料、基础聚醚及相关材料,是为日本丰田及国内大型家电配套的企业。
  2009年始,开发区开发建设南港工业区。南港工业区以发展石油化工、冶金及重型装备制造产业为主导,以承接重大产业项目为重点,以现代港口物流业为支撑,建成综合性、一体化的现代工业港区。是年,陶氏化学、法液空、壳牌润滑油、合佳威立雅等世界500强企业先后进驻南港工业区,中俄1300万吨/年炼油、中石化天津原油储备基地等龙头项目相继奠基,中石油百万立方米原油储备库投产运营。林献石化、启明化工、东大化工等一批民营企业纷纷在南港工业区落户、开工。至2010年末,共有26个项目签署投资合作协议,13个项目开工建设,尚有27个项目在谈,总投资逾2500亿元。石油化工产业实现产值389.75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7.6%。
  天津开发区石油化工产业以年均增长率30%以上的速度迅速上升,至2010年,形成390亿元产业规模。陶氏化学、三井、伊藤忠、丸红、日商岩井、普利司通、积水、锦湖、LG、阿克苏诺贝尔、PPG、卡博特、拉法基、伊士曼化学等世界500强化工企业相继落户天津开发区。石油化工企业主要分布在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102家)、塑料制品(73家)和橡胶制品行业(7家),其中产值逾亿的企业有36家(含5亿元以上11家)。天津开发区成为以炭黑、聚氯乙烯树脂、发泡聚苯乙烯、涂料、油漆、子午线轮胎等产品为主的精细化工产业基地。
  第八节 航天业
  2008年,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航天科技集团一院)在天津开发区建设研发试验基地——大火箭产业化基地,参与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国家航空航天领域重大工程项目研制。基地位于开发区西区中北组团,规划用地面积17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逾100万平方米,投资逾100亿元,分为军品项目和民品项目。军品项目包括焊装车间、部段铆接车间、静力分离车间、铸造车间、锻造车间、办公楼及附属配套能源用房等子项目10余个,民品项目包括冷拔管、先进复合材料、先进伺服阀和风力发电机叶片等6项。
  天津开发区航天产业以大火箭产业化基地为中心,形成制造工艺一体化配套体系。基地计划研制5米直径大型结构件,并完成5米直径箱底焊接与试验。其焊装车间、部段铆接车间、静力分离车间、铸造车间、锻造车间等可满足大直径结构件、电气系统初样研制、火箭结构件生产装配和全箭振动试验等一系列大型地面试验需求,提升天津开发区航天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为未来产业自主创新升级奠定基础。新一代运载火箭产业化基地一期9座厂房,可满足未来中国3050年发展空间技术需求,其研制能力可扩至8米、10米直径等大型推力火箭,为中国空间站、深空探测器、空间精密展开机构等超大航天器走进深空夯实基础。
  2008年,大火箭产业化基地完成研制、生产区和军民结合产业区共计2550亩范围内填土工程。研制、生产区首栋开工厂房——贮箱焊接厂房主体钢结构施工进入尾声。
  2009年,基地整体填土和进场道路、施工用各项能源设施接入工作完成;民品首个项目——冷拔管项目(又称“航天液压”项目)建成投产。
  2010年,军品项目206复合材料厂、503库房竣工交接。402—406等配套动力设备调试完成。航天斯达项目主体封顶。
  第九节 现代服务业
  2001年,管委会以“各项工作全面上水平,优化投资环境”为重点,在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同时快速发展第三产业。是年,第三产业增加值66.67亿元,比上年可比增长2.16%,二、三产业比例为78.6∶21.4。
  2005年,管委会将提升现代服务业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加大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力度,促进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是年,第三产业增加值首次逾百亿,达到101.02亿元。仓储、邮政、交通运输、软件业、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批发和零售业、住宿与餐饮业、会展业等均获较快发展。
  2006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125.9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21.6%。2008年,第三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对区域经济拉动作用明显提升。是年,第三产业增加值突破200亿元大关,达到205.47亿元。二、三产业比例为80.7∶19.3。2010年,第三产业发展迅猛,其增加值逾300亿元,达到357.84亿元,可比增长22.1%,二、三产业比例为76.9∶23.1。2006—2010年,第三产业年平均增长率逾26%,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和第二产业发展速度。期间,第三产业对地区经济增长贡献率显著提升,年平均贡献率为30.6%。开发区第三产业产值占滨海新区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由2005年的19.8%,升至2010年的24.0%。2006—2010年,全区第三产业市场规模扩大,成为中国现代服务业增长最快的开发区之一,并在银行保险、私募股权基金、服务外包、科技研发和物流等领域优势明显。汇丰、花旗、渣打、瑞穗实业等外资银行先后在开发区设立分支机构;中国工商银行金融租赁公司、摩托罗拉财务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相继落户开发区;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迅速,吸引CSC、ACS、IBM、药明康德、中星微、渣打营运中心、腾讯等著名服务外包企业竞相入区。
  至2010年末,开发区共有各类金融企业及服务网点250余家,主营业务涵盖银行、保险、基金、信托、保理等经营机构,形成滨海新区金融聚集区。在国家发改委备案的两批9家基金管理公司中,落户天津开发区有8家;在天津开发区注册的各类股权投资基金企业达到189家,合计认缴资本逾452.53亿元。天津开发区成为全国基金企业聚集程度最高地区之一。
  天津开发区被商务部认定为中国服务外包基地之一,享受国家对服务外包产业各项扶持政策。区域拥有中国服务外包天津培训中心。该中心系国内唯一由商务部授牌从事服务外包专业培训的机构。2009年,开发区通过CMM2级(可重复级)以上水平认证企业5家,服务外包企业达到73家。至2010年末,在天津开发区注册从事软件开发及服务的企业180家,经天津市认定的软件企业达到71家。
  2003年,管委会提出开拓现代服务业空间,将会展业作为重要内容,使其成为天津开发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亮点”。是年,管委会为完善投资环境,成立贸易促进中心。该中心职责是开展贸促服务、会展服务等。贸易促进中心自办展会包括:1.手机展会。即“国际手机产业展览会暨论坛”。自2003年举办首届展会以来,确定每年6月为召开期。此项展会吸引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摩托罗拉、三星、LG、高通、展讯、微软等业界著名企业参展。展会规模从2003年面积近3000平方米、展位166个,升至2010年面积2万平方米、展位700余个,观众从近千人增至2万人次。展会得到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天津市人民政府支持,在业界内知名度和认可度不断提高。2.汽车展会。2005—2010年,每年举办1届。展会以“中国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为永久主题,受到国内外政府官员、汽车界行业领导、企业领袖和专家、学者的关注,享有“汽车行业达沃斯论坛”称誉。贸易促进中心协助天津市、滨海新区举办论坛、展览数十次,主要有:2003年“滨海新区十年建设成就展”;2004年“国家级开发区贸促会第三届年会”“中国泰达生物论坛”;2005年“第六届亚欧财长会”“第四届太平洋经济合作理事会(PECC)国际贸易投资博览会”“2005中国泰达生物论坛”;2006年“2006香港·天津周”“中国泰达生物论坛”;2007年“中国企业国际融资洽谈会”“中国泰达华生生物论坛”;2008年“2008夏季达沃斯论坛”;2009年“2009中国——天津国际航空航天贸易展洽会”“2009国际生物经济大会暨第四十四届新特药品交易会”“第十六届中国国际五金博览会”“中国国际矿业大会”;2010年“首届中国(天津滨海)国际生态城市博览会”“第六十八届全国汽车配件交易会”。至2010年,共举办大型会议173场。
  贸易促进中心每年组织企业参加津洽会、乌洽会、厦门投洽会、西安洽谈会等10余个地方性展会,展示天津开发区的投资环境、产业状况、未来规划等,推销产品,洽谈合作项目。带领企业参加国际知名商贸展。至2010年末,累计组织51家企业100余人赴中国台湾、香港地区及美国、加拿大、德国、比利时、法国、俄罗斯、巴西、阿联酋等,参加10余场专业展览会。主要有:德国汉诺威消费电子、信息及通信博览会,俄罗斯国际石油及天然气展览会,海峡两岸医疗设备展览会,香港中小企博览会,巴西国际海洋石油暨天然气工业设备展览会,美国生物技术大会暨展览会,美国底特律SAE年会等。展会期间,拜见目标客户,并协助30余家企业申请到天津市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资金。
  天津开发区管委会打造适应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专业化投资环境,在土地资源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划出开发区东区最后一块建设用地,规划建设泰达服务外包产业园。此项目于2007年末奠基,按世界一流基础设施标准开发建设、运营管理。园区整体占地面积89万平方米,规划建筑面积150万平方米。其中,产业楼宇100万平方米,主要承接计算机相关信息及平台服务、软件及技术研发、服务外包培训以及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行业项目;50万平方米用于生活配套及白领公寓等设施建设。园区一期项目于2009年9月投入使用,其中建成的5栋产业楼总面积为8.82万平方米,入驻的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中软卓越培训中心、中石油渤海石油装备制造、联合通商科技、天津华信软件等具代表性的大客户均已运营。此园二期项目于2011年启动,建筑面积6.2万平方米,为67层产业楼3栋,于2012年末投入使用。
  2008年3月,管委会启建现代服务产业区(MSD)。该区占地2.5平方千米,由核心区和拓展区两部分组成,2011年落成。“伊势丹”、58同城、渤海银行、飞狐信息等一批现代商业服务项目入驻并开业。现代服务产业区系开发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载体,承接高端现代服务业项目。启建现代服务产业区两个月后(2008年5月),管委会成立天津泰达发展有限公司,加强对现代服务产业区建设的推进工作。
  2007年6月,天津开发区被认定为天津市首批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区之一。至2010年,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迅猛。ITO、BPO领域,聚集药明康德、诺和诺德、通标标准、国家超算中心、摩托罗拉、腾讯数码等一批国内外知名运营商纷至沓来,其业务范畴涵盖医药研发外包、商业流程外包、软件开发、金融后台服务等多个领域。开发区拥有中国服务外包行业唯一的门户网站和电子交易平台——中国外包网,为中外商家提供服务。
  至2010年末,天津开发区在商务部注册的服务外包企业达到46家;从业者9944人;累计认证31个。2010年,累计接包合同额2.12亿美元,离岸接包合同额2.01亿美元,执行金额1.75亿美元,离岸执行金额1.73亿美元,分别比2009年增长56.7%、50.8%、135.1%和134.9%。
  20012010年10年间,区域商业发展成绩显著。2001年,管委会提出进一步提升商务环境,把适应区域需求的商业企业引进开发区,把发展商业作为改善综合投资环境的重要任务抓紧抓好,提高区域载体功能水平。相关部门按照管委会的要求,制订、实施商业发展规划,促进区域商业发展。是年,商业增加值27.7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6.4%;翠亨广场、鸿泰商城等相继开业。2002年,商业增加值31.9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6.9%。年内,天津开发区首家高级百货店——天津一商友谊名都店开业,一批社区便民商业服务设施投入使用。2005年,区域商业服务业发展聚集模式实现由“簇状”向“带状”的转变,形成第三大街、洞庭路、黄海路商业带,宏达街房产中介底商带,南海路酒吧一条街等商业格局。是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5.92亿元,同比增长9.5%;商品购进总额384.52亿元,同比增长6.1%;商品销售总额392.87亿元,同比增长9.9%。主要商品销售类值增长明显,其中石油及制品销售额29.16亿元,同比增长52%;机电产品及设备销售额21.56亿元,同比增长56.0%;化工材料及制品销售额18.14亿元,同比增长37.7%;食品、饮料、烟酒销售额34.44亿元,同比增长12.8%;金属材料销售额97.32亿元,同比增长1.4%;家用电器及音像器材销售额14.13亿元,同比增长142.9%;中西药销售额3.13亿元,同比增长804.7%。是年,住宿及餐饮业快速发展,住宿业营业收入3.80亿元,同比增长12.9%,餐饮业营业收入2.65亿元,同比增长9.8%。境外旅客8.69万人次,同比增长43.6%。“十一五”期间,管委会着力产业调整,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并将商业作为第三产业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提升区域载体功能、服务功能和建设宜居环境的重要举措,制定商业发展规划并加紧实施,促进区域商业繁荣。2006年,批发和零售业持续发展,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8.28亿元,比上年增长2.75%;实现商品购进总额443.30亿元,比上年增长15.3%;实现商品销售总额444.44亿元,比上年增长14.5%。主要商品销售类值中除中西药销售额(1.04亿元)比上年降低外,其余商品均比上年增加,其中汽车类销售额66.77亿元,比上年增长11.2%;石油及制品销售额40.93亿元,比上年增长40.4%;煤炭及制品销售额40.86亿元,上年增长49.1%;通讯器材销售额29.12亿元,比上年增长72.4%;家用电器及音像器材销售额24.65亿元,比上年增长74.5%。住宿及餐饮业发展势头强劲,各宾馆实际住宿人次数51.0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51.0%;境外旅客住宿人次数17.2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98.2%;住宿业营业收入4.52亿元,比上年增长18.9%。餐饮业营业收入2.83亿元,比上年增长6.9%。2007年,区域商业持续快速发展。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2.26亿元,比上年降低2.9%。2010年,天津开发区商业购物环境显著提升,商业日益繁荣。是年,永旺大型购物中心开业,吸引佳世客超市、苏宁电器等一批大型零售企业进驻;“喜来登”在天津的第二家五星级酒店落户天津开发区。至年末,天津开发区四星级以上酒店达到11家,其中五星级酒店5家。2010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8.07亿元,同比增长6.3%;商品购进总额1105.09亿元,同比增长47.0%;商品销售总额1109.68亿元,同比增长47.4%;年末商品库存总额60.04亿元,比上年增长40.9%。主要商品销售类值显著提高,家用电器、汽车、中西药材、食品、饮料、烟酒、金属材料、机电产品及设备、石油及制品、化工材料及制品、煤炭及制品销售额分别比上年增长7.5%至1.5倍。住宿及餐饮业快速发展,客房达到4483间,比上年增长13.1%;床位6528张,比上年增长10.0%;住宿人次数81.83万人次,境外旅客人次数20.13万人次,分别比上年增长10.1%、12.9%;住宿人天数108.79万人天,境外旅客住宿天数27.76万人天,均比上年增长23.2%。住宿业营业收入10.66亿元,餐饮业营业收入5.70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98.3%、1.9倍。

知识出处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志 2001-2010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志 2001-2010》

本书记述天津开发区2001—2010年的发展历程。十年间,先后提出建设“新九通一平”、构建“中国新经济平台”、实施“二二二三四”发展战略等区域定位和发展思路,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快速发展。形成电子信息、汽车、食品饮料、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石油化工、航天、现代服务业等九大支柱产业。

阅读

相关地名

天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