碣石

知识类型: 实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天津府志[乾隆]》
唯一号: 020036020230000256
实物名称: 碣石
文件路径: 0200/02/object/PDF/020011020230000101/001
起始页: 0642.pdf
类型: 山脉
分类号: K928.3
主题词: 名胜古迹-山-中国

实物简介

碣石慶雲縣志碣石又名馬峪山古屬無棣今折 海豐爲九河入海處 按志說畿輔通志常辨之謂大河一由東光縣歷 南皮滄州靑縣靜海而達於天津此西漢時大河 入海之道亦卽北宋時合永濟渠入海之道一由 寧津縣經南皮東歷鹽山慶雲而達海豐是爲北 宋時東流之道近有指東流爲禹河故道以海豐 馬峪山爲碣石語多不經甚至謂善長南産不知 北地高下按善長居范陽魏書有明文豈未之見 耶此蓋爲縣志言之耳要之稽古者恃經與史觀 水者有源與流禹貢大陸碣石在冀州九河在大 陸之北河自龍門積石至大陸播爲九河同爲逆 河入於海此源流之見於經者也漢書河水至章 武入海宋志河合永濟渠注乾寧軍爲北流自魏 恩至德滄入海爲東流此源流之見於史者也乾 寧軍爲今靑縣地滄州所𨽾雖廣而史以德州並 言則其所謂滄州者蓋指鹽山慶雲言之蓋海豐 在大陸之東故謂之東乾寧軍在大陸之北故謂 之北若禹河至海豐入海則當曰東不當曰北播 爲九河又使碣石在兖則禹貢夾右碣石之文當 在兖州不當在冀州且縣志苐見漢書鬲津在鬲 爲今山東境不知漢志明言徒駭卽滹沱由平舒 入海豈亦得以海豐槩之况據禹貢碣石之上有 逆河逆河之上乃有九河今縣志不問逆河所在 苐謂九河在齊地則碣石亦當在齊不亦妄耶又 况所引秦皇刻碣石門則彼碣石以秦皇刻碣得 名與禹貢何與善長南産之說之謬又不必言矣 按碣石之說不一天津縣志辨之甚詳其說曰漢 書注臣瓚云禹河入海乃在碣石漢魏隋唐地志 言碣石者多以爲叅驪城據禹貢導岍及岐至於 荆山逾於河壼口雷音至於太岳砥柱析城至於 王屋太行恒山至於碣石入於海此所謂碣石也 然曰逾於河則不可以爲導河故孔安國傳苐以 百川言之至於導河則不言碣石惟冀州曰夾右 碣石入於河則碣石明在禹河海口之右故臣瓚 有河由碣石入海之說宋黄文叔因謂導河不言 碣石爲省文也然諸家之說本論碣石有不足爲 禹貢之碣石證者據漢地理志右北平郡驪城縣 有大碣石山遼西郡叅縣有碣石水元和郡國志 謂在遼西郡臨渝縣又或謂在驪城隋地理志及 通典文獻通考俱謂在盧龍唐地理志又謂在石 城明一統志謂在昌黎孔穎達疏亦謂在驪城水 經注同其說曰今枕海有石如埇宋本作甬道數十里 當山頂有大石如柱往往而見立於巨海中世謂 之天橋柱又方輿紀要載郭造𨜮謂昌黎縣有仙 人臺世謂之天橋柱地理今釋又謂今昌黎撫寧 杳無踪跡今有人自永平來者又多見天橋柱在 海中人謂之碣石其說錯出如此至通釋謂有三 碣石杜祐金仁山謂有左右兩碣石則又紛出不 一矣其傳會爲禹貢之碣石者大抵不離漢書說 據文頴云漢省叅縣入臨渝唐地理志謂石城本 臨渝又謂盧龍軍有昌黎戍畿輔通志謂漢驪城 唐爲石城又謂晉省臨渝爲肥如唐志又謂盧龍 本肥如畿輔通志謂叅縣爲今昌黎驪城爲今樂 亭則諸說俱本漢叅縣驪城言之但據畿輔通志 樂亭昌黎東西相距只三十里鳥得便有兩碣石 據明一統志碣石山在昌黎西南五十里據畿輔 通志昌黎西南六十里至樂亭縣界則碣石去樂 亭只十里水經注又云碣石如甬道數十里則焉 知不綿亘於兩縣境中就昌黎言則以爲在昌黎 就樂亭言則以爲在樂亭其實只一碣石耳又秦 本紀始皇遊碣石刻碣石門武帝紀元豐元年登 碣石望海水經注漢武帝登碣石望海刻石地理 志莽曰碣石據後漢書圓碣方碑蓋以石刻言則 焉知莽不因秦漢石刻而名之况名始於莽烏足 混爲禹貢之碣石且據漢志兩碣石下無河水入 海之文其言河水也苐云至章武入海不及兩碣 石又謂叅縣官水南入海碣石水南入官使河由 此碣石入海則碣石之水何以不入河而入官若 據山海經碣石澠水東流入河則碣石又在大河 海口之西與諸家說尤不相符則禹河不由此碣 石入海明白甚矣或謂此當以水經注海中之說 爲是卽如漢地理志叅縣驪城明明有兩碣石元 和郡國志以爲在臨渝或又以爲在驪城註兩存 其說而不能决明一統志明謂碣石在昌黎今釋 又謂昌黎杳無踪跡蓋惟山在海中故指之莫定 其方求之莫得其處耳其說似矣然水經注之說 亦有可疑者如云今枕海有石似鄜時此石現在 海岸人共見之且常見之矣繼又曰往往而見則 仍與三神縹緲等耳末且曰漢世苞淪洪波則所 謂枕海有石又何所指况所載三齊畧記秦皇見 海神管子齊桓公見俞兒事其說近怪蓋善長習 氣如此不可據爲典要也或又謂河水旣由章武 入海則碣石當在章武漢書言章武不言碣石者 此王横所謂爲海所漸蓋漢世巳無遺迹故不言 也且碣石之在章武古亦有可據者據戰國策蘇 秦云燕東有朝鮮遼東南有碣石䧹門之饒叅在 燕東與朝鮮遼東等不得謂之南據漢書言河間 在燕南是章武誠燕南也况魚鹽之饒古稱長蘆 叅雖瀕海不及萬分之一自不應舍此以言饒鄭 元謂此别一碣石在九門縣孔頴達謂驗九門並 無此山則焉知不卽在章武海中况據史漢武帝 登碣石望海地形志謂章武城有漢武帝臺水經 注以爲漢武望海處今滄州臺基尙存則碣石又 當在滄州海中其說亦是但茫茫海若無迹可求 傳會言之與叅驪諸說何異若以理論禹貢明言 碣石苟海岸實有此山則百家争鳴當有實指所 見以正之者何至千百年聚訟而莫之决且據戰 國燕南有碣石漢志燕南不言碣石則淪海之說 事或有之王横昌言於朝班固筆之於史當非無 據而云然要之自禹貢言則碣石不過在逆河海 口之右其以禹河至碣石入海特臣瓚說原非確 有所據也今姑無論碣石之所在但禹河旣由章 武入海則碣石去章武當自不遠也

知识出处

天津府志[乾隆]

《天津府志[乾隆]》

乾隆天津府志是清朝乾隆四年(1739年)由天津府知府李梅宾主持编纂的一部地方志,共四十卷,分为三十六类,记载了天津府的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该书是继康熙《天津卫志》之后的第一部天津地方志,也是清代最早的一部天津府志。该书参考了《天津卫考初稿》等前人的资料,也收录了一些乾隆时期的新变化,如河道、城池、官署、寺观、学校、民俗等。该书对于研究清代天津的历史和文化有重要价值。

阅读

相关地名

天津府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慶雲縣志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