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1年2月14日淸廷頒布罪已詔声称“量中华之物力,結与国之欢心

知识类型: 事件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義和团运动大事记(五)》
唯一号: 020032020230004756
事件名称: 1901年2月14日淸廷頒布罪已詔声称“量中华之物力,結与国之欢心
文件路径: 0205/01/object/PDF/020510020230000168/001
起始页: 0297.pdf
事件类型: 军事事件
起始时间: 1901年2月14日
发生地点: 北京

事件描述

1901年2月14日(十二·廿六)淸廷頒布罪已詔,声称:“量中华之物力,結与国之欢心。既有悔禍之机,宜頒自責之詔。”这个詔节成为以后慈禧等一切卖国賊卖国求荣的总路綫。原文如下: 光緒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內閣奉上諭:本年夏間,拳匪措乱,开衅友邦,朕奉慈駕西巡,京师云扰。迭命庆亲王奕劻、大学士李鴻章作为全权大臣,便宜行事,与各国使臣止兵議款。昨据奕劻等电呈各国和議十二条大綱,业已照允。仍电飭該全权大臣将詳細节目悉心酌覈。量中华之物力,結与国之欢心。旣有悔禍之机,宜頒自責之詔。朝廷一切委曲难言之苦衷,不得不为尔天下臣民明諭之: 此次拳教之禍,不知者或疑国家纵庇匪徒,激成大变。殊不知五六月間,屡詔剿拳保教。而乱民悍族,迫人於无可如何,旣苦禁諭之俱穷,复憤存亡之莫保。迨至七月二十一日之变,朕与皇太后誓欲同殉社稷,上謝九庙之灵。乃当哀痛昏瞀之隙,經王大臣等数人扶掖而出,於枪林彈雨中仓皇西狩。是慈躬惊險,宗社阽危,〓〓成墟。衣冠塡壑,莫非拳匪所致。朝廷尙获庇耶!夫拳匪之乱,与信拳匪者之召乱,均非无因而起。各国在中国傳教,由来已久。民教爭訟,地方官时有所偏,畏事者祖教虐民,沽名者庇民伤教,官无持平办法,民教之怨愈結愈深,拳匪乘机,寖成大衅。良由平日办理不善,以致一朝驟发,不可遏抑。是則地方官之咎也。 深、涿拳匪旣焚堂燬路,亟派直隶练軍彈压。乃該軍所至,漫无紀律,戕虐良民;而拳匪专持仇教之說,不扰乡里,以致百姓畏兵而爱匪。匪势由此大熾,匪党亦愈聚愈多。此則将領之咎也。 詫該匪妖言邪說,煽誘愚人,王公大臣中,或少年任性,或迂謬无知,平时嫉外洋之强,而不知自量,惑於妖妄,为神奇,於是各邸习拳矣。各街市习拳矣。或資拳以粮,或贈拳以械,三数人倡之於上,千万人和之於下。朕与皇太后方持严拿首要解散胁从之議,特命剛毅前往諭禁。乃竟不能解散。而数万乱民,胆敢紅巾露刃,充斥都城,焚掠教堂。圍攻使館。我皇太后垂簾訓政将四十年。朕躬仰慈誨,夙昔睦邻保教,何等怀柔。而况天下断无杀人放火之义民,国家岂有倚匪敗盟之政体。当此之时,首禍人叫囂隳突,匪党紛扰,患在肘腋。朕奉慈圣,旣有法不及众之忧,寖成尾大不掉之势。兴言及此,流涕何追。此則首禍王大臣之罪也。 然当使館被圍之际,累次諭令总理大臣前往禁止攻击,並至各使館会晤慰問。乃因槍砲互施,竟至无人敢往,紛紜扰攘,莫可究詰。設使火轰水灌,岂能一律保全。所以不致竟成巨禍者,实由朝廷竭力維持。是以酒果冰瓜联翩致送。无非朕躬仰体慈怀。惟我与国,应識此衷,今兹議約,不侵我主权,不割我土地。念列邦之見諒,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慚憤交集。惟各国旣定和局,自不至强人所难。著奕劻、李鴻章於細訂約章时,婉商力辯,持以理而感以情。各大国信义为重,当視我力之所能及,以期其議之必可行。此該全权大臣所当竭忠尽智者也。 当京师扰乱之时,曾諭令各疆臣固守封圻,不令同时开衅。东南之所以明訂約章,极力保护者,悉由遵奉諭旨不欲失和之意。故列邦商务得以保全,而东南疆臣亦籍以自固。惟各省平时无不以自强为詞。究之,临事張皇,一无可恃。又不悉朝廷事出万难,但执一偏之詞,責难君父。試思乘輿出走,风鶴惊心,昌平、宣化間,朕侍皇太后素衣将敝,豆粥难求,困苦飢寒,不如〓庶。不知为人臣者,亦尝念及忧辱之义否?总之,臣民有罪,罪在朕躬。朕为此言,並非追旣往之愆尤,实欲儆将来之玩世。近二十年来,每有一次衅端,必申一番誥诫。卧薪尝胆,徒託空言。理財自强,几成习套。事过以后,殉情面如故,用私人如故,敷衍公事如故,欺飾朝廷如故。大小臣工,淸夜自思,卽无拳匪之变,我中国能自强耶!夫无事且难支柱,今又遘此奇变,益貧益弱,不待智者而知。尔諸臣受国厚恩,当於屯險之中,竭其忠貞之力。综覆財賦,固宜亟賞洋款,仍当深恤民艰。保荐人才,不当专取才华,而当內覌心术。其大要无过於去私心、破积习两言。大臣不存私心,則用人必公;破除积习,則办事著实。惟公与实,乃理財治兵之根本,亦卽天心国脈之轉机。应卽遵照初十日諭旨,妥速議奏,实力举行。此則中外各大臣所当国而忘家正已率属者也。……一”(《档案》,下册,第944頁)

知识出处

義和团运动大事记(五)

《義和团运动大事记(五)》

本书主要介绍了义和团运动的相关内容,包括其历史背景、留下的文献资料、戊戌变法的影响以及相关历史事实的介绍。同时强调了义和团运动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阅读

重要人物

王奕劻
相关
李鴻章
相关

相关地名

北京
发生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