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挖泥船上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我们的塘沽新港》 图书
唯一号: 020020020230026513
颗粒名称: 在挖泥船上
分类号: I267.4;U659.2
页数: 24
页码: 17-38
摘要: 本文记述了塘沽新港的建设中,摸索中前进了。工程队依靠工人阶级,通过实践找到问题,并制定操作规程,提高机械运转效率,提高排泥浓度,最终突破旧指标,创造挖泥新纪录。
关键词: 天津市 塘沽新港 挖泥船

内容

生活在大陸上的人們,能夠有機會到塘沽新港來看看,那眞是幸福極了。這裏,和其他海濱一樣,景色美麗,空氣新鮮。站在那座鋼骨水泥製成的碼頭上,遠看,藍澄澄的海水和淡藍色的天空聯結在一起,你分不淸是天連着海,還是海連着天;近看,浪花翻捲着海面,建築港口的人們駕駛着各種各樣的船。他們機智、勇敢,向海洋進行着搏鬥,向淤泥進行着決戰。
  一.摸索中前進
  我來到一種「吸揚式」的挖泥船上。這種船,頭頂上頂着粗重的「絞刀」,屁股後邊拖着長長的「尾巴」——這是排泥管。排泥管像一條莽壯的長蛇,從海洋彎彎曲曲的伸向陸地。船頭上的絞刀往海底一扎,大量淤泥便神速地噴向陸地。吸揚式挖泥船的效率很高,尤其適用於水淺泥多的港區。在建設塘沽新港過程中,吸揚式挖泥船担負了百分之六十以上的挖泥任務。在船上,「塘沽號」挖泥隊隊長張慶元同志,給我介紹了挖泥船的變化和進步。張慶元從前是水手,解放後被提拔爲「塘沽四號」挖泥船的船長。最近又提拔成領導八隻大船的挖泥隊隊長。他說各個船上的船長、駕駛,都是建港當中,從工人裏邊培養、提拔起來的。他找來船長穆成義,大車史金貴,以及一些普通船員。大家聽他講起提拔幹部的問題,就都插上嘴來。這個說:「是啊!我們都是在建港中長大的。」那個說:「過去咱這地方沒有這種人才,挖派技術全都掌握在日本人手裏。」第三個說:「那時候,誰敢摸摸人家的機器?除非你不想要腦袋了。」第四個說:「那時候他們糟蹋咱,說中國人開不了機器,現在讓那些帝國主義分子瞧瞧吧!」……船上的人,說到過去異常憤激,說到現在又是那樣歡喜。這些在陸地上聽過千百次的話語,到了海上却是那麼新鮮。船員們對於一個來自陸地的人,似乎也非先從這裏說起就不足以表達他們的情感。
  接着,他們說到開始駕駛船隻的心情,說到蘇聯專家如何幫助他們克服困難,說到他們怎樣由不懂到熟練,以及怎樣突破舊日指標,又創造了挖泥新紀錄。船上的人說話嗓高、聲大,又富有風趣。像是深怕海浪蓋住了他的聲音。這時候,我想起新港工程隊副隊長靳步同志說過的故事。
  靳步同志初到塘沽新港的時候,還是一個剛出校門的學生,現在負責整個築港工程隊的黨政工作和艱巨的挖泥任務。他說:「塘沽新港的建設過程,實際上是挖泥過程。能不能戰勝淤泥,是決定塘沽新港能否存在的關鍵。但開始我們沒有經驗,鬧了不少笑話。」在他所說的,許多現在看來是「笑話」的故事中,有一段是這樣的:
  「那是剛剛進入建港高潮的時候,蘇聯專家沙士柯夫同志來了。問我們排泥濃度多大?——這一問,工程技術人員都傻眼了。你看我,我看你,誰也回答不來。老實說,那時候我們還不知道掌握濃度有什麼用哩!沙士柯夫同志看見我們窘不堪言,就說:『好吧,我們一起去看看好了。』我們跟着專家走,以爲旣然看濃度,那一定要上船喲。可是,專家不往海邊走,却一直沿着排泥管子走去。沙士柯夫同志到了排泥的地方,伸手抓了一把,張手一看,說:『不行呵!濃度不夠。』
  「『多少才算夠哩?』我們瞪着眼問。
  「『在蘇聯是百分之三十。』專家回答說:『——就是說:從排泥管裏出來的,泥佔百分之三十,水佔百分之七十。』
  「沙士柯夫同志看來是個嚴厲的人,大家暗地裏揣猜說:『一定是權威專家。』(以後知道他有許多關於挖泥工程的著作。)可是,沙士柯夫同志對我們是那樣循循善誘,處處表現誨人不倦的精神。他笑着,打着比方:『排泥,和熬粥一樣。稠粥,一撈一把米;稀粥,一撈什麼都沒有——水都從縫裏流跑了。你們現在熬的是稀粥,這就浪費了國家的人力和財力。』
  「沙士柯夫同志又問:『每小時挖多少泥?』我們回答說:『三百立方公尺。』——蘇聯專家搖了搖頭,沒有說什麼,其實,是不是三百立方公尺?或者還要多一點?我們全不知道。只是根據過去聽日本人說這種船的效能是這些。
  「這時,沙士柯夫同志給我們介紹了蘇聯的挖泥經驗,具體說明如何提高排泥濃度,如何提高機器週轉率。然而這並不是說沒有了問題,如何把專家的指示變成現實?又如何把稀粥熬成稠粥呢?
  「我們的工程技術人員,絶大部分是靑年,他們對國家建設的熱情滿高,但幾乎沒有一個是學港灣建築的。中國的港口,過去都操縱在帝國主義手裏。舊中國沒有給我們留下築港人才,也沒有學習的榜樣。怎麼辦呢?這時候,我們想起黨經常敎導我們的是:依靠工人階級,有事和羣衆商量。
  「於是我們和工人一起,尋找挖泥數量的準確數字,尋找排泥濃度不夠的原因。這一找,問題出來啦!最大的問題之一,是機械運轉效率低,一天二十四小時內,只有十五個小時挖泥。其次,在這十五個小時以內,排出來的是水多泥少,濃度只有百分之十五。同時發現,從機器操作到管理制度,存在着一系列的不合理現象。實在說,以前我們就沒有個操作規程哩!
  「我們依靠工人找到了問題,又把問題交給工人去解決。由工會領導大家找竅門,提合理化建議。行政上也具體標出『課題懸賞』的題目。這一來,許多先進工作方法出現了,過去認爲不能解決的問題解決了。挖泥濃度很快由百分之十五,上升到百分之三十。挖泥時間由過去的十五小時,逐漸提高到平均二十小時。由於挖泥濃度的提高,機械週轉率提高,就使過去每小時挖泥三百立方公尺的陳舊定額,逐漸上升到每小時七百立方公尺的新紀錄。這就是說:一隻船的工作,差不多相當於過去兩隻半船的成績。同時,我們建立了每五分鐘試驗挖泥濃度一次的『濃度試驗』制度,檢查機器週轉率的『流速檢査』制度,以及其他方面的操作制度。」
  靳步同志說的挖泥工作的演變過程,實際上是塘沽新港的建設過程,也是每一個建設塘沽新港的人的進步過程。「塘沽號」挖泥隊隊長張慶元,當他被提拔爲「塘沽四號」挖泥船船長的時候,心情是那樣緊張。他高興,但又着急。他高興自己當了船長,但他着急地自問着:「幹得了嗎?一個賣苦力、當水手的老粗!領導一條船可不那樣簡單!」可是他又想;「咱不幹叫誰幹哩?領導上成天說新中國要依靠我們來建設,我們能怕困難嗎?」張慶元的伙伴們也鼓勵他說:「老張,幹吧!有我們大夥,你作不了難。」張慶元當了船長,正趕上工程局號召提高排泥濃度,提高機器週轉率。張慶元和大家檢查了自己的船,把全部挖泥時間計算了一下,一看,每天只有十五小時的挖泥時間。他大吃一驚!「時間跑到哪裏去了呢?」他計算着。把各種停車時間排列在眼前,除去一切必不可免的時間以外,他發現移錨停車和淸纜停車佔去的時間最多,平常每移動一次要佔去七十分鐘。他從解放前,日本統治時期大夥盼着船壞,反動統治時期工人們盡量把移錨時間拉長的事實,得出結論說:「移錨時間是可以縮短,或者減免的。」他把他的想法交給技術人員硏究,請工人同志們討論,他自己同時做了三番五次的實際試驗。一個「移錨不停車」的方法成立了。但這時候還有四分鐘的「吹水」時間的浪費。張慶元的方法很快傳到了各個船上。「塘沽五號」船本來也在試驗,一聽說張慶元試驗成功了,他們的信心更强了,第二天,他們連四分鐘的「吹水」時間也減去了。「移錨不停車」成了一個完整的方法。人們替他計算了一下,單這七十分鐘的節省,一年就可以多挖十二萬七千立方公尺的泥。
  巨大的塘沽新港工程,就是依靠這些同志的逐步摸索建成的,就是依靠這些同志的點點滴滴的心血凝成的。
  二。戰鬥裏成長
  懂得水路運輸和陸地運輸差價的人們都知道;海港一般建築在離內地越近、特別是離大城市越近就越好。塘沽新港在渤海灣突入內地最近的一段海岸上,距離華北最大工商業城市——天津只有四十五公里,離我們的首都北京也只有一百六十多公里。它的左邊是山東半島,右邊是遼東半島,兩個半島構成了兩座天然的圍屛,護衛着渤海灣的安全;同時,烟台和大連兩個軍用海港,又恰像一對門衛,警惕着任何可能到來的强敵。不論從軍事意義上來看,還是從經濟價値上來說,塘沽新港的位置的選定是十分適當的。
  然而,塘沽新港也還有它的缺點和困難。因爲渤海灣過於突入內地,岸邊水淺,泥多,增加了建港工程的困難。加以這裏鄰近海河,面對大沽沙壩,海底下泛起來的淤泥,跟海河上沖刷下來的泥沙混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淤泥過多的嚴重局面。因此,能不能戰勝淤泥,就成爲塘沽新港能否建成、或者建成之後能否存在的決定條件。
  戰勝淤泥——這是塘沽新港各項工程進行之前必須首先考慮的問題。在一般海港上,防波堤本來是用做防止波浪襲擊,保持港區水面平穩的。可是在這裏,防波堤的首要任務却是阻擋淤泥;海河入口處的那座近代化船閘,一般說,是爲了便利三千噸級以下的輪船通過港區入海河,轉駛天津內港的。但在這裏,它就不得不担負起防止海河泥沙沖擊的重担……。在所有這些「防」和「擋」的同時,更積極的辦法當然是挖泥。
  爲了挖除淤泥,塘沽新港集中了許多挖泥船。這些船,各有各的優點,又各有各的光榮。在建港當中,它們戰勝了淤泥,又在跟淤泥搏鬥中得到了鍛鍊。「塘沽一號」挖泥船上的故事,就正好說明這樣一個過程。
  「塘沽一號」船的現任船長叫魯文興。
  魯文興——到過塘沽新港的人,誰都知道他是「塘沽五號」船的船長。那隻船,是新港的模範船之一。魯文興怎麼來到一號船上了呢?——我思索了片刻,就悄悄地問他:「是不是『塘沽五號』船上的那個魯文興?」
  「是的,」他點點頭,小聲地回答着。看來,是個不大喜歡顯露頭脚的人。
  魯文興敍述他到一號船的經過,也談起他在五號船的往事。他對他現在駕駛的船隻有着濃厚的興趣,對於已經離開的船却有着更爲深刻的情感。他說早在日本帝國主義者統治時期,他就在「塘沽五號」船上做工了。他親眼看見日本人把那隻船砸破,使好好的挖泥船,光剩下了一個空売売。解放以後,他和他的伙伴們親手把那隻船修好,參加了塘沽新港的建設工程。他在五號船上工作了整整六年,他了解船上的每一個機件,像了解他自己的十指一樣。
  「在建港當中,」魯文興低沉地回憶着說:「我們的船,開頭每小時只能挖三百立方公尺淤泥。以後經過蘇聯專家的啓發、指導,我們改進了操作方法,提高了挖泥技術,每小時的挖泥效率上升到七百立方公尺。在蘇聯專家指導下,我們還推行了節省『循環油』的工作法,使以前只用三百小時的循環油,提高到能用一千五百小時,達到了蘇聯的先進標準。給國家節省了大量財富……」
  魯文興敍述着五號船上的每一個成就。這些成就,他都付出過心血。他的每一滴心血也都得到了應有的報酬。在建港當中,他和他的伙伴們一共得到了十二面紅旗的獎勵。五號船又被全港職工們公認爲模範船之一。言談之間,魯文興對五號船表示十分留戀。可是他爲什麼又離開了呢?
  「因爲工作需要。」——魯文興的回答,就像一般船員們的生活習慣和工作作風一樣:總是那麼乾淨利落,一點也不拖泥帶水。然而我並不滿足這個回答,我想知道他所說的「工作需要」的具體內容。
  原來,一號船上也有一班整齊的人馬,但因爲今年全國各個港口建設工程的需要,原在船上的人,有的去了靑島,有的調到了大連,有的還去了廣州、海南島,一號船上的人手不夠,就臨時拼湊了些人。因爲這些人互相了解不深,一時沒有了領導核心,於是就鬧起不團結來:有的要求到別的船上去,有的要求到陸地上去,還有的抱怨領遵爲什麼不叫他到別的港口上去……。在這樣的情況下,每小時的挖泥效率降到二百立方公尺。挖泥隊的領導同志爲這種情況担憂。在一次隊務會議的休息時間,隊長張慶元把魯文興叫到一邊:「老魯!」張慶元用他十分焦躁的語氣說。「你說一號船上該怎麼辦哩!」
  「怎麼辦!」老魯尋思了半天,就痛快地說道:「我去唄!」
  就這樣,魯文興離開了他那光榮的五號船,到一號船當船長來了。事情說也奇怪,老魯一到一號船,船上的一切立刻變了樣。老魯跟那些不安心工作的人個別談話,說服並批評那些想離開海洋,回到陸地上去的思想和行爲,同時對那些確乎因爲工作分配不當的人做了調整……這一來,人們的勁頭大了,挖泥效率立時提高到每小時五百二十立方公尺。工程隊的領導同志說:老魯在五號船上,是用提高技術、鑽硏技術的辦法,爭取到了模範船的榮譽。這在工作開始時是必要的。現在,他在一號船,是用黨的政治工作的經驗,團結了全船人員,達到了提高生產的目的。——建設塘沽新港的人們,他們在建港中學會了技術,也學會了政治工作的本領。
  「不過,」魯文興敍述完了他來一號船的經過,懇切而又莊嚴地提醒我說:「你可不要以爲一號船什麼都不好,一號船有它自己的光榮,在建港當中有着不平常的貢獻。一因爲一號船經過狂風巨浪的危險,船員們表現了超人的堅强和勇敢。他說:「這些事情,我知道的並不具體。我給你找幾個親身經歷過的人談談吧!」
  老魯找來哈鳳鳴和李佩琳。他兩人都是黑黝黝、油光光,一看就知道是長期生活在海上的人。李佩琳早先在開灤煤礦,被礦警打瞎了一隻眼睛:哈鳳鳴是回族,自小就在渤海灣打漁。他原有兩個哥哥,大哥在打漁中,跟船一起翻到了海底;二哥又是船和人都沒有回來。他自己也經過無數次的狂風巨浪,直到解放後才參加了的建設工程。哈鳳鳴就是同一號船一起遇險的。
  那是去年十二月中旬,挖泥船到了入塢冬修的季節了。渤海灣的水面已經結上了一層薄冰。海上測量人員忽然發現:主航道有一段深度不夠。——說是在十一公里以外的地方,有大約二百公尺的一段,高出航道二公寸。
  富有海上生活經驗的人們都知道:這高出來的二公寸淤泥,有把輪船擋在港外的可能,也有使萬噸輪船擱淺的危險。
  「一聽這話,」哈鳳鳴說起來顯得分外緊張,「挖泥船上的人都急了。怎麼辦呢?天,已經冷得凍上了冰,船,進塢的進塢,冬修的冬修。再說,那十一公里以外的地方,一般只有『自航式』、或『鏈斗式』的挖泥船才能出去,但這種船都進塢冬修去了。這樣,任務就落到『吸揚式』挖泥船的頭上。人們計算着各個『吸揚式』挖泥船。說是其他船都得靠陸上送電,又需要很長的排泥管綫,冬天行動又不方便。結果人們選定了『塘沽一號』,因爲它自己能發電……。
  「塘沽一號」在這不平常的日子出海了。海上的人,誰都知道狂風的厲害,誰都知道海浪的威力——兩三丈高的浪頭可以把船打翻;冬天的冰凌可以把大船劈爲兩半,也可以把小船駕到天涯和彼岸。人們估計到了這些情況,因此在人員配備上,就挑選了最好的駕駛,最有經驗的司機,又把各個船上的水手長調來充當水手。當人員配備齊全以後,便由「塘活號」挖泥隊隊長張慶元親自率領,浩浩蕩蕩出海了。
  出海的頭兩天是風平浪靜,大家都以百倍奮發的精神,完成了以往所沒有完成過的任務。而且他們還像平常一樣,挖除了淤泥,要再淸一淸底。人們興高彩烈地說:「加勁吧!再淸一淸底就可以勝利回去了。」可就在這天傍晚,拖帶「塘沽一號」船的小火輪上的老船長說話了:
  「一號船上的同志們,趕快收拾收拾進港吧!眼看就要刮風了——」誰都知道,這位老船長對於氣候演變的估計,從來就跟氣象台的報吿一樣準確。然而這次人們不願走開,他們要完成淸底任務,他們要聽一聽氣象台的確實報吿。他們扭開電門,規定的聯絡時間已經過了。老船長又一次催促了:「一號船的同志們,這回可是東北風呵!」
  風,說來,就來得那樣的快。它像滾動在天空的浮雲,像游動在大海裏的汹湧澎湃的巨浪,像萬馬奔騰在戰場,一下子就吹渾了渤海灣的天空。「塘沽一號」陷在風雨飄搖的海中……。
  「塘沽一號」本來跟平常一樣:挖泥時四個角上拴着四根纜繩,纜的彼端有四個大錨,把挖泥船釘在海裏。船的後面,還拖帶着一百多公尺長的又粗又大的排泥管綫。在狂風大浪的襲擊下,繩纜不能保持船身的平穩,大錨也無法使船隻站牢,人們只能聽自然的擺佈,一切再也無能爲力了。
  這時候,應該急速起錨回岸。但是起錨已經趕不及了。要爭取時間回岸,唯一的辦法就是「解纜」。而解纜,要坐上小木船,到一、二百公尺以外的海面上去。在驚濤駭浪的大海裏,小木船隨時都有被打翻的危險。但是,當船長命令水手們解纜的時候,撲通一聲跳上了小木船,靑年團員張榮成和周炳祥,也緊跟着離開了「塘沽一號」船。他們迎着汹險的海浪出動了。船,跟全船人員的生命,就看他們能否解開纜繩了……。
  張榮成和周炳祥揮動着長櫓。哈鳳鳴緊捉着纜繩晃動着。一個大浪,像兇惡的强敵一樣,直朝哈鳳鳴打來。哈鳳鳴急忙一躱,浪頭把張榮成、周炳祥打倒了。他們急忙爬起來,擦了一下臉上的水,又捉住了長櫓。就在這千釣一髮的時候,哈鳳鳴把纜繩解開了。四根纜繩一解,挖泥船就像斷了綫的風箏,一忽兒被抛向半空,一忽兒又摔在水中。海浪打在甲板上,打在艙頂上,打在站在甲板上的每個人身上。然而小火輪可以拖帶它回港了,人們都看着老船長如何把這隻船沖破狂風巨浪回岸去。
  平時,小火輪拖帶挖泥船,就像快馬拉空車一樣方便。但這回,拉也拉不動,走也走不了。在海風刺骨的時刻,老船長急得滿頭大汗,他不得不再舉起他的喇叭筒:「一號船上的同志們,請你們看看後邊是不是有錨?怎麼拉了兩點多鐘,連一步也走不動呀?」
  人們一看,原來排泥管綫上還有兩隻錨。這時候,船長決定「卡斷」排泥管。然而,排泥管早已飄搖在大浪之中。誰下去呢?——二十一歲的年輕小伙子何雲廷,他把站在甲板上的人拱開:「我下去,我下去。」說罷,他順着船屁股上的排泥管綫走入大海。哈鳳鳴一看不好,伸手抓住何雲廷,說:「你眞不想要命啦!」他把何雲廷腰裏橫拴上一根粗繩,又把橫繩上捆了四根長繩,他把四根長繩的繩頭交給四個水手,說:「下去吧,小伙子!」
  何雲廷順着排泥管子下去了。海浪一個接着一個竄過他的全身,他爬在排泥管上,全身都成了溼的,他不得不閉起眼睛,用兩手摸索着排泥管子上的螺絲,一個一個「卡斷」了。
  何雲廷爬回挖泥船來,溼了的衣服立刻變成了硬梆梆的冰柱,他的腿麻木了,胳膊凍僵了,他倒在同志們的懷裏……然而,船——國家的財產,跟全船人員的生命得救了。我特地找到何雲廷,想知道是什麼力量使他在驚險萬狀的情況下奮不顧身、又挽救了挖泥船的。何雲廷幾乎跟哈鳳鳴的回答一樣:
  「船上的人,在危險的時候都是想到全體,而想不起個人的。」——這就是船員們的生活作風,也是新中國海員們的道德標準。偉大的塘沽新港工程,就是依靠這些人的堅强、勇敢和奮不顧身的精神完成的。
  三.漂盪在海上
  站在塘沽新港碼頭上,仔細觀察港區的水面,你會發現:在那渾濁翻騰的海裏有一道碧綠的淸流,它像一條綫,把大海劃成了兩半。這條淸流,就是人工挖成的主航道。一共有十五點二公里長,六十公尺寬,深達零下七公尺,漲潮期間,會有十公尺左右的大水。有了這條主航道,吃水二十七呎的輪船,就可以直駛新港碼頭靠岸。
  主航道主要是由自航式挖泥船挖成的。
  一天上午,我坐海上測量人員的拖輪,離開陸地,到了自航式「快利號」挖泥船上。這種船的構造和動作,許多地方與吸揚式挖泥船相反。自航式挖泥船上有個大肚子,叫泥艙。屁股底下拖着個鐵「耙子」。工作時,「耙子」往海底一放,淤泥就涮拉涮拉地滾進泥艙。然後,它帶着這滿肚子的淤泥,自己航行(其他式的船要拖輪拖帶)到主航道外面的大海裏,把泥倒在那裏,再輕飄飄地返回來,進行下一次的挖泥。「快利號」在三大自航式挖泥船當中,是最小的一個。但它一次就可挖走五百立方公尺淤泥。船上的負責人高國棟同志向我介紹說:去年,這隻船每挖一艙泥要三十一三十二分鐘的時間,今年,只要二十一—二十四分鐘的時間就夠了。可是去年,它和它的姊妹船——「浚利號」,就完成了相當於以前五年工作量的總和。儘管有了這麼大的成就,船員們却並不滿足。今年,按着新的定額,「快利號」每小時挖泥九百立方公尺。可是船員們早就突破了這個數字,每小時的挖泥量達到一千零五十立方公尺了。
  高國棟以前是個普通船員,也是建港中逐步提拔起來的。他領導着「快利」和「浚利」兩隻大船,担負着深水航道的全部挖泥任務。「快利」船上有五十四名船員,長期生活在海上。一般人每月「走港」(登陸休假)一次,休息四天,少數領導人員每半月「走港」一次,在家住兩天。他們吃的水,是由「水星號」駁船從天津送來的。燒的煤,是由煤駁送來的。另外,有拖輪每天給他們送書報、信件,以至米、麵、油、鹽、菜蔬一類的東西。
  過去,船員們過着與世隔絕的單調生活,他們只有勞動的義務,政治上沒有絲毫權利。只是解放以後,他們才和大陸上的人們一樣:盡他們應盡的義務,享受他們應當享受的權利。我到船上的這天,正好趕上他們改選船舶(相當於工廠的車間)管理委員會的委員。而且是用票選。當選票集中在一起,進行統計、唱票的時候,忘了選舉監票人,人們立刻提出了意見:「等等,選個監票人再唱票!」監票人選舉出來了,票數統計好了,新的委員產生了。五十多個人熱情地鼓着掌,散會了。這時,我抓住剛才那位統計票數的靑年,問他是仕麼幹部!他說他本來負責統計工作。不過,「頭幾天反『五多』,把我反掉了。現在還沒有分配工作哩!」他所說的統計工作,是指各項運動的統計。在這五十幾個人的船上,當然是不必要的。從他那滑稽的回答裏,我們可以看到:海上的人,的確是隨着祖國大陸上的脈搏跳動而跳動,隨着祖國大陸上的呼吸而呼吸。
  這天傍晚,晚霞映紅了蔚藍色的海面,燦爛輝煌的紅光,反射到每一個人的臉上。船員們勞累了一天,各自按着各自的樂趣休息了。甲板上,三個年輕人在下跳棋。兩個老人,一聲不響地走象棋。泥艙那面,傳來了悅耳的胡琴聲和哨吶的長鳴。愛靜的人們,背起了他們的雙手,漫步在甲板上,眺望着遼闊的海洋和天空。只有靑年團支部的三個幹部,坐到高高的船頂上,討論着下月份的工作計劃。靑年團支部書記李金聲向我走來。我說:「你們這兒眞像一個水上鄕村。」
  「不!」他立時糾正說:「我們這兒是一座城市呢?有電燈、自來水,有收音機,還有單間招待所哩!」這天晚上,我就在這漂盪的城中,住了「單間招待所」。
  這個招待所可眞不簡單,像一般城市的旅館。有台燈、有頂燈,還有一個小小的電扇。第二天一早,走出房間,睁眼一看,一面鮮紅的國旗,插在高高的船上,飄在蔚藍色的海上。「這是什麽意思?」我納悶地問着。
  「今天是『八一』建軍節呵!」——眞是,祖國的一切,他們記得是這樣淸楚,感覺是這樣親切。
  我找到靑年團支部書記李金聲,請他說完昨天晚上沒有說完的話。李金聲說話有聲有色,處處顯示着年靑人所特有的樂觀情緖。一談到工作,又是那樣認眞、嚴肅。他領導下的靑年團員,個個具有鋼鐵般的堅强性格,這是海上工作所必備的。今年天氣特別熱,李金聲說:「頭兩天——就是暑伏的那兩天,船上熱得簡直受不了。工人們熱得睡不着覺,吃不下飯。有的一天一夜只睡一、兩個小時,有的兩天只吃了半小碗飯。可是,太陽一直在死晒,鍋爐一直在死烤,鍋爐房裏的氣溫高達一百三十度,平常人一進屋就暈倒。在鍋爐房燒火的年靑人,兩個人一班,每小時要塡送三千多斤煤,工作又緊張、又勞累。按着勞保條例的規定,已經完全可以停止工作了。這時,行政上從天津送來了避暑藥,熬了綠豆湯,還在甲板上搭了涼蓬。也曾想過從機器設備上改變這種情況,可是在目前條件下又不可能,於是我們開了個靑年團的會,讓團員們討論怎麼辦?團員們說:『勞保條例是國家對我們的關心。我們如何對待國家任務呢?要是我們一停止燒火,挖泥船就像人死了一樣,什麼也不能幹了。再說,船停一天,就等於少收入兩千萬元。』年靑人們接着說:『我們旣然是光榮的靑年團員,就應該經得起考驗,就決不能把國家任務放在一邊。』於是,他們走進火烤着的鍋爐間,拿起那把三十多斤重的大鐵鍬,照樣每小時塡送三千多斤煤。就在這天,李玉海同志熱病了,但他堅決不『走港』。也在這一天,一個燒火工人昏倒了,靑年團員李福海跑過去,接過那個大鐵鍬說:『我替你上港。』幹開了。不多時,又一個工人昏倒了。團的小組長曹金山,本來剛剛幹完了自己的一個『小班』(四小時),應該休息了。但他不聲不響地接過昏倒者的鐵鍬,又幹了兩小時……這一天,一連有三個工人昏倒,但他們的工作,都由靑年團員代替了,鍋爐的汽壓始終保持着它的飽和點,挖泥工作照常進行着。」李金聲抹了抹他的前額,他對於熱的體會顯然是深刻的。
  我回味着李金聲的談話,想着那些年靑人,他們,眞像一首蘇聯歌曲裏所唱的:「在火裏不怕燃燒,水裏亦不會下沉。」祖國有了這麼堅强勇敢的年靑人,還有什麼艱難困苦不可克服哩!這時候,我眼前走來一位白髮蒼蒼的老人,他叫陳貴,是「快利號」的船長。今年已經六十二歲了!
  「海員不是五十五歲就可以退休養老嗎!你怎麼……」我關切地問着。
  「國家需要。眼前這種人才又少。再說,能多幹一天,就多盡一點義務。這也就不辜負國家的關心了。」陳貴,像一般掌握航行方向的指揮者一樣,穩重,又沉着。他說在自航式挖泥船的船長當中,他的年紀還不是最大的。「浚利號」上的船長已經七十多歲了。現在領導這種船挖泥的,一般都是五、六十歲的人。老船長說到這種情況,表示十分痛心:「有什麼辦法哩!過去港口掌握在帝國主義手裏,舊中國沒有給我們培養這號人才,一解放,這裏建設,那裏建設,一下去那裏找這末多船長呢?再說,這種船,旣不像航行在大海的船,又不像其他形式的挖泥船,沒有幾十年的海上經驗,實在幹不了。」老船長說國家對他們這批老人十分關心,他們除了基本工資外,還有養老津貼和海上津貼。國家爲了照顧他那昏花的眼睛,去年把他調到天津內河的小船上,一面休養,一面工作。可是,今年提出加深塘沽新港的主航道的任務以後,船上的領導人配備不開,他又重新回到「快利號」上。他走上他的駕駛台,睁大眼睛盯視着航行的方向,指揮着舵手們:「向左……向左……保持正常。」老船長很淸楚,國家变給他的任務,主要不是每天工作八點鐘,更重要的是敎徒弟,培養人才。
  說到敎徒弟,陳貴談起了他的歷史和家常。他在海上生活了四十五年,從一九二七年就當船長。他有四個兒子,可是他早就下決心說:「決不讓年靑人再幹這一行。」經驗吿訴他:「人,天好的人,一到船上就壞了。」
  這也難怪陳貴,他過去所看到的和接觸到的,船上是一切黑暗和殘暴的集中點。船員們受着帝國主義的直接剝削和壓迫,受着反動統治階級的愚弄和蒙蔽。他們過着海洋上的特殊生活,也就形成了他們的特殊性格。許多船員上了船,就賭呵!吃呵!一賭起來,什麼都丟到了脖子後邊,甚至花錢僱人値班:「老張,替我上一港,給你五毛。」自己却在醉生夢死。好容易有一天上了岸,他們就嫖呵!喝呵!到頭來,工資總是不夠。總是欠着債,甚至連自己的吃穿都弄不上。怎麼辦呢?——這時候就只有走私、偸盜、打架、駡街,以及幹出其他人所想像不到的惡行。舊社會,舊社會就是這樣啊!它把多少純潔、善良的人們都糟踢成了「壞人」!海員,就曾被反動統治階級侮辱爲「脫離人生的野人」。就是因爲這些,陳貴決心不讓孩子們「再幹這一行」。就是因爲這些,船上的人員越來越少,以致形成今天這種靑黃不接的局面。
  現在,陳貴已經放棄了不讓孩子「幹這一行」的決心。他說,社會變了,人也變了,年靑人到那裏都有無限光明的前途。陳貴和我見過的其他幾位老人,都極力鼓勵年靑人上船,還特別歡迎「有知識的」靑年上船。他們說:我們這些人都是一個大字不識,摸索了幾十年,要是航海學校畢業的大學生,或者幾年就可以學成。
  這天中午,船上的四位老人和我一起共進午餐。露天甲板的餐桌上,放着四大盤菜,其中有一個是比目魚,有一個是我從來沒有見過,也沒有吃過的「八帶魚」。老人們一邊吃,一邊招呼我:「吃吧!你在陸地上是很難吃到這麽新鮮的魚的。」「這是剛剛從海裏捉起來的。」「八帶魚,外面買都買不到的。」說着,老人把一塊大魚放到我的碗裏。……我和四位老人暢談,越談越感到他們善良可親。老人們談到過去的痛苦,說:「三天三夜也說不完。」說到未來,他們却有着更大的興趣。老人們總喜歡說「變了」。變了,的確一切都變了,社會變了,人也變了。過去的淤泥地帶,已經長出一些叢綠、茁壯的楊柳和香槐,碼頭上成天放送着愉快的歌曲,就是夜晚,電燈和探照燈,也把港區照得通明。……至於將來,將來的塘沽新港是我國人民多年來夢寐以求的「北方大港」,是站在祖國門前的一座近代化的城市,也是一座美麗漂亮的花園。

知识出处

我们的塘沽新港

《我们的塘沽新港》

出版者:中国青年出版社

本书係作者访问塘沽新港二个半月之后所写的游记.其中各章都独立成篇,有的曾在‘人民日报’上刊载过,但全书仍能体现出我们的祖国第一个新建的海港的全貌。

阅读

相关人物

林里
责任者
张庆元
相关人物
穆成义
相关人物
史金贵
相关人物
靳步
相关人物
沙士柯夫
相关人物
鲁文兴
相关人物
哈凤鸣
相关人物
李佩琳
相关人物
张荣成
相关人物
周炳祥
相关人物
何云廷
相关人物
高国栋
相关人物
李金声
相关人物
李玉海
相关人物
李福海
相关人物
陈贵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天津市
相关地名
塘沽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