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厂年青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天津第一座發電厂》 图书
唯一号: 020020020230026125
颗粒名称: 电厂年青了
分类号: F246
页数: 8
页码: 110-117
摘要: 本文讲述了天津第三发电厂在解放后焕发青春活力的故事。工人们通过努力工作、改善劳动条件,电厂的发电效率和安全供电得到了显著提高,同时也获得了天津市第二模范厂的称号。文章还介绍了地窖子推灰工的工作变化,从最初的状况到逐渐改善,以及为解决红灰问题所做的努力。
关键词: 八路军 旧中国 工人阶级

内容

解放了,这座最老的發电厂开始返老还童,年靑了!
  在国民党时期,这座發电厂已經老得不像样子。那些从美国鍍金回来的工程师說:“这些發电机都老掉牙了。只能拆开做廢鉄卖。沒法不出事故,沒法不停电!”
  同样是这个厂子,这些破旧的机器,看看到工人手里是个什么样子吧!从解放的那天起,天津的电灯發光再也不是黃涂涂的了,而且那被譏笑为老掉牙的發电机,也生产出了更多的电。比国佬在的时候,最高發电量是每小时13,000瓩;日本鬼子統治时期,最高發电量是每小时11,000瓩,国民党的“劫”收大員們搞的电量是每小时12,000瓩;而現在却是每小时最高24,800瓩。这是鬼子,党棍子們做梦也梦不到的事。
  我們再看看工人的政治热情吧!
  自然,中国人民站起来,这是帝国主义最不甘心的一樁事。1950年美帝国主义竟派飞机侵入东北地区,瘋狂进行扫射。杀害了我們不少同胞。消息傳到了天津第三發电厂,站起来的电力工人們,立刻握紧拳头,向战爭販子进行了回击!
  消息傳来的第二天,發电三厂全体职工联合署名給毛主席写了一封信,保証安全供电,用哥儿們自己的手,自己的汗水为国家增添一分力量。信这样写着:——
  亲爱的毛主席:
  我們看到报載美帝国主义的飞机数次侵入我国东北上空,扫射杀害我們同胞的罪行。这种无耻的挑衅行为,使我全厂职工非常憤慨,我們要把这种憤慨变成力量,加紧生产。現在向您提出保証安全供电,不停电一秒鈡,幷坚决保証在1950年下半年消灭在生产中的一切事故。同时我們幷願与全天津市的职工兄弟們携起手来,努力生产,壮大我們的力量,巩固我們的胜利果实,支援中国人民解放軍迅速解放台湾,徹底消灭国民党反动派的残余势力,幷声援朝鮮人民的斗爭,把美帝国主义的侵略軍赶到海里去。最后让我們高呼我們亲爱的領袖毛主席万岁!
  天津电业局第三發电厂全体职工
  9月5日
  过了几天,工会主席一头大汗的跑进車間来了,他喊道:“毛主席来信了!毛主席給咱們来回信了!”随后从这个車間跑到另一个車間。立时,車間里激起一片沸騰的声音。下班以后,在临时全厂大会上,工会主席用他那激动得發沙發哑的嗓音一个字一个字的念着:陈郁同志:
  轉来石家庄电业局全体职工給我的信及天津电业局第三發电厂全体职工給我的签名信,均巳收到。請你轉吿两处电业职工同志們,我謝他們的好意,希望他們团結一致,努力工作,为完成国家任务和改善自己的生活而奋斗。
  毛澤东
  1950年9月11日
  工会主席的激昂声音剛剛停歇下来。全場頓时响起雷一般的掌声。这个掌声最后化成一种动力,它經常响在工人們的腦海里。党委会抓住这个鼓舞人心的事件,把發电厂带到一个更新的,更向上的境地中去。在工人們一直干得热火朝天的基础上,健全了負責制、交班制,提高大修質量,提高供电度数,节約用煤,最后在1952年贏得了天津市第二模范厂的称号。
  电厂最苦的莫过于地窖子的推灰工了,听以解放以后也以推灰部的变化为最大。
  那还是剛解放呢,刘国权厂长(就是解放那天穿靑布棉袄进厂的那个同志)便下到地窖来了,他一看哥儿們干活烟熏火燎嗆得慌,就說:“这么干活还行,給咱們工人發口罩。”看見哥儿們光着脚板,就說:“脚底下趟水还行,發膠皮鞋呀!”以后,夏天推灰不怕雨淋了,一人一件雨衣;冬天進灰不怕風寒了,一人一件里外新的棉猴。凡是工作中需要的,像手套啦,毛巾啦,肥皂啦,工作服啦,样样齐备。虽然穿着膠鞋,可是另外还有水泵嘩嘩地向外抽水。工人們干着活,不覚感动地說道:“想想当初,看看現在,簡直到了天堂啦!”是的,有人已經心滿意足,到了头啦。
  但是,党却不这样看。地窖子里的出紅灰問題还沒有根本解决呢,还在影响工人們的身体健康呢。于是把除紅灰,和另外的兩項急待要做的事儿,除塵、除氧幷列,說这是电厂的三書。京戏里不是有一出“除三害”么?电厂的工人們也要唱这一出新的除三害。不过,除这三害呀,里面可牽扯着很多科学技术問題。
  还是从地窖子說起吧!1956年实行了“密閉式出灰”法。办法很不錯,就是在灰斗四周壘成小屋,里边裝上水管,灰下来了,水管把灰噴湿,再推出来。这样一来,紅灰是好多了,唯有一样,工作起来不大方便,因此影响出灰任务,大伙都不願意用。領导同志就动員說:“用吧,这样衞生一些,对健康有好处。”大伙也能体会这是党关心工人們的身体健康,改善劳动条件,用吧。
  小屋式的不好使,是不是改个样式就好些?后来又在十一、十二号爐子裝了船形出灰机。效果是半斤对八兩,都差不多,不过,这事說明,为了除紅灰,大家还在一步一步的琢磨着。
  1957年冬天,电厂的院子里开始了一項不算小的建筑工程,要入地十来米,修一座水冲灰的圓水池,搭了大暖棚,冒着風寒冰冻,把工程火速赶完。工人們个个高兴,这一下子要徹底解决出灰的問題了。大伙儿分批地参加劳动,快馬加鞭,爭取时間。到了1958年8月,水冲灰全部实現。好啊,五十年来又苦又累的推灰工人的笨重劳动,完全讓机器代替了。看看这份麻俐劲儿吧,鍋爐燒下来的爐灰,放到冲灰溝里,用高压水冲得烟消灰灭,它乖乖地順水溜进冲灰池。冲灰池上边吊着“撈灰机”,这玩艺儿工人們給它起了个外号叫“老雕”,它把灰抓上来,裝到汽車上,运走了。过去得多少人干活!得費多大的劲儿啊?現在只消一个人开开水門,搬搬电扭,問題全都解决。如果有誰到水冲灰泵房的屋里看看,潔白的屋里,寛寛綽綽的伏着兩台冲灰泵,也許会打趣地說:“要沒有地上的台泵,跟迎面的操作盤,这屋子眞比娶媳妇的新房还漂亮!”
  守在这間泵房里的,五十开外年紀的赵志淸师付(記得嗎,他在領头和“棚楊”斗爭旳时候,几次遭受暗害,险遭不測!)常常和年輕的徒工們講:“現在要跟解放以前比,一个是天上,一个是地下呀!”随后带些敎訓的口吻說:“要还是从先那吃人的世道,我这把年紀不是累死,也讓人家当一头掉牙的老馿,一脚踢开了。你們这些年靑人,沒吃过旧社会的苦,沒受过大累。生活这么美,有些人还不知足,遇見这号人,你們讓他找我来!”
  不过,工人們眞的幷不知足。因为在技术改进,挖掘潛力上,确是无尽无休的。比着水冲灰的办法,現在正在搞运煤的自动化,机械化。另外,从1959年春天起,哥儿們又在冲灰池周围种下了各式各样的花籽,紅花綠叶,打扮得小花园似的,冲灰泵房的墙上葫蘆架上滿是黃花。再过几年,誰曉得这里还要变得多么美?
  在除紅灰的战場上高奏凱歌的同时,在除氧战場上也有新的發現。工会生产委員张树强,这人是个技术員,是学化学的,他协助工人李英,这人1952年才进厂,不过高小程度,很肯鑽硏,兩人合作創造了凝結器除氧罐,降低回水含氧量百分之三至百分之五,这样一来,就解决了电厂历史上一直不得解决的鍋爐水管汽鼓結垢問題,省出一台八吨鍋爐燒“生水”,大大提高了鍋爐效率,还可以节省不少高級工业用煤。發电厂的潜力一下子增了好多。而在除氧的同时,叫市民們皺眉苦臉,最膩味的电厂的塵烟問题基本上也解决了。現在只有裊裊上升的輕烟了,塵粉已經通过特別的吸塵裝置,被当做貴重的、特殊的原料来加以处置了,电厂变得更加有本事了,它为国家建設提供了更多的力量。
  虽然这个最老的电厂由于地形条件的限制,沒有扩建的前途,但它在挖掘潜力、支援新厂上却做了不少的工作,把多余的鍋爐調出去,技工調出去,甚至連鍋爐的廢热汽也順管道調出去,支援了一家染厂。这还不算,这个發电厂的检修分場修配車間在十年国庆的前夕制造成了一座發电机。多大的發电机呢?6800瓩的。發电厂也能生产發电机,这簡直是奇迹,但是奇迹却就出在工人們的手里。电厂的工人本来是創造奇迹的人嘛。
  (本文初稿由老工人于庆云、宋治国、张恩元、赵志淸等口述,天津师范大学中文系发电三厂厂史編写小組片斷紀录。二稿由工厂厂史写作組重新修訂补充并执笔改写纂总。)

知识出处

天津第一座發電厂

《天津第一座發電厂》

出版者:百花文艺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天津工厂史写作活动的成果和背景。该活动受到苏联先进经验的启示,在中国共产党天津市委和中国作家协会的领导和帮助下进行。工厂史写作活动鼓足了工人的干劲,提高了他们的政治觉悟,同时也涌现出了一批积极的、有才能的工人作者。

阅读

相关人物

于庆云
责任者
宋治国
责任者
张恩元
责任者
陈郁
相关人物
毛澤东
相关人物
刘国权
相关人物
张树强
相关人物
李英
相关人物
于庆云
相关人物
宋治国
相关人物
张恩元
相关人物
赵志淸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天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