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第三代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泥人張的生平及其藝術》 图书
唯一号: 020020020230026070
颗粒名称: 七 第三代
分类号: K825.7
页数: 7
页码: 30-36
摘要: 这篇文章介绍了泥塑艺术家张景祜的生平事迹和创作成就。文章从张景祜的创作道路、个人背景、作品风格等方面入手,详细描绘了他的艺术成长历程和作品风格变化。文章以张景祜的代表作品为例,探讨了他的艺术特点和创作思想,展现了他在中国泥塑艺术史上的地位和贡献。
关键词: 泥人张 张景祜 生平事迹

内容

張培承(字景祜,一八九一年——)的泥塑創作道路,是遵循着上兩代的藝術道路的。他繼承上兩代的技法,吸取了上兩代的優良傳統。他一生對自己的職業顯出無比的熱情。在藝術上他專心、誠實、而且執着。
  張景祜自小即受伯父張玉亭的薰陶,對泥塑藝術發生了強烈的興趣。九歲時便能揑製一些簡單的東西,十二歲時巳能開始根據對事物的觀察,來進行摹仿,同時學會了揑手。而手是造形藝術表現上變化最多,較難掌握的一種形態。由於張玉亭的培養,張景祜在二十歲時已獲得一定的技術基礎,可以獨立地進行泥塑創作。至今他的作品已不下萬件了。
  「泥人張」的作品是羣衆生活的樸素的、抒情的、優美的詩篇。張明山、張玉亭的作品反映了封建社會,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人民的生活和願望。第三代張景祜因社會條件的不同,他所處的時代,已經不是腐朽的舊社會,而是新社會了,因而,他受到人民的養育,已突破上兩代的影響,而開始反映新的、人民的鬥爭生活。他的泥塑創作可分爲兩個不同的階段,一九四九年是這兩個階段的分界綫,也是他藝術創作上的轉折點。前一階段是他生命史上相當長的一段,工作了近四十年。他在那個時期的作品的主题和表現方法,主要受上兩代的影饗。雖然張景祜保持了自己的風格,同一題材的作品在表現上和上兩代各有不同之處;雖然張景祜對神話有着強烈的興趣和偏愛,使主題稍見寬闊。但是在藝術上,總的來看,並未超出前兩代的水平。而某些作品已受了世俗的影響。
  自解放以後,他的作風起了巨大的變化,在這幾年中,張景祜因受新事物的影響,在思想上逐漸增加了新的認識;在藝術上他開始突破過去的影響,表現了他的藝術思想的重大改變和藝術的重大發展,同持他接觸了很多美術工作者,吸收了藝術科學知識,在解剖、透視、取材等方面有了顯著的進步。
  由於以上這些變化,使張景祜的泥塑創作達到一個新的階段。他開始以反映新的人民的鬥爭生活爲主,以新的作品爲政治運動服務。過去在表現人物上有某些定型化的形象已逐步淸除了,而從生活中使他的人物形象更加豐富;他在形象的創造上,更加重視人物內心活動和他的性格特徵的表現。因而使他的成就更爲突出。這些變化不是沒有經過困難的。當然,這與他充沛的學習熱情和對人民時代熱愛的感情不能分開,也是在他過去的創作基礎上發展而來的。
  現在我再介紹一下他在這幾年內所創作的主要作品。
  塑造少數民族方面,張景祜曾塑製了我國各少數民族的形象,表现了各個民族的生活,如維吾爾族、藏族、佈衣族、朝鮮族、彝族、苗族、回族、蒙族、滿族、哈薩克族、民家族、倮倮族、納西族、高山族、徭族、泰族、黎族、僮族、羌族等,這些作品都細緻的刻畫了每個民族的特點,正確的表達了每個民族的生活,使我們了解我國這個多民族的國家內的各個民族的生活面貌,以及他們的歷史、文化傳統。
  反映現代鬥爭生活的,「英勇的鐵騎隊」是描寫保衛祖國邊防的騎士;「老美投降」、「慰間志願軍」、「志願軍負傷」等表現中國人民志願軍英勇的鬥爭精神的。
  在歷史题材方面,「太平天國」是描寫在一八五三年至一八五五年,太平天國北伐隊伍到達天津邊境楊柳青和小園村稍直口一帶,當地羣衆熱烈歡迎太平天國首領天官副丞相林鳳祥、地官丞相李開芳的情景;「地道戰」是描寫抗日戰争特期英勇民兵在游墼區對敵的鬥爭生活。
  古典文學和傳說爲主題的創作有「白蛇傳」、「天河配」及取材於「紅樓夢」的「惜春作畫」等。
  以上這些作品都是有意義、有價値的作品。反映了羣衆的現實生活和歷史生活。生動地刻畫了人物的精神狀態。這些作品具有民間藝術中那種健康的氣息和火熱的力量,因而在國內外展覽時,曾博得廣大羣衆的歡迎。得到相當好的評價。在這些作品中,雖然還存在着某一稀缺點,但整個看來,作品的成就仍是主要的,尤其重要的是他擺脫了古裝人物的影響,提高了寫實能力,而能表現現代生活,使「泥人張」的泥塑藝術向前推進一步。
  表現少數民族生活的作品,如「維吾爾族」,說明那些善舞的姑娘們,是在如何歡樂地生活着。她那優美的姿態,手的動作,頭的部位,眼的神情,輕飄、美麗的舞衣,表現得極爲生動逼眞,在藝術上十分成熟,讓我們好像看到那位姑娘伴着音樂的旋律,踏着輕輕的脚步在翩翩起舞。又如「彝族少女」,耩圖、服飾、動態、性格都表現的很成功,更重要的是他把那少女青春的心靈刻畫出來了,叫我們看了在感情上好像對彝族同胞增加了許多了解。其餘的作品,有的也具備了同樣的優點。
  關於歷史題材,如「燒河樓」、「歡迎太平軍」都是以天津地方有關歷史爲題材的。前者是反映天津人民燒燬望海樓教堂的情景的。這一作品富於教育意義。張景祜在處理這一題材畴,進行了很長時間的思想醞釀,塑造了被帝國主義折磨摧殘的孩子的痛苦的形象,表現了羣衆憤怒的感情、愛國的熱情。作者自己也充滿了感情,着重地反映羣衆成羣結隊衝上去的那一剎那間的鬥爭情景。這些人物刻畫的甚爲成功。「歡迎太平軍」也是好的作品,作者進行創作時,曾找一些有關太平軍資料研究,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服飾等等供創作的參考。「歡迎太平軍」表現出軍民間的親切關係,太平軍對羣衆尊敬和藹,關切羣衆利益的態度,而羣衆又那樣熱愛着太平軍。
  他在一九五三年所作的「惜春作畫」和過去他取材於「紅樓夢」的作品是大不相同了。他已吸取了許多新的東西:人物性格突出;解剖、衣紋合理;人物之間的關係處理得恰當。這些作品,已在國內引起很多讀者的強烈興趣和愛好。
  下面來談張景祜在創作上如何積累生活的一些經驗以及表現方法上他所追求的東西。
  張景祜在日常生活中,無時無刻不在觀察生活,積累更多的生活形象。他自己這樣說:「我出門上街走路不是爲了別的,而是要去看人。」「和别人在一起談話作事,我總是無形中注意對方的動態、表情、衣紋變化等等。」「出門不願坐車,有時在路上遇見人吵架,就是坐了車也要下去看看,觀察周圍人物的表情,吵架人的神氣和架式。」……由此可見他隨時隨地對生活觀察的細緻了。他不僅注重外形,而且不斷的在追求內在的束西。他又說:「我喜歡接觸更多的人,看電影、看戲、看展覽、開大會、逛馬路,我都感到興趣,而且每次回來腦子裏好像多增加了點存貨。」這樣的重視生活,是一個藝術家不可少的一面。這樣重視生活的創作方法,也是「泥人張」幾代視爲重要的創作方法之一。顯然,張景祜是保持了這一優良的傳統。
  在表現方法上,他所追求的是:「神態服從於主題,技術服從於神態。」而在人的精神狀態和心理狀態的刻畫上,要求特別注意把人物塑製的有生命,有個性。他說:「人物一定要活,什麼樣人,一定要有什麼樣的神氣。表現不出神氣的人物,就是失敗的人物。」
  「衣紋一定要眞實生動,衣紋不眞實則不好看,但完全照模特兒抄,顯得死氣,也不好看。因此衣紋必須加以創作,使它又眞實,又美化,達到藝術的效果。」顯然,張景祜作品內的人物衣紋比上代作品更加生動活躍,而且衣紋轉折變化和人體運動連成一氣,使他更接近生活中的人物,因而也更能獲得一種感人的效果。
  在表現方法上的另一方面:一件作品的優劣成敗,首先决定於他的思想性和藝術性,也就是說,决定於他正確的主題和純熟的技術,這是毫無問題的。但是一個作家在表現上如何使自己的作品人人愛看,不是乾癟的而是有味的,是富於生命的,這是造形藝術創作上極其重要的問题。張景祜經常關心和思考這一問題。他曾這樣說:「製作泥塑也好像廚師一樣,要熟悉油、鹽、醬、醋各種材料的特性和功效。然後才可以運用這些材料做出各種不同味道的飯菜。比如創作少數民族生活,不僅僅要知道每個民族有他不同的生活習慣,還要表現出每個民族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皮膚和肉質,不同的血液。這是很不容易的事,非仔細觀察硏究、非不斷的下工夫是達不到的。」如果表現不出這些,就會顯得乾癟無味,缺少生命或無生命,那就不是藝術的形象,而是僵屍了。
  張景祜已是六十多歲的人了,對塑製泥人有四十多年的經驗,解放後這幾年來,他的作品所以能那樣迅速的提高,創作上能有很大的成就,泥塑藝術較前更易發展,這主要是張景祜得到黨和國家的關懷與重視,使他在思想上有很大的進步,對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創作方法有所现解的緣故。
  我們國家是重視民間藝術的發展的。這一新的社會條件給民間藝術開闢了廣闊的道路,促使民間藝術有更大的更迅速的發展。因此,我們也預祝張景祜在他不斷的勤奮的勞動中,在泥塑藝術上會有比今天更突出的成就。
  「泥人張」第四代張銘、張銊都是年輕的一代。他倆都是二、三十歲的靑壯年,现在已有相當程度的熟練技巧,並具有一定的創作經驗。他倆曾創作了一些作品,如蘇武牧羊、風塵三俠、屈原像、在和平日子裏、木工等等。
  就目前的作品來看,他倆是有一定的成績和遠大前程的。但還需要長期的刻苦鑽研,需要繼續學習發揚上幾代的優良傳統,提高工作方法和技術,包括藝術科學知識在內,使中國民間泥塑和新的雕塑藝術相互結台,彼此學習,同時更需要的是握高他們的思想水平和文化水平,深入生活。因爲今天和過去時代不同了,新的生活在召喚着我們,現實的鬥爭生活更需要反映,否則就不能符合今天人民的要求。也只有這樣,才會成爲有光輝成就的雕塑藝術家,繼續「泥人張」的事業前進。
  今天國家經濟和文化的日益發展,人民對文化藝術的需要也在不斷增長,大的、巨型的紀念性的雕刻和裝飾性雕刻是人民所需要的,小型雕塑紀念品,供人在室内欣賞的雕塑作品,同樣人們也非常需要。因此對泥塑藝術,我們也應當得到大的發展。把「泥人張」的事業,擴大到社會上去,訓練一定數量的人從事這一工作。同時,解决泥塑如何大量翻製,供應社會普及需要,這些對於中國泥塑進一步發展也有着重大的意義。

知识出处

泥人張的生平及其藝術

《泥人張的生平及其藝術》

出版者:天津人民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中国著名泥塑艺术家张明山三代人的生平事迹及创作经验和艺术成就。内容涉及初生的日子、勤学苦练、突出的才能和贡献、创作方法传承给后代的经验,以及一些流傳的小故事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張培承
相关人物
張景祜
相关人物
張玉亭
相关人物
林鳳祥
相关人物
李開芳
相关人物
張銘
相关人物
屈原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天津市
相关地名
和平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