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勤學苦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泥人張的生平及其藝術》 图书
唯一号: 020020020230026065
颗粒名称: 二 勤學苦練
分类号: K825.7
页数: 5
页码: 4-8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张明山这位民间泥塑艺术家的成长经历、创作风格和艺术成就,以及他在艺术创作中的毅力和决心。文章以时间为线索,从张明山的幼年时期一直讲述到他的成年后,通过多个小故事和细节展现了张明山在艺术创作上的天赋和努力,以及他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关键词: 泥人张 张明山 生平事迹

内容

張明山從十三歲起就正式開始了他的塑造生活,以作泥人來謀生。起初,他受父親的影饗,由作小動物和文具開始,進而逐漸塑造人物。後來他又在作好的泥胎上,塗上色彩,加以實驗。結果是使泥塑顯得更加豐富,效果很好。張明山的泥彩塑就正式由此開始,到後來他的泥塑逐漸成爲具有傳統風格和獨特成就的一種形式。
  他幼年所作的東西,多半是戲曲中的歷史人物。他的一些歷史知識,多半是從戲曲中得來的。據天津當時許多報紙的記載,他常常去看戲。最初因生活困難,常趕廟會着外台戲,後來因家庭經濟情况好轉,就常到戲館去看戲,他的目的是藉此學習來捉高自己的創作。他非常仔細地觀察每個演員的形象、表情、身段、服飾等等。他把這些都作爲創作的素材和參考。在這個時期,他創作的戲齣有:黄鹤樓、白蛇傳、奪太倉、春秋配、回荆州等等,除此以外,還有不少名伶的肖像。
  後來,張明山感到:單憑去戲館看戲以後的記憶來揑造各種人物形象的方法,不易十分準確;他需要用泥土去寫生。因而每逢有名角來到天津,他便袖筒藏泥去看戲:深入的觀察,找活的模特兒邊看邊作。當時的衣服全是寬袍大袖,他手在衣袖中暗地工作,並不感到十分困難。一曲未終,他在旁人不知不曉中已將他喜歡的角色揑成。他這種工作方式,開始並未引起任何人注意。久之,張明山袖筒藏泥,袖裏揑像的故事才如神話般到處傳開了。張明山是經常這樣進行人物寫生練習,因而使他具備了很高的寫實功夫。
  這些傳說和故事不僅在一般羣衆中流傳,就連舞台上的演員也知道他和認識了他。當時報紙上有這樣一段有趣的記載:「有一次名丑劉趕三出場,發覺張明山坐在第一排,急忙退下;忽然又上場,並說:『泥人張在台下,我不敢上場,怕他把我揑上了。』弄得台下閧然大笑」。
  當時名鬚生余三勝也常來天津演出,他的表演,在羣眾中有着極大的影饗。因而街頭上也有許多余三勝的畫像、塑像出賣。但這些像都是強調和誇張余三勝眉頭上的三道皺紋,他們用這種笨拙的表面的描寫來叫人識别。張明山對於這種作法大不以爲然,他自己去戲館仔細觀察,也爲余三勝塑製了一個像,他並沒有把余三勝眉頭上的三道皺紋加以誇張的描寫,而是從整個神情、姿態去刻畫,結果是栩栩如生,完全是一個活的余三勝,識者一看便知。後來把像放在商店櫥窗內,每日有很多人去看,一致讚賞,嘆爲絕技。從此張明山名聲大噪,成爲民間的名藝人了。然而,這時他還只是一個十八歲的靑年。
  「泥人張」的名字,就是當時羣衆自動送給他的別號——一個親暱的稱呼。這說明了人們對他的藝術才能的讚美和尊敬。後來,他還爲名演員譚鑫培,楊小樓,汪桂芬,程長庚,田桂鳳等塑製像。在耩圖上有各式各樣的形式。包括胸像、頭像、單人像、全家像等等。
  關於張明山如何去戲館揑像,這方面的零星材料,過去大小報紙的記載是很多的。一九四七年(民國三十六年)二月二十日大公報的「天津人物誌」紀念張明山的文章中曾這樣描寫他:「……至其如何工作?不過在觀戲時,即以台上角色,權當模特兒,端詳相貌,別取特徵,於人不知不覺中,袖中暗地摹索。一齣未終,而伶工像成;歸而敷粉塗色,襯以衣冠,即能絲毫不爽。」「朱金元雕塑藝術,雖各具神妙,但觸手成像,酷肖逼眞者,則惟有天津泥人張氏。」
  張明山的創作因生活經驗的豐富與年齡的成長而逐漸在變化:題材日漸廣泛,表現方法也日益熟練,他在三十多歲以後,已不限宠某些固定的範圍;從生活中吸取題材的作品,民間故事及時裝人物,也日漸多起來了。
  他爲什麼會有那樣高度的寫實能力?會有那樣熟練的表現技術?對事物感受爲什麽那樣快呢。這是我們很想知道的。他之所以能有如此驚人的成就,一力面是因爲他有很高的才能,另方面是他對藝術有驚人的毅力和决心。
  張明山一生對藝術極其刻苫,是經過勤學苦練的路程,是以頑強的精神對待自己的工作的。他不相信在藝術事業中有捷徑可走,有巧可取,他日夜在勞動着。據講:他每天鷄鳴即起,三更入睡。他對他的泥塑藝術有着無比的熱愛,因而很少感到疲倦。生前他最討厭多睡和愛睡的人。他說「人一生的時間是很短促的!」在工作中他常在精神實在難以支持的情况下,才作片刻休息。睡眠常常衣不解身,醒後即刻爬起來從事他的工作,數十年如一日。不僅他是如此,而且他以此教育他的子孫。
  鄰居們常說:「『泥人張』把泥鍊成了丹,叫泥怎樣,泥就怎樣;揑什麼就是什麼」。張明山除他的工作以外,從不計較個人的得失。據說他事事願自己吃虧,别人借他的錢,他不去索要;別人說他三長兩短,甚至篤他,他也不理。這些在他都是可以忍受。但對時間他是一點不願讓步,絲毫也不放鬆的。
  由於他對雕塑事業有着這樣高的熱情,又具有這樣堅強的意志,因而,在雕塑事業上有了高度的成就。在他二十五歲左右時,因長期過着堅苦的不規律的生活,得了重病,家人在萬分悲痛中,對他的生存感到絕望了,而且準備了衣棺。然而他竟度過了這場災難,一年後身體又逐漸復原。
  天津在清代有一種趕廟會的風俗,廟會上常演外台戲,這是由羣衆集資請班社來演唱的。廟會並有許多茶棚,是供人們休息飲茶的地方,紳商們把這些茶棚佈置的非常講究,有出色的字畫和精美的藝術陳設,這是紳商們彼此炫耀自己的富有,顯示個人珍貴收藏的好機會。猶如展覽會一般供人欣賞。張明山幼年生活極爲貧寒,沒有條件看到更好的藝術作品,因此他對這種廟會非常感到興趣,可藉此提高自己的藝術修養。
  茶棚中的繪畫和各種藝術品的顏色、形象、技法等等,張明山觀察的極爲仔細。他從中學習,很自然地就把這些東西的優點吸收到他的泥塑作品中去,張玉亭曾經談到:他父親在這方面獲益不少。在他那個時代,一個貧苦的市民能不斷着到這些藝術品,的確也是惟一的機會。
  張明山非常熱愛繪書,只要他認爲是好的畫,他會幾次幾十次的去着,一直到完全領會爲止。對古代書籍中一些木刻插圖也是如此。據說他非常歡喜上官周(淸乾隆年間的職業畫家)所繪的「晚笑堂畫傳」。「晚笑堂畫傳」描繪了自兩漢以迄明代的一些有名的帝王、英雄、文豪的肖像畫。它是非常出色的木版畫,人物形象很生動,衣紋線條的處理甚爲精彩。張明山愛之如命常常研究它,並從裏面學得了許多東西。對張明山的泥塑創作曾發生極大的影響,得到許多啓發。因此這本書在張家都視爲「傳家寶」。至今第三代張景祜還如獲至寶似的保存着,而且一有空就不斷研究。
  碑文、石刻也是張明山喜好並且常常研究的東西,他不僅藉此知道歷史資料,更重要的是研究碑文上的圖畫、花邊等,對於石刻的古雅、純樸的造形,他是極爲熱愛的。他生前曾搜集過許多。
  對中國古典文學、小說、詩詞之類,張明山也是很努力學習。並與許多文人、畫家、名醫、學者相交往。他在五十歲以後,和這些人來往更密,常常有人來訪問他,談論藝術。很自然地,在某些接觸中,他受到他們的影饗。他也常請這些朋友批評他的作品,爲一個人物的形象、身分,作三番五次的研究。他經常根據這些意見,來改進自己的作品。到晚年,他的文學修養,已提高到相當高的程度,他曾作了不少詩詞。
  當然,當時的張明山對於中國的傳統藝術是缺乏批判能力的。因此在他的這些作品中,可以看到士大夫階級的影響。
  向社會學習他也認爲極其重要,這也是他藝術上獲得生命力的主要因素。前面已談過他時常在街頭觀察,出入劇場,研究劇中人物的活動和表情,觀察體會市井人物的面貌、思想、服飾和動態,並作泥塑寫生等等外,張明山對他周圍的一草一木都感到莫大的興趣,對下層生活極爲熟悉,又有非常豐富的民俗知識,這些都是他在進行創作時的依據,也是他獲得成就的重要原因。
  張明山的泥塑藝術,就是如此逐漸地成長和成熟起來的。這是一段漫長而崎嶇的道路;這與他刻苦、堅毅、勤學苦練的勞動是分不開的。

知识出处

泥人張的生平及其藝術

《泥人張的生平及其藝術》

出版者:天津人民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中国著名泥塑艺术家张明山三代人的生平事迹及创作经验和艺术成就。内容涉及初生的日子、勤学苦练、突出的才能和贡献、创作方法传承给后代的经验,以及一些流傳的小故事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張明山
相关人物
劉趕三
相关人物
譚鑫培
相关人物
楊小樓
相关人物
汪桂芬
相关人物
程長庚
相关人物
田桂鳳
相关人物
朱金元
相关人物
張玉亭
相关人物
張景祜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天津市
相关地名
明山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