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1963年洩洪情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天津市防汛技术资料》 图书
唯一号: 020020020230025795
颗粒名称: 三、1963年洩洪情况
分类号: TV872
页数: 5
页码: 103-107
摘要: 本文记述了天津市1963年独流减河的洩洪情况比較复杂,在洩洪期間多次启閉进洪閘調度洪水,同时又在独流减河右堤扒口分洪入团泊洼。因此,1963年的洩洪过程与原設計不一样。
关键词: 天津市 1963年 洩洪情况

内容

1963年独流减河的洩洪情况比較复杂,在洩洪期間多次启閉进洪閘調度洪水,同时又在独流减河右堤扒口分洪入团泊洼。因此,1963年的洩洪过程与原設計不一样。按照对进洪閘的运用,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8月14日23时减河右堤口門扒开之前这一阶段进洪閘閘門全部开启,閘下水位在14日18时創历史最高記录而达到8.32米,14日23时的流量为760秒立米,当日万家碼头水位不超过5.2~5.4米。但此阶段独流减河的流量沒有达到設計要求。第二阶段为8月16日至8月28日,其間16日至21日进洪閘沒有全部提出水面,22日至27日进洪閘流量虽然超过了1,000秒立米,但絕大部分流量从独流减河右堤注入团泊洼,洩入北大港的流量幷不多。第三阶段为8月28日至9月17日,进洪閘时启时閉,或者是部分开启,因此流量和水面坡降綫都不正常。第四阶段为9月17日至9月底,进洪閘基本上是全开的,9月25日进洪閘下水位为6.68米,流量700秒立米,万家碼头水位6.24米,实測流量500秒立米。此时团泊洼內水位与独流减河水位基本相平。
  独流减河右堤的口門自8月15日扒开,从9月1日至9月24日才获得部分的口門实測流量資料极不齐全。粗略估計,在此期間水从独流减河流入团泊洼的有15天,从团泊洼流入独流减河的为8天(其中一天缺記录)。比較其进出流量,則从团泊洼多流入独流减河0.34亿立米。但在9月1日以前,独流减河水全是流入团泊洼的,估測約为5.5亿立米。右堤口門这种出流入流,影响了独流减河的水面坡降綫,特別是中游水位因受团泊洼水位的影响而抬高了,对今年洩洪亦有所影响。总起来說,1963年独流减河洩洪做未达到設計要求,現从有关的資料分析如下:
  (一)从水面坡降分析,1963年独流减河的水面坡降綫变动很大。又因为水流情况与設計意图不符,自然坡降綫也沒有規律。只是在减河右堤口門扒开以前,减河洩洪才比較正常。茲选择8月14日23时的水面坡降綫来与設計限制洪水位坡降綫相对比,这两条水面坡降綫应該是基本平行的,但是实測的結果幷不如此。在两条坡降綫之两端相距不一样。即下游水位相差0.15米,而上游相差0.5米。这个情况表明当独流减河的洩洪能力在700~800秒立米时,如1963的洩洪情况,实际的水头降落要比原設計增加0.35米。(見图4—13)。
  (二)从河床淤积分析,独流减河从1953年投入使用以来,至今已十年。根据1963年回声測深仪实測資料与1953年竣工資料对比,从进洪閘至17公里处河寬为400米之上游段,河床基本稳定。17公里至19公里之河寬漸变段,沉淤比較严重。在19公里处河中心淤高了0.903米,取20公里处的河床橫断面比較,十年来順堤河已淤平了。20公里以下沉淤約0.2米。在42公里处順堤河亦淤高了1米。这是由于在河床漸变段水面扩展,流速降低,使河床落淤的緣故。同时,这也是使水面坡降綫起变化原因之一。
  独流减河的河口淤塞在1953年已有調查記录,将1963年与其比較,十年来口門上游淤高0.7~0.8米,口門下游高0.5~0.6米。另外,目前减河下口葦草丛生,无疑也会影响其洩量。
  (三)从北大港水流分析,1963年4月上旬作了北大港导洪的实地勘測,使用水上毓行覌測仪器:罗盘仪、六分仪,測距仪、定向仪等。航測路綫是以万家碼头为起点,分三路作幅射形前进。左路沿北围堤过上古林向南至馬棚口;中路向东南方向前进,經小白洋淀,大江至馬棚口;右路沿西南围堤轉至沙井子,然后也集中馬棚口。勘測項目是在航路上每一个轉折点施測流速、流向、水深和图解測点的大地位置等。此外在每两个轉折点之間的直綫航行段上每隔500米施測水深一处。航測路綫总长約300公里,左路測得流向流速点共15个測站,中路17个測站,右路16个測站,共計48个測站。覌測結果表明港內水流的主要流程是:
  1.从万家碼头起的水流,不能直綫穿过北大港流向东围堤口門,而是分为两股水流,其中一股水流經大江,然后漫散流向各口門,另一股水流是順着北围堤流至上古林口門。
  2.黑閘口門的水流亦分成两股,其中一股由馬厂减河方向流到独流减河口与独流减河的水流相汇合,另一股順北大港西南围堤流至馬棚口。
  3.馬厂减河其他两处口門的主流沿唐家洼及北大港的周边入岐口及馬棚口的一段口門出海。
  北大港內主流的最大流速为1.22米/秒,一般是0.4~0.5米/秒,大江及水面較寬的地方为0.1~0.3米/秒。芦葦丛中流速等于零,因此港內芦葦已是洩洪的主要障碍。从測得的地图分析,港內芦葦生长面积很大,使港內水流繞道,增长了洪水流程,使港內水位壅高,影晌上游洩洪。且港內洪水亦不能順利暢流至东围堤的各口門出海。
  綜合此次水上航測的資料与原順直水利委員会測繪图对比,发現平行于馬厂减河、独流减河口以南地区,港底淤高0.6~0.8米;馬圈引河南北两側淤高0.4~0.6米;大江中及周边則有淤有冲,約在±0.1~0.2米之間;馬棚口閘以西大片无芦葦的水面地区一般淤高0.1米;北围堤拐弯处刷深0.8米,其他經常有水流地段均刷深0.2~0.4米不等。流速等于零的葦地內一般相差±0.1~±0.2米之間。上述水上航測成果,估計平面位置的精确度为±0.5厘米。
  根据上述各項資料分析认为,独流减河1963年的洩洪量未能符合設計要求,其主要原因是北大港內水流障碍,造成港內水位壅高,第二个原因是河口淤塞,第三个原因是中游河床淤高了約1米,此外,进洪閘受南堤扒口影响,时开时閉,不能正常洩洪。洪水年汛期水文特征值見表4~5。

知识出处

天津市防汛技术资料

《天津市防汛技术资料》

本文记述了天津市防汛技术资料的情况。其中包括庆祝抗洪斗爭的伟大胜利、海河流域概况、1963年雨情水情、堤防加固及辅助工程、尾闾分洪、海河洩洪及冲淤、市区护岸、碼头及桥梁的防护、市区排水、西河闸、海河闸汛期运用施工经验和护堤抢险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天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