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工人新村的兴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天津城市建设新志》 图书
唯一号: 020020020230024758
颗粒名称: 第三節:工人新村的兴建
分类号: TU984.221
页数: 4
页码: 35-38
摘要: 本文讲述了天津市建筑工人新村是指解放后在中国天津市建设的大规模工人宿舍区。建筑工人新村的建设是为了解决天津市居住建筑的缺乏问题,这个问题是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长期统治留下的恶果之一。根据1951年的数据,天津市约有176万至180万人口,但只有1055000个房屋,其中居住用房只有601000个,平均每个房屋需要住3人以上。特别是工人宿舍的缺乏问题严重,许多工人只能分散睡觉,集中吃饭,甚至一个房间要住下三代人。为了解决住房问题,天津市政府成立了建筑管理委员会,决定在工厂附近修建大量的工人新村。工人新村采用的是节约原则,建筑材料和标准相对简单,主要是平房和硬山木构造。新村的设计充分考虑了工人的需求,每个新村都有公共庭院和配套的公园、文化、医疗福利设施,基本上满足了工人的各种需要。修建工人新村的规模是空前的,最终解决了约17万工人及其家属的住房问题。整个过程体现了党对劳动人民的关怀和支持。
关键词: 天津市 工人新村 兴建

内容

建筑工人新村的意义:居住建筑的缺乏,是帝国主义、国民党反动派长期統治遺留下来的恶果之一。1951年2月3日杨振亚同志在天津市第三届各界代表会議第一次会議上“关于房屋問題的報告”上說:全市人口約为176万至180万,全市房屋共1055000間(标准間,按10平米为一間計算),其中作为居住用者601000間(包括厨房、厕所、杂房等),平均每間房屋須住3人以上,每人合3.3平米,而实际情况是住房很不平均,少数資产阶級占房很多,居住条件很好,而广大市民、职員、每間平均六、七人或十人。据1951年在部份工厂的調查材料看,工人缺房情况是严重的,当时全市工人有40万人,其中只有20%有房住,国营天津自行車厂有工人630多人,只有97間宿舍,只能供給14个单身57个带家屬的工人居住,其余500多人有的在厂外租私人房子,租賃費高,工人負担重,常鬧租賃糾紛;有的根本找不到房子,一家人分成几下,实行分散睡觉,集中吃飯。国棉三厂是个較大的厂子,比一般中、小企业还是条件好的单位,可是在6200多个工人中,也只有1000多間宿舍,平均每10平米要住四、五口人,其中最严重的有老少三輩住一間房,住不开只好塔吊楼分班睡觉。
  由于居住房屋的缺乏,市內普遍发展了违章建筑,住在那些低矮、破漏、潮湿、阴暗的簡单建筑里,不仅由于休息不好,妨碍生产,同时也严重影响工人的健康,特別是遇到雨季,上漏下泡,成为工人生活中最大的負担。但是如何解决房荒問題呢?靠私人投資嗎?解放前經营房产的主要是帝国主义分子、軍閥、官僚和投机商人,解放后这些人已失去了社会条件,根本沒有可能,因此,解决城市房屋問題就落到政府的肩上,幷且成为与恢复,发展生产密切相关的一个重大問題。
  工人新村的布置与规模:天津居住建筑的缺乏是历史上长期存在的一个問題,解放后虽然采取了很多措施,但由于經济上还有很多困难,首要任务是迅速恢复与发展生产、稳定物价、安定社会秩序,因此工人宿舍的修建少了一些,但是这种状况,随着全国財政經济統一,生产的恢复已有所变化,于是在1952年初党和政府就将建筑工人新村,解决工人住房問題列为当年市政建設两大基本任务之一,专門成立了天津市建筑管理委員会負責領导这一工作。幷且吸收党、政、工、企业等各方面参加,从3月初开始办理公、私企业单位建房登記工作,总計申請建房单位共96个,51221間,計619107平米,就其规模来說,在天津建筑史上是空前的。为了妥善的安排这一工作,同时考虑到当时国家的經济情况,在国家財政还有一定困难的时候,建筑工人宿舍应根据节約原則,从解决大多数工人实际住宿問題出发,“反对鋪张浪費”(見1952年3月21日天津日報黃敬市长講話)。根据上述精神,工人宿舍設計采取葦箔草泥、靑灰頂、硬山木檩平房。建筑工人新村的位置,选在距离工厂較近的中山門、西南楼、吳家窑、丁字沽、王串场、唐家口等处,新村布置为了达到节約土地、經济、适用,設計为若干房簇(单元),每个房簇按照人氏习慣,采取坐北向南,以使阳光充足,幷以每10間或12間为一排,每排中間留有适当的通道作为庭院,每个房簇中心留出400平米空地作为公共庭院供兒童活动。另外,在每个新村的中心留有較大的空地,作为公园、文化、医疗福利設施。总之,不出新村可以基本上解决工人生活上的一切需要,給予工人以极大便利。
  为了广泛地征求群众意見,天津市建筑管理委員会,先在河西区伟夫路按設計图建筑了10間,邀請工人代表及工人家屬代表参观审查,幷且根据工人意見修改了設計图。修改后的工人宿舍标准图为:工人眷屬宿舍淨空长4米,淨空宽3.35米,淨空面积13.4平米,淨空高2.85米,屋脊距地面3.8米;工人单身宿舍,淨空长6米,宽4米,面积24平米,高3.35米屋脊距地面4.6米。各工人宿舍正面按玻璃門窗,若是南房則加后窗,同时为了照顧单身宿舍工人在上班后門窗关閉,室內空气不易流通,在門窗上边添設了窗亮子(小窗子)。由于广泛地征求了群众意見,幷做了修改,因而受到工人們的热列欢迎,解决了实际需要,許多工人家眷代表反映“政府給我們盖房,还这么耐心地一次又一次征求我們意見,眞使我們感动。住这样房子多舒服多豁亮呀”!
  大批的修建工人新村,体现了党对劳动人民的关怀:修建工人新村經过細緻地充分地准备之后,于4月19日首先在中山門开工了,为了庆祝首批工人宿舍的开工,在中山門新村的工地上举行了庆祝大会,黃敬市长向参加大会的工人、家眷講了話,他說“解放后工人的工資增加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就是房子問題还沒有解决。党和毛主席时时关心着工人的生活。虽然国家財政还不富裕,可是听說天津工人住房有困难,就指示我們一定要給工人多盖房子。今我們决定給工人盖房子之后,毛主席还常問我們給工人盖房工作进行的情况,他要我把咱盖的房子大小在他屋里比給他看,他鼓励我們一定要多盖房子。毛主席就是如此的关怀着我們”。黃市长的講話使工人和工人家屬受到很大感动,紛紛表示要努力增产,励行节約。自行車厂鉗工組技工刘某的父亲說:“我打十六岁做油漆工,干了一輩子淨給人家油門刷墙,盖的房子淨是人家的,现在我赶上好日子了。人民政府給咱們工人盖房子,咱門住了三輩子窝舖,这回算熬出来了,这都是共产党毛主席給咱們的好处”。
  給工人盖房的消息传到各个工厂企业之后,工人和工人家屬紛紛要求参加义务劳动,平正场地,他們是这样述說新社会的变化:
  过去工人沒人管,住房好比上靑天;
  六七口半間破草屋,又潮又湿不安全。
  进門脫鞋先上坑,爐灶放在門外边;
  若逢刮风下大雨,上漏下泡苦难言。
  解放后生活大改变,日子愈过愈美滿;
  政府想的眞周到,要盖新房五万間;
  为了感謝共产党,俺要参加勞动加油干。
  1952年給工人盖5万間宿舍,无論是工程规模、技术条件、施工条件都有一定困难,如建房仅需要土地即达7千多亩,而所需的建筑材料数量很大,但是經过了伟大的“三、五反”运动和“反霸”斗爭,工人的觉悟大大提高,如有的工人說“在旧社会工人盖房,是由提着棍子的工头监視着你、打着你盖,盖好了給別人住;现在是咱們自己动手給自已盖,要不是共产党毛主席,咱們那有这个日子”。
  由于工人們的热情很高,各方面給予很大支援,各施工现场开展了劳动竞赛,創造和推行了鋪灰器,分段流水砌砖法和循环流水砌砖法,木工推广了流水作业法,大大加快了施工速度,到1952年10月各新村陆續完工,年底全部完成。 1952年修建的5万間工人新村,虽然一般說标准低(全部平房),这是由于当时国家还处在恢复阶段,抗美援朝还在进行,标准高了,房子就盖的少,不能解决多数人問題。因此,当时采取盖平房办法,是符合当时国家的經济情况和工人的利益的。由于5万間工人宿舍的迅速完成,解决了約17万工人及其家屬的住房問題,体现了党对劳动人民的无比关怀。

知识出处

天津城市建设新志

《天津城市建设新志》

本书主要介绍了天津的自然概况、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天津房屋建筑的历史概况和建筑行业的兴起与发展。同时还涵盖了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房屋建筑与管理、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的房屋建筑任务以及第二个五年计划开始的头两年,天津建筑业出现了全面持续大跃进的新局面。另外,本文还介绍了天津市政建设方面的内容,包括道路与桥梁建设、给水事业、下水道工程、绿化天津、战胜洪水以及改造海河等。最后,文章还提到了天津城市公用事业方面的发展,包括解放前后天津电车事业的变化、公共汽车的巨大发展以及一般公用事业如路灯、渡口和殡葬事业的发展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杨振亚
相关人物
黃敬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天津市
相关地名
王串场街道
相关地名
河西区
相关地名
中山門新村
相关地名
三輩子窝舖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