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辩证法 科学管榆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天津市农业学大寨经验交流会经验汇编》 图书
唯一号: 020020020230024685
颗粒名称: 运用辩证法 科学管榆树
分类号: F327.21
页数: 10
页码: 273-282
摘要: 该文介绍了东州大队在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战略方针指引下,大搞植树造林,重点发展榆树,结合生产,开展科学实验,运用唯物辩证法,指导科学管树,解决了白榆生产管理中普遍存在的“生长慢,干形弯”的矛盾,使榆树长得直、高、快、好的情况。
关键词: 武清县 农业学大寨运动 农业生产

内容

我们东州大队,位于永定河北岸,京山铁路南侧,有十个生产队,六百三十户,二千八百七十一人,六千八百亩耕地。过去是一个低洼易涝、树木稀少的大村子。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在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战略方针指引下,从一九六八年开始,大搞植树造林的群众运动,重点发展了乡土树种——榆树(白榆)。五年来,“四旁”植树二十九点八万株,平均每人一百零四株。在发展林业过程中,贫下中农、林业队员认真学习毛主席哲学著作,坚持以路线为纲,结合生产,开展科学实验,运用唯物辩证法,指导科学管树,批判了“穷榆富柳”修枝旧习惯,创造了白榆打头修枝新技术,解决了白榆生产管理中普遍存在的“生长慢,干形弯”的矛盾,使榆树长得直、高、快、好。一九六八年栽植的三万多棵白榆,现已高达三丈左右,胸径三、四寸粗,从目前长势看,再有三、四年即可成材,比过去当地用旧的修枝方法管理的白榆,可提早成材五、六年。群众看了象钻天杨一样的白榆,评论说:
  “昔日穷榆低头弯腰,今朝富榆昂首挺立”。
  为革命造林,为革命管树
  为革命造林,为革命管树,是在林业生产上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根本出发点。文化大革命前,我们也曾经多次植树造林,但年复一年,造林不见林。这主要是由于刘少奇一类骗子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的破坏和干扰,对植树造林的重大意义认识不清,造林时只作一般号召,造后没人过问,所以成活率很低,即便成活一些,也因没人管理,人畜破坏,逐渐死亡或者生长不良。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在中央关于“绿化铁路两侧”的指示推动下,我们认真总结了以往造林的失败教训,广泛组织广大社员群众,反复学习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方针和“绿化祖国”、“实行大地园林化”等伟大指示,深入开展革命大批判,狠批了刘少奇一类骗子“只砍不造”、“轻视管理”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提高了广大干部、群众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觉悟,增强了为革命造林,为革命管树的自觉性。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建立起林业专业队,把造林和管理逐步地结合起来。
  发展林业的决心下了,但由于我们对造林的树种问题缺乏认真地研究,使造林工作又走了一段弯路。起初,有的人主张,既然要搞,就要搞出个“样子”来,要搞树种“多样化”、“优种化”,忽视发展乡土树种,盲目引进了大量“新品种”。当时,林业队培育了杨、柳、榆、槐、桑、枣、杏、椿、枫、梓、栎、松、柏等不下几十个树种品种。经过几年造林实践,调查研究,比较鉴别,才发现大部分树种不适合本地条件,唯有乡土树种——白榆生长得最好。从此,我们改变了对选种的看法。什么是适合我们本地的优种?白榆适合本地水土,育苗繁殖容易,栽植成活率高,木质好,用途广,盖房、打农具都需要。榆叶、榆钱能喂猪,也可以做人的代食品,符合备战、备荒要求,群众喜爱,白榆就是适合我们本地条件的优良树种。于是,我们确定大力发展榆树。
  一九六八年春季,通过充分发动群众,掀起了大规模植树造林高潮。全村出动四百多人的造林大军,干部带头,民兵为骨干,大造战备林。一春植树四万三千株,其中榆树占了四万株。经过抗旱浇水,精心管理,成活率达百分之九十五以上。贫下中农满意地说:“这回儿咱村可要变样了”。但是,也有些人提出了问题:“树是栽活了,但榆树长得慢,树干容易弯,还不知哪年才能成材?”林业队的同志们听了反映,并没有灰心。他们把群众的意见,作为向自己提出的新课题,立即举办了学习班,学习了《实践论》、《矛盾论》等光辉著作,开展了革命大批判,狠批了刘少奇一类骗子“轻视管理”、“奴隶主义”和“把事物看成静止不变”等错误观点。同志们豪迈地说:“事在人为,树在人管”,“我们不能做自然的奴隶,我们要做自然的主人”。于是,大家运用唯物辩证法,努力摸索养育榆树的规律。
  调查研究摸规律 科学管树创新路
  “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要解决榆树“长得慢、干形弯”的问题,必须首先了解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了解榆树生长过程中内因与外因的关系,研究自然生长与管理的关系。林业队的同志们遵照毛主席“调查就是解决问题”的伟大教导,对榆树的生长、管理,包括:从幼苗培育到成树的管理,从零星树木到成片林木的管理,从本地群众的管理方法到外地的先进经验等,进行了比较全面深入地调查研究。他们在对苗圃和幼树的调查中发现,榆树因枝梢细弱,先端弯曲,冬季,枝条上部的芽子易受冻害,枝梢容易干枯;春天,枝条中下部萌发出许多弱小侧枝,如土壤、管理条件好,树势强,这些弱小侧枝就会逐步形成新的主枝,延续向上生长;如土壤、管理条件差,树势弱,侧枝杈就横生,形成无明显主枝的矮化树冠。由此认识到:榆树是每年自然更换主枝头。其次,他们在榆树管理方法的调查中,了解到当地群众中流传着“穷榆富柳”的修枝谚语,不论冬季、夏季,总是把树冠修得很小,使树干又高又细,到了夏季,枝叶沉重,就造成低头弯腰。同时发现,凡修枝较轻的幼树,一般生长较好。最后,他们又在新栽的幼树中发现(为了提高成活率,栽植时多进行了强度修枝),凡是实行了短截侧枝,重剪主枝头的,在顶端都萌发出几个旺盛的壮枝;没有剪头的,都发芽晚、叶子小、长势弱。大家对调查来的情况,做了分析研究,认识到:榆树“长得慢、干形弯”的主要原因是:“一弱二穷”。即:枝条细弱是特点,自然换头是规律,这是内因;按“穷榆富柳”修枝,造成干形弯,这是外因。渠直水流急,树直生长快。“弯”是主要矛盾。“弯”的问题解决了,“慢”的问题也就会随之解决。大家又从新栽的榆树,经过打头,促使萌发壮枝这一现象中受到启示,联想到果树整形修剪的方法和原理。栽培果树为了培养强壮的主枝,实行冬打头;为了调整主侧的从属关系,构成良好树形,实行夏季控侧修剪。那么,对榆树管理也采取冬打头、夏控侧相结合的办法,也一定能够达到促进榆树直立、迅速生长的目的。于是他们对春季打头的榆树作了夏季控侧修枝的试验。结果,当年新栽的幼树,一般由四、五尺高,长到八、九尺高,而且树势非常直立健壮。经过一年的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实践出真知,干中出科学。只有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才能揭露矛盾,认识自然,掌握规律,改造自然。同时初步总结出:“冬打头,夏控侧”等白榆幼树管理方法和原理。
  任何新生事物的成长,都是要经过艰难曲折的。我们在总结一九六八年经验的基础上,计划在冬季(一九六九年春季)对全大队榆树全部实行打头。这时,却有不少人反对。有人讲:“挺好的小榆树,把尖剪去,纯粹是胡闹!”甚至有的队干部也出来阻挠,对正在修枝的林业队员说:“你们这样干,把树搞坏了,可要负责任。”“把你脑袋揪下来,看你活了活不了!”在这种情况下,林业队的部分同志产生了“怕”字,怕搞坏了受埋怨,想少搞点,再试试看。针对这些思想,我们组织林业队反复学习了毛主席“不破不立”的伟大教导,进行路线分析。大家认识到:榆树打头修枝新技术的试验推广,必然要遇到这样那样的干扰。是坚持科学试验,大胆革新,还是因循守旧,怕字当头,这反映了两种思想、两条路线的斗争。为了支持新生事物,保证科学试验顺利进行,我们一方面向群众、干部做耐心地宣传解释,一方面狠批了刘少奇一类骗子“因循守旧”、“右倾保守”等黑货。在提高路线觉悟的基础上,一九六九年春季,对全大队集体所有的榆树全部实行了打头,又经过夏季控侧修枝管理,比前一年的效果更为显著,一般由八、九尺高,长到一丈五、六,胸径达二寸多粗。
  经过五年来的反复实践,逐步地使这一技术措施比较地完善起来。我们把它概括为:“冬打头,夏控侧,大树冠”三个基本要点。具体方法是:
  1、冬打头:要掌握强树轻打,弱树重打。在落叶后至发芽前,一般剪去当年生主枝的三分之一左右,同时将剪口下三、四个小侧枝从基部剪除。一般幼树栽植后连打三、四年,即可达到两丈五以上的成材高度。
  2、夏控侧:要掌握控强留弱,强枝重控。全年控侧二至三次。第一次在五月上、中旬,定头控侧。春季剪口处萌发的壮枝,长到一尺左右时,选留一个直立健壮的作主枝,对其余几个壮枝,剪去其长度的三分之二左右。第二次、第三次分别在六月中、下旬和七月中、下旬,重点控制直立强壮的侧枝,一般剪去其长度的二分之一左右,使侧枝粗度控制在该处主干粗度的三分之一以下。
  3、大树冠:随着幼树年龄的增长,不断调整树冠占全树高度的比例。幼树栽植后第一年(树高在一丈以内),树冠要占全树高度的四分之三以上;栽后二、三年的幼树(树高1至2丈),树冠要占全树高度的三分之二以上;栽后三、四年的幼树(树高在两丈以上),树冠要占全树高度的二分之一以上。幼树达到成材高度以后,要根据育材目的,确定树干高度。如培养檩材,可固定干高1.2丈;培养梁材,固定干高1.6丈。树干高度固定后,不再疏剪侧枝,尽量扩大树冠,以加速成材。
  为什么榆树实行“打头控侧”修枝新方法,能够促进幼树直高快好地生长呢?
  毛主席教导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矛盾着的对立的双方互相斗爭的结果,无不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在这里,条件是重要的。”我们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反复过程,逐步掌握了白榆生长规律,抓住其主要矛盾,为矛盾的转化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具体说来:
  1、冬打头——人工辅助换头,符合了白榆自然换头的规律。冬季剪去细弱的枝梢,使剪口下的芽子饱满,同时缩短了水分、养分的输送距离,到春季树液流动后,就能比较迅速、大量地满足枝头发芽生长对水分、养分的需要,因此,起到了由弱变强的转化作用。
  2、一般树木的主干(或主枝)和侧枝是对立的统一。它们之间既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又互相斗争。一般来讲,侧枝有辅养主干加粗生长的作用,但在树尚未达到成材高度以前,侧枝过于粗壮,就与主枝互相争夺水分、养分、空气、阳光,妨碍主枝生长。因此,在夏季树木生长快的季节,对强壮侧枝进行短剪控制,能够调整主侧枝从属关系,就会起到变害为利,促进主枝健壮生长的作用。
  3、由于实行了夏季只控侧、不疏枝,保持了大树冠,使树木制造营养的器官增多了,光合作用强了,促进了枝、干和根系的生长。地下根系发达了,吸收土壤中水分、养分的能力增加了,反过来又促进了地上叶、枝、干的生长,这就符合“根深叶茂”、“叶茂根深”的辩证统一规律。
  继续革命 不断前进
  毛主席教导我们:“旧过程完结了,新过程发生了。新过程又包含着新矛盾,开始它自己的矛盾发展史。”我们对白榆采用了新的修枝抚育法,解决了白榆“生长慢,干形弯”的问题,促进了白榆幼树直、高、快、好地生长。但是,近两年来观察,发现白榆幼树长到两丈多高,胸径三、四寸以后,树干的粗生长有逐渐缓慢下来的趋势。原因何在?我们又组织了对近成材榆树的调查研究,初步找到两个矛盾:一个是栽后三年的白榆,大部分开花结实了,出现了生殖生长与营养生长的矛盾;二是密植成行成片的幼树,树冠开始连接郁闭,根系布满了表层土壤,出现了个体与群体争夺水分、营养、空气、阳光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两个矛盾,从一九七一年冬季开始,做了近成材树的冬季修剪果枝和抚育间伐的试验。通过试验调查,初步看出一些成效。今年正在继续深入研究试验和示范,争取尽快地摸索到促进白榆成材的科学方法,做到造好林、管好林、早出材、出好材。
  我们在发展林业生产上,虽然取得了一点成绩,但是,也存在不少问题。特别是最近我们发动群众,从路线斗争的高度总结农业学大寨的经验教训,使我们深深感到,几年来我们抓植树造林是对的,但对农、林、牧三者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认识不清,处理得不好。比如,我们对植树造林是改变农业生产条件的重要措施,认识不足,因此,只抓了堤防造林,而没有抓风沙地的农田保护林和渠道林网化;再有白榆的树钱、树叶是很好的饲料,但是我们还没有充分利用起来。所有这些,都是我们对“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理解不深,执行得不力的表现。我们决心在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指引下,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农、林、牧三者之间的关系,全面落实“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在大力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在今冬大搞村内植树,见缝插针,实现村庄密林化;明春大搞渠道、公路和风沙地造林,实现农田林网化;使树木发展到平均每人一百四十株,为实现毛主席“绿化祖国”的伟大号召,为促进农业、牧业生产的发展而努力奋战。

知识出处

天津市农业学大寨经验交流会经验汇编

《天津市农业学大寨经验交流会经验汇编》

本书记述了天津市农业学大寨运动,总结了坚持基本路线、科学种田、重视水利建设、实行科学分工等经验教训,对于推动农业学大寨运动具有重要意义。

阅读

相关人物

刘少奇
相关人物
毛泽东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武清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