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賽方案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天津拖拉机厂居住区规划方竞赛图集》 图书
唯一号: 020020020230024536
颗粒名称: 競賽方案
分类号: TU984.12
页数: 89
页码: 30-117
摘要: 了这段文字是铁道部第三设计院第5号方案(鉄道部第三設計院)的说明,包括了对总平面图和住宅设计的介绍。该方案旨在设计一个具有独特性和创新性的住宅区,以满足现代城市居民的需求。
关键词: 北京市 城市规划 示范方案

内容

第5号方案
  說明
  一、住宅区总体规划
  (一)用地分析:本設計依人口規模、人流走向、公建布置等因素将本居住区分成六个小区。每个小区远期居住7000至8000人;近期居住9000至11000人。小区又分成組团,每个組团远期居住2000人左右;近期可居住2500人左右。
  (二)規划基本結构:
  1.道路結构:在道路規划中考虑了人流方向、小区安宁、道路分級及节約路面等問題。三条通向工厂主要入口及一条与市內联系的道路构成了梳齿形道路系統。道路規划的合理避免了小区內部的滲透交通。
  2.公共建筑:(1)商业机构按三級布置。經常使用的商业点服务半径不超过200米,服务人数在2000人左右,主要包括每日需要之粮莱、热水、小百貨等商业点。小区級商业服务机构也即小区級中心,布置在四个点上,其服务半径不超过400米,其中包括理发、淋浴、鍋爐房、食堂、煤场等。居住区中心則考虑到本区具体情况采用了点綫結合的布局。点为文化娛乐中心,綫为商业中心。(2)文敎机构也按三級布置。为了节約地采用了托兒所和幼兒园的朕合布局,同时也尽量使中学能同小学合用运动场或使用居住区的运动坊。每个小区內均設有一个小学,小学生不穿过居住区級道路到达学校。
  (三)綠化系統:本居住区周围綠地很多,因此在居住区內可不設大片集中綠地,本設計中綠地仅起調节小气候、划分組团和綠化沟逋的作用,大部分綠地被分配到居住团中,利用山墙头布置游戏场。集中綠地則用来布置居住区的运动场。同时綠化系統也和竪向設計一起考虑,利用蓄水湖及排水河形成綠化带和各級綠化联合成一个整体。
  (四)經济指标:見附表。
  二、街坊及住宅組团规划
  (一)組团規模为2000人左右,設置托幼机构一座及組团級公共商业服务点一个。为保証安靜,将2000人左右的大組团分成为两个1000人左右的小組团来布置。
  (二)为保証良好的朝向及通风采用南北向行列式組团布置。为了避免单調,山墙互相錯开幷用不同长短的单元組合体組成。組团內部有一較完整的院落,便于綠化做为休息和兒童娛乐之用。每幢住宅均是山墙朝向院落使兒童游戏不影响居住安靜。
  (三)每个組团成为一个独立邻里,在山墙部分适当做儿段围墙形成封閉的里弄,适当解决人流的穿过,亦利于辨認門牌。
  (四)組团用地分工明确,住宅組团內只有住宅。托幼机构及商业点均在組团之外。
  三、住宅个体設計
  (一)采用多标准多类型住宅来滿足不同的使用要求。
  (二)不考虑一室戶,采用大二室戶两家合住,基本上不設三室戶。居室面积較合适,每戶均有服务阳台。
  (三)单元式內廊住宅每戶均有3.6平米亮方厅,可解决吃飯、日常起居、杂物及必要时可設一床位。儲藏面积空間較多,位置良好,不影响室內像俱的布置。利用楼梯下部空間及走道解决自行車存放問題。平面系数不低于50%。
  (四)独立式住宅采用2:3的戶室比为四家合住,主要可节約用地,丰富住宅組团艺术面貌。
  (五)里弄式住宅:每戶均有戶外活动而积,便于解决晒衣、存車、貯煤等問題,但仍存在一定缺点。
  (六)井联式住宅:标准較高有两戶合用的小院落。四、工程规划
  (一)竪向設計的主要原則:本地区特点地势低洼,地下水位高。因此在設計时考虑主要原則有二:一是尽量节約土方量以少塡土为原則;二是使雨水能通順地排除,保証环境卫生。
  (二)主要方式:在居住区內开拓了容量70000立方米以上的人工河湖,河的两端与市內河流連接幷設閘門和水泵站,利用人工控制河水的水位与流动。全区的雨水通过它排至市級河渠——卫津河。生活汚水与上水均与城市规划之管网相接。供暖管网因本区地下水位高采用了无地沟防水管网。全区共設四个集中鍋爐房。
  (三)主要特点:
  1.土方节省,全区标高平均为2.9米左右。
  2.人工河湖不但解决了本区部分土方量,而且起到降低部分地带的地下水位,美化居住区的作用。
  3.为使雨水能得到及时的排除,又保証居住区兒童的安全,采用了暗管排水配合了少部分的明沟。
  4.道路系統亦是除了靠近居住区边緣采用乡村型道路,其它均采用城市型道路,全区道路网起伏不大,节省土方量。
  五、规划布局主要特点
  (一)百分之九十六的居住建筑均按南北向布置,在行列式布局中利用了不同的組团形式,长短单元組合、組团的錯排等方法解决功能和艺术之間的矛盾。
  (二)在艺术处理上考虑到紅旗路和复康路的街景要求,在街立面的处理中即考虑到街景的变化又考虑了一定的韻律。居住区內部的道路設計以公共建筑为底景避免了一眼望穿的缺点。
  (三)每块用地功能明确,沒有似是而非的用地。每种公共建筑和居住用地有較严格的隔离。居住建筑之間的間距采用基本日照間距。
  (四)予留地同现在煤场相結合,近期可不致荒废。
  六、几点意见
  (一)規划中要貫彻党的方針政策,首先应抓住經济技术指标这一环,做到“心中有数”,“先算后做”以便节省用地。
  (二)天津地区的居住建筑朝向应以南北向为主,最好不要东西向,以适应冬季寒冷、夏季悶热的气候特点。
  第6号方案
  說明
  一、总体布局
  (一)道路系統:规划地区的主要交逋流向是工人上下班。因此,在南北方向正对工厂南側出入口开辟了三条主要干道,道路宽度南端較小(双車道),北端加大(18m)。居民与市区的朕系以东西干道解决,同时考虑通行公共汽車。规划确定了这四条干道的走向和宽度后,卽构成整个规划地区的骨架而控制全区,幷很自然地将居住区划分为六个大小相似的完整小区。小区內部的汽車交通問題,由各条干道上分枝出来的尽端式单車道解决。其优点是旣保証了小区內部的安靜和安全,又节省路面。这种道路系統是經济合理的,道路功能明确、主次分明。主要道路畅通无阻、內部道路避免穿行。各类汽車道通到了每幢住宅的山墙,而道路面积(包括人行道、林蔭路)只佔总用地的7.5%,比較經济。同时,道路橫平竪直、簡捷畅通、为后阶段經济合理地布置工程管線創造了有利条件。
  (二)規划結构:本方案是由六个小区,或十二块扩大居住街坊,或二十四个基本組团构成。决定这种规划結构形式的因素,除了街道和公社的組織体制外,还考虑到各种公共服务設施的合理规模及允許服务半径。
  1.建筑組团:是居住区的基层生活单位,规模近期約为2000~3000人,內設公共庭院、副食店、服务站等。
  2.扩大居住街坊:规模約5000人。設250座幼兒园、200座托兒所一套,以及食堂、粮店、日用百貨、服务修配等公用設施。
  3.小区:其规模由合理的小学規模确定,在此設有24班小学一座,服务居民11000人,幷有小区級商业服务中心。小区範围內沒有主要干道穿过。
  4.居住区:由六个小区构成。在中央主要人流出入口的南北干道西側,开辟了一条公共設施綠化带,全部居住区級的商业、文娛,体育、卫生等公共設施均有节奏地布置在此地段,旣有合理服务半径方便居民,又使整个地区有一核心地带。
  (三)公共建锐布局:各类各級公共建筑的分布均与上述规划結构相适应。总起来講,公共建筑布局有以下特点:
  1.分布的均勻性和规律性。从图上可看出,商业、文敎、卫生、保健等各种类型的公共建筑都是均勻的、有规律的分布于全区,幷各自形成完整的体系。
  2.为保証居住安靜,小学、幼托、食堂、商店等全部設置在建筑組群之間的独立地段,靠近住宅山墙。
  3.結合本地区人流方向明确的特点,居住区級和小区級的商业中心均安排在主要人流出入口处,而非儿何中心。街坊級,組团級的商店,副食店等考虑到居民經常使用,分散布置在小区內部的独立地段,幷与車行道相邻。
  (四)綠化系統:规划中采用了以分散为主的綠化系統。除了每一建筑組群都有綠化庭院以外,在两个建筑組群之間安排有一块0.5~0.7公頃的小片集中綠地共12块,可集中布置小型运动、休息設施。另外,每一建筑組群都以綠化走廊相間,主要道路作成林蔭路。这样,利用“点線結合”方法,使全区形成一个完整的綠化广场群。
  (五)各項主要指标:見附表。
  二、建筑組群
  (一)本方案采用成組成团的规划手法,这样便于更好地組織居民生活,有效地与居民行政組織体制相适应,幷能为从整体布局上解决“迷魂陣”問題提供有利条件。居住組团与綠化或小型低层公共建筑相間,在建筑空間和街景效果上也給人以节奏感。已采用的两种基本建筑組群,对用地的經济性、院落使用、住戶安靜、避免穿行等各項問題都有所考虑,經初步分析是合理的。
  (二)房屋排列以南北向的行列式为主,适当用了一点东西住宅,使絕大多数住戶有良好朝向,又避免街景的过分单調。(东西向居住面积比例較小,为总居住面积的8%)。
  (三)解决“路路通”問題。主要依靠建筑組合的排列技巧,力图避免出入口直通。对于“围墙”只是适当采用,不是单純依靠围墙作为隔离手段。每一建筑組团,四个方向都有出入口便于住戶出入,但四个出入口又不直通,避免了不必要的行人穿过。
  (四)建筑組群的标准化、构件化。方案中全部組群的外沿建筑紅線均为150m×100m。除已采用的两种基本組群形式外,在此尺寸範围內还作了多种組团方案,以便于在修建过程中,根据建成后的实际效果随时修改或更換标准組团而对总体布局无影响,从而使方案具有实驗修建的最大灵活性。
  第7号方案
  說明
  本設計方案是根据规划設計竞賽的設計原則和要求所做,槪要說明如下:
  一、設計方案特点
  (一)居住区以四个不同规模的小区組成,每个小区都有三〜四个完整街坊。在街坊中除設有供日常生活所必需的商店外,小学、兒童机构均設在两街坊之間,以免干扰居住安靜,在近期修建中避免产生街坊不完整的现象。
  (二)居住区南北向設三条主要干道直达工厂的各个入口,加强了居住区与工厂的联系;另外东西向設一条干道,便于区中心和外部联系。
  (三)所有小学均設在街坊之間,幷使所有的住宅建筑山墙朝向小学,如此不仅減低小学校对街坊的吵鬧,而且利用山墙可以节約小学校和街坊之間的围墙。
  (四)所有托幼机构均設在两个街坊的南北軸綫部位,便于两边街坊居民使用,也适当的同小学隔离,使吵鬧和安靜分隔,各得其所。
  (五)建筑的組合为行列式布置,朝向好、通风好、管网舖設經济、施工方便。
  (六)公共建筑布置分三級:1.居住区級。2.小区級。3.街坊級。以其各級不同的服务半径、规模性質来丰富居民生活。
  (七)居住区的綠化系統是“条状”与“块状”相結合。街坊中設有寂靜的林蔭小路,它連接着小区中的公共綠地,形成了工人每天上下班必經之地,自然而然的享受到美丽的綠化环境。
  (八)对街坊有汚染性的服务設施(如煤球场、副食批发……)均設在居住区西部边緣地段。
  (九)居住区的交通流向分明、通畅方便,上班是向北,运送煤等是向西,上中学是向南,对外交通是向东,因而流向淸晰,秩序井然。
  (十)所有的工程管綫尽可能設置在次要小路上,干道沒舖設管綫,便于交通与管綫管理。
  (十一)竪向設計中尽可能結合地形低洼的特点,在少塡土方的原則下滿足排水要求。管綫可以分段設置,能够按街坊的修建次序而逐漸形成一个整体。
  (十二)土地使用平衡表和居住区級、小区級规划技术經济指标見附表一、附表二。
  二、工程管网与竪向設計
  (一)給水:保証居住区中連續供水,采用环形管道。 管径350mm长520m; 管径250mm长950m; 管径150mm长1570m; 管径300mm长380m;管径200mm长2990m。
  (二)汚水:两条干管分別排于紅旗路下水管中,共計管长6560m其中: 管径400mm长350m; 管径200mm长780m; 管径350mm长250m;
  管径150mm长4350m; 管径250mm长830m。
  (三)供电:四个供电区域分設560KVA变电站,需0.4KV电綫总长度6100m。
  (四)供暖:选用K4鍋爐房7个,每个平均供暖負担居住建筑面积38000㎡。
  (五)竪向:最高标高采用+3.80m,最低采用+2.80m。地形处理人工地面向南、向西傾斜,使地面水沿人工地面排出,在居住区南部分設三个出水口(設泵房一处)将地面水排入卫津河中。全部居住区塡方1500000m³。
  第8号方案
  說明
  一、槪述
  完整的居住区是組織居民物質、文化生活較好的一种形式,在我国体现了党对劳动人民的关怀,为居民創造舒适的生活环境,也反映出我們城乡的新面貌,解放多年来实践中很好地証明了这一点,但也存在着一些有待进一步改进的問題:
  (一)如何解决居住区基本的功能問題一創造安靜的适于居住的生活环境。
  (二)如何节約用地、降低造价,少花錢多办事,旣滿足近期使用要求也考虑到远期发展的需要。
  (三)党的“实用、經济、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的建設方針,同样适用于规划設計。把单体設計、群体組合、全区的艺术面貌和解决居民生活問題、經济問題統一起来,創造出更好的居住区规划形式。本方案就是按这凡点作为规划原則的。
  二、道路系統
  采用了我国传統的方格网形式。地形平坦,有利于組織人流貨流。东西向以12m宽的道路与紅旗路相接,由此与市中心区相联系;南北向三条車道通向厂区,加上若干小路可使职工很方便地乘車或步行上下班。小区之間形成环路,为貨物运送、坟圾淸理創造了便利条件。全区道路自北向南随着人流的减少也逐漸減疏。
  三、公共建筑分布
  根据人口組成,全区設中学两所,东、西各一;小学六所,每三个組团設立小学一座;托幼机构各九所,均勻布置在組团之間,居民可以很方便地接送兒童。
  商业服务是按两級分布的,集中与分散混合布置。中部設一条长160m宽70m的商业街,出售齐全的商品。居民日常生活所需,分散在組团之間的零售点內,位于住宅山墙一端,以減少对居民的干扰。
  东西干道以南,設有以影院、招待所、体育场等組成的文化中心,与商业相邻形成繁华的区中心,周围以学校、綠化与居住用地相隔,以免影响居住安宁。
  居住区采用了集中式采暖和供煤,分別設置四座鍋爐房及煤厂,每处服务約三千戶,周围以綠化隔离。
  四、居住組团的布置
  全区住宅是以四层单元式为主,将十几幢建筑組合成完整的組团。綜合考虑了日照、通风、朝向和視野。每个組团都围成尺寸較小的院落,內設兒童游戏场地,位于山墙部位以減少对居民干扰。院落較小便于管理和充分发揮效能。在居住区南部修建一部分低层住宅,专供人口較复杂的住戶使用。內設独用庭院,和小型游戏场地。居民自行車存放,考虑結合商业点設昼夜存車处,晒衣主要靠阳台解决,低层住宅可利用晒台或庭院。組团的布置,为便于寻找住所可按××路××里編排門号,加以每栋建筑設有明显的楼号,涂以不同色彩或专門标記,人們找起来是很方便的。
  按組团方式进行布置,便于分期修建,能适应不同时期建筑材料和施工水平、設計水平的不同要求幷带来了便利条件。
  以上就是本方案的主要設計意图。从道路系統的布局,公共建筑的分布,住宅类型的选择与居住建筑的組合等来看,是现实可行的。当然由于对問題的理解是否确切,解决的是否妥善,还需要进一步地深入。
  第9号方案
  說明
  本方案的規划意图是力求体现党的“适用、經济、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的建設方針。在解放以来新建居住区所取得成就的基础上,吸取我国城市传統街道布局、里弄建筑的特点,探求一种适合于天津市新的规划风格,为拖拉机厂职工創造良好的生活条件。
  一、居住区的組織結构
  根据国內国外的实践經驗来看,居住区的組織結构是多种多样的,但原則上是以公共福利設施的分布及其有利的服务半径为依据。适当配合行政組織系統,結合具体地段本方案攷虑如下:
  (一)每5〜8幢住宅形成建筑組(500~800人),构成居住区基本組成单位。
  (二)两个建筑組形成組团(1500~2000人),設置基层商业点。
  (三)两个組团形成街坊(3000~5000人),中間用綠地分隔。街坊之間設置学校、兒童机构,幷为小区級道路所包围。
  (四)2〜4个街坊形成小区(10000~15000人),設置小区中心及公共花园,幷为城市型道路所包围。
  (五)4个小区形成居住区(40000~50000人),設置居住区中心及全区公共綠地。
  这样,不仅使整个居住区有一明晰結构,同时也便于公共設施分級分等进行配置,对組織居民生活是有利的。
  二、道路系統
  从城市总图及周围环境分析,这里的居民主要向北通向工厂,向东进入市区,向南向西的必要性不大。就整个居住区来說,道路系統应該是:方向明确,主次分淸,路面节省。
  (一)道路布局是以“丁”字路作为骨干,南北向开辟了林蔭路直达工厂側門,东西向与紅旗路相接与市內联系,这样把居住区划分成大小不等的四个小区。
  (二)小区之間的道路略有轉折成“风車”形,避免穿行交通,但又畅通以便于集中与疏散小区內部人流,这些道路朕系了小区級主要公共建筑。
  (三)每个組团引入了单車道,联系着每幢住宅的出入口。“丁”字路是居住区內主要交通道路,車行人行分开,車道宽14m以便引入市內公共交通工具。南北段采用林蔭道的形式,街心綠带适于职工步行上下班,幷与厂內南北軸線混为一体,加深了厂区与居住区的視野。小区級道路与主要道路相通,但車輛不多,采用了車行、人行合流的交通方式,路宽7m。通向組团的道路主要是人流,路宽2.5~3m。这种道路系統,主要道路便捷无阻,次要道路稍有曲折,这不仅是我国城鎭道路系統的特点,同时也能满足现代化的交通需要。
  三、公共福利設施的分布
  主要包括商业服务和文敎卫生系統,直接关系着居民使用,一方面应滿足自身需要,同时也要注意減少对居住环境的干扰。
  (一)商业、服务行业的分布:根据居住区的规模,結合天津市商业服务行业布局特点,应該达到分級明确、經营不同、布点适中的要求,全区按三級布置:
  1.居住区級:供应对象4~6万人,位于中心地段,包括各专业商店、邮电銀行、中西餐舘、綜合修配、俱乐部等,服务范围均勻,与全区公园体育场相朕,形成热鬧繁华的中心所在。地段設有貨运道路,停車场地,幷与住宅加以隔离,服务半径500~800m。
  2.小区級:供应对象1~1.5万人,位于小区中心地段,包括綜合商店、修配服务、浴室理发等行业,与小区花园相邻。四个小区中心以半环路相通,便于貨运,服务半径300~400m。
  3.組团級:供应对象2~3千人,以主、副食零售为主,与居民关系密切,全区共設十八个点,位于主要人流出入口,道路边緣。这样除了便于职工上下班購物外也減少貨运对居民的影响,服务半径200~300m。
  (二)学校兒童机构的分布:学校、兒童机构的設置标准是以普級小学敎育,适当提高幼兒敎育为原則。若以全区远景45000人計,根据人口构成,小学入学率按97%,則需十八班小学六座。托兒所入托章按40%,幼兒园入园率按50%計,則托幼各十套左右。中学校需要两所。文敎机构的分布,力求达到位置合理、分布均匀、互不干扰。
  1.小学校布置在組团之外,街坊边緣,临近居住区道路或小区一側,以減少对周围居民的干扰,服务半径不超过500m。
  2.兒童机构分散成組布置在組团之外,临近小区道路,便于接送兒童,也保証了本身的安宁与安全,幷起着分隔街坊的作用。服务半径200~300m之間。
  3.中学两所均布置在边緣地带,一所作为东西干道底景,一所毗邻公共体育场。这样的布局由綠化朕系在一起,对改善居住区的小气候起着很大作用。
  四、綠化系統
  公共綠她是戶外活动不可缺少的环境,但是,由于居住区位于城市边緣又邻近水上公园等,境內不宜安排过多的綠化用地,所以力求作到适当压縮、成条成带、連成系統。全区共安置了三处集中綠地,一处是南北干道以南,以运动场及綠化为主,設备齐全,可以进行体育、球类、游泳等活动,为整个居住区服务,幷与滨河綠地相連;北部小区中心,有两处街心花园,面积不大,为小区居民使用,这样花园在天津市旧区中常常見到。除了集中綠地,在組团之間布置了分散的带状綠地,接近居民,其中布置兒童活动场地和小型球场,供周围居民使用。这种綠化系統,大中小相結和,除了节約用地,也能提高綠地使用效率,对分隔組团、院落通风、
  美化环境等也創造了条件。
  五、居住建筑的組合方式
  居住建筑的排列組合,对居民生活,对居住区的艺术面貌,起着重亶作用,必須給予足够的重視。本方案是以“分組成团”、“混合修建”、“多样协調”,作为主要原則的。
  (一)本区居住人口均屬拖拉机厂职工及其家屬,自然地形北高南低,应将住宅分布尽量靠近厂区,南面临河地段可尽量安置公共建筑。
  (二)从該厂人口資料来看,少口戶所佔比重較大,但为了滿足不同戶型的要求,应选择多种类型住宅。方案是以四层单元式为主(天津通用住宅18号方案),解决少口戶;多口戶选用里弄型住宅(天津大学63年毕业設計),以及标准較高的二层毗連住宅。东西向选用外廊式住宅,局部放置了五层独立式住宅。把这些类型有机地組織在一起,打破了都是多层,或全建少层的单一效果,不仅滿足了不同生活需要,也給居住区創造丰富多姿的空間构图。
  (三)以建筑組团作为基本組合单位,全区共有四种不同种类組团,有的是三、四层,有的四、五层,有的2〜5层,有的3〜5层,在統一的规划思想下,組合成不同的空間,现将其中一种分析如下:(見住宅組团图)
  1.混合修建:每个組团有六幢四层单元式住宅,南北向排列,間距18m,将近房屋高度二倍;两幢三层外廊式住宅,居室朝东;內院尽端处,布置五层独立式和单元式各一,面对院落,对日照无影响,幷丰富了內外空間。
  2.出入口明确:每个組团設两个主要出入口(可駛入汽車),两个輔助出入口。在山墙尽端用矮墙或綠篱封閉,杜絕过境行人穿越,解决了路路相通的缺点,創造了安靜的生活环境。在主要出入口处,可标明××胡同,或××里,使人們有路可寻、有宅可找。
  3.內外院分明:由于封閉了道路,就使宅前屋后有利用的可能。內院作为家务院設置晒衣场,外院作为綠化庭院,供幼兒游戏、老年人休息之用。两个組团之間的
  綠带內設置学龄兒童活动及小型球场。这就使居民各有所往,土地各有所用。对低层住宅来說,可用矮墙或綠篱围成独用的庭院,附近仍有公共院落,这就与旧区里弄封閉拥挤的情况完全不同了。
  六、主要經济指标 見附表。
  第10号方案
  說明
  本方案力求貫彻党的适用、經济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的建設方針,考虑天津特大城市及本区具体条件,合理提高建筑密度,节約用地。幷試图解决多层住宅区的安宁及戶外土地合理利用等間題。
  一、居住区的組織結构
  居住区的組織結构必須滿足居民的生活要求,更灵活的組織建筑群及合理組織居住区的內部交通。本区独立性强,服务对象单一,用地大,修建年限长,地段标高低,需大量塡方。鑑于以上具体情况,将用地按完整居住区考虑,不分小区,直接分为較紧湊的組团,便于分期形成完整面貌,集中塡土,工程处理也更簡化。全区以明确的树枝形道路系,串联組团。每組团由九栋較长单元組合体及四栋五层独立式建筑組成,居住二千六百人。
  二、道路系統
  道路系統应力求适应人流活动特点,分級、走向明确,节約用地。本区居民的活动主要是上下班往返及与市区的联系,用地西面是鉄路.南面是墙子河,因此道路走向为东、北两个方向。整个道路骨架,以地段中部东西貫通道路为主幹的树枝形道路系統,道路分級、功能明确,主幹道宽16米,次幹道宽10米,双車道宽5.5米,单車道宽3.3米。南北畅通的道路系統,将居住用地划分为150米宽的长带形,使人流沒有必要穿行組团,保証居住区的安宁。
  三、公共福利設施布置
  公共福利設施的布置应滿足居民生活要求,縮短服务半径,經营管理經济。本区商业服务系統共分三級,第一級为居住区級,位于本区中部两主幹道交汇处,有百貨、食品、副食、少量专业商店、書店、邮局、銀行、俱乐部、电影院等,集中設置,服务半径550米。第二級每四个組团設一处,有商业服务、邮电所、儲蓄所、淋浴站、鍋爐房等,服务半径250米,服务10000人。第三級为最基层商业服务,二个組团合用一套,包括商业服务、食堂、托幼,服务半径200米。一二級設施屬定期和經常使用性質,服务半径应較均勻,設置在比鮫适中地段。第三級屬日常使用性質,为方便职工上下班順便購买,設于組团出入口处。托幼及小学布置:本区共有托幼各十套,18班小学七所。托幼建筑层数低,用地又有較多专用綠化,鑑于这些特点,将托幼布置在組团之間,旣保証接送兒童的方便,又隔离了組团,节約了用地,同时保証了組团的安靜,在近期不建托幼的情况下,組团仍然完整。小学是居住区噪音主要来源,为減少对居民的干扰,小学沿四周布置。此外另設中学两所,卫生院一处。
  四、居住建筑的布置方式
  居住建筑的布置应滿足日照逋风等卫生要求,合理提高建筑密度,創造舒适、安宁、美化的生活环境。影响建筑密度因素很多,例如住宅进深、长度、間距、层数、层高、住宅的平面系数,此外与地形条件、规划手法及公共建筑配置方式都有关系。本方案居住建筑排列大部采用了較长革元組合体,交錯排列,提高了建筑密度,形成了較小的院落,避免了行列布置互为屛风造成逋风不良的缺点,每戶前有較开濶的視野,旣使交錯搭接处也能通过豁口远眺。本方案建筑密度为29%,居住面积密度5500㎡/公頃。关于三四层住宅区,如何保証居住安宁問題,在单元住宅前后围成供一单元住戶使用的家务院,是不合适的。围墙可以作为适当隔离分割組团或建筑群的輔助手段,更重要的是通过规划手法使組团形成較小的居住細胞,或在不影响基层福利設施經济的情况下,尽量压縮組团规模。本方案将每組团分成三个院落,每个院子有两个出入口,分別通向車道和綠带。由于居住建筑交錯排列,避免了穿行的可能。每个院子居住人口又控制在500人左右,这样創造了居住环境安宁。在院落的空間构图方面,目前在北京、天津、上海解放后新建居住区,有的院子过大过曠,空間效果不好,院子一大也易于形成大杂院。本方案力求使院落空間具有良好比例,采用了40×45m的院子,对于四层建筑,院子长宽分别为建筑高度的3~4倍,这样的比例,空間效果是良好的。院內以綠化为主,設幼兒遊戏和成人休息场地,两个組团設一較集中的兒童遊戏场,配合綠带內設置兒童遊戏场,将学龄前兒童引出院子以外活动,院內仅幼兒遊戏及成人休息。关于晒衣和存車,这关系到管理問題,与住宅設計也有关系,組合时可考虑在院子一隅設置晒衣场地及車棚,与院落綠化紧密結合,作为小品处理,可美化院落幷丰富建筑空間。建筑排列全区手法基本統一,交錯布置。为了使居民易于辨認,沿道路两边建五层独立式建筑,以不同形式的独立式建筑及設在組团出入口商店的不同处理手法,以区別組团。
  单元选择:
  一般单元选用建筑学報62年二期,学会展出方案北京工业設計院設計,略加修改,降低了水平。外廊单元选用同期辽宁省設計院設計,略加修改。独立式建筑选用学報63年二期,北京市住宅設計竞賽方案31、32号。
  五、綠化系統
  綠化布局,点面結合連成系統。为便于形成和管理,本方案以南北向帯状綠化为主,位于組团之間,綠带宽30m,以区內規划开辟的人工河湖串成系統。带状綠化有很多优点:(一)节約用地,大多数居民能直接使用,到达綠地最远不超120m。(二)带状綠化通过河道貫通,形成夏季良好的通风道。(三)带状綠化,易于形成,便于管理。院落綠化为点状綠化,以美化环境为主,幷在区中心附近結合人工水面,布置集中大片綠化,这就构成点、綫、面的綠化系統。
  六、分期修建
  靠厂区用地中部因现有工棚可作为远期用地。第一期沿紅旗路由北向南修建。第二期由用地西面自北向南修建。第三期建中部,由南至北修建。
  第11号方案
  說明
  一、本方案力求貫彻双改精神,采用160m×160m正方形标准組团,具有探索双改及实驗修建之最大灵活性。全部居住建筑由22个标准組团有机組成小区,其中16个为三、四层加院墙改进后的单元式住宅,选用1962年天津市乙級职工住宅竞蹇第46号方案。六个为实驗性两层带院子的經济住宅,每个組团每人6㎡时約住2000人左右,符.合将来城市公社組織居民之合理規模,佔地約2.6公頃。由于組团标准化对于分期修建逐年改进設計質量以及施工修建具有很大方便。
  二、由于现状地洼,綠地采用大集中小分散布局,以充分节約土方,成片公共綠地之处卽为不塡土之面积。相应的組团內部加大建筑密度,节約用地。綠地规划点、綫、面
  相結合形成系統,以利夏季通风。公共綠地亦組織在总体綠化系統之中。
  三、全部住宅均有良好朝向,用地规划有內外院落。家务、兒童遊戏及成人休息各得其所。
  四、道路系統直通工厂大門門口,但又不能单調呆板。有公共电車可达小区中心,单車路最远通达每栋住宅的山墙。道路走向及宽度完全符合車流、人流路綫通达而不干扰。
  五、兒童机构及学校縮減至最小用地,同时面向大片集中綠地,因而节約了用地,又創造了美好的环境。
  六、由于紅旗路东側是城市总体規划居住区中心,故商业服务点只分两級。另設有沿街商业点,服务半径不超过200m。小商业服务点有:粮、菜、杂貨、小吃、淋浴室及鍋爐房等。公共中心設文娛、商业、飮食、行政、医疗等大型設施。
  七、綠地中布置十二幢內廊式单身职工宿舍,阴影可以不遮挡其也建筑,又具有丰富整个小区空間之作用,朝向东南以利通风。
  八、街景由房屋立面与山墙交替組成韻律,其間以成片綠化空間划分段落。
  九、小区四周均留有防护地带、以隔絕外界噪音干扰。內部大路边及公共中心前后亦有綠化包围,以減少內部噪音之扩散。
  十、用地平衡表及技术經济指标見表一,表二。
  第12号方案
  說明
  住宅区总体规划
  (一)功能分区:将各項用地按其性質、修建次序逐項安排。在住宅区中心設为全区居民服务的“中心地段”。东北角靠近厂区布置单身宿舍区,近期可紧凑形成住宅区面貌。南部滨河远期建高級住宅。东南、西南部分离厂最远,結合綠地,安排学校用地。
  (二)道路系統:自住宅区中心向北、向东两条主干道,将全区分成东,西,南三个小区。南北千道路宽30米,东西干道路宽20〜25米,可通行公共汽車。三个小区之間由10~16米宽的小区級道路朕系,組成住宅区的內环路,幷将小区划分成几个街坊。西部南北向道路利用现有沟渠两旁树木作行道树。东部南北向道路北段曲折是为保留现有临建。街坊內部道路,以人行为主。必要时通行救护車、消防車。
  (三)建筑布局:般住宅以三层为主。五、六幢建筑組成一个小組团,围成院落。各組团环繞街坊綠地,沿路布置。每幢建筑最长不超过四个单元67.2米,幷多作单幢一布置,以簡化結构,有利院落通風和空間感觉。为組織明确的院落,布置少数东西向住宅(14.5%居住面积)。住宅入口均开向院落。三层建筑間距大于17.4米,四层大于23.4米,五层大于29.4米,保証底层居室“冬至日照”一小时以上。单身宿舍建4~5层,留出較多空地来布置活动场地,和組織一套食堂、俱乐部、浴室等服务設施,幷設管理室为职工存放物品、自行車等。
  (四)公共建筑:攷虑本区的独立性,居民的生活要求和生活水平,按不同的建設阶段,全面安排。
  1.商业和公共服务設施:分三級(1)街坊級商业服务点:布置在建筑組群的主要出入口或住宅底层,服务半径不超过150米。粮、菜点沿小区道路布置,便于購买和运送貨品。(2)小区服务地段:东西小区設在小区中心部位。南小区較长,設了两个点。均沿小区环路布置,幷与小学校、住宅共同組成小区建筑的中心地段,服务半径約300米。(3)住宅区中心:在主干道交叉口处,以商业为主設一套商业、服务、文化設施。在路西由百貨商场、食品商场和餐舘等組成商场区。結合庭院綠化,用空廊連接成半开敞的空間。路东住宅底层設理发、洗染、照像等不影响住宅安靜的服务行业。路南結合綠地布置工人俱乐部、包括活动室和一个多功能大厅。
  2.托幼机构和学校:托幼靠近綠地布置,使兒童有較好的环境,幷通过綠化隔离可以減少对居民的干扰,近期不建,可結合綠地保留,也不破坏住宅区的完整。全区設24班小学四所。两所設东西小区中心部分,两所在南部滨河和中学共同組成学校区。四所小学沿小区环路在住宅区內均勻布置。近期学生人数多考虑二部制。中学两所,前五年不建,可利用现有的王頂堤111中学的空額,以后先建东部中学,远期再形成西部学校区。
  3.东西小区各設煤厂一处,靠近小区道路,便于运輸。西小区設有淸洁队用地。
  (五)綠化系統:根据地势低洼情况,适当压縮綠地指标,不設区級公园。結合滨河、俱乐部、区中心和住宅組群布置比較分散的綠地,便于居民利用,又可自河滨向住宅区內部引入几条較开敞的林蔭道,为区內提供新鮮空气。
  (六)經济指标:
  1.住宅区总用地:107.8074公頃。
  2.总人口:远期45478人,中期54546人,近期60604人。
  3.居住建筑密度:26%。
  4.总建筑密度:22%。
  5.居住面积密度:4520㎡/公頃。6.人口密度:淨密度(人/公頃) 远期:760, 中期:910, 近期:1010。
  毛密度(人/公頃) 远期:422, 中期:506, 近期:562。
  7.住宅层数比:四层以上26.7%;三层70.8%;二层2.5%。
  8.居住朝向:以居住面积計东西向佔14.5%,南北向佔85.5%。
  9.住宅区用地平衡表見附表一。
  10.小区用地平衡表見附表二。
  二、街坊及住宅組团规划
  方案采用由五、六幢住宅組成小組团,用它围繞街坊綠地組成街坊。其特点:
  (一)組团小,居住人数少,人流穿过組团的机会也就少。五、六幢住宅,有条件作围墙,避免組团以外人流穿行。
  (二)采用小組团,把兒童遊戏設施和托幼机构結合組团以外的公共綠地布置,能保持合理的服务半径,便于居民利用。兒童离家門不远就有宽敞的活动〓地,經綠化隔离減少兒童活动对居民的干扰。
  (三)小組团院落組織明确,与道路联系密切,街景完整。从街道进入院落到住宅入口路綫簡捷。住宅成团,又結合公共建筑和綠化布置,避免千篇一律的重复,使人容易識別和記憶。
  (四)小組团基本适合天津市居民生活組織,也便于里弄命名和門牌編号。
  三、住宅个体設計
  一般住宅选用河北省建工厅設計院六三年五开問通用設計作示意布局。此方案以二室戶为主,分配灵活,可开南向入口,对部分居民存自行車、晒衣、堆煤等生活問題作了安排。部分东西向住宅,选用外廊式。一个組团不限制只用一种个体設計。
  四、工程规划
  (一)給水:給水管网均沿区內环路敷設,与城市干管联接。
  (二)汚水:用暗管排泄,分三个系統。东部南、北两个系統向东排向紅旗路现有干管,西南部系統过河排入复康路城市规划干管。
  (三)雨水:用加盖边沟排除。随地面傾斜由北向南,經泵站抽升排入卫津河。抽升泵站設Pv4型螺旋式泵三台。
  (四)热力管网:供热参数130℃过热水送至用戶变为115℃,蒸气轉为热水。全区划分六个供热区,共用K4鍋爐23台分片供热。采用防水管沟,随管沟坡度排除积水。
  五、规划布局主要特点
  (一)方案采用“小組团”围繞綠地和托幼的布局方法,住宅小組团比“基本生活单元”規模小,适合小量分批修建。居住安靜,买东西、接送小孩也都方便。保留公共建筑用地时也不破坏住宅区面貌的完整。
  (二)区中心的文化、商业、服务等設施集中設在中心地段,位置适中,便于全区居民利用。商场附近人流集中,設置足够的坊地、綠化幷与文化、服务設施相隔一定的距离,避免沿干道路口全布置商业而影响交通。为保証路旁住宅居住安靜,小区級公共建筑沿內环路布置,接近居民,便于組織貨运。
  (三)全区自东向西,从北向南分期形成。由六个鍋爐房分片供热,与分期修建相配合。公共建筑的布置,区中心建筑安排,托幼和商业点的位置都便于零星分期修建和組織居民生活。
  第13号方案
  (第12号方案的輔助方案)
  說明
  一、道路系統
  区內設东西向、南北向道路各三条。南北向道路直对厂区南側三个工人上下班出入口。次千道組成住宅区內环路。
  二、建筑布局
  用小組团布局手法,三层为主。托幼建筑靠近道路向綠带开敞,不仅为兒童爭取好环境,也便于邻近住宅組团居民共同利用。把托幼建筑、住宅、綠地相間安排組織街景。
  三、排水系統
  开拓四米宽河道,自西向东,引入区內,分成两支,全区雨水均就近用加盖边沟排入河內,向南洩入卫津河,免去了用水泵提升。
  四、綠化系統
  結合排水河流,在道旁組織15米左右宽的綠带,把公共綠地、学校、托幼等系統地联系起来,形成区內一个向河滨开敞的綠环。綠带的位置考虑职工上下班路線,不防碍交通,幷充分发揮綠化隔离作用,保持区內有安靜的居住条件。
  五、經济指标
  (一)总用地:107.8公頃。
  (二)总人口:远期45250人;近期60330人。
  (三)居住面积密度:5000㎡/公頃。
  (四)居住建筑密度:26.7%。
  (五)总建筑密度:21.6%。
  (六)人口净密度:远期840人/公頃;近期1120人/公頃。
  人口毛密度:远期420人/公頃;近期560A/公頃。
  (七)层数比:二层1.7%;三层54.3%;四层37.2%;五层6.8%。
  (八)居住区用地平衡表見附表。
  第14号方案
  (第12号方案的輔助方案)
  說明
  一、道路系統
  同第13号方案。
  二、建筑布局
  采用大組团的布局手法,以四层为主。組团由八至十幢住宅、綠地、公共建筑組成。把同一类型的組团相互搭配,重复使用,組成旣有統一格調又有变化的街景。
  三、排水系統
  同第13号方案。
  四、綠化系統
  每一个組团都配置有一块南北长的矩形公共綠地,与綠带咲系,形成完整的綠化系統。綠地結合道路、托幼建筑、布置在組团內或两个組团之間。結合綠地設置兒童遊戏场。
  五、住宅組团规划
  組团可居住2000人左右,配置一处托幼和一套基层生活服务設施。各幢住宅用一条南牝向道路联系起来,道路人流往来不致影响住宅安靜。托幼建筑布置在組团角落,道路出入口处,旣便于职工上下班接送兒童,也可減少对住宅干扰。小商店、服务点設在組团角落,住宅山墙之間,或設在建筑底层,便于居民利用。
  六、經济指标
  (一)总用地:107.8公頃。
  (二)总人口:远期:46759人;近期:62296人。
  (三)居住面积密度:5390㎡/公頃。
  (四)居住建筑密度:25%。
  (五)总建筑密度:21.8%。
  (六)人口净密度:远期898人/公頃;近期1197人/公頃。
  人口毛密度:远期434人/公頃;近期578A/公頃。
  (七)层数比:二层0.9%;三层22.3%;四层66.4%;五层10.4%。
  (八)居住区用地平衡表見附表。
  第15号方案
  說明
  一、住宅区总体规划
  (一)用地分析:本居住区位于市区西南,东临紅旗路,为城市主要干道,北面有丰收道紧隣厂区,西南两边为卫津河,河以西为鉄路,以南为复康路通至水上公园和市区。本区地形方整平坦,但地势低洼,总面积107公頃,居住对象为該厂职工及家屬,居民生产生活流向明确,未为城市干道所穿越,是一个独立完整的居住区。现状情况在丰收道以南为工棚,沿紅旗路以西已建9幢宿舍,其除均为稻田和葦塘,有沟渠由卫津河引入,渠旁密植綠带。城市规划的地区中心設于紅旗路以东。
  (二)規划基本結构:
  1.道路系統:根据职工和居民活动情况,組織交通綫路,功能明确,幷尽量減少道路敷設面积和土方量。道路分三級。一級道路:南北向大街直接通向厂区,作为职工上下班人流的主要通路,宽度22m。东西向道路与城市干道紅旗路垂直貫通,宽度16m,作为居住区和城市交通連系的主要通路,公共汽車由此引入,路北布置公共建筑,路南为住宅輔助房間,不致影响居住安靜。东西和南北道路相垂直成丁字形,交叉处形成居住区內部中心地带。环行路宽度12m,貫穿四个小区中心幷以此联系各个商业点为小区內交逋和物資供应的通路。将全区交通运輸車輛組織在环路上,保証住宅內部的安靜。二級道路:为小区內部的交通道路,宽度6m,和一級道路相貫通,幷作为划分組团的界綫。三級道路:为組团內部的道路,宽度3.5m,而通向住宅箪元入口的小路为1.5m宽。
  2.建筑布局:为便于組織居民的生产和生活,以及分期分批进行建設,本居住区划分为四个小区。第一小区临紅旗路处布置了四、五层的单身宿舍,以接近厂前区和厂区的入口。組团住宅一般采取南北向的行列式布置,每三至四幢作适当錯列,形成內部院落。在南北向中央道路两側布置了二层住宅,使由工厂进入居住区时,空間較为开闊,有适当过渡。住宅間距一般为高度的1.8倍,在滿足日照和通风的条件下尽量节約用地。
  3.公共建筑:公共建筑基本分三級。居住区級的商业、文化、娛乐和服务設施設置于居住区干路交叉处,結合广场为全区性活动的中心地带。在卫津河畔环境幽美之处設160病床的綜合性医院。此外,在全区适中而独立的地段設置了两所24班的中学。小区級的商业服务建筑布置在环行路的轉角处,以便于貨物的运輸,也便于职工上下班时購买物品,节省时間,同时丰富了环行路的街景。小学的位置設在独立地段上,同时考虑了兒童上学时途中的安全問題,全区共六所小学。此外在小区內設置了門診所。組团級的商业建筑設于組团出入口处;劫托机构則联合設置于組团一角的独立地段,以便于多子女家长接送幼兒,幷节約用地;医疗保健所可以攷虑分別設于住宅內部。組团的公共建筑攷虑了和住宅有适当的隔离,以不致干扰住宅內部的安靜。
  4.綠化系統:本居住区由宅旁綠地、居住組团內外綠地、滨河綠带以及中心綠地等相互結合形成綠化系統。为攷虑便于居民休息、兒童游憩和节省用地,以分散为主,除居住区級設置集中綠地外,不攷虑小区中心綠地。綠化系統与河渠、人工湖、以及公共文娛建筑統一布置,形成文化娛乐休息地带。按现状条件攷虑了充分利用原有河渠綠带。卫津河畔則密植綠带,以保持居住区宇靜的环境和开濶的視野。
  (三)經济指标:由于天津市地少人多,用地定額应力求紧廃节約,远期每人居住面积为6㎡,建筑面积为12㎡,平均层数4层,建筑密度为25%,每人总用地远期为23.2㎡近期为17.4㎡。(詳見表一,表二,表三。)
  二、小区及住宅組团规划
  (一)由居住区一級道路和河流划分为大小不同的四个小区,每小区由五至七个組团組成。第一小区(东北部分):目前为工棚和农田幷已建七幢单身宿舍和二幢住
  宅,规划为一个街坊和4个住宅祖团的小区。第二小区(西北部分):目前为施工场地和农田,該区规划了7个住宅組团。第三小区(西南部分):目前均为农地,該区规划了6个住宅組团。第四小区(东南部分):目前均为农地,該区规划了4个住宅組团。共21个組团和1个单身街坊組成四个小区,各小区用地面积及人口見表一。
  各小区內均設置了一套与之相适应的公共建筑,在第一小区临紅旗路已建的宿舍底层有完善的商店食堂等,也丰富了紅旗路的街景。公共福利建筑的服务半径約在300~350m,是十分便利于居民生活的。小区內組团的划分及公共建筑的布置配套能适应于分期分批修建的要求。
  小区內部道路、河渠和綠带的布置充分攷虑結合现有地形,以节省土方量和便于旋工,幷尽量保留原有树木。
  (二)居住組团用地面积在2.85至3.3公頃,为由7~11幢住宅組成的建筑群,居住人数为2000至3000人左右。与目前居民委員会南組織体制相适应。組团形式为南北长东西短的矩形,交通由南北向引入,以最經济的敷設道路面积来滿足居民活动的須要。組团則以不同层数的住宅(四层为主)配合公共建筑、公用綠地形成丰富的建筑艺术空間。
  組团內部戶外活动场地布置在宅旁山墙尽端处,使居室保持安靜和避免“大杂院”的缺点。
  組团的公共建筑設于組团外围,服务半径一般不大于200m,使群体空間形式具有疏密結合的艺术效果。周围可以采用矮墙或綠篱来作隔离,这样一方面避免穿越式交通的干扰,另一方面使住戶有充分的戶外空地可資利用。
  三、住宅个体設計
  住宅設計是在天津市职工乙級住宅設計竞賽的基础上綜合各方面的优点作了改进。其特点为:組合灵活,可拼庚成多种类型,适应各种不同組团和不同朝向。房屋进深較大,便于节約用地。厨厠均能直按通风采光,卫生条件較好。构件类型少,建筑构配件均作到定型化,便于施工安装等。其类型为下列四种:
  (一)四开間单元:一梯二戶五居室,三室戶佔50%,二室戶佔50%。
  (二)五开間单元:一梯三戶六居室,二室戶佔100%。
  (三)外廊式单元:适应于东西向建筑排列,每戶2.5居室。
  (四)尽端单元:一梯三戶6居室,二室戶佔100%。
  各类型均具南北向入口,以便于总平面布置按需要选用。
  四、工善规划
  (一)給水工程:給水水源由紅旗路自来水干管引入,管网布置配合道路成方格网系統。引入組团支管呈树枝状。远期用水量为120公升/人日,近期用水量为75公升/人日,用水量为5700m³/日,管径由125mm。至300mm。
  (二)汚水工程:汚水排水分三个排水系統,洩至紅旗路市政下水道干管內,管径由200mm。至400mm。
  (三)雨水工程:雨水由沿馬路明沟排入小河,集中至人工湖引入卫津河。如卫津河水位高于居住区河湖水位时,攷虑采用提升泵的設施。
  (四)供热工程:按建造先后程序共划分4个供暖区,分区設4个鍋爐房,采用树枝状管网系統和热水供暖方式,各区热負荷由9770000大卡/小时至13722000大卡/小时不等。
  (五)竪向設計:本地区最高地下水位为大沽水平+3.00m左右,为此攷虑最低处地面标高为+3.60m,結合地面雨水排水系統和路面布置分区排水(每一至二个組团为一区)。按排水坡度要求分別攷虑不同标高,一般地面排水坡度为3‰,路面縱向坡度由1‰至5‰。最高处地面标高为+4.00~+4.10m。土方量合計131万m³,考虑就近取土55%(由水上公园取土和开挖人工河湖等),利用該厂投入生产后的废灰爐渣等为45%,以节省塡工費用。
  第16号方案
  說明
  一、居住区规划布局
  (一)槪述:該区东临城市千道——紅旗路,西临陈塘庄鉄路支綫及河湖,南临卫津河风景河道及复康路,北隔丰收道与天津拖拉机厂相对。厂南設有三个出入口与居住区相联,以中間一个出入口为主。总用地面积为107公頃,按天津市居住区用地定額指标远期30㎡/人,近期20㎡/人計算,則近期可居住53000人,远期可居住35000A。
  (二)規划基本結构:
  1.道路系統:东西向干道直通紅旗路联系市区,考虑城市公共交通,故在此干道尽端布置了停車场。南北向千道联系厂区主要出入口及卫津河滨河綠地,幷在卫津河上架桥与市区干道——复康路相通。东西向干道和南北向干道将該区划分成四个小区。
  2.居住建筑布局:每个小区由三个或四个街坊組成,全区共有15个街坊和两处单身职工宿舍区。为了改善居住条件,充分利用土地面积,居住建筑以三层为主,兼有二层和四层,局部采用五层。单身职工宿舍面临紅旗路和居住区內南北向干道,选用四层及五层建筑。三层的住宅布置在每个街坊的中間,四层住宅布置在街坊的边緣,以便取得美好的街景。二层住宅供多口戶人家使用,其中考虑少量标准較高的二层住宅,布置在距厂区較近的地段。
  3.公共建筑:(1)設区中心一处,包括商业及服务設施幷与俱乐部、影剧院集中布置在逋向厂区主要出入口的南北向干道上,形成商业街及文化娛乐的中心。
  (2)設妇幼保健站一座。設24班中学两座,布置在南北干道的两端。每小区內設24班小学一座,服务半径不超过500m。(3)托幼机构及小区商店与街坊分开布置,以便保証居住安靜。又为满足居民接送兒童順路、便于購买日常必需品,将托幼机构及小区商店設在每个街坊的附近,服务半径为200m。(4)每个小区內設公共食堂一座,門診所一座,鍋爐房一处。此外在东西向干道上还布置了行政管理机构、派出所和消防站。在单身职工宿舍区还布置了淋浴站,另在东部和西部居住区各布置一处淋浴站。
  4.綠化系統:以滨河綠地及小区內林蔭小路为主。在每个小区及每个街坊的中心还布置了小面积的絲地。
  5.技术經济指际:近期可居住53000人,远期可居住39600人,居住面积密度4070㎡/公頃,近期平均每人建筑而积8.75㎡。
  二、街坊规划
  (一)街坊規划采用里弄的形式。托幼机构及居民日常所需商业点布置在街坊之外,以保証居住环境的安靜。住宅建筑采用行列式排列,建筑物之間用围墙連接起来,只留三个或四个出入口,其中一个出入口朕系街坊附近的托幼机构和商业服务点。
  (二)街坊內建筑群組比較簡单,在街坊內布置一条南北向通路和一条东西向通路,街坊內住宅絕大部分为南北向,只有沿紅旗路的住宅为了考虑街景采取东西向布置方式。东西向住宅建筑选用外廊式。
  (三)在街坊中心沿住宅的山墙处布置了綠地及兒童遊戏场,以減少对居民的干扰。
  (四)15个街坊均布置在小区干道的两側便于命名及寻找。
  (五)平均每街坊居住人数約2900人,最大的街坊約4200人。
  三、住宅类型
  选用天津市住宅設計竞賽第28号方案标准設計,将单元設計組成各种組合体,共有四种宿舍类型組合体。
  第17号方案
  說明
  本方案設計意图,一是建筑布局紧凑合理,爭取多住人以节約城市用地;二是尽可能地減少大杂院、路路逋及迷魂陣现象;三是为更好地組織居民生活創造条件。
  一、居住区总平面规划布局
  (一)用地分析:居住区位于市区西南边緣,与市区隔离。东临城市干道紅旗路,北为厂区,西为陈塘庄鉄路支綫,南滨卫津河畔,三面封閉,过境交通很少。居住对象为天拖厂区职工及其家屬。居民活动方向明确,人流集中,車流情况簡单。因此,該区是一个独立完整的工人居住区。区內地形方正平坦,地势低洼,总用地面积120公頃,近期可住八万人,远期可住六万人。现状除巳建七幢单身宿舍和二幢住宅外,大部分为稻田地和少部分葦塘,另外沿河还有极少的园田。
  (二)規划結构:該区西、南两側为鉄路、及河道包围,过境交逋很少,故此規划結构不受小区划分限制,而以街坊組成居住区。
  1.道路骨架:根据道路功能要求,南北向干道以人行为主,通向厂区南側三个工人上下班出入口;东西向千道以行車为主,通向市区干道——紅旗路。每个方向均有三条路,以中央一条为主,两側道路为輔,将居住区分割为16个街坊,构成十字形道路骨架。道路宽度划分二級,居住区級全宽为24米,街坊外围一級全宽为12—16米。根据人口分析,全部建成后每日去市区工作的人流約在2000~3000人左右,需要有城市交通。規划攷虑引自紅旗路組織东西向尽端式城
  市交通。
  2.建筑布局:根据該区地势低洼,土方量大的特点,結合当前建設条件和城市总体規划的要求,规划采用单元式三、四层居住建筑,以四层为主。单身宿舍、双职工住宅以及少口戶住宅分布在沿紅旗路和接近工厂入口一带。东西向沿街适当布置带有前后院毗連式二层楼房。为突出建筑空間艺术效果,沿主干道及滨河布置儿幢高层建筑。又为滿足少数居民需要,在該地区西端边緣布置少量平房。
  3.公共建筑分布:中学两所,一在十字路的南端,另一在十字路的西端。小学五所,除两所附設在中学內外,其余均勻分布在居住区中。托幼混合修建十一所,
  独立幼兒园四所,全区均勻分布,設在街坊一角临南北千道,以便上下班順路接送。俱乐部,門診設在北部接近厂区,以便厂区和居住区共同使用。商业服务基本分三級安排。居住区級为定期使用的大型的商业服务点,設在居住区生活中心,主要有百貨商场、食品商场、高級飮食、理髮、淋浴、旅舘、菜市场、綜合服务、中西葯房、銀行、邮电局等。二級商业服务点,屬于經常使用者,集中布置四个輔助生活中心,主要有煤厂、理髮、淋沿、飯舖、綜合付食、綜合服务修配、百貨。每处建筑面积約2369平米。三級商业服务点,为每天生活必需品的小商业服务点,分散布置在街坊組团出入口附近,服务半径不超过100米,主要有粮店、付食蔬菜、小百貨店、水舖、綜合服务点(修配、縫补、洗衣、公用电話、存車等)。全区設置十七处,每处約226平米。
  4.綠化系統:由于居住用地紧张和地势低洼,不宜在居住区內設置大片綠地。根据几年来建設經驗,小块綠地投資少、建設快、收益大、使用率高、现实可行,因此规划上未設集中的大块綠地,而以沿河綠带为主。沿路綠化地带,結合公共建筑专用綠地和居住組团內的小块綠地,点綫結合构成系統。
  (三)經济指标:根据該区地势低洼工程投資大的特点,用地定額应尽可能地压縮以节省用地。对各項用地具体分析及规划結果,远期每人总地为19.57㎡/人,居住用地为10.85㎡/人。据规划設計計算,远期居住面积密度苹均为5549㎡/公頃,人口净密度为922人/公頃,人口毛密度为510人/公頃(詳見附表)。
  二、街坊及住宅組团规划
  鉴于已建住宅組团存在居住不安靜的問題,而結合旧区里弄的优点攷虑了以下几个問題:
  (一)居住街坊的功能問題:居住街坊的功能是多种多样的,但“居住”是最主要的。那么居住街坊规划必須保証安靜,生活福利設施就不宜設置在街坊內。因此,规划攷虑为純居住街坊以保証居住安靜。
  (二)街坊級商业服务点設置問題:街坊級商业服务点主要是为当地居民服务,同时还为过境行人服务,大家的习慣还是順路买东西,过去将商业服务点設置在街坊內对居民反而帯来不便,例如不能順路买东西;貨运干扰居住安靜;有些商品有碍居住卫生。因此,街坊級商业服务点应在街坊外沿街設置,以便利居民和行人。
  (三)大杂院和穿行問題:解放后新建街坊因无院墙而每幢楼房都是四通八达,行人总是要走捷径,因而造成穿行,使新建街坊形成大杂院路路通现象。本方案吸取旧区里弄处理手法,将街坊适当分隔,組成大小院落,設固定出入口。这样一則減少穿行,保持居住安靜;二則便于寻找;三則戶外空間比較封閉,便于充分利用。
  (四)兒童遊戏场地問題:过去沒有攷虑这个問題,通过实践看来兒童对居住干扰还是主要因素。因此,规划在山墻一端設置兒童遊戏场地,有条件时再設置一些吸引兒童玩耍的設施。这样可減少較大兒童在宅前宅后玩耍干扰住宅。
  (五)建筑間距問題:为节約城市用地,加大建筑密度,适当压縮建筑間距,一般采取1.6H。这样冬至正午日照还可射到底层窗高的一半,我們認为这种标准按当前經济条件来衡景还是較高的标准。
  (六)住宅建筑选型:根据建筑房間大小便于搭配、戶室分配灵活、K値大、造型美观、施工现实等原則选择了北京310型图紙和天津61年設計的401住宅通用图
  紙。全区建筑面积約70万㎡,居住面积37万㎡。近期居住总人口8.2万人,远期居住总人口6.15万人。
  三、工程规划
  (一)标高的确定:根据54〜57年四年資料証明,年降雨量大,則年地下水位也高。天津雨量集中在6、7、8月份,而地下水位高峰出现在7、8、9月份。根据1890~1957年68年間的降雨量进行分析,大約每10年~15年出现一次最大降雨量。从厉年降雨量变化曲綫图上分析,55~56年之降雨量接近历年平均降雨量,故以此年的地下水为攷虑标高的依据。毛細上升高度,据90个坑調査的結果,平均高度为0.60m。根据唯一的王頂堤79井号,55~61年的年平均高水位2.89m(最低为2.28m)推算天拖居住区地下水为2.9m。根据以上能找到的唯一資料,初步分析确定居住区最低点地面标高为2.9m+0.6m=3.5m。总土方量为1144464m³。
  (二)雨水工程:规划原則,雨水管网自成系統,就近入河,尽量減少管网的穿流流量,力求适应分期建設需要,节約近期管网投資。設計数据,采用我市設計部門
  现行数据,降雨頻率为一年持續时間15分鐘,逕流系数0.40。管网布局,街坊內部原則不設雨水管,雨水依地面坡自流,沿街坊四周埋設雨水管道。排水方向自北而
  南,最后排入卫津河中。本方案南北向設四条雨水干管,东西向为支管。在东南角卫津河北岸設一泵站,雨水通过泵站提升排入河中。
  (三)汚水工程:规划为三个汚水系統,东半部上和东半部下两个系統均是以东西向为干管,排入紅旗路现有城市干管中。西半部自成系統,以南北向为干管,排入复康路城市干管中。排水量根据老新华区范围目前用水量69公升/人日,适当攷虑发展定为100公升/人日。
  (四)給水工程:水源接自凌庄水厂干管,紅旗路市政給水管道。給水网为环形系統,綜合用水指标每人日100公升。按建筑五层楼攷虑压力为24m,进水干管最大管径,为300mm。管道伏土深度一般为800cm。
  (五)供热工程:近期采用低压热水集中供热,远期可引接城市热网。每处鍋爐房平均負荷按十万平米左右住宅建筑面积供热,攷虑需要鍋爐房4~6处。学校医院等大型公建均采用单独供热方式。
  (六)煤气工程:引自城市煤气管网,經調压后輸送本居住区煤气环形管网中,然后再接入各組团至各用戶。
  (七)供电工程:电源引自紅旗路变电站及天拖厂区变电站。以一万伏綫引至小区变电所,变为220伏后供应各个用戶照明及路灯照明。
  第18号方案
  說明
  一、总平面规划布局
  (―)道路系統:首先应滿足居民生活和交逋方便。天拖居住区人流方向明确,每日走向厂区約有一万多职工;每日去市区約有二、三千人。故在攷虑道路結构时应有直接的道路通向这些地方。其次,在滿足人流車流的情况下,要尽量压縮道路断面和道路长度以減低城市投資。第三,道路功能要明确,有主有次。根据車流、人流以及公共建筑的分布,道路应有不同的功能和分級。第四,道路分隔地段大小适于街坊布置。根据以上的原則基本形成井字形道路系統。南北向主要道路有三
  条正对厂区南側三个入口,东西的只有两条联接紅旗路。城市公共交通引自紅旗路,經丰收道进入南北中央大道,与区中心联系,交通組織采用尽头式,但也保留穿行的可能性。本方案道路分三級:
  1.一級道路为居住区級,該級道路为中央大道全宽25m,車行道14m;井字形道路全宽13m,車行道7m。
  2.二級道路为街坊級及居住区輔助道路,其車行道宽3.5m。
  3.三級道路为街坊內部小路,宽1.5m。
  (二)公共建筑布局:应滿足居民使用方便同时不影响居住安靜。为此将公共建筑与小型綠地結合,均匀分散布置,組成公共建筑綠地带。这样可以达到生活方便和居住安靜的目的。同时使街坊之間有明显的划分,布局严整大方,有条不紊,便于寻找。
  1.商业服务业:大中小相結合以中小型为主,均勻分布,分級明确。根据每天使用、經常使用、定期使用等不同情况划分三級。街坊組团級为每天生活必需品,
  如粮食、蔬菜、調料、小百貨等,服务对象以街坊居民为主。规划設置在街坊的次要入口附近,服务半径100m左右。小区級主要有淋浴、理发、飯舖、綜合付食、百貨、綜合修配幷与煤厂、鍋爐房淸洁队結合布置形成輔助中心,服务半径250m左右。规划設置四个輔助中心均匀分布在全区主要地段,便于居民上下班买东西。居住区級商业服务中心,为全区服务的大型高級、专业商业服务点,与俱乐部、行政管理机构結合布置組成居住区中心。规划成街布置在南北中央大道中段西側。
  2.文敎系統:主要攷虑适应分期修建,布点适中,在分期修建中能滿足住宅与文敎的配套。中学24班二所,与王頂堤村第111中学鼎足而立。目前可利用111中学,近期可修建沿紅旗路的中学,远期可修建西南隅中学。小学24班五所,为保証居住安靜,規划設置在街坊間綠地带中,均勻分布,服务半径270m左右。
  3.兒童机构:主要攷虑职工上下班送接兒童方便,尽量不走回头路。均匀分布在綠地带中,面临居住区主要道路与街坊出入口。联合托幼8所,独立幼兒园8所共計16所。
  (三)綠化系統:城市用地紧张,不宜設置大块綠地。由于該区接近市郊又与全市性的水上公园距离較近,压縮居住区綠化用地还是适当的。规划以小块綠地及滨河綠地为主,結合公共建筑的专用綠地組成带状系統,文結合街坊內的三合院綠化庭院形成无数的小綠地,丰富了街景。
  (四)建筑層数:由于城市用地紧张,应适当提高密度和层数,作到高层高密度多住人。又由于地势低洼,建筑基底必須換土輾軋加以适当处理。由此看来,同样人口密度以多层建筑基底处理比較經济。因此规划以三、四、五层結合以四层为主。三层占18.8%,四层占45%,五层占31.1%,平均为四层。
  二、居住街坊规划布局
  鉴于新建街坊存在居住不安靜的缺点,而吸取旧市区里弄住宅居住安靜的优点,幷与现行单元式集体住宅建筑相結合,企图改善街坊布局手法,达到居住安靜的合理布局。规划布局采用三合院的基本形式,逋过三合院的連續使用和对称使用組成街坊。每个街坊由4〜6个三合院組成,其規模3000~6000人,用地3.6~6.7公頃,建筑面积3.6~7.0万㎡。街坊人口規模較现行居民委員会2500~3500人略大,但幷沒有居住不安靜、使用不方便之处,反而可以节省了土地。以三合院基本手法組織街坊的优点是:(一)建筑密度高,幷有較开濶的空間,每幢建筑都有公用的前庭和单元专用的后院,戶外空間有合理的分工,可以充分利用,适合我們目前生活习慣。
  (二)街坊出入口,以三合院为街坊出入口。住宅单元入口与南北向道路直接联系,出入方便,上下班不走回头路
  (三)街坊級生活福利設施設置在街坊的南北側次要入口,与后院直接联系,便于居民通过街坊內部亦可到購貨地点。
  (四)每个三合院有开濶的空間,而街坊又是封閉的,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居住安靜。
  (五)三合院連續使用形成街坊沿街封閉,只用少量的矮墙,而可阻止外人穿行。因此易于按街名編排門牌,簡单易找。
  (六)兒童遊戏场地設在街坊中央山墙之間,用地1200㎡,与每幢建筑后院有最方便的联系。
  第19号方案
  說明
  一、规划前提
  紅旗路、丰收道标高均在3.6m以上,本区现状标高仅2.3m,某本上是一个盆地。土方問題及雨水排出問題、对本居住区规划布局有很大影晌。本方案解决方法是:
  (一)土方問題。采用就地取土,地点在本居住区南部和西部(卫津河北岸及鉄道以东地段)。按本方案现有取土水面,能取80万立方米土(取土10m深,1:2的边坡)。
  再加上建筑基底取土及利用40%的厂区生产后的爐渣,已基本能滿足本地区的土方要求。取土后带来大片水面,对改善本区居住环境,改善小气候,有莫大好处。由于取土也影响了本区的一部分居住用地。
  (二)雨水排水問題。基本上不用雨水管,采用地面放坡、开河收水然后提升的办法。在本区中央东西向开一道河,此河离南部卫津河約500m,分水岭在中間250m处。北部丰收道可埋設雨水管作为輔助。
  二、规划原則及规划布局
  (一)本规划方案基本上按居住区规模来~虑,在居住区內不再划分小区,直接由19个街坊来組成。
  (二)由于在本区中央地段开了一条排水河,在河南側連續布置了4个小学,所以很明显的把本区住宅用地划分成为南北两大部分。北部由12个小街坊或6个扩大街坊組成;南部由6个街坊組成。总的来看北部住宅区約住3万余人,南部住2.5万人(所提人数均按6㎡/人計)。这是符合“靠近厂多住人,远离厂少住人”的原則。
  (三)北部的一个扩大街坊可住6000人,南部一个街坊可住4200余人(实际近期住人还要多)。按这样的人口规模,完全可以設置一套生活必需的項目。故本方案扩大街坊級公共建筑內容,可直接为居民更方便的服务,不足处可在里弄胡同口加一些輔助点。
  (四)使居住区內道路和住宅建筑群入口道路最直接地結合起來,充分利用道路和尽量減少走回头路。
  三、道路系統
  結合本区建筑现状,在方案中道路系統需要解决以下凡个問題:
  (一)本区和拖拉机厂最直接的朕系;
  (二)本区和市区的联系;
  (三)街坊間的相互联系;
  (四)对布置街坊和住宅群有利。
  为解决(一)、(四)两个間題,本方案在南北向采用5条直接道路,和厂区取得朕系,道路間距为200m左右。这样分散了去厂区的人流,幷获得了較小的街坊块。为解决第(二)个問題,本方案把公共交逋綫由南北向引进居住区內部。目的是为避免和学校人流发生矛盾,而偏向西部是为获得更合理的服务半径(因紅旗路为城市干道应有公共交通綫)。第(三)个問題由居住区內其他一般道路来解决。东西向采用了两条直通道路及一条滨河路作輔助。路宽采用10m、15m、20m。
  四、公建系統
  (一)中小学的布置原則。尽量減少对住宅区的干扰,小学考虑合理的服务半径幷和分期建設相結合。为解决小学校对住宅区的干扰問題,本方案嘗試把小学校集中布置。学校区南有道路及行道树加以隔离,学校区北用本区排水河及綠带加以隔离。
  (二)托幼布置原則。考虑布置在独立地段上,和住宅有更小的服务半径,順路設置,幷和商业点相結合。这样居民可一次办完要办的事。
  (三)商业服务业基本分为两級。第一級为居住区級,項目有具一定规模的百貨商店、食品、付食、葯房、書店。服务項目有修配服务、房屋修繕、理发、洗染、照相、浴室、邮电局、銀行……飮食飯舘和行政管理机构、派出所等。这些項目均布置在居住区的儿何中心,用地約1.5公頃。第二級系街坊級,由于街坊的人口规模較大,因此有可能来設置一套生活上最必需的項目。这些項目是粮店、蔬菜、付食、小百貨、小型修配服务、早点舖、理发館、水舖等。这級商业点布置在独立地段,和兒童机构相結合,服务半径最大为200m。
  (四)近期需要一些煤场,可占用近期不能修建的地段,远景本区有煤气供应站。
  (五)居住区級的公共建筑还設有保健院及妇幼保健站一处、一个有400m跑道的运动场(和中小学結合使用)和一个工人俱乐部,三处占地約四公頃。布置在靠近厂区西側和取士坑(水面)結合布置。
  五、綠化系統
  本方案的原則,是不設集中綠地。将綠曲分散到街坊內部去,提高綠地的使用效率。此外大片綠地主要是結合取土坑及居住区內排水河道来布置。取土坑旁的綠地內安排了体育场、俱乐部、游泳池、遊憩地等。
  六、街坊有关要素布局原則
  (一)由本区道路系統划分成的街坊可归納为三种尺寸,即5.6公頃、4.4公頃及3公頃。本方案有意識地将一些街坊級公共建筑安排在較大的街坊內。
  (二)将街坊內的住宅再用围墙划分成为4〜5个互相隔离的住宅組群。这样使每个住宅組群由4~5幢住宅組成,人口規模为700人左右(按6㎡/人計,如按4.5㎡/人計約为1000人)。这样可大大減少兒童数量,保証住宅群的安靜。对三班制工人的居住区来說,这点尤为重要。
  (三)每組住宅群均布置一块約1000㎡左右的小綠地,供少年兒童遊玩。絕大多数街坊內布置一块約2000㎡的街坊級綠地,供成年人遊憩。
  (四)街坊的住宅布置采用大院式、里弄式及胡同式三种方法。
  (五)門牌号碼的編排方法,凡是沿道路者一律按路排門牌,其他則按大院、里弄、胡同起名排門牌。
  (六)街坊級公共建筑一律和住宅分开布置,住宅群內只布置自行車庫。
  七、住宅建筑选型
  (一)关于住宅层次的决定,从各方面經济材料看来,在1~5层的住宅中以四、五层为最經济。由于五层住宅在使用上有許多不便之处,故本方案88%采用了四层住宅。二层及高层建筑主要为丰富居住区的艺术面貌,二层及高层建筑只佔22%左右
  (二)采用四层住宅給生活上带来一些不方便,如老人使用不便、煤球上楼、庭院土地使用效率不高等問題。但当本区将来逐漸設置热力、煤气工程及居住水平提高后,这些問題基本上都能获得解决。
  (三)四层住宅与选型的主要出发点是,居民使用方便;戶室便于分配;造价經济;住宅本身建筑面貌較好;便于工业化施工;节約城市用地。根据这种原則在四层住宅类型中采用五开間一梯三戶(北京63年住宅竞賽优秀方案第(3号)。部分用6开間一梯4戶(北京63年住宅竞賽优秀方案第21号)。
  八、分期修建及其他問題
  (一)分期修建問題。該区北側目前有建厂工人的临时住宅及予制构件场地,該处住宅要等最后期营建,近期施工地点应在該区中部和南部地区进行,修建次序由东向西按順序修建。
  (二)采暖問題。本方案不設集中式鍋爐房,按分散鍋爐房考虑。因独立設置用地不經济,观瞻上亦不够美观,所以本方案将鍋爐房附設住宅內(局部地下室),8~10幢住宅設一处鍋爐房。
  (三)通风問題。本方案是东南向住宅敞大口,西南及西北敞小口。街坊間用70m的低层公共建筑相隔加强通风效果。
  (四)日照問題。南北与东西向日照間距均不少于20m。旣能保証冬至前后几天的日照要求,又能提高土地使用率。
  (五)保留用地問題。在4个小学旁均有空地。目前图上安排了公建,实际可根据发展需要攷虑。
  第20号方案
  說明
  方案力爭做到从实际出发,深入进行調査硏究,結合当前国家經济状况及人民生活水平,充分利用与节約土地,降低造价,搞好城市建設前的規划設計工作。通过本方案,对居住建筑个体設計、居住建筑組团布局和商业服务业的設置等进行了大胆設想与探討,以求解决目前一些现实問題。茲将规划所攷虑到的几个方面分述如下。
  一、道路系統
  (一)主要道路:以东西干道及南北林蔭道組成传統的十字路(道路紅綫宽为20m和26m),以綜合性医院、30班中学为东西、南北两千道尽端底景。自紅旗路引入东西向城市公共交通,幷在东西干道西端設置終点站及停車场。
  (二)次要道路:两条南北向道路通向厂区出入口,道路紅綫宽17m。两条东西向短林蔭路伸入到中央南北短林蔭道西側的小区內,道路紅綫宽15m。
  (三)小区环路:两个“环”貫穿六个小区直接与居住区級道路連接,有利于組織內部运輸,道路紅綫宽10m。
  (四)胡同:用以隔开里弄或里弄与公建,面积計于居住用地內,相当于甬道,宽为3m。
  (五)輔助及专用車道:一律6m宽,只有車道。一为滨河路、医院殯仪舘垃圾站等专用道路,面积計于道路內;另一为商业服务地段后的专用車道,面积計于商业用地內。由以上道路系統将居住区划分为六个小区,每块面积13~19公頃。道路路口間距小,最大为150m,有利于里弄布置。
  二、个体建筑設計方案
  以单元式住宅为基础,吸取旧式里弄設計的手法,而提出这个設想性的住宅方案。該方案分为两部分。
  (一)主体建筑部分:三层楼房,平面布局有明确的功能分区,为居住創造了良好的环境。其輔助間,以降低层高、錯层处理而降低造价,同时节省建筑用地,幷利用屋頂作为平台。凹廊縱向布置,結合天井隐蔽了家务活动。底层和楼上各有专用出入口以減少彼此干扰。結合平台、后院平房、围墙等处理,使每层分戶单元都有专用的大量戶外活动空間。临街底层可視需要安排与居住无干扰的街坊級商业服务业項目。
  (二)后院平房部分:設置两个一室戶,各有一間厨房及一个公用厕所,幷有为楼上存物用房两問。平房垂直主体建筑以节約围墙幷构成院落。当背面临街时亦可安置街坊級商业服务业項目。按以上考虑結果,爭取了大量戶外空間,分散了兒童活动,隐蔽了家务活动,充分利用了土地。个体建筑的建筑面积513㎡,建筑占地210㎡,居住面积250.4㎡,平面係数49%。
  三、居住建筑組团布局
  針对不同居住对象的需要,采用了不同的建筑类型与規划手法。
  (一)居住里弄为本方案之主要組織形式,其比重占66.6%。一般布置为里弄內有公共綠地,約为800~1200㎡,主要为兒童活动场地。里弄规模控制在200戶左右,以求安靜,37个里弄中200戶以下达30个。用围墙封閉,所留2~3个出入口中的主要口則而临小区“环”路上;幷以里弄为单位設置公共垃圾箱,也組織在这个“环”路上。里弄內建筑以适用为主布置明确,門牌便于査找,幷創造出安靜的居住环境。
  (二)采用“津住(62)401单元式四层住宅設計”,其比重占33.2%,布置在沿紅旗路、丰收道的街坊内及东西干道两側以壮街景及空間变化。
  (三)二层庭园式住宅,其比重占0.5%,布置在南边沿河綠帯中,居住环境幽雅。
  (四)高层建筑,指沿紅旗路的5〜8层建筑,其比重占5.7%,目的为了組織街景,做单身宿舍用,近期緩建。
  按上述布置結果,当分配水平为4.5㎡/人时,每条里弄为1000~1500人,每小区为9000~13000人,总人口为6.9万人。四、商业服务业及其它公共建筑
  我們向市区有关单位做了一次調查,要求他們对5~7万人的或相当予街道办事处规模的居住区提出安排公建的項目、規模、数量、业务范围、布点設置意見等。据此幷結合我們过去旧区調査材料,加以整理,作为我們的規划依据,幷在本方案中試用。
  (一)商业服务业:由調査材料分析結果,在居住区級商业服务业可分为三級:第一級为与人民日常生活关系极为密切,屬于生活基本需要的項目。服务范围为600〜800戶(3000~4000人),布置宜分散,幷与居住組团相結合。項目包括有粮食、付食、小型修配等。第二級为与日常生活比較密切,但非每天必需的項目。服务范围为2000~3000戶(1~1.5万人),布置也較灵活,一般在一条街出入口的一端,布置紧凑、集中,形成商业服务中心。項目包括有中小型付食、百貨、糕点、修配服务、煤建、早点等。第三級为与日常生活不十分密切的項目,以百貨、飮食、福利三个行业为中心服务于整个居住区。也包括全区的文娛、卫生、体育、行政管理項目。一般設置于地区中心,組成一条街。因此居住区組織結构亦划分为三級,即居住区級、小区級,街坊級。
  1.商业服务业的設置原則:按人口規模計算需要量、定項目、定规模。幷分析項目的性質,硏究布点要求及設置組織形式。居住区級、小区級布置在独立地段上。街坊級則深入居住組团內分散布置,幷利用个体建筑的底层或后院平房設置,而不予以具体规定。遊街穿巷应予攷虑。
  2.商业地段的組織手法:第一,商店以“門脸”形式沿街布置,幷后退紅綫四米,則不因商业活动而影响道路交通,一般是平房,不搞大商场以減少投資。第二,商店有后院作仓庫、幷有专門車道由后門进貨,蔬菜部分則留出較大空地以瘩設菜棚及設置菜窖。第三,門脸按不同項目的設置要求来組成不同的“场院”,于是形成为不同的“商业活动区間”,避免其相互干扰,亦即商业本身用地的“功能分区”。场院的另一个作用是可以“摆摊”以助經营,解决目前投資少、面积不足又充分利用土地。唯应注意服务人員工作条件及市容观瞻。第四,煤厂四个,与商业服务地段結合布置,远期作为集中鍋爐房。
  3.商业具体布局:共設七处集中商业服务地段,均按“场院”布置形式設置,临街布置,背后設专用車道。其中包括有居住区級中心一处,輔助中心兼小区中心三处,小区中心二处,公共交通終点站一处。
  (二)其它公建布局:
  1.居住区中心:設在二条干道交叉口上,南側为商业服务业;东側为24班中学、体育用地;西側为文化、娛乐、行政管理部門用地。
  2.托幼:每小区各設2~3座,托幼合設时每座8班,分設时每座4班。全部与小区公园綠地相結合設置。
  3.小学:每小区一座,以近期人口按30%二部制入学計算,其中三座18班小学用地规模为8000~8500㎡;三座24班小学用地规模为11300~13800㎡。临小区道路布置,居住建筑山墙朝向小学,以減少干扰。
  4.其他公建:南端30班中学一座。西端綜合性医院、殯仪舘結合布置。三个門診部与小区公园結合布置。将淸洁队、养护队、废品收購站、房管站材料场等集中在西側布置,幷由丰收道引入专用車道。洗衣场、菜窖、冰窖、等均布置在西側独立用地內。
  五、綠化系統
  綠化系統,共分三級。第一級为日常生活及兒童活动的庭园、里弄綠地,由居民自行綠化。每块里弄綠地而积达800~1200㎡,第二級为生活休息及兒童活动的小区公园,每小区达0.6~1公頃,分为2~4个公园。第三級:文化娛乐中心,包括俱乐部,园林分队,面积1.4公頃,近期緩建。以上三級綠地由林蔭带、行道树、沿河綠带、及公建綠地联系一起形成大、中、小、带、块状相結合的綠化系統。
  由以上各項布局的具体攷虑結果,在居住区內部形成了多样的变化因素:不同的建筑体量;相異的建筑类型;高、低层的居住房屋;有公建;有住宅;有綠地;有不同功能的道路。从而为居住区內部街景的变化創造了丰富的条件,而不至于有呆板的感觉。
  第21号方案
  說明
  一、設 計原則
  (一)貫彻“双改”(改规划手法、改个体設計)精神。
  (二)节約土地,力求經济、合理。
  (三)吸取我国居住区传統的处理手法和特点。
  (四)企图解决目前小区规划中存在的問題,力求符合目前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习慣。
  二、居住区总体规划
  (一)組織結构:本設計按居住区、組团、二級划分,不再划分小区。
  (二)道路系統:居住区內部道路系統采用橫平竪直,正南北向的棋盘式道路。主干道成十字形,道路直通工厂大門。道路主次分明,宽度符合人流路綫,幷为建筑布置与朝向通风以及工程管網的設置創造良好条件。考虑特殊要求南部留有出口。道路宽度分为三級:
  1.一級道路:21m。路面南北向9m,东南向13m。
  2.二級道路:14~16m。路面7m,以步行和自行車道为主。
  3.三級道路:4m。以步行为主,幷能滿足消防車通行。
  (三)公建布局:
  1.公建布局的原則是:(1)公建以道路为軸綫沿街布置,均勻分散于全区,力求順路、服务半径合理、使用便利。(2)尽量压縮公建用地定額,少占土地,提高居住用地百分比,爭取多住人。(3)公建設于独立地段,避免相互干扰。(4)美化街景,丰富居住区道路空間造型。
  2.商业服务系統按三級划分:(1)居住区中心,主要內容有人委办公楼、影剧院、派出所、百貨公司、副食品商店、餐厅、杂品商店、綜合服务商店、小型展
  览室、图書室、新华書店、門診部、邮电所、銀行等。(2)地区中心,主要內容有街办事处、百貨商店、綜合副食、綜合服务、食堂、煤厂、鍋爐房等。(3)組团商业服务点,主要內容有主副食、小百貨、自行車棚等。
  3.中、小学、兒童机构:中学二座、小学六座、托幼二十四个,均勻分布于全区,設于独立地段,避免对居住环境的干扰。服务半径合理,考虑了近远期結合問題。
  4.煤厂、鍋爐房及变电站等市政設施构筑物:全区設六个鍋爐房,集中供暖。鍋爐房、煤厂与地区中心結合布置,服务半径合理。
  (四)綠化系統:以分散于組团中心小型块状綠地为主,充分利用滨河綠地和沿街小遊园組成綠化系統。力求接近居民便于使用,有利通风。
  (五)艺术处理:居住区內部街景,由居住建筑、綠地、公共建筑交錯安排,虛实对比。建筑立面与山墙相互交替組成韻律。
  (六)工程系統:1.土方工程:本方案采用塡方。平均塡至3.5m。土方来源由西部挖湖解决,可基本平衡。2.給排水、煤气、供热、电力、电訊等工程管网,沿干道布置。3.本方案在居住区內挖河,地面排除雨水,美化环境,节約土方。
  (七)分期建設:分三期建成,每期建設完整配套。
  三、街坊及住宅組团规划
  (一)組团規模:每組团按400人考虑,每一組团又划分为四个小团,每小团为1000人左右。
  (二)組織形式:居住組团由若干个建筑群、建筑前的院落、組团綠地、組团級商业点、兒童遊戏场組成。具有里弄特点,出入口明确,避免大杂院路路通的缺点,便于識別。
  (三)建筑層次:以四层为主,沿河安排低层住宅,沿城市干道个別安排墩式建筑丰富街景。
  (四)建筑朝向:基本南北向,个別东西向、(建筑采用外廊单元以保証良好朝向)。四层建筑間距采用21.5m,以保証良好的日照和通风,满足防火要求。
  (五)住宅組团规划图見99~100頁。
  第22号方案
  說明
  1、設計原則
  (一)貫彻“单改”精神(仅改规划手法),企图解决目前小区規划中存在的問題,力求符合当前居民生活水平与生活习慣。
  (二)节約士地,尽量多住人,力求經济合理。
  (三)吸取我国居住区传統的处理手法和特点。
  二、居住区总体规划
  (一)組織結构:本方案的居住区結构按居住区、組团二級划分,不再划分小区。
  (二)道路系統:居住区道路根据地区人流、流向,吸取传統手法,采用橫平竪直、正南北向棋盘式系統。主干道成鋼叉形,直到工厂大門。主次分明,力求簡洁,道路走向与宽度符合人流綫路,幷为建筑布置的朝向与通风創造良好条件。东西干道組織公共交通与城市中心联系,結合居住区中心設置公共汽車站。考虑国防要求于居住区南向留有出口。道路宽度,分三級考虑:一級道路,形成十字形,南北向干道宽28m,路面13m,路中設林蔭綠带。东西向干道宽21m,路面13m,組織公共交通。二級道路,宽度14~16m,路面7m,以自行車和步行为主。三級道路,4~7m步行道。必要时可行駛消防車。
  (三)公建布局:
  1.公建布置原則:(1)公建沿道路布置,均勻分布于全区力求順路,服务半径合理,使用方便。(2)公建設于独立地段,避免对环境之干扰。(3)尽量压縮公建用地定額,少占用土地,从而提高居住用地係数。
  2.商业服务系統按三級划分:(1)居住区中心:安排居住区人委办公楼、公安派出所、銀行、邮电、新华書店、图書舘、門診部、百貨公司、影剧院、綜合副食品公司、杂品公司、食堂餐厅、綜合服务公司等建筑,于居住区几何中心,南北干道上。位置适中,服务半径为500~600m。(2)地区中心:全区設置四处地区中心,安排街道办事处、百貨商店、副食商店、綜合服务部、煤场、鍋爐房等建筑,均匀分布于南北干道上。上下班順路使用方便,服务半径200m。
  (3)組团商业服务点:安排粮店、副食店、小百貨、早点、水舖、自行車存車处等建筑,設置于組闭出入口。服务半径100m左右。
  3.中、小学及兒童机构:居住区內安排24班中学2座(R=600m)。18班小学6座(R=300m)。托幼24处(R=200m),均勻分布于全区。分別設于独立地段,避免噪音干扰。
  4.鍋爐房、煤场、变电站等工程构筑物:居住区远期采用集中供暖,全区設4个鍋爐房,近期設置煤场与地区中心結合布置。服务半径200m。
  (四)綠化系統:以分散为主,充分利用滨河地带建立滨河公园和街道小遊园,力求接近居民便于使用。
  (五)艺术处理:居住区內街景由居住建筑、綠地、公共建筑交錯安排,形成虛实对比。建筑立面与山墙相互交替形成有韻律的組織。
  (六)工程系統:
  1.土方工程:需要塡方至3.5m标高,土方来源由西南部挖湖解决,土方量可基本平衡。
  2.上下水、雨水、煤气、供电、供热等工程管网沿干道布置。走向适宜。
  (七)分期建設:本方案分为三期建成。考虑近远期結合,每期建成完整配套。
  (八)土地平衡表及技术經济指标見附表一、附表二。
  三、居住組团规划(一)組团規模:4000~5000人,內部划分为4〜5个建筑群(小团),平均1000人左右。便于居民組織和商业服务点布置之經济合理。
  (二)組团組織:居住組团内由若千建筑群、建筑院落、組团綠地、兒童遊戏场、組团級商业服务点組成。具有里弄特点,出入口明确,便于識別,避免大杂院、路路通的缺点。幷保証居住环境安靜。
  (三)居住建筑層次:以四层为主。沿城市千道根据街景需要适当安排燉式或板式建筑。
  (四)建筑朝向:基本上布置南北向,个別东西向。建筑选用外廊单元,降低层次,保証良好朝向。建筑間距四层采用21.5m,保証良好的日照和通风幷滿足防火要求。
  (五)住宅組团平面图(一)、(二)、及技术經济指标見105~106頁。
  第23号方案
  說明
  一、居住区总体规划
  (一)用地分析:本居住区位于市区西南边緣,即天津拖拉机厂厂区南部,紅旗路以西,卫津河、复康路以北,陈塘庄鉄路支綫东側的独立地段,总用地面积108.32公頃。地势平坦但低洼,北部略高,南部較低,但靠近卫津河岸处又較高。已形成的现状,北部設有150公尺宽的厂区施工用地,东北隅为四五层职工住宅和单身宿舍,其余皆为稻田和葦塘。鉴于本区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地形条件,以及专为“天拖厂职工服务的特点,該区是一个独立性較强的住宅区,因此我們按一个独立的居住区来进行总休规划。
  (二)規划基本結构:
  1.道路系統:力求結构簡单,主次分明,継承民族优良传統,采用丁字街和棋盘形相結合的骨架型式,具体的布置共分为三級。第一級是居住区主要道路,紅綫宽度定为30~40公尺,車行道为14公尺,为全区的道路骨干,丁字街布置,适应本区往返厂区和市区两个主要的交通流向。第二級是居住区次要道路,紅綫宽度一律为12公尺,車行道为6公尺,棋盘形布置,为小区內部交通、人流主要通道。两条南北向,通往厂区出入口,两条东西向,通往紅旗路,中部构成环状,把各小区的公共建筑串連起来。第三級是3公尺宽的逋道。它分割着街塲和公共建筑,为小区的主步行道,街坊出入口的輔助通路,以便于居民通往公建场所和居住区干道。这类道路的紅綫視具体情况而定。
  2.建筑布局:我們采取街坊——小区——居住区三級规划。(1)全区被主要道路与公园綠地分割成四个小区,每个小区面积約25公頃左右。統一考虑学校及托幼等公共建筑,結合綠地集中設置在独立地段,幷列組成一个公共建筑綠化带,用以划分街坊。(2)每个小区又分成四个街坊,每个街坊都是完整的住宅組团,不設置公共建筑。街坊級的基层商业服务設施,成組的布置于公共建筑綠化带中,使住宅布局集中紧凑、建設完整。公共建筑独立設置便于經营、管理,同时方便居民,避免干扰,保証居住环境的安宁。
  3.公共建筑:商业、服务設施分两級,即居住区級和街坊級。居住区級則按一条街的形式进行組織,主要布置在东西向干道两旁,以底层商店为主,綜合商场为輔,全区共設两处,結合广场集中布置。这样一条街的建設型式,在考盘近远結合方面,便于分期投資,分項建設,及时滿足居民需要,又能尽快形成面貌。这一級的內容有綜合百貨商场、服裝、鞋帽、照像、葯房、食品等专业商店,此外还有銀行、邮局、書店、理发、澡塘、餐舘等服务单位。长約400公尺的商业街的尽端为行政文化建筑,有派出所、街办事处,房管站等办公单位,和卫生院,幷以全区文化舘俱乐部为底景,形成端部建筑群体的艺术效果。另一級設在街坊間的独立地段內,成組布置,两个街坊共用一組。这一級內容有:粮食店、蔬菜付食品店、早点、修配(自行車、黑白鉄、修鞋、縫紉)、服务站(居民委員会办公室、淸扫小队、公用电話、信箱、热水、自行車庫等)。具体服务方式可采取固定与流动相結合,以独立地段为基地,集中紧凑,便于經营管理,不干扰居民。其服务半径最大不超过300公尺。同时采用天津传統形式的流动小車送貨上門,将另星蔬菜、副食品供应到街坊內各組团,方便于居民。中学全区統一安排,成三角分布,服务半径均匀。一处利用现有111中学,近期可不新建。一处布置在居住区北部,靠近厂前区和单身宿舍,便于职工夜校或其他业余学校,綜合利用敎室和场地。第三处安排在居住区东西軸綫的西部尽端。結合全区性体育設施,充分利用场地,为敎学陣地又为全区体育活动中心。小学和托幼則在小区內統一安排,每小区設小学一处,托幼朕合机构两处,独立幼兒园一处,分別布于街坊間公共建筑綠化带中,位在街坊出入口处,接送兒童方便。小学校服务半径不超过400公尺,托幼机构不超过250公尺。
  4.綠化系統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結合,以分散为主,便利居民使用和兒童游戏。全区在中心地段与俱乐部結合考虑一个較大型的公园,利用自然渠道,引水挖湖,沿岸筑廊,形成丰富多彩、遊览、休息、娛乐的全区活动中心。在东部的两个小区中心部位,布置面积約1公頃的小花园,供居民使用,弥补距中心綠地較远之不足。
  另外沿河两岸均辟为綠地,与公共建筑結合成带,环貫整个居住区,形成又連系又分隔,均勻分布的綠化系統。其次就是街坊庭园綠地,主要以兒童遊戏为主,成人休息为輔,設于住宅組团之中。
  (三)技术經济指标:根据本地区的用地分析,地势低洼,需要大量的塡土,工程投資大的特点,在定額方面采用較低一些,布局紧凑些,节約土地,节約投資。住宅层次一般不低于四层,建筑密度控制在25%以上,居住水平近期采用4.5㎡/人远期采用6.0㎡/人。根据計算,居住用地近期为16㎡/人左右,远期为22㎡/人左右,居住面积密度一般在5000㎡/公頃。見表一、表二。
  二、街坊规划
  (一)如前所述,本方案采用了天津市新建居住区的传統布置方法一按街坊来进行规划,以使用地功能明确,住宅建筑紧奏集中,各項公用設施便于配合,同时也易于在近期形成面貌。确定每个街坊用地尺寸时,力求統一,便于选择組团型式和今后修改。
  (二)为了解决目前街坊中存在的大杂院、行人乱穿、迷魂陣等問題,我們在街坊规划中,采用了建筑組团的型式布置住宅。为居民創造安宇舒适的环境。即由四五幢住宅組成一个住宅組,由几个住宅組,組成一个住宅組团,形成街坊。具体作法如下:
  1.每个街坊分成2~4个里弄,每里弄有两个出入口(南北各一),直接通向次要道路或公建,以里弄編制門牌,易于寻找辨認。
  2.每个里弄串朕二个以上的院落,每个院落是由四五幢住宅組合而成,这样形成又联系,又分割,有疏有密,富有变化的空間,避免了千篇一律,单調之感。
  3.每个住宅組是由四五幢住宅,結合适当的围墙和綠篱加以围封,形成富于传統的庭院,可供兒童遊玩,同吋避免了乱穿、大杂院,減少了互相干扰,保証了居住环境的安宁。
  (三)住宅个体設計的选择:为了避免住宅型式的千篇一律,过于单調的感觉,同时要保証土地利用的經济,选用进深較大的住宅标准設計。建筑层数以四层为主,部分五层和二层在結合公共建筑、主要道路和滨河綠地,采用七层以上的高层建筑,以适应街景与滨河立面建筑輪廊丰富变化的要求。主要标准图有:
  1.北京63年五开間內走廊式住宅标准設計,适应于南北向布局。平面係数为0.5。
  2.內外廊結合小面积住宅設計,适应于东西向布置,以二室戶为主,独門独戶,分室明确,最大居室面积为14.9㎡,充分利用交通面积,适当扩大成小方厅;出入有緩充,活动不拥挤。平面係数平均为0.5。住宅单元拼凑灵活,适应不同地段需要。
  3.高层及二层住宅,需另行設計,前者供少口戶使用,后者为多口戶使用。
  三、工程河湖规划
  由于本区地势低洼,处于城市边緣,而且附近多河。因此工程规划对降低修建造价起着很大作用。本方案作了如下致虑:
  (一)結合自然河道,幷开挖部分人工河道(10公尺宽),解决地区雨水排除問題。
  (二)結合在居住区边沿开挖河湖,就地取士,減少土方投資,降低工程造价。
  (三)其他各地面标高,各种管网的布置等均結合现状和城市干管,按一般要求作了成网、成环、成系統的簡单攷虑。
  第24号方案
  說明
  一、用地分析
  规划地区为供拖拉机厂职工及其眷屬居住之住宅区。位于城市西南边緣,拖拉机厂区之南面,东部为城市干道,西部及南部有鉄路及河流,北部与厂区接壤,幷有入口三处进入厂区內部。在住宅区.东側附近有規划的地区中心,本区內无市級公共設施項目,南部有第111中学一座尙有学生空額60席位可为本区服务。基地现状除东部已建九幢宿舍外,其余均为农田,地势低洼,有小沟渠,总面积約114公頃。根据上述情况分析,居住区服务对象明确,規划須能滿足工人居住区的特点;规划地区地位偏僻,公建設施与交通系統的布置有一定独立性;地区地势低洼,塡土量大,应提高建筑密度与层数,以降低投資。
  二、 居住区布局型式
  (一)居住区按三級进行规划,即居住区、小区及街坊,以便于根据不同规模合理布置公共設施与道路网。幷可按分期修建計划,建設完整的街坊或小区,便利居民使用。
  (二)居住区的东西向与南北向两条千道划分全区为四个小区及一个居住区中心,成为居住区的主要道路骨架。对內起联系各小区与居住区中心的作用,对外起联系市級干道与厂区的作用。干道布置适当結合地形沟渠,旣可有利于建筑布置,防止基础处理复杂化,亦可丰富平面艺术布局形式和街景。
  (三)全区以四层住宅为主,布置密度較高。居住区中心建筑群結合綠地广场布置,空間处理比較开濶,取得对比的效果。全区中心布置了五幢塔式住宅,丰富了建筑輪廓,突出了居住区中心,幷可与市級干道和厂区取得呼应。
  三、 道路系統
  道路分为居住区級,小区級,街坊級及住宅小組四級。
  (一)居住区級:分主干道与次要道路,宽度各为30m及18m。主要功能为担負全区对內,对外的客貨运任务。道路布置詳見上节。
  (二)小区級(自行車道):划分街坊幷与小区中心及居住区級道路相联系,宽度18m。根据本区居民多为职工,上下班交通比重較大的情况,将小区干道规划为自行車与步行道路,供职工上下班或学生上下学等騎自行車和歩行交通使用(必要时消防車仍可駛入)。道路两側設有总宽度为12m之綠带,用以美化环境,增添居住气氛。
  (三)街坊級(小巷):街坊小巷貫逋整个街坊,两端各与居住区級道路及自行車道相联系,路面宽度3.5m。小巷与居住区級道路相連,可供机动車(如小轎車、垃圾草或搬运家具之貨运車等)直接进入街坊內部而无須通过小区內部,从而减少对小区环境的影晌。小巷与自行車道相連,則可使居民方便地逋过自行車道去往厂区或其他地点,兒童更可避免通过汽車路藉此安全到达小学校。
  (四)住宅小組級:小道宽度l.5m。每住宅小組仅有一个出口与街坊小巷相連。
  四、 公共建筑
  (一)商业与服务設施:按三級布置,各級又集中成組。
  1.居住区級:設有百貨商场、影剧院等功能較完善的設施,为全区居民服务。布置上,公共建筑围繞綠地形成一个建筑、綠地、广场相結合的群体,設于干道的一側,便于使用,也便于取得完整而丰富的空間效果。
  2.小区級:設有副食、小百貨綜合商店及煤点等各种經常性設施。建筑位置靠近居住区級道路以便于貨运。人流、貨运分隔明显。
  3.街坊級:設有主副食供应点等日常性設施。建筑位置靠近居住区級道路,貨运可不进入街坊內部,为創造安靜的居住环境提供了条件。(二)学校与兒童設施:
  1.全区設有18班中学两所,連同本区南部现有荷1中学共有三所为全区服务,服务半径均匀。
  2.小学校按小区配置,每一小区設24班小学一所。位置接近小区中心幷毗連自行車道,环境安靜,服务半径均勻。
  3.街坊內設立托幼联合机构,位于自行車道一側,便于职工上下班接送孩子,环境亦較好。
  五、綠化系統
  (一)居住区綠地与居住区中心公共建筑結合布置,不仅在功能利用上,而且在建筑艺术上都可相互呼应,更充分地发揮作用。
  (二)小区綠带与自行車道結合布置成带状引入小区內部,可較有効地起到改善小气候、隔絕噪音、美化环境的作用。
  (三)住宅小組庭院綠地,每三、五幢住宅自成一院落,稍事綠化,旣簡便易行,也有較大的实用价値。
  六、街坊及住宅小組
  街坊以小巷为主,貫通全街坊而与居住区級道路和自行車道相联系,啣接处布置商业服务建筑与托幼联合机构。小巷两側各布置若千住宅小組,以1.5m小道相联系。上述結构形式为居民提供了安靜、方便的生活条件。街坊的組成单元为住宅小組。每一小組由三、五幢住宅組成,有独立的院落,幷只通过一个出口与街坊取得联系。小組間用綠化隔离,从而減少了因串通而造成的混杂现象。住宅布置攷虑了通风、日照等条件。各住宅小組均以一小幢东西向房屋与若干幢南北向房屋組成,減少了不利朝向的住戶数量。建筑群东南向开敞而西北部均有建筑阻隔,可保証夏季东南风畅通而減少冬季西北風侵入的机会。
  七、住宅个体
  四、五层住宅攷虑采用现行标准設計图。九层塔式住宅拟設計为旅舘式住宅,供双职工家庭使用。又攷虑这种住戶的使用特点,安置在接近居住区中心,以提供方便的服务条件,又攷虑到建設的时間性,配置在后期修建的小区內部。
  八、远期规划主要項目建筑用地指标及居住区规划技术經济指标見附表一、表二。

知识出处

天津拖拉机厂居住区规划方竞赛图集

《天津拖拉机厂居住区规划方竞赛图集》

本书是天津拖拉机厂居住区规划方案,这些方案中每一套方案都包括一个或多个住宅组团的设计,以及相应的总平面图和其他分析图。此外一些方案还提供了关于居住区现状的简要说明,以及关于示范方案的详细说明和图纸。

阅读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天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