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抗战时期的北洋西北工学院片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天津文史資料選輯第十一辑》 图书
唯一号: 020020020230024337
颗粒名称: 回忆抗战时期的北洋西北工学院片断
分类号: G649.282.1
页数: 4
页码: 56-59
摘要: 本文记述了北洋大学在抗战时期迁往陕南和西安的经历与西北工学院的冲突和分裂。以及李书田、刘锡瑛等人的角色、贡献、高教部和河北工学院的合并事宜以及北洋大学在院系调整后的变迁和影响。
关键词: 北洋大学 抗战时期 高等教育

内容

一九三七年,芦沟桥事变发生后,北平、天津相继沦陷,南京教育部令天津的北洋大学、北平的北平大学和师范大学迁往西安,组成西安临时大学。
  一九三七年冬,山西省风陵渡失守,危及西安,当局为了学校安全起见,力劝学校南迁。一九三八年一月临大决定迁陕南,二月临大学生结队徒步由西安经宝鸡南下,教职工自己组织车辆也结队随往。到陕南后,临时大学的工学院在城固县古路坝,北平大学的理学院、文学院及师范学院在城固县,医学院在汉中,农学院在沔县(今勉县)等地的临时校址上课。
  一九三八年七月重庆教育部陈立夫令西安临时大学所属各院分别成立独立院校,令在陕南的北洋工学院和北平大学工学院,在四川三台的东北工学院,和在甘肃天水的焦作工学院合并成立国立西北工学院,校址仍在城固县的古路坝,由四校原院长和胡庶华组成西北工学院筹备委员会(原北洋工学院院长为李书田,北平大学工学院院长为张贻惠,东北大学工学院院长为王茂春,焦作工学院院长为张清琏)。筹备组组长为李书田。筹备工作实际上都由李一人主持。当时师生员工抗战情绪甚高,都想努力工作为抗战贡献力量。东工、焦工师生奉命迅速集中城固,一九三八年十月西北工学院在古路坝开学,秩序井然。不幸开学后校内流传着一些不利于团结的话,例如传说焦作工学院的教师有抽大烟的,有加入青红帮的,东北工学院的教师年轻,没有教学经验,北洋工学院教师学术水平高,北洋学生程度高,又因李书田办事多少有点独断专行不与筹委会商量,并且说话中不自觉地流露出看不起焦工、东工的师生。北洋学生也有自高自大的表现,影响了团结,平大工学院师生也不直李之所为。这样逐渐形成了三校师生与北洋对立的局面。我曾劝过李书田,但他不听,对立的情绪与日俱增。大约在一九三九年二月,学生冲突起来,当时李书田不在,我听说后与北洋教授周泽书(我与他都是西工教务委员会委员)商量后,急急去现场劝阻冲突。我去平大学生一边,周去北洋学生一边,劝他们回宿舍去。正在劝导的时候,东北工学院学生结队进入现场,一时砖石齐飞,北洋学生人数少力量弱,见势不好急忙退出,避免了一次械斗。李书田回来后大怒,当晚将北洋全部学生迁到离西工院部约四里远的左家湾居住,自己也迁到左家湾办公,并下令全院停课,开除三名学生代表。这样就激起了一场大风潮。北洋老教授刘锡瑛和我都去劝过李书田,但他坚持开除学生代表,学生则不同意,这样僵持了约两个月。
  一九三九年三月,李书田率领北洋学生南下,扬言在四川成立北洋工学院,但北洋教师随去者很少,南下到四川广元,重庆教育部派人到广元阻止前进。不久又令赖琏为西北工学院院长,派曾养甫(北洋大学校友)随同赖琏去广元劝导学生回陕南上课。在接受北洋学生回陕的两个条件后,学生遂即回到城固。这两个条件是:(1)三八年北洋工学院毕业班学生不发西北工学院文凭,仍发北洋工学院文凭;(2)回城固上课,但不去古路坝西工院部上课。因此北洋学生回城固后,在七星寺上课,发的是北洋文凭,从一九三八年八月以后,原北洋工学院教师虽大部分留在西工任教,但没有北洋学生了。
  李书田在四川成立北洋工学院的愿望失败后,他到西康省西昌开办了一个国立西康技术专科学校,原随李书田南下的一部分北洋教师留在西康任教。李书田对恢复其北洋的努力始终坚持不渝。约在一九四三年李回到西安。一九四四年在西安成立北洋复校委员会,又得北洋校友的支持,成立北洋西安分院,并兴建一部分校舍。一九四五年日寇投降,抗战时迁往大后方的大学纷纷迁回原校址复校,一九四六年北洋也回天津原校址(西沽)复校。当时西北工学院因大部分师生员工来自北方,所以作出了凡愿去北洋工学院任教、任职和就读者,都可去北洋的决定。一九四六年暑假期间由刘锡瑛率领师生回到天津。
  我于一九四八年八月回到天津,同年十月接受北洋大学的聘书任机械系教授。当时刘锡瑛是教务长,李书田是院长。李走后主要由刘负责校务。同年十二月天津警备司令部令北洋大学全体师生员工于三日内腾出驻兵,被迫停课。
  一九四九年一月十五日天津解放。同年三月在中共天津市文教部黄松龄部长的亲切关怀下,北洋大学开始复课,并成立了校务委员会。刘锡瑛任主任,我是委员之一。一九五一年,高教部令北洋大学和河北工学院(当时校址在天津市黄纬路)合并。两校合并时,关于校名问题产生了分歧,北洋主张仍用北洋大学,而河北工学院不同意,主张用一个新校名。北洋校友坚持保持北洋原名。刘锡瑛同志认为合并是中央决定的,不要因为校名问题产生困难,影响合并工作的进行,竭力说服北洋校友放弃北洋校名,为此甚至痛哭流涕。一九五二年全国院系调整时,原北洋大学的理学院调入南开大学,航空系调入北京航空学院,矿冶系分别调入北京地质学院、钢铁学院等校,原来的北洋大学的师生分散到各校去了。以后就没有北洋大学的毕业生了。
  北洋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名闻中外成绩优异的中国大学。它能够办得这样好,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创造这所大学的创办人,如校长、教务长、院长等领导人,都是当时学识方面的有名人士,所以聘任教师极为严格,绝大多数教授是留学归来的学有专长、学术水平较高的专家,因此师资队伍阵容很强,对学生的要求也很严格。
  (二)教师督促严,考试严,升留级严,学生也以学校严、功课好,作一个北洋大学学生而自豪。
  (三)学校教学设备较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好,所以教学质量高。
  (四)重视外语,用英文课本,用英语讲课,用英文答题答考卷,用英文写实验报告,因此阅读外文杂志、学术论文等等非常顺利,对国外的科技进展情况也很了解。
  以上是我的回忆,事隔几十年了,难免有错误之处,仅供参考。

知识出处

天津文史資料選輯第十一辑

《天津文史資料選輯第十一辑》

出版者:天津人民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北洋大学事略、回忆我在北洋大学、北洋大学回忆片断、回忆抗战时期的北洋西北工学院片断、记北洋大学学生运动等十余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潘承孝
责任者
陈立夫
相关人物
胡庶华
相关人物
李书田
相关人物
张贻惠
相关人物
王茂春
相关人物
张清琏
相关人物
周泽书
相关人物
刘锡瑛
相关人物
赖琏
相关人物
曾养甫
相关人物
黄松龄
相关人物
潘承孝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北洋大学
相关机构
北洋工学院
相关机构
北平理学院
相关机构
北平文学院
相关机构
北平师范学院
相关机构
北平医学院
相关机构
北平农学院
相关机构
东北工学院
相关机构
国立西北工学院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天津市
相关地名
西安市
相关地名
山西省
相关地名
陕南
相关地名
宝鸡市
相关地名
四川省
相关地名
甘肃省
相关地名
西康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