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我在北洋大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天津文史資料選輯第十一辑》 图书
唯一号: 020020020230024334
颗粒名称: 回忆我在北洋大学
分类号: G649.282.1
页数: 7
页码: 41-47
摘要: 本文介绍了茅以升与北洋大学的历史渊源。
关键词: 北洋大学 学生运动 历史渊源

内容

北洋大学在全国大学中,是建校最早的,因而素有“老北洋”之称。当然,所谓老,不一定是美誉,老干部、老科学家是尊称,老官僚、老学究就是贬词了。但北洋属于前者,历史虽老,教学不旧,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绝大部分都能顺应潮流,时有建树。特别在政治上,学生运动也是勇往无前的。北洋校内的几次罢课学潮是可歌可泣的;全国性的学生运动,北洋学生也素不后人。一九四九年天津解放后,校友中的地下党员及先进分子回校探望时,人数之多,说明北洋对中国革命的贡献。
  这里,谈谈我与北洋大学的历史渊源:
  一九二六年夏,我在北京,北洋大学校长刘仙洲先生来访,约我去校授课,因为结构学教授美国人阿罗克(O'Rou-ke)合同期满回国,经李书田先生推荐,要我去接他的手。我于一九二〇年自美回国后,曾在唐山交大担任过教授兼工科主任,后在南京东南大学担任过教授兼工科主任,对于教书向来有兴趣,刘校长来约,正中下怀。但那时我在北京有任务,一时走不开,就商定先去兼课,渡过缺人难关,每星期去天津一次。到了一九二七年夏,才接受北洋大学专任教授职。那年去天津时,就住在老友罗英先生家。一九一六年,他和我以及郑华先生同在美国康乃尔大学读桥梁系研究生,那时该系除了我们三个中国人以外,并无美国研究生。我每星期去津时,与罗先生晤谈,颇得教益,后来我就约他往钱塘江桥共事。
  我在北洋大学任专任教授时,主讲结构工程及有关各科,每星期授课二十几小时。我将每星期课程,安排在四天内,每天上午授课,腾出三天时间(包括星期日)搞科学研究,这就给了我时间来研究如何改进教授法。在这以前,我在唐山及东大授课时,曾创立了几种教授法,其目的在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深入钻研,如学生提一问题而我不能答复,就给学生满分。这个方法获得成功,我就带到北洋,同样受到欢迎,因而听我课的,除了本届学生,还有些上届学生已经学了一遍再来补习的。
  一九二八年夏,天津陷入战区,北洋大学停课,我回到南京老家。十月间有北洋学生专程来南京访问,劝我回北洋大学任校长,我婉却之。十二月初,北平大学区成立,将北洋改称为北平大学第二工学院,校长李石曾来电,约我为院长,学生亦来电表示拥护,我不得已北上。到北平后,学生代表一再敦劝,云我不去则复课无期。天津北洋校友会张务滋、徐绍裕先生等专程来京恳劝,备言学校停课已久,极盼我去收拾局面。我辞不获已,向李石曾声明,前往暂就,仍请另觅继任。于是我于十二月二十六日在天津就北洋院长职。除聘谭真先生为秘书外,其余教职员,除辞职者一概未动。
  我何以不愿当院长呢?因为在北洋军阀专政时期,全国混乱,即学校亦动荡不安。我在唐山及东大,饱受派系倾轧之苦,视行政职务为畏途,故就北洋院长职时,即存“五日京兆”之心。
  我就职后,目击院内停课多时,百废待举,即动员各方力量;逐步恢复旧观。北洋不但历史久,而且教育新,所聘的教授皆国内外知名之士,历年来教诲不倦,辛勤培植,故功课严格,力争上游,在国内与唐山交大、上海交大齐名。教授中不论本国人或美国人,教务均甚繁重,每星期授课二十小时以上,故人数较少。教本采用英文原版,内容完备而有系统,同时亦给学生外语训练。校风淳正,学生大部分都能刻苦勤学,但亦不忘政治。我通过考察,竭力维持各种优良传统,并欢迎学生提意见,能办者即办。天津北洋校友会,关心院务,常有校友来院访问,特别是张务滋、徐绍裕、齐璧亭先生等指教尤多,深得其惠。
  一九二九年三月三十一晚,院内一座主要建筑的教学大楼,突然起火,因距市区甚远,施救不及,竟致全部被毁。北平大学校部派谢树英先生来院协同调查起火原因,终未查明。
  各地北洋校友会,闻火灾消息,莫不震动,纷纷来信慰问,并表示愿为恢复大楼尽力。
  我当即收起辞职之念,决心尽我全力,筹募工款,以恢复校舍,重建一更好大楼为己任。不久,南京大学院取消,恢复教育部,本校亦改称“北洋工学院”。这年夏,我往南京教育部接洽筹款,时部长为蒋梦麟,对北洋颇表好感,因校友王宠惠、王正廷等均其旧交,因授意此项恢复经费,可在“中比庚款”(比利时国退还我国的庚子赔款)中设法,因此项“庚款”尚不为多数人所注意。这时黎照寰先生为铁道部次长兼上海交大校长,曾一再向我表示,希望我去交大,任土木工程院长,适巧他是“中比庚款”董事会的董事,我因往沪求教,他一口应承,表示负责办到,并笑说:“我给你十万元,你给我一个院长!”于是我向中比庚款董事会正式提出,请拨十万元,恢复校舍。其时该会负责人为褚民谊(后来当了汉奸),我找他多次,他都表示冷淡,但我钉着他不放,并同董事会其他董事分头接洽,他们散居南京、上海两地,我分头相访,沪宁奔驰,有一段时期每晚都在沪宁火车的卧铺上过夜。最后,果然该董事会通过,补助北洋十万元,恢复校舍。其时又有天津电车公司(比国投资)捐款一万元,估计恢复原来大楼而有余。于是一面交一比国建筑公司设计(此系中比庚款董事会中比国人的要求),一面请几位北洋校友组成保管委员会保管此项建筑专款,免被挪用。保管委员会主任为赵天麟先生。
  由于请款成功,校内对我信任益坚,我辞职的话提不出来了,于是安心整顿校务。北洋为国内最老的新式学校,因而也有一些旧的传统习惯需要打破。最妨碍教育进步的为“贷书制”,即将教科书借给学生,于毕业时交还。其时由于学校经费日紧,无力每年购换新书,于是教本日益陈旧。我在南京时,遇到一位方鸣皋先生,他能将原版书不经照相来翻印,成本甚低,我就请他来北洋,主持翻印教科书事,印出的当作讲义,无偿发给学生,于是全校所用的教科书,每年可以全部更新,师生都很满意。
  我在沪宁接洽“中比庚款”时,乘便延揽新教授,果然请得科学界老前辈胡敦复先生主讲物理学,卢恩绪先生担任土木工程学。胡先生是清华学校(后来发展为清华大学)创办人之一,在我国科学界负有重望。卢先生是辞谢清华大学工学院长职不就而来北洋的(后来仍去清华任院长)。得到两位名师,院内师生兴高采烈。
  在南方时,杭州北洋校友约我去报告院务,他们本来准备发起募款运动,为母校造大楼,因知“中比庚款”成功而作罢。
  一九三〇年春,院内忽起风波。多年来,院内教授常有每星期往北京各大学兼课的,愈演愈烈,以至有的教授需在星期日上课,招致学生不满。于是我和这几位教授进行谈判,请他们或在北洋或往北京,不能兼任。他们就一面辞职,一面鼓动学生,说我排斥好教授。受鼓动的学生中有几位认为我当院长是由于他们的“拥戴”,而我一年来并不大听他们的话,他们就想“换马”,于是鼓动风潮,使我难堪。我本来无意于行政工作,于是一再向教育部辞职,并去南京面陈内情,终于得到同意,另派蔡远泽先生继任。
  一九三二年,李书田先生继蔡先生为院长,约我回北洋任教授,先是兼职,后为专职。我仍担任结构工程课,对教授法又有所改进。
  一九三三年三月间,我接杭州友人来信,约往杭州谈钱塘江桥事,八月间辞北洋教职,在杭州就任桥工处长职。
  一九四一年中国工程师学会在贵阳开年会,举行三十周年纪念会,北洋校友到会的很多,开过一次全天的会,商议复校问题。因北洋在日寇侵入天津以前,迁往西北,并入了西北工学院。李书田先生和我商量,在贵州复校,我那时在贵州平越县(今福泉县)任交大唐院院长,因和李去附近的一块地方看校址,可惜未有结果。
  一九四六年初,因抗日战争胜利,迁往内地的各大学均迁回原址,北洋大学亦迁回天津复校。经过北洋校友的努力,教育部于这年六月发表“北洋大学筹备委员会”委员,约我为委员兼秘书,不久即由委员会推荐,由教育部发表我为北洋大学校长,但我因钱塘江桥在抗战伊始为我方自动炸断,这时我正在杭州负责修复,一时不能到职,由教育部发表教务长金问洙先生为代理校长。
  一九四七年九月,我从南京飞到北平转天津,往北洋探望诸旧友,对他们在抗战中转徙流离之苦,表示慰劳。同时,为了安定校内情绪,想在了解校内情况后,向教育部建议善后办法。我向校内各负责同人,特别是金问洙、李书田、陈荩民诸位先生,陈述我不能就任校长的原因,得到他们的谅解;同时拜访天津校友会各位,答复他们一年来屡次劝我就职的盛意。我回南京后,即向教育部报告此行经过,再次陈请辞校长职,最后得部同意,改派张含英先生为继任北洋大学校长。
  在回忆当年我和北洋大学的历次关系后,感到非常愧对学校,虽承校内师生对我如此信任,而我为外务所牵,总未能始终其事。假如我从一九二七年起即专心一致,担任校事,锲而不舍,劳怨不辞,直至一九四九年解放,学校总可减少些动荡,不无裨益。所堪庆幸的是:在这些年内,全校师生团结一致,奋发图强,维持了老北洋的声誉于不坠,在今年祝贺八十五周年的校庆时,人人可以自慰:“我们始终贯彻执行了‘实事求是’的校训!”
  附带谈一件事:在一九三〇年左右,北洋教授美国人爱利斯(Ehlers)先生发起组织“斐铎斐”荣誉兄弟会(Erater-nity),凡各知名大学毕业生中名列前三名至五名的,得申请为会员。经该会驻在北洋的理事会批准为会员的,可以佩戴金质会章,上镌三个希腊字母,作为荣誉的表示。在抗日战争前,每年都有各著名大学的新会员。自北洋在抗战中西迁后,此兄弟会理事会即无形消失,我自己也把它忘记了。不意一九七九年我率中国科协代表团赴美国作友好访问时,方才知道这个斐铎斐兄弟会的会员,一直在美国进行活动,每年改选会长,当选者以为荣,印在名片上。他们得悉北洋并入了天津大学,斐铎斐兄弟会理事会亦不存在,都为之叹惜不已。
  记我国第一台飞机发动机的试制
  一九一四年我考入北洋大学采矿冶金系,一九二〇年毕业后去美国留学,一九二四年回国。一九三四年我在北洋工学院任教期间,曾试制飞机发动机,获得成功。这一年一月,国民党南京政府军政部航空署拨给北洋工学院一架Foek Wulf飞机,叫学校研究仿制。飞机发动机大部分是轻金属合金(铝合金),我虽然不是学航空的(那时也没有航空系),但对此事却动了心,于是便决定试一试。我是机械系教授,又是材料实验室主任,对试验材料性能是不会有什么困难的。但是经过三、四次的试验,才发现困难所在。第一是材料强度不够;第二是活塞上有裂纹;第三是表面上有凹坑。经过反复的努力,终于将这些困难一一克服。然后逐一地制造零件,在原机器上逐步替换进行试验,最后整个发动机上的零件都换成我们仿制的,试验结果完全成功。
  就在飞机发动机制成后不久,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侵华战争,平、津相继陷落,这项研究工作也就被迫中止了。
  邓曰谟

知识出处

天津文史資料選輯第十一辑

《天津文史資料選輯第十一辑》

出版者:天津人民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北洋大学事略、回忆我在北洋大学、北洋大学回忆片断、回忆抗战时期的北洋西北工学院片断、记北洋大学学生运动等十余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茅以升
责任者
刘仙洲
相关人物
阿罗克罗英
相关人物
谭真
相关人物
赵天麟
相关人物
胡敦复
相关人物
卢恩绪
相关人物
蔡远泽
相关人物
金问洙
相关人物
李书田
相关人物
张含英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北洋大学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天津市
相关地名
唐山市
相关地名
上海市
相关地名
杭州市
相关地名
北京市
相关地名
南京市
相关地名
贵阳市
相关地名
贵州省
相关地名
平越县
相关地名
福泉县
相关地名
北洋镇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