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在东北军的经历和见闻》一文的订正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天津文史資料選輯第十四辑》 图书
唯一号: 020020020230024309
颗粒名称: 对《我在东北军的经历和见闻》一文的订正
分类号: K265.9
页数: 4
页码: 224-227
摘要: 本文对张作霖的早年经历进行了回忆和描述,并纠正了关于张作霖的一些错误认识。张作霖出生于海城县驾掌寺村,1902年投降清朝新民府。赵文错误地将杜泮林认为是杜立山,事实上他们是不同的人。此外,张作霖并非在郑家屯车站发炮三中对方炮膛里。文章还描述了张作霖队伍的扩编情况以及平息蒙匪陶克陶叛乱等事迹。此外,还纠正了赵绍武先生文中的一些用词错误。
关键词: 天津市 抗日战争 东北军

内容

最近我读到《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八辑,内有赵绍武先生撰写的《我在东北军的经历和见闻》的回忆录。这篇回忆录总的说来写得很好,大部分是可信的亲身经历,把张氏父子统治东三省的一些主要事迹作了简略叙述,特别是写出了张作霖与日本关系的特点:依附、利用、矛盾等情况。但该文前半部,特别第一题:“张作霖受招抚经过”一段,由于作者那时也是年轻人,并非亲身经历,而是听闻,难免与史实不符。为了与史实更接近,有必要予以订正:
  张作霖系奉天省海城县驾掌寺村人,而不是台安镇人。台安镇就是现在的台安县城,台安与海城是两个县。台安镇早年叫八角台,张作霖办团练驻过这个地方,是他发迹地。赵先生以此误认为张作霖是台安镇人,是不对的。
  张作霖正式投降清朝新民府的时间,是光绪二十八年十月十五日,即公元一九〇二年十一月间,那时张作霖年龄二十八岁。据档案记载,张作霖被招抚后,点编委员是游击总巡李鸿亮和把总赵文清。赵先生的父亲赵尊吾,是否就是赵文清,文献和历史档案查不出来,只好请教赵绍武先生了(赵绍武的父亲原名赵佐卿,后经奉天将军增祺为其改名文清,尊吾是他的号。——编者注)
  赵文说他父亲被盛京将军提为“都司”衔,头戴蓝顶花翎的小官。按清朝武官制,“都司”相当营管带官以上职务,地方将军无权授给,必须由清廷军机处批示。赵先生的说法可能有误。
  赵文讲到张作霖捕杀杜立山时说:“杜泮林乃杜立山的本家叔父。”据历史资料所载,杜泮林是黑山县四间房人,清朝拔贡出身,而杜立山是辽中县青麻坎村人,他们不是一县人。虽然都姓杜,但不是一家人。因杜泮林在官匪中有一些“名气”,杜立山在投入绿林后,拜认杜泮林为同宗叔父,两个人关系和交谊是很密切的。张作霖在中安堡搞保险队时,也曾拜认过杜泮林为义父,后来张作霖正是利用这个关系把杜立山骗到新民府擒杀的。杜立山被杀,不是张景惠“设计将杜骗出,猝然杀之”,而是张作霖派张景惠持杜泮林给杜立山的信,把杜立山骗到新民府,在宴会上擒捉,当天晚上经新民府知府沈金鉴审明正法的,时间在一九〇七年五月二十六日。这段史实在徐世昌主编的《东三省政略》一书有较详的记载。
  关于张作霖打跑海沙子一段记述,与史实不符。据历史档案和《张大元帅哀挽录》记载,擒杀海沙子是在张作霖还没投降时所为。海沙子系辽西积年巨匪,本名阎海川,锦西一带人,不是蒙族,当然不能称为“蒙匪”。海沙子一九〇二年九月初二日(阴历),在广宁县(今北镇)高平镇,被“张作霖亲自击毙”。由于张作霖协助官军剿匪有功,得到盛京将军“嘉奖”,不久命令新民府知府增韫就地招抚,编为地方巡防营,初委为营帮带,旋升为营管带。赵文说:“在郑家屯车站,张以大炮向海沙子阵地猛轰,忽有一枚炮弹,恰恰命中海的炮膛,海沙子大惊,认为张发炮之准,必有神助,乃率部向陶(洮)安(南)府退去。”这不可信。那时海沙子匪股没有炮,而且从史料考查来看,海沙子未到过郑家屯车站。
  关于张作霖队伍发炮三中对方炮膛里之说,我曾在辽宁省政协见到一篇回忆录,写了这样一件偶然的巧事。这篇回忆录是记述张作霖追剿蒙匪陶克陶的事,一九〇九年张作霖率军尾追陶匪于索伦山口时,互相炮战,张军发炮击中了陶匪炮膛,炮炸毁而陶匪自溃败,张作霖获胜。赵先生有可能把上述这一传闻写到张作霖围剿海沙子一事上了。
  张作霖在捕杀杜立山后,不久奉命率部移师康平、郑家屯一带驻防。一九〇八年六月张作霖又奉命征讨蒙匪陶克陶、牙仟、白音太来等,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历程,到一九〇九年冬把陶匪驱逐大兴安岭以后,才算平息这次叛乱。因张作霖平叛有功,清廷特赏加副将衔,队伍扩编,马队五营,步队四营,计九营,任前路统领官,移师洮南府。洮南不是“陶安”,东北无此地名,这二字是完全错了。
  张作霖兼中路巡防营统领官时,是在一九一一年武昌辛亥革命爆发后,他乘革命党活动的机会,率军进入奉天,帮助总督赵尔巽镇压革命党。因效忠清廷,深得赵总督的信任,把驻奉天城和近郊的中路巡防营队也拨归张作霖,从此他兼有中路统领官。而赵尔巽把原来认为不可靠的中路统领官金道坚调离。赵先生说一九〇六年张作霖兼中路统领是不对的。在《张大元帅哀挽录》和《张大元帅家庙碑记》,都有记载。
  赵先生文中说:“一九〇四年日俄战后,……由张锡銮任处长……张作霖被调升前路巡防营统领。”这段行文很不妥。一九〇四年是日俄战争发生的一年,而不应该说是“战后”。张锡銮担任的职务是“奉天巡防营务处总办”,不是处长。“处长”一名还是民国以后兴起的名称。日俄战争后一九〇六年,奉天设巡防营务处,把地方军编成中、前、左、右、后五路巡防营。张作霖升左路巡防营统带,下辖马步五营。捕杀杜立山后,晋升为统领,后率军进驻辽源(今郑家屯),镇压蒙匪陶克陶后升为前路统领,扩编九营。辛亥革命后张作霖兼中路巡防营统领,中前两路合起来共十三营,马兵七营,步兵六营。见《黑山县志》。

知识出处

天津文史資料選輯第十四辑

《天津文史資料選輯第十四辑》

出版者:天津人民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张家口抗日同盟军事变的历史事件、北伐战争时期的南昌之役过程及作者亲身感受、海陆丰战斗的背景和作者经历、高蠡起义的背景和作者亲身经历、冀东《救国报》的历史背景和作者工作经历以及天津文化人联合会的影响。同时,还介绍了天津曲艺和时调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并记录了作者与骆玉笙的交往经历和对骆玉笙的艺术评价。这些文章展示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多个面向和地方文化的丰富细节。

阅读

相关人物

潘喜廷
责任者
赵绍武
相关人物
李鸿亮
相关人物
赵文清
相关人物
赵尊吾
相关人物
赵佐卿
相关人物
杜立山
相关人物
杜泮林
相关人物
张景惠
相关人物
沈金鉴
相关人物
徐世昌
相关人物
阎海川
相关人物
陶克陶
相关人物
张锡銮
相关人物
张作霖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天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