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我的艺人生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天津文史資料選輯第十四辑》 图书
唯一号: 020020020230024307
颗粒名称: 回顾我的艺人生涯
分类号: K825.7
页数: 10
页码: 196-205
摘要: 本文记述了张寿臣从事相声艺术的经历和一些相声界的轶闻往事。首先,作者介绍了自己从七、八岁开始在北京表演相声的经历,提到了相声的起源和演变。接着,作者详细描述了“暗相声”的出现和表演方式,并提到了一些当时流行的节目。此外,作者还提到了一些相声名家的故事,包括咸丰年间朱绍文先生的表演和光绪年间的一些艺人。最后,作者简要介绍了相声在天津的兴盛情况。
关键词: 天津市 抗日战争 相声

内容

我从七、八岁就跟父亲在北京作艺——说相声。初在天桥“亮地”(即摆地摊),继在通州、唐山等地,最后在天津久住。屈指算来,到现在已五十多年了。中间经过清末、民初、军阀混战、国民党统治、日本侵占、祖国解放各个时期。在这半世纪的时光里,我经历了许多不平的事,看到了许多不同的人。现在回忆起来,前几个时期,痛定思痛,令人一言难尽;只有解放后一个时期,受到党无微不至的照顾,使我感到无比的温暖。
  一、相声界轶闻往事
  所谓相声,最初就是模仿各种声音,如模仿人声、鸟声、兽声、水声以及其它宇宙间各种声音等,我认为战国时孟尝君的门客学鸡叫以解其危,就是相声的先行者。厥后历代相传,能者辈出,渐形成一种艺术。以及蒲松龄《聊斋志异》上《口技》一文中所写的表演者,已具有相声之雏形。再后表演者主要模仿人声,又在其中掺上故事,于是相声艺术才告定型。现在舞台上的相声艺种,有单口、双口之分;后者较易,前者较难。
  相声艺术,北京盛行较早,最初是设一布帐,一人坐于帐内,学兽叫、鸟叫以及各种单独的声音,听众在帐外围听。后来把它综合起来,掺进一个故事,成为较有系统的声音。这叫做“暗相声”。像当时一般流行的《醉鬼还家》、《五子闹学》等,就是这类节目。《醉鬼还家》段子表演情况如下:忽听见帐内好像有一人在走动,接着打门声、开门声、小儿哭声、夫妻吵架声、摔碗声、睡觉声依次而至,听众捧腹大笑。再后,学各种方言以及各行各业的叫卖声。这就叫做“暗相声”。
  据我所知,咸丰年间,北京有一朱绍文先生(别号“穷不怕”),他是最早说“暗相声”的人。他八十多岁时,我才十来岁,曾见过他。他原来是学京戏的,唱小花脸。后来因为清朝规矩,不是天天能唱戏的,如斋日(祭天、祭地之日)、辰日(皇帝、皇后、太后之忌日),都必须停止动响器,当然更不能唱了。这些日子总算起来,每年多至五、六十天,各戏院就得一律停演。若再赶上所谓“国孝”(即皇帝、皇后、太后死了),更是规定二十七个月不准唱戏。后来缩减了,改为百日内不准动响器;但百日后,仍不准化装唱戏,马鞭子只许用青、蓝、白三色,不准用红的。这么一来,唱戏的就失业了。朱先生想出一个办法,拿白沙子撒地作字,以吸引观众。等到大家聚拢之后,他就在甬路(在街道中心垒土高五、六尺,备达官贵人车马行走之用的道路)旁边,手拿两块竹板,唱几段小花脸数板,再说几段小故事,要钱。他并且研究出了几个小段子,如《饽饽名》、《百鸟名》、《百兽名》、《百虫名》、《青菜名》、《京戏名》等。另外,又自己编了《五诉功》——胡不剌诉功、堆子兵诉功、棒子面诉功、夏布褂诉功、厨子诉功;还有两本小书——《千字文》、《百家姓》等。这样他就绘声绘色地说起来,很受群众欢迎。以后他又把京戏中《背娃入府》、《一匹布》、《打沙锅》等戏的内容,改编为小故事,在街头演唱,生意就更好了。于是每逢辰、斋等日,他就以相声补缺,到咸丰国孝时,即正式以说相声为生了。国孝后,戏班再邀他去唱戏,均行谢绝。以后又带徒弟,即创出了这一行。
  光绪二十年,西太后六十寿辰。十月十日那天,把北京城各行各业摊贩和一部份生意人,都集中于颐和园宫门外,开设临时摊子,供西太后观赏。朱先生也去了,被西太后封为“八大怪”之一,由是声名益著。这“八大怪”是朱绍文(说相声的)、处妙鸾(学各种唱腔)、弦子里(“一人班”)、赵瘸子(盘杠子的)、傻王(大力士)、万人迷(学唱二黄梆子)、胡胡周(学唱梆子)、楞李三(耍八大锤的)。
  朱先生住护国寺并在该处设摊,有一天恭王奕䜣往游,见而奇之,审视地上沙字,真、草、隶、篆俱备。恭王问:“你能撒多大字?”答曰:“小大由之。”恭王说:“你可到王府去,为我撒百尺见方大字一观。”先生答:“今日不成,明日再去,因为带的沙子少了。”第二天,朱先生背一口袋沙子到恭王府去。恭王命在花园院中撒一双勾“学”字,霎时立成。恭王在假山上遥观,结构风神俱佳,恭王大悦,当即拨给钱粮一份(即每月给三两银子,四季各给三石零三斗粮食),作为酬劳。后又在罗王府得到钱粮一份,真是当时艺人中最幸运的人了。
  在旧社会里,艺人的苦难是说不尽的。特别是封建忌讳往往给艺人带来意想不到的灾难。我曾听老一辈的人说:咸丰年间,有人被叫去在咸丰皇帝面前唱八角鼓,《万寿香》段子中有一句是:“拿着一柱香儿来上寿”,被咸丰皇帝认为是犯了圣讳,发往云南充军十年。咸丰名“奕〓”,“一柱”与之同音,故得罪。光绪年间说评书的王致久,曾在恭王府说《彭公案》,内中有一句带“疑心”二字,恭王认为与他的名字“奕䜣”同音,即打骂轰出。袁世凯做总统时,李德锡到总统府说相声,内有“元宵”二字,被副官打了好几个咀巴轰出,因“元宵”与“袁消”同音,认为是诽谤大总统。
  相声这一行在天津是怎样兴盛起来的呢?经过是这样的:光绪初年,北京艺人玉二福因在京城生意不好,只身来到天津,说单口相声,颇负盛誉。后来有人说,天津相声玉二福是开山人,这是对头的。另外,还有一段缘由,也应该提一提。光绪三十二年,北京禁止说相声,原因是:有一天肃亲王穿便衣到护国寺听相声,那一天朱先生未出场,有一说“暗相声”者借地搬演。-熟人见肃亲王,问何以有兴趣听此?肃亲王面红而去。盖“暗相声”有些低级趣味,当时自命为有身份者不听。过数日肃亲王接任了北京步军统领,衙门在后门外帽儿胡同。一日坐轿外出,前有仪仗,后有随骑,声势甚盛。后门为繁华之地,生意场子多摆于甬路两旁,王爷过来,书场、杂耍场都要停止。当时有一魏昆志者,在街上说单口相声,其词雅洁,听众最多。肃亲王在轿上问道:“这是干什么的?”随人答:“是说相声的。”肃亲王忽然想起数日前在护国寺受窘事,立命轰走。看街的与魏有隙,遂大声喊道:“王爷有令,说相声的滚开!”魏站在桌子上大嚷:“冤枉!”并说:“说相声的也是人,为什么不准人说话?”肃亲王大怒,命人将魏按倒,打了四十鞭子,带枷游街示众三日。第二天,统领衙门通令全城,说相声的一律禁止。于是相声艺人只好改说评书〓口,北京相声由是衰落。光绪三十四年,肃亲王卸任后,始开禁。
  其后不久,李德锡去保定,与张德全(艺名“张麻子)搭伙来天津。起初,在西城根“亮地”,后在“宝和轩”、“福来轩”、“升平”表演,时间很短就红了。这时,北京相声才算正式在天津盛行起来。.
  二、我的生活历程
  我的一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在苦难中度过童年,在受凌辱中度过中年,在幸福中度着晚年。
  1.从童年开始的卖艺生涯
  我原籍是河北深县人。祖父四十来岁时,迁居北京,以作木工为生。我父亲长大后,因木工活少,改学说书。后因与焦德海、李德锡(艺名“万人迷”)等要好,又说相声。他二十五岁时正式拜韩连玉为师——专业说书,开始在北京天桥“摆摊”。我六岁时入私塾,半日读书,半日跟父亲“摆摊”。因为那时有一种风气,有小孩在摊上帮说,人们觉得稚气可爱,往往多给一点钱。我父亲就利用这种心理,让我跟着多赚几个钱养家。可是父亲又不忍心耽误我上学,所以采取了这个兼顾的办法。我九岁那年(光绪三十二年即一九〇六年)官家取消相声(原因见前文),李德锡去保定,焦德海改说竹板书,我和父亲都失业了。这时父亲只好再到街头巷尾去说零书(即小段子),让我正式上学。十二岁时,我父亲死了,家中生活无人维持,我即在父亲旧地摊处,正式说相声。每日可赚到三十到四十个铜子,维持全家喝稀粥,干的是吃不上的。第二年正月正式拜焦德海为师,跟他在天桥“亮地”。十五岁出师,仍与旧师友搭伙,在西安市场、护国寺等地“摆摊”说相声,生活勉强可以维持。
  但为时不久,我的身体突起变化,光长高不长粗,既不像大人,也不像小孩,让人看起来很不顺眼,因此失了人缘,生意逐日下降,谁也不愿与自己搭伙了。所以十六、十七、十八岁这三年,只能自己单干,整日赚不上吃喝,陷全家于啼饥号寒境地。但也正因如此,使我在这三年中懂得了不少道理,长了许多见识。这时我在东安市场已丢掉独占一块固定场所的资格,只能在同行说完之后,借地卖艺,每日至多赚二、三十个铜子。那时,我家住在宣武门外南下洼大川路。路南有一祠堂,名叫“越中先贤祠”,里边正开设着一个宣讲所。我每天回家路过那里,必进去听听。一来可以听关多福先生讲《豫让论》等,蔡友梅先生讲小说《京华故事》等;二来也可借机喝点开水。日久天长,我的知识增多了。以后又借到《水浒》、《三国演义》等书籍看,兴趣就更大了。再后,又订一份《白话时事报》,更使我知道了一些国家大事。我和关、蔡两先生虽没有接谈过,但我承认他们是我真正启蒙的老师。我在说相声时,常常把他们所讲的东西掺进去,很得到听众们的欣赏。
  十八岁春季,我第一次离开北京,步行到通州、唐山等地,沿途落地演出,也勉强能顾住生活。后到天津,在三不管、北开等处“亮地”。十九岁回北京,仍在天桥、东安市场“摆摊”作艺。这一次因为我懂得了一些乡村的事情和跑码头的甘苦,对人情世故较前练达了许多,也能说住人了。到夏天有件大褂可以上身,有时也能赶个堂会,生意逐渐好转。我二十二岁时,北京石头胡同“四海升平”书场没有人上末场,我就和焦德海先生同去。后来我个人单上,演完后,每张票按价提取铜子两枚,每日就可得一百铜子左右。虽然必须到夜十二点以后才能回家,但全家老幼数口生活总算顾住了。更重要的一点,我得在这里提一下。那时“四海升平”老板庄荫棠先生(刘宝全的鼓词,大部经过他修订),艺术精深,使我受益不少。他时常在报上发表文章,署名叫“东亚戏迷”。他不但能编,而且唱作俱佳,尤擅长二人连弹,为当时京城艺人所景仰。我很佩服他,时常向他请教,也可以这样说,我演出的东西,有十分之二、三经庄先生改订过。
  2.在天津站住了脚
  二十二岁至二十五岁,我白天在天桥、东安市场作艺,晚上在“四海升平”表演。二十六岁与李德锡先生合作并受业一年,在北京“大观楼”演。中间去沈阳一次,继回天津“燕乐”,年底离开。二十七岁,我就完全独立了,对于所学的东西又加以创造,在天津算是站住了脚。自此以后,我就在天津各杂耍场,先后与陶湘如、侯一尘等各合作九年,与周蛤蟆合作一年,其余即个人单干。这一阶段:我人缘甚好,收入亦堪自给,在相声界也有了一点虚名,应该说是我一生中较顺利的时期;但官府、流氓的欺凌勒索,亦随之加剧,仍然使我喘不过气来。
  民国二十七年(一九三八年),我在天津法租界“小梨园”和仁昌电台说相声,生意相当不错,谁知却遭到恶霸袁文会魔爪的欺侮。经过是:那时南市“燕乐”由北京来了两个说相声的戴少甫和于俊波,不知为什么得罪了恶霸袁文会,没有几天就被袁文会打跑了。这时有袁文会的狗腿子李某来我家中,强迫我到“燕乐”补其缺,不由分说立逼离家。到南市后,安置我在一旅馆中,每月仅给个人生活费少许,家中生活一概不管,并不准回家探亲。被迫熬过了一年多,赶上民国二十八年天津闹大水,我才偷着钻电网回到了家中。举目一看,老幼缩卧床头,面有饥色。再一转视,家中什物、衣服当卖一空,为之凄然者久之。
  一九四〇年,我在北京说相声。因为要钱时得罪了特务王某,当天他告诉内二区特务组向我和常连安要相声底稿,并到局问话,我未去。第二天他又派人把我和常连安叫去。问了常连安一次就放回了,可是不放我。接着晚上又过堂。他们问我是国民党还是共产党?为什么总说不利于“皇军”的段子?我说:我们作艺的人只知道作艺吃饭,不懂得什么叫共产党或国民党。王某在旁大骂,又把我狠打了一顿。我说:你们还让人说话吗?坐在当中的一个人说,可以。我说,你们打死我不要紧,可怜我一家数口就都得饿死。你们都是中国人,难道就没有一点良心吗?!他们大怒,让人把我按倒就用皮鞭打,不久我就昏迷过去。后来常连安托人花钱才把我保出。我的身体经过此次折磨,半年多才复原,几乎丧了命。
  在旧社会里,艺人的苦难是多方面的。现在我谈一谈园主和流氓对我们的剥削和压迫。在我年轻的时候,曲艺场有个害人的陋规,即每年在旧历十二月二十五日演完后即封台,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三天,全体演员都白唱。第一天的收入,归前台经理所有;第二天的收入,归后台老板所有;第三天的收入,归三行掌柜所有。统名叫“抹台面”。正月初一那天演出后,园主每人给两角钱,用红纸包上,上写“黄金万两”四字,叫做“财神份”。就用这套把戏,把其余所赚的钱完全归园主独吞了。
  在园子外面,也有“抹台面”之风。每年十二月八日至三十日,本地大小流氓就要抓官差。他们佯为很客气地谈是请帮忙,所得之款,统归流氓所有,艺人是不准拿分文的。倘不答应,说不定那一天就会大祸临头。民国二十三年时,花四宝在天津天睦茶社作艺,因为误了流氓请“抹台面”一次,一天下场后,路过东北角菜市,突然自附近胡同里走出一人,手里端着一个瓦盆,上面盖着一张报纸,向花四宝头部砍来。花急闪未击中,却落在她身上,一看,原来是一盆稀屎。这还是轻的,重的往往会乱抛砖瓦,打你个头破血流。
  我个人虽没有受到过这种侮辱,但却受到流氓们无数次的金钱勒索。地面上大小流氓,不论是爹妈寿辰或是孩子生日满月,都要打艺人的主意。红帖飞来,就得拿钱。我每月接帖常达七、八份之多,数十元血汗之资,就化为乌有。接帖后,常是礼到人不到,这是怕惹出更大的麻烦。因为你如果真的赴宴,当场就会接到更多的帖子,使你就更无法应付。
  3.改行说书以至退休
  一九四七年底,我改行说书,演出场所在北门外“宝和轩”。先说《清宫秘史》,继说《水浒传》,前后共六年。
  至于我为什么又半路改业说书呢?我在这里也需要交代明白。日本占领天津后,我精神上感到极大压迫,没有精神再说笑,当然生意也就随之下落。我留下胡子,打算绝迹舞台。但为生活所逼,有时也说一两场,不但听众觉着无兴趣,自己也感到索然无味。一九四五年日本投降,我又高兴起来,继续表演。谁知没有过了半年,国民党的老爷们胡作非为更使人伤心,于是我的情绪又行低落,感到前途没有一丝光明。屋漏偏遭连夜雨,这年我又碰上一件意外的事。有一天我在“小梨园”说了一段《山西家信》,其中有些是学山西方言的句子,并没有什么不礼貌的话,可是下台后,遇见一个山西籍国民党军官,竟说我是侮辱山西人,举手就用皮带打得我头破血流,还要带我去警察局打官司。我说:“你愿打就打吧,我没有死在日本人手里,却被中国自己人打了。”后经观众劝开,那军人始扬长而去。伤愈后,一再寻思,这一行我决定不干了。从此,我即改行说书。
  一九五三年孙书筠成立群声曲艺团,邀我参加,生意大旺。同年八、九月间,天津曲艺团骆玉笙邀我加入,乃又恢复我说相声的旧行当。一九六四年十月,我因年老多病,经领导批准退休,这时我已经六十七岁了。
  我一生历尽千辛万苦,到晚年共产党给了我温暖。回想起在旧社会的漫长岁月中,所受到的只有打骂、压迫、剥削和侮辱;名义上是一名艺人,实际上是受气鬼。解放了,我才翻了身。一九五〇年,街道上送我到天津第三医院去戒烟,住院一个多月,一切费用,全由公家担负;我二十多年的烟瘾,得到根除,这是党第一次救了我的生命。一九五八年,我在天津总医院割胆结石,住院两月余,医药费用甚巨,全由政府负担,可以说党第二次又救了我的生命。我退休后,政府还给我百分之六十的退休金,使我抱病余年得以安心度日,一家七口也能生活无忧。另外,党又给了我政治上的安排,决定我为天津市政协委员。我养病时,天津文化局长还到医院去看我、安慰我。所有这一切,怎不让我感激涕零呢!我是老了,不能再为人民服务了,但我一定要教育我三男二女,永远记住党的恩情,奋发图强,全心全力为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

知识出处

天津文史資料選輯第十四辑

《天津文史資料選輯第十四辑》

出版者:天津人民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张家口抗日同盟军事变的历史事件、北伐战争时期的南昌之役过程及作者亲身感受、海陆丰战斗的背景和作者经历、高蠡起义的背景和作者亲身经历、冀东《救国报》的历史背景和作者工作经历以及天津文化人联合会的影响。同时,还介绍了天津曲艺和时调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并记录了作者与骆玉笙的交往经历和对骆玉笙的艺术评价。这些文章展示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多个面向和地方文化的丰富细节。

阅读

相关人物

张寿臣
责任者
胡蕴辉
责任者
孟尝君
相关人物
蒲松龄
相关人物
朱绍文
相关人物
王致久
相关人物
袁世凯
相关人物
李德锡
相关人物
袁消
相关人物
魏昆
相关人物
魏有隙
相关人物
张德全
相关人物
焦德海
相关人物
韩连玉
相关人物
关多福
相关人物
蔡友梅
相关人物
刘宝全
相关人物
李德
相关人物
陶湘如
相关人物
侯一尘
相关人物
戴少甫
相关人物
于俊波
相关人物
袁文会
相关人物
常达
相关人物
骆玉笙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天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