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籌東省防營布置情形密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養夀園奏議輯要》 古籍
唯一号: 020020020230021146
颗粒名称: 通籌東省防營布置情形密摺
其他题名: 光緖二十六年四月十四日奏
分类号: K257.5
页数: 4
页码: 十四-十五
摘要: 本文是一份历史文献,记录了清朝末期某官员关于山东海防的布置和防御计划。该官员认为,德国占领胶州湾后,山东全省实际上已经被德国控制,因此防备其他国家不如专门防备德国,防备其他口岸不如专门防备胶州湾。他提出了在青州集结重兵,扼守要地,控制胶州湾的防御策略,并详细规划了各地的兵力部署和防线建设。同时,他也考虑到了登州一带的防卫和曹州、济宁一带的治安问题。最终,他提出了以新军为主力,分布各地,互相策应,形成声势相连的防御体系,以确保山东的稳定和安全。
关键词: 兵力部署 新军 防线建设

内容

竊維禦侮先期固圉固圉不外設防而設防之道必全局
  通籌而後能擇要布置言兵者所以貴明乎形勢也臣渥
  承恩命忝撫東圻海疆要區關繫至重而他族逼處外患
  憑陵欲備豫夫不虞宜綢繆於未雨臣上月奏請將東省
  舊有各營汰羸去冗集練新兵二十營業經奉旨允准並
  蒙恩賜軍名曰武衛右軍先鋒隊現正欽遵分別舉辦而
  臣原統駐紥小站之武衛右軍亦經奉旨全數東來其應
  如何布置情形詳審熟籌規畫粗定謹縷晰爲皇太后皇
  上陳之伏查東省海防備他國似不如專備德人防他口
  似不如專防膠澳何者自德踞膠澳後各國宛若以山東
  全省默許爲德人權力所到之地德人亦儼然視東省在
  其掌握夫各國旣默許德人盤踞東境自不肯輕來圖犯
  致啟衅於中德兩國卽英人租估威海祇爲牽制俄人起
  見其注意全在江南似亦無大志於山東惟德人最爲叵
  測於膠澳設立總督及輔政司按察司各官該國人游厯
  內地由該總督擅發印照飭地方官保護並時常在其界
  外張貼告示諭禁居民直欲行其印信文告於全省諸德
  人入我內地者率多暴橫陵虐鄕愚屢滋事案臣抵任後
  迭與駮詰遇事爭持不敢畏繁難而容忍不敢因細微而
  忽略數月以來雖稍歛戢而防制究刻不容懈防制之道
  應以注重膠澳爲第一要義蓋他國不肯輕與德人爭此
  東境德人亦必不舍其膠澳經營他口故備他國不如專
  備德人防他口不如專防膠澳情勢然也從前東省海防
  各營分紥登州寧海烟台一帶者有十二營之多而膠澳
  至濟南一路僅有一營殊覺輕重失宜查膠澳在登州後
  路東距登州五百里西距濟南六百餘里北距萊州二百
  餘里其介乎膠萊之間者向爲海疆東路咽喉使德人由
  膠澳分兵據萊以扼東路要害卽將登州一帶隔絕海中
  斷其援應縱有重兵而接濟無路輸運不通必成釡魚坐
  困之勢是登州一帶不宜屯紥重兵亦不必屯紥多營與
  膠澳未失以前布置情形迥不相侔臣詳考輿圖周覽大
  勢竊以爲欲防膠澳莫如扼重靑州其自靑州以東及登
  萊兩府皆伸入海中三面重洋港口無算如逐處置戍將
  防不勝防而且備多力分尤中兵家大忌惟有厚集兵力
  扼要屯紥遇敵登岸應時撥隊遏勦似較得力而扼要之
  區自以靑州爲最該處西距省城三百三十里東南距膠
  州三百四十里北距直隸界南距江南界不過四五百里
  極東距烟台六百餘里四方有事均可赴之洵爲適中喫
  緊之地向設駐防旗營以副都統鎭之其爲衝要亦由來
  久矣况德人所造膠濟鐵路均由靑濰經過尤不得不加
  意防範以遏敵人之來路現擬以武衛右軍練成之兵撥
  大隊屯駐靑州撥步磯五隊駐靑州迤東一百二十里之
  潍縣作爲前鋒隊又撥馬步各一隊屯駐高密一帶名爲
  保護路工實則逼近膠州作爲前敵探隊又擬撥步隊兩
  營屯駐沂州府屬之莒州控制曰照犄角錯峙並阻德人
  南圖之道各該處相距或一百數十里或二百數十里彼
  此均可聯絡互作聲援德人見我節節布置直窺膠澳斷
  不敢分膠澳之洋兵輕圖進步卽使分兵另據他口而我
  之大隊直趨膠澳正可覆其巢穴自足以不戰而屈人之
  兵也俟新軍練有成規當再遣一枝扼紥平度萊州以固
  我東路進兵之道並增莒沂之戍以期控制南海現在練
  成之兵無多祇可扼要駐紥不宜零星散布致使兵力單
  弱然如登州一帶向駐重兵若將從前駐防之十二營概
  行調練恐涉空虛擬抽調七營來省分別裁汰訓練仍留
  五營分駐登州寧海烟台等處藉資巡防其曹州濟寧一
  帶素多盜賊擬以左翼防軍四營分禁巡緝兖州沂州一
  帶地接江南迤東濱海擬以右翼防軍四營分布防範濟
  南省會有新調萬人居中訓練策應四方似此聲勢相聯
  操防並重庶東省目下情形較爲穩固將來新軍練成則
  戰守均有把握進退可以裕如矣臣謹當一面分撥各營
  擇要布置一面激厲將士認眞操練務期內備干城之選
  外杜窺伺之謀用以仰副聖朝慎重海疆建威銷萌之至
  意

知识出处

養夀園奏議輯要

《養夀園奏議輯要》

本书是关于養壽園奏議的文件,其中包括了一系列的奏章和建议。内容涉及到遵行嚴杜後患、敬陳管見、慎守國權、練兵和防範强敵搆釁等问题。

阅读

相关人物

沈祖憲
责任者
呂生
责任者
袁克桓
责任者
袁世凯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