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海縣志亥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靜海縣志》 古籍
唯一号: 020020020230014836
颗粒名称: 靜海縣志亥集
分类号: K291
页数: 100
页码: 一-四十一
摘要: 静海县志是一部记录静海县地方历史、地理、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地方志书籍。地方志一般包含对地方政治、经济、文化、人物等各个方面的详细描述和记载。静海县志应该也没有例外,它可能会介绍静海县的历史沿革、地理环境、行政区划、经济发展、农业、工业、交通、教育、文化艺术、名人志等内容。这些记载可以帮助读者了解静海县的特点、文化遗产以及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地方志对于研究地方历史和文化有很大的价值,并且对于地方居民和研究人员了解当地情况也非常有帮助。
关键词: 静海县 地方志

内容

政事部
  立法志
  縣議㑹縣參事㑹
  司法志
  看守所
  行政志
  縣政府自治團體
  自治預備會自治研究所自治講習所
  建設委員㑹同學僧區公所隄工局
  田賦户口地糧名目糧租各里名目雜税
  留用欵頃鹽引村莊距離表交通郵航路電
  言衛敎育學田實業財務慈善事業縣黨部
  志餘補遺
  靜海縣志
  政事部
  立法志
  縣議㑹
  民元成立爲一縣立法機關以議長一人副議長一人議員十
  七人組織之在縣城建築自治公所一處爲辦公地址㑹期分
  爲通常㑹臨時㑹二種代表民衆籌辦自治興利除弊法之所
  自出也不久於民三解散十二年復遵令選舉成立至民十七
  年南北統一訓政開始奉令取消
  縣參事㑹
  縣之自治機關縣曾而外有參事㑹以縣長爲㑹長再由縣曾
  議員互選四人爲參事組織之與縣曾同院辦公㑹議執行縣
  曾之議决案及編製預决算辦理選舉等等與縣曾同爲消長
  亦地方自治之重要機關也
  司法志
  縣爲民刑訴訟初級審檢機關民國前縣長自兼之後司法獨
  立添承審一員專司其事吾國司法界之書役舞弊黑暗層層
  久爲各國之冠有一言可决之事而纒訟至數年不休者革命
  成功之後稍加改革然地獄式之監牢依然屹立因株連而破
  產時有所聞以言司法誠難志矣幸志例有褒無貶故謹錄看
  守所規則四條使吾民共遵之或有司法清明之一日也
  看守所
  第一條看守所爲羈留刑事被告人之所
  看守所須嚴別男女所
  第二條受宣告死刑者於看守所監禁之
  被處徒刑及拘役者依監獄法令暫禁於看守所時準用
  監獄法令之規定
  第三條看守所由高等法院院長監督之但高等法院院長
  得以其監督權委託高等法院分院長及地方法院院長
  第四條看守所待遇被告人須與平民同但有碍於審判進
  行及所中紀律者不在此限
  行政志
  縣政府沿革及組織
  清以前未考清制曰縣正堂曰縣衙門内分十科曰吏鹽房户
  中房户南房禮房兵房刑房工房柬房承發房招房役班有四
  曰快班壯垿皂班捕班民國三年將衙門改稱行政公署正堂
  改稱知事内分四科曰内務財政實業敎群外有承審處管理
  司法事宜十七年改行政公署爲縣政府改知事爲縣長分設
  三科第一科司升授官員警務保衛衛生敎育實業建設河工
  賑務灾歉徵兵等事務第二科司㑹計庶務徵收調查計核土
  地公債地方財政之出納保管監督倉穀縣有物之保管糧租
  蠲緩預隱決算統計財政等事務第三科司訴訟命盜案件各
  科除科長科員外餘有事務員及傭員民國二十二年擴大縣
  府權將敎育財務建設公安四局統歸縣府直轄均遷署內辦
  公矣
  自治團體
  自治預備㑹清末頒預備立憲之詔以天津爲試辦自治區
  令各縣選派士紳赴津研究自治並令各屬成立自治預
  備㑹按時開㑹籌備地方自治事宜當設立自治研究所
  培養人材以爲實行自治之基礎
  自治硏究所清末年省府招集各縣士紳研究自治卒業後
  回籍成立自治硏究所所長一人講員二人學員數十名
  課程爲法學通論刑法政治學户籍法警察行政選舉法
  財政學國際法等六個月卒業前後卒業兩所是爲籌備
  自治之先河
  自治講習所民國六年經自治籌備曾組織成立設於自治
  公所所長講員均由籌備曾職員兼充招集縣屬各村長
  佐分期聽講三個月卒業以普及自治知識嗣畢業兩期
  因款絀停辦
  建設委員㑹附設獨流商㑹內
  同學㑹㑹址獨流關帝廟以聯絡感情增進學術改進
  社㑹爲宗旨㑹員無定額
  區公所遵新章設置由縣選舉區長合格若干人赴省
  訓練畢業後卽遴選爲各區區長區長辯公地爲區公所
  區公所以下爲鎭公所鄉公所等區長以下有助理員及
  區丁若干人吾縣分爲六區於民十九年秋先後成立時
  日尚淺人民未見有若何之進步故未敢多贅
  隄工局是局部的組織因于牙河東隄係民修曰民隄
  以獨流疊道爲界南曰南泊北曰北泊有覺工則有局曰
  南泊隄工分局或北泊隄工分局或于牙河隄工總局局
  董由各關係村莊人民自選官督民辦以防水患巳歷有
  年所矣
  田賦
  謹按吾邑錢糧平均約每地一畝納銀一分糧銀一兩合洋兩
  元三角較之他省實爲輕減近年陸續附加已超過正額地瘠
  民貧農不堪其苦盖自明以前賦役有租庸調三者有田則有
  租有人則有庸有戶則有調至萬歷年改爲一條鞭制删繁就
  簡一切賦役約計田而出法非不善然有人積金若干房產若
  干貨品若干丁口若干於賦役正供貫可不出一文至於錢糧
  除正賦外其他種種花費亦莫不以錢糧之多寡爲攤派之標
  準故吾國四民之中獨以農爲最苦自今以往吾邑有理財之
  責者宜不專以農民是賴也
  又吾邑納賦俗名地丁銀自清雍正五年攤丁稅於田賦中而
  地丁始合爲一矣官家徵收悉折包以銀爲準彼時徵本包者
  即糟糧尚有江南八省較之徵銀繁弊不堪矣
  舊志賦出於田有田斯有賦定其名曰地丁以丁歸地無力役
  之征以地計租無不經之目法良意美洵可行之千萬世而無
  敝也
  戶口
  按周禮司民掌登萬民之數自生齒以上皆書於版辨其
  國中與都鄙郊野異其男女歲登其死生獻其數於上此
  户口所自昉也
  户口錄舊同治年合縣九萬零九百二十五戶男大口七萬三
  千九百六十七名小口六萬零四百七十五名婦大口六萬五
  千六百七十二名小口四萬零六百八十一名共男婦大小口
  二十四萬零七百九十五名
  屯丁五户男婦大小二十七口
  靜邑村莊三百四十餘所較舊志增加者三十有奇舊志載順
  治十年編審止存實在丁八百九十有六康熙二年又新增幼
  丁四十有六實在共丁九百四十有二其鼉丁歸鹽運司編審
  不在本縣丁册今則計男婦二十四萬有奇承平日久地不加
  廣財不加增食指日繁長民者其思庶以加富哉
  以上舊志所載現民國初年調查城鎭鄉共三百五十五
  所人口共二十四萬有奇其實調查户口人民誤爲徵兵
  以多報少故無確數不獨我邑爲然吾國最難調查者一
  户口二地糧甚望政府加以注意而釐定之也
  地糧名目
  額征行差地一千八百六十二頃二十五畝一分三釐更零每
  畝征銀二分八釐九毫共征銀五千三百八十四兩五錢二分
  九釐三毫
  莊地六十一頃一十畝二分八飛零每畝征銀三分一釐八
  毫共征銀一百九十四兩三錢二分八釐三毫
  籠餘地七百三十八頃一十四畝一分四釐每畝征銀二分
  九毫共征銀一千五百四十五兩九錢一分五釐九毫
  屯田中地十一頃三十七畝九分五釐零每畝征銀二分八
  釐九毫共征銀三十二兩九錢三釐
  屯田下地五頃七十畝四分六戆零每畝征銀二分九毫共
  征銀十一兩九錢四分七釐四毫
  更名小地七十三頃八十六畝七分七釐每畝征銀七厘共
  征銀五十二兩一分七厘六毫
  牧小地五十七頃一十二畝一分每畝征銀一分共征銀五
  十七兩一錢二分一釐
  水泊小地二百七十七頃四十五畝三分三厘每畝征銀七
  厘共征銀一百九十五兩三錢八分二厘五毫
  后府白地四十頃九十一畝九分每畝征銀一分共征銀四
  十兩九錢一分九厘
  葦課新增地四百七十九頃八十四畝四分一體每畝征銀
  一分一釐二毫共征銀五百四十兩二錢五分九釐七毫
  河淤小地三十一頃三十七畝二分九釐每畝征銀四分共
  征銀一百二十五兩四錢九分一釐五毫
  屯地二百一十三頃二十八畝五分二釐每畝征銀一分三
  釐九毫共征銀二百九十七兩一錢六分四釐一毫
  屯餘地二百一十一頃二十二畝七分七釐零每畝征銀九
  釐四毫共征銀一百九十九兩四錢九分八厘一毫
  變儀衛地八十五頃一十四畝六分四厘每畝征銀一分共
  征銀八十五兩一錢四分六厘四毫
  馬廠餘地六頃七十八畝四分一毫每畝征銀二分九毫共
  征銀十四兩二錢八厘
  民地六十九頃九十八畝四分九厘每畝征銀五分七毫共
  征銀三百五十四兩八錢八分四厘八毫
  廠地一百三頃四十五畝四分一厘每畝征銀六厘共征銀
  六十二兩七分二厘五毫
  京營地六畝四分一厘每畝征銀三分共征銀一錢九分二
  厘三毫
  霸州歸併河淤小地一頃八十畝一分五厘每畝征銀四分
  共征銀七兩二錢六厘
  永糧差地二百三十一頃三十六畝三分二厘每畝征銀二
  分八厘九毫共征銀六百六十八兩九錢六分五五毫
  永籠地九十八頃四十一畝九分九厘每畝征銀二分九毫
  共征銀二百六兩一錢二分四厘三毫
  永草地二十二頃六十九畝一分每畝征銀一分共征銀二
  十二兩六錢九分一厘
  買囘移居就耕徠地五百六十六頃二十五畝九分八厘每畝
  頃銀一分二厘共征銀六百八十兩六錢四分四厘
  撥補未經賣出及移居就耕討租徠地一百七十八頃七十四
  畝五分八厘每畝征銀一分二厘共征銀二百一十四兩
  八錢五分二厘三毫
  恩賞官地内墾熟上地二百九十六頃二畝每畝征銀二分
  五厘三毫共征銀七百五十兩五錢四分三毫
  中地八百三十九頃三十七畝二分二厘每畝征銀一分三
  釐九毫共征銀一千一百六十九兩四錢七分三釐
  下地二千八十三頃六十三畝二分六釐每畝征銀一分二
  毫共征銀二千五百四兩五錢二分五釐
  一三毫
  河淤改租征糧上地四十二頃二十七畝每畝征銀五分七
  毫共征銀二百一十四兩三錢四分五釐九毫
  下地五十四頃四十五畝每畝征銀二分五厘三毫共征銀
  一百三十八兩五分四厘五毫
  永鼉小地三頃一十六畝四分每畝征銀五厘八毫共征銀
  一兩八錢四分六毫
  餘小地一百五十三頃八畝四分六厘每畝征銀五釐八毫
  共征銀八十九兩五分八厘二毫
  餘荒小地二十八頃四十七畝一分一厘五毫每畝征銀不
  等共征銀五十一兩二分八厘二毫
  馬廠餘荒小地二百七畝一十一畝八分五厘每畝征銀五
  厘八毫共征銀一百二十二兩四錢九分三厘一毫
  婁珩等道光二十二年認買婁廷璧互控巳革輔國公景綸恃
  勢奪產案內入官餘荒上地一十一頃九十八畝九分八
  厘四毫每畝征銀三分一釐八毫共征銀三十八兩一錢
  三分三厘八毫
  又中地十七頃八十二畝九分一釐每畝征銀二分八厘九
  毫共征銀五十一兩五錢五分一厘四毫
  高廷撰等認買歸入書院撤出婁廷璧入官上地八頃九十四
  畝二分每畝征銀三分一厘八毫共征銀二十八兩四錢
  四分一毫
  又下地八頃一十八畝二分四釐每畝征銀二分八釐九毫
  共征銀二十三兩六錢五分八釐九毫
  統計地共九千一百八十二頃九十一畝二分六釐共征銀一
  萬九千四百九十九兩六分
  又另案四次存退等三頃旗租共地三百四十八頃三十四畝
  零共征銀五百六十兩一錢三分六釐公產租銀五百五十五
  兩五錢三分六厘
  此外有所謂額羨租者在運河沿岸名曰運相在子牙河沿岸
  名曰子相其租銀與地畝之多寡因係正額以外故調查難確
  粮租
  錄舊舊志共地四千四百四十九頃四十二畝六分六釐零征
  銀一萬一千九百七十兩四錢七分八厘後陸續升科共地四
  千七百五十三頃四十八畝六分零征銀七千五百二十八兩
  五錢八分二厘靜邑現在共地一萬九千一百八十二頃九十
  一畝二分六厘共征銀一萬九千四百九十九兩六分內撥解
  河道籽粒銀七兩二錢六厘外起運銀一萬五千四百兩二錢
  三分一厘存留銀四千零九十一兩六錢三分三厘起運存留
  二者有閏之年加征八百三十九兩五錢七分二厘
  另案四次存退等三項旗租共地三百四十八頃三十四畝零
  共征銀五百六十兩一錢三分六厘
  共征屯米折穀九百二十三石一斗三升九合五勺豆三十八
  石七升九合五勺
  各里名目里者所在田地之區域亦猶南省曰圖曰圩其實一也
  阜民里征銀一千零五兩五錢八分三厘
  上東子牙里征銀五百三十一兩四錢五分九厘
  下東子牙里征銀五百四十一兩四錢五分六釐
  西子牙里征銀一千零五十一兩四錢三分七厘
  曹莊里征銀一千零五兩八錢二分
  獨流里征銀七百零三兩六錢三厘
  辛口里征銀六百九十七兩一分四厘
  稍直口里征銀七百八十六兩七錢一分六厘
  新興里征銀九百九十二兩六錢五分五厘
  歸德里征銀一千零五十四兩五錢二分七厘
  保德里征銀七百四十三兩九錢一分五厘
  屯來里征銀五百六十一兩一錢五分九厘又征穀八百八
  十石零六斗六升九合豆三十六石三斗六升九合
  染糧征銀一百二十二兩七錢二分四釐
  南永征銀四百八十三兩二錢二分二厘
  北永征銀六百零三兩七錢九分四厘
  新認征銀四百三十兩六錢七分九厘
  雜項征銀四百三十兩二錢四分三厘
  葦課征銀五百六十五兩一錢八分八厘
  河淤征銀一百五十八兩六錢七分七釐
  皇字號征銀一千二百九十一兩二錢八分五釐
  恩字號征銀一千四百七十四兩五錢七分八釐
  南浩征銀六百四十七兩六分六釐
  北浩征銀七百四十四兩一錢八分五厘
  蕩字號征銀一千二百五十兩一錢三分
  新陞糧征銀二百零一兩九錢八釐
  河淤改租征銀四百二十五兩三錢五分七厘
  另案地二百九十頃二畝二分七厘七毫應征租銀二百九
  十二兩七錢七分
  四次地三十頃七十九畝應征租銀一百二十五兩九錢七
  分一厘
  存退地二十七頃五十二畝七分八厘應征租銀一百四十
  一兩三錢九分四厘九毫
  公產地
  應征租銀五百五十五兩五錢三分六厘
  謹按公產存退四次另案四項均係旗租較他地錢糧爲
  重名曰租銀民間私相買賣亦相沿巳久忽於民國十五
  六年省府派員來縣稱前四項爲官田按銀計畝定價出
  賣勒由原佃承買否則歸官每畝價分爲二元四元六元
  不等允許嗣後另行升科一律納糧原佃當卽勉強承買
  乃承買之後至今仍納原彬並未輕減省府食言原佃亦
  無處過問查田制周以前爲公山自秦商鞅許民私相買
  賣是爲名田漢以後繼之名田之制遂沿至今曰北魏時
  曾行限田之法其餘時代皆官田也名田納糧亦猶官田
  納租今在名田制之下而復雜以官田其官田仍許民人
  自行買賣不過重其糧名曰租川賦之不統一可見一斑
  矣
  查舊志載屯來里征銀五百九十九兩四錢八分五厘外征穀
  豆上地每畝征穀二升七合八勺豆一合一勺下地每畝征穀
  一升五合七勺四抄豆六勺九抄於民初年巳折銀每屯穀一
  石折銀七錢以二元三角折合洋一元六角一分每屯豆一石
  折銀一兩二錢亦以二元三留折合洋二元七角六分又染糧
  征銀一千零八十兩八錢八分八釐新志已變更
  雜税
  按舊志本縣無別雜税惟有房地税牲畜稅兩項無定額每年
  約征銀二百三四十兩隨時解省民國以來因屢受戰事影響
  除軍事特捐外添加屠宰税斗行税羸行税大木行稅鮮貨麻
  行稅日新月異征銀無定額每年用投標方法由省派員監視
  此厥大半提省截留少數歸地方公欵此亦民生曰蹙生活程
  度提高之一大因也
  留用各項發欸
  錄舊天津道俸銀一百五兩每季銀二十六兩二錢五分
  本縣俸銀四十五兩每季銀十二兩二錢五分
  主簿俸銀三十三兩一錢一分四釐每季銀八兩二錢七分八
  典史俸銀三十兩五錢二分每季銀七兩八錢八分
  巡檢俸銀三十一兩五錢二分每季銀七兩八錢八分
  敎諭俸銀四十兩每季銀十兩
  訓導俸銀四十兩每季銀十兩
  天津道聽事吏二名工食銀十四兩四錢每季三兩六錢
  津軍廳繖扇夫三名工食銀十八兩每季銀四兩五錢
  本縣門子二名工食銀十二兩每禾季銀三兩
  仵作三名工食銀十八兩內撥給皂隸銀六兩實發銀十二兩
  每季銀三兩
  皂隸十三名工食銀七十八兩又撥仵作銀六兩二共銀八十
  四兩每季銀二十一兩
  快手八名工食銀一百三十四兩四錢每季銀三十三兩六錢
  民壯五十名工食銀三百兩内撥給快役四十五兩又撥給捕
  役銀四十五兩實發銀二百一十兩每季銀五十二兩五錢
  捕役食快壯銀九十兩每季銀二十二兩五錢
  輪緣扇夫七名工食銀四十二兩每季銀十兩五錢
  吹手八名工食銀四十八兩每季銀十二兩
  更夫四名工食銀二十四兩每季銀六兩
  火夫八名工食銀四十八兩每季銀十二兩
  長屯閘夫一名工食銀十兩八錢每季銀二兩七錢
  庫夫四名工食銀二十四兩每季銀六兩
  斗級四名工食銀二十四兩每季銀六兩
  舖司二十名工食銀一百二十兩奉文裁減銀七十二兩實發
  銀四十八兩每季銀十二兩
  禁卒八名工食銀四十八兩每季銀十二兩
  主簿門子一名工食銀六兩每季銀一兩五錢皂隸四名工食
  銀二十四兩每季銀六兩馬夫一名工食銀六兩每季銀
  一兩五錢
  典史門子一名工食銀六兩每季銀一兩五錢皂隸四名工食
  銀二十四兩每禾季銀六兩馬夫一名工食銀六兩每季銀
  一兩五錢
  巡檢皂隸二名工食銀十二兩每季三兩弓兵十名工食銀六
  十兩每季銀十五兩遇閏增銀五兩
  正副儒學齋夫三名工食銀三十六兩每季銀九兩膳夫二名
  工食銀十三兩三錢三分三厘每季銀三兩三錢三分三
  厘門斗二名工食銀十四兩四錢每季三兩六錢
  貢生花紅旗匾銀二兩三錢二厘遇出貢之年請領
  㑹試謄錄書手銀一兩五錢㑹試之年請領
  主簿房舍銀十六兩每季四兩
  岱船千總房舍銀十六兩每季銀四兩
  文廟修理銀十兩春季領
  龍亭修理銀五錢此款不扣平
  先農壇農夫二名工食銀十二兩每季銀三兩遇閏加銀一兩
  孤貧冬衣布花銀二兩二錢二分七厘
  鄉飲酒銀十兩此欵解司庫
  時憲書銀三兩解本府
  主簿養廉銀三十三兩一錢一分四厘
  典史養廉銀三十一兩五錢二分
  本縣養廉八百兩
  以上三欵赴司請領
  㑹試舉人三兩三錢三分三厘
  舉人牌坊銀二十六兩六錢六分七厘
  進士牌坊銀三十三兩三錢三分三厘
  武舉花紅旗匾銀一兩六錢六分七厘
  武進士花紅旂匾銀三兩三錢三分三厘
  武舉鷹揚宴銀一兩
  以上六欵共銀六十九兩三錢三分三厘例解司庫遇大
  比之年按名請領
  以上俸工役食等銀一千八百零九兩零一分三厘有閏
  之年加增銀十三兩七錢三分三厘
  驛遞項下發款
  本縣驛名奉新驛水夫八十五名夫頭十名探聽夫二名買辦
  送牌夫二名每年添僱夫七百餘名有閏每年支銀二千九兩
  七分七厘無閏每年支銀一千八百九十三兩八錢二分
  本驛遞馬十五匹馬夫七名半遞送公文馬夫二名並雜支等
  項有閏每年支銀四百二十一兩二錢無閏每年支銀三百八
  十八兩八錢
  驛站項下共存留銀二千二百八十二兩六錢二分有閏
  之年增銀一百四十七兩六錢五分七厘查驛站留支銀
  例不扣平
  附記同治九年制軍每歲春初秋後駐節天津驛差倍繁
  詳請添設馬四於十二月初三日奉制軍批准添驛馬三
  十匹應需工料准照本驛遞馬章程按季核實造報赴司
  請領此原不在額設之數未可援爲永例也
  覽引
  鹽引者商民輸課行鹽之券也其法始於宋之鹽鈔後乃換給
  鹽引元明均沿用之清制每年由户部頒發指定口岸斤數由
  商販運不准引鹽相離每引行鹽之數各省不同課税輕重亦
  不一其鹽場行銷之地曰引地推銷之數曰引額
  錄舊查舊志額派官鹽九百引嗣奉文裁減一百四引現在淨
  行銷七百六引
  一額征白鹽折包銀三兩九錢五分二釐
  一額征竈丁銀三十九兩八錢四分四釐
  一額征竈地銀三十八兩四錢七釐
  一額征草蕩地銀四錢九分一釐
  以上四項共征銀八十二兩三錢三分四釐批解運庫附
  舊志論曰例載貧難小民年六十歲以上十五歲以下及
  殘疾孤獨者於本州縣報明驗實註册每日赴場買四十
  斤挑賣此固法外之恩也然其事可說而不可行產鹽之
  處誰買鹽食必挾至數十里以外始能見售無論苦風凄
  雨酷暑嚴寒之日即天晴路坦豈孱弱者所能負戴遠道
  乎故曰可說而不可行也靜邑海濱居民地鹵不殖其黠
  者聚衆販私甚至持械搶劫一遇官兵殺斃者暴骸生拘
  者梟示王者之政利皆因民獨鹽政則否昔管夷吾之府
  海吳王濞之熬波果如是耶
  自治區域村莊户口位置表民初調香
  總區
  村鎭方向距城里數
  戶數約計
  人口約計
  縣城內二五八六九七二
  大小城南東南一里一一四四五九
  胡家園正南二里一四七六
  下三里莊正南三里三三一四六
  上三里莊正南三里一〇〇四一四
  李家院正南五里二四八九
  楊家院正南六里三九一五〇
  范家莊正南六里七三二〇八
  高家樓正南六里八四二八八
  東邊莊正東六里五五一八〇
  西邊莊正東六里六九二六八
  東五里莊正東五里七五三六二
  東三窰正東三里七二二七六
  曹官莊正東三里七六二六七
  傅家莊東北四里一四八〇
  魏家莊東北六里三六一七四
  小店子正北六里一七六二
  北五里莊正北五里二一三八五三
  韓家口子正北二里三一一三〇
  劉官莊東北二里三〇二二一
  孫家塲東北三里五五二四六
  小新莊西北二里四一六
  車店村東北一里四一一七〇
  北閣外正北一里三七一五七
  玉田莊正西一里四一一八七
  谷家樓正西一里三九一五一
  高里莊西北一里一三一二四
  北義渡口西北一里四〇一四四
  上口于門西北二里九三三九五
  下口于門西北二一里三一一一〇
  三河灘西北三里三七一四四
  西五里莊正北五里一五六四四五
  祿家院西南四里八九三八
  花園村正西一里一六七六三〇
  統計城廂共三十四四五九六一五一五四
  第一區
  村鎭方向距城里數户數約計人口約計
  大侯莊正東六五里九〇三四五
  小金莊正東六〇里六七四八八
  小年莊正東四七里四九二二〇
  小泊正東四七里一一六五四〇
  大泊正東四五里一四九六九五
  小孫莊正東五〇里一八二一〇八八
  青凝侯東北四八里一七三五〇八
  陳家台子東北三〇里一二五五九九
  閻家塚東北二九里一二二六六三
  董家莊窠正東二八里一四二一〇五六
  小卞莊東北二八里四〇一四七
  磚垜東北三三里二〇八八七五
  雙窰正東二五里一三三一一二七四
  宮家屯正東二〇里九四四九五
  楊成莊正東二四里八三四八四
  三明莊正東二〇里一一〇四七五
  大南河東北五〇里一五七三八七
  小南河出束北五二里一五九五七八
  吳家莊東北二〇里四一一八九
  傅家村東北八八里六一三二四
  大卷子東北四三里六七三一五
  東西琉璃城東北三八里一三二四七〇
  康家莊東北三八里二八一〇一
  宣家莊東北四五里五二九
  寬河東北三五里九二三一一
  孫家莊東北八里五二一七四
  王家莊正北一八里三七四一
  小卷子東北四五里四八一二九
  閻家莊東北三四里一〇五五五〇
  東西牛家蛇東北四三里四五一七六
  三小寨正東二里二八四一四三九
  大寨正東一九里五二二七四
  王家院正北一三里九二四一四
  李家院正北一三里四四一七八
  白羊樹正北一〇里六〇二七九
  府君廟正北一二里一四五四四四
  于家莊正東一〇里九四三一六
  徐家莊正東一〇里七八三六二
  畢家莊正東一二里四三一八一
  前後楊莊巢東北一五里一〇七四八八
  羅各莊東北二二里一二六四〇八
  普提窪正北一五里四四一七二
  劉唐莊正東一九里六二七
  管舖頭東北二六里三八〇一一三八
  統計村鎭共五十四九七二二二〇〇九
  第二區
  村鎭方向距城里數户數約計人口約計
  中旺鎭東南九〇里一五〇〇一六六二
  韓莊子東南九〇里五〇二三二
  羅莊子東南九〇里六六二五二
  陳在莊東南九五里五四二九七
  南北和順東南九五里五五二九二
  垜兒莊東南九〇里五五三二二
  小曲河東南八五里一九一
  丁家村東南七三里三六一六六
  大曲河東南八五里三一七八
  李莊子東南九三里九九四七九
  張高莊東南八五里八九二五七
  班高莊東南八五里五八二九二
  李高莊東南八〇里四八一八二
  三小屯東南二七里二八〇一三三二
  團瓢東南六七里八八二九六
  趙齊莊東南六四里二三八八〇四
  謝高莊東南八五里一〇八三八四
  李官莊東南八〇里四五三三一
  十槐莊東南六五里九五三三九
  大莊子東南六五里二一一八四五
  東西樹深東南八五里三四〇一八四〇
  李家莊東南九三里一九八一一一二
  東西灣灣河東南七里三三二一八〇二
  三拋莊東南八〇里四三一八八三
  惠豐橋村東南五七里五〇一五六
  蔡公莊正東四五里一一七五七三
  官坑正東五二里一七九〇
  蠻家井正東五二里一二一一一五
  安莊子正東四〇里九九三二八
  太平村正東三九里一三〇
  大屯正東六〇里二四八六九八
  四尚馬頭正東三二里三三九三〇
  龐家莊正東三里一七五八四〇
  小邱莊東南三九里二七一二三
  大王莊東南二里一一〇五五四
  大糞堆東南一八里二五二一〇〇七
  梅廠東南二〇里一五五五五一
  團泊東南四八里一四〇六九九
  劉祥莊東南七八里五七三四八
  土河東南五三里一四七五七二
  亞莊子東南四七里五九二六九
  徐家莊東南三里一一七三五九
  吳家堡東南四〇里四八二二七
  高家莊東南二五里一六四六二九
  崔家莊東南二五里五三二四七
  巨家莊東南三里八七二六九
  清河村東南七〇里七〇二四八
  四黨口東南五七里三五七一七四七
  薛家莊東南五里八三四六二
  順民屯東南三八里八八四三二
  慈兒莊東南五〇里九三四八五
  劉家房子東南六五里一五七八
  潮宗橋東南八〇里二〇九七
  小王莊東南七里六六二六四
  沈青莊東南八〇里七二三三六
  邢家對東南六二里八六七
  劉唐莊東南七五里九〇三七七
  新房子東南九〇里一一八四三五
  三間房東南五五里一四九五
  趙連莊東南八五里四五二五二
  宮家堡東南四二里四八二二三
  小韓莊正東七五里一二二六四九
  王穩莊正東六五里三五〇一〇五四
  二侯莊正東七五里四三二二六
  胡家莊正東四四里四六一五七
  萬辛莊正東八〇里二二一〇一
  東蘭坨正東七五里一三六七一五
  西蘭坨正東七五里一八〇八九〇
  小張莊正東七五里二六一八七
  楊柳莊正東八五里一九五三一
  常劉莊正東八十里一八〇三六一
  張莊子東南四七里六八二五六
  小蘇莊東南八五里五八三三八
  馬圈東南八五里四六一七六
  劉崗莊東南八五里一三二六四八
  種福台東南八五里一一六四七七
  甜水井東南八五里五〇二四七
  五美城東南六〇里八〇二五九
  國莊子東南八五里三〇二〇六
  小新莊東南八〇里四一六
  王家房子東南七五里二二九一
  劉家房子正東六五里一五七八
  統計村鎭共八十六八九六五三九〇六〇
  第三區
  村鎭方向距城里數戶數約計人口約計
  唐官屯鎭正南五里〇〇〇五二二四
  大張屯正南五二里六八一八八
  小張屯正南五二里四三二三
  只官屯正南五四里六三二七〇
  趙官屯正南五三里二六一〇四
  靳官屯正南五六里七一三一二
  王千戶正南五五里四一一七二
  燒窑盆正南五五里七三三一二
  梁官屯西南五九里五二一八三
  王善政屯西南五七里五三一九九
  楊官店正南六二里二六七一二六五
  徐立莊正南六〇里三八一四六
  小伊莊正南六五里一九九五
  陳缺屯正南六八里二三二二一一〇五
  王勝武屯正南六五里二七一五八
  趙辛莊正南六二里四七一九二
  右辛莊正南六二里二三一一二
  李振基屯正南六二里五八一四八
  一里屯正南六二里五八一四八
  舊張屯正南七五里一五六一二〇四
  增官屯正南七〇里八六一九六
  戴官屯正南七里九五四五二
  劉世印屯正南七五里二二一一一〇九八
  夏官屯正南四九里五〇一八三
  翟家圈正南四九里四一三三六
  姚家莊正南六五里六三二二三
  大橋東南五二里一七五四
  大郝莊正南五里一三八六九五
  孫埧口正南五〇里七四二八四
  東西勾樂東南四三里一二二五〇一
  小郝莊正南五五里七七一九四
  夏家莊正南五二里八八三三一
  佟家莊東南四八里五七一八八
  三翟莊東南四五里九五一四〇一
  白公坨東南二五里八六三一二
  齊家莊東南二〇里九三一〇八
  李靖莊東南二里六五
  小王莊東南一五里五七二二八
  胡家莊東南四四里六三二六七
  鄭家莊東南五八里六七二七五
  呂家溝東南五里六七五四
  岳家莊東南二五里九三三二三
  小莊子東南四八里九一四三
  高澤莊東南三七里一八六八
  李八莊子東南二五里九一三四五
  蠻家營正南五〇里一三五六四七
  國家莊正南五五里三〇二三
  繳家莊東南四六里七〇二五四
  前後雙柳樹正東一八里一二二一五七九
  陳官屯正南二五里五〇一七五九
  劉官屯正南四五里一一八五四三
  曹家卷疸正南二三里一〇四四七八
  譚家卷疽正南二二里一七一五六
  潘家卷疽正南二三里一九九二
  張官屯正南三八里六四二六四
  小集正南二二里一二〇三七七
  西長屯正南二十里一〇六五一
  楊家院正南一八里一〇二四八三
  增福堂正南九里二八二六二
  東雙塘正南一二里二〇四七九二
  大八里莊正南八里一四一四二三
  小八里莊正南八里三四八二
  楊學士莊東南一三里一二一三五二
  鄒家嘴正南二五里三七九九
  西釣台正南二五里一六三六四〇
  小釣台正南二五里四三一六八
  東釣台正南三里八三二三七
  高官屯正南三三里一二九四八五
  紀家莊正南三二里一九四一〇五四
  王官屯正南三五里一七三八三七
  呂官屯正南四八里一四〇八一六
  張家莊正南九八里七八二八六
  胡辛莊正南三八里一八四三九
  趙家窪正南三三里八四三二〇
  巨家莊東南二七里九七二六九
  小薛莊正南一二里四一一八一
  東長屯正南二里二五一一〇四九
  西雙塘正南一二里一六九七一四
  元蒙口西南三里一九六九一一
  王匡莊西南四〇里三六一六〇
  統計村鎭共八十三
  九五三五三八九〇九
  第四區
  村鎭方向距城里數戶數約計人口約計
  大瓦頭鎭正西二五里八〇三一九二
  小瓦頭正西二五里一四五五七二
  朱家村正西二五里一九八六五二
  梁頭正西八里二四二七八
  張家莊正西八里一四四五四一
  李家莊正西八里六五二六五
  羅家塘西北六里一三五七四六
  孟家莊西北七里一一五四八七
  辛家莊西北八里一一二三八〇
  谷家莊西北九里一四六五〇八
  東賈口西北一二里一四四五一五五
  西賈口西北一二里一二五四六九
  大六芬西北二四里七二三七五
  姜家場西北二四里六三三一〇
  苟家營正北一三里六〇二四八
  劉家營正北一二里一〇三四四〇
  馮家村正北八里九三四八八
  孫家莊正西八里一一〇四八〇
  子牙鎭西南四八里六八〇二二四
  宗保村西南三九里一一五七三二
  王兒莊西南三二里一八三八六七
  三呼莊西南二五里三四一三四三
  王家莊西南一八里四四一八三
  小民莊西南一六里八三二八六
  小劉村正西二五里五七二五三
  東柳木正西一五里一一三三二八
  西柳木正西一六里八七二七四
  大劉村正西二五里一八四五五
  于家村正西八里六八一九九
  丁家村正西二五里五五二一九〇
  周家莊西南二〇里七四二八九
  大黃莊西南二八里二五七一一二二
  大邀舖西南三里二三六一〇一三
  常家村西南二五里五一二五七
  小邀鋪西南三二里九三三四六
  南柳木正西一六里一九四六一六
  中灘子頭西南四八里一二三四一六
  東灘子頭西南四八里二九九五四
  西灘子頭西南四八里九二二九八
  東禪房西南三五里九九三八一
  中禪房西南三二里九〇三八九
  西禪房西南三五里八八四九四
  譚家莊西南三〇里九三四八一
  許家莊西南三〇里七〇二八九
  潘家莊西南三〇里六七三三五
  焦家莊西南一九里三五一四七
  小黃莊西南二五里五三二四七
  朴樓西南一〇里七六二七二
  董莫院西南一一里二七一〇五
  周家院西南一二里五二一八二
  統計村鎭共五十二七一五一二二一〇一
  第五區
  村鎭方向距城里數户數約計人口約計
  獨流鎭正北一八里三八〇一五一四一
  下圈正北一九里一九六八四〇
  陸家村正北二〇里四二二三二
  張家村正北二里七七三三一
  胡家村正北二四里一四三五七九
  杜家嘴正北一八里四六二二
  第三堡正北二一里一二〇五一一
  劉家村正北一八里二一三九五一
  李家樓正北二一里四二一五七
  尚家村正北一八里五一二〇六
  北蕭家樓正北一八里六五三〇九
  王家莊正北一三里二八一一三二三
  義和莊正北一八里五二四一三二三
  岳家開正北二九里二四一二九
  李家灣子西北二一里三〇一一六八
  堡西北一八里六二二三二大
  橋西北二二里三二一四九
  良王莊正北二五里五八一九一〇
  小店子東北三五里一一五四二二
  邢家莊正北二四里二七一二五
  倪家園正北二三里二二一一一八
  于家堡正北二二里一一八五二
  王家村正北二九里七一二六四
  小杜莊正北二八里八八二七三
  郭家莊正北三七里一〇一三四五
  小沙窩正北三二里一六一三七
  畢家村正北三三里五八二〇六
  東桑園正北四一里八六二九一
  胡羊莊正北三八里五〇一九五
  捻坨嘴西北四四里一〇六三九三
  大杜莊正北三八里九六三六八
  木廠正北四〇里一三六六四二
  馮高莊正北四〇里一一四四八六
  宣家院正北三里五九二一一
  大沙窩正北三〇里一八〇七三三
  洋芬港西北三六里九八六四七九一
  闕里樹西北四〇里一七四六一五
  閻張鋪西北四一里五〇二四五
  趙家柳子西北三八里五〇二二二
  水高莊西北二八里三七一一四六
  辛口西北三八里二〇一四五七
  當城西北三三里三一八一〇三一
  第六堡西北二六里二五五九六六
  十一堡西北二二里六七三三五
  九堡西北二二一里五四二〇九
  七堡西北二二里九五三三四
  謝家堡西北三八里一七六九
  鄭家莊西北三九里六五二八九
  西桑園西北四一里一二二四三七
  許家堡西北四〇里七二五
  統
  計村鎭共五十一一〇八五四四三三六七
  總全境統計戶數四萬六千零七十三户人數一十七萬九千
  五百口按此係前清末年調查人民設爲徵兵制每以多報
  少民初調查巳增至二十四萬餘刻約三十萬上下丁口矣
  城鎭村共三百五十五
  交通古時所賴以交通者惟驛站信局等類今已廢除故不贅述
  郵甲甲三等甲級城内獨流鎭唐官屯鎭
  乙代辦所子牙鎭瓦頭鎭中旺鎭惠豐橋
  良王莊陳官屯管舖頭水高莊
  航除民船外火輪來往甚爲便利惟春冬兩季有結冰水涸
  之患
  運河民國三年開始小輪行駛
  子牙河民國二年津磁輪船行駛
  路津浦鐵路自民初通行本邑路站有五良王莊獨流
  鎭縣城陳官屯唐官屯鎭除唐官屯鎭爲三等
  站外餘皆列爲四等
  津保汽車路自民國七年築初係軍用今改爲商辦本邑
  路站有四良王莊獨流鎭縣城唐官屯鎭刻
  該汽車支路巳通行瓦子頭子牙各鎭矣
  電城內電話清末設立東西南北各區警署均通達民國十
  八年又添設長途電話直達天津及鄰縣
  警衛警察保衛也
  清末置巡警部專司警察之事後歸民政部而別設巡警總廳
  各省設巡警道世俗稱警察人役爲巡警
  警察創辦於光緖二十八年初名巡警局局址設於南閣内光
  緖三十二年在西門南建築巡警總局當時惟城内募有警察
  若干名後分五區每區置巡官一人警察若干名民國八年改
  稱警察所民國十七年革命光復又改爲公安局十八年又將
  第五區分爲五六兩區繇是改爲六區茲將其組織程序及駐
  在地列表如次其餘任務權限字繁不贅
  保衛沿革及組織
  清宣統三年成立保衛社駐城内自治公所民國二年解散民
  十二年成立保衛團事務所附設縣議㑹內各區組織分團民
  十八年本城設立總團以縣長爲團總全境分六區各區設立
  分團有團正團佐敎練等員以資地方之保衛詳章及組織屢
  有變更故不錄
  警局
  警员
  地址
  局長
  員
  科員
  員
  督察
  員
  公安局
  稽查一員
  敎練二員
  縣
  城
  助理三員
  庶務一
  長警十四
  名
  正巡官一員
  第一
  區
  書記一員
  縣
  城
  長警三十名
  第二區
  正
  副
  巡官三員
  書記一員
  惠豐
  橋
  長警廿八名
  第三區
  正
  副
  巡官二員
  書記一員
  唐官屯鎭
  長警十五名
  第四區
  正
  副
  巡官二員
  書記一員
  瓦子頭鎭
  長警十八名
  正巡官一員
  第五區
  書記一員
  獨流鎭
  長警十六名
  正巡官一員
  第六區
  書記一員
  良王莊
  長警十五名
  隊長一員
  警察隊
  正
  副
  敎練二員
  縣
  城
  目兵十九名
  敎育
  昔程子曰治國以正風俗得賢才爲本我國歷代由選舉一變
  而爲考試停科目再變而爲學校學校變更與時俱進要不外
  以正風俗造人才爲唯一之敎育也故孔子論政一曰庶二曰
  富三曰敎吾邑敎育約分兩期自清光緖末年以前爲科舉時
  代以後爲維新時代科舉時代有敎諭訓導等官官立學校有
  瀛海書院等書院之設始於清雍正十二年法甚良善邑紳可
  借以化風俗寒士可藉以資膏火可惜者不過月課八股詩賦
  而巳其他有義塾若干所此外皆民自爲政名曰家塾均由私
  人講學查私人講學自東周已開其端隋王通講學於河汾弟
  子自遠方來者甚聚唐初將相率出其門吾邑以私人敎育名
  家者雖代不乏人然除經學之外其有關於經濟天文歷算方
  術法律之學則尚無聞焉故對於科舉時代無可志之事實至
  清光緖二十七年維新之令下各州府縣改設高級小學鄉鎭
  設蒙養小學彼時民多觀望迨民國以來學校漸增矣茲志其
  大略如左
  敎育局沿革及組織
  清光緖三十二年成立勸學所附設於縣立高等小學堂內設
  總董一人勸學員二人掌理全境學務事宜民國二年曾經一
  度取消該所事務歸縣公署敎育科掌管民國假自治公所重
  行恢復民國五年改造習藝所爲永遠地址内部組織所長以
  下有勸學員三人學務委員由五人増至六人書記二人十數
  年間無少變更迨至民國十二年乃奉令改組敎育局設局長
  一員縣視學三員文牘一員㑹計一員庶務一員書記三名
  一全境學校
  甲最近校數
  縣立高初兩級小學校五處城內
  縣立第一
  獨流鎭
  縣立第二
  唐官屯鎭三
  中旺四
  瓦頭鎭立五
  縣立第一女子高初兩級小學校一處縣城南街
  縣立第二女子初級小學校一處在城內
  縣立半日學校一處附設講演所
  敎育局附屬初級小學校一處在城內
  公立高初兩級小學校一處設在木廠村
  公立初級小學校一百零九處各村鎭
  公立女子初級小學校五處
  與官屯鎭獨流鎭瓦頭鎭大邀鋪陳官屯
  私立初級小學校十八處各村
  乙已往比較
  民國四年全境共五十六處
  民國六年全境共八十九處
  民國九年全境共九十二處
  民國十二年全境共一百二十五處
  民國十四年全境共一百四十五處
  民國十七年全境共一百四十六處
  以上凡高初兩級小學校每一處均作兩處計算又凡舊
  有學校因經費留難歸併他校或停頓後不能繼續恢復
  者均不列入
  二全境學生
  甲最近生數
  全境高級初級男女學生總共四千零四十一人
  乙巳往比較
  民國四年全境總共一千二百五十六人
  民國六年全境總共二千一百一十一人
  民國九年全境總共二千三百二十九人
  民國十二年全境總共三千零九十六人
  民國十四年全境總共三千二百九十六人
  民國十七年全境總共三千九百六十八人
  三敎育經費概况
  甲來源及歲入
  學款來源爲學產租金賦稅附捐基金生息各項等歲入
  總數約一萬八千元其鄉立學校自行籌辦者不計
  乙保管情形
  民四以前城鎭各校經費均自行收支嗣後經費統一均
  來縣具領民十五年奉令敎育基金應由董事魯保管學
  欵實行獨立尋董事曾奉令取消敎育欵產曾及時成立
  學田此係縣有學田其鄉鎭學田不在此列
  坐落畝數坐落畝數
  燒窰盆十頃八十畝
  楊芬港十七頃餘
  灘子頭四十二畝餘
  陳缺屯二十三頃餘
  呼兒莊一頃零八畝
  四黨口十二頃七十四餘畝
  趙家窪十八畝餘
  十里舖二十五畝餘
  東長屯三畝餘
  胡家園六畝餘
  府君廟五十畝
  康家莊四畝
  李振基屯四十五畝
  胡辛莊五畝餘
  代官屯一頃廿四畝餘
  楊官店三十四畝餘
  西邊莊一頃十二畝
  房家莊八畝
  本城六畝餘
  本城六畝餘
  義度口四十四畝餘
  灘子頭五頃餘
  王家莊二頃餘
  西五里莊二十四畝
  高官屯二十二畝
  本城二十二畝
  四黨口一頃八十餘畝
  王家樓二十四畝
  大糞堆三頃八十餘畝
  順民屯七十七畝
  西翟莊二十七畝
  劉世印屯九十五畝
  劉世印屯六十一畝
  靳家莊三十餘畝
  楊家園七十餘畝
  于家莊一十五畝
  李八莊二頃餘畝
  孫壩口三十一畝餘
  大郝莊四十二畝
  劉祥莊五畝
  張高莊七畝
  舊張屯十六畝
  西柳木一頃六十一畝
  本城八畝餘
  本城八畝餘
  本城五畝餘
  本城二畝餘
  史家莊二十一畝
  于家村九十餘畝
  胡連莊一頃餘畝
  東翟莊七十餘畝
  一里屯一頃六十六畝餘
  瓦子頭九畝餘
  代官屯二十一畝餘
  本城一段
  高官屯一段
  大冀堆一段
  燒窰盆一段
  楊學士莊十段
  明家莊一段
  佟家莊一段
  南拋莊三段
  和住莊三段
  小靜莊一段
  垜莊一段
  楊官店十畝餘
  瓦子頭一段
  瓦子頭一段
  瓦子頭一段
  獨流草房七間
  唐官屯地皮
  瓦子頭地皮
  本城房二間
  本城房四間
  本城房一所
  本城文廟地皮一段
  除無畝數可稽及一里屯被軍隊所佔外共計九十五頃四十
  畝餘
  敎育㑹
  遵章組織附設於縣立第一兩級小學校内以研究敎育事項
  發展地方敎育爲宗旨㑹員有當然及特別兩項全體大㑹每
  一年一次公舉執行委員七人秘書一人處理日常事務
  附設於敎育局内以團結敎育界同人研究學術促進敎育進
  行保障敎育界權利爲宗旨全體大㑹每年一次執行委員㑹
  每月一次日常事務則由常務委員三人處理之
  通俗講演所附設閱報社
  清光緖三十四年吳縣長以舊有宣講所附設閱報社訂購各
  種報章任人觀覽最近宣講所名稱奉令政爲通俗講演所講
  演大綱查酌社㑹需要辦理之
  師範傳習所
  前清光緖年間開辦一班宣統年間開辦一班
  單級師範講習所
  第一期於民國五年二月開辦翌年二月畢業畢業學員三十
  九人第二期於民國八年六月開辦翌年七月畢業畢業學員
  四十五人第三期於民國十二年三月開鞹翌年六月畢業畢
  業學員三十二人
  國語講習所
  民國十三年十月敎育當局召集全縣敎職員開辦聘請嫻熟
  國語者擔任講習畢業學員百餘人
  民國前唐官屯獨流鎭本城及其他鄉鎭文人士子約日結社
  聚集論文飲酒謂之文社虔祀文昌祈科第也
  舊志按史記天官書斗魁戴筐六星爲文昌一曰上將二
  曰次將三曰貴相四曰司命五曰司中六曰司祿星有六
  各有攸同而統之曰文昌然則文昌天神也道家謂上帝
  命梓潼神掌文昌府事及人間祿籍元時遂加號爲帝君
  世傳梓潼神姓張名亞子其先越蠵人也因報母仇徙居
  劍州之七曲山仕晉戰沒人爲立廟梓潼嶺上唐明皇西
  狩追封左丞僖宗入蜀封濟順王宋咸平改封英顯王是
  則梓潼人鬼也合文昌梓潼而一之不幾如杜拾遺之爲
  杜十姨乎
  實業沿革及組織
  民國十年成立勸業所内設所長一人勸業員若干人辦理全
  縣實業行政及籌畫一切進行事宜民國十五年改爲實業局
  局内組織與勸業所同民國十七年改爲建設局設局長一人
  技術員一人事務員若干人管修治建築水利工程工商農礦
  育苗造林及建設上之一切設施由縣政㑹議議决施行之
  農㑹附農事試驗場在東門外
  清宣統二年種植局改爲農務分轉辦理境内農務事宜民國
  二年改爲農㑹内設正曾長一人副曾長一人名譽曾長若干
  人㑹員若干人以謀改良農產一切事業
  商㑹
  清宣統二年成立獨流本鎭商㑹民國四年泰令改爲靜海縣
  商㑹仍在獨流鎭内設曾長一人副曾長一人曽董若干人以
  選舉成立之促進商業發達及關於全縣贊助之商務事宜
  財務沿革及組織
  民國九年成立財政所内設所長一人司事若干人至民國十
  七年改爲財務局内設局長一人事務員若干人組織之專司
  地方欵之出納及支配方法有餘或不足由縣政魯議議决之
  附地方公款收入約數
  畝捐全年約收二萬七千元灬敬言款每兩附加一元區款每
  兩附加五角
  典買田房契附加税全年約收七千三百七十元自治警
  新牙稅全年約收三千零六十九元自治警款
  粮石捐全年約收七百七十元警款
  特別公益捐捐全年約收三百九十元自治款
  園地廟基祖全年約收七百三十元自治農事試驗塲圍
  工局各欵
  圍工生息全年約收十一元五角圍工局
  地方攤款全年約收一千七百元保衛總團款一
  合計全年共約收四萬一千餘元
  慈善事業錄舊
  瀛海書院在北門外永豐街創建年代無考設齋長二名每月
  初二曰官課十六曰齋課兩儒學監課二門内有道光丙
  午年邑人唐淑世撰碑倡捐買地事甚悉
  社學在城内西南久廢同治九年文生李壽桐捐京錢九百吊
  復修
  養源義塾在獨流鎭雍正五年建同治九年縣人岳山重修
  一善義塾養源義塾舊址光緖二十年知縣史善貽建
  元善義塾在獨流鎭史善貽建
  福善義塾在獨流鎭光緖十九年縣人夏永福捐建
  萬善義塾在北劉村光緖十九年縣人高廷愷捐建
  修善義塾在瓦子頭鎭光緖九年村民創建
  懋善義塾在瓦子頭鎭光緒十九年慶德興糧棧捐建
  同善義塾在城内財神廟光緖十九年史善貽建
  明善義塾在良王莊光緖十九年建
  樂善義塾在當城光緖十九年縣人高偕堂捐建
  從善義塾在第六堡光緒十九年建
  至善義塾在唐官甫鎭光緒十七年建
  誠善義塾在唐官甫鎭光緒十九年建
  復善義塾在城內光緖十八年建
  育善義塾在城内光緒十九年建
  輔仁義塾在揚芬港光緖十七年建
  養正義塾在城内同治九年建
  㑹仁義塾在城内光緖八年天河道額勒精額建
  培仁義塾在城内光緒八年天河道額勒精額建
  庇材所在城內光緖年間成以白羊楊樹地租錢爲基本
  金分季考取寒儒分別次第補助犒獎立法甚善但
  不久即作罷可見善事難成其他可連想及之
  舊志附論曰書院義學所在有之或先儒名賢過化經行
  之地崇祀事以伸景仰或窮鄕僻壤樂善好義之家出錢
  穀以贍學徒不必皆屬之官也宋孝宗淳熙三年朱文公
  知南康軍訪唐李渤白鹿洞書院遺址奏爲學規俾守之
  則書院之屬於官者瀛海書院之饒肇於揚芬港十七頃
  地之入價銀三千兩道縣共捐一千兩又勸捐二千兩集
  腋成裘詳道立案與白鹿洞之奏復略同向例每年出納
  皆署中司之逐年開列出入清單粘講堂四壁示無私也
  其奔走効力則每歲立齋長二人由縣遴選以備指揮財
  物歸公不至太阿倒持立法頗爲妥善雖耳目難周之處
  不無蜮伏蠧生而游手垂涎把持挾制迭經犀燭尚不敢
  顯然露形惟此後物產頗充籌畫更不可不詳防閑愈不
  能不密贅冗者删之缺陷者補之著爲定例守以遵循不
  致日久弊生自堪永垂不朽螭頭屹勒非如鴻爪偶留無
  下屯之膏無虛糜之費事無不集施無不光於培養人材
  豈曰小補之哉
  水㑹
  卽救火魯謹案守望相助鎭鄉皆同况水火之警其不披
  髮纓冠者未之有也惜其設備不完時有束手之患若下
  所載皆有組合有秩序有器具故有備無患克奏膚功深
  願當事者精益求精擴充多數與日俱長也
  永安水局在瓦頭鎭成立於清道光二十三年
  保安水局在獨流鎭
  樂安水局在獨流鎭
  普安水局在獨流鎭
  靜安水局在城内又民廿年紅卍字㑹新添水㑹一組頗可觀
  平安水局在揚芬港地址係閻姓捐助
  既濟水局在唐官屯鎭據聞該鎭水局有三四組其他不詳
  其名未錄
  平安水㑹在獨流鎭新成立
  養濟院
  在城東街額養孤貧八名留養局
  全境四所縣城唐官屯陳官屯良王莊每冬留養貧民救䘏曾
  在獨流玄帝廟内經費由董事捐納或施藥品或施棺木又分
  設平民學校䘏嫠曾臨時兵災救濟曾等掩骨曾
  城治獨流皆有之每歲三節僱工掩埋露骨或臨時有路學經報亦如之
  救濟院
  民國十七年奉令設立以劉慶元王壽山爲正副㑹長因欵項支絀迄未實行
  紅卍字曾
  世界紅卍字㑹靜海分㑹以道慈爲宗旨健全個人自立之精
  神曰道謀助世界共亨之幸釃曰慈民國十五年設立收容所
  拯救災黎十七年成立救濟隊並臨時醫院治療兵民活人無
  算嗣又施種牛痘成立水㑹日見發達誠慈善界最收效最光
  明之一縣福星也
  義塚謹按義塚各處有之書不勝書惟辦法皆莫若史公之善故志之
  清光緒十九年知事史公善貽捐廉置買城東南角地十四畝
  餘作爲義地並委邑紳設立義阡局訂立賑簿凡入葬者先赴
  義阡局報名註明某處某人某年月日入穴再由看義地人領
  指第幾排幾號均按壬山丙向安葬如外縣人寄埋此地其家
  人起骨時可按簿指排號不至范然莫辨此誠慈善之大端也
  義井
  書云求水火無弗與者於足之矣吾邑井水到處與人共之惟獨流西北隅之
  井係越人某所濬故志之以爲仁者之勸歟
  同光年間浙人程某携多金徧遊江北遇公益事則資助之及
  抵獨流鎭見鎭西北隅距河較遠汲水不便僱工鑿一井既成
  泉清味洌今巳六十年運河累次枯竭近井數百家不愁飲料
  附近呼曰程公井
  中國國民黨概略
  本縣以密邇平津黨員人數向稱發達在未公開以前共約四
  百餘人至民國十七年八月間省指導委員㑹派韓萬禧張
  慶潭邊純修三人爲臨時登記處指導員專事辦理登記經省
  與中央審查後認爲合格者二百一十五人發給黨証者二百
  一十三人十七年十一月派員籌備成立正式黨部先由基本
  組織成立區分部十個劃爲三區成立區黨部三個十八年四
  月召開全縣黨員代表大㑹選舉執監委員月經省指委
  㑹圈定韓萬禧竇靜芝王玉璣牛星垣邊振乾爲執行委員高
  念曾劉濬源李星通爲候補執行委員朱懷恩爲監察委員杜
  明吾爲候補監察委員於六月一日就職成立正式縣黨部至
  十九年四月因政治關係暫停工作二十年五月省黨務整
  理委員㑹派張世勛來縣審查黨員全縣共受審查者一百六
  十九人成立區分部九個以人數不足奉令組織直屬區黨
  部於十月召開全區黨員代表大㑹選舉輒監求委員經省圈定
  竇靜芝張家麟李桐蔚爲執行委員李湘昭楊淑睿爲候補執
  行委員元靜軒爲監察委員牛鴻禧爲候補國監察委員於十月
  二十五日就職至二十二年八月召開第二次全區黨員代表
  大㑹舉行改選經省圈定竇靜芝張家驎李桐蔚爲戮行委
  員張子澄李湘昭爲候補執行委員牛鴻禧爲監察委員趙秉
  元爲候補監察委員於十月八日就職二十三年四月執委張
  家麟辭職遺缺以候補執委張子澄遞補
  志餘
  祀孔典禮
  遵照民國三年由政事堂呈准頒定儀式縣知事歲以夏時
  仲春仲秋兩上丁日主孔子廟之祀有故則以屬代分獻則
  以屬官或公立學校校長在城文武委任以上亦咸與祭糾
  儀以掾屬
  齋戒
  前祀三日縣知事入齋所齋戒散齋二曰致齋一曰
  供張
  祀前一日有司飭廟户潔蠲掃殿廡内外供張如儀正獻
  官率執事人入廟習儀樂舞諸生入廟習舞習吹
  正位邊豆案一其前爼一又前香案一皆南嚮
  東配二龕西嚮
  西配二龕東嚮邊豆案爼香案各二東序一龕西嚮西序一
  龕東嚮籩豆案各六統設爼香案東西各一殿中稍西祝
  案一南嚮東尊桌一接卣桌一福胙桌一西尊桌一接桌一
  均北嚮
  正位神龕東旁饌桌一南嚮
  四配神龕北旁饌桌各一東西
  哲位神龕北旁饌桌各一均東西嚮東廡
  先賢四十位
  先儒三十八位邊豆案三十有九
  每案二位
  統設爼香案各二先賢先儒各一均西嚮西廡
  先賢三十九位
  先儒三十七位邊豆案三十有九
  每案二位惟第二十案先賢
  一位第二十九案先儒一位
  統設
  爼香案各二
  先賢先
  儒各一
  均東嚮廡內兩旁各設饌桌一南北嚮
  門内之南各設尊桌一北嚮
  崇聖祠正中五龕均南嚮邊豆案五香案五統設爼一東配
  一龕西嚮邊豆案三香案三西配一龕東嚮邊豆案二香
  案二爼統設東西各一
  正位案旁東饌桌三西饌桌二
  配位饌桌東西各一殿内少西祝案一南嚮東尊桌一接桌
  一西尊桌一接桌一東廡
  先儒三位西嚮邊豆案二西廡
  先儒二位東嚮邊豆案一爼統設東西各一香案一饌桌尊
  杲亦東西廡各一凡桌案均施紅緞桌衣
  書祝版眂割戒具
  是日午後執事官大禮服敬書祝版
  用白紙墨書版長
  一尺二寸廣八寸
  潔室安
  奉遂詣宰牲所省牲視宰宰人以鸞刀割牲遂戒具視滌
  溉辨籩豆簠簋之實以次展於饌所
  陳設
  將事之夕夜半執事官各率其屬入具器陳
  正位籩豆案上爵縶一其前登一
  實以羹鉶二實以和羹簠二實以稻粱簋二實以黍稷籩十有二
  實以形鹽槀魚棗栗榛菱芡
  鹿脯白餅黑餅糗餌粉資
  豆十有二實以韭菹醯醢菁菹
  鹿醢芹菹免醢筍菹魚
  醢脾析豚拍配食修食
  爼實牛一羊一豕一香案上設鑪一
  焚一降香燭臺二然以絳燭
  四配位每案爵縶一其前鉶二簠二簋二邊八
  去白餅黑餅
  糗餌粉資豆八
  去脾析豚拍
  配食糝食
  爼實羊一豕一香案上設鑪一燭臺二
  十二哲位每案爵塾一爵三酒
  實以鉶一簠一黍
  實以簋一實以稷
  籩四
  實以形鹽
  棗栗鹿脯豆四
  實以菁菹鹿
  醢芹菹醯醢
  鐙二爼實羊一豕一香案上
  設爵塾一鑪一燭臺二帛九
  正位一配位
  一哲位六尊四
  正位一配位
  一哲位一爵
  十有二設東尊桌接桌上帛八
  配位二
  哲位六
  尊三
  配位二
  哲位一
  爵九設
  西尊桌接桌上壺一實福酒幷爵一盤一實胙肉均設東
  福胙桌上凡帛皆白色
  正位
  四配異篚
  十二哲東西共篚凡尊實酒承以舟疏布冪勺具東廡每位
  爵一實
  酒
  每案簠一簋一籩四豆四
  先賢案前統設爼實羊一豕一香紫上設鑪一燭臺二
  先儒案前統設爼實羊一豕一香案上設鑪一燭臺二尊桌上設帛二尊二
  先賢先
  儒各一
  虛爵六篚冪勺皆具西廡陳設同
  崇聖祠
  正位每案爵塾一其前鉶二簠二簋二籩十
  去餌
  粉餈
  豆十
  去酏食
  糝食
  香案上設鑪一燭臺二又前統設一爼實牛一羊一豕一
  配位每案爵塾一其前簠一簋一籩四豆四香案上設鑪一
  燭臺二又前東西各統設一爼實羊一豕一東尊桌接桌
  上設帛六尊六
  正位配
  位各三
  爵十有八西尊桌接桌上設帛四
  尊四
  正位配
  位各二
  爵十有二兩廡每位爵一
  實
  酒
  每案陳設簠簋
  邊豆如
  配位之數東西統設爼各實羊一豕一爼前香案上各設鑪
  一燭臺二尊桌上各設帛一爵一虚爵三篚冪勺皆具凡
  登鉶簠簋皆用銅籩用竹豆用木篚用竹爼用木爵
  正位三爵用玉餘皆用銅司樂設樂懸於殿外兩階鎛鐘一編
  鐘十有六在東特磬一編磬十有六在西皆懸以虡業東
  應鼓一柷一麾一西敔一東西分列琴六瑟四簫六篷六
  篪四排簫二塤二笙六搏拊二旌四節四干戚羽籥各六
  十有四
  省㘕
  陳設畢執事員入
  廟恭詣
  大成殿周省靈盛及籩豆登鉶之實次詣兩廡省畢詣崇聖
  祠正殿及兩廡省眂如儀
  辨位
  辨行禮位殿門外階上正中爲縣知事拜位階下甬道左
  右爲分獻官拜位正殿分獻官六人在前兩廡分獻官四
  人在後均北嚮其南爲陪祀員拜位東位西上西位東上
  辨執事位殿上司祝一人立祝案西東嚮司帛四人司爵
  四人
  皆正位一配
  位二哲位一
  捧福胙二人立東案之東西嚮司帛三人
  司爵三人
  皆配位一
  哲位一
  接福胙二人立西案之西東嚮階上贊
  引對引各一人縣知事拜位左典儀一人立殿左門外西
  嚮其南司樂一人東上西嚮樂工歌工樂舞生文武八佾
  於階上樂懸東西序立階下分贊十人東立於分獻官之
  右西嚮西立於左東嚮其南糾儀一人傳贊二人分立陪
  祀員拜位之次東西嚮司燎一人率燎人立於燎爐之隅
  兩廡司帛爵共八人每一統設案分立二人南北嚮承祭
  崇聖祠官拜位在階上正中分獻官四人拜位在階下贊引
  一人立承祭官拜位左東嚮分贊四人立於分獻官左右
  讀祝位在殿中門檻內均北嚮司祝典儀各一人正殿司
  帛爵各十人
  各正位五東配
  位三西配位二
  兩廡司帛爵每統設案二人立位
  與前儀同
  就次盥洗閱祝版
  是日昧爽陪祀各員豫集恭竢縣知事乘輿至廟門外降
  輿右贊引左對引導由櫺星門入祭所縣知事具祭服侍
  從奉盥奉帨巾盥畢司祝以祝版進縣知事恭閱署人名
  用
  祝進奉於祝案
  就位
  鼓初嚴典儀贊執事員就位執事員各就位再嚴然燭焚
  香三嚴請縣知事行禮贊引對引導縣知事由大成門右
  門入升午階就位北嚮立分贊引分獻官傳贊引陪祀員
  均於甬道左右就位北嚮序立典儀贊樂舞生就位執事
  員各司其事陪祀員各就位
  迎神
  典儀贊闢戶訖贊迎
  神司樂舉麾贊舉迎
  神樂奏昭和之章辭曰大哉
  孔子先覺先知與天地參萬世之師祥徵麟紱韻答金絲日月
  旣揭乾坤清夷樂作贊引贊四拜縣知事四拜傳贊贊衆
  官皆拜衆官在位者皆四拜司樂偃麾樂止
  初獻讀祝
  典儀贊奠帛爵行初獻禮司帛奉帛篚揭尊幂勺挹酒實
  爵以進司樂贊初獻樂奏籬和之章辭曰永懷
  明德玉振金聲生民未有展也大成爼豆千古春秋上丁清酒
  既載其香始升樂作舞干戚之舞贊引詣奠帛獻爵位導
  縣知事進殿右門詣奠帛獻爵案前正立贊獻帛司帛進
  篚縣知事受篚拱舉司帛奠於案正中贊獻爵司爵進爵
  縣知事受爵拱舉司爵奠於墊中退復位導縣知事仍由
  殿右門出復拜位立左右司帛爵各奉篚實爵進至
  四配
  十二哲位前立兩廡司帛爵各奉篚實爵詣
  先賢
  先儒位前立分獻官各就案前受帛爵拱舉司帛爵獻於案
  上退司祝就祝案前立贊引贊詣讀祝位導縣知事進殿
  詣讀祝位正立樂暫止典儀贊讀祝司祝捧祝立縣知事
  左讀祝辭曰某年月日某官致祭於
  至聖先師孔子曰維
  先師德參化育道貫古今集羣聖之大成炳前知以垂憲天下
  爲公中國一人之量生民未有六經千載之心循宮牆而
  瞻美富入室升堂隆爼豆而奉馨香先明後法茲當上丁
  祗率彝章肅展微忱聿將祀典以
  復聖顏子
  宗聖曾子
  述聖孔子
  亞聖孟子配嗚呼聲名所屆血氣莫不尊親光景常新禮樂
  明其禋祀尚
  饗讀畢縣知事拱舉司祝奉祝版安於篚退樂復作贊引贊
  復位導縣知事復拜位立贊四拜縣知事四拜傳贊贊眾
  官皆拜衆官皆四拜樂止武功之舞退文舞執羽籥進
  亞獻
  典儀贊行亞獻禮司爵執爵以進司樂贊舉亞獻樂奏熙
  和之章辭曰式禮莫愆升堂再獻響協鼓鏞誠孚纍獻肅
  肅卿雍譽髦期薩禮陶樂淑相觀而善舞羽籥之舞贊引
  質詣獻爵位導縣知事進殿詣獻爵案前奠爵於左
  四配
  十二哲兩鸞隨分獻如初復位樂止
  終獻
  典儀贊行終獻禮门爵執爵以進司樂贊舉終獻樂奏淵
  和之章辭曰自古在昔先民有作麓弁祭菜於論愚樂惟
  天牖民惟
  聖時若彝倫攸叙至今不乍
  舞與亞
  獻同
  贊引贊詣獻爵位導縣知事
  進殿詣獻爵案前奠爵於右
  四配
  十二哲兩廡隨分獻如亞獻儀復位樂止文德之舞退受福
  胙徹饌
  典儀進至殿東西嚮立贊賜福胙退贊引贊詣飲福受胙
  位導縣知事進殿詣飲福受胙位正立捧福胙員就東案
  捧福胙祗立縣知事之右接福胙員祗立於左贊飲福酒
  右員進福酒縣知事受爵拱舉授左員贊受胙右員進胙
  縣知事受胙拱舉授左員贊引贊復位導縣知事復位立
  贊引贊四拜縣知事四拜傳贊贊衆官皆拜衆官皆四拜
  典儀贊徹饌司樂贊舉徹饌樂奏昌和之章辭曰
  先師有言祭則受福四海黌宮疇敢不肅禮成告徹毋疏毋瀆
  樂所自生中原有菽樂作司爵進徹籩豆各一少移故處
  樂止
  送神
  典儀贊送
  神司樂贊舉送
  神樂奏德和之章辭曰鳬繹峨峨洙泗洋洋景行行止流澤無
  疆聿昭祀事祀事孔明以化烝民以育膠庠樂作贊引贊
  四拜縣知事四拜傳贊贊衆官皆四拜樂止
  禮成
  典儀贊奉祝帛送燎司祝奉祝司帛奉篚司爵奉酒饌以
  次由中道出恭送燎爐縣知事立拜位旁西嚮竢祝帛過
  仍復位
  四配
  十二哲兩廡帛饌均送焚燎分贊引分獻官退傳贊引陪祀
  員退立拜位東西樂作典儀贊闔户闔户訖贊禮成導縣
  知事入祭所樂止更衣歸署衆官皆歸
  崇聖祠同時遣屬致祭贊引引承祭官入祠垣右門詣階下
  盥手分贊引分獻官隨入典儀贊執事員各司其事贊承
  祭官就位引承祭官分獻官各就位北嚮立典儀贊闢户
  闢戶訖贊迎
  神四拜承祭官分獻官皆四拜贊奠帛爵行初獻禮贊引贊
  就奠帛爵位引承祭官入殿右門詣
  肇聖王位前正立司帛奉篚承祭官受薩拱舉於案司爵奉
  爵承祭官受爵拱舉於垫中以次詣左右
  正位前奠帛獻爵儀同贊引贊詣讀祝位引承官詣讀祝位
  正立司祝奉祝立案左讀祝辭曰維某年月日某官致祭於
  肇聖王木金父公
  裕聖王祈父公
  詒聖王防叔公
  昌聖王伯夏公
  啟聖王叔梁公曰維
  王垂裕後昆光開聖緖爲層冰之積水作大輅之椎輪旣祖
  功而宗德必有大人亦木本而水源不忘數典茲届上丁
  聿修祀事配以
  先賢孔氏
  先賢顏氏
  先賢曾氏
  先賢孔氏
  先賢孟孫氏尚
  饗讀畢奉祝版安於篚贊引贊復位引承祭官出殿右門復
  位典儀贊四拜承祭官分獻官皆四拜分贊引正殿分獻
  官入殿左右門詣
  配位前引兩廡分獻官分詣兩廡
  從位前奠帛獻爵復位均如正獻儀亞獻各獻爵於左終獻
  各獻爵於右均如初獻儀興儀贊徹饌徹饌畢贊送
  神四拜承祭官分獻官皆四拜贊秦祝帛送燎司祝司帛司
  爵各奉祝帛酒饌以次送燎如儀承祭官避立兩旁竢過
  復位典儀贊闔戶闔戶訖贊禮成贊引引承祭官仍由祠
  垣右門出分獻員隨出各退
  孔廟位次編校錄
  大成殿
  正位
  至聖先師孔子
  自漢高祖十二年祀以太牢詔諸侯上卿相辛郡先謁廟而後從政平
  帝元始元年初追諡爲褒成宣尼公安帝延光三年祀於闕里魏正始
  二使太常釋奠以太牢祀於辟雍晋武帝太始二年詔太學四時備牲以
  祀南宋文帝
  嘉元二十二年始舞六佾設軒懸之樂唐高祖武德二年詔國子監立學立廟貞觀二年尊
  爲先聖乾封元年追贈太師天授元年封隆道公開元二十七年封文宣王二十八年詔春
  秋二仲月上致祭宋眞宗贈玄聖文宣尋攺爲至聖崇寧四年用冕十旒袞衣九章
  政和元年改執鎭圭廟門二十四戟元大德十一年加號大成明洪武三年更定
  年始祀以木主十七年勅每月朔祭酒以下行釋
  郡縣長以下詣廟行香
  祭器十四靖九年
  改稱至聖先師孔子清順治元年定每歲春秋仲月丁祭陳禮儀雍正三年造祭器祭樂乾
  隆八年欽定樂章頒發各省光緒季年升列大祀義國二年九月大總統訂祀孔典遵照
  所非文竹齋印
  歷代夏時春秋兩丁致祭仍從大祀禮節服制祭品與祀天同文廟
  改稱孔廟配享諸賢儒有沿襲帝制避者改書姓名以歸質覺
  東配
  復聖顏子囘自漢髙帝觀孔子以顏子配饗歷代冈之元貞觀二年稱先師總章元
  年贈太子少師太極元年贈太子太師開元十三年封襞公宋眞封
  登國公元至順二年贈復聖公明嘉靖元
  年稱復聖顏子世襲五經博士奉其祀
  述聖孔子伋
  宋崇甯元年封沂水侯大觀二年從祀先覺端平二年升祀十哲咸淳
  子思子正德初
  始設世襲博十
  西配
  宗聖曾子參唐乾封元年入祀咸淳三年配享元至順元年稱宗樂
  亞聖孟子軻
  宋元豐六年封鄒國公立廟七年配享先聖次顏子元至順元年贈亞
  聖公明洪武五年罷配享踰年復之嘉靖九年過稱亞聖孟子景泰二
  年授五十六代孫爲翰林院
  五經博士世襲以奉其祀
  兩序
  先賢
  東
  嬰子損魯人唐開元八年從祀二十七年封費侯宋眞宗祥符二年封瑯郎八公度公咸淳三年改封費公
  冉子耕字伯牛魯人唐開元八年從祀封薛侯宋封下邳侯後加封薛公
  端木子賜字子貢衛人唐開元八年從祀封黎侯宋進封黎陽公
  仲子由字子路下人唐開元八年從祀贈衛侯宋封河内公進封衛公
  卜子商字子夏衛人唐貞觀十一年以經師從祀元宋時封魏侯宋封河東公並進封爲魏公
  有子若字子若魯人唐開元八年從祀封汴伯宋封平陰侯明祀稱有子清乾隆三年
  列哲位按家語字子有
  西
  冉子雍字仲弓魯人唐開元八年從祀
  宰子予字子我魯人唐開元八年從祀封齊侯宋封臨淄公封齊公
  冉子求字子由仲弓之族唐開元八年從祀贈吳侯宋封彭城公改封徐八公
  言子偃字子游吳人唐開元八年從祀贈吳侯宋封丹陽公進封吳公
  顓孫子師字子張陳人唐開元八年從祀封陳伯宋封宛邱侯政和間封穎川侯咸淳加封陳國公尋稱陳公升十哲
  朱子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宋人諡文寳慶二年封信國公紹定二年改封徽國公明稱
  先儒朱子清時升列十哲之位稱朱子
  兩廡
  先賢
  東
  公孫僑字子產鄭人清咸興豐七年從祀原西廡同治二年移東廡
  林放字子立魯人唐開元二十七年從祀明嘉靖九年然祀於鄉清雍正一二年從祀原西廡同治二年移東廡
  原憲字子思魯人唐開元二十七年從祀封原伯宋封任城公
  南宮适字容魯人唐開元二十七年從祀封郯伯宋封襲邱侯改汝陽
  商瞿字子木魯人唐開元二十七年從祀封蒙伯宋封爲須昌侯
  漆雕開字子若蔡人唐開元二十七年從祀封爲膠伯宋封平輿侯
  司馬牛字子耕宋人唐開元二十七年從祀西廡封向伯宋封楚侯改封緩陽侯情移祀東廡
  梁鱣字叔魚齊人唐開元二十七年從祀封梁伯宋追封千乘侯
  冉孺愚唐開元二十七年從祀封紀伯宋封臨沂侯家語作字子魯魯人
  伯虔字子析魯人唐開元二十七年從祀封聊伯宋追封沐陽侯
  冉禾季字子產魯人唐開元二十七年從祀封東平侯宋封諸城
  漆雕徒父字子有弟子解作漆雕從字子文魯人唐開元二十七年從祀封須句伯宋封高苑侯
  漆雕哆字子歛家語作侈魯人唐開元二十七年從祀封武城伯宋封濮陽侯
  公西赤字子華魯人唐開元二十七年從祀封鄠伯宋封鉅野侯按公西華造詣有成可比游夏當升列哲位
  任不齊字子選漿人唐開元二十七年從祀封任城伯宋封周平侯
  公良孺字子正陳人唐開元二十七年從祀封東牟伯宋封牟平侯
  公肩定字子中家語作堅字子仲魯人唐開元十七年從祀封新田伯宋加封爲梁父伯
  鄔單字子家唐開元二十七年徒祀封鞮伯宋封聊城侯按張能鱗云家語
  亶而無鄔單史記有鄔單而無縣疑即一人以姓名相近而誤耳且其
  字縣家語曰子象史記曰子家象字類家疑亦誤書今當祀縣亶而罷鄔單蓋從
  史記不如從家語也清時並祀之用意較爲周密縣雍正二年增入
  罕父黑字子索魯人氏註云孔子子開元二十七年從紀封乘邱伯宋封祁卿侯按氏族略作宰父
  榮旂字祺子祺一作祁魯人唐開元十七年從祀封雾婁伯宋封爲厭次侯家語作
  左人郢字子行左人以家語作左郢唐開元二十七年從祀封臨淄伯宋封南華侯按通志略僞姓也當從
  鄭國開子徒魯人弟子解作薛邦史記避漢高帝諱易邦爲國鄭字乃薛字之誤唐二十七年從祀封榮陽伯宋封胸山侯胎首渠姓也
  原亢字子藉一本作原桃魯人唐開二十七年從祀封萊蕪伯宋封樂平侯
  廉潔子曹一本作子庸衛人古史作齊人唐開元二十七年從祀封莒父伯宋封城侯一作魯人
  叔仲㑹字子期魯人鄭元曰晉人唐開元二十七年從祀封瑕邱伯宋封博平侯
  公西輿如字子上弟子解古封徐城侯一本與史與通作公西輿魯人唐開元二十七年從祀封視河伯宋
  邽巽字子歛魯人弟子解作邦選字子飲唐開元二十七年從祀封平陸伯宋加封爲商唐侯
  陳亢字子禽陳人唐開元二十七年從祀封穎伯宋追封爲南頓侯
  琴張字子開衛人唐開元二十七年從祀封南陵伯宋封平陽侯
  步叔乘字子車齊人唐開元二十七年從祀封淳于伯宋封博昌侯
  秦非字子之魯人唐開元二十七年從祀封濟陽侯宋封華亭侯
  顏噲字子聲魯人唐開元二十七年從祀封朱虛伯宋封濟陰侯
  顏何字子冉魯人唐開元二十七年從祀明嘉靖九年並秦冉以史記誤書罷祀至清雍正二年仍復其祀縣㝠字子象魯人淸雍正二年從祀或謂即禮記檀弓非是
  牧皮魯人清雍正二年從祀原西廡同治二年移移東廡
  樂正克字子正齊人清雍正二年從祀萬章齊人清雍正二年從祀
  周敦頤字茂叔宋道州人淳祐元年封汝南伯從祀元至順中加封道國公明祀稱先儒崇禎末年改稱先賢
  程顯字伯淳宋洛陽人淳祐元年從祀封伊陽伯元至順二年封洛國八公出崇禎末年改先賢
  邵雍字堯夫宋河南人元祐中賜諡康節咸享二年從祀追封新安伯崇禎末年改稱先賢
  西
  蘧瑗字伯玉衛人唐開元二十七年從祀後以夫子所嚴事者不當在弟子之流於卿清雍正二年復祀列改
  澹臺滅明字子羽武城人唐開元二十七年從祀原東廡同治二年移西廡
  宓不齊字子賤魯人唐開元二十七年從祀封單父伯宋加封單父侯
  公冶長字子長魯人唐開元二十七非從祀封莒伯宋加封爲高密侯
  公皙哀字季沈魯人唐開元二十七年從祀封卿伯宋加封北海侯
  高柴字子羔魯人唐開元二十七年從祀封共城伯宋加封共城侯
  樊須字子遲魯人唐開元二十七年從祀封樊伯宋封益都侯
  商澤字子榮魯人唐開元二十七年從祀封睢陽侯宋封當陽侯
  巫馬施字子則魯人唐開元二十年從祀封鄫伯宋封河東侯
  顏辛字子腳魯人唐開九七年從祀封蕭伯宋封陽穀侯
  曹卹字子循魯人唐開元七年從祀封曹伯宋加封上蔡侯
  公孫龍字子石楚人唐開元二十七年從祀封散伯宋加封枝江侯按家語龍作寵
  秦商字子不楚人唐開元二十七年從祀封上洛伯宋封馮翊伯按家語作字不慈
  顏高字子驕一名刻魯人唐開元二十七年從祀封瑯識伯宋封雷澤侯
  壤駟赤字子徒家語壤作穰徒作從秦人唐開元十七下從祀封北徵伯宋封上邽侯
  石作蜀字子明秦人唐開元二十七年從祀封郈邑伯宋封成紀侯按氏族略複姓篇作氏註云石作蜀孔子弟子據此當稱石作子蜀又家語作右作蜀侯考
  公夏首字子乘一作字子樂家語首作守字乘魯人唐開元二十七年從祀封元父伯封鉅平侯
  后處字子里家語作石處字里之齊人唐開元二十七年從祀封營邱伯宋封膠東侯
  奚容藏字子哲魯人唐開元二十七年從祀封下彈伯宋封濟陽侯按家語有奚箴字楷疑卽此
  顏祖字子襄家語作顏相魯人唐封臨邑伯宋封富陽侯唐開元二十七年從祀
  句井疆字子野衛人唐開元二十七年從祀封淇陽侯宋封滏陽侯
  秦祖字子南秦人唐開元二十七年從祀封少梁伯宋追封鄄城侯
  縣成字子祺魯人唐開元二十七年從祀封鉅野伯宋封武城侯
  公祖句茲字子之家語作公祖茲魯人唐開元二十七年從祀封期思伯宋加封即墨侯
  燕伋字子思家語作級秦人唐開元二十七年從祀封漁陽伯宋加封济源侯
  樂欬字子聲家語欬作欣魯人唐開元二十七年從祀封昌平伯宋封為建城侯
  狄黑字皙之衛人唐開元二十七年從祀封臨濟伯宋封林慮侯今移列東廡
  孔忠字子蔑孔子兄孟皮之子唐開元十七年從祀封汝陽伯宋封鄆城侯
  公西藏字子爾家語作減魯人開元二十七年從祀封祝阿伯宋封徐城公
  顏之僕字子升魯人唐開元二十七年從祀封東武伯宋封蕹旬侯
  施之常字子恒魯人唐開元二十七年從封封乘氏伯宋封臨濮侯
  申棖字子續家語作申續字子周魯人唐開元二十七年從祀封魯伯宋封文登侯按史記作申黨
  左丘明字子明中都人唐貞觀二十一年以經師從祀宋眞宗祥符元
  和元年封中都伯明嘉靖九年改稱先儒左子清改稱先賢左
  悔封瑕邱伯政移祀東廡按此與論語左邱明異
  秦冉字子開蔡人唐開元二十七年從祀封爵缺按家語無此姓名俟
  程負墩之議曰家語不載疑史記誤書奏罷其祀然詳具孔按傳道嘉靖九
  錄當復其祀清雍正二年始復祀
  公明儀淸咸觀豐二年從祀原東廡同治二年移西廡
  公都子清雍正二年從祀
  公孫丑淸雍正二年從祀
  張載字子厚宋郿縣人淳祐元年從祀明崇禎末年改稱先賢
  程頤號伊川宋洛陽人淳祐元年從祀明崇禎末年改稱先賢
  兩廡
  先儒
  東
  公羊高齊人子夏弟子唐貞觀二十一年從祀宋封臨瑠伯
  伏勝字子賤濟南人秦博士唐貞觀二十一年從祀宋封乘氏伯
  毛亭年代無考受詩於荀卿以授毛萇清同治二年始從祀
  孔安國字子國孔子十一世孫唐貞觀二十一年從祀宋封曲阜伯原西廡同治二年移東廡
  毛萇字長公漢河間獻王博士唐貞觀二十一年從祀
  杜子春漢河南缑氏人唐貞觀二十一年從祀
  鄭玄字康成漢北海人唐貞觀二十一年從祀明嘉靖九年以造詣未純改祀於鄉
  淸雍正二年復從祀原西廡同治二一年移東廡
  諸葛亮字孔明漢理理人封武鄉侯淸雍正二年從祀
  王通字仲淹隋河東人門人私諡文中子受書李育學詩夏興問禮關於明正樂霍
  汲考易仲華不解衣者六年至九年而六經備明嘉靖九年從祀七年祀祀封昌黎伯
  韓愈字退之卒贈禮部尚書諡曰文學者仰之如泰山北斗著書與孟子相表裏元
  胡瑗字翼之宋海陵人七歲能屬文十三通五經除湖州敎授出其門者數千人稱
  定先生論文昭明嘉靖九年從祀
  韓琦字稚宋安陽人淸咸豐二年從祀
  楊時字中立宋將樂人稱⿔山先生諡文靖明宏治八年從祀
  謝良佐字顯道宋上蔡人與楊時同稱程門四先生淸道光二十九年始從祀
  尹焞字彥明宋洛陽人清雍正二年從祀
  胡安國字康侯宋建寧人因王安石廢春秋潜心二十年著傳三十卷上之授文閣直學士卒贈四官賜田十頃諡文定明正統元年從祀成化二年追封建寧侯
  李侗字愿中宋劍蒲人稱延平先生明萬歷四十七年從祀
  呂祖謙追封爲開封伯泰宋嫠州人稱東萊先生嘉泰八年賜諡成理改諡由忠亮景定二年從祀
  袁爕字和叔爲金谿高弟南宋純儒淸雍正二年從祀
  黄幹字直鄉號勉齋福州閩縣人諡文肅清雍正二年從祀
  輔廣字漢卿朱子門人清光緖六年從祀
  何基字子泰宋金華人清雍正二年從祀原西廡同治二年移東廡
  文天祥字宋端宋廬陵人稱文山先生清道光一二十二年從祀原西廡同治二年移東廡
  王柏字㑹之宋金華人諡文憲清雍正二年從祀
  劉因字夢吉保定府容城人元儒
  陳酷字可大元南康人隱居作禮記學者宗之清雍正二年從祀源西廡同治二年移東廡
  方孝孺同治二年從祀
  薛瑄盜明河津人稱敬軒先生論文清隆慶五年從祀原西廡同治二年移東
  胡居仁字叔心餘干人
  羅欽順字允升明太和人清雍正二年從祀
  呂栴淸同治二年從祀
  劉宗周字啟東號𫝹台浙江山隂人稱蕺山先生清賜諡忠介道光八年從祀移東廡
  黄宗羲號梨洲字太沖浙江餘姚人
  張履祥字考夫淸浙江桐鄉人丗居楊園學者稱爲楊園先生同治十一年從祀
  陸隴其字稼書號三魚諡清獻清浙江平湖人雍正二年從祀原西廡同治二年移東廡
  張伯行清時人原任禮部尚書光緖五年從祀
  湯斌字孔伯號潜菴清河南睢州人諡文正沉酣濂洛之學立德立功卓然在人耳目淸道光五年從祀
  孫奇逢字啟泰明容城人道光八年從祀同治二年移祀東廡
  西
  穀梁赤字元始子夏弟子作春秋傳行於世唐貞觀二十一年從祀
  高堂生字升平秦未漢初人傳儀禮唐貞觀二十一年從祀按風俗通齊卿高敬仲食
  釆邑於高堂因氏焉蓋復姓
  董仲舒漢武帝初年對天人三策爲江都相元至順元年從祀清同治二年移祀西廡原東廡
  劉德漢河間獻王清光緖三年從祀
  后蒼字近君漢東海人明嘉靖九年考求古禮以蒼爲禮之宗詔令從祀廟庭
  許慎字叔重漢人淸光緖三年從祀
  趙岐字豳卿後漢人
  范寗字武子晋鄢陵人唐貞觀二十一年從祀明嘉靖九年以造詣未純改祀於鄉淸雍正二年復祀
  陸贄字敬輿唐嘉興人淸道光六年從祀
  范仲淹字希文宋吳縣人淸康熙五十四年從祀
  歐陽修字永叔宋廬陵人明嘉靖九年從祀
  司馬光字君實宋夏縣人賊淳三年從祀謠文正贈太師追封溫國公
  游酢字定夫建州建陽人
  呂大臨字與叔京兆藍田人
  羅從彥字仲素宋沙縣人明萬歷四十七年從祀
  李綱字伯紀宋邵城人淸咸元年從祀
  張栻字敬夫宋瀛竹人學瞿稱論南軒生嘉泰八年賜論理示理宗景定二年從祀
  陸九淵字子靜宋金谿論文安稱象山先生明嘉靖九年從祀
  陳淳字安卿宋龍溪人清雍正二年從祀
  眞德秀字景元宋蒲域人稱西山先生諡文忠明正統年從祀
  蔡沈字仲默宋建陽人稱九峰先生諡卄文正明正統二年從祀清雍正二年移西廡
  魏了翁字華父宋蒲江人稱鶴山先生說文溝清雍正二年從祀原東廡同治二年移
  趙復字人甫宋德安人稱江漢先生端平二年至北庭隱居敎授倡明伊洛之學有
  功斯道清雍正二年從祀
  金履祥字吉父元蘭溪人稱仁山先生諡文安淸雍正二年從祀
  陸秀夫字端平宋祥興二年播越海秀夫正笏立朝雖急遽流離猶日書大學章句
  勸元兵下海口諸軍大秀夫帝溺年四十四歲清咸豐九年從祀
  許衡字平仰北河内人世祖召修義門訶事陳行事乞歸以爲大學士兼祭酒設
  學立政尋乞罷家悉潔古制不用佛老民化之稱魯齋先生卒年七十三
  夫夷俗倒裂毒亂等於禽獸魯齋以朱子之學事其化民始知尊喪孔子則儒者之
  道賴以不廢其有功於吾道也十次袁了
  魯齋人以金太祖元年生閒非宋人
  也事元世酣公卿皆藏取宋策魯嘴福心兩國之生館欲以德膙
  之有旨哉詳具土衍集神道碑少室慶年同君張朱並從祀
  吳澄字幼清元崇仁人論文明正統八徐從鼒靖九年以忘宋事元罷按周靜
  溪吾道誠當代之大儒也蓋自泰定
  間以翰林學士謝病歸從學者至數百人所著書有易春秋禮纂言及校定皇極經
  世大戴禮等書卒贈臨川郡公諡文公清乾隆二年復祀原東廡同治二年移西廡
  許謙字益之元金華人稱白雲先生隱居不仕樂道自安清雍正二年從祀原東廡同治二年移西廡
  曹端明洪武九年生宣德九年卒年九十九淸咸豐九年從祀原東廡同治二年移西廡
  陳獻章字公甫明新㑹人學者稱白沙先生諡文恭無著作與人論答足啟賢賢之辰論萬歷十二年從祀
  處蔡清字介夫號虛齋明晉江人諡文莊淸雍正二年從祀
  王守仁字伯安明餘姚人萬歷十二年從祀
  呂坤字叔簡號新吾明河南寧陵人清道光六年從祀
  黄道周字幼平明漳浦人稱石齋先生清賜論呬忠端道光五年從祀原東廡同治二年移西廡
  王夫之字船山楚衡陽人
  陸世儀字桴亭清江蘇太倉州人光緖二年從祀
  顧炎武字亭林吳中崑山人崇聖祠殿内正位
  肇聖王木金父本姓解孔父嘉生木金父遂以孔爲氏焉
  裕聖王祈父本姓解作蠱夷
  貽聖王防叔始避華氏之亂而奔魯適居焉
  昌聖王伯夏
  啓聖王叔梁紇爲魯鄒大夫
  謹按元至順元年加封孔子父齊國公爲啟聖王母魯國夫人三年加封孔子妻鄆國夫
  人爲大成至聖文宣王夫人明嘉靖九年立啓聖祠追封三代於春秋丁祭之先生祭啓
  聖祠清雍正二年奉
  位五位各用一太牢
  民追崇五代改啟聖爲崇聖頒發全國永遠遵行先是崇聖祠正
  國三年政事堂呈准頒定儀式五位統設一俎餘禮悉如其舊
  兩配
  先賢
  東
  孔孟皮清咸豐七年配享
  曾點字哲唐開元二十七年從祀明嘉靖九年升配享
  盂孫激字公宜明嘉靖九年始升配享
  西
  顏無繇唐開元二十七年從祀明嘉靖九年配享
  孔鯉字伯魚宋咸淳三年從祀明嘉靖九年升配享
  兩廡
  先儒
  東
  周輔成字伯大周敦頤父宋桂嶺縣令累贈諫議大夫明萬歷二十七年按察郭惟賢奏請從祀
  程珦字伯溫二程父宋仁宗錄舊臣後授官知龔州轉大中大夫封永年伯明嘉靖九年從祀
  蔡元定字季道蔡沈父一作字季通宋隱士嘉定三年贈迪功郞論文節明嘉靖九年從祀
  西
  張迪字吉甫張載父清雍正二年始從祀
  朱松字喬年朱熹父歷司勳吏部郞出知饒州請祠家居元至正二十一年諡獻靖二十一年追封齊國公明嘉靖九年從祀
  關岳合祀典禮
  遵照民國四年由政事堂呈准頒定儀式每歲春秋分節氣
  後第一戊日由縣知事親詣致祭各軍官警官並有軍警職
  各文官一體與祭
  供張
  前祭一日齋潔是日昧爽執事官潔蠲殿内外藉以襻薦
  拂拭
  神座張幄次於殿門内階下之左南嚮殿上
  正位籩豆案二其前香案二又前統設爼一皆南嚮
  東序一龕西嚮
  西序一龕東嚮籩豆案各四統設爼香案東西各一殿中稍
  東祝案一北嚮東尊桌一接桌一西尊桌一桭桌一均北嚮
  正位神龕旁饌桌東西各一南嚮
  東序從祀位十二邊豆案三每桌四位
  統設爼香案各一均西嚮
  西序從祀位十二邊豆案三每桌四位
  統設爼香案各一均東嚮
  兩旁各設饌桌一東西嚮凡桌案均施紅緞桌衣立瘞坎
  於
  神位西北
  書祝版眂割戒具
  供張旣備執事官大禮服敬書祝版
  用白紙
  墨書
  潔室安奉遂詣
  宰牲所省牲眂宰宰人以鸞刀割牲遂戒具視滌溉辨籩
  豆簠簋之實以次展於饌所
  陳設
  將事之夕夜半執事官率屬入具器陳
  正位籩豆案上各爵縶一其前各登一
  實以
  太羹
  鉶二
  實以
  和羮
  簠二一
  實以
  稻梁
  簋二
  實以
  黍稷
  籩十
  實以形鹽豪魚棗栗棒
  菱茨鹿脯白餅黑餅
  豆十
  實以韭消醓醢菁消鹿醢
  菹免醢筍菹魚醢脾析豚拍
  統設爼實牛一羊一豕一香案上設鑪一燭台二
  兩序從祀位每案爵縶一爵三
  實以鉶一
  酒
  實以
  利羹
  簠一
  實以簋
  黍
  一
  實以
  稷
  籩四
  實以形鹽
  策栗鹿脯
  豆四
  實以菁菹鹿
  醢芹道臨
  鐙二東西統設俎各實
  羊一豕一香案上各設爵執一鑪一帛二尊二
  正位東
  序各一
  爵六
  正位東
  序各三
  設東尊桌接桌上帛二尊二
  正位西
  序各一
  爵六
  正位西
  序各三
  設西尊
  桌接桌上羃勺具蜃器一實桭設褥桌上凡帛皆白色司
  樂設樂懸於殿外階上鎛鐘一特磬一編鍾十有六編磬
  十有六琴六瑟四簫四邊四箎四排簫二壎三笙四建鼓
  一搏拊二柷一敔一干戚三十有六麾一旌二東西分列
  如儀
  省孤
  陳設畢執事官入廟周省𩂳盛及籩豆登鉶之實如儀
  辨位
  辨行禮位殿門外正中爲承祭官拜位北嚮階下左右爲
  分獻官拜位其南爲陪祭官拜位皆北嚮東位西上西位
  東上辨執事位殿上司祝一人立祝案東西嚮鳴贊一人
  司帛二人司爵二人
  正位從祀
  位各一
  接裓一人立案之東西嚮司
  帛二人司爵二人
  亦正位從
  司桭一人立案之西東嚮典儀
  一人立殿左門外西嚮鳴贊一人立殿右門外東嚮其南
  司樂一人及樂工歌工舞佾分立懸樂之次階下分贊二
  人分立於分獻官左右糾儀一人傳贊二人分立於陪祭
  各官拜位之北皆東西嚮司瘞一人率瘞一人立於瘞坎
  之隅
  就次盥洗閱祝版
  是日昧爽陪祭各官豫集恭竢承祭官禮服至由廟中門
  入下騎或降輿
  對引二人導進幄次承祭官具祭服侍從奉
  盥奉帨巾盥畢司祝以祝版進承槃官恭閱著名司祝進
  奉於祝案就位
  鼉鼓初嚴興儀贊執事官就位執事官各就位再嚴然燭
  焚香三嚴請承祭官行禮承祭官出幄次對引導承祭官
  入中門升中階就位北嚮立分贊引分獻官傳贊引陪祭
  各官均於階下就位北嚮序立興儀贊樂舞生就位執事
  官各司其事陪祭官各就位
  迎神
  興儀贊迎
  神司樂舉麾贊舉迎
  神樂奏建和之章辭曰懿鑠兮神功震華夏兮英風義勇兮河
  東惟湯陰兮與同修祀典兮方州佇降歆兮閟宮樂作鳴
  贊贊再拜承祭官再拜傳贊贊衆官皆拜眾官在位者皆
  再拜樂止
  初獻讀祝
  典儀贊奠帛爵行初獻禮司帛爵奉帛篚揭尊冪勺挹酒
  實爵以進司樂贊舉初獻樂奏安和之章辭曰神來兮格
  思風馬下兮靈騎量幣兮初陳薦芳馨兮玉巵瞻仰兮明
  威儼如在兮軒墀樂作樂工舉旌舞干戚之舞鳴贊贊詣
  奠帛獻爵位對引導承祭官進殿左門先詣
  關壯穆侯位前正立鳴贊贊獻帛司留進節承祭官受篚拱舉
  司帛奠於案正中贊獻爵司爵進爵承祭官受爵拱舉司
  爵奠於墊中退次詣
  岳忠武王位前正立獻帛爵儀同贊復位對引導承祭官仍由
  殿左門出復拜位立兩序司帛爵各奉篚實爵進至東西
  序位前立分獻官各就案前受帛爵拱舉司帛爵奠於案
  上退司祝就祝案前立鳴贊贊詣讀祝位對引導承祭官
  進殿詣讀祝位正立樂暫止典儀贊讀祝司祝捧祝立承
  祭官右讀祝辭曰惟年月日某地方官某敬祭於
  關壯穆侯
  岳忠武王曰惟
  神武功彪炳偉烈昭垂建大節於千秋振英風於六合忠誠正
  直麗河嶽而長留智仁勇功與日星而並耀潔馨香而合
  祀德量同符肅爼豆以明禋心源如接惟祈歆享克鑒精
  誠尚
  饗讀畢承祭官拱舉司祝奉祝版安於篚退樂復作鳴贊贊
  復位對引導承祭官復拜位立樂止
  亞獻
  典儀贊行亞獻禮司樂贊舉亞獻樂奏靖和之章辭曰萬
  舞兮洋洋禮再舉兮陳觴靈昭昭兮既留庶鑒誠兮降康
  樂作舞同初獻司爵奉爵分詣
  關侯
  岳王位前拱舉各奠於左退兩序隨分獻如初樂止
  終獻
  典儀贊行終獻禮司樂贊舉終獻樂奏鹿和之章辭曰名
  世兮鍾靈炳河嶽兮日星視事兮三成肅駿奔兮廟廷樂
  作舞同亞獻司爵奉爵分詣
  關侯
  岳王位前拱舉各奠於右退兩序隨分獻如亞獻儀樂止舞退
  受褥徹饌
  典儀至殿東西嚮立贊受褥退鳴贊贊詣受褥位對引導
  承祭官進殿詣受祿位正立司褥員就西案執褥祗立承
  祭官之左接褥員祗立於右鳴贊贊受褥承祭官受褥拱
  舉授右員賜於軍吏贊復位對引導承祭官復拜位立鳴
  贊贊再拜承祭官再拜傳贊贊衆官皆拜聚官皆再拜典
  儀贊徹饌司樂贊舉徹饌樂奏蹈和之章辭曰告徹兮禮
  成神其受兮苾芬明德兮惟馨播聲威兮八紘樂作司爵
  進徹籩豆各一少移故處退樂止
  送神禮成
  典儀贊送
  神司樂贊舉送
  神樂奏揚和之章辭曰雲駕兮高翔神將歸兮九閶受福兮烝
  民導我武兮惟揚樂作鳴贊贊再拜承祭官再拜傳贊贊
  衆官皆拜衆官皆再拜樂止典儀贊奉祝帛送瘞司祝司
  帛司爵進捧祝帛酒饌以次恭送瘞所承祭官轉立拜位
  旁西嚮竢祝帛過復位兩序帛饌均隨送瘞分贊引分獻
  官退傳贊引陪祭各官退立拜位東西旁樂作典儀贊禮
  成導承祭官入祭所樂止更衣歸著衆官皆歸
  附關岳豎從祀名將實事錄
  正位左
  關壯穆侯
  三國蜀志本傳追諡羽曰壯繆侯案趙雲傳建興七年卒
  時惟法正見論後主時諸葛亮等亦歸說於是關彩等乃顯讎
  順平侯初先主謐時論以爲
  榮是關侯追諡在後主建興七年終爲穆之假字禮記大傳序以昭終穀梁隱公五年
  宋終公漢書韓安國傳秦終公並可取證周諡法解布德執義曰穆注純也其諡本
  不惡故時論以爲榮清高宗謂史書所諡並非嘉名應改爲忠義因余將本傳改刊以
  未審不果雍正五年添設太牢春秋兩祭外加五月十三日一祭並追封三代公爵嘉
  慶
  十九年加封仁勇二山宇頒行天下所有神牌謹書忠義神武靈佑仁勇顯威護國保
  關聖大帝神位咸豐三年升列中祀七年頒御非萬世人極匾額民國紀元在京師
  建設武廟四年
  改定關岳合祀
  正位右
  岳忠武王
  宋史本傳淳熙六年諡武穆嘉定四年追封鄂王案寧
  封爲鄂王傳作嘉定四年蓋誤又理宗本紀寳慶元年
  諜
  本紀嘉泰四年追
  諡忠武今從本紀
  東序
  張飛字翼德季漢涿郡人也少事昭烈當陽拒操诉流定蜀所向有
  功由中郞將累遷車騎將軍領司隸校尉進封西鄉侯論相侯
  王濬字士治州刺史瑠
  私農湖人也家二千石文武兼資以破吳功山益
  輔國大將軍晉遷鎭軍大將軍加散騎常侍諡曰武
  韓擒虎字子通隋河南東垣人也按隋書有韓擒傳唐諱虎遂去之虎少慷慨有
  胆略又好書經史家皆略知大
  平陳功由廬州總管進位上柱國
  李靖辉
  藥師唐京兆三原人韓擒虎之甥姿貌魁秀通書史以南平
  突厥西定吐谷渾功由行軍總管進左光祿大夫開府儀同
  吳
  楚北
  司
  蘇烈
  字定方以字行唐冀州武
  如鹿豕然累功進遼東道
  鸻
  人也驍悍善戰師行數千萬里掃滅夷狄執其王
  軍大繼管贈莭曉衛大將軍都督幽州曰莊
  郭子儀
  字子儀唐華州鄭人也内平安史外却吐蕃以身係天下安危者二十年累功
  進位太尉中書令賜號尚父論忠武
  曹彬
  字國華宋眞武靈壽人也以器識受太祖知破抵蜀下江南秋毫無犯而儉德
  謙光爲世所宗仰由河中都監拜樞密使諡武惠
  韓世忠
  字良臣宋延安人風骨偉岸鷙勇絕人抵禦金兵掃蕩羣寇爲南宋中興第一
  名將累功進鎭南武安翁國節度使封咸安郡王追封蘄王諡忠武
  旭烈兀元睿宗第六子素嫻韜略奉命西征指揮郭侃等連滅數國封示王
  徐達字天德明濠州人世業農少有大志年一十一歲事太祖驅除蒙古掃蕩羣雄
  未嘗妄殺一人累功封中山王濠武寗
  馮勝
  明定
  榮祿
  大
  人初名國勝國用弟事太祖平定中原混一區夏勝之力居多累功進
  夫右柱國封宋國公
  戚繼光
  字元敬少倜儻負奇氣家貧好讀書通經史大義以南驅邊寇北守薊門功由
  都指揮僉事進位左都督
  西序
  趙雲
  字子龍季漢常山眞定人也事昭烈以護衛幼主功由主騎累遷翊軍將軍鎭
  軍將軍諡曰順平侯
  謝玄
  字幼度晋人少
  累遷都督徐袞
  穎
  悟與從兄朗俱爲叔父安所器重以破符堅功由征西將軍
  冀幽并七州軍事諡曰獻武
  賀若弼字
  輔國隋河陽維陽人也少慷慨有大志驍勇便弓馬解屬文博涉書籍有重
  以平陳功由吳州總管加位上柱國進爵宋國公食襄邑三千户
  尉遲敬德
  名恭唐朔州善陽人翊護太宗戰功卓著由右府統軍除右武侯封吳國公
  實封三千戶諡曰忠武
  李光弼
  唐營州柳城人嚴毅沉果有大略用兵謀定而後戰能以少覆衆有古良將風
  累功進位太尉開府儀同三司中書令贈太保諡武穆
  王彥章字子明梁鄆州壽昌人也驍勇有功軍中號王鐵槍梁晉相持十五年屢著戰
  功後張漢傑趙巖弄權國勢曰削順陽中都相繼淪陷彥章死之
  狄青
  字漢臣宋汾州西河人起健卒至政府隱然爲時名將翊贊仁宗受知韓范士
  論榮之諡武襄
  劉錡
  字信叔宋德順軍人攄州軍節度伸武第九子也慷慨深毅有古儒將風禦夏
  却金遠人破胆累功進太尉追贈開府同三司諡武穆
  郭侃
  字仲和元人鷙勇有謀略爲丞相史天澤所器重掃犁西域蕩平反側累功進
  位江漢大都督徐邳二州總管
  常遇春
  字伯仁明懷遠人貌奇偉猿臂善射事太祖摧鋒陷陣所向必克智勇不在達
  下而公忠謙遜善持其功名尤爲元勳之冠以功封開平諡忠武
  周遇吉
  明錦州衛人驍勇善戰屢挫賊鋒由京營游擊進太子少保左都督代山西總
  兵李自成犯代州繼窺翁武遇吉奮擊殺賊無算力盡死之澗王時贈太保諡
  忠
  武
  試藍
  玉
  明定遠人開平王常遇春婦弟也驍勇略有大將才中山開平旣歿數統大軍
  立戰功由都督府僉事進封涼國公
  耕藉禮
  每歲仲春吉亥日各官衣朝衣禮生引承必祭官至拜位行二
  跪六叩禮畢更蟒衣詣藉田行耕藉禮耕具来一色赤牛一
  色黑箱一色青正印官秉耒佐貳執青箱播種老農一人牽
  牛官右手扶犁左手執鞭九推畢畢農夫終畝更朝服望闕
  行三跪九叩禮
  今廢
  曰月食禮
  縣正率僚屬鳴鐘鼓救護行一跪三叩禮今廢
  鞭春禮
  立春前一日迎亡神春牛於東郊各官朝服祭芒神四拜畢
  赴春牛一揖執彩鞭鞭春牛今廢
  鄉飲酒禮
  每歲正月望十月朔於明倫堂行鄉飲酒禮以縣正爲主以
  致仕鄉官爲大賓以年高有德士人爲介賓以年高淳篤鄉
  民爲耆賓以敎官爲司正司訓位於主官之右僚屬位於檐
  下以廩生讀律誥以老誠生員贊禮正北設香案懸誥律揚
  觶文考鐘伐鼓讀誥律畢司正揚觶主官告奠奏樂升歌奏
  畢賓主皆望闕謝恩三跪九叩鼓樂送賓今廢
  閱武禮
  驚蟄霜降日舉行
  今廢
  講約禮
  每月朔望日擇生員行優望重者司講聖諭今廢
  賓興禮
  凡應試生員縣正前期擇吉投啓至日學師率諸生赴宴謁
  廟縣正餞於東郊今廢
  送學禮
  凡新生執弟子禮擇吉請縣正送學至期縣正於公堂與諸
  生簪花披紅親送謁廟遊泮今廢
  社稷壇
  歲以春秋仲月上戊日春曰祈秋曰報兩壇合祭今廢
  風雲雷雨壇本縣城隍壇
  祭曰與社稷壇同今廢
  馬神八蜡
  祭曰與壇同
  今廢
  土地獄神
  祭曰與壇同今廢
  邑厲壇
  祭期以清明七月望十月朔舉行
  先農壇
  每歲二月二日縣正率屬耕藉祭而後耕祭品猪一羊一鷄
  一尊一燭二饌香楮俱備
  縣區之變更
  吾縣分六區區長翟芳田鄭開基丁毅如田子和呂壽源王家
  麟等六人于民國十九年五月已分別到區任職其成立及組
  織巳見前至二十三年四月奉令併區吾縣六區併爲四區第
  一區鄭開基第二區李庭芳第三區馬春潭第四區邊康臣奉
  委爲區長吾縣自治舊係五區後劃爲六區今又併爲四區古
  來地方沿革於吾邑之分區可想見一斑矣
  補遺
  老年㑹由本城劉永泰等十餘人組織年在八十以上者爲合
  格臨時指定地點聚飲暢談互爲賓主不醉無歸見者欽羨誠
  瑞人瑞事也
  錄舊錄於耳食之餘附諸尾卷之末附錄所爲稱也志旣成事
  有遺漏從而補之於諸門無所附麗拉雜綴焉集千腋之裘總
  此密縫合五侯之鯖並堪大嚼古有西京雜記酉陽雜俎杜陽
  雜編癸辛雜識此物此志也蠶留賸字蠶吐餘絲一覽無遺或
  不無小補云爾
  萬歷三十三年三月獨流河東居民宰雞毛去皮上有李林甫
  三字夫白起將也他生爲牛而雷殛之林甫相也他生爲雞而
  人烹之當其威福橫作纔十數年耳豈知刧報至此之極哉
  獨流里王登梯飼犬二父命出買葦柴梯呼犬俱行梯年十六
  歲携錢九百文爲同夥傭工李萬成所窺㑹風沙晝晦誘與同
  行攫其錢殺梯於馬洞埋屍柴草中二天歸嘯其父王守信衣
  引至死所若號泣狀父得子屍問同行者控縣訊明抵罪
  道光七年四月磁州地動折斷滏河石橋於今四十餘年矣問
  諸靜邑人有言此年此間地動者有言記憶不確者事在含疑
  故災異類未紀按鉤星在房心間則地動見論衡
  縣城東北小孫莊居民五六十家其少而壯者皆精於火器蓋
  平日以打野鸭爲生故施放排鎗鳥鎗如養叔之矢貫柳葉焉
  同治七年捻匪竄至靜海麕聚該麟羸惑外深水環抱賊不能
  入遙以鎗破嚇之居民用火鎗捍禦斃者傷者甚衆賊遂駭然
  奔散夫以鄙陋荒村賊圍數匝竟如岳家軍之不可憾是足以
  風矣嗣蒙崇宮保
  奏請獎勵給六品銜者七人曰孫桂堂孫廷棟孫成孫榮孫治
  全孫升柳文平
  苑蘭香者刑部司務干錦澧之母之婢女也錦澧迎母在京買
  蘭香役使母愛其幼而慧體恤周至常爲講說閏誠蘭聽之悅
  左右母幃刻不忍離不知者以爲母之兒孫非婢也同治七年
  于母病故蘭香號泣不輟低語女伴春香曰老夫人去世我將
  誰依惟有相從地下耳春香稍鈍不知言之悲痛也而忽之當
  其時錦澧與母整修衣衾旣而問蘭香安在春香以啟後門往
  小院對且曰蘭香使我勿言急視之則解衣帶給死花架矣嗚
  呼蘭香十一歲幼女尚知殉主世之鬚眉兒郞奈何負思不報
  耶
  洋芬港張謨以販鵬起家同治已巳庚午間忽動修廟之興捐
  貲建營身自督工用不敷鬻產以給邑城爲南北孔道街盡南
  舊有三皇閣歲久傾圯謨獨力捐修閣上層正中塑二白皂像旁
  列十名醫頗壯麗閣下層南向塑太陽太陰旁立十二地支牛
  頭鬼怪羅列怖人北向塑大士壁畫法華經三十二應規制不
  甚廣而煥然一新北地黄沙白草平野無垠令人悶悶登南閣
  以望則遠樹浮青長隄疊翠波光帆影足動人清曠之思邑中
  游瞻之區此爲最勝歷年頹廢埋沒於荒煙蔓草中一旦更新
  張謨之力也南閣竣復捐修北街之眞武廟費視南爲省而力
  巳不支後遂不復他建矣辛未夏間淫雨不止民房傾頹殆盡
  謨家亦然謨竟爲排牆所斃人咸曰佛無靈也予曰不然昔梁
  武帝三次捨身同泰寺修造之費以億萬計達摩初祖自天竺
  航海而來帝以建修之功德問答言並無功德又問如何是佛
  答曰無佛是佛與帝不合遂之少林厥後武帝餓死臺城達摩
  爲震旦五宗之初祖達摩眞知佛者也梁武不知佛者也今謨
  所費不及蕭老公萬分之一而欲以是責報於佛佛固以空爲
  體者貪人之崇奉而畀以福又豈足爲佛乎哉我則曰張謨裝
  點名勝固風景之功臣而其死則於佛無預焉
  附李鼎淤地淺說
  錄滄縣淤地淺說因滄靜地勢
  毗連利害相等或可取材也
  淤地之利人人皆知固不待言然無大段之地可以放淤
  其利微有其地而引水不易其利亦微有其地引水亦易
  而無洩水之地則收效太遲其利仍微也運河自上游直
  至天津除順德廣平兩府視河水如至寶
  兩府之民互相爭水往
  往欄河設閘激成械鬬
  其餘各縣無一藉運河之力者德州四女寺減河歸有議
  淤東窪之舉卒因洩水無地附而中止惟滄縣捷地減河
  東北直抵海濱又有大段海灘縱橫七八十里可以盡力
  放淤又有海口可以洩水此眞天賜美區以貽滄縣萬不
  可輕忽視之也查捷地減河東北至第十區六間房以下
  卽無河形水皆散漫無所歸宿以如此至寶棄之於地豈
  不可惜如能將此水潴之一處一月之中即可淤成沃壤
  且瀦水之法用力省而成功易收效又速較之墾地灌田
  功相萬矣瀦水之法在六間房以下擇其地勢平坦者築
  起圈堤方圓暫定爲十里
  計地五百
  四十頃
  堤高五尺頂寬七尺底
  寬丈四
  一萬三千
  五百方十
  再由圈堤東面開溝一道洩水入海
  海口
  築堅
  固石閘一道門一十一約
  以禦海潮
  用千圓此外別無他項工程惟減
  河自七區小吳莊以下河道淤塞必須挑濬
  今春沿減河各村
  㑹議擬濬河道因
  軍事中止如能繼續成立固妙如因澗
  民力不足即補助亦可務底于成
  道既通卽可引水入圈每年
  六月間運河必漲一二次歷試不爽俟河水漲時將捷地
  之閘提起放水直灌留堤之内灌滿圈堤即將闡門閉塞
  澄之七曰
  五日即可澄清擬
  七日者令澄淨也
  放水入海再將捷地閘板提起放
  水入圈仍澄七曰洩水歸海計一月之内可淤四次鼎
  曾
  親試每水一尺淤泥一寸七分絲毫不爽此圈堤高五尺
  每次淤泥八寸五分四次共淤泥三尺四寸卽地有高低
  均平半數亦得一尺七寸足敷種植之用一月之內地旣
  淤好秋間便可種麥轉瞬收穫統計不過一年即以每畝
  一石計算亦穫六萬餘石用力如此之省收效如此之速
  利益之溥無逾於此者惟事難於創始必須七十兩區親
  被水害者始能謀水之益惟望此區人士首出提倡招集
  股份每股五百元能集二十股即可開辦辦法手續先呈
  省政府立案切實聲明係淤民荒避免官產處干涉再行
  呈請縣政府切實保護減河堤岸務去向來扒堤之習
  此
  事
  須專定
  章程
  所得之利提若干爲地方公益之用至種植辦法分
  利辦法須由大衆公決鼎
  無此經驗不敢輕議以上築堤
  淤地放水洩水以及土工聞工用款數目均爲鼎
  數年親
  身閱歷所得絕無一句空談一字理想此其大略也至於
  詳細辦法俟集有成議再行續述李鼎識
  重輯靜海縣志跋
  同治十一年壬申㑹垣續修畿輔通志飭所屬州縣採訪事實
  以聞屬吏各奉命惟謹籌欵頃設公局派編纂聘博聞士以董
  其成誠重其事難其事也檄下靜海邑賢侯爲關中鄭柏崖
  先生謂靜草爾邑災祲屢告閭里蕭索不欲重勞民間乃諮諏
  網羅右握槧左提鉛躬操觚翰以一人之身而志局之探訪分
  輯總纂諸事備焉或編撰巳竟再加考核務底精詳或起艸未
  終公事倥偬力難兼顧則屬不佞彌縫之積數月之力始得同
  條共貫成一家言錯而陳之爲目廿有奇比而屬之爲卷凡八
  要其大旨所在厥有四端首則徵信採摭事料耳目寄人本地
  人傳本地事戚戚桑梓難冤管言當時人淤當時事資以姻婭
  不無溢美兼聽以區其真僞合審以決其從違無謗無佞美哉
  核而贍哉次則擇尤邑居海濱陽侯勢張禍患最烈河渠水道
  審度必詳總標以括之分序以宣之稽古以徵之按今以索之
  而勞臣耆哲之所經營酒非虛措焉美哉周而遠哉次則訂訛
  舊志所紀乖謬實多功利誇詐之私在所不免筆焉削焉辟焉
  灌焉面目肖其本來是非衷諸賢聖焉美哉謹而嚴哉次則持
  論畢雨箕風芸生至賾彝倫攸斁亂獄滋豐各條之後綴以論
  斷或微言引其端或暢談竟其委或慷慨抒其憤或隱約致其
  規彬彬之士豈豈之氓獲端所向焉美哉寬而栗哉諷諷乎決
  決乎其有陸清獻靈壽志之還風焉書既成亦欲捐囊付梓而
  門下士文生崔小山憐師清貧慨助銀五百兩贊成其事視世
  之費粟陜麽金聚儔歗侶者其任事之勞逸負才之長短爲何
  如人之度量相越豈不甚遠哉不佞
  咽氈餐硯數載於茲稔知
  先生之爲政介不絕物和不狥人不矯情以爲廉不市恩以
  爲思竊常拳拳服膺焉清也慎也勤也非惟修志然也而修志
  亦其一斑後之覽者於先生之學道愛人即所志殆有以測其
  端倪也乎同治癸酉仲夏楚蘄郭光庭跋於瀛海書院
  舊志傳係出郭君光庭手筆內容門類不全立意亦左以
  謾罵爲懲以訓誨爲勸與歸陸龔袁諸公謂縣志有褒無
  貶者背道而馳無怪新天津府志大書縣志以靜海爲最
  劣又曰靜海縣志紊亂不堪不可收拾等語茲閱此跋贊
  揚有加文辭亦典雅其實適得其反授後來者之譏評新
  志亦未必不蹈前轍自是者人恒非之可畏也哉編者元
  殿元謹誌
  靜海新修縣志終

知识出处

靜海縣志

《靜海縣志》

出版地:天津

靜海縣志是一本用于记录和整理靜海縣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资料的书籍。该书分为多个部分,包括地图、目录、檄文、新序、旧序、凡例、历修銜名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静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