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縣志卷之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天津縣志[乾隆]》 古籍
唯一号: 020020020230013613
颗粒名称: 天津縣志卷之六
其他题名: 古蹟志
分类号: K29
页数: 38
页码: 一至十九
摘要: 本卷是《乾隆天津縣志》的第六卷,介紹天津縣的古蹟情況。
关键词: 县志 地方志 天津

内容

天津縣志卷之六
  古蹟志
  大司馬訓方氏誦四方之傳道鄭康成以爲傳說
  往古蓋居其地當推其地所自來韓奕溯禹甸殷
  武載禹績望古遙集庶幾尙友之遺意耳邑雖新
  設而章武泉州之境往迹猶在惟是時移世易陵
  谷變遷卽起古人於地下亦不免回首茫茫况千
  百世以下者乎但史乘所載傳信亦或傳疑謹按
  舊籍存之以俟好古者叅考焉志古蹟
  泉州故城畿輔通志在府西北漢置縣屬漁陽郡
  後魏省
  水經注淸河東北至泉州縣北入滹沱又沽河東
  南逕泉州縣故城東王莽之泉調也
  按通志武淸縣又有泉州城在縣東南四十里
  元順帝常幸此紀曰帝幸泉州是也又按武淸
  縣志今縣治爲元時所遷漢縣故城在縣東南
  四十里天寶初移雍奴縣治於武淸今城東十
  里舊城在焉據此則有漢故城又有古武淸城
  有元時所遷城有雍奴城及天津西北一城凡
  五城然據史魏併泉州入雍奴唐攺雍奴爲武
  淸則雍奴卽武淸矣其所謂城東十里舊城者
  若以城爲武淸城城東十里舊城爲雍奴城則
  雍奴武淸本無二城若謂一爲泉州城一爲雍
  奴城則兩縣相去不應止於十里以諸志斷之
  武淸只應有漢泉州一城雍奴一城卽武淸城元所
  遷一城凡三城據漢書沽水至泉州入海則泉
  州當在三岔河之北雍奴又當在泉州之北武
  淸縣之泉州當是漢之雍奴府西北之泉州則
  漢泉州耳存以備考可也
  角飛城卽漂榆故城畿輔通志在府東
  水經注淸河又東逕漂榆邑故城南趙記十勒使
  王述煮鹽於角飛卽城異名矣
  按方輿紀要漂榆津在鹽山縣東北百里其說
  與通志不同據水經淸河東北過漂榆邑酈道
  元曰魏氏土地記高城東北百里盡漂榆卽此
  城也又據史隋攺漢高城爲鹽山據水經注淸
  河由東光縣西又東北過南皮縣西又東北逕
  浮陽縣西歷濊邑北鄕邑窮河邑南又東北至
  泉州縣過漂榆邑入於海又據史浮陽城卽淸
  池故城今舊滄州故城也通志舊滄州城在今
  州城東南四十里鹽山縣在今滄州東南九十
  里則當在舊城東南五十里水經注濊邑在章
  武城西章武城卽乾符城也方輿紀要謂在今
  滄州西北八十里由此而下又歷鄕邑窮河乃
  至漂榆則漂榆去鹽山不止百里矣今直沽爲
  泉州沽水章武河水及衞河入海之地則漂榆
  津去天津當是不遠禹貢錐指亦謂漂榆故城
  在靜海縣通志天津府東之說是也方輿紀要
  屬之鹽山大悞
  當城方輿紀要在楊柳靑北十里卽宋志之當城
  砦也咸平中議者以北河可渉宜有城守以備北
  邊詔築城其地謂之當城郭謚曰决黄河御河之
  水下注當城是也
  軍糧城天津衞志在城東南去城七十里元海運
  爲屯糧之所
  縣冊雍正八年正天津州疆域南至軍糧城五十
  里
  長蘆鹽法志軍糧城周遭遺址尙存
  按畿輔通志載寶坻縣東南二百里有軍糧城
  志稱五代時劉仁恭所作亦曰軍糧城蓋卽此
  也今入天津界
  黑堡城畿輔通志在府西二十里地名稍直口
  泥姑砦三女砦小南河宋史地理志滄州淸
  池縣有乾符巷姑三女泥姑小南河五砦政和二
  年攺巷姑曰海淸三女曰三河泥姑曰河平詳山川志
  按宋河渠志王亞以海口三女砦天所以限契
  丹則三女在今直沽海口泥姑砦則方輿紀要
  謂卽今之小直沽小南河在小直沽南十里
  豆子䴚地理通釋河間之豆子䴚今鹹水沽也東
  去海四十里地斥鹵廣數十里宋時置戍守於此
  畿輔通志鹹水沽在縣東南六十里卽古之豆子
  䴚也
  按方輿紀要隋大業十二年間河間賊帥格謙
  據豆子䴚稱燕王王世充擊斬之隋書平原東
  有豆子䴚負海帶河地形深阻自高齊以來群
  盜多匿其中大業七年劉霸道聚衆於此又據
  括地志自渤海至平原其間濱海煮鹽之處土
  人多謂之豆子䴚則皆劉格匿迹之地可知矣
  海津鎭畿輔通志今府治元延祐三年置鎭至正
  九年立鎭撫司
  續文獻通考元延祐三年置鎭命副都指揮使伯
  顔鎭遏直沽
  劈地口方輿紀要在小直沽東宋元豐四年河决
  入澶州李立之言須自决口相視河流至乾寧軍
  分入東西兩塘次入界河於劈地口入海
  信安灣方輿紀要在天津西北卽漕河曲折處也
  明正德中畿輔賊劉六等犯天津守將賀勇遏之
  於此
  尹兒灣方輿紀要在天津城東永樂初建百萬倉
  於此因築城置衞以貯海運今去城八里有運糧
  河舊海口達尹兒灣之運路也
  三义沽鹽場王鶚三义沽鹽場碑燕京寶坻蘆臺
  越支昔日之鹽場也三义沽無鹽一日鹽鹵湧岀
  或經日自生時以爲瑞遂建場詳藝文志
  古屯氏河
  按漢書地理志河水别岀爲屯民河至章武入
  海河渠志塞瓠子後别岀爲屯氏河後河徙鳴
  犢屯氏河絕水經大河故瀆北岀爲屯氏河逕
  館陶縣東東北岀左瀆南宮縣西北注綘瀆右
  瀆經廣宗縣故城南又逕界城亭武强縣頼津
  縣又有屯氏别河北瀆逕繹幕縣故城南東邑
  大河故瀆又逕平原縣安陵縣遂絕北瀆又東
  北逕重合縣故城南又東入陽信縣今無水又
  東北流逕陽信故城北注謂東注於海又南瀆
  自平原東絕大河故瀆又逕平原故城北東北
  枝又岀東北至安德縣界東會商河屯氏别河
  南瀆又東北於平原縣界又右枝津右岀安德
  縣遂絕南瀆首受大河故瀆東岀亦通謂之篤
  馬河註謂篤馬河東北入海五百六十里俱不
  言章武方輿紀要吳橋縣有王莽河謂爲古屯
  氏河其源流亦不可攷但漢志旣明言屯氏河
  至章武入海而章武海口卽今之直沽則屯氏
  河當在縣境但其地莫攷姑依漢志存之
  徒駭河故道
  禹貢九河旣道
  欽定書經傳說彚纂今滄州之西交河之東北六十里有
  徒駭卽漢滹池
  爾雅九河徒駭太史馬頰覆鬴胡蘇簡潔鈎盤鬲
  津
  孔頴逹禹貢疏徒駭是河之本道東岀分爲八支
  李巡云禹疏九河以徒衆起故曰徒駭又云春秋
  緯寶乾圖齊呂塡閼八流以自廣則塞其東流八
  枝并使歸於徒駭也
  孫炎曰禹疏徒衆惕不成故曰徒駭
  郭璞爾雅註徒駭在今成平方輿紀要以徒駭歸獻縣蓋本此
  邢昺爾雅疏九河之次自北而南
  漢書溝洫志許商云古記九河之名有徒駭胡蘇
  鬲津今現在成平東光鬲界自鬲津以北至徒駭
  其間相去二百餘里又王横云往者天𡮢陰雨東
  北風海水西南溢岀䆮數百里九河之地巳爲海
  所漸矣
  漢書地理志成平滹池民曰徒駭又曰滹池至平
  舒入海
  唐書地理志在淸池縣西五十里
  太平寰宇記在滄州淸池縣西北五十里
  元豐九域志在故滄州西北二十里
  元和郡國志在山東齊河縣景城
  于欽齊乘河昔北流𢖍漳注之河旣東徙漳自入
  海焉知北流之漳非古徒駭
  畿輔通志今漳滹沱之經行於瀛滄界者卽徒駭
  故道
  禹貢錐指今漳水自鉅鹿又北歷南宮新河冀州
  束鹿深州𢖍水武邑武强阜城獻縣交河靑縣靜
  海大城寶坻至天津鎭注於渤海卽古徒駭河之
  故道今德平樂陵齊河齊陽慶雲海豐界中有土
  河志以爲徒駭妄也徒駭最北豈反岀鬲津南哉
  河間府志徒駭故道在南皮縣西北
  滄州志在廢淸池縣西南二十里
  按九河故道數千年聚訟紛紛卽徒駭一河巳
  人各異辭矣但據水經注淇水篇云淇水至東
  光縣西南會大河故瀆東北逕泉州縣入滹池
  又東逕漂榆邑入海漳水篇云𢖍水東逕建城
  縣故城南𢖍漳又東左會滹池别瀆又東北入
  淸河謂之合口則衞河自東光以下行大河故
  瀆會滹池入海而漳水自合口以下又與衞河
  並行大河故瀆與漢地理志滹池卽徒駭之說
  可相參而得之漢志滹沱至平舒入海蓋東平
  舒卽今大城縣未𡮢瀕海則所謂至平舒入海
  者蓋由平舒至章武入海今子牙河爲滹沱下
  流逕大城縣歸三角淀與水經注之說合則漢
  志及錐指說信而有徵矣若所謂成平滹池者
  成平今獻縣通志滹沱入獻縣完固口分爲二
  支則漢志特據河水所經處言非謂滹沱第在
  成平也夫滹沱旣由三角淀入海則自三角淀
  入縣界至直沽其爲徒駭故道可知故列之於
  此備博古者訂之
  逆河故道河間府志靜海縣有逆河
  縣冊雍正八年戸部咨逆河西屬靜海東南屬滄
  州東北屬天津卽今中堂窪地也在縣西南八十
  里河身由西北直亘東南地勢微窪彷彿河形而
  巳
  禹貢道河北過洚水至於大陸又北播爲九河同
  爲逆河入於海
  聖祖仁皇帝御製幾暇枚物編傳志所載九河故道在河
  間境天津爲同爲逆河入海之道
  孔安國書傳同合爲一大河名逆河而入於渤海
  鄭元云下尾合名爲逆河言相向迎受
  欽定書經傳說彚纂逆河意以海水逆潮得名九河旣淪
  於海則逆河在其下流固不复有矣
  史記河渠書同爲逆河入於渤海
  蘇軾曰逆河者旣分爲九又合爲一以一迎八而
  入於海
  薛季宣曰河入海處舊在平州石城縣東望碣石
  其後大風逆河皆漸於海
  程大昌曰逆河世之所謂渤海也逆河之地比大
  河又特窪下故九水傾注焉其兩旁當有涯岸其
  實巳與海水相合不止望洋向若而巳
  黄度曰逆河碣石今皆淪於海
  按書經會纂云河自大伾而下决齧流移水陸
  變遷而洚水大陸九河逆河皆難指實然上求
  大伾下得褐石因其方向辨其故迹則猶可攷
  其說是矣但碣石之說不一據臣瓚云禹河入
  海乃在碣石漢魏隋唐地志言碣石者多以爲
  絫縣驪城未有以天津爲言者然細考禹貢又
  叅以漢書諸說則姑無論碣石之所在而逆河
  入海之在直沽則實有可據者據禹貢導岍及
  岐至於荆山逾於河壺口雷首至於太岳底柱
  析城至於王屋太行恒山至於碣石入於海此
  所謂碣石也然曰逾於河則不可以爲導河故
  孔安國傳第以百川言之至於導河則不言碣
  石惟冀州曰夾右碣石入於河則碣石明在禹
  河海口之右故臣瓚有河由碣石入海之說宋
  黄文叔因謂導河不言碣石爲省文也但歷世
  疆域雖有紛更而漢書西北高東南下之說亘
  古不易禹貢諸水皆歸東南惟大河自大伾以
  下有北流漢溝洫志謂平地數敗厮三渠以引
  其河載之高地是也然亦由直沽在大伾之東
  北北雖高而北之東則𤰞其勢斜下故順也如
  今七郡三百水俱𣾀三岔海口其爲古燕南最
  窪之地亦明矣若謂河至絫驪入海則當自今
  直沽口逆上北歷寶坻又東折至永平此禹貢
  錐指說夫人知其不能者又據漢地理志遼西
  郡如龍鮮封大等凡十一水皆南入海右北平
  郡無終縣浭水且至雍奴入海水經注東潞水
  亦至雍奴入海雍奴海口今直沽北寧河縣地
  也元魏併漢泉州入雍奴唐攺武淸置寶坻縣本朝又分寶坻置寧河縣寶坻之
  水皆順而南直沽之河獨能逆而北乎有謂直沽至寶
  坻逆而北上故爲逆河此無所據且直沽逆上固可謂之逆若東折至永平則自西而東順之
  至矣何以槩謂之逆蘇子由云契丹之水皆南注於海地
  勢北高無北徙之道自今溯漢其說悉合則三
  代可知矣况河必有故而後折龍門以下至華
  陰而東折者水經注所謂華岳當河河水過而
  曲流也華陰以下至大伾又北折者卽前所引
  載之高地之說也若河趨直沽歸海之勢方盛
  旣無華岳二渠何故又折而北又况大河轉折
  關係最重故大陸以上東折北折皆詳載之何
  獨於此二折省其文也且據禹貢九河在兖若
  逆河入海在絫爲冀州東境是錐指所謂中間
  相去太遼闊也况據爾雅兖州在東河之東詳前
  則其境當以河身入海處爲限若至絫入海則
  絫縣海口以上西南數百里瀕海之地及海中
  諸島之近其地者俱當屬兖所謂島夷皮服者
  又何以第屬之冀州據韋昭謂碣石淪海巳去
  岸五百餘里或又謂今滄州北與平州接境平州
  今永平相去五百餘里未淪於海之前從海岸更
  五百里平地九河在此五百里中禹貢錐指又
  謂碣石負海當逆河之衝河自章武東岀爲逆
  河逕驪成至絫縣碣石入海行三百里據此三
  說則似河自章武至絫縣碣石或直行向東或
  斜向東北不必北折至寶坻又東折至永平其
  道較順然按地形章武海口直東去永平海岸
  不過二百餘里如昭碣石去永平岸五百里之
  說則在章武東南禹貢北海入河由東向西以
  南爲左烏得謂之右且相距幾三百里亦不當
  謂之夾也又大陸東北至章武約七九百里九
  河去大陸亦不應如此之遠且據王横言東北
  風海水溢西南則未淪之先章武絫縣原隔一
  渤海此渤海卽在東北五百里中河旣東北行
  則未至絫縣先入渤海何必至碣石入海况五
  百里之地不可謂不廣矣淪海至五百里其事
  不可謂不重矣古史如周譜等書並未言淪於
  何時無淪何地後之人亦不過以絫縣驪成當
  之不知邑之大小雖殊大約不外百里之限卽
  曰瀕海偏隅或岀常限之外然斷無廣至五六
  百里者錐指有見於此故以三百里爲說然曰
  當衝旣與禹貢夾右之說不合况據永平西爲
  玉田又西爲薊州由章武東岀先薊州玉田然
  後達於驪絫不當止言驪絫也又况據王横云
  東北風海水溢西南夫東北則絫縣也西南則
  章武也海水所溢則南岸耳錐指亦自以爲南
  岸南岸則章武矣乃其說曰北岸所浸漢驪成
  絫縣數十里夫曰北岸旣與南岸之說不符曰
  數十里又與三百里之說不合總緣信古太過
  求之不得其故乃爲想當然說以濟之故其言
  多不足信不知諸家之說本有不足爲禹貢之
  碣石証者據漢地理志右北平郡驪成縣有大
  碣石山遼西郡絫縣有碣石水郡國志謂在遼
  西郡臨渝縣又或以爲在驪成隋地理志及通
  典文獻通考俱謂在盧龍唐地理志又謂在石
  城明一統志謂在昌𥠖孔頴達疏亦謂在驪城
  水經注同其說曰今枕海有石如埇道數十里
  當山頂有大石如柱往往而見立於巨海中世
  謂之天橋柱又方輿紀要載郭造卿說謂昌𥠖
  縣有仙人臺世謂之天橋柱地理今釋又謂昌
  𥠖撫寧杳無踪跡其說錯岀如此至通釋謂有
  三碣石杜佑金仁山謂有左右碣石俱合高麗
  中碣石言至燕之碣石宮廣東海口之碣石則
  又紛岀不一矣其傅會爲禹貢之碣石者大抵
  不離漢書說據文頴云漢省絫縣入臨渝唐地
  理志謂石城本臨渝又謂盧龍軍原昌𥠖戍通
  志謂漢驪成唐爲石城遼志萬歲通天元年攺
  臨渝爲石城是也又謂晉省臨渝爲肥如唐志
  又謂盧龍本肥如通志謂絫縣爲今昌𥠖驪成
  爲今樂亭則諸說俱本漢絫縣驪成言之但據
  通志樂亭昌𥠖東西相距只三十里烏得便有
  兩碣石據明一統志碣石山在昌𥠖西南五十
  里據通志昌𥠖西南六十里至樂亭縣界則碣
  石去樂亭只十里水經注又云碣石如甬道數
  十里則焉知不綿亘於兩縣境中就昌𥠖言則
  以爲在昌𥠖就樂亭言則以爲在樂亭其實只
  一碣石耳又秦本紀始皇遊碣石刻碣石門武
  帝紀元封元年登碣石望海水經注漢武帝登
  碣石望海刻石地理志莽曰碣石據後漢書圓
  碣方碑蓋以石刻言則焉知莽不因秦漢石刻
  而名之况名始於莽烏足混爲禹貢之碣石且
  據漢志兩碣石下所河水入海之文其言河水
  也第云至章武入海不及兩碣石又謂絫縣官
  水南入海碣石水南入官使河由此碣石入海
  則碣石之水何以不入河而入官若據山海經
  碣石澠水東流入河則碣石又任大河海口之
  西與諸家說尤不相符則禹河不由此碣石入
  海明白甚矣或謂此當此水經注海中之說爲
  是卽如漢地理志絫縣驪成或明明有兩碣石
  郡國志以爲在臨渝或又以爲在驪成註兩存
  其說而不能决明一統志明謂碣石在昌𥠖地
  理今釋又謂昌𥠖杳無踪跡蓋惟山在海中故
  指之莫定其方求之莫得其處耳其說似矣然
  水經注之說亦有可疑者如云今枕海有石似
  鄜畤此石現在海岸人共見之且常見之矣繼
  又曰往往而見則仍與三神縹緲等耳末且曰
  漢世苞淪洪波則所謂枕海有石又何所指况
  所載三齊略記秦皇見海神管子齊桓公見俞
  兒事其說近怪蓋善長習氣如此不可據爲典
  要也或又謂河水旣由章武入海則碣石當在
  章武漢書言章武不言碣石者此王横所謂爲
  海所漸蓋漢世巳無遺蹟故不言也且碣石之
  在章武古亦有可據者據戰國策蘇秦云燕東
  有朝鮮北遼東南有碣石雁門之饒絫在燕東
  與朝鮮遼東等不得謂之南據漢書言河間在
  燕南是章武誠燕南也况魚鹽之饒古稱長蘆
  絫雖瀕海不及遠甚不應舍此以言饒鄭元謂
  此别一碣石在九門縣孔頴達謂驗九門無此
  山則焉知不卽在章武海中况據史漢武帝登
  碣石望海地形志謂章武城有漢武帝臺水經
  注以爲漢武望海處今滄州臺基尙存則碣石
  又當在滄州海中其說亦似但茫茫海若無迹
  可求傅會言之與絫驪諸說何異若以理論禹
  貢明言碣石苟海岸實有此山則百家爭鳴當
  有實指所見以正之者何至千百年聚訟而莫
  之决且據戰國燕南有碣石漢志燕南不言碣
  石則淪海之說事或有之王横昌言於朝班固
  筆之於史當非無據而云然要之自禹貢言則
  碣石不過在逆河海口之右其以禹河至碣石
  入海特臣瓚說原非確有所據也今姑無論碣
  石之所在但禹河旣由章武入海則碣石去章
  武當自不遠也
  又按禹貢逆河自當以直沽爲斷漢書沽水河
  水入海之處今據三岔河形勢說詳上地輿志則禹迹
  可想見矣且河自定王時南徙數千年來漸徙
  漸南未聞有徙而北者今中堂窪之河在直沽
  之西南若以彼爲禹河之舊則今河沽入海之
  地又從何時北徙至直沽耶又據漢書地理志
  河水别岀爲屯氏河至章武其故跡巳不知所
  在則焉知中堂窪之河非卽屯氏河之舊後人
  悞指爲禹跡耶若據宋史黄河注三堂之說則
  三堂之河又爲宋河非禹河矣
  望海樓河間府志在河北望海寺前
  呂彭城天津衞志在城外西北十餘里
  畿輔通志在縣西北二十里相傳呂布彭越皆嘗
  屯兵於此因名
  巨家莊長蘆鹽法志在城南二十里
  河間府志相傳爲巨無霸故里
  塌河淀天津衞志在縣東北四十里俗傳前代塌
  䧟爲淀遇陰晦時見城池之形詳山川志
  寶船口天津衞志在城東南五里
  長蘆鹽法志在城東北三十里明初命官往貨西
  域巨舟泊此明末於此曾撈大鐵猫一口甚大今
  無存
  岀龍河以蘆鹽法志在縣南二十餘里
  天律衞志俗傳古有龍岀此故名
  掛甲寺天津衞志去城東南十三里世傳曾有兵
  過此掛甲於寺有八景曰拱北遙岑鎭東晴旭安
  西烟𣗳定南禾風吳粳萬艘天驥連營百沽平潮
  海門夜月
  富家村天津衞志城南二十五里俗相傳漢孝子
  董永賣身塟親處
  三箇莊長蘆鹽法志在城南二十里
  天津衞志在城南三十里俗稱兄弟三人所居
  按上八條俱據舊志存之於古無攷以理論之
  呂與彭合說事旣不倫漢書巨無霸東海人故
  里亦不應在此搨河淀諸書則尤誕矣緣舊志
  所載不敢遽删謹存之以備有識者叅考焉
  天津縣志卷之六終

知识出处

天津縣志[乾隆]

《天津縣志[乾隆]》

出版地:天津

清乾隆年间天津知县张志奇、朱奎扬修,吴廷华、汪沆纂,乾隆四年(1739)序后刻本。该志与《天津府志》为同时开纂、同时成书刊刻的姊妹篇。天津县之设始于清雍正九年(1931),此为天津第一部县志。全志共24卷。卷首载有布政使陈弘谋、知府程凤文和张文炳、知县朱奎扬序及凡例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朱奎扬
责任者
张志奇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天津縣
相关地名
海津鎭
相关地名
巨家莊
相关地名
富家村
相关地名
三箇莊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古蹟志序
相关作品
泉州故城
相关作品
角飛城
相关作品
當城
相关作品
軍糧城
相关作品
黑堡城
相关作品
豆子䴚
相关作品
劈地口
相关作品
三义沽鹽場
相关作品
徒駭河故道
相关作品
逆河故道
相关作品
望海樓
相关作品
呂彭城
相关作品
寶船口
相关作品
掛甲寺
相关作品

相关实物

信安灣
相关实物
尹兒灣
相关实物
古屯氏河
相关实物
岀龍河
相关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