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阿勒泰地区位于祖国的最西北,新疆的最北部。东及东北部与蒙古国相邻,北部、西部分别和俄罗斯、哈萨克斯坦接壤,国界线长约1145公里。西南部接乌伦古特沙漠,东面与昌吉回族自治州交界。东西宽402公里,南北长464公里,面积为11.7万平方公里。

阿勒泰这一名称来源于本地区的跨国名山——阿尔泰山。阿尔泰山,史书称之为“金微山”、“金山”。阿尔泰在突厥语和蒙古语里都是“金子”的意思,因山中蕴藏着丰富的黄金。

阿勒泰地区水草丰茂,自古就是各游牧民族的活动区域。秦末汉初,匈奴势力强大,各游牧部族受其辖治。隋唐时期以阿尔泰山为界,本地区成为东西突厥的交界处。公元646年唐朝灭薛延陀国设燕然都护府治理该地。此后各朝都对其实施管辖。清朝于1730年前后设立科布多参赞大臣,1732年设乌里雅苏台将军府。清朝前期、中期,阿勒泰地区都是蒙古各部的封地,由乌里雅苏台将军节制,科布多参赞大臣管辖。民国初年,设阿尔泰办事长官,归中央政府直属。1919年6月改设阿山道,阿勒泰正式划归新疆管理。后来改为行政区。1954年改为阿勒泰专区,隶属伊犁哈萨克自治州,1979年称阿勒泰地区行政公署至今。

阿勒泰地区现辖1市6县,即阿勒泰市、布尔津县、哈巴河县、青河县、吉木乃县、福海县、富蕴县。2004年末总人口62.30万人。

阿尔泰山是联系蒙古高原和中亚以及亚欧的纽带,它是北方诸多民族发祥、交汇、发展的中心区域之一。作为重要的多民族聚居区,为历史学、民族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料。而作为典型的游牧地区,又提供了独特的人文环境和旅游资源。

主要旅游景观:

喀纳斯自然保护区 位于布尔津县城以北155公里至中俄、中蒙边界的高山林区。面积2500平方公里,是一个完整的自然综合体保护区,也是独具特色的旅游胜地。“喀纳斯”是蒙古语,意为“神秘美丽的湖”。整个保护区以风景秀丽的哈纳斯湖为中心,从山下到山顶,落差大,垂直景观明显,可以饱览阿尔泰山7个自然景观带的真貌。喀纳斯自然保护区也是我国唯一的南西伯利亚动、植物区系的分布区,有“高寒地带野生动物大观园”的美称。在哈纳斯这块宝地上,群山叠翠,百花争艳,遥望冰川皑皑,近观湖水青青,身在其境,如入画中,令人灵感频来,诗兴如潮。这里不仅是从温带草原到极地苔原冰雪地带综合考察研究的宝贵基地,而且是独具特色的旅游观光区域。

阿尔泰山岩画 分布在阿尔泰山南麓阿勒泰地区各县市境内,东起青河县,西至哈巴河县和吉木乃县。在绵延1000余公里的一些山地崖壁和低矮山丘岩石上,目前已发现的岩画有40余处,总数在千幅以上,被誉为丰富多彩的露天艺术馆。岩画内容极为丰富,有羊、马、牛、骆驼、鹿、大象、猪、狼、鸟类等动物图形,也有狩猎、放牧、舞蹈、宗教、车辆、动物咬斗、征战等图案,反映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些岩画的题材、构图和表现手法,均充分显示了北方游牧民族草原文化的独特风格,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阿勒泰蝴蝶沟 位于福海县北部的库别力克布拉克山沟里。蝴蝶沟以盛产蝴蝶而得名。沟呈南北走向,长60多公里,海拔1400米左右。山沟的四周,群山环绕,原始生态古朴。山沟里,冬暖夏凉,空气清新,野花遍野,泉水淙淙。每年6~9月期间,这里成了彩蝶的海洋。蝴蝶沟的蝴蝶有上百个品种,个个体大色艳,翩翩动人,尤其以凤蝶为蝶中之珍。这里已被列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然景观保护区。

阿勒泰市桦林公园 坐落在阿勒泰市区北面克兰河河洲之上,占地面积52.5万平方米。桦林公园以园内遍生疣皮桦树而得名。除桦树外,还有杨、榆、松树以及多种灌木。桦林公园共由7个江心小岛组成,各岛之间有石桥连通,仿佛是镶嵌在克兰河上的一串明珠。园内绿荫掩映,鸟语花香,环境典雅幽静。

布伦托海 又名乌伦古湖,以其为乌伦古河之尾闾而得名。布伦托海位于福海县城的西部、南部和西北部,湖水面积800多平方公里,平均水深7.5米,是北疆最大的内陆湖泊,也是仅次于博斯腾湖的新疆第二大渔业基地,故有“准噶尔明珠”之美誉。近年来,在湖边修建了部分旅游设施。

布尔根河狸保护区 位于青河县境内布尔根河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是我国唯一的河狸分布区,也是我国唯一的河狸保护区。河狸又名海狸,属啮齿目河狸科,善于游泳,是珍贵的毛皮兽。尤其是所产的狸香,是世界4大动物香料和制香剂之一,价格胜过黄金。1980年以前,由于生态环境不断受到破坏和大量的滥捕滥杀,新疆河狸几近绝灭。1980年建立保护区以后,河狸逐步增加。

额尔齐斯河 发源于我国阿尔泰山南麓,向北流出国境,经西伯利亚注入北冰洋,是我国唯一的北冰洋系河流,景观独特。它在我国境内干流长约600公里,若按水量计算,可列为新疆的第二大河。

白沙湖 位于哈巴河县境内,直线距离县城60公里,西北距中哈边境约2.5公里,有公路相通。其水域面积为0.5平方公里,是一个被沙丘环绕的沙漠小湖。白沙湖南北长约800米,东西宽约600米,形似豌豆荚,东面凹进,西面鼓起。白沙湖是沙漠中独生的一池深水,水源及成因颇受科学研究者关注。白沙湖的景致构成独特,其湖心、湖岸、湖周生长的反差极大的气候生态环境下的多种植被、半干旱灌木丛植被,也让人不解,引人寻思。

麦田圈古巨石堆建筑之谜 青河三道海子塞人石堆墓及其他同类墓葬和遗存,很有可能是模仿或建立在不同飞行物落点和类似麦田圈图案或原址上的。原始先民认为这些图形是通灵通天的,把逝者埋在这样的图形中,不仅可以将灵魂带上天堂,亦能抵御某种侵犯,由此而对这些图形产生崇拜和信仰。

白哈巴河村 白哈巴村位于哈巴河县铁热克提乡境内,距哈巴河县城直线距离77公里,西距哈萨克斯坦边境8.5公里。白哈巴村分为图瓦人居住区、哈萨克人居住区和边防连住所3部分。村子坐落于一条沟谷之中,独特尖顶木头房子,白桦树、绿杨点缀其间;两条清澈的小河蜿蜒环村流过,夕阳牧归时的景色令人心旷神怡。白哈巴村成为中外游客在喀纳斯湖旅游的一个重要驿站,被誉为西北第一村。

切木尔切克乡石人、古墓群 切木尔切克墓葬周围地势平坦,地表为荒漠戈壁。墓葬分布面积大,延续时间较长。共分为两种葬法:一为单棺葬,墓前有一个面东而立的石雕人像;另一种是双棺葬,墓场一周有石墙围护,石墙多为一米左右的稍事加工的石条,这些石条垂直埋入土中,土下往往埋着六七十厘米,而地上仅露出三四十厘米。石墙一圈长宽十数米不等,在正中左右对称地埋葬着两个石棺。这些石人都是就地取材凿雕而成,有半身像,有整身像,大都不足一米高。大致可分为4个历史时期的产物,最早的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00年左右的塞人文化,而多数是唐代突厥人活动的遗迹。切木尔切克墓葬是阿勒泰草原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2001年“切木尔切克石人及石棺墓葬群”被国务院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洞窟彩绘岩画 新疆已在6个县市发现了洞窟彩绘岩画,有3处在阿尔泰山的富蕴县唐巴勒塔斯,阿勒泰市的阿克塔斯、夹西哈拉海,哈巴河县的杜阿特、松哈尔沟。这些洞窟岩画都系彩绘,以赭红色为主,杂以少量的白色和黑色,并突出对女性生殖器的崇拜和早期狩猎社会的特点,这是非常珍贵的母系氏族社会的形象实录,在全国其它省区尚未发现。据岩画内容及彩绘特点看,应该是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早期的艺术品,至少有一万年。

喀纳斯图瓦村 图瓦村位于喀纳斯湖南岸2~3公里处的喀纳斯河谷地带,周围山青水秀,环境优美,是从布尔津县前往喀纳斯湖旅游的必经之地,海拔1390米。喀纳斯图瓦村居民是自称蒙古族的图瓦人,图瓦亦称“土瓦”或“德瓦”、“库库门恰克”。历史悠久,早在古代文献中就有记录,隋唐时称“都播”,元称“图巴”、“秃巴思”、“乌梁海种人”等。喀纳斯图瓦村与喀纳斯湖相互辉映,融为一体,构成喀纳斯旅游区独具魅力的人文、民族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