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一、魏晋时期丝绸之路沿线地方政权的分布概况

公元184年,在我国历史上爆发了黄巾大起义,使封建政权的统治出现了危机。但在这种情况下,原来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两大集团——外戚和宦官的斗争才算暂告缓和,于是他们便联合起来,共同镇压各地的农民起义。在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镇压下,张角等领导的农民起义先后失败。农民起义一平息,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固有矛盾再次尖锐起来,形成了一些封建割据势力,他们之间互相兼并,最后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公元263年,曹魏政权灭掉了蜀国。

公元265年,魏国的大臣司马炎废掉了曹魏的小皇帝曹奂,自立为帝,是为晋武帝,国号为晋。

公元280年,西晋灭掉了南方的孙吴政权,使长达数十年的分裂局面又告统一。

三国时期,西域各国的人口分布状况,因为资料缺乏,难以搞清。三国存在的时间不长,估计其人口分布状况与东汉时期相比相差不远。

西晋时期,西域各国的人口分布状况如何,《晋书·四夷传》有一些记载。而这些记载又仅限于与西晋有过交往的一些政权,许多与西晋未进行交往的政权,情况则不得而知。下面我们就西晋时期西域人口的分布及有关情况作如下叙述。

西晋时期,西域各国人口的分布状况和人口数量问题,与西汉和东汉时期相比,则更难以弄清。因为《晋书》当中,记载西域各国概况的

《四夷传》十分简略,不言各国的人口多少和兵员情况,所以要想研究西晋时期西域各国的人口数量则是十分困难的。目前我们只好先将西域各国所处的地理方位、里程远近、与东汉时期相比西域国数之增减作如下交待,以明其人口分布所在的大致区位。

《晋书·四夷传》将西域各国称之为西戎,属于西戎的仅有6个政权国家,这便是吐谷浑、焉耆国、龟兹国、大宛国、康居国、大秦国。

吐谷浑是鲜卑人的一支,鲜卑人自匈奴势力衰落以后,便完全占据了匈奴故地,该支鲜卑人的西迁,是在三国西晋之际,当初是“西附阴山”。阴山在河套以北地区,可以说这时的吐谷浑已迁徙到了匈奴人的发祥地了。随后,在永嘉之乱时,“始度陇而西”。“其后子孙据有西零以西甘松之界,极乎白兰数千里”。由此可以看出,此时吐谷浑人口的分布已发生了变化,从阴山越过河西,向现在的青藏高原发展,其西界已经与西域即塔里木盆地的东缘和南缘的一些国家接近了,直到十六国时期,被乞伏乾归所击败。各西域政权的情况是:

焉耆国距洛阳8200里,其地南至尉犁,北与乌孙接,方圆400里。四面有大山,道路非常险峻,百人守之,千人难以通过。其婚姻概况与华夏相同。

龟兹国距洛阳8280里,俗有城郭,其城三重,中有佛塔庙千所。人以种田畜牧为业,男女皆剪发垂项,王宫十分壮丽,焕然如神仙所居。在前秦时候,苻坚曾派吕光率7万人讨平之。

大宛国 距洛阳13350里,南面与大月氏相接,北与康居相接,大小70余城。

康居国 在大宛西北2000余里,与粟弋、伊列邻接。

大秦国 一名犁鞬,在西海之西,其地南北东西各数千里。天竺、安息人与大秦国人在海上发生贸易关系。

上面便是《晋书》当中所记述的西域国家的概况,其中南道诸国不见有载,鄯善的情况也不见有记载,很可能是被河西地区的政权和吐谷浑向西发展势力所吞并。

为什么《晋书》记载西域之事甚少呢?《晋书·西域传序》讲了一番道理:

武帝受终衰魏,廓境全吴,威略既申,招携斯广。迷乱华之议,矜来远之名,抚旧怀新,岁时无怠,凡四夷入贡者,有二十三国。既而惠皇失德,中宗迁播,凶徒分据,天邑倾沦,朝化所覃,江外而已。賝贡之礼,於兹殆绝,殊风异俗,所未能详。故采其可知者,为之传云。

从上所述我们了解到,《晋书》所载,仅限于与晋有人贡往来之西域诸国。那么,在十六国时期,被河西政权所吞并之国家,以及臣服于拓跋魏的国家,未被著录。

二、晋朝时期丝绸之路沿线的人口数量

晋朝时期,有关丝绸之路的人口数量,我们仍然照前述做法,先把洛阳以西、敦煌以东丝路沿线的每个郡的人口数量详加列出,需要说明的是,这是太康年间的人口数字。其沿线各郡的户口分别为:

河南尹114400户。

弘农郡1.4万户。

京兆尹4万户。

扶风国2.3万户。

始平国1.8万户。

略阳郡9320户。

天水郡8500户。

南安郡4300户。

金城郡2000户。

武威郡5900户。

西郡1900户。

张掖郡3700户。

酒泉郡4400户。

敦煌郡6300户。

总计自洛阳以西、敦煌以东丝路沿线各郡的户数共有255720户,西晋太康时的户平均人口为6.75人,若换算成口数,共有1726110人。上述郡份的户数均出自《晋书·地理志》,而户平均人口也是由《晋书·地理志》户口之比得出。

晋朝时期的西域人口,由于文献记载寥寥,很难作出正确估计。现根据有关材料,对晋朝时期西域有关国家的人口状况作如下估计:

1.焉耆国人口

焉耆国的地理位置前已言及,其地南至尉犁,北与乌孙接,方圆400里,距离洛阳8200余里。《晋书·四夷传》还记载焉耆王会“有胆气筹略,遂霸西胡,葱岭以东,莫不率服”,可见焉耆在北道诸国中是最强者。在十六国前凉时期,张骏曾派兵征服过焉耆,《晋书·四夷传》载:

张骏遣沙州刺史杨宣率众疆理西域,宣以部将张植为前锋,所向风靡......。植进据尉犁,(焉耆王)熙率群下四万人肉袒降于宣。吕光讨西

域,复降于光,及光僭位,熙又遣子入侍。

这里谈到了焉耆王熙在杨宣的进攻下,率4万人投降的事情。估计这4万人仅是国都之人,以及焉耆国的军队在内。那么,据此估计,焉耆国的总人口约有8万人左右。

2.龟兹国的人口

龟兹国是丝绸之路北道上另一个重要国家,其人口数量,史无明载,仅言其国的佛寺庙宇就有1000多所。武帝太康年间,龟兹国遣子入侍。《晋书·四夷传》还记载了十六国时,前秦苻坚曾派吕光率兵7万征伐并讨平之。估计龟兹国的国力、人口虽然不如焉耆国,但其人口数量也会在6万人左右。

3.吐谷浑的人口

吐谷浑人生活在今甘肃南部及青海省境内,从大范围来讲,它北与丝绸之路的通道河西走廊相连,西与西域诸国相接。《晋书·吐谷浑传》仅记载了吐谷浑的兵员状况,那么吐谷浑的人口状况如何,我们可以通过其兵员状况来进行分析。《晋书·吐谷浑传》载吐谷浑王视羆言:

寡人承五祖之休烈,控弦之士二万,方欲扫氛秦陇,清彼沙凉,然后饮马泾渭。

从吐谷浑有控弦之士2万分析,它的人口总数约有7万多人。因为根据《汉书》、《后汉书》的记载可知,西域各国的兵员状况与其总人口相比,基本上占了1/3,所以我们以此为依据,估计当时吐谷浑的总人口约有7万多人。

晋朝时期,西域政权的数目,大概仍然保持在东汉时期的水平上。东汉时期西域有30多个国家,晋朝时期仍然维持在这一数量上。《晋书·吕光载记》记述了吕光受苻坚之托,抚宁西域时,言说西域各国“王侯降者三十余国”,可知其当时之政权数目基本上与东汉时期相同。

晋朝时期,整个西域的人口数量,虽然史籍没有明确记载,但我们可以加以推测。《晋书·吕光载记》在记述吕光进攻龟兹城时:

(龟兹)帛纯乃倾国财宝请救狯胡。狯胡弟呐龙、侯将馗率骑二十余万,并引温宿、尉头等国王,合七十余万以救之。

从上述兵员数字分析,当时的西域人口恐怕要有近200万人,因为西域的兵员一般占总人口的比例为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