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一、东汉时期丝绸之路沿线地方政权的分布概况

东汉时期,西域各国的地理位置及人口分布状况《后汉书·西域传》有比较详细的记载。如前所述,早在汉武帝时期,西域内属,当时有三十六国,但到汉哀帝、汉平帝之世,西域的原三十六国分裂成为五十五国。王莽时期,由于其边疆政策失当,贬易西域各国首领的封号印玺,由此引起西域各国的不满,西域各国便转由匈奴控制。到东汉初年,东汉政权因为刚刚建立,忙于处理内部事务,顾不上经略西域,而在此时,匈奴的势力亦有较大的衰弱,这样西域各国间以强凌弱经历了一个互相吞并的阶段:

光武以天下初定,未遑外事,竟不许。会匈奴衰弱,莎车王贤诛灭诸国,贤死之后,遂更相攻伐。小宛、精绝、戎卢、且末为鄯善所并。渠勒、皮山为于阗所统,悉有其地。郁立、单桓、狐胡、乌贪訾离为车师所灭。

尽管被吞并的一些城郭诸国后来并复立国,但《后汉书·西域传》所载之城郭诸国没有《汉书·西域传》所载之城郭诸国多。现把东汉时期西域各国的地理分布状况简述如下。

根据《后汉书·西域传》的记载,东汉时期,西域内属诸国,东西6000余里,南北1000余里,东及玉门关、阳关,西至葱岭。其东北与乌孙、匈奴相接,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从鄯善越葱岭出西诸国,有两条道路,傍南山北坡,沿河西行,到莎车,为南道。南道西逾葱岭,出大月氏、安息诸国。自车师前王庭傍北山沿河西行至疏勒为北道,北道西逾葱岭,出大宛、康居、奄蔡诸国。总之,东汉时期各国的地理位置基本上一如西汉。

拘弥国 出玉门关,经鄯善、且末、精绝3000余里至拘弥。都城为宁弥城。距长史所居柳中4900里,距洛阳12800里。

于阗国 居西域。距柳中5300里,距洛阳11700里。

西夜国 一名漂沙。距洛阳14400里。《汉书》中误云西夜、子合是一国,实各自有王。

子合国 都城在呼鞬谷。距疏勒1000里。

德若国 距柳中3530里,距洛阳12150里,与子合国接。

排持国 自皮山西南经乌秅,涉悬度,历罽宾,60余日行至乌弋山离国,地方数千里,时改名排持。

条支国 从排持国西南乘马行百余日至条支。条支临西海,海水曲环其南及东北,三面路绝,唯西北隅通陆道。

安息国 距洛阳2.5万里。北与康居接,南与乌弋山离国接,地方数千里。

大秦国 一名犁鞬,以在海西,亦云海西国。地方数千里,有400余城。其人民皆长大平正,有类中国,故谓之大秦。

大月氏国 都蓝氏城。西接安息,东距柳中6537里,距洛阳16370里。

高附国 在大月氏西南。

天竺国 一名身毒。在月氏之东南数千里,俗与月氏同,而卑湿暑热。其国临大水,乘象而战,其人弱于月氏。修浮图道,不杀伐,遂以成俗。

东离国 都沙奇城。在天竺东南3000余里,大国也??大月氏攻伐之,遂臣服于大月氏。

栗弋国 属康居。

严国 在奄蔡北,属康居。

奄蔡国 改名阿兰聊国,都地城,属康居。

莎车国 西经蒲犁、无雷至大月氏,东距洛阳10950里。

疏勒国 距西域长史所居5000里,距洛阳10300里,在今伽师一带。

尉头国 在疏勒东北。

温宿国 在疏勒东北。

姑墨国 在疏勒东北。

龟兹国 在疏勒东北。

焉耆国 都城在南河城。北距长史所居地800里,东距洛阳8200里,其国四面有大山,与龟兹相连。

蒲类国 都天山西疏榆谷。东南距长史所居地1290里,距洛阳10490里。该国后被匈奴迁之匈奴右部阿恶地。

移支国 居蒲类地。

东且弥国 东距长史所居800里,距洛阳9250里。

车师前王国 都交河城。距长史所居之柳中80里,东距洛阳9120里。

车师后王国 都务涂谷。距长史所居地500里,距洛阳9620里。车师前后王国及东且弥、卑陆、蒲类、移支为车师六国。北与匈奴接,前部西通焉耆北道,后部西通乌孙。

二、东汉时期丝绸之路沿线的人口概况

以上我们简略叙述了一下东汉时期西域一些国家的分布情况,下面我们来看看丝绸之路沿线的户口状况。

丝绸之路从洛阳开始,沿线各郡的户口状况分别是这样的:

河南尹 户208486,口1010827人。

弘农郡 户46815,口199113人。

京兆尹 户53299,口285574人。

右扶风 户17352,口93091人。

汉阳郡 户27423,口130138人。

陇西郡 户5628,口29637人。

金城郡 户3858,口18947人。

武威郡 户10042,口34226人。

张掖郡 户6552,口26040人。

酒泉郡 户12706,口数缺载。

敦煌郡 户748,口29170人。

从敦煌以西,便是一些政权和国家。

拘弥国 领户2173,口7251人,兵员1760人。户平均人口为3.3人,兵员占总人口的比例为24%

于阗国 领户3.2万,口8.3万人,兵员3万余人。户平均人口为2.6人,兵员占总人口的比例为36%。

西夜国 领户2500,口万余人,兵员3000人。户平均人口为4人,兵员占总人口的比例为30%。

子合国 领户350,口4000余人,兵员千余人。户平均人口为11.4人,兵员占总人口的比例为25%。

德若国 领户百余,口670人,兵员350人。户平均人口为6.7人,兵员占总人口的比例为52%。

大月氏国 领户10万,口40万人,兵员10余万人。户平均人口为4人,兵员占总人口的比例为25%。

疏勒国 领户2.1万,口数不详,兵员3万余人。

焉耆国 领户1.5万,口5.2万人,兵员2万余人。户平均人口为3.5人,兵员占总人口的比例为38%。

蒲类国 领户800余,口2000余人,兵员700余人。户平均人口为2.5人,兵员占总人口的比例为35%。

阿恶国 本为蒲类国移民,口6000余人。

移支国 领户千余,口3000余,兵员千余人。户平均人口为3人,兵员占总人口的比例为30%。

东且弥国 领户3000余,口5000余人,兵员2000余人。户平均人口为1.7人,兵员占总人口的比例为40%。

车师前王国 领户1500余,口4000余人,兵员2000余人。户平均人口为2.7人,兵员占总人口的比例为50%

车师后王国 领户4000余,口1.5万余人,兵员3000余人。户平均人口为3.8人,兵员占总人口的比例为20%。

以上为东汉时期西域一些城郭诸国的人口、兵员大致概况。东汉王朝存在时间近两百年,那么《后汉书·西域传》所载的西域一些城郭诸国的户口资料究竟是什么时候的户口数字呢?我们从《后汉书·西域传》了解到东汉时期西域一些城郭诸国的人口状况,是安帝末年时期的数字。自建武至延光年间(公元25~122年),东汉与西域之间的关系是三通三绝。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大将军窦宪大破匈奴。永元三年,班超遂定西域。永元六年,班超复破焉耆,西域五十余国遂纳质内属。九年,班超派甘英“抵条支而历安息,临西海以望大秦”①。但和帝死了以后,西域皆叛,东汉不得不放弃西域。安帝元初六年(公元119年),东汉派行长史索班招抚西域,不久又被匈奴势力所侵逼,班索遂没。延光二年,敦煌太守张王当上书陈三策,得到了尚书陈忠的支持,安帝以班勇为西域长史,西屯柳中,将弛刑士500人,这样西域诸国皆来朝贡。班勇在西域活动期间,记载了西域的一些情况,《后汉书》的作者范晔在撰写《后汉书》时,采纳了班勇的记述,以成《西域传》。如史云:班固记诸国风土人俗,皆已详备《前书》。今撰建武以后其事异于先者,以为《西域传》,皆安帝末班勇所记云。

由以上引文可知,《后汉书·西域传》中所反映的西域的人口状况、地理位置是安帝末年时的情况(安帝亡年为公元125年)。

三、东汉时期西域人口分布的变化

东汉时期,西域的人口分布与人口状况与西汉时期相比有了一些变化。这主要是西域各族之间实行了不同程度的兼并,原来西汉末的五十五国政权到了东汉时期又有了新的变化。

就拘弥国(扜弥国)来说,西汉时期有户3340,有口20040人,而到了东汉时期,有户2173,有口7251人。也就是说,与西汉时期相比,户数减少了1/3,口数减少了2/3。这种变化的原因在于,东汉时期,于阗国对拘弥国多次进行吞并,纵然后来东汉驻西域的官员——西域长史对这种吞并多次进行了制止,但死伤甚众,逃亡者亦不在少数。所以到了东汉灵帝熹平四年(公元175年)时期,拘弥国仅有1000人,可见人口损伤之多。

于阗国周围地区,东、西汉时期的户口变化较大。这里所说的于阗国周围,即指今日之塔里木盆地的西南部地区,包括今日之莎车、叶城、皮山、和田、于田、民丰等在内。于阗国周围地区,东、西汉时期所建立的政权有十三国之多。西汉时期的十三国分别是:精绝、戎卢、扜弥、渠勒、于阗、皮山、西夜、子合、莎车、蒲犁、依耐、乌秅、无雷。具体情况是:依耐国125户,蒲犁国650户,西夜国350户,乌秅国490户,皮山国500户,于阗国3300户,渠勒国310户,扜弥国3340户,戎卢国240户,精绝国480户,莎车国2339户,无雷国1000户,总共为13124户。西汉时期这十三国的总人口数为:精绝国3360人,戎卢国1610人,渠勒国2170人,扜弥国20040人,于

阗国19300人,皮山国3500人,乌秅国2730人,西夜国4000人,蒲犁国5000人,依耐国670人,无雷国7000人,莎车国16370人。西汉时期这十三国共有口82350人。

到了东汉时期,这一地区的户口数字发生了巨大变化。据不完全统计,拘弥国2173户,于阗国3.2万户,子合国350户,德若国100户,西夜国2500户。皮山国、乌秅国、莎车国、无雷国、精绝国、戎卢国、蒲犁国、依耐国户数不详。除去户数不详者外,相加之后为37123户。

可以发现,这一地区不但在户数方面与西汉时期相比有大幅度的增长,而在口数方面的增长也是十分明显的。《后汉书·西域传》记载:拘弥国有口7251人,于阗国有口8.3万人,西夜国有口1万人,子合国有口4000人,德若国有口670人,其余小国口数不详。单单上面五国人口统计数就有104921人,超过了西汉时期这一地区的总口数。

总之,地处塔里木盆地西南部的诸多小国,其户数和口数与西汉时期相比,均有较大增长。纵然我们搜集到的东汉时期这一地区国家的人口数字仅有5个国家,尚有8个国家户口不详,这足以说明,东汉时期与西汉时期相比,这一地区的人口数量有较大的发展。

与西汉时期相比,大月氏国的户口和口数均未增加,东、西汉时期均为户10万,口40万人。

《汉书·西域传》把西夜国与子合国看作是一国,《后汉书·西域传》认为《汉书·西域传》所载有误,西夜国和子合国各有其王,应为两个城郭之国。《后汉书·西域传》记载:“子合国居呼犍谷①,去疏勒千里,领户三百五十,口四千,胜兵千人。”与《汉书·西域传》所载之:“西夜国,王号子合王,治呼犍谷,去长安万二百五十里,户三百五十,口四千,胜兵千人”的户口数字相符合,而且国都也不可能随便改变。据此,我们判断,《汉书·西域传》中所载之西夜国,实际上就是指《后汉书·西域传》中的子合国。

疏勒及其以西地区东、西汉时期户口变化的状况。

疏勒以西地区,到巴尔喀什湖以南,在西汉时期存在有疏勒、休循、捐毒和大宛四个政权。在户数方面,休循国有户358,捐毒国有户380,疏勒国有户1510,大宛国有户6万,西汉时期该地区总计有户62248。在口数方面,休循国有口1030人,捐毒国有口1100人,疏勒国有口18647人,大宛国有口30万人,该地区西汉时期共有口320677人。

到了东汉时期,该地区户口发生了变化,其政权也发生了变化。除大宛和疏勒两政权外,休循国和捐毒国并不存在,可能已被吞并。大宛国的户数和口数西汉时期为6万和30万,而东汉时期大宛国的户口缺载。《后汉书·西域传》仅载莎车与大宛之间的攻战:留迎降,贤因将还国,徙拘弥王桥塞提为大宛王。而康居数攻之,桥塞提在国岁余,亡归。贤复以为拘弥王,而遣延留还大宛,使贡献如常。

该地区除大宛之外,便是疏勒国。《后汉书·西域传》记载东汉时期疏勒国有户2.1万,兵员3万余人,其口数缺载,这与西汉时期的疏勒国相比,户数增长13.9倍,兵员增长15倍。西汉时期疏勒国的兵员与总人口之比为9∶1,按比例推算,东汉时期疏勒国的人口,有近30万之多。如若按一般情况下西域各国的兵员占总人口的1/3计算,则东汉时期疏勒国的人口也有近10万人。总之,单就疏勒国而论,东汉时期的户口与西汉时期相比有较大幅度增长,其增长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今之阿克苏地区,早在西汉时期有姑墨、温宿、尉头三个政权。这三个政权共有户6000,有口35200人①。到了东汉时期,这三个政权虽然仍然存在,但《后汉书》未载其户口状况。

以今库车为中心的地区,早在西汉时为龟兹政权所在地,共有户6970,有口81317人。而东汉时期,龟兹政权仍然存在,但《后汉书》不载其户口状况。

以今库尔勒为中心的地区,西汉时有危须、焉耆、渠犁、尉犁、山国五个政权,共有户6480,共有口53080人②。还是同一地区,到了东汉时期,所存在的政权有焉耆、危须、尉犁、山国,而渠犁却不见载。在户口方面,仅记载焉耆有户1.5万,有口5.2万人。危须、尉犁、山国的户口不见记载。但这三个城郭之国并非被焉耆所兼并,因为文献记载这些城郭之国仍然是各自独立的政权,起码说班超、班勇在西域活动时期仍是如此。《后汉书·西域传》载:

至永元六年,都护班超发诸国兵讨焉耆、危须、尉犁、山国,遂断焉耆、尉犁二王首,传送京师,悬蛮夷邸。超乃立焉耆左侯元孟为王,尉

犁、危须、山国皆更立其王。至安帝时,西域背叛,延光中超子勇为西域长史,复讨定诸国。元孟与尉犁、危须不降,永建三年,勇与敦煌太守张

朗击破之,元孟乃遣子诣阙贡献。

由上记载可以看出,从永元六年到永建二年(公元94~127年)时期,尉犁、危须、山国仍然存在,但户口状况史籍未载。西汉时期的另一个城郭之国,渠犁国到东汉时期却不见了。焉耆国的户数和口数与西汉时期相比有大幅度的增长,东汉时期焉耆国的人口几乎与西汉时期该地区四个城郭之国的人口之和相等。在户数方面,东汉时期焉耆国的户数比西汉时期该地区的总户数还要多出一倍以上,户数与口数不成比例的增长状况是值得认真研究的。不但该地区的情况如此,东汉时期西域其他一些地区的户口增长比例也有类似情况。根据以上情况进行分析,焉耆国户口增长的原因,一方面不能排除其自身增长的原因,另一方面,焉耆国在该地区是一个大国,它对周围小国的吞并所造成人口数增加的因素也不能排除。故焉耆国人口,东汉与西汉时期相比有了很大的增长。

以今之吐鲁番、乌鲁木齐市为中心的地区,早在西汉、东汉时期的户口变化是这样的:

西汉时期,该地区所建立的政权有:蒲类国、蒲类后国、车师后国、车师前国、郁立师国、卑陆后国、劫国、东且弥国、乌贪訾离国、单桓国、狐胡国、卑陆国、车师都尉国、车师后城长国,共有户3988①,有口24234人②。

东汉时期,这一地区所存在的主要政权有:移支国、蒲类国、车师后部、车师前部、卑陆国、东且弥国,共有户11500,有口3.2万人③。上面的总口数和总户数中加入了阿恶国,因为《后汉书·西域传》言,阿恶国其先为蒲类国,前西域属匈奴。而其王得罪单于,单于怒,徙蒲类人6000余口内之匈奴右部阿恶地,因号阿恶国。总之,阿恶国的人口系由蒲类国分出的,故在计算这一地区的人口时,应该将阿恶国的人口统计在内,这点,在这里需要加以说明。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虽然东汉时期该地区的政权数目比西汉时期大有减少④,但是,从户口状况看,与西汉时期相比仍略有增加,而减少之政权很可能是被强国所兼并。

西出阳关走南道,首先经过的是婼羌和鄯善国,但《后汉书·西域传》未载鄯善的人口数据,而婼羌国则根本不见记载。

《后汉书·西域传》有一段记载,值得我们注意,这便是:

班固记诸国风土人俗,皆已详备前书,今撰建武以后其事异于先者,以为《西域传》,皆安帝末班勇所记云。

《后汉书·西域传》序言中的这段记载,有助于我们理解东汉、西汉时期的户口状况。也就是说,如果东汉时期未异于西汉时期,则不加记载,所载必是不同于西汉时的事情。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后汉书·西域传》未载的一些政权及其户口数,可能与西汉时期没有什么差别,不然一定会加以记载的。准此,《后汉书,西域传》中所未载的一些政权的户口数,我们可以视为与西汉时期的户口数基本相同,这些政权包括大宛、乌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