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一、西汉时期丝绸之路沿线地方政权的分布概况

丝绸之路沿线各地方政权的地理位置,《汉书·西域传》有记述,现根据《汉书·西域传》所载顺序,依次将这些地方政权作一简介。

出阳关而西,最近者要数婼羌。婼羌在今之若羌东南方向,即在以阿尔金山南面的阿其克库勒和阿雅格库木库勒为中心的地域上,距阳关1 800里,距长安6 3 00里,不在交通干线上。婼羌西与且末为邻,是一个游牧国家,不从事农业生产,依靠鄯善、且末的谷物作补充,矿产品有铁。

鄯善国 地处今若羌周围地区,本名楼兰,都城为扜泥城。距阳关1 600里,距长安6 100里,西北距汉西域都护治所1 785里,北至山国1 365里,西北至车师1 89 0里。民众以畜牧业为主业,田地少,国产玉石、胡桐等。鄯善正处在丝绸之路的干道上,西距且末720里。

且末国 地处今且末县境内的车尔臣河上游,都城在且末城。距长安6 820里,西北至都护治所2258里,西通精绝2000里,北接尉犁,南至小宛有3日的行程。种五谷,有葡萄诸果。

小宛国 地处今且末正南,喀拉米兰河北岸,都城在扜零城。距长安7210里,西北至都护治所2558里,东面与婼羌相接,不在丝绸之路的干道上。

精绝国 地处今且末以西、民丰以北的地域上,都城在精绝城。距长安8820里,北至都护治所2723里,南至戎卢国有4天的行程。西到扜弥国460里。

戎卢国 地处今民丰以南地区,都城在卑品城。距长安8300里,东北至都护治所2850里,东面与小宛、南面与婼羌、西面与渠勒相接,不在丝绸之路的干道上。

扜弥国 《后汉书》作拘弥,即今于田县境内的克里雅河流域,都城在扜弥城。距离长安9280里,东北至都护治所3553里,南与渠勒、东北与龟兹、西北与姑墨接,西面距于阗(今和田)390里。

渠勒国

即今于田以南地区,都城在鞬都城。距长安9950里,东北至都护治所3852里,东面与戎卢、北与扜弥接壤。

于阗国

即今和田、墨玉、洛浦县境内,都城在西城。距离长安9670里,东北至都护治所3947里,北与姑墨接,西至皮山380里。于阗之东,水皆向东流;于阗之西,水皆向西流。

皮山国

即今皮山地区,都城在皮山城。距长安10050里,东北至都护治所4292里,西南至乌秅国1340里,北至姑墨1450里,西南可通罽宾和乌弋山离国,西北通莎车380里。

乌秅国

地处今叶尔羌河上游地区,都城在乌秅城。距长安9950里,东北距都护治所4892里,北与子合、蒲犁,西与难兜相接。其西有悬度,距离阳关5888里。

西夜国

即今叶城以南,昆仑山以北地区,都城在呼犍谷。距长安10250里,东北至都护治所5046里,东与皮山、西南与乌秅、北与莎车、西与蒲犁接。属游牧国家。

蒲犁国

地处今叶尔羌河中游地区,都城在蒲犁谷。距长安9550里,东北至都护治所5396里,东至莎车540里,西至无雷国540里,北至疏勒550里,南与子合国相接。

依耐国

地处今莎车以南。其都城距长安10150里,北至都护治所2730里,至莎车540里,至无雷国540里,北至疏勒650里,南与子合接。

无雷国

地处今塔什库尔干周围地区。距长安9950里,东北至都护治所2465里,南至蒲犁540里,南与乌秅、北与捐毒、西与大月氏接。

难兜国 地处今克什米尔北部。其都城距长安10150里,东北至都护治所2850里,西至无雷国340里,西南至罽宾330里,南与婼羌、北与休循、西与大月氏接。

罽宾国 即今阿富汗东南部、巴基斯坦北部及克什米尔西北部地区,都城在循鲜城。距长安12200里,东北至都护治所6840里,东北至难兜国有9天的行程,西北与大月氏,西南与乌弋山离国相接。

乌弋山离国

在今阿富汗西北部的赫拉特一带。距长安12200里,东与罽宾,西与安息接壤。丝绸之路到达乌弋山离国后,则南道到了尽头。

安息国

距长安11600里,都城在番兜城。北与康居,东与乌弋山离,西与条支国接壤。

大月氏国

即今中亚阿姆河上游一带,都城在蓝氏城。距长安11600里,东至都护治所4740里,西至安息有49天的行程。

大夏国

亦即大月氏人所处之领土,大月氏人后来迁徙到大夏的领土上,大夏人便臣服于大月氏人。

康居国

地处今巴尔喀什湖西南方。距长安12300里,东至都护治所5550里。

奄蔡国

地处里海以东,其人与康居同俗,在康居西北2000里。

大宛国

地处今中亚的费尔干纳盆地,都城在贵山城。距长安12550里,东至都护治所4031里,北至康居卑阗城1510里,西南至大月氏690里。

桃槐国

地处今帕米尔北部阿赖谷地一带。

休循国 地处葱岭西,都城在鸟飞谷。距长安10210里,东至都护治所3121里,至捐毒衍敦谷260里,西北至大宛国920里,西至大月氏1610里,属游牧民族。

捐毒国

即今乌恰以西地区,都城在衍敦谷。距长安9860里,东至都护治所2861里,西北至大宛国1030里,北与乌孙接,南为葱岭。人民以游牧为业,属塞种。

莎车国

即今莎车周围地区,都城在莎车城。距长安9950里,东北至都护治所4746里,西至疏勒560里,西南至蒲犁740里。

疏勒国

即今喀什周围地区,都城在疏勒城。距长安9350里,东至都护治所2210里,南至莎车560里,西当去大宛、大月氏、康居的孔道。

尉头国

地处今喀什东北、乌什以西地区,都城在尉头谷。距长安8650里,东至都护治所1411里,人民以游牧为生。

乌孙国

地处今伊犁河流域,都城在赤谷城。距长安8900里,东至都护治所1721里,其民属游牧民族。

姑墨国

地处今阿克苏地区,都城为南城。距长安8150里,东至都护治所2021里,南至于阗骑马行15日的路程,北与乌孙接,东通龟兹670里。

温宿国

地处今温宿县境,都城在温宿城。距长安8350里,东至都护治所2380里,东通姑墨270里。

龟兹国

即今拜城、库车周围地区,都城在延城。距长安7480里,东至都护治所乌垒城350里,南与精绝,东南与且末,西南与扜弥,北与乌孙,西与姑墨接。

乌垒国

与都护同治,其南330里至渠犁。

渠犁国

地处今库尔勒市境内。东北与尉犁,东南与且末,南与精绝接,西至龟兹580里,东通尉犁650里。

尉犁国

即今库尔勒西南地区,都城在尉犁城。距长安6750里,西至都护治所300里,南与鄯善、且末接。

危须国

地处今塔里木盆地博斯腾湖东岸,都城是危须城。距长安7290里,西至都护治所500里,至焉耆100里。

焉耆国

即今焉耆回族自治县境内,都城在员渠城。距长安7300里,南至尉犁100里,北与乌孙接,西南至都护治所400里。

乌贪訾离国

地处今乌鲁木齐市西北、石河子市东,都城在于娄谷。距长安10330里,东与单桓,南与且弥,西与乌孙接。

卑陆国

地处今乌鲁木齐市东北,都城在乾当国。距长安8680里,西至都护治所1287里。

卑陆后国

地处今乌鲁木齐市东北,都城在番渠类谷。距长安8710里,东与郁立师,北与匈奴,西与劫国,南与车师接。

郁立师国

地处今乌鲁木齐市东北,都城在内咄谷。距长安8830里,东与车师后城,西与卑陆,北与匈奴接。

单桓国

地处今乌鲁木齐市北,都城在单桓城。距长安8870里。

蒲类国

地处今巴里坤湖周围地区,都城在疏榆谷。距长安8360里,西南至都护治所1387里。

蒲类后国

地处今奇台以东,巴里坤湖以西地区。距长安8630里。

西且弥国

地处今乌鲁木齐市以西地区,都城在于大谷。距长安8670里,西南至都护治所1487里。

东且弥国

地处今乌鲁木齐市周围地区,都城在兑虚谷。距长安8250里,西南至都护治所1587里。

劫国

地处今乌鲁木齐市北,都城在丹渠谷。距长安8750里,西南至都护治所1487里。

狐胡国

地处今吐鲁番东北,都城在车师柳谷。距长安8200里,西至都护治所1147里,至焉耆770里。

山国

地处今库尔勒市以东地区。距长安7170里,西至尉犁240里,西北至焉耆160里,西至危须260里,东与鄯善接。

车师前国

地处今吐鲁番市周围地区,都城在交河城。距长安8150里,西南至都护治所1807里,至焉耆835里。

车师后国

地处今奇台以西地区,都城在务涂谷。距长安8950里,西南至都护治所1237里。

车师都尉国

地处今艾丁湖周围地区。

车师后城长国

地处今奇台以西地区。

以上我们依《汉书》所载,列出了西域55个地区和城郭诸国的大致地理位置,便于我们对西域一些政权的分布概况有个粗略的了解。

西汉时期,就西域来说,主要为土著居民,有城郭田畜,与匈奴、乌孙异俗,《汉书·西域传》颜师古注文曰:“言著土地,而有常居,不随畜牧移徙也。”类似这样的城郭诸国,大概有且末以西诸国:

皆种五谷,土地草木,畜产作兵,略与汉同。

具体来说,有且末国、小宛国、精绝国、戎卢国、扜弥国、渠勒国、于阗国、皮山国、乌秅国、难兜国、罽宾国、乌弋山离国、条支国、安息国、大宛国、莎车国、疏勒国、姑墨国、温宿国、龟兹国、尉犁国、危须国、焉耆国、乌贪訾离国、卑陆国、卑陆后国、郁立师国、单桓国、蒲类国、蒲类后国、西且弥国、东且弥国、劫国、狐胡国、山国、车师前国、车师后国、车师都尉国、车师后城长国。以上国内居民为土著居民,过着农耕生活,或半农半牧生活。在丝绸之路上,也有一些民族则纯属游牧民族,如西夜国的、休循国的、捐毒国的、尉头国的、乌孙国的民族等。大月氏人原来也是游牧民族,自从西徙大夏以后,便逐渐过上了定居生活。

二、西汉时期丝绸之路沿线的人口概况

因为现在不少学者认为,丝绸之路的东端起点应为洛阳。因此,我们以洛阳为起点,将丝绸之路沿线的每个郡的人口详细列出,这便是:

河南郡 户276444,口1740279人。

弘农郡 户118091,口475954人。

京兆尹 户195702,口682468人。

右扶风 户216377,口836070人。

天水郡 户60370,口261348人。

陇西郡 户53964,口236824人。

金城郡 户38470,口149648人。

武威郡 户17581,口76419人。

张掖郡 户24352,口88731人。

酒泉郡 户18137,口76726人。

敦煌郡 户11200,口38335人。

从敦煌郡再向西行,便进入了西域各国,其户口数量的详细情况如下:

婼羌国 户450,口1750人,兵员500人。户平均人口为3.9人,兵员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9%

鄯善国 户1570,口14100人,兵员2920人。户平均人口为9人,兵员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0%。

且末国 户230,口1610人,兵员320人。户平均人口为7人,兵员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0%

小宛国 户150,口1050人,兵员200人。户平均人口为7人,兵员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0%

精绝国 户480,口3360人,兵员500人。户平均人口为7人,兵员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5%。

戎卢国 户240,口1610人,兵员300人。户平均人口为7人,兵员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9%。

扜弥国 户3340,口20040人,兵员3540人。户平均人口为6人,兵员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8%。

渠勒国 户310,口2170人,兵员300人。户平均人口为7人,兵员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4%。

于阗国 户3300,口19300人,兵员2400人。户平均人口为6人,兵员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2%。

皮山国 户500,口3500人,兵员500人。户平均人口为7人,兵员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4%。

乌秅国 户490,口2730人,兵员740人。户平均人口为5.6人,兵员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7%。

西夜国 户350,口4000人,兵员1000人。户平均人口为11人,兵员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5%。

蒲犁国 户650,口5000人,兵员2000人。户平均人口为7.7人,兵员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0%。

依耐国 户125,口670人,兵员350人。户平均人口为4人,兵员占总人口的比重为52%。

无雷国 户1000,口7000人,兵员3000人。户平均人口为7人,兵员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3%。

难兜国 户5000,口3.1万人,兵员8000人。户平均人口为6人,兵员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6%。

罽宾国 《汉书·西域传》仅言“户口胜兵多,大国也”,但未载其具体数字。

乌弋山离国 《汉书·西域传》仅言“户口胜兵,大国也”,但未载其具体数字。

安息国 《汉书·西域传》仅言“大小数百城,地方数千里,最大国也”,但未载其具体数字。

大月氏国 户10万,口40万人,兵员10万人。户平均人口为4人,兵员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5%。

大夏国 文献未载其具体的户口数字及兵员状况。

康居国 户12万,口60万人,兵员12万人。户平均人口为5人,兵员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0%。

奄蔡国 《汉书·西域传》记载该国“控弦者十余万人”,估计其口数在50万人以上。

大宛国 户6万,口30万人,兵员6万人。户平均人口为5人,兵员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0%。

桃槐国 户700,口5000人,兵员1000人。户平均人口为7人,兵员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0%。

休循国 户358,口1030人,兵员480人。户平均人口为2.9人,兵员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7%。

捐毒国 户380,口1100人,兵员500人。户平均人口为2.9人,兵员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5%。

莎车国 户2339,口16373人,兵员3049人。户平均人口为7人,兵员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9%。

疏勒国 户1510,口18647人,兵员2000人。户平均人口为12.3人,兵员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1%。

尉头国 户300,口2300人,兵员800人。户平均人口为7.7人,兵员占总人口的比重为35%。

乌孙国 户12万,口63万人,兵员188800人。户平均人口为5人,兵员占总人口的比重为30%。

姑墨国 户3500,口24500人,兵员4500人。户平均人口为7人,兵员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8%。

温宿国 户2200,口8400人,兵员1500人。户平均人口为3.8人,兵员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8%。

龟兹国 户6970,口81317人,兵员21076人。户平均人口为11.7人,兵员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6%。

乌垒国 户110,口1200人,兵员300人。户平均人口为10.9人,兵员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5%。

渠犁国 户130,口1480人,兵员150人。户平均人口为11.4人,兵员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0%。

尉犁国 户1200,口9600人,兵员2000人。户平均人口为8人,兵员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1%。

危须国 户700,口4900人,兵员2000人。户平均人口为7人,兵员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1%。

焉耆国 户4000,口32100人,兵员6000人。户平均人口为8人,兵员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7%。

乌贪訾离国 户41,口231人,兵员57人。户平均人口为5.6人,兵员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5%。

卑陆国 户227,口1337人、兵员422人。户平均人口为6人,兵员占总人口的比重为30%。

卑陆后国 户462,口1137人,兵员350人。户平均人口为2.5人,兵员占总人口的比重为31%。

郁立师国 户190,口1445人,兵员331人。户平均人口为7.6人,兵员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3%。

单桓国 户27,口194人,兵员45人。户平均人口为7.2人,兵员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3%。

蒲类国 户325,口2032人,兵员799人。户平均人口为6.3人,兵员占总人口的比重为39%。

蒲类后国 户100,口1070人,兵员334人。户平均人口为10人,兵员占总人口的比重为31%。

西且弥国 户332,口1926人,兵员738人。户平均人口为5.8人,兵员占总人口的比重为38%。

东且弥国 户191,口1948人,兵员572人。户平均人口为10.2人,兵员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9%。

劫国 户99,口500人,兵员115人。户平均人口为5人,兵员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3%。

狐胡国 户55,口264人,兵员45人。户平均人口为4.8人,兵员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7%。

山国 户450,口5000人,兵员1000人。户平均人口为11人,兵员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0%。

车师前国 户700,口6050人,兵员1865人。户平均人口为8.6人,兵员占总人口的比重为31%。

车师后国 户595,口4774人,兵员1890人。户平均人口为8人,兵员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0%

车师都尉国 户40,口333人,兵员84人。户平均人口为8人,兵员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5%。

车师后城长国 户154,口960人,兵员260人。户平均人口为6人,兵员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7%。

根据以上统计,《汉书·西域传》所载之西域各政权的口数有2286088人,当然还有一些政权的户口数字史籍没有记载。

三、西汉时期西域人口资料的系年问题

《汉书·西域传》记载了西域各国的户口数字,是我们研究西域人口史的重要历史资料。对这组户口资料的系年,《汉书·西域传》载:“自宣元后,单于称藩臣,西域服从,其土地山川王侯户数道里远近翔实矣。”也就是说,《汉书·西域传》所记西域各国的户口数字,当是宣帝、元帝以后的户口情况。至于更确切的系年,史书再无记载。

对于《汉书·西域传》所载西域各国户口的确切系年,一些学者进行了探讨。目前主要有两种观点:一为甘露四年说①,一为元始二年说②。但两说均为推测性质,且没有深入论证。如持甘露四年说的陈良佐认为:“大体来说,《西域传》人口的记载多数是在郑吉为都护的任内”,“若定前汉书西域传的人口,为郑吉作都护的第十年(宣帝甘露四年,公元前50年),所作的户口调查,可能相差不会太远。”此说把《汉书·西域传》的户口系于郑吉为西域都护的甘露四年,没有任何依据。况且郑吉以后的历任都护都有户口调查的可能,而且也没有证据表明《汉书·西域传》所载户口资料与郑吉有关。余太山先生已指出此说的错误①。持元始二年(公元2年)说的钱伯泉先生认为:“《西域传》中所记各国的户口数字,一定也和《汉书·地理志》中所记各郡国的户口数字一样,为元始二年的调查结果”②。按:西汉郡县的户口主要记载于《汉书·地理志》。该志“京兆尹”条载:“元始二年(公元2年),户十九万五千七百二,口六十八万二千四百六十八。”颜师古注曰:“汉之户口当元始时最为殷盛,故志举之以为数也。后皆类此。”根据这条史料,现代学者一般将《汉书·地理志》的户口资料系于元始二年。钱伯泉先生在此进行简单的类推,认为《汉书·西域传》也系年于元始二年。此说没有深入分析西汉末年西域

的形势,其不足之处显而易见。余太山先生指出:“自平帝即位起,西汉在西域的统治已经渐趋瓦解。就在元始二年发生的车师王姑句叛入匈奴事件,可视为西域诸国对西汉离心离德的标志。因此,在这一年全面调查西域户口的可能性微乎其微”③。

在否定了甘露四年说和元始二年说之后,以研究西域史著称的余太山先生认为《汉书·西域传》户口资料的系年“今天已无从获悉”④。但我们仔细阅读《汉书·西域传》,发现关于西汉西域户口的系年,还是有一些线索可循的。因此我们试从乌孙人口的变化和其他方面的记载来推测一下《汉书·西域传》户口资料的系年,以推动丝绸之路人口问题的深入研究。

(一)《汉书·西域传》中的乌孙户口系年

《汉书·西域传》记载乌孙的人口为:“户十二万,口六十三万,胜兵十八万八千八百人。”对于这组户口数字,王明哲先生在考察了乌孙在伊犁河流域的发展情况后指出,这组户口数字:“很可能是在大昆弥雌栗靡时期”①,虽很有卓见,惜未深入阐叙。现结合史实,对乌孙户口系年做进一步探讨。

乌孙的人口,在西汉时期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史记·大宛列传》载西汉前期乌孙“控弦数万”。《汉书·西域传》载宣帝本始三年(公元前71年),乌孙“国半精兵”,就有“人马五万骑”,也就是说乌孙当时全国有兵十万骑。

从宣帝本始三年到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乌孙的人口又有了很大的发展。甘露三年②西汉政府分别乌孙大小昆弥的户口地界。《汉书·西域传》载:“汉复遣长罗侯惠将三校屯赤谷,因为分别其人民地界,大昆弥户六万余,小昆弥户四万余。”这是一条关于乌孙人口记载的重要史料。当时大小昆弥民户相加,已达到11万户,但还未达到《汉书·西域传》所载乌孙“户十二万,口六十三万,胜兵十八万八千八百人”的最高记录。

甘露三年以后,乌孙的户口是否会很快达到《汉书·西域传》所载的“户十二万”的记载呢?让我们看一下当时的情况。

我们先看一下大昆弥的情况。《汉书·西域传》载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大昆弥元贵靡死:“元贵靡子星靡代为大昆弥,弱,冯夫人上书,愿使乌孙镇抚星靡。汉遣之,卒百人送焉。??后都护韩宣复奏,星靡怯弱,可免,更以季父左大将乐代为昆弥,汉不许。后段会宗为都护,招还之畔,安定之。”按:星靡之死年为公元前33年或公元前32年③。则大昆弥星靡在位近二十年。在这期间,怯弱无能的星靡不得不假汉之威而统治乌孙。以至段会宗为都护时,还“招还亡畔,安定之”。颜师古注曰:“有人众亡畔者,皆招而还之,故安定也。”徐松《汉书·西域传补注》曰:“众附小昆弥,故亡畔。”徐松之话,可谓道出了问题的实质。在大昆弥星靡统治的近二十年里,星靡怯弱,且国不统一,政局不稳,又有亡畔之人,户口当不会达到鼎盛。

这期间乌孙小昆弥乌就屠的情况如何呢?实际情况是乌就屠的居地亦不太平,威胁来自匈奴。宣帝时,匈奴内乱,五单于争位,后分裂为两部,东部呼韩邪单于朝汉,西部郅支单于惧而居右地。宣帝黄龙元年(公元前49年),郅支单于遣使见小昆弥乌就屠,《汉书·匈奴传》载:乌就屠见呼韩邪为汉所拥,郅支亡虏,欲攻之以称汉,乃杀郅支使,持头送都护在所,发八千骑迎郅支。郅支见乌孙兵多,其使又不返,勒兵逢击乌孙,破之。因北击乌揭,乌揭降。发其兵西破坚昆,北降丁令,并三国。数遣兵击乌孙,常胜之。

西逃的郅支单于常出兵袭击小昆弥乌就屠居地,亦掳掠其人民畜产,那么小昆弥乌就屠之地也不会安定发展。

元帝初元四年(公元前45年),郅支单于投奔康居。《汉书·陈汤传》载:“郅支数借兵击乌孙,深入至赤谷城,杀略民人,驱畜产,乌孙不敢追,西边空虚,不居者且千里。”郅支单于假康居之兵数侵乌孙,甚至打到乌孙首都赤谷城,致使乌孙西部国境空虚,不居者且千里,这种情况对乌孙的打击可谓不小,而且这种局面持续了9年之久,直至元帝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甘延寿和陈汤发兵诛斩郅支单于时为止,才解除了郅支单于和康居人对乌孙的掳掠。就在甘延寿和陈汤出兵康居,诛斩郅支单于的路上,还碰见掳掠乌孙人畜的康居兵。《汉书·陈汤传》载:

其三校都护自将,发温宿国,从北道入赤谷,过乌孙,涉康居界,至阗池西。而康居副王抱阗将数千骑,寇赤谷城东,杀略大昆弥千余人,驱畜产甚多。从后与汉军相及,颇寇盗后重。汤纵胡兵击之,杀四百六十人,得其所略民四百七十人,还付大昆弥,其马牛羊以给军食。

公元前36年,汉军灭郅支的途中还遭遇到进行抢掳的康居兵,那么自公元前49年到前36年,郅支单于和康居兵先后侵掳乌孙,驱掠畜产民众,乌孙社会生产和人口当不会有太大的发展。

郅支单于被诛之后,乌孙外部威胁解除,国内安定,社会生产当会有所发展。而且,公元前33年或公元前32年,懦弱的星靡死后,继位的雌栗靡很有作为。《汉书·西域传》载:

时大昆弥雌栗靡健,翖侯皆畏服之,告民牧马畜无使入牧,国中大安和翁归靡时(颜师古日:胜于翁归靡时也)。小昆弥末振将恐为所并,

使贵人乌日领诈降刺杀雌栗靡。

按:雌栗靡被杀之年,徐松《汉书·西域传补注》日:“案《段会宗传》,在立末振将之明年,是永始三年(公元前14年)。”那么公元前33年或公元前32年雌栗靡即位为大昆弥,直至公元前14年被刺杀,这近二十年的时间,当是乌孙国力恢复、发展和达到鼎盛的一个重要时期,《汉书·西域传》载乌孙国的“户十二万,口六十三万,胜兵十八万八千八百人”的记载,当是这一时期的数据。

在这一时期,小昆弥的王位继承者虽屡有更替。但小昆弥安日在位时间却很长,即从公元前29年至公元前17或公元前16年①。这和大昆弥雌栗靡统治时期基本一致。这期间,乌孙小昆弥政局也是稳定的,这保证了乌孙社会的稳定发展和人口的增加。

又《汉书·西域传·康居》载,西域都护郭舜在汉成帝时上言:

本匈奴盛时,非以兼有乌孙、康居故也;及其称臣妾,非以失二国也。汉虽皆受其质子,然三国内相输遗,交通如故,亦相候司,见便则发;合不能相亲信,离不能相臣役。

余太山先生认为,这段话说明郅支事件以后匈奴和乌孙、康居三者间的关系。“合不能相亲信”二句似乎还表明三国在当时势力相差无几①。按:郭舜任都护时间是在成帝永始二年至元延元年(公元前15年~公元前12年)②,恰巧在大昆弥雌栗靡统治的后期。又康居人口,《汉书·西域传》载:“户十二万,口六十万,胜兵十二万人。”乌孙和康居势力相差无几,人口此时亦会达此规模。

那么,《汉书·西域传》的户口数字是否是雌栗靡被杀之后的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公元前14年,大昆弥雌栗靡被杀后,汉立伊秩靡为大昆弥。不久,小昆弥末振将被杀死,安犂靡代为小昆弥。乌孙政权迭变,政局不稳,而且卑爰疐的分裂又使乌孙雪上加霜。《汉书·西域传》载:

末振将弟卑爰疐本共谋杀大昆弥,将众八万余口北附康居,谋欲籍兵,兼并两昆弥。两昆弥畏之,亲倚都护。

又《汉书·息夫躬传》亦载:

乌孙两昆弥弱,卑爰疐疆盛,居强煌之地,拥十万之众,东结单于,遣子往侍。如因素强之威,循乌就屠之迹,举兵南伐,并乌孙之势也。

从上记载可知,雌栗靡死后,乌孙大小昆弥更迭,且继位的大小昆弥都较怯弱,外部又有强大的卑爰疐分裂势力,这对乌孙社会生产的发展肯定有很不利的影响,人口规模也不可能超出雌栗靡时期。嗣后,《汉书·西域传》又载:

至元始中(公元1~5年),卑爰疐杀乌日领以自效,汉封为归义侯。两昆弥皆弱,卑爰疐侵陵,都护孙建袭杀之。

乌孙这种动荡之局,一直持续到平帝元始年间。时两昆弥皆弱,备受卑爰疐侵凌,虽有西汉王朝的扶持和帮助,但乌孙的国力终是不振,而且还出现了逃亡之人③。史载乌孙盛时的“户十二万,口六十三万”的数据,也决非此时户口数字。相反,乌孙户口恐怕还有减少的趋势。也不会有什么发展,《汉书·西域传》所载乌孙的户口决不是这一时期的数据。

总之,《汉书·西域传》中记载的乌孙人口“户十二万,口六十三万,胜兵十八万八千八百人”的数据,当是雌栗靡统治时期出现的数字,具体而言,当是元帝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或成帝建始元年(公元前32年)至永始三年(公元前14年)之间的户口数字。这时郅支单于被诛,乌孙外部威胁解除;内部有大昆弥雌栗靡的强有力的领导,社会稳定发展,国力臻于鼎盛,这组户口数字亦当是这一时期乌孙势力鼎盛的一个标志。

(二)《汉书·西域传》所载其他史料的分析

《汉书·西域传》共记载有属都护管辖的48国的户口资料。除乌孙户口外,其他国家的户口数字系年多无相关的发展线索来推论。但《汉书·西域传》中还是有一些蛛丝马迹可以追循的,下面我们依据有限的、零星的资料对有关西域国家的户口情况加一分析推测。

1.《汉书·西域传》所载户口年代的上限问题

《汉书·西域传》记载各国情况时,大部分都有该国国都距离长安的里数和距离都护治所的里数,则知这组户口资料是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后的数据。按:汉西域都护立府施政的时间为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①,则西域各国的户口资料系年绝不早于此年。

2.乌贪訾离国

《汉书·西域传》载该国:“户四十一,口二百三十一,胜兵五十七人。辅国侯、左右都尉各一人。东与单桓、南与且弥、西与乌孙接。”按:乌贪訾离国立国于元帝时期。《汉书·西域传》载:“至元帝时,复置戊己校尉,屯田车师前王庭。是时匈奴东蒲类王茲力支将人众千七百余人降都护,都护分车师后王之西为乌贪訾离地以处之。”从记载可知,乌贪訾离国是在元帝设置戊己校尉时成立的。按:戊己校尉,《汉书·百官公卿表》载:“元帝初元元年(公元前48年)置,有丞、司马各一人,候五人,秩比六百石。”则乌贪訾离国之建立也在此年。那么《汉书·西域传》所载乌贪訾离国户口资料的系年,肯定在汉元帝初元元年之后。

3.温宿国

《汉书·西域传》载,该国“户二千二百,口八千四百,胜兵千五百人”,“东通姑墨二百七十里”。则知温宿国与姑墨国相接壤。又《汉书·西域传》载姑墨国时言:“王莽时,姑墨王丞杀温宿王,并其国。”从这条记载看,王莽时温宿国已经被姑墨国所吞并。则《汉书·西域传》所记载的温宿国的户口资料,肯定是温宿国灭亡之前的记载,也即王莽做皇帝之前记载的户口数据。

4.婼羌国

《汉书·西域传》载:“出阳关,自近者始,曰婼羌。婼羌国王号去胡来王。......户四百五十,口千七百五十,胜兵者五百人”。又《汉书·西域传》载元始中:“去胡来王唐兜,国比大种赤水羌,数相寇,不胜,告急都护。都护但钦不以时救助,唐兜困急,怨钦,东守玉门关,玉门关不内,即将妻子人民千余人亡降匈奴。”这件事,《资治通鉴·汉纪》系之于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唐兜亡降匈奴后,婼羌国已名存实亡,则《汉书·西域传》所载婼羌国户口资料的系年当在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之前。

5.罽宾国

《汉书·西域传》载:“不属都护,户口胜兵多,大国也。”《汉书·西域传》虽然说罽宾不属都护管辖,但考之史实,罽宾在元帝之前曾隶属于汉。《汉书·西域传》载罽宾王死后:“子代立,遣使奉献。汉使关都尉文忠送其使。王复欲害忠,忠觉之,乃与容屈王子阴末赴共合谋,攻罽宾,杀其王,立阴末赴为罽宾王,授印绶。后军候赵德使罽宾,与阴末赴相失,阴末赴锁琅当德,杀副已下七十余人,遣使者上书谢。孝元帝以绝域不录,放其使者於悬度,绝而不通。”从文忠立阴末赴为罽宾王和其王又遣使谢罪看,罽宾很可能在元帝以前是汉王朝的属国,只是汉元帝以其“绝域”,所以不再通使。又《汉书·西域传》载,到成帝时,罽宾又遣使通汉,但汉王朝还是拒绝了罽宾的请求,不再通使。《资治通鉴·汉纪》系此事于成帝河平四年(公元前25年)。成帝拒绝通使罽宾之事给我们一个启示,即在元帝以前,罽宾是汉王朝的属国时,汉王朝并没有留下关于罽宾的户口资料,所以也就无从记载;而成帝时期,由于没有再和罽宾国通使,所以《汉书·西域传》也就没有罽宾国的户口数据。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汉书·西域传》记载的西域各国的户口很可能不是元帝以前的户口数据,而是元帝以后的数据。

6.康居国

《汉书·西域传》载康居国:“不属都护”,“户十二万,口六十万,胜兵十二万人”。和罽宾、乌弋山离、安息、奄蔡等国相比,康居国是不属都护管辖,却记载有户口数据的两个国家之一(另一个为大月氏国)。为什么康居国会有完整的户口数据?我想当和成帝时的通使有关。《汉书·西域传》载:“至成帝时,康居遣子侍汉,贡献。然自以绝远,独骄嫚,不肯与诸国相望。都护郭舜数上言:‘......宜归其侍子,绝勿复使,以章汉家不通无礼之国’......汉为其新通,重致远人,终羁縻而未绝。”汉成帝时,康居王和匈奴、乌孙一样,遣子质汉,虽然康居骄嫚,但汉王朝还是与其通使,那么康居的户口数据恐怕也是此时为汉廷所知晓的。郭舜任都护的时间为成帝永始二年至元延元年(公元前15年至前12年)①,则《汉书·西域传》所载康居国的户口资料应是成帝永始二年(公元前15年)之后的数据。

另一问题是康居国的户口是否为宣帝、元帝或成帝前期的呢?答案是否定的。宣帝时的情况史书没有提及,而汉元帝时康居和郅至单于相互勾结,并未和汉王朝通使和好。《汉书·陈汤传》载元帝初元四年(公元前45年),匈奴郅支单于杀汉使者谷吉:“自知负汉,又闻呼韩邪益强,遂西奔康居。康居王以女妻郅支,郅支亦以女予康居王。康居甚尊敬郅支,欲倚其威以胁诸国。”但不久,骄横的郅支单于便杀掉康居王,控制康居国,威胁西域诸国。而且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元帝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甘延寿、陈汤诛灭郅支单于时为止。这期间,康居受郅支单于的控制和胁迫,国王被杀,政局动荡,不可能和汉通使和好,而且户口也不会有什么发展。建昭三年汉王朝诛灭郅支单于后,康居可能曾和汉王朝通使。《汉书·陈汤传》载汉成帝初即位时(公元前32年),陈汤“上书言康居王侍子非王子也。按验,实王子也。汤下狱当死”。则成帝初,康居王曾遣子侍汉。但康居遣子侍汉的时间可能很短。因为《汉书·西域传》载乌孙情况时说,小昆弥拊离被其弟日贰所杀,为了逃避汉政府的惩处:

“日贰亡,阻康居。汉徙己校屯姑墨,欲候便讨焉”。按:“日贰亡,阻康居”的时间,徐松《汉书·西域传补注》曰:“此事在建始元(年)二年(公元前32年、公元前31年)”。即为汉成帝初即位时期。这时,康居很可能已经和汉断绝交往,所以才敢收留日贰,与汉作对。同时,也只有在成帝初期,康居已和汉王朝不再通使的情况下,《汉书·西域传》才可能称成帝永始二年(公元前15年)康居王“遣子侍汉”的行为是“新通”。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在元帝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至成帝建始元年或二年(公元前32年~前31年)这四、五年时间里,康居可能曾和汉通使。但即使如此,康居由于受郅支单于战争的影响,国力正处于恢复阶段,不可能达到鼎盛,《汉书·西域传》所载康居国的“户十二万,口六十万”的户口数字也不可能是这几年间的户口数据。

(三)结论

上面我们分析了《汉书·西域传》所载一些西域国家户口资料系年的可能年代,下面作以回顾和总结:

1.乌孙户口资料的系年,大致在元帝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或成帝建始元年(公元前32年)到成帝永始三年(公元前14年)之间,即公元前33或公元前32年~前14年之间。

2.《汉书·西域传》户口资料系年的上限为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3.乌贪訾离国户口资料系年,在元帝初元元年(公元前48年)以后。

4.温宿国户口资料系年,在王莽做皇帝(公元9~23年)之前。

5.婼羌国户口资料系年,在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之前。

6.罽宾国的情况表明,《汉书·西域传》所载户口资料不是元帝以前的数据,而是元帝以后的数据。

7.康居国户口资料系年,在成帝永始二年(公元前15年)之后。

综上,我们认为,如果把《汉书·西域传》所载西域各国的户口资料看做同一时期的一组数据的话,根据数学上的排除法,则《汉书·西域传》户口资料应系年于汉成帝时期,特别是应系年于汉成帝中后期。如果乌孙国户口资料系年和康居国户口资料系年推测不错的话,根据两组户口系年的相交部分,我们还可以大胆地推测《汉书·西域传》所载户口的系年为成帝永始二年(公元前15年)或永始三年(公元前14年)。

《汉书·西域传》载:“西域以孝武时始通,本三十六国,其后稍分至五十余。”《后汉书·西域传》亦载:“哀平间,自相分割为五十五国。”而《汉书·西域传》所载属都护管辖的只有48国,这说明现在我们看到的《汉书·西域传》各国情况的记载,是哀平之前的情况,很可能就是汉成帝时西域的情况记录。所以,我们认为把《汉书·西域传》所载西域各国的户口资料系年于汉成帝时期是可信的、符合实际情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