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虔诚的穆斯林——歪思汗

歪思汗是察合台后裔,成吉思汗第八代孙。1418年,其兄纳黑失只罕死,其叔失儿·马黑麻争夺汗位,经过反复斗争,终掌汗权。当时,瓦剌势力已西侵到别失八里,双方多次交战,歪思汗屡屡败北,便徙其国西,辖地包括今伊犁河流域至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明朝曾派中官杨忠赠送弓刀、甲胄及文绮、彩币等,属下头目70余人一并受赐。自后朝贡不绝,来朝使者多授官。

歪思汗在位期间,逐渐摆脱了帖木儿王朝的钳制,多次同北部强邻瓦剌人作战,又东征占领了吐鲁番诸地。他是一位虔诚的穆斯林,曾在其辖地推行伊斯兰教,为伊斯兰教在今伊犁地区的传播起了促进作用。1428年在伊塞克湖畔同帖木儿部将作战时身亡。他是东察合台汗国统一时期最后一任汗。死后,其子也先不花嗣位。

定边勇士——班第

班弟为清朝将领。1754年,署定边左副将军,率兵出征北路,收降乌梁海宰桑车根、赤伦及部众;擒获准噶尔部头领库克新玛木特、通玛木特等,同年,清廷授其为定北将军。

1755年,班第又出征平定蒙古准噶尔部达瓦齐,大获全胜,被封为一等诚勇公。定边副将军阿睦尔撒纳举兵叛乱,攻杀驻守伊犁的将士,班第率500兵士拒战,因寡不敌众,自杀身亡。西域事定,以功臣画像陈列于紫光阁。

伊犁屯田功臣——阿桂

阿桂,章佳氏,满洲正蓝旗人。1755年(清乾隆二十),阿睦尔撒纳叛清,委阿桂随西路军参战平叛。1759年,参加平定南疆大小和卓叛乱,被授参赞大臣职。阿桂积极主张在历史重镇伊犁屯田驻军,迁移南疆维吾尔农民屯田伊犁,受到乾隆皇帝的赞许。

1760年,阿桂任伊犁办事大臣,专理屯田,为清廷在伊犁设官之始。这一年,阿桂由阿克苏起程,率驻防兵丁护送300名维吾尔族人到达伊犁,安村设堡,开辟屯田。同时安排500绿营兵开屯,并根据清廷的指示组建厄鲁特营。1766年,阿桂继明瑞之后任伊犁将军,继续大力发展屯田。到1768年卸任时,增设回屯达6000户,人口逾2万。

阿桂是清代伊犁建政屯田的重要策划者和开拓者。阿桂在伊犁将军任内曾被清廷调遣参加大小金川战役。官至军机大臣,参与了乾隆后期许多重大活动,四次

绘像陈列于紫光阁。

第一任伊犁将军——明瑞

清朝统一新疆后,设总统伊犁等处将军,统辖天山南北。1762年,清廷授明瑞为第一任伊犁将军。明瑞任职间,是伊犁军政建设的重大开创时期。在明瑞主持下建成惠远城以及宁远等重要城镇,推行屯垦,调驻惠远城满营和锡伯营、索伦营、察哈尔营和厄鲁特营上三旗,并积极开发伊犁,推行兵屯等,基本形成了伊犁的军政体制。

回屯管理有方——茂萨

茂萨,维吾尔族,吐鲁番人,系额敏和卓之子。1760年(乾隆二十五),伊犁始兴回屯,由南路陆续迁移维吾尔农民到伊犁屯田,清廷授茂萨为首任三品阿奇木伯克、头等台吉,专理回屯事务。他积极组织移民屯田,连年取得成效,为伊犁将军府开创和驻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受到朝廷的嘉奖。

1763年根据阿桂的规划,茂萨组织建成固尔扎城,乾隆皇帝赐名“宁远”城,成为伊犁回屯总汇。其时,调迁屯民大量移入,茂萨就地解决粮食补给问题,开屯安置,加强回屯内部的管理,伊犁河北岸各屯和南岸海努克等地屯田初具规模。茂萨病故后,乾隆帝“殊为悯恻”给予高度评价。

思想开明者——伊勒图

伊勒图为乾隆初授三等侍卫,累迁镶红旗蒙古副都统。1763年,授伊犁参赞大臣。次年进京。1767年,复任。调任喀什噶尔(今喀什)参赞大臣。翌年,授伊犁将军。1771年调任塔尔巴哈台(今塔城)参赞大臣。两年后又回任伊犁将军。伊勒图在伊犁期间,向朝廷上奏,兴兵屯、回屯、积贮粮食,又奏请开采铜、铅、煤等矿;办满营义学和教授俄罗斯语文学校,以及鼓铸制钱,加强卡伦管理,安置回归祖国的土尔扈特等。由于他思想开明,办事精干,受到部属敬仰和悦服。1785年,伊勒图在伊犁病故。乾隆遣侍卫丰伸济赴伊犁赐奠。谥襄武,封一等伯。

伊犁屯政卓有贡献——松筠松筠是清代边疆大吏中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曾两任伊犁将军,并在伊犁前后生活了12年。

1772年,松筠凭借个人才干和努力,由笔帖式累迁部院大臣。赴伊犁前,他身任陕西总督,受嘉庆帝命,考核镇压白莲教起义的前线将领。1799年11月,因奏事忤旨,受到处分。次年正月,被贬为伊犁将军。因军务在身,暂未赴任。数月之后,松筠请求陛辞。松筠赴伊犁受命带有受贬色彩。两年后,才得嘉庆帝原谅,复授伊犁将军。

1809年6月,松筠第一次赴新疆。他选择兴办满营旗屯,调整卡伦,派兵巡查,对清朝的边防建设有所贡献。同时,他办案刚愎自用,往往先斩后奏,杀戮过重,自辩:“不如此,恐回疆未必安(戢)至今也。”因此,又遭撤职处分。1813年6月,松筠以协办大学士衔兼任伊犁将军,第二次赴新疆。他希望经他的努力,使满屯兴旺,裕旗人生计,经营回屯,规划塔尔巴哈台兵屯。可以说,松筠勇于任事,对伊犁屯政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松筠办学未遂,著有《绥服记略》、《西藏巡边记》、《藏宁路程》等。1834年以都统衔退职。1835年,卒死,清廷谥为文清,入祀伊犁名宦祠。

平乱将军——长龄

长龄在伊犁将军任上不长,但他数至新疆。乾隆年间,由于和卓后裔张格尔入侵引发的南疆动乱,几乎使清朝统治在南疆难以维系。为此,清廷命将出征,收复失地,捕获张格尔。指挥这场平叛的主角就是时任伊犁将军的长龄

长龄是蒙古正白旗人。入仕是由翻译生补笔帖式的,继充军机处章京。历征甘肃、台湾、西藏,以镇压白莲教起义,积功擢升巡抚。数任陕甘总督。因过失被革职,贬发伊犁效力。1815年8月,命为伊犁将军,不久去任。1826年6月,张格尔入卡滋事,连陷喀什噶尔、英吉沙尔、叶尔羌、和阗四城。南疆告急,清廷遂命长龄再次出任伊犁将军,率军出征。长龄危难之际受命也使其有了报效朝廷的机会。9月,他将伊犁事宜交待给德英阿后,便率200兵士驰赴叶尔羌。次年4月,克复喀什噶尔,张格尔趁乱逃走。道光帝接到消息十分恼怒,严旨督责长龄,筹议善后,此时的长龄已年近70,因张格尔未获,道光帝对长龄渐渐冷淡,遂派布彦泰前往新疆。长龄在压力之下急图振作,率兵6000与张格尔作战,张格尔大败,被清军所俘。道光大加封赏,封长龄为二等威勇公,命速回京师。不到两年,南疆烽火再燃。长龄再次受命出征新疆,所办军务对新疆的影响很大。但长龄的安边是以清廷用兵数万、耗银千万两、最后以向浩罕妥协退让而告终,这种隐患为日后南疆动乱所证实。对此,长龄难辞其咎。

1832年,长龄被诏回京。卒后谥文襄,祀伊犁名宦祠。

新疆屯田要将——布彦泰

布彦泰,满洲正黄旗人。自18181853年数至新疆,历任伊犁领队大臣、喀什噶尔参赞大臣、喀什办事大臣、哈密办事大臣、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等。在新疆任职近30年。亲历了嘉、道、咸、同四朝,是道光年间掀起新疆屯垦的关键人物。

1840年3月,布彦泰被命为伊犁将军。为解决粮饷不足、边防不稳的问题,他组织了伊犁军民相继开垦塔什图毕、三道湾、三棵树以及红柳湾、阿勒卜斯、阿齐乌苏等地的荒地,掀起了以伊犁为中心,辐射天山南北的、继乾隆后的第二次大规模屯垦的高潮。他重视开渠引水、兴修水利工程。这与他在新疆任职年久,了解新疆的实际有关。布彦泰对流放到伊犁的如林则徐、邓廷桢等人关怀备至。他无势利习气,礼贤下士,颇有时誉。

布彦泰任伊犁将军仅5年,其政绩举凡开垦、兴办水利、平反冤狱、整肃吏治为人称道。收复伊犁功臣——金顺

金顺,满洲镶蓝旗人。在清朝政府收复新疆、交收伊犁和整顿边陲重镇活动中,政绩显著,战功光彩夺目,为人称颂。1876年10月,出任伊犁将军。在收复新疆的行动中,左宗棠、刘锦棠业绩固然功不可没,但金顺的历史作用也不可忽视。尤其是在清军收复天山北麓的行动中,金顺率兵取占数地,复乌鲁木齐,克玛纳斯,战果累累。清军主力南下,进讨阿古柏后,金顺留驻北疆,对南下部队的军事行动起到了重要的策应作用。1878年,除伊犁一隅仍为俄军占领外,新疆全境已经安定,而沙俄仍不愿归还伊犁。1879年10月,崇厚以钦差全权大臣身份赴俄谈判“议收伊犁”之事。崇厚未经清政府同意与俄签订《里瓦几亚条约》,致使中国受损甚巨,后患无穷。全国舆论鼎沸,要求改约。金顺向清政府奏陈。迫于全国舆论的压力,清廷下令将崇厚革职拿问,拒绝批准崇签之约。命曾纪泽为钦差大臣出使俄国,经过半年据理力争,于1881年签订《中俄伊犁条约》,宣告了沙俄在伊犁10年殖民统治。1882年3月,金顺率军进驻伊犁,积极筹办交收伊犁事宜,策划收回伊犁后的重建工作。1885年8月因兵勇哗变,金顺被诏进京。时任伊犁将军9年。在返京途中,行至甘肃病卒。

修凿察布查尔渠功臣——图伯特

姓觉罗氏,名图克善(意牛犊),锡伯营正蓝旗(七牛录)人,1755年(乾隆二十)生于盛京,锡伯族西迁时正值10岁,18岁披甲当差。1791年(乾隆五十六)左右任镶蓝旗骁骑校,次年任正黄旗佐领。1798年(嘉庆三)补放锡伯营副总管,次年升为总管。于“1802年(嘉庆七),呈文于仁公大学士将军松筠,详陈凿渠济困之意”(《图伯特颂辞》)。据民间传说,图伯特的呈文曾以“渠不成则灭吾九族”的恶咒坦称其凿渠之决心,因此,“将军鉴于安班(指图伯特)赤诚勤勉,奏准照行”(引文同上)。1802年9月1日大渠正式开工。依靠军民力量,经过6年艰苦奋战,终于在1808年(嘉庆十三)春天大渠胜利竣工。全渠总长100余公里,渠深3.3米,宽约4米。最初称“锡伯渠”或“锡伯新渠”(与旧有的绰霍尔渠相对而言)。后来,因渠龙口之山崖名曰“察布查尔”与锡伯语“粮仓”音相近,故名察布查尔布哈(察布查尔渠)。察布查尔大渠修成后,共,垦田78704亩。以后耕地逐年有所增加。

图伯特为世人作出的成绩,不仅为锡伯营军民所肯定和表颂,还被清政府所表彰。1806(嘉庆十一)3月,图伯特因功被清政府授命赴西藏“熬茶”(藏传佛教徒赴西藏伺寺庙布施的称谓),于次年10月返回。返伊时收两个藏族孤儿为义子,带回家乡养大成人。1809年(嘉庆十四)11月,图伯特因凿渠屯田有功,奉诏赴京引见,受到嘉庆皇帝的嘉奖,绘图紫光阁。次年允准回盛京省亲。当年清政府授任图伯特为塔尔巴哈台领队大臣。5年任期内,他在塔城地区又修水利,垦荒造田,为当地的建设作出了贡献。1814年(嘉庆十九)因病休致回家乡。1820年(嘉庆二十五)又奉命去惠远城,参加疏通和加固惠远城南伊犁河堤防的工程。1823年(道光三)逝世,享年69岁。

最后一任伊犁将军——志锐

志锐,满洲镶红旗人。幼年聪慧过人,读书颖悟,胸怀大志,好习武事,善骑射,驰马放枪,发必命中,被人传颂为奇人。年少丧父,母亲也绝食殉死,志锐和弟志钧被伯父、广州将军长善接至广州,抚养成人。伯父长善本为文士,善书工诗,志锐兄弟二人受到良好的教育。1876年中举人,1880年中进士,志锐以世家子入仕,因上书言事,惹怒朝廷,多年不得升迁。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志锐上万言书疏言战守之策,光绪帝览奏动容,召见上殿与志锐讨论天下大事,并命其赴热河练兵。

1904年,伊犁将军马亮奏请派志锐同俄官清理中俄历年积案。志锐取道俄境,前往喀什噶尔办理积案。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志锐清理了20年中累计之案,其才干与办事效率令人折服。1911年1月,清政府任命志锐为伊犁将军,8月抵新疆迪化。志锐到任后,立即采取措施,防伊犁爆发起义,他首先下令将停办《伊犁白话报》,控制舆论;其次,解散协统杨缵绪统辖的官兵,并将军官遣回内地;另谋编练满营旗兵,以厚植势力;对新军官兵则削职扣饷,并撤销武备速成学堂。他的这些措施激起了广大官兵的怨恨,加之革命党人的宣传、鼓动,大部分官兵加入了革命团体。

1912年1月7日,伊犁起义爆发,志锐被义军俘获枪毙。

热爱新疆山山水水——林则徐

林则徐,字少穆,1785年8月30日出生于福建侯官(今福州)一个比较清贫的封建知识分子家庭。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者,杰出的民族英雄。

1838年,林则徐被任命为湖广总督、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1839年6月3日他下令将英美等国烟贩缴出的鸦片在虎门当众销毁。“虎门销烟”的壮举,维护了中国人民的利益和尊严,表明了中国人民敢于抗击任何外来侵略者的英雄气概和坚强决心。但是,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以及投降派的诬陷,林则徐横遭迫害,于1842年12月含冤被流放到新疆伊犁。在流放期间,他不顾自己身处逆境,为新疆的经济建设作出了贡献。

1842年12月10日,林则徐到达戍地——伊犁惠远城。林则徐到达伊犁后,第一次鸦片战争刚刚结束。巨额的战争赔款,使清政府的财政愈加困难,拨给新疆的粮饷经常拖欠。为了解决粮饷困难,清朝政府命令伊犁将军布彦泰在原来垦荒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屯田。布彦泰知道林则徐一贯重视农业生产,有兴修水利的丰富经验,所以,林则徐一到伊犁,就请他管理粮饷,并协助办理屯垦和水利。

1844年,林则徐不顾“衰龄病骨”,承办开垦惠远城东之阿齐乌苏的荒地。这是一件相当艰巨的工程。阿齐乌苏曾经是八旗兵丁的垦地,因为缺水而被废弃。要使阿齐乌苏恢复生产,必须先解决水源问题,林则徐决定修渠引喀什河水灌溉。

1844年6月,林则徐承修大渠最艰巨的龙口首段工程,在他的组织下,各族人民齐心合力用了10万人工,历时4月有余,将龙口北岸之碎石陡坡运至南岸建坝筑堤,终于建成了一条3公里长,3~4米宽、2米余深的水渠。接着,其他渠道亦相继完成。滚滚的哈什河流经过100公里长的大渠灌溉着阿齐乌苏10余万亩的荒地。这条由林则徐督修的大渠至今仍在为伊犁的农业生产发挥着重要作用。

由于林则徐勘垦荒地,兴修水利有成效,布彦泰奏请由林则徐和喀喇沙尔(今焉耆)办事大臣全庆办理全疆勘察荒地事宜,得到了道光皇帝的批准。1844年冬,林则徐又以衰老带病之躯,开始勘察南疆的荒地和筹划水利工程。在一年左右的时间里,他风餐露宿,在茫茫的戈壁沙滩上长途跋涉,亲历库车、阿克苏、乌什、叶尔羌、和阗、喀什噶尔、巴尔楚克、吐鲁番、塔里雅沁、哈密等地查勘荒地60余万亩及一些水利设施。这些荒地后来陆续被开垦出来,不仅在某种程度上缓和了驻新疆清军的粮饷危机,而且解决了一些无地和少地的各族农民的土地问题,从而促进了新疆经济的发展。

1845年10月28日,林则徐接旨获释,以四五品京堂候补,离开了生活3年的边陲。他对新疆无限眷念:“格登山色伊江水,回首依依勒马看”,一片热爱新疆山山水水,热爱勤劳勇敢的各族人民的赤诚跃然纸上。而他在新疆所建立的功绩,也已经永远铭刻在新疆各族人民的心中。

1994年8月18日伊犁林则徐纪念馆落成开馆,成为伊犁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临危受命——喀尔莽阿

喀尔莽阿,伊犁锡伯营正白旗(三牛录)人。1816年生。1856年授任镶蓝旗骁骑校。1857年参加平定新疆南部“倭里罕之乱”,因功赏戴军功花翎。1858年任正白旗防御。1860年升任镶红旗佐领。1865年补锡伯营副总管,不久升任总管,并署理领队大臣事务。喀尔莽阿受命于伊犁内忧外患时期,他为维护民族安全和为伊犁不受沙俄侵犯作出了贡献。

1864年伊犁农民起义。起义后期,一小撮封建地主、宗教上层、封建官吏及民族主义分子篡夺起义领导权,开始实行宗教极端和民族仇杀政策,锡伯营军民面临危急关头。在这民族的生死存亡之际,喀尔莽阿与来犯者斗智斗勇,数次挽回了危机局面。沙俄侵占伊犁后,在清政府在伊犁的统治机构暂被推翻的情况下,他率锡伯等营军民与沙俄殖民当局进行毫不妥协的斗争,招致沙俄当局将其押出伊犁。他到署伊犁将军、塔城参赞大臣荣全行营后,受命领察哈尔、锡伯、索伦等营部分军民在博尔塔拉、车排子等地屯田,为清军收复伊犁准备军粮,恢复博尔塔拉一带的卡伦、台站,以防沙俄进一步侵入这些地区,受到清政府的多次嘉奖“优叙”。这时他又开始署理察哈尔营领队大臣事务。

1881年正式授任该营领队大臣。翌年4月6日,由博尔塔拉赴伊犁面禀察哈尔营公事,途中被民族主义分子所派奸细刺杀身亡。清廷追封为扬威将军,以表其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