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多浪人家

多浪人家位于阿克苏市依干其乡,距离阿克苏市4千米,占地4.3公顷,景区彩砖路、瓷砖路、独具喀什风格的蓝砖路与葡萄长廊路、与楼亭接壤的梯形路交相辉映,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以民族风情和民族传统为主且装饰个性化的500平方米雅座,房顶上修建了别有特色的凉亭供观光。修建在多浪河上的集民族特色和欧式风格为一体化的水上楼亭面积约700平方米。高档的仪式大厅内部墙面按传统形式由特种木材制成,适合各种大型演出及典礼仪式,独具民族风情的休闲楼亭使整个景区的文化韵味十足。欧洲样式装饰的套式别墅四间,总面积为800平方米,500米长的架式葡萄长廊上雕刻着独具民族特色的彩图。园中修建了两个1200平方米的标准游泳池,1.5万平方米的旅游湖,湖周边植有胡杨树,湖中间修建人工岛屿,为游客提供小船等娱乐设施,还修建4000平方米娱乐式钓鱼池塘两个,600棵风景树及花树,是旅游度假的好去处。近年来,景区推出以现在康体娱乐、度假休闲为主,水利工程观光游览、立体生态农业参观等丰富的旅游项目,成为阿克苏市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是集民族特色和欧式风格为一体的旅游名胜区。

多浪部落

刀郎部落位于208省道旁阿瓦提县绿洲中心地带,属于国家3A级旅游景区。其以原始千年胡杨林为背景、以刀郎民俗文化为主题形成的阿瓦提县乃至阿克苏地区黄金旅游线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神秘的刀郎部落地处中国棉城、中国穆塞莱斯之乡、刀郎文化之乡以及刀郎农民画之乡的阿瓦提县,距全国优秀旅游城市阿克苏58千米,离县城18千米,占地面积8000余亩,主要有刀郎民俗展馆、民俗运动场、刀郎农民画展厅、刀郎宴艺厅、浙阿友谊沙雕主题公园、千年胡杨区、鸵鸟养殖园区、水上娱乐区等,另外还有狩猎、胡杨观光塔等景点。

刀郎部落拥有国家、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刀郎文化”,其中包括刀郎木卡姆、刀郎麦西热瓦甫、刀郎热瓦甫艺术、穆塞莱斯酿造工艺和大世界基尼斯之最——最大年龄民间歌舞组合“刀郎演唱组合”。通过展示刀郎人历史遗物,重现刀郎人原始生活场景,全面、完美地展现了刀郎人的建筑、饮食、手工制作及生活民俗。

刀郎部落内,一望无际的千年胡杨林,一碧万顷的农果园,蓝天白云,绿草碧水,构成了一幅民族特色鲜明、自然景观独特、娱乐项目众多的原生态旅游景区图。

夜幕下卡龙琴,篝火旁烤全羊,编织着刀郎部落歌舞英姿飒爽;淳朴的刀郎人跳着刀郎赛乃姆,醇香的穆塞莱斯、嘹亮的木卡姆,给一个初到刀郎部落的人们一个惊喜!

2008年刀郎部落被自治区旅游局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2012年荣获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以及全国休闲农业创意精品大赛,西北赛区园区创意银奖。2011年被自治区乡镇企业局授予“自治区级休闲农业示范园”荣誉称号。

阿瓦提县刀郎部落,在新疆众多景区中独树一帜,是您旅游观光的理想选择!

克孜尔千佛洞

克孜尔千佛洞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距拜城县城60千米、库车县70千米处。置身于雄伟的明屋塔格山的悬崖峭壁上,举目远眺,山下的木扎提河蜿蜒曲折,缓缓流淌了几千年,阳光下的克孜尔千佛洞静静地睁着远古的眼睛,注视着世事的变迁。在这山抱水绕、风光绮丽的地方,人们会真切地感到佛洞千年岁月的寂寞和灵动。如果让河畔的雾霭滤去游人的汽车、住户的房舍,也许人们就会看出佛窟远古的意趣,听见僧侣敲击木鱼和诵经的声音,也会想象得到古代希腊、伊朗、印度传播文化的使者来往于龟兹大地的辚辚车马声。

进了千佛洞大门,可见悬崖上克孜尔千佛洞一个个石窟层层相叠,鳞次栉比气势恢弘。克孜尔千佛洞建于公元3—13世纪,编号的石窟有236个洞窟,现存,壁画画面约1万平方米,但窟形完整的只有135窟,是新疆开凿最早、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文化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龟兹国佛教文化源远流长。古龟兹始建于公元前176年,公元1001年被回鹘所灭,存在1000多年。龟兹国在汉唐时期是西域三十六国中的大国之一,其国土包括了现在的库车、拜城、沙雅、新和、轮台及阿克苏县市境内的绿洲。据《汉书·西域传》记载:“龟兹国有户6970,人口81317,胜兵2176人。”当地的居民构成比较复杂,从人种上说,既有东方的蒙古利亚人种,也有西方的欧罗巴人种;从民族上讲,有羌、月氏、乌孙、匈奴、突厥、回纥和汉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他们逐渐融合成了龟兹人。当地的语言与焉耆、高昌一带语言相近,俗称焉耆龟兹语。早在公元前2世纪,佛教就由丝绸之路传入西域;到公元13世纪伊斯兰教代替佛教止,佛教在西域兴盛了1000多年。公元4世纪,龟兹王国的佛教已很兴盛,不仅修建了很多装饰富丽、规模宏大的寺庙,还集中能工巧匠和画师大兴土木,建造了气势宏大的克孜尔千佛洞。克孜尔千佛洞修凿始于东汉,结束于宋末元初。在千余年的时间里,克孜尔都是丝绸之路上国际化的佛教中心,河谷里日夜回荡着三宝之音,僧侣的黄袈裟是这里唯的色彩,来自世界各地的画师用他们的虔诚画下自己心目中的佛陀形象,以及对信仰的理解和演绎。207窟也叫画师窟,是一位叙利亚画师的作品,此外,还有印度、耶路撒冷等地画师。公元7世纪,龟兹王国的佛教达到鼎盛时期,资料记载当时有佛寺100余所、僧尼5000余人。观佛洞前肃立着一座青铜像,他就是我国有名的高僧——鸠摩罗什的塑像。

摩罗什出生在龟兹国,他的母亲是龟兹王白纯的妹妹。他7岁出家,9岁随母亲到北天竺(今印度)学习佛经,12岁时同母亲一起返回龟兹。龟兹王亲自远迎,并为他造了金狮子座,请他升座说法。西域各国国王都曾来到他的座侧听讲佛经。公元401年,鸠摩罗什到了长安,在长安设立译场逍遥园,从事佛经翻译,他与真谛、玄奘并称我国佛教三大翻译家。他和他的弟子共译出佛经74部384卷,对我国佛教文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克孜尔石窟和敦煌莫高窟同享中国“四大石窟”之美誉,坐落于悬崖峭壁之上,绵延数千千米。其中保存壁画的洞窟有80多个,璧画总面积约1万平方米。它是我国开凿最早、地理位置最西的大型石窟群,大约开凿于公元3世纪,在公元8—9世纪逐渐停建,延续时间之长在世界各国也是绝无仅有的。

克孜尔石窟位于新疆拜城县,属于龟兹古国的疆域范围,是龟兹石窟艺术的发祥地之一,其石窟建筑艺术、雕塑艺术和壁画艺术,在中亚和中东佛教艺术中占极其重要的地位。龟兹古国地处古丝绸之路上的交通要冲,曾经是西域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佛教从印度先传入新疆,形成“西域佛教”后,再传入中原。龟兹的地理位置决定它成为“西域佛教”的一个中心,也成为佛教传入中原的一个重要桥梁。石窟则是佛教艺术的重要形式,通过建筑和壁画来宣传佛教教义。龟兹石窟窟群比较集中,壁画内容丰富,不仅有表现佛教的“本生故事”“佛传故事”“因缘故事”等壁画,还有大量表现世俗生活情景的壁画。有研究石窟的专家指出,龟兹石窟是一部古龟兹文化的百科全书。而在龟兹石窟群中,克孜尔石窟被视为群芳之冠。

克孜尔千佛洞的洞窟形制大致有两种:一种为僧房,是供僧徒居住和做场产的场所,多为居室加通道结构,室内有灶炕和简单的生活设施;另一种为佛殿,是供佛徒礼拜和讲经说法的地方。佛殿又分为窟室高大、窟门洞开、正壁塑立佛的大佛窟和主室作长方形、内设塔柱的中心柱窟,还有部分是窟室较为规则的方形窟。不同形制的洞窟用途不同。这些不同形制和不同用途的洞窟有规则的修建在一起,组合成一个单元。从配列的情况看,每个单元可能就是一座佛寺。可以想见,当年克孜尔千佛洞是龟兹地区一处佛寺栉比、僧徒比肩的地方。

最能体现克孜尔石窟建筑特点的是中心柱式石窟,它分为主室和后室。根据导游的介绍,石窟主室正壁为主尊释迦佛,两侧壁和窟顶则绘有释迦牟尼的事迹如“本生故事”等。看完主室后,应按顺时针方向进入后室,观看佛的“涅槃”像,然后再回到主室,抬头正好可以观看石窟入口上方的弥勒菩萨说法图。人们拾级而上,可参观佛洞。克孜尔千佛洞是我国最早的石窟群,“克孜尔”维吾尔语意为“红色”。这些层层叠叠的洞窟开凿得井然有序,并按地理位置划分为谷西区、谷东区、谷内区和后山区。包括供养佛像做礼拜用的支提窟,僧徒静修或讲学用的精舍毗诃罗窟、僧徒起居用的僧房、埋葬骨灰用罗汉窟等,这样完整的建筑体系,是世界上其他佛教中心所罕见的。克孜尔千佛洞的塑像和壁画均绘于支提窟内,虽然艺术的主体,特别是塑像多已毁坏,但从保存下来的壁画也还能看出许多佛传、因缘、本生的故事。游客现在看到的都是西区,目前开放8个窟,观窟线路为8号、10号、17号、27号、32号、34号、43号、47号、48号和49号。去东区要步行2000米,经过千泪泉。8号石窟壁画题材有多幅,如连续佛传、游化说法和乐舞供养等。顶部分条绘有佛和菩萨立像,或绘有散花、乐舞飞天。伎乐飞天所执五弦比较典型,8号窟绘画色彩鲜艳明快。16号窟左壁绘有摩诃萨捶王舍身饲虎图,壁画超过1米,也有摩尼教的壁画。17号窟是龟兹地区最早开凿和绘制的洞窟之一。支提窟中绘有虚度本生故事,如兔王焚身供养仙人、莲花王舍身做赤鱼、摩诃萨捶王舍身饲虎、六牙象王本生、猕猴王本生、日光王本生、昙摩钳本生故事等43幅。每一个菱格中一幅本生故事,撷取本生故事中的一个场面绘入其中,因此,这个窟的窟顶如同一本集中大量本生故事的巨型连环画。27窟是长方形纵券顶式窟,建于11世纪,主壁和两侧壁原有7座塑像,已被盗,现存部分壁画是佛像的背光、听法菩萨和供养人,色彩鲜艳,线条细腻,用色有的采用晕染法。32窟是大型长方形纵券顶式窟,建于11世纪,卧像已毁,侧壁是本行经变,内容是释迦牟尼生前无数次供养前世佛(燃灯佛)而后成佛的故事。1914年被英国人斯坦因割据。110洞窟也是支提窟,窟顶左右两侧,以掌形树为背景的菱形格中,佛以花树为盖,坐方座上两旁无人。山村中画有许多动物,如猴子、大角鹿、猫头鹰和小鸟等。正壁和左、右壁的方格中保存下来的有逾城出家、宫中嬉戏、降魔成道、说法教化、涅槃等佛传故事,其余壁画很难辨认。克孜尔千佛洞的建筑、绘画、雕塑艺术是龟兹石窟的典型代表,世人将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的壁画风格称之为“龟兹风”,是我国历史文化的珍贵遗产。同时,克孜尔千佛洞是当时东西文化交流的结晶,它融合印度、希腊、罗马、波斯、中原文化于一体,成为世界人类共同的宝贵遗产,不仅是新疆观赏价值最高的文物景点之一,而且为研究古代西域和丝绸之路的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政治、经济、民族、文化、艺术、语言、文学等提供了形象的第一手资料。克孜尔千佛洞历经千年风雨侵蚀、地震等自然破坏,以及出于政治、宗教等原因引起的人为挖掘。

19世纪末20世纪初,先后有俄国、德国、日本、法国、英国的探险队和探险家纷至沓来,其中,在克孜尔千佛洞调查时间最长,盗走文物和劫取壁画最多的是德国探险队。现约有400多平方米的璧画、塑像及文书流失国外,分别于俄罗斯爱米尔塔什博物馆、德国柏林印度艺术博物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法国集美博物馆和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等地。克孜尔千佛洞于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多次拨专款维修洞窟。自1985年龟兹石窟研究所成立后,石窟的维修与保护,对外旅游开发工作都取得了长足发展。近几年,国家加大旅游投入,1986—2003年,国家投资2000万元对石窟及旅游基础配设施进行了全面维修。2001年,克孜尔千佛洞旅游专线公路全线开通。2004年争取到1200万元的旅游国债专项资金,又投入到古老的克孜尔千佛洞,使景点面貌焕然新,克孜尔千佛洞正在迎来她的“春天”。

库木吐拉干佛洞

库木吐拉千佛洞开凿在库车县城西北30千米的渭干河谷的东岸,是仅次于克孜尔石窟的古龟兹较大的石窟群。现有洞窟112个,分南区、北区、丁谷山峡谷区只有少量石窟。

石窟开凿于公元5世纪,直到7世纪,整个面貌与克孜尔同期石窟接近,有显著的龟兹地方风格。公元8—9世纪,从唐代安西都护府移居龟兹到高昌回鹘时期,受中原佛教影响十分明显,其繁盛时期,10—11世纪进入衰退时期。这是龟兹境内汉人开凿,汉僧住持最多的佛教石窟寺,由汉僧建造的约有25个。

在库木吐拉南区GK20窟内道左侧保存着新疆唯一完好的泥塑禅定坐佛像,塑在狮子须弥座上,成为佛教艺术的珍品,龛顶绘有让人望而生畏的降魔变故事画面。库木吐拉68~72窟是一座五联洞,由五个中心柱窟平行凿于悬崖峭壁上,前室连通为一条通道,并设置开窗俯瞰渭干河,形成一大特色。

库木吐拉千佛洞窟内和窟外石崖上有大量的僧侣提名、题记以及并行的回鹘文题记、古龟兹文题记,这是研究古龟兹历史文化艺术极其珍贵的资料,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库车清真大寺

库车清真大寺是中国伊斯兰教清真寺。位于库车县城东,约建于清代。据传为16世纪伊斯兰教黑山派首领伊斯哈格吾里从喀什到库车留居传道期间所倡建,1931年毁于火灾。同年由库车豪富哈里木·阿吉出资在原址侧旁主持兴建,1934年完工,占地21亩。由礼拜殿、宣理塔、拱门顶楼、望月楼、讲经堂、宗教法庭、宿舍组成。三座宣理塔分别耸立于楼门之侧,高约16米。可俯瞰全城。礼拜大殿由88根木柱支撑,有巨型天窗,可容千人礼拜。圆柱刻有各种图案。殿内雕刻壁画,书法精致华美,外观高大,气势宏伟,古典高雅,具有浓郁的维吾尔建筑风格。1976年列为库车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苏巴什故城

苏巴什故城位于库车城东北约23千米的苏巴什北山龙口库车河两岸,东寺和西寺隔河相望。

苏巴什故城的学名叫昭怙厘佛寺,在维吾尔语中,“苏巴什”是水的源头或龙口的意思,正因为处在北山龙口,所以人们又习惯地称它为“苏巴什故城”。

苏巴什故城建于魏晋时期,鼎盛于隋唐,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地面寺院,面积达19万平方米,被库车河一分为二,形成东西两寺。遗址中有大殿、佛塔、僧房、和残墙,从砾石遍地的古河床直分布到却勒塔格山南麓的高地。东寺三座佛塔有波斯式的穹顶,西遗寺较多,其中一座10.2米高的方形佛殿保存较完好,是苏巴什故城标志性建筑,极像印度人的金字塔神殿。西寺中部为生活区,从残墙断壁中可以辨认分出房舍和街道的轮廓,西寺北部有17个佛洞,其中大部分是禅窟,造型奇特,禅窟中尚存部分壁画和古龟兹文字,西寺侧位古墓群。东西寺址中曾出土龟兹小铜钱,波斯银币和塑像、陶片、陶罐、釉漆器及唐代方砖残片。

唐玄奘西行取经经过龟兹时,曾在这里开坛讲经两个月。7世纪中叶,安西都护府移设龟兹后,这里更是高僧云集、佛事兴隆、晨钟暮鼓、梵音高唱。9世纪后,佛教开始衰落。13世纪后,苏巴什佛寺被废弃。

1958年,北京大学教授黄文弼先生曾带人在此进行了考古发掘,出土大量的铜器、铁器、陶器、壁画、泥塑、木笛等物,仅铜钱就500多枚。其中以婆罗迷文字的经卷最为珍贵,它们大多写在桦树皮上。20世纪初,有多支外国考察队光顾过这里,盗走许多珍贵文物。1903年,日本的大谷光瑞在这里挖掘出一个舍利盒,上面绘有乐舞图、镶有金箔装饰,十分精美。

1978年,曾在西寺佛塔塔基下发现一座坚穴墓葬,经考古队发掘,出土文物有彩绘棺木残片、镇墓兽、单耳陶罐、锦片、铁质短剑和一具完整的女性干尸和婴儿尸骨。婴儿尸骨后脑部呈扁平状,这和《大唐西域记》中所述“屈支国……其俗生子于以木押头,欲其匾髭也”相一致。这座古墓的发掘,对研究古龟兹历史文化、佛教艺术、名族风情有着重要意义。

登上20米高的塔顶,可以纵观苏巴什故城全貌。放眼眺望,混黄色的大漠更显久远历史的高深莫测。当年“西域佛教中心”的辉煌会涌现脑海,佛寺晚钟仿佛萦绕耳际,正如《大唐西域记》中记载:“荒城北40里,接山隔一河水,有二伽蓝,同名昭怙厘,而东西随称,佛像庄严,殆越人工。”1996年11月25日,苏巴什故城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苏巴什佛寺,即昭怙厘大寺,又称雀离大寺、耶利巴哥拉赛遗址,位于库车县城东北23千米,库车河出雀尔塔格山口处的雀尔塔格山南麓,为魏晋时代的佛寺遗址,残迹宏大,分东、西两寺。东寺依山而筑,南北长约50米,东西长约140米,下存房舍7、庙遗址,均为土坯建筑,墙壁高的10多米。城内有3座高塔,最北一座耸立在半山腰,可俯视全寺遗址;西寺呈方形,周长约00余米,墙高约10米,墙内残垣密集,为僧舍所在地,遗址上数座塔,北面有佛洞座,璧刻龟兹文和佛教人物像,曾出土有壁画塑像等,还发现写有古老的吐火罗等文字的木简及残纸。

有人说苏巴什佛李就是西游记中的女儿国,听说唐僧当年西行取经路过此地,曾在此地讲经颂道达两个月之久,能让高僧逗留此地讲经两个月,可想而知当时苏巴什佛寺的繁荣程度是何等的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