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饱经人间沧桑,经过了几个时代,特别是亲身经历了建国前后新疆巨变的人,可能都有度过千年的感觉。说实在的,往事悠悠,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每每看到新疆大地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就情不自禁地回想起建国初期,我在乌恰县的那段经历。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我在伊犁参加了“三区”革命政府和民族军举行的庆典,我们流着热泪庆祝这个难忘的日子。不久,王震司令员、包尔汉主席等军政领导来到伊犁,将“三区”政府纳入新疆省人民政府,民族军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序列,番号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军。并决定将第五军所属的第十三师调往南疆,同时组成以赛甫拉也夫为首的南疆工作团,随十三师一同前往南疆,开展南疆地方工作。我当时是南疆工作团的成员之一。

1949年11月,我们离开伊犁。当我们同十三师一起通过冰达坂到达阿克苏时,驻阿克苏的人民解放军二军第五师的指战员们敲锣打鼓欢迎我们,那场面给我留下了永久难忘的印象。在阿克苏逗留期间,五师政委李铨、师长徐国贤给我们讲解了人民解放军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和群众路线等优良传统,提高了我们对中国人民解放军——这支人民军队的认识。

1950年初到达喀什之后,工作团的成员分散到各区、县工作。我分配到乌恰县,担任工作组组长。

乌恰县是柯尔克孜族聚居的地区,以牧业为主,1938年才正式建县,行政上分为四个区。该县大部分地区与苏联接壤,很早以来这里就驻有历届政府的边防大队。国民党害怕革命力量渗透,派了重兵,又建立了严密的特务网,每个村子设卡,残酷镇压革命活动,夏达提、艾山凯地、马热素里、乌姆西等进步人士就是当众被砍杀和活埋的。我们到达时,人民还担负着三十多种赋税,生活十分贫困,有的牧民不得不逃往没有人烟的深山老林。连年的灾害饥荒,疾病的流行,乌恰县人口增长率极低,一区三乡第二村出生的123个孩子仅存活了54个,人民过着非常悲惨的生活。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当务之急是建立人民政权,安定社会秩序,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使人民摆脱贫穷和阴暗的日子。

我们首先将原国民党驻军调往喀什整训,清查登记国民党特务和情报人员,动员和组织群众开展生产。与此同时,上级派曹秉礼等十三名军事代表来到乌恰县,随之人民解放军四师十团进驻了托云、斯木卡纳、莫耆等边防地带。人民解放军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尊重柯族人民的风俗习惯,为群众医治疾病,兴办好事,深得群众的拥护和爱戴。许多柯族牧民主动组织马队和骆驼队,帮助解放军运送给养和物资,修桥铺路,为解放军提供方便,军民建立了鱼水之情。

1950年2月10日,根据喀什行署的指示,我们宣布废除旧政府,建立人民政府,我当了县长。后来又成立了县委,曹秉礼同志担任县委书记。同时,我们召开了由各民族人民和各界人士参加的人民代表会议,选举产生了四个区的领导,各乡又选出了乡长。至此,完全废除了反动的保长制度,清除了罪大恶极的旧区长和伪保长,各族人民当家做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始了新生活。

人民获得了解放,焕发了极大的革命热情和生产积极性。我们及时地向全县各族群众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号召群众积极生产,积极参加革命斗争。为了保护人民,保卫新生的人民政权,1951年,我们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镇压反革命运动。各区乡政府充分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揭发反革命分子,并且广泛宣传党的“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立功受奖”的政策。由于党的政策的威力,在人民群众的检举揭发面前,全县自首投案的反革命特务和情报人员有237人,他们均得到了宽大处理。在此基础上,我们又召开了4000人参加的公判大会,镇压了杀害夏达提、艾山凯地等进步人士的刽子手,狠狠地打击了反革命分子的嚣张气焰,安定了社会秩序。在这场运动中,各族人民和受害者亲属亲眼看见人民政府为人民做主,更加热爱党和人民政府,政治觉悟有了很大提高。

1953年,在社会秩序安定,人民政权日益巩固,民主改革顺利进行的情况下,根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规定,乌恰县进行了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普选。除极少数被剥夺政治权利的反革命分子外,凡年满18岁的公民,不分男女,不分民族,不受文化程度、家庭出身、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的限制,都有选举权。各族各界人民喜气洋洋地选举自己的代表,大大地提高了主人翁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调动了生产积极性,更加热爱中国共产党。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以后,乌恰人民立即投入了这场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的运动。当乌恰人民得知美帝国主义入侵朝鲜是为了颠覆我们刚刚诞生的人民共和国,无不为这个罪恶的侵略行径感到愤怒。乌恰县人民说:我们是从国民党那个暗无天日的旧中国走出来的,我们忘不了残酷的剥削和压榨,我们决不允许那种日子再现。乌恰县人民积极响应党和毛主席发出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努力生产,积极贡献,有力出力,有钱出钱,有牲畜的出牲畜,从实际行动支援抗美援朝的正义战争。记得乌恰全县当时捐献了3000银元和数以万元计的现金,还捐献了100多头牲畜。许多妇女献出了自己的首饰。四区的215名男女青年报名要求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

乌恰县初获解放,人民非常贫穷,在这种境况下,都能踊跃捐献,充分表现了边疆少数民族人民高度的爱国主义觉悟。

乌恰县的民主改革是从1952年开始的。当时,各族人民虽然在政治上翻了身,但经济上还没有摆脱封建剥削的枷锁,牧区牲畜的占有非常集中,基本上都在牧主手里。90%的贫苦牧民给牧主当雇工,放牧、打草、砍柴、挤奶,但一年所得的报酬只有两三只羊,因此,强烈要求改善待遇。1950年夏天,中共新疆分局根据慎重稳进的方针,制定了牧区“不搞斗争,不搞分配,不划分阶级”的政策。我们广泛宣传坚决执行党的政策,并且分别召开各民族、各阶层代表的座谈会,还专门召开了牧主座谈会和雇工座谈会,讲清党的政策,消除牧主的顾虑,提高他们的觉悟,同时号召牧民努力生产,保护牲畜。在用各种形式广泛宣传的基础上,人民政府在各地制定了草原管理制度,废除了牧主霸占草场的特权,实行合理的税收政策,适当提高畜产品的价格,并帮助贫苦牧民盖房子,向他们提供生产工具和生活资料。商业部门,粮食部门,供销社以及人民银行还积极组织牧区购销活动。医疗部门派巡回医疗队免费为牧民治病,建立接生站,用新法接生。教育部门开办扫盲班,开办牧区学校。一时,乌恰县广大牧区出现了惊人的变化。

1953年,民主改革的胜利带来了生产的大发展,全县牲畜达到72000头,比1949年增长了一倍多。牧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许多因饥寒交迫而流落他乡的牧民结束了流浪生涯,开始归来过上了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这一切变化使各族牧民更加热爱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真正为人民谋利益的,是各族人民的救星。一大批在运动中成长起来的积极分子,坚决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党在牧区的骨干力量,为后来在各区、乡建立党组织,在基层发展党员打好了基础。

1954年,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成立了,乌恰县归自治州领导,柯族人民终于实现了当家做主人的愿望。自治州成立三十年来,柯尔克孜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以高度的爱国主义和高度的责任感,在保卫边防,维护祖国统一,增强民族团结,发展生产,发展文化教育,发展经济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1984年,我重返乌恰,拜访了许多故友和老牧民,他们畅谈了三十年来的巨大变化,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变化,热泪盈眶。在县城,昔日的破败情景全没有了,漂亮的柏油马路被参天的白杨相夹,到处盖起了两三层的楼房,戈壁上出现了一座美丽的新城。县委的同志告诉我,全县九个公社都有公路相通,队队有电话,有电影放映队、有文化室、有医务所,牧区还有寄宿学校。全县有在校学生4000多名。这一切都使我这个老乌恰人感到无比激动。我到牧民家里拜访,他们用丰盛的家宴招待我。他们有了高档家具,穿着漂亮的衣裙,还让我看他们的牲畜。

历史还要前进,乌恰县将更使我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