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三国二晋时期是我国音乐发展史中具有重要意义的时期,先后出现了一批音乐家、音乐理论家,如魏国的阮籍(公元210~263年)字嗣宗,陈留尉氏人(今开封)。曾任步兵校尉,后世称阮步兵。阮籍出生于音乐世家,其父阮瑀是文坛著名“建安七子”之一。阮籍生活在政治动乱,杀戮恐怖的年代,《晋书·阮籍传》载:“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饮酒,弹琴,长啸,“青、白眼”。“喜怒不形于色”,“口不臧否人物”等,成为他消极反抗当局的手段。他常醉酒佯狂,据传,他的琴曲《酒狂》便是他真情实感的表情之作。著有《阮籍传》,其中论乐专著《乐论》,便是一篇承前启后的音乐美学之作。

东汉末期的蔡邕(公元132~192年)著有包括《游春》、《渌水》、《幽思》、《坐愁》、《秋思》为集的蔡氏五弄,他的《琴操》一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琴学专著,容纳汉以前的四十七首琴曲。其女蔡琰(公元177年)亦琴家,“博学而有才辨又妙于音律”,《蔡琰别传》记载:“文姬..少聪慧秀异,年六岁,邕夜鼓琴,弦绝,琰曰:‘第一弦’,邕故断一弦而问之,琰曰:‘第四弦’..”《后汉书·董祀妻传》记述了曹操与蔡文姬的一段对话:“曹操曰:‘闻夫人家先多坟籍,犹能忆识之不?’文姬曰:‘昔亡父赐书四千许卷,流离涂炭,罔有存者。今所诵忆,裁四百余篇耳。’操曰:‘今当使十吏就夫人写之。’文姬曰:‘妾闻男女之别,礼不亲授。乞给纸笔,真草唯命。’于是缮书送之,文无遗误。”足见文姬深厚的音乐文学才华。文姬归汉途中,哀叹自身不幸身世,写成长篇诗作《胡笳十八拍》。琴曲《胡笳十八拍》是蔡文姬用胡笳的音调翻入古琴中创作的具有新颖风格的歌乐曲,诗中有“胡笳本自出胡中,缘琴翻出音律同”,“笳一会兮琴一拍”等应是汉胡音乐相融一体犹如水乳交融地表现。全曲感情深沉,抒情气息浓郁,音乐形象鲜明,完整统一,一气呵成。

又三国魏时的嵇康(公元223~263年)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竹林七贤”之一。嵇康极富音乐天赋,《晋书·嵇康传》誉他“学不师受,博览无不该通”。嵇康长于弹琴,亦能作曲。他的琴曲《长清》、《短清》、《长侧》、《短侧》被称为“嵇氏四弄”,和蔡邕所作“蔡氏五弄”合称《九弄》,在后世产生深远影响,隋炀帝取士曾把弹奏《九弄》作为条件之一。嵇康善奏《广陵散》,《晋书·嵇康传》载:“初,康尝游乎洛西,暮宿华阳亭,引琴而弹。夜分,忽有客诣之,称是古人。与康共谈音律,辞致骏清辩,因索琴弹之,而为《广陵散》,声调绝伦,遂以授康,仍誓不传人,亦不言其姓字”。嵇康著有著名的音乐美学论著《声无哀乐论》,以回答的形式阐述了对音乐审美的诸多理念。他“精当完密,神解入微,为音乐诸赋之”的妙作《琴赋》描述、评述了流行一时的琴曲的各种表现。

三国时期魏国的曹植是曹操之子,他好学博识,擅长诗赋文章,是“建安文学”的创始者之一。之外,他精通音律,尤其对传统乐律深有研究,喜度佛经,据《高僧传》记载”始有魏陈思王曹植,深爱声律经音..于是删治瑞应本起,以为学者之宗。”记述了曹植改造梵乐的情景。在《法苑珠林》中也有同样记载:“关内关外,吴蜀呗辞,各随所好,呗赞多种,但汉梵既殊,音韵不可互用。..又至魏时,陈思王曹植..遂制转赞七声,升降曲折之响,世上讽诵,成宪章焉。”曹植外为中用,把天竺佛乐用中国传统音乐合理的结合与取舍,为佛教中国化在一定层面上进行了大胆的变革。曹植改造佛乐后中华僧人多采用汉民间乐曲改造佛曲,吴僧支谦依据《无量寿经》、《中本起经》制成菩萨连句梵呗三契;东晋建业建初寺僧人义籲制作了六言梵呗音,之外,各地僧人除借鉴改编外还创作了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佛教音乐,史称“中国梵乐”或称梵呗。

西晋时著名的乐律学家荀勖(?~279年)于274年制成笛律十二支,每支适用于吹一调,其中含管口校正原理。从这一时期的乐论与乐律学科出现如此过细的深邃精到的成就中可以体味到,当时的乐舞艺术分工之细,歌、舞、乐器已达到了很高的审美境界。在器乐方面《琴操》、《琴赋》的出现势必为西域诸国使臣质子们肆习“晋武帝以勖律与周,汉器合乃施用之。”①这段史载更说明作为一种律制实施与否是要由当时的中央集权首准方可执行的,犹如秦一统大业后,配置度量衡制是由始皇“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②而遍行天下的。荀勖于晋初所研精细的十二管笛律既然是一种律制,必为天下乐司,乐坊与民间所采用,而这种律制也必为来属西域诸国乐坊乐人所施用而变化出各具地方民族风格的乐曲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