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第三章 古埃及乐舞艺术研究

埃及文明发源于北非沙漠中尼罗河流域,肥沃的河谷地带有其相对的封闭性,使其经济文化不同于西亚,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这一文明厚重持续的特点,唯有不同的是王朝的频繁更换。在公元前332年亚历山大大帝到达埃及之前,古埃及共更替了31个王朝。古埃及有上埃及和下埃及之分。在上埃及有尼罗河流经的河谷;在下埃及有尼罗河冲积的三角洲,尼罗河经此流入地中海。

尼罗河流域的西面是利比亚沙漠,东面是阿拉伯沙漠,南面是努比亚沙漠和尼罗河大瀑布,北面是没有港湾的海岸线。古埃及人生活在有良好的天然护障的地区里过着稳定的生活。尼罗河水的定期泛滥带给埃及人自信,并把洪水之神视为善神。古埃及的文明特征表现在重视来世,因此,积极建造金字塔,这也是埃及宗教信仰的明显特征。法老为众神之王,掌握不可触犯的神权,并有着完整的统治机构,控制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古埃及的工匠技术、鞣制皮革技术、化妆品、亚麻布举世公认。古埃及依靠这些物质与外界各族进行贸易交往,乐舞文化也由此开始传播。

第一节 古埃及各王国时期的乐舞

古埃及位于欧、亚、非大陆交界地区,尼罗河流域的肥沃土壤,使古埃及很早进入农业文明社会,开始与外界进行贸易交往,在与两河流域的一些先进发达的文明国家,如苏美尔、巴比伦人的商业往来、文化交流中,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它在乐舞方面的突出成就,给周边的一些国家与地区以极大的影响。如位于古埃及与希腊之间的克里特岛的舞蹈艺术就明显地带有古埃及舞蹈特征。古埃及舞蹈的扭腰出胯的舞姿动态极大地影响了古希腊人体雕塑艺术,古希腊人的人体雕塑艺术后随亚历山大的东征,传播于西亚及印度地区,又以犍陀罗佛教形式传入中国西北地区。这些在克孜尔千佛洞、森姆塞木洞窟等壁画上留下了珍贵的形象资料,也可以说,古代龟兹乐舞是在接受了古埃及、古希腊、古印度的艺术影响之下形成的。

古埃及乐舞文明稍稍晚于美索不达米亚的文明。古埃及乐舞影响了古希腊舞蹈文明,也可以说它对古代希腊、罗马甚至东方世界都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美国的古埃及学者莱昂内尔· 卡森在《古代埃及》一书中这样说:“在克里特岛上的米诺斯人于诺萨斯建造宫殿之前的一千年前,在以色列人追随摩西摆脱奴隶身份之前的几百年,古埃及已经是一个大国。当意大利半岛的部落民族还在台伯河畔结草为庐的时候,古埃及已经繁荣昌盛。两千年前的希腊罗马人看古埃及,就已有点像现代人凭吊希腊和罗马的废墟了。”①古代埃及文明像一颗遥远的、闪亮的星辰,人们凭借着那些数以百计的,屹立在尼罗河畔的金字塔,来评价古埃及文明的价值。

公元前2000多年古埃及人就能运用数学、力学精确计算出金字塔的底座面积,学会运用润滑油牵引巨石,这些充分证明古埃及人具有的聪明才智已远远超过了世界上其他同类人种。有了这样高的科技能力,它的音乐、舞蹈文化也不可能滞留在愚昧无知的原始阶段。翻开古埃及的历史,可以看到古埃及人有着辉煌夺目的乐舞文化。

古埃及的乐舞历史大致分古王国时期,中王国时期和新王国时期。

古王国时期大约在公元前2635~公元前2155年,这一时期虽然没有为舞蹈伴奏的乐器等遗物,但从古王国时期的浮雕和绘画来看,那时,已有了与美索不达米亚的乐器很像的乐器。“在萨卡拉的蒂和梅雷卢卡墓的浮雕中,在吉萨的卡耶曼赫墓的上层建筑里的绘画中,都描绘了一种称为宾特的弓形竖琴,这种琴的式样和早期美索不达米亚的乐器差不多,通常有五至七根弦,但有比较先进的共鸣腔,有时还装饰荷鲁斯的眼睛;很长的笛子通常没有指孔,吹奏者手持它时要使笛身保持倾斜;比较短的双管根据后来的标本只有一块簧片,人们曾称它为‘双单簧管’;还有叉形的拍板和手鼓。乐师们通常坐着,他们中至少有一架竖琴,有时候是两架,还有一支长的笛子——也许是一根伴音管;每一个演奏者都面对着一个歌唱者,这些歌唱者都把左手放在左耳上,相互之间做一些常规的手势,这些手势也许是用来帮助记忆的,它们与今天科普特人在圣事吟唱中所用的手势十分相像。正如有些美索不达米亚图画所示的那样,歌唱者有时会卡住自己的喉咙。如果有人跳舞的话,他们就会拍手或使用木制或象牙制的拍板;但这舞蹈看来是很有节制的。”①从这一段记载来看,古王国时期音乐舞蹈已经很发达,已有双单簧管的吹奏乐器,还有叉形的拍板和手鼓、竖琴。演出中,有音乐、有表演性的歌唱,还有受节奏控制的舞蹈表演。这样高度发达的音乐舞蹈文明,对那些进化较晚地区的居民来说简直是无法想像的。

古埃及的中王国时期,大约在公元前2134~公元前1650年。这时又出现了一些新式乐器。如肩式竖琴,圆桶形的称作“泰本”的鼓,新式叉铃,在叉铃的手柄上雕有象征爱情与欢乐女神哈托的头像,中王国时期的人们持着这种叉铃演奏,舞蹈表现了对生育女神的崇拜,它带有一定的宗教意义,具有祈祷人口繁衍的深刻含意。

古埃及新王国时期,大约在公元前1550~公元前1080年,这一时期是古埃及各门类艺术大发展的时期,出现了专事宗教祭祀场所的神殿,由于广泛的对外交流,接受了外来文化的影响,使古埃及的文化与艺术又有了新的发展,如音乐除了原有的大的弓形竖琴之外,还有从外部引进的更加弯曲的弓形竖琴,美索不达米亚的琉特琴也传入新王国。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和开罗博物馆,收藏着古埃及新王国时期的乐器实物。在公元前约1166年底比斯的拉美塞斯三世墓中出土的一些乐器,如11根琴和13根琴也表明了新王国时期古埃及人对外来文明的接受。在底比斯38号墓中有一幅壁画,上面有五位乐师在演奏着竖琴、琉特琴、小响板、双重簧管和曲臂里尔琴,表明这一时期,音乐演奏水平已经非常高超。在纳赫特墓中还有一少女吹奏着两根叉开持着的管,但在新王国时期,这种乐器逐渐消失。在新王国时期,音乐乐队演奏多由女子来进行的,尤其是多由女子吹奏单双簧管来演奏,男子主要吹小号。古埃及出土的浮雕和墓葬壁画上可多见这种造型。

古埃及音乐已有相当高的水平,古埃及舞蹈也毫不逊色。在古埃及,人们认为舞蹈就是欢乐。公元前3000年,古埃及已有阿比多斯的节日戏剧节目。“在第二个千年中期,述图特摩西斯大帝一世认可他的女儿赫齐苏威特做他的继承人时,贵族们前往祝贺,跳舞和寻欢作乐,所有的臣民也都跳舞欢腾。……一种类似自发表达欢乐的舞蹈在阿马纳地方形成。”①

在古埃及,舞蹈不仅是贵族跳,而且农民也跳。不过,他们所跳舞蹈的内容不同,贵族舞蹈多是礼仪性的舞蹈,农民舞蹈则多是围绕着农作物丰收而展开的祭祀舞蹈。如公元前2700年的吉萨第五王朝墓中浮雕上就有农民们庆祝丰收的集体舞蹈造型和葬礼舞蹈。除此之外,还有专门在寺庙里为神表演的女职业舞蹈家。女舞蹈家的表演技巧是高超的,她们步伐柔和,两臂前伸做长斜方形,或者采用最大胆的杂技姿态,下腰成拱形,手撑着地,身体倒立或做笔直的倒插蜡烛的动作①表明,职业舞蹈者的舞蹈不再是平淡的投足举手的动作了,而是向艺术技巧发展,已有了很高的技巧表演水平。

古埃及没落时期大约是在第十八王朝以后,由于一些政治原因,这一时期希腊人、腓力斯人、迈锡尼人对古埃及和平宁静生活开始不停骚扰。以后古埃及又受到公元前7世纪亚述人征服,公元前6世纪遭受波斯人的两次征服,最后于公元前332年,被希腊马其顿亚历山大收复。古埃及由于这些因素,受到了各个不同地区文化的冲击,在纯粹的古埃及文化中融进了大量的外来文化成分。以后,渐渐地与地中海东部文化组合,音乐舞蹈也带有了地中海特色。同时,地中海地区也由于接受古埃及文化的影响而迅速发展壮大起来。

第二节 古埃及舞蹈形态

古埃及先进的农业文明和音乐舞蹈文化给古希腊克里特岛以极大影响。古埃及文化通过希腊亚历山大的东征,传播给西亚及印度地区和阿拉伯地区。中国古代龟兹乐舞艺术也可以说间接接受了古埃及艺术的影响。

古埃及舞蹈一直被认为是具有浓厚的东方色彩的舞蹈,这是因为它的舞蹈特征主要集中在身体的中段。也就是说,舞蹈的表现形态是以腰部、腹部的快速扭动动作为主,舞者在舞动中,随着强、弱节拍而摆动胯部,然后再配合动头动肩、扭腰摆腿的动作。古埃及的这种“扭腰出胯”抖动腹部的“肚皮舞”与古埃及人的宗教思想、祭祀活动有关。具体说,与人类的农业生产、人口发展密切相关。也就是说,古埃及的舞蹈大多是围绕农业生产、人口发展而展开的,它的舞蹈种类比较单一。其舞蹈种类大致分为四类:第一类为宗教性舞蹈,主要祭祀“太阳神”和俄塞里斯神;第二类是模拟星宿的舞蹈,是一个与农业生产有关的舞蹈;第三类是丧葬礼仪舞蹈;第四类是杂舞,包括杂技等技艺。

在古埃及的四类舞蹈中,有关农业生产的舞蹈就占两类,祭祀“太阳神”,模拟星宿的舞蹈是古埃及人敬神、祀神、祈祷农业丰收的一种宗教仪式性舞蹈。舞蹈动作比较庄严、神圣,动作幅度不大,是一种象征性的舞蹈。舞蹈队形多呈圆圈形,像是对远古先民“环舞”的继承与发展;第三类舞蹈是丧葬礼仪舞蹈,古埃及人非常重视这一教化性很强的舞蹈,人们通过葬礼上的歌舞进行道德教化。丧葬礼仪舞蹈属于舒展型舞蹈,动作幅度不大,舞步平稳,上肢动作较多,表演时穿插一些表述性的歌词。第四类是杂舞,是带有杂技成分的舞蹈,也是最能够代表古埃及东方风格的舞蹈,如腹部、胯部快速抖动的“肚皮舞”,翻跟头、大跳、空中旋转等动作。这种显示技巧的动作特别能够吸引异性的目光,表演者通过身体的肌肉、力量、韧劲和技巧来吸引观众。肌肉、力量、韧劲、跳跃和旋转等技巧是表演者充满青春活力的展示,也是增强自身魅力的装饰。这一舞蹈形态极大地影响了古希腊的舞蹈。其实类似古埃及的这种舞蹈技巧在其他国家也存在,如“墨西哥的女孩跳《雷波佐舞》时,会用脚解开地上腰带结;苏门答腊的少女跳舞时能够端平放在头顶上和双手手心上的三个放置燃烧着的蜡烛的托盘;西藏表现鬼神的舞蹈者的绳索舞;古希腊舞蹈者的平衡技巧;塞浦路斯的表演变戏法;《格拉斯舞》的领舞者头上顶着盛满酒的高脚杯..即卢安果的少女在头上顶着一只瓶的舞蹈;士瓦比亚的农民在跳舞时,如果能敲掉放在竹竿上的灌满了水的玻璃杯,他便赢得一只雄鸡;在遍布世界各处的剑舞里的闪电般的袭击,但却保持着一种不刺伤对手的肃静的格斗形式,他们在很窄的空间里得心应手地挥动着危险的武器,在不撞击或乱作一团、刀光剑影的变幻交织成一种无与伦比的武艺..”①世界舞蹈史学家库尔特·萨克斯先生认为,这种显示肌肉力量、炫耀技巧的舞蹈带有狂热的宗教成分。古埃及的杂舞也带有宣扬宗教的职能。而且这种带有宗教成分的舞蹈,还带有很大的观赏成分,舞蹈家的表演已成为有酬劳动,他们的舞蹈表演是向有钱人提供的一种艺术欣赏。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在寺庙里建立起一支女子职业舞蹈队,职业舞蹈队的表演者们摆脱农业、劳动和家务活,离开家庭,来到寺庙,接受专业艺术训练,为各种各样的祭祀活动表演。那些漂亮的寺庙舞蹈女子们将精湛的舞艺敬奉给诸神和祭司的同时,也让观众们大饱了眼福。人类社会的舞蹈进入阶级社会后,分裂成两种类型,一类是人人参与的舞蹈,另一类是欣赏的和被欣赏的舞蹈。原始的人人都跳的舞蹈进人阶级社会后逐渐演化成欣赏的舞蹈。欣赏舞蹈一改原始时代随心所欲的人体动律,成为传播宗教思想,宣扬审美意识的舞蹈艺术。

第三节 古埃及舞蹈艺术的内涵

古埃及四类舞蹈的产生绝不是偶然的,它有其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首先,看它的宗教舞蹈。宗教舞蹈在古埃及舞蹈世界里占有重要地位。古埃及是一个宗教信仰大国,最早的宗教是拜物教,古埃及人几乎给自然界中的每一事物都臆造出一个神来,但在诸多的神祗中,主要信奉的神是太阳神,太阳神又称作“拉”或“赖神”;还有尼罗河神、俄赛里斯神。古埃及人在古王国时期对“太阳神”极为崇拜。它缘于古埃及的气候,埃及的天空终年晴朗无云,炽热的阳光照射着富饶的尼罗河畔。因此,从文明社会开始,古埃及人便把太阳当作自然万物的创造之神,认为“太阳神”能够保证整个国家与民族永存不灭。后来又将神与人相结合,将古埃及国王法老认定为人世间的“太阳神”,也即赖神。天上的赖神统治宇宙万物,地上的赖神统治整个国家。地上的赖神法老自诩为是公正、诚实、维持普天下道德规范的神,是神圣的、威严的。因此,古埃及舞蹈很少表现赖神,它与印度舞蹈不同,印度舞蹈大多是舞蹈大神,而古埃及的赖神却不是舞蹈神,而是至高无上权力的象征。太阳神、法老的形象只在雕塑和绘画中得以体现,并且都是面部刻板、严肃、没有任何表情的造型形象,传递出一种无所畏惧、镇定沉着的统帅气质。因此,在古埃及,无论是天上的太阳神,还是地上的太阳神都是不舞蹈的,它是人们顶礼膜拜的偶像。太阳神、赖神不舞蹈,但是崇拜“太阳神”的舞蹈在埃及却占有重要位置,崇拜太阳神的舞蹈与人们祈祷太阳神保佑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的安定幸福,保佑物产丰收的心态有关,这是古埃及人深层意识形态的一种行为表现。

与此不同,对俄赛里斯神的崇拜,是古埃及宗教舞蹈常常表现的主题。对俄赛里斯神的崇拜来自于对自然的崇拜,它最早起始于对尼罗河神的崇拜,由于尼罗河每年定期泛滥,给古埃及人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人们萌发出对河神崇拜的心理动机,每年举办祭祀活动。后来,俄赛里斯神成为代表植物生长、人类繁衍的神,再以后又演变成主宰人类生死大权的地狱判官。古埃及非常盛行俄赛里斯神的神话传说。俄赛里斯神原是古埃及一个部落的首领,他仁慈善良,教会人们耕田种地以及各种手工技艺,他的兄弟赛托非常嫉妒,设计害死了他,并将他剁成碎尸。俄赛里斯神的妻子找回了他的碎尸,重新拼合,使他死而复生,重返人间,夺回了政权,领导他的部落人民过上了好生活。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一传说反映了古埃及人心中的国王应是仁慈善良的愿望,也赞美了妇女的青春及女性善良美,突出反映了原始宗教信仰中阶级矛盾的思想内涵和反映了古埃及人坚信人能死而复生、长存不灭的世界观。英国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说:“死亡对他们来讲是一种新生活的开端。”阿诺德·汤因比先生又讲:“早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对俄赛里斯的崇拜日渐普及,并最终成为正统。因此,人们也逐渐相信,人死之后会有审判,只有生前善行多于恶行的灵魂才能在死后审判中获准进入俄赛里斯神的天堂”。① 在早期农业文明社会里,对复活之神俄赛里斯神的崇拜成为古埃及人宗教舞蹈的主要内容。舞蹈表演时,一男子头戴一顶自己编制的帽子,装扮成复活之神,另有一些男子头戴“老鹰”的头饰,装扮成人的灵魂,舞蹈动作比较单一,多为上肢示意动作,以祈求俄赛里斯神对死者赋予不死的灵魂,舞蹈气氛轻松、愉快、喜庆,表现了“灵魂们”欢天喜地迎接复活之神的情节。祭祀俄赛里斯神的舞蹈一般在春耕播种季节和秋收季节时表演,这一舞蹈反映了古埃及人内在深层的思想意识,它不仅祈愿人能长生不死,也祈祷农业丰收,这一舞蹈与古埃及人的生活紧密相连。

第二类古埃及的模拟星宿的舞蹈是生活在农耕文化圈内民族的代表性舞蹈。古埃及人认为,用人体动作去形象地模拟星辰移动的状态,能够使地上的农作物茁壮成长,也就是说,古埃及人以特定的形体动态用一种相似律来假定天体运行的规律,并幻想获取超自然之力,调整、支配自然世界,生活在地面上的人要与天上的神对话,要祈求天神赐予力量,因而舞蹈充满亲和气氛,动作松弛,舒展,形体动作比较接近自然形态,没有激烈的动作和狂躁的情绪,没有技巧的炫耀。从这类舞蹈的平和稳定的舞姿形态来看,与我们所见到的古王国时期的雕塑艺术的气氛很相符。古埃及为后世留下了相当部分的用石头雕刻的、人物个性非常突出的造像。“米瑟赖纳斯(约公元前2523~公元前2496年)与他的妻子在雕像中并肩而坐,手臂互相挽着对方的腰际。显示甚至法老与其妻子的关系也可以是互相爱慕、互相尊重的”①。法老与妻子并肩雕像是当时古王国社会的象征表现,它表示古王国是一个稳定、强盛的社会,是充满亲和力的社会。古埃及传统舞蹈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产生,并形成了它独特的舞蹈风格。平稳、松弛、自然、轻盈的舞蹈风格,以及身体呈上挺拔,双手臂松弛张开,像是环抱宇宙的动势,再加上独具特色的尼罗河文明的音乐情调,总不免使人联想到坐落在阳光灿烂的尼罗河畔的那片巍峨壮观的金字塔群。

第三类舞蹈是丧葬礼仪舞蹈。丧葬礼仪舞蹈是古埃及人生活当中的重要祭祀内容,舞蹈思想与金字塔蕴含的思想和金字塔旁屹立着的法老哈夫拉建造的“狮身人面像”一致,均使人产生一种时间永恒、空间无限的空茫感觉,它深刻反映了古埃及人的灵魂不灭、永世长存的思维观念。古埃及纺织业比较发达,所纺织的精美麻布主要就是用来包裹不易腐烂的法老的遗体——“木乃伊”,丧葬舞蹈就是为“木乃伊”作歌作舞的礼仪行为。丧葬舞蹈在古埃及舞蹈中也占有重要地位,是古埃及人生活当中必不可少的礼仪活动。人死后举行葬礼时,人们排成一列静立默哀,然后,表演者头上戴一顶与死者长相相像的面具,用人体不同姿态表述死者生前事迹。古埃及人认为,只有举办这种仪式,对死者进行评判,才能使他的灵魂升入俄赛里斯神的欢乐天堂。丧葬礼仪舞蹈舞步平稳,手臂动作较多,动作幅度不大,舞蹈时有歌曲伴唱,这种表演形式影响了欧洲中世纪的教堂音乐。

第四类是杂舞类。杂舞类包涵的内容极其广泛,有各种杂技艺术,还有不同表现形式的娱乐性舞蹈等。古埃及的杂舞既有土生土长的,也有吸收外来的,这些舞蹈没有特定的、严格的形式要求,属于俗舞类,不仅达官贵人跳,而且奴隶们也跳,平民百姓少年儿童都跳。古埃及的杂技性、娱乐性的舞蹈表演,可以从一些残存下来的雕塑和壁画上判断得知。舞蹈形态是舞者双臂自然放松、扭腰摆臀出肋、出胯。动作技巧有向后弯腰,空中旋转,腾空跳跃等,有些动作与欧洲芭蕾舞非常相像。在古埃及的杂舞中,以女子表演的“肚皮舞”最为突出。“肚皮舞”由女子表演,以身体的腰胯,臀部的扭摆动作为主要特征,舞者上半身只穿胸衣,下身有两条幅布遮住前后,其他部位全部裸露,这几乎裸露身体的舞蹈,在埃及被认为是严肃的、神圣的礼仪行为。为了跳好肚皮舞,埃及女子专门训练腹肌功夫,有的甚至能靠腹肌力量将搁置肚皮上的杯水弹射出去。有了这样强悍的腹肌力量,肚皮舞自然跳得就好。“肚皮舞”最古老的根源迄自对生育女神的崇拜,其审美标准必然与生育有关,古埃及认为越是性感的舞姿形态越能带来人口繁衍,植物繁茂,这种舞蹈后来成为阿拉伯文化圈内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舞蹈。

古埃及舞蹈的总体特征是:明朗、活泼、轻松、愉快,给人一种浮雕艺术般的美感。按理说,古埃及的这种舞蹈形态与古埃及“法老”专制的残暴统治不相符,也与呆板冷漠的人物雕像以及木乃伊文化不相符,什么原因呢?这就不能不让人考虑古埃及人的思维观念及文化背景。在古埃及人的思想观念中,宇宙是永恒的;世界一切事物都是可以转化的,人与物也是永远可以轮回的,古埃及的丧葬礼仪舞蹈和对俄赛里斯神的崇拜就证明了埃及人的这种乐观心态。古埃及与中国同是东方农业国家,对土地、对星辰的崇拜也与中国相似。古埃及人虽然对大地有特殊感情,但它依附大地的舞蹈形态却不多,与之相反,古埃及人更喜欢“天空”,对他们来讲,天空是美丽的、充满生机、充满奥秘,它的美难以言喻,它的美在于对俄赛里斯神的欢乐天堂的追求,可以使人的灵魂不灭,永世长存。这种观念决定了他们的舞蹈形态,这种向上挺拔的舞蹈形态影响了古希腊雕塑艺术,影响了欧洲中世纪以后的芭蕾艺术,也随同佛教沿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境内,影响了中国西北地区民族的歌舞艺术。

第四节 古埃及舞蹈艺术的传播

古埃及文明起始于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332年被希腊马其顿王亚历山大征服为止,共经历了3600多年。19世纪的史学家们把漫长的古埃及历史分割为古王国、中王国、新王国。其中又包括9个时期三十个朝代。在这3600多年的漫长历史中,古埃及经历了几次大的文化传播历程。最早的文化传播时期是在古王国时期,先进的水利灌溉技术向周边沙漠地区的国家,如叙利亚、西亚、阿拉伯等国传播。青铜器时代,又随青铜业的发展开始与希腊克里特岛,塞浦路斯等地区进行贸易交往。后来,埃及被亚洲游牧民族塞种人侵略。埃及第十八王朝雅赫摩斯率兵人侵努比亚、幼发拉底河、叙利亚等西亚一带,波斯人曾两次入侵埃及,希腊、罗马占领统治古埃及等时期。在历史上,随着频繁的贸易交往、海外战争,古埃及文明便传向四方。也就是说,古埃及文明的传播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自然和平、伴随愉快笑声的直接传播,另一种是被掠夺的、间接性地传播。和平时代的贸易、文化往来伴随着欢歌笑语。欧亚草原、沙漠地带游牧民族的冲击,是一种间接性地传播,这两种文化传播方式使古埃及文明传向了西方,也传向了东方。

古埃及是欧、亚、非三大洲的联结点,占据着文明传播的有利地势,来自欧、亚、非不同地区的国家均受到古埃及文明的熏陶。从远古时代的水利灌溉、青铜铸造以及哲学、宗教、数学、医学给周边晚起文明的国家影响之外,它的艺术也给周边带来了巨大影响,如支撑塔门、厅堂、殿脊的巨大圆柱和柱廊的建筑形式被希腊、罗马所吸收,古埃及的雕塑、浮雕成为希腊早期雕塑和模型,他们的宗教思想也影响了古希腊先民,如古希腊狄俄尼索斯神是掌握人间生、老、病、死大权的复活之神,它与古埃及对复活之神俄赛里斯神的崇拜相像。在西亚、中亚一带也有与埃及复活之神俄赛里斯神相同的宗教内容。英国学者阿诺德·汤因比讲:“埃及人的俄赛里斯神话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由此我们得知,早在古王国时代,埃及就可能与外域进行文化交流了。

古王国时期,古埃及的文明传播方式基本上是伴随着和平友好的贸易往来进行的,那时,古埃及已有发达的乐器,乐器已出现了古竖琴、笛子和双管木笛。合唱已能按节拍,独唱也有了抑扬顿挫的旋律。受惠于尼罗河畔的恩赐而早早进入农业社会的古埃及,在水利灌溉、青铜铸造、纺织工艺、文化艺术的先进发达招徕了希腊——克里特岛以及沙漠地区的大批官员与商贾,古埃及的文明通过他们传向域外。随着社会的发展、贫富的差距,导致了海外入侵者发动的侵略战争。大约在第十三或十四王朝时期,(亦即公元前1786~公元前1567年)古埃及发生了一次比较重大的政治动乱,亚洲的喜克索斯人统治了埃及。喜克索斯人即亚洲的塞种人。他们入侵埃及的方式很特别,不是发动血腥武装侵略战争,而是以和平的方式一点一点蚕食埃及,当他们的人遍布埃及大半领土时,便一下子摆脱了“法老”的统治,宜布独立,在古埃及建立起自己的政治统治。亚洲游牧民族塞种人在古埃及统治长达一百年之久,塞种人在古埃及的长期滞留,深受古埃及文化精神的熏陶,当古埃及王卡美斯和他的弟弟雅赫摩斯把塞种人赶回西亚时,古埃及文化便随之带到广漠的东方世界。据史学家介绍,喜克索斯人在统治古埃及那段时间里,曾强迫古埃及人改变信仰:“命令古埃及人停止对‘太阳神’‘赖神’的信奉,让他们改信喜克索斯人所信奉的塞特神”。①这是亚洲塞种人对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传统所进行的第一次挑战。

埃及的后王朝时期是被希腊、罗马人统治的时期。波斯人在历史上也曾两次入侵埃及,第一次为第二十七王朝,第二次为第三十一王朝,波斯人曾把埃及作为帝国的一个行省,“每年要埃及向它缴纳大量贡赋,波斯贵族还把大批肥沃的土地据为己有,于是在埃及形成了许多属于波斯的奴隶,由奴隶劳动的大生产”。②波斯亦即伊朗,属于伊斯兰文化体系,位于西亚,波斯人两次入侵埃及表明,他们对古埃及富饶的物产、发达的文明十分的仰慕,当波斯人被亚历山大赶回老家时,波斯人的文化已被古埃及文化浸染一体了,他们将古埃及的乐舞划入阿拉伯文化圈内、是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亚历山大赶走波斯人在古埃及建立王国,到了公元前30年~公元642年,埃及又被罗马统治。公元7世纪,阿拉伯帝国兴起后,将埃及正式划入阿拉伯帝国领域。从此,埃及舞蹈被正式公认为阿拉伯体系舞蹈。如果说,中国在汉唐之前传来的古埃及式的乐舞是通过中亚、西亚民族沿陆路丝绸之路辗转进入中国的话,那么,在唐宋时代,埃及阿拉伯体系舞蹈则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大量涌入中原,它的异国情调给中原传统乐舞以极大影响。

世界上最古老的埃及文明,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得到了广泛传播,在希腊——克里特岛、西亚、中亚、东南亚、南亚,中国西北地区可见埃及——阿拉伯风格的乐舞形象,它由历史上的传播途径而来,比如,古埃及杂舞中的“肚皮舞”,这种起源于对生育女神崇拜的宗教舞蹈,在今天被称之为东方舞蹈,它之所以被称为东方舞,不排除古希腊人对古埃及人从地理上的称呼,除此之外,在于类似古埃及的身体颤动,腰臀扭摆的舞蹈形态多出现一些东方国家中,如马来群岛韦塔族妇女随节奏抖动双臂的动作,印度舞蹈者表演时不断颤动嘴唇,柬埔寨的舞蹈也是肌体颤动的舞蹈。世界舞蹈史学家库尔特·萨克斯说:“在东方,许多局限于身体某些部位的类似抽搐式的动作可延伸到别的部位。好比一根快速挥动的绳索,它不再是显示单一的震动,而是交叉成波浪状的上下运动,简单的臀部或胸部颤抖的动作在跳舞的过程中形成类似蛇的动作遍及全身。只发现女人跳这类舞蹈,……尤其是柬埔寨的舞艺十分清楚地表明他们的舞蹈和这种古老的抽筋式舞蹈的近亲关系。在神话题材的舞蹈里出现一个少女停止不动,放松腿部肌肉,全身缓慢地不间断地颤抖着,似乎即将从掌心上朝向两侧伸开的双手中的一只手开始整套动作。这只手做类似蛇行动作,柔软地沿着她们的前胸滑向另一肩膀,挑起围在胸部的围巾抵达另一手臂处,这只手臂的类似蛇的动作才停止。另一只手臂的颤抖又开始了。这时,少女的臀部成拱形,腹部在饰有大量闪光金属片,长达膝盖的沉重丝质服饰下后缩。”①从库尔特先生的这段描述中可以看出柬埔寨的这种人体抖动的舞蹈形态是与古埃及的颤抖胴体的舞蹈非常相似。“蛇”在东方世界的父系社会里,被当作男性生殖崇拜的图腾,女子表演时腹部、臀部扭摆颤动是对“蛇”的动态进行的模仿,这类舞蹈形态与祈祷人口繁衍,农作物丰收的宗教行为密切相关。这种起源于古埃及的生殖生产的传统舞蹈得到了广大农耕地区先民的认同,古埃及的颤抖身体局部的舞蹈形态随着文明的传播,很快风靡于各地区,被各地区吸纳为自己本国传统舞蹈。古埃及舞蹈对中国的影响是以阿拉伯舞蹈形态出现的,在今天中国新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如维吾尔族舞蹈中多见这种动势。它对中国的影响可能是经由喜克索斯人亦即塞种人之手传播而至。塞种人在先秦时期对中西乐舞的传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巨大作用,塞种人在历史上频繁的东西迁徙运动,使西亚、中亚、东亚与欧洲的交流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