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第一节 狄俄倪索斯与古希腊悲喜剧

翻阅世界文明发展史,可清晰地看到古希腊是当时欧洲诸国奉若神明的“高度文明的中心区域”,并同时被誉称为欧洲“文明中心”或“文明世界”。据美国文化史学家克罗伯考证:处于鼎盛时期的古代“希腊的文明世界包括从直布罗陀到印度、中国”①。其中自然应该包容古希腊悲剧与喜剧文化对欧洲与亚洲的巨大辐射力,以及不同程度对“印度、中国”所发生的历史影响。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一书中曾高度评价古希腊与罗马的文化艺术,他指出:“没有希腊文化和罗马帝国所奠定的基础,也就没有现代的欧洲。”②而古希腊文化的基础则建立在丰富多彩的“希腊神话”之上,正如马克思所论述:“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他还指出包括古希腊悲、喜剧在内的“希腊艺术的前提是希腊神话,也就是已经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态本身,这是希腊艺术的素材”③。

在卷帙浩繁、汗牛充栋的古希腊神话中,与古希腊悲、喜剧艺术关系最为密切的莫过于被称之为“丰收之神”、“植物神”或“酒神”的狄俄倪索斯。

举世公认,古希腊悲喜剧是从祭祀酒神狄俄倪索斯的宗教节日中所派生的。狄俄倪索斯原叫“巴科斯·巴萨柔斯”,是古希腊宗教重要的神祇之一。最初他是掌管万物之神,不久成为植物神,后来演变为葡萄种植业和葡萄酿酒业的保护神,故此人们惯称其为“酒神”。

传说狄俄倪索斯为宙斯与忒拜的公主塞墨拉所生。当他还在母腹内,赫拉出于忌妒,便怂恿塞墨拉要求宙斯恢复大神本来的威严面貌,并带着霹雳闪电来看望她。结果宙斯一出现,雷电顿发,塞墨拉立刻化为灰烬。宙斯马上将母腹中的狄俄倪索斯救出,割开大腿,把他放在里面待长成后,再从宙斯大腿中出生。

追溯历史,狄俄倪索斯无论是诞生史,还是成长史本身就是一部活生生的戏剧文化历史。自他在东方色雷斯,或吕狄亚、佛律癸亚出生后,宙斯命赫耳墨斯送给倪萨山的女神哺育,随之又转交给西勒尼抚养。当狄俄倪索斯乘船前去那克索斯岛时,一群海盗窜上船给他钉上镣铐,准备当奴隶卖掉,然而镣铐自行脱落,“船桅四周长出了常春藤,从船帆上垂下了葡萄藤。海盗们惊恐万状,跳下海去,结果变成了海豚。狄俄倪索斯从冥界救出了母亲,改称她为梯俄涅”①。在前往希腊的途中,他娶了阿里阿德涅为妻,并向人们传授种植葡萄和酿酒的知识,以及从地下引出葡萄酒泉、牛奶泉、蜂蜜泉,从而创造出许多奇迹,并被奉为“酒神”。

古希腊盛产葡萄,酿酒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生产劳动,当人们开怀畅饮第一杯新酒时,经常举行一些宗教节庆仪式,载歌载舞,以表达人们由衷的喜悦。据传说,此种仪典源自酒神祭祀活动。当发展为相当规模时,由酒神信徒组成浩浩荡荡的祭献队伍,抬举着神像沿街巡礼。在游行的队列中,有人装扮成酒神模样,手执华美的神杖,头戴常春藤花冠,如痴如醉地沉浸于节日喜庆之中。

据载,最早的狄俄倪索斯祭祀活动曾保留着一些原始先民自然与图腾崇拜遗风。酒神崇拜仪式进入高潮阶段时则演变为野蛮的纵欲行为,参加者多为妇女,并以男性生殖器为崇拜目标仪式进行狂热舞蹈,跳至极度兴奋时,活生生地撕碎儿童或小动物吞吃,以作为同狄俄倪索斯共进圣餐之仪式。

狄俄倪索斯祭祀仪式初期阶段,只有妇女才能参加其游行活动。酒神的伴随者先是美惠三女神或卡里忒斯,后改为勒奈、迈娜得斯、克洛多涅斯、巴萨赖或巴萨里得斯,合起来称之为“巴科斯狂女”。参加祭祀典礼的妇女头戴常春藤冠,身穿兽皮,手执神杖,带着宝剑与铜铙,扮饰上述各种女神像,后来又引进“森林之神”西勒尼、萨梯里、“牧神”潘,以及“马人”等形象,祭祀与游行仪式自始至终都带着狂欢性质。

关于希腊酒神狄俄倪索斯祭祀仪典及戏剧活动,美国学者卡文·曼茨曾做过如下较为详尽的描述:

神的前面行进的是一群穿着节日盛装的处女,冠以花环,纤美的头上顶着盛满祭品的篮子。神的后面跟着一群五光十色的信徒:或则扮成烂醉如泥的阳物崇拜者,宽松的衣服染满酒渍,面目又以酒糟或桑葚汁染污。这些都象征着酒神的强烈的创造力,以及酒的醺醉与狂暴的刺激力量。而由于传说中酒神的暴亡和最后胜利地复活,他又是死的征服者,因此在他的凯旋行列中也要有“死人”参加。一群信徒就扮成阴森恐怖的地狱之客。他们用铅粉把脸部涂成死白色,先以白色尸衣笼罩全身,待到他们委弃这些尸衣时,就显露出狰狞恐怖的面容。①

对狄俄倪索斯诞生于希腊,有些学者提出质疑,他们认为“酒神”生活过的倪萨山,以及他前往希腊所经过的“厄利斯、叙利亚、亚细亚、印度,又假道特剌刻”到了欧洲的史实,有许多迹象说明:“关于狄俄倪索斯的神话源自外地,比如,狄俄倪索斯的别名巴科斯不是希腊语,传说中狄俄倪索斯生活过的倪萨山,古代人认为在埃及、阿拉伯或印度。”②根据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于公元前450年访问埃及,经考察所得结论,确认希腊戏剧演出所祭祀的“酒神”狄俄倪索斯实为埃及神祇“奥西里斯”的翻版。根据狄俄倪索斯形象中的图腾痕迹,以及原始祭祀形态,他更大程度地产生于东方游牧民族之中。狄俄倪索斯在其他民族与地区还有不同的称谓,如萨巴梓俄斯、扎格柔斯、巴库斯、巴科斯等,由此可证实他并非一个国家所拥有,而是东西方交汇的共同文化现象。

任继愈主编的《宗教词典》之“狄俄倪索斯”条目中亦记载,与狄俄倪索斯崇拜的有关宗教与仪式“源于小亚细亚宗教。在小亚细亚西部古国里底亚(Lydia)被称为‘巴克斯’(Bacchus).形象为一娇弱的裸体男青年。希腊早期戏剧出于对狄俄倪索斯的崇拜仪式”③。小亚细亚地处亚、欧、非三大洲的交通要冲,是通向东方诸大国如波斯、印度与中国的必由之路。古代“小亚细亚宗教”主要包括在西亚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赫梯宗教和弗里吉亚宗教”。近世考古学家在这一带“发掘到一些‘神灵’的石像和石壁浮雕,以及载有宗教内容的泥版、石版铭刻,其中有些象形、楔形文字已陆续得到破译”④。

关于狄俄倪索斯的神话与宗教仪式由亚洲诸国传入欧洲希腊与罗马的历史事实,据《希腊罗马词典》介绍“狄俄倪索斯是公元前10世纪初传入希腊的”,名称为“巴克斯”,后来又借道希腊西传罗马。“狄俄倪索斯叫‘巴库斯’,即狄俄倪索斯的别名‘巴科斯’的译音”,并对此记载“狄俄倪索斯的神话经过一番斗争才传入罗马,以后同意大利地方上的丰收神利柏耳合在一起。《荷马之歌》写了关于狄俄倪索斯的故事,欧里庇得斯写了悲剧《酒神的伴侣》”⑤。

古希腊著名诗人荷马在史诗中记载酒神与“狂欢之神”狄俄倪索斯的身世,我们亦可从古希腊哲学家、文艺理论家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原文与中国著名学者陈中梅的译注中获知原型。诸如《诗学》第21章称道:“酒杯之于狄俄倪索斯犹如盾之于阿瑞斯,因此可称酒杯为‘狄俄倪索斯的盾’,称盾为‘阿瑞斯的酒杯。’”①文中的“阿瑞斯”乃宙斯和赫拉之子,与狄俄倪索斯为同父异母之子,在希腊神话中被誉为“战神”。“阿瑞斯的酒杯”则源自埃斯库罗斯的悲剧《波斯人》。对其具体内容可释读陈中梅的重要译注:

狄俄倪索斯(Dionusos)是传说中的酒和狂欢之神。荷马曾提及狄氏遭受德鲁阿斯(Druas)之子鲁库耳戈斯(Lukourgos)追逼的传说(《伊利亚特》6.13of.)。自黑西俄得起(参见《神谱》94of.),古代作家一般把他当做宙斯和塞梅蕾(semelē)之子。受赫拉的怂恿,大力神将狄俄倪索斯撕成碎片吞食。雅典娜把他的心脏交还宙斯,后者吞下心脏,复生出狄俄倪索斯。古希腊人把狄氏的经历看做是万物由生到灭,由死复生的象征。狄氏别名巴科斯(Bakkhos),欧里庇得斯写过一出《巴科斯的女信使们》,现存。②

此文中的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中的“德鲁阿斯”在古希腊神话与诗歌中常作为“树木”或“树神”的代名词。古希腊人相信,德鲁阿斯同树木同生共死,认为凡是爱护树木的人都会受到德鲁阿斯的特别保护。然而与森林为伍的狄俄倪索斯却遭受德氏之子鲁库耳戈斯的追逼,并受同父异母的——“赫拉”的敌视,让大力神将狄俄倪索斯撕成了碎片,然而他却灵魂不屈,继承亚细亚东方圣母“塞梅蕾”(亦译为塞墨拉)的逆反性格“由生到灭,由死复生”,终在西方诸神中占有一席重要位置。

另据著名学者罗念生研究介绍,被称为“酒神”或“果实之神”的狄俄倪索斯在未满足月时,其母“塞梅蕾”就遭雷电劈死,其结果是“宙斯把婴儿放进他的髀肉,后来从髀肉里生下狄俄倪索斯,把他交给倪萨的山林女神,他被养育于印度,但不久就离开了他们。因为赫拉使他发狂,使他到处奔走,他曾到埃及和亚细亚各地,最后带着他的伴侣回到忒拜”③。

从此可见,古希腊悲剧始作俑者狄俄倪索斯不仅有着东方亚细亚的血统,而且还吸吮着文明古国印度与埃及的文化乳汁,最后他带着自己的伴侣来到忒拜城,导演了一出《巴科斯的女信使们》(通行译名应为《酒神的伴侣》)的狂放不羁的人间闹剧。接着他又率众去云游四方、浪迹天涯。

在我们赏析古希腊三大悲剧家之一欧里庇得斯创作并获取头奖的《酒神的伴侣》时,发现此出戏剧实为“酒神”的人生复仇悲剧,全剧充满了对残害自己及生母的天神的深仇大恨,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狄俄倪索斯的逆反与疯狂心理。他来到忒拜城,以宙斯的名义鼓动人们狂欢乱伦,并唆使国母阿高厄率领狂女们撕裂国王彭透斯的身体。当狄俄倪索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获得心理平衡与满足之后,则以宙斯大神的名义放逐城邦有罪之人,他自己也远遁游隐于东方山林。

以阿高厄为代表的引咎自责的罪人在此剧的结尾处吟诵着悲哀之歌:

我被逐出境,到何处漂流……告别了,我的家!告别了,我的祖城!我在不幸之中离开你,从我的新房里出外流浪。啊,朋友们,欢送我到我姐妹们那里去,约她们做伴,一同悲惨地出外流浪。①

从此剧作中可辨识酒神“巴科斯”带着这些“女信使们”再度去云游天涯,并非要去她们向往的西方天堂,而是与酒神为伴放浪形骸于东方山野,还原始歌舞剧于其孕育诞生之地。

由此又使人联想到古希腊神话中与狄俄倪索斯朝夕相处的牧神“潘”,以及应运而生的古希腊、罗马戏剧前身之“羊人剧”。

据有关文献介绍,“潘”是希腊神灵赫耳墨斯与德律俄佩结合所生之子,因出生在原始森林中,而被称之为“阿耳卡狄亚森林之神”。他自生下来即浑身长毛,下半身是羊腿与羊蹄,头上生有羊角与羊耳,塌鼻、长须,身后还缀有尾巴。“潘”一词与欧语“放牧”有共同词根,故称其为“牧神”。他是一位快乐之神,经常吹着芦笛与月神塞勒涅一起歌舞,并喜欢在深山密林中游逛。

关于“潘”发明芦笛之事流传着这样一段神话:在茂密的森林与美丽的湖畔,潘爱上了一位自然女神叙任克斯,而她却变幻成各种物像来捉弄与躲避着潘。最初叙任克斯化为一株芦苇藏在阿耳卡狄亚的拉冬河里,潘借助爱神指引,折下芦苇制成一根芦笛,愉快地吹奏着,终年厮守爱神,互相倾诉衷肠。

古希腊许多神庙都祭祀“潘”,主要聚集地在阿耳卡狄亚与俄罗佩。雅典内城还专设有献给潘的岩洞,里面塑着潘的神像,设置有石柱、松树等圣洁物。每年雅典公民都要举行盛隆的火炬游行,虔诚地向潘祭献母牛、山羊、羊羔、蜂蜜、牛奶和葡萄汁,并将潘恭请到文艺舞台上进行礼赞。

“潘”亦称“羊人”,后来由希腊祭司与行吟诗人推至节庆场面频频亮相。每年时值庄稼与葡萄收获的季节,一些演员即扮饰成具有羊耳、羊尾、羊蹄的人形动物“萨堤洛斯”,陪伴“酒神”狄俄倪索斯一起登台表演。演职人员中有歌队与歌队长作陪衬,他们一边唱着颂歌,一边表演简单的歌舞,讲述与狄俄倪索斯一起冒险、遭难与胜利的曲折而生动的戏剧故事:

这一队由半人半羊神、烂醉如泥的阳物崇拜者,以及穿着尸衣的行尸组成的行列走近了祭台。而当呈献山羊时,他们就载歌载舞来吐露对神祇的崇敬。这种叙述狄俄倪索斯一生事迹的歌就称为颂神歌,由装扮半人半羊神的歌队咏唱,有领唱者,并用双管箫伴奏。①

古希腊著名理论家亚里士多德在《诗学》第四章中说:“悲剧起源于狄苏朗勃斯歌队领队的即兴口诵,喜剧则来自生殖崇拜活动中歌队领队的即兴口占。”而“悲剧”一词在希腊文中是“特剌戈狄亚”意为“山羊之歌”,似与“潘”有关系,而希腊戏剧中的“萨堤洛斯剧”即“羊人剧”,基本是以羊人的故事与英雄传说为题材。英国著名希腊学专家吉尔伯特·默雷在《古希腊文学史》一书中详尽地介绍了狄俄倪索斯与“潘”,以及与古希腊悲喜剧之间的潜在联系:

狄俄倪索斯的半人半马怪物似的随从者——西里努斯合唱队,如何并入亚加第山神“潘”的随从者萨提儿歌唱队。Tragos一词是“山羊”的意思;“Tragikoschoros”,指的是山羊歌唱队;“Tragoidia”原意是“山羊之歌”。这个词的意义随着它所表示的事物的改变而改变。悲剧是北伯罗奔尼撒的多里斯山羊歌唱队发展而成的——就是那些科林斯的阿里翁的山羊歌唱队,弗立阿斯的普拉蒂努斯先驱者的山羊歌唱队和僭主克力斯提尼所禁止的西库翁的“为歌颂亚特拉斯图斯的苦难”的山羊歌唱队。①

根据上述神话传说与历史事实,不难看出正是与东方亚洲山林有染的酒神狄俄倪索斯与牧神“潘”,以及诸随从者久而久之才创作出“山羊之歌”与“羊人剧”,并且在此基础上,促使形成后世的古希腊与罗马的悲喜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