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有人认为这样高大的沙丘,不灌溉,植物是不能成活的。黄河就在眼前,有水为什么不灌?刘副所长一再开导我们:“自然界沙地植物就是人工固沙的样板。我们应向大自然学习治沙规律。灌溉工程浩大,耗费人力、物力和水资源。植物能自然成活生长,就要节约用水,何况远离黄河的沙丘还多着呢。应当作不灌溉固定流沙的示范区。”他带我们沿流沙调查天然沙地植被,指着黄河对岸大沙丘上的油蒿群落,告诉我们那就是治理流沙的样板。他还说:“这里治沙,油蒿是主力军。油蒿丛生,枝条柔软,能形成群落,能抓住沙子。籽蒿虽高大,木质化强,像筷子,但沙子闯硬不闯软,它形不成群落,固沙不如油蒿。”由于当年没有油蒿苗木,我们就挖野生油蒿苗进行栽植试验。油蒿到现在也是主要固沙植物种。

为了解决植物不灌水能否成活的争论,1956年春干旱季节3月至6月,我们进行了灌水试验,每日雇用十峰骆驼,驮黄河水轮流灌溉十个裁植区。秋季调查结果,灌水区大多数植物成活率有所提高,但也有些植物成活率反而降低。究其原因,是灌水操作不当。同时,在当年降水量235毫米条件下,不灌溉的一些植物成活率也有60%至77%,可见不灌溉的植物固沙有希望成功。1957年我们停止了灌水试验。这一年,却是三十年来降水量最低的一年,只有88.8毫米。栽植的16种植物中,刺槐、差把嗄蒿当年成活率只有0.1%一2.7%,油蒿、籽蒿成活率还在20%以上。在那些久旱不雨的日子里,望着那些千枯的苗木,我们焦急、失望。这时,领导和国内外专家来试验站。他们说:“干旱年是个很好的考验,那些成活率很低的植物,表明他们不适应这里的环境,这是一次很好的筛选和鉴别机会。”1958年,我们淘汰了那些不耐旱的种类。这一年降水量304.2毫米,像花棒等植物成活率在70%以上。经过两年的试验,我们按时提出了流沙治理的初步方案。

为了保护固沙植物植后免遭风蚀沙埋,1956年我们沿用章古台治沙的经验——平铺麦草。这种固沙方式虽有一定效果,但仍有风蚀。1957年我们引进苏联中亚铁路采用多年的半隐蔽式沙障(即现在我们简称为平铺式沙障),在沙丘上做了不同规格的比较试验,创造出流沙区沙丘各部位上全面扎设草方格沙障,方格大小一米见方最好,沙面风蚀轻微,对苗木保护好。每公顷用麦草五六吨,用工五六十个,一般能维持四五年。这种方法,施工简便,效果明显,既保护了植物,又防止旧地起沙,因而也保证了流沙不上铁道。草方格沙障扎设四五年后,沙障腐烂和被吹蚀,栽植的植物还不能起到固沙作用,这时又有人提出:“草方格沙障坏了又需重扎,这样无休止地扎下去,还不如灌水使植物很快长起来。”但当固沙试验进行了8年至10年时,固沙植物间的沙面上逐渐形成生物结皮。这时即使没有草方格沙障,沙面也不流动,也就无须再重扎草方格沙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