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孝感动天

【原文】

虞舜,瞽瞍之子。性至孝。父顽,母嚚,弟象傲。舜耕于历山,有象为之耕,鸟为之耘。其孝感如此。帝尧闻之,事以九男,妻以二女,遂以天下让焉。

队队春耕象,纷纷耘草禽。

嗣尧登宝位,孝感动天心。

【故事】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瞍以及继母和同父异母的弟弟象,多次预谋想害死他,但舜聪明过人,每每化险为夷。比如瞽瞍让舜去修补补谷仓顶,象却从下面纵火烧谷仓,舜手持两个斗笠乘风跳下,逃脱;又让舜掘井,待井掘深,瞽瞍与象却下土填井,舜另掘地道,再次脱险。

舜在一家人的如此这般之后,却毫不嫉恨,仍对父母恭顺,不失孝道,对弟弟始终友爱。于是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汉舜在历山耕种时,有大象替他耕地,有鸟儿代他锄草,这般奇迹又被人间帝王尧所听闻,就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舜,并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待定舜做了他的继承人。

【评析】

百行孝为先。能够孝顺父母尊长的人,才能把这份孝心推而广之,用于天下人,才能成为贤人。中国古代的圣贤们,无一不恪守孝道,无一不是大孝子。传统文化最看重孝道,正因为‘孝’是一种能够推已及人的美德,能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所以,儒家把‘孝’视作施行仁爱的根本和‘忠’的前提,这就是《论语·学而》所说的‘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君子专心致志于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这些最为根本的事情,根本确立了,道也就产生了。这就是施行仁爱的基础吧!

戏彩娱亲

【原文】

周老莱子,至孝,奉二亲,极其甘脆,行年七十,言不称老。常著五色斑斓之衣,为婴儿戏于亲侧。又尝取水上堂,诈跌卧地,作婴儿啼,以娱亲意。

戏舞学娇痴,春风动彩衣。

双亲开口笑,喜色满庭闹。

【故事】

老莱子是东周时期楚国人,年已七十多岁了。虽然是古稀之年,老莱子待父母仍如小孩子一样满腔赤诚,事事体贴入微,关心备至。为了让父母生活得快乐和开心,他千方百计逗老人发笑。因怕引起老人家伤心,在他们面前,他从不说自己已老,更不在父母面前担‘老’字。他还常穿着多彩的花衣,装成小儿蹦跳欢舞的样子,引父母嬉笑,使他们觉得自己也年轻了,可以说用心十分良苦。一次,他端着水上堂,假装跌倒了,躺在地上学着婴儿呜呜娇哭的样子,两位老人慌忙去扶他,他却一下子跳起来,父母明白了他的用意,都乐了。

【评析】

有些女子,总视老人为负担,不愿担负赡养老人的义务,只巴望老人快点离世才好,这种思想令人备感心寒。更有甚者,面对年迈的父母,他们明里暗里、口口声声都是‘老不死的’,想想这对于垂暮之年、孤单寂寞的老人来说,无异于扎在他们心头的尖刻。为人子女者,敬爱父母,应如老莱子一样,时时处处为父母营造出欢乐温馨的气氛。

鹿乳奉亲

【原文】

周剡子,性至孝。父母年老,俱患双眼,思食鹿乳。剡子乃衣鹿皮,去深山,入鹿群之中,取鹿乳供亲。猎者见而欲射之。剡子具以情告,以免。

亲老思鹿乳,身挂褐毛衣。

若不高声语,山中带箭归。

【故事】

子出生在一户普通的农民家庭,父母只有他这一个独养儿子。父母对郯子从小进行严格的管教,无论是穿衣吃饭,坐卧玩耍,还是读书写字、待人接物,时时刻刻都注意培养孩子美好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生活习惯、杜绝一切恶习。

父母年纪大了,都患了眼疾,经医生诊治,要经常喝鹿乳才能治好。且还不能让母鹿受到惊吓,因为那样鹿乳的药用价值就大大降低了。郯子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把鹿皮披在身上,到深山里去,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以供奉双亲。

一天,他又上山挤取鹿乳,不巧遇到猎人捕猎,猎人把身披鹿皮的他当作麋鹿了。正当要被猎人射杀的危险时刻,郯子急忙掀起鹿皮走出来,告诉猎人自己是为了挤取鹿乳给双亲治病才身披鹿皮的。猎人听后很感动,对他肃然起敬,不仅把鹿乳送给了他,还护送他出山。

从此,郯子的贤名不胫而走。人们至名而来,纷纷拜郯子为师,学知识,学做人。孔子也曾经接受过郯子的教诲,后来建立郯国,郯子做了郯国的第一任国君。

【评析】

郯子为了满足父母的愿望,装扮成鹿到深山老林中寻觅鹿群,以便得到鹿乳。最后如愿以偿,得到了鹿乳。在这类孝行故事中,孝子为了让父母高兴,往往是不惜冒危涉险。但是,由于他们所做的事情是传统文化所赞扬的孝行,所以虽历尽艰险,最终却是皆大欢喜一孝子成功,父母高兴,世人赞赏。

为亲负米

【原文】

周仲由,字子路。家贫,常食藜藿之食。为亲负米百里这外。亲殁,南游于楚,从车百乘,积粟万钟,累茵而坐,列鼎而食,乃叹曰:‘虽欲食藜藿,为亲负米,不可得也’。

负米供旨甘,宁辞百里遥。

身荣亲已殁,犹念旧劬劳。

【故事】

春秋时的卞州仲由,字子路,小时候家里非常穷,他侍奉父母却是极尽孝心,即使家徒四壁,也要竭尽所能让父母吃好穿好,而自己往往只随便吃些粗粮。有一次,家里没有粮食了,卞州的粮价却一路飞涨,家里仅剩的那些钱已无法维持下去。子路听说百里之外的某地粮价较低,便不分昼夜地亲自赶去买了米,扛着回家。看着父母又能吃上香喷喷的米饭,他心里乐滋滋的。

两位老人过世后,子路游学到南方,得到楚王的重用。每次外出随从的车子都有上百辆,座位上的垫子铺得特别厚,每次宴饮都是丰盛的佳肴,在当时声势极为煊赫。子路却一点也不高兴,面对着自己拥有的一切往往黯然神伤,叹息着对人说:‘我现在虽然高贵了,可我的父母在哪里?虽然我还想吃粗粮,还想像当年一样肩扛米袋步行百里回家,可惜这一切都没有机会了’。

【评析】

当今的儿女是如何侍奉双亲的?新闻媒体时有报道,父母年老体弱,遗弃之,甚至逐出家门,沦落为丐;更恶劣的,有的还杀害父母!为此,我们应竭力弘扬古人恪尽孝道的精神!

其实,父母在世时即使没有丰厚的供给,事事以父母为先,处处以父母为主,时时想着父母,就是真正的孝行。

啮啮心痛

【原文】

周曾参,字子舆,事母至孝。参尝采薪山中,家有客至。母无措,望参不还,乃啮其指。参忽心痛,负薪以归,跪问其故。母曰:‘有急客至,吾啮指以悟汝尔。’

母指才方啮,儿心痛不禁。

负薪归未晚,骨肉至情深。

【故事】

周朝有个名叫曾参的人,字子舆,侍奉父母极尽孝道。父亲去世后,更加细心周到服侍着年迈的母亲。

一天,曾参正在山里打柴,家里突然来了一个客人,母亲无力招待,一时手足无措,巴望着曾参快点回家,又总不见他的身影。她焦急万分,情急之下狠狠地咬了一下自己的手指。常言道:‘十指连心,母子是命。’正奋力砍柴的曾参忽然心痛难忍,想念起家里的母亲,背起柴薪飞奔回家。

一进家门,只见母亲坐着呆望门外,忙跪问有什么事情。母亲告诉他‘刚才家里来了客人,我没办法接待,急了咬自己的手指以引起你的注意,让你早点回来,你快去招待客人吧’。

后来,曾参跟随孔子游学到楚国,一天又忽然心痛起来,于是急忙告辞老师回家,问母亲有什么事情。母亲说:‘我思念你心切,又不知你什么时候回来,又愁又急,无可奈何之中又咬了手指,不料你果然回来了,这样我的心也就宽慰了’。曾参羞愧难当,自此终日侍奉在母亲身边,不再外出远游。

【评析】

这个故事其实就是一个母子连心的注解。虽然到现在都没有办法科学地证明人与人之间可以通感的现象,但人们大多相信血缘或者情感,会让一个与另外一个人产生某种联系,所以这个故事姑且可信。

在这里,曾参告诉我们,孝是人们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它存在于人类的自然天性之中,并非源于外在的约束。

单衣顺母

【原文】

周闵损,字子骞,早丧母。父娶后母,生二子,衣以棉絮;妒损,衣以芦花。父令损御车,体寒,失紖。父察如故,欲出后母。损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母闻,悔改。

闵氏有贤郎,何曾怨晚娘?

尊前贤母在,三子免风霜。

【故事】

东周时期的闵损,字子骞,是孔子的学生,他的德行与颜渊并称,但他的孝悌更为人所称颂。闵损早年即丧母,后来,父亲娶了后母,后母又生了两个弟弟。后母很不喜欢闵损,经常在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挑拔他们父子俩的关系。寒冷的冬天来了,后母给两位弟弟缝制了厚厚的棉衣,给闵损做的棉衣里塞的却是芦花,不能御寒。闵损常常冷得蜷作一团。但他什么也不说。一天,父亲要外出了,让闵损给他驾驭车马。凛冽的寒风呼呼地刮过,闵损哆哆嗦嗦的,连僵绳都握不住了,掉到了地上。父亲大怒,举起手里的鞭子抽打他。哪知闵损的棉衣布料是那样的单薄,父亲只几下便将它抽烂了,里面的芦花露了出来,父亲怔住了,才明白了一切。

回到家,父亲便想休了后母,闵损忙跪下来对父亲说:‘有母亲在,只有我一个人受冻;如果母亲走了,两个弟弟也只有单衣穿,这样我们三个都会受冻的。请求父亲让母亲留下来吧’!后母听说了此事,非常感动,羞愧于自己以前的言行,从此视闵损如同已出。

【评析】

在当时,如果闵损的父亲一怒之下把后妻赶走了,那么可以说,这个家庭从此以后就会天伦不再,妻离子散,这是何等的悲惨。可是因为有闵损这样一位孝子,才使整个家庭为之转变,从可能沦落悲惨境地的家庭转变为幸福温馨的家庭。这个力量只是在一念之间,这一念就是纯洁之孝,也就是每一个人心目当中都有的发自天性的纯孝。

‘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这句话,流传千古,让后代的人都来赞美闵损的孝心孝行。如果我们也是生长在类似的家庭环境当中,我们也应该要懂得与后母好好的相处。

亲尝汤药

【原文】

前汉文帝,名恒,高祖第三子,初封代王。生母薄太后,帝奉养无怠。母常病,三年,帝目不变睫,衣不解带,汤药非口亲尝弗进。仁孝闻天下。

仁孝临天下,巍巍冠百王。

莫庭事贤母,汤药必亲尝。

【故事】

西汉时期的汉文帝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的第三个儿子,从小便奉行孝道。刘恒被封为代王时,生母薄太后跟随他住在一起。刘恒与母亲感情深厚,倾心地侍奉她,尽力让她感到快乐和满足。然而薄太后身体虚弱,常患病,连续三年都卧病在床。三年里,汉文帝每日勤理朝政,下朝后便衣不解带地陪伴在薄太后病床前。给太后煎好的汤药,他总要亲自尝过才放心让母亲服用,唯恐药饵失调。那些日子里,汉文帝往往通宵达旦,陪伴在母亲身边。三年后,母亲的身体终于康复,他却由于操劳过度累倒了。汉文帝的仁义和孝顺感动了天下人,加上他治国有方,国家一派兴旺景象,与后来的汉景帝一起开创了历史上‘文景之治’的繁荣时代。

【评析】

俗话说:‘身体力行’,‘上行下效’,汉文帝贵为一国之君,却能如此尽心服侍母亲,实在让人崇敬,也难怪他能得天下人心。他能取得那么卓著的政绩,开创出汉朝的盛世,正是笃行孝道的必然结果。

拾葚供亲

【原文】

汉蔡顺,少孤,事母至孝。遭王莽乱,岁荒不给,拾桑葚,以异器盛之。赤眉贼见而问之。顺曰:‘黑者奉母,赤者自食’。贼悯其孝,以白米二斗牛蹄一只与之。

黑葚奉萱闱,啼饥泪满衣。

赤眉知孝顺,牛米赠君归。

【故事】

东汉时期的蔡顺,年幼时便失去了父亲,母亲含辛茹苦地把他拉扯成人。他对母亲非常孝顺,常说:‘即使肝脑涂地,也报答不了母亲的养育之恩’。当时,恰逢王莽起兵,烽火四起,天下生灵涂炭。又遇到灾荒,地里粮食欠收,人们都没法吃饱肚子。总不能让娘亲饿肚子哟,蔡顺非常着急,起早贪黑到处找吃的,然而当时那种境地,谈何容易。他只好去挖野菜、剥树皮,煮熟捣烂了给母亲吃。看着年迈的母亲吞咽得那么艰难,他难过得心如刀绞。

一次,蔡顺在一处偏僻的地方意外地发现了一棵桑树,树上结满了桑葚。桑葚有红有黑,蔡顺尝了尝,发现红的味道酸涩,黑的则甘甜无比。他喜出望外,拼命地采摘,又用不同的器皿分别盛装着。这时,一个赤眉军首领正好路过,看到蔡顺正忙碌着,便和颜悦色地问他采葚干什么?蔡顺乐呵呵地说:‘吃呀!那边黑甜的给母亲吃,这边红涩的给自己吃。’这个赤眉军首领一听,敬佩蔡顺是个孝子,又怜悯他们的处境。当下慷慨解囊,送给他一条牛腿,二斗白米。蔡顺千恩万谢,带着采摘的桑葚和赤眉兵送的东西回家了。

【评析】

蔡顺摘葚的故事,流传甚广。在这个故事中,蔡顺孝顺母亲,把摘得的甜桑葚留给母亲,自己吃酸的。他这种孝行不仅感动了赤眉军,还挣得了孝子的美名。千百年来,人们都把他当做孝子的典型加以颂扬。其实,在那饿殍遍野的年代,不要说桑葚,就是草根,能吃的也早就吃光了。蔡顺每天能够用桑葚果腹,算是幸运的了。赤眉是西汉末年的起义军,他们赠给蔡顺白米和牛蹄,可见深明孝义之理。

为母埋儿

【原文】

汉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尝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儿可再有,母不可复得’。妻不敢违。巨遂掘坑三尺余,忽见黄金一釜,上云:‘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郭巨思供给,埋儿愿母存。

黄金天所赐,光彩照寒门。

【故事】

汉朝有一个人叫郭巨,非常贫穷。虽然这样,他仍然很孝顺,诚心诚意地侍奉母亲,妻子受他影响,对待婆婆也一片爱心,夫妻俩总是节衣缩食地让母亲吃饱穿暖。

他们有一个两岁的儿子,每次吃饭的时候,母亲都偷偷地从自己的碗里拨出一部分给这个小孙孙吃,小家伙三两口便将奶奶拨给自己的饭吃光了。郭巨看着这令人心痛的一幕,对妻子说:‘家里太穷,本来就没法供养好母亲,可是儿子不懂事,还要分吃母亲的食品,长此下去,母亲怎么支撑得住呢?我想,咱们将儿子埋掉,就没人分吃母亲的饭食了,这样老人家兴许能多活几年。你我年轻,日后可以再生养,母亲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如何是好’?妻子拗不过他,无奈之下忍痛答应。

郭巨抱着儿子往外走,心如刀割,为了孝敬緧,这是不得已而为之啊。他找到一块地,挥起锄头挖坑,要将儿子埋在此地。谁知,当他挖到三尺深的地方时,忽然出现了一个陶罐,找开一看,里面装满了沉甸甸、亮闪闪的黄金,每一块黄金上还铸有字迹,写的是:‘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可夺’。他大喜过望,没想到自己的一片孝心竟然感动上天。从此,他和妻子对母亲更加孝顺,并决心用虔诚的孝心和恭敬的孝行来回报上天的赐予。

【评析】

郭巨埋儿的故事行百年来广为流传,许多人的似乎已经接受了这样一种事实;子女为了尽孝,在非常情况下可以牺牲一切,包括牺牲幼小的生命。但是,如果不为所谓的孝道限制思维,这件事是否可以有另外的选择呢?很显然,为了孝顺母亲,郭巨还有更多的办法可想,还有许多条路可走,但他选择了这样一种最不易为人接受、同时也是最容易打动人心的办法。这实在是下下之策。表面上看,郭巨之孝已经无以复加,实际上却是既逃避责任又缺少人性,根本不值得宣扬,故事的编造者之所以编造这样一个故事,目的则是为了说明孝行能够感动上苍,所以才有了天赐黄金,让郭巨不至于陷入悖论的境地。

卖身葬父

【原文】

汉董永,家贫。父死,卖身贷钱而葬。及去偿工,途遇一妇,求为永妻。俱至主家,令织缣三百匹,乃回。一月完成,归到槐阴会所,遂辞永而去。

葬父贷孔兄,仙姬陌上逢。

织缣偿债主,孝感动苍穹。

【故事】

汉朝董永幼时丧母,随同父亲一起生活。家里虽然很穷,但董永特别孝顺,父子俩相依为命,互亲互爱,日子倒也过得和美。无奈天有不测风云,老父一病不起,溘然逝去。董永伤心万分,哭得死去活来。更难办的事情还在后头,为了医治父亲的病,家里已一贫如洗,甚至连给父亲买棺材的钱都没有,怎样安葬老人家?如何尽人子之孝?后来,他实在无计可施,决定卖身葬父,一个富翁怜惜他,又见他诚实憨厚,便买下了他。

董永用卖身所得钱给父亲办了丧事。然后在父亲墓前搭了一间草棚,虔诚地为父亲守孝。三年孝满,他便履行卖身契约,到富翁家当长工抵债。他行到一棵老槐树下时,遇到了一名女子,她主动要求嫁给董永为妻,并与他同去富翁家抵债。富翁告诉他们,若能织出三百匹细绢,可让董永赎身回家。那女子心灵手巧,一个月后便将细绢织成,得以提前偿债赎身。董永带着妻子高高兴兴地回家,谁知刚到他们初次相识的老槐树下,妻子便辞别董永。凌空飞去。

【评析】

孝顺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人们歌颂她,赞美她。董永卖身葬父的故事中增加了仙女相助的美好传说。著名的黄梅戏曲《天仙配》,便是依此创作的。据说,湖北孝感县就是董永与仙女相见和分别之处,县名‘孝感’即由此而来。

刻木事亲

【原文】

汉丁兰,幼丧父母,未得奉养,而思念劬劳之因,刻木为像,事之如生,其妻久而不敬,以针戏刺其指,血出。木像见兰,眼中垂泪。兰问得其情,遂将妻弃之。

刻木为父母,形容在日时。

寄言诸子侄,各要孝亲闱。

【故事】

丁兰,相传是东汉光武中兴时河内(今河南内黄)人。年幼时父母早逝,从小沿街要饭度日,不知过了多少苦日子。在别人的介绍下,他到一家书馆当了一名厨师。虽然工作辛苦,但丁兰从没放弃学习的机会。每天做完饭,他就到书馆学习。

年复一年,丁兰长大成人。虽然生活逐渐好转。但看着别人的父母享受天伦之乐,就开始深切怀念自己父母的养育之恩。他只要一想到父母早亡,自己没能尽孝,就会感到很痛苦和难受。作为一种寄托,也为了安慰自己,就找人刻了双亲的木像,供奉在香案上,于是终日香火不断。

他对待双亲的木像就像双亲活着一样,毕恭毕敬,凡事都和木像商量。一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才去吃。出门前一定禀告,回家后一定面见,从不懈怠。到了晚上,丁兰还常常跪在双亲的木像前诉说心事,以表达对双亲的思念之情。久而久之,他的妻子对这种行为很不理解,心想,不就是木像嘛,至于这么成天供着?于是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有一次竟然好奇地用针去刺木像的手指,奇怪的是木像的手指中居然流出了血。丁兰回家看到木像眼中含着泪珠,非常惊讶。百般追问下知道了妻子的作为。他狠狠地斥责了妻子的不敬行为,最终将妻子休弃了。

【评析】

不管丁兰的行为是不是极端,也不管丁兰的妻子是有意还是无心,总之,对父母的感恩戴德之心是什么时候都不能丢掉的。即使丁兰的双亲早逝,但对他的影响也是非常深远的。他能在生活富裕之后依然挂念着孝顺父母,以木像作为依托倾诉对父母的爱,这种至诚至真的精神让我们所有人感动。

有些东西,当拥有它的时候,你不知道珍惜,当你失去它的时候,才追悔莫及。刻木事亲的丁兰,在自己长大后,拥有赡养能力的时候,双亲却已不在,在这等抱憾不已的情况下,‘而思念劬劳之恩,刻木为像’。如今我们做子女的,如果不趁着双亲健在的时候,多陪伴他们左右的话,将会更加追悔莫及。物质不丰裕不要紧,只要你真心对待父母,哪怕为他们捶捶背揉揉肩,也能给父母带来无尽的欢乐。时间不充裕不要紧,哪怕是一个电话,贴心的问候,也能给父母带来无限的回味。为了不再发生‘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哀,多关注我们的父母吧!

涌泉跃鲤

【原文】

汉姜诗,事母至孝;妻庞氏,奉姑尤谨。母性好饮江水,去舍六七里,妻出汲以奉之;又嗜鱼脍,夫妇常作;又不能独食,召邻母共食。舍侧忽有涌泉,味如江水,日跃双鲤,取以供。

舍侧甘泉出,一朝双鲤鱼。

子能事其母,妇更孝于姑。

【故事】

东汉时期,在四川广汉有个叫姜诗的孝子,娶了个妻子叫庞氏极其孝顺。婆婆喜欢喝江水,虽然相隔六七里远,庞氏也经常去取水回来给婆婆喝。婆婆又很爱吃鲤鱼,夫妻俩就常做鱼给她吃。婆婆吃饭有个习惯,不愿意独自一人吃,认为缺乏人气、不热闹,于是他们又请来邻家老婆婆同她一起享用。

在一个恶劣的天气里,庞氏依然坚持到江边取水。狂风咆哮,使得庞氏在路上耽搁了很久,回家晚了,影响了婆婆正常吃饭。丈夫姜诗怀疑她是故意怠慢母亲,不仅将她狠狠地训斥了一顿,还不由分说地把她赶出了家门。庞氏很委屈,但知道丈夫是出于孝心,便毫无怨言地忍气吞声,寄居在邻居家。不分白天黑夜地辛勤纺纱织布挣钱,还将所的的积蓄托邻居送回家孝敬婆婆。她从来没有透露丈夫对她的无理指责,仍旧一如既往地孝顺婆婆,理解丈夫。

可是时间一长,这件事自然瞒不过老人家。终于有一天,婆婆知道了庞氏被赶出家门的事,非常生儿子的气,‘这么好的儿媳妇上哪去找啊!你就这么轻易地伤害人家,人家还不怪你,依然一心一意为这个家’!于是命令姜诗立即把媳妇接回来。姜诗其实也很后悔自己的做法,于是奔跑至邻居家去把妻子接回来。庞氏终于回家了,得到了婆婆和丈夫的理解,她心里觉得暖烘烘的,曾经受过的委屈都抛到了脑后。正当一家人热泪盈眶之际,院子里忽然奇迹般地喷出了泉水,品尝味道,竟然与庞氏辛苦挑回的江水相同。不仅如此,每天还会从泉水中跃出条鲤鱼。从此,庞氏便不用远走江边,可以在家中取水烹鱼,伺候婆婆了。

【评析】

庞氏的孝行感动了上天,正所谓善有善报。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婆媳之间,夫妇之间是应该互相理解的。‘孝’是理解的基础,‘孝’是家庭和睦的根源,像那种娶了媳妇忘了娘的儿子们应该多学学这种孝道,像那种只顾自己亲娘不管婆婆的媳妇们更应该遵守这种孝道。有些只会挑拨离间儿子与儿媳关系的婆婆们,也应该多多理解孩子的用心良苦。勃字当头,快乐至上!家庭的和睦美满最重要。

怀桔遗亲

【原文】

后汉陆绩,年六岁。于九江见袁术。术出桔待之,绩怀桔二枚。及归,拜辞堕地。术曰:‘陆朗作宾客而怀桔乎’?绩跪答曰:‘吾母性之所爱,欲归以遗母’。术大奇之。

孝悌皆天性,人间六岁儿。

袖中怀绿桔,遗母报乳哺。

【故事】

后汉时期的陆绩,是当时的天文学家。他自小受父亲高风亮节的熏陶,深懂忠义孝悌之道。

陆绩聪明伶俐,酷爱读书,博学多识,人称‘神童’,颇有名气。六岁那年,他去九江拜见大名鼎鼎的袁术,一点也不怯场。袁术提的问题,他侃侃而谈,不卑不亢。袁术惊叹小陆绩的才学,破例给他赐坐,还命人端来一盘桔子。那桔子圆圆的,大大的,皮色金黄,肉肥汁多,味道极美。陆绩悄悄地往怀里塞了两个,在场的人谁也没有注意到。

当陆绩向袁术拜别时,怀中的桔子滴溜溜滚到了地上。袁术开始吓了一大跳,以为那是什么‘秘密武器’,待看清那不过是桔子时,不禁哈哈大笑:‘陆绩呀陆绩,今天你是我的贵客,怎么还偷桔子呢’?陆绩不慌不忙,跪地答到:‘我母亲爱吃桔子,您的桔子太好吃了,我想拿去给母亲尝个新鲜。’他振振有辞,神色自若,一点也不显得难堪。因为在他心目中,母亲是伟大而神圣的,儿子孝顺母亲,天经地义,没有什么见不得人的。袁术听了陆绩的回答,惊奇不已,意识到陆绩将来肯定是个不同凡响的人物。后来,果真如此。

【评析】

陆绩怀藏桔子给母亲的故事让人感动不已,但真正做到如此孝顺的人却不多。现在的人下馆子吃饭,有谁想过家里的父母在吃什么啊?逛街之际频繁为自己添置新装,有谁想想家里的父母都几年没穿过新衣服了?要知道,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的一切。凡事多想想父母,有好东西应该先给父母。不要只顾自己,不管父母。孝心不需要你大量的金钱投资,孝心不需要你无尽的物质补贴。父母在乎的正是你那一个小小的桔子,一把小小的扇子,一句简短的问候,一声亲切的‘爸’‘妈’。

扇枕温衾

【原文】

后汉黄香,年九岁,失母,思慕惟切,乡人称其孝。躬执勤苦,事父尽孝。夏天暑热,扇凉其枕簟;冬天寒冷,以身暖被席。太守刘护表而异之。

冬月浊衾暖,炎天扇枕凉。

儿童知子职,知古一黄昏。

【故事】

后汉时期的黄昏,自小在父母的钟爱下度过。可是当他九岁的时候,慈爱的母亲突然染病身亡。黄香一时接受不了这个事实,于是,日夜思念母亲,形容日见憔悴。因母亲不在,黄香小小年纪就得操持家务。非但如此,他还恭敬地侍奉父亲,极尽孝道,天天给父亲做饭、洗衣、千方百计地让父亲吃好穿暖。夏天天气格外炎热,为了能让父亲睡个安稳觉,每次父亲睡觉前,小黄香都用扇子为父亲将枕席扇凉;寒冷的冬天,他总是先钻进被子,用自己的身体给父亲暖热被褥,随后才叫父亲上床歇息。

太守刘护得知他的孝行,非常惊讶,对他进行了表彰,并将他树为榜样,号召全郡的儿童都来向他学习。后来,他的事迹被编入《三守经》中,供后人作为启蒙时期的学习资料。

【评析】

现代社会科技发达,物质丰裕,我们不需要再像黄香那样扇席暖床了。但他孝敬父母的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当夏天夜晚来临时,我们是否想到早早地开冷风让房间凉爽,父母入睡再及时开暖风让父母感到丝丝暖意。仅仅需要你一个小小的举动,父母就会因为子女的细心关爱而欣慰。

行孝是天下所有做子女的应该做的。当父母上年纪时,更需要的是精神上的关爱,如果有时间,应该经常和父母在一起,让父母感到亲情的温暖。我们要以黄香为榜样,从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孝敬父母。

行佣供母

【原文】

后汉江革,少失父,独与母居。遭乱,负母逃难。数遇贼,或欲劫将去,革辄泣告有老母在,贼不忍杀。转客下邳,贫穷裸跣,行佣供母。母便身之物,莫不毕给。

负母逃危难,穷途贼犯频。

哀求俱得免,佣力以供亲。

【故事】

江革,字次翁,东汉时期齐国临淄(今山东淄博)人。在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过世了,他一个人侍奉着母亲,十分孝顺。

当时正赶上战乱,母亲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为了躲避战乱,江革就背着母亲逃难,大汗淋漓、腰酸背痛也不叫一声苦。路上几次遇到强盗土匪,他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逃命,而是如何保护自己的母亲。有盗贼想杀死他,江革泪流满面并诚恳地说:‘你们杀我不要紧,可是我的母亲年纪大了,身体还不好,我要是不在了,就没有人照顾她了’。强盗看他如此孝顺,动了侧隐之心,就没有杀他。战乱平息后,乡里人称赞他为‘江巨孝’。

后来,他家搬到江苏下邳,仍然贫穷得没有鞋穿。可是为了不让母亲受苦,自己去做雇工挣钱养母亲,母亲所需要的东西一样都不少。如果母亲有事外出的话,江革不管有事没事,都要亲自驾车送母亲走,而且母亲年老受不了颠簸,驾车驾得很缓慢。

江革背母、行佣、拉车的孝行很快在天下流传开来。汉明亲时江革被推举为孝廉,汉章帝时被推举为贤良方正,并任五官中郎将。

【评析】

乱世出英雄,乱世也出孝子。蔡顺成名于乱世,江革也成名于乱世。他们生当乱世,又逢灾年,家贫如洗,每天都需要为吃饱肚子操劳。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出于一片孝子之心,尽力孝敬老母亲。尤其是江革,更为不易。但他们也成名,也慧应了‘盗亦有道’这句古话。如果不是‘盗亦有道’,他们恐怕连活下来的机会就没有,更不要说孝顺老母了。

闻雷泣墓

【原文】

魏王哀,事亲至孝。母存日,性怕雷,既卒,殡薤地山林。每遇风雨,闻阿香响霞之声,即奔至墓所,拜跪泣告曰:‘哀在此,母亲勿惧。’

慈母怕闻雷,冰魂宿夜台。

阿香时一震,到墓绕千回。

【故事】

三国时魏国的王裒,小小年纪便懂得敬重、孝顺父母。他的父亲王仪因正直敢言,被骄横跋扈的晋王司马昭无辜杀害。小王裒在母亲的抚育下渐渐长大,他将全部的爱心和孝心放到了母亲身上。除了亲自照料母亲的饮食起居,他还常陪她说话,逗她开心,以解除老人精神上的孤独和凄苦。母亲病了,他日夜侍候在床前,衣不解带地喂汤喂药。母亲生性害怕打雷。每当下雨打雷的时候,他便将门窗关得严严实实的,拉着母亲的手,绝不离开半步。

多少年以后,王裒的母亲久病不治,溘然长逝。他悲痛万分,将父母合葬后,虔诚恭谨地守丧尽孝,每天早晚,都到墓前祭奠。他惦记着母亲怕雷的事情,每汉刮风下雨的天气,一听到轰隆隆的雷声,便狂奔到父母的墓地,跪拜着哭诉说:‘儿子王裒在此,母亲您千万别怕’!

王裒对父母的感情可谓至深至厚,每当读到《诗经·蓼莪》这一篇中‘哀哀父母,生我劬劳’两句时,他都会反复颂读,禁不住泪如雨下,不能自己。

【评析】

看了这个故事,让人心里久久不能平伏。不是因为故事情节有多么引人入胜,多么惊心动魄,仅仅是因为主人公对父母的一片热爱与孝敬。

每个人对父母孝顺的体现在形式,行为上都不一样,关键是能不能细心观察,急父母之所需,想父母之所想。王裒知道母亲最怕打雷,所以每每打雷都会寸步不离母亲,且生前对母亲如此,死后亦然。设想,如果父亲喜欢下棋,那么你便可以泡两杯清茶,和父亲对弈几盘,若母亲喜爱热闹,那么假日时邀上几位好友到家来,和母亲一起下厨做几道好菜,一来可以和朋友聚聚,二来你也和母亲有了沟通的机会,排遣母亲的寂寞。

古人云:‘子欲养而不待’。趁着双亲俱在,多多关怀他们才是我们最需要做的。

哭竹生笋

【原文】

晋孟宗,少丧父。母老,病笃,冬日思笋煮羹食。宗无计可得,乃往竹林中,抱竹而泣。孝感天地,须臾,地裂,出笋数茎,持归作羹奉母。食毕,病愈。

泪滴朔风寒,簘簘竹数竿。

须臾冬笋出,天意报平安。

【故事】

晋朝的孟宗,很小的时候便失去了父亲,母亲含辛茹苦将他拉扯大,且常教育他勤学苦读。在母亲的督促下,他终于学有所成。

孟宗非常孝敬母亲。有一年,孟母突然病了,病情日益严重,饭食难以下咽,孟宗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孟母原来爱吃清新鲜嫩的竹笋,如今身在病中,跟孟宗唠叨着,说想吃笋煮的羹汤之类的食物。可是,当时正值数九寒冬,万木凋零,哪有鲜嫩的竹笋啊?孟宗无计可施,只好独自跑到竹林里,然而目之所及处,只有一片焦黄。想到母亲的病情,想到母亲的心愿,他不禁悲从中来,扶着竹子,放声大哭。

或许孝心感动了天地,就在孟宗哀恸得难以自制的时候,竹林里出现了奇迹;在他的泪水飞洒之处,竟然破土冒出一颗颗竹笋来,尖尖的、绿绿的、毛绒绒的。还沾着露滴呢?孟宗喜出望外,马上掘出几棵竹笋抱回家,精心做成羹汤,端给母亲喝。喝着热乎乎的汤,孟母乐得眉开眼笑,病情也随之好转。

【评析】

与其说孟母的病是鲜竹笋治愈的,不如说是孟宗的孝心治愈的。孟宗的个人能力是有限的,他在自然规律面前手足无措也是在所难免的。然而他对母亲的孝敬与爱戴,使自然规律也为其破例—冬天生笋,可见,孝心的震憾不仅仅是对于人类的。

这个带有神话色彩的故事,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孝心是一股无形的强大力量,可以治愈父母心理上甚至生理上的病痛。

卧冰求鲤

【原文】

晋王祥,字休征。早丧母,继母朱氏不慈。父前数谮之,由于失爱于父母。尝欲食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卧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归供母。

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

至今河水上,一片卧冰模。

【故事】

晋朝人王祥,字休征。他曾经隐居庐江(今安徽舒城)二十多年,又从温县(今河南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晋代魏之后,官至太保。

王祥年少的时候母亲就过世了。他的继母朱氏,对王祥非常不好,屡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破坏他们父子关系。王祥受尽了委屈,可后母还百般挑剔和刁难。王祥非但没有和后线作对,反而对后母更好,更加地敬爱,希望用孝心打动后母。

一年冬天,朱氏突然想吃鲜鱼。当时正值隆冬,天寒地冻的,所有河流湖泊都结了厚厚的冰,到哪儿去弄鲜鱼呀?王祥为了使继母满足,不顾寒冷,毅然来到河边,脱去外衣,躺倒在冰上,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去融化那坚硬厚实的冰块。他身下的冰渐渐融化了,他已冻得麻木不堪。这时,出现了奇迹:只听‘扑扑’两声响,冰面自动裂开了一条缝,往外蹦出两条活蹦乱跳的鲤鱼。王祥捉住鲤鱼,别提心里多高兴了。他赶紧回家,给后母做了一顿鲜美可口的鲤鱼汤。看着后母吃得津津有味,他心里感到莫大的宽慰。

【评析】

一个人在如此的环境中,是什么力量支撑他这样生活下去?这是值得我们反思的。没有什么力量,惟有一个‘孝’字,孝可以产生如此大的力量。所以王祥即使面对这么恶劣的环境,他依然安然地度过。王祥有一颗至诚的孝心,实在是难能可贵。后母在王祥如此的孝敬之下,也很惭愧,最终受到了感化,对待王祥也同亲生儿子一般了。

王祥识大体,明事理。他这种以家庭和睦为大局而甘心自己受屈,最终用一颗真诚的孝心化解了家庭矛盾的行为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扼虎救父

【原文】

晋杨香,年十四岁,尝随父丰往田获杰粟,父为虎拽去。时香手无寸铁,惟知有父而不知有身,踊跃向前,扼持虎颈,虎亦靡然而逝,父子得免于害。

深山逢白虎,努力搏腥风。

父子俱无恙,脱离馋口中。

【故事】

杨香,晋朝顺阳(今河南浙川)人,杨丰的女儿。14岁那年,一天,杨香随父亲到田中割麦子,正在割麦时,突然有一斑斓猛虎咆哮着飞扑而来。父亲来不及逃避,竟然被虎拽去。杨香大喊:‘有老虎’!这时田野里没有一人,呼救没有人应。杨香虽手无寸铁,危急之中只知救父亲,不知自己会有危险,也不知老虎很可怕,勇敢地跑到前面,用左手扼住老虎的脖子,右拳奋力打击。老虎松开了她父亲,拖着尾巴逃跑了,就像是狗害怕人们追击一样。杨香以一幼女之身,徒手与老虎搏斗,老虎竟然不咬她,终于把父亲从老虎口中救下来。

【评析】

这则故事同样让人喟叹不已。杨香的父亲被老虎叼去,摆在她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一条是不管父亲,自己势在拨腿逃命,另一条就是赤手空拳地与老虎搏斗。对于年仅14岁小女孩来说,选择后者显然不自量力,可以说几乎没有生还的希望。但杨香不仅勇敢地留下来,还不可思议地将老虎打跑,应该说,这是孝心的使然,才能如此忘我地去做。

爱的力量是伟大的,亘古如斯,即使愈来愈发达的现代文明社会和遥远的将来亦会如此。父母对子女的爱为舔犊之情,子女对父母的爱以道德的形式体现便是孝。

恣蚊饱血

【原文】

晋吴猛,年八岁,事亲至孝。家贫,榻无帷帐,每夏夜,蚊多攒肤。恣渠膏血之跑,虽多,不驱之,恐去已而噬其亲也。爱亲之心至矣。

夏夜无帷帐,蚊多不敢挥。

恣渠膏血饱,免使入亲帏。

【故事】

吴猛,字世英,东晋洪州豫章(今江西南昌)人。八岁的时候,侍奉父母就有孝顺之名。家境一向贫寒,床上没有蚊帐,每到夏天,吴猛就在父母身边休息。夜里蚊虻嗡嗡乱飞,屋子里几乎全是。吴猛却不挥扇驱赶。有人感到奇怪,问他为何如此。他说:‘我一挥扇子,蚊虻就会离我而去,叮咬我的父母。我故意让它们恣意叮咬,那么,我的父母就可以免除叮咬了’。人们都因此认为吴猛不是寻常人。后来,父母相继去世,吴猛为他们服孝守墓。当时,蜀中乱起,盗贼猖獗,焚烧房屋,掘人坟墓,乡村都变成了废墟,路上见不到人迹。吴猛只身一个守在父母的坟墓旁痛哭,不肯离去。盗贼见了,都被他的孝心感动,不忍心侵犯他,吴猛父母的坟墓因此得以保全。

【评析】

吴猛之孝,说起来让人感到好笑。他不驱赶蚊虻,让其恣意叮咬,以为这样就能够免除父母被叮咬的痛苦。这种想法很天真,但出自一个八岁的儿童,又让人感到可信。儿童的思维相对而言比较简单,而且多是直线思维。所以,吴猛的想法看起来可笑,实际上却反映出一个天真无邪的儿童的真实思想。至于他守墓而哭,孝感盗贼,既体现出孝行的力量,又反映出人性的力量。

尝粪心忧

【原文】

南齐庚黔娄,为孱陵令。到县未旬日,忽心惊汗流,即弃官归。时父疾始二日,医曰:‘欲知瘥剧,但尝粪苦则佳。’黔娄尝之甜,心甚忧之。至夕,稽颡北辰求以身代父死。

到县未旬日,椿庭遗疾深。

愿将身代死,北望起忧心。

【故事】

南朝齐国时期的庚黔娄,也是个至孝的人。他在北齐担任编政令,由于政绩可嘉,被提拔为孱县县令。上任不到十天,忽然感到一阵心惊肉跳,冷汗直流,心想父子连心,莫不是家里有什么事了。当天他便辞官返程回家。

回到家里,父亲处于弥留之际,情况已明显不好。庚黔娄悄悄向医者询问父亲的病情安危。医者说:‘现在还不能确定你父亲的病况,但有一个较好的测试办法,就是尝尝他粪便,如果是苦味,说明他病情好转,希望较大’。

庚黔当生性孝顺,不怕脏、不嫌臭,亲口尝了父亲的粪便,发现味道有点甜滑,并不苦涩。想到医者的话,他知道父亲的病情加重了,心里非常担忧,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病急乱投医,趁着夜深人静的时候,他悄悄跑到后院里,面对北斗星跪下,默默祷告上苍,情愿自己的生命换取父亲的性命。

【评析】

庚黔娄为了能赶快回家看父亲可以放弃官职,完全抛弃名利,一点儿都不留恋。这是一般人无法做到的,可见庚黔娄对父亲的孝敬何其深。

过去医疗不发达,所以任何化验的工作都要亲自去做。现在我们可以借用高科技来化验,不用像庚黔当那样了。但是父母对于我们恩重如山,我们欲报之情、欲报之恩,是永远没有办法报尽的。都是天之经、地之义,孝敬自己的父母是理所当然,是为人子女所必须要去做的。

如果没有父母给你生命,如果没有父母谆谆教诲,就不会有你的功名利禄。所以属于你的一切其实都是源于父母的,那你用它们去换父母的健康安乐其实是理所应当的。当工作与照顾老人成为一对矛盾时,应该怎么选择,相信每个人心中都很明白。

乳姑不息

【原文】

唐崔山南曾祖母长孙夫人,年高无齿。祖母唐夫人,每日栉洗,升堂彵其姑,姑不粒食,数年而康。一日病,长幼咸集,乃宣言曰:‘无以报新妇恩,愿子孙妇如新妇孝敬足矣’。

孝敬崔家妇,乳姑晨盥梳。

此恩无以报,愿得子孙如。

【故事】

唐朝崔山南的曾祖母长孙夫人,年龄大,牙齿都脱落了,吃东西很不方便。祖母唐夫人(即崔唐氏)很有孝心。每天,她总是第一个起床,帮婆婆穿衣服,帮婆婆喝奶。她婆婆除了喝奶,根本无法吃其它食物,但在唐氏的精心侍奉下,几年来身体一直都很健康。

一天,长孙夫人因年事过高而卧病不起了。她知道自己不久将离开人世,便把全家老小召集到病床前,拉着唐氏的手说:‘我没有什么能报答你的恩德,只愿你的儿媳妇,孙媳妇也都会像你一样,恭敬孝顺,我就心满意足了’。

后来,崔山南荣华富贵,同样侍奉祖母和婆婆,尽心尽力,无可挑剔。正如长孙夫人所说的那样,这家人的几代子孙,孝心孝行一个胜过一个,贤名流芳百世。

【评析】

这是一个四代同堂的大家庭,作为崔山的祖母唐夫人,在这个家庭中已属尊长之辈了,但她却丝毫不懈怠孝敬自己的婆婆。她的孝行不但使婆婆长孙夫人长寿,也为自己的子孙作出了孝敬老人的榜样。她的后代子孙即使发达显贵。仍对她和其他长辈非常孝顺,这就是以身作则的善果。所以后人有诗道:‘孝顺还生孝顺子,忤逆还生忤逆儿。不信但看檐前雨,点点滴滴不差够’。

俗言道:‘一代人做给一代人看’,在孝道上,以身作则,弥足重要。长辈的孝行就是晚辈的楷模。为人子女的也应该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因为你们也有孩子,你们对孩子的影响就是从身边的小事开始的,切莫疏忽大意。

亲涤溺器

【原文】

宋黄庭坚,元府中为太史,性至孝。身虽贵显,奉母尽诚。每夕,亲自为母涤溺器,未尝一刻不供子职。

贵显闻天下,平生孝事亲。

亲自涤溺器,不用婢妾人。

【故事】

黄庭坚,是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在朝廷做过太史和国子监教授。他虽然身居高位,奴婢成群,但仍然亲自奉养自己的母亲,并把母亲的生活照顾得无微不至。黄母生病多年,黄庭坚日夜守护在母亲身边,喂汤喂药、端屎倒尿,衣不解带。母亲爱干净,他不放心由别人伺候母亲,因此每天都亲自为母亲洗刷便桶,而且洗得非常干净。

他没有一刻忘记做儿子的职责,他说:‘我是母亲的儿子,小的时候,母亲不怕我的尿臊,不怕我的屎臭,亲自为我洗溺器,揩屁股。我现在要亲自为母亲洗涤溺器,回报母亲的恩德’。所以他的孝行被天下广为传诵。

【评析】

孝顺不是口号,也不是形式,而是一种实际的行动,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内容。黄庭坚能够持之以恒地坚持为母亲洗刷便桶而毫无怨言,是足以引起我们警醒的。

当然,现在的便桶都升级为坐便器了,也不用天天洗刷。但是,假如父母行动不便,依然需要使用原始的便桶,你会始终如一地坚持照顾他们吗?对父母的爱是人的天性,是发自内心的,这种感情应该体现在日常的行动上,真正让父母生活得舒适。

弃官寻母

【原文】

宋朱寿昌,年七岁,生母刘氏,为嫡母所妒,出嫁。母子不相见者五十年。神宗朝,弃官入秦,与家人决,誓不见母不复还。后行次同州,得之,时母年七十余矣。

七岁生离母,参商五十年。

一朝相见面,喜气动皇天。

【故事】

对于朱寿昌的孝行,苏轼和王安石都曾作诗赞美过。朱寿昌是宋朝时的人,七岁的时候,他的生母因为被嫡母嫉妒,被赶出家门另嫁他人。从此寿昌就和生母分离了。

寿昌从小就失去了母爱,非常思念自己的母亲。每到初冬,别的小朋友的母亲早早地为自己的孩子做好了棉衣,寿昌的生母却不在;当别的小朋友心中有了委屈,可以依偎在母亲怀里撒娇时,寿昌却不能。他是多么盼望能像别人一样,有母亲在身边,天天嘘寒问暖,被疼爱着,被呵护着啊!

寿昌就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他一直努力读书,后来当了官。虽然生活很富足,可是天下哪有不思念父母的儿子呢?所以他一直明察暗访,希望能找到自己的母亲。

后来到了神宗的时候,他感觉自己年纪已经大了,不能奉养母亲在身旁,是非常遗憾的事。可是茫茫人海,千里迢迢,去哪里寻找母亲?他想再不找到母亲,怕是没有机会了。所以他就毅然辞去官职,要亲自外出去寻找他的母亲。

此时家人不放心他,可是寿昌态度坚决:如果见不到母亲,就永远不回来。他远到秦(今陕西省)寻母。他的信念非常坚定,一定要寻找到他的母亲,与自己共享天年。

寿昌一人在外,人生地不熟,遇到很多险阻,可是困难动摇不了他寻母的念头。相反,他想到和母亲分别五十多年都不能团聚,就更加深了信念,他寻找着,祈祷着。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到了同州这个地方,奇迹出现了。就在这里,他辗转得知母亲和两个弟弟的下落。这个时候母亲已经七十几岁了,依然健在,分别五十多年,母子相聚,相拥在一起,多少悲欢离合啊!母子俩五十多年骨肉团聚的心愿终于实现了。寿昌非常高兴,把母亲迎回家里同住,很是孝顺,全家过着幸福的生活。

【评析】

朱寿昌与母亲分离长达五十多年,在如此漫长的岁月中,能始终保持对母亲的孝思不变,实为赤诚孝心的真情流露。谚云:‘孝感天地’,朱寿昌母亲五十年下落不明,到最后,靠朱寿昌坚定的寻母誓愿和毅然辞官、不畏艰困的找寻,终能骨肉团圆,力尽孝道,是多么的令人感动。

与朱寿昌相比,我们这些为人子女者,能有服侍孝养父母的机会是何等幸运!把握住在父母身边的日子,用心尽孝,莫让‘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痛苦和悔恨啃噬内心。

开宗明义章第一〔1〕

【原文】

仲尼居〔2〕,曾子侍〔〕子曰〔4〕:‘先王〔5〕有至德要道〔6〕,以顺天下〔7〕,民用和睦〔8〕,上下无怨。汝知之乎〔9〕’?曾子避席曰〔10〕:‘参不敏〔11〕,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12〕,教之所由生也〔13〕复坐〔14〕,吾语汝〔15〕:身、体、发、肤〔16〕,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17〕,扬名于后世〔18〕,以显父母〔19〕,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20〕《大雅》云〔21〕:‘无念尔祖〔22〕?聿修厥德’。〔23〕

【译文】

孔子闲坐于家中,在一旁陪坐的是他的学生曾参。孔子对他说:‘有一种最好的品行和道德,行代的圣贤帝王用它来使天下人心归顺,百姓和睦,上上下下都没有怨呢、不满。你知道那是什么吗’?曾参连忙起身离开自己的座位回答说:‘学生我生性迟钝,哪里能够知道那究竟是什么至妙之法呢’?孔子说:‘那就是孝啊!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孝产生了一切的教化。你先回到自己座位上去,我告诉你。一个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赐给的,应该特别地加以爱护,不能让它遭到损害,就是孝的开始;一个人建立起自己的功业,并遵循天道,让后人都知晓自己的美名、父母也因此而感到荣耀,这是孝的最终目标。所谓孝,开始是侍奉父母,然后便是为君王效力,最终是建立功勋,成就事业’。《诗经·大雅》里面说:‘怎么能不想念你自己的先祖呢?先祖们的美德盛业,我们一定要继承并将其发扬光大啊’!

天子章第二〔1〕

【原文】

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2〕。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3〕,刑于四海〔4〕,盖天子孝也〔5〕。《甫刑》云〔6〕:‘一人有庆,兆民赖之〔2〕’。”

【译文】

孔子说:‘(天子)能够爱护自己的父母,也就不会对别人的父母产生厌恶之心;能够尊敬自己父母的人,也就不会对别人的父母怠慢天子能够用爱敬之心尽力去侍奉父母,也就会用至高无上的道德去教化人民,他的行为将成为典范受到天下人民的敬仰。这就是天子的孝道啊!《尚书·甫刑》里说:‘如果天子有孝行,那么一定会得到他的百姓的信赖和教养’。

诸侯章第三〔1〕

【原文】

在上不骄,高而不危〔2〕;制节谨度〔3〕,满而不溢〔4〕。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5〕,而和其民人〔6〕,盖诸侯之孝也。《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7〕’。

【译文】

不以自己在众人之上而感到骄傲自得,那么职位再高也不会出现危险;做事节约俭朴,不越过法度一步,即使再富裕、充满,也不会僭礼越规。能平平安安地身居高位,能富裕、充满却不越礼逾规,这种手段才能真正使自己的富贵、福禄长久地保存。只有首先做到拥有富与贵并使之不离其身,方能在此基础上去治理整个国家,也只有这样,然后才能使他的百姓大众和睦相善,这样的做法,大概就是诸侯的孝道吧!《诗经》上讲:‘诚惶诚恐,战战兢兢,如同面前有一道深渊,又如同在薄薄的冰上行走一样。’若要长保富贵,只有如此小心谨慎才行。

卿大夫章第四〔1〕

【原文】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2〕;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3〕。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4〕;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5〕;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6〕,盖卿大夫之孝也。《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7〕’。

【译文】

不敢穿戴不是先代圣贤明王所规定的礼法服制;不敢去说不是先代圣贤明王所规定的法度

言语;不敢去做不是先代圣贤明王规定的道德准则。总之,不合法度的言论不讲,不合道德的事

情不做。只有坚持这两条有关言与行的原则,那么,开口说话也无须选择言语,行动做事也不必

斟酌的考虑。只有这样,所言传遍了天下,也不会出现什么不当之处,所行遍天下也不会结怨。只

有遵从先代圣贤明王在穿着、言语、行动这三方面的旧制遗规,才能真正保守自己的家业,这大

概就是卿大夫们的孝道吧!《诗经》上又说:‘从早到晚都不要放松自己,侍奉天子时一定要尽心

尽力’。

士章第五〔1〕

【原文】

资于事你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你以事君而敬同。故母了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2〕。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3〕。《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4〕’。

【译文】

如何侍奉父亲就如何侍奉母亲,这种爱心是相同的,同样,如何侍奉父亲就如何侍奉君主,这种崇敬之心也是相同的。所以侍奉母亲用以爱心,侍奉君主用敬奉之意,这都是与侍奉父亲之心相关连的;但只有侍奉父亲才兼备爱、敬两心。所以又说用孝道去侍奉君主则见其中心,用尊敬之道去侍奉长者则见其顺从。具备了忠心与顺从这两个方面,并用它去侍奉国君或上级,那么就能保住自己的俸禄与职位,也会使对祖先的祭祀得以维系。这才是士人的孝道。《诗经》上讲:‘要起早赶黑地去做事,不要辜负了生你养你的父亲和母亲’!

庶人章第六〔1〕

【原文】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2〕。谨身节用,以养父母〔3〕。此庶人之孝也。

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4〕,未之有也。

【译文】

利用大自然的正常法则,根据土地的肥沃情况按时地垦种粮食作物,小心翼翼地办事,节约俭朴,使父母双亲得到供奉,这便是普通人的孝道了。

所以孝道永恒地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无论是高高在上的天子,还是普普通通的人民大众,是不分什么尊卑高下与彼时此刻的。如果有人担心说自己来不及尽孝,这种事情是真正不会存在的!

三才章第七〔1〕

【原文】

曾子曰:‘甚栽〔2〕!孝之大也’。

子曰:‘夫孝,天之经也〔3〕,地之义也〔4〕,民之行也〔5〕。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6〕则天之明〔7〕,因地之利〔8〕,以顺天下〔9〕,是以其教不肃而成〔10〕,其政不严而治’。

‘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11〕,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12〕,陈之以德义,百民兴行〔13〕,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14〕。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15〕。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16〕’。

《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17〕’。

【译文】

孔子的话讲完了,曾子感慨颇深,说道上:‘孝道多么博大精深吧,真是太伟大了!’

孔子说:‘孝道,如日月星辰在上天更迭运行,并有其一定规律,也像大地江河流水不竭一样有其适度法则,在人类身上一切品行中孝道才是最根本的啊!当然也是人们应该遵守的最高准则,更是人类共同信守的道德规范。苍已最高品行,也按照天地之法一样遵循,人们也从其严格的法则中领悟到了自变的律动吧!也好好地去把握大地四季生息的转换规律吧!把这些都认识清楚了,也就很容易把天下治理得井井有条’。

‘其实,教化百姓的道理也完全一样,想获得成功没有必要用那些严厉的手段。对百姓的管理也是一样,同样毋须严刑厉法也可以治理得井井有条。先前的圣贤明君正是领悟到了通过教育便可以感化民众,所以以博爱为中心,身体力行,以身作则,有了如此的感化,民众没有一个会遗弃自己的双亲了。然后徐徐向他们讲述道德、礼义,人们也懂了,并且主动地去按道德、礼义行事,这些先贤们还亲自带头,尊敬别人,在他人面前表现出谦让之态,于是,争斗的现象就不会在民众中出现了;先圣们还制定了礼仪之度与和谐音乐,用之引导、教化民众,自然,人们就学会了相处和睦亲近;其实,只要你向人们引导和宣传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丑的,人们是能够区别开来,禁令和法规也就不会触犯了’。

《诗经》上曾说得好:‘太师尹氏威严而显赫!你的行动,人们都在仰望都在效法’!

孝治章第八

【原文】

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1〕,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国〔2〕之欢心〔3〕,以事其先王。治国者〔4〕,不敢侮于鳏寡〔5〕,而况于士民乎〔6〕?故得百姓之欢心,以事其先君。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7〕?故得人之欢心,以事其亲。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8〕。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9〕。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10〕”。

【译文】

孔子说:“从前贤明圣君用孝道去治理天下,还不敢失礼于那些小国派来的使臣,更不敢疏忽、怠慢公、侯、伯、子、男这样一些诸侯大臣了。所以能得各路诸侯国的欢心,并能够让他们侍奉先王。统治一个国家的人,即使对鳏夫,寡妇也都不敢怠慢,更何况对士人和平民呢?所以百姓民众拥护他们,并能侍奉先王,参加诸侯国先君的祭祀。治理一个采邑封地的大夫,不失礼于撩属和侍女,不至于使他们失望,更何况对自己的妻子、儿子呢?所以能获得他们的欢心,并能使妻子儿女侍奉他们的祖亲。如此这样,所以作为双亲在生前就能安乐,详和地生活,父母去世以后,也能得到后代亲人的祭奠、烹享,天下也因此变得和平安详,风雨不调、季节不顺的自然灾害也不会发生,甚至也不会出现动乱、反叛之类的人为祸患。如上所说,就是先前圣贤明王用孝道治理天下,安抚民众啊”!《诗经》说得好:“圣主贤君只要有高尚的道德、伟大的品行,四方就不会出现不顺从、不仰慕他们的诸侯”!

圣治章第九

【原文】

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1〕,无以加于孝乎〔2〕”?

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3〕,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4〕,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5〕。昔者周公郊祀〔6〕后稷〔7〕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8〕。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9〕?故亲王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10〕。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11〕。圣人之教,不肃而成〔12〕,其政不严而治〔12〕。其所因者,本也〔13〕。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父母生之,续莫大焉〔14〕。君亲临之,厚莫重焉〔15〕。

“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16〕;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17〕。以顺则逆,民无则焉〔18〕。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凶德〔19〕,虽得之,君子不贵也〔20〕”。

“君子则然〔21〕,言思可道〔22〕,行思可乐〔23〕,德义可尊,作事可法〔24〕,容止可观〔25〕,进退可度〔26〕,以临其民〔27〕。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象之〔28〕,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29〕。

【译文】

曾子说:“老师,请您允许我冒昧地再提一个问题,圣人的德行又是什么呢?在所有德行之中,难道就没有其它德行比孝道更为重要的了吗”?

孔子说:“人类是天地万物中最为尊贵的,而作为人,他最高的品行便是孝道,没有任何其他东西可以逾越它。作为人,侍奉敬重好父亲就是奉行了孝道,是最大的事业。而尊敬侍奉父亲最关键的就莫过于在祭祀祖先时以父祖为配祀了。这种祭祀以父祖来配祀。最早大约是从周公开始奉行的,据说,从前周公在郊野祭祀天帝时,便以周代的始祖后稷作为天帝的配祀一块祭奉;又在宗族祭祀中,把父亲的灵位安放在明堂中上帝的边上一块祭祀。当时,所有诸侯国都仿效这种作法,恪尽其职云参加对先祖的祭祀,协助周公对文王的祭祀。圣贤明君之德,还有比孝道之举更重要的德行么?所以说,子女对父母的爱敬之心,自年幼绕膝之时便产生了,等到日渐长大成人,爱敬父母之心也随之增加,慢慢也就懂得了对父母的尊敬。圣贤明君就以子女对父母所固有的爱敬天性为基础进行引导,使他们知道孝敬父母是应该的事情;又以子女亲近自己父母的天性为基础,教导他们必须爱敬自己的父母亲。其实圣云贤明君要想治理好国家,根本不需要严厉的方法,也不需要残酷的手段。他们管理国家或社会之所以能毋须要粗暴手段就可以达到彬彬之治,所采用的不过就是因循了孝道这一根本天性而已!以孝道去引导、教育人们,其它一切自然而然便臻于理想之境。其实,父子关系,既是人类所固有的天生禀性的体现,也是君主与臣子之间的义理关系的体现。父母亲生下儿女、使儿女能得以传宗接代,这是人伦中最关键最重要的事情了;父亲既是父亲,其实又如君王一样,父亲兼具两者之义。因此,父和子的关系之重大是任何其他关系不可以相比的。父亲对子女付予了多么尊重的恩义啊!

‘所以说一个人不能爱敬他自己的家人,而去爱敬别的人,这种行为是违背常理的;同理,做儿子的不会爱敬他自己的父母亲而只会爱敬别的什么人,也就可斥之之违反普通情理。拿违反常礼的做法去要求民众,不但容易产生社会大乱,而且失去取法的常规的民众也会变得无所适从。假如不做善行反施恶道,不尊事亲长忘弃至爱,即使暂时得到什么,一般也会被不道德高尚行之士视为可弃之举。’

‘这样的事情是不会出现在真正的贤明高士身上的。他们的所思所说,都考虑到要为别人所奉行。他们所作所为,都考虑到要能为他人带来快乐。他们的道德、品行都是十分让尊敬的,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右为大众所效法的。人们对其外貌的装饰和形象的安排也无从挑剔。就连他们的一进一退,动静举止,都是无不自具法度。诸如此类,不胜枚举。总之,人们完全可以效法圣明贤士的所作所为,包括思维、行动、效果等。正是这些圣明贤士用这样的原则去掌管国家、统治百姓,所以得到民众的敬畏、爱戴、效法。自然而然,圣贤君子的德治教化之业能得成就,他们所发布的法规、命令也能奉行、实现了’。这就如《诗经》上有两句所说的一样:‘善人君子,最讲礼貌,他的容貌举止,丝毫不会有错的。’

纪孝行章第十

【原文】

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1〕;养则致其乐〔2〕;病则致其忧〔3〕;丧则致其哀〔4〕;祭则致其严〔5〕。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6〕。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争则兵。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7〕,犹为不孝也’。

【译文】

孔子说:‘作为儿女、侍奉、孝顺他的父母,即便是在日常生活起居中,亦要用最敬重的心对待父母亲:要用最愉快的心情去料理父母的饮食:而一旦父母生病时,又总是那样的担忧、焦虑;假使父母去世,更是悲伤、痛苦无比;并且在祭奠他们的时候,要用最严肃的态度来追怀、思念他们。只有具备了这五个方面,才算是对父母真正的孝心,才具备了侍奉父母的条件。侍奉、孝敬父母的人,即使身居高位也不会表现出骄傲蛮横之态;即便是屈为人下,也不会胡作非为;就是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民众,也不与人争斗,甘守其身。假若因身居高位而骄横无道,就必然遭到败落;因作人之臣属而不满,犯上作乱,那样终会受到法律的制裁;至于作为民众而喜好与他人争斗,动手打架将是在所难免。这骄、乱、争三个方面的问题不解决,即使侍奉双亲每天用美味佳肴如牛、羊、猪肉等,也算不上是一个有孝心的人’。

五刑章第十一

【原文】

子曰:“五刑之属三千〔1〕,而罪莫大于不老〔2〕。要君者无上〔3〕,非圣人者无法〔4〕,非孝者无亲〔5〕,此大乱之道也〔6〕”。

【译文】

孔子说:‘古代有五种刑法,墨指在脸上刺字并涂上墨色;劓指割掉鼻子;剕指砍断脚;宫指割掉男女生殖器,使其不能再有后代;大辟指处死。能够被处以这五种极刑的罪名可能有三千项,但在这三千项罪名中,没有什么罪比对父母的不孝还要大。以武力威胁君王的人心中根本没有君王的存在,用言语来诋毁和反对圣贤明道是一种无视法规的作法,不守孝道的人就是不把父母当作自己的亲人。这些都是促成大乱的根源所在’。

广要道章第十二〔1〕

【原文】

子曰:‘教民亲爱〔2〕,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3〕;移风易俗,莫善于乐〔4〕;安上治民,莫善于礼〔5〕’。

‘礼者,敬而已矣〔6〕。故敬其父则子悦〔7〕,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所敬者寡,而悦者众,此之谓要道也〔8〕’。

【译文】

孔子说:‘教育、告诫民众要他们相互亲近、友爱。没有比倡导孝道更好的办法了。教育引导民众讲求礼节,懂得谦卑和顺,最好的办法则没有比自己以身作则,敬重自己的兄长更好的办法了。改变不良的社会风气及陈腐的社会旧俗,建立新行为规范,没有比通过音乐感化再好的方式了。要使国家安稳、天下民众驯服,没有比按礼教办事再好的办法了。所谓礼敬,说来也不过就是一个‘敬’字罢了。只要他人尊敬自己父亲,做儿子的自然而然就十分高兴。只要他人尊敬他的兄长,做弟弟的自然而然也是十分高兴。同理,尊敬他们的国君,那么此国的大臣们也就心情愉快。敬仰一个人,却能使千千万万的人高兴、愉快。所尊敬的人是少数,但能得到高兴的人却有许许多多,这就是之所以要大力推行孝道的原因所在啊’!

广至德章第十三

【原文】

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1〕。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或然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诗》:‘恺恺君子!民之父母〔2〕。非至德,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3〕’?

【译文】

孔子说:‘君子以孝道去教育、感化民众,并不是要天天挨家挨户地去给人们传授、讲解孝的义理和重要性,而是要用自身的孝行为民众们做出榜样,使其效仿、流传,从而使全天下做父亲的人都能得到尊敬。教人们友爱是通过自身对兄长的尊敬顺服从而使天下做兄长的人都能得到尊敬。通过自身对国君的忠诚来感染其他的臣属,为的是使天下人都受到臣属们的尊敬。《诗经》上讲得好:‘和乐平易的君子啊,你是人们的父母’。没有最好的品行道德,怎么能使天下的民众顺从它?孝道的作用,就是具有如此神奇伟大的功用啊’!

广扬名章第十四

【原文】

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1〕;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2〕,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3〕’。

【译文】

孔子说:‘君子侍奉父母如果能够有孝道之心,那么他一定能够将此孝心推移作侍奉君主的忠心。其对待兄长如果能够尊敬又和顺,同样他也能用孝悌之心侍奉长者,顺从前辈。同时,他如果能够管理好家政,处理好家务,自然可以将治家之理用于治国,统治臣属。所以说能够在家中尽孝道,具有美好品德者,必然能够美名于后世’。

谏诤章第十五〔1〕

【原文】

曾子曰:‘若夫慈爱〔2〕、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合矣〔3〕。敢问子,从父之令〔4〕,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5〕!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6〕,虽无道,不失其天下〔7〕。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8〕。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9〕。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10〕。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11〕。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译文】

曾子说:‘关于尊敬父母,敬顺兄长,安抚亲属,扬名后世的这些关于孝道的事情,我已经完全明白了。然而,我斗胆还想再问一个问题,做儿子的只要听从父亲的命令或安排,就可以称得上是行孝道了吗’?孔子说:‘你这是什么话,你这什么话!从前,做天子的有七位谏诤之臣,即使这位天子是一位无道之君,但只要有谄臣的直言之谏,他也不会失掉天下江山;诸侯王也有五位谏诤之臣,尽管他是无道之辈,’但只要有谏诤之臣指出他的错误,也就不会失掉自己的封地属国;御大夫只要有三位忠言逆耳之臣,有他们谏诤,即使行无道之事,也不会丢失自己的家园。即使是普通的人也要有几位随时能够向他指出错误的朋友,那样就不会使自己美好的名声受损害;同样父亲身边如果有直言的儿子,就不致陷于不义之中。所以说,当父亲若有不义之举时,作儿子的不可以不向父亲提出规劝;犹如当臣子的不可以不在君王失义之时直谏一样。所以在发现父亲有不义之举时,不但要直言、而且还要力争。假若只是一味地听从父亲的命令,又哪里称得上是真正的行孝道呢?那样实际上不过是愚从而已’!

感应章第十六〔1〕

【原文】

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2〕;长幼顺,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3〕。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4〕;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宗庙致敬,不忘亲也〔5〕;修身慎行,恐辱先也〔66〕。宗庙致敬,鬼神著矣〔7〕。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8〕。’《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恩不服’。

【译文】

孔子说:‘从前,贤明的君主非常孝顺自己的父亲,所以他亦能虔诚地祭祀上帝,而上帝也能明白他的孝心。由于他十分孝顺自己的母亲,所以他亦能虔诚地祭祀地神,而地神也能察明他的孝情。长幼有序,整个天下都会太平无事。幽明彰察天子的孝道之行,自然能够显现神灵、降福保佑他们。所以说,即使贵为天子,也必定还有比他更尊贵的人,那人就是他的父亲;亦有比他先生的人,要他尊敬,这人就是他的兄长。在宗庙里祭祀自己的祖先并表示其敬意,是表示他没有忘记亲人们。重视自己道德修养,并且谨慎小心地做事,就是担心一旦失误有辱先人。他在宗庙举行祭祀,表达对先祖的敬意,先祖们的魂灵就会到来。对父母兄长孝敬顺从达到一定程度,其孝悌之心就能通达于神明,感动祖先的灵魂,以致于这种孝悌之心充溢于整个天下,没有任何一个地方达不到的’。《诗经》上说:‘从西到东,从南到北,四面八方没有不顺从的’。

事君章第十七

【原文】

子曰:‘君子之事上也〔11〕,进思尽忠,退思补过〔2〕,将顺其美,匡救其恶〔3〕。故上下能相亲也。’《诗》云:‘心乎爱矣,遐不谓矣〔4〕?中心藏之〔5〕,何日忘之’!

【译文】

孔子说:‘君子侍奉君王,居庙堂之时,想的是如何为国尽忠尽孝;回到家里,还在反省已身,有没有犯什么过错。以便使君王的有益政令得到执行,而那些过错,失误也及时地给予补救、匡正。这样就能使上上下下都能互相亲敬。’《诗经》里说:‘心中洋溢着爱的情怀,相距太远而不能倾诉,深深地珍藏在心中,无论何时,永不忘记’。

丧亲章第十八〔1〕

【原文】

子曰:‘孝子之丧亲也,哭不偯〔2〕,礼无容,言不文〔3〕,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4〕。

‘三日而食〔5〕,教民无以死伤生,毁不灭性,此圣人之政也〔6〕。丧不过三年〔7〕,示民有终也’。

‘为之棺、椁、衣、衾而举之〔8〕,陈其簠簋而哀戚之〔9〕,擗踊哭泣,哀以送之〔10〕。卜其宅兆,而安措之〔11〕,为之宗庙,以鬼享之〔12〕,春秋祭祀,以时思之〔13〕。生事爱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14〕,孝子之事亲终矣〔15〕’。

【译文】

孔子说:‘孝顺的儿女在父母去世的时候,哭得声嘶力竭,举止行为完全没有了平昔的那种礼仪,说话也不注意措词而显得诸位,穿上华丽漂亮的衣服,行为举止亦不安分,听到美妙的音乐也不觉得愉悦,吃到好味道也感觉不到称心,这都是因为悲哀的缘故而产生出来的表现。三天不吃东西,就要劝导他,告诉他不能因为失去亲人而伤害折磨自己,即使再怎么悲伤难过,也不应该不爱惜自己。这些都是圣贤君子的为政之道。为亲人守丧,丧期不可超过三年,表示这些丧制是有它的终止阶段的。办丧事的时候,替死去的父母准备好棺材、外棺、衣饰以及装敛用的衣服,把他们安排放置好,再安排陈设一些祭奠用的器具如簠、簋之类,并献上可供祭奠的供物,以表示生者对死者的哀悼。送葬之时、捶胸顿足、嚎啕大哭送出之后,选择一块风水宝地,把遗体安放埋葬在那里,然后建立起一座祭祀用的庙宇,让亡灵有所归依寄托,而且不时去拜祭一下,使亡灵得到安息。祭祀一般在春夏秋冬四季都有,表示在世的人无时不在想念故去的亲人。父母有生之时,要以周到尊敬之心侍奉;父母百年之后,亦要以悲哀之情料理后事。能够做到这些,人总算完成了作为一个人的根本义务,也尽了真正的生死之情。作为一个孝子做到这些,也就完成侍奉亲人的义务,便算得上是一位真正守孝道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