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第一编 旅游资料篇

旅游业是朝阳产业、无烟工业,是带动和培育生活性服务业的战略性增长点,也是实施优势资源转化、经济转型跨越、深入推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工程。

通知、实施意见及构想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批转省发改委、省旅游局关于开展县域旅游产业示范县试点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

(甘政办发〔2008〕184号)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

省发改委、省旅游局《关于开展县域旅游产业示范县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已经省政府同意,现批转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〇〇八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关于开展县域旅游产业示范县试点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

(省发改委、省旅游局)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探索适合我省县域旅游产业发展的新模式,选择部分县开展县域旅游产业示范县试点建设工作。现就做好县域旅游产业示范县试点建设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县域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性

发展县域旅游产业,是旅游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基础。加快县域旅游产业发展是我省促进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出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对进一步解放思想,调整和优化县域经济结构,促进区域联合,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作用。我省县域旅游产业发展起步晚,产业体系不完善,与全国旅游强县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各市州、各部门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充分认识县域旅游产业示范县试点建设的紧迫性,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做好试点的各项工作,探索适合我省县域旅游产业发展的新模式,在试点基础上,逐步推广。同时,要把加快县域旅游产业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采取强有力措施,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旅游业发展,打造一批旅游业发展强县,夯实旅游业发展基础,为实现我省旅游业快速、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县域旅游产业示范县试点工作

(一)试点范围。根据我省县域情况,将肃南县、山丹县、永靖县、临潭县作为我省县域旅游产业示范县,开展试点建设工作。

(二)指导思想。试点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推进新农村建设为着眼点,资源为依托,市场为导向,服务为中心,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形成新型重要产业为目的,调整县域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三)基本原则。一是坚持以创新为核心,探索县域旅游产业发展新模式;二是全面整合县域多元资源要素,整体规划,稳步推进;三是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实现资源永续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四是坚持以人为本,社会参与,群众受益。

(四)主要目标。建立全新的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建成特色突出的旅游产业示范点。从2009年起,3年内各示范县旅游人数、就业岗位、旅游综合收入大幅增加,品牌化县域旅游目的地建设初见成效。

三、加快构建示范县旅游产业体系

(一)有效整合示范县县域内所有旅游资源,以示范县特色品牌为目标进行开发建设,建立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县域旅游产业发展体系。

(二)科学编制规划,策划现代旅游产品,落实规划确定的建设内容,加大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力度,力求达到山、水、人、物的自然和谐。

(三)探索建立筹融资和招商引资机制,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大对县域旅游产业的投入,鼓励企业通过市场直接融资。

(四)开展人力资源开发,培养旅游人才,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和氛围,为县域旅游产业快速、持续、协调发展奠定基础。

(五)加强旅游产业宣传,树立良好形象,大力开拓旅游市场。

(六)建立指标体系,量化目标,科学监测。

四、建立健全保障机制

深化县域旅游产业体制改革,加强和改进旅游行业管理,完善旅游业服务标准,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以科学的管理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加大对旅游产业示范县试点工作的支持力度,有关市(州)县政府要对县域旅游产业试点工作给予支持,所需经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省上安排一定的资金,支持示范县试点建设工作。各有关部门要研究提出税收、土地使用等优惠政策,鼓励和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县域旅游产业开发。

五、加强组织领导

县域旅游产业示范县试点建设工作由省发改委会同省旅游局牵头组织实施,省文化厅、省交通厅、省农牧厅、省国土资源厅、省林业厅、省环保局、省文物局等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各有关市州要大力支持,统筹安排,将试点工作纳入重要工作予以谋划考虑,各示范县要周密部署,全力做好各项工作。

二〇〇八年十二月八日

浅论山丹旅游资源开发建设的构想

山丹地处河西走廊中部,境内祁连山、龙首山遥相对峙,焉支山(亦名胭脂山,现名大黄山)虎踞东南,素有“走廊蜂腰”、“甘凉咽喉”之称。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华先民就曾在这里辛勤劳作,繁衍生息。汉、唐时期,这里是丝绸之路通往西域的重要通道。在漫长的岁月里,山丹人民历尽沧桑,为繁荣经济和文化做出了贡献,至今仍遗留境内的汉、明长城、亭障烽燧、艾黎与何克陵园以及众多的古遗址、古建筑等文物古迹,是古代和近代山丹文化的遗存和结晶,也是人文景观旅游资源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山丹旅游资源概况

山丹县东连武威永昌,西接张掖甘州,南仰青海祁连,北眺内蒙古阿拉善右旗,南北长148公里,东西宽89公里,方圆5402平方公里,现辖七乡四镇,总人口20.62万。山丹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南部的祁连山区属高原气候,北部的龙首山区属沙漠气候,古有“祁连积雪”“龙眼应雨”胜景。境内高山上的雪莲、雪鸡、野生蘑菇;沙漠上的发菜、沙鸡、沙葱是极为珍贵的美味佳肴。山丹县城四街八巷整洁宽敞,宾馆酒楼鳞次栉比,市场繁荣,商贸活跃,食宿舒适,服务周全。连霍高速公路、国道312线、兰新铁路复线横贯东西,无线电讯、有线电视覆盖全境,交通便利,电讯畅通。

山丹历史悠久,自西汉武帝元狩二年至元鼎六年间(公元前121年至公元前111年)置县,迄今已有2100余年。两汉、三国在今县境内置删丹、日勒两县。西晋于境内置删丹、日勒、仙堤、万岁、兰池五县。北周时删丹易名山丹,仍置五县。隋唐、西夏复名删丹,领有今县境之全部及民乐东南之部分地区。元朝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更名山丹,属甘州路统辖,明清时属甘州府。

山丹旅游资源丰富,文物古迹、人文景观、风景名胜众多。从地形和历史沿革上看,县境南端耸立着祁连山系的冷龙岭,海拔4448米,终年积雪。夏日冰雪消融,滋润着县境内广袤的沃土。《尚书·禹贡》记述:“(禹)导弱水,至于合黎,余波入于流沙。”以此可以推测源于山丹的弱水,在远古时代,曾是一条水源充沛、径流远长的大河,大禹治水疏导弱水,在此留下足迹。县境北部的屏障龙首山,横亘东西,巍峨挺拔,阻绝了巴丹吉林沙漠南移。在龙首山口子西侧草场洼,发现新石器时代的墓葬群,其中出土的马家窑文化时期的彩陶及玉石器物,有力地凿证了夏商时代先民在这里的活动。隆起于县境东南的焉支山,为葱郁的原始森林所覆盖,海拔3976米,松杉茂密,四季常青,“删丹朝晖”的胜景是它的真实写照。

公元前121年(元狩二年)春三月,汉武帝遣骠骑将军霍去病统领骑兵万人,出临洮至焉支山安营扎寨,大破匈奴,于是流传下匈奴人哀叹悲凉的歌谣:“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亡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山下南北走向的狭长平原,辽阔无垠,水草丰美,是适宜孳牧牲畜的理想乐园。

隋大业五年(公元609年)夏六月,隋炀帝西巡张掖至焉支山,设行宫令西域二十七国使节谒于道左。东还时出大斗拔谷(今民乐扁都口)途中,令在山下平原上设置牧监孳养御马,这便是闻名世界的山丹军马场大草原。唐玄宗天宝年间(公元742年至公元756年),封焉支山神为宁济公,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在焉支山悬崖陡壁上修建了宁济公祠(称后寺),明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山丹卫指挥使朱冠主持修建一寺(称前寺),后几经改建成为现在的钟山寺。在距后寺南200米处有一庙,因1937年红西路军陈昌浩等同志在大马营窑坡村村民但复三、聂友成的营救护送下,隐藏在后寺治病养伤、与马家军展开迂回游击战三月有余,群众为纪念陈昌浩及红军将士称此庙为“红军庙”。

唐代大诗人李白在《幽州胡马客歌》中留下了“虽居燕支山,不道朔雪寒。妇女马上笑,颜如赪玉盘。翻飞射鸟兽,花月醉雕鞍”的千古文学珍品。在县境东部山丹与永昌交界处有一处定羌庙(亦称绣花庙)遗址,曾是北宋年间杨文广之女别号“满堂春”的杨满堂,率领十二寡妇西征时失落绣鞋的古战场。

蒙元时代山丹由蒙古元帅按竺迩镇守,至元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重建山丹城,周长1里260步。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指挥庄得将山丹县城扩建至周长7里209步,现今城区北城墙和一中内的无量阁保存完好。山丹境内汉代已筑有长城,已倾圮只留遗址,明代再建始称边墙。明、清时期,山丹境内重建和新建的庙宇、寺观、坛塔、楼阁、府宅、牌坊甚多,大都随着历史的风雨而淹没,唯独位于县城西五公里处瞭高山脚下的土佛寺依山傍水气势壮观。虽几经毁灭,但一建再建且易名大佛寺,寺内泥胎佛像为全国最大的室内坐佛,佛容栩栩如生,实为境内第一胜迹。

新中国成立前后(1943-1953年),新西兰国际友人路易·艾黎和他的战友乔治·何克,带领33名学生辗转千里来到山丹,创办山丹培黎工艺学校,为山丹的“黎明”培养了人才。县境内的山丹培黎学校、艾黎捐赠文物陈列馆、山丹培黎图书馆、艾黎与何克陵园,既是艾黎伟大事业的见证,也是艾黎精神的发扬光大,同时又是国际主义、爱国主义的教育基地。

二、开发建设的基本构想

山丹境内的旅游资源,大体分布在东西走向和南北走向两条交叉的“十”字线上。

(一)东西线旅游资源有:

1.硖口古城景区景点:(1)硖口古城堡。(2)石硖口关隘。(3)“天现鹿羊”岩画。(4)绣花庙羌汉民族友谊馆。(5)流水沟小三峡。

2.新河驿汉明长城景区景点:(1)汉明古长城。(2)长城烽燧。(3)古驿道。

(4)抟庄民俗文化城。(5)长城文物陈列馆。

3.县城景区景点:(1)南湖生态植物示范园。(2)昭文堂。(3)无量阁。(4)艾黎与何克陵园。(5)艾黎捐赠文物陈列馆。(6)山丹培黎学校。(7)山丹体育馆。(8)龙首花园广场。(9)山丹艾黎新西兰国际旅游村。(10)史前文化——“四坝文化”遗址。

4.山丹大佛寺景区景点:(1)大佛寺广场、寺院。(2)佛山公园。(3)瞭高山卫星电视发射塔。

(二)南北线旅游资源有:

1.焉支山森林公园景区景点:(1)钟山寺院。(2)隋炀帝行宫。(3)霍去病军营。(4)红西路军纪念馆。(5)焉支峡风景区。(6)杨四郎泉。(7)过山车、滑草。(8)动物园。(9)狩猎场。(10)西域民族风情苑。

2.山丹军马场景区景点:(1)马场大草原自然风光。(2)窟窿峡风光。(3)大黄沟山水胜景。(4)白石崖高山流水风光。

3.红寺湖景区景点:(1)红寺湖空军某部山丹靶场导弹发射观礼台。(2)红寺湖沙漠公园。(3)神仙洞。(4)温泉池。

(三)旅游资源开发及建设的总体规划:

1.硖口古城景区:突出古代西域驿关特点,硖口驿历代均为西域军事重地,兵家必争要塞,尤其是石硖口关隘,只有一条宽不过百丈的石硖谷,沟通古代甘(张掖)凉(武威)二州,这里山势拔地而起,悬崖陡峭欲倾,人行谷底仰望天空蓝天如缝,人立崖上俯瞰谷底溪水似缕。故有石硖扼挟甘凉咽喉,车不并驾骑不双辔,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相传,宋朝狄青镇守硖口关隘,屯守军筑古城积疾身殁,其部属找来当地无数能工巧匠打造数日,雕镂出一口万年不朽的石棺,狄青身穿镶嵌着闭水宝珠的珍珠汗衫,殡殓在石棺内深葬于石硖口关隘的狄公洞中,从此石硖口的潺湲之水因闭水珠的作用而猝然干涸。后来年景干旱,当地人便流传下“谁能找到狄青的坟,富裕硖口数辈人”的千年企盼。物换星移,每年夏秋之际雨后乍晴之时,石硖口上空便云封雾绕霓虹辉映,石硖口谷中的石燕化石便死而复生,扑棱棱直窜云天,发出啁啾啁啾的鸣叫声,这便是石硖口“石燕高飞”“石硖云封”的两大胜景。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刑部郎中陈棐奉敕出巡河西,途经硖口关时看到此关地势险峻易守难攻,即景生情奋笔于千仞绝壁,镌刻下“锁控金川”四个大字至今历历在目。1931年4月国民党政府派马步青率陆军骑兵第五军驻扎武威,所部100师分驻山丹,师长韩起功凶狠贪婪诛求无厌,集军政财大权于一身,为虐长达十年之久。在驻守硖口期间,为解决守军的用水,在石硖口打出一眼八丈有余的深水井,井水仍然又浅又浊实难饮用。1936年西路红军战胜韩起功部驻守硖口关时,此井竟奇迹般地井水涌溢,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甘甜爽口清冽晶莹,当地人以为此乃天意,故将此井敬称为“红军井”了。而石硖口东南5公里处的定羌庙遗址,一说是宋朝女将杨满堂征西时的古战场,一说是清康熙名将奋威将军王进宝戡定羌夷的古战场。新中国成立后山丹县人民政府为消除民族偏见,取各民族团结像绣出的花朵一样美丽之意,将定羌庙更名为绣花庙。围绕上述史料,重点建设好硖口古城、过街楼和古驿站驿馆、接官亭和牌坊、硖口关隘、狄公洞、红军井、绣花庙羌汉民族友谊馆等古迹名胜景观。

2.新河驿汉明长城景区:突出古长城、烽燧、驿道特点,明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巡抚都御史杨博亲自勘察筹划,修筑边墙。自古城洼(今绣花庙十五里口)界碑(山丹与永昌分界碑)起,至龙首山红寺儿,山丹段共筑边墙19995丈,合111里。为严防来犯之敌,境内复筑硖口、新河、山丹、东乐各驿站古城及69座烽燧,均置兵把守瞭望。其中硖口古城、新河驿汉明长城是至今保存比较完整的古迹名胜。汉明长城是山丹先民们创造的灿烂文化遗产,是山丹历史的丰碑和山丹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围绕上述史料,重点建设好汉明古长城、长城烽燧、古驿道、抟庄民俗文化城和长城文物陈列馆等景观。

3.县城景区:突出山丹的园林和艾黎的丰功伟绩特点,山丹自元朝建成县城,经明清两代500多年的经营建设,街道宽敞,两侧商铺高脊重檐,寺观坛阁错落街巷,城内田园散布,夏日树荫森森,秀禾畦畦风光宜人。县城南郊的南湖共有大小泉源474眼,喷涌汇聚隰地连片,形成东西二湖,东湖水波澜不兴夜映中天皓月,西湖水清凌澄澈,日沉草芥。城东南头坝、二坝、四坝三股泉水穿流城区,四季活活。更有城中擂台口高悬的那口镌刻着“沙洲都督索允制”的大钟,在1936年11月21日(民国25年农历10月初8日)红西路军五军团进驻山丹,敌马录两个骑兵旅,马步芳一个骑兵旅,韩起功一个骑兵旅,马步青一个山炮营一齐向山丹城进攻前,大钟突然自鸣铿锵轰动全城,时人始才感悟出“东湖落月”“西湖沉芥”“三龙穿城”“神钟自鸣”这熟视无睹的山丹奇景。在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时期,新西兰著名社会活动家、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路易·艾黎,历尽千辛万苦跋涉千山万水来山丹考察,把他亲手创办的培黎工艺学校从陕西双石铺迁往地处偏远的山丹,并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励精图治,艰苦创业,先后创办了纺织、机械、陶瓷、玻璃、皮革、采煤、农牧场等厂矿。他创办的培黎工艺学校,坚持“创造分析、手脑并用”的办学方针,为新中国培养了大批优秀建设人才。艾黎在山丹工作生活了十年之久,当时他住在山丹陈家楼,收养着山丹的很多孤儿,他对山丹充满了感情,亲切地称山丹是“第二故乡”。1958年11月15日甘肃省人民政府授予他“甘肃省荣誉公民”的称号并颁发了证书。艾黎在1953年定居北京后,仍关心山丹的建设事业,曾先后七次回“故乡”看望山丹人民,在他的关怀和倡导下,修建了艾黎文物陈列馆,并将他一生收集珍藏的5300件文物全部捐赠给山丹人民。同时,他还支持兴办了山丹培黎图书馆和山丹培黎学校。所有这些充分体现了艾黎奉献给山丹人民的一颗赤诚之心。围绕上述史实,重点建设好南湖生态植物示范园、儿童公园、无量阁、陈家楼、艾黎与何克陵园、艾黎捐赠文物陈列馆、山丹培黎图书馆、山丹培黎学校、山丹体育馆、山丹艾黎新西兰国际旅游村等人文名胜景观。

4.山丹大佛寺景区:突出佛山特点,重点建设好佛山广场、大佛寺院、佛山公园、瞭高山卫星电视发射塔等风景名胜景观。

5.焉支山森林公园景区:突出焉支山原始森林特点,重点建设好钟山寺院、隋炀帝行宫、万佛殿、霍去病军营、红西路军纪念馆、焉支峡风景区、杨四郎泉、过山车与滑草、百花池、动物园、狩猎场、西域民族风情苑等风景名胜古迹景观。

6.山丹军马场景区:突出军马场大草原自然风光、窟窿峡风光、大黄沟山水胜景、白石崖高山流水风光特点,重点建设好跑马场等游乐服务设施。

7.红寺湖景区:突出巴丹吉林沙漠特点,重点建设好红寺湖空军某部山丹靶场导弹发射观礼台、红寺湖沙漠公园、仙人洞、温泉池等游乐场所。在建设好上述景区景点的同时,必须建设好与其相适应相配套的交通运输、电信电视、楼堂馆所、餐饮娱乐等完善的服务设施,还必须健全和完善与其相适应相配套的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

(四)开发旅游产业发展旅游经济: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坚持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原则,加快山丹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使旅游资源尽快转化为旅游业,开辟旅游市场,发展旅游产业和旅游经济,吸引中外游客来山丹旅游观光。按照山丹东西线和南北线交叉的“十”字线上的旅游景点,可安排山丹四日游,让外界了解山丹,让外界宣传山丹,扩大山丹的知名度。

三、开发建设的效益估价

山丹旅游资源涵括了旅游业所需求的生物、人文、民俗风情景观、宗教文化景观、文物古迹景观、饮食购物景观等资源的精华,而且与东面陕西西安的旅游资源和甘肃敦煌以及新疆乌鲁木齐的旅游资源连成三点一线,是西部及河西走廊旅游业的补充和扩展。山丹发展旅游业前景广阔,不仅有较高的经济效益,而且有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一)经济效益: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国家“五一”、“十一”旅游黄金周的开辟,人们的消费观、文化观、生存观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旅游观光、避暑疗养、休闲娱乐、餐饮购物已成为当今人们的新时尚。山丹开发旅游产业开辟旅游市场,不仅可以发展旅游产业和旅游经济,吸纳外来资金,还可以带动建筑业、运输业、商贸业、服务业、饮食业、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从而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这种效益将愈来愈成为山丹的经济支柱。

(二)社会效益:山丹开发旅游产业可带动相关第二、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带动地方产品的流通和销售,合理配置地方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机会;拓宽增收渠道,增加群众经济收入;促进地方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的发展。通过对古丝绸之路、山丹军马场、路易·艾黎的广泛宣传,扩大山丹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生态效益:山丹开发旅游产业可从旅游业收入中按比例提取并积累一定资金,用于造林绿化、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从而实现以旅游养保护,以保护促发展的良性循环。

总之,山丹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是西部大开发的需要,是山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山丹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支柱产业的需要,是山丹科学文化建设的需要,是山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林茂森·原载《山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

(作家出版社2003年9月)

山丹史略

一、远古时代

《尚书·禹贡》记述:“(禹)导弱水,至于合黎,馀波入于流沙。”多数学者认为,由于生产力的限制,禹的时代“导”弱水是不可能的。但从这句话中可以推测到源于山丹的弱水,在秦以前是一条水源充沛、径流远长的大河,才能名见于经传。那时山丹森林葱郁,水草丰茂,是孳牧牲畜的理想乐园。

从地形上看,县境南端耸立着祁连山系的冷龙岭,海拔4448米,终年积雪。夏日消融,滋润了县境大部分耕地。龙首山是北境屏障,阻绝了巴丹吉林沙漠的南移。隆起于县境东南的大黄山(古称焉支山),海拔3976米,松杉茂密,植被良好,是寺沟河、流水沟等的水源涵养林地。由于它的分割,县境由东南向西北垂降,与张掖、酒泉连成狭长平原,是东西交通的孔道。这些因素,对山丹历史,不论是经济、政治和军事,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1947年,考古学家裴文中应山丹培黎工艺学校校长路易·艾黎之邀,来山丹四坝滩考察,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1988年,县博物馆工作者王自刚、王治安等人,在县城西北17公里处龙首山口子西侧的草场洼,发现新石器时代墓葬群,其中有马家窑文化时期的彩陶及玉石器物,证明这里的先民活动,可以上溯到夏商时代。

据《史记》记载,秦时(约距今2200多年)西戎的一个叫月氏的部族,逐走了乌孙族,独占了河西走廊,游牧于祁连、敦煌之间。他们没有长期定居的村落城邑,随着畜群逐水草丰茂之处作短暂的居留,遂称为“行国”。《史记》说月氏有一二十万能弯弓善射的骑士,可见其国力强盛,人口兴旺。由此可以想象,2200多年前,大黄山下,弱水两岸,不少较为开化的月氏人在此放牧畜群,繁衍生息。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北方匈奴族头曼单于(匈奴最高首领),送到月氏作人质的儿子冒顿逃回匈奴,杀父自立,称为冒顿单于。他加强内部组织,健全军事制度,国势渐盛。中国楚汉相争,无力北顾,冒顿东向灭亡了活动在今内蒙古、东北的东胡,西向击败了月氏。汉文帝前元三年至四年(约公元前177年),冒顿单于彻底击败月氏,迫使西迁。大部移徙今新疆西部伊犁河流域及迤西一带,叫大月氏;余部入祁连山与羌人杂居,叫小月氏。河西被匈奴占据,史称“匈奴右地”。他们的生活与月氏族无大差异,仍然是放牧牛羊,走马射箭,羶肉酪浆,以充饥渴的奴隶制社会。

二、汉初内附

匈奴强大了,经常侵扰汉朝边境,杀害吏民,掠夺人畜。汉武帝刘彻时,由于“文景之治”采取发展生产,恢复经济的政策,府库充盈,军事力量逐渐加强,武帝开始执行主动出击,集中力量用兵匈奴的战略方针。

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春三月,汉武帝遣骠骑将军霍去病统率骑兵万人,从今临洮(当时为陇西郡)出发,经青海河湟地区,沿浩门水(今大通河),穿大斗拔谷(今民乐扁都口),过焉支山千余里,与匈奴激战,俘虏浑邪王子,缴获休屠王祭天时供奉的金人,斩首八千余。

春季河西大捷鼓舞了汉武帝开拓疆域的信心,同年夏,他又派霍去病和公孙敖从北地郡(今甘肃庆阳、环县)出发,分兵两路进攻匈奴。霍去病经今宁夏、内蒙古南部,逾居延泽(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南折抵觻得(今张掖市西北),跨河西走廊,攻祁连山,俘获匈奴单桓、酋涂诸王及王母、王子59人,相国以下将军、都尉63人,降2500余人,斩首三万余,匈奴在河西的力量被彻底击溃。

是年秋,匈奴伊稚斜单于对河西浑邪王、休屠王两次失利,折损人马数万大为恼火,要杀掉他们。二人恐惧不安,打算降汉,汉政府派霍去病迎降。休屠王反悔了,浑邪王杀死他,合并了他的部众投降汉朝。从此,河西开始成为汉王朝的土地,在这里设武威、酒泉二郡,删丹县属武威郡。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分武威郡地设张掖郡,在今山丹县境内置删丹、日勒二县,日勒县治在今硖口以东的古城洼。至此,删丹真正隶属于汉帝国,成了中国的一部分。

汉政府用兵西域,河西成为东西交通的干线,使节商旅,相望于道,较之二十多年前张骞“凿空”通西域时,自是另一种气象了。

有了驻军,随之而来的是军粮供应问题。“千里不运粮,百里不运草”,由内地转运自然不是长久之计,河西屯田便应运而生。《汉书·武帝纪》记载,元鼎六年置河西四郡,大量汉人移民屯田戍边。《史记·平准书》记载,置张掖、酒泉郡,连同上郡、朔方、西河设置田官,派戍边士卒六十万人屯田。前者叫“民屯”,多是内地贫苦农民、犯法人和他们的家属;后者叫“军屯”。二者的区别是民屯的农民由国家借给农具、种子,向国家交纳地租。军屯的田卒既守边又种田,国家供给他们生产和生活资料,收获则全部缴国家。《汉书·地理志》记载,日勒县置都尉治泽索谷,很可能就是戍边屯田兼而有之的军屯组织。《居延汉简》中记载,当时已使用牛耕,并有垄(埂子)畎(垄间小沟,种植作物)轮换耕作的“代田”。

西汉时山丹地区由畜牧社会进入农业社会,这是重大进步,它迅速促进生产发展,人口繁衍。西汉时张掖郡有二万四千多户,近九万居民,山丹地区(删丹、日勒二县)至少当有上万人口了。

三、战乱与割据时代

安定繁荣的局面,极为短暂。西汉末年,国势渐弱,对边境的控制已感鞭长莫及。匈奴时刻窥测形势,力图再起。

据《资治通鉴》载,汉昭帝元凤三年(公元前78年),匈奴单于派犁汗王探察边境虚实,认为汉朝酒泉、张掖兵力薄弱,如出兵挑衅,即可收复失地。于是右贤王、犁汗王率四千骑兵分三路入侵日勒、屋兰(今张掖东南)、番和(今永昌县),张掖太守、属国都尉出兵迎击,大破匈奴,逃脱者只有数百人,犁汗王被归附汉朝的匈奴义渠王射死。

王莽代汉,建立了新朝,想立威匈奴,巩固政权。始建国二年(公元10年),兵分十二路同时出击匈奴。派奋武将军王骏、定胡将军王晏出张掖,百姓转运粮秣兵器,官吏督促严急,完不成任务军法制裁。删丹、日勒地处边塞要冲,人民苦于应征转输。

新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王莽政权摇摇欲坠,成纪(今甘肃秦安县北)人隗嚣起兵响应刘玄,聚众十万,杀死王莽官吏,派兵占据陇西、武都、金城及河西四郡,删丹为隗嚣割据。

公元25年,平陵(今陕西兴平县东北)人窦融被刘玄任命为张掖属国都尉,他结交地方豪杰,联络羌族胡人,后来行使河西五郡大将军职权。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赞他政策宽松平和,社会秩序安定,上下团结,生产日盛。他训练士兵,整顿边防,一旦匈奴入侵,他与诸郡互相声援。因此,内地人民为了逃荒或避乱,多来归附,删丹人民也获得了短暂的休养生息。过了十年,窦融和河西五郡太守到洛阳朝见东汉皇帝,删丹开始奉行东汉政府政令。

从公元2世纪初起,羌族侵扰又是删丹县的一大威胁。东汉安帝永初二年(公元108年)正月,羌族占据张掖、日勒。安帝永宁元年,上郡(今陕西榆林东南)沈氏种羌入武威、张掖。桓帝延熹五年(公元162年)冬,滇那种羌又入侵,删丹饱受战乱之苦。

东汉献帝兴平元年(公元194年),凉州领属的河西四郡因距离首府陇县(今甘肃张家川回族自治县)遥远,加上盗寇梗阻,黄河天险,要求另行置州,以利领属。东汉在河西置雍州,分张掖郡地设西郡,治所在日勒,建制随之升格。

四、五凉纷争

晋朝灭魏,对河西更是鞭长莫及,先后入侵河西的有鲜卑、匈奴、氐、羌等族,战乱持续了一百七十多年,陷于战乱焚掠之中的删丹、日勒,真可谓疮痍满目了。

鲜卑族是由塞北迁入河西的,晋初日渐强盛,酋长秃发树机能勇敢多谋,在金山(今民乐洪水附近)战败晋凉州刺史苏愉。晋武帝咸宁四年(公元278年),树机能部将若罗拔能等杀晋凉州刺史杨欣于丹岭(《甘宁青史略》注:疑即山丹岭,山丹有焉支山),朝廷震动。晋武帝派马隆率军西征,且战且进。到武威,鲜卑族一些部落投降,树机能战败被部下杀死。

此后,张轨割据(前凉)。晋惠帝永宁元年(公元301年),西晋任张轨为凉州刺史,他扩建姑臧(今武威)城,保卫州境,曾获一度安定。公元345年,张轨之孙张骏称假凉王(“假”是代理的意思),势力强盛,占有河西、新疆东部和宁夏西部地区,删丹属前凉。

氐族人苻坚的前秦政权,于东晋孝武帝太元元年(公元376年)进攻西凉,围姑臧,前凉张天锡兵败投降,前秦占据河西,删丹又归前秦。

太元十一年(公元386年),前秦大将吕光(氐族)征服西域三十余国东还,前秦凉州刺史梁熙畏惧他兵势强盛,置兵防御。吕光攻武威,城破,杀梁熙,自任凉州刺史。河西郡县大多投降吕光,唯西郡太守宋泮坚守日勒,拒不投降,后城破被俘,不屈而死。

张天锡投降前秦后,在淝水之战中(公元383年)投奔东晋。他的次子张大豫藏匿河西,后聚众数千人,攻吕光,占昌松郡(今甘肃武威东南),进逼武威,被吕光击败。张大豫自西郡裹胁百姓五千余户东去临洮。此后,删丹为吕光割据,归属后凉。

太元十二年(公元387年),后凉张掖太守彭晃叛吕光,光亲率骑兵三万,倍道兼行,经删丹县境征晃,城破杀晃。

东晋安帝隆安元年(公元397年),后凉吕光杀尚书沮渠罗仇(匈奴族)及其弟三河太守沮渠麴粥,罗仇侄沮渠蒙逊利用为其叔办丧事的机会,聚众叛光,结盟起兵,攻占临松郡(今民乐南古城),屯据金山。吕光派儿子吕纂率兵讨伐,在匆谷(在删丹县,具体位置不详)打败蒙逊,蒙逊逃入山中。蒙逊族兄男成为后凉将军,闻蒙逊起兵,也在乐涫(在今酒泉东)集中数千人响应。酒泉太守垒澄讨伐男成,兵败身死。男成围攻建康(今高台县),派使者劝建康太守段业反对后凉,段业拒绝。相持二十多天,后凉援兵不至。段业与吕光近臣不和,心怀疑惧,不安动摇,与男成妥协。男成等拥戴段业为凉州牧,建康公,另立政权,史称北凉。不久,沮渠蒙逊率部投奔段业,业任命他为镇西将军。

同年,鲜卑族秃发树机能的后代秃发乌孤占金城(今皋兰县西北)、西平(今青海西宁),自称西平王,黄河南鲜卑十二部大人(部落首领)都来归附,势力强盛,史称南凉。在今天兰州以西至酒泉的走廊地带和青海河湟之间,氐、鲜卑、匈奴的割据政权鼎足相峙,争夺兼并,战乱时起。

东晋安帝隆安二年(公元398年),段业使沮渠蒙逊攻西郡,部下有疑虑,蒙逊说:“西郡地处丹岭要冲,不可不取。”蒙逊率兵包围日勒,引水灌城。城溃,俘后凉西郡太守吕纯,声威大振。

当时,后凉吕弘守张掖,段业遣沮渠男成与王德进攻,吕弘慑于北凉威势,弃城引兵东走。段业不听蒙逊劝阻,率兵追击,反为吕弘所败。段业筑西安城(在今山丹之西),派将军臧莫孩为西安太守。蒙逊认为臧莫孩勇而无谋,知进忘退,筑城实为筑坟,极力劝谏。段业不听,不久为吕纂所败。

安帝隆安三年(公元399年)夏,后凉吕光派太子吕绍与吕纂伐北凉,段业向南凉王秃发乌孤求救,南凉派大将利鹿孤和后凉叛将援业。吕绍看到南北两个凉国协力对付自己,军力不敌,想从三门关(在山丹县,俗名大口子)沿山东还。吕纂说:“沿山撤退示弱于人,会自取败亡,不如结阵迎敌,敌人畏我可不战而退。”吕绍引兵向敌,段业准备发起攻势,蒙逊说:“杨轨背叛吕光,今凭借鲜卑力量,有觊觎之心,不可靠;吕绍重兵深入,真是‘置之死地而后生’,不可敌。现在不战安若泰山,战则危若累卵。”段业按兵不动,吕绍也撤兵东还。删丹、日勒人民虽免于锋镝之灾,但大兵集结,转输支应,已是疲困不堪了。

说到沮渠蒙逊,他的确是匈奴族中一位不同凡响的人物,占有河西大部并积极活动了近四十年,影响深远。《晋书·沮渠蒙逊载记》从三个角度评价他,一是有学识,懂历史天文,有谋略,会耍手腕;二是才智过人,常为国君疑忌;三是他深知自己的处境,在羽毛未丰时老是游玩饮酒,装出一副无能的样子。概括来说,他是一个认识清醒、手段诡谲、穷兵黩武、贪得无厌的兼并者。

首先,他进谗言除去政敌马权。段业看到蒙逊谋勇胜已,让门下侍郎马权代蒙逊任张掖太守。马权也是一方豪杰,深受段业器重。蒙逊很不安,对段业说:“天下英雄不必担心,要提防的还是马权。”昏庸的段业竟杀了马权。

其次,他离间段业与沮渠男成,终使男成被杀。他对男成说:“段业缺乏英明果断的才智,不是拨乱反正的英主,我们的对手索嗣、马权,现在都死了,我想除掉段业让兄长为王。”男成说:“段业原本孤身一人,是我们拥立的,待我们如同鱼水,谋害他会招灾败亡。”蒙逊另有打算,要求任西安太守,段业乐意他出居外职,答应了。

蒙逊约男成同祭兰门山,暗地里却派人告诉段业:“男成打算利用休假日作乱,他如要求祭兰门山,我的话就应验了。”到时男成果然提出要祭兰门山,段业就逮捕了他。男成揭发了蒙逊的阴谋,并建议段业假戏真唱,将计就计,宣布男成罪状,假言被杀。蒙逊一定造反,然后让自己讨伐他,定可取胜。段业不听,杀死男成。蒙逊哭着对部下说:“我兄长忠于段王,可是无辜被杀,各位能为他报仇吗?再说,我们拥护他,为的是让大家安宁,现在这里一片混乱,他能整治得了吗?”男成一向为部下拥戴,将士愤恨不已,响应起事。向南到了氐池(今民乐县),已聚兵万人,北凉的将军和羌胡大豪多起兵响应蒙逊。公元401年5月,蒙逊至张掖,守将出降,段业被杀。蒙逊自称凉州牧、张掖公,任命段业降将田昂为西郡太守。

公元407年,南凉秃发傉檀伐沮渠蒙逊,蒙逊据城坚守,傉檀掠赤泉(《资治通鉴》注:在张掖氐池县北。当在今山丹、民乐接壤处),芟其禾苗而还。9月,秃发傉檀又集胡人汉族之众五万,伐沮渠蒙逊,至今山丹境,双方战于均石(《资治通鉴》注:西郡界),傉檀大败。蒙逊进围南凉西郡太守杨统于日勒,杨统出降。这次战事的规模,远远超出西郡及其周围地区的承受能力,傉檀曾一次运谷四万石,供给西郡,可想双方耗费不赀。

公元410年,秃发傉檀又派左将军枯木等伐沮渠蒙逊,掠临松千余户而还。此后,蒙逊率二万骑东征,在焉支山麓驻扎,北方胡人首领率部三千余人归降,声势愈盛,至西郡,步骑已达三万。东抵显美(今永昌县东南),掠数千户西归。傉檀追至穷泉(在永昌县境),蒙逊乘其屯驻未稳、壁垒未成而发起攻击,傉檀大败,仅以单骑奔还。蒙逊乘胜进围姑臧(今武威),傉檀请和。

公元411年,蒙逊进攻姑臧,城破,俘守将焦朗,伐南凉,围乐都(今青海乐都)。三旬未破,秃发傉檀以子安周为质,蒙逊退兵。

不久,傉檀又伐沮渠蒙逊,五路进兵,至番和(今永昌县与山丹县接界处),掠五千户而还。时昏雾风雨,蒙逊追兵猝至,傉檀败走,蒙逊进围乐都,傉檀以子染干为质请和。

当年冬,蒙逊又率轻骑袭击李暠在今酒泉、敦煌间建立的西凉。李暠坚守不战,蒙逊粮尽退兵,被暠子李歆截击,蒙逊大败,将军沮渠百年被俘。

公元412年10月,蒙逊迁于姑臧,11月,自称河西王。

公元413年4月,蒙逊圈南凉乐都,南凉湟河(乐都之南)太守文支降蒙逊。傉檀以大尉俱延为质请和。蒙逊西向进攻苕藋的卑和(在青海湖)、乌啼(居张掖删丹县金山之西)二部,俘二千余户。

公元414年,南凉秃发傉檀远征青海湖之西的唾契汗、乙弗等部,据有苑川郡(今靖远西南兰州市之东)的西秦王乞伏炽磐(鲜卑族)袭取乐都,傉檀无家可归,窘迫无计,降西秦,南凉亡。傉檀子保周等投奔沮渠蒙逊,后又投北魏,魏以保周为张掖王。

公元415年,沮渠蒙逊攻占西秦广武郡(今永登东南),击溃西秦截堵部队,斩其将领。

公元417年,沮渠蒙逊遣将袭乌啼部,大破之,又击卑和部,卑和投降。此后不久,蒙逊遣其张掖太守诈降西凉,诱李歆,蒙逊率三万人伏于蓼泉。李歆发觉后引兵西还,蒙逊追击,歆与战于解支涧,大破蒙逊军,斩首七千余级。蒙逊筑建康城(今高台),置卫戍部队。

公元418年,蒙逊又引兵伐西凉,芟其秋稼而还。

公元420年,刘裕代东晋称帝,南北朝开始,但西北战乱,仍有增无减。蒙逊欲伐西凉,先引兵攻西秦浩门多用兵青海,诱西凉李歆出兵。歆率步骑三万袭张掖,蒙逊返师与歆激战于蓼泉(今临泽),歆兵败被杀,蒙逊占领酒泉。

公元421年,沮渠逊蒙攻敦煌,筑堤壅水灌敦煌城。西凉敦煌太守李恂求降,不许,恂自杀,部将宋承等举城降,蒙逊屠敦煌。

公元424年,西秦乞伏炽磐派太子暮末,率征北将军木弈干等步骑三万出貂渠谷(位置不祥),攻占河西白草岭飞临松郡,徙民三万余口而还,今民乐、山丹南部,遭严重破坏。

次年4月,乞伏炽磐遣平远将军叱卢犍等袭北凉镇南将军沮渠白蹄。地临松之战中,白蹄被俘,徙民五千余户至枹罕(今甘肃临夏)。

公元426年8月,西秦乞伏炽磐伐北凉,太子乞伏暮末率步骑三万攻西安(山丹之西)、番和(今永昌县),沮渠蒙逊一面发兵抵御,一面与夏主(十六国之一,都长安,占有陕西北部及内蒙的一部分)赫连昌联络,请夏攻西秦的苑川、南安(今甘肃陇西以东),秦兵始退。

公元431年,北魏(鲜卑族拓跋部在今山西北部及内蒙古所建)太武帝拓跋焘册封沮渠蒙逊为凉王,辖武威、张掖、酒泉、敦煌、西海、金城、西平(青海西宁)七郡,是北凉鼎盛时期。

公元433年,沮渠蒙逊病死于姑臧。公元439年,北魏灭北凉。沮渠蒙逊自公元397年起兵至病死的37年中,几乎把全部精力投放到战争之中,他点燃的战火,遍及整个河西走廊和青海河湟一带。为一己之私,不惜长期制造民族冲突,致使战祸纠结,被饥馑折磨得只剩一口气的各族人民暮惊烽火,朝死锋镝,造成“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的惨状。

《晋书》说蒙逊“虽能制命(发号施令)一隅,抑亦备诸凶德者矣”,不是没有道理的。

五凉纷争还有一段尾声,主角是秃发保周。公元414年南凉亡于西秦,秃发傉檀的儿子保周投奔沮渠蒙逊,后奔北魏。北凉最后国君沮渠牧犍降魏,北魏使保周为张掖王,分占各郡,删丹、日勒属北魏。谁知保周不顾都是鲜卑族的同种关系,竟在北魏灭北凉的同年11月,率诸部鲜卑,据张掖叛魏。公元440年4月,保周屯驻删丹,北魏遣永昌王拓跋健督诸将讨伐。7月,魏军于番禾击破保周,保周败走,窘迫自杀。

五、隋唐时期

隋代在山丹境内发生的一件大事是“炀帝西巡”。隋文帝杨坚在公元581年废北周静帝自立,建隋朝。他在位的20多年中,注重发展生产,提倡节俭,改革税制,抑制豪强,人民稍得休养生息。他的儿子杨广,杀父夺取帝位,是历史上有名的浪子和暴君。他凭借父亲浴血经营20多年积累的财富和民力,为所欲为:大兴土木,开边黩武,酒色荒淫,纵情游玩。公元609年2月,杨广从洛阳至长安,4月,渡黄河,至西平郡(今青海西宁)检阅部队,出击吐谷浑,获胜。准备西巡张掖,先命大臣裴矩以重利诱高昌(今新疆吐鲁番一带)王麴伯雅、伊吾(今新疆哈密一带)吐屯设(突厥族守伊吾官名)等,召使入朝。6月,至张掖,登燕支山(山丹大黄山),麴伯雅、吐屯设及西域27国使者伏路旁谒见。杨广让他们身穿绸缎、饰佩金玉,焚香奏乐,载歌载舞。又命武威、张掖的男女前来观看,衣服车马不漂亮的,地方官检查督促,务求华美新艳。一时间车如流水、马似蛟龙,道路拥塞,亘绵不绝者数十里。有一天,他登上观风行殿(这是宇文恺为他设计制造的,殿下设轮轴,离合便利,分开可以单独行动,合并成大殿可容纳数百人),展出众多文物,让西域王公升殿宴饮。奏九部乐(来自今印度、朝鲜及新疆各地的音乐),演鱼龙戏。《中国通史简编》的描写是:“有舍利兽先来跳跃。忽然水满街道,到处是鼋鼍龟鳖,又有鲸鱼喷雾,掩蔽日光,转眼化为黄龙,长七八丈。又二人分左右行走,头上各顶一条长竿,竿上有人舞动,两竿上人同时跳到对方竿上……”宴会后赏赐丰盛,夸耀中国的富庶。东还时经大斗拔谷(今民乐扁都口),山路险峻狭隘,人马鱼贯而入。时大风雪,天色晦暗,随行的文武大臣饥寒沾湿,夜深赶不到营地,士卒冻死大半,马驴死者十之八九。

杨广还命令自长安诸县以至西北各郡,皆转运物资供给塞外,每年以亿万计。路途险远,时遇寇匪,人畜死亡,不可胜记。运送不到的,地方官吏督催严急,直至破产流离。《资治通鉴》记载:“由是百姓失业,西方先困矣。”

耀威巡边并没有挽救隋王朝的命运,几乎就在同时,义军蜂起,拥兵自重的隋朝官员也割据一方,称帝称王。公元617年(炀帝大业十三年),兰州(金城郡)骁勇绝伦、家资巨万的金城府校尉薛举,劫持金城令郝瑷发兵,囚禁驱逐隋朝官员,据陇西全境,自称秦帝。7月,武威鹰杨府司马李轨聚众起事,结纳民间豪杰,派部将安修仁联合突厥、吐谷浑,自称河西大凉王。西突厥阙可汗降轨,声势渐盛。李轨与薛举将军常仲兴在武威与古浪接壤的吕松郡会战,常军败没,李轨占有河西五郡,删丹为李轨割据。

公元618年,隋西戎使者曹琼据甘州,诱使突厥阙可汗降隋拒轨。被李轨击败,流徙大斗拔谷,与吐谷浑相联合,遣使内附唐朝。不久,被李轨消灭。

李渊在这一年,逼隋恭帝禅位,当了皇帝。他对游离势力采取宽容态度,招抚诱降,腾出手来消灭敌对势力。8月,遣密使来武威,送书信给李轨,称为“从弟”。李轨大喜过望,派弟李懋到长安朝贡,李渊以轨为凉州总管,封为凉王。

卧榻之旁,不容他人酣睡。11月,听到李轨自称皇帝,李渊哪能容忍。公元619年5月,他派安兴贵(李轨部将安修仁之兄)来武威,李轨任命为左右卫大将军。兴贵劝李轨学东汉窦融,归顺入朝,李轨不听。兴贵与修仁暗地里联络吐谷浑、突厥等部进攻李轨,轨势穷请降,被押送长安处死。至此,河西平定,删丹属唐。

公元634年(贞观八年),唐太宗李世民任命李靖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统率侯君集、李道宗、李大亮等五路大军并联合突厥契苾部进击吐谷浑。双方在青海湖之北与河源积石山之西的地区多次激战,吐谷浑伏允可汗兵败被左右所杀。唐政府立伏允子慕容顺为西平郡王、吐谷浑可汗。历时两年的大规模军事行动,为新建立的唐帝国解除了西境边患,李世民的欣喜是可以想象的。《资治通鉴》载:“(贞观九年)秋七月……上遣使劳诸将于大斗拔谷。”可知当时的扁都口大军云集,战后休整,人人唱凯歌,日照金甲,别是一番欢庆胜利的热烈景象。

吐谷浑的威胁消除了,接着又是吐蕃入侵,相持约120多年。

公元726年(唐明皇开元十四年),吐蕃大将悉诺罗攻大斗拔谷,进犯甘州。他们以掠夺人畜财物为目的,带不走的连房舍烧光了事,对民乐、山丹地区的破坏严重。次年春,凉州都督王君率兵随其后。大雪天,吐蕃士兵冻死不少,从积石军(今青海贵德)西归。君派人抄小路深入敌后,烧路边草,悉诺罗到大非川(青海湖南),马无饲草,死亡过半。唐军追至青海湖之西,破吐蕃军。

公元728年8月,吐蕃再次侵入删丹,河西节度使肖嵩(驻武威)派左金吾将军杜宾客率强弩手四千,在祁连城(今民乐马营墩)截击,自晨至暮,驰突杀伤,吐蕃一名大将被俘,军士溃散,窜入山中,哭声遍野。

公元764年(唐代宗广德二年)10月,吐蕃围凉州(今武威),河西节度使杨志烈不得军心,士无斗志,志烈力不支西奔甘州(今张掖),被西突厥沙陀部杀死,吐蕃占删丹。此后的87年中,删丹人民为蕃汉奴隶主或农奴主放牧种田,世代为奴。吐蕃奴隶主强迫汉人改换发式服装,只许每年元旦穿戴唐衣冠拜祖先,祭完仍须更换。

公元848年(唐宣宗大中二年)3月,沙州(今敦煌)人张义潮结交豪俊,举行起义,吓跑沙州吐蕃守将,克复沙州。大中五年十月,张义潮遣其兄张议泽至长安献瓜、伊、西、甘、肃、兰、鄯、河、岷、廓11州图籍(表示献土地称臣民),唐政府任命他为归义军节度使。删丹复归于唐。

仅仅过了20多年,崛起于今蒙古及苏联贝加尔湖一带的回纥族西迁。公元872年,张义潮病逝于长安。唐朝政局动荡不安,无暇西顾,河西孤立,回纥攻据甘州,立有可汗,史称“甘州回鹘”。

经受长期战乱,删丹疮痍满目,元气大伤。《新唐书·地理志》载甘州只有6284户,22092人,与西汉时相比,地域虽有缩小,而户数人口均减少了四分之三。

六、悬隔绝域

唐末历五代以至宋初的150年中,删丹始终为回鹘控制。

到宋仁宗天圣六年(公元1028年)西夏灭回鹘,占甘州,删丹又属西夏。南宋理宗宝庆二年(公元1226年),成吉思汗占有河西,删丹归属蒙古族建立的元朝。如从公元872年算起,至纳入元帝国版图止,共354年与中原政权隔绝。

甘州回鹘和中原政府的交往不外请封号、请婚,偶尔也进贡方物。唐、五代及北宋政府也多给予封号或赐婚,以示羁縻。回鹘对占领地区,仍自行其是。

继回鹘之后,统治河西近200年之久的是西夏,是党项羌建立的国家。他们生活在陕北、宁夏等地,本姓拓跋。唐初归顺,唐太宗赐姓李,表示优宠。北宋太宗赵光义,为笼络党项族,召见首领李继捧,赐姓赵,更名保忠。其弟李继迁,出走夏州(今内蒙古伊克昭盟一带),与宋对抗,迁徙无常,日渐强大。李继迁死后,其子赵德明不断侵扰边境,对甘州回鹘威胁尤甚。宋仁宗天圣六年(公元1028年)5月,西夏王赵德明遣其子元昊引兵袭破甘州回鹘夜洛隔可汗王,夺甘州,占删丹。

宋仁宗明道元年(公元1032年),赵元昊继父自立,建官制,订法律,整顿军事,创制文字,始具建国规模。公元1035年,西夏以甘州为镇夷郡,置宣化府,以删丹为甘肃军,置三万人防备吐蕃、回鹘,足见删丹当时在军事上的重要位置。

关于删丹城址,《山丹县志》(道光本)记载,西夏时始于今址建城。删丹古城位置,也众说纷纭,有的说在今花寨寺沟,又说在今霍城附近。其实以前的城邑建设,多从军事需要考虑,在边境尤其如此。汉武帝时,删丹县草莱新辟,四野未靖,县城随军事司令部相地设置,筑坞壁以守望,即为城邑雏形。不过这些城邑、烽燧的兴废,与各时期军事实力的强弱相伴随。唐末五代,无力西顾,兵备废弛,城垣倾圮,自汉以来的删丹古城遂湮没无考。今县城地处弱水源头,东西交通要冲,南与吐蕃相拒,北与蒙古诸部对峙,西夏政府在此置军设防,在原有自然村落的基础上兴筑城堡,自属必然。

回鹘、西夏是以游牧为主的国家,处于奴隶制社会,对农业生产并不十分重视,文化也远为落后。从中原政府看,五代各朝迫于契丹压力,宋代与西夏长期战争,损失惨重,只好以银、绢、茶等换取西夏表面“称臣”,希图苟安。

《宋史·地理志》不包括河西,那时发生在这里的事记入《外国传·夏国》。作为“本国”的西夏,于公元1038年始创文字,流行时间短,文献少,史料少,我们要了解当时删丹历史,困难很多。因此,从公元872年回鹘据有删丹至公元1226年蒙古攻西夏,占删丹,长达350多年,可以说是悬隔绝域时代。

七、蒙元时代

公元1226年(南宋理宗宝庆二年,蒙古成吉思汗二十一年,西夏末主宝义元年),蒙古成吉思汗分兵东西两路夹攻西夏。成吉思汗率领之东路军驻浑垂山(今酒泉市北),名为避暑,实则四出抄掠。5月,破肃州。6月,移师甘州。从征将领察罕之父曲也怯律为西夏守甘州,察罕射书劝降,并求见其弟。弟登城相见。察罕遣使晓谕城中早降,怯律副将阿绰等杀怯律全家及蒙古使者,并力抗拒。城破,成吉思汗要全部活埋守城夏军与居民,察罕劝谏,说百姓无辜,阿绰等被杀。删丹为蒙古所占有,由蒙古元帅按竺迩镇守。

蒙古汗国世祖中统元年(公元1260年),蒙哥(宪宗)死后,忽必烈在开平继大汗位。他的幼弟阿里不哥在漠北和林(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哈尔和林)称帝,密约关中、陇、蜀等地将领响应。忽必烈派廉希宪、注良臣防备。

9月,阿里不哥派将领阿蓝答儿在劫夺六盘山府库后至甘州与浑都海会合,忽必烈遣将八春、汪良臣与诸王哈丹率军进讨。按竺迩老了,已把军队交给儿子。战事在即,他引兵出战,双方激战于删丹耀碑谷(今县城西北大口子),大风,昼晦,午后大破叛军,俘杀阿蓝答儿、浑都海,西部平定。

《元史·昔里铃部传》载,成吉思汗围肃州,久不下,他下令屠城(攻陷后屠杀全城军民)。守城者是成吉思汗爱将昔里钤部之兄,钤部请求赦免他兄家族。城破后,成吉思汗只让钤部在杀人的地方认领家族亲人(原文是“惟听钤部求其亲族家人于死所”),得免死者106户,并发还田产家业。

元初,删丹是阿只吉大王(察合台之孙,封威远王)的领地。忽必烈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阿只吉大王行山丹城事”。封建领主、军政大员兼而有之,他的权力更大了。刚过了七年,忽必烈专门诏令山丹直接隶属甘肃行省,仍设达鲁花赤(蒙语,路、府、州、县的行政长官)主持政务。封建领主与地方政府各立门户,相互制约,情况大概稍好一些。此时,删丹改名“山丹”。

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升山丹为州。

在此以前约一二十年,蒙古汗国中央已意识到农业的作用,选派董文用任西夏中兴等路行省郎中,主持兴水利、垦农田。自从浑都海叛乱之后,百姓惊恐,往往窜匿山谷。文用首先安定民心,在城邑通衢张贴安民告示,人心稍定。《元史·董文用传》说他“垦中兴(今宁夏银川一带)、西凉、甘、肃、瓜、沙等州之土为水田若干,于是,民之归者户四五万,悉授田种,颁农具。”

至元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多重筑山丹城,周长一里二百六十步。

元代,对山丹影响较大的是驿站,古代,叫驿传,蒙语称为“站赤”。为了“通达边情,布宣号令”,蒙元政府特别重视驿递的管理,经由河西的国际驿道尤为重要。专门供驿站差役费用的叫“站户”,设提领、驿令等官管理,不与民户相混。如有缺额,由民户补充。《元史·兵志》载,沿途站户三五户供应马一匹,十三户供车一辆,一切公用杂物,全由站户自备。过往官员食宿供应,虽有明文规定,如正使住宿,每顿支米一升,面一斤,羊肉一斤,酒一升等,路过减半,随从另有标准。事实上除过往官员信使外、中外僧人、色目(西域各民族)商人的接待,官物及官吏私物的运输,全部压在站户身上。设于山丹城内的“青寺”驿,养马80匹,牛30头,驴30头,供食用的羊150只,规模不小。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元政府给山丹城等驿钞千锭为本金,取利息,供驿站费用,仍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元史·世祖纪十三》载:“永昌站户饥,卖子及奴产者甚众,命甘肃省赎还,给米赈之。”支差到了鬻儿卖女地步,已是山穷水尽,所以站户逃亡者甚多,政府不得不从诸王封地的民户中补充,令投下户也按一般民例支应驿站徭役,保证国际驿道畅通,促进中西经济文化交流。驿站的历史功绩不可抹杀,但驿道沿途却洒落了人民的血汗和泪水。

八、明代开发

元朝的统治由于军事力量的衰弱而失去支撑点。顺帝时以刘福通等为首的红巾军起义,动摇了元朝的统治。接着郭子兴义军中的朱元璋脱颖而出,力挫群雄,于公元1368年称帝,定都南京,是为明太祖。明军北进,直捣大都,元顺帝于是年闰七月逃往塞外。元左丞相、河南王扩廓帖木儿(又名王保保)在太原被明军击败,退居甘肃。明将徐达、李文忠、冯胜等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征讨王保保,四月,元军大败,王公及文武官员1860余人与8万将士被俘,王保保仅与妻、子数人北遁和林(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哈尔和林)。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朱元璋分兵三路远征朔漠,徐达自雁门关出趋和林,李文忠出应昌(在今内蒙古),宋国公冯胜为征西将军,取甘肃(今河西地区)。六月,冯胜至兰州,部将傅友德率轻骑5000人趋西凉(今武威),败元失刺罕之兵,至永昌,败元太尉朵儿只巴。西进扫林山(今地不详),杀元平章不花,降太尉锁纳儿等。元将上都驴率所部吏民830余户迎降。冯胜兵攻亦集乃路(今内蒙古额济纳旗),随后攻瓜、沙二州(今安西、敦煌),甘州平,山丹入明版图。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置山丹卫,以庄得为都指挥。下领5所。

元顺帝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死后,其子爱猷识理达腊、孙脱古思帖木儿先后继立,时出没塞下,为明边患。约在明成祖永乐初(公元1403年),鬼力赤(非元主后裔)篡立,称可汗,去国号,改称鞑靼。此后二十多年,蒙古族另一部落瓦剌兴起后,河西地区边警时起,战祸连绵。据新版《甘肃省志·大事记》和《山丹县志》(光绪本)载,自明英宗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至思宗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的192年中,鞑靼、瓦剌入犯河西达37次,直接侵扰山丹的有8次。

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五月,蒙古阿台朵儿只伯犯山丹,指挥陈玘战殁。

天顺五年(公元1461年)八月,鞑靼部孛来犯山丹、甘州,凉州守将都督毛忠率军抵御,适逢援兵至,寇退去。

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八月,鞑靼达延汗(又叫小王子)进犯山丹、永昌。

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十月,达延汗犯山丹,再犯甘州,甘州副总兵击败达延汗于柴沟。

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鞑靼兵自青海还,掠永昌,不久犯山丹。

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八月,鞑靼三万骑攻永昌、凉州,后进围甘州十四天始退,战火波及山丹。

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鞑靼部进攻山丹卫,大败明军。千户谢天赉、指挥王卿、刘继忠、百户黄堂等战死。

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秋,原驻牧于镇番昌宁湖一带的鞑靼部青把都儿移驻龙首山,意在窥伺,被巡抚田乐击走。

至于小股盗边,过境抄掠而史志未载的,当若干倍于此。为了守边安民,修城郭,筑边墙,置烽燧,也就事属必然了。

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指挥庄得扩建山丹卫城。在旧城1里260步的基础上展筑,共7里209步,高2.8丈,厚3.5丈。城壕深9尺,阔2.5丈。辟东南西三门,建箭楼7座,筑逻铺28处。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山丹地震毁城垣。次年,补筑倾颓城垣,增筑南关,与南城墙相当。清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山丹大水,冲毁南关城墙。次年,知县王亶望修复。

经明清两代500多年经营建设,县城东、南、西诸街,路面宽阔,两侧多为商铺,高脊重檐,廊庑整齐。寺观坛阁,错落于街巷间。头坝、二坝、四坝诸渠,流经南关、王家什子及城区东北,有“三龙穿城”之誉。城内田园散布,夏日清荫森森,秀禾畦畦,风光宜人。1958年后,公私用地,多拆除城墙,至今仅存山丹一中内无量阁台基一段。

山丹境内,汉代已筑有长城,今倾圮只留遗址。明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巡抚都御史(省级军政长官)杨博亲自勘察筹划,修筑边墙。据《甘镇志·兵防》载,自山丹教场(东门外)起至古城洼(今绣花庙十五里)界牌(山丹县分界处)止,共筑边墙19995丈,计111里,其中包括龙首山至红寺儿及山丹段。工程项目有:1.筑墙。大墙底阔1.2丈、顶阔6尺,实台高1.35丈,裙墙3.5尺,共高1.7丈。中墙较矮,共高1.5丈。2.挖壕堑。壕口宽2丈,深2丈。3.削崖掘阱。崖柞是依山构筑的防御工事,削陡山崖,下掘陷阱,或于阱中立竖木(称为柞鄂),崖高阱深各3丈左右,阻碍军行。4.砌叠水。山口多有溪涧,于溪口中砌石做叠水,高1.4丈,叠水下凿石井,深丈余,水可流而人不可越。5.备垒木。战时从山上滚下撞击敌军。6.凿石梯。历经24年,于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完成。

烽燧,又名烽候,边防用烽燧报警的土堡哨所。报警有两种信号,白天放烟叫“烽”,夜间举火叫“燧”。山丹境内筑烽候,与筑边墙同时开始,也是杨博委派属员督修的。烽燧定点至关紧要,不但要扼冲据险,更需选好制高点,居高望远,在一定地域内起瞰制作用。《甘镇志·兵防》载,山丹卫领墩69处,守瞭军310名。烽燧分驿站烽燧、苑马寺烽燧(保护牧场和马群)、军事烽隧与屯庄烽燧4类。形制为覆斗形,底部边长8至10米,顶部边长6至8米,高依地势而定4至10米不等。“跨山为墩,上建墩棚四楹,周围墙堑,足备不测”。(摘引自《山丹明代烽燧的调查与研究》,张陇、王自刚文。见《西北史地》1989年3期)。守瞭军极为辛苦,夏不得避烈日,冬不得避风寒,不分昼夜,值班守望,如稍懈怠违制,即军法处置。那些犯法谪戍的,更是辛苦,连按期更换的机会都没有。

除了兵部领导的军事烽隧和卫、所领导的屯庄烽燧外,明政府也重视村落堡寨的防务设施。《甘镇志·兵防》载,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都御史廖逄节主持接帮城堡工作。接帮城堡有石硖口、丰城铺、东花寨堡、卢家寨堡、新开坝堡、暖泉、范家营、杨家坝等(另有今属民乐县的四家儿堡、赵刚堡、三堡)。接筑高5尺至1.5丈不等,连旧城墙共高3.5丈;加帮底阔7尺至1丈不等,顶阔6至7尺不等。添筑敌角台、悬楼、敌角楼、墩房、水洞共134座。如遇小股匪乱,有一定防守能力。民国时,芦堡的城墙、角台、悬楼、瓮圈、地道等,尚属完好,可借以了解明代山丹村堡的防御设施。

明代农业,屯田制的完善与坚持有一定的历史作用。

《明史·食货志》载,洪武初就实行军屯、民屯,“其制:移民就宽乡、或招募、或罪徙者为‘民屯’,皆领之有司。而军屯则领之卫所。边地三分守城,七分屯种;内地二分守城,八分屯种。每军受田五十亩为一分,给耕牛农具,教树植(传授种植技术)……定科则(纳税标准):军田一分正粮12石。”永乐初年,定赏罚条例,12石之外,以超产6石为比率,多者赏钞,缺者罚俸。

过了100多年,甘肃巡抚都御史杨博给皇帝上奏疏,对河西地区的屯田做了详细的评估,他说:“会集父老问之,咸以为往年兴复屯田,或种未入土,名已入册;或人已在逃,粮犹如故。(官府)不知虏(敌人)至则不得耕牧,水淤则不能灌溉。其从来抛荒之地……永不起科,官司一概追征,更无分别,未受富饶之利,先罹(遭受)剥肤之苦。以故宁甘贫窭(贫穷)不敢承认(承担开垦耕种的责任)。”从这段话可以看清三点:1.屯田已废,才说“往年兴复屯田”。2.催征赋税苛急,屯户受剥肤之苦。3.农民宁受贫穷,也不种屯田。对此,杨博奏明朝廷,将原来抛荒田地,听其尽力开垦,永不起科。原来征税的土地,荒芜日久,仍要用力开垦的,屯户应纳粮食,一律免征。又过了20年,都御史廖逄节会同总督戴才呈报朝廷,指明影响屯田的还有三个原因:1.军屯的士兵已确定,但未给田地。2.给了田地的,又缺乏耕牛籽种。3.有的倚仗官府,霸占水利,强夺粮食。他们又提出荒地召人尽力开垦,五年后再征税。无人承种的荒田,各营堡卫所于驻军中抽调百分之二十,每名拨地25亩,政府供给耕牛种子,秋收后交粮食15石,若遇荒年,只按实产数,不得逼令包赔,以致逃亡。

明代,河西地区因边患严重,人口锐减。《甘镇志·岁计》载,山丹卫洪武中有户6363,人口12720,至嘉靖中(相距约150年)户数锐减至1551,少了四分之三,人口为5406,少了二分之一强。这一方面由于嘉靖年间战乱仍频,居民非死即逃,另一方面因屯田制弊端甚多,农民离开田地而另谋生路。杨博、廖逄节等采取轻徭薄赋,缓和矛盾以发展农业生产的政策,自然是正确的。

总括起来看,明代在河西的农垦政策是比较宽松的。如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陕西行都司辖区有屯兵3.35万人,屯田1.63万余顷,收成二分输官,八分给屯兵。而甘州山丹等6卫气候寒冷,四月雪消方可耕种,苗始秀(出穗)而霜已降,军士缺粮,朝廷以凉州等地储备粮接济不足。宣德六年(公元1431年),朝廷派官来河西调查豪强官僚占地霸水问题,派御史等官专掌水利,兼收囤粮。年底,又命监察御史来甘州巡视屯田水利。弘治五年(公元1492年),朝廷逮捕侵占甘州屯田,削减军饷的甘肃总兵官周玉、巡抚马续和太监傅德。

还有,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都御史刘璋命山丹卫都指挥武振组织民力,修白石崖渠,工程情况及效益虽不明了,也足以证明当时地方官员重视农田水利的识见。

由于农业较有发展,明时山丹卫年须纳粮4,675石(见《甘镇志·岁计》)。

九、清代荣悴

明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李自成破潼关、占西安,攻克平凉等地。遣将贺锦、田见秀等往攻三秦(今陕北、陇东地区),先后攻取安定、会宁、秦安等地。移兵向兰州,兰州开城迎降。十二月,渡黄河,凉州、庄浪(今永登)二卫投降,进围甘州。巡抚都御史林日瑞闻警,联合羌人,严阵以待。他率领副将郭天古等扼守河岸,冰封河,义军踏冰过河,直抵甘州城下。林日瑞入城坚守,适逢大雪,守城者手足皲裂,辛苦埋怨。义军在雪上掘坎,乘夜强攻。城破,林日瑞被俘,拒降,连同总兵官马爌等人被杀。义军将领辛思忠占领山丹。第二年,李自成入北京,明崇祯帝自缢于景山。清军随即占北京,于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初,占陕西、陇东。六月,英亲王阿济格招抚河西,自此,山丹人民受清廷管辖。

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甘州回民米剌印、丁国栋发动反清斗争。米、丁原为明驻甘州军官,降清后,米任抚标副将,驻守甘州。二人乘东南地区复明反清之机,以反对清政府调回军入川,镇压巴东农民军和强迫剃头留辫为号召,利用重阳节酒会之际,诱杀巡抚张文衡、总兵刘良臣等,据甘州,占凉州,控制河西。次年闰四月,米剌印率大军进占兰州,拥立明延长王朱识镕,声势愈盛,先后攻克渭源,狄道(今临洮)、河州、洮州、岷州,直趋巩昌(今陇西)。清三边总督孟乔芳与平西将军兆祺、户部尚书额塞等率精兵逼进兰州,义军退守凉州。五月下旬,义军在永昌水泉堡与清军遭遇,米剌印被杀害。丁国栋率余部退守甘州,被围半年之久。不支,突围退至肃州。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十一月,城破,丁国栋等被俘,后遭杀害。

山丹南与青海为邻,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甘肃总兵张勇为交换马匹、皮张,在洪水(今民乐县城)开市,与蒙藏各族交易。康熙四年(公元1655年),青海额鲁特部(蒙古族)首领怀阿尔赖,乘机与其兄弟三人,率部众驱马数千,移帐于白石崖口外的野马川。怀阿尔赖的部下亦牧亦兵,有三千多人能舞刀射箭,不久北进占据焉支山。甘肃提督张勇,想慑以威势。一天,怀阿尔赖等人与清廷边吏进行谈判,久而不决。张勇从后帐出来,引马开道,仪仗整齐,扈从众多,前后传呼。他镇压米刺印起义,勇气过人,在当时名声很大。张勇严责怀阿尔赖擅徙近地,梗阻交通,蓄意挑衅,朝廷不容。这下把怀阿尔赖等人镇住了,谢罪而去。之后,仍不肯离去。清政府后来派达赖喇嘛前来勘定分界,理藩院(中央主管民族事务的部门)大臣及地方军政人员一齐参与谈判,都认为大草滩是内地,不能侵占。怀阿尔赖拔佩刀砍地叫嚷:“前明汉人江山,唯独我不能得一片土,天生我还有什么用!”坚持不肯离大草滩。于是清政府增加部队,驻守于大草滩。不久,甘凉间交通阻隔,双方军垒相对,无可缓和。一日,双方正在谈判,张勇部将王进宝,突发大炮,怀阿尔赖等马匹受惊,腾越不能控制,清军士鼓噪呐喊,地动山摇,额鲁特军队溃散南奔。老弱妇幼,落后者或俘或杀,收复了大草滩。民间传说的王进宝鞭扫定羌庙,指的就是这次战斗。

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在永固(今民乐永固)建城堡,任王进宝为副将,屯兵驻守。并在马营墩(在今民乐)设守备,置马步军148名。连同前此设置的黑城营(今霍城)守备,洪水(今民乐县城)参将,以及设置稍晚的山丹营游击、硖口营守备、大马营游击等,形成联防,边患解除。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共历130多年。由于政局稳定,民族矛盾日趋缓和,清政府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清初,丁粮或丁银(按成年男性征收的人头税)与田粮(按地亩征收的农业税)分别征收,富者田连阡陌,而丁口甚少,贫者丁口无论多寡,而田无一垄,因而负担不均。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规定,依照上年各地所报丁数,固定税额,并入田赋。雍正时继续推行。同时规定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这不仅简化了稽征手续,也给贫苦人民减免了一些负担。在豁免丁银田赋方面,《山丹县志》(光绪本)载,自顺治六年至光绪十三年的230多年中,共减免26次,其中以康、雍、乾三朝为多。但这些蠲免,正如修志者听说,赋税已征收过半,减免的诏令才下达,下年减免的有时早已征完;官吏侵吞中饱,只以零星数字抄示乡下,农民受益甚少。可是较之明末在正赋之外,加征“辽饷”(抵抗东北满族后金的战费)、“剿饷”、“练饷”(镇压农民起义军费)的负担,总是轻松一些了。

水利建设方面,《甘肃省志》记载,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陕甘总督杨应琚奏,在乾隆年间多重视河西走廊水利的发展,形成较系统的内陆河灌区。河西渠道约217条,长百余里或十余里,灌溉面积达3.5万余顷。《山丹县志》也相应记载了嘉庆、道光时筑堤植树,修订水利章程的事。

生产好转了,人口自然蕃息。据《山丹县志》(道光本)记载,道光年问,山丹户数15082,人口93493,与明嘉靖时比较,户数增加1倍多,人口增加7倍多。

山丹教育事业,在清代开始起步。明正统十三年(公元1448年),都御史马昂重修山丹卫学,因缺乏资料,体制规模不详。清代,几位县知事(县长)既欣赏山丹学童的聪明,又慨叹山丹教育的落后,就创造条件,发展教育。据《山丹县志》(道光本)所记,乾隆时知县苏泰捐钱购买草湖各坝田地出租,每年收租粮7石有零,作为师长脩金(工资)。嘉庆时知县明福查出东中、暖泉、童子各坝荒山旱地百余亩,给承租人发给“试种成效执照”,每年收租粮150多石,每石卖钱1200文,修缮书院一所,房屋十多间。成效最著的是道光初年知县颜廷彦,贵州人,进士出身。他首先带头捐俸银600两,发动全县士绅庶民捐钱2000贯(按当时价格折合粮食1000多石),在城南角买田姓地,建房60多间,次年,移龙峰书院(后称仙堤书院)于此。节余了1500贯,交付商人生息,每年获利180贯,作师长脩金、书院开支,并助学生灯火。道光十一年(公元1331年),知县黄璟在东中、暖泉等坝查有荒山旱地数百亩,给承租人发给“科举盘费义田执照”,每年收租20多石,加上廪生王面槐捐出黑城石家泉旱地一处,每年收租钱15贯,资助贫寒子弟参加科举盘费。黄王崇,山西人,举人出身,他购书数十种,藏于仙堤书院,供学生阅读。这是山丹有图书馆之始。他在公余之暇著文立说,还经常去给学生讲课。他离任之后,山丹人民在名宦祠刻石纪念。

今天,在共产党领导下,山丹教育事业空前发展,全县教师队伍1166多人,中小学在校学生达22955人,年支教育经费330万元,真是泱泱大观。可是一两百年前这些文化种子的传播者,是以自身的努力,捐廉俸,兴教育,筚路蓝缕,艰苦创业,很值得我们纪念和借鉴。

十、民国诸马

1911年8月,旅居甘州的东乐人王良卿,与受孙中山派遣来河西进行革命活动的王莲清(河南人),联结帮会和部分农民,计划于中秋节举行起义,不料事泄,二王及帮会首领30余人惨遭杀害,株连者达两三百人。

1912年2月12日,清朝宣统皇帝溥仪正式宣告退位,“中华民国”成立,山丹地区变化革新情况,因资料甚少,无法记叙。稍后,对山丹乃至河西影响较大的要算马家军的发迹与统治了。

马步芳、马步青,甘肃河州(今临夏县)人,他们的祖父马海晏,在同治初年投奔反清义军马占鳌部下。后随马占鳌投降清朝,1900年又随董福祥甘军入卫京师。在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时,马海晏和他的儿子马麒守卫正阳门(今前门)左侧,与侵略军血战。慈禧太后由北京逃向西安,马海晏、马麒和马安良(马占鳌的儿子)随驾卫护,得到慈禧的赏识。后来马麒被安排在甘肃,驻扎在今青海化隆,升任循化营参将。1912年,清帝退位,马麒到了兰州。是年夏,他贿赂甘肃都督赵惟熙,攫取了西宁镇总兵。以后他巴结甘肃督军张广建,于1925年当上了甘边宁海镇守使。这时他招兵买马,组成36营的“宁海军”。1925年10月,冯玉祥国民军势力进入甘肃,冯部孙连仲进驻西宁,国民党中央做出宁夏、青海分别建省的决定,孙任主席。这时马步芳已当了团长,竭力巴结孙连仲部下高树勋,不惜杀害无辜,以求邀功,果然取得了高的信任。1929年9月,冯玉祥与蒋介石矛盾激化,冯意在中原决战,调孙连仲、高树勋率部东下。高由西宁动身前,把马步芳调入西宁,马麒也当上了青海省政府主席,可以说是意得志满。

跟马步芳同一曾祖父的马仲英,原来是宁海军第11营代理营长,在民国十七年(1928年)5月2日与姐夫马虎山、弟马仲杰起兵反冯,自西宁入循化,劫公款,放囚犯,入导河(今临夏县)县,曾三次围攻河州城(今临夏市),后被冯部刘郁芬击溃。民国十八年(1929年)2月,马仲英部到临潭、卓尼,被国民军李松昆及藏民司令黄正清追击,马部又退入青海,经由贵德、湟源西进。3月1日(农历正月二十日),马仲英率部2000多人由扁都口出山,甘凉卫戍司令部步兵连连长任元奎于炒面庄(在民乐县)堵截,力竭战死,马部经永固北下,进掘山丹县城。

马仲英刚起兵时,给自己的军队叫了个很可怕的名称:“黑虎吸冯军”,人称他是“尕司令”。发展到后来,一方面由于各地敌对势力的打击,另一方面他只知攻城略地,焚杀掠夺,成了典型的“流寇”。他从山丹东下,于3月10日前后至永昌。因民团击毙其旅长马彦海,马仲英怒杀民团团长杨介臣及城内男子2000余人。3月15日(农历二月初五日),破民勤城,竟屠杀4600多人。据目击者王新潮在《马仲英屠民勤》一文中所记,在文庙、东蹯庙被杀的多是老弱妇孺,其残暴可以想见。后至宁夏,被国民军吉鸿昌击溃,出走北平、天津,部队被吉鸿昌收编。

民国十九年(1930年)10月,马仲英潜至宁夏,收拾残部,重返河西。甘州马谦部驻山丹骑兵团长马文祥派人送银币500元,仲英怒,令文祥率部迎接。马文祥自迎于凉州丰乐堡。不久,马仲英又聚众千余人,经山丹境向甘州,十一月,驱逐甘肃警备司令马谦(马仲英旧部),并其部众,占据甘州。

十二月,马仲英自任甘宁青保安总司令,成立“河西省行政委员会”,自任主席,设八大处,撤换含山丹在内的11县县长。

马步芳早已垂涎河西,此时,他征得西北绥靖主任顾祝同的同意,追剿马仲英。他先派一个团开赴武威,接着亲率部队,追击马仲英。

民国二十年(1931年)4月11日,马步芳由扁都口突击马仲英,激战于三堡之南,马仲英败退肃州。失败后他曾派人要求马步芳缓攻,马步芳回答:“这是公事,不能因为我们是兄弟,以私废公。”从此可以看出他驱除马仲英占河西的野心。

赶走马仲英,马步芳进驻张掖。这时冯玉祥旧部雷中田旅的雷振邦部队尚留驻张掖,4月15日,马步芳借口训话,将该团官佐220多人诱至原甘州提督院内,令部下用大刀砍杀,无一幸免。尸骸狼藉,血肉模糊,事隔数日,腥气不散。

大局已定,马步芳所属三旅驻扎山丹、民乐。随后,国民党政府派马步青率陆军骑兵第五师(后为第五军)驻武威,所部分驻河西各县。山丹为张掖驻军100师防区,师长韩起功,凶狠贪婪,诛求无厌,集军政财权于一身,为虐长达十年之久。

马家军驻河西的十年中,甘肃政局不稳,省政府主席也似走马灯般你上我下。十年间的主席有孙连仲、马鸿宾、孙蔚如、邵力子、朱绍良、于学忠、贺耀租、谷正伦等,人均任职不过一年,自然不会有什么建树,这给马家军留出空隙,为所欲为。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后,马步芳就将河西所有专员、县长驱逐,杀酒泉保安司令徐络文、临泽县长樊万令,另派专员、县长。所以那时的县长见了驻军营、连长,如同见了上级,唯命是听。马家军随意摊派“兵站”。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一月,孙蔚如(甘肃省政府临时维持委员会委员长)令河西十六县供应新编九师马步芳部给养,无异给人民套了枷锁。师旅团营连均可向地方政府索取给养,稍不满足,就拘捕吊拷。另外是抓逃兵,只要某村某姓有一人在马家军当兵,不论是否真正逃亡,只要有一纸证明,全村某姓户族均不得安宁,勒索满足方可罢休。还有催“草头”,即向养羊等户征草原税,无定额,无定期。拉夫支差也是山丹人民的一大负担。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起修甘新公路,马家驻军军长马步青侵吞国家投资,却强行征发民夫,自带口粮工具,无代价筑路,其他临时支差,多如牛毛。尤其1936年红军西上之后,马家军以“清乡”为名,搜捕掉队红军,无所获,则以收枪支、抓壮丁等借口,鱼肉人民。在那时候,农村群众及乡长、保长,从不敢向来催款抓兵的人要什么“介绍”“证明”,只要身穿“二尺五”(老百姓对军服的蔑称)多讲几句河州话,就是“老爷”,一切照办。小孩子哭闹不休,大人只要说“马家队伍来了”,就立刻住声。为害之甚,真可说是“深入人心”了。到了1941年冬,国民党政府调马步青为青海柴达木屯垦督办,令率部前往。蒋介石嫡系的骑兵第十师谭辅烈部驻防张掖,辖山丹等县,军人干政的局面结束,情况稍好。

1949年5月,国民党政府任命马步芳为代理西北军政长官公署长官,企图依靠西北诸马,阻遏中国人民解放军西进。马步芳在就职时扬言“破产保产,拼命保命,挽救危机,确保西北”。在兰州地区筑工事、抓壮丁,调集6万兵力组成青海兵团,又令马鸿逵组成宁夏兵团,互为犄角,进守平凉,由马步芳儿子马继援任总指挥,负隅顽抗。历史不容许马步芳再做“西北侯”的美梦了。解放军进军神速,自7月24日至8月11日,共歼灭胡宗南、马步芳、马鸿逵部属及甘、青两省保安团、队11900多人,马步芳龟缩兰州,据防死守。8月25日,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向兰州的马家守军发起全面总攻,下午占领自沈家岭、狗娃山、营盘岭、窦家山至古城岭、马家山主要阵地,马家军在兰州以南、以东部署的防御工事冰消瓦解。次日,兰州全城解放。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二兵团三军十九团自青海出扁都口,解放山丹,永远结束了封建势力对山丹人民的统治,也永远结束了封建统治者制造的各族人民互相猜疑、仇杀的历史。

——郭兴圣·原载《山丹文史资料》(政协山丹县委员会编)

山丹概况

在祖国的西北边陲,在古老的丝绸之路上,古今中外无不衷情古都西安的名胜古迹,无不向往敦煌莫高窟的神秘壁画。殊不知,在这两点一线间,在狭长的河西走廊里,点缀着一颗璀璨的明珠——山丹。山丹,听这名字有多美啊!观光不往山丹行,人生旅游憾无穷!山丹名字美,山丹景色更美!

山丹县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中段,地处东经100°41′~101°42′,北纬37°50′~39°03′之间,南接青海祁连,东邻银武威永昌,西依金张掖,北连内蒙古阿拉善右旗,总面积5402平方公里。县境内连霍高速、312国道、兰新铁路复线横贯东西,是丝绸之路旅游黄金线路的必经之地,素有“走廊蜂腰,甘凉咽喉”之称;县道陈马(陈户至马营)公路、山马(县城至马营)公路、李霍(李桥至霍城)公路纵贯南北,村镇道路四通八达交通运输便捷。中国移动、电信、联通、铁通通讯网络遍布城乡。全县辖5乡(东乐、陈户、老军、李桥、大马营乡)3镇(清泉、位奇、霍城镇),115个村民委员会,6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2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4.2万人,城镇人口6.8万人。

县境内东南高,西北低。最高点在南部祁连山冷龙岭,海拔4448米,最低点在西部东乐乡的西屯沙河,海拔1549米,县城所在地海拔1756米,相对高差2895米。属大陆高寒半干旱气候,年平均气温5.9摄氏度,年平均降水量195毫米,降水多集中在6月下旬至9月中旬,冬、春季干旱寒冷,夏、秋季降水偏少炎热。具有日照长,太阳辐射强,气温低,昼夜温差大,蒸发量大,降水量少,湿度小,无霜期短等特点。境内水系属内陆河流域,河流有马营河、霍城河、山丹河、寺沟河、流水沟河等。水资源主要来自大气降水和南部祁连山、中部焉支山的雪水以及地下水。

山丹矿产资源丰富,境内的煤、铁、铜、金、银、石灰石、花岗石、耐火粘土、石英、石膏资源储量和品质都名列全省前茅,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已探明的有煤(储藏量4亿吨)、硅石(储藏量5838万吨)、高岭土(储藏量8600万吨)、铁矿石(储藏量80.34万吨)、白云岩(储藏量7300万吨)、石英沙(储藏量50万吨)等10多种。

工业起步较早,已初步形成建材、化学、铸造、采矿、轻工、加工等六大工业支柱,现有山丹油脂厂、清泉水泥厂、位奇水泥厂、陶耐公司、金冶公司、龙化公司、高原龙食品有限公司、瑞源啤酒麦芽厂、兰池酒业有限公司等企业1000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1户。主要工业产品有水泥、机制砖、花岗石板材、耐火材料、石油钻井泥浆助剂、腐殖酸磁化肥、炭黑、陶瓷、白酒、植物油等。

种植业以粮、经、饲为主,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小杂粮等,面积15万亩左右;经济作物有油菜、啤酒大麦、脱毒马铃薯、亚麻、瓜菜、中药材等,面积25万亩左右;饲草以毛苕子、苜蓿为主,面积6万亩左右。初步形成了油料、专用小麦、啤酒大麦、纤用亚麻、脱毒马铃薯、中药材、沙田西瓜等主导产业。林地保存面积80万亩,其中经济林6万亩。粮油总产量8000万公斤左右,果品总产量400万公斤以上。畜牧业以养羊为主,牛、羊、猪、鸡饲养量分别为1万头、50万只、6万口、50万只。境内土特资源也非常丰富,以盛产菜籽油、胡麻油、牛羊肉、皮毛等土特产品享有盛誉。特别是山丹四珍(黄参、蘑菇、地耳、沙棘)、山丹发菜,备受中外客商青睐。

县境内植被自北向南分布具有典型的荒漠戈壁、绿洲田园、森林草原、雪山冰川景观。这里草原辽阔,森林覆盖率为9.8%,主要分布在南部的祁连山、中部的焉支山和北部的龙首山。特别是中部封育了千百年的焉支山百宝荟萃,原始森林中有青海云杉、华北落叶松、祁连山圆柏、山白杨等各种植物1000多种。焉支山中还生长着100余种中药材,野生动物常在密林之中出没,山间松青柏翠,绿树浓荫,水草鲜美,争荣竞秀,鲜花轮放,落英缤纷,景色旖旎,赏心悦目。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外引内联,以“三优两开”(优质资源、优惠政策、优质服务,开放、开发)促进“三引两出”(引资金、技术、人才,输出地方产品、劳务),使县境内资源得到了合理开发和利用。同时坚持以“抢抓机遇,培育特色,能人带动,科学发展”为指导,大力实施工业强县、产业富民、城镇化建设和旅游产业开发战略,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有了很大提高,城市综合辐射能力大大增强,全县新农村和小康社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建成全省县域旅游产业示范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旅游资源

山丹自古文化发达,早在公元前111年设县,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山川秀美,物华天宝,人文景观丰富,西汉时期张骞开通古丝绸之路后,山丹便成了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东来西往的朝廷使者和国内外商贾络绎不绝,为中原通往西域的必经之地。隋大业五年(公元609年),炀帝西行登临焉支山,举办“万国博览盛会”,接见西域27国王公使臣,甘、凉州府派仕女歌舞结队在路边朝迎,使山丹名声大振。唐代大诗人李白曾在此留下“虽居燕支山,不道朔雪寒”的五言绝句。五代时,山丹城已成为重要商埠,60条街市繁华异常。途经此处的大食国作家伊宾墨黑尔竟把山丹当成“国都”。

山丹文化遗产众多,旅游资源丰富。不仅有与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同样重要的史前文化——“四坝文化”遗址,而且因其地处古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自西汉以来,历代皇家就在这里屯养兵马,为古今军事要冲见诸史册;以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新西兰著名社会活动家路易·艾黎,二十世纪40年代在这里创办工合事业长达十年之久而名扬中外;而且以拥有众多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和风光独特的自然景观而闻名遐迩。境内有文物古迹155处(古遗址124处、古墓葬14处、古建筑9处、石刻及石窟寺3处、近代名人遗址4处、其他1处),有141处被列为省、县级保护单位。其中,尤以国内保存最完好、被誉为“露天长城博物馆”的汉塞明长城、烽燧、古城堡为代表的历史古迹;三十年代红西路军浴血河西的沙场遗址;高35米的山丹贴金大佛,被国内外佛教界人士誉为“天下第一佛”,属世界室内坐佛之最,以此为代表的佛教圣地引人向往。同时,还有面积浩瀚、风光独特、充满神奇传说,为消夏避暑、度假游览不可多得的自然风光旅游胜地的大马营草原,有重峦叠嶂、林海无际,有“小黄山”之称的焉支山胜景。另外,坐落在山丹县城的艾黎故居、艾黎与何克陵园、培黎图书馆以及艾黎捐赠文物陈列馆内陈展的5300多件历史文物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再加上工艺考究,屡获全国、全省旅游产品评比殊荣的山丹烙画和陶瓷、文物复制、根雕、石雕,民间艺术品等十大系列,270多种旅游纪念品的生产和独特的地方风味小吃羊肉面卷子、鸡肠子、搓鱼子、油糕、米黄儿、糕卷、炒拨拉等地方小吃,构成了山丹旅游业赖以发展的基础和依托,造就了山丹旅游经济大力发展的强劲优势。

总之,山丹虽然地处边陲,但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地域辽阔,物华天宝,旅游资源丰富,是甘肃省四个旅游示范县之一。特别是焉支山“万国博览盛会”会址——“世博圣地”的千年诱惑;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焉支山森林公园;世界第一、“中国马都”、山丹军马场;“中国露天长城博物馆”汉明长城、烽燧;著名国际友人路易·艾黎捐赠的文物陈列馆、山丹培黎学校和山丹艾黎新西兰国际旅游村;国内最大的室内贴金泥胎坐佛、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山丹大佛寺;“焉支风”“马场梦”“长城魂”“艾黎情”“佛山缘”——“世博圣地”“五彩山丹”的无限魅力,令你魂牵梦萦,乐不思返。

旅游线路

山丹境内的主要旅游线路,大体分布在东西走向和南北走向两条交叉的“十”字线上,东线到老军乡与永昌县交界处的绣花庙遗址;南线到祁连山下的中国马都——山丹军马场;西线到坐落在瞭高山下的大佛寺;北线到红寺湖与内蒙古阿拉善右旗交界处的空军某部山丹靶场;县城城区景点分布在这两条主要旅游线路的“十”字交汇点上,大体可归纳为“四线”“五景区”(目前开发建设“三线”、“四景区”)即:

·南线景区:山丹——焉支山——军马场

·东线景区:山丹——汉明长城——硖口古城

·县城景区:艾黎捐赠文物陈列馆——山丹培校——艾黎与何克陵园——南湖生态植物示范园

·西线景区:山丹——山丹艾黎新西兰国际旅游村——山丹艾黎纪念馆(山丹战役纪念馆)——大佛寺

·北线景区:山丹——红寺湖沙漠公园——山丹靶场(待开发)

近年来,山丹开发建设了焉支山、马场大草原、汉明长城、硖口古城堡、艾黎捐赠文物陈列馆、长城陈列馆、南湖生态植物示范园、山丹艾黎新西兰国际旅游村、大佛寺等二十多个旅游景点,推出了富有特色的南线(焉支风、马场梦)自然风光游、东线(长城魂)古文物游、城区(艾黎情)艾黎新西兰文化游、西线(佛山缘)人文景观游、北线(待开发)沙漠地貌游等“四线”“五景区”特色旅游,年接待游客约30多万人(次)。通过举办佛山民俗旅游文化节(农历四月初四)、焉支山旅游观光节(农历六月初六)、新河驿长城旅游文化节、山丹马场赛马艺术节等旅游节庆活动,展示了赋有地域特色的地方旅游风采,展现了开放的全新的地方旅游形象,使这个丝路明珠更增添了现代风韵和无穷魅力。“世博圣地”“五彩山丹”使游客不论是徒步跋涉,还是驾车凌风,都可尽情领略丝绸之路古朴雄壮之美,尽兴游览西部边陲锦绣山川之胜。

景区景点

山丹旅游景区景点星罗棋布,琳琅满目。

(一)南线(焉支风、马场梦)旅游景区主要有:

1.焉支山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景点:(1)国家AAA级水利风景区——焉支湖。(2)西域民族风情苑。(3)玉皇观(钟山寺前寺)。(4)三佛殿(钟山寺后寺)。(5)霍去病军营。(6)红西路军纪念亭。(7)万佛殿。(8)隋炀帝行宫。(9)杨四郎泉。(10)百年焉支松。(11)狩猎场。(12)动物园。(13)焉支峡风景区。(14)过山车与滑草。

2.山丹军马场景区景点:(1)马场大草原自然风光。(2)窟窿峡风光。(3)大黄沟山水胜景。(4)大、小香沟美景。(5)白石崖高山流水风光。

(二)东线(长城魂)旅游景区主要有:

1.新河驿汉明长城景区景点:(1)汉塞明长城。(2)双长城。(3)长城烽燧。(4)古驿道(丝绸古道)。(5)抟庄民俗文化城。(6)长城文物陈列馆。

2.硖口古城景区景点:(1)硖口古城。(2)石硖口关隘——“锁控金川”。(3)“天现鹿羊”岩画。(4)绣花庙羌汉民族友谊馆。(5)流水沟小三峡。

(三)城区(艾黎情)旅游景区主要有:

1.县城景区景点:(1)南湖生态植物示范园。(2)昭文堂。(3)艾黎与何克陵园。(4)无量阁。(5)龙首花园广场。(6)山丹体育馆。(7)艾黎捐赠文物陈列馆。(8)培黎图书馆。(9)山丹培黎学校。(10)培黎广场。(11)艾黎大道。(12)山丹艾黎新西兰国际旅游村。

2.史前文化——“四坝文化”遗址。

(四)西线(佛山缘)旅游景区主要有:山丹大佛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景点:(1)佛山广场。(2)丝路佛教文化展示馆。(3)大佛寺。(4)佛山公园。(5)瞭高山卫星电视发射塔。

(五)北线旅游景区(待开发)主要有:红寺湖景区景点:(1)红寺湖沙漠公园。(2)神仙洞。(3)温泉池。(4)空军某部山丹靶场导弹发射观礼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