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融魁 元末明初人,原籍湖南湘阴。顺帝末年聚众起义,为义军首领,后为朱元璋收编。明初,率部驻守山丹,入本籍。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以军功授武德将军。自此,定居山丹,子孙繁盛。

杨博 (?—1574年),字惟约,号虞坡,明代山西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嘉靖八年(1529年)中进士,曾任陕西盩厔(今周至)知县,兵部武库主事等职。在京任职期间,曾随大学士翟鸾巡视九边,到过甘、肃等州,熟知河西山川形势。二十五年任左佥都御史,巡抚甘肃,主持甘、凉、肃军政事务多年。二十六年,督修山丹寺沟水利工程,二十八年主持疏浚山丹大、小慕化渠。凡水利工程,都亲临踏勘,规划督导。曾上疏在县境筑屯庄、墩59处,以利屯田戍边。晚年任吏部尚书,兼太子太师。万历二年(1574年)卒,朝廷追赠为太傅,谥号文敏。

杨斌 明朝人,宣德、正统年间任山丹卫指挥使。正统三年(1438年)于城南隅建察院,五年创建山丹卫学,六年春至次年底,于城西十里瞭高山脚重建名刹大佛寺。宣德元年(1426年)至正统十二年,与指挥佥事彭智率文武僚属,工匠民伕于城南隅重建发塔寺、真武庙和雷坛庙等寺观坛塔。

刘璋 明代河南卫辉(今河南汲县)人,曾任甘肃副都御史。弘治十四年(1501年),上疏在县境内开筑老幼寨、范家营、卢真寨、魏机寨、杨家坝、右卫寨、上土军沟、祁家寨、大桥寨、焦家、阎贵寨等堡寨,徙民屯住,使百姓“聚族而耕”,为县境的开发作出贡献。

石永 明代河北盛县人,嘉靖十一年中进士,曾任甘肃分巡副使。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佐杨博督修山丹大、小慕化、上坝、童子寺东渠、白石崖渠等水利工程,颇有政绩。

廖逄节 明代河南固始县人,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中进士,隆庆五年(1571年)任巡抚都御史,巡抚甘肃。任内重视屯垦和边防。万历元年(1573年),在境内开筑石峡口、丰城铺、新河、卢家、花寨等堡寨,募民屯垦。又自卫城(今县城)东教场起东至古城洼界牌止,督筑长一百一十一里三十步之边墙与北山东段各段长城,并在境内督筑屯庄墩六座,以资守望。

彭智 明代庐江(今安徽庐江市)人,宣德、正统年间任山丹卫指挥佥事。任内重守御,善抚卒,学校、公宇多有增置。宣德元年(1426年)至正统十一年(1446年),与指挥使杨斌在县城东南隅督修雷坛庙。正统十三年,主持完竣发塔寺塑像壁画工程,并请高僧桑尔伽藏卜住持。同年二至六月,创建山丹庙学。正统十四年至景泰元年(1450年),于城北隅建文昌宫。

智莹 号秀峰,明朝人,出生名族,青年时出家为僧,投本空师受戒,多有造诣。正统五年,受镇守甘肃太监王贵之聘,住持本邑名刹大佛寺。次年,协助山丹卫守备都指挥杨斌重建是寺,景泰元年,立碑载述重修大佛寺事。曾多方募化,重建业已倾圮的马喝喇寺。住持本邑主要寺院多年,为保护寺产,维修寺宇多有贡献。

马应龙 明代山丹卫人。隆庆初任湖广襄阳府谷城县教谕,任内兴教办学有方,颇有政声。万历元年,钦差提督学校湖广等处提刑按察司副使姚验视察谷城,称赞其才能,特赠锡竹匾额“文宗旌进”以彰其功。

谢诏 明代山丹卫人。青年时从军入伍,因军功于万历年间任高台游击,时高台黄羊坝、清水堡一带屡遭鞑靼袭扰,民不堪其苦。诏率兵在杨旗堡、水关口一带堵御,保境安民。后率部在漠北与鞑靼作战,所部陷入重围,终因矢尽力孤而死难。

王从谏字纳忠,明代山丹卫仙堤铺人。青年时代从军入伍,屡徙行阵,勇略过人,以军功任镇番卫蔡旗堡守备。万历年间,北套鞑靼屡犯堡境,从谏率军民筑城浚壕,建营房,修墩汛,绝鞑靼出入之路,边境赖以安谧。后官迁阿坝岭都司,松山游击。晚年,擢升都指挥同知。

融杰 明代山丹卫人,武德将军融魁之后。青年时代投身行伍,嘉靖十七年(1538年),从游击魏庆出征永昌天涝池,建有军功。二十三年从守备吴鸾出征凉州果园堡,与入侵鞑靼作战,以军功授世袭指挥佥事,后擢任掌印指挥同知。

谢天宠 明代山丹卫人。嘉靖十九年(1540年),从征永昌,以军功授总旗之职。嘉靖二十五年,率部赴庄浪(今永登)石门峡抵御入侵之鞑靼。二十八年,率部在镇羌堡马鞍山与鞑靼作战,屡建战功。后世为世袭百户。

祁安期 清代浙江会稽人,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举人。雍正十一年(1733年)至乾隆二年(1737年)任山丹知县。任内重视文教、水利和粮仓建设。于县署东创建书院一处,常视察授课,童生受益甚多。曾亲至大马营考察水利,主持疏浚白石崖渠。督建本城及各堡粮仓、储粮备荒。

宋瓒 清代山西乐平县人,乾隆二十五年举人。乾隆三十一年至三十六年任本县知县。瓒为官清廉,体恤民生,任内整饬吏治,严肃法规,裁撤“所牛所车”之俗。往昔,县署有事,胥吏往往随意在里甲征派车牛,百姓苦于此役。瓒令每里只备公车一辆,胥吏须持县署牌照方可到里甲征用,又规定一车一牛公摊粮二十六石,除此,不得随意加派,滋扰百姓。

万邦英 字德峰,清代贵州独山州人,乾隆二十八年进士。四十四年,由崇信知县调任山丹知县。邦英居官仁惠,重视文教。四十六年,兰州回军发难,省署檄文各县往省城运粮草。山丹距省城千里,运输维艰,邦英体恤百姓,上书陈情而罢此役。任内曾主持重修文庙、学舍。百姓制锦屏颂其德。

明福 清代满洲正黄旗人。乾隆五十六年至嘉庆二年出任本县知县。任内重视农垦,崇尚文教。曾上疏在县境内垦荒数顷,徙民经营。于县城文庙东侧创建书院一所,又增各坝学粮,以充书院膏火。

黎建三 清代广西平南县人,进士。嘉庆三年八月任山丹知县,旋奉委代理安西知州。六年回任,九年离任。建三为官廉洁爱民。任内督修各渠河坝以兴水利,于县城南郊和各坝水渠广植林木。重视教育,创修学校。

党行义 字双原,清代陕西武功县人。为理学家孙酉峰之高徒,乾隆二十年中举,嘉庆六年出任山丹县教谕。教育思想以敦伦树行为本,明理复性为要,教育生徒先品行而后艺文。任内除主持全县教育工作外,又兼龙峰书院山长(校长)多年。双原品端学粹,纳贽求教者甚多,在任十三年,山丹文风振兴,学子日增。他抄录《甘镇志》中有关山丹史实,又汇辑清代史料,纂成首部山丹县志稿,离任时交本邑士绅王庭三。道光十一年,知县黄璟借鉴此稿,考核润色,撰成《山丹县续志》。双原著有《四书会要》一书。嘉庆十八年因病告归故里。

颜廷彦 清代贵州遵义县人,嘉庆十年进士。嘉庆二十五年至道光四年三度出任山丹知县。任内重视文教,捐俸银600两,又动员各坝士庶捐资2000多贯,移建龙峰书院于县城东南隅(今县公安局址),扩建后改名仙堤书院。余款发放商人生息,以充书院膏火。任满,擢升固原知州。

徐辰告 字葆田,清代浙江仁和县人,道光十八年进士,咸丰年间任山丹县知县。莅任初,查知本县约保、公差多有假公肥私之事,他多方制约,防微杜渐,贪墨者有所收敛。时,乡下盗贼出没,劫掠之事,时有所闻,辰告督令各乡整顿团练,严加防范,并亲自操练兵勇,整顿治安,由是民不惊扰,四乡㐅安。在任6年,兴利除害,百姓呼为“徐青天”,镌碑以记其事。

俞时衡字平甫,清代江苏金山县人,同治年间任山丹县知县。同治十二年(1873年),左宗棠率部西征,令各县百姓捐羊毛以作军需,百姓无力购买,有剪裘毛交纳者,时衡不忍,代为筹办,百姓颂之曰“万家生佛”。

查之屏清代安徽泾县人,进士。光绪九年(1883年)至十四年任山丹知县,重视农业文教,任内年谷丰裕,百姓安定。十三年,主持重建毁于同治战乱的城西名刹大佛寺,并捐银二千两。次年底工程告竣,亲书“仰之弥高”,匾额悬于正殿。后升任河州知府。

宋升平 字东轩,清代湖北汉阳县人。光绪二十年至二十二年任山丹知县,以练达精干著称。彼时,青海回部常袭扰县境,升平率兵民守城不懈。天严寒,升平捐俸银购柴、炭、油、烛等散发城内居民,以御风寒,以此县城免遭兵祸。任内重视教育,常亲临书院视察督导,深受师生称赞。

毛继武 清代山丹县人,康熙四十四年副榜。曾任陕西澄城县教谕,治学严谨,好学不倦,课士殷勤,成就生徒甚众。

崔乔楷清代山丹县人,贡生。曾任陕西周至县训导,文而有才,佐理知县均水有功,誉满周至,士民制锦屏颂其德。曾仁 清代本县定羌庙堡人,乾隆三十三年武举,曾任把总。气度温雅,事亲孝谨,虽为武职,而文才出众,文章诗赋脍炙人口。

张联星 清代山丹县人。少时家贫,为人牧羊,朝夕过学舍,闻先生讲书,辄倾耳细听,及羊去,犹聆听不舍。先生为其情所感,常予以指教。联星勤学苦读,数年后淹贯经史。后补博士弟子员,旋中选,拔为文议。

何鍸 清代山丹县人。初为营卒,同治年间从征青海,在喜坡为回民军包围,主将下令坚壁弗战,援军不至,军中粮尽,形势危急,鍸与众军士商议,深夜以大炮冲回营,官兵闻炮声驰援,终突围而归,主将赐之金不受,凯旋赐官又不受,一时军中传为佳话。

释炳霞清代山丹县城人。青年时削发为僧,住持本城发塔寺。炳霞聪慧敏悟,勤学苦读,博通释藏,精于医道,工诗善书,县人以为可与五代前蜀诗画名僧贯休相媲美。

马良宝 清代山丹县人,青年时为县学庠生,品学兼优。多年主持水利建设,有才干,办事公道,不畏强豪。主管暖五渠时,地方豪强遣人夜送银数锭,意在求其容让,良宝援理譬解,责以大义,使其心折愧服。他按粮均水,一除往昔侵水奸弊,渠民赠“才湛济公”匾额。

祁斌 祁彦 清代山丹县祁家店人,兄弟二人俱为监生。热心公益事业,曾出资搭浮桥于山丹河,冬架夏拆,以利行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二人出资在山丹河建长桥一座,旋被洪水冲毁,次年,又与庠生李天满、陈维谷、乡民高尚谋等募款重修,名祁家桥。

王丕美 清代山丹县人。赋性醇笃,孝养父母,家富有,慷慨好施,凡族中孤子孀母,无依无靠者,施以钱物,帮其成家立业。婚丧无力经办者,求之无不资助。遇荒时暴月,常以衣食接济饥民。屡以田产银钱资助学校,又自立学舍,启蒙生童。施舍钱币累计达3000余贯。垂暮之年,将亲友乡邻所欠债券全部焚烧,金额达800余贯。道光十一年,知县黄璟胪列事实,予以旌表。

王殿士 清代山丹县城人。同治间供职团练,当时,青海回军屡扰县境,殿士率兵勇守城不惮。同治九年农历十月初九日夜,守城军士困倦入睡,回民军由县城东北隅登城,焚烧北城墙三层楼,一时火光烛天。入城回军大开东门,大队人马蜂拥而入,殿士率团勇数十人扼守东街二坝桥,坚持二三时辰,继而各街兵勇纷纷展开巷战,回军败退出城。殿士负伤30余处,后中炮阵亡。

钱泽身 清代山丹县新开坝人,光绪年间贡生。曾在家乡开设学馆,培养不少人才。又精于歧黄之道,远近求医者络绎不绝。

刘绩仓 (1837—1897年),东乐堡人,长于饰演老生,曾任东乐戏班艺师,授徒甚多。

吴成德 字子勉,1896年生于山丹县霍城乡东关村,先后就读于甘肃省立武威中学,兰州地质矿产养成所。1922年于吉鸿昌部任少校秘书,后吉去职出国,所部为蒋介石整编,成德遂弃甲归里。1934年,任本县三区区长,次年去职,旋任县府教育科长。1937年,任第二高等小学(址在芦堡)校长,延请品学兼优的青年教师,改革教材,整顿学风,为芦堡小学的发展作出贡献。1940年与常立纲等筹办霍城中心国民小学,任校长。1945年3月,被土匪烧灼拷掠,医治无效逝世,殁后乡人赠以“名教完人”匾额。

段毓成 (1903—1969年),山丹县位奇乡侯家山村人。少时家贫,以雇工为生,性强悍,不畏强暴。民国19年(1930年)农历四月十一日,聚众杀死鱼肉乡民的县署稽税委员杨守法、皂班头目张守纲。由此而身陷囹圄,备受酷刑,终赖家乡人民多方营救出狱,里人称为“铁汉”。民间有“民国十九年,官逼民反杀委员”的歌谣,流传久远。

何传敏 (1905—1976年),字捷三,本县霍城西关人。1925年毕业于本县第一高等小学,无意仕途,以行医为业。他待人宽厚,遇饥荒年景,常以衣食周济穷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他拥护共产党,被人民政府定为开明绅士。曾任本县各界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县人民委员会委员,政协甘肃省第四届委员会委员等职。

薛兴唐 字克武,甘肃宁定县(今广河县)人,甘肃法政专门学校毕业。民国29至34年,两度出任山丹县县长。任内重视教育,创办县立初级中学,督令各乡保建立中心小学和保国民学校数十所。于县城文庙巷文昌宫创办女子小学。常亲临各校检查教学情况。民国29年主持本县首届体育运动会,倡导各校开展文体活动。重视植树,曾提出“保保有学校,村村有苗圃”的口号,每逢春季,率城区学校师生于县城南郊拐坝湾植树,不数年,林木成荫。

刘元泰 (1885—1956年),东乐堡人,刘绩仓之子。自幼从艺乃父,习旦行,后改武生,又兼扮花脸。曾任六坝、东乐戏班艺师,多才艺,名播梨园。

钱元亨(1888—1941年),字玉,位奇乡新开村人。自幼喜好曲艺,以扮演净角出名。曾任民乐六坝戏班艺师,育徒甚多。虽目不识丁,但记性惊人,口传许多戏剧脚本。献艺甘、凉等地,颇有名望。

于广福 (1889—1958年),陈户乡新河堡人。世业兽医,以擅长诊治家畜各类疑难杂病出名。

兰生英 (1900—1976年),位奇乡侯家山人。自幼喜好曲艺,擅长三弦,以双手击打竹瓦,伴唱眉户,扮演旦角出名。

王孝 (1900—1962年),字顺天,陈户乡王城村人,国立北京大学美术系毕业,在张掖等地从教多年,长于油画、水粉画。

王三槐(1900—1968年),县城东街人,生于木工世家,长于古建筑斜梁卧角套制及龙凤图案雕刻,曾主修东关清真寺等寺庙。

杨智国 (1900—1970年)本县红寺湖乡红寺湖村人,长于诊治骨折扭伤,下手轻而往往收效神奇。

董国治 (1902—1986年)陈户乡范家营村人,终生从事木工,以擅长古庙寺观建筑,装饰花草图案雕刻出名,且对耧、犁等农具多有改进。

李逢溢 (1902—1966年),位奇乡任寨村人。1937年2月,多方掩护红军伤员杨春才,躲避敌军搜捕,并为杨治疗伤病,结为兄弟,写有“兰谱”。杨病愈东去归队,李赠给衣服路费,杨留有证明一纸。1949年,山丹县人民政府派李任中山区芦堡乡乡长。

周尚诗 (1910—1970年),县城北街人,多才艺,长于绘画、雕塑、剪纸,其壁画多传统历史故事。元宵彩灯、龙头的扎制,彩绘、装饰尤为出名。

何多策 1911年生,霍城乡西坡村人,生于中医世家,长于妇科、伤寒。

姜学玲甘肃民勤人,1919年生,中共党员,毕业于西北师范学院国文科。1951年起任山丹中学副校长、校长、县教育局长等职。治校严谨,勤俭办学,吃苦耐劳,作风朴实,深受师生爱戴。后任张掖师专副校长。

曹九龄 1919年生,县城东街人,西北师范学院毕业,从教40余载,长于数学教学,品行高洁,堪为师表,名列《甘肃教育名人录》。

刘桂玲 (1931—1989年),女,本县霍城乡上西山村人。幼时家境贫寒,随父唱曲谋生,后为县秦剧团主要演员,以扮演青衣出名。曾与夫刘成德自办剧团,育徒传艺。

王怀璋陕西省志丹县旦八镇人,1920年生。少年时代参加革命,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任山丹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县长,主持接管旧政权,建立新政府及区、乡人民政权。组织带领军民剿匪支前,领导民众恢复生产,减租反霸,镇压反革命分子,进行土地改革,为本县人民政权的建立和巩固作出贡献。他为政清廉,生活俭朴,平易近人,联系群众,深受人民敬重,1952年11月调任武威县县长。

苑福 山西省怀仁县鹅毛林乡人,1927年2月生。1946年参加革命,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任县公安队指导员、区委书记、县委组织部长等职。1955年4月起,历任山丹县副县长、县长、县委书记处书记。先后主持修建祁家店水库、李桥水库、白石崖干渠水利工程,深入工地指挥,参加劳动,常住在工地,与民工同甘共苦。性鲠直,工作勤奋扎实,任劳任怨,为政清廉,生活俭朴,深受干部群众敬重。

刘逢皓 甘肃省宁县盘克乡花掌村人,1917年12月生。青年时代参加革命,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2年9月至1961年,历任本县县委副书记、书记、第一书记等职。任内兴修祁家店、李桥水库与白石崖渠。开垦四坝滩荒地,兴办农场。重视发展地方工业,先后筹建草沟、王家湾煤矿及炼铁、焦化、水泥、面粉、农具修造、陶瓷、印刷等厂,为本县工业发展铺垫基础。组织县秦剧团,创办《山丹报》,在县城兴建剧院、电影院、展览馆等文化设施和师范、卫校、农校、工校等职业学校。重视市政建设,草拟城区规划。但后期受左倾思想影响,工作多有失误,加之三年自然灾害,致使全县群众生产生活出现严重困难。

王凤鸣 甘肃武都县人。1973年至1982年,任中共山丹县委副书记、书记等职。任内主持完竣李桥水库与后稍沟干渠续建工程,改建马营河东西干渠。动员全县群众平整条田,并开发山羊堡滩,兴办林场,整修县城通往李桥、霍城、陈户、老军等乡公路。新辟县城文化街、北环路,兴建南湖公园和何克陵园。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主持落实政策,积极慎重,使冤假错案得以平反昭雪。

陈集贤 山丹县陈户乡范家营村人,中共党员。1934年5月生,西北农学院毕业。初从事遗传育种和生物统计学教学,之后主要研究作物遗传育种和栽培,对高原生态条件下春小麦高产性状的组合、遗传变异进行了大量研究,在株型育种与高光效育种相结合,培育高产品种方面有独到见解,主持培育的春小麦品种“高原三三八”,在青海、甘肃大面积推广种植,亩产千斤以上,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先后主持和参与完成农作物丰产栽培应用性成果7项,其中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及省级奖4项。1983年获中国科学院先进工作者称号,次年被评为青海省劳动模范。1990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并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农业研究委员会委员。现任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研究室主任,青海省农林科学院副院长等职。

裴苍龄 1935年12月生,山丹县花寨子乡花寨村人。195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0年毕业于西北大学法律系,在延安中级人民法院从事审判工作。1981年调西北政法学院任教,从事民事诉讼法、证据学、刑事诉讼法教学工作,在《法学研究》、《政治与法律》、《法学杂志》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著有《证据法学新论》。1984年起,任该校诉讼法教研室主任,1987年晋升为副教授,1989年被评为陕西省优秀教师。

赵正 笔名黎泉,1937年10月生于本县东乐堡,1956年就读于西北师范学院。毕业后,历任省博物馆副馆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学术委员、省政协委员、省老年大学书画系主任、省书法协会主席等职。自幼酷爱书法,长期从事书法实践和理论探讨,精于汉简书艺,书法界誉为“汉简书杰”。其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展览,并在日本、西德、芬兰、法国、新加坡、加拿大、香港等地展出。作品除收入《中国书法百家》、《中日书法百家》、《现代书法作品选》、《中国古今书法作品集》外,并为国内外博物馆收藏。1988年,被载入《中国人物年鉴》。

1988年4月,在兰州举办个人书法义展,所得1.8万元尽数捐赠甘肃省中小学幼儿教师奖励基金会。

著述有《汉简书法艺术》、《西北汉简书法略述》、《汉简的美学特征》、《汉简书法浅析》等。

钟璞 1929年12月生,县城南街钟楼巷人,1947年毕业于国立肃州师范。中共党员。1950年至1984年先后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事厅、劳动局等部门工作,50年代,他参与制定的《新疆建筑工程劳动定额》被自治区人民委员会采纳并颁布实施。先后在有关刊物发表《按劳分配史话》、《试谈按劳分配的现实模式》、《试谈货币工资与价值问题》等经济论文多篇。与新疆师范大学副教授沈德仁合写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问题》,在全国公开发行。现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经济研究中心高级经济师,新疆劳动学会副会长。

欧阳义 1926年12月生,山丹县清泉乡城北村人。16岁时为生活所迫,去玉门油矿做工,因领导工潮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并判处死刑,由于矿工抗议而获释。国民党政府崩溃之际,积极投身护矿斗争。1949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玉门油矿党委组织部长,工会主席,油建公司经理,党委书记,民兵师师长等职。1960年,率职工3000余人赴黑龙江参加大庆油田开发工作,初任油田会战指挥部指挥兼党委书记,后任副指挥兼油田指挥部指挥、党委书记。在极端困难的环境中,艰苦奋斗,为开发建设大庆油田作出重要贡献。1956年,调任石油工业部基建司副司长,旋赴山东考察胜利油田开发工作,遂留山东,任胜利油田会战指挥部副指挥,党委副书记,主持油田基建和炼油厂建设工作。1983年至1986年任山东东营市常务副市长。主持东营市黄河大桥的修建工作,卓有成效。兼山东省油田领导小组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