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按竺迩

按竺迩,蒙古汗国名将,金章宗明昌六年(1195年)出生于金国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地区)一个蒙古族官宦之家。其父原为金朝群牧使,后驱马群归附成吉思汗,终其官。按竺迩青少年时代隶于成吉思汗次子察哈台部,常随察哈台出猎,以善射而深受器重。

19岁,随成吉思汗远征寻思干、阿里麻里等国,以骁勇善战授千户。后从征积石州、河州、临洮、巩昌,驻兵秦州,屡建战功。1228年,率军镇守删丹,经略河西,次年,窝阔台继位,擢升为元帅。他率军民构筑城堡,布设障亭,制造军械,保境安民。又自敦煌出玉门关沿线置驿,通西域。后从定关陇,多有建树。

中统元年(1260年),忽必烈继位,亲王及部将有图谋叛变者。陈兵关、陇地区的阿蓝答儿、浑都海乘机发难,发动兵变。忽必烈遣宗王哈丹哈必赤、阿曷马率兵征讨。阿蓝答儿、浑都海兵败退据删丹北境龙首山区,企图凭险据守,以伺再起。此时,按竺迩年老卸职,由其长子彻理任元帅。当哈丹哈必赤、阿曷马率军抵删丹时,按竺迩说:“现在内乱迭起,波及关、陇,还不是臣子们高枕无忧的时候啊!我虽年迈,尚能领军破贼”。于是,率军出龙首山耀碑谷(今龙首山大口子),与阿曷马围击叛军。时大风骤起,黄沙蔽日,昼如晦。按竺迩身先士卒,其勇不减当年,战至黄昏,叛军大败,阿蓝答儿、浑都海皆被生擒。捷报传至京师,世祖忽必烈明诏褒奖,赐弓、矢、锦衣。

中统四年(1263年),按竺迩病逝于军中,终年69岁。仁宗延祐元年(1314年),追赠为推忠佐运功臣,上柱国,封秦国公,谥号“武宣”。

庄得

庄得(?—1399年),元末明初江左(安徽)人。青年时代投身朱元璋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建有军功。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任山丹卫指挥使,统领全卫军政。自洪武二十四年起,率军民扩建卫城。经数年营建,城垣扩为周长七里二百零九步,高二丈八尺,底阔三丈五尺,城郭池壕,重楼橹毕具。并于城内开辟街衢,建置衙署,修建兵营、寺观、仓廒、馆驿,为县城建设奠定基础。

他重视屯垦,奖励农耕,境内农业发展,百姓安定。曾率兵巡视北边,安定边境。采掘北部红盐池红盐,开辟财源,充实地方财力。

惠帝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起兵夺取政权,庄得奉调征讨,败燕军于夹河,斩燕将谭渊,朱棣遣兵夜袭,庄得力战殉难。邑人念其功德,于城内名宦祠塑像纪念。

武振

武振,字维扬,明代山丹卫城内西街人。父武宁,曾任游击,后授安远将军。振幼时聪慧好学,善弓马,喜戎略。后投身行伍,以军功授游击。弘治间,任山丹卫守备都指挥,治军有方,颇有名望。十三年(1500年),都御史刘璋镇抚甘肃时,闻其才华,委令重修境内白石崖渠水利工程。振率军士民伕疏浚河道,筑堤设闸,使废弃多年的白石崖渠得以畅流而造福桑梓。

后,率兵在三边地区作战,战功卓著,授征西将军,旋擢任甘肃总兵。晚年,官迁都督佥事。曾率军远征哈密、伊吾等地,威震西域。

喜读书,军旅之暇,手不释卷,常挥毫书画,咏诗著文。著有《哈密纪行录》一卷,载述西域山川里道,风土人情。

武振逝世后,朝廷追封为威远将军。他生前于城内西街建庭房一处,供奉皇帝勅赐及列祖神位,人称“武家庭房”。

周蕙

周蕙,字廷芳,号小泉,明代山丹卫城小东门外人。少时家贫,无力求学。青年时代,投身行伍,先后在临洮、兰州等地充当戍卒。驻防兰州时,偶听有人讲《大学》首章,奋然感动,始发奋读书,时已年逾二十。彼时,兰州学者段坚集诸儒生讲理学,蕙常去听讲。段坚赞其好学精神,倍加器重,常为他解释义理,揭示要领,使蕙学业日进。坚常以周蕙好学精神鼓励诸生,诸生也视周蕙为畏友,常请教疑难。后周蕙又拜清水教谕李果为师,殚力就学,笃信力行,学问益进。

镇陕总兵吴谨慕其名望,派人请周蕙做塾师,以教其子,他婉言辞谢说:“我为军人,军务在身,若有战事,召之即往,若为人师,怎好随时应召呢?”

退伍后,隐居秦州小泉,因以为号。期间,潜心理学,多有造诣,名望远播。渭南学者李锦、薛敬之曾到秦州拜访,切磋学问,受益不少。后,李、薛在陕西传播理学并自成体系,渊源盖出于小泉先生。吴谨亲送二子到秦州小泉先生处受教。成化中,段坚曾去秦州拜访,并留诗纪念。

当时,秦州婚丧礼仪甚为陈陋,蕙依理学重制婚丧礼仪,州人称善。

蕙品行高洁,不阿权贵,秦州知府数次亲往邀请,乡绅攀附捧场,蕙拒请不往。巡按杜礼征求见,蕙为其讲《太极》、《先天》二图,终不离讲席。

晚年,父出游江南未归,蕙思父心切,远道探视,不幸在过扬子江时落水而死。秦州人仰慕小泉先生道德学问,在小泉建祠纪念。

清光绪元年(1875年),左宗棠西征过山丹,遣人访其族,立“周小泉故里碑”于县城小东门外。

王允中

王允中(?—1626),字继尧,号道庵,明朝山丹城内南街人。父王一心,曾任游击。允中幼时聪慧,以学业优异补博士弟子员。青年时代慷慨有大志,常以班超为榜样,立志报效国家。他常对人说:“男儿七尺身躯,应为国建功立业,怎能经常关在屋子里舞文弄墨,咿唔死读书呢?”于是潜心韬略,苦练武功,旋中武举。从军后,初任中军坐营指挥,后以军功擢任游击。

万历中,海北鞑靼酋长永邵卜率众袭扰湟中,允中奉命屯兵小康山堵击,歼其众八百余人。战后,因功擢升大靖(在今古浪境内)参将。

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允中率师从巡抚田乐征讨占据松山(在今天祝境内)的鞑靼宾兔、宰僧等部。允中提兵出泗水(在古浪境内),绕道敌后,焚其巢,歼敌六百余,收复松山。后,河套鞑靼和海北鞑靼南北并进,袭扰庄浪(今永登)、古浪、镇番(今民勤)等地,允中和副总兵柴国柱分兵抵抗,击退鞑靼入侵。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王允中以参将衔镇守镇番,河套鞑靼闻其名不敢犯边。

后来,北部瓦剌部越腾格里沙漠进犯肃州,前锋至毛目城(今金塔县鼎新镇),守军告急,允中奉命督师驰援。瓦剌军以数百骑诱敌,余众埋伏于城外芦苇中,以待明军深入,攻其不意。允中识破其计,遣人焚烧芦苇,乘其惊慌之际,呐喊冲杀,大败瓦剌。后,瓦剌进犯哈密,断西域通往河西之道。允中率部抵御,擒其酋长沙赖台吉而归。适逢河套鞑靼再度进犯松山,允中督师操练搏力勾卒之法,在阿坝、分水岭、青羊水(在今永登、天祝境内)一带拒敌,大败鞑靼。允中率部穷追残敌,直捣其巢。夜至双黑山,传令部下作方阵前进,与敌对峙三日,敌败远遁。允中因功升任协守甘肃左副总兵。时,允中母逝世,安葬后即返军营。河套鞑靼再度进犯松山,允中闻报,提军袭其后。至鹅头山(在今古浪境)日犹未中,鞑靼疑为天兵至,四散逃遁,斩首领三大。允中提兵追击,越青土湖,来伏山,红寺山(均在今民勤境内),直至贺兰山,斩首三百余,允中因功擢任总兵,挂平羌将军印,镇守甘肃。在此期间,他多次率兵在速喇川、黄鹅儿、千合沙、白石崖、麻山湖、枪杆岭、新城子等地对河套、海北鞑靼作战,屡建战功。后授右军都督府都督同知,协理右军事务。晚年,进爵为光禄大夫。

万历年间,允中率士卒疏浚白石崖渠。二十一年至二十八年,捐巨资重修城西名刹大佛寺和暖泉云台寺。

天启六年(1626年),允中病逝于故里,奉旨御葬,大司马祁伯裕特为之撰写墓志铭。建冢于山丹城西马家湖畔,人称“王家享堂”。朝廷追赠武进士,太子太保,兵部尚书。

王建侯

王建侯,明朝山丹卫人,平羌将军王允中之子。少时聪敏好学,才华出众。大司马祁伯裕治兵河西时,与建侯谈及学问,对答如流,祁伯裕甚为惊奇,称赞他“日后必成大器”。

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中举,次年中进士,奉旨在城内建联登甲第坊。旋诣京赴任,开始了仕途生涯。初授南京户部主事,不久,迁中宪大夫,后擢任蓟北参政道。建侯秉性正直,不阿权贵。时宦官专权,公务多受节制,但建侯执法严峻,从不因环境险恶而循私枉法,百姓称颂“光增燕冀,望重民曹”。

著有《评注孟子》一书。

王进宝

王进宝(?—1692年),字显吾,祖籍固原。幼时随父迁居靖远,年二十从军。顺治初,从总督孟乔芳招抚河西,以功授守备。后随总兵张勇转战湘黔等地,擢升游击。康熙二年(1663年),随提督张勇入甘。四年,青海蒙古厄鲁特部首领怀阿尔赖利用洪水开市之机,与其兄弟三人率部众三千,驱马移徙白石崖口外,进据大草滩之焉支山,图长期驻牧,甘肃官吏与之争执不决。清政府派达赖喇嘛、理藩院使臣会同甘肃提督勘定边界,怀阿尔赖终不肯撤离,并进据定羌庙。进宝以大草滩系甘凉咽喉,如被占据,则藩篱必撤,边无宁日。于是派兵增守大草滩四周,甘凉交通梗阻,三旬不解。一日,进宝出其不意,突发大炮,对方部众惊慌,不可控制,进宝率军进击,怀阿尔赖败走,即世传之“王进宝鞭扫大草滩”。进宝率士卒修筑新城,取名“永固”,朝廷委进宝为副总兵镇守。自是,大草滩免遭袭扰。

康熙十二年,任西宁总兵,十五年,平息陕西提督王辅臣叛乱,擢任陕西提督兼西宁总兵。十八年,率部在汉中、四川与吴三桂叛军作战,屡建军功。后以病告归祖籍固原。三十一年病故,朝廷追赠太子太保,谥号“忠勇”。

谢治

谢治,清初山丹卫人。青年时代从军,驻防肃州。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进犯漠南蒙古(今内蒙古),肃州驻军奉命平叛,谢治随军转战漠南、漠北。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在漠北昭莫多(蒙古人民共和国乌兰巴托东南图拉河上游南岸)战役中,谢治英勇杀敌,建立战功。战后升任广东游府提标。后屡涉行阵,以军功封骁骑将军,授两粤总兵。谢治在两粤主持军务多年,威振南疆,旧志称赞他“雄武倜傥,威名甚著”。

黄璟

黄璟,字梅村,清代山西平定州(今山西平定县)人,嘉庆十二年(1807年)中举。道光七年(1827年)三月,任山丹知县。初到任,即轻车简从,考察民情。目睹山丹地瘠民贫,教育不振,慨然捐俸银于文昌宫设义学一所,延师教读。次年,增设西关观音堂义学1所。九年,在新河、峡口、马寨、黑城、永固、姚家寨等地开设义学8所,全县教育面貌大有改观。是年,黄璟奉调暂代泾州(今甘肃泾川等地)知府,次年回任。十一年,划中东、暖泉等坝荒地数顷出租,以其入补充学校费用。十二年六月,璟派员赴兰州购得图书十数种百余册,藏于仙堤书院,供师生阅览。曾主持修缮文庙及明代王允中都督坊,创建忠烈祠。

重视农垦、水利和粮仓建设。曾率士民垦荒数十顷,种植黍麦。草头坝赖以灌溉的草湖渠水,日渐干涸,耕地荒芜,而赋税并无减免,璟勘得红寺湖有流泉数眼,可灌田7顷,于是徙草头坝农户到此定居,移粮50石于此,以减轻草头坝农民负担。从此,龙首山区始有农户开辟田畴,安家落户。他主持制定草头坝水利章程,使农户有水规可循。在全县置本城、新河、峡口、杨家、花寨、黑城、姚家、永固等13约社仓,重修大马营仓,储粮备荒。裁革苛杂差徭,平抑物价。在任6年,颇有政绩。

道光十一年冬邀集本县贡生多人,创修首部《山丹县志》,亲任主稿并为之撰序。著有《草头坝移粮记》、《王义士传》、《仙堤书院藏书说》等文。邑人勒石名宦祠记其政绩。

十三年(1833年)三月,黄璟调任皋兰知县。后升任安西州知府,不久,病故于任。

何俊章

何俊章(1831—1901年),字秀升,号驼龙先生。祖籍陕西泾阳,明万历间,先祖举家迁徙,辗转兰州、武威等地。天启中定居本县黑城西坡村。

俊章天资聪慧,10岁能背诵《四书》、《诗经》,12岁入永昌土沟孙氏家学,拜郑石侯为师。俊章习作文辞,多博得石侯嘉许。孙家爱其才,后以女许之。

年17考取秀才,20岁赴省城乡试不第,从此绝意仕进而专心医学。对《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医宗金鉴》、《寿世保元》、《本草纲目》等中医药专著,潜心钻研,点批详密。又博采蒙、藏医术及民间验方,去粗取精,自立方剂,多种疑难杂症,治愈者十之八九,慕名而求医者络绎不绝。咸丰间,一道人号清心子,自称原为朝廷太医,慕名来访,与俊章切磋医术,并传宫廷秘方数卷。同治间,与镇番(今民勤)名医丁文尉,深相结纳。常出游甘、凉各县,或入山采药,或访友研讨,或为患者治病,均殚思极虑而斟酌损益。由是医术精纯,于妇科、伤寒,针灸尤为专长。永昌县黄姓夫妇,年逾古稀,独生子患中风症,瘫痪数年,周身褥疮,多次求医不见转机。俊章自凉州归来途中,被邀诊治,施以针灸,辅以汤剂,数日后患者渐能伸屈四肢,月余可扶杖下床,后终痊愈。俊章善以秘方治愈顽症,如以斑蝥主治淋巴结核(俗称老鼠疮),以马前子主治风湿性关节炎,因炮制配伍之法独到,往往获药到病除之效。

晚年,总结一生医术,著成《家传四要》抄本一卷,以“耕读为本,无涉仕途,专务歧黄,以济世人”为家训,由是,世代为医。子银汉,孙元玺,曾孙多策,皆精于医道。

王良卿 王连清

王良卿(?—1911年),清末本县东乐堡人,家富有,性侠义,且有壮志。清末,东乐岁饥,民不聊生,东乐县丞无视民生艰难,暗售仓粮以饱私囊。良卿目睹官吏之贪奸,时政之黑暗,萌生反抗之志。他串联受害乡民,联合哥老会,组织反清武装,被众举为首领。后与革命党人王连清相识,结为联盟,共谋反清大计。

王连清(?—1911年),原籍河南,其父王恒喜,同治年间任南古营守备。连清幼时随父至任所,深知当地农民疾苦。同治五年(1879年),王恒喜作战阵亡,连清返归故里。后受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影响,投身反清革命行列,为孙中山派遣,来张掖、民乐等地传播革命思想,从事革命活动。他发展会众,联络帮会,建立武装,待机起义。

1911年6月,王连清来东乐与王良卿取得联系,议定于是年中秋节举义,计划以盟军3000人攻占张掖,2000人夺取山丹,1000人攻打东乐,1500人取抚彝(今临泽县),并以4县为根据地以图发展。不料,东乐官府侦知其事并密报甘州提督马进祥,马派兵在东乐将王连清捕获,搜出盟军名单及进军计划。连清被押解张掖,受尽非刑,8月,与一刘姓回族青年同时就义。临刑时,王连清毫无惧色,高呼“革命必胜,清廷必败!”“我们死后兄弟们当继续努力,救我中华之危亡!”,人称铁汉。

事发后,王良卿同义军首领30余人,均被马进祥捕获杀害。

张全贞

张全贞(1861—1928),字柏峻,山丹县新河堡张家庄人。原籍古浪大靖,先祖张绍伯时迁徙新河。少时家境贫寒,父张得富,耕耘为生,同治年间,死于战乱。母马氏,含辛茹苦,抚养其兄弟3人,艰难备至。全贞幼入私塾,读书刻苦,光绪时,考取贡生,后屡试不第,绝意仕进,遂在乡间设馆教书。

民国建立后,全贞拥护新政,于民国6年(1917年)被举荐任驻京国会议员。是时张勋复辟,段冯相争,群小竞进,国事已不可问,遂于任期满后还乡,教书育人,奖励后进,培育了不少人才。

全贞关心家乡水利建设,调处水利纠纷,无不热心秉公办理。曾主持编写《暖泉水利志》,并撰序刊印,散发乡里,以为水规。县内钟山寺、大佛寺、城隍庙等名胜古迹或有隳坏,必倡议修缮。

晚年弃教从医。17年(1928年)农历七月二十八日,回军陷堡,全贞被烧重伤,医治无效逝世,终年67岁。

全贞道德文辞,为乡人推崇,今犹有能言其事迹者。墓地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张来福

张来福,字宝鉴,1902年生于河州。幼年丧父,母李氏改嫁位奇乡张湾村农民张丕贤,继父为他取名来福。少年时曾在私塾读书。继父去世后,为生计所迫,在兰州城防队当兵数年,后归乡务农,生活艰难。当时,县署官吏警察常到乡间催粮逼款,动辄捆绑拷打,鸡犬不宁,民不聊生。来福对这些贪官污吏切齿痛恨,心怀除暴安民之志。常以习武为名,与姜奎文(孙营姜庄人)、周秉谦(位奇寨人)、高恒国(孙营高家庄人)等人秘密串联邻近贫苦农民,组织义军,待机暴动。时,兰州武师杨廉〓流落新河,来福邀他来孙营、张湾等地为乡民传授武艺。又与韩家庄地主韩家祥,铁门庄绅士王贵珍取得联系,意在使其出钱赠枪送马。

1930年(民国19年)农历正月下旬,县署警察局长应朝林,催款委员刘黎、张世保带警丁十数人来孙营、王城等地催粮逼款。应朝林是个吃喝嫖赌,鱼肉百姓,无恶不作的贪官,乡民恨之入骨,来福与姜、周、高等人密议,决定杀贪官揭竿暴动。正月二十六日夜,来福设计将警丁灌醉,缴其枪弹,诱应朝林到姜奎文家吸食大烟,乘应不备,将他杀死。乡民按事先约定,连夜来孙营集结,来福竖起“官逼民反”的旗帜,宣布暴动。众推来福任指挥,奎文、秉谦任副指挥,恒国任参谋长。当夜至韩家庄向韩家祥要枪要马,不料韩背信弃义,下令庄客紧闭庄门,并向暴动群众开枪射击。来福遂南向高家湖、花寨、上、下寨、东西沟等地发动贫苦农民。数日间,响应者达数百人之多。来福率众西下破韩庄,占范营,在寺沟口马喝喇寺与赶来镇压的张掖驻军杨得光团激战。暴动群众因寡不敌众被敌打散,来福率余众撤向大马营,适逢青海马麟部营长韩某率众300余人哗变,与暴动队伍合并,人数发展到千余人,韩任指挥,来福为副。经短暂休整,折返北山独峰顶一带。此时,县城空虚,来福委任张湾农民张得善为县长,率众进城,开监狱,放囚犯,开仓放粮,赈济饥民。之后,敌军反扑,环境险恶,来福转战山丹、民乐、张掖、高台等地,人员伤亡失散较多。农历三月,暴动队伍抵达玉门昌马堡,韩接受马步芳招抚,企图裹胁来福及其部众去青海,来福坚意不从,率其部东归。韩包围暴动农民,来福受伤被俘,遭韩枪杀,时年30岁。

高天祥

高天祥,原名恒国,字峻天。1904年生,位奇乡孙营村高家庄人。青少年时代曾就读于私塾和师范学校,辍学后在家务农。民国19年(1930年)农历正月二十六日,与张来福、姜奎文、周秉谦等人诱杀作恶多端的县署警察局长应朝林,聚众造反,被众推任起义军参谋长。是年农历三月,起义军在玉门昌马堡失败,恒国改名换姓,流落新疆,先后在新疆哈密、迪化、昌吉等地军界和教育界供事。1943年至1947年,任新疆民丰县设治局长、县长等职。任内重视农业和水利建设,往昔,当地维族人庄稼收割后,驱赶牛马践踏取粒,恒国将山丹石磙碾打技术传授当地农民。曾动员当地头人民众捐资修渠建坝,发展农业生产。1947年被委为省政府参议。1949年9月,恒国参加新疆和平起义,之后在乌鲁木齐、米泉等地水利部门任职。1974年7月病故。

李连祥

李连祥(?—1936年),河北人,少时家贫,为人牧羊。青年时应征入国民军第二十六路军七十三旅董振堂部当兵。1931年春,董部开赴江西对红军作战,连祥随军入赣。同年12月,参加董振堂、赵博生领导的宁都起义,加入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时,任侦察排长。他作战勇敢,身先士卒,入湘后擢升为营长。1936年10月,一、二、四方面军会师甘肃会宁后,连祥升任红五军三十七团团长。是年底,红西路军转战河西,土门(在今古浪)战役中,连祥率部阻击敌军,打退敌军多次进攻,所部受到上级嘉奖。11月21日,五军进驻山丹县城,连祥率部扼守县城西北隅。马步芳调集骑兵三个旅,步兵一个旅和山炮营猛攻县城,一时尘埃滚滚,炮声震天,形势异常危急。军长董振堂指挥四十三、四十五两团和随军学校学生固守城恒,击退敌军多次进攻。23日下午4时许,连祥率部出东门向敌垒进击,敌猝不及防,溃退至城西北长城闇门外四五百米外,据沙梁顽抗。激战中,三十九团政委周畅昌大腿中弹负重伤,敌乘机反扑,由于出击过远,援军未至,三十七团被敌骑冲散,失去控制,连祥率官兵奋力冲击,终因众寡悬殊,不能摆脱险境,不幸被敌砍中头部,英勇牺牲。

何文魁

何文魁,1867年(清同治六年)生于县城北街一个自耕农家庭。少时就读于私塾,后捐礼生,在本城约保供事多年。文魁聪慧耿直,善辞令,待人热情和睦,办事公道干练,在邻里间颇有威望。民间纠纷或婚丧大事,多请其调解主持。

1936年农历十一月二十一日,红西路军进驻山丹县城,文魁积极为红军工作。十二月二日,县苏维埃政府建立,文魁被推选任县苏维埃政府主席,主持政府工作。在政权初建,敌犹猖獗的险恶环境中,他领导苏维埃政府成员宣传政策,安定人心,组织群众为红军筹集粮饷,征集兵员,惩处恶霸,维护治安,受到红军领导机关和城区群众的称赞。红军撤离后,他历经险境,在群众的极力掩护下免遭敌人残害。

文魁晚年行事如故,甚为群众推崇,赠匾颂德。1950年10月,文魁病故于家,终年83岁。

王煜庭

王煜庭,1911年生,新开村人。青年时代曾就读于芦堡高等小学,辍学后在家务农。性格强悍,喜好武术。民国25年(1936年)冬,红西路军进入县境,煜庭目睹红军军纪严明,不扰百姓,打土豪,为穷人,甚为向往。他秘密联络本村农民卓积德、钱有善、马明成、钱盛年等人,决意投奔红军。12月初,红军作战失利西撤,煜庭等人两次去临泽倪家营与红军联系,受红军首长指示,返新开等地发展队伍,临行,红军首长送以枪支并派战士20人随行。1937年农历正月十五日,起义群众在新开大庙集中,推煜庭为首领。经商议,决定经县南境招募群众,由民乐西去临泽与红军会合。是夜,由新开出发,经上、下西山,于次日天明至李家桥,沿途贫苦农民纷纷前来投奔,队伍发展到一百七八十人。煜庭决定去铁门庄消灭民团团长王贵珍以补充武器粮饷。十七日夜,至铁门庄,王贵珍早已闻风去民乐向马步芳部旅长马禄求援。十八日晨,起义队伍至山高林密的大黄山陈家圈,准备翌日南经民乐扁家庄,去临泽与红军会合。次日天明,突然发现两边山岗已被马禄队伍包围,同行红军以火力掩护起义群众撤退,手持刀矛未及训练的乡民一时惊慌失措,纷纷向山下沟谷撤退,敌以密集火力向山谷扫射,义军伤亡惨重。突围中,煜庭头臂负伤七处,昏倒于山柳丛中。敌将一穿褐衫的群众误认为王煜庭(因王平素常穿一褐衫),开枪击毙,割去头颅,悬于新开堡城门示众。

煜庭苏醒后,以衫裹伤,在钱有善扶持下潜回新开,家人将其送到沙河垴等处山洞隐匿养伤。月余伤愈,同钱有善去青海当“沙娃”(淘金工)。不久,马步芳部在山中搜捕流落红军,煜庭有家难归,是年农历十月,弃家东去寻找红军。之后,杳无音信,不知所终。

但复三

但复三(?—1940年),原籍湖北广水市,以行医为业。妻万氏病故后,与姻弟万怀章避乱流落山丹,续徐氏为妻,生一男一女,后定居于本县大马营窑坡甘家村,与村人周启宁合开中药店,行医济世。1936年底,红西路军远征河西进入县境,复三目睹红军军纪严明,不扰百性,深受感动。不久,西路军作战失利,复三多次冒险接待流落红军,为伤员治病,并资助盘费使其归队。

1937年3月底,西路军军政委员会主席陈昌浩一行4人改装东归,途经大马营河坝,适逢万怀章外出归家相遇,领昌浩等人至家。复三观其行状,听其口音,知是红军,即热情接待。次日,其他三人东去,陈昌浩因伤病留家治疗。半月后,曾受复三资助的红军战士王裁缝(自称)又来但家,告知陈为西路军首长,并要求善加照顾。复三将昌浩藏于地道,并精心配制药剂,多方调理,去张掖福音堂(西路军联络点)为昌浩买药。不久,敌军清乡,搜查流落红军,为防不测,复三送昌浩到窑坡山后柳沟隐蔽,达数月之久。复三及子维朝等常以进山采药为名,送去食物药品。一日,昌浩住处被上山找牲畜的陌生人发现,复三又将昌浩转移到钟山寺后寺窑洞。不久,陈昌浩病伤痊愈,东去延安,复三毅然留下妻儿,与义子聂友成送昌浩东去。至西安,陈昌浩与地下党组织取得联系返回延安,复三返归故里,两年后病逝。

乔治·艾温·何克

乔治·艾温·何克,1915年生于英国哈本登。幼时曾在瑞士上学,1937年毕业于牛津大学沃德姆学院,获文学士学位。其后随姑母穆里尔·莱斯特进行环球旅行。于1938年初抵达已为日军占领的上海。他目睹上海沦陷后的凄惨情景,感到十分震惊,于是决意考察中国社会,以美国合众国际社自由撰稿记者的身份,居留中国。

是年初夏,在武汉经史沫特莱介绍,何克与新西兰人路易·艾黎相识。经艾黎相助,武汉八路军办事处安排何克去延安和晋察冀边区采访,受到朱德总司令、聂荣臻司令员的接见。解放区的见闻,使他深受鼓舞,著《我看到了新中国》一书,热情报道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的真实情况。

1939年,去宝鸡在“工合”西北区办事处工作。办事处干部,地下党员聂长林受到国民党政府通缉,被迫去太行山区,何克收养了聂氏的4个孩子为义子。

1941年,艾黎推荐他任陕西双石铺培黎工艺学校校长。

1944年,何克协同艾黎将学校迁往山丹,改任培黎工艺学校教导主任。他艰苦朴素、,接近群众。亲自给学生教纺织、织袜和车床、刨床、磨床知识,教唱抗日救亡歌曲,激励学生的爱国热情,使校园充满生机。

紧张而艰辛的工作使何克积劳成疾,朋友们劝他回国治病,他婉言谢绝。他用中文写了一首表达他决心的歌,其中有“我在山丹获得新生,我要坚持在这里,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天”之句。1945年7月22日,何克因患破伤风医治无效逝世,时年30岁。.

他逝世后,工合职工及有关人士深感悲痛,在南湖之阴建墓构亭立碑纪念。

1979年5月,山丹县人民政府新建何克陵园,以志纪念。

常立纲

常立纲,字秩三,1882年(清光绪八年)出生于本县霍城乡常家庄。少时家贫,九岁丧父,与祖父、孀母相依为命。童年就读于本乡王风清先生私塾,勤学苦读,学业优异。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应县考,获第一名庠生。二十五年参加府试中第三名廪生秀才。是年,祖父病故,辍学归乡,里人聘请在双峰村(今王庄)设馆教书。于教书之隙,探研医学,后受张掖名医白册侯指教,医术大有长进,遂弃教从医,专致医道。擅长妇科,对血崩、不孕、经、产、带等病治疗有方,效果显著,尤以单方治大病著称。从医40余年间,山丹、民乐等地慕名而求医者甚众。

立纲热心家乡水利、教育及公益事业。霍城生地洼山民国时期与民乐县搭界,部分插花地历年负担两县公粮,立纲与其他士绅奔走两县官府间,陈情疏通,终于豁免应纳民乐县之田赋。霍城王林坝与红崖坝同一水系,常有水利争端,甚至有命案发生,立纲与地方人士多方调解;按地亩多寡公平分水,在红崖渠设立总口,铺设水平木,插桩定尺,镌碑立案,农户遵为水规。民国29年(1940年),立纲邀集地方热心教育人士,捐资兴学,在霍城兴建中心小学,他担任校董,规划督工,经两载而此举告竣。

立纲淡泊自守,不慕仕途,民国23年(1934年)7月,山丹县长王学泰调任青海湟中县长,请他就任秘书,他婉言谢绝。地方人士举荐他任县参议员,区长,均坚辞不就。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立纲拥护人民政府,土改中定为开明绅士。1952年,被任命为县人民医院副院长。曾任县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县人民委员会委员,县中医协会主任,政协甘肃省第一、二届委员会委员等职。 撰有《医学浅议》、《王叔和脉经浅注》、《伤寒与时疫》等手稿,主持编辑梓印《中医验方集锦》。

1962年2月病故于家,终年80岁。

路易·艾黎

路易·艾黎,1897年12月2日生于新西兰坎特伯雷地区斯普林菲尔德镇。青年时曾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回国经营牧场。1927年来上海,目睹当时中国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决心投入劳苦大众要求变革的斗争,从此留居中国,在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消防处任职。30年代,他与史沫特莱、马海德等人参加了上海第一个国际性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和中国共产党建立了联系,积极支持中国共产党的地下斗争。抗日战争开始,艾黎与埃德加·斯诺等人克服重重困难,建立各种工业合作社,发展“工合”事业,有力地支援了中国人民的抗战。他曾三次去延安,受到毛泽东的接见,毛泽东和叶挺曾分别写信给“工合”国际委员会,赞扬“工合”运动对抗战作出的贡献。

1942年,他和何克在陕西双石铺创办了培黎工艺学校,招收贫苦子弟及战时孤儿入校学习。1944年学校迁至山丹县城,艾黎任山丹培黎工艺学校校长。他向国内外争取支援,筹措办学资金,兴建校舍,开办实验厂,添置教学设备,为山丹培黎学校的创建作出重要贡献。他主持的山丹培黎工艺学校坚持半工半读,手脑并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针,开设造纸、纺织、皮革、玻璃、陶瓷、发电、采煤及农场等试验场所,并从日、美、英、新等国聘来教师和工程技术人员为学生讲课或进行辅导,为中国培养了技术人才。他从新西兰聘来名医鲍勃·斯潘塞等人,开设西医院,为本地民众治病,邻近诸县及内蒙等地来求医者甚多。

艾黎平易近人,广交贫苦朋友,尤喜爱儿童,常以衣食周济无家可归的人。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占山丹,艾黎组织师生欢迎解放军,调派学校所有卡车,运载解放军解放山丹军马场、酒泉、玉门油矿等地。彭德怀、王震给予高度评价。

1952年,艾黎去北京参加亚州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被选为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联络委员会委员。此后,他多次参加国际和平会议,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积极贡献。

1954年2月,山丹地震,培黎学校校舍、厂房大部被毁,学校奉命迁往兰州,改名兰州石油技工学校,艾黎任名誉校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到1985年,艾黎主要从事写作,介绍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已出版的译著有66本,介绍山丹和山丹培黎学校的有《乔治·何克传》、《从牛津到山丹》、《探索、创造性教育纪实》、《有办法》、《一九四八年学校概况》、《瓷国游历记》、《艾黎诗选》等。《艾黎自传》是他最后的一部重要著作。

1953年定居北京后,仍以山丹为第二故乡,曾七次访问山丹。先后将自己收藏的3800多件中国古文物捐赠给山丹,陈列于艾黎捐赠文物陈列馆中。1984年,倡议兴建山丹培黎图书馆,并为该馆捐赠图书。1987年,山丹培黎农林牧学校在县城北郊落成,他任名誉校长。为筹集学校所需资金、设备,在国内外做了大量工作。

晚年还为恢复“工合”进行了不懈的努力,1983年中国工业合作协会恢复,艾黎被推选为名誉顾问。1987年,“工合”国际委员会重新组成,艾黎任主席,山丹被列为“工合”国际委员会的实验区之一。

1982年12月,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于他“北京市荣誉公民”称号;1985年12月,甘肃省人民政府授于他“甘肃省荣誉公民”证书,同年获得新西兰政府颁发的女王社会服务勋章。

1987年12月27日,艾黎在北京逝世,终年90岁。遵照遗嘱,骨灰运往山丹,部分撒在他曾工作过的四坝滩上,部分存放于为他新建的陵园中。邓小平题写的“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永垂不朽”镌于陵园大理石照壁内侧,省人民政府立碑纪念。

刘玉琪

刘玉琪(1919—1981年),清泉乡城北村人。青少年时,家境贫寒,生计艰难,11岁起,为地主放羊、拉长工、当沙娃(淘金工)近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积极投身土地改革运动,任民兵队长、村长等职。1952年,他率先联合本村5户贫农,办起全县第一个农业互助组。1953年至1955年,他又带头办起全县第一个初级农业合作社和第一个高级农业合作社,任社长。1954年元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被选为省劳动模范,1957年出席全国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1958年后,历任红寺湖牧场、红寺湖公社党委书记,县贫下中农协会主任等职。曾被选为县人民委员会委员,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多次荣获先进生产者、先进工作者称号。1969年,应邀赴京参加国庆20周年大庆观礼,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红寺湖地处荒漠地带,风沙多,气候干燥。清道光年间徙民于此,百多年来,面貌依旧。他重视发展农业和畜牧生产,带领群众开荒造田,兴办牧场,兴修水利,修筑公路,艰苦创业,公社面貌大有改观。红寺湖乡马莲湖的黑水泉水,往昔渗漏沙碛不能利用,他带领社队干部和群众勘测规划,筑堤设堰,截引泉水,并开5华里长水渠一条,引秒流量0.02立方米地下水至芨芨滩,开荒100多亩,发展生产。《甘肃日报》曾以整版报道其先进事迹。

他艰苦朴素,联系群众,身体力行,廉洁奉公,被群众誉为“人民的老黄牛”。

杨永伟

杨永伟(1934年—1991年),甘肃省民乐县永固乡总寨村人。1952年6月参加革命工作,1956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山丹县农场副场长,公社副主任,水管处长,水电局副局长,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

长期从事水利工作,为本县水利、电力建设作出积极贡献。60年代初,参与领导白石崖新渠建设、旧渠改造工程,后主持制订马营河灌区的“四建一改”规划。为使灌区上下游均衡受益,合理负担,他深入社队,多方调查,潜心研究用水规律,适当调整配水面积,提出实际、有效的管理办法。80年代初,拟订《山丹县马营河灌区水利管理试行办法》,经县政府批准执行,由此整顿了用水秩序。他事业心强,工作勤奋,生活简朴,作风廉洁,与群众一道打冰沟,堵洪水,勤奋实干,为干部群众所称道。他组织水利职工兴办农牧场,造林带,修电站,坚持不懈搞多种经营,多方开拓以水养水的途径,卓有成效。

他待人和睦诚恳,关心同志,60年代他任头墩农场副场长期间,对被错误处理在该场劳动改造的省委副书记焦善民等老同志,政治上予以尊重,生活上多方照顾,从不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