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第四节 食品加工

县境内粮油加工,起源较早,汉代删丹居民已用石磨加工面粉。明清以来,不仅水磨、油坊有所发展,酿造、豆腐、粉条、糕点加工也有了少量的作坊。民国时期,聚义成、俊兴元、德和永等商号加工点心、咸菜、酱油、面酱。一些私人作坊,利用大麦、黄小米熬制饴糖,并以青稞酿酒。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办起了粮食、油料、食品、肉食等国营商办企业5个,1988年底工业总产值1057.46万元。

一、山丹县面粉厂

山丹县面粉厂建于1958年,1963年正常生产,全部工程投资60万元。年加工面粉量在4500—5500吨,米类加工2000吨左右。1982年底有固定资产76万元,职工39人。1984年,投资15万元,利用工厂现有条件,建起了一座年加工食油900吨的榨油车间。1985年进行优粉加工改机,粮油加工总量2064吨,完成工业总产值172.31万元,实现利润8.33万元,全员生产率达4.1026万元/人。1988年企业实行承包,落实经营责任制,完成工业总产值314.8万元,粮、油加工总量5128吨,实现利润12.96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为3.7927万元/人,拥有粮油加工主要设备36台(件),职工58人。

二、山丹县榨油厂

榨油厂位于山丹县城南门外,1969年投资6万元,利用原造纸厂址兴建,安装200型榨油机2台,以胡麻、油菜籽为原料,年加工油品932.5吨。1982年建成精炼车间,年精炼能力2000吨。1985年投资92万元,建成浸出车间,年浸量为1.775万吨。经扩建、改建已形成2438吨生产能力。1988年底加工油品3200吨,形成全部固定资产212万元。工业总产值(不变价)497.3万元,销售收入689.6万元,有职工93人,全员劳动生产率为5.314万元/人。

三、山丹县食品加工厂

1958年投资28.3万元,建山丹县食品加工厂。先后隶属县工交局、县食品公司。1971年划归县商业局管理。现有职工20名,固定资产26.4万元。主要设备有日产糕点1250公斤红外线烤炉1台、粉碎机5台、打蛋机1台、和面机1台、榨油机2台。产品有酱油、味醋、糕点、糖果、冰棍。1988年生产酱油5.4万公斤、味醋26.3万公斤、糕点3.9万公斤,年销售收入18.6万元,实现利润1.04万元。

县商业局设酿酒厂1个,职工5人。1988年生产白酒15.5吨,产值4.6万元,固定资产1.8万元。

四、山丹县粉丝厂

1983年,筹资96万元,兴建粉丝厂。1985年建成年产粉丝500吨生产线,7月投产,当年生产粉丝、粉面98吨,产值22.16万元,实现利润752元。由于企业资金不足,原料短缺,1986年生产量仅40.8吨,产值完成10.3万元,严重亏损。张掖行署召集有关会议,提出免税、贴息等措施,由地区粮食处解决豌豆30万斤。1987年,生产粉丝、粉面374.6吨,产值57.1万元,实现利润5.5万元。产品成本由1986年每吨2114元下降为1410元。1988年,泡料、磨浆、分解、沉淀、出团、成品全部工艺流程基本实现机械化。全年生产321.4吨,产值完成119.2万元,实现利润6.6万元。“山丹粉丝”荣获1988年省商业厅出口行业产品评比第二名,除供本省外,并远销青海、湖南、福建等省。有固定职工41人,临时用工120人,形成固定资产96.8万元。

五、山丹县粮食局饲料加工厂

建于1983年,由省粮食厅先后投资27.8万元,自筹8.1万元,安装SJZ1000型饲料组合机组1套,年加工能量为单班3000吨。饲料由过去单一供应粮食、麸皮、油渣改由玉米、黑面、麸皮、鱼粉、骨粉、豆饼等混合科学配制的饲料,粗蛋白、粗纤维、钙、磷及其消化能均达省饲料公司颁发标准,并按禽、畜对象供给各种不同成份的营养饲料。1984年到1987年底共加工和销售精、粗饲料4096吨。1988年底生产和销量达1814吨,产值72.56万元,实现利润12.51万元,比建厂时增长4.17倍,职工10人,全员劳动生产率7.256万元/人。已形成固定资产36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