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我曾经历过的“革命化”春节

受访对象:高文佳,生于1955年,原屯升乡人。曾任肃州区博物馆副馆长、文博副研究馆员。

采访人:李兴华

采访时间:2020年8月12日

采访地点:米访人办公室

按:一位名叫章仁兴的工人在1967年1月25日的《解放日报》发表了一篇“春节不回家,坚守岗位抓革命、促生产”的倡议。随后,全国各地报纸纷纷刊登“读者来信”和“倡议书",要求"过一个革命化的春节”。至此,持续十余年的“革命化春节”在全国拉开了序幕。

采访人:您是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应该对当时如何掀起过“革命化春节”印象很深,请您谈谈当时的情况。

高文佳:好的。我是1955年出生的。记得我在上小学四年级时,临近放寒假,全校召开了师生大会。在会上,学校组织我们学习《人民日报》刊登的一篇倡议书,内容是破除旧风俗,春节不休假。这一年的寒假期间,生产队也组织社员学习国务院关于1967年春节不放假的通知。这个通知我印象很深,通知是这样说的:“为了坚决执行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提出的抓革命、促生产的方针,夺取革命、生产双胜利,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推向新的高潮,国务院决定1967年春节不放假”。

采访人:1967年的“革命化春节”是怎么过的?高文佳:第一个“革命化春节”,大家都放弃节假日,在各自的岗位上继续劳动,该干什么活就继续干什么活。当时,在农村主要是冬天运送农家肥,用大车古辘车往地上运送,再一个比较大的任务就是打土块。当时的土地翻不深,地犁过后板结严重,地里全是大土块,生产队每年冬天都要组织社员拿榔头打土块。那一年的春节我们那里没有放假,主要就干这些事情。

按照往年的习俗,一到春节的时候就要放假,春节期间每家都会尽量做一些好吃的,亲朋之间要互相拜年。大人们会请一些文化人聚在一起娱乐,有念卷的、说书的,还要搞一些传统的文化活动,比如跳地蹦子。娃娃在院子里踢毽子、赶老牛、放鞭炮、玩老鹰捉小鸡等一些游戏。当时的活动还是比较单一。那个通知下发以后,上面提倡破除旧风俗,大破才能大立。因为有这样的要求,过去春节期间的那种敬神、拜年、吃喝玩乐等习俗被统统列为旧的风俗,这些旧习惯很快就被禁止掉了。采访人:我对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过“革命化春节”也多少有所了解,但是知道的没有您那么清楚。还想多听听这方面的情况。

高文佳:有些事情我也不是太清楚。当时,“过革命化春节”就是那个时代的新时尚。在“抓革命、促生产” 运动中,全国不少地方在春节期间要求大家以“革命加拼命”的精神,加班加点干革命。在农村里,以“农业学大寨”、平田整地、开沟挖渠、兴修水利、改造盐碱地为主要任务。我记得当时有许多农户的门上写着“三十不停战,初一坚持干”的对联,挺有意思。到了1970年年底,“过革命化春节”的气氛更浓了,家在外地的干部职工不允许以任何理由请假回家,都要在单位过革命化春节。我还记得,当时公社派干部到各大队、各生产队督促召开忆苦思甜会,吃忆苦思甜饭,主要是请苦大仇深的老农民讲过去受地主压迫剥削的情况。讲的人特别痛苦伤心的时候,泪流满面,讲不下去了,组织者就带领大家喊口号:“不忘阶级苦,牢记血泪仇!”通过这些活动,让大家不忘过去,让年轻人受到了教育。

1975年以后,“革命化的春节”渐渐不怎么提了。从那个时候开始,家家户户在除夕夜吃个团圆饭,到正月里走亲访友。特别是到了1980年以后,全面恢复了春节休假制度,天南地北又恢复了一进腊月就开始忙年事的传统,从城市到农村,街道上、商店里到处都是熙熙攘攘办年货的人群。老百姓重新又开始拜年、贴春联,燃放烟花鞭炮。1983年以后,随着国民经济的逐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在春节这个传统的节日里,老百姓不仅吃得好,穿得好,自由自在地走亲访友、互相拜年,而且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每年春节的闹社火、踩高跷、闹元宵已成为常态。文化活动也非常丰富,有耍狮子、跑旱船、打腰鼓,还有霸王鞭之类的活动。而且每年正月十五组织社火进城表演。有的社火队在正月初四、初五进城,给机关、企业、老百姓拜年。中央电视台每年的春节晚会、元宵晚会这个节目,从1983年开始,直到现在,仍然是我们老百姓过年最为重要的一个节目。近些年,政府越来越重视节日经济,还把春节当做拉动内需的一个重要节点,把假期时间放长,让老百姓尽情地玩,尽情地享受新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