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11.“兴圣皇帝”陵遗址

“兴圣皇帝”陵,是西凉国王李暠的陵墓,位于酒泉城西偏北7公里处的果园镇丁家闸村耕地南缘。公元417年,西凉国王李暠在都城酒泉病逝,葬于城西15里的“建世陵”。

西凉王陵

天宝二年三月,唐玄宗李隆基把他的十一世祖李暠追封为“兴圣皇帝”,于是把“建世陵”改称为“兴圣皇帝”陵。唐末

河西战乱频仍,“兴圣皇帝”陵已破败不堪,成为“牧童歌冢上,狐兔穴坟旁”的荒冢。因荒冢封土较大,形若小土山,今人称其为“小土山墓”。

2000年夏天,酒泉博物馆在果园乡丁家闸村南发掘清理了这座魏晋时期的古墓,该墓在丁家闸五号壁画墓西800米处。墓室距地表20米,坐西向东,属多室墓。从墓门到后室,全长22米,按中轴线依次为照墙、墓门、门洞、前室、左右耳室、过道、后室。墓门外北侧有一坐北向南的侧室,侧室对面有一耳室。墓门高1.7米,宽1.4米,用10厘米厚的花岗岩打制而成。门前墓道长70米,墓道上口宽约8米,底宽4.6米,墓道两壁呈3层多级台阶状。在下部两层台阶两侧,各有5个小龛。像这样排列在墓道两侧的小龛,在酒泉魏晋墓中还是第一次发现。就其墓葬规模而言,具有王者风范。

墓的正门两侧壁上,各嵌有彩绘画砖,彩绘守门吏两尊。门南者身穿袍服,袖手,头戴将军冠,冠上有“交天翅”,身旁标有“张靖”二字;门北者身穿土黄色袍服,头冠难辨,身旁隐约显示一 “氾”字。经查阅史书,李暠麾下确有张、氾二将军:折冲将军张靖;宁远将军氾德瑜。他们死后,作为王陵的守门吏,既是当时将军家族的殊荣,又是今天学者考证墓主人的明证。为此,该墓应是“兴圣皇帝”陵

2005年9月,酒泉市政府投资165万元对该墓葬进行加固保护。工程采取砖混结构和框架结构,按照“修旧如旧”的文物管理和保护原则进行施工,只是为了便于游客观瞻而架设了灯具,同时用青砖铺垫了墓室地面,在墓道入口上方修建了形似宗祠、建筑面积135平方米的仿古建筑。

【延伸阅读】李暠和他的《述志赋》

李暠(351—417),字玄盛,陇西成纪(今天水秦安北)人,西汉名将李广的十六世孙。少小聪颖好学,性格沉敏;及长,精通经史,擅长文义。东晋隆安二年(398)为北凉效谷县令。次年以政绩迁安西将军、敦煌太守、领护羌校尉。隆安四年( 400)冬,自号凉公、大都督、大将军,领秦凉二州牧、护羌校尉,在敦煌建都,国号“西凉”。赦其境内,追赠先祖、分封大臣;兴屯田、广积谷,准备东伐。义熙元年( 405)迁都酒泉,在西凉境内置会稽、广厦、武威、武兴、张掖五侨郡。安置外来流民32000户。既而修缮城垣、兴办学校,取缔酷刑,奖励农耕,轻徭薄赋,整顿吏治,招贤纳士。通过一系列的改革,西凉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是酒泉自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后,经济最繁荣,社会最安定的时期之一。

义熙十三年(417),李暠逝于酒泉,享年67岁。葬于酒泉城西15里,谥武昭王。

李暠不仅武功超群,而且文学造诣很深,所著《靖恭堂颂》、《述志赋》、《槐树赋》、《大酒容赋》均为散文名篇。其代表作《述志赋》,在西凉文学中占有很高的地位:

“涉至虚以诞驾,乘有舆于本无。禀玄元而陶衍,承景灵之冥符。荫朝云之庵蔼,仰朗日之照煦。既敷既载,以育以成。幼希颜子曲肱之荣,游心上典,玩礼敦经。蔑玄冕于朱门,羡漆园之傲生;尚渔父于沧浪,善沮溺之耦耕。秽鸱莺之笼吓,钦飞凤于太清;杜世竞于方寸,绝时誉之嘉声。超霄吟于崇岭,奇秀木之凌霜;挺修干之青葱,经岁寒而弥芳。情遥遥以远寄,想四老之晖光;将戢繁荣于常衢,控云辔而高马襄;攀琼枝于玄圃,漱华泉之渌浆;和吟凤之逸响,应鸣鸾于南冈。

“时弗获影,心往形留;眷驾阳林,宛首一丘;冲风沐雨,载沉载浮。利害缤纷以交错,欢感循环而相求。乾扉奄寂以重闭,天地绝津而无舟;悼贞信之道薄,谢惭德于圜流。遂乃去玄览、应世宾,肇弱巾于东宫,并羽仪于英伦,践宣德之秘庭,翼明后于紫宸。赫赫谦光,奕奕崇明,岌岌王居,诜诜百辟,君希虞夏,臣庶夔益。

“张王颓岩,梁后坠壑。淳风杪莽以永丧,缙绅沦胥而覆溺。吕发衅于闺墙,厥构摧以倾颠;疾风飘于高木,回汤沸于重泉;飞尘翕以蔽日,大火炎其燎原;名都幽然影绝,千邑阒而无烟。斯乃百六之恒数,起灭相因而迭然。于是人希逐鹿之图,家有雄霸之想,暗王命而不寻,邀非分于无象。故覆车接路而继轨,膏生灵于土壤。哀余类之忪懞,邈靡依而靡仰;求欲专而失逾远,寄玄珠于罔象。

“悠悠凉道,鞠焉荒凶,杪杪余躬,迢迢西邦,非相期之所会,谅冥契而来同。跨弱水以建基,蹑昆墟以为墉,总奔驷之骇辔,接摧辕于峻峰。崇崖崨喋,重险万寻,玄邃窈窕,磐纤嵚岑,榛棘交横?河广水深,狐狸夹路,鸮鸱群吟。挺非我以为用,任至当如影响;执同心以御物,怀自彼于握掌;非矫情而任荒,乃冥合而一往,华德是用来庭,野逸所以就鞅。

“休矣时英,茂哉隽哲,庶罩网以远笼,岂徒射钩与斩袂!或脱梏而缨蕤,或后至而先列,采殊才于岩陆,拔翘彦于无际。思留侯之神遇,振高浪以荡秽;想孔明于草庐,运玄筹之罔滞;洪操槃而慷慨,起三军以激锐。咏群豪之高轨,嘉关张之飘杰,誓报曹而归刘,何义勇之超出!据断桥而横矛,亦雄姿之壮发。辉辉南珍,英英周鲁,挺奇荆吴,昭文烈武,建策乌林,龙骤江浦。摧堂堂之劲阵,郁风翔而云举,绍樊韩之远踪,侔徽猷于召武,非刘孙之鸿度,孰能臻兹大祜!信乾坤之相成,庶物希风而润雨。

“岷益既荡,三江已清,穆穆盛勋,济济隆平,御群龙而奋策,弥万载以飞荣,仰遗尘于绝代,企高山而景行。将建朱旗以启路,驱长毂而迅征,靡商风以抗斾,拂招摇之华旌,资神兆于皇极,协五纬之所宁。赳赳干城,翼翼上弼,恣馘奔鲸,截彼丑类。且洒游尘于当阳,拯凉德于已坠。间昌宇之骖乘,暨襄城而按辔。知去害之在兹,体牧童之所述,审机动之至微,思遗餐而忘寐,表略韵于纨素,托精诚于白日。”这篇赋约作于义熙九年之后。隆安四年(400),李蒿在今甘肃敦煌建立了西凉政权,为了抗击东方的劲敌北凉,建立巩固的东伐基地,不但派宁远将军张体顺为建康太守镇守东部重镇乐涫(治在今下河清镇的皇城),以伺机夺取真正的建康郡(治在今高台县的骆驼城,时为北凉沮渠蒙逊的王都),还于义熙元年( 405)将王都由敦煌迁往酒泉。与此同时,派舍人黄始、梁兴奉表抄小路去向偏居江东的东晋王朝称臣。然而,此时他想像张轨一样称霸河西、忠于朝廷的梦想显然缺乏雄厚的国力支撑。近在咫尺的沮渠蒙逊不断地向西扩张疆土,已成为西凉的劲敌,而远在今青海乐都的南凉王秃发傉檀也在义熙六年( 406)迁都姑臧(今甘肃武威)。李蒿迁都酒泉后虽曾数次东伐,均以失败而告终,所以希望朝廷出兵北伐。《晋书凉武昭王传》载:“玄盛以纬世之量,当吕氏之末为群雄所奉,遂启王霸,兵无血刃,坐定千里。谓张氏之业指期而成,河西十郡岁月而一。既而,秃发傉檀入据姑臧,沮渠蒙逊基宇稍广,于是慨然著《述志赋》焉。”

这段记载,较好地诠释了李蒿东征失败的苦闷心情。

此赋共有6段组成。第1段以大量的用典说明自己幼年的志趣和济世理想。第2段写自己想在前凉政权下做乐官夔、火官益那样的忠良并有所建树。第3段写前凉灭亡后群雄四起,西凉在动乱中诞生。第4段写迁都酒泉后艰苦创业的情景。第5段写自己求贤若渴的心情和任人唯贤的思想路线。第6段写自己等待时机,一旦朝廷北伐,将配合朝廷完成统一河西、恢复中原的大业。由此看来,赋中所述的“志”,归结到一点,那就是伺机东伐,统一河西,像前凉的张轨一样为朝廷经略河西,进而配合朝廷恢复中原。这种思想。和他前后两次“上安帝表”的内容是一致的。这样的思想内容,在当时的特殊历史条件下,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赋文大量用典和写景使用比兴手法,或比喻象征,或比况衬托,形象生动,这在“述志赋” 一类的作品中可谓独辟一径。另外此赋较好地继承了东汉抒情小赋的为文传统,又具有语言古朴、风格淡雅,用典用事与叙事写景杂糅的特色,从而使之别具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