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酒泉春节习俗王世彪 何继红春节,自古以来就是我国民间一个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在酒泉民间,春节从腊月二十三日扫房送灶神开始,到正月十七日落灯结束,前后二十多日,这期间有许多富有情趣的习俗活动。它做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不仅增加了节日欢庆气氛,而且与人们的健康息息相关。

扫房:又叫“扫尘”,相传扫帚是约四千年前夏代的少康创造的。在商代的青铜器上也有扫尘的事。酒泉流传有“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乱拾翻”,“腊月二十七,里外洗一洗”,“腊月二十八,里外擦一擦”,“腊月二十九,里外都搬走”的说法,形象地体现了人们准备干干净净过年的情形。腊月扫房之俗,沿袭千年而不衰,春节便就从此开始了。

送接灶神:送接灶神是民间取媚灶王爷、灶娘娘的风俗活动。酒泉习俗中一般把腊月二十三日送灶神做为整个春节活动的序幕。灶是每家人不可缺少的生活设施,很早以前就和门、户、井、天井一起被列为“五祀”。灶神的原型众说纷纭,到元明以后,灶神形象才逐渐统一为玉皇大帝派驻每户人家监督善恶的“监察”之神。灶神既是这样一位“俯察民情”的神,人们对他的祭礼自是格外隆重。传说灶神于每年腊月二十三日升天向玉皇大帝汇报该户人家一年的善恶,家家户户都要准备纸轿送他上天。腊月二十三日晩,家家户户都要准备好纸灶轿祭灶,然后将灶轿与当年的灶神牌位同时焚烧,恭恭敬敬送他上天。祭灶日,民间除了要备灶轿外,还要买灶元宝(用方胜、元宝、菱角、圆球等以线串成的灶龛前的帘子),送灶时用红纸封好旧的灶帘焚烧,俗称“善福”。待接灶日再换上新的,寓“接元宝”之意,表达了人们希望来年发财致富的良好愿望。所以,民间又有“一事无成,先买灶元宝”的说法。

在酒泉民间送灶神的另一种方法是:腊月二十三,家家宰杀一只大公鸡,不取头和爪,囫囵煮熟后,敬献给灶神,据说这是灶神飞上天宫的“脚力”。并要烙灶干粮,且是越小越好,还要供上灶糖,一齐献给灶神,以供他骑上公鸡飞上天宫时能多带上一些去孝敬玉帝。神龛贴“上天言好事,下宫降吉祥”的对联。敬香烧纸钱,恭送灶神上天。这一天,人们习惯称之为“小年”,到腊月三十大年除夕,灶神从天宫返回,各回各家,归于原位。

贴门神挂春联:贴门神挂春联原意是避邪驱鬼。以后门神形象才逐渐趋于装饰性、趣味性,春联则成为迎新的楹联了。现在酒泉城乡仍然盛行贴秦琼敬德或天官赐福的门神,也有贴倒“福”或倒“春”字的,寓意福到了、春到了。迎春贴对的春联,雏形为“桃符”,“千家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旧时农村,春联写贴很有讲究,要“门”当“户”对,大门、正房、耳房、厨房、牛棚、羊圈,各有不同的春联。如专贴于厨房的有“一人做来众人尝,五味调和百味香”;专贴于畜圈粮仓门口的有“六畜兴旺”、“五谷丰登”等等,那是不能乱贴的,贴错了会让人笑掉大牙的。现在保留了一些,但大多以歌颂改革开放、科技兴国、计划生育等欣欣向荣、欢庆鼓舞的春联为主了。

吃饺子:除夕零点,古称“子时”,家家户户要吃除夕晚上包好的饺子,取其“更岁交子”(新旧年交替自子时起)之意,这也是饺(交)子名称的由来吧!饺子形似元宝,即意味着“招财进宝”。

人们在除夕子夜'吃饺子,不仅因为它好吃,而且还取其“吉利”之意。除夕包饺子时,往往在饺子里放一个钱币,谁吃到了,预示来年大吉。现在过年吃饺子,不单是一种传统饮食习惯,而且有利于身体健康。因为饺子由面粉做成,面粉有养心益肾、除热止渴之功,可治脏躁、烦热、消渴、泄痢、痈肿、外伤出血、烫伤等疾病。饺子中的馅,荤素搭配,还加入多种调味品,散发出诱人的香气,能增进食欲。因此,除夕吃饺子是一种极好的享受。